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太長,所以無意間抽了其中一部份看
................都是說"想蘊"執著、欲望的問題,
.........「唯記與忘,是想邊際」.........一切聖者心性由此起步,正如《圓覺經‧普賢菩薩品》所述修行層次的初步階段:『善君子!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應當遠離一切幻化虛妄境界,由堅執持遠離心故。』;........銷破受蘊妄執之後,才能昇華覺知而達致想蘊境界。........想蘊妄執在覺知上所造成的障礙,就是覺知上的取像障礙。...........
小弟對內容十分贊同,但忍不住想要咬文嚼字一下。
「蘊」是覆蓋之意,就是蓋住,使我們無法清楚明瞭、覺之之意。
唯識宗提出「作意、觸、受、想、思」五遍行,遍行於「眼、耳、鼻、舌、身、意、末那、藏」八識。
裡面的「想」是認識之意,非「想蘊」之意。「思」是「想要往某個方向去」。「作意」是「注意」,注意就不會視而不見、聽而不聞。
文中的修行層次初步階段,可視為「作意」加「想」加「思」於正法的結果。
並不是對文中的脈絡有意見,只是想換個方式闡述。因為「想蘊」是「於境取像(五遍行的想)」加上「蘊(因為無明所以蓋住我們)」之意。
因為怕誤會「想蘊」可為解脫的基礎,所以強加解釋。也許這樣會語意更加明確,也許是頭上加頭,讓人更迷糊。這也許真的是我的「文字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