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出書」與「道在」
《宋史.邵雍傳》記載:「雍少時,自雄其才,慷慨欲樹功名。於書無所不讀,始為學,即堅苦刻厲,寒不爐,暑不扇,夜不就席者數年。已而歎曰:『昔人尚友于古,而吾獨未及四方。』於是逾河、汾,涉淮、漢,周流齊、魯、宋、鄭之墟,久之,幡然來歸,曰:『道在是矣。』」說 邵雍(1011—1077)年少時才智出眾而好學,在多年的刻苦地學習後,他有感而嘆:
“過去的人學習古人經典,還與古人做朋友,不單讀古人的書,而且要廣泛遊歷古人曾經遊歷過的地方,而我現在只是讀了古人的書,卻還沒有去四方遊歷過。”
所以,他就越過黃河、汾河、徒涉江淮、漢江平原。考察了西周的封國齊、魯、宋、鄭遺址,用了很長一段時間的遊歷來增長見識,待到邵雍歸來時,他感歎道:“道在是矣!”自此便再沒有出去遊歷了。明陽大 在「孔子對占卜的態度」議題中的2018/09/10貼文,子題是「周遊列國與北極星仰角」,文中說到:「孔子率眾弟子周遊列國,由最北的「曲阜」到最南的「信陽」緯度跨了3.52度。夫子他老人家由北方南下時,夜觀天象是否發現北極星往下掉了3度多.......當由南方返北時,夜觀天象是否發現北極星往上升高了3度多.........如有發現到這種天文現象,將會懷疑地表是否為曲面,地體是否為圓形的思索.......
若夫子已經發現了這種天文現象,無疑地,這對夫子於晚年之研《易》,將會起了重要的轉折..........」
https://destiny.to/ubbthreads/ubbthreads.php/topics/2002432#Post2002432在《宋史.邵雍傳》裡看不出康節先生遊歷大江南北、西周的齊、魯、宋、鄭遺址,是從幾歲開始,前後多久,一次或數次………
「久之,幡然來歸,曰:『道在是矣!』」,「來歸」是指洛陽?
【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邵雍自共城遷居洛陽,康節先生38歲。】
「道在是矣!」
康節先生必是有所領悟而發,到底他得到了甚麼「參」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