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中國天文學史集 第一冊]
感謝Zorro大提供書籍
++++++++++
漢初曆法討論--張培瑜
臨沂銀雀山二號漢墓出土文物中,有一組《漢武帝元光元年譜》竹簡,計三十二枚,基本完整地記著一年的曆日,這是研究漢初曆法極為珍貴的資料。
漢初曆法,過去有「殷曆」、「顓頊曆」……不同說法,到底是一種什麼曆法,它的出士,提供了漢初「曆書」的實物,是研究與解決這個間題的最直接的材料。
根據計算,銀雀山二號墓漢簡歷譜與用《續漢志》、《開元占經》所給出的古六曆的上元所推出的元光元年的曆譜全不相符。表1列出新出土的《元光元年曆譜》計算所得的「顓頊曆」、「殷曆」元光元年的朔、氣干支和小餘。
由漢簡《曆譜》及表2可知,元光元年立春干支為壬申,為正月十五日,小餘為0;正月朔日干支為戊午,小餘在441-498之間。我們根據四分曆中節之餘為15又7/32天,每朔望月的長度為29又499/940日,就可以復原漢初的曆法。因為四分曆每蔀七十六年九百四十個月,這九百四十個月的小餘從0到939是互不相同的。每個月朔的小餘總比其前一個月的小餘大499.一年有二十四個節氣,每兩節氣之間小竲加7,小餘經過32個節氣循環一次。而由表2可看出,由《元光元年曆譜》決定的節氣的小餘值是唯一的,這可使計算簡化。所以我們很容易地找,從元光元年正月往前數第八十二個月的朔日和從立春向前數第160個節氣,它們的干支是相同的,而小餘都為0,即合朔交節同日同時。這一天就是我們所要找的漢初曆法的蔀首。
這樣,我們就復原了漢初的曆法。這種曆法是四分術,是根據觀測得到的一次五月朔旦芒種夜半相齊作為依據而制定的一種曆法。這與隨後的太初曆的制定方法非常類似。根據四分曆的計算方法,這種曆法在西元前六百七十二年的五月應該甲子朔旦芒種夜半齊同。所以,可以這一天作為這種曆法的推算起點。這樣,元光元年距元五百三十八年,入丁酉蔀第七年。曆元符合歷史上有記載的朔氣相齊的條件。
註:比較有疑問的是為何以「五月朔旦芒種夜半相齊作為依據而制定的一種曆法」。這個跟傳統的以11月朔.冬至.夜半.為曆法的起點不一樣。
顯然,「顓頊曆」和「殷曆」的朔日干支與漢簡《曆譜》都不合。但可看出,「殷曆」的朔日干支是更接近於銀雀山二號墓漢簡《曆譜》──漢元光元年的實行曆書。這就是為什麼過去汪日楨、陳垣等根據漢初史日記載認為漢初曆法多與「殷曆」相合的道理。
這樣,漢初的曆法並不是《續漢志》、蔡邕等所說的那個「顓頊曆」,同樣,也不是「殷曆」、「周曆」……古六曆。
那麼,漢初到底行用的是什麼樣的曆法呢?下面我們根據銀雀山二號墓漢簡《曆譜》來復原漢初的曆法。
滿足漢簡《曆譜》要求的各月朔、氣干支、小餘關係其範圍見表2。
附加檔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ワンピース おれはなる!===
海賊王に俺はな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