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說了「君非君,臣非臣」是指民主制度,沒錯!看歷史就知道民主「制度」真正在中國政權中,生根是在台灣,不然哪來的"惟有外圍根樹上"?
念過台灣史就知道,中華民國其實真正落實民主「制度」在台灣解嚴以後,從民國建立到洪憲帝制,然後北伐,再到抗日戰爭,二次大戰後還國共內戰;有念民國史可以知道孫文只是提出了一個三民主義的藍本,但是因為國家變動都沒有機會實行。
搬到台灣來還歷經兩蔣的威權統治,這不是「始危艱 終克難」?
不要忘記台灣也是中國的一部分~這不是政治說法,只不過政權跟對岸不一樣,不相信你去看台灣人拿的身分證就知道,國籍是中華民國。
以大陸本來就沒有民主制度,我強調很多次,那是後面的卦象才會提到中國有民主化的可能,這首詩只是埋一個伏筆,但因為台灣的民主開放影響,兩岸之間會有交流機會~。
不是有影響,就代表一定會推動!更不代表統一或是分裂!
如果要君臣是兩岸關係,這完全說不通,因為任何一方並沒有臣服的意味,更不會有所謂「終克定」,我前面已經解析過了,不然請問哪來的終克定?
如果指非君臣的狀態(君非君)被終克定,那就是說,分治的情況被終克定,但是中華民國撤退到台灣,起初並沒有「始維艱」到難以撤離,這不符合歷史事實。
走的時候還有時間把黃金跟國寶帶到台北故宮,真的有「始維艱」?
所以怎麼思考都很矛盾,這不是「太複雜」,因為古代中國把道德倫常看得很重,要把兩個政權用「君臣關係」來形容,政權間就會有誰附屬誰的問題。
如果用君臣去說明兩岸關係,那這首詩就變成統獨詩了,但用歷史推論,明顯不是這回事!
不要一直跳針說「但是中國沒有民主制度」!因為要到後面的卦象才會有政權變動的問題,這裡只是說明人民意識高漲,對岸開始受到中華民國台灣的民主影響,如此而已!
再者,這詩也完全沒有說「統一」,我也從來沒有推論兩岸會統一!請問你是哪裡看到?我說這裡是指目前的兩岸關係,為提示未來中國,會受到台灣民主制度的影響,從未來的卦象,埋下伏筆
最後一句「三十年中子孫結」,如果結是結婚的意思,也不對,應該是類似義結金蘭的意思!因為如果是結婚,圖裡面就是一男一女,而不是大人跟小孩。
可以仔細看那張圖,圖看起來像大人打小孩,更貼切的說兩個人是一模一樣的姿勢,像是誰模仿誰,說明中華民國在台灣的民主定位,在未來會影響大陸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政權發展,而且在未來過程會艱辛,符合卦象的鼎卦,傳承之意。
傳承不代表統一,我再次強調!這首詩是講兩岸關係對民主之於中國的導火線,為什麼中華人民共和國改革發展上,民意開始高漲,甚至兩岸互通有無。
編輯者: 辰宥 (2013-09-19 18:4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