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的傍晚
《尚書.洪範篇》載有《洪範》九疇:
初一曰五行,
次二曰敬用五事,
次三曰農用八政,
次四曰協用五紀,
次五曰建用皇極,
次六曰乂用三德,
次七曰明用稽疑,
次八曰念用庶征,
次九曰嚮用五福,威用六極。
共有六十五字,據稱是《洛書》本文,所謂「天乃錫禹大法九章常事所次者也」。
《尚書》,原稱為《書》,為先秦時代政事文獻的彙編,內容以上古及夏、商、周的君王、重臣進行宣示布告的講話記錄為主。《尚書》為中國文學散文創作之祖,文風質樸。不過對後人來說,由於年代極其久遠,其用語「詰屈聱牙」,頗為難讀。
《尚書》早於儒家出現,本與儒家無關,但後世儒家將其追認為儒家經典,並列入十三經之一,為儒學建構其政治思想的源頭,從漢武帝設立五經博士開始,確立其長久作為經書的地位。在四庫全書中隸屬於經部。
《尚書》的成書、整理、流傳過程頗為複雜,歷史上出現過多個書寫字體、篇卷構成、具體內容不同的版本;部份曾經由帝王朝廷組織學者整理、校勘,頒布「定本」。今本的主體,部份至遲出現於東晉;其「部份篇目」內容的來源可靠性從南宋開始遭受懷疑。(「維基百科」)
《尚書正義》引鄭玄語:
「尚者,上也。尊而重之,若天書然,故曰《尚書》。」
《史通•六家篇》引《書緯•璿璣鈐》:
「尚者,上也。上天垂文象,布節度,如天行也。」
在中國古代星官名中有「尚書」星,屬三垣之中的紫微垣。「尚書」共由五星組成,在現在通用的88星座中屬於天龍座。
據古代星表載「尚書」星入尾宿14°,西周時代大約在赤經221°左右,太陽周年視運行到此界「霜降二候」,應剝卦卦氣。剝卦卦氣物候「草木黃落」,
剝卦《彖辭》曰:「君子尚消息盈虛,天行也。」
落 小篆从艸洛聲,凡艸曰零,木曰落。
若是昏見室宿2°南中,亦為「霜降二候」。
洛是指地名「洛陽」(古又稱「洛邑」,在洛水之北,水北為陽,故稱「洛陽」)。《周禮.地官.大司徒》稱為「地中」,《逸周書.度邑篇》又稱為「天室」。
「洛陽」傍晚時分,太陽落下地平,堪稱「落陽」。太陽落下地平,星宿浮上天際,正是觀星所謂的「昏見某星南中」,「洛陽」的傍晚所作的天象紀錄……。
書 小篆 从聿、者聲,其本義作「箸」解,就是書寫字使字著於竹帛之意;作字必須靠筆,聿筆在古代是同一字,所以書从聿。又以者本作「別事詞」解,多則取別,所以者有眾多之義;又《釋名》說「書、庶也,紀庶物也」;故書从者聲。
「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百官以治,萬民以察,蓋取諸夬。」(《繫辭下傳》第二章)
西周昏見室宿2°南中,為「霜降二候」應剝卦卦氣。若是昏見翼宿南中,為「穀雨二候」應夬卦卦氣。
附加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