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漫談【歷術甲子篇】續2
這《歷術甲子篇》出自漢朝初期,故紀錄的應該是屬於戰國時期的曆法,根據維基百科資料,四分曆(區別於東漢編訢、李梵之四分曆,稱戰國四分曆;因後人以此歷托古偽作,又稱古六歷或古六曆,中國古代「厯」或「歷」即今日「曆」)指戰國初期編制[1]之陰陽曆曆法,是中國最早之曆法。現代學者考證四分曆最早施行於公元前427年,使用至漢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一說征和元年,公元前92年)改以太初曆取代為止,凡323(一說335)年。
而張汝舟先生亦主張此《歷術甲子篇》所記錄的曆法,是創建于周考王十四年公元前427年。我大膽推論,如果此部曆法確實是創建于周考王十四年西元前427年的話,那中國的干支紀年便可再向前推進,而不是學者專家普遍認為中國干支紀年是始於東漢年代。
根據現今的科學指出,一回歸年是365.2421990741日,而這《歷術甲子篇》的曆法屬於四分曆,也就是一回歸年是365.25日,一年相差0.0078009259日,從公元前427年到公元前104年(太初元年)該曆施行也經過323年,0.0078009259日x323=2.519698日,這2.5日的誤差,使得每個月的朔望提前2.5天,此時若不修正曆法,豈不是很糟糕?所以漢朝此時修正曆法是必然的。至此很清楚知道《歷術甲子篇》並非是《太初曆》。
根據《漢書.律曆志》所載,落下閎的太初曆係【以律起曆】,又稱八十一分律曆,其一統為1539年,一元(三統)為4617年,很明顯與《歷術甲子篇》不同。記得有人稱說律是曆法的基礎,由此來看也是錯誤的,這部中國最早的曆法《歷術甲子篇》並不是【以律起曆】,以律起曆應該只有漢初的《太初曆》吧。
張汝舟先生說:戰國時代盛傳「天正甲寅元」及「人正乙卯元」。「天正」者,以冬至在年前十一月朔夜半為「曆元」;「人正」者,以本年正月朔旦立春為「曆元」。關於這一點,我也很疑惑,這到底是麼東西啊?想想或許是春秋戰國百家爭鳴,各種學說充斥,使得天地人之間的研究、論說到處都是,因而講究天地人三才,開天、闢地、生人……。
在《古今律歷考》中,「天正」一詞多與「冬至」相連,其卷八有曰:周以仲冬建子為天正,色尚赤,以夜半為朔,為天統;十二月地中含養物,始萌芽;殷以季冬建丑為地正,色尚白,以雞鳴為朔,為地統;十三月萬物始達出於地,人得加功;夏以孟春建寅為人正,色尚黒,以平旦為朔,為人統。
因為君權神授,曆法自古都是天子所掌控的,或許是因為這樣,春秋戰國許多諸侯自立為國,曆法自然也需要重新頒行,才彰顯諸侯的權力。
根據維基資料,《太初曆》以冬至所在之月爲11月,以正月爲歲首,平年12個月,閏年13個月,月大30日,月小29日,並首次將24節氣訂入該曆法,與春種、秋收、夏忙、冬閑的農業節奏合拍。落下閎在《太初曆》的制訂中有許多科學的創意和發明,如改秦曆以10月爲歲首的錯誤,確定以正月初一爲一年之始,12月底爲歲末,從此,《太初曆》與周而復始的四季順序緊密吻合並相沿至今(見童超. 第四十五章第二節〈五星與交食〉. 《漢武王朝》. 2009: 165.)。因為漢代的《太初曆》採用「人正」,以本年正月朔旦立春為「曆元」,由此亦可推斷,八字起四柱的原理其起源應該是在漢代,而非戰國時期或更早的黃帝年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ワンピース おれはなる!===
海賊王に俺はな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