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日本禪學大師,鈴木大拙禪論集:歷史發展一書中,讀到,中國禪宗之祖菩提達摩,感到慧可求道之精誠,提及入道之途,為書籍傳燈錄所收錄。
其中,恰恰提到無所求行,正好呼應了前文釋繼程所說,有求皆苦一說。
內文如下
夫入道之途,要而言之,不出二種:一是理入,二是行入。
@理入
理入者,謂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但為客塵、妄想所覆,不能顯了。若也捨妄歸真,凝住壁觀,無自無他,凡聖等一,堅住不移,更不隨於文教。此即與理冥符,無有分別,寂然無為,名之理入。
@行入
行入者,謂四行,一、報冤行。二、隨緣行。三、無所求行。四、稱法之行。
一、 報冤行:修道之人,若受苦時,常自念:我從往昔無數劫中,棄本從末,流浪諸有,多起冤憎,危害無限。今雖無犯,是我宿殃,惡業果熟,非天非人所能見與,甘心忍受,都無冤訴。經云:逢苦不憂。何以故?識達故。此心生時,與理相應,體冤進道,故說報冤行。
二、 隨緣行:眾生無我,並業識所轉,苦樂齊受,皆從緣生。苦得勝報、榮譽等事,是我過去宿因所感,今方得知,緣盡還無,何喜之有?得失從緣,心無增減,喜風不動,冥順於道,是故說隨緣行。
三、 無所求行:世人長迷,處處貪著,名之為求。智者悟真,理將俗反,安心無為,行隨運轉,萬有斯空,無所願樂。功德、黑暗,常相追逐,三界久居,猶如火宅,有身皆苦,誰得而安?了達此理,故捨諸有,息想無求。經云:有求皆苦,無求乃樂。判知無求,真為道行,故說無所求行。
四、 稱法之行:性淨之理,目之為法。此理眾相斯空,無染無著,無此無彼。經云:法無眾生,離眾生垢故;法無有我,離我垢故。智者若能信解此理,應當稱法而行。
法體無摼吝,於身、命、財,行施捨,心無吝惜。達解三空,不倚不著,但為去垢,稱化眾生,而不取相。此為自行,復能利他,亦能莊嚴菩提之道,為除妄想,修行六度,而無所行,是為稱法行。
---------------------------------------------------------------------
感覺上,菩提達摩所說的理入,頗似日本曹洞宗的默照禪法。不論動靜,皆以默照行之,不加分別,其實默照甚難,凡人如何能不起分別與好惡心?記得書中讀過,已有明心見性經驗者,較能採行此法,藉此默照,將細微的我執與習氣,脫去得更徹底。若是平常人,則以遇事較不會黏著的人,適合修此法。
鈴木大拙亦坦白指出,各式經典如楞伽經、金剛經等,對於真誠而懇切的追求者而言,對於真正想開悟而非只是追求學問的人而言,並非目標,並不會有多大的幫助,因為想開悟者,必須自己以赤手空拳去掌握赤裸裸的事實,經典只是指月的手指,並無法直接讓你體悟月亮本身,此事只有在一個人運用了全副的精神與努力,到此內在意識自動從他裡面開放時,始可辦到。
的確,求道者眾,得道者少,可見以自我去追求無我,是多麼不容易,不過,禪宗初祖菩提達摩亦提供了可行之法,有志者或可一試。
打完了,灑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