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陰曆月有中氣純粹是因為要遷就節氣而置『潤月』,至於潤月為何沒有中氣?
乃是因為日月合朔在黃道12宮位,因為一年365日大約每三年會有二個日月合朔在同
一宮位,因使而致『潤月』,所以潤月完全是為樂讓『太陰曆』與『太陽曆』相符
合而置的!
再補充一點:
何謂『中氣』?其實就是現在的12星座的起始點--嘿嘿!很多人不知道吧!
===========================================================================
為了讓大家了解我們在討論什麼﹐我轉貼了這些文章。(是選擇性的)
------- 台北市天文協會 蔡鴻彰------
1.由於一年時間稍長, 為了配合一年中各項事須要, 如農耕, 放牧等, 常將一年分
為若干小段, 我國古代使用節氣劃分, 是在二個冬至間, 分成二十四份, 早期是採
用
均分法即 "平氣法" , 每等份時間相同, 而近代(唐朝以後)則以太陽沿著黃經每行
15
度為一節氣, 這樣較符合實際的日照角度變化, 由於地球繞日公轉軌道為橢圓, 造
成
了太陽巡行疾緩現象, 因此每個節氣的間隔不等, 我國古代就知道此現象,而使用太
陽
實際到達黃經位置製定節氣, 此稱為 "定氣法"
(三) 月球繞地與陰曆的月
1.月球繞地公轉,又隨地球繞日公轉, 故月相有盈虧朔望之別, 一般以兩次朔間為一
朔望
月, 即現在之陰曆一個月, 由於月相是最容易辨識的天文景象, 具有規則的週期.
故古來就是一個曆法基礎, 尤其在季節不明顯的地域, 從事漁牧, 商業的民族, 重
視
陰曆甚於陽曆. 我國古代在前述的 "陽曆" 系統外, 並行實施依據月相的 "陰曆"
體
系. 定日月同經度的 "朔" 日為月初一, 由於朔望月平均週期為29.53日, 故月長有
30
30天 (大月). 29天 (小月) 之別. 在早期測定朔日 (即日月會合) 技術困難, 故使
用
平朔法, 讓大小月規則排列, 但偶會有初一出現新月, 或日蝕發生不在初一之事,
後
來規定以推算得朔之日為每月初一, 此即定朔法. 定朔法需以日蝕驗證, 隨時找出
誤
差, 算出新的推算公式.
由於月球繞地軌道橢圓度大, 且受太陽, 地球引力潮汐作用, 其他行星攝動影響,
軌
道路徑及週期變動很大, 因此計算朔日排列月份很困難. 必須依靠日月蝕及掩星觀
測
掌握月球精置位置來推算月朔時間. 不可能有簡單的公式可作陽曆. 陰曆的轉換.
2.月球繞地公轉, 吾人看到月在星空繞行一週稱為一 "恆星月", 又月球軌道有近地
, 遠
地點, 二次通過近點之時間為一 "回歸月", 由於月球軌面和黃道形成 5 度交角,
吾
人可看到月在南方或在北方, 二次通過交點時間稱為一 "交點月", 此三種週期不如
月
相的朔望明顯, 不易測定, 故不方便使用, 但我國古代也有 "秋深月當頭" , "月離
於
畢, 則滂沱矣" .... 等根據月球位置而得到的季節現象描述.
3.我國自古即實行月與節氣合一的陰陽合曆制, 為了調節二者的週期, 採用 "閏月
法",
大約十九年添加七閏月, 其次, 也根據節氣時間排定月序 (如一月為含有"雨水"之
月)
, 閏月的位置 (如閏月置於無中氣的月份) , 這些都是比他國曆法還複雜的.
依上述原則, 農曆的閏八月, 九月較少見.
單純實施陰曆的話, 就沒有閏月的問題, 但會有 "年" 的始終, 月的排序之問題.
4.我國民眾對陰曆十五很重視, 但實際上望(滿月)不一定在陰曆十五, 中秋月最圓
. 最
大, 的說法是不正確的.
三. 曆法之要素與測定方法:
(二) 月之測定:
藉觀測滿月弦月之相隔時間算朔月之長度, 藉日月食驗証朔之時間.
(三) 節氣之測定:
就回歸年中太陽之視黃經位置測定之. 現代用子午儀可測定之.
(四) 日之測定:
用子午儀測定太陽或恆星二次中天之時間長度即可.
(五) 時. 分. 秒:
用原子鐘或石英鐘測定, 古代則白天用日晷, 晚間用漏刻. 箭壺等測定.
四. 現行農曆之編製法
(一) 編製機關:
現由中央氣象局計算節氣, 朔望之時刻, 內政部據以頒布國民曆, 以陽曆為主,
含有節氣時刻, 陰曆方面, 只算朔日 (舊曆之初一), 但月份之排列, 閏月之位置
則不記載. 目前民間之通書陰曆自清代流傳之萬年書傳抄而來, 其缺點為:
1.推算年份只到民國55年左右.
