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 mimi 姐午安,
疑, 小弟發現 mimi 姐實在很認真耶,
如果這樣子整理個一個月, 很快就有 30 個 case 可以出一本書了說.
謝謝你的例子
自從領略傷寒論裡面" 六經辯證 "的道理之後,
好像看很多東東都有些不同的感受.
以前想不太懂的, 現在回頭翻翻, 覺得好像很白話而淺顯,
尤其像是內經難經這類的經典.
反而看後來的書覺得畫蛇添足, 沒有那種一氣流行的順暢.
尤其本草備要這類的藥物手冊, 真的像是在看字典.
那天想起紫微楊很明確的提過有兩種人可以很順暢的運用鐵板數的條文:
一種是八字斗數這些算命東東玩的出神入化的傢伙
另一種就是通靈有宿命通的人了
剛好台灣有一個很有名的通靈人: 蔡伶姬, 在聯經出版了第五本新書:
" 通靈姬婆玫瑰心 "
裡面提到很多父母, 夫妻, 子女, 這些關係其實都有過去世的因緣存在,
欠命還命, 欠錢還錢, 欠情還情, 因果其實就這麼明確.
以前還看不太懂, 只是當作故事書看看笑笑就算了,
這回倒是被裡面的解釋因果運作的圖給嚇到 !!
" wa li le, 這不就是八字嗎 ? ",
那天看到 " 通靈姬婆玫瑰心 "的第一個感覺就是這樣.
後來把手邊所有伶姬寫的書全部挖出來重新整理一遍,
呵呵, 原來她從第一本書就一直講一模一樣的事,
只是有點像相機的鏡頭, 從遠距離模模糊胡的角度, 漸漸拉回近距離清晰的影像.
如果以父母-子女的關係來看, 第一本書裡面的 父母就是月柱, 子女就是日柱,
而父母跟子女之間的" 欠債付出 "的因緣, 似乎就是八字裡面地支藏干相生的次序.
而父母本身是夫妻關係, 子或女也有自己的夫妻關係, 那也是地支藏干裡面的互動說.
小弟都把地支藏干類比成斗數的 12 宮,
這樣彼此之間就可以像斗數那樣運用,
12 宮牽一髮而動全身, 彼此是一個無法分割的整體.
而最重要的是中間第十三宮的那個看不到的" 心念 "二字.
所以跟六親相關的宮位來說,
日支就是命宮, 兄弟宮, 夫妻宮.
時支則是子女宮, 財帛宮, 疾厄宮.
年支是遷移宮, 僕役宮, 事業宮.
回到月支就是田宅宮, 福德宮, 以及父母宮了.
比如說子午卯酉這種專氣就比較像是朋友, 一起來修行考試服務的.
而寅申巳亥這種藏甲丙戊庚壬, 因為有相生的次序, 所以付出還債的味到就很明顯.
同樣的角度來想, 辰戌丑未裡面氣雜, 所以夫妻之間的關係就變化蠻大的.
伶姬說:
" 父母, 夫妻, 子女, 彼此之間不一定是全都有因果才會串成一家人的.
比如父母跟先生有因果, 太太跟女兒有牽引,
這樣 父母-先生(夫妻)太太-女兒兒子, 大家就串在一起變成一家人了.
而兒子與這輩子是爸爸的那個先生,
或者是女兒跟這輩子是祖父祖母的父母那一層,
彼此間這輩子相互間的互動, 就又形成往後幾輩子的六親因果了. "
或許那個串在一起的樞紐, 就是透過八字裡面的天干吧, 小弟是這樣子想的.
換另一個想法來說,
平常我們以自己八字跟歲運八字去衡量人我之間, 自己與大環境趨勢的互動與變化.
這蠻像地球跟太陽系其他行星間的關係.
而六親關係就比較像是地球跟月亮這種衛星的關係了,
以日支中的命宮為自己, 其他的六親除了是自己的一部份之外,
某種味道也是一種更緊密的歲運關連.
歲運用自己的八字跟流年干支考量互動,
六親或許不就是以日支代表自己的那個位子,
跟其他出生干支的父母, 兄弟姊妹, 子女考量互動嗎 ?
這當中就有很多可以運用的技巧了,
可以用歲運干支考量流年的趨勢變化, 生命的氣象報告,
反之, 或許也可以用流年跟六親的互動, 來逆推定出六親所代表的干支.
甚至是緣起緣滅的變化, 以及前輩子的因果了.
很感謝 mimi 姐的這些 case,
不好意思, 小弟對賺錢這些的實在感受不強烈, 蠻冷感的,
老覺得股市前輩有句話講的很對:
" 積聚終消散, 崇高必墮落, 如電亦如霧, 應做如是觀. "
反者道之動, 看好些很努力賺錢的同學同事跟公司頭頭,
似乎" 怨憎會, 愛別離, 求不得 "的味道非常強烈,
越是在意執著的那些東東, 不知不覺越是遠離而無緣,
反而自自然然無心無所求, 倒是常常有意外的驚喜.
無間道裡面講: " 出來混的, 早晚終究是要還的. "
台灣辜家那個開城門引日本人進城,
取得日本在台灣專賣的辜家老大在生前常告誡自己的小孩:
" 這些錢都只是人家暫時寄放在你們這邊的,
千萬不要忘記這一點 !! "
當初風水最吸引小弟的一點是卻病與催生,
生老病死是人生的必經之路,
這一點一直到現代都還是無法由人自行操控的部分,
可是看魏青江在" 宅譜大成 "裡面那麼多靠風水治病與催生的例子,
甚至可以跟張九儀有異曲同功之妙,
還可以事先寫保證書保證那一年會生出小孩,
出生的小孩會當到多大的官, 連八字都先寫好.
如果古人不欺吾輩,
當中一定掌握了什麼大自然最基本的道理吧.
或許生老病死還是無法改變, 可是能了解那個根本的道理,
就蠻像現在想要理解黑洞宇宙這些道理的科學家一樣,
也像是古代努力從自己身體參悟天地之道的修行者, 有相似的想法吧.
have a nice day~~~
j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