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書疑義舉例》:『周易乾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惕者,惕惕也。猶言終日乾乾,終夕惕惕也。後人不明一言之即為重言,遂以「夕惕若」為句矣。尚書盤庚中篇:「乃咸大不宣,乃心欽。」欽者,欽欽也。乃心欽,猶詩云「憂心欽欽」也。後人不明一言之即為重言,遂以「乃心欽念以忱」為句矣。由不達古書之例,失其義,并失其讀(按:無法解讀)也。』
《古書疑義舉例》作者俞樾,是清朝進士,曾經擔任翰林院編修、國史館協修。古代科舉要考四書五經(包含易經),他就住在巷子內,對於易經的理解,跟傅佩榮不是同一個檔次,所以他可以掌握到微妙的語感差異,察覺「夕惕若」這種斷句不對勁,就像「乃心欽念以忱」這種斷句不對勁。
乾卦九三句型,比較像是夬卦的「若濡,有慍,无咎」,斷句應該是「夕惕,若礪,无咎」。
夬卦九三:壯于頄,有凶。君子夬夬,獨行,遇雨,若濡,有慍,无咎。
果斷獨行,被雨淋濕(濡),也是一種磨鍊(礪),所以說無咎。
我認為,乾卦九三經文應該是:「君子終日乾乾,終夕惕惕,若礪(=磨鍊),无咎。」
其他出現「厲无咎」的地方,原本也都是「若礪,无咎。」例如,復卦六三:頻復,厲无咎。睽卦九四:睽孤,遇元夫,交孚,厲无咎。對於周朝古人來說,他們覺得理所當然,所以沒有再加以說明。
乾卦九三經文,類似孟子說的:「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按:因而使他心裡常常保持警惕,性格變得堅強),增益其所不能(按:增加他原來所沒有的才能)。」
其中,終夕惕惕的境界,相當於耶穌被釘十字架前夜,在客西馬尼對門徒說的:「總要警醒禱告,免得入了迷惑。」
附加檔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無始,無終。只是從,上個世紀蛇年馬月至今,拜訪過這個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