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
如果生活的動機是在追求滿足或變得更好,我們就是活在一個空洞的世界裡。若是能安靜下來,忘掉並放下所有想要追尋的東西,世界自然會變得美好而圓滿。當你在追尋的時候,其實已經脫離了意識、靈魂、存在以及你的源頭,如此一來就忽略了存在本身。不論你想要追求或達成的是什麼,內心都是匱乏的,因為你是從一種貧乏無力的觀點在運作。處在這種情況下,你只是不斷地在固化那貧乏的感覺罷了。
追求的本質就是一種脫離圓滿實相、快樂及平安的活動。實相是無法借由追求而達成的,因為我們追求的永遠是另一種東西,所以你始終看不到它。不論你追求的是什麼目標,看上去都似乎愈來愈接近實相或圓滿的自性,但仍然不會帶來任何不同。真正的關鍵就在於追求的活動本身——不論你追求的是什麼,活動的本身始終帶著同樣的本質。或許你追求的是父親的認同、愛人或工作成就,也可能是開悟,但這一切仍然是一種追求。
在所有的追求之中都埋藏著一種假設:“你是有缺憾的。”借由追求,你強化了自己的匱乏感。我的觀察是,不論你聽到多少次這樣的話,甚至已經有了體悟,仍然會不斷地產生蘊含著匱乏感的行為。下面這種信念埋得很深:“我們在根本上是有缺憾的,我們不具備美好或真實的東西。”從這種信念來看事情,就好像美好的東西永遠在他方;似乎只有在未來和過去,才能找到美好的事物。
因此追尋或追求的本質就是痛苦。這時我們可能會產生一種疑惑:如果沒有什麼好追求的,而且追求是不對的事,那麼內在工作又要如何進行呢?修行又是為了什麼呢?你們也許已經知道內在工作本是為瞭解自己,覺知自己真實的本質,但“瞭解自己”到底是什麼意思?如果我不去檢視心中每個隱秘的角落,發現裡面埋藏的東西,並試著去排除底端的那些恐怖的東西,又該如何進行自我探索呢?答案是:若想瞭解什麼是自我探索與修行,就必須停止追尋,試著去觀察純然的存在和心的本質。
一個人進行內在工作一段時間之後,就會發現自我探索的活動也會污染內在工作。譬如,我說我們擁有一個本體,這時你就會去追求那個本體;我說你需要處理心理議題,於是你就開始挖掘自己的心理議題。每個人都會變成獵人,這就是我們痛苦的主因。到目前為止我們已經談了許多有關追求、不滿足或缺憾感的真相,而且已經很瞭解個中的模式了。今天我們要思考的,其實是追求這個活動本身。
你往往會借由自認可以解放痛苦的行動,讓痛苦持續下去。許多人都假定自我探索和自我瞭解就是在心中尋找心理議題,或是去尋找身上的緊張部位,或者去發現生活中的困境,以便解決心理議題、釋放身體的緊張感,排除生活裡的困境。你期待這樣的活動能減輕痛苦。如果你不是在試圖解除痛苦,便可能在追求某種本體境界或是令你快樂的情境,以便抓住本體的某個面向。這其實是件荒謬的事,因為你就是本體。如果你就是本體,又如何能抓住它呢?那個想抓住本體的人究竟是誰呢?
這種試圖抓住或排除某樣東西的活動,恰好會讓你認同追求的活動。這個追求的活動一直存在著,而你認為這就是你,於是不斷地將它投射到外面。進行內在工作的過程裡,你只是在借由追尋靈性上的目標,讓追求的活動延續下去罷了。以往你追求的是適合你的人、適合你的工作、適合你的情境,現在你又在內心深處追求某樣東西。你把追求真實的信心代替了尋求外在的讚賞,你從追求成就轉向尋求開悟。不論是朝內或朝外,全都是同樣的一種活動。
這種追求的活動絕不是對己對人的愛或仁慈。這個活動會讓你背離自己,並且會繼續以奠基於幻覺的方式來行動,因此它本身就是痛苦。從人格的觀點來看,追求自認為能帶來快樂的東西,似乎是件美好的事,然而我們會發現,這種活動只會帶來更大的挫敗和痛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