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 年中醫檢考方劑學最後一道菜:
41 歲女性, 罹患慢性腎炎已有數年,
三天前再度發燒, 口渴心煩不得眠.
醫師診其脈浮數, 舌紅苔有裂紋及黃苔,
治療當選用何方劑較為恰當 ?
-------
再來幾道菜好了.
. 49 歲女性, 體素壯. 於六七日前, 惡寒發熱不解,
數日未大便, 噁心嘔逆不已, 宜用何方 ?
. 23 歲男性在食品工廠擔任業務工作, 最近因為被公司掉往冷凍庫支援搬貨,
兩天前突感發熱, 頭項強痛, 身痛, 骨頭痠痛, 服感冒藥無效, 診其脈浮緊,
舌淡苔白, 應以何方主治 ?
. 38 歲男性農夫, 在炎日下連續工作六小時後, 忽然感覺頭痛, 身熱, 氣短,
心煩, 四肢困倦, 精神減少, 口渴, 尿短赤, 脈虛. 何方最適合治療 ?
. 25 歲女性, 平時聞到煙味, 即便易喘. 日前氣候驟冷, 症見胸悶,
痰多色白清稀時而噁心, 舌體胖, 苔薄白, 宜與何方 ?
. 一位 69 歲男性, 鼻咽癌放射治療後, 口乾, 咽喉不利, 診為肺胃津液乾枯,
治療宜用何方 ?
. 某患者, 體胖, 平素患慢性支氣管炎多年, 近日喘嗽, 痰色白量多,
伴見胸悶脹滿, 舌苔白潤脈滑, 治療宜用何方 ?
. 一名慢性肝硬化男性患者, 年 45 歲, 有腹水, 症見四肢浮腫, 腹部脹滿,
口不渴, 但食慾不振, 身重, 小便利, 大便軟, 宜以何方主治 ?
------
如果當成臨床見證, 諸位學長不知道會開怎樣的處方 ?
10 個人開出 20 多種處方應該是蠻正常的吧.
這有點像從台北到高雄, 可以走的路線有很多很多,
隨著各種不同的需求而改變路線, 殊途同歸矣.
只是有點感慨, 看了補習班的廣告, 好像再來特考要改成用大陸教材的樣子,
....... 怪怪的, 或許那就是 2000 年版的" 醫宗金鑑 "吧.
難怪自己一直踢到鐵板, 看了那個補習班廣告上面去年榜眼準備考試的告白,
原來小弟念的都是人家考上的人不念的東東.
哈哈, 總覺得" 醫方集解 "的價值根本不在那些組成主治,
關鍵在小字的整理. 汪昂最後寫的" 湯頭歌訣 "很薄, 可是很有價值.
" 醫方集解 "," 本草備要 ", 都有點像是唸書請高手講解的筆記說.
而傷寒論金匱要略最寶貴的是各家高手的意念,
埋藏在各家註文間 read between the line,
大家瞎子摸象所探索出來仲景的六經觀念.
趁著考試又翻了翻書, 難怪日本泡沫經濟興盛的那段時間, 日本漢方家會興起,
因為經歷明治維新" 廢醫存藥 "或" 打倒中醫 "的過濾衝擊,
中國醫學穩定而有效的部份就是傷寒論與針灸,
兩者都植基於內經的觀念, 而日本古方家似乎不傳之秘在六經心法,
這似乎一直從唐朝醫術東傳日本之後, 就一直有人在師徒間口傳心授.
雖然形諸文字, 但是這個都沒有明講喔.
這可以從日本漢方家傳承的著作上面看出點端倪.
新文豐出版的那本: " 日本漢醫對傷寒論之發明 ", 淺田惟常,
湯本求真整理傷寒論跟金匱的類方, " 皇漢醫學 ",
還有稻葉克文禮, 腹診的" 腹證奇覽 ".
/* 腹為太陰, 雖然說正氣虛邪氣實,
但是腹診可以看出來的病都已經入裡了說.
所以從史記裡面的扁鵲淳于意開始, 歷代高手都在脈診上面修練. */
最後再翻翻湯本求真的徒弟大塚敬節寫的書,
尤其是晚年 1971 年民國 60 年所寫的" 漢方的特質 ",
後面一堆醫案全都是六經的用法.
不管那些近代醫學的病名為何,
有是證, 用是方. 類是方, 用是藥.
辨證準確, 脈證同步, 效果穩定的很, 如應桴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