2.以北平子午線為準, 非東經120 .
(二) 農曆之陽曆部份編製法:
1.引用公曆為排列日期之基準.
2. 24節氣以太陽之 視黃經度 每15度為一氣, 節氣. 中氣間隔排列.
3.推算氣之時間(定氣法)排列入公曆日期資料內.
4.中國古代以冬至為一年之開始, 象徵冬去春來, 現在則予忽略.
(三) 陰曆部份:
1.推算月球之朔望兩弦(定朔法)時間, 推列入公曆日期資料內.
2.以朔發日為陰曆初一, 兩朔之間為一陰曆月.
3.陰曆月1之公曆日數為29, 則為小月, 如為30則為大月.
4.陰曆月在一年中之次序以其合有之中氣次序定之, 以此合有雨水之月為正月.
5.因陰曆月較太陽月為短, 故有時無法包含中氣, 此種月稱為閏月, 藉其前一個月
之
次序, 稱為閏幾月.
6.閏月之加入是調合陰曆年和陽曆年之相關長度, 以免年久而脫節, 大約每 19年有
7 個閏月.
(四) 干支部份:
1.干支以甲子, 乙丑......癸亥等六十個干支依序排列, 只為計數用和天文現象無
關
2.年, 月, 日, 時長均有獨立之干支排列.
3.閏月不列入干支.
定氣法不是唐朝之後就用在曆法中的,而是在清朝湯若望治曆時才用的,所以在湯
若望的時憲曆之前,曆法都是用平氣法。
但不是我們的老祖宗不知道平氣法與天行不合,早在北齊時就有人發現了,但為何
平氣法還一直用下去,主要是為了陰曆月置閏不必更改方法。用平氣法可以保證兩
件事,那就是一個月最多只會有一個中氣,及一年最多只有一個月無中氣。
清朝用了定氣法之後,一個月變成最多可能有兩個中氣,一年也可能不只一個月無
中氣,使中國用了數千年的無中氣置閏法瓦解。
目前的農民曆和萬年曆,絕大多數都是採用定氣法,民國後改用國曆,每年只提供
節氣時間與月朔望時間供民間參考,政府並沒有規定那一個陰曆月要當閏月。清朝
時的置閏則是將一年裡,第一個無中氣之月定為閏月,之後就算再有無中氣之月也
不置閏了,而月的序數也不依中氣而定了,反正扣除閏月,從頭照著數下來就是了
且正月不置閏。
( Dimer 註﹕這裡很重要﹐斗數大概在“唐宋元明清”時發展成形﹐曆法的觀點要
用當時的曆法來看﹐不可以用現代的曆法來反推辨正。)
三. 月球的 "空中掛鐘"
月球是地球唯一的衛星, 地球人早已掌握了它的運行規律, 且定出了 "月" 的時間
單位,
即 "朔望月" 29.53天, "恆星月" 27.32天, (我們用的陰曆是根據前者, 而西曆的
"月"
則無與天文現象無關), 當地球上的人們還在為了陰曆陽曆何者可靠好用而辯論之際
, 可
曾有人想起, 月亮上的嫦娥不知過的是那一種時間?
月球和地球可稱作 "命運共同體", 一同繞行共同的主載者 --- 太陽, 又得互相纏
繞旋轉
, 在繞日公轉軌道上搖搖擺擺著一齊前進, 兩者也理所當然享有共同的時間體系,
例如:
同樣的朔望週期, 同樣的年度長短. 只是盈虧位相彼此互異, 對方所在星空背景不
同罷.
如果月球上有嫦娥的話, 最感不適的大概是晝夜的長度徒然增長了 15 倍. 原來,
月球的
自轉週期和其繞地公轉的時間相同, 自太陽上看來, 月球要以 29.53 天的時間才
"自轉"
了一圈, 所以月球的一晝夜就要這麼久了, 想必嫦娥小姐一定會為了每天要煮一百
次飯,
洗三十次澡而煩惱不已吧...
月球世界有無比 "一個地" (地球人說是 "一個月") 更短的時間單位呢? 有的, 當
嫦娥小
姐仰頭望著她的故鄉地球時, 會注意到地球的自轉, 使得她懷念的中原故土一次又
一次的
出現再消失, 好像走馬燈一樣, 出現的週期是 24 小時又 53 分, (注意不是 24 小
時 !)
當然, 細心的嫦娥也會注意到隨著地球在 "近月點" 或 "遠月點" , 這個時間是會
有點
長短不同的, 所以, 地球好像是高掛在月球天空的 "掛鐘", 使得單調的月世界生活
多了
些節奏感.
不過並非月球上每個角落都看得到這個 "掛鐘", 月面有 40% 的區域永遠看不到地
球,
聽說吳剛先生已在當地建設了一些 "忘鄉雅築", 準備租給想忘掉地球上一切事務的
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