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漫談【歷術甲子篇】續1
《史記・歷術甲子篇》寫道:
歷術甲子篇太初元年,歲名「焉逢攝提格」,月名「畢聚」,日得甲子,夜半朔旦冬至。
正北十二無大餘,無小餘;無大餘,無小餘;焉逢攝提格太初元年。
十二大餘五十四,小餘三百四十八;大餘五,小餘八;端蒙單閼二年。
閏十三大餘四十八,小餘六百九十六;大餘十,小餘十六;游兆執徐三年。
……(略)
閏十三大餘十五,小餘九十三;大餘三十三,小餘二十四;祝犁大荒落四年。
右歷書:大餘者,日也。小餘者,月也。端(旃)蒙者,年名也。支:丑名赤奮若,寅名攝提格。干:丙名游兆。正北,冬至加子時;正西,加酉時;正南,加午時;正東,加卯時。
張汝舟先生言:「中國古代合天文曆法為一事,天文著述,即《史記》八書之一的《天官書》。《史記.自序》說:「太史公(指其父司馬談)學天官于唐都。」司馬遷繼承家學,完整地為我們保留這一部中國最早的曆法寶書--《曆術甲子篇》。」所以這《史記・歷術甲子篇》就歷史與文字的記載來看可以說是最早的曆法書。
全篇從「焉逢攝提格太初元年」一直到「祝犁大荒落四年」共有76年。為何是76年呢?大家都知道我國的曆法是陰陽合曆,陰曆每隔19年就會跟陽曆重合,意即假設今年陰曆正月初一日是陽曆2月10日,那19年之後的那一年,陰曆正月初一日也會是陽曆2月10日。所以19年為一章,四章為一篰共76年。
而根據這樣子的推算下去,歷經20篰後,也就是1520年後,冬至日、朔(陰曆初一)、夜半,這三項要素又會重疊在一起,但由於1520並不是60與76的最小公倍數4560,所以雖然冬至日、朔(陰曆初一)、夜半,這三項要素重疊在一起,卻不是甲寅年(焉逢攝提格)。因為一紀為20篰,三紀60篰,合計4560年,也就是「太初元年,歲名焉逢攝提格,月名畢聚,日得甲子,夜半朔旦冬至」甲寅年子月甲子日夜半朔冬至,經過4560年後,會再次重合,出現甲寅年子月甲子日夜半朔冬至的現象。
由這部曆法來看,假若黃帝當初建國就以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甲子時(冬至日)起算,那應該在4560年後,就可以再次遇到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甲子時(冬至日),不是嗎?可是歷經了這麼久的時間,還是沒遇到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甲子時(冬至日)。這的確是個值得深思與探究的問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ワンピース おれはなる!===
海賊王に俺はな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