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是錯的
「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才是對的。
有關 "夕惕若厲無咎"的標點位置
起初在讀"易經"也覺得"夕惕若,厲,無咎。"很奇怪
我自己覺得應該是 "夕惕若厲,無咎。"
後來看到"李敖"教授批評南懷瑾說,應該是 "夕惕,若厲,無咎。"
相關網址:
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29896391/之後"傅佩榮"教授說是 "夕惕若,厲,無咎。"
傅教授說:「"若"是語助詞,無義,可以當"如此"解」
網路文章:「古代文章中,其實是沒有標點符號的,但也不是完全沒有斷句,會有一些語氣助詞來表示一段話的結束或者開始,比如:矣、以、乎、夫、者等等。而在易經中,也有一些語氣助詞,「若「出現的地方就有多次,比如:出涕沱若,戚嗟若,吉。有孚發若,吉。很明顯,若在易經中主要用作語氣助詞。」
原文網址:
https://kknews.cc/astrology/bmjrqan.html 如照李敖的說法是可備為一說,但是要說是南懷瑾的錯誤,未必!理由並不充分!
"終日乾乾,終夕惕惕",終日之義,其實就可以包含了終夕之義了!終日乾乾,那麼
終夕就可以不用乾乾了嗎?除非要強調終夕這部份時段之義!否則,是不需要再加"終"字在
夕字之前!至於夕惕之"惕"字,是否為惕惕二字重言,是見人見智的!無論是"惕"一字或
者是"惕惕"二字重言,都不影響對句中"惕"字之義的理解!所以李敖的說法似乎是有些
畫蛇添足了!
再者,既然要惕惕,難道只有夕惕,而白日之時就不用惕省嗎?難道只需終日乾乾,就不需要終日惕惕嗎?
如果惕惕之省是可以不分晝夜的進行的話,終日惕惕也就不意外了!
那麼爻辭為什麼只提夕惕呢?這不是很怪嗎?而且,為什麼還要提個"厲"字呢?
白日之時光明普現萬物,眾人皆可見己之缺失,反而白日惕惕省身不易怠惰!
但是,入暮夜時分呢?白日不再,光明微弱,甚至會到暗不可見,眾人不易見己之缺失。
在暮夜時分人若要惕悟省身,是有可能起怠惰僥倖之心的!如果在入暮夜時分,能做到
像起危厲警覺之心常侍在己心之中,如此以消除怠惰僥倖之心來惕悟省身的話,方能
達到真正的无咎!爻辭如此云云,說穿了就是在講慎獨自律的功夫!如同君子之有道,
入暗室而不欺的道理是一樣的!所以有關 "夕惕若厲无咎"的標點位置怎麼標來斷句,都是
不太影響其原意的呈現,更沒有怎麼標點斷句才是對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