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從文光書局發行的一本 nt$60 的小書:
" 傷寒六經辨證治法 "中挑出來的,
這年頭在台北 nt$60 快要連一餐都吃不飽了,
可是這一篇真的是張機傷寒論的心法說,
千金易得, 心法難求, 大道至簡訣存真.
這篇很酷喔,
六經辨證要從這篇入手,
加上柯琴" 傷寒來蘇集 "的" 六經地面論 "
以及舒馳遠" 新編傷寒論集註 "的" 六經定法 "才有辦法理解運用說~~
這三個人講的是同一件事說 !!
柯琴, 傷寒來蘇集, 志遠書局有大字的版本.
舒詔, 新編傷寒論集註, 新文豐書局有古代毛筆寫的版本.
小弟大概念爛掉 5 本來蘇集吧, 以前是在啟業買的一本 nt$180,
念一念就散掉了, 志遠這個版本比較好, 念個十遍還不會爛掉.
一個人一輩子似乎好好做一件事就很夠了,
像柯琴寫完來蘇集過後, 其他作品就散佚了 ..
而舒馳遠的傷寒論集註寫了 30 多年, 得到喻昌門人的秘訣心法之後,
邊醫邊學邊寫, 稿子每十年就重新修改一遍, 前後修訂了三次之多,
本來都快寫不下去了, 喻昌還跑來託夢跟他聊天, 呵呵~~~
最近日以繼夜, 夜以繼日, 廢寢忘食, 手足舞蹈,
把傷寒論條文當醫案推導, 很爽很爽,
哈哈, 很久沒這麼高興了說.
送給劍兄參考, 六經辨證就是地支辨證,
醫易同源, 可以跟八字斗數這些做完美的配合說 .....
------
門人程燮庵問曰:
" 五常政大論謂:
根於中者, 命曰神機, 神去則機息.
根於外者, 命曰氣立, 氣止則化絕. "
是一切動物, 皆賴神機而生.
一切植物, 皆賴氣立而長.
然在植物為氣立, 在人則為氣血, 已知之矣.
但未識何為神, 何為機耳 ?
請師開示, 以導愚蒙.
曰:
" 此理最微, 吾祇舉其要者, 以答爾輩.
夫神者, 即吾身之靈, 與參天地之化育, 闡物理之陰陽, 故謂之神.
而附於營衛, 晝行於陽, 夜行於陰, 周流不息, 循環無端, 故為神機.
而神去則營衛不流, 其機則息. 若營衛受病, 不能生長, 而極則化絕.
子若知此, 則能體察病之機矣. "
曰: " 何謂病機 ? 請悉言之. "
曰:
" 仲景書中悉具, 但汝輩未曾看破此關.
僅知六淫感入經絡, 臟腑, 營衛, 陰陽, 則顯經絡, 臟腑, 營衛, 陰陽之證.
不知證雖顯, 而機則不停, 且有進退流伏不一.
試觀浸淫瘡,從四肢流來入口者,為機之進,從口漂向四肢,為機之退。
百合病,欲臥不能臥,欲行不能行,如寒無寒,如熱無熱,乃機隨營衛流行。
旋輪臟腑而氣復, 則愈,故期六十、四十、二十日也。
如面赤斑斑如錦紋,咽喉痛,唾膿血,為陽毒。
面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為陰毒。
機留不轉,氣血幾將閉絕,故五日可治,七日機息神去化絕,則不治矣。
如太陽陽明之脾約,乃病在太陽,其機先向太陰,
而正陽陽明,少陽陽明,機亦如是也。
傷寒脈浮而緩,手足自溫,病繫太陰,
然不能發黃,而七八日大便鞕者,為陽明病。
少陰之一身手足盡熱,而為太陽病。
厥陰嘔而投熱,為少陽病。 此皆臟機向於腑,但從腑而不從臟治也。
如太陽發熱,頭病脈反沉,身體疼痛,機向少陰,故當救其裏。
本太陽病醫反下之,因而腹痛者,迺太陽誤下,而機陷太陰。
婦人中風, 發熱惡寒,經水適來,七八日,熱除身涼,
胸脅下滿, 如結胸狀,譫語者,此候腑機向臟,不治其腑,應治其臟也。
如傷寒六七日,發熱微惡寒, 肢節煩疼, 微嘔,心下支結,
乃太陽之機,而向少陽,應治少陽也。
然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故機乘他經臟腑虛處流行,若他經不虛,何能傳乘?
