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牽牛」與「玄」
揚雄作《太玄》,有八十一首準《周易》卦氣,其中《太玄》第一首為“中”準《周易》中孚卦,氣應冬至。
“中”首曰:「陽氣潛萌於黃宮,信無不在乎中」
司馬光《太玄》注本,“中”準《易》中孚,“中”一之初,日舍牽牛初度,冬至氣應,陽氣始生…….。揚子本以顓頊及太初曆作《太玄》故日躔宿度、氣應、斗建,不皆與今治曆者相應。中者,心也,物之始也。中孚者,誠發於中,而信著於外也……。
《太玄.數》:「求星:從牽牛始,除筭盡則是其日也。」
《太玄.圖》:“終哉「減沈成」:天根還向,成氣收精。”
按:晉.范望《太玄經》注云:天根,謂冬至牽牛一度也。
且看西漢時的冬至點位置測量
【中文百科】
戰國時代的四分曆都是把冬至定在牽牛初度,這個數值到西漢制定太初曆、三統曆時仍被採用。但是,冬至點由於歲差的原因是在星空中緩慢西移的,太初改歷時的冬至點實際上已不在牽牛初度,而是西退到了斗宿之內。
……………
【https://www.newton.com.tw/wiki/%E9%BB%83%E9%81%93%E5%9D%90%E6%A8%99】
按:太初曆在漢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所制訂。而揚雄《太玄》成書約在西元元年間。
【百度百科】
四分曆是以365 1/4日為回歸年長度調整年、月、日週期的中國古代曆法。冬至起于牽牛初度,則1/4日記在斗宿末,為斗分,是回歸年長度的小數,正好把一日四分,所以古稱“四分曆”。戰國至漢初,普遍實行四分曆…………。
四分曆亦稱“後漢四分曆”。東漢章帝元和二年(西元85年)實施的曆法。編欣、李梵等創制。規定一年(回歸年)為365又1/4日,一月(朔望月)為29又499/940日,19個太陰年插入7個閏月,因歲餘為四分之一日。 因為當時所用的太初曆(八十一分法)比四分曆斗分更大,可見疏闊,經使用一百八十幾年與天象已明顯不符,又由編欣、李梵等編訂新曆,恢復古法。取漢文帝后元三年庚申歲為曆元,上距魯哀公十四年孔子獲麟320年。這就是“後漢四分曆”。其數據均比太初曆準確。《後漢書.律曆志中》:“四分曆本起圖讖,最得其正。”
春秋後期,產生了一種取回歸年長度為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日,採用十九年七閏為閏周的曆法--"四分曆"。………
…………………………
由於它以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日為一個回歸年,故稱為"四分曆"。《漢書•藝文志》記載的古六曆,即黃帝曆、顓頊曆、夏曆、殷曆、周曆、魯曆,都屬於"四分曆"。由於戰國時期有關天文曆法的著作在秦始皇焚書後都已失傳,我們只能從《漢書》和其他古籍中瞭解其大概。可以確言,這個時期的四分曆,歲實為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日,用19年7閏的閏周,以冬至之日為一年之始,以平朔為一月之始,以夜半為一日之始,以此前某一個平朔、冬至恰在同一個夜半的日子為曆元,從曆元這一天開始推算此後各月的朔望和各年的節氣日期………。
……………
…………………………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9B%9B%E5%88%86%E5%8E%86
《太玄.攡》:
「冬至及夜半以後者,近玄之象也。進而未極,往而未至,虚而未滿,故謂之近玄。夏至及日中以後者,遠玄之象也。進極而退,往窮而還,已滿而損,故謂之遠玄。日一 南而萬物死,日一北而萬物生。斗一北而萬物虚,斗一南而萬物盈。日之南也,右行 而左還。斗之南也,左行而右還。或左或右,或死或生。」
那「冬至及夜半以後者,近玄之象也」、「夏至及日中以後者,遠玄之象也」,「以後者」三字的真實義到底為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