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玉與理
從古到今,人們是如何琢制硬度很高的玉?
《詩經•小雅•鶴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道出了琢玉的真諦。玉器不是用刀刻出來的,而是利用細細的沙粒,叫做“解玉砂”,輔以水來研磨玉石,慢慢地琢製成所設計的器型。制玉不叫雕玉,而稱治玉,或是琢玉、碾玉。
治 小篆从水、台聲,本義作「理」解,(見韻會)乃循一定途徑,使其順暢之意;水向低處流瀉使能順暢,故治从水。又以台為怡之本字,即樂悅之意,事得治則怡然自樂,故治从台聲。
玉 《說文》:石之美。有五德:潤澤以溫,仁之方也;□(左角右思)理自外,可以知中,義之方也;其聲舒揚,尃以遠聞,智之方也;不橈而折,勇之方也;銳廉而不技,絜之方也。象三玉之連。丨,其貫也。凡玉之屬皆从玉。
《白虎通》:玉者,象君子之德,燥不輕,溫不重,是以君子寶之。
理 小篆从玉、里聲,本義作「治玉」解,(見說文許著)乃順玉文加以剖析之意,故从玉。又以里本作「居」解,古以為民戶聚居之處,亦有因地勢分為構建之意;治玉必依玉之文理剖析琢磨,與里之因地勢分為構建無殊,故理从里聲。(28宿「璧」為玉,去極80度,入室15.5度,周文王時代在赤經321度。)
乾卦《文言》曰:「乾元用九,天下治也。」
下文節自「百度百科」
《詩經•小雅•鶴鳴》有:”它山之石,可以為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巧奪天工的古代玉器,不是雕刻出來的,而是利用“他山之石”一類硬度高於玉的剛玉砂、石榴子石等“解玉砂”,輔以水來碾磨玉石,琢製成所設計的成品。所以,對古代制玉不應叫雕玉,而稱治玉,或是琢玉、碾玉。琢玉的技巧是高超的,而治玉工具卻是簡陋的。直到近代,中國人一直使用傳統工具,如線鋸、鋼和熟鐵製成的圓盤、圓輪、鑽床、半圓盤和架以木制的車床來製作玉器,清代李澄淵的《玉作圖說》詳細記載了這種過程。在鐵器發明之前的新石器時代和青銅時代,大部分工具甚至只是以木竹器、骨器和砂岩配製而成。如此原始的工具,能琢磨出精美的玉器,真是人間奇跡。
《說文》琢,治玉也。玉器的生產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工藝過程,每一件玉器的產生都需經過采玉、取材和施藝三個階段,其中也包括了工具砣機的製作和解玉砂的採集。古代泛稱治玉,現今多稱作制玉。琢玉] 一詞本身是指施藝加工的主要方法與過程。也可等同於指古代治玉。
采玉就是獲取玉料。玉料分為原生礦和次生礦兩種。原生礦是指蘊藏於海拔較高處的原生礦體,因山陡路險,開採十分困難,這樣的玉料稱為“山料”。次生礦是指從原生礦體中剝離出來的礦料,它會隨山間流水被沖至山下的河中,這樣的玉料稱為“水料”或“仔料”,尋找“仔料”的過程也稱為“撈玉”
玉料稀少,好的玉料尤其珍貴。因此,玉器製作通常採用“量材取料”的方式,即根據玉料本身的規格、顏色、瑕疵等規劃器物的形態,以求最大限度地利用原料。除了一些小物件外,大型玉器幾乎沒有外形雷同者。由於玉器加工,有根據玉料自身形狀色澤因材施藝的特點,設計者享有極大的創作想像空間,因而往往能夠產生一些藝術水準極高的作品。
根據設計,對玉料進行加工,即利用各種工具及操作手法,將原始玉料按設計要求加工成最終器物,這一過程稱琢玉。今天我們經常將古玉器稱為玉雕,但實際上古玉器並不是雕刻出來的,而是利用硬度高於玉的剛玉砂、石榴石等“解玉砂”,輔以水碾磨出來的,正所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而“玉不琢,不成器”的說法也源自於玉器的這種加工過程。
琢玉的材料是水和“解玉砂”,而琢玉的工具則是砣機。砣機由砣和傳動裝置組成,砣是一種圓形片狀物,當它旋轉起來後,就可以對解玉砂提供均勻的驅動力。通過砣輪的連續轉動帶動解玉砂,手持玉料再調整玉料的位置,玉工便可以琢制出各種形狀的玉器。砣機又稱“水凳”,早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就已出現。此後數千年間,驅動的方式、操作者的姿態、砣的材料都在不斷更新,但古代旋轉砣機的基本構造卻未有大的改變。到今天,由於早已採用現代電能驅動、金剛砂輪直接切割玉石,古代使用解玉砂的操作方法即碾法琢玉已經不復存在,技法失傳。
嚴格一些的說,琢玉只是中國古代才存在的對玉的加工方法,並不適合指現代的玉器製作。明白其中的分別,對研究古代技術史和辨別鑒定古玉器具有重要意義。(「百度百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