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足」與「學易」
「洛出書」與「道在」
.........
............
在《宋史.邵雍傳》裡看不出康節先生遊歷大江南北、西周的齊、魯、宋、鄭遺址,是從幾歲開始,前後多久,一次或數次………
「久之,幡然來歸,曰:『道在是矣!』」,「來歸」是指洛陽?
【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邵雍自共城遷居洛陽,康節先生38歲。】
「道在是矣!」
康節先生必是有所領悟而發,到底他得到了甚麼「參」數?
.
學者們或以邵雍《伊川擊壤集》是一部以“樂”為主題的詩集,所謂“擊壤集,伊川翁自樂之詩也。非唯自樂,又能樂時,與萬物之自得也。”
邵康節先生生活在一個相對和平穩定的年代,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邵雍自共城遷居洛陽。邵雍初到洛陽的時候,所居房屋都是棚草做門的,難以抵擋風雨。雖然日子窮苦、一無所有,但邵雍卻一副怡然而自得其樂的樣子,為周圍的人所難以理解。……自宅起名為“安樂窩”,並自號為“安樂先生”。筆者以為康節先生面對物質欠缺的生活條件,而能自得其樂,主要在一個「安」字,「安」字在「樂」字前為“安樂”,體現出一種「知足」的心境……
在《周易》開宗明義就是乾卦的《卦辭》,稱:「乾,元 亨 利 貞。」乾卦《文言》則是作以下的闡釋:
乾卦《文言》曰:「元者,善之長也。亨者,嘉之會也。利者,義之和也。貞者,事之幹也。君子體仁,足以長人;嘉會,足以合禮;利物,足以和義;貞固,足以幹事。君子行此四者,故曰:『乾元亨利貞。』」
「元者,善之長也」……君子「體仁,足以長人」
「亨者,嘉之會也」…………「嘉會,足以合禮」
「利者,義之和也」…………「利物,足以和義」
「貞者,事之幹也」…………「貞固,足以幹事」
《說卦傳》:「震,動也。」「震為足。」(足動為「行」之象。)這是聖人的教誨,要學易者能「知足」!《繫辭上傳》第二章:「聖人設卦觀象,繫辭焉而明吉凶,剛柔相推而生變化。
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憂虞之象也。變化者,進退之象也。
剛柔者,晝夜之象也。六爻之動,三極之道也。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所樂而玩者,爻之辭也。
是故,君子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動則觀其變,而玩其占。
是故自天佑之,吉无不利。」舉世吟
舉世自紛紛,誰為無事人。
吾生獨何幸,臥看洛陽春。(伊川擊壤集卷之十一)
小車初出吟
物外洞天三十六,都疑布在洛陽中。
小車春暖秋涼日,一日止能移一宮。(伊川擊壤集卷之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