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什麼該求取,什麼不需要求,聖嚴法師的觀點,蠻有意思的。
生命需要的,可求取;想要的,可就不見得要求取了。
分享。
---------------------------------
在經濟掛帥、強調物質享受的社會,誘惑只會愈來愈多,又有多少人把持得住?聖嚴法師說:「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太多。」直陳人性的弱點,只要時時以此提醒自己,不要掉入虛榮的陷阱中,就能過著知足滿足的生活。
■ 聖嚴法師
答:現代社會環境、消費觀念與過去不一樣,過去的人只需煩惱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等生活的最基本需求。現在不同了,開門不僅僅七件事,還可能超過七十件,消費觀念完全改變了。
至於說什麼是需要的、什麼是想要的,確實很難釐清。但是從佛法的角度或是一個有生活智慧的人來看,一定會以「量入為出、量出為入」的觀點做為衡量標準。另外還會思考︰如果沒有某樣東西,是不是就不能生活?還是照樣能夠生活得很方便、快樂、自在?而有了這樣東西,是不是就會讓人看得起,或讓人覺得你很有地位、很神氣?若是如此,就變成了虛榮,表示這件東西並不一定是需要的。
答:現代社會追求時髦,鼓勵大家不斷地消費,甚至鼓勵超出能力的消費。無論消費能力是否足夠,反正先買了再說。
這些流行的宣傳並不一定是對的。確實有些人有資格可以趕時髦,他們的收入高,有能力消費,可是大多數的人並沒有能力趕時髦。如果不顧自己的能力而盲從,那是非常愚蠢的事,打腫臉充胖子不但苦了自己,甚至連累家人。
當然,也不是說一定要過清貧的生活,只要有柴、米、油、鹽、醬、醋、茶就行了。畢竟現在的環境不一樣,我們要用新的標準,但不要因為虛榮讓自己的負擔加重,或連累到家庭,也不要浪費自然資源,這才是正確的消費觀。
答:自私自利的人只會想到自我,這種現象可以說和動物的本能是相同的。從這個角度來看,並不能說他不對。但是,動物也會為了繁衍而照顧後代。人生的意義和價值,不只在於延續後代,還在於能否回報社會眾生恩;這樣一想,就不會覺得賺錢應該只供自己使用,只顧犒賞自己,讓自己享受而已。
我們在自然界所取得的資源,是社會共同的資源,也是地球上每一個人的共同財產。既然你運用智慧、技術來使用這些資源,創造了財富,就應該分享給社會、後代子孫,因此要省吃儉用,不應該揮霍。
每一個人都有不同的福報,這包括個人的天資在內。譬如有些人天生的學習能力、適應能力、模仿能力和創造能力樣樣都很強,這樣的人比較容易得到財富。他不一定是靠節省累積財富,而是很輕易就獲得的,我們稱這種情況是有福報。雖然中國有一句古諺:「人找錢困難,錢找人容易。」但是人不只要有福報,還要會創造財富,才能累積財富。
像我的父母都是窮人,他們沒有想過要發財,因為他們認為自己不可能發財。但是他們有這樣的座右銘:「吃不窮,穿不窮,算盤不到一世窮。」也就是說,人若不能「量入為出」,而且沒有節制又沒有計畫,即使財富來了,也沒辦法累積下來。
本文摘錄自:《生死皆自在:聖嚴法師談生命智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