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lh1041兄的回帖,小弟對lh1041兄的博學甚感推崇。小弟初到貴地,能遇lh1041兄有如此深厚易學基礎之能者,望能多多啟悟后學。至於lh1041兄不同意小弟之鄙見,我也完全認同,畢竟此聚訟千年的議題,恐無立竿見影之解答。
lh1041兄提出了兩個很好的質疑:
1、因爲我沒有見到過硬的文獻和考古證據表明在漢代時已經確實存在先天八卦圖卦序,漢代易學用的是“帝出乎震”的卦序,也就是我們後來稱爲“文王後天八卦”的卦序,而目前我們所見的先天八卦圖卦序,在歷史上出現的時間非常晚。
2、漢代京房易可以推導出六十四卦圓圖”是後代人糅合漢易、宋易後,經研究得出的觀點,並不是京房的學術成果,正如微積分的泰勒展開式和麥克勞林公式,前者雖然可以推導出後者,但二者的發現者卻是各有其人。那麽,在楊筠松的時代,怎麽能產生玄空六十四大卦堪輿術呢?
簡言之,lh1041兄認為【六十四卦圓圖所依據的是先天八卦圖卦序的學理,而目前沒有文獻和考古證據表明在漢代時已經確實存在先天八卦圖卦序。若漢代無先天八卦圖卦序,在楊筠松的時代,怎麽能產生玄空六十四大卦堪輿術呢!】
有關先天八卦圖卦序的問世時間,自古即為各易學派系的爭論焦點。小弟才疏學淺,尚無法為此聚訟千年的議題,能夠提供不同見地。是否有考古證據能支持先天八卦出現的朝代,則需有賴考古專家的發掘,特別是沒有人可以預測還有多少古跡尚未被發現;因此,若就目前所有考古資料之有無,來斷定此聚訟千年議題,可能更容易受到新發掘古跡及時間嚴厲的考驗。
至於文獻記載,則解讀仍屬見仁見智。不過,目前已受到學術界認可的漢易文獻,則是《京氏易傳》及《焦氏易林》。費直曰:『六十四卦變占者,王莽時建信天水焦延壽之所撰也』。按《焦氏易林》之筮儀記載:『分卦值日之法,一爻主一日,六十卦為三百六十日,餘四卦震離坎兌,為方內監司之。所以用震離坎兌者,是二至二分用事之日,又是四時各專主之氣,各卦主一日,其占法各以其日觀善惡』,鄙意認為,此是漢代易學有採用64卦配二十四卦節氣之明證。
【漢代時已經確實存在先天八卦圖卦序】
有關漢代易學是否有先天八卦之方位,尚秉和之《焦氏易詁》一書中,言之甚詳。漢代之《焦氏易林》共4096卦,每卦立占辭,然其占辭各為韻語。其占辭皆取象而來。以下摘錄【乾南、坤北】之文:
【乾南之象】:
1、屯之否:登几上輿,駕駟南遊,合從散橫,燕齊以強:否卦之中爻有艮卦,艮為几。否之下卦為坤,坤為地、為輿。否之上卦乾為馬,故曰駕駟。乾為行、為南,故曰南遊。
2、復之大壯:三羝上山,俱至陰安;遂到南陽,完其芝香。大壯為雷上天下,乾為陽,故曰:南陽。震為草,故曰芝。
3、升之遯:南行無遇。遯卦為上天下山。乾為南、為行;又乾在上卦,故曰:南行無遇。
4、大有之乾:南山大行。乾為南、為行、為山,故曰:南山大行。
以上為漢代《焦氏易林》以乾為南之取象明證。
【乾之數為一】
1、恆之泰:一身兩頭。泰為坤上天上,坤為身、乾為一,故曰:一身。
2、同人之乾:一臂六手。乾先天為一、後天為六,故曰一臂六手。
3、巽之訟:一簧兩舌。訟之上卦為乾、為一。下卦為坎,坎之上下為兩兌,兌為口,故曰:一簧兩舌。
4、剝之咸:一人輦車。咸之中爻為乾,乾為人、為一,故曰:一人。
【坤為北】:
1、師之泰:三人北行。泰中爻為震、為人、為行,震之數為三。坤為北,故曰:三人北行。
2、渙之臨:追亡逐北。坤為北;震為追逐、為往。故曰:追亡逐北。
3、坤之觀:北辰紫宮。觀(巽上坤下)中爻為艮。艮為星辰、觀之下卦為坤、為北,故曰:北辰。
4、晉之否:北風寒涼。否之中爻為巽。巽為風、坤為北,故曰:北風。
以上為漢代《焦氏易林》以坤為北之取象明證。
尚秉和之《焦氏易詁》一書,對《焦氏易林》之解譯見解獨到,特別是先天八卦卦序及方位的考證,個人頗為推崇。但若有見仁見智之意見向左,我也不會感到意外,畢竟,此聚訟千年之爭,皆屬信者恆信、不信者恆不信也。
小弟臆測,玄空大卦(六十四卦)、玄空挨星、六法或許出於同源。但自古聚訟之關鍵點倒不是先天八卦是否在漢代就已存在。
有關【元運】的問題,既然lh1041兄云:『由我以上的敍述,可見我本人認爲鐘義明先生提出的理論還不能完滿解釋“二十年一運”的由來』。也請您賜教您對元運的推演及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