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停止追求、存有,一個人要如何生活下去呢?對不瞭解的人而言,這樣的疑問是很自然的。追求、存有都來自染著、渴求的心,這樣的心總以為必有東西值得追求、存有,因此會努力去追求、佔有,而這必引來沮喪、焦慮、煩惱、煩躁,至少也會帶來很大的精神負擔。瞭解這個道理,我們必須時常保持警覺,時時觀察不要去追求、區分「我」的狀態,而使心成為外物的奴隸而不自知。聰明的人知道去遠離這種不良的影響。
如果自身能力尚不足以抗拒這些影響,仍應保持注意,確保在追求、區分「我」的狀態時,不要有纏結與情緒起伏。
萬物是無常的,沒什麼價值、不屬於任何人。緊抓與黏著任何東西的人,無論是欲望生起之初、追求執取過程中,或是最後取得之時,均會受到傷害。無論那個階段,祇要有黏著與執取,都會有被鏈子綁住般的束縛,會領受到痛苦。即使黏著於善事,也會有相同結果;如果一個人做善事時,存有黏著,那麼他的煩惱可不會少於做惡事。所以我們在行善時,必須隨時保持正念以避免黏著。
有人會問︰「如果沒有任何東西值得追求或存有,是否意味我們就不該工作,或不該累積財富、地位和財產?」理解本文主旨的人都能瞭解,一個具備正確知識與理解力的人,遠比一個受制於貪欲而無法開啟智慧的人,更適合在俗世工作,因此,我們當然可以工作,但要正念現前,不要因貪欲而工作,如此,無論工作的結果是成功或失敗,都能順其自然,心無掛礙。佛陀與他的許多弟子,正是完全沒有貪欲,仍然做出有意義的事情,我們可在記載佛陀生平的文字中發現,佛陀一天祇睡四小時,而其餘時間則在工作;我們今天有很多人,一天可能花上四個小時以上的時間在娛樂上呢!
書名:
當代南傳佛教大師
作者:
傑克.康菲爾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