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stinyNet 命理網



專業諮詢首選:命理網論命平台



議題選項
議題評分
#336824 - 2004-03-04 13:01:23 八字論命的實徵研究 *****
咪咪貓貓 離線
或躍在淵
註冊: 2003-08-06
文章數: 338
來自: Chiron
這是台灣一篇碩士論文的研究摘要
研究生本身懂八字命理



摘 要

本研究的主旨為從算命探討心理輔導所面臨的文化落差問題,故本研究目的包括:1.探討八字命理反應的社會文化意義;2.探討八字算命準確度與民眾算命態度之關係;3.探討算命遭受歷史責難的原因;4.探討算命對心理諮商輔導的啟示;5.探討心理諮商輔導應如何看待算命;6.根據研究結果,對心理諮商輔導本土化提出具體建議。

在命理分析方面,主要參考命理文獻,整理出八字算命的理論基礎,及其所反映出的古人信仰價值系統。在八字格局實徵研究方面,為了進行算命準確性的評估,首先本研究將個人出生時的生辰八字視為自變項,採立意抽樣方式選取樣本,再依八字的不同將個案分成研究組(旺煞組)35人,與對照組(非旺煞組)40人。其次,以舊有命書所記載的算命內容項目為根據,配合有關量表內容編制出「家庭生活經驗」問卷,視個案在此問卷之反應為依變項,運用個案對照研究法(case-control study),比較二組個案在依變項上的差異。

在研究結果與討論方面:首先,在八字命理分析上發現,其所呈現出的社會人事意義及價值觀念,明顯與源自國外的心理諮商輔導觀點不同,八字重視絕對的價值標準,輕視個人中心主義,重視先天稟賦及角色責任,重視人與天地間和諧統一的關係。這些不同差異背後所反映的是不同的文化信仰價值體系。

其次,在八字格局實徵研究方面,發現二組個案在5個項目上達到顯著差異,分別是「家庭凝聚力」、「父母衝突爭執」、「父親不尊重母親」、「父母分離」、「父母冷漠」,且研究組得分明顯高出對照組,但在其他29個項目上,二組個案則未達顯著差異,顯示算命所推測的項目有限。但根據文獻探討顯示,算命推測項目有限並不影響歷代人們對算命的態度,因為算命在某些方面仍有推測力,這給失去信心者提供一線希望,另一方面,算命理論又提供個案一套解釋方式,使人得以面對難以接受的事實,顯示出國人對算命的行為與態度,很難由社會、文化及命理實用價值中區分出來。

第三,根據實徵研究結果及文獻探討發現,算命預測項目有限且理論不周全,給予江湖術士可趁機會,造成算命遭受歷史責難。

第四,算命對心理輔導的啟示有:
1. 在文化差異方面:應要思考文化因素在輔導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2. 在價值標準方面:應該重視家庭、社會對中國個案角色的規範,考慮個案所處社會的絕對價值標準,個案是否真正可以不顧他人期待及評價。
3. 在人際關係方面:輕視個人中心主義,重視團體目標,不與人爭勝。故源自國外的心理諮商輔導,應該意識到與中國個案有經驗上的落差。
4. 在世界觀方面:應該思考是否強調個案要與天爭衡,擁有控制週遭環境,以滿足各種需求的可能性。
5. 在輔導技術上:應該思考一些心理輔導技術,如不給個案指導與建議等,是否真符合國人的需要。

第五,根據本研究的結果與討論,研究者認為應該增加對算命助人等民俗助人方式的認識與研究,重視文化價值對輔導工作的影響。最後,研究者提出對心理輔導本土化的建議,及對未來研究的改進建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咪咪貓貓"就是養了兩隻貓把屋子裡弄得都是毛的意思...
↑回到頂端↑
廣告
#336825 - 2004-03-05 17:34:08 Re: 八字論命的實徵研究
咪咪貓貓 離線
或躍在淵
註冊: 2003-08-06
文章數: 338
來自: Chiron
聽說論文口試時有一位口試委員連內容都沒有看,說這是迷信就打了70分
在台灣沒什麼人敢作這種研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咪咪貓貓"就是養了兩隻貓把屋子裡弄得都是毛的意思...
↑回到頂端↑
#336826 - 2004-09-17 10:16:38 Re: 八字論命的實徵研究
jfive 離線
一元復始
註冊: 2003-04-16
文章數: 1169
來自: hemingwang.blogspot.com
看到這個主題蠻有意思的 順手到博碩士論文網找了一下

--------

第 14 筆
國家圖書館索書號: 系統編號: 90NCCU0045015
     出版年: 民91
     研究生: 張新智 Chang, Shin-chih
(以研究生姓名查詢國家圖書館索書號 ,未查獲者表國圖尚未典藏)
(以研究生姓名查詢國科會科資中心微片資料庫)
(連結至全國圖書聯合目錄)  (連結至政大圖書館館藏目錄)
    論文名稱: 子平學之理論研究
    指導教授: 董金裕
    學位類別: 博士
    校院名稱: 國立政治大學
    系所名稱: 中國文學系
      學號: 82151504
     學年度: 9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04
     關鍵字: 算命
子平學
八字
四柱
術數
陰陽
數術
五行
[摘要]
本論文對於「子平學」所做的探討,除了就論文題目所彰示的「理論」本身。進行深度的
辨析外,更將「子平推命之術」,置放到歷史的長流裡,藉由窮本溯源的爬梳整理,觀察
「時辰推命法」的脈絡演變,從而見出斯學應有的歷史定位。本文對「子平學」的理論意
義及相關爭議,俱有所辨析與回應:
其一,關於「時辰推命法」的歷史回溯
「子平推命之術」,乃從屬於「時辰推命法」的類別之中。這裏所謂的「時辰」,指的是
人的出生時間。依各家命學系統需求的不同,有著相當歧異的推算要件。從戰國秦漢之際
的秦簡《日書》<生子篇>,以「六十甲子」紀日干支;<人字圖>以季節與出生日支;
歷經三國魏晉南北朝隋代,何楨的年、月、日、時支並舉;管輅的但言年支;戴洋、魏寧
、蕭吉的以年、月並及「行年」、「神煞」;《產經》的或年、或月、或日、或時,或配
合男女性別,或根據「五行用事」等諸法的龐雜紛紜;而終至於唐呂才<敘祿命>「納音
」、「正體五行」參用「神煞」的略具規模,乃為「古法論命」成熟期的先聲;凡此種種
,無不暗示我們,期望由人出生的特定時點,發展出各種判讀技術,而為未知人生作出推
覘預言的需求,可謂淵遠流長,並且歷久不衰,這同時也反映出思想傳統中「初始狀態決
定歷程」的特殊思考,幾成堅定不移的信念。唐宋以降的「古法論命」體系,及徐子平改
「古法」而成的「子平推命」之學,都只能說是承襲前人餘緒的後出轉精之作。這段歷程
,可說是人們在黑暗中摸索,試圖找出光明出路的冒險之旅。看似荒謬無稽的背後,古人
勇於嚐試、創新與反省的精神,及對真理狂熱的追求,無不使生在千載以下的後生晚輩為
之動容。
其二,關於「相關命學要籍考辨」與「子平學發展源流簡表」
筆者以為不能孤立地看待「子平學」的理論發展,以其與「古法論命」多有淵源,自然有
必要略及於「古法」命學要籍的考辨,藉以建立參照基準,方能突顯出「子平學」殊異於
其他「時辰推命法」的穎異之處。並從學術流變的角度,考察「子平學」理論重心的轉移
,從而能針對特定問題,作出更深入的探究與思考。此中,徐子平對於「古法」命式中「
胎元」一項的捨棄,頗值得注意,這涉及到對於系統建置原理的認知,以及命式結構的合
理意義,是以成為本文的討論重點之一。另,從徐子平以降,「子平學」各家學說對前人
的修正與創說,逐漸完善了這個龐大的命學體系。除了對命式結構的組成項目略有爭議之
外,大抵著重於判讀技術的討論與研發,惟這又必須回溯於系統中干支符號上的性質設定
,是否有其理據的檢討。「六神/十神」符號的建置完成,「格局」說的提出,「用神」
定義的遞變……等,只有從圖表的對勘中,才能發覺理論演變的痕跡,這便是「子平學發
展源流簡表」的主要意義與貢獻所在。
其三,關於「子平學中的干支符號性質設定」
「子平學」中對干支符號的運用,主要是透過「陰陽」與「五行」律則進行性質的設定,
以利於整套命學符號模型的建立。當我們逐一檢視其設定,明顯發現其中的不合邏輯處所
在多有,清代少數命理學者對此也已經有所反省與批判。筆者觀察「火土同宮」、「水土
同宮」、「十干周行十二生死所」、「地支所藏」等重要理論,都在前人已有的基礎上,
進行更深入的辨析與分判,一一溯其思想根源,並指出其種種虛妄,此則前此命學諸家所
未曾措意之處,而適為斯學能否合理對應人生,發揮其推命效能的重大關節所在,是不得
不辨,當為本論文的重要成果之一。
其四,關於「命式結構」的組成及其理論意義
「子平學」中對於「命式結構」的爭議,大抵聚焦於「胎元」、「命宮」二項是否必須入
以與「年、月、日、時」「四柱」同參的問題。筆者則藉由對其理論意義的分析討論,從
而確立分判的標準,主張「胎元」與「命宮」二者,之於斯學當不相容。此外,「子平學
」承繼於「古法論命」的「大、小運」,其理論意義為何,前賢亦未曾見有合宜的解釋,
本文一一辨明其是非,以此對於「子平學」史上諸家「小運」說的聚訟,推出嶄新的論點
,並根植於合理的思辨,提出「小運新法」假說,作為日後後續實證研究的重要論題,以
期對「子平學」的實務操作技術,有所修正與積極助益。復次,「子平學」以干支紀時法
轉置命式結構,歷來反對者於此多有詰難,而傳統命學家往往顧左右而言其他,筆者試以
「座標功能」釐清問題癥結,並藉由「子平學」引入「節氣月」概念的相關討論,對「換
年點:冬至/立春」的爭議作出評析與選擇,主張當以「冬至」為命式結構「年柱」周期
的交接基準。
其五,關於「判讀方法及其本質」
按考「子平學」流變史,在「四柱八字」的命式大抵確立後,便以如何判讀吉凶並推覘人
生休咎,為其主要組成內容。徐子平確立了以日干為「命主」的論命基準,以此殊別於「
古法論命」的專重「年柱」,並成為「子平推命之術」的重要特徵之一。循此所發展出來
的「宮位」說,以及援引傳統數術所常的「六親」符號系統,並深化而成的「六神/十神
」理論,從此成為「子平學」判讀方法的兩大基礎。命學家為求對命式結構特徵能初步掌
握,於是又有「格局」說的產生。筆者詳究其「正/變」分類的理論意義,並對傳統分類
上的誤區進行本質上的釐清。此外,「特殊/變」格局中的「化氣格」,為歷來命學家的
聚訟論題,筆者則轉換角度,從思想的高度對於「子平學」引入「天干化氣五行」理論,
其與系統原有的「天干正體五行」間能否相容,提出強烈的質疑,同時也對「古法」所重
的「納音五行」作出相關說明。復次,對於命學家為求深度掌握命式結構所推演出的「用
神」諸說,筆者則從「用神」界義的遞變展開回溯,並甄別到「月令用神」與「日主用神
」的不同指涉,進而合理解釋「格局」理論逐漸式微的現象。至於「正/變」格局在「取
用」時的大異其趣,又可以從「中和」與「通權達變」的不同指導原則,探悉古人的「層
級」局劃,說明「特殊/變」格局以「真」為貴,以「假」、「破」為憂的情結成因。
其六,關於「子平學的思維方法及其限制」
「子平學」所應用的思維方式,大抵有「整體性」、「類比推理」、「模型」三類,而事
實上,此三者的實際運作是聯綿通貫的。質言之,「子平學」中的「四柱八字」命式,可
以說是「整體性」思維為背景所產生的「類推模型」。執此認知,則於斯學的效能與局限
,便能取得同情的理解。在科學技術不足,認識水平有限的情況下,此學帶有早期宇宙論
的強烈色彩,基於「稟氣論」的假設,(乃至於成為一種堅定的信念),而缺乏足夠、合
宜的技術與工具,對事物進行本質上的探究,於是,所有的觀察也只能局限於從現象的不
完全歸納中,抽繹出事物的外在過程規律,進行類比推理的嘗試。又由於人類的命運自然
是錯綜複雜,具有多重面向、多種可能的,然而為了探討時的必要,又必得盡可能地簡化
和純化事物原型,這正是命式結構相對於人生命運的從屬關係。「子平學」的命式結構,
只擇取了個體生命出生時間節點,用作為理想的命運模型,惟此種對其他相對次要因素不
得已的割捨,也必然成為該命學系統因應用模型思維,所伴隨而來的弱點和局限。職是,
如果認為,透過命式「四柱八字」,而不進行任何的修正、調整、引入適當的參數,即可
分毫不差地推論實際人生的各種存在樣態,則無疑是昧於模型思維本質的。筆者以為,惟
有從相關思維方法的討論與評析,方足以了解此學的適用範圍,至於「同八字不同命運」
的詰難,於此當也可以獲得合理的解釋。


[論文目次]
目次 1
第一章 緒論 6
第一節 研究動機 6
第二節 研究取徑 13
第三節 子平學界義 15
一. 徐子平與子平術 16
二. 子平學界義與本研究架構 19
第四節 本論文章節安排的說明 20
第二章 推命術中的時辰推命法 21
第一節 命的思考與推命術的源起 21
第二節 時辰推命法略說 27
一. 戰國秦漢 27
(一) 睡虎地秦簡《日書》 28
(二) 放馬灘秦簡《日書》 28
(三) 長沙馬王堆漢墓醫書 29
二. 三國魏晉南北朝 30
(一) 何禎 30
(二) 管輅 30
(三) 戴洋 31
(四) 魏寧 31
(五) 《產經》 31
三. 隋唐 34
(一) 蕭吉 34
(二) 呂才 34
第三章 子平學源流及其發展 36
第一節 相關命學要籍考辨 36
一. 《李虛中命書》 舊題周.鬼谷子撰、唐.李虛中註 36
二. 《珞琭子賦註》 二卷 宋.釋曇瑩撰(三家註) 42
三. 《珞琭子三命消息賦註》 宋.徐子平撰 43
四. 《淵海子平》 宋.徐升撰、明.楊淙增校 45
五. 《三命通會》 明.萬民英撰 47
六. 《神峰通考命理正宗》 明.張楠撰、民國.韋千里、尤達人校訂 49
七. 《(精選)命理約言》 清.陳素庵撰、民國.韋千里選輯 51
八. 《子平真詮(評註)》 清.沈燡燔撰、民國.徐樂吾評註 55
九. 《滴天髓闡微》 舊題京圖撰、劉基註、清任鐵樵增註、民國.袁樹珊校輯 56
第二節 子平學發展與與演變 58
一. 製表說明 59
二. 子平學發展源流簡表 60
三. 圖式解析 65
第四章 子平學中的干支符號性質設定 67
第一節 干支的來源及其名義 67
第二節 干支符號性質的設定 70
一. 干支與陰陽 71
(一) 陰陽律則 71
(二) 干支性質的設定 72
二. 干支與五行 73
(一) 五行律則 73
(二) 干支性質的設定 76
三. 干支之會通 81
(一) 「十干周行十二支生死所」 81
(二) 「地支所藏」(支藏人元) 83
第五章 命式結構的組成及其理論意義 87
第一節 「四柱八字」的推排法(附.胎元、命宮) 87
一. 推年柱法 88
二. 推月柱法 89
三. 推日柱法 90
四. 推時柱法 91
五. 推胎元(元)法 92
六. 推命宮法 92
第二節 大運與小運的推排法 94
一. 推大運法 94
二. 推小運法 95
第三節 命式結構的理論意義 97
一. 出生時間節點與人生命運的對應關係 98
(一) 時間節點的抉取與轉換:「四柱八字」、「胎元」與「命宮」諸問題的討論 98
(二) 相對周期的推求與歷程的展開:「大運」的理論意義與「小運」諸說的評析 102
二. 干支紀時法的座標功能與相關爭議商榷 106
(一) 反對者的詰難與傳統命學家的回應 107
(二) 時間座標功能的本質釐清 109
三. 時間周期換基準點的設定及其理論意義 110
(一) 二十四節氣的時序主軸意義 111
(二) 冬至/立春:換年點的爭議與評析 112
第六章 判讀方法及其本質 115
第一節 論命基準點的確立與命式結構的互比意義 115
一. 以日干為「命主」與「宮位」說的建構 115
二. 從「六親」到「六神/十神」符號系統建置 118
(一) 「六親」符號系統的演進 118
(二) 「六神/十神」的名義及其規則 120
第二節 對命式結構的初步掌握、「格局」說 127
一. 「普通格局」 128
(一) 正格官 129
(二) 七殺(偏官)格 130
(三) 正財格 130
(四) 偏財格 130
(五) 正印格 131
(六) 偏印格 131
(七) 傷官格 131
(八) 食神格 132
二. 「特殊格局」 132
(一) 建祿格 132
(二) 月刃格 132
(三) 從格 133
(四) 化氣格 136
(五) 一行得氣格(專旺格) 137
三. 「格局」理論思想抉微 139
(一) 普通格局(八格/六格)選定原則的分析與討論 139
(二) 特殊格局選定原則的分析與討論 141
第三節 對命式結構的深度掌握、「用神」說 149
一. 普通格局的取用方法 151
(一) 「扶抑」 151
(二) 「通關」 153
(三) 「病藥」 155
(四) 「調候」 157
二. 特殊格局之取用 158
(一) 「一行得氣/專旺格」 158
(二) 「從格」 159
(三) 「化氣格」 160
三. 「用神」說思想抉微 161
(一) 「用神」界義的遞變 161
(二) 「中和」說的思考與應用:普通格局的取用法 167
(三) 「通權達變」說的思考與應用:特殊格局的取用法 168
第七章 子平學的思維方法及其限制 170
第一節 整體性思維及其限制 170
一. 整體性思維略說 170
二. 子平學中整體性思維的奠基 171
三. 子平學中整體性思維的具體應用 173
第二節 類比推理思維及其限制 175
一. 類比推理思維略說 175
二. 子平學中類比推理思維的奠基 175
三. 子平學中類比推理思維的具體應用 176
第三節 模型思維及其限制 179
一. 模型思維略說 179
二. 子平學的模型思維的奠基 179
三. 子平學中模型思維的具體應用 180
第八章 結論 182
第一節 研究成果的歸納 182
第二節 後續研究的規劃與前瞻 184
附件 187
參考及引用書目 190
命學部分 190
命學典籍善本書目 190
清、乾隆間寫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90
四庫未收之善本書目 190
其他古代命學典籍 191
近人命學研究著作 191
古代典籍 193
近人專著 197
中文著作 197
外文著作 201
期刊與單篇論文 202
學位論文 204
圖2-1 睡虎地秦簡《日書》<人字篇>圖 28
圖2-2 馬王堆醫書《胎產書》人字圖 29
表3-1 子平學發展源流簡表 64
表4-1 六十甲子表 72
表4-2 五行四時休王表 75
表4-3 三合局 76
表4-4 地支相刑 79
表4-5 五行周行十二生死所 80
表4-6 十干周行十二生死所 82
表5-1 節氣對照 90
表5-2 時辰對照 91
表5-3 干支日時對照 91
表5-4 命宮位置推求掌訣 93
表5-5 命宮所屬地支速見表 94
表6-1 六親符號系統表 119
表6-2 六親/六神/十神比較表 121


[參考文獻]
命學典籍善本書目
清、乾隆間寫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據《文淵閣四庫全書》影印
,1983年。
子部.術數類.命書
(唐)李虛中  註,《李虛中命書》。
(宋)岳珂 註,《三命指迷賦》。
(宋)徐子平  撰,《珞琭子三命消息賦註》。
(宋)釋曇瑩  撰,《珞琭子賦註》(三家註)。
(明)萬民英 撰,《三命通會》。
四庫未收之善本書目
——臺北:國家圖書館微捲資料。
(宋)王廷光等 註,《新編四家注解經進珞琭子消息賦》,元刊本。
(明)李欽 撰,《刻京臺增補淵海子平大全》,明萬曆二十八年(1600)閩書林劉龍田喬
山堂刊本。
(明)萬明英  撰,《三命通會》,明萬曆六年(1578)刊本。
(明)張楠 撰,《重鐫神峰通考命理正宗》,清道光十年(1830)楊氏四知館書坊刊本。
(明)劉基 撰,《新鍥誠意伯秘授玄徹通旨滴天髓》,明末長庚館刊本。
其他古代命學典籍
(宋)廖中 著,《五行精紀》,臺北:武陵出版有限公司。
(明)徐升 著,《淵海子平評註》,臺北:未知館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年12月。
(明)徐升 編,《評註淵海子平》,臺南:大孚書局,1993年3月。
(明)張楠 著,《神峰通考.命理正宗》,臺北:集文書局,1996年10月再版。
(明)張楠 著,《標點命理正宗》,臺北:武陵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1月。
(清)不著撰人 《算命講義大全》,臺北:武陵出版有限公司,2000年4月。
(清)任鐵樵 註,徐樂吾 編註,《滴天髓徵義》,臺北:武陵出版有限公司1998年6月2
版。
(清)任鐵樵 增註,袁樹珊 撰輯,《滴天髓闡微》,臺北:武陵出版有限公司,1992年
11月2版。
(清)余春臺 刊行,不著撰人,徐樂吾 註,《窮通寶鑑》臺北:武陵出版有限公司
,1996年8月。
(清)沈孝瞻 著,徐樂吾 評註,《子平真詮評註》,臺北:集文書局,1982年1月。
(清)陳素庵 著,韋千里 編著,《精選命理約言》,臺中:瑞成書局,1990年8月。
近人命學研究著作
了無居士 著,《八字的世界》,高雄:河畔出版社,1992年5月。
了無居士 著,《現代人的八字》,高雄:河畔出版社,1992年5月。
古永利 著,《八字算命推論與實際生活經驗之比較分析》,高雄:高雄醫學行為科學研究
所碩士論文,1995年6月。
白水青松 著,《命理索隱》,臺中:創譯出版社,1983年2月。
何丙郁 著,《從理氣數觀點看子平推命法》,香港:香港大學,1944年。
何建忠 著,《八字心理推命學》,臺北:龍吟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5月。
吳俊民 著,《命理新論》,臺北:三民書局,1996年10月15版。
林惠祥 著,<算命的研究和批判>,收入《人類學研究》,北京:中山社會科學,1984年

洪丕謨、姜玉珍 著,《中國古代算命術》,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元月,4版。
韋千里 著,《八字提要》,臺中:瑞成書局,2000年11月。
韋千里 著,《命運談屑》,臺北:武陵出版有限公司,1996年4月。
韋千里 著,《初級命學講義》,臺北:臺灣文鴻書局有限公司,1992年7月再版。
凌坤楨 著,《算命行歷程分析-以一個紫微斗數算命的觀察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
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6月。
徐樂吾 著,《子平粹言》,臺北:樂天出版社,1972年12月再版。
徐樂吾 著,《命理入門.子平一得》,臺北:集文書局,1983年7月。
徐樂吾 著,《命理尋源.雜格一覽》,宗青圖書出版公司,1985年3月。
徐樂吾 著,《滴天髓札記》,臺中:創譯出版社,1984年8月。
徐樂吾 評註,《滴天髓補註》,臺北:育林出版社,1995年5月再版。
徐樂吾 補註,《滴天髓輯要.滴天髓補註》臺北:武陵出版有限公司1999年5月再版。
徐樂吾、水繞花堤館主人 著,《命理一得.命學新義》,臺北:武陵出版有限公司,1993
年8月。
袁樹珊 著,《命理探原》,臺北:武陵出版有限公司,1996年元月。
袁樹珊 編著,《述卜筮星相學》,臺北:武陵出版有限公司,1987年1月。
張明喜 著,《神祕的命運密碼》,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2年11月。
張哲嘉 著,<鐵口直斷:中國星命學成立的質疑與證據>,《讓證據說話.中國篇》,,
臺北:麥田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8月,頁255~284。
張哲嘉 著,<明清星命書中的女命>,宣讀於「近代中國的婦女、國家與社會(1600~
1950)」國際學術研討會(中研院近史所主辦,2001年8月23~25日)。作者提供,論文集
近史所出版中。
張榮明 著,《方術與中國傳統文化》,上海:學林出版社,2000年5月。
梁湘潤 編著,《子平母法總則》,臺北:行卯出版社,1999年8月4版。
梁湘潤 編著,《子平祕要.女命詳解》,臺北:行卯出版社,1997年12月。
梁湘潤 編著,《星相書簡法卷》,臺北:行卯出版社,2001年6月,3版。
梁湘潤 編著,《流年法典》,臺北:行卯出版社,2000年3月。
梁湘潤 編著,《星盤法流星訣》,臺北:行卯出版社,1999年5月。
梁湘潤 編著,《神煞探原》,臺北:行卯出版社,1998年6月。
梁湘潤 編著,《細說子平六十年》,臺北:行卯出版社,1998年6月。
梁湘潤、陳毅青 合著,《大流年批導法》,臺北:自行出版,1978年10月。
陳柏諭 著,《專論女姓八字學》,臺北:益群書店,2000年4月。
陳柏諭 著,《四柱八字闡微與實務》,臺北:益群書店,1999年9月4版。
楊維傑 著,《系統八字學》,臺北:樂群出版社,1986年4月。
鄒文耀 著,《子平命學考證》,臺中:瑞成書局,1966年。
鄒文耀 著,《命學真源考證》附<徐大昇命學考證>,臺北:人生性命學研究社,1968年

鄒文耀 著,《命學尋真》,臺北:集文書局,1983年。
鄒文耀 著,《命學尋真》,臺北:集文書局,1982年9月。
潘東光 編著,《三命通會特殊格局註解》,臺北縣: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年2月

霍紅棉 著,《滴天髓白話淺釋》,臺中:創譯出版社,1984年7月。
鍾進添 著,《子平八字命運隨筆》,臺中:創譯出版社,1998年10月。
鍾義明 著,《古今名人命運鑑賞》,臺北:武陵出版有限公司,1994年12月。
鍾義明 著,《命理用神精華評註》,臺北:武陵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2月。
鍾義明 著,《命理準繩評註》,臺北:武陵出版有限公司,1996年8月。
鍾義明 著,《命理腦筋急轉彎》,臺北:武陵出版有限公司,1994年6月。
鍾義明 著,《現代破譯<滴天髓>》,臺北:武陵出版有限公司,1999年4月。
鐵筆子 著,《四柱推命學》,臺中:創譯出版社,1999年12月再版。
古代典籍
(秦) 呂不韋等著,《呂氏春秋》,《百部叢書集成》,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漢) 不著撰人,王明編,《太平經合校》,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
(漢) 不著撰人,楊維傑編譯,《黃帝內經素問譯解》,臺北:樂群文化公司,1991年8
月,12版。
(漢) 不著撰人,楊維傑編譯,《黃帝內經靈樞譯解》,臺北:樂群文化公司,1991年8
月,12版。
(漢) 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等正義,《尚書正義》,《十三經注疏》,十一版(影印
清嘉慶重刻宋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1月。
(漢) 王充著、黃暉校釋,《論衡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5月。
(漢) 王逸注、(宋)洪興祖補注,《楚辭補注》,臺北:中華書局,1966年。
(漢) 司馬遷著,《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9月。
(漢) 司馬遷著,〔日〕瀧川資言考證,《史記會注考證》,臺北:天工書局,1989年9
月。
(漢) 班固著、(唐)顏師古注,《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5月。
(漢) 班固著、(清)陳立疏證、吳則虞點校,《白虎通疏證》,北京:中華書局,1994
年8月。
(漢) 劉安等著、(漢)高誘注,《淮南子》,楊家駱編《新編諸子集成》,新四版,臺
北:世界書局,1983年4月。
(漢) 高誘注、(清)畢沅校,《呂氏春秋新校正》,楊家駱編《新編諸子集成》,新四
版,臺北:世界書局,1983年4月。
(漢) 董仲舒著,《春秋繁露》,臺北:中華書局,1966年。
(漢) 劉向集錄,《戰國策》,臺北:里仁書局,1982年1月。
(漢) 劉熙著、(清)畢沅疏證,《釋名》,臺北:廣文書局,1979年。
(漢) 鄭玄注、(唐)孔穎達等正義,《禮記正義》,《十三經注疏》,十一版(影印清
嘉慶重刻宋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1月。
(漢) 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注疏》,《十三經注疏》,十一版(影印清嘉慶
重刻宋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1月。
(漢) 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儀禮注疏》,《十三經注疏》,十一版(影印清嘉慶
重刻宋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1月。
(漢) 京房、(吳)陸績注,《京氏易傳》,《四部叢刊初編》第四冊,臺北:臺灣商務
印書館,1967年。
(魏) 何晏等注、(宋)邢昺疏,《論語注疏》,《十三經注疏》,十一版(影印清嘉慶
重刻宋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1月。
(魏) 王弼注、(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等正義,《周易正義》,《十三經注疏》
,十一版(影印清嘉慶重刻宋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1月。
(魏) 王弼注、(唐)陸德明釋,《老子道德經》,楊家駱編《新編諸子集成》,新四版
,臺北:世界書局,1983年4月。
(晉) 杜預注、(唐)孔穎達等正義,《春秋左傳正義》,《十三經注疏》,十一版(影
印清嘉慶重刻宋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1月。
(晉) 郭象注、(唐)陸德明釋文、(唐)成玄英疏、(清)郭慶藩集釋,《莊子集釋》
,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1993年3月。
(晉) 陳壽、(南朝)裴松之注,《新校本三國志》,臺北:鼎文書局,1997年5月。
(晉) 葛洪著,王明校釋,《抱朴子內篇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5月。
(南朝)陶弘景著,《新譯養性延命錄》,臺北:三民書局,2000年8月。
(隋) 蕭吉著,《五行大義》,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1年。
(唐) 李延壽著,《新校本北史并附編三種》,臺北:鼎文書局,1994年9月。
(唐) 孫思邈著,《備急千金要方》,臺北:國立中國醫藥研究所,1990年4版。
(唐) 楊倞注、(清)王先謙集解,《荀子集解》,楊家駱編《新編諸子集成》,新四版
,臺北:世界書局,1983年4月。
(後晉)劉昫著,《新校本舊唐書》,臺北:鼎文書局,1981年。
(宋) 文天祥著,《文山先生文集》,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
(宋) 日本永觀二年(984年)丹波康賴著,《醫心方》,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55
年6月。
(宋) 朱熹著,《四書集成》,臺北:世界書局,1952年。
(宋) 朱熹著,《周易本義》,臺北:華正書局,1983年10月。
(宋) 李昉等編,《太平御覽》,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年。
(宋) 沈括著,《夢溪筆談》,湖南:岳麓出版社,2000年5月。
(宋) 邵雍著,《皇極經世書》,臺北:中華書局,1966年。
(宋) 張君房纂輯,蔣力生等校注,《雲笈七籤》,北京:華夏出版社,1996年。
(宋) 陸佃解,《鶡冠子》,《百部叢書集成》第十輯,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宋) 歐陽修、宋祁等著,《新校本新唐書》,臺北:鼎文書局,1981年。
(宋) 鄭樵著,《通志》,臺北:新興書局,1963年。
(元) 脫脫等著,《新校本宋史》,臺北:鼎文書局,1978年。
(明) 朱國楨著,《湧幢小品》,《筆記小說大觀》第二十二編第六冊,臺北:新興書局
,1978年。
(明) 朱國禎著,《湧幢小品》,收入《筆記小說大觀》第二十二編第七冊,臺北:新興
,1978年。
(明) 江慎修著,《河洛精蘊》,臺北:宏業書局,1991年4月再版。
(明) 徐善繼、徐善述合著,《地理人子須知》,臺北:武陵出版公司,2000年。
(明) 張介賓著,《張氏類經,張氏類經圖翼》,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6年。
(明) 陳其庸著,《庸閒齋筆記》,《筆記小說大觀》第二編第一冊,臺北:新興書局
,1978年。
(明) 談遷著,《棗林雜俎》,《筆記小說大觀》第二十二編第六冊,臺北:新興書局
,1978年。
(清) 《命卜相全集》,據《古今圖書集成》影印,臺北:希代出版公司,1983年7月。
(清) 《醫宗金鑑》,臺北:大中國圖書公司,1984年再版。
(清) 紀昀著,《閱微草堂筆記》,臺北:《筆記小說大觀》第二十八編第六、七冊,
臺北:新興書局,1978年。
(清) 王先謙集,《莊子集解》,楊家駱編《新編諸子集成》,新四版,臺北:世界書局
,1983年4月。
(清) 四庫全書大字抄本,《欽定協記辨方書》,臺北:集文書局,1985年2月。
(清) 永瑢等著,《合印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及四庫未收書目禁燬書目》,臺北:臺灣商務
印書館,1985年。
(清) 俞樾著,《春在堂全書》,臺北:環球書局,1968年。
(清) 馬國翰著,《玉函山房輯佚書》,《續修四庫全書》1194~1205,上海:上海古籍
出版社,1995年。
(清) 張廷玉著,《新校本明史并附編六種》,臺北:鼎文書局,1994年8月。
(清) 焦循、焦琥著,《孟子正義》,楊家駱編《新編諸子集成》,新四版,臺北:世界
書局,1983年4月。
(清) 董潮著,《東皋雜抄》,臺北:藝文印書館,1976年。
近人專著
中文著作
不著撰人 《中國曆史紀年表》,臺北:華世出版社,1978年1月。
文四郎 編著,《最新實用萬年曆》,臺北:益群書店,1992年4月。
文崇一、蕭新煌 編,《中國人觀念與行為》,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88年。
王步貴 著,《神祕文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年1月。
王振鐸 著,《科技考古論文》,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年7月。
王溢然 著,《形象.抽象.直覺》,新竹:凡異出版社,2001年1月。
王溢然 著,《猜想與假設》,新竹:凡異出版社,2001年1月。
王溢然 著,《模型》,新竹:凡異出版社,2001年1月。
王溢然、張耀人 著,《類比》,新竹:凡異出版社,2001年1月。
王溢嘉 著,《命運的奧義》,臺北:野鵝出版社,1999年3月。
王夢鷗 著,《鄒衍遺說考》,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3月。
安平秋、章培恒 主編,《中國禁書大觀》,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0年3月。
朱伯崑 著,《易學哲學史》,臺北:藍燈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9月。
江曉原 著,《天學外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
江曉原 著,《天學真原》,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5年4月。
江曉原 著,《歷史上的星占學》,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5年1月。
艾蘭、汪濤、范毓周 主編,《中國古代思維模式與陰陽五行說探源》,南京:江蘇古籍出
版社,1998年6月。
何萍、李維武 著,《中國傳統科學方法論的嬗變》,臺北:淑馨出版社,1995年2月。
余英時 《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7年。
余英時 著,《從價值系統看中國文化的現代意義》,臺北:時報出版社,1992年。
余嘉錫 《四庫提要辨證》,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吳大樑、過伯祥 著,《邏輯與演繹》,新竹:凡異出版社,2001年1月。
吳守賢 著,《司馬遷與中國天學》,陜西: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9月。
呂鍚琛 著,《道家、方士與王朝政治》,長沙:湖南出版社,1991年12月。
李亦園 著,《信仰與文化》,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78年。
李亦園 著,《文化的圖像》,臺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
李志才 主編,《方法論全書》,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4月。
李志超 著,《天人古義—中國科學史論綱》,河南:大象出版社,1998年8月。
李約瑟 著,《中國之科學與文明》,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2月,4版。
李零 著,《中國方術考》,北京:東方出版社,2000年4月。
李零 著,《長沙子彈庫戰國楚帛書研究》,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7月。
李維武 著,《王充與中國文化》,貴州:貴州人民出版社,2000年10月。
李震 著,《宇宙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12月,2版。
周一謀、蕭佐桃 主編,《馬王堆醫書考注》,臺北:樂群文化事業公司,1989年。
岳燕寧 著,《分析與綜合》,新竹:凡異出版社,2001年1月。
岳燕寧 著,《歸納與演繹》,新竹:凡異出版社,2001年1月。
俞曉群 著,《數術探秘》,臺北:三聯書局,1992年。
胡文輝 著,《中國早期方術與文獻叢考》,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0年11月。
胡劍北 編著,《中醫時間醫學》,臺北:華聯出版社,1986年3月。
胡適 著,《中國古代哲學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
韋政通 著,《董仲舒》,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6年7月。
唐君毅 《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臺北:學生書局,1986年。
唐湘清 編著,《難經今釋》,臺北:國立編譯館,1983年9月。
袁樹珊 編著,《中國歷代卜人傳》,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8年11月。
馬王堆漢墓帛書整理小組 編著,《馬王堆漢墓帛書》(四輯),北京:文物出版社,1974
年。
馬繼興 著,《中醫文獻學》,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0年。
高鶴亭 主編,《中醫全息診療術》,臺北:志遠書局,1992年11月。
張立文 主編,《氣》,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0年。
張景年 著,《數學與哲學》,臺北:九章出版社,2000年3月。
曹謨 編著,《中華天文學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7年8月。
莊吉發 著,《清史拾遺》,臺北:學生書局,1992年。
郭志城、李郅高、劉英杰 編著,《中國術數概觀》,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1991年3月

