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寫作《一撇集》以來,受到不少謬讚,其實頗為心虛。如今益者三友提出建言,頗多精闢之處,但也有一些誤解。基於個人經常遇到此等之事,原本該一笑置之,不過益友頗為誠懇,因此交代一下創作的心路歷程,以為答辯。
回應:
jwjwo:我個人很肯定您的努力與分享。但想給您一個另類的建議,所謂學而不思則惘,
思而不學則殆。除了個人思辨、驗證的悟之外,可能可以向一些有所成就的人
學習。只有學習才能夠打開自己的視野,自己思考的範圍是很狹小的。
本人八字並無師承,以書為師。學習的過程中,除了前後期分別受到ning與JungChen(yihhiy) 等諸多網路前輩點撥一二之外,長期以來受到jfive的潛移默化,除八字外,最近也對中醫產生興趣,在此一併致謝。中醫方面,興趣雖有,功力尚無。
最近偶然跟以jfive為主研習中醫的一群朋友來往較密,其中有傳承自惲子瑜、林鉅超一派的執業中醫師,也有自學中醫,看書甚勤的博士班學生Blake等等。本人過去多學少思,《一撇集》即為整治此病之藥,目的為分享Blake君八字經驗與作為個人理解中醫之助憶。益友見識不凡,但現下指點在下要多學少思,豈非走回頭路,此為一大誤解,故以此文為辨。
益友指出小弟思路天馬行空,事實上如果直言「胡扯」,或許我會立刻引您為知音。天馬行空也好,匪夷所思也好,不切實際也好,在下經常受到此等之評語,在此就不特別加以說明了。觀點雖不相同,但對於好意指教者,我願存感恩之心。「食神逢梟,不貧則夭」。命運逢之,多見長輩掣肘,或遭人誤解,我實莫可奈何。
個人百忙之中撥出一點時間從事五術方面的興趣,古來高僧大德教導我們要見月忘指,八字也好,中醫也好,都只是手指頭。若有見月之人願意指點一二,小弟不勝感激,就恐有眼不識泰山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