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兄研究中醫也很投入 其實很多方子是沒有道理的
你也沒辦法分析它的道理在哪邊 重點是用了有效
大部分傷寒論的方子 都是沒道理的
那些道理都祇是後人強作解釋而已 重點是用了有效
經方來說都是沒道理的
時方來說都是有它的道理
有道理的不一定就治得好病 沒道理的也不一定就治不好病
我不知兄有否看清宮秘方大全自由出版社的 這是御醫開的方子
很多方子看不出道理來 甚至平淡無奇 可是如果從活血化瘀的觀點來看
很多方子其實都抓到了這個關鍵
我研究中醫 是從自己去藥店買藥吃開始 所以大部分的方子我自己都試過
也常自己開藥吃
用道理想出來的方子 吃了通常沒什麼效 一味一味加減試用 吃了有效
自己再去想它的道理 想一想 也覺得有道理
但是之前你無法明白 只有等有效了 才去思考它的道理
兄對中醫有興趣 可以先嘗試自己感冒時 自己用中藥來治治看
-----
上面是前輩高人指點小弟的 mail, 覺得講的蠻有道理的,
也與 ZZSAGA 兄分享.
至於兄提到林博士書上的內容, 這個真的不知道怎麼回答說,
因為平常都不是用那種方法去看中醫這邊的想法.
就像常有人拿八字就要小弟回答什麼用神格局的, 也真的是不知道怎麼回答,
因為關鍵不在用神是什麼, 格局是什麼, 不在是什麼類型, 關鍵在" 象 "是什麼.
" 象 "可以用干支去解析, 可以從氣勢流通氣機流行去解析,
還有時間空間證象的因果與同步, 也可以當作大自然來觀察.
更可以從外而內, 從實際發生的事物去歸納證明,
也可以從內而外, 用象的基本原則去推理推敲.
還可以用反證, 如果不是怎麼樣的時候, 一定就不會怎樣嗎 ?
也還有自證, 象的本身就可以對為什麼有這個象做出詮釋.
更可以互證, 透過事件的因果同步,
把上面各種證法彼此全部串在一起, 互相看到彼此的交集.
也可以去想上帝是怎麼樣產生這個" 象 ", 為什麼 ?
以及這樣子的象會連動怎樣的情況.
而人是上帝照自己形象所造的, 自然怎麼樣都無法逼近上帝,
所以像是數學或落於文字這種能夠表達的, 大概都只是簡便法,
比較是學校裡面教的理論模式, 畢了業, 進到真實現實情境的社會中,
就得隨環境修改調整更進一步落實理論在現實中的運用.
而用數學文字這些的模式所能描述的, 只有能夠重現的現象,
這個醫案史學就很好用了.
用人去感覺人的話, 大概可以更逼近真實的人一些,
這個比較像是禪宗的不落文字, 心心相印的直觀第一感,
所以明清醫家高手裡面, 好些都有這種直觀的本領,
大概學也學不起來吧, 每個人特質不同 ...
如果想要徹底搞定人, 可能只有進到跟神相近的層次了,
不過看來數千年來也沒幾個人做到這事, 因為一個個高手大師還是都掛了,
無法抵擋身體亂度逐漸老去增加的情況,
中醫從秦漢一直到現在有 2000 多年以上的歷史了,
歷代看病的方法也不停的演進中, 兄提到的是所謂" 分型辨證論治 "的方法,
這個方法是近 50 年來, 教學用的主要方法,
可是真正在看病的時候, 這種分型的方法可能還得多多斟酌,
就像上面前輩高人跟小弟所講的一樣 ...
大概 11 年前吧, 第一次聽步桃先生演講時,
步桃先生對初學者的建議是把" 傷寒來蘇集 "唸 100 遍,
當時還買不到" 傷寒來蘇集 ", 步桃先生還自費印行許多許多本送人.
" 傷寒來蘇集 "算是方證系統, 有是證用是方.
徐大椿也是這樣子用, 日本醫家也這樣子用,
到了後來變成藥證, 像鄒澍, 到最近的黃煌, 觀念上都很相近.
仔細觀察傷寒金匱經方運用研究的傳承流變,
明清以降還有另一大支派是從喻昌那邊下來的,
這個子孫繁衍長的很大喔, 比上面的方證藥證還要大.
從喻昌, 醫宗金鑑裡面的徐彬, 沈明宗, 舒馳遠, 鄭欽安,
到孟河醫家的費伯雄, 丁甘仁, ... 一堆高手都是這個系統出來的喔,
這一派重心放在" 六經 "上面.
心中對" 六經 "的觀念是什麼,
在處方上就怎麼用, " 醫者, 意也. "
小弟是常常唸這兩大流派高手所寫的書, 每唸一次每次都有新的體會,
最近常常唸" 日本現存中國稀見古醫籍叢書 "中的" 甦生的鏡 ",
這個是朱熹的好朋友蔡元定的孫子那一輩的高手蔡正言寫的,
裡面" 脈證治 "的觀念, 可以作為溝通上面兩大流派之橋樑
在溫病那邊, 步桃先生是常常提到王孟英的醫案,
自然療法有出版" 王孟英十種醫書 ", 新文豐也有王孟英的書,
台大斜對面被新生南路路衝大樓的 8F 有家叫名山堂的,
那邊也有很多大陸學者所整理王孟英的相關著作研究.
宋代的醫學教科書" 聖濟總錄 "一開始放的 model 是五運六氣 60 干支甲子,
清代的醫學教科書" 醫宗金鑑 "一開始放的就直接是" 傷寒論 "" 金匱要略 ",
宋代講究理學, 講究心學, 清代講究樸學, 講究考據的史學.
大概學問都很難跳脫那個時代環境背景的侷限吧,
所以應該是從這個時代的背景, 從自己的背景出發入手會輕鬆許多.
以上是小弟唸書的心得, 不妨參考看看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