郭沫若 著,《甲骨文字研究》,香港,中華書局,1976年5月。
陳久金、楊怡 著,《中國古代的天文與曆法》,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3年10月。
陳美東、杜石然金秋鵬、范楚玉 著,《簡明中國科學技術史話》,臺北:明文書局,1992
年1月。
陳遵媯 著,《中國天文學史》,臺北:明文書局,1998年11月再版。
陳霞 著,《道教勸善書研究》,成都:巴蜀書社,1999年9月。
陸思賢、李迪 著,《天文考古通論》,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1年11月。
勞思光 著,《新編中國哲學史》,臺北:三民書局,1988年11月,4版。
馮時 著,《中國天文考古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11月。
黃正建 著,《敦煌占卜文書與唐五代占卜研究》,北京:學苑出版社,2001年5月。
楊國樞 編,《文化、心病及療法》,臺北:桂冠圖書公司,1994年。
楊國樞 編,《中國人的價值觀—社會科學觀點》,臺北:桂冠圖書公司,1993年。
楊儒賓 主編,《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及身體觀》,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93年。
熊秉真 編,《讓證據說話》,臺北:麥田出版公司,2001年8月。
鄢良 著,《人身小天地—中國象數醫學源流.時間醫學卷》,臺北:明文書局,1994年10
月。
鄢良 著,《三才大觀》,臺北:明文書局,1994年6月。
劉君燦 著,《科技史與文化》,臺北:華世出版社,1983年2月。
劉君燦 編著,《中國天文學史新探》,臺北:明文書局,1988年7月。
劉坦 著,《中國古代之星歲紀年》,北京:科學出版社,1957年12月。
劉長林 著,《中國系統思維》,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年。
劉長林 著,《內經的哲學和中醫學的方法》,北京:科學出版社,1985年。
劉長林 著,《中國系統思維》,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年4月。
劉昭民 編著,《中華氣象學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0年9月。
劉國忠 著,《五行大義研究》,遼寧:遼寧教育出版社,1999年。
劉韶軍 著,《神祕的星象》,廣西:廣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12月。
劉樂賢 著,《睡虎地秦簡日書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7月。
蔡俊李文坤 主編,《性科學與中國傳統性修煉》,北京:中國中醫葯出版社,1998年1月

鄭文光 著,《中國天文學源流》,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0年3月。
鄭杰文、陳朝暉 著,《方術迷信與科學》,山東:山東人民出版社,1993年11月。
謝松齡 著,《天人象:陰陽五行學說史導論》,山東:山東文藝出版社,1991年6月。
鍾肇鵬 著,《讖緯論略》,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4年9月。
鄺芷人 著,《陰陽五行及其體系》,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12月。
饒宗頤、曾憲通 著,《雲夢秦簡日書研究》,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82年。
顧頡剛等 著,《古史辨》,臺北:藍燈文化事業公司,1987年影印。
外文著作
Ian Stewart 著,葉李華譯,《大自然的數學遊戲》,臺北:天下文化,1996年4月。
James Gleick 著,林和譯,《混沌》,,臺北:天下文化,1998年12月2版。
John Briggs& F.Daved Peat 合著,姜靜繪譯,《亂中求序》,臺北:先覺出版公司
,2000年6月。
小野澤精一、福永光司、山井涌 編著,李慶 譯,《氣的思想》,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0年1月。
安居香山、中村璋八 輯,《緯書集成》,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
期刊與單篇論文
于豪亮 <秦簡《日書》記時記月諸問題>,《雲夢秦簡研究》,1981年,頁351~357。
王邦雄 <先天的命,後天的運>,《張老師月刊》第119期,1987年,頁75~78。
江燦騰 <姚廣孝與《三悟真詮》>,《歷史月刊》第68期,1993年9月,頁56~60。
何丙郁 <「紫微斗數」與星占學的淵源>,《歷史月刊》第68期,頁50~56。
何丙郁 <中國古代術數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中央研
究院、歷史研究所,1995年6月。
何丙郁 <太乙術數與《南齊書.高帝本紀上》史臣曰章>,《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集刊》,第67本,第2分,1996年6月。
何丙郁 <試探太乙術數在史學上所扮演角色:以《南齊書,高帝本紀上》史臣曰章為例>
。<太乙術數及其對傳統科學之影響>。<九宮圖在科技史上所扮演角色:太乙和遁甲在
宋代軍事上的應用>,《行政院國家科學委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中央研究院、歷
史研究所,1995年6月(微片資料)。
余德慧 <總結命與運>,《張老師月刊》第120期,頁50~51。
李亦園 <運可改,命不可改>,《張老師月刊》第119期,1987年,頁72~74。
李家浩 <睡虎地秦簡《日書》「楚除」的性質及其他>,《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
刊》第70本第4分,1999年12月,頁883~903。
林惠祥 <算命術的批判和研究>,收錄於《人類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84年
,頁330~386。
殷善培 <四庫全書子部術數類圖書著錄評議>,《淡江大學.中文學報》第4期,1997年
,頁221~239。
浦慕州 <睡虎地秦簡《日書》的世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62本第4
分,1993年4月,頁623~675。
張永堂 <中國古代術數的流傳與運用>,《歷史月刊》第68期,頁50~56。
張永堂 <文天祥與術數>,《第十四屆國際易學大會論文集》,中華易經學會編印,1998
年11月,頁437~457。
張永雋 <命理與義理>,《哲學雜誌》第3期,1993年1月,頁10~27。
張新智 <王船山占學—理說初探>,《中華學苑》第49期,1997年1月。
張新智 <四庫全書子部術數類圖書著錄之評議>《弘光醫專學報》,第29期,1997年4月

張新智 <試論「易傳」對邵雍形上思維的影響>,《中華易學》第14卷第4期,1993年6月

張新智 <試論黃宗羲易學象數論的得失——以其對納甲及先天圖之評述所作的試探>,《
孔孟月刊》36卷第2期,1997年10月。
勞思光 <關於術數的反省>《哲學雜誌》第3期,1993年1月,頁2~8。
喬建 <改命改運,自求多運>,《張老師月刊》第119期,1987年,頁83~84。
黃一農 <中國史曆表朔閏訂正舉隅—以唐《麟德曆》行用時期為例>,《漢學研究》第10
卷第2期,1992年12月,頁279~306。
黃一農 <康熙朝涉及「曆獄」的天主教中文著述考>,《書目季刊》第25卷第1期,頁12
~27。
黃一農 <康熙朝漢人士大夫對「曆獄」的態度及其所衍生的傳說>,《漢學研究》第11卷
第2期,1993年12月,頁137~161。
黃一農 <從尹灣漢墓簡牘看中國社會的擇日傳統>,《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
,第70本第3分,1999年9月,頁589~625。
黃一農 <通書—中國傳統天文與社會的交融>,《漢學研究》第14卷第2期,頁159~187

黃一農 <敦煌本具注曆日新探>,《新文學》,3卷4期,1992年12月。
黃一農 <擇日之爭與「康熙曆獄」>,《清華學報》新21卷第2期,1991年12月,頁247~
280。
黃一農 湯若望〔新曆曉惑〕與〔民曆鋪註解惑〕二書略記>,《國立中央圖書館館刊》
新25卷第1期,1992年6月,頁151~157。
黃一農、張志誠 <中國傳統候氣說的演進與衰頹>,《清華學報》新23卷第2期,1993年6
月,頁125~147。
黃一農、張嘉鳳 <中國古代天文對政治的影響—以漢代翟方進自殺為例>,《清華學報》
新20卷第2期,1990年12月,頁361~378。
楊國樞 <變遷下的命與運>,《張老師月刊》第119期,1987年,頁85~87。
雷風恆 <天機不可洩漏?臺灣算命文化(二)>,《張老師月刊》第207期,頁59~65。
雷風恆 <天機不可洩漏?臺灣算命文化(完)>,《張老師月刊》第208期,頁67~73。
瞿海源 <術數流行與社會變遷>,《臺灣社會學刊》第二十二期,1999年10月,頁1~45

瞿海源 <術數、巫術與宗教行為的變遷與變異>,《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Science Council(Part C)》第3卷第2期,1993年7月,頁125~143。
羅正心 <算命的心理輔導>,《本土心理學研究》第2期,1993年12月,頁316~337。
饒宗頤 <秦簡中的五行說學納音說>,《古文字研究》第十四輯,1986,頁261~280。
學位論文
王國良 《先秦、兩漢星辰信仰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6
月。
古永利 《八字算命推論與實際生活經驗之比較分析》,高雄:高雄醫學行為科學研究所碩
士論文,1995年6月。
沈建東 《在天道與治道之間-論宋代天文機構及其陰陽職事》,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
碩士論文,1991年6月。
林建勳 《臺灣人對不確定因素評估能力之研究:決策風格、命理、不確定觀點與機率評估
》,國立中央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1999年6月。
林政言 《先秦兩漢星辰信仰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
洪如峰 《傳統中國人身體投射風水環境的知識體系之文獻探討》,東海大學建築學系博士
論文,1996年1月。
凌坤楨 《算命行歷程分析-以一個紫微斗數算命的觀察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
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6月。
張寅成 《戰國秦漢時代的禁忌》,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2年1月。
張淑女 《中國傳統醫書中的選擇術—以人神、妊娠禁忌為例》,國立清華大學歷史學系碩
士論文,1994年6月。
張新智 《邵康節先天易學之歷史哲學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3年6月。
陳美蘭 《「科學理性論」或「功能論」?大眾媒體的算命論述》,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研
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裘正 《黃帝內經五運六氣的探討》,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6月。
劉佳鑫 《陽宅形法中的幾個主要觀念》,私立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1987年6月

鄭智仁 《理氣 陽宅設計操作方法試探》,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工程)學系碩士論文
,1996年。
賴妙珍 《社會生活的時間與空間—中國人吉與凶的社會邏輯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學系碩
士論文,1996年1月。
黃淑珍 《個人及環境因素對高雄區子學生家長算命態度的影響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輔
導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


---------------

第 30 筆
國家圖書館索書號: 系統編號: 85NCKU0222025
     研究生: 鄭智仁 CHENG, CHIC JEN
(以研究生姓名查詢國家圖書館索書號 ,未查獲者表國圖尚未典藏)
(以研究生姓名查詢國科會科資中心微片資料庫)
(連結至全國圖書聯合目錄)  (連結至政大圖書館館藏目錄)
    論文名稱: 理氣 陽宅設計操作方法試探
    論文名稱: LI-CHI :A Design Method Base on Yang-Zhai Norms
    指導教授: 王明蘅, 謝宏昌 Ming-Hung Wang, Hong-Chang
Hsieh
    學位類別: 碩士
    校院名稱: 國立成功大學
    系所名稱: 建築(工程)學系
      學號: n76841028
     學年度: 8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
     關鍵字: 理氣規範 Yang-Zhai
陽宅設計 LI-CHI Norms
設計方法 Design Method
九宮格 Geomancy
開放式營建 Open Building
[摘要]
理氣陽宅設計操作方法試探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中華民國八
十六年七月四日研 究 生  鄭智仁指導教授  王明蘅、謝宏昌論文摘
要陽宅學在傳統中國的建築領域,是一種經常被遵循的設計規範;基本上
是一種吉凶判斷的法則;由擇地、定向、佈局、尺寸到擇吉時都有一套獨
立而完整的規範系統。幾千年來中國傳統建築工匠由師徒相傳的口訣或營
造法式之類的記錄將陽宅學理成功的融合營建技術且傳承後世。而陽宅學
說在今日建築設計教育及實務設計的過程中似乎已漸漸失傳,但在國人的
傳統裡,仍有許多人深信風水理論的存在,而建築師在業主委託設計的過
程中也經常要參酌業主的風水禁忌及要求而進行變更設計。本論文之研究
試圖在現代集体住宅的設計中,結合傳統陽宅理論大成中之「理氣」規範
,並建構出一套合乎傳統理氣規範又能合乎使用者參與的現代住宅設計操
作方法。理氣規範是整理自《陽宅十書》中之理氣部份;(書中另外三部
份分別是形勢、日法、及符鎮等項目,在本論文中並不引用)。理氣規範
是一種吉凶判斷的方位學,方位吉凶與每個人的生辰八字有直接的關係。
論文內容主要分成三個部份,一是陽宅理論部份,主要是理氣規範的重構
;二是操作方法部份,包含九宮格座標分析、操作流程系統、朝向規範操
作、佈局規範操作、空間單元尺寸分析、區帶分析、區段分析、結構系統
分析及微調整等項目;操作方法是論文研究的核心,目的在轉化風水規範
為設計操作程序;三是操作檢驗部份,是以實例操作作為整個方法論的檢
驗。本論文的研究,旨在於應用陽宅風水理論於現代住宅營建設計層面,
發展一套設計方法,期望可以使不諳風水理論的建築師,藉由本論文的操
作系統,得以成功且有效的設計出合乎陽宅風水吉凶的住宅平面佈局。關
鍵字理氣規範、陽宅設計、設計方法、九宮格、開放式營建
LI CHI:A Design Method Base on Yang-Zhai NormsbyChih-Jen
ChengSubmitted to the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on July,1997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Degree of Master
of Science in ArchitectureNational Cheng-Kung University,Tainan,
TaiwanABSTRACT Yang-Zhai Norms ,literally means "live house",is
a book about norms of house design base on geomancy principles.
The norms have been widely accepted not only in the past but
also today ;and not only by the layman,but also professional.
This study intends to develop a design methods that is in
congruence with the Yang-Zhai Norms,The method is heavily rely
upon Open Building Methodology,because according to Yang-Zhai
Norms,namely "LI-CHI",each house should have different room
layout due to house master*s birth year.The thesis consists of 3
parts.The first is about Yang-Zhai Norms,the second is the
design method which includes a series of analysis and
operations.The third part is a demonstration of applying the
method in designing a house.KeywordsYang-Zhai,LI-CHI Norms,
Design Methods,Geomancy,Open Building

------------------

第 32 筆
國家圖書館索書號: 501.9 038M 84-2 系統編號: 83KMC03152001
     研究生: 古永利 Gu, Yong-Li
(以研究生姓名查詢國家圖書館索書號 ,未查獲者表國圖尚未典藏)
(以研究生姓名查詢國科會科資中心微片資料庫)
(連結至全國圖書聯合目錄)  (連結至政大圖書館館藏目錄)
    論文名稱: 八字算命推論與實際生活經驗之比較分析
    指導教授: 張永源 Zhang, Yong-Yuan
    學位類別: 碩士
    校院名稱: 高雄醫學大學
    系所名稱: 行為科學研究所
     學年度: 83
     語文別: 中文
     關鍵字: 八字算命 Kappa
陰陽五行 Pearson's
[摘要]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於探討中國歷代社會所流行的「八字算命」於實際生活經驗
事件推算上的準確性。「八字算命」乃從中國古代哲學中所流行出來的一門分枝,
且集中反應了中國古代陰陽五行學說所隱含的「理、象、數」之深蘊內涵。在研究
設計方面,在兼顧受試者參加意願、研究倫理及生活事件涵蓋範圍之多樣性的考量
下,採取立意抽樣的方式,以精神分裂病人及大學生與具有大學以上學歷者之社會
人士為對象,選取100 人成為本研究受試者。再以本研究所設計的一份簡易的生活
經驗事件量表,收集受試者的實際生活事件資料及出生時辰。另外,以本研究所界
定的篩選標準為依據,選取二位算命者擔任算命的工作,他們只根據受試者的出生
時辰,推算出受試者於問卷內容中各生活事件的可能選項,最後再進行評分者與受
試者於問卷上所填答結果的一致性評估。
研究
↑回到頂端↑
#336827 - 2004-09-17 17:22:08 Re: 八字論命的實徵研究
咪咪貓貓 離線
或躍在淵
註冊: 2003-08-06
文章數: 338
來自: Chiron
我貼的就是這篇古永利的啊
被jfive大找到了喔
我之前找還找不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咪咪貓貓"就是養了兩隻貓把屋子裡弄得都是毛的意思...
↑回到頂端↑
#336828 - 2004-09-17 19:00:52 Re: 八字論命的實徵研究
jfive 離線
一元復始
註冊: 2003-04-16
文章數: 1169
來自: hemingwang.blogspot.com
呵呵 博碩士論文網裡面什麼死人骨頭都有說

------

第 13 筆
國家圖書館索書號: 系統編號: 91NSYS5396064
     出版年: 民2003/07/30
     研究生: 張國偉 Kuo-Wei Chang
(以研究生姓名查詢國家圖書館索書號 ,未查獲者表國圖尚未典藏)
(以研究生姓名查詢國科會科資中心微片資料庫)
(連結至全國圖書聯合目錄)  (連結至政大圖書館館藏目錄)
    論文名稱: 算命網站顧客信任感影響因素之研究
    論文名稱: A Study of factors Influencing Consumers’ Trust in
Fortune-Telling Websites
    指導教授: 賴香菊 Hsiang-chu Lai
    學位類別: 碩士
    校院名稱: 國立中山大學
    系所名稱: 資訊管理學系研究所
     學年度: 9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80
     關鍵字: 算命 trust
信任 trust model
紮根理論 electronic commerce
信任模式 grounded theory
電子商務 fortune-telling
[摘要]


 摘  要
 雖然網路已經非常普及,網路購物也正蓬勃發展,然而,卻還是有很多人害怕、擔心上
網購物。Visa國際組織2001年針對亞太地區所進行的調查則發現,台灣網友以94%的擔心程
度淪為所調查的亞太地區國家中對網路購物最不信任的國家,嚴重阻礙電子商務的發展。
然而,在此同時,一個不被專家學者們所重視,但卻在華人社會存在了數千年的古老行業
- 算命業,卻在與網路科技的巧妙融合下立了大功,甚至成了各大入口網站的金雞母,不
僅讓網友願意付費,更願意揭露自己的生辰等隱私。如果能瞭解影響算命網站顧客信任感
的因素,對於如何改進一般電子商務網站顧客信任度必然有所協助。
 本研究以實驗法、專家訪談以及紮根理論(Grounded Theory)為主要研究方法,透過文獻
探討、歸納與融合,輔以資深算命業專家意見,提出初步研究架構並據以建構實驗算命網
站,經由公開徵求受測者的方式共甄選20名受測者以進行紮根理論之各項研究程序,共計
分類出90個開放編碥,再歸納出更高層級的14個主軸編碼,最後在選擇編碼階段建構出算
命網站消費者信任模型。本研究結果顯示,知名度、產品、專業感與誠信、以及網站內容
等是影響算命站顧客信任感的核心因素。
 關鍵字:信任、電子商務、算命、紮根理論、信任模式


[摘要]


 A Study of factors Influencing Consumers’ Trust in Fortune-Telling Websites
 Abstract
 Many people still worry the security problem of shopping on the Internet,
although Internet shopping is getting more and more popular. Based on a
survey in Asia Pacific region in 2001 by VISA, Taiwanese interviewees have the
lowest trust in online shopping. It would seriously impede the development of
electronic commerce. However, on the other hand, Fortune-Telling, a very
popular activity in Chinese community for thousand of years, has been embedded
in almost every hot portal website and become its milk cow. Consumers are
willing to not only pay a fee for the service, but also disclose personal
information such as birth date, etc. If we can understand more about how
consumers’ trust in Fortune Telling website are influenced, it would give
some implications for a website to get more trust from its consumers.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find factors influencing consumers’ trust in
Fortune-Telling websites.
 This research adopts three major research methods: experiment, interview and
grounded theory. Based on literature review and an interview to a professional
fortune-teller, a primitive conceptual research framework is developed and an
experimental fortune-telling web site is thus established. There are twenty
subjects joining the experiment. Most of subjects are interviewed twice,
before and after learning the fortune telling results. Then the grounded
theory research procedure is applied to the conversations of interviews. 
Finally, a consumer trust model of the fortune-telling website is established.
The model shows that Well-Known, Product, Profession& Integrity, and Content
of Website are main factors influencing customers’ trust.
 Key words: trust, electronic commerce, fortune-telling, grounded theory,
trust model


[論文目次]


              目  錄
 第一章、緒論 ……………………………………………………1
 第一節、研究背景………………………………………………1
 第二節、研究動機………………………………………………5
 第三節、研究目的………………………………………………7
 第四節、研究方法與研究流程…………………………………8
 第五節、研究範圍………………………………………………10
 第六節、論文結構………………………………………………10
 第二章、文獻探討.………………………………………………11
 第一節、顧客滿意相關文獻……………………………………11
 第二節、顧客信任相關文獻……………………………………18
 第三節、專家訪談………………………………………………33
 第四節、國內主要算命網站分析比較…………………………36
 第三章、研究設計………………………………………………39
 第一節、信任來源架構…………………………………………39
 第二節、實驗網站架構設計……………………………………40
 第三節、實驗設計、資料蒐集與分析方法……………………43
 第四節、紮根理論資料分析與程序……………………………45
 第四章、實驗結果與分析………………………………………48
 第一節、受訪者基本資料介紹與整理…………………………48
 第二節、開放編碼………………………………………………49
 第三節、主軸編碼………………………………………………55
 第四節、選擇編碼………………………………………………65
 第五章、結論與建議……………………………………………70
 第一節、結論……………………………………………………70
 第二節、建議……………………………………………………72
 一、對實務界的建議………………………………………72
 二、對後續研究的建議……………………………………  74
 參考文獻…………………………………………………………76
 中文………………………………………………………………76
 英文………………………………………………………………77
 附錄:受測者公開徵選函…………………….…………………80
 圖目錄
 圖1-12000-2004年我國網路購物市場規模成長趨勢 ………………………2
 圖1-2遠端螢目前的小狗 ……………………………………………………..4
 圖1-3研究流程…………………………………………………………………9
 圖2-1顧客滿意之觀念模型 ………………………………………………….13
 圖2-2顧客滿意與再購意願理論模型…………………………………………14
 圖2-3線上購物滿意度模型……………………………………………………15
 圖2-4SERVQUAL 與E-QUAL模型對應關係圖……………………………16
 圖2-5網際網路顧客多階段忠誠度模式………………………………………21
 圖2-6 線上顧客關係參考架構…………………………………………………22
 圖2-7 網路商店之消費者信任模型……………………………………………23
 圖2-8 跨學派高層級信任觀念模型……………………………………………24
 圖2-9 電子商務顧客關係信任建構模型………………………………………25
 圖3-1實驗網站首頁設計………………………………………………………42
 圖3-2實驗流程圖 ……………………………………………………………..44
 圖3-3紮根理論執行程序………………………………………………………47
 圖4-1 各主軸編碼關聯圖:算命需求與動機…………………………………60
 圖4-2 各主軸編碼關聯圖:知名度與信任感…………………………………60
 圖4-3 各主軸編碼關聯圖:專業感與信任……………………………………62
 圖4-4 各主軸編碼關聯圖:信任加強、降低疑慮與信任……………………63
 圖4-5 各主軸編碼關聯圖:其他因素與其受影響之主軸編碼關係…………64
 圖4-6 選擇編碼:動機與知名度….…………………………………………..66
 圖4-7選擇編碼:專業與誠信…………………………………………………67
 圖4-8選擇編碼:信任加強…………………………………………………...68
 圖4-9算命網站消費者信任模型………………………………………………69
 表目錄
 表1-1影響我國網友上網購物障礙………………………………………….3
 表2-1顧客滿意定義彙總表………………………………………………….12
 表2-2顧客信任定義彙總表………………………………………………….19
 表2-3影響線上顧客信任可能因素之主要文獻來源分類表……………….27
 表2-4網路商店顧客信任來源觀念分類表………………….………………29
 表2-5主要文獻來源與顧客信任來源分類對應表………….………………30
 表2-6 國內主要算命網站比較……………………………………………….36
 表3-1算命網站顧客信任來源觀念分類…………………………………….39
 表3-2實驗網站信任架構設計表…………………………….………………40
 表3-3  受測者性別預計分佈表………………………………………………43
 表3-4 受測者職業與性別預計分佈表………………………………………43
 表4-1受訪者基本資料………………………………………………………48
 表4-2開放編碼與說明………………………………………………………49
 表4-3主軸編碼與說明………………………………………………………55
 表4-4選擇編碼與說明………………………………………………………64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中文部份
 1.王正皓,網路家庭會員收費制喊停,經濟日報35版,科技產業2,民國九十一年七月三
十一日
 2.王又鵬、吳佳純,購物網站之隱私權政策、聲譽與信任對消費者購物意圖之研究,交
大管理學報,民國九十年,P169
 3.朱柔若(譯),社會研究方法,台北市:楊智文化,2000
 4.吳雅琪,影響網路書店消費者忠誠度形成因素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國際貿易研究所
碩士論文,民九十一年六月。
 5.吳芝儀、廖梅花(譯),紮根理論研究方法,嘉義市:濤石文化,2001
 6.林宜蓉,您害怕線上刷卡嗎?別怕,Visa提供您安全新選擇,電子商務時報,九十一
年七月三十一日
 7.孫治平,網際網路顧客滿意形成之前因及購後行為意向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資訊管
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九十年六月。
 8.陳佳賢、陳俊良、陳至哲、許瓊予、劉慰祖,我國電子商務市場發展現況與趨勢分析
,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資訊市場情報中心(MIC),民國九十年十二月
 9.程文郁,以質性研究方法探討消費者選擇行電話服務業者之行為,國立中山大學企業
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九十一年七月
 10.彭慧明,網上算命去年花一億,聯合報9版,民國九十一年三月十日
 11.黃貝玲,建購顧客忠誠度以提升行銷績效的策略運用,ARC Business Intelligence,
eBusiness Executive Report, pp.12-22,民國九十年
 12.鄭璁華,網路購物消費者滿意度之研究-以台灣網路書店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
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八十九年六月
 13.闕山晴,顧客滿意度與忠誠度之研究-以西式速食業為例,國立台灣科技大學管理研
究所碩士論文,民九十一年四月
 14.蕭景燈,信任才是網路社會最欠缺的元素,財訊,2002年12月
 15.龔小文,網路回春了 入口網 營收傳捷報,民生報,九十一年十月三十一日
 英文部份
 1.Bahattacherjee, Anol (2001),”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antecedents of
electronic commerce service continuance,” Decision Support Systems Vol.: 32
pp. 201-214
 2.Baueer, H.Hans, Mark Grether & Mark Leach (2001), “Building customer
relations over the Internet,” 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 Vol.: 31, pp.
155-163
 3.Bloemer, M. Jose & Hans P. Kasper (1995), “The complex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sumer satisfaction and brand loyalty,” Journal of Economic
Psychology Vol.: 16 pp.311-329
 4.James, Jr. S. Harvey (2002), “The trust paradox: a survey of economic
inquiries into the nature of trust and trustworthiness,” 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 Organization, Vol. 47, pp.291-307
 5.Luo, Xueming (2002), “Trust production and privacy concerns on the
Internet: A framework based on relationship marketing and social exchange
theory,” Volume: 31, Issue: 2, February, 2002, pp. 111-118
 6.Lee, K. O. Matthew & Efraim Turban (2001), “A Trust Model for Consumer
Internet Shopp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lectronic Commerce , Vol. 6, No.
1, pp. 75-92
 7.Lee, Jungwon, Jinwoo Kim & Jae Yun Moon (2000), “What makes Internet
Users Visit cyber stores again? Key design factors for customer loyalty,” CHI
Letters, Vol.: 2, Issue: 1
 8.McKnight, D. Harrison & Norman L. Chervany (2001), “What Trust Means in E-
Commerce Customer Relationships: An Interdisciplinary Conceptual Typolog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lectronic Commerce / Winter 2001-2002, Vol. 6, No.
2, pp.35-59
 9.McKnight and Chervany (2001), “What Trust Means in E-Commerce Customer
Relationships: An Interdisciplinary Conceptual Typolog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lectronic Commerce / Winter 2001-2002, Vol. 6, No. 2, pp.35-59
 10.Nielsen, Jakob (1999), “Trust or Bust: Communicating Trustworthiness in
Web Design,” Jakob Nielsen’s Alertbox, March 7, 1999
 11.Ott, Rachael (2000), “Building Trust Online, Computer Fraud & Security,
” Vol.:2000, Issue: 2, February 1, 2000, pp.10-12
 12.Pandit, M. R. (1996), “The Creation of Theory: A Recent Application of
the Grounded Theory Method,” The Qualitative Report, Vol.2, No.4
 13.Reichheld, Frederick F. & Sasser, W. Earl, Jr. (1990), “Zero Defections:
Quality Comes to Services,”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Boston: Sep/Oct 1990.
Vol.68, Iss. 5; pp. 105-111
 14.Steinbruck, Ulrsike, Heike Schaumburg, Sabrina Duda & Thomas Kruger (
2002), “A Picture Says More Than A Thousand Words - Photograph As Trust
Builders in E-Commerce Websites,” CHI 2002: changing the world, changing
ourselves, April 20-25, 2002, Minneapolis, Minnesota, USA.
 15.Szymanski, M. David & Richard T. Hise (2000),” E-Satisfaction: An
Initial Examination, Journal of Retailing,” Vol.:76, Issue: 3, pp. 309-322
 16.Sharma, Subhash, Ronald W. Niedrich & Greg Dobbins (1999), “A Framework
for Monitoring Customer Satisfaction,” 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 Vol.:
28 pp.231-243
 17.Yim, Chi Kin (Bennett) (1999), “Consumer Behavioral Loyalty: A
segmentation Model and Analysis,”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Vol.: 44, pp.
75-92

