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kknews.cc/zh-tw/health/68o3okm.html不寧腿(不安腿)的中醫治療
2017-06-03 由 最高境界是寬容 發表于健康
不安腿綜合徵,又稱不寧腿綜合徵,是一種感覺運動障礙疾病,其主要臨床表現為夜間睡眠時,雙下肢出現極度的不適感,迫使患者不停地移動下肢或下地行走,導致患者嚴重的睡眠障礙。
本病最早由英國專家提出,第一次全面予以描述。其發病率遠遠高於其它神經系統疾病,國外的流行病學資料表明其患病率為總人口的4-29%,我國的患病率估計在0.7-7%左右。該病可見於各種年齡包括學齡前兒童,但是更多見於中老年人,女性多於男性。不安腿綜合徵雖然是一種臨床常見病,但是長期以來不為患者和醫生認識及重視。據統計,僅32-81%的患者會尋求就診,其中僅有6%的患者能得到正確診斷。
不安腿綜合徵的病理生理機制尚未完全闡明,目前認為可能跟鐵離子代謝或多巴胺系統異常有關。鐵是酪氨酸羥化酶的重要輔因子,鐵缺乏能導致多巴胺信號通路改變,從而導致尾狀核和殼核D1和D2受體減少,並導致多巴胺轉運體功能下降,從而導致尾狀核和殼核細胞外多巴胺水平增高,可能提示了通過轉運體的多巴胺清除能力下降。
2002年美國的一項研究發現,帕金森病患者中RLS患者與非RLS患者比較,唯一有顯著意義的差別是RLS患者血清鐵蛋白低於非RLS患者;另外,妊娠後婦女常常有較高的患病率,有較多患者同時也有缺鐵性貧血的現象。因此,鐵代謝異常可能參與了不安腿綜合徵的發病機制,但是仍需要進一步研究。另外,許多不安腿綜合徵患者對多巴胺類藥物或多巴受體激動劑有較好的療效。因此,多巴胺系統異常也有可能在其發病機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目前認為不安腿綜合徵屬於中樞神經系統疾病,具體病因尚未完全闡明。主要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原發性不安腿綜合徵患者往往伴有家族史,目前認為BTBD9、Meis1、MAP2K5、LBXCOR1等基因可能跟不安腿綜合徵有關;繼發性不安腿綜合徵患者可見於缺鐵性貧血、孕婦或產婦、腎臟疾病後期、風濕性疾病、糖尿病、帕金森病、II型遺傳性運動感覺神經病、I/II型脊髓小腦性共濟失調及多發性硬化等。
臨床表現
該病的主要臨床表現是發生於下肢的一種自發的、難以忍受的痛苦的異常感覺。這種異常感覺常常累及患者小腿的深部如肌肉或骨頭,尤其以腓腸肌最常見,部分患者大腿或上肢也可以出現,通常為對稱性。患者常主訴在下肢深部有螞蟻爬或蟲子咬、騷癢感、疼痛、刺痛、燒灼感、撕裂感、蠕動感等不適,有時患者的感覺難以形容。患者為此會有一種急迫的強烈要運動的感覺,並導致過度活動如翻來覆去、到處走動。休息時如久坐或長時開車時也會出現症狀,活動可以部分或者完全緩解症狀。
正常情況下,夜間臥床時症狀變得強烈並且在半夜後達到高峰,患者被迫踢腿、活動關節或者按摩腿部,患者往往形容「沒有一個舒適的地方可以放好雙腿」。嚴重者要起床不停地走路, 部分患者需要不停的敲打腿部,方可得到緩解。大概90%的患者伴發有睡眠中周期性肢體動作。PMS是發生在快速動眼相睡眠期的腿部刻板的、重複屈曲動作,可將患者驚醒。患者因此失眠,由於夜間睡眠障礙,導致患者嚴重的日間嗜睡,工作能力下降,甚至導致記憶力衰退。不安腿綜合徵患者常常被誤診或漏診,很多患者症狀持續多年,甚至長達30-40年。該病雖然對生命沒有危害,但卻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多數安眠藥物治療無效,患者非常痛苦,很多患者會產生抑鬱症、焦慮症、注意力缺陷、藥物依賴等疾病,部分患者甚至會產生自殺的念頭。
中醫辨證施治
1、 氣血不足 雙下肢肌肉內的不適無可名狀,或酸脹、麻木、困重乏力、似痛非痛,捶打後減輕,夜間更甚,神疲乏力,面色萎黃,納少便溏,舌質淡,苔薄,脈細。辨證要點:雙下肢肌肉無可名狀的不適,神疲,面色萎黃,舌淡,苔薄,脈細。治則:益氣補血。
2、 肝腎虧虛 雙下肢肌肉無可名狀地不適,或酸脹、麻木、困重乏力、似痛非痛,腿動不安,煩躁失眠,口苦咽干,腰膝酸軟,舌紅少苔,脈弦細。辨證要點:雙下肢肌肉難以名狀的不適感,腰膝酸軟,舌紅,少苔,脈弦細。治則:滋補肝腎。
3、 瘀血阻絡 雙下肢肌肉無可名狀地不適,或酸脹、麻木、困重乏力、疼痛明顯,腿動不安,舌黯淡,脈沉澀。辨證要點:雙下肢肌肉疼痛明顯,舌黯淡,脈沉澀。治則:活血化瘀。
4、 寒濕痹阻 雙下肢肌肉無可名狀地不適,或酸、麻、脹、痛等,困重乏力,腿動不安,活動、揉搓局部肌肉可緩解,肢冷,疼痛明顯,舌淡苔白,脈遲緩。辨證要點:雙下肢肌肉困重疼痛,舌淡,苔白,脈遲緩。治則:散寒通絡。
5、 濕熱下注 雙下肢肌肉無可名狀地不適,酸脹、灼熱、困重乏力,腿動不安,活動後可減輕,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膩,脈濡數。辨證要點:雙下肢肌肉無可名狀地不適,灼熱困重,舌紅,苔黃膩,脈濡數。治則:清利濕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