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轉年自古就有,太陽自轉繞日而行其軌道為橢圓型,太陽在其中一個圓心上如此便產生近日點與遠日點,冬至在近日點上自轉較慢,夏至在遠日點上自轉較快,速度快慢每天不同,每月也不同,不考慮這些將之平均分佈稱為「平氣」,考慮這些將之分佈作調整稱為「定氣」類似真太陽時。
因偏角23度半太陽直射點的南北移動產生寒暑變化,冬至日為最南點,夏至日為最北點分為二十四等分為二十四節氣,二十四節氣與陰陽曆配合推算,以節分月而不以氣分月,中氣氣專無法從中氣上分月,節為交替,一節一節的。沒有中氣的陰曆月分則置閏月,以平中氣。
夏至冬至雖是中氣,但它是循環一年的兩個極端,日最長與夜最長,利於作觀察的起始點……曆法中的上元積年就是往前推到N年之前的某個冬至日是甲子年(癸亥年11月)甲子月甲子日甲子時又是月朔日(初一)、五星連珠。
如今以寅為正月一年之始甲己起丙寅,不會有甲子年甲子月……
曆法是為百姓生活而設計的,太陽與植物生長有關,春耕夏種秋收冬藏,時序亂了便鬧饑荒,以農立國,當然無法改變立春、雨水為木之始,該下田了……寅為年之首是可預知的。
月亮影響著潮汐起落,在近海的漁民或潮間帶討生活的及沿岸養殖業者,是無法擺脫一日兩次的潮汐起落,初一、十五子時午時滿潮,每次晚近兩刻(30分鐘),實際是25分24秒。
漁民只要知道是日子是初幾,就知道潮汐幾點滿潮,什麼時晨要下水工作,港口之外的舢板什麼時辰潮滿需回航停泊,等潮滿為漁民工作上之最重要事情,我成長於小島漁村知之甚詳。
農曆是太陰與太陽合用的獨特曆法,也是世界獨有的。
幼年時,我們鄉下一般家庭沒有日曆,只有在年終拜拜買金紙香燭時金紙店會送一張「春牛圖」,是一張黃曆,通書的縮影,一年間依此行事……看日子則依月的圓缺程度,新月出現了初三,月近圓了十三、四…清晨破曉眉月才昇便是二八、二九…雖大的約的捉,但初二、十六大家都會到社樹下拜拜,日子總不會弄錯………
冬至是否要轉年是天文上的計算起始問題,與百姓的生活起落無關,不必遷就朝代興衰,干支計日六十日循環不已,月圓月缺亙古不變。
八字用純陽曆,紫微純用陰曆,雖各有其理,也不是絲毫不能改變,八字的夜子早子時就很好例子,真太陽時也是更正確修正,一味泥古難免失之偏頗,而不自知。
紫微有年星,月星,日星,時星。但之間有很清楚的星系分野,
年星:四化、祿存、羊、陀、魁、鉞。
月星:左、右
時星:昌、曲、空、劫;生肖(年支)加時的火、鈴。
日星惟有左右加日的三台八座及昌曲加日恩光天貴。
四化是年干加諸於諸星的特性,如丙年生的蘇軾(西元1036),文昌化科,他的文章脫胎於莊子與戰國策,書法出於顏真卿,很典型書冊學習型成格(文昌化科)人物。
如辛年生的李白(西元701),文曲化科,他的文章從生活周遭來,很典型環境學習型成格(文曲化科)人物。
羊陀依傍著祿存,無傷則享先祖之餘蔭,
這些年的特性,經多年求證,往往在年之前冬至後即產生……
星性有傳承或補不足的特性,如甲武曲化科單純直接的學習方式,重點在於找誰學習,乙紫微化科是找權威,人性貴古賤今,丙文昌化科從古籍書冊入手,盡信書不如…………癸太陰化科觀察入微,還須劍及履及,甲武曲承之。
冬至盤多年來結合陰陽曆而並行之。依日月之旺弱,定諸星之盛衰。
經多次改良求證,有奇想就演繹,有時間就應證……
人少力孤,緩如秋葉滴露,風吹即散,日曬即溶,
雖毀多於譽,君子故窮,時道故晦,野人獻曝,寥以自娛,
履霜,堅冰至
西門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