----------------------

第 21 筆
國家圖書館索書號: 系統編號: 90NHLT1203007
     出版年: 民91
     研究生: 王蕙雯 Wang hui -wen
(以研究生姓名查詢國家圖書館索書號 ,未查獲者表國圖尚未典藏)
(以研究生姓名查詢國科會科資中心微片資料庫)
(連結至全國圖書聯合目錄)  (連結至政大圖書館館藏目錄)
    論文名稱: 國小教師算命態度、控制信念與管教信念之相關研究
    論文名稱: The correlation research among elementary teachers’
attitude to fortune-telling, their control belief, and
their discipline belief
    指導教授: 黃漢光
    學位類別: 碩士
    校院名稱: 國立花蓮師範學院
    系所名稱: 社會科教學碩士班
      學號: 885715
     學年度: 9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23
     關鍵字: 算命態度、控制信念、管教信念 fortune-telling attitude,
、國小教師 control belief, discipline
belief, elementary teacher
[摘要]
本研究主要在探討國小教師算命態度、控制信念與管教信念之相關,並分析個人背景變項
對算命態度、控制信念與管教信念之相關研究。本研究採文獻分析、問卷調查法及訪談法
、以台北縣國小教師為研究對象,其中問卷調查之有效樣本共431人,訪談受訪者7人。問
卷調查係以黃淑珍編定之「算命態度量表」、「控制信念量表」及黃姬芬編定之「管教信
念量表」為研究工具;訪談則參考問卷調查之結果,進行半結構訪談。研究結果有以下主
要發現:
一、國小教師整體之算命態度取向偏向不相信算命。在背景變項中,不同性別、宗教信仰
及個人算命經驗在算命態度上有顯著差異,其餘變項均未達顯著差異。
二、國小教師整體之控制信念取向偏向內控信念,算命態度與控制信念有顯著正相關,顯
示教師的控制信念越持外控信念者,越接受算命行為。
三、國小教師整體之管教信念取向偏向人本取向。不同籍貫在管教信念人本取向上有顯著
差異,其餘變項均未達顯著差異。
四、國小教師整體之管教信念類型以疏離型最多,權威型最少。背景變項在管教信念類型
上並無顯著差異。
五、不同控制信念之國小教師在管教信念(人本)取向上有顯著差異。結果顯示內控信念
者比外控信念者更傾向人本取向信念。
六、國小教師算命態度與控制信念在管教信念類型上有顯著差異。結果顯示算命態度低分
組和控制信念內控型的管教類型是偏向統合型,算命態度高分組和控制信念外控型的管教
類型偏向疏離型。
七、管教信念之人本取向與行為取向之間達顯著的正相關,顯示國小教師管教信念之人本
取向愈高,其行為取向也愈高。
八、算命態度、控制信念與管教信念之人本取向之間達顯著負相關,顯示算命態度愈高相
信者、控制信念越持外控信念者,人本取向較低。
  九、教師去算命的主要原因是面臨生活上重大問題而無法解決時,所採取的一種諮詢
行為;教師之所以相信算命是他們皆有認為算命師推算準確的經驗。


[摘要]
The correlation research among elementary teachers’ attitude to fortune-
telling, their control belief, and their discipline belief
Abstract
This research aims to explor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elementary teachers’
attitude to fortune-telling behavior and their discipline belief, and to
analyze the influence of personal background variables for the attitude to
fortune-telling behavior, the control belief, and the discipline belief. With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analyses, questionnaire investigation and interview,
this research gathers 431 valid samples and interviews 7 people. The
questionnaire investigation uses three scales, which are the fortune-telling
attitude scale and the control belief scale by Shu-Jin Hwan as well as the
discipline belief scale by Ji-fun Hwan. The interview is semi-structural an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questionnaire investigation result. Here are the main
findings of the research result:
1. The whole attitude of elementary teachers’ inclines not to believe in
fortune telling. Among the different variables to fortune-telling attitude,
the significant variables are sex, religious upbringing and personal
experience of fortune-telling variables;the other variables are insignificant.
2. The whole control belidf of elementary teachers’ inclines to inner-control
belief. The variables of fortune-telling attitude and control belief show
positive correlation, which shows the outer control attitude the teachers
have, the more easily they take in the fortune-telling behavior.
3. The whole discipline belief of elementary teachers’ inclines to humane
approach. The variable of native place is significant on discipline belief
humane approach;the other variables don’t show th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4. Among the styles of the whole elementary teachers’ discipline belief, the
most styles are isolated ones, and the fewest are authoritative ones. The
background variables don’t show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n the types of
discipline belief.
5. Elementary teachers with different control believes hav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n discipline belief.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ose with inner-
control belief inclines more to human approach belief than those with outer-
control belief.
6. Elementary teachers’ fortune-telling attitudes and control believes hav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n discipline belief styles. The results shows that
the discipline style of the lower grade group of fortune-telling attitude and
the inner-control belief group inclines to integrated style; and the
discipline style of the higher grade group of fortune-telling attitude and the
outer-control belief group inclines to isolated style.
7. The human approach and behavior approach of discipline belief show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more human
approach the elementary teacher’s discipline belief is, the more behavior
approach it is.
8. The human approach variables between fortune-telling attitude, control
belief, and behavior approach show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more the teachers believe in fortune telling and the more outer
control belief the teachers have, the lower humane approach they will have.
9. The main reason teachers search for fortune-telling is that they get into
some serious problem they cannto solve in life. All those teachers who believe
in fortane telling have experienced fortuneteller’s precise fortune-telling.
Key words:fortune-telling attitude, control belief, discipline belief,
elementary teacher


[論文目次]
目 錄
目錄-----------------------------------------------------------I
表次-----------------------------------------------------------Ⅲ
圖次-----------------------------------------------------------Ⅴ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假設---------------------------------------5
第三節 名詞釋義---------------------------------------------7
第四節 研究限制--------------------------------------------10
第二章 文獻探討-----------------------------------------------11
第一節 算命之起源與發展-----------------------------------11
壹、 命的意涵-------------------------------------------11
貳、算命的意義------------------------------------------13
參、算命的歷史發展--------------------------------------14
第二節 近年國內算命的相關研究------------------------------18
壹、國內學者算命相關論述及研究--------------------------18
貳、影響算命態度的因素----------------------------------22
第三節 管教信念的相關研究----------------------------------25
壹、管教信念之意義--------------------------------------25
貳、管教信念的內涵--------------------------------------26
參、管教信念的相關研究----------------------------------30
肆、控制信念與管教信念的相關----------------------------32
第三章 研究方法------------------------------------------------35
  第一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架構----------------------------------35
第二節 研究對象--------------------------------------------37
第三節 研究工具及其信效度---------------------------------41
第四節 實施程序-------------------------------------------42
第五節 資料處理-------------------------------------------44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46
第一節 國小教師算命態度之分析-----------------------------46
第二節 國小教師管教信念的分析-----------------------------63
第三節 國小教師算命態度與管教信念的差異與相關情形---------79
第四節 教師算命行為之態度內容意義探討---------------------8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89
  第一節 結論------------------------------------------------89
第二節 建議------------------------------------------------94
參考文獻--------------------------------------------------------97
一、中文部份------------------------------------------------97
二、英文部份-----------------------------------------------101
附  錄-------------------------------------------------------102
附錄一  國小教師算命態度與管教信念問卷------------------------102
附錄二  訪談大綱----------------------------------------------108
附錄三  訪談資料----------------------------------------------109
附錄四  同意書------------------------------------------------122
表 目 次
表3-1 取樣學校校數分配情形----------------------------------37
表3-2 研究樣本配額分配表------------------------------------38
表3-3 問卷發出總份數與回收情形統計表------------------------39
表3-4 有效樣本數之背景變項的分布資料表----------------------40
表4-1 國小教師之算命態度、控制信念及管教信念的基本資料------46
表4-2 不同背景變項之國小教師在算命態度上的差異--------------48
表4-3 國小教師相信算命原因之內容分析------------------------51
表4-4 國小教師不相信算命原因之內容分析----------------------54
表4-5 國小教師之控制信念分組的基本資料----------------------57
表4-6 不同控制信念之國小教師在算命態度上的差異--------------57
表4-7 國小教師之控制信念與背景變項在算命態度上的變異數分析—59
表4-8 國小教師之算命態度、控制信念與管教信念的相關矩陣------60
表4-9 國小教師管教信念類型的樣本數、樣本百分比統計表--------65
表4-10 不同背景變項之國小教師在管教信念(行為取向)上的差異-66
表4-11 不同背景變項之國小教師在管教信念(人本取向)上的差異-69
表4-12 不同背景變項之國小教師在管教信念類型差異的卡方檢定分
析摘要表---------------------------------------------72
表4-13 不同控制信念之國小教師在管教信念(行為取向)上的差異-73.
表4-14 不同控制信念之國小教師在管教信念(人本取向)上的差異-73.
表4-15 國小教師的控制信念在管教信念類型差異的卡方檢定分析
摘要表------------------------------------------------74
表4-16 國小教師之控制信念與背景變項在管教信念(行為取向)上
的變異數分析------------------------------------------75
表4-17 國小教師之控制信念與背景變項在管教信念(人本取向)上
的變異數分析-----------------------------------------76
表4-18 國小教師之算命態度與控制信念在管教信念(行為取向)上
的變異數分析-----------------------------------------79
表4-19 國小教師之算命態度與控制信念在管教信念(人本取向)上
的變異數分析-----------------------------------------80
表4-20 國小教師的算命態度、控制信念在管教信念類型差異的卡方
檢定分析摘要表---------------------------------------81
表4-21 國小教師之算命態度、控制信念與管教信念的相關矩陣-----82
圖目次
圖1-1 教師管教信念類型---------------------------------------8
圖3-1 國小教師算命態度、控制信念與管教信念之相關研究架構----36
圖4-1 受試教師管教信念(人本、行為取向)整體分布圖---------------64
圖4-2 受試教師管教信念類型分布圖---------------------------------64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丁 鏽(民71);中國的術數。華學月刊,121期,頁1-5。
方吉正(民87):教師信念研究之回顧與整合-六種研究取向。教育研究,12期,頁36-
44。
  王邦雄(民76):先天的命,後天的運。張老師月刊,199期,頁75—78。
王恭志(民89):教師教學信念與教學實務之探析。教育研究資訊,8卷2期,頁84-98。
  王溢嘉(民82):命運的奧義。台北:野鶴。
  余德慧(民76):總結命與運。張老師月刊,119期,頁50-51。
  宋文理(民81):「迷信」與「空虛」關於大學生之超自然參與經驗之意義病理的研
究。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集刊,73期,頁53-108。
  李亦園(民77):運可改,命不可改。張老師月刊,199期,頁72—74。
  李 敖(民84):中國命研究。台北:桂冠。
李孟文(民91):國中教師實施教訓輔合一課堂管教的策略與改進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
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周雪惠(民78):台灣民間信仰的宗教儀式行為之探討。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
論文。
林進財(民88):從教師教學信念與決定談教學實施與效能。中等教育,50期,頁9。
  施寄青. 陳燁(民86):上帝也算命三—完全算命手冊。台北:張老師文化。
柯雲路(民83):人類神秘現象破譯(下)。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
  胡台麗(民75):神、鬼與賭徒-大家樂賭戲反映之民俗信仰。國科會研究報告。
  凌坤楨(民81):算命行為之歷程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輔導研究所碩士
論文。
  翁成龍(民83):唐傳奇的宿點觀初探。台中商專學報,26期,頁399-433。
高強華(民82):論信念的意義、結構與特性。現代教育,30卷7期,頁74-89。
高賢治(民67):台灣的舊慣習俗信仰。台北:眾文出版社。
  張正體(民82):算命術與命理學。中華易學,17卷3期,頁63-65。
張永雋(民82):命理與義理。哲學雜誌,3期,頁10-27。
張明喜(民80):命理、相術、人生。台北:金楓出版社。
教育部(民86):教師輔導與管教辦法。
教育部訓委會(民82):國民小學管教問題調查研究。
陳伯璋(民88):九年一貫課程的理念與理論分析。九年一貫課程研討會論文集(上)-
邁向課程新紀元。台北市教研學會,頁10-18。
陳李綢(民73):姻緣由命注定嗎?談感情與婚姻算命觀。姻緣路上情理多。台北:桂冠
圖書。
  陳美蘭(民87):「科學理性論」或「功能論」?—大眾媒體的算命論述。輔仁大學
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雅莉(民83):教師教育信念與班級經營成效關係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初等教育
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馨蘭(民87):教師人格特質、自我效能、學生行為信念與班級經營風格之相關研究。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勞思光(民82):關於術數的反省。哲學雜誌,3期,頁2-8。
  黃郁文(民83):國中教師認知歸因方式心理動力狀況與其對民俗助人方式與專業助
人方式使用情形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姬芬(民91):國小教師管教信念與管教行為相關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
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淑珍(民84):個人及環境因素對高雄地區小學生家長算命態度的影響之研究。國
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學系,碩士論文。
黃順利(民88):國小教師權威性格、自我效能信念、學生行為信念與體罰態度及行為之
相關研究。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士賢(民86):國民小學級任教師班級經營信念與班級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台北市立
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董芳苑(民83):宗教與文化。台南:人光。
趙雅博(民88):王充論衡之思想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30期,頁1-38。
劉曜源(民90):國小美勞科教師教學信念之個案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
學系碩士論文。
蔡明俊(民88):一位國小實習教師處理學生行為問題的思考內涵。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國
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志明(民86):算命不是科學的真假問題。台北:「宗教、靈異、科學與社會」學
術研討會。
  謝惠德(民84):反省與教學,一位高級中學化學教師信念的詮釋性研究。國立高雄
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雅惠(民89a):國外教育訊息(英國)。教育資料與研究,36期,頁110-111。
謝雅惠(民89b):國外教育訊息(日本)。教育資料與研究,37期,頁146-147。
謝雅惠(民89c):國外教育訊息(美國)。教育資料與研究,33期,頁106-108。
  瞿海源(民77):中國人的宗教信仰。台北:巨流。
  瞿海源(民82):術數、巫術與宗教行為的變遷與變異。台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
究所國科會研究報告。
  瞿海源(民86):台灣宗教變遷的社會政治分析。台北:桂冠。
簡三郎(民89):校園輔導與教師管教座談會。教師天地,104期,頁58-73。
  羅正心(民86):算命與心理輔導。台北:桂冠
  顧忠華(民86):巫術、宗教與科學的「世界圖像」-一個宗教社會學的考察。台北
:「宗教、靈異、科學與社會」學術研討會。
二、英文部分
Cheng,Y.C.(1994).Locus of control as an indicator of Hong Kong teacher job
attitudes and perceptions of organizational characteristic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87(3),180-188.
Duncan,C.A.(1992).The relationship among declarative behavior management
knowledge:Pupil control ideology,and teacher efficacy for middle-grade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53(11),p.
3840.(University Microfilms No.AAC93-06030).
Friedman,I.A.(1995).Student behavior patterns contributing to teacher
burnout. Th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88(5),281-289.
Hoy,W.K.(1979).Open education and pupil control ideologies of teacher.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73(1),45-49.
Solomo,D.et al(1996).Teacher beliefs and practice in schools serving
communities that differ in socioeconomic level.(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398174).

---------------------------------------

第 26 筆
國家圖書館索書號: 系統編號: 89FCU00218023
     出版年: 民90
     研究生: 廖啟瑞 Chii-Ruey, Liao
(以研究生姓名查詢國家圖書館索書號 ,未查獲者表國圖尚未典藏)
(以研究生姓名查詢國科會科資中心微片資料庫)
(連結至全國圖書聯合目錄)  (連結至政大圖書館館藏目錄)
    電子全文: 電子全文下載
    論文名稱: 玄學於純損危險管理之策略分析
    論文名稱: The Analysis of Pure Risk Management's Strategy by
Metaphysics
    指導教授: 蘇文斌 Wen-Bin, Su
    學位類別: 碩士
    校院名稱: 逢甲大學
    系所名稱: 保險學系
      學號: M8807189
     學年度: 8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25
     關鍵字: 玄學 Metaphysics
危險事故 Peril
危險管理 Risk Management
衡量 Measurement
損失 Loss
危險因素 Hazard
[摘要]
此次研究,本文研究者嘗試應用中國傳統玄學於衡量、探索人生未來危險之奧妙,熔合應
用於現代危險管理理論(主要針對純損危險之管理,以「危險管理」代表「風險管理」科
學制度);除舉例逐案加以分析、論證外,並提出可行之管理危險策略,冀盼揭開玄學長
久以來所披神秘面紗,破除迷信、怪力亂神邪說,將老祖宗的智慧結晶導入正規學術領域
,利用厚生。
本文共分五章:第一章闡明研究動機、目的、方法、及研究限制。第二章介紹玄學於危險
管理之理論基礎以備後章玄學論證之用;第三章介紹各類玄學理論及其發展(姓名學、紫
微斗數、陽宅風水學);第四章開始舉例並加以個別實證分析,依本文研究者實務研究玄
學心得,嘗試將其應用於衡量併及管理危險。第五章則提出結論及建議。
玄學乃古代中國先聖碩哲所創,迄今業經數千年實際驗證而歷久不衰;玄學所衡量者亦正
為人生未來危險幾何,本係應歸屬危險管理層面,兩者併行不悖;另依本文研究者對於命
理玄學之認知加以剖析,認為應將玄學歸類於風險管理學、統計學、哲學或涉及心理學層
面之行為科學。本文研究者前曾於不算短時日內,基於好奇心和興趣使然,對於玄學奧密
從事過粗略研究;後並時嘗於日常生活中,以周遭親朋為推算對象,詳細分析其未來可能
發生之危險、損害,並極力給予諸如迴避、預防、抑減危險等管理忠告。
撰者發現,若能巧妙應用玄學測預人生未來路上特定時、空交會之際可能產生之諸多危險
(純損危險),除可強化社會大眾之憂患意識外,取玄學預測危險之高可信度亦可能實際
運用於危險管理領域;且舉危險管理中移轉危險之重要工具「保險」為例:中國傳統命理
玄學與保險(危險管理科學)之存在,同為追求抑減人類肇因天地不測風雲,及人生四時
福禍危險所可能帶來之損失,期使人們能夠未雨綢繆預做心理及財務上之準備,終達有備
無患而能立命安身。而在非為顛覆傳統併及不違反保險技術性前題之下,保險行銷、核保
人員,若能兼備玄學技能(建議各保險機構可將玄學做成內部訓練科目、教材),對於保
險事業之快速推廣普及將有特效可期:危險管理人員(保險人一方)應用玄學當可於承保
後對保戶提出損害預防建議,並據之以為費率調整因素;而消費者亦可運用玄學於管理人
生危險或為購買保險之參考、指南。
文中關於「姓名學」部分,撰者採用熊崎氏、生肖、河洛姓名學,配合中國傳統陰陽五行
制化原理,例舉社會較知名人士或報刊實載事件各當事人姓名(筆劃數)、生辰,逐一衡
量分析何致如此那般,並依案分別提出管理危險之方法、策略(以下兩者同);「紫微斗
數」方面,以隨機取得之命盤進行演算解說、評估,介紹因星曜不同排列組合方式,所可
能造成之各類應注意危險事故及適用之管理策略;於「陽宅風水學」部份,本文研究盡可
能以現代生活化方式簡要闡明,探究如何處理居家內、外環境中可能潛藏之危險因素並及
有效管理、制化之道。


[論文目次]
目  錄
摘 要.........................................................................
.................................................3
第一章  緒論..................................................................
......................................... 5
第一節 研究動機及目的........................................................
................................5
   一、研究動機..............................................................
..................................... 5
   二、研究目的..............................................................
..................................... 7
第二節 研究方法及步驟........................................................
................................9
   一、研究方法..............................................................
......................................9
   二、研究步驟..............................................................
.....................................10
第三節 研究限制..............................................................
.....................................11
第二章  玄學於危險管理之理論基礎..............................................
......................12
第一節 危險與危險管理........................................................
...............................12
第二節 危險管理之意義........................................................
...............................19
第三節 危險管理之發展........................................................
...............................30
第三章  玄學概論..............................................................
.....................................31
第一節 玄學之定義及發展......................................................
.............................31
第二節 姓名學概論............................................................
...................................33
第三節 紫微斗數概論..........................................................
.................................43
第四節 風水學概論............................................................
...................................54
第四章  玄學之危險管理策略....................................................
...........................59
第一節 姓名學之危險管理策略..................................................
.........................59
第二節 紫微斗數之危險管理策略................................................
.......................75
第三節 風水學之危險管理策略..................................................
.......................10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21
  一、 結論..................................................................
........................................121
  二、 建議..................................................................
........................................122
參考文獻.......................................................................
..................124
中文部份......................................................................
.................124
英文部份......................................................................
.................125
表目錄
=========
1. 表3-1 五行天干之屬性........................................................
.........42
2. 表3-2 五行地支之屬性........................................................
.........42
3. 表3-3 地支相剋、刑、害......................................................
.......42
4. 表4-1 姓名五格之筆劃數屬凶數者............................................63
5. 表4-2 歲數尾數與姓名總格尾數關係...........................................
66
6. 表4-3 姓名之人格與其它格之關係..............................................
.67
7. 表4-3 姓名之人格與其它格之關係..............................................
.68
圖目錄
=========
1. 圖1-1 研究步驟流程圖........................................................
........ 10
2. 圖2-1 危險因素、危險事故、損失間之關連....................................16
3. 圖2-2 危險管理決策之選擇....................................................
..... 28
4. 圖3-1 天格、人格、地格、外格、總格之算法....................................
37
5. 圖3-2 九宮九數..............................................................
..............39
6. 圖3-3 五行相生、相剋........................................................
...........41
7. 圖4-1 紫微斗數命盤格式......................................................
.......78
8. 圖4-2 紫微命盤一............................................................
............94
9. 圖4-2 紫微命盤二............................................................
............96
10.圖4-2 紫微命盤三............................................................
............98
11.圖4-3 紫微命盤四............................................................
...........100
12.圖4-4 紫微命盤五...........................................................
............102


[參考文獻]
中文部份
1.袁宗蔚,保險學增訂二十九版,三民書局,民國七十八年。
2.楊誠對,意外保險-理論與實務,三民書局,民國八十七年。
3.康裕民、淩氤寶、陳森松,保險學-理論與實務,華泰文化事
  業,民國八十七年。
4.鄭燦堂,風險管理-理論與實務,五南圖書出版公司,民國八
  十六年。
5.王範萱,車輛製造業財產風險管理之個案研究,逢甲大學保險
  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七十八年。
6.陳美蘭,科學理性論或功能論?--大眾媒體的算命論述,輔仁
  大學大眾傳播學研究所論文,民國八十七年。
7.方敏生,八大行業如何做好風險管理,現代保險第二十七期,
  頁74-81,民國八十年。
8.鄧美英,私立學校風險管理個案之研究,逢甲大學保險學研究
  所碩士論文,民國八十一年。
9.孫惠祥,水稻病蟲害危險管理之研究,逢甲大學保險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民國八十五年。
10.許金發,紫微斗數命例真解,蓮田出版社,民國八十九年。
11.許紹龍,紫微斗數全書,隆泉書局,民國七十四年。
12.卜卦與風水,子午線出版社,民國七十五年。
英文部份
1. Robert I. Mehr & Bob A. Hedges,Risk Management in the Business
 Enterprise(1976)
2. Robert I. Mehr & Emerson Cammack,Principles of Insurance(1976)
3. Fank h. Knight, ”risk,uncertainty and profit”(1921)
4.C.Arthur Williams, Jr & Richard M. Heins,Risk Management and
 Insurance(1976)

---------------------

第 30 筆
國家圖書館索書號: 系統編號: 89NDHU0577011
     出版年: 民90
     研究生: 駱怡心
(以研究生姓名查詢國家圖書館索書號 ,未查獲者表國圖尚未典藏)
(以研究生姓名查詢國科會科資中心微片資料庫)
(連結至全國圖書聯合目錄)  (連結至政大圖書館館藏目錄)
    論文名稱: 星辰與人間─占星人對占星的應用、占星體系以及生活事理的交互
影響
    指導教授: 羅正心
余德慧
    學位類別: 碩士
    校院名稱: 國立東華大學
    系所名稱: 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
      學號: 68743005
     學年度: 89
     語文別: 中文
     關鍵字: 占星人 astrology
占星學 life logos
生活事理 practice logic
行事事理 champs
場域 capital
資本 habitus
慣習
[摘要]
本論文以占星人為研究對象,試圖探討其生活世界。研究者試圖藉由占星人的占星學習史
,了解其如何由一般人逐漸轉變為占星人,探討此轉變的個人及社會文化條件。並藉由占
星人對生活、工作的描述,發現其以占星(astrology)來解釋和推測未知事物的「生活事
理(life logos)」,及「以占星行事」的「行事事理(practice logic)」。此外,發現占
星人不分古今,皆面臨「迷信」、「不科學」的污名指控;現今占星人亦因為行事上的可
能性,面對「騙財騙色」的指控,而占星人藉由對這些污名的抵禦及運用進行社會角力。
最後,研究者借助Bourdieu的概念─場域(champs)、資本(capital)、慣習(habitus),進
行此「社會角力」現象的分析。


[論文目次]
第一章、導論 3
一、研究動機 3
二、研究目的 4
三、占星術及占星現象之學術研究回顧  5
四、問題意識 6
五、研究方法 7
第二章、占星史    11
一、古文明裡的占星學 11
二、印度的占星學   13
三、埃及的星象學   14
四、十字軍東征時期  17
五、阿拉伯世界    17
六、文藝復興時期   17
七、當代的占星術   20
八、中國傳統的占星術 21
九、占星術在台灣   22
第三章、占星人的生活世界   25
一、占星人Q 27
二、占星人M 32
三、占星人Z 36
四、占星人O 41
五、占星人E 48
六、占星人T 54
七、占星人B 57
八、占星人N 63
九、占星人J 67
十、占星人W 71
十一、小結  75
第四章、分析 77
一、占星人對占星的選擇性親和 77
二、占星人的生活事理 78
(一)什麼是生活事理 79
(二)生活事理的運用 81
(三)命運感作為生活事理運用的基底  91
三、占星人的行事事理 93
(一)什麼是行事事理 93
(二)行事事理的應用 94
四、占星與其它術數  107
(一)占星人對其它術數之用  108
(二)對其它術數特質的瞭解  109
(三)占星和其它術數的比較  111
(四)小結  113
五、占星人所面對的污名及處置 116
(一)占星的社會地位及污名  116
(二)占星跟中國傳統命理的相同處境  117
(三)術數圈裡的師生關係   118
(四)準與不準及其效用    120
第五章、結論 124
參考書目   134


[參考文獻]
Adorno, T.W.
1994  Stars Down to Earth:And Other Essays on The Urrational in Culture.
   London:Routledge press.
Baker, S.
  1994 “Astrology Alert.” Omni. Vol. 16, Issue 4. p.81.
Bourdieu, P.
  1977 Outline of A Theory of Practice. Cambridege: Cambridege University
press.
Bracher, K.
1993 “0 years ago: Astrology is not extinct.” Mercury. Vol. 22, Issue 5. p.
5.
Constable, G., ed.
  1998 Cosmic Connections. Alexandria, VA: Time-Life Books.
De Robertis, M. M. and P. A. Delaney
  1994 “The Roots of Astrology.” Mercury. Vol. 23, Issue 5. p.21-23.
Feher, S.
1992 “Who Looks to The Stars? Astrology and its constituency.” Journal
   for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Religion. Vol. 31, Issue 1. p.88.
蔣韜譯。Hopcke. R. H.
1998 《導讀榮格》。台北:立緒。
Kelly, I. W.
1997 “Modern astrology: A critique.” Psychological Reports. Vol. 81. p.1035-
1066.
1998 “Why astrology doesn't work.” Psychological Reports. Vol. 82, Issue 2.
p.527-547.
Lo, C. H.(羅正心)
  1996 Fortunetelling in Contemporary Taiwan: A Critique of Anthropological
Study in Magic.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
Pruzhinin, B.I. and J.P. Scanlan
  1995 “Astrology.” Russian Social Science Review. Vol. 36, Issue 5. p.
75-95.
芮傳明譯。Tomas, K.
  1992 《巫術的興衰》。上海:人民。
宋和譯。林耀華
1994 《金翅》。台北:桂冠。
范維君
1999 《占星術與日常行動:一個知識社會學的考察》。國立政治大學社會所碩士論文。
凌坤楨
  1993   《算命行為之歷程分析─以一個紫微斗數算命的觀察為例》。國立台灣師範
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永堂
1992 〈中國古代術數的流傳與運用〉,《歷史月刊》,168期。頁51-56。
張嘉鳳、黃一農
1990 〈天文對中國古代政治的影響─以漢相翟方進自殺為例〉,《清華學報》,新20卷2
期。頁361-378。
勞思光
  1993 〈關於術數的反省〉,《哲學雜誌》,3期。頁2-8。
黃一農
1991 〈星占、事應與偽造天象─以「熒惑守心」為例〉,《自然科學史研究》,10卷2期
。頁120-132。
2000 〈耶穌會士對中國傳統星占術數的態度〉,《九州學刊》,4卷3期。  頁5-23。
楊士毅
1995 〈由庫恩「典範論」與費爾本「任何皆可行」論算命〉,《世界新聞傳播學院人文學
報》,3期。頁1-26。
鄒川雄
1994 《拿捏分村與陽奉陰違─一個傳統中國社會行事邏輯的初步探索》。台灣大學社會學
研究所博士論文。
蔡筱穎譯。Bourdieu P.
  2000   《布赫迪厄論電視》。台北:麥田。
瞿海源
2001 〈術數流行與社會變遷〉,《臺灣社會學刊》,22期:頁1-45。
1992     〈術數、巫術與宗教行為的變遷與變異〉,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Science Council(Part C),3卷2期。頁125-143。
羅正心
1997 〈算命技巧裡的語言表演〉,《民族學研究所集刊》,84期。頁    37-60。

