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的圖與文(二)
【百度百科】
歲差,一種天文學現象。它是指地球自轉軸長期進動,引起春分點沿黃道西移………歲差是地球公轉和地軸運動相結合的結果,這種結合決定了二分二至地球位置不是定點,而是在公轉軌道上不斷西移的動點………。
我國古代則以觀測冬至點的移動來推求歲差。晉代以前,我國古代天文學家並沒有發現歲差現象,晉時虞喜(約270年-345年)研究了歷史上冬至點的觀測結果,比較自己的實地觀測,發現“堯時冬至日短星昴,今二千七百年乃東壁中,則知每歲漸差之所至”。也就是說唐堯時代冬至黃昏中天的星宿為昴宿(「春分點」在昴宿),而2700年後的冬至黃昏中星卻是東璧(「春分點」在璧宿),於是他得出結論,認為冬至點每50年西移一度。這個結果雖然比當前得到的赤道歲差(每77年差一度)相差頗大,但比希臘天文學家喜帕恰斯所得出的結論(每100年差1度)精確得多。虞喜就此大膽地提出了“歲自為歲,天自為天”的結論,把太陽在一回歸年內的運動與其在一恒星年中的運動區別開來,創立了歲差的概念(古人又稱為恒星東行,或節氣西退)。祖沖之於西元463年所制定的《大明曆》的最大貢獻是將歲差引入曆法計算。此前的一些天文學家認為,太陽在黃道上每經過一個回歸年的運行,又回到上一年的起點上。虞喜和祖沖之發現了歲差的存在。虞喜提出的資料是每五十年後退一度,祖沖之認為每四十五年十一個月後退一度。儘管這兩個資料與現代觀測資料(七十一年八個月後退一度)尚有較大距離,但發現歲差並把它納入曆法計算之中,虞喜和祖沖之在世界則是首創。歲差的推算,便成了我國古代曆法史上的重要改革之一。祖沖之在制定大明歷時,還提出了三百九十一年一百四十四個閏月的新閏周,比十九年七閏的閏周更為精密。他還提出一個回歸年的長度為365.24281481,精確到小數點後八位數 。元時郭守敬在《授時曆》中,採用的歲差數值是66年又八個月差一度,把歲差的精確度向前推進了一大步 。
「晉時虞喜(約270年-345年)研究了歷史上冬至點的觀測結果,比較自己的實地觀測,發現“堯時冬至日短星昴,今二千七百年乃東壁中,則知每歲漸差之所至”。也就是說唐堯時代冬至黃昏中天的星宿為昴宿,而2700年後的冬至黃昏中星卻是東壁……。」
唐堯時代「春分點」在昴宿。(參《尚書.堯典》)
周文王距唐堯時代約1200年,「春分點」在胃宿。
孔子贊《周易》距唐堯時代約1800年,「春分點」在婁宿。
或說《易傳》的年代沒有「歲差」的名詞,但因「歲差」所引起的天文現象,「春分點沿黃道西移」,1800年間,先聖先賢都沒有人發現?
本議題“《易經》的圖與文”,轉貼“誠明觀易”先生的大作,
他說:「從《易經》的起初考察,則僅有圖像,並無文辭。」《繫辭下傳》第八章所云,也要搭配圖象才能明白其義………
「易之為書也,不可遠;為道也屢遷。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上下无常,剛柔相易,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適。其出入以度,外內使知懼,又明於憂患與故,无有師保,如臨父母。初率其辭,而揆其方,既有典常。苟非其人,道不虛行。」(《繫辭下傳》第八章)
「上下无常」是指上下卦嗎?
乾卦《文言》九四:
子曰:「上下无常,非為邪也。進退无恆,非離群也。君子進德修業,欲及時也,故无咎。」
乾卦九三之履卦,乾卦九四之小畜,序卦 小畜之後序之履卦,
履卦《象辭》曰:「君子以辯上下,定民志。」
乾卦九四動為小畜,小畜與履卦相綜,由九三→九四有上下顛倒之象…………
《易傳》有《彖》,古代文字有大篆、小篆,「篆」比「彖」多個竹字頭,在《易經》的圖與文,是不錯的聯繫材料…………
有空再作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