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象以盡意
聖人立象
........
..............
《繫辭上傳》第十二章“易曰:「自天佑之,吉无不利。」
子曰:「佑者助也。天之所助者,順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乎順。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也。」
子曰:「書不盡言,言不盡意;然則聖人之意,其不可見乎?」
子曰:「聖人立象以盡意,設卦以盡情偽,繫辭焉以盡其言,變而通之以盡利,鼓之舞之以盡神。」
「書不盡言,言不盡意」,需藉「圖」象來說明解釋,所以接著說要「立象以盡意」。
有學者曾說:古籍、圖書,左圖右書,書中無圖,難免要曲解聖意。
《繫辭上傳》第十二章:乾坤其易之緼邪?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
乾坤毀,則无以見易;易不可見,則乾坤或幾乎息矣。
是故,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化而裁之謂之變;推而行之謂之通;舉而措之天下之民,謂之事業。………神而明之,存乎其人;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
「乾坤成列」,接著說「形而上」、「形而下」,乾坤如何「成列」?《繫辭下傳》第一章說「八卦成列」………….
...........
...................
《繫辭下傳》第二章:「神農氏沒,黃帝、堯、舜氏作,通其變,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
有專家將「聖人立象以盡意」(《繫辭上》第十二章)與「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繫辭下》第二章)作連結,作《黃帝、堯、舜“垂拱”、“垂衣裳”之謎》一文,附有「青銅人立象」的圖,可惜原貼文已經找不到,無法將網址貼上………
「書不盡言,言不盡意」,需藉「圖」象來說明解釋,所以接著說要「立象以盡意」。 在網上我也看到有這麼說:古今諸多著名學者,因為沒有“象圖”考據,故難以窺探“易源”……。
一九七三年,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一批帛書中,在《老子》乙本前面有四種古佚書,即《經法》、《十大經》、《稱》、《道原》,正是《漢書・藝文志》所記載的《黃帝四經》,被學術界認為是黃老學派的代表作。
劉 鵬先生在“黃老之學天道環周與《黃帝內經》營衛運行理論的建構”一文說到:
「《史記・曆書》講“太史公曰:神農以前尚矣。蓋黃帝考定星曆,建立五行,起消息,正閏餘,於是有天地神祗物類之官,是謂五官,各司其序,不相亂也”。可見傳說中的黃帝與“星曆”也就是天文曆法有重要關係,因此託名黃帝,從一定角度講反映以《黃帝四經》為代表的黃老學派與天文曆法的密切關係。
《黃帝四經》中的大量內容也表明了天道環周思想的形成與天文學、曆算學密切相關,
“踐位履參”,“數日、曆月、計歲, 以當日月之行。吾允地廣裕,吾類天大明”。(《十大經・立命》)
”
“日月星辰之期,四時之度,動靜之位,外內之處,天之稽也。(《經法・四度》)
天執一,明[三,定]二,建八正,行七法……明以正者,天之道路也。適者,天度也。信者,天之期也。極而[反]者,天之性也。必者,天之命也。(此處殘缺九字)者,天之所以為物命也。此之謂七法。七法各當其名,謂之物。物各[合於道者],謂之理。理之所在,謂之順。物穩中有降有不合于道路者,謂之失理。失理之所在,謂之逆。逆順穩中有降自命也,則存亡興壞所知也 。”(《經法・論》)
天道環周的思想,在《黃帝四經》中有明顯的體現,貫串在整個《黃帝四經》中,如“天稽環周”(《十大經・姓爭》)
“周遷動作,天為之稽。天道路不遠,入與處,出與反。”(《經法・四度》)
“極而反,盛而衰,天地之道路也,人之理也。逆順同道路而異理,審知逆順,是謂道紀。”(《經法・四度》)
“極而反者,天之性也。”(《經法・論》),是黃帝之言哲學思想體系的核心和基本點。」
劉 鵬先生文中提到:
「《黃帝四經》中的大量內容也表明了天道環周思想的形成與天文學、曆算學密切相關……。」
有空將其整理後,以作續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