--------------------

第 31 筆
國家圖書館索書號: 系統編號: 89NHU00672010
     出版年: 民90
     研究生: 陳碧苓
(以研究生姓名查詢國家圖書館索書號 ,未查獲者表國圖尚未典藏)
(以研究生姓名查詢國科會科資中心微片資料庫)
(連結至全國圖書聯合目錄) 
↑回到頂端↑
#336829 - 2004-09-17 22:12:35 Re: 八字論命的實徵研究
joseph 離線
亢龍有悔
註冊: 2002-05-15
文章數: 890
"子平學之理論研究"---請問您可找到此書嗎?我曾找到政大,但書不能影印且亦無法連絡到作者,您能幫我要到嗎?我可以付費.
↑回到頂端↑
#336830 - 2004-09-18 03:00:49 Re: 八字論命的實徵研究
jfive 離線
一元復始
註冊: 2003-04-16
文章數: 1169
來自: hemingwang.blogspot.com
呵呵 沒那麼複雜啦
一般喔 研究生要畢業 最少一定要交兩本論文出去
一本會擺在國家圖書館 另外一本大概擺在學校圖書館
像那個作者是政大的 大概是擺在政大社資中心吧
那個可以印啦 只是有時候遇到比較龜毛的 不讓你一次印完而已

既然您肯花錢 重賞之下必有勇夫 登高一呼
反正本來就得去泡在圖書館 survey 的研究生
自然就會有人順手幫您影印囉

小弟現在大概沒辦法 不好意思
時間比金錢寶貴 時間就是生命
浮生若夢 為歡幾何 呵呵

-----

博碩士論文網通常最近的都會附上 pdf 讓大家下載
大概再等一陣子就會有了吧 91 年畢業的
2 年後解禁 差不多了吧 而且文學院的 phd 應該還是去教書吧
找找看 google 大神 應該可以找到作者教書的地方
可以直接跟作者聊聊 當當好朋友也不錯喔

搞不好喔 作者就常在這邊出沒也說不定
反正玩阿玩的 就會遇到吧
↑回到頂端↑
#336831 - 2004-09-18 03:20:45 Re: 八字論命的實徵研究
Puka2000 離線
三陽開泰
註冊: 2000-02-01
文章數: 3217
這篇論文我手上有,
是半年前朋友幫我印的,
我想我朋友印的到,
應該是可以找的到的。
你先試試看,
真的沒有的話~~~
再跟我說吧,只是我可能沒辦法幫你印,
我在桃園找影印店都沒找到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回到頂端↑
#336832 - 2004-09-18 12:49:31 Re: 八字論命的實徵研究
咪咪貓貓 離線
或躍在淵
註冊: 2003-08-06
文章數: 338
來自: Chiron
咦?不大對
之前沒有仔細看
古永利的碩士論文摘要和我po的那篇摘要不大一樣
可能不是同一篇,大概是他後來又另外做的
國圖的資料庫可能有整理過
之前我用高醫大古永利上去查居然查不到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咪咪貓貓"就是養了兩隻貓把屋子裡弄得都是毛的意思...
↑回到頂端↑
#336833 - 2004-09-18 22:41:58 Re: 八字論命的實徵研究
joseph 離線
亢龍有悔
註冊: 2002-05-15
文章數: 890
您有空來台北時請順便帶來,我可以現印現還.TKS!
↑回到頂端↑
#336834 - 2004-09-20 20:10:17 Re: 八字論命的實徵研究
jfive 離線
一元復始
註冊: 2003-04-16
文章數: 1169
來自: hemingwang.blogspot.com
呵呵 其實數術類的研究論文還真是不少阿

-----

第 1 筆
國家圖書館索書號: 系統編號: 92NTNU0493001
     出版年: 民92
     研究生: 洪健榮 Chien-jung Hung
(以研究生姓名查詢國家圖書館索書號 ,未查獲者表國圖尚未典藏)
(以研究生姓名查詢國科會科資中心微片資料庫)
(連結至全國圖書聯合目錄)  (連結至政大圖書館館藏目錄)
    論文名稱: 清代臺灣社會的風水習俗
    論文名稱: The Feng-shui Custom of Taiwan in Ch'ing Period
    指導教授: 王爾敏
    學位類別: 博士
    校院名稱: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 歷史研究所
      學號: 887220013
     學年度: 9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360
     關鍵字: 風水 Feng-shui
陰宅 Grave
陽宅 Building
喪葬 Funeral
臺灣 Taiwan
移墾社會 Settler Society
文化史 Cultural History
近代化 Modernization
[摘要]
本論文主要以清代臺灣的社會時空為背景,陳述中國傳統風水觀念的傳佈情形及其與社會
文化變遷的交互影響,並探究風水習俗在清代臺灣開發史上地位。全文的章次安排除了第
一章緒論與第六章結論之外,第二章依序從閩粵原鄉風水習俗的普遍化、明鄭治臺與風水
習俗的蔓延、「龍渡滄海」說的政治蘊涵,探討移墾社會的風水源流;第三章、第四章分
別說明風水習俗在清代臺灣本土的日常實踐與社會互動,藉以明瞭當時的民眾接受風水觀
念進而落實在日常生活的行為樣態,以及這些共通的行為樣態所呈現的社會現象和其功能
;第五章則將焦點放在晚清西力東漸的時代環境中,論述臺灣本土進行洋務運動前後的風
水糾葛。
研究發現,在清代臺灣漢人社會,「風水」不僅是一項趨吉避凶的術數法則,也是一套世
人判斷吉凶禍福的價值觀念,更是一種民間習以為常的生活方式。通觀風水習俗在清代臺
灣本土的日常實踐及其社會影響,主要包括下列幾個層面:
(一)日常居葬的行為常規:表現在地方紳民仰賴堪輿地師擇建宅居庭園,並為先人相度
風水佳地進行營葬事宜,以追求佳穴靈氣的庇蔭。
(二)聚落形成的參照座標:表現在村落空間的選址闢建與形式佈局的區位規劃,概有依
循背山面水、山環水繞之風水觀念的傾向。
(三)公共建設的指導原則:表現在地方官紳援引風水原則從事官署城垣、祠寺廟宇、學
宮書院與水利設施等各項公共建設,以利於地方行政、產業經濟與文教事業的發展。
(四)區域開拓的考慮要點:表現在閩粵移民憑藉著風水觀念新闢適當的活動領域,使原
本陌生的空間轉化為似曾相識的環境,以獲取心理上對於未知領域的安全感,並藉以號召
群眾從事實際的拓墾工作。
(五)社會衝突的利害成因:表現在民間人士控爭墳地與侵毀風水的利益糾紛,不法人士
侵佔墳地與據墳勒索的圖利行為,社會上各族群、語群與官民之間的對立衝突中所牽連到
風水的成分,以及晚清民教雙方因宅居形制與墳墓風水的沖煞問題,所引發的多起激烈紛
爭。
大體上,清治中後期臺灣南北各地逐漸趨於「內地化」的漢人定居社會,在這個社會轉型
的過程中,富有功利性色彩的風水習俗,無疑是其中主要的「催化劑」之一。透過科舉制
度的運作,使得風水之說成為官紳與民眾之間共同的對話主題。如此一來,既深化了風水
習俗的影響力,也增添了風水觀念的能見度。另一方面,遷臺漢人居於斯且葬於斯,風水
墳地的存在,成了移民落實「在地化」的具體方式之一。閩粵移民透過日常的卜居營建與
相地營葬,以尋求生樂死安的居葬空間,與此同時,也逐漸凝聚出一股認同臺灣這塊海外
「新故土」的集體意識。清代臺灣社會「內地化」與「在地化」並駕齊驅的態勢,在風水
習俗的流傳過程中,也可以獲得具體的明證。就此層面而言,風水習俗既是漢人墾殖臺灣
本土的助力之一,也可以作為我們考察清代臺灣漢人社會形成的一項指標。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二章 移墾社會的風水源流…………………………………12
  第一節 閩粵原鄉風水習俗的普遍化……………………12
  第二節 明鄭治臺與風水習俗的蔓延……………………52
  第三節 龍渡滄海:從內地聯繫臺疆……………………71
第三章 風水習俗的日常實踐…………………………………85
  第一節 傳習流佈…………………………………………85
  第二節 卜居擇建…………………………………………103
  第三節 相地營葬…………………………………………135
  第四節 禁忌表徵…………………………………………168
第四章 風水習俗的社會互動…………………………………183
  第一節 區域開拓…………………………………………183
  第二節 文教發展…………………………………………217
  第三節 流俗紛擾…………………………………………237
  第四節 民教衝突…………………………………………275
第五章 洋務運動的風水糾葛…………………………………291
  第一節 龍脈禁忌與西力東漸的因應……………………292
  第二節 洋務事業進行時的風水爭議……………………306
  第三節 傳統習俗與現實利益的取捨……………………322
第六章 結論……………………………………………………326
徵引書目…………………………………………………………333


[參考文獻]
徵引書目
一、官書檔案
《淡新檔案》,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藏。
《清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6-1987年。
清.文慶等纂,《道光朝籌辦夷務始末》,收入《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56輯,臺北:文
海出版社,1970年。
清.沈之奇撰,懷效鋒、李俊點校,《大清律輯註》,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年。
清.崑岡等撰,《欽定大清會典.事例》,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6年據清光緒25年
刻本景印。
清.張廷玉等,《明史》,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點校本。
清.乾隆,《欽定平定臺灣紀略》,臺北:臺灣銀行,1961年。
清.賈楨等纂,《咸豐朝籌辦夷務始末》,收入《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59輯,臺北:文
海出版社,1970年。
清.潘頤福纂修,《十二朝東華錄(咸豐朝)》,臺北:文海出版社,1963年。
清.寶鋆等纂,《同治朝籌辦夷務始末》,收入《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62輯,臺北:文
海出版社,1971年。
上海師範大學歷史系中國近代史研究室、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輯部編,《福建.上海小
刀會檔案史料匯編》,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
王彥威輯,王亮、王敬立編校,《清季外交史料》,臺北:文海出版社,1963年。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海防檔》,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57年。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中法越南交涉檔》,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1962年。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四國新檔.英國檔》,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1966年。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道光咸豐兩朝籌辦夷務始末補遺》,臺北:中央研究院近
代史研究所,1966年。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教務教案檔》,第1至5輯,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
所,1974至1977年。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編,《明清史料》,戊編,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1972年再版。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雍正朝漢文硃批奏摺彙編》,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9年

朱壽朋纂修,《十二朝東華錄(光緒朝)》,臺北:文海出版社,1963年景印。
洪安全等編,《清宮月摺檔臺灣史料》,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94年。
洪安全等編,《清宮諭旨檔臺灣史料》,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96年。
洪安全等編,《清宮廷寄檔臺灣史料》,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98年。
洪安全等編,《清宮宮中檔奏摺臺灣史料》,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01年。
淡新檔案校註出版編輯委員會編,《淡新檔案.第一編 行政》,臺北:國立臺灣大學
,1995年。
馮用編,《劉銘傳撫臺前後檔案》,臺北:臺灣銀行,1969年。
趙爾巽等,《清史稿》,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點校本。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案彙錄庚集》,臺北:臺灣銀行,1964年。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福建省例》,臺北:臺灣銀行,1964年。
二、志書圖說
明.王世懋,《閩部疏》,臺北:成文出版社,1975年據明寶顏堂訂正刊本景印。
明.王應山纂輯,《閩都記》,臺北:成文出版社,1967年據明萬曆間修、清道光10年重
刊本景印。
明.莫尚簡、張岳纂修,《惠安縣志》,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據寧波天一閣藏
明嘉靖刻本景印。
明.鄭成功、鄭經著,福建文史研究社編,《延平二王遺集》,臺北:臺北市閩南同鄉會
,1975年。
明.鄭舜功,《日本一鑑》,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藏1939年據舊抄本景印本

明.劉庭蕙等纂修,《漳州府志》,臺北:國家圖書館漢學研究中心資料室藏明萬曆年間
刊本。
清.王之正、沈展才等纂修,《陸豐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66年據清乾隆10年刊
本景印。
清.王必昌等,《重修臺灣縣志》,臺北:臺灣銀行,1961年。
清.王崧、李星輝纂修,《揭陽縣續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74年據清光緒16年修、
民國26年重印本景印。
清.王瑛曾等,《重修鳳山縣志》,臺北:臺灣銀行,1962年。
清.方鼎、朱升元等纂修,《晉江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67年據清乾隆30年刊本
景印。
清.不著撰人,《臺灣府輿圖纂要》,臺北:臺灣銀行,1963年。
清.仲振履原著,張鶴齡續纂,《興寧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66年據清咸豐6年修
、民國18年鉛印本景印。
清.余文儀等,《續修臺灣府志》,臺北:臺灣銀行,1962年。
清.李元春,《臺灣志略》,臺北:臺灣銀行,1958年。
清.李世熊,《寧化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67年據清同治8年重刊本景印。
清.李書吉、蔡繼紳等纂修,《澄海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67年據清嘉慶20年刊
本景印。
清.李鋐、昌天錦等纂修,《平和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67年據清康熙58年修、
光緒15年重刊本景印。
清.沈茂蔭等,《苗栗縣志》,臺北:臺灣銀行,1963年。
清.吳宜燮、黃惠等纂修,《龍溪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67年據清乾隆27年修、
光緒5年補刊本景印。
清.吳宗焯、溫仲和纂修,《嘉應州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68年據清光緒24年刊本
景印。
清.周元文等,《重修臺灣府志》,臺北:臺灣銀行,1960年。
清.周恒重等纂修,《潮陽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66年據清光緒10年刊本景印。
清.周凱等,《廈門志》,臺北:臺灣銀行,1961年。
清.周碩勛纂修,《潮州府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67年據清光緒19年重刊本景印。
清.周璽等,《彰化縣志》,臺北:臺灣銀行,1962年。
清.金鋐、鄭開極等纂修,《(康熙)福建通志》,收入北京圖書館古籍出版社編,《北
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第34-35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
清.金鋐、鄭開極等纂修,《康熙福建通志臺灣府》,臺北:成文出版社,1983年景印昭
和5年影鈔康熙年間刊本。
清.林焜熿等,《金門志》,臺北:臺灣銀行,1960年。
清.林豪等,《澎湖廳志》,臺北:臺灣銀行,1963年。
清.范咸等,《重修臺灣府志》,臺北:臺灣銀行,1961年。
清.柯培元等,《噶瑪蘭志略》,臺北:臺灣銀行,1961年。
清.胡建偉,《澎湖紀略》,臺北:臺灣銀行,1961年。
清.胡傳,《臺東州采訪冊》,臺北:臺灣銀行,1960年。
清.高拱乾等,《臺灣府志》,臺北:臺灣銀行,1960年。
清.倪贊元,《雲林縣采訪冊》,臺北:臺灣銀行,1959年。
清.郝玉麟等,《福建通志》,臺北: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藏清乾隆2年刊本。
清.夏獻綸,《臺灣輿圖》,臺北:臺灣銀行,1959年。
清.徐景熹、魯曾煜等纂修,《福州府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67年據清乾隆19年刊
本景印。
清.陳文達等,《臺灣縣志》,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58年。
清.陳文達等,《鳳山縣志》,臺北:臺灣銀行,1961年。
清.陳汝咸、林登虎纂修,《漳浦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68年據清康熙39年修、
民國17年翻印本景印。
清.陳昌齋等,《廣東通志》,臺北:華文書局,1968年據清同治3年刊本景印。
清.陳朝龍等,《新竹縣采訪冊》,臺北:臺灣銀行,1962年。
清.陳朝龍等纂,林文龍點校,《新竹縣採訪冊》,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9年。
清.陳國瑛等,《臺灣采訪冊》,臺北:臺灣銀行,1959年。
清.陳培桂等,《淡水廳志》,臺北:臺灣銀行,1963年。
清.陳淑均等,《噶瑪蘭廳志》,臺北:臺灣銀行,1963年。
清.陳夢林等,《諸羅縣志》,臺北:臺灣銀行,1962年。
清.陳壽祺等,《福建通志》,臺北:華文書局,1968年據清同治10年重刊本景印。
清.張昭美纂修,《惠來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68年據清雍正9年刊本、民國19年
重印本景印。
清.張懋建、賴翰顒纂修,《長泰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75年據清乾隆13年修、
民國20年重刊本景印。
清.章壽彭、陸飛等纂修,《歸善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67年據清乾隆48年刊本
景印。
清.屠繼善等,《恒春縣志》,臺北:臺灣銀行,1960年。
清.黃任等纂修,《泉州府志》,泉州:泉州志編纂委員會,1984年據泉山書社民國16年
乾隆版補刻本景印。
清.曾曰瑛、李紱等纂修,《汀州府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67年據清同治6年刊本景
印。
清.彭衍堂、陳文衡纂修,《龍巖州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67年據清道光15年修、
光緒16年重刊本景印。
清.葉廷芳等纂修,《永安縣三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74年據清道光2年刊本景印。
清.董驥、陳天樞等纂修,《寧洋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67年據清光緒元年刊本
景印。
清.劉良璧等,《重修福建臺灣府志》,臺北:臺灣銀行,1961年。
清.劉國光、謝昌霖等纂修,《長汀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67年據清光緒5年刊本
景印。
清.劉葉勤纂修,《揭陽縣正續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74年據清乾隆44年修、民國
26年重刊本景印。
清.劉溎平、鄧掄斌等纂修,《惠州府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66年據清光緒7年刊本
景印。
清.蔡世鈸、林得震纂修,《漳平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67年據清道光10年修、
民國24年重印本景印。
清.鄧廷祚等纂修,《海澄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68年據清乾隆27年刊本景印。
清.鄭一崧等纂修,《永春州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74年據清乾隆52年刊本景印。
清.鄭用錫纂輯,林文龍點校,《淡水廳志稿》,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8年。
清.蔣師轍、薛紹元編纂,《臺灣通志》,臺北:臺灣銀行,1962年。
清.蔣毓英,《臺灣府志》,收入《臺灣府志三種》,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清.蔣鏞,《澎湖續編》,臺北:臺灣銀行,1961年。
清.蕭鱗趾、梅奕紹纂修,《普寧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74年據清乾隆10年修、
民國23年鉛字重印本景印。
清.盧兆鰲、歐陽蓮等纂修,《平遠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74年據清嘉慶25年修
、民國23年重刊本景印。
清.盧德嘉,《鳳山縣采訪冊》,臺北:臺灣銀行,1960年。
清.盧蔚猷、吳道鎔纂修,《海陽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67年據清光緒26年刊本
景印。
清.穆彰阿等,《大清一統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據上海涵芬樓景印清史
館藏進呈寫本景印。
清.謝金鑾等,《續修臺灣縣志》,臺北:臺灣銀行,1963年。
清.薛凝度、吳文林纂修,《雲霄廳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67年據清嘉慶21年修、
民國24年鉛字重印本景印。
《大清一統志》,臺北: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藏乾隆49年刊本。
尹章義、洪健榮、李逸峰等,《五股志》,臺北:五股鄉公所,1997年。
尹章義、葉志杰等,《林口鄉志》,臺北:林口鄉公所,2001年。
朱仲西主修、林鴻標編纂,《基隆市志.工礦篇》,基隆:基隆市文獻委員會,1957年。
吳新榮,《南臺灣采風錄》,臺北:遠景出版公司,1981年。
吳新榮,《震瀛採訪記》,臺北:遠景出版公司,1981年。
吳質夫,《重修臺灣省通志.經濟志礦業篇》,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7年。
林百川、林學源,《樹杞林志》,臺北:臺灣銀行,1960年。
林朝棨,《臺灣省通志稿.經濟志礦業篇》,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60年。
林學增、吳錫璜等纂修,《同安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67年據民國18年鉛印本景
印。
洪秀桂,《南投縣婚喪禮俗》,南投:南投縣文獻委員會,1972年。
馬龢鳴、杜翰生等纂修,《龍巖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67年據民國9年鉛印本景印

徐炳文、鄭豐稔纂修,《雲霄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75年據民國36年鉛印本景印

連橫,《臺灣通史》,臺北:臺灣銀行,1962年。
盛清沂總纂,《臺北縣志.開闢志》,臺北:臺北縣文獻委員會,1960年。
趙模、王寶仁纂修,《建陽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75年據民國18年鉛印本景印。
劉枝萬,《南投縣風俗志宗教篇稿》,南投:南投縣文獻委員會,1961年。
蔡振豐,《苑裏志》,臺北:臺灣銀行,1959年。
鄭翹松纂,《永春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75年據民國19年鉛印本景印。
鄭鵬雲、曾逢辰,《新竹縣志初稿》,臺北:臺灣銀行,1959年。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嘉義縣管內采訪冊》,臺北:臺灣銀行,1959年。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安平縣雜記》,臺北:臺灣銀行,1959年。
三、契字碑刻
三田裕次藏,張炎憲主編,《臺灣古文書集》,臺北:南天書局,1988年。
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藏,《臺灣古文書》。
王世慶等編,《臺灣公私藏古文書》,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傅斯年圖書館藏
影本。
王正雄、施金柱主編,《臺灣古文書專輯》,臺中:臺中縣立文化中心,1996年。
何培夫主編,《臺灣地區現存碑碣圖誌 臺南市篇》,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
,1992年。
何培夫主編,《臺灣地區現存碑碣圖誌 澎湖縣篇》,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
,1993年。
何培夫主編,《臺灣地區現存碑碣圖誌 嘉義縣市篇》,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
,1994年。
何培夫主編,《臺灣地區現存碑碣圖誌 臺南縣篇》,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
,1994年。
何培夫主編,《臺灣地區現存碑碣圖誌 高雄市.高雄縣篇》,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
分館,1995年。
何培夫主編,《臺灣地區現存碑碣圖誌 屏東縣.臺東縣篇》,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
分館,1995年。
何培夫主編,《臺灣地區現存碑碣圖誌 雲林縣.南投縣篇》,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
分館,1996年。
何培夫主編,《臺灣地區現存碑碣圖誌 臺中縣市.花蓮縣篇》,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臺
灣分館,1997年。
何培夫主編,《臺灣地區現存碑碣圖誌 新竹縣市篇》,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
,1998年。
何培夫主編,《臺灣地區現存碑碣圖誌 臺北市.桃園縣篇》,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
分館,1999年。
何培夫主編,《臺灣地區現存碑碣圖誌 臺北縣篇》,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
,1999年。
何培夫主編,《臺灣地區現存碑碣圖誌 宜蘭縣.基隆市篇》,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
分館,1999年。
邱水金主編,《宜蘭古文書》,第1至4輯,宜蘭:宜蘭縣立文化中心,1994至1996年。
邱秀堂編,《臺灣北部碑文集成》,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1986年。
岸裡大社文書出版編輯委員會編,《岸裡大社文書》,臺北:國立臺灣大學,1998年。
東洋文庫明代史研究室,《中國土地契約文書集(金—清)》,東京:財團法人東洋文庫
,1975年。
洪麗完編著,《臺灣社會生活文書專輯》,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2002
年。
施淑宜編,《臺灣古書契》,臺北:立虹出版社,1997年。
胡家瑜主編,《道卡斯新港社古文書》,臺北:臺灣大學人類學系,1999年。
唐羽編,〈溪尾庄古契彙編(上)〉,《臺北文獻》,直字第79期,1987年3月,頁207-
257。
曾振名、童元昭主編,《噶瑪蘭西拉雅古文書》,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1999年

黃美英主編,《凱達格蘭族古文書彙編》,臺北:臺北縣立文化中心,1996年。
臺北帝國大學理農學部編,《新港文書》,臺北:臺北帝國大學理農學部,1933年。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教育碑記》,臺北:臺灣銀行,1959年。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中部碑文集成》,臺北:臺灣銀行,1962年。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南部碑文集成》,臺北:臺灣銀行,1966年。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私法債權編》,臺北:臺灣銀行,1960年。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私法人事篇》,臺北:臺灣銀行,1961年。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私法商事篇》,臺北:臺灣銀行,1961年。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私法物權篇》,臺北:臺灣銀行,1963年。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清代臺灣大租調查書》,臺北:臺灣銀行,1963年。
鄭振滿、丁荷生編,《福建宗教碑銘彙編(興化府分冊)》,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5年。
蔣元樞,《重修臺郡各建築圖說》,臺北:臺灣銀行,1970年。
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第一部調查第二回報告書第一卷附錄參考書
》,神戶:小寺印刷所,1906年。
謝繼昌主編,《凱達格蘭古文書》,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1999年。
四、譜系資料
清.林光銓校,《西河林氏族譜》,新加坡古友軒,1877年石印本。收入《北京圖書館藏
家譜叢刊.閩粵僑鄉卷》第1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0年。
清.邱萃英等編,《邱氏族譜》,手稿本。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藏景印本。
清.施德馨等編,《潯海施氏大宗族譜》,臺北:龍文出版社,1993年據清康熙年間遞補
刊本景印。
清.陳維英編,《陳氏族譜》,重抄本。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微縮資料。
清.許瀚裳等編,《西庚許氏家譜》,1877年重抄本。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藏景印本

