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戒波羅蜜多品第七之一
復次,佛告舍利子言:「云何名為諸菩薩摩訶薩修習持戒波羅蜜多,是即廣修菩薩勝行?舍利子!菩薩有三種法常善所行。何等為三?謂身、語、意皆善所行。云何身善所行?而菩薩者遠離殺生、偷盜、邪染,此名身業善行。又復菩薩遠離妄言、綺語、兩舌、惡口,此名語業善行。又復菩薩無貪、無瞋、正見,此名意業善行。菩薩作是思惟:『云何此身、語、意常善所行?若身不作業,即無殺生、偷盜、邪染,此名身善行。若語不作業,即無妄言、綺語、兩舌、惡口,此名語善行。若意不作業,即無貪、瞋、邪見,此名意善行。』菩薩又復如實伺察,若身、語、意無作業者,即於諸法何能表了?於身語意何所施設?若青黃赤白紅紫碧綠當何顯示,即無眼識表了,無耳鼻舌身意識表了。何以故?以無能生所生、能起所起故。若其無者,諸作業中何能施設?菩薩作是思惟已,了知戒相現前無所作,若無所作有何表示?若無表示亦無取著,如是乃名菩薩善行。於其戒相亦無所觀,若於戒相無趣向故即無所觀,若如是觀即有身見不能生起。若有身見不起,即於持戒毀戒如理伺察而悉不見。若如是觀,即於戒法軌範境界無所了知。如是持戒,於自於他悉無所得亦無所行。若於自他無所行故,即於戒無毀缺亦無所取。若自他無所得,戒亦無所得。若戒無所得,即戒學無缺犯。若戒學無缺犯,即戒亦無缺犯,如是即戒無所取。何故無取?以一切法無所取故。是故一切法無自亦無他,於無我中當云何取?」
爾時世尊欲重明斯義說伽陀曰:
「身業清淨語亦爾, 意常清淨修淨行,
禁戒清淨復常行, 此名菩薩持淨戒。
十善業道賢復勝, 菩薩智者善所觀,
於身語意悉無修, 此名智者持淨戒。
無修無勝亦無授, 形色顯色而復無,
若無形顯色相觀, 諸境何能見彰表?
戒若無為無修作, 眼於色境不能觀,
耳鼻舌身意亦然, 諸境無能為表示。
根識若無相引發, 悲心應作如是觀,
於戒清淨戒亦無, 戒中無得而無住。
如是解了無我想, 戒無所護善護戒,
無戒想無戒中修, 菩提行中離諸見。
若於諸見無所觀, 無見亦復無知解,
即此無見處亦無, 是中持犯無領受。
若入無護正法理, 戒中軌範不思議,
善能了知真護門, 無戒亦復無所得。
[1]無我想故戒無得, [2]無我亦復戒中無,
[3]所說常生離怖心, [4]淨戒是為無我語。
[5]戒無領解即無我, [6]戒所依止亦復無,
[7]無戒無求無我言, [8]無持無犯無所取。
[9]戒無我故無所起, [10]無我即能無戒想,
[11]菩提行乃深慧門, [12]如是戒相得無畏。
[13]諸有缺犯亦無得, [14]持者皆由聖力增,
[15]諸法無得亦復然, [16]為愚癡者說持犯。
[17]大哉淨戒善護者, [18]於戒勝果無縛解,
[19]諸見斷故罪不生, [20]三惡趣中皆不墮。
[21]戒無所持無所受, [22]我見不生即不墮,
[23]於中如是戒了知, [24]此即無持亦無犯。
若於我法不能見, 於三有中亦無觀,
況復持犯有所行, 如是見者善持戒。
「復次舍利子!菩薩十種善法,從彼清淨心意中出、從彼精進勝行中出、從彼最極善欲廣大業報信解中出,於聖者所親近承事,於師尊所不起分別若聖若師,聽受正法勤求無著,志求菩提不惜身命。舍利子!持戒菩薩如是十種勝法,皆從菩薩內心中出,若能安住如是十種法者,即能積集一切善法。」
[25]大乘菩薩藏正法經卷第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