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七年前預測中國大旱 氣候研究戰略警醒中國2010年03月27日 10:49 來源:環球時報
西南大旱仍在一步步吞噬著五省的稻田。與此同時,一份7年前就發表的報告正在互聯網上引起熱議。
這份題為《氣候突變的情景及其對美國國家安全的意義》的報告,由美國全球商業網路諮詢公司(GBN)于2003年10月發佈于其公司網站上。報告是美國國防部出資10萬美元委託該公司完成的。報告用上百字篇幅對中國當前的氣候做了如下預言:“中國南部地區在2010年前後將發生持續整整10年的特大乾旱。2010年以後,中國北方水患不斷,南方一片乾旱……”
GBN的報告是一些科學家通過對格陵蘭島冰芯樣本的分析,對歷史上氣候變化的情景進行了細緻回顧而寫成的,具有一定的科學依據。
一家美國商業機構7年前就注意到了中國的氣候變化,及其可能帶來的經濟及環境後果,這的確是個“驚人”消息。網路上開始冒出各路“氣象專家”,對此發表評論。有的說,報告對乾旱位置的預測有誤,實際受災地是西南;也有的說,資訊準確度和可靠性值得推敲;還有的認為是巧合。
更值得我們深思的可能是,7年前,中國一些氣象專家就看了這份報告,國內媒體也做了報道,甚至部分氣象官員也收到了報告。
近年來,中國的氣象投入並不少。以內蒙古為例,從2008年開始,相關項目總計投入7158.34萬元。但總體看來,這些投入主要還是用於短期的預報。根據中國氣象局有關領導的報告,中國氣象投入產出比從上個世紀90年代的1:40提高到目前的1:50。其中產出的來源,主要是全國各類電視頻道播出的天氣預報節目以及超過900萬的手機短信接收氣象服務的用戶。對比之下,對氣候變化中長期的研究分析是我們的薄弱環節,而這就不僅僅是氣象部門一家的責任了。
自古以來,中國就是一個氣候條件複雜、生態環境脆弱、自然災害頻發、易受氣候變化影響的國家。氣候預警,尤其是災難性氣候來臨前的提前預告及應對,都需要最細緻、最深入、最長遠的研究。幾次為了大型活動期間保證藍天的人工降雨,並不應成為中國氣象產業的發展水準的代表。中國需要準確的氣象預報,更需要中長期的氣候戰略。
也許,美國這家公司對中國大旱的預報真的是“碰巧”。但這並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美國人為什麼如此重視未來氣候變化的大趨勢。他們不惜花費重金,研究氣候變化及其有可能引發的問題,甚至對遠在大洋彼岸的中國的氣候變化做出預測,這樣的戰略遠慮值得我們深思。
這場旱災被稱為“突然”和“不可預料”有一定道理,因為任何氣象預測都不能作為我們實際工作的完全依據,但我們要永遠記住:中國的國土雖然與美國差不多大,但由於中國人口密度是美國的4倍,從氣候影響人的角度看,中國實際上比美國“大”了4倍,中國對氣候的戰略性預測的動力也應該是美國的4倍。
(責任編輯:景遠)
http://big5.ce.cn/gate/big5/civ.ce.cn/main/todaynews/201003/27/t20100327_21192944.shtml一項氣候突變想定與其對美國國家安全的意義An Abrupt Climate Change Scenario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United States National Security原版報告下載
http://www.gbn.com/consulting/article_details.php?id=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