清.梁焜兆等重纂,《詩山鳳坡梁氏宗譜》,臺北:龍文出版社,1993年據清光緒10年重
修溫陵張球世刻本景印。
清.陶思綬編,《林氏宗譜》,1878年抄本。收入《北京圖書館藏家譜叢刊.閩粵僑鄉卷
》第1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0年。
清.鄭鵬程抄,《石井本宗族譜》(一名《延平郡王鄭氏系譜》),收入臺灣銀行經濟研
究室編,《鄭氏關係文書》,臺北:臺灣銀行,1960年。
清.盧元璞編,《盧氏族譜》,1831年手稿本。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微縮資料。
清.顏亮洲等編,《顏氏族譜》,手抄本。收入《北京圖書館藏家譜叢刊.閩粵僑鄉卷》
第17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0年。
清.藍日照等編,《藍氏續修族譜》,汝南堂,1881年木活字本。收入《北京圖書館藏家
譜叢刊.閩粵僑鄉卷》第25-26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0年。
尹章義編纂,《臺灣鑑湖張氏族譜》,臺北:張士箱家族拓展史研纂委員會,民國74年。
王清良等編,《日江王崇益公號七大房共有族譜》,1937年手稿本。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微
縮資料。
王觀梓編,《龍塘王氏族譜》,1915年手稿本。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微縮資料。
白灼真編,《同安白氏族譜》,手稿本。臺灣省文獻委員會藏景印本。
白貞抄錄,《彰化白氏宗譜》,1956年手稿本。臺灣省文獻委員會藏。
丘秀強等編,《廣東省饒平縣丘氏來臺祖作立公脈下家譜》,臺北:作立公脈下宗親會
,1990年。
丘家集等編,《丘氏來臺祖作立公脈下家譜》,臺北:作立公脈下宗親會,1990年。
李兆麟編,《重修燕樓族譜》,1971年手稿本。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微縮資料。
李榮珍編,《臺灣臺南縣小新營李氏族譜》,編者自刊,1996年。
李輝彥編,《隴西李氏大宗譜》,臺中:臺光文化出版社,1979年。
宋國英主編,《宋氏族譜(苗栗昌壽公傳下)》,苗栗:宋氏族譜編修委員會,1989年。
林保萱編,《西河林氏六屋族譜》,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82年。
林添福總編,《林姓元成公徙臺派下族譜》,臺北:開臺始祖林姓元成公族親聯誼會
,1988年。
林欽重收藏,張炎憲主編,《漳和敦本堂林家文書》,臺北:林欽重,1995年。
林蘭生等編,《西河堂忠孝堂林氏族譜》,1970年。
周祖昭編,《汝南周氏家譜》,1987年。
周錫九等編,《武功周氏族譜》,重抄本。臺灣省文獻委員會藏景印本。
邱顯志編,《邱氏族譜》,1969年手稿本。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微縮資料。
洪己任等編,《洪氏宗譜》,汕頭名利軒印務局,1922年鉛印本。收入《北京圖書館藏家
譜叢刊.閩粵僑鄉卷》第41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0年。
洪瑞仁等編,《澎湖鼎灣洪氏族譜》,重抄本。臺灣省文獻委員會藏景印本。
柯禮宗總纂,《龍嶼張氏族譜》,臺北:龍文出版社,1993年據民國18年重修鹿港成龍堂
藏稿本景印。
徐勝一、徐元強編,《新庄子東海堂徐氏族譜》,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2001
年。
唐羽總纂,《彭格陳氏大湖支譜》,臺北:陳明良,1994年。
陳昌達編,《陳氏族譜》,梅州陳昌遠,1924年鉛印本。收入《北京圖書館藏家譜叢刊.
閩粵僑鄉卷》第10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0年。
陳茂榮編,《祭祀公業陳五美宗親族譜》,祭祀公業陳五美第一屆管理委員會,1996年。
陳柳金編,《陳氏族譜並渡臺史記》,1961年刊印本。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微縮資料。
陳拱照編,《西亭派陳氏家譜》,臺北:陳皆吉,1967年。
陳清富編,《南院陳氏西亭分族德發分派家譜》,編者自刊,1994年。
陳標乾編,《塘福嶺陳氏族譜》,重抄本。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微縮資料。
張方鏗編,《張氏族譜》,華日公祭祀公業管理委員會,1980年。
張聰憲編,《張姓世譜》,1928年刊本。臺灣省文獻委員會藏景印本。
許嘉謨謄纂,《清溪虞都許氏家譜》,臺北:龍文出版社,1993年據民國17年刻本景印。
黃允哲編,《黃端本堂家譜與詩文選集》,1981年刊本。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藏景印
本。
黃天財編,《江夏堂黃氏家族譜(魁周派下)》,編者自刊,1985年。
黃文新編,《苗栗黃氏總族譜》,苗栗:黃氏宗親會,1973年。
黃玉翔編,《黃氏族譜(奧香派)》,1937年手稿本。臺灣省文獻委員會藏景印本。
黃守謙編,《黃氏族譜(貴立公派)》,1924年手稿本。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藏景印
本。
黃承忠編,《黃氏族譜(鎮平明覺公派下)》,1988年。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藏景印
本。
黃康鳳編,《黃氏族譜》,1952年手稿本。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微縮資料。
黃振國編,《黃氏家譜(黃徐公派下)》,1988年。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藏景印本。
黃進勇、黃進銀編,《黃氏源流》,臺北:黃金米,1973年。
黃盛和等編,《黃氏族譜(朝略公派)》,1985年。臺灣省文獻委員會藏景印本。
黃毓蘭主編,《黃氏族譜(其滯公派系)》,編者自刊,1986年。
黃錦煥編,《江夏堂黃氏族譜(廣東五華尖山開基分派)》,苗栗:祭祀公業黃人玉公嘗
,1980年。
程大學編,《西螺埔心程氏族譜》,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1998年。
湯金德主編,《苗栗湯氏宗祠中山堂》,祭祀公業湯家祀湯姓嘗,1990年。
彭達穎編,《來臺廿三世開耀公事記》,編者自刊,1982年。
詹評仁總纂,《臺南縣佳里鎮營頂錦繡堂莊氏族譜》,臺南:營頂錦繡堂管理委員會
,1992年。
義方居編,《義方李氏家譜》,編者自刊,1974年。
廈門鄭成功研究會、廈門鄭成功紀念館編,《鄭成功族譜三種》,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1986年。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霧峰林氏族譜》,臺北:臺灣銀行,1971年。
廖文炳等編,《廖氏族譜》,1924年石印本。收入《北京圖書館藏家譜叢刊.閩粵僑鄉卷
》第45-46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0年。
鄭鵬雲編,《浯江鄭氏家乘》,1913年刊印本。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微縮資料。
編者不詳,《艋舺白氏家譜》,手稿本。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藏景印本。
編者不詳,《林氏族譜》,手稿本。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微縮資料。
編者不詳,《鎮平徐氏長房十六世來臺祖揚鎮公派下世系表》。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
藏景印本。
編者不詳,《稻江張氏族譜》,1926年重抄本。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微縮資料。
編者不詳,《黃氏族譜(梅允公派)》。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藏景印本。
編者不詳,《黃氏族譜(頭份鎮)》,手稿本。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藏景印本。
編者不詳,《黃氏家譜》,刊印本。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藏景印本。
頭份林洪公嘗創睦堂編,《林氏族譜》,手稿本。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藏景印本。
簡清章編,《溯源堂簡氏家譜》,1948年重抄本。臺灣省文獻委員會藏景印本。
五、詩文別集
宋.黎靖德編,王星賢點校,《朱子語類》,臺北:華世出版社,1977年重印。
明.王士性著,周振鶴編校,《王士性地理書三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明.王夫之,《思問錄》,臺北:廣文書局,1970年。
明.王圻,《三才圖會》,臺北:成文出版社,1974年據明萬曆35年刊本景印。
明.王禕,《青巖叢錄》,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據《金華叢書》本景印。
明.丘濬,《大學衍義補》,收入丘文莊公叢書輯印委員會輯,《丘文莊公叢書》,臺北
:丘文莊公叢書輯印委員會,1972年。
明.艾儒略,《西方答問》,全文見John L. Mish, "Creating an Image of Europe for
China: Aleni's Hsi-fang ta-wen," Monumenta Serica, vol. 23, 1964, pp. 1-87. 所
附梵諦崗圖書館藏1637年版景印本。
明.沈有容編,《閩海贈言》,臺北:臺灣銀行,1959年。
明.林時對,《荷?Z叢談》,臺北:臺灣銀行,1962年。
明.徐光啟撰,王重民輯校,《徐光啟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明.徐宏祖,《徐霞客遊記》,臺北:文光圖書公司,1975年。
明.董應舉,《崇相集選錄》,臺北:臺灣銀行,1967年。
明.熊明遇著,熊人霖編,《文直行書》,臺北:國家圖書館藏清順治17年刊本。
明.謝肇淛,《五雜俎》,臺北:偉文圖書公司,1977年。
清.丁曰健,《治臺必告錄》,臺北:臺灣銀行,1959年。
清.丁紹儀,《東瀛識略》,臺北:臺灣銀行,1957年。
清.三餘氏,《南明野史》,臺北:臺灣銀行,1960年。
清.王之春,《國朝柔遠記》,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5年據清光緒22年重刊本景印。
清.王士禎著,勒斯仁點校,《池北偶談》,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清.王先謙編,《郭侍郎(嵩燾)奏疏》,臺北:文海出版社,1968年。
清.王韜,《弢園文錄外編》,臺北:輔仁大學人文科學圖書館藏清光緒23年著者自刊本
景本。
清.六十七,《使署閒情》,臺北:臺灣銀行,1961年。
清.六十七,《番社采風圖考》,臺北:臺灣銀行,1961年。
清.丘逢甲,《嶺雲海日樓詩鈔》,臺北:臺灣銀行,1960年。
清.江日昇,《臺灣外紀》,臺北:世界書局,1985年。
清.朱景英,《海東札記》,臺北:臺灣銀行,1958年。
清.朱仕玠,《小琉球漫誌》,臺北:臺灣銀行,1957年。
清.池志徵等,《臺灣遊記》,臺北:臺灣銀行,1960年。
清.杜臻,《粵閩巡視紀略》,收入《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續編》第98輯,臺北:文海出版
社,1977年。
清.李瑤,《繹史摭遺》,臺北:文海出版社,1969年。
清.吳子光,《臺灣紀事》,臺北:臺灣銀行,1959年。
清.吳子光,《一肚皮集》,臺北:龍文出版社,2001年據清光緒元年吳氏雙峰草堂自刊
本景印。
清.吳德功,《彰化節孝冊》,臺北:臺灣銀行,1961年。
清.吳德功,《戴案紀略》,臺北:臺灣銀行,1959年。
清.吳雲,《得一錄》,臺北:華文書局,1969年據同治8年刊本景印。
清.沈葆楨,《福建臺灣奏摺》,臺北:臺灣銀行,1959年。
清.林朝崧,《無悶草堂詩存》,臺北:臺灣銀行,1960年。
清.林繩武,《海濱大事記》,臺北:臺灣銀行,1965年。
清.林豪,《東瀛紀事》,臺北:臺灣銀行,1957年。
清.周凱,《內自訟齋文選》,臺北:臺灣銀行,1960年。
清.屈大均,《廣東新語》,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點校本。
清.易順頂,《魂南記》,臺北:臺灣銀行,1965年。
清.計六奇,《明季南略》,臺北:臺灣銀行,1963年。
清.姚瑩,《東槎紀略》,臺北:臺灣銀行,1957年。
清.昭槤著,何英芳點校,《嘯亭雜錄》,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清.查繼佐,《魯春秋》,臺北:臺灣銀行,1961年。
清.俞正燮,《癸巳類稿》,臺北:世界書局,1965年重印新校本。
清.郁永河,《裨海紀遊》,臺北:臺灣銀行,1959年。
清.洪棄生撰,胥端甫編,《洪棄生先生遺書》,臺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
清.洪棄生,《寄鶴齋選集》,臺北:臺灣銀行,1972年。
清.施士洁,《後蘇龕合集》,臺北:臺灣銀行,1965年。
清.凌雪,《南天痕》,臺北:臺灣銀行,1960年。
清.徐宗幹,《斯未信齋文編》,臺北:臺灣銀行,1960年。
清.徐宗幹,《斯未信齋雜錄》,臺北:臺灣銀行,1960年。
清.徐繼畬,《松龕先生全集.奏疏》,臺北:文海出版社,1977年。
清.徐鼐,《小腆紀年》,臺北:臺灣銀行,1962年。
清.徐鼐,《小腆紀傳》,臺北:臺灣銀行,1963年。
清.孫元衡,《赤嵌集》,臺北:臺灣銀行,1958年。
清.唐贊袞,《臺陽見聞錄》,臺北:臺灣銀行,1958年。
清.曹士桂撰、雲南省文物普查辦公室編,《宦海日記校注》,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
,1988年。
清.許旭,《閩中紀略》,臺北:臺灣銀行,1968年。
清.陳盛韶,《問俗錄》,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7年。
清.陳肇興,《陶村詩稿》,臺北:臺灣銀行,1962年。
清.陳確,《陳確集》,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點校本。
清.郭嵩燾著,楊堅點校,《郭嵩燾詩文集》,長沙:岳麓書社,1984年。
清.章甫,《半崧集簡編》,臺北:臺灣銀行,1964年。
清.黃叔璥,《臺海使槎錄》,臺北:臺灣銀行,1957年。
清.黃釗,《石窟一徵》,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0年。
清.黃逢昶,《臺灣生熟番紀事》,臺北:臺灣銀行,1960年。
清.黃道周,《黃漳浦文選》,臺北:臺灣銀行,1962年。
清.馮桂芬著,陳正青點校,《校邠廬抗議》,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年。
清.湯若望,《民曆鋪註解惑》,收入鐘鳴旦、杜鼎克主編,《耶穌會羅馬檔案館明清天
主教文獻》第6冊,臺北:利氏學社,2002年。
清.斌椿,《乘查筆記》,臺北:華文書局,1969年據清同治5年刊本景印。
清.葛士濬輯,《皇朝經世文續編》,臺北:國風出版社,1964年據清光緒24年刊本景印

清.楊捷,《平閩紀》,臺北:臺灣銀行,1961年。
清.董天工,《臺海見聞錄》,臺北:臺灣銀行,1961年。
清.蔣師轍,《臺游日記》,臺北:臺灣銀行,1957年。
清.劉坤一,《劉坤一遺集》,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
清.劉銘傳,《劉壯肅公奏議》,臺北:臺灣銀行,1958年。
清.劉獻廷,《廣陽雜記》,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6年。
清.劉璈,《巡臺退思錄》,臺北:臺灣銀行,1958年。
清.蔡青筠,《戴案紀略》,臺北:臺灣銀行,1964年。
清.鄭用錫,《北郭園詩鈔》,臺北:臺灣銀行,1959年。
清.鄭兼才,《六亭文選》,臺北:臺灣銀行,1962年。
清.鄭觀應著,夏東元編,《鄭觀應集》上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
清.藍鼎元,《東征集》,臺北:臺灣銀行,1958年。
清.藍鼎元,《平臺紀略》,臺北:臺灣銀行,1958年。
清.藍鼎元著,蔣炳釗、王鈿點校,《鹿洲全集》,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95年。
清.魏源,《聖武記》,臺北:世界書局,1962年重印。
清.魏源,《魏源集》,北京:中華書局,1976年點校本。
不著撰人,《天妃顯聖錄》,臺北:臺灣銀行,1960年。
佐倉孫三,《臺風雜記》,臺北:臺灣銀行,1961年。
吳豐山,《吳三連回憶錄》,臺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91年。
金雲銘,《陳第年譜》,臺北:臺灣銀行,1972年。
 我氏著,林美容點校,《百年見聞肚皮集》,新竹:新竹市立文化中心,1995年。
許南英,《窺園留草》,臺北:臺灣銀行,1962年。
連橫,《臺灣詩乘》,臺北:臺灣銀行,1960年。
連橫,《雅言》,臺北:臺灣銀行,1963年。
連橫,《雅堂文集》,臺北:臺灣銀行,1964年。
連橫,《臺灣詩薈雜文鈔》,臺北:臺灣銀行,1966年。
馬偕著,周學普譯,《臺灣六記》,臺北:臺灣銀行,1960年。此書原題 From Far
Formosa,1896年出版。
馬偕著,陳宏文譯,《馬偕博士日記》,臺南:人光出版社,1996年。
陳逸松口述,林忠勝撰述,《陳逸松回憶錄》,臺北:前衛出版社,1994年。
麥高溫(J. MacGowan)著,朱濤、倪靜譯,《中國人生活的明與暗》,北京:時事出版社
,1998年。
傅錫祺,《櫟社沿革志略》,臺北:臺灣銀行,1963年。
雷吉納樂德.康(Reginald Kann)著,鄭順德譯,《福爾摩莎考察報告》,臺北:中央研
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2001年。
六、術數類書
晉.郭璞,《葬書》,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08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86年。
南唐.何漙,《靈城精義》,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08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
館,1986年。
明.徐試可編,《地理天機會元》,臺中:瑞成書局,1970年景印。
明.徐善繼、徐善述,《地理人子須知》,臺北:武陵出版社,1986年據萬曆11年重刻隆
慶3年本景印。
明.馬森編,《地理正宗集要》,臺北:武陵出版社,1988年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刊本景
印。
明.陳時暘,《陽宅真訣》,臺北:甲富健美出版社,1977年據明刊本景印。
明.黃慎編,《地理人天共寶》,臺北:士林出版社,1988年據明刊本景印。
明.劉春沂,《陰陽宅秘旨》,臺北:武陵出版社,1982年據清康熙年間刊本景印。
明.劉基,《堪輿漫興》,收入顧頡主編,《堪輿集成》,第2冊,重慶:重慶出版社
,1994年。
明.劉謙著,謝昌註,《地理囊金集註》,臺北:武陵出版公司,1995年據明刊本景印。
清.丁芮樸,《風水袪惑》,臺北:藝文印書館,1973年據《月河精舍叢抄》景印。
清.尹一勺,《地理四秘全書》,臺北:武陵出版公司,1994年據清刊本景印。
清.允祿等編,《欽定協紀辨方書》,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11冊,臺北:臺灣
商務印書館,1986年。
清.汪志伊,《地學簡明》,臺北:文海出版社,1974年據清嘉慶7年桐城汪氏手稿本景印

清.沈竹礽,《地理辨正抉要》,臺北:武陵出版公司,1993年據1937年刊本景印。
清.林郎著,《林郎仙剋擇大全》,臺北:武陵出版社,1985年。
清.林鎮著,郭忠民編,《林半仙祕授地理法》,臺中:如意堂書店,1998年。
清.姚廷鑾,《陽宅集成》,臺北:武陵出版公司,1999年。
清.高衡士,《相宅經纂》,收入劉永明主編,《增補四庫未收術數類古籍大全.堪輿集
成》,南京: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
清.袁守定,《地理啖蔗錄》,臺北:武陵出版公司,1996年。
清.傅禹輯,《地理捷訣》,臺北:甲富健美出版社,1978年據清刊本景印。
清.程前川,《地理三字經》,臺北:武陵出版公司,1992年據清乾隆年間刊本景印。
清.榮錫勳,《地理辨正翼》,臺北:武陵出版社,1976年據光緒20年刊本景印。
清.榮錫勳,《撼龍經疑龍經批注校補》,臺北:武陵出版公司,1995年據光緒18年刊本
景印。
清.趙九峰,《地理五訣》,臺北:武陵出版公司,1998年據清光緒2年刊本景印。
清.蔣大鴻,《地理辨正疏》,臺北:武陵出版公司,1992年據清刊本景印。
清.蔣大鴻,《相地指迷》,臺北:武陵出版公司,1996年據清刊本景印。
清.箬冠道人,《八宅明鏡》,臺北:武陵出版公司,1999年據清乾隆年間刊本景印。
清.釋徹瑩,《地理原真》,臺北:武陵出版公司,1988年。
不著撰人,《黃帝宅經》,收入顧頡主編,《堪輿集成》,第1冊,重慶:重慶出版社
,1994年。
不著撰人,《青囊海角經》,收入顧頡主編,《堪輿集成》,第1冊,重慶:重慶出版社
,1994年。
不著撰人,《記師口訣節文》,臺北:武陵出版公司,1995年據明刊本景印。
朱勝麒編,《洪潮和長二三房嫁娶撮要》,桃園:九龍堂,2000年。
李德鴻,《珠神真經》,收入上海書店出版社編,《叢書集成續編》第84冊,上海:上海
書店,1994年。
鐘義明,《增訂臺灣地理圖記》,臺北:武陵出版社,1993年。
七、報刊資料
林川夫主編,《民俗臺灣》,第1至7輯,臺北:武陵出版公司,1991年。
林樂知主編,《萬國公報》,臺北:華文書局,1968年據光緒元年至32年版景印。
金關丈夫主編,《民俗臺灣》,1941年7月至1945年1月。
臺灣慣習研究會原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譯,《臺灣慣習記事》(明治34年至明治40年
),第1至7卷,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84至1993年。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清季申報臺灣紀事輯錄》,臺北:臺灣銀行,1968年。
邱子槐,〈蘆洲李家古厝〉,《史聯雜誌》,第14期,1989年6月,頁1。
〈風水奇訟〉,《臺南文化》,8卷3期,1968年9月,頁31-32。
〈狀元墓〉,《嘉義文獻》,第9期,1978年5月,頁166-167。
八、史料叢編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近代中國對西方及列強認識資料彙編》第3輯,臺北:中央
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6年。
金榮華編,《金門民間故事集》,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1997年。
林美容編,《草屯鎮鄉土社會史資料》,臺北:臺灣風物雜誌社,1990年。
福建師範大學歷史系與福建地方史研究室編,《鴉片戰爭在閩臺史料選編》,福州:福建
人民出版社,1982年。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澎湖縣鄉土史料》,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4年。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雜詠合刻》,臺北:臺灣銀行,1958年。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流求與雞籠山》,臺北:臺灣銀行,1964年。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法軍侵臺檔》,臺北:臺灣銀行,1964年。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福建通志列傳選》,臺北:臺灣銀行,1964年。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輿地彙鈔》,臺北:臺灣銀行,1965年。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清光緒朝中日交涉史料選輯》,臺北:臺灣銀行,1965年。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碑傳選集》,臺北:臺灣銀行,1966年。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清季臺灣洋務史料》,臺北:臺灣銀行,1969年。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詩鈔》,臺北:臺灣銀行,1970年。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關係文獻集零》,臺北:臺灣銀行,1972年。
羅香林,《客家史料匯編》,臺北:南天書局,1992年重印。
九、近人研究
(一)中文專書
王玉德,《神秘的風水》,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
王玉德編著,《古代風水術注評》,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3年

王玉德,《中華堪輿術》,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
王世慶,《清代臺灣社會經濟》,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94年。
王世慶,《淡水河流域河港水運史》,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1996
年。
王其亨主編,《風水理論研究》,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1992年。
王銘銘、潘忠黨編,《象徵與社會——中國民間文化的探討》,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7年。
王爾敏,《明清社會文化生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7年。
王爾敏,《明清時代庶民文化生活》,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0年2版。
王爾敏,《近代文化生態及其變遷》,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2年。
王鐵,《中國東南的宗族與宗譜》,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2年。
尹章義,《張士箱家族移民發展史——清初閩南士族移民臺灣之一個案研究》,臺北:張
士箱家族拓展史研纂委員會,1983年。
尹章義,《臺灣開發史研究》,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89年。
方豪,《方豪六十自定稿》,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69年。
方豪,《臺灣早期史綱》,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4年。
艾定增,《風水鉤沉——中國建築人類學發源》,臺北:田園城市文化事業公司,1998年

李亦園,《臺灣土著民族的社會與文化》,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82年。
李明賢,《咸菜甕鄉街的空間演變》,新竹:新竹縣立文化中心,1999年。
李約瑟(Joseph Needham)著,陳維綸等譯,《中國之科學與文明》第2冊,臺北:臺灣商
務印書館,1985年修訂4版。
李約瑟(Joseph Needham)著,杜維運等譯,《中國之科學與文明》第3冊,臺北:臺灣商
務印書館,1980年。
李國祁,《中國早期的鐵路經營》,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6年再版。
李國祁,《中國現代化的區域研究:閩浙臺地區, 1860-1916》,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
研究所,1982年。
李讓禮,《臺灣番事物產與商務》,臺北:臺灣銀行,1960年。
呂理政,《天、人、社會:試論中國傳統的宇宙認知模型》,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
究所,1990年。
呂理政,《傳統信仰與現代社會》,臺北:稻鄉出版社,1992年。
何丙郁、何冠彪,《中國科技史概論》,臺北:木鐸出版社,1983年。
何培夫,《臺灣的民俗辟邪物》,臺南:臺南市政府,2001年。
何淑宜,《明代士紳與通俗文化——以喪葬禮俗為例的考察》,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歷史研究所,2000年。
何曉昕,《風水探源》,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1990年。
何曉昕、羅雋,《風水史》,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5年。
吳學明,《頭前溪中上游開墾史暨史料彙編》,新竹:新竹縣立文化中心,1998年。
吳學明,《金廣福墾隘研究》,新竹:新竹縣立文化中心,2000年。
吳蕙芳,《萬寶全書:明清時期的民間生活實錄》,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2001
年。
吳瀛濤,《臺灣民俗》,臺北:臺灣時代書局,1975年。
杜而未,《崑崙文化與不死思想》,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7年。
妙摩、慧度,《中國風水術》,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96年。
來新夏,《中國地方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
林正弘,《伽利略.波柏.科學說明》,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8年。
林美容編,《臺灣民間信仰研究書目》,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97年增訂版

林美容,《鄉土史與村庄史——人類學者看地方》,臺北:臺原出版社,2000年。
林會承,《臺灣傳統建築手冊(形式與作法篇)》,臺北:藝術家出版社,1990年再版。
林會承,《清末鹿港街鎮結構》,臺北:境與象出版社,1991年3版。
邱瑞杰,《清末關西地區散村的安全與防禦》,新竹:新竹縣立文化中心,1999年。
洪麗完,《臺灣中部平埔族》,臺北:稻鄉出版社,1997年。
胡煒崟,《清代閩粵鄉族性衝突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1997年

范勝雄,《蔣公子敗地理》,臺南:臺南市政府,2001年。
俞孔堅,《理想景觀探源——風水的文化意義》,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年。
俞孔堅,《景觀:文化、生態與感知》,北京:科學出版社,1998年。
俞灝敏,《風水探究》,香港:中華書局,1991年。
姜佩君編著,《澎湖民間傳說》,臺北:聖環圖書公司,1998年。
施添福,《清代在臺漢人祖籍分布和原鄉生活方式》,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
,1987年。
祝瑞開主編,《宋明思想和中華文明》,上海:學林出版社,1995年。
姚蒙、李幽蘭編譯,《法國當代新史學》,臺北:遠流出版公司,1993年。
高令印、陳其芳,《福建朱子學》,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6年。
徐明福,《臺灣傳統民宅及其地方性史料之研究》,臺北:胡氏圖書公司,1990年。
張世賢,《晚清治臺政策》,臺北:私立東吳大學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1978年。
張宇彤,《澎湖地方傳統民宅之構
↑回到頂端↑
#336835 - 2004-09-20 20:14:41 Re: 八字論命的實徵研究
jfive 離線
一元復始
註冊: 2003-04-16
文章數: 1169
來自: hemingwang.blogspot.com
第 2 筆
國家圖書館索書號: 系統編號: 91NCKU5493001
     出版年: 民2003/01/28
     研究生: 梅政清 Chung-Ching Mei
(以研究生姓名查詢國家圖書館索書號 ,未查獲者表國圖尚未典藏)
(以研究生姓名查詢國科會科資中心微片資料庫)
(連結至全國圖書聯合目錄)  (連結至政大圖書館館藏目錄)
    電子全文: 電子全文下載
    論文名稱: 中國上古天文學之社會文化意涵
    論文名稱: none
    指導教授: 王健文 Chang-Wung Wang
    學位類別: 碩士
    校院名稱: 國立成功大學
    系所名稱: 歷史學系碩博士班
     學年度: 9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21
     關鍵字: 上古天文學 none
天文學史
天文學
天文
先秦天文社會思想
[摘要]


   中國古代天文學自新石器時代以來,經過了漫長的累積其內容日益豐富,西周以後
開始稱得上「天文學體系」。至春秋戰國時期由於思想的開拓,可說是一個加速期,表現
在天文學體系的發展上日益細密,至遲到春秋時期已經完成了斗建十二辰位觀測系統,同
時仍持續擴大對恆星的認識。晚近出土之戰國初期的曾侯乙墓漆箱蓋所繪二十八宿圖,證
實了至遲在春秋戰國之交,古人已完成二十八宿之恆星體系。
   另外由春秋時期開始,長時期對於長週期的行星觀測也開始呈現其觀測成果,木星
以合於天之大數——十二——的原因其大週期首先被發現,土星也由於基本上與二十八宿
之數同而被認識。戰國時期歲星日益受重視,受制於斗建十二辰位運行之觀念,從歲星衍
生出依斗柄所指而行的太歲,使得天文信仰有著更豐富的表現。
   就作為包容天文體系的宇宙觀而言,春秋戰國時代也是個重大的轉折。過去以神話
作為認識基礎的原始蓋天說,自春秋時代末期以後,隨著天文學的進展,不斷受到挑戰,
戰國時期的知識份子在面對天圓地方之疑問時,亦只能從哲學上說解。秦漢時期各種宇宙
論盛行,期中尤其以渾天說、新蓋天說、宣夜說為宗。宣夜說以危急既有之天文學成就而
日漸消弭,蓋天說引進土圭所得數據作為新的支撐,與渾天說瑜亮一時,但渾天說終以更
能考核天象勝出,成為後世宇宙論之主流。(參見附錄二)
   另一方面,從春秋中期以降,土圭測日影之用途不斷出現新意,從「求地中」到「
確定二分二至」,使得天文觀測取得重大突破。農業序列得以自天文星象中游離出來,在
生活項目與天文星象已然鬆動之際,庶民生活項目之大宗——農業——脫離天文星象之節
度,更加凸顯了天文星象在信仰方面的功能。
   天文作為一種信仰,我們可以從幾層同心圓的方式看到古人大從世界觀,小到個人
身體,都企圖與天這個體系建立關連。同時在庶民的腦海中,天文信仰也不斷演化,歲與
太歲、斗建所在、符碼化之後的二十八宿,都有可能影響人生禍福,而人們卻可能透過理
性的推算方法來預知吉凶。
   春秋戰國以來的紛亂結束了,眾聲喧嘩之後歸於平靜。漢代堪稱為中國第一個盛世
,不論文治武功皆有其應然之歷史地位。在穩定成長的時代中來看學術成果,應當較能有
一條水平線可求。
   西漢司馬遷以〈天官書〉與〈曆書〉向世人昭示了當時天文學的階段性成就。


[摘要]


 none


[論文目次]


 前言……………………………………………………………………001
   一、二十世紀中國天文學史研究的發展………………………001
     (一)二十世紀初期中國的天文學史研究………………002
     (二)二十世紀中葉以後中國天文學史研究的新方向…007
   二、中國古代天文學與思想、社會的關連……………………009
 第一章:中國古代幾種天文學體系區劃的建立……………………017
  第一節:從三代觀測基準到二十八宿……………………………019
   一、殷商的大火星(心宿二)…………………………………019
   二、夏參與歲伐…………………………………………………023
     (一)以歲卜受年…………………………………………025
     (二)歲祭、祭歲…………………………………………027
     (三)歲與夜晚……………………………………………029
     (四)歲與唐地的關係……………………………………030
     (五)歲與軍事……………………………………………032
   三、周人的房……………………………………………………038
   四、《尚書》〈堯典〉四仲星…………………………………040
   五、小結——室與壁……………………………………………044
  第二節:天空區劃的另外幾種系統——十二辰與十二次………048
   一、十二地支與十二辰…………………………………………048
   二、新系統——以斗為中心的觀測方式………………………050
   三、火、木、土行星觀測………………………………………054
   四、歲星與十二次………………………………………………058
  第三節:小結——從「辰」的幾個指涉說起……………………063
   一、參宿與大火——最早的天文觀測…………………………064
   二、時間與空間…………………………………………………066
 第二章:觀象授時——天文的時間性格……………………………069
  第一節:天文時間的表現形式——時政與曆法…………………070
   一、曆法的初相——天文與物候………………………………070
   二、周代天文觀測官員大史——兼論史官之初職……………075
     (一)大史及其僚屬的工作………………………………076
     (二)馮相氏的理性視角…………………………………077
     (三)保章氏的宗教性視角………………………………078
     (四)為生活而觀星………………………………………079
   三、觀象授時——時政——之重要性…………………………082
  第二節:天文指導下的社會生活…………………………………085
   一、時政中的農業………………………………………………085
     (一)夏曆正月農事之始…………………………………086
     (二)農務期間……………………………………………089
   二、農業之外的生活項目………………………………………094
     (一)仲春合男女…………………………………………095
     (二)武備訓練……………………………………………096
     (三)婦功…………………………………………………097
     (四)馬政…………………………………………………097
     (五)常態祭祀……………………………………………098
   三、國家建設時令………………………………………………100
     (一)交通…………………………………………………101
     (二)國家工程……………………………………………104
  第三節:春秋時期天文觀測的突破………………………………107
   一、時令規範的瓦解……………………………………………107
   二、天文觀測法的突破…………………………………………108
   三、土圭四法……………………………………………………111
     (一)分別四方……………………………………………113
     (二)測日中以正朝夕……………………………………113
     (三)致四時日月之景……………………………………114
     (四)求地中及度地封國…………………………………115
   四、日南至………………………………………………………116
   五、觀測天象的新意義——天象易位…………………………117
 第三章:辨方正位——古代天文的空間性格………………………121
  第一節:古代中國對世界的看法…………………………………123
   一、天文與神話…………………………………………………123
     (一)羲和與十個太陽……………………………………124
     (二)絕地天通——天文進展與宗教壟斷………………129
   二、先秦時期對世界的看法——原始蓋天說…………………131
  第二節:「天」——人間的終極標準……………………………136
   一、同心圓對應…………………………………………………137
     (一)天上與天下——分野………………………………137
     (二)都城建築的完型……………………………………143
     (三)庶民的宮殿——陽宅………………………………146
     (四)另一個居所——陰宅………………………………147
     (五)完美的動物…………………………………………149
     (六)天文與人體器官……………………………………150
   二、占卜中的天文學——從秦簡「日書」中舉例……………153
     (一)建除家與斗建十二辰………………………………153
     (二)「日書」中的歲星與二十八宿……………………160
   三、庶民生活與天文意象………………………………………166
 結論——兼論《史記》〈天官書〉之時代意義……………………167
   一、先秦天文學體系之總結——〈天官書〉…………………170
     (一)天文體系區劃的確立………………………………171
     (二)中國古代第一本認星手冊…………………………174
   二、先秦曆法成就之階段性體現——〈曆書〉………………177
 附圖……………………………………………………………………183
 附錄一:鄭文光《中國天文學源流》朏日天象舉要………………197
 附錄一附圖……………………………………………………………203
 附錄二:漢代宇宙論之發展與蓋天說之借屍還魂…………………209
 參考書目………………………………………………………………217


[參考文獻]


 典 籍
 1.孔穎達 等,《十三經注疏(一)——周易正義》,台北:藝文印書館,1989.1,十一
版。
 2.孫星衍,《尚書今古文注疏》,台北:文津出版社,1987.9,初版。
 3.朱右曾,《逸周書集訓校釋》,台北:世界書局,1980.11,三版。
 4.陳奐,《詩毛氏傳疏》,台北:學生書局,1972.8,影印再版。
 5.楊伯峻,《春秋左傳注》,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91.9,再版。
 6.陳立,《公羊義疏》,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2,台一版。
 7.韋昭 注,《國語》,台北:宏業書局,1980,初版。
 8.孫詒讓,《周禮正義》,北京:中華書局,2000.3,初版二刷。
 9.孫希旦,《禮記集解》,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8,文一版。
 10.王聘珍,《大戴禮記解詁》,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6.4,初版。
 11.劉寶楠,《論語正義》,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11,初版。
 12.焦循,《孟子正義》,台北:文津出版社,1988,初版。
 13.戴望,《管子校正》,台北:世界書局,1990.6,十三版。
 14.洪興祖,《楚辭補注》,台北:天工書局,1994.9,初版。
 15.袁珂,《山海經校注》,台北:里仁書局,1995.4,初版三刷。
 16.陳奇猷 校釋,《呂氏春秋校釋》,上海:學林出版社,1995.10,初版三刷。
 17.高誘 注,《淮南子》,台北:世界書局,1991.3,九版。
 18.郭璞 注,邢昺 疏,《爾雅注疏》,台北:世界書局,1985.5,四版。
 19.蘇輿,《春秋繁露義證》,北京:中華書局,1996.9,初版二刷。
 20.大陸人民衛生出版社編輯部,《黃帝內經素問》,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6.7,
初版八刷。(據明代顧從德,《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刻本重印。)
 21.徐彬 注,《金匱要略》,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92.1,七版二刷。
 22.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台北:天工書局,1992,再版。
 23.瀧川龜太郎,《史記會注考證》,台北:天工書局,1989,初版。
 24.班固 撰,顏師古 注,《漢書》,台北:宏業書局,1978.8,再版。
 25.范曄 撰,李賢 等注,《後漢書》,台北:宏業書局,1984.3再版。
 26.房玄齡 等撰,《晉書》,台北:鼎文書局,1976,初版。
 27.魏徵 等撰,《隋書》,台北:宏業書局,1974.7,初版。
 28.楊家駱 編,《三輔黃圖唐兩京城坊考》,台北:世界書局,1984.2,三版。
 29.瞿曇悉達 編、李克和 校點,《開元占經》,長沙:岳麓書社,1994.12,初版。
 30.趙曄 撰,徐天祐 注,《吳越春秋》,台北:世界書局,1979.12,三版。(景明弘
治覆元大德本。)
 31.張衡 著,張在義 等譯注,《張衡文選譯》,成都:巴蜀出版社,1990,初版。
 32.王毓榮 校注,《荊楚歲時記校注》,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6,初版二刷。
 出土文書
 1.文物出版社編,《睡虎地秦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9,初版。
 2.李零,《長沙子彈庫戰國楚帛書研究》,北京:中華書局,1985.7,初版。
 3.吳小強,《秦簡日書集釋》,長沙:岳麓書社,2000.7,初版。(《天水放馬灘秦簡
》〈日書〉。)
 4.郭沫若 主編,《甲骨文合集》,上海: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1983,初版。
 書 目
 1.于省吾主編,《甲骨文字詁林》,北京:中華書局,1996。
 2.卡西勒 著,甘陽 譯,《人論》,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7.11,再版。
 3.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中國古代天文文物論集》,北京:文物出版社
,1989,初版。
 4.王師健文,《奉天承運—古代中國的「國家」概念及其正當性基礎》,台北:東大圖
書股份有限公司,1995,初版。
 5.石雲里,《中國古代科學技術史綱─天文卷》,遼寧:遼寧教育出版社,1996,初版

