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太長,所以無意間抽了其中一部份看
一開便到"想蘊"的部份,正好是我想要的
都是說"想蘊"執著、欲望的問題,
在目錄五蘊
○想蘊
想蘊之「想」,乃是指「思憶」,並不是指「所思憶的形象或感受」,而是指「覺知境界的思憶作用」。想蘊妄執就是執著「能行思憶之心」,以為自我就是一個發起思憶作用的心靈,而使思憶作用被個體心靈所限制。譬如現今網路遊戲所造就的虛擬世界中,從事監督虛擬世界的管理者,可以隨意觀察虛擬世界中任一地點,或隨意創造多個人物參與虛擬世界;而一般的遊戲者,卻大多被限制為單一人物身份,也只能觀察到人物所在地點的虛擬世界。由行蘊境界落入想蘊境界的覺知限制,就有些近似虛擬世界中的監督管理者身份落入了一般遊戲者的單一身份。所以這種對於個體思憶作用的心靈執著,《圓覺經‧普眼菩薩品》稱之為「幻心」,就是意謂「以為有著個體心思的幻妄之相」。因為想蘊妄執乃是涉及了「思憶作用」;而思憶有所障礙或執著,就會形成煩惱,所以《楞嚴經‧卷四》也就稱之為「煩惱濁」。想蘊的存在層次,正是在於思憶作用的變化,記起現象則以為有所思憶,忘掉現象則以為無所思憶,所以《楞嚴經‧卷十》說:「唯記與忘,是想邊際」。
然而「想蘊」之「想」,並非只是涉及意根作用,也涉及其他五根作用。意根作用下的思維與記憶,是內在的「想」;而其他五根作用在觀察上的取像,則是外在的「想」;正如太虛大師在《大佛頂首楞嚴經研究‧卷九‧想陰禪境魔事》所述:『「想」即尋求伺察;攬取物相,施設名言。』。例如你在幻想某件事物,是「想」的內在表現;而你去找尋這件事物,是「想」的外在表現。所以想蘊所謂的「記忘」,並非只是意根作用的「記忘」,也包括其他五根作用的「記忘」。例如你想去某處觀察一個景色,“取得觀察”就是五根之「記」,“捨棄觀察”就是五根之「忘」。
想蘊妄執也就是執著了「想」的取像作用,妄執我就是「發起思維、記憶、想像、取像」的主體,可以取捨種種的感受與形像。有所取捨,也就有所彰顯是非,所以《莊子‧齊物論》才說「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虧也。」。莊子所謂的「是非之彰」,也就是關聯著想蘊的取捨作用。而莊子所謂的「道之所以虧也」,就是指“想蘊境界已經虧縮落入個體心思的覺知境界”。
想蘊層次的我執,在覺知境界上好似作為他人,在觀察自我所處的感受境界;譬如一人操縱機器,知悉自我並非機器,而在觀察機器的感測儀表與所處環境。所以這種我執也就被《金剛經》稱為「人相」,正如《圓覺經‧淨諸業障菩薩品》所述:『云何人相?謂諸眾生心悟證者。』『悟己超過一切證者』,更強調說:『善君子!其心乃至圓悟涅槃俱是我者,心存少悟備殫證理,皆名人相。』。西哲笛卡兒所謂的「我思故我在」,正是在哲理上類似對應了想蘊層次的自我妄執。
悟通想蘊境界,乃是聖凡之所分野,一切聖者心性由此起步,正如《圓覺經‧普賢菩薩品》所述修行層次的初步階段:『善君子!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應當遠離一切幻化虛妄境界,由堅執持遠離心故。』;正是相關於儒家所謂『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的心性修為,也是《尚書‧大禹謨》所謂『允執厥中』的心性持守目標,就是要持心超脫於形象感受的種種情緒干擾。聖者心性的核心基礎,並不在於色蘊與受蘊境界的種種超乎常人的特異神通,所以那些擁有種種超常能力的異人、乩童、巫師、術士、神棍、先知、通靈者、甚或是天界種種尚還執著欲望感受的天人諸神,雖然具有超越常人的神通能力,但卻不能因此而成聖。成聖之心性基礎,乃在超脫於種種情緒感受,也就要超脫於色蘊與受蘊的種種覺受境界,而能悟通想蘊境界,並精一持心於中,其極致心性成就正如《楞嚴經‧卷九》所述:『受陰虛妙,不遭邪慮,圓定發明。』。所謂「不遭邪慮」,也就是因自心超脫於情緒感受,所以心神不會受到邪魔依附身軀所操控。《楞嚴經‧卷九》又論述想蘊境界而說:『從是凡身,上歷菩薩六十聖位』,說明了佛家菩薩聖位也是始於想蘊的修行層次。想蘊境界乃是出世與入世所共通的聖凡分野。所以《圓覺經‧清淨慧菩薩品》論述想蘊境界的佛家修行層次─十信位、十住位(《楞嚴經‧卷八》)─的「凡夫隨順覺性」─而說:
『善君子!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由妄想我,及愛我者;
曾不自知念念生滅,故起憎愛耽著五欲。若遇善友,
教令開悟淨圓覺性,發明起滅,即知此生,性自勞慮
。若復有人勞慮永斷,得法界淨。即彼淨解,為自障
礙,故於圓覺而不自在,此名「凡夫隨順覺性」。』
銷破受蘊妄執之後,才能昇華覺知而達致想蘊境界。而受蘊妄執的銷落,也就消除了困縛心神的身軀障礙,從而心神可以自由飛離身軀而出入無礙,正如《楞嚴經‧卷九》所述:『其心離身,返觀其面,去住自由,無復留礙,名受陰盡。』『雖未漏盡,心離其形,如鳥出籠,已能成就。』,這也就對應了道教所謂的「出神」。心神不為身軀所礙,自心覺知則就好似融通物境而無所障礙,所以《楞嚴經‧卷九》將「想蘊妄執」稱為「融通妄想」。若是不貪著這些融通境界的覺知現象,謙虛自守,就可以作為昇華覺知的善好境界;但若貪著這些現象,以為成就聖道而傲慢自恃,就容易墮受邪魔妄執。
想蘊妄執在覺知上所造成的障礙,就是覺知上的取像障礙。內在上,是執著思憶限制而障蔽了覺知;外在上,是執著個體限制而障蔽了覺知。銷破想蘊妄執以後;內在上,是消除了粗重浮想塵影,心神已無入夢;外在上,是覺知超越了個體障礙,心神還依虛空,可以遍觀所覺時空,更可化現眾多分身。正關聯著道家內丹修煉所謂「煉神還虛」成就以後,而又可「分身」的境界。
銷破想蘊妄執的過程基礎,就是《圓覺經‧普賢菩薩品》所述:『心如幻者,亦復遠離。』。所謂「心如幻者」,就是指「想蘊」思憶取像之心。所謂「亦復遠離」,也就是要遠離個體心神的幻妄之相,正如佛家禪宗功夫所謂的「身心脫落」,也對應了道家功夫所謂「虛」的起始,覺知境界乃能超脫於個體身心的限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妙法蓮華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