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站在公車上邊站邊想,
嗯, 不管是國曆的大年初二, 或者是農曆的大年初二,
應該都還在癸未年說, 看起來那種" 火未燄而先生煙 "的味道很重, 呵呵.
另外就是小弟有個偏見,
習慣以時間因果, 空間同步, 來解析干支作用所顯現出來的證象.
所以以波段法來說, 甲申要進入年柱之前, 剛好處於年柱與時柱之間,
因此也會對時柱產生作用說.
-----
早上起來念書, 翻到仲景在序文裡說:
" 夫天布五行, 以運萬類. (歲運干支的五運六氣)
人稟五常, 以有五臟, 經絡, 腑俞.
/* 干支以空間形層, 由內而外, 心念, 藏干, 地支, 天干.
五常, 五臟, 經絡, 腑俞, 一層一層像同心圓的階層架構. */
陰陽會通, 玄冥幽微, 變化極難.
/* 干支的刑合衝會,
歲運的五運六氣干支與八字干支作用的變化的確很多. */
自非才高識妙, 豈能探其理哉 ?
/* 所以勤求古訓, 博采眾方.
撰用素問, 九卷, 八十一難, 胎臚, 藥錄, 並平脈, 辨證,
為傷寒雜病論, 合十六卷.
雖未能盡癒諸病, 庶可以見病知源. */
描述外在環境跟內在環境的定義之後,
接下來就是從時間軸考量前因後果的變化,
仔細思索從過去到現在的歷史變化源流淵源.
" 上古有神農, 黃帝, 歧伯, 伯高, 雷公, 少俞, 少師, 仲文.
中世有長桑, 扁鵲.
漢有公乘陽慶及倉公.
下此未所聞也. "
所以仲景覺的比他厲害的就是過去的這些前輩高人了,
中世以後的, 在史記裡面都有醫案說.
接下來就是診斷解析證象的心法了.
" 觀今之醫, 不念思求經旨, 以演其所知.
各承家技, 始終順舊.
省疾問病, 務在口給.
相對須臾, 便處湯藥.
按寸不及尺, 握手不及足.
人迎趺陽, 三部不參.
動數發息, 不滿五十.
短期未知決診, 九候曾無彷彿.
明堂闕庭, 盡不見察, 所謂窺管而已.
夫欲視死別生, 實為難矣. "
聊聊學習的方法.
" 孔子云:
生而知之者, 上.
學則亞之,
多聞博識, 知之次也.
余宿尚方術, 請事斯語. "
-------
這個架構跟陳希夷的先天圖是一模一樣的架構說.
http://www.taoism.org.hk/taoist-beliefs/yin-yang&the-supreme-ultimate/pg2-3-2-2.htm所以小弟都用這樣的想法來貫穿所有自己會的東東.
會的東東越來越少, 好像越來越往干支結構集中,
但是可以玩的東東卻越來越多, 就用干支結構與觀念就可以上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