惟在本經, 或遲或留、或伏或逆、或開或閉,為病不一。
若本經氣復,則邪往外出,故太陽欲解,必當先煩,脈浮有汗,
陽明欲解,則奄然發狂, 濈然汗出,
所以傷寒之脈浮而緩,至七八日,暴煩下利, 利必自止,
少陰之脈緊,至七八日下利,脈緊反去,
熱結之膀胱,而血自下,此數者,乃為自解也。
若在本經留滯不行,
則如太陽之熱結膀胱,而少腹鞕滿者,結胸痞氣者,
太陽中風,下利嘔逆,頭痛, 心下痞鞕,滿引脅下痛,妄語短氣者,
太陽之發汗後,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
太陽之發汗後,蒸蒸發熱者。
陽明之脈遲,汗出不惡寒潮熱,手足濈然者。
皆機留伏不行,機幾乎息,故尚隨其機之流伏施治。
正諸病在臟欲攻之,當隨其所得而攻之也。
惟邪入胃腑,無所復傳之地,但治其本也,如此隨機察證,則治病易已探囊矣。
即陰陽二毒,表滯而不流,故用升麻鱉甲湯,以升散,
百合之邪流無定,清和營衛而為總持,
溫瘧邪滯於表,須以白虎加桂枝而去表。
牡瘧在心,故以蜀漆散吐之,
瘧母之機,留伏難拔, 鱉甲煎丸,漸磨其積。
但中風有經絡臟腑,隨機而發,故不出方。
歷節諸痺,惟以通散,虛勞機之不定,則用小建中。
培士而資生五臟,內有乾血者,其機伏匿,大黃蟅蟲丸,緩攻其伏。
胸痺心痛,有肝脾肺腎之緩急,故隨機各處一方,
痰飲流臟腑,上下內外,所以隨機設方而治。
水氣之繁,但隨風寒虛實而治。
疸證有三,隨機虛實處方。雜證繁多,不能枚舉。
即如傷寒在表者,觀其機之開閉順逆留動,
故立麻黃之開,桂枝之闔。機流於腑,故用五苓。
伏結血分,定以抵當。結胸痞氣,飲留脅下,故用陷胸,瀉心,十棗,
然攻陽明胃實,機已圍困,用三承氣以破之。
如陽明脈浮而緊, 咽燥, 口苦, 腹滿而喘, 發熱, 汗出, 不惡寒, 反惡熱, 身重,
若發汗,則躁,心憒憒,而反譫語,若加燒針,必怵惕煩躁不得眠。
若下之則胃中空虛,客氣動膈。
乃太陽而兼陽明,不能同治。所以隨其機顯之處而施。
故見心中懊憹者,則用梔豉湧吐。
口乾舌躁者,邪入胃腑,機停而消耗津液,以白虎人參而和之。
脈浮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機留膀胱,以豬苓湯清導。
如太陽邪未盡而機轉胸膈,煩虛不眠,胸中窒而結痛者,
陽明下之,而不結胸,心中懊憹,頭汗出者,
厥陰下利者更煩,按之心下濡者,概用梔豉,隨機上逆而吐也。
陽明病發熱多,機停於胃而不出者,傷寒六七日,
目中不了了,睛不和,乃病在胃而機留於腎也。
少陰病,口燥咽乾,下利清水,色純青,乃少陰而挾厥陰入胃,
少陰病, 腹脹不大便者,皆機向陽明,故用大承氣,而從陽明之標不治少陰之本。
蓋亦隨其所得而攻之也。
所以太陰,少陰, 厥陰, 太陽, 少陽, 轉入陽明,
若實者, 隨機而攻之, 其機向於他臟他腑, 而無出入之門戶, 即當隨機之和解.
如太陽病未解, 脈陰陽俱停, 必先振慄, 汗出而解.
