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清華簡、上博楚簡、阜陽漢簡、帛書等古文物,自重卦而非經卦的切入點,應是貼切易經的「原意」;而從長沙馬王帛書與海昏易占簡牘,所謂「覆」或是來知德的「綜」,該當僅是後人的「推測」,特別是卦序與對卦的解釋,相較於此,從「陰陽交換」出發,較具說服力。
何以見得,僅是後人的推測呢? 請明示!
二來,照您之言,何以見得從「陰陽交換」角度來解釋卦序與對卦,會比用覆綜卦角度
來解釋是比較有說服力呢?請明示!
valley大的系列,自「十六」起始,與漢易的虞仲翔、荀慈明等「陰陽交換」、「升降」、「旁通」等,乃至宋儒朱元晦的「卦變」,似有殊途同歸之意;但無論漢易或宋儒對這部份的解釋,流傳斷續、晦澀牽強,難窺全貌。
何以見得V大的第十六集是與「陰陽交換」、「升降」、「旁通」等,乃至「卦變」
,有殊途同歸的地方,請明示!
如果照您所言V大之言與這些古人之論有殊途同歸的地方的話,那麼就沒有什麼特別之
處了,是差不多一樣的東西!況且他還說二千年來無一人解易是對的,您這麼說豈不是
在拆他的台嗎?讀他之作與讀古人之作都可以達到殊途同歸的話,那他之言豈不是贅
語?
如照您所說的"無論漢易或宋儒對這部份的解釋,流傳斷續、晦澀牽強,難窺
全貌。",您且提到V大之言與古人他家之言殊途同歸的話,也將難逃流傳斷續、晦澀牽
強,難窺全貌之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