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 生 法《黃帝四經》又稱《黃帝書》,為中國戰國時代的哲理典籍,文體押韻,久已失佚,1973年在長沙馬王堆出土,共有4篇:〈十六經〉(舊名〈十大經〉,李學勤認為應命名為〈經〉) 、〈經法〉、〈道原〉和〈稱〉,內容互異,並非成於一手。《黃帝四經》講述人君治國之道,記述了戰國時的一些格言和黃帝傳說,哲理思想以道家為主,融合了墨家和法家,包蘊天人感應之說,強調統治者要依循大自然之道,否則招致災禍,書中亦有道家以弱勝強的理論。《黃帝四經》今有多個英語、法語或日語的譯本,廣受學術界研究。【維基百科】
《黃帝四經》目錄
《經法》篇1.道法 2.國次 3.君正 4.六分 5.四度 6.論 7.亡論 8.論約 9.名理
《十大經》篇10.立命 11.觀 12.五正 13.果童 14.正亂 15.姓爭 16.雌雄節 17.兵容
18.成法 19.三禁 20.本伐 21.前道 22.行守 23.順道 24.名刑
《稱》篇25.稱
《道原》篇26.道原
《經法.道法》
道生法。法者,引得失以繩,而明曲直者殹(也)。故執道者,生法而弗敢犯殹。法立而弗敢廢殹。故能自引以繩,然後見知天下,而不惑矣。
………
……………
故唯執(道)者能上明於天之反,而中達君臣之半,當密察於萬物之所終始,而弗為主。故能至素至精,悎(浩)彌无形,然後可以為天下正。
譯文作為宇宙本原的道產生了各項法度,法就像繩墨辨明曲直一樣決定著事物的成敗得失。因此既然製定了各項法度就不可違犯,法度一旦設立便不可廢弛。所以說如果能夠以繩墨法度自正,然後就可以識天下萬物之理而不會迷惑。
……………….
………………………….
聖人不但能體悟自然運行的規律,還能了解君道和臣道所應存在的分界,又能詳察萬物發生及終結的內在原因,然而卻從不以天地萬物的主宰自居,所以他能深遠廣泛的體悟萬事萬物,並成為天下的楷模。https://www.iccie.tw/p/12449.html
《太玄經》,西漢末年揚雄撰,也稱《揚子太玄經》,簡稱《太玄》、《玄經》。
《太玄》有八十一首,第四十首為「法」首,準《周易》井卦,井卦卦氣界夏至。“法”首曰:「陽高縣,厥法物,仰其墨,莫不被則。」
初一
造法不法測曰 造法不法 不足用也
次二
摹法以中 克
測曰 摹法以中 眾之所共也
次三
準繩不甫 亡其規矩
測曰 準繩不甫 用爽也
次四
準繩規矩 莫維我施
測曰 準繩規矩 由身行也
次五 繘陸陸 缾窴腹 井潢洋 終不得食
測曰 缾繘腹 非學方也
次六 于紀于綱 示以貞光
測曰 于紀于綱 大統明也
次七 密網離于淵 不利于鱗
測曰 密網離淵 苛法張也
次八 正彼有辜 格我邪
測曰 正彼有辜 歐而至也
上九 井無幹 水直衍 匪谿匪谷 終于愆
測曰
井無幹法 妄恣也
蒙卦初六:「發蒙,利用刑人,用說桎梏,以往吝。」
象曰:「利用刑人,以正法也。」
噬嗑《象辭》曰:「雷電噬嗑;先王以明罰敕法。」
《周易》以咸卦卦氣應夏至為「正法」、「敕法」之取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