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動」與「舟行」
鶴溪前輩解釋了「天船」一星應復卦卦氣,而與坤卦初六之復卦的聯繫。
接著換鶴老的回問:張博士 坤卦象徵大地,而坤卦初六之復卦,復之上卦坤為地,下卦震為動,牽涉到「地動」的問題?當然啦!也可看成「地中有雷」。
你猜猜易經的作者知道「地動」嗎?如果知道的話,是要如何迂迴反映出來?
鶴老!易經的作者知道「地動」與否?我手邊沒有資料證明……
我們都知道太陽與地球相對運動,今人稱太陽為「視運行」,
而《周易.乾卦文言》則稱「日可見之行也」………
《文言》曰:「君子以成德為行,日可見之行也。潛之為言也,隱而未見,行而未成,是以君子弗用也。」
「可見之行」,未必為真!在後來的《緯書》描寫地球運動時,《尚書緯•考靈曜》則是如此說:
“地恒動不止而人不知,譬如人在大舟中,閉牖而坐,舟行不覺也。”(牖即窗戶)
何以《考靈曜》用「舟行」以比喻“地恒動不止”,且看坤卦《象辭》與「舟行」是否有所聯繫?
坤卦《象辭》曰:「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據查「皇祐星表」資料顯示,「地勢坤」的「勢」與天星有聯繫,「勢」一星去極31度,入翼2度,西周初年約在赤經125度。(利用「歲差」推知)
在殷商初期,見「勢」星南中為「小暑三候」,應渙卦卦氣。
西周初年,見「勢」星南中為「大暑初候」,應履卦卦氣。
孔子贊《周易》時代,見「勢」星南中為「大暑三候」,應恆卦卦氣,「君子以立不易方」。
「勢」星在殷商初期、西周初年、孔子贊《周易》時代,所相應的渙卦、履卦、恆卦,前面鶴老曾經討論過:
從「小暑三候」應渙卦、「大暑初候」應履卦、到「大暑三候」應恆卦,所應的卦氣全在「中央土」季夏之後18天內,是雨季集中的洪澇季節。
這三卦除渙卦成為木浮於水的舟楫之象外,小篆體的履、恆字體內皆含有「舟」的成分。鶴老!「勢」星是後來才有的,是有心安排的「地
勢坤」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