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修道與智慧的轉換 達道居士
記得剛入修道接觸靈修這一類的修行,還真是好奇加幻想,好奇的是身體為何會晃動,不明白晃動原因。問同修,答案是神明感應。別人都是這樣修成神通的。聽了內心未免暗爽(高興),接下來就是充滿未來前途無量的幻想,於是一頭栽進去,一年、兩年、三年、四年……天啊!時光怎麼這麼快?我還是一無所有,只會身體晃動,智慧也沒有,神明好像沒有上身,跟同修門比,功力好像比他們多一些,又好像比他們少一些,原因出在哪裡!不知道。一?眼又是五六七八年的過著每月都要為家庭生活的開銷煩惱,以前存的美夢,幾乎破滅歹盡。
然而不向命運服輸的我,還是傻傻的修行,只是認清了要工作賺錢先顧好家再修行,然而努力的工作,還是一樣的過苦日子。一?眼,十年過了,看看以前那些同修也一個個的退道了,因為他們發覺這不能換飯吃,頂多是心靈有個寄託而已。他們抱著閑來無事打坐調養身體也好。不再夢幻神仙的生活。只剩下我把傳道列入生活的理想,最起碼傳道還可以保有「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想退道也不行。就這樣有朝一日研習經典,而體悟到功德不足的問題。心想三教經典都?人去貪嗔痴,而後面卻不斷的提到要作功德的問題,心想我傳道這麼多年,到底還有那些功德可以做的。想想除了建設自有的道場外,沒有什麼功德比這個重要。然自身無分文,除了老家還有祖先遺留一些薄產,其它一無所有,考慮再三,心想如果用這些僅有的祖產貸款購買一間小道場,萬一真的做不起來,被利息拖跨了,也是上天不讓我傳道,我可以死心了,趁自己還年輕未老,還可以從頭找工作賺錢養家,應該沒有問題。
主意打定了,也不管家人的勸告,就這樣的投資下去。畢竟以前做過很多行業,也投資很多事業,從來沒有一件成功的。難怪很多親戚、朋友、道友都要再次看我怎麼倒了。而這次出乎奇怪的意料,自從擁有道場後,凡事卻特別順利,好像冥冥中有仙佛暗中幫忙保佑,從來沒有為繳貸款之事操心過,當然也沒有多餘的錢可以享受,一切開銷都剛剛好。就這樣一間又一間的道場遍佈在北中南成立。
然有道場這不算是最大的收穫,最大的收穫卻是智慧,智慧的提升讓我覺得不可思議,竟然能研讀易經而有知識貫通的收穫,能有這樣的成績出現,實在不可思議。終於體會仙佛經文所言功德無量的涵義。
想想這智慧不是一天兩天能形成的,也不是聰明就能吸取得到的。而是真心真意的由內心發出作功德才能得到的。當有了這些道學學問,好想把這些道學傳播出去,讓大家分享這些得來不易的智慧成就,無奈有些人不知是太聰明或是福報不夠,總是對我的善意釋出抱著敬而遠之,真奇怪。這個答案只好用「此道至玄至妙,憂君福薄難消。」來形容這些人。這些人包括我的學員,也包括外界自認得道高人,不知是太深奧難倒他們,還是他們太聰明不稍學習這一類知識。若說太深奧,可以慢慢學習啊!何必打退堂鼓。若說很聰明不稍學習這一類知識,只能說他與我無緣,或因他自認很了不起有驕傲之心,怕臉上掛不住,只好以這些學問無關修道。
現在我來解釋這學問是不是跟修道無關,以易經這部經典號稱東方最高智慧結晶,而易經所講的都是陰陽五行,能識陰陽五行方能研究天地人之五行,天有五氣風暑濕燥寒,地有五色青赤黃白黑,人有五常仁義禮智信。以人之五常就是我們修道最有關聯的一關。五常其實是氣的應用,從仁義禮智信調整內在的氣,到與天理相結合,即能改變命運。在儒家有「窮理盡性,以致於命。」此窮理就是觀天之道,盡性是人能效法天理。以致於命是懂天理之長存,而能效法天之氣,進而逆用本身之氣以養命,達到保命長壽。這也是陰符經所云:「觀天之道,執天之行。」在儒家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修身其實是調整體內氣場,人的氣場有分五行,五行之氣可以影響五臟六腑,或許您會說,五臟六腑生病吃藥就好了,其實藥也是天地之氣所生成的,也就是樹木吸收天地日月精華,人只是利用萃取樹木的精華來治病,而治病也要懂得陰陽五行的原理。人要健康長壽最主要的是懂得養氣調氣,不懂得養氣調氣,再好的有形補品也無法彌補身體損失的元氣。
由以上來探討「易經」可以得知此部經典為何是東方最高的智慧結晶。只因這部經典的推理涵蓋天地人三才應用之學。故要學習易經,先要懂得氣的來源,接下來就是體會氣的奧妙,而要體會氣的奧妙就得親身修道,道其實是氣之體,氣是道之用,一體一用想輔相成,如天之氣生,地之成用。天生地成相輔相成,這也是河圖所說的天一地二。而天地其實是道所化成的,有如無極生太極,太極本身含陰陽。故有一陰一陽之謂道。且說易經經孔子註解出來,每一句都有它的玄機道理。而易經只為君子說,不為小人言。此是孔子以人道為主,人道做不好,不用談天道、地道。成仙成佛成聖也好,都要先從人道修起,故乾卦第三爻有君子終日乾乾。乾乾是警惕自己,不可驕傲的意思。
故道學的學問浩瀚無邊,打坐煉氣只是基本築基而已,接下來是如何修性,也就是作功德,修性其實是供佛,佛是智慧,故佛家講修自性。修自性卻是儒家所謂養浩然之氣,浩然之氣就是天地之正氣。天地之正氣就是道家所謂原始始氣。可見三教所講的都是一理而已。智慧是從經驗磨練出來的,經驗是從作功德培養出來的。而作功德一切以善為目的,雖是做功德,有時卻是有功無德,因為有時會碰壁(失敗)。
由這些來談修道其實是修佛修儒,而修道不是空談,也不是只會靈動,而不懂道的學問。如果只會靈動就認為了不起,那就會讓人看不起,因為別人問您為什麼?您的回答卻是不知道。不知道,那就是神經病了。雖不是神經病,但別人一定認為神經病。故靈動之人一定要想辦法突破,突破就是修性,也就是作功德。只有性命雙修才是完美,才是一太極。這就是我修行獲得智慧的簡單介紹。若各位有緣不妨來道聖門互相研究道學交換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