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不可以請教大德?,是貪重要,還是所貪之物重要。?
貪若不重要,貪又何以稱為貪,物又如何當物?,
貪跟物算不算對等的關係層次,?如果不是對等,為何要揀擇。
貪跟緣的份際是在哪?(這點後學不是很瞭解。)
你的問題蠻有深度的,就我所學的和你分享。其實我接觸佛法也只二年多,不敢當你是後學或自認前輩的,大家互相切磋。
對於開悟者而言,貪不重要,所貪之物亦不重要,於凡夫俗子而言,貪和所貪之物,可是非常重要,重要的原因,在於凡夫執著自我,將自我的得失和苦樂看得非常重要,為了滿足自我的欲樂或價值觀,不斷在每個當下,隨著習性揀擇有利於自身生存或自身價值觀的事物,所貪之物,會隨自我的需求變化。說來說去,貪念之興起,所貪之物的不斷改變,在於自我作祟。
而開悟者不以自我好惡去做揀擇,他們是冥順於道,隨緣而行。他們能如此做的原因,在於開悟者親證無我,所以他們不會認為自己的身體感受或念頭是我,而因身體感受念頭的需要,而起貪心,所謂五蘊皆空,他們體證自身五蘊的色受想行識皆因空性而生的因緣而起,本性為空,因此他們與本性,也就是空性合一,故能冥順於道,隨緣而行。
你問,貪和隨緣的分際在哪裡?
中國禪宗之祖菩提達摩:得失從緣,心無增減,喜風不動,冥順於道,是故說隨緣行。
因此,冥順於道,就是隨緣行,而貪則有分層次,貪圖色聲香味觸等自身能力範圍可得之物或貪圖不屬於自己的分外之物。
其實凡人貪心是一定的阿,也很正常,接納自己有貪心,並且以建設性的方式,利人利己的方式,來滿足貪心就很好了。而平時少一些執著,多一些隨緣,把鑽牛角尖的個性鬆綁一下,就會讓自己好過許多。
要真正做到隨緣行,非開悟者莫辦,因為只有開悟者才真正體悟了道,掌握了隨緣行的竅門-冥順於道,就連開悟者中的初果和二果,也只是貪嗔薄弱,他們還是有貪,但他們已見道,所以他們可以真修,不斷深化對道的體悟和執行力,而後徹底斷除貪,達到三果的層次。不過是一輩子就達陣,或者要輪迴幾世達陣,就不一定了。
所謂冥順於道的道,又是什麼?便是親證萬物皆是因緣而生的一體性,而能與萬物產生一體感,所謂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但也知萬物因因緣而起變化,是因為其本性空,而深知萬物的本性皆是空性,而能依此起平等心待人處事。
開悟者雖然深知世間是因緣生因緣滅,也就是空性所幻化,而能不生執著,做到了轉識成智,前五識眼耳鼻舌身轉為成所作智,意識轉為妙觀察智,末那識轉為平等性智,阿賴耶識轉為大圓鏡智,但看到凡夫無法體悟自身是因緣有自性空的存在,未見自身的空性,反而認同與貪著隨因緣生滅的八識,事事沾黏,被自身的識(業力)所轉,而會隨緣助其覺醒。
而轉識成智的那幾智,便是悟者隨緣行的行事準則。大部分凡夫跳脫不了自身的命運,很難轉變命運,是因為他們認同識,進而被識所轉,我想,所謂算命會算得準,也就是算出了每個人身上帶著的這個識,並因此產生的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