 6.朱文鑫,《天文學小史》,收入:《民國叢書》第四編90號,上海書局。
 7.朱文鑫,《曆法通志》,收入:《民國叢書》第四編90號,上海書局。
 8.朱文鑫,《天文考古錄》,收於:《人人文庫082》,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6,
台一版。
 9.江曉原《天學真原》(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5.6,初版三刷。
 10.江曉原,《天學志》,收於:《中華文化通志‧科學技術典》,陳美東主編,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10,初版。
 11.江曉原,《周髀算經譯注》,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7,初版。
 12.何丙郁、何冠彪,《中國科技史概論》,香港:中華書局,1983,初版。
 13.何崤 編校,《中國現代學術經典9—郭沫若卷》,石家莊市: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初版。
 14.宋和貴,《四診心法圖解心象記憶》,台北:志遠書局,1987.9,第二版。
 15.李維斯陀 著、周昌忠 譯,《神話學:生食與熟食》,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92
,初版。
 16.李鑒澄 編,《劉朝陽中國天文學史論文選》,鄭州:大象出版社,2000.1,初版。
 17.明文書局編輯部,《中國天文史話》,臺北:明文書局,1995,初版。
 18.金祖孟,《中國古宇宙論》,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5,初版。
 19.金春峰,《周官之成書及其反映的文化與時代新考》,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3.
11,初版。
 20.周長山,《漢代城市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0,初版。
 21.屈萬里,《尚書集釋》,台北: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3.11,初版三刷。
 22.高平子,《高平子天文曆學論著選》,台北:中央研究院數學研究所,1987.6,初版

 23.莊雅州,〈夏小正月令異同論〉,收入:《孔孟月刊》21卷11期,頁15~16。
 24.晁福林,《先秦民俗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1,初版。
 25.席澤宗,《科學史八講》,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4,初版。
 26.常玉芝,《殷商曆法研究》,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8.9,初版。
 27.陳久金、楊怡,《中國古代的天文與曆法》,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6,初版三
刷。
 28.陳久金、盧央、劉堯漢,《彝族天文學史》,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84.4,初版

 29.陳立夫主譯,Joseph Needham原著,《中國古代科學思想史》,江西:江西人民出版
社,1990,初版。
 30.陳立夫主譯,Joseph Needham原著,《中國之科學與文明》第五冊,臺北:臺灣商務
印書館,1980,三版。
 31.郭沫若,《郭沫若全集》考古編第一卷。北京:科學出版社,1982。
 32.陳美東,《古曆新探》,遼寧:遼寧教育出版社,1995,初版。
 33.陸思賢、李迪,《天文考古通論》,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0.11,初版。
 34.張聞玉,《古代天文曆法論集》,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5.12,初版。
 35.陳萬鼐,《中國五千年文物集刊─天文篇》,臺北:中華五千年文物集刊編輯委員會
,1988,初版。
 36.陳夢家,《殷虛卜辭綜述》,北京:中華書局,1988,初版。
 37.陳遵媯,《中國天文學史》第一冊,台北:明文書局,1988.3,再版。
 38.陳遵媯,《中國天文學史》第二冊,台北:明文書局,1985.5,初版。
 39.陳遵媯,《中國天文學史》第三冊,台北:明文書局,1987.8,初版。
 40.陳遵媯,《中國天文學史》第四冊,台北:明文書局,1987.6,初版。
 41.陳遵媯,《中國天文學史》第五冊,台北:明文書局,1988.11,初版。
 42.陳遵媯,《中國天文學史》第六冊,台北:明文書局,1990.6,初版。
 43.楊樹達,《積微居甲文說‧釋星》,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初版。
 44.劉樂賢,《睡虎地秦簡日書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7,初版。
 45.鄭文光,《中國天文學源流》,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0.3,初版。
 46.龐樸,《稂莠集—中國文化與哲學論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3,初版。
 論 文
 1.王車、陳徐,〈洛陽北魏元義墓的星象圖〉,收於:《文物》1974年12期。
 2.王健民、梁柱、王勝利,〈曾侯乙墓出土的二十八宿青龍白虎圖象〉,收於:《文物
》1979年7期(總278期)。
 3.王勝利,〈「雲夢秦簡日書初探」商榷〉,收於:《江漢論壇》1987年第11期。
 4.伊世同,〈臨安晚唐錢寬墓天文圖簡析〉,收於:《文物》1979年12期。
 5.伊世同,〈杭州吳越墓石刻星圖〉,收於:《中國古代天文文物論集》,北京:文物
出版社,1989.12,初版。
 6.杜正勝,〈內外與八方〉,收於:黃應貴主編,《空間、力與社會》,台北:中央研
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95.12,初版。
 7.李學勤,〈論殷虛卜辭的「星」〉,收於:《鄭州大學學報》1981年第4期。
 8.竺可楨,〈二十八宿起源之時代與地點〉,收入:《思想與時代》月刊第34期。(台
北:華岡出版有限公司,合訂本第二冊,1978年影印本。)
 9.河北省文物管理處,〈河北宣化壁畫墓發掘簡報〉,收於:《文物》1975年8期。
 10.邱博舜,〈從「天圓地方」的觀點看「八宅」的操作架構〉,收於:黃應貴主編,《
空間、力與社會》,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95.12,初版。
 11.莊雅州,〈夏小正之天文〉,收於:《中國學術年刊》6期,民73.06。
 12.夏鼐,〈洛陽西漢壁畫墓中的星象圖〉,收於:《中國古代天文文物論集》,北京:
文物出版社,1989.12,初版。
 13.浙江省博物館、杭州市文管會,〈浙江臨安晚唐錢寬墓出土天文圖及官字款白瓷〉,
收於:《文物》1979年12期。
 14.郭沫若,〈釋歲〉,收於:《郭沫若全集》考古編第一卷。北京:科學出版社,1982

 15.郭沫若,〈釋干支〉,收於:《郭沫若全集》考古編第一卷。北京:科學出版社
,1982。
 16.張聞玉,〈雲夢秦簡「日書」初探〉,收於:《江漢論壇》1987年第4期。
 17.馮時,〈河南濮陽西水坡45號墓的天文學研究〉,收於:《文物》1990年第3期。
 18.董作賓,〈殷曆中幾個重要問題〉,收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4
本第3分冊,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34。
 19.董作賓,〈殷曆譜〉,收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中央研究院歷史
語言研究所,1945。
 20.錢寶琮,〈論二十八宿之來歷〉,收於:《思想與時代》月刊第43期。(台北:華岡
出版有限公司,合訂本第二冊,1978年影印本。)
 21.錢寶琮,〈中國東漢以前時月日紀法之研究〉,收於:台北—文海出版社,《國立中
山大學語言歷史學研究所》第八冊(94、95、96合刊本「天文史專號」),1929,頁3731-
3746。
 22.濮陽市文物管理委員會等,〈河南濮陽西水坡遺址發掘簡報〉,收於:《文物》1988
年第3期。
 23.濮陽西水坡遺址考古隊,〈1988年河南濮陽西水坡遺址發掘簡報〉,收於:《考古
》1989年第12期。
↑回到頂端↑
#336836 - 2004-09-20 20:15:37 Re: 八字論命的實徵研究
jfive 離線
一元復始
註冊: 2003-04-16
文章數: 1169
來自: hemingwang.blogspot.com
第 3 筆
國家圖書館索書號: 系統編號: 91NTNU0479009
     出版年: 民91
     研究生: 陳敏皓
(以研究生姓名查詢國家圖書館索書號 ,未查獲者表國圖尚未典藏)
(以研究生姓名查詢國科會科資中心微片資料庫)
(連結至全國圖書聯合目錄)  (連結至政大圖書館館藏目錄)
    論文名稱: 《同文算指》之內容分析
    指導教授: 洪萬生 博士
    學位類別: 碩士
    校院名稱: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 數學研究所
      學號: 588401012
     學年度: 9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61
     關鍵字: 《同文算指》
李之藻
[摘要]
《《同文算指》之研究》摘要
《同文算指》是介紹歐洲筆算的第一部著作,該書是根據克拉維斯(Christopher Clavius
,1537-1612,明末中譯名『丁先生』) 所著的《實用算術概論》(Epitome
arithmeticae practicae,1583)、《算法統宗》等書,由利瑪竇與李之藻編譯而成。它
是歐洲近代實用算術傳入中國的開始,對後來的中國算術演算有巨大的影響。同時,李之
藻藉此書編譯所播下的西學東漸之種子,也在清朝時開啟新的一頁。《同文算指》一書分
為《前編》、《通編》、《別編》三部分。
《前編》二卷(1613年)主要介紹了筆算的定位法和整數及分數的四則運算,其中加法、
減法、乘法及分數除法和今日運算方法基本相同;整數除法是十五世紀末義大利數學家應
用的「削減法」(亦即「帆船法」),十分複雜,但值得探索。本編中的分數記法,與古
代籌算記法或歐洲的筆算記法正好顛倒過來,李之藻把分母置於分數線之上,分子置於分
數線之下。最後,總結通問十四題是運用加、減、乘、除四術,由淺入深、由易入難。
《通編》八卷(1613年)是全書的中心,內容有三率法中含比例(包括正比、反比和複比
)、比例分配、疊借互徵法(盈不足問題)、雜和較乘法(多元一次方程組)、數列(包
括等差數列和等比數列)、級數(包括等差級數和等比級數)、測量三率法、勾股略、開
方(包括開平方、立方與多乘方)與帶從開平方、冪次方等。此外,還輯入《算法統宗》
中的一些難題,及徐光啟的《勾股義》與利瑪竇和徐光啟合譯的《測量法義》等內容。其
中多元一次方程組、開帶從平方與開多乘方等方法,由於未見於《實用算術概論》,顯然
是取自中國算書。
《別編》一卷(未提編譯年代),只有「截圓弦算」一節,全節談論的重點在天文測度方
面,整節分成七個部分,內中舉及正弦餘弦表至小數七位,為近代西方三角學傳入中國之
首。
本論文將深入分析《同文算指》的內容,並且探討筆算與當時學術環境的關聯,用以確立
李之藻在明末算學研究的地位及其影響。事實上,《同文算指》介紹的筆算,與現今的算
法十分接近,清代數學工作者很重視它,並不斷地克服了它的缺點,使筆算漸臻完善,筆
算的應用也逐漸普遍起來,可見《同文算指》是具有時代意義及研究價值。


[論文目次]
目    錄
第1章、緒論
1.1、 研究動機                         1
1.2、 研究回顧                         2
1.3、 研究方向                         5
第2章、李之藻所處的學術環境-西算的傳入
2.1、李之藻姓氏爵里                      7
2.2、李之藻與徐光啟、利瑪竇之交遊               9
  2.3、李之藻的數學思維                     16
  2.4、明末時期歐洲數學發展情形                 19
第3章、《同文算指》中﹙前編﹚內容分析
  3.1、﹙前編﹚中的定位法及加、減、乘法             23
  3.2、﹙前編﹚中的除法及帆船法                 43
  3.3、﹙前編﹚中的奇零算法                   55
第4章、《同文算指》中﹙通編﹚的內容分析
  4.1、三率法及比例(包括正比、反比和比例分配)         65
  4.2、疊借互徵法(盈不足問題)                 76
  4.3、雜和較乘法(多元一次方程組)               82
  4.4、數列及級數(等差、等比)                 90
  4.5、開方(開平方、立方與多乘方)               99
  4.6、帶從開平方                        108
第5章、《同文算指》的承先與啟後
  5.1、《同文算指》承《算法統宗》的部分             117
  5.2、《同文算指》承《測量法義》、《勾股義》的部分        127
  5.3、《同文算指》影響明清代算學家及《數理精薀》        137
   第6章、結論                      149
附錄、                             153
參考資料、                          158


[參考文獻]
1.李繼閔,《九章算術及其劉徽注研究》,台北:九章出版社,1992年。
2.李儼,《中國古代數學簡史》,台北:九章出版社,1983年。
3.李儼,《中國算學史》,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4年。
4.王漪,《明清之際中學之西漸》,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77
年。
5.唐遠華,《基督教教會及其傳教方法在近代中國本土化之發展》,台北:國立台灣師範
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1年。
6.本社編輯部,《中國文明史-明代中冊》,台北:地球出版社,1995年。
7.郭書春,《中國古代數學》,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
8.洪萬生,《中國文化新論-科技篇,格物與成器》,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82年。
9.方豪,《中西交通史》,台北:華岡出版社,1966年。
10.楊國榮,《科學主義:演進與超越》,台北:洪業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年。
11.錢穆,《中國文化史導論》,台北:正中書局,1951年。
12.吳宏一、沈清松、趙金祁,《人文社會科技的展望》,台北:臺灣書店,1999年。
13.刑義田,《中國文化新論-根源篇 永恆的巨流》,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81年。
14.張永堂,《明末清初理學與科學關係再論》,台北:學生書局,1994年。
15.王煜,《明清思想家論集》,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81年。
16.劉君燦,《方以智》,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8年。
17.王德毅,《明人別名字號索引(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00年。
18.沈起煒、劉德重,《中國歷代人民大辭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19.維爾納.施泰因(德),《人類文明編年紀事-科學和技術分冊》,中國對外翻譯出版
公司,1992年。
20.徐鳳先、曾雄生、傅海倫,《中國科技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8年。
21.Florian Cajori(卡約黎)著(曹丹文譯), A History of Elementary Mathematics
(初等算學史),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39年。
22.李兆華,《中國數學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
23.王鴻生,《中國古代的科學技術》,台北:文津出版社,2001年。
24.傅衣凌,《明史新編》,台北:昭明出版社,1999年。
25.何丙郁等著,《中國科技史論文集》,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95年。
26.徐思眾,《中國珠算心算大全》,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1996年。
27.梅榮照主編,《明清數學史論文集》,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0年。
28.劉鈍,《大哉言數》,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7年。
29.錢寶琮,〈方程算法源流考〉,收入杜石然主編,《李儼錢寶琮科學史全集》第一卷(
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年),頁16-23。
30.董英哲,《科技與古代社會》,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
31.陳曉中等著,《中國古代的科技》,台北:明文書局,1990年。
32.郭金彬,《中國傳統科學思想史論》,北京:知識出版社,1993年。
33.金秋鵬,《中國古代科技史話》,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年。
34.李兆華,《古算今論》,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年。
35.韓琦,《中國科學技術的西傳及其影響》,收入季羨林主編,《東學西漸叢書》,河北
人民出版社,1999年。
36.沈康身,《中算導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年。
37.郭書春,《古代世界數學泰斗-劉徽》,台北:明文出版社,1995年。
38.藪內清著(鄭瑞明譯),《中國數學史》,台北:南宏出版社,1984年。
39.列志佳、簡珮華、黃家鳴主編,《數學的故事》,台北:九章出版社,2000年。
40.郭世榮,《算法統宗導讀》,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
41.孫尚楊,《基督教與明代儒學》,台北:東方出版社,1994年。
42.徐宗澤,《明清間耶穌會士譯著提要-耶穌會創立四百年紀念(1540-1940)》,台北
:臺灣中華書局印行,1958年。
43.龔鵬程等編著,《國史鏡原-改變中國的劃時代文獻(下)》,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
,1986年。
44.郭書春譯注,《九章算術》,瀋陽:瀋陽教育出版社,1998年。
45.鄭天杰,《曆法叢談》,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5年。
46.陳寶良,《上帝的使徒-明末清初的耶穌會士》,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1年

47.Frank J. Swetz, Capitalism And Arithmetic:The New Math of the 15th
Century, Illinois:Open Court La Salle,1987.
48.李文林主編,《數學珍寶-歷史文獻精選》,台北:九章出版社,2000年。
49.畢誠、程方平,《中國教育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
50. 薄樹人,《中國天文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
51. 李儼,〈中國數學發展情形〉,收入《李儼錢寶琮科學史全集》第十卷(瀋陽:遼寧
教育出版社,1998年),頁282-302。
52. 林昌億,《中國清代1723-1820年間的借根方與天元術》,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數
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53. 錢寶琮,〈《九章算術》盈不足術流傳歐洲考〉,收入《李儼錢寶琮科學史全集》第
九卷(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年),頁35-49。
54. 方豪,《李之藻研究》,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
55. 李儼,(西洋曆算之輸入(一)(二)),,收入《李儼錢寶琮科學史全集》第三卷
(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年),頁417-511。
56. 李儼,(明清之際西算輸入中國年表),收入《李儼錢寶琮科學史全集》第七卷(瀋
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年),頁9-81。
57. 李儼,(中算家的級數論),收入《李儼錢寶琮科學史全集》第六卷(瀋陽:遼寧教
育出版社,1998年),頁287-382。
58. 林炎全、洪萬生、楊康景松,《數學史-數學思想的發展》,台北:九章出版社
,1979年。
59. 汪建平、聞人軍,《中國科學技術史綱》,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99年。
60. 傅溥,《中國數學發展史》,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82年。
61. 呂乃基,《科學與文化的足跡》,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
62. 王渝生、劉鈍,《中國數學史大系-南北朝隋唐數學》,河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
年。
63. Catherine Jami, Peter Engelfriet and Gregory Blue, Statecraft and
Intelleutual Renewal in Ming China:(The Cross-Cultural Synthesis of Xu
Guangqi(1562-1633)), Leiden:Brill, 2001.
64. W.C.Dampier著(李珩譯),A History of Science and Relations with
Philosophy and Religion(科學史-及其與哲學和宗教的關係)上冊,北京:商務印書館
,1997年。
65. 林德宏,《科學思想史》,新竹:理藝出版社,1997年。
66. 杜石然主編,《中國古代科學家傳記》下集,北京:科學出版社,1993年。
67. 梁宗巨主編,《自然科學發展大事記》「數學卷」,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3年

68. Dirk J. Struik, A Concise History of Mathematics , New York:Dover
Publication,1948 .
69. Carl B. Boyer(Revised by Uta C. Merzbach), A History of Mathematics ,
New York:Wiley,1989 .
70. Florian Cajori, A History of Elementary Mathematics , New York:The
Macmillan Company,1916 .
71. H. A. Freebury, A History of Mathematics , New York:The Macmillan Company,
1958 .
72. 李儼,《中國算學史論叢》,台北:正中書局,1954年。
73. 許雪珍,《明代算書-算學寶鑑內容分析》,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數學研究所碩
士論文,1997年。
74. 杜瑞芝主編,《數學史辭典》,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0年。
75. 鄭克儉,《大眾珠算》,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4年。
76. Howard Eves原著(歐陽降譯),《數學史概論》,台北:曉園出版社,1993年。
77. Jean-Claude Martzloff(馬若安), A History of Chinese Mathematics , New
York:Springer-Verlag,1995 .
78. David Eugene Smith, History of Mathematics Vol Ι , New York:Dover
Publication,1958 .
79. Victor J. Katz, A History of Mathematics , New York:Addison Wesley,1998 .
80. Cynthia Hay, Mathematics from Manuscript to Print(1300-1600), New York:
Oxfod University Press,1988 .


-----------------

第 5 筆
國家圖書館索書號: 系統編號: 91YUNT5696005
     出版年: 民2003/07/25
     研究生: 蕭清芳 Hsiao Ching-Fang
(以研究生姓名查詢國家圖書館索書號 ,未查獲者表國圖尚未典藏)
(以研究生姓名查詢國科會科資中心微片資料庫)
(連結至全國圖書聯合目錄)  (連結至政大圖書館館藏目錄)
    論文名稱: 時間、知識與文化介面- 從台灣的民曆檢視文化的動態變遷
    論文名稱: Time, Knowledge and Cultural Interface—Examining
Cultural Dynamic Change from Taiwanese Civil Calendars
    指導教授: 林崇熙 Lin , Chong-Xi
    學位類別: 碩士
    校院名稱: 雲林科技大學
    系所名稱: 文化資產維護系碩士班
     學年度: 9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14
     關鍵字: 文化介面 Civil Calendars
民曆 Cultural Dimension
知識 knowledge
[摘要]


 本文的研究目的,主要是對台灣民曆在時代變遷中的呈現樣態進行的初步分析,探索傳
統的民曆內容,在漫漫的歷史的長流中,為什麼不為時代潮流新知所淹沒?從過去漢文化對
時間意義的特殊認知方式,因而衍生的民曆相關知識和意義,長久以來左右著此文化中人
的文化認知形成,指導人們日常生活的文化行為,這樣的知識認知方式,具有其文化的特
殊性,例如:陰陽五行、八字、擇日、沖煞、二十四節氣…等觀念,成為文化共同的集體認
知或思考模式的重要元素。
 近百年來民曆文化的傳承過程中,有關時間觀念方面的知識,以世界標準時的方式衡量
,由於認知途徑的不同,社會上以現代化科學方法和標準時間觀念為主流的認知建構模式
,取代過去對時間觀念的認知方式。然而,這套傳統的文化時間認知,因其根深柢固的文
化內涵,發展涉及農業、軍事、醫學、生命禮儀…等各種特殊的應用知識文化,使民曆中
的文化時間意義,至今仍是廣大文化社群中人重要的潛在共同認知和記憶,流傳在民間的
各階層。與以科學為主流的知識體系相對地成為一股文化伏流。透過民曆這樣一本小小的
文化載體,在今日快速變遷的大環環境下,仍能成為此文化氛圍中人們重要的溝通媒介。
本文將其視為一種新舊認知溝通的「文化介面」。這般的文化介面在不同的時代,透過政
治力量的介入以及在文化核心認知上不斷融合、刪改、新增、或遺忘中再現其特有的時代
文化圖像,於此我們窺見文化介面的身影,並得以從中檢視文化動態變遷過程中,對於文
化認知取捨的省思空間。
 關鍵字: 民曆 知識 文化介面


[摘要]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analyze the representative form of Taiwanese
lunar calendar through the decades—finding the reasons why the lunar calendar
would not be changed resulted by influence of new coming information. The
lunar calendar was formulated by the specific points of views of Han people
toward the culture. Some concepts in the lunar calendar, such as five elements
and solar terms, have become the essential background knowledge of Chinese.
Furthermore, it influences the cultural behaviors of the following Chinese
offspring.
 As the time goes by, one society is emphasized the “science” much more,
that is, everything should be set up in correct and definite way. This
prevailing concept changes the Chinese viewpoints toward time—beginning to
use solar calendar instead of lunar one. However, the lunar calendar has “
embedded” in Chinese minds. In addition, it is also greatly applied in many
aspects, such as medicals, military, agriculture and so on. Therefore, the
lunar calendar is still used by folks in Chinese society and cannot be
abandoned totally.
 The current research is also to show the phenomenon when an old culture was
impacted by the new one. Besides, examining the reasons of some parts of
culture changed by the cultural impact is anther focus in this research.
 Keywords :  Civil Calendars,Knowledge,Cultural Dimension


[論文目次]


 目錄
 中文摘要 Ⅰ
 英文摘要 Ⅱ
 謝誌   Ⅲ
 目錄   Ⅳ
 表目錄  Ⅵ
 圖目錄  Ⅶ
 第一章 緒論 1
 1.1前言 1
 1.2文獻回顧 3
 1.3研究問題的定義 9
 1.4 研究目的 11
 1.5研究方法與限制 13
 第二章 民曆時間知識的源流和基本內涵 15
 2.1 時間的文化意義 15
 2.2民曆的曆史源流 18
 2.2.1 擇吉的時代背景 18
 2.2.2 曆書的源流 18
 2.3文化平台基底意義的創造與疏離 22
 2.3.1 誰的知識?誰的資產? 22
 2.3.2 閱讀民曆的一般概況 25
 2.3.3 描述生命現象的時間意義─干支、五行 32
 2.3.4 自然時間的意義化身─十二建除神、納音五行 40
 2.3.5 與天同步的生活藝術─二十四節氣 42
 2.3.6 重要的生命時機─八字與十二生肖流年 48
 2.3.7 類比統合下的知識應用 50
 2.4 小結 54
 第三章 文化拉距戰的場域 55
 3.1政治主導下的主流文化 55
 3.2兩種文化的出入─用「神話」辯護「神話」 56
 3.3「神話」的逐漸消失─殖民統治下的民曆文化樣態 59
 3.4「神州」意識形態下的「諸神」回流 64
 3.5文化新戰場的端倪─以台灣新十二生肖的論述為例 69
 3.6 小結─知識的轉型與文化的變遷 71
 第四章 文化介面的新動力 74
 4.1變相的權力宣示管道 77
 4.2專業師承網絡的建立與主動行銷各界的策略 83
 4.3 透過民曆「量身打造」的文化認同  84
 4.4 「專業簡易化」的釋出與「類顧問團叢結」行銷 85
 4. 5 小結 87
 第五章 結論 91
 5.1文化生命的態度 91
 5.3文化動態變遷的省思 92
 參考文獻 95
 附表 105
 附表一 循環觀念項目表 105
 附表二 行事宜忌〈用事〉比較表 106
 附錄 108
 附錄一 大正三年與昭和十三年民曆圖說明 108
 附錄二 大正三年與大正十六年民曆圖說明 110
 附錄三 民國四十三年到八十年民曆附載內容
     變動一覽表 111
 表目錄
 (表2-1)干支納音五行及六十太歲神名 27
 (表2-2)古代歲「干」「支」神名 28
 (表2-3)二十八宿星神名 28
 (表2-4)干支陰陽五行人事物屬性分類概略表 37
 (表2-5)二十四節氣七十二節候表 43


