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歲差」的緣故,所以《繫辭下傳》第八章又強調:
「易之為書也,不可遠;為道也屢遷。」
「屢」、「遷」是指「春分點」向西移動,因「歲差」每71.6年
春分點向西移動1度,時間一久相應的卦氣就會轉換,它會影響
到《月令》的推行(參《禮記.月令》)。所以要教導官吏百姓
如何作校正,即「觀民設教」、「脩道之謂教」。
有人註解,六虛乃是六位也,六位在易經上就是指六爻...
故【為道也屢遷】應指在六爻上的變動才是,
應該不是指【歲差】....
**********
原文
《易》之為書也不可遠,為道也屢遷,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上下无常,剛柔相易,不可為典要,惟變所適。有人解釋說明如下:
書者卦爻之辭也,不可遠不可離也,以之崇德廣業,以之居安樂玩,皆不可離之意。為道者易之為道也,一陰一陽之謂道,故曰道。變動者卦爻之變動也,不居者不居于一定也,六虛者六位也,虛對實言。卦雖六位,然剛柔往來如寄,非實有也,故曰六虛。外三爻為上,內三爻為下。典猶冊之有典,要猶體之有要。典要拘于迹者也。下文既有典常,則以辭言之耳。易之為書不可遠,以其為道也屢遷,所以不可遠也。何也?易不過九六,是九六也,變動不居,周流于六虛之間,或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或剛易乎柔,或柔易乎剛,皆不可以為一定之典要,惟其變之所趨而已。道之屢遷如此,則廣大悉備,無所不該,此所以不可遠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