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於《丁長青網站》。
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
易經的五術應用研究2
--------------------------------------------------------------------------------
發信人: 丁長青 1999-08-20 05:42:36
--------------------------------------------------------------------------------
邀貴客討論,丁某卻多日未加以討論,怠慢之處,望需仁兄見諒。
以前學校讀四書,總以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依序學習,及長醉心於國學,見古人學習之法,漸知原來四書先讀大學以明古人為學之次第,而後讀論孟以法聖賢言行,最後研習中庸以識天命之學。
●●●●●●●●●●●●●●●●●●●●●●●●●●●●●●●●●●●●●●●●●●●●●●●●●●●●●
而後接觸易經,丁某不識易經讀法,自乾坤六十四卦學習起,再究繫辭、說卦、序卦、雜卦傳等研讀,後入黃家騁老師門下,習易經從繫辭開始、後說卦、序卦、雜卦,然後乾坤二卦及文言……,而後才知昔日真不明學易之法,故勞而少功,未能見識易經之真精神。
●●●●●●●●●●●●●●●●●●●●●●●●●●●●●●●●●●●●●●●●●●●●●●●●●●●●●
以易經內容來探討五術之用,從何開始?我們不妨從十傳開始如何?易之繫辭傳如易學概論,讓人得窺易之來源、體例、法則、原理……,說卦則是易之字訣以備識卦、解卦之用;而文言卦則又藏先後天八卦變化之跡……,有了比較完整的易學介紹之後,再究六十四卦來研究,五術之用或以在其中。故丁某想從這般的程序來聊聊易經,不知需仁兄以為如何?
易經從何而來?繫辭下:「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所以繫辭上曰;「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而成為中華文化的聖經,成為諸學之源。
換句話說,易經這本聖經,是經由仰觀俯察而得之的自然科學,於是法自然為師,當是做學問不二法門,同樣地也是學易經、貫通易經的捷徑。所以繫辭上曰:「易有大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業。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變通莫大乎四時……」,是易經有太極置中,而後天地、陰陽,兩儀分判,再有四時之象成就五行,八卦方位以定吉凶事情,而成為帝王大業的王官學術,成就了中華文化五行、八卦的兩大主軸。
不知需仁兄及各位網友對丁某這些表述有何看法?這其中似乎已經有許多可以研究的內容,如太極、兩儀、四象、八卦,便是五術運用中最重要的關鍵,或許大夥可以從此開始吧!
編輯者: TAINAN BOY (2002-03-30 03:09:19)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靜無以成學。慆慢則不能研精,險躁則不能理性。
年與時馳,意與日去, 遂成枯落, 多不接世。 悲守窮盧,將復何及﹗-------諸葛亮誡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