 圖目錄
 (圖2-1)唐乾符四年丁酉歲具注曆 19
 (圖2-2)年神吉凶方位圖 20
 (圖2-3)今民曆常見的年神方位圖 29
 (圖2-4)今民曆曆表 32
 (圖2-5)地支有其所代表的氣候和方位 35
 (圖4-1)清光緒三十五年時憲書 77
 (圖4-2)清光緒三十五年時憲書及年神方位圖 78
 (圖4-3)逐日人神所在末頁欽天監名錄 78
 (圖4-4)日治時期大正三年1914年台灣民曆 80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書目:
 1.王玉德,1999,《趨吉解讀》(廣西:廣西民族出版社)
 2.王嵩山,1999,《集體知識、信仰與工藝》(台北:稻鄉出版社)
 3.史蒂芬.霍金,2000,許明賢,吳忠超合譯《時間簡史》(台北:藝文印書館)
 4.何丙郁,1988,《從理氣數觀點談子平推命法》(香港:香港大學出版社)
 5.吳宇賢,2000,《司馬遷與中國天學》(陝西:西安人民教育)
 6.呂紹理,1998,《水螺響起---日治時期台灣社會的生活作息》(台北:遠流)
 7.周明德,1992,《臺灣風雨歲月》(臺北:聯明)
 8.高平子,1987,《高平子天文曆學論著選》(台北:中央研究院數學研究所)
 9.栗山茂久, 2001, 陳信宏譯,《身體的語言-從中西文化看身體之謎》(台北:究竟出
版社)
 10.索甲仁波切,1996,《西藏生死書》(台北:張老師)
 11.清 李光地,《御定星曆考原》(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12.郭泰,1995,《怎樣看懂黃曆》(台北:知產力)
 13.陳遵媯,1988,《中國天文學史》(台北:明文)
 14.常民出版社,1995,《花開為一度,四季產業脈動常民文化年曆》(常民出版社)
 15.鄢 良,1993,《三才大觀》(台北:明文)
 16.臺灣總督府,1927,《大正三年臺灣民曆》(臺北: 株式會社臺灣日日新報社)
 17.臺灣總督府,1927,《大正十六年台灣民曆》(臺北:株式會社臺灣日日新報社)
 18.臺灣總督府,1930,《昭和五年年台灣民曆》(臺北:株式會社臺灣日日新報社)
 19.鄧文寬,1996,《敦煌天文曆法文獻輯校》(江蘇:古籍出版)
 20.劉道超,1993,《協紀辨方書擇吉術注評上》《協紀辨方書》卷十一〈用事〉(廣西
:廣西人民出版社)
 21.劉還月,2000,《台灣黃曆解祕》(台北:常民文化)
 22.饒宗頤,1982《雲夢秦簡日書研究》,香港:中文大學。
 23.A.G.史密斯,2001,張燕華譯,《時間的由來》(山東:山東畫報)
 24.Alfons-Vath,S.J.,1960,楊丙辰譯,《湯若望傳上、下冊》(台北:臺灣商務)
 25.Geertz, C.,2002,楊德睿譯,《地方知識:詮釋人類學論文集》(台北:麥田)
 26.Levine ,R.,1997,馮克芸,黃芳田,陳玲瓏譯,《時間地圖》(台北:台灣商務)
 27.Levi-Strauss , C.,1989,李幼蒸譯,《野性的思維》(台北:聯經)
 期刊論文:
 28.呂理政,莊英章,1985,〈台灣現行農民曆使用之檢討〉
 29.呂理政,1991,〈時間的認知與分類----台灣現行農民曆及其擇日行為〉 (民俗曲藝
,第七十二期)
 30.李光真,1994,〈追逐太陽的軌跡——廿四節氣〉(光華雜誌:Vol-19.No.10)
 31.吳志鴻,1997,《在農民曆之觀念基礎及其社會影響》(政治大學哲學系碩士論文)
 32.林麗雪,1985,〈黃曆暢銷兩千年〉(光華雜誌: Vol-10.No.12 )
 33.陳美玉 〈從歲時祭儀到每日行事〉《時間、歷史、與記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
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98)
 34.陳雅玲,中國人的時間地圖——通書(光華雜誌: 1998:Vol-23.No.2)
 35.黃一農,1996,〈通書—中國傳統天文與社會的交融〉《漢學研究》,第14卷第2期
 36.黃一農,1996,〈從湯若望所編民曆試析清初中歐文化的衝突與妥協〉〉,《清華學
報》,新26卷第2期。
 37.黃一農,1996,〈洪潮和繼成堂通書兩百年行銷史〉《漢學研究》,第14卷第2期。
 38.黃一農,1991,〈耶穌會士對中國傳星占數術的態度〉收入《九州學刊》(美國),
第4卷第3期。
 39.黃應貴,1998,〈時間、歷史、與記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引言〉(台北:中央研究院民
族學研究所)
 40.劉守華,1999,〈移風使之雅,易俗使之正〉,(廣西民族出版社)
 41.鄭慈宏,2001,〈敦煌文獻中的民曆〉〈中國文化大學中文學報第六期〉
 42.羅正心,1998,〈擇日行為的象徵意義〉《時間‧記憶與歷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其他:
 43.日治時期台灣總督府公文類篡第七十一號 立案:明治二十八年十一月二十日
 44.中國時報 1993.02.26 十四版 標題:「印製年曆贈市民花費太大:南投市代蔡玉
祥離席抗議」
 45.中國時報 1993.02.07 十四版 標題:「印製農民曆需線配合款 鄉鎮公所要求過
目經費明細」宜蘭縣政府印製的八十二年農民曆,在向合資印製的幾個鄉鎮公所收取配合
款時,未明列帳目,引起部分鄉鎮公所疑慮,拒絕撥款…..。
 46.中國時報 1993.05.08 十四版 民進黨台中市黨部黨員參選市議員黨內登記,至七
日下午截止共有二十一人完成登記。昨日是登記最後一天由於也是農民曆上的吉日,一口
氣有十三人登記參選市議員。
 47.中時晚報 2001.09.15 五版  標題:「送農民曆也算賄選」
 48.中國時報 2001.09.16 十四版 標題:「賄選犯行正面表列買票十七招法務部全都
抓項目含贈送農民曆」
 49.秦桑 〈雲豹換飛龍,貼近台灣心!〔台灣十二生肖〕緣起及票選經過〉
 網址:http://www.frontier.org.tw/culture/zodiac/index.html (資料來源:臺原藝
術文化基金會提供)
 50.臺原藝術文化基金會 建立台灣自主文化的第一步——〔台灣十二生肖〕宣言
http://www.frontier.org.tw/culture/zodiac/index.html
 百年民曆文本參考資料
 1909清光緒三十五年 時憲書
 1916洪憲元年曆書
 日治時期官印台灣民曆
 1914日本大正三年………….台灣民曆
 1915日本大正四年………….台灣民曆
 1916日本大正五年………….台灣民曆
 1917日本大正六年………….台灣民曆
 1918日本大正七年………….台灣民曆
 1919日本大正八年………….台灣民曆
 1920日本大正九年………….台灣民曆
 1921日本大正十年………….台灣民曆
 1922日本大正十一年……….台灣民曆
 1923日本大正十二年……….台灣民曆
 1924日本大正十三年……….台灣民曆
 1925日本大正十四年……….台灣民曆
 1926日本大正十五年……….台灣民曆
 1927日本大正十六年……….台灣民曆
 1928日本昭和三年………….台灣民曆
 1929日本昭和四年………….台灣民曆
 1930日本昭和五年………….台灣民曆
 1931日本昭和六年………….南部繪曆
 1931日本昭和六年………….台灣民曆
 1932日本昭和七年………….台灣民曆
 1933日本昭和八年………….台灣民曆
 1934日本昭和九年………….台灣民曆
 1935 日本昭和十年…………台灣民曆
 1936日本昭和十一年……….台灣民曆
 1937日本昭和十二年………..台灣民曆
 1938日本昭和十三年………..台灣民曆
 1939日本昭和十四年………..台灣民曆
 1940日本昭和十五年………..台灣民曆
 1941日本昭和十六年………..台灣民曆
 1942日本昭和十八年………..台灣民曆
 1943日本昭和十九年………..台灣民曆
 1944日本昭和二十年………..台灣民曆
 戰後民曆(1945年至2003年的台灣流傳的民曆版本)
 1945 (民三十四年)(缺)
 1946(民三十五年)(缺)
 1947(民三十六年)(缺)
 1948(民三十七年)(缺)
 1949(民三十八年)(缺)
 1950(民三十九年)(缺)
 1951(民四十 年)(缺)
 1952(民四十一年)(缺)
 1953(民四十二年)(缺)
 1954(民四十三年)
  台灣民曆        嘉義縣布袋鎮公所
 1955(民四十四年)
 台灣民曆        嘉義縣布袋鎮公所
 1956(民四十五年)
 台灣民曆        嘉義縣布袋鎮公所
 1957(民四十六年)
 台灣民曆        嘉義縣布袋鎮公所
 1958(民四十七年)
 台灣農民曆       嘉義縣布袋鎮公所
 1959(民四十八年)
 台灣民曆        嘉義縣布袋鎮公所
 1960(民四十九年)
 台灣民曆        嘉義縣布袋鎮公所
 1961(民五十 年)
 中國民曆        嘉義縣布袋鎮公所
 1962(民五十一年)
 中華民國五十一年陰陽曆 嘉義縣布袋鎮公所
 1963(民五十二年)
 中國民曆        嘉義縣布袋鎮公所
 1964(民五十三年)
 中國民曆        嘉義縣布袋鎮公所
 1965(民五十四年)
 中國民曆        嘉義縣布袋鎮公所
 1966(民五十五年)
 中國民曆        嘉義縣布袋鎮公所
 1967(民五十六年)
 中國民曆        泰安藥廠 (雲林 )
 中國民曆       嘉義縣布袋鎮公所
 1968(民五十七年)
 農民曆         台灣日報
 中國民曆       斗六鎮農會
 陰陽曆        嘉義縣布袋鎮公所
 1969(民五十八年)
 中國民曆        泰安藥廠 (雲林 )
 中國民曆       嘉義縣布袋鎮公所
 1970(民五十九年)
 中國民曆        斗六鎮農會
 中國民曆       嘉義縣布袋鎮公所
 1971(民六十 年)
 中國民曆        斗六鎮農會
 台灣農民曆      興台出版社
 中國民曆       嘉義縣布袋鎮公所
 1972(民六十一年)
 中國民曆        斗六鎮農會
 中國民曆        嘉義縣布袋鎮公所
 1973(民六十二年)
 中國民曆        富山商店(梅山)
 中國民曆        斗六鎮農會
 1974(民六十三年)
 中國民曆        斗六鎮農會
 中國民曆        嘉義縣布袋鎮公所
 1975(民六十四年)
 中國民曆        斗六鎮農會
 中國民曆        嘉義縣布袋鎮公所
 1976(民六十五年)
 國泰農曆        國泰人壽
 中國民曆       斗六鎮農會
 中國民曆       嘉義縣布袋鎮公所
 1977(民六十六年)
 農曆          中華民國軍人之友社
 中國農曆       內門鄉農會
 中華民曆       嘉義縣布袋鎮公所
 1978(民六十七年)
 工商民曆        中連汔車貨運(台中)
 中國民曆        斗六鎮農會
 中華民曆        內門鄉農會
 中華曆書        嘉義縣布袋鎮公所
 1979(民六十八年)
 工商民曆        中連汔車貨運(台中)
 中國民曆        斗六鎮農會
 中國農曆        內門鄉農會
 中國民曆        嘉義縣布袋鎮公所
 1980(民六十九年)
 工商民曆        中連汔車貨運(台中)
 中國民曆        斗六鎮農會
 中國民曆        國泰人壽
 中國農曆        內門鄉農會
 恭賀新禧        九華山北嶽殿地藏庵  嘉義市
 1981(民七十年)
 工商民曆        中連汔車貨運(台中)
 中國民曆        大林農會
 中國民曆        斗六鎮農會
 中國民曆        內門鄉農會
 中國民曆        嘉義縣布袋鎮公所
 1982(民七十一年)
 中國民曆        自由日報
 中國農曆        內門鄉農會
 中華民曆        大山書局(台南)
 農民曆         台灣日報
 農民曆         台灣新生報
 農曆          中華民國軍人之友社
 中國民曆        蔡典君星相館
 1983 (民七十二年)
 中國民曆        斗六市農會
 我國民曆        內門鄉農會
 農曆          中華民國軍人之友社
 中國民曆        嘉義縣布袋鎮公所
 1984(民七十三年)
 大義福祿壽曆書     大義出版社
 中國民曆        斗六市農會
 中國民曆        猴標六神丹公司
 三元民曆        中國堪輿學會
 中國民曆        內門鄉農會
 國民曆         內政部 中央氣象局
 農曆          中華民國軍人之友社
 中國民曆        嘉義縣布袋鎮公所
 1985(民七十四年)
 福祿壽曆書     大義出版社
 中國民曆        斗六市農會
 中國民曆        內門鄉農會
 民曆          中連貨運
 農曆          中華民國軍人之友社
 民曆          褒忠鄉農會
 中國民曆        嘉義縣布袋鎮公所
 1986(民七十五年)
 大義福祿壽曆書     大義出版社
 農民曆         和光製藥廠 (台中)
 中國民曆        內門鄉農會
 民曆          西螺鎮農會
 中國民曆        東和藥品工業有限公司
 1987(民七十六年)
 大義福祿壽曆書     大義出版社
 中國民曆        泰安藥廠(雲林)
 中國民曆        斗六市農會
 中國民曆        內門鄉農會
 民曆          西螺鎮農會
 中國民曆        嘉義縣布袋鎮公所
 1988(民七十七年)
 大義福祿壽曆書     大義出版社
 中國民曆        斗六市農會
 中國民曆        內門鄉農會
 中國民曆        水上鄉農會
 1989(民七十八年)
 大義福祿壽曆書     大義出版社
 中國民曆        斗六市農會
 功佳民曆        功佳出版社
 中國民曆        內門鄉農會
 中國民曆        布袋嘉應廟
 1990(民七十九年)
 大義福祿壽曆書     大義出版社
 台灣農民曆       斗六信用合作社
 中國民曆        內門鄉農會
 民曆          歐明憲立委候選人
 無曆名         嘉義南隱宮
 1991(民八十 年)
 大義福祿壽曆書     大義出版社
 中國農民曆       仙泉精舍(台北市)
 中國民曆        內門鄉農會
 中國民曆        嘉義縣布袋鎮公所
 1992(民八十一年)
 大義福祿壽曆書     大義出版社
 中華民曆        天德慈惠堂(彰化)
 中國民曆        內門鄉農會
 農民曆         國泰人壽
 1993(民八十二年)
 大義福祿壽曆書     大義出版社
 中國民曆        內門鄉農會
 農民曆         中華航空公司
 1994(民八十三年)
 大義福祿壽曆書     大義出版社
 文化記事        文建會
 中國民曆        內門鄉農會
 1995(民八十四年)
 大義福祿壽曆書     大義出版社
 百年實用科學黃曆    呂應鐘  平氏出版社
 中國民曆        內門鄉農會
 民曆          西螺鎮農會
 民曆          中國時報
 1996(民八十五年)
 大義福祿壽曆書     大義出版社
 中國民曆        內門鄉農會
 1997(民八十六年)
 大義福祿壽曆書     大義出版社
 中國民曆        光正萬教宮(嘉義)
 中國民曆        美商惠氏藥廠台灣氰胺股份有限公司
 中華民曆        台灣新生報
 中國民曆        天后宮(大林)
 中國民曆        口湖鄉農會
 中國民曆        內門鄉農會
 民曆          西螺鎮農會
 1998(民八十七年)
 大義福祿壽曆書     大義出版社
 家庭生活手冊      中國國民党台灣省党部
 為民服務手冊      斗六市公所
 中國民曆        雲林稅捐處
 農民曆         台灣新聞報
 曆書          莿桐鄉公所
 民曆          西螺鎮農會
 1999(民八十八年)
 大義福祿壽曆書     大義出版社
 家庭生活手冊      中國國民党雲林縣立委印贈
 家庭生活手冊      中國國民党台灣省党部
 農民曆         台灣新聞報
 農民曆         台灣省政府農林廳
 2000(民八十九年)
 大義福祿壽曆書     大義出版社
 台灣黃曆完全解密    劉還月
 全家福農民曆
 農民曆通鑑       保安宮(口湖鄉)
 中國民曆        雲林縣稅捐稽徵處
 民曆          西螺鎮農會
 2001(民九十年)
 西螺福興宮民曆     西螺福興宮
 現代生活實用農民曆   常民文化學會印
 大義福祿壽曆書     大義出版社
 中農民曆        財政部北區國稅局
 中國民曆        溫安宮  (彰化線西鄉)
 民曆          西螺鎮農會
 2002(民九十一年)
 大義福祿壽曆書     大義出版社
 西螺福興宮       西螺福興宮
 中華民曆        進益金香舖
 文化手曆        鹿耳門天后宮
 2003 (民九十二年)
 台北市民曆       台北市政府
 雲林縣醫療保健手冊   行政院生署  雲林縣衛生局
↑回到頂端↑
#336837 - 2004-09-20 20:17:11 Re: 八字論命的實徵研究
jfive 離線
一元復始
註冊: 2003-04-16
文章數: 1169
來自: hemingwang.blogspot.com
第 10 筆
國家圖書館索書號: 系統編號: 90TKU00045017
     出版年: 民91
     研究生: 許自佑 Hsu Tzu-Yu
(以研究生姓名查詢國家圖書館索書號 ,未查獲者表國圖尚未典藏)
(以研究生姓名查詢國科會科資中心微片資料庫)
(連結至全國圖書聯合目錄)  (連結至政大圖書館館藏目錄)
    論文名稱: 青龍白虎源流考
    指導教授: 傅錫壬
    學位類別: 碩士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 中國文學系
      學號: 685000035
     學年度: 90
     語文別: 中文
中文
    論文頁數: 132
     關鍵字: 青龍
白虎
中國文化
天文學
齋醮科儀
[摘要]
本論文以「青龍白虎」作為探討的主題,欲說明一個形象意義的產生與發展情形的演變,
會受到許多觀念的影響,產生不同內涵的意義,若我們只從表面印象來斷論,往往無法得
知真正的面貌,將使得豐富的內涵意義無從彰顯。
第一章緒論中說明本文的研究動機與主旨、理論基礎與對相關文獻的探討,並提出本文的
研究方法。
第二章龍、虎的探索則從先民為何對龍、虎特別崇拜,是否與當時社會環境有關;及龍、
虎崇拜現象反映出當時人民何種心理狀態與想法,本章中將一一加以探討。
第三章「青龍白虎」的發展則正式進入本論文的重要探討,從為何產生「青龍白虎」形象
意義著手,結合對中國古代天文學的發展,陰陽五行觀念的盛行,及古代色彩觀的意義加
以研究,真正瞭解「青龍白虎」形象產生的緣由。
第四章「青龍白虎」的形象則從當時的文物資料加以探索,以瞭解此形象在當時的記載,
及日常生活中運用的情形。透過當時的出土文物,將有助於我們具體明白「青龍白虎」的
形象,進而研究所呈現的意義。
第五章「青龍白虎」的運用則從各個層面探討,瞭解「青龍白虎」形象在發展後,是否又
產生變化,是否又多了哪些不同意義的樣貌,對比其原始形象,我們將可發現一個形象意
義也將隨著時代的因素而有所轉變。
第六章結論則總結說明「青龍白虎」的形象意義,透過有系統地加以研究探索,會發現它
比我們原始觀念中的形象,來的更豐富與有意義,對中國文化的深層瞭解與研究將更有助
益。


[摘要]
The explorative subject of this article is “Green Dragon and White Tiger”,
which is an explan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a Concept might be
affected by many different ideas and produce different meanings.
There is no way to understand the features of “Green Dragon and White Tiger”
if we just make a judgment from the traditional impression. Also, the internal
meanings of this concept can’t be realized.
Ch 1 The beginning of this article is going to explain the motivation of the
research and purpose, basic theories and the exploration of related articles.
Ch 2 This chapter is going to discuss the reason why Chinese ancestors worship
dragons and tigers so much. Is there anything to do with the environment? Does
the worship situation reflect to our ancestors’mental conditions and thoughts?
Ch 3 To explain how “Green Dragon and White Tiger” was produced. To realize
the cause of “Green Dragon and White Tiger” by studying the combin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astronomy in ancient times, the vogue of “Yin-Yang
”, and the meaning of ancient color notion.
Ch 4 To explore the concept of “Green Dragon and White Tiger” from the
ancient information and records, and also to realize how ancestors made use
of “Green Dragon and White Tiger” in daily life. From historical relic, we
will gain more knowledge of “Green Dragon and White Tiger”.
Ch 5 Does the concept of “Green Dragon and White Tiger” have been changed
after developing or having more different meaning? Comparing to the original
concept, we might find the meaning of this concept has been changed from time
to time.
Ch 6 By through systemic study, we will discover the concept “Green Dragon
and White Tiger” is much more plentiful and meaningful than we thought. It is
going to help readers and researchers to realize and study more about “
Chinese Culture”.


[論文目次]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主旨       1
 第二節 理論基礎與文獻探討     2
 第三節 研究方法          6
第二章 龍、虎的探索        10
 第一節 龍、虎的崇拜       10
 第二節 龍、虎的意義       22
第三章 「青龍白虎」的發展     34
 第一節 中國古代天文學的緣起   35
 第二節 陰陽五行的盛行      47
 第三節 中國古代色彩觀的結合   53
第四章 「青龍白虎」的形象     70
 第一節 典籍中的記載       71
 第二節 生活中的使用       74
第五章 「青龍白虎」的運用     89
 第一節 神仙信仰         89
 第二節 齋醮科儀         90
 第三節 堪輿星占         92
 第四節 俗文學          95
 第五節 丹藥           97
 第六節 建築           99
 第七節 肖形印          101
第六章  結論          103
參考書目              110
參考圖片              121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依書名、篇名筆畫順序排列):
 甲、書籍部份
 (一)、古籍部份:
01.三輔黃圖       不著撰人(清四庫全書.史部)
  02.五行大義              隋.蕭吉
  03.六壬大占              宋.祝泌
  04.史記                漢.司馬遷
  05.呂氏春秋              戰國.呂不韋
  06.抱朴子               晉.葛洪
  07.春秋繁露              漢.董仲舒
  08.珍本術數叢書(20)新文豐出版社  1995
  09.淮南子               漢.劉安
  10.論衡                漢.王充
  11.禮記
 (二)、道藏部份:
  01.正統道藏      新文豐出版社  1985
    A.太上六壬明鑑符陰經     履字號   (第31冊)
    B.太上正一咒鬼經       滿字號   (第48冊)
    C.四斗二十八宿天帝大籙    墳字號   (第57冊)
    D.正一敕壇儀         忠字號   (第30冊)
    E.正一醮宅儀         忠字號   (第30冊)
    F.正一醮墓儀         忠字號   (第30冊)
    G.紫陽真人悟真篇註疏     歲字號   (第04冊)
    H.道門定制          丙字號   (第53冊)
    I.龍虎元旨          唱字號   (第40冊)
    J.龍虎還丹訣         唱字號   (第40冊)
  02.周易參同契          漢.魏伯陽
     天津古籍出版社          1989.03一版二刷
  03.雲笈七籤           宋.張君房
     齊魯書社             1988.09一版一刷
  04.搜神記           晉.干寶
     里仁書局              71年9月
 (三)、一般書籍:(依書名筆劃排列)
  01.山海經神話系統 杜而未 臺灣學生書局 1984.03四版
  02.中國天文學史 (一,二) 陳遵媯 明文書局 1984.02初版
  03.中國科技史探索 李國豪 1986.12初版
  04.中國天文史話  明文書局  72年初版
  05.中國古代宗教初探 谷風出版社 1986年10月
  06.中國道教(三) 卿希泰 知識出版社 1994年1月
  07.中國天文學 陳遵媯 明文書局  73年2月初版
  08.中國天文學史  薄樹人 文津出版社 85年5月
  09.中國古代科學技術史綱、天文卷 石雲里 遼寧教育出版社
    1996年6月
  10.中國著名古墓發掘記 朱啟新 聯經出版社 84年9月初版
  11.中國古代生物學 汪子春.程寶綽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94年8月
  12.中國古代科學技術史綱、生物卷 夏經林 遼寧教育出版社
    1996年6月
  13.中國青銅時代 張光直 聯經出版社 72年初版
  14.中國的語言和文字 竺家寧 臺灣書店 87年3月初版
  15.中國圖騰文化 何星亮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6年4月二印刷
16.中國龍文化景觀 潘曉宇、楊建原、潘一煥 中國旅遊出版社    1993 年12月出版
17.中國神話故事論集 李福清 臺灣學生書局 80年3月
18.中國古代史 夏曾佑 臺灣商務印書館 52年5月
19.中國漢字文化大觀 何九盈、胡雙寶、張猛
 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6年7月2版
20.中國封建社會─周代社會組織 瞿同祖 里仁出版社
73年6月初版
21.中國語言哲學史 吳禮權 商務印書館 1997年1月初版
22.中國自然神與自然崇拜 何星亮 上海三聯書店 1992年5月
  23.中國古文化  文崇一 東大圖書公司 1990.08初版
  24.中國古代占卜術 徫紹生 谷風出版社 1993.06初版
  25.中國古代社會─文字與人類學的透視 許進雄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95.02 修訂版
一刷
  26.中國的風水 楊文衡 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1995.08初版
  27.中國道教史(上、下) 任繼愈 桂冠出版社 1991. 初版
28.中國道教史(第一卷) 卿希泰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2.05一版 二刷
29.中華天文學史 李謨 臺灣商務印書館 75年9月
  30.月唐演義  靈巖樵子 風雲時代出版社 1987.07初版
  31.天文學簡史 伏古拉爾 明文書局 79年3月
  32.天文五千年 程戈林 曉園出版社 1995年4月
  33.台灣民間信仰小百科【廟祀卷】 劉還月 臺原藝術文化基金會  1994年2月
34.先秦兩漢之陰陽五行學說 李漢三 鐘鼎文化出版社 1967.05初版
35.如何看待農民曆 吳東龍 雨墨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994年1月
  36.征東.征西 吳璿  世一文化  1996.02初版三刷
  37.河南漢代畫像磚 丹青圖書有限公司 75年出版
  38.東周與秦代文明 李學勤 駱駝出版社 1983年3月
  39.東漢宗教史 宋佩華 台灣商務印書館 56年11月
  40.封神演義 陸西星 大中國圖書公司 1976.09再版
  41.神話話神 王小盾 世界文物出版社 1992年5月初版
  42.殷墟考古史 段振美 中州古藉出版社 1991年8月
  43.秦漢瓦當文字 朱克敏 金氏印刷有限公司 61年3初版
  44.馬王堆傳奇 侯良 台北東大圖書 83年11月初版
  45.原始信仰和中國古神 王小盾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9.10初版
  46.神秘的星象 劉韶軍 書泉出版社 1994.01初版一刷
  47.原始崇拜綱要─中華圖騰文化與生殖文化 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 1989年10月
  48.陰陽五行及其體系 鄺芷人 文津出版社 1992.12初版
  49.眾妙之門─道教文化之謎探微 羅熾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1年3月
  50.敦煌民俗資料導論 高國藩 新文豐出版社 82年4月
  51.紫微斗數詳解 梁湘潤 行卯出版社 1978.12出版
  52.紫微斗數推命術 法主堂山人 世一文化有限公司
     1999年1月再版
  53.堪輿學原理 南海主人 集文書局  1981.05初版
  54.道教文化概說 于民雄 貴州人民出版社 1991.07一版一刷
  55.道教文學史 詹石窗 上海文藝出版社 1992.05一版一刷
  56.道教史資料 中國道協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1.05一版一刷
  57.道教風水學 詹石窗 文津出版社 1994.10初版
  58.道教縱橫 徐兆仁 天津教育出版社 1993.12一版一刷
  59.鄒衍遺說考 王夢鷗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66.01台初版
  60.漢代哲學 周紹賢 臺灣中華書局 1983.02初版
  61.漢代畫像石 吳曾德 丹青圖書有限公司  1987.04初版
  62.漢字與華夏文化 劉志誠 巴蜀書社 1995年5月
63.漢鏡中所反映的神話傳說與神仙思想 故宮博物院出版 1981.07 初版
  64.漢畫文學故事集(中) 李鐵 商鼎文化出版社 1991.11台初版
  65.華夏諸神.道教卷 馬書田 雲龍出版社 1993.10初版
  66.圖騰藝術史 岑家梧 駱駝出版社 76年8月
  67.語言文化學 周慶華 生智文化業有限公司 1997年8月初版
  68.語言學─理論與實際 謝唐基 商務書局 80年3月出版
  69.語言哲學─意義與指涉理論的研究 黃宣範 文鶴文版有限公司  72年12月
  70.龍與中國文化 劉志雄 人民出版社 1994.04一版二刷
  71.龍─神話與真相 何新 上海人出版社 1989年12月
  72.龍的習俗 龐燼 文津出版社 79年7月
73.龍的藝術 楊新、李毅華、徐乃湘 臺灣商務書局
   77年3月初版
  74.鳳麟龜龍考釋 杜而未 台灣商務印書館 1996.03二版
75.墓葬與生死─中國古代宗教思想 蒲慕州 聯經出版社 1993.06 初版
76.諸神的起源 何新 木鐸出版社 76年6月初版
77.戰國地下樂宮:湖北隋縣曾侯乙墓 光復書局 1994年1月
78.戰國史 楊寬 商務印書館 86年初版
 乙、論文部份:
 (一)、期刊論文:
  01.中國天文學鳥瞰 高平子 大陸雜誌  第1卷二期 p1-6
  02.中國道教史簡述 黃公偉 道教文化   創刊號
  03.中國的虎文化 曹振峰 漢聲  第二十期 p6-48
04.中國天文學史纂要(上) 陳萬鼐 故宮季刊
 第十六卷四期  p79-114
05.中國古代天文曆法之演進 成映鴻 台中師專學報
第十期  p135-151
  06.四象溯源  楊式昭  國立歷史博物館學報
第四期  p25-44
07.先秦載籍所常見之神與仙(上,下) 蕭登福 東方雜誌復刊 第23卷第八,九期
08.先秦至漢玉器上龍紋的演變  傅樂治  國立歷史博物館
   第二卷六期  p50-58
09.西王母─漢代民間信仰舉隅  陳鴻琦 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  第六卷四期  p26-
49
10.初探楚墓中之鎮墓獸與幽冥世界的關係 張秀君 道教學探索  第六號     
p73-88
11.易經中之龍  吳力行  中華文化復興月刊
第六卷第十一期
  12.兩漢時代道教概說 劉國鈞 金陵學報   第1卷一期   p119-132
  13.星相統箋 高魯 中研院天文研究所專刊第二號 22.8印行
  14.神仙思想與秦漢時代的畫像藝術  高木森  故宮文物月刊
     七卷五期   p22-29
  15.「真武神、永樂像」傳說溯源  陳學霖  故宮學術季刊
     第十二卷第三期  p1-32
  16.陰陽五行說之來歷 梁啟超 東方雜誌   第20卷第十號 p62-71
  17.陰陽五行學說究原 戴君仁 大陸雜誌 第37卷八期p1-8
18.陰陽五行思想對道家的影響 林麗雪 書目季刊 第10卷二期 p61-87
19.略談四靈與五靈 鄭岳梅 道教文化 第1卷十二期 p40-41
20.淺談圖騰信仰與歷史藝術的關係  李麗芳  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  第二卷十期 
p43-56
21.從漢墓挖掘出土材料窺探兩漢道教信仰 仲曼萍 道教學探索 第六號      
p105-167
22.「紫微斗數」與星占學的淵源  何丙郁 歷史月刊
   第六十八期  p38-56
23.道教的四靈崇拜及其社會思想內容  丁常雲  道教學探索第拾號  p112-122
24.齊國建立的時期及其特殊的文化 沈剛伯 中華文化復興月刊 第7卷九期 p21-27
25.漢代藝術中的「天堂」圖像和「天堂」觀念  巫鴻
  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 第六卷四期  p6-25
26.漢式鏡之研究 深上椿  大陸雜誌  第六卷第三期
 p80-85
27.漢代畫像石(磚)的初步研究  伊彬  臺北師院學報
 第一期  p377-415
28.論道教與陰陽五行家關係 李養正 道教文化   第5卷八期   p27-41
29.鎮墓獸的造形特徵  莊伯和  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
   第二卷十一期  p40-49
 (二)、學位論文:
  01.五行系統中的色彩       蔡壁名
        台灣師範大學國研所碩士論文  81.6
  02.中國傳統織品上龍紋之設計與象徵意義研究初探 何兆華
        輔大織品服裝研究所      83.1
  03.中國人虎變形故事研究     洪瑞英
        逢甲中文研究所        80.6
  04.先秦兩漢星辰信仰研究     林政言
        文化大學中研所碩士論文    80.6
  05.宋前神話小說中龍的研究    張真海
        文化大學中研所碩士論文    81.6
  06.秦漢以前「四方」觀念的演變及發展研究 楊素珍
       中山大學中研所碩士論文    86.5
  07.漢代墓室壁畫研究─兼論漢畫對壁畫高句麗墓室之影響 姜求鐵
        文化大學藝術所碩士論文    78.12
  08.漢代天文學與陰陽五行說之關係  王璧寰
        政治大學中研所碩士論文    69.6
   09.. 漢代石刻畫像之研究       楊清田
        師範大學美術所碩士論文    78.5


----------------

第 12 筆
國家圖書館索書號: 系統編號: 89NTNU0493001
     出版年: 民90
     研究生: 鄭志敏 JENG,JIE-MIIN
(以研究生姓名查詢國家圖書館索書號 ,未查獲者表國圖尚未典藏)
(以研究生姓名查詢國科會科資中心微片資料庫)
(連結至全國圖書聯合目錄)  (連結至政大圖書館館藏目錄)
    論文名稱: 中國中古時期天文星占與政軍關係之研究
    論文名稱: Relationships between Politics、Military and Astronomy 
in the Medival China
    指導教授: 邱添生 CHIU,TIEN-SHENG
    學位類別: 博士
    校院名稱: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 歷史研究所
      學號: 885220023
     學年度: 8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44
     關鍵字: 天文學 Astronomy
星占學 Astrology
社會天文學史 History of Socioastronomy
[摘要]
因為天人感應與天人合一觀念的影響,中國傳統政治思維中,一直對於天文的觀測、記錄
與占卜等,相當地重視,歷代歷朝均設有相關的天文機構與天文職官。不止政治活動與天
文星占相關,另外軍事行動、民生作息等,也莫不與天文星占關係密切。因此瞭解天文星
占在中國各個時期的發展與影響,當可有助瞭解許多中國傳統皇權政治的深層內涵。
本論文擇定中古時期作為研究時段,探討在三國至唐代的一千年之間,天文星占與人與事
的關係。首章概論性地說明本文的研究動機與研究路徑,並對過去中外學術界的相關研究
成果略作回顧與檢討。第二章則是討論此一時期文獻記載中的天文機構與天文職官的運作
情形。第三章則論及天文星占在傳統政治運作中的角色,分別從爭天下與有天下之後的不
同方向來討論。第四章討論的是天文星占在軍事作戰中的角色,特別是天文星占的觀點與
天文官在戰爭中的角色是本章關注的焦點。第五章則探討中古時期歷代政權為求防止天文
秘學外漏,所採取的各項管制措施,並討論相關禁令的成效如何。第六章則試圖探討天文
官的社會地位,分別從其與帝王、士人及僧道關係等不同層面作討論,最後一章是本文的
結論。


