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呵 何是中醫大師說, 寫過" 醫碥 "這種大塊頭書.
最近老古文化有" 門三 "修篆先生的皇極經世內外篇註解,
現代人寫的比較清晰乾淨說.
" 皇極經世 "還有人依據做成曆法說,
可是做的人 2,3 下就被抓去關了, 好心還沒好報說,
真是黑暗的年代阿.
------
十七年,真定教論俞正己上《改曆議》,詔禮部及軒參考。
尚書周洪謨等言:
"
正己止據《皇極經世書》及歷代天文、曆志推算氣朔,
又以己意創爲八十七年約法,每月大小相間。
輕率狂妄,宜正其罪.
"
遂下正己詔獄。
------
.
數學是很踏實的, 昨晚看明末清初各家高手比賽推算, 真是嚇死了.
精確度要在 1 deg 內, 超過 0.5 deg, 不準砍頭說.
-----
. [ 第 1 回合 ]
五年九月十五日,月食,
監推初虧在卯初一刻,光啓等推在卯初三刻,回回科推在辰初初刻。
三法異同,致奉詰問。至期測候,陰雲不見,無可徵驗。
光啓具陳三法不同之故,言:
"
時刻之加減,由於盈縮、遲疾兩差。
而盈縮差,舊法起冬夏至,新法起最高,最高有行分,惟宋紹興間與夏至同度。
郭守敬後此百年,去離一度有奇,故未覺。今最高在夏至後六度。
此兩法之盈縮差所不同也。
遲疾差,舊法只用一轉周,新法謂之自行輪。自行之外,又有兩次輪。
此兩法之遲疾差所以不同也。
至於《回回曆》又異者,或由於四應,或由於裏差,臣實未曉其故。
總之,三家俱依本法推步,不能變法遷就也。
.
將來有宜講求者二端:
一曰食分多寡。
日食時,陽晶晃耀,每先食而後見。
月食時,遊氣紛侵,每先見而後食。其差至一分以上。
今欲灼見實分,有近造窺筒,日食時,於密室中取其光景,映照尺素之上,
初虧至複圓。分數真確,書然不爽。
月食用以仰觀二體離合之際,鄞鄂著明。與目測迥異。此定分法也。
一曰加時早晚。
定時之術,壺漏爲古法,輪鍾爲新法,然不若求端於日星,晝則用日,
夜則任用一星。皆以儀器測取經緯度數,推算得之。此定時法也。
二法既立,則諸術之疏密,毫末莫遁矣。
.
古今月食,諸史不載。日食,自漢至隋,凡二百九十三,而食於晦者七十七,
晦前一日者三,初二日者三,其疏如此。
唐至五代凡一百一十,而食於晦者一,初二日者一,初三日者一,稍密矣。
宋凡一百四十八人,無晦食者,更密矣。猶有推食而不食者一。
至加時差至四五刻者,當其時已然。
可知高速無窮之事,必積時累世,仍稍見其端兒。
故漢至今千七百歲,立法者十有三家,而守敬爲最優,尚不能無刻之差,
而況于沿習舊法者,何能現其精密哉?
"
------
. [ 第 2 回合 ]
是年,光啓又進《曆書》三千卷。明年冬十月,光啓以病辭曆務,以山東參政
李天經代之。逾月而光啓卒。七年,魏文魁上言,曆官所推交食節氣皆非是。
於是命魁入京測驗。
是時言曆者四家,《大統》、《回回》外、別立西洋爲西局,文魁爲炙局。
言人人殊,紛若聚訟焉。
經繕進《曆書》凡二十九卷,並星屏一具,俱故輔光啓督率西人所造也。
.
天經預推五星淩犯會合行度,言:
"
閏八月二十四,木犯積履屍氣。
九月初四昏初,火土同度。初七卯正,金土同度。十一昏初,金火同度。
舊法推火土同度,在初七,是後天三日。金火同度在初三,是先天八日。
"
而文魁則言,天經所報,木星犯積屍不合。
.
天經又言:
"
臣於閏八月二十五日夜及九月初一日夜,同體臣陳六韋等,用窺管測,見積屍爲數十小星圍聚,
木與積屍,共納管中。蓋窺圓徑寸許,兩星相距三十分內者,方得同見。
如觜宿三星相距二十七分,則不能同見。而文魁但據臆算,未經實測。
據云初二日木星已在柳前,則前此豈能越鬼宿而飛渡乎?
"
天經又推木星退行、順行,兩經鬼宿,其度分晷刻,已而皆驗,於是文魁說絀。
--------
所以阿, 看鄭希誠星案裡面, 有些度數差距在 1 度左右,
以論命者的容許度來說, 大概是 ok.
只是有點感慨, 其實本來就是得不停根據現實生活中,
實際觀察量測資料來修正理論數據.
或許去測試什麼秘訣之前, 大概得先有完整的測試資料庫吧,
這大概才是真正的不傳之秘. 因為找半天, 三命通會之後,
似乎沒什麼人願意把所有排列組合完整的事實資料庫放出來.
只好學 Dejavu 兄正在做的事,
把手邊可信度高的命譜族譜年譜先整理起來,
之前幫人家挑帝王生產八字, 就發現這超有用的.
即使是牛頓, 當初已經可以描述太陽系行星運動軌跡,
可是對水星軌跡卻是怎麼算都還是有些誤差,
一直要到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出來之後, 才能更逼近真實情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