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歷史芷嫻不清楚。MELINDA 及黃中對佛學懂得滿多的﹐芷嫻同樣尊重敬仰。下面兩個問題﹐可否解釋一二
回應:
佛教在北魏始流入中國→
在流入中國之前,佛法三藏十二部經典已經齊備啦!
釋迦牟尼佛不是到中國以後才開始坐禪悟道的嗎﹐怎麼會來中國之前就已著一大堆書了呢
回應:
單單是咒文,就全失其義,那種發音在印度是有意義的,但在漢字卻不具意義。
佛理又說戒偷戒盜,卻偷盜中原本有的經絡學說黃老之術為用,像上面那個據為己私。
印度文和中文差滿多的﹐不知道釋迦牟尼佛來中國以後﹐有沒有學中文呢
如果有學﹐為什麼還是用印度文寫佛經呢。但也可能那時的學生都是印度人﹐他們習慣寫印度文吧。如果是照MELINDA說的﹐佛經早在印度已經寫成﹐也說的很通﹐但明明書上說釋迦牟尼佛是在中國國土坐了七天悟道的嘛。
被您們兩個搞糊塗了。大家純研究﹐不要吵吧。保持無教無派的立場﹐較能客觀﹐不然就容易因衛道的正義思想一言不和﹐討論不下去了。
最近研究佛道五術的感想是﹐
博學﹐審問﹐慎思﹐﹐﹐的做學問態度﹐中國人對權威人物的言論常常不假思索的全盤接受。常常因加入了某個教派﹐門派﹐而覺得不應懷疑宗師及經典的任何理念及文字﹐因此常常跳過審問﹐由博學直接進入慎思﹐而這慎思則是為了鞏固這個信仰而努力﹐並非經由審問之後而領悟的慎思。雖然中國文化五千年﹐但是至現代人才慢慢的因為太多無解的難題﹐而開始持懷疑態度﹐進而做了很多的辯証。這是很好的做學問的精神﹐所以芷嫻不想受囿於任何教派﹐門派﹐只想以純研究的心態討論。
但在現實裡﹐這種討論又常常會招惹到什麼派門﹐看樣子是討論不下去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祈俯白衣觀世音
願化仙醫妙有娃
天涯角伴不老琴
平安曲癒疾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