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確可以依照美、優雅和自重的態度而生活,但這種精緻的生活極不易達成。人生的目的不是要獲得成就、財富、安全保障或慰藉。這些事或許是必要和重要的,但畢竟是人生比較粗鈍的面向。當意識出現不平衡或不和諧狀態時,我們的價值觀就會朝著人性的粗鈍面發展。意識的精緻化需要的是平衡所有的人格面向。一個人的意識和生活愈是和諧平衡,其人生愈可能變得優美、莊嚴、有效率。
我們並不是在說一般人的生活不好,也不是說我們要追尋更美好的生活,因為重點是在和諧與平衡。缺少了和諧與平衡,我們往往會發展出某種預期心態和假設,然後意志力就會把某些元素理想化或排除掉其它面向,繼而變得堅實不化,導致更多的不和諧與不平衡。這就是意識不平衡的人不懂得平衡自己的原因,因為他總是從不平衡的觀點來看事情。其結果是,此人的意識會被既定的觀點操控,而深信自己的確需要什麼或渴望什麼。因此,人的意識首先必須平衡化及和諧化,然後才能認清自己的需要是什麼。
不平衡的意識有一種特點,那就是總夢想著神奇的事會發生,而且會以理想化及過度浪漫的觀點來看眼前的經驗或人,誤以為這些人事物可以讓事情變得更美好。這種幻想出來的情境當然很美,但畢竟是從不平衡的意識中產生出來的看法。現實大多不是這樣運作的,事情通常不會按照我們的期待去發生,因此我們經常感到失望。渴望事情和人能夠奇蹟般地出現,往往會在日常生活中示現成對成就、名望和人的過度理想化,譬如,夢想有一個迷人的王子,能夠帶我們從此過著快樂幸福的生活。
一般未經充分發展的粗鈍生活裡面,仍然帶有存在、做以及自我瞭解的成分,但本質是造作虛妄的。一般人對事物的理解或是所謂的世智俗慧,只是一些慣常的預設、成見及信念,或是對人格的一般認知。
正常人的經驗裡盡是些情緒、心智和生理活動,因此處在人格層次的行動只是一般的生活方式罷了。當我談到本體的行動和作用時,指的並不是一般的行動,事實上,大部分的人都是行動導向的。人們會有各式各樣的行動,但不是我們要探討的那種。我們所謂的行動是涵蓋本體在內的,是真正的行動,而這真正的行動就是已發展和未發展之人的區別。
換句話說,人的發展有三個要素和三個階段:一是理解、認知以及發展出洞見和直覺,然後是安住於存在本身,也就是對本體有所了悟;接下來就是去做的階段,也就是將存在以及對生命的認知結合起來,活出自己的人生。
你們有許多人來到這個團體或接受了諮商,而產生了很深的洞見以及自我了悟,或是體認到了愛和無限性等,可是仍然按照舊有的人格模式在活,就好像什麼悟境也沒發生過似的。
對本體的了悟必須影響你們的生活,滲透在每件事裡面,直到它的每個面向都整合進來為止。一個成熟的人必須依照體悟和洞見來生活。沒有任何體悟或洞見的人,不可能以成熟的方式生活,因此三個發展面向都是必要的。如果只是朝著行動的方向發展,一心一意地追求成功,就可能無法體驗真正的存在,也無法真的瞭解自己。如此一來你的行動就失去了重點,人生也不可能和諧,而只會一味地想滿足欲望,達成人格對神奇經驗的夢想。
以上摘自書籍"鑽石途徑:無可摧毀的純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