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喜捨品第五之一
「復次舍利子!彼住信菩薩,諸佛世尊審知其器,堪可任持菩薩藏正法之器、是諸佛法器,如是知已即詣其所,隨應為說菩提道法。
「舍利子!以是緣故,當知住信菩薩是大法器。
「舍利子!我念過去世阿僧祇劫前,復過無量不思議阿僧祇劫數,爾時有佛出現世間,其名大蘊如來、應供、正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彼佛於其世間天人阿脩羅、沙門婆羅門等諸大眾中,以自通力圓證聖果。為諸大眾宣說正法,初善中善後善,文義深遠純一無雜,圓滿清白梵行之相。舍利子!彼大蘊如來、應供、正等正覺諸眾會中,有七十二那庾多聲聞大眾,皆是阿羅漢,諸漏已盡無復煩惱,心得自在到於彼岸。彼時有國名最勝幢,有大國王名最勝壽。正法治化,國土廣大安隱豐樂,人民熾盛。其王有子名精進行,色相端嚴人所樂觀,宿種善根,已曾親近過去百千那庾多俱胝諸佛如來恭敬供養。
「是時太子與自官屬止一殊妙大園苑中。爾時大蘊如來、應供、正等正覺知其精進行太子是佛法器,堪可任持菩薩藏正法之器,如是知已即詣園苑。到已爾時處于空中為精進行太子說菩提道法。彼佛告言:『太子!此中何名為菩提道?謂於一切眾生起慈波羅蜜多隨轉攝法,此即名為菩提道。
「『復何名為一切眾生慈波羅蜜多?太子!所謂菩薩於眾生界行廣大慈。彼眾生界如虛空界,譬如虛空寥廓廣大;菩薩慈心亦復如是,於眾生界及眾生聚中無不廣大慈心周遍。太子當知,如眾生界無有限量,菩薩慈觀亦復無量。又如虛空無邊際故,而眾生界亦無邊際。以其眾生無邊際故,慈心亦復無其邊際。太子當知,彼眾生界其數廣多,非同地界水火風界。今說譬喻以明斯義,顯眾生界廣多無量。太子!譬如東方殑伽沙數等諸世界,南西北方四維上下周遍十方殑伽沙數等諸世界,而彼一切同一大海,大水充滿同一源流。以彼如是十方一切殑伽沙等諸世界中諸眾生聚破為百分,乃至如彼一毛端量,舉一水滴[1]次復如前以其[2]殑伽沙等眾生數量為半百分,乃至如彼一毛端量舉一水滴。次復如前以其殑伽沙等眾生數量復破半百,乃至如彼一毛端量。太子!如前所說彼大水蘊,以其算數方便,不能比等眾生界數無量無邊。而眾生界無量無邊故,菩薩慈心亦復如是。太子!於汝意云何?所有菩薩慈觀善根,汝可知其量不?』太子白言:『不也。世尊!不也。善逝!』佛言:『太子!菩薩摩訶薩慈觀善根,無量無邊亦復如是。
「『復次太子!菩薩慈心能自隨護、作他利益,以慈心故於他無瞋亦無懈倦,離諸忿恚、息諸過失,不見違順,表示清淨,滅諸垢穢。於身語心常生妙樂,蠲除雜染息諸怖畏,善護恚惡、起清淨意,滅諸鬪戰不執刀杖,向解脫門離諸損害。所有一切諂曲心意、雜亂詞句虛假語言,皆悉遠離,順善財利資養身命。帝釋梵王常所恭敬,威德莊嚴智者稱讚。護諸愚者、護持梵行,不著欲界。解脫道等一切出生而善攝受,非所愛樂諸有福行,亦不積集一切勝上諸有福行,而常增長。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以為莊嚴,一切下劣殘缺諸根亦悉遣除。順向善趣涅[1]盤正道,一切惡趣剎那止息,一切法愛而自喜樂。諸欲受用大富王位,增上適悅悉無愛著。於諸眾生起平等心,而行布施離諸異想。一切戒學順向修習,諸毀戒者善為作護。現忍辱力,遠離惡魔憍慢等事。發勤精進出離正行,於禪定解脫等持等至,根本煩惱以決定心而求出離。勝慧淨因,出生一切慈聞總持,自分他分悉無違害,息除一切魔煩惱分。行住坐臥增長一切[2]妙樂和合,除蕩一切不善自性及諸作意。慚愧妙香而常塗飾,消滅一切惡趣障難及煩惱等。常起慈心救護世間,以大慈心棄捨己樂隨與他樂。
「『復次太子!諸聲聞人所起慈心但唯自利,菩薩慈心而常利益一切眾生。又復當知,初發心菩薩行眾生緣慈,修行位菩薩行法緣慈,得忍菩薩行無緣慈。太子!如是所說皆是菩薩摩訶薩行大慈心。若諸菩薩住慈心者,即能為諸眾生行廣大慈。』
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卷第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