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談—歲月名
《史記・歷書》:「歷術甲子篇太初元年,歲名「焉逢攝提格」,月名「畢聚」,日得甲子,夜半朔旦冬至。」而焉逢、攝提格,依據《爾雅》焉逢為甲、攝提格為寅,甲寅歲,這是很確定的。
依據《爾雅》原文
1. 大歲在甲曰閼逢,在乙曰旃蒙,在丙曰柔兆,在丁曰強圉,在戊曰著雍,在己曰屠維,在庚曰上章,在辛曰重光,在壬曰玄黓,在癸曰昭陽。歲陽。
2. 大歲在寅曰攝提格,在卯曰單閼,在辰曰執徐,在巳曰大荒落,在午曰敦牂,在未曰協洽,在申曰涒灘,在酉曰作噩,在戌曰閹茂,在亥曰大淵獻,在子曰困敦。在丑曰赤奮若。
3. 載,歲也,夏曰歲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載。歲名。
4. 月在甲曰畢,在乙曰橘,在丙曰修,在丁曰圉,在戊曰厲,在己曰則,在庚曰窒,在辛曰塞,在壬曰終,在癸曰極。月陽。
5. 正月為陬,二月為如,三月為寎,四月為余,五月為皋,六月為且,七月為相,八月為壯,九月為玄,十月為陽,十一月為辜,十二月為涂。月名。
《史記索隱.卷八》
厯術甲子篇,釋:以十一月朔旦冬至得甲子,甲子是陽氣支干之首,故以甲子命厯術為篇首,非謂此年嵗在甲子也。
太初元年嵗名焉逢,釋:甲,嵗雄也。漢書作閼逢亦音焉,與此音同。
攝提格,釋:寅,嵗隂也。此依爾雅甲寅之嵗。若據漢志以為丙子之年。
月名畢聚,釋:謂月值畢及陬訾也,畢,月雄也。聚,月雌也。
日得甲子,釋:謂十一月冬至旦得甲子也。
夜半朔旦冬至,釋:以建子為正,故以半夜為朔,其至與朔同日,故云夜半朔旦冬至。若建寅為正者,則以平旦為朔也。
張汝舟先生書中言:「月名畢聚」。《爾雅.釋天》:「月在甲曰畢。」真夏曆、假殷曆是十一月建子,則「月名畢聚」是說甲子月。「聚」就是《離騷》裡「孟陬」的「陬」字,據《漢書.律曆志.次度》,「娵訾」是寅月,也是指正月。「陬」、「聚」都是「娵訾」的省略,指明《殷曆》是真夏曆,而以冬至為推算起點,所以寶書的「畢聚」又是子月了。
這應該是說,歷數甲子篇的內容是屬於真夏曆,以十一月建子為正月,故「月名畢聚」是指甲子月。而在《離騷》裡「孟陬」的「陬」字同「聚」字,這個春秋戰國時代是取寅正,故其正月是寅月。
不過還是有疑問,為何在《史記・歷書》裡,日可以記做【甲子日】,而歲、月卻不直接言明干支,卻記做【歲名焉逢攝提格,月名畢聚】,這是否代表著干支紀日的概念在當時已經是相當牢固、由來已久根深蒂固,且在所有人民日常生活中已經是很孰悉的了,而紀年、紀月的使用,在當時還是以年號為主要使用方法,例如秦始皇十年十一月等。
張汝舟先生又言:「歲名焉逢攝提」是甲寅年。不說「歲在」而說「歲名」,說明只用「甲寅」當這一年的名稱;「歲」只指這一年,並不是太歲木星。這一個「名」字,《殷曆》創建者旗幟鮮明地宣佈「干支紀年」開始了。自春秋後期魯襄公二十八年木星跳辰後,誰還相信「歲星紀年」?前面《引言》裡引《史記.貨殖列傳》:「當魏文侯時……白圭東觀時變,太歲在卯,明歲衰惡;至午旱,明歲美。」魏文侯時人白圭已用「干支紀年」了。
由此推論,張汝舟先生認為當「歲星紀年」法在魯襄公二十八年木星跳辰後,便開始直接使用「干支紀年」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ワンピース おれはなる!===
海賊王に俺はな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