富士康事件觀察﹝3﹞ 社會篇 跳樓背後潛藏社會深層矛盾2010-05-31
旺報
【周俊生】
面對接踵而現的員工跳樓事件,鴻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不得不低頭向社會公開道歉。但就在道歉當晚,富士康又有一個員工跳樓,成為今年以來第12個自殺者。更讓人驚悚的是,5月27日早晨,網上又出現了第13跳的新聞,最後雖然被證實為是割腕自殺,但並沒有改變富士康員工所處的悲慘情境。
示範效應難解釋深層矛盾 接踵而至的跳樓死亡事件,許多人第一反應是否為「示範效應」,即一個人跳樓死亡,引起其他人的效仿。但人是由意志支配的動物,當年輕人決絕地關閉自己的生命通道,他們內心存在著什麼樣的痛苦,我們已經無從知曉。如果「示範效應」確實存在,那麼最簡單的解決方法便是讓媒體轉過頭去,遮罩此類新聞。然而,媒體的視而不見並不能真正解決問題。
面對這麼多員工在短時間裡結束自己生命,富士康作為一個企業是有責任的。但是,如果簡單地把責任全部歸結到富士康身上,很可能又是草率的,甚至會使我們忽視對深層次問題的探究。
面對輿論的指責,富士康聲明自己並不是「血汗工廠」,他們給一線職工發的工資並不算低,已有多家新聞媒體的「探營」證實了這種說法,甚至認為富士康的生產條件並不是很差的。如果這種報導是可信的,那麼,富士康的問題絕不是這一個企業的問題,它反映出中國現行經濟發展模式所存在的現實問題。
輕生可能為城鄉問題縮影 中國大陸一直以城市發展為中心,農村卻沒有放到應有的高度;投資的空白、教育的缺失,使農村人口無法分享到與城市居民一樣的社會發展成果。大量農村人口向東部沿海城市轉移以後,只是給城市提供了廉價勞動力,使城市可以以低廉的代價換取自身的發展。戶口管束使農村人口不可能融入城市,他們看不到人生的希望,對自己的生命也不再珍惜,一旦生活中出現我們看來哪怕是微不足道的波折,其實卻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寫到這裏,我想暫時地離開富士康,引用一下最新一期《南方人物周刊》關於趙作海的一篇報導。趙作海蒙受的冤案已經人盡皆知,但這篇報導中提到了他的一個兒子,因為冤案的發生,這個年輕人至今是一個文盲,在北京的工地做著最勞累的工作。這樣一個人,本來是我們視野之外的,但趙作海事件的出現使他有了一點點新聞價值,走到了我們的面前。然而,在中國還有多少個像趙作海的兒子那樣的年輕人,正在苦苦地掙扎著?
富士康事件讓我們看到中國正在發酵中的深層次的社會問題,寫照的是我們這個社會陷落於底層的民眾所承受的苦難,我們不應該忘記他們。今天,GDP依然是政府難以割捨的指揮棒,類似富士康這樣能夠給政府提供大量財政收入、創造天文數字般的就業機會的工廠,仍然是地方政府的座上賓。但是,一個個消逝的生命,已經對中國社會發展模式提出了嚴肅的拷問:這條唯GDP是舉的道路已經越走越窄,它還能夠走多久?
(作者為上海商報編輯)
http://news.chinatimes.com/mainland/0,5245,50503804x112010053100293,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