見其陽脈微者, 使先汗出而解. 陰脈微者, 使下之而解.
如少陰病, 心中煩而不得臥, 機沖於心, 則用黃連阿膠湯.
養水清心, 下利咽痛, 胸滿心煩, 陰精燥熱, 用豬膚湯之潤.
二三日咽痛, 機往上逆, 用甘桔以開提.
少陰四逆, 其人或咳或悸, 小便不利, 腹中痛, 泄利下重,
乃腎邪以夾風木而逆於胃, 故用四逆散, 而隨標散.
厥陰之為病, 消渴, 氣上撞心, 心中疼熱, 飢而不欲食, 食則吐,
即知邪入本經, 撞心入胃, 無所不至.
邪機賊胃, 用黃芩湯以和之.
遏鬱胃氣不伸, 則厥而氣陷則利, 賊木臨土, 所以四逆散分解其邪.
手足厥寒, 脈細欲絕者, 本經氣血不足, 以當歸四逆而補, 皆和之之法也.
若虛者, 但治其本, 即桂枝人參, 建中, 四逆諸湯而溫補.
如傷寒醫下之, 續得下利清穀不止, 身疼痛者, 急當救裡, 故以四逆.
自利不渴屬太陰, 而臟有寒則用四逆溫之.
少陰始得之, 反發熱脈沉, 乃臟邪而流於腑, 故以麻黃附子細辛湯, 標本同治.
少陰得之二三日, 機無他向, 僅在本經, 則用麻黃附子甘草湯微發其汗.
少陰下利清穀, 裡寒外熱, 手足厥逆, 脈微細欲絕, 身反不惡寒,
其人面赤色, 或腹痛, 乾嘔, 咽痛, 利止, 脈不出.
虛寒之機, 流而不定, 故以通脈四逆, 但溫其本, 則標自定.
若隨機而攻, 則正氣必脫, 縱有神丹, 莫能挽之.
但實者之機, 有上下左右前後進退逆順遲留伏匿, 諸變不一,
故仲景立汗吐下和溫諸法, 方計二百六十有二.
合式其機, 當用則用, 然機雖轉, 而方則隨其臟腑而定也.
有一方能療數病, 或一經之病而設數方, 迺闡機之一動則成一方.
若三五數動, 則三五數方, 使人見機而立方療病.
故以麻黃湯加石膏, 名大青龍. 桂枝加芩名陽旦, 去薑桂又為黃芩湯.
而以鉛丹, 大黃, 龍牡, 加入柴胡湯, 且為救逆. 蔥白加入薑附湯, 名為白通.
然病變則方亦變也.
後賢徒讀其書, 順文註譯, 不能闡發微妙心髓,
令業是道者, 執法執方, 全無變通, 不識進退流動, 故治療不靈.
後人刻舟求劍, 每經每證各立一方, 所以治之多誤. 故予再引諸法而比類.
如太陽少陽太陰少陰厥陰, 轉入陽明為病, 然雖無方, 而治則應承氣可用.
少陰一身手足盡熱, 熱在膀胱之腑, 則方應五苓, 然經則麻桂宜之.
陽明臨於少陰, 則應豬苓. 少陰臨於厥陰, 黃芩湯則當所用.
若少陰而挾厥陰臨胃, 應之於四逆散也.
是陰邪感太陽, 或入少陰, 厥陰, 太陰, 陽明, 少陽,
或太陰流於少陰, 或少陰流於陽明, 或陽明流於少陽, 厥陰,
互相傳乘, 原無定理, 迺經經如是. 故熱病謂:
太陽之脈色, 榮顴骨, 熱病也, 與厥陰脈爭見, 又熱病內連腎,
少陽之脈色, 熱病也, 榮未交, 今且得汗, 待時而已.
與少陰脈爭見者, 乃言邪氣傳乘之無定也.
故難經溫病之脈, 行在諸經, 不知何經之動,
各隨其經所在而取之, 迺明不定之義, 而傷寒亦如是矣.
故業斯道, 須以金匱傷寒參悟圓融, 得其進退流動之機,
則治病如拾芥, 方為深入仲景之堂.
門人曰: " 唯 ", 故記之以為讀仲景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