[論文目次]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問題的提出˙˙˙˙˙˙˙˙˙˙˙˙˙˙˙˙˙˙˙˙˙3
第二節    研究取向˙˙˙˙˙˙˙˙˙˙˙˙˙˙˙˙˙˙˙˙˙˙5
第三節    研究史回顧與檢討˙˙˙˙˙˙˙˙˙˙˙˙˙˙˙˙˙˙10
第二章     天文機構的變革及其職官種類˙˙˙˙˙˙˙˙˙˙˙19
第一節    天文機構的變革˙˙˙˙˙˙˙˙˙˙˙˙˙˙˙˙˙˙˙19
第二節    天文職官的種類及其學習˙˙˙˙˙˙˙˙˙˙˙˙˙˙˙36
第三節    非正式天文機構與天文人員˙˙˙˙˙˙˙˙˙˙˙˙˙˙46
第三章     天文星占的政治功能˙˙˙˙˙˙˙˙˙˙˙˙˙˙˙50
第一節 天命與正統˙˙˙˙˙˙˙˙˙˙˙˙˙˙˙˙˙˙˙˙50
第二節    天文星占與皇權統治----以日蝕與星變為討論中心˙˙˙˙68
第三節    天文星占與政治鬥爭˙˙˙˙˙˙˙˙˙˙˙˙˙˙˙˙˙92
第四章     天文星占與軍事作戰˙˙˙˙˙˙˙˙˙˙˙˙˙˙109
第一節    天文星占的軍事功能˙˙˙˙˙˙˙˙˙˙˙˙˙˙˙˙109
第二節    天文官的戰爭角色˙˙˙˙˙˙˙˙˙˙˙˙˙˙˙˙˙117
第三節    軍事專家與著作對天文星占的看法˙˙˙˙˙˙˙˙˙˙130
第五章     天文技術者的管理˙˙˙˙˙˙˙˙˙˙˙˙˙˙˙138
第一節    天文官的世襲特色˙˙˙˙˙˙˙˙˙˙˙˙˙˙˙˙˙138
第二節    天文技術人員交遊與升轉之限制˙˙˙˙˙˙˙˙˙˙˙157
第三節    天文星占的相關禁令˙˙˙˙˙˙˙˙˙˙˙˙˙˙˙˙173
第六章     天文技術者的社會地位˙˙˙˙˙˙˙˙˙˙˙˙˙196
第一節    帝王與天文官˙˙˙˙˙˙˙˙˙˙˙˙˙˙˙˙˙˙˙197
第二節    士人階層與天文曆法˙˙˙˙˙˙˙˙˙˙˙˙˙˙˙˙205
第三節    佛、道與天文技術者˙˙˙˙˙˙˙˙˙˙˙˙˙˙˙˙222
第七章     結論˙˙˙˙˙˙˙˙˙˙˙˙˙˙˙˙˙˙˙˙˙235
附表
表一:中國中古時期天文曆法史研究成果一覽表˙˙˙˙˙˙˙˙˙10
表二:中古以前典籍中所見天文分野一覽表˙˙˙˙˙˙˙˙˙˙˙53
表三:唐代賀日不蝕相關之表狀一覽表˙˙˙˙˙˙˙˙˙˙˙˙˙74
表四:中古時期因天文星變行赦一覽表˙˙˙˙˙˙˙˙˙˙˙˙˙78
表五:中古時期歷朝天文職官一覽表˙˙˙˙˙˙˙˙˙˙˙˙˙˙161
表六:《全唐文》中犯天文圖讖禁令之判文一覽表˙˙˙˙˙˙˙˙189
表七:中古時期曆法編修一覽表˙˙˙˙˙˙˙˙˙˙˙˙˙˙˙˙213
附圖
圖一:唐代天肅宗改制前文機構位置圖˙˙˙˙˙˙˙˙˙˙˙˙˙37
圖二:唐代天肅宗改制後文機構位置圖˙˙˙˙˙˙˙˙˙˙˙˙˙37
圖三:陜西出土瞿曇羅墓誌蓋˙˙˙˙˙˙˙˙˙˙˙˙˙˙˙˙˙146
圖四:陜西出土瞿曇羅墓誌銘文˙˙˙˙˙˙˙˙˙˙˙˙˙˙˙˙146
附錄
參考暨徵引書目˙˙˙˙˙˙˙˙˙˙˙˙˙˙˙˙˙˙˙˙˙239


[參考文獻]
參考暨徵引書目
一、 史料
《禮記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本,1989)
孔穎達:《周易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本,1989)
孔穎達:《毛詩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本,1989)
孔穎達:《尚書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本,1989)
高誘:《淮南子注》(臺北:世界書局,1991)
司馬遷:《史記》(臺北:鼎文書局點校本)
范曄:《後漢書》(臺北:鼎文書局點校本)
陳壽:《三國志》(臺北:鼎文書局點校本)
曹操等著:《十一家注孫子》(臺北:華正書局,1989)。
房玄齡等:《晉書》(臺北:鼎文書局點校本)
沈約:《宋書》(臺北:鼎文書局點校本)
蕭子顯:《南齊書》(臺北:鼎文書局點校本)
魏徵、姚思廉:《梁書》(臺北:鼎文書局點校本)
慧皎:《高僧傳》(臺北:廣文書局,1986)
魏徵、姚思廉:《陳書》(臺北:鼎文書局點校本)
魏收:《魏書》(臺北:鼎文書局點校本)
李百藥:《北齊書》(臺北:鼎文書局點校本)
令狐德棻等:《周書》(臺北:鼎文書局點校本)
李延壽:《南史》(臺北:鼎文書局點校本)
李延壽:《北史》(臺北:鼎文書局點校本)
魏徵等:《隋書》(臺北:鼎文書局點校本)
↑回到頂端↑
#336838 - 2004-09-20 20:18:08 Re: 八字論命的實徵研究
jfive 離線
一元復始
註冊: 2003-04-16
文章數: 1169
來自: hemingwang.blogspot.com
第 13 筆
國家圖書館索書號: 820 016D 89-5 系統編號: 88CCU00045009
     出版年: 民89
     研究生: 王松木 Sung-Mu Wang
(以研究生姓名查詢國家圖書館索書號 ,未查獲者表國圖尚未典藏)
(以研究生姓名查詢國科會科資中心微片資料庫)
(連結至全國圖書聯合目錄)  (連結至政大圖書館館藏目錄)
    論文名稱: 明代等韻之類型及其開展
    指導教授: 竺家寧 Chi-Ning Chu
    學位類別: 博士
    校院名稱: 國立中正大學
    系所名稱: 中國文學系
      學號: 884110001
     學年度: 8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340(不含附錄書影)
     關鍵字: 等韻
聲韻學
文化語言學
音韻學史
典範轉移
明代韻圖
[摘要]
本文將韻圖重新定位為:等韻學家分析音韻結構的主觀詮釋系統,而非僅是客觀描寫語音
的形式框架。在韻圖的類型的區分上,並不沿循過往以韻圖音系為基準的分類方式,而改
以作者之編撰目的為分類依據,將明代韻圖總括成:「拼讀反切、辨明音值的音表」、「
雜糅象數、闡釋音理的圖式」、「假借音韻、證成玄理的論著」三大類型;對於明代等韻
學的歷時開展,則是參照據韻圖的社會功能與文化屬性,梳理出四大支系:「僧徒轉唱佛
經的對音字圖」、「士子科舉賦詩的正音字表」、「哲人證成玄理的象數圖式」、「西儒
學習漢語的資助工具」。如此,分別從類型學(橫向)、發生學角度(縱向)觀察,冀能
對明代韻圖的發展譜系有更深一層的認識。
本文採取由外圍而漸至內核的寫作方式。全文共分七章,首尾兩章(緒論、結語)旨在反
思與瞻望漢語音韻研究的發展趨向;第二章追溯等韻學的起始源頭,並確立本文的研究進
路(文化取向)與分析模式(符號學);第三、四、五章分別討論三種不同類型的韻圖;
第六章則總結明代韻圖的發展譜系。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漢語音韻學的反思與前瞻    1
    一、高本漢的研究典範及其影響       1
    二、阻滯漢語音韻學史發展的因素      3
    三、對於漢語音韻學發展前景的哲學思考   6
 第二節    研究目的                8
    一、建構漢語等韻學史           8
    二、繫聯漢語研究的人文傳統        9
 第三節    研究的理論與方法            11
    一、孔恩的科學革命論           12
    二、文化語言學—對科學主義的反動     13
    三、認知語言學—隱喻理論         14
第二章 等韻學史及其詮釋模式            18
  第一節   等韻學的緣起與成立           18
    一、緣起—密教對等韻學的影響       20
    二、成立—梵文悉曇漢化與等韻圖的原型   25
  第二節 前人對等韻學史研究的成果        28
    一、漢語等韻學史的研究取向        29
    二、語料的性質及其分類          31
  第三節  從符號學觀點詮解韻圖架構       37
    一、作者的主觀意念            38
    二、韻圖的形式框架            43
    三、音系的複合性質            47
第三章 拼讀反切、辨明音值的音表          57
  第一節   反映讀書音系的韻圖           58
    一、輔翼《正韻》的等韻           58
     1.章黼《併音連聲韻學集成》        59
     2.陶學成、毛曾《併音連聲字學集要》    63
     3.濮陽淶《元聲韻學大成》         65
     4.葉秉敬《韻表》             68
     5.呂維祺《音韻日月燈》          75
    二、革新舊韻的等韻             77
     1.王應電《聲韻會通》           78
     2.吳元滿《切韻樞紐》           82
     3.《韻法直圖》              84
     4. 李世澤《韻法橫圖》          92
  第二節 反映口語標準音系的韻圖         97
    一、桑紹良《青郊雜著》           98
     1. 作者生平及成書動機          98
     2. 韻圖形制與編排體例          98
     3. 音韻術語與音學理論          100
     4. 切字新法               105
     5. 音韻系統與音變規律          107
    二、李登《書文音義便考私編》        108
     1. 作者生平及成書動機          108
     2. 韻圖形制與編排體例          109
     3. 各式呼名及其音韻內涵         111
     4.音韻系統與音變規律           112
    三、金尼閣《西儒耳目資》          113
     1. 作者生平及成書動機          114
     2. 韻圖形制與編排體例          116
     3. 音韻術語解析             120
     4. 標音符號與四品切法          126
     5. 音韻系統與音變規律          129
    四、蕭雲從《韻通》             130
     1. 作者生平及成書動機          130
     2. 韻圖形制與編排體例          131
     3. 音韻系統與音變規律          132
第三節 反映北方方音的韻圖--徐孝《重訂司馬溫公等韻圖經》
    一、作者生平及成書動機           133
    二、韻圖形制與編排體例           135
    三、論「無形等韻」與陰文之音韻內涵     138
    四、音韻系統與音變規律論          142
第四章 雜糅象數、闡釋音理的圖式   145
  第一節   「援易為說」--論等韻學與象數學     146
    一、晚明的社會思潮與經世思想        146
    二、象數思維及其科學內涵          147
    三、象數學與等韻學的結合          154
  第二節   呂坤《交泰韻》             155
    一、作者的生平及其哲學思想         155
    二、韻圖編撰動機及其理論依據        156
    三、韻圖形制與編排體例           158
    四、音韻術語解析—論陰陽、輕重、清濁    163
    五、切字新法                165
    六、音韻系統與音變規律           171
  第三節   袁子讓《字學元元》           172
    一、作者的生平及編撰動機          172
    二、論《字學元元》及其音韻分析       174
    三、韻圖形制與編排體例           179
     1. 〈子母全編二十二攝〉         179
     2. 〈經世三十二圖〉與〈總括聲音二十二圖〉182
     3. 〈增字學上下開合圖〉         183
    四、格子門法與韻圖列字歸等的法則      184
    五、音韻系統與音變規律           187
  第四節 喬中和《元韻譜》            188
    一、作者的生平及編撰動機          188
    二、論音韻結構的分析及其理論依據      189
    三、韻圖形制與編排體例           195
    四、音韻系統與音變規律           197
  第五節 方以智《切韻聲原》           199
    一、作者的生平及其哲學思想         199
    二、韻圖的編撰目的及其理論依據       204
    三、韻圖形制與編排體例           211
     1. 新譜—十六攝韻圖           211
     2.〈旋韻圖〉              214
    四、音韻術語與特殊標號           217
    五、廢除門法,另創新法           220
    六、音韻系統與音變規律           223
第五章 假借音韻、證成玄理的論著          225
  第一節   「援以說《易》」--以聲音之道通神明、類萬物
    一、《周易》所展現的全息思想        226
    二、假借音韻結構論證天道玄理        229
    三、透過音韻結構推測人事變化        230
  第二節   趙撝謙《皇極聲音文字通》        232
    一、作者的生平及編撰動機          232
    二、韻圖形制與編排體例           234
    三、音韻系統與音變規律           241
  第三節   陳藎謨《皇極圖韻》與《元音統韻》    242
    一、作者的生平及編撰動機          242
    二、論音韻結構的分析及其理據        245
    三、韻圖形制與編排理據           253
     1.〈四聲經緯圖〉            254
     2.〈經緯省括圖〉            256
    四、捨棄門法、闡揚等韻           258
    五、〈四聲經緯圖〉反映的音韻系統      260
  第四節 吳繼仕《音聲紀元》           262
    一、作者的聲學思想及編撰動機        262
    二、韻圖形制與編排理據           266
     1. 〈音聲紀元二十四氣音聲分韻前譜表〉  267
     2. 〈音聲紀元十二律音聲分韻開闔後譜表〉 270
    三、論「翻竊」與門法            272
  第五節 葛中選《泰律篇》            274
    一、作者的聲學思想及編撰動機        274
    二、韻圖形制與編排體例           275
     1. 〈專氣音十二圖〉           276
     2. 〈專氣聲三十二圖〉          279
     3. 〈直氣聲音定位十二圖〉        280
    三、音韻術語與音學理論          281
第六章 明代等韻學的開展              286
  第一節 等韻學歷史研究的兩個側面        286
  第二節 韻圖的社會功能與文化屬性        288
    一、僧徒轉唱佛經的對音字圖        290
    二、士子科舉賦詩的正音字表        291
    三、哲人證成玄理的象數圖式        294
    四、西儒學習漢語的資助工具        298
  第三節 變革形制與改良反切           301
    一、韻圖形制的轉變            301
    二、廢除門法、改良反切          307
  第四節 音韻系統與音變規律           310
第七章 結語                   316
    一、學術發展演進的歷史順序        316
    二、傳統聲韻學所面臨的瓶頸        318
    三、尋找另一個新典範           322
    四、結尾—總結本文的研究模式       325
參考書目                     327
附錄書影


[參考文獻]
一、韻學古籍
〔北宋〕邵 雍《皇極經世書》,鄭州:中州古籍,1993
〔南宋〕張行成《易通變》,《文淵閣本四庫全書.子部術數類》,台北:台灣商務
〔南宋〕祝 泌《皇極經世解起數訣》,《文淵閣本四庫全書.子部術數類》,台北:台
灣商務
〔明〕章 黼 《重刊併音連聲韻學集成》 首都圖書館藏明萬曆六年維揚資政左室刻本,
《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經部小學類》208冊,台南:莊嚴,1997
〔明〕陶承學、毛曾 《併音連聲字學集要》 浙江圖書館藏明萬曆二年周恪刻本,《續修
四庫全書.經部小學類》259冊,上海:上海古籍,1995
〔明〕濮陽淶 《元聲韻學大成》 浙江圖書館藏明萬曆二十六年書林鄭雲竹刻本,《四庫
全書存目叢書.經部小學類》208冊,台南:莊嚴,1997
〔明〕葉秉敬 《韻表》 北京大學圖書館藏萬曆三十三年刻本,《續修四庫全書.經部小
學類》255冊,上海:上海古籍,1995
〔明〕呂維祺 《音韻日月燈》 天津圖書館藏崇禎六年楊文驄刻本,《續修四庫全書.經
部小學類》252冊,上海:上海古籍,1995
〔明〕王應電 《同文備考‧聲韻會通》(第十五冊) 中央研究院史語所傅斯年圖書館藏
刻本
〔明〕吳元滿 《萬籟中聲》國家圖書館善本書室藏明萬曆刻本
〔明〕不知撰人《韻法直圖》 國家圖書館善本書室藏明江東梅氏刻本
〔明〕李世澤 《韻法橫圖》 國家圖書館善本書室藏明萬曆四十三年江東梅氏刻本
〔明〕桑紹良 《青郊雜著》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明萬曆桑學夔刻本,《續修四庫全書.經部
小學類》255冊,上海:上海古籍,1995
〔明〕李 登 《書文音義便考私編》 北京故宮博物院圖書館藏明萬曆十五年陳邦泰刻本
,《續修四庫全書.經部小學類》251冊,上海:上海古籍,1995
〔明〕金尼閣 《西儒耳目資》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武林李衙藏本,《續修四庫全書.經部小
學類》259冊,上海:上海古籍,1995
〔明〕蕭雲從 《韻通》北京圖書館藏清抄本,《續修四庫全書.經部小學類》257冊,上
海:上海古籍,1995
〔明〕徐 孝 《重訂司馬溫公等韻圖經》 西北師範大學圖書館藏萬曆三十年張元善刻本
,《四庫存目叢編.經部小學類》193冊,台南:莊嚴,1997
〔明〕呂 坤 《交泰韻》南京圖書館藏明末胡正言十竹齋刻本,《續修四庫全書.經部小
學類》251冊,上海:上海古籍,1995
〔明〕袁子讓 《字學元元》 上海圖書館藏明萬曆三十一年刻本,《續修四庫全書.經部
小學類》255冊,上海:上海古籍,1995
〔明〕喬中和 《元韻譜》北京圖書館分館藏清康熙梅墅石渠閣刊本,《續修四庫全書.經
部小學類》256冊,上海:上海古籍,1995
〔明〕方以智 《通雅.切韻聲原》 清康熙五年姚文燮浮山此藏軒刻本,北京:中國書店
,1990
〔明〕方孔炤 《周易時論合編》 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清順治十七年刻本,《續修四庫全書
.經部易類》15冊,上海:上海古籍,1995
〔明〕釋真空 《新編篇韻貫珠集》 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明弘治十一年刻本,《四庫存目叢
編.經部小學類》213冊,台南:莊嚴,1997
〔明〕趙宧光 《悉曇經傳》南京圖書館藏刻本,台北:新文豐(饒宗頤 編著,1999)
〔明〕趙撝謙 《皇極聲音文字通》 廣州中山大學圖書館藏明抄本,《續修四庫全書.經
部小學類》254冊,上海:上海古籍,1995
〔明〕趙撝謙 《六書本義》,《文淵閣本四庫全書.經部小學類》228冊,台北:臺灣商
務印書館
〔明〕陳藎謨 《皇極圖韻》 河南省圖書館藏明崇禎五年石經草堂刻本,《四庫全書存目
叢書.經部小學類》214冊,台南:莊嚴,1997
〔明〕陳藎謨 《元音統韻》 山東省圖書館藏清康熙五十三年范廷瑚刻本,《四庫全書存
目叢書.經部小學類》215冊,台南:莊嚴,1997
〔明〕吳繼仕 《音聲紀元》北京圖書館藏明萬曆刻本,《續修四庫全書.經部小學類
》254冊,上海:上海古籍,1995
〔明〕葛中選 《泰律篇》 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資料館藏明刻本,《續修四庫全書
.經部樂類》114冊,上海:上海古籍,1995
〔明〕熊人霖 《律諧》,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抄本
〔明〕沈寵綏 《度曲須知》古典戲曲聲樂論著叢編第五種(傅惜華 編) 北京:人民音
樂,1983
〔明〕李文利 《大樂律呂元聲》浙江圖書館藏明嘉靖十四年布政司刻本,《四庫全書存目
叢書.經部樂類》182冊,台南:莊嚴,1997
〔清〕方中履 《古今釋疑》 中國科學院圖書館藏清康熙汗青閣刻本,《續修四庫全書.
子部》99冊,上海:上海古籍,1995
〔清〕潘 耒 《類音》 上海辭書出版社圖書館藏清雍正潘氏遂初堂刻本,《續修四庫全
書.經部小學類》258冊,上海:上海古籍,1995
〔清〕潘 咸 《音韻原流》 上海圖書館藏清抄本,《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經部小學類
》220冊,台南:莊嚴,1997
〔清〕劉獻廷 《廣陽雜記》,北京:中華,1957
〔清〕江 永 《音學辨微》 湖北省圖書館藏清乾隆二十四年刻本,《續修四庫全書.經
部小學類》253冊,上海:上海古籍,1995
〔清〕裕 恩 《音韻逢源》 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清道光聚珍堂刻本,《續修四庫全書.經
部小學類》258冊,上海:上海古籍,1995
〔清〕熊士伯 《等切元聲》 台灣師範大學圖書館藏康熙四十三年尚友堂刊本
〔清〕賈存仁 《等韻精義》 台灣師範大學圖書館乾隆四十年河東賈氏家塾定本
〔清〕李汝珍 《李氏音鑑》 台灣師範大學圖書館同治戊辰年重修木
↑回到頂端↑
#336839 - 2004-09-27 00:00:36 Re: 八字論命的實徵研究
咪咪貓貓 離線
或躍在淵
註冊: 2003-08-06
文章數: 338
來自: Chiron
間接的題目是不少
可是直接探討命理預測準確度的卻很少
古永利那篇是用流病研究方法裡的case-control study
再用真正的統計學方法來進行檢定
目前據我所知只有他的論文是這麼做的
當然其他的題目也很有趣就是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咪咪貓貓"就是養了兩隻貓把屋子裡弄得都是毛的意思...
↑回到頂端↑
#336840 - 2007-07-03 04:14:43 Re: 八字論命的實徵研究
讀書 離線
見龍在田
註冊: 2007-07-14
文章數: 123
研究生: 蕭品秀
(以作者名查詢彰師大館藏系統)
論文名稱: 李時珍《本草綱目》象數易學思想研究
指導教授: 胡瀚平
學位類別: 碩士
校院名稱: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學號: 90422005
學年度: 9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78
關鍵字: 李時珍
象數易學
本草綱目
金元醫家
醫易會通
道教內丹派易學
出版年: 民96
論文全文章節: (本論文20090124對校內公開)
封面
摘要
目次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參考書目


[摘要]
 李時珍《本草綱目》象數易學思想研究
 論文摘要
 
 宋、金、元、明是醫易會通的發展期,在這期間出現了許多精於易學象數和義理的著名醫
 家,他們在當時創造出與自身醫療經驗相應的醫學理論與治療方法,並各自開創獨立的學
 派,形成了醫學史上盛況空前的學術爭鳴現象,而處於此時期接近尾聲的明代李時珍(1518~
 1593),吸取了前代金元醫家藥理方面的知識,參酌歷代本草學的驗方,匯集成曠世巨著
 ─《本草綱目》,將醫易會通發展期的豐碩成果呈現其中,因此,深究此書可以一窺醫易會
 通的精采。
 本論文主要研究目的在於:
 一、探討金元醫家運用象數易學思想解釋醫理的現象,及其對《本草綱目》產生的影響。
 二、據《本草綱目》闡明易理醫用之道。
 三、深研《本草綱目》應用象數易學思想於醫藥理論上的成就,及其對後世的貢獻。
 本論文主要內容與成果:
 一、李時珍《本草綱目》對於金元醫家豐燦的醫理成果,能兼容並蓄,且運用易象數思想在
 藥物治療、分類以及臟腑特性上有其新創見。
 二、象數易學的陰陽、五行、整體、常變、中和觀和以易卦喻藥的思想如何深深地影響著《
 本草綱目》。
 三、李時珍《本草綱目》中對道教服食的批判和取益,其客觀求知的精神相當値得借鏡,在
 取益方面,他除了澄正服食藥物的真實功效,也採用了一些深具象數易學思想的道教煉丹服
 食術語來解釋藥物的功效,同時,他也受到道教內丹派易學的影響,提出「腦為元神之府」
 的見解。
 四、李時珍《本草綱目》對後世本草學的應用和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在具體方
 面,《本草綱目》的編排在分類學史上,運用了象數易學思想,火部藥的出現,開本草書之
 先例,彌補本草五行分類上的缺憾,這在系統分類上,確實是一種創舉,並對後世本草學著
 作產生了重大影響。
 
 【關鍵詞】:李時珍、象數易學、本草綱目、金元醫家、醫易會通、道教內丹派易學
 
 


[論文目次]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7
    一、醫易會通的萌芽期 ……………………………………7
    二、醫易會通的定型期 ……………………………………8
     三、醫易會通的發展期 ……………………………………8
 第一節 研究動機 ……………………………………………9
 第二節 研究目的 ……………………………………………10
 一、探討金元醫家運用象數易學思想解釋醫理對《本草綱目》產生的影
 響…………………………………10
 二、據《本草綱目》闡明易理醫用之道……………………11
 三、深研《本草綱目》應用象數易學思想於醫藥理論上的成就,及其對後世的貢
 獻…………………………………11
 第三節 研究文獻與方法……………………………………12
 一、李時珍相關著作及生平事蹟……………………………12
 二、《易經》與《黃帝內經》……………………………………12
 三、易學與中醫相關書刊……………………………………14
 四、研究方法…………………………………………………16
 第二章 金元醫家對《本草綱目》藥理的影響………19
 第一節 河間學派對《本草綱目》藥理的影響…………………20
 一、金元之前藥理發展概況……………………………………20
 二、劉完素生平傳略……………………………………………21
 三、劉完素主要學術思想………………………………………22
 四、河間學派對《本草綱目》藥理的影響……………………27
 第二節 攻下派對《本草綱目》藥理的影響………………………34
 一、張從正生平傳略…………………………………………35
 二、張從正主要學術思想……………………………………36
 三、攻下學派對《本草綱目》藥理的影響…………………37
 第三節 易水學派對《本草綱目》藥理的影響…………………40
 一、張元素生平傳略…………………………………………40
 二、張元素主要學術思想……………………………………41
 三、易水學派對《本草綱目》藥理的影響…………………42
 第四節 補土派對《本草綱目》藥理的影響……………………46
 一、李杲生平傳略……………………………………………47
 二、李杲主要學術思想………………………………………47
 三、補土學派對《本草綱目》藥理的影響……………………49
 第五節 滋陰派對《本草綱目》藥理的影響……………………52
 一、朱震亨生平傳略…………………………………………52
 二、朱震亨主要學術思想……………………………………54
 三、滋陰學派對《本草綱目》藥理的影響…………………55
 第三章 李時珍及《本草綱目》綜述…………………57
 第一節 家世及生平…………………………………………… 57
 一、家學啟蒙期………………………………………………57
 二、醫學實務歷練期…………………………………………57
   三、醫學鑽研著述期…………………………………………58
   四、李時珍年譜………………………………………………60
 第二節《本草綱目》之編排及內容 ………………………………64
 第三節 李時珍對相關著作之取益及其創新 …………………66
 一、《本草綱目》所引用之歷代本草專書……………………66
 二、《本草綱目》對本草相關著作的取益……………………82
 三、《本草綱目》所引用的古今醫家與經史百家專書………84
 四、《本草綱目》的創新………………………………………88
 第四節《本草綱目》對清代本草學著作的影響………………92
 一、《綱目》檢索類本草學著作………………………………93
 二、《綱目》摘輯類本草學著作………………………………93
 三、以《綱目》篩取內容為主,雜引各家編撰的本草學著
 作………………………………………………………94
 四、《綱目》補遺類本草學著作………………………………95
 五、研究《神農本草經》的著作……………………………95
 第四章 《本草綱目》援引象數易學舉證……………97
 第一節 醫易的象數易學基礎 ……………………………97
 一、河圖洛書的陰陽五行規…………………………………98
 二、爻辰、卦氣、納甲的整體節律觀…………………………99
 第二節《本草綱目》書寫的體例採用五行思想……………110
 一、《本草綱目》關於水部的總論…………………………111
 二、《本草綱目》關於火部的總論…………………………113
 三、《本草綱目》關於土部的總論…………………………118
 四、《本草綱目》關於金石部的總論………………………118
 五、《本草綱目》關於木部的總論…………………………120
 六、《本草綱目》體例中五行思想的特色…………………120
 第三節《本草綱目》藥方的運用採納陰陽、五行思想……127
 一、《本草綱目》辨藥用藥的陰陽觀………………………127
 二、《本草綱目》用藥治療所採用的五行相生相剋思想…129
 第四節《本草綱目》藥性的闡述採納易卦的說法…………133
 一、水部辨藥用藥的經卦解析……………………………133
 二、火部辨藥用藥的經卦解析……………………………134
 三、土部辨藥用藥的經卦解析……………………………135
 四、金石部辨藥用藥的經卦解析…………………………136
 五、木部辨藥用藥的經卦解析……………………………136
 六、其他部辨藥用藥的經卦解析…………………………138
 七、《本草綱目》中使用經卦論藥的特色………………143
 第五章 《本草綱目》醫易思想參會……………145
 第一節 用藥辨證的整體觀………………………………145
 一、天人相應………………………………………………145
 二、四診合參………………………………………………154
 第二節 論藥處方的常變觀………………………………….…155
 一、恆動觀…………………………………………………155
 二、執常知變………………………………………………157
 第三節 藥合法度的中和觀…………………………………161
  一、用藥、煎藥適中…………………………………………161
  二、中介藥從中斡旋…………………………………………163
 第六章 結論……………………………………… 165
 第一節《本草綱目》中的創見………………………………165
 一、創「腦為元神之府」說…………………………………165
 二、命門說的新見…………………………………………167
 第二節《本草綱目》的貢獻與影響……………………………169
  一、象數易學的陰陽、五行、整體、常變、中和觀和以易卦
 喻藥的思想皆深深地影響著《本草綱目》。.…………169
  二、李時珍《本草綱目》中對道教服食的批判和取益,其客
 觀求知的精神相當値得借鏡。 ………………………170
  三、李時珍《本草綱目》對於金元醫家豐燦的醫理成果,能
 兼容並蓄,且運用易象數思想在藥物治療、分類以及臟
 腑特性上有其新創見。 ………………………………171
  四、李時珍《本草綱目》對後世本草學的應用和發展產生了
 重要影響。 ……………………………………………172
 參考書目 ………………………………………… 173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壹、專著
 
 一、醫學
 (一)古籍(依作者時代先後順序)
 《儒門事親》(金)張子和 北京 中華書局 1985年
 《儒門事親》(金)張子和 台北 啟業書局 1996年
 《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金) 張元素 北京 中華書局 1985年
 《素問玄機原病式》(金) 張元素 北京 中華書局 1985年
 《內外傷辨》(金)李杲 江蘇 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 1982年
 《格致餘論》(元)朱震亨 北京 中華書局 1985年
 《李時珍醫學全書》 (明)李時珍 北京 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1999年
 《黃帝內經素問靈樞合編》(明)馬元台、張隱庵註 台北台聯國風出版社1981年
 《汪昂醫學全書》項長生主編 北京 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1999年
 《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清)陳夢雷 台北 新文豐出版社 1979年
 《本草從新》(清)吳儀洛輯 北京 人民衛生出版社 1990年
 《神農本草經》(清)孫星衍輯 新竹 黎明書店 2001年
 《點校精編神農本草經讀》(清)陳修園著(民國)李宏一編台北明師出版社1999年
 (二)今著(依書名筆劃、次依年代)
 《中醫古醫籍詞義》汪巽仁、陳竹友合編 台北 明文書局 1987年 5月初版
 《中國醫學史》 甄志亞主編 台北 知音出版社 1990年
 《中藥學》下冊 顏正華主編 台北 知音出版社 1997年
 《內經》 程士德主編 台北 知音出版社 1999年
 《中國八卦運氣》劉杰 青島 青島出版社 1999年
 《中國醫學大成續集十七》曹炳章編 上海 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0年
 《四庫全書珍本十一集‧金匱鈎玄‧瘟疫論》王雲五主編 台北 商務出版社
 《古今圖書集成‧醫部續錄》趙立勛編著 北京 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 2002年
 《生命史學─從醫療看中國歷史》李建民 台北 三民書局 2005年
 《名醫李時珍與《本草綱目》》朱保華 主編 北京 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1998年
 《李時珍研究集成》錢超塵、溫長路主編 北京 中醫古籍出版社 2003年
 《易學與中國傳統醫學》蕭漢明 北京 中國書店 2003年
 《陰陽五行運氣八卦及其在中醫學中的運用》曹培琳 太原 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年8月
 《《黃帝內經》中的人天觀》 李應均 北京 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 1998年
 《道教醫學》蓋建民 北京 宗教文化出版社 2001年
 《難經發揮》黃維三編 台北 正中書局 1994年
 
 二、易學
 (一)古籍(依作者時代先後順序)
 《周易本義》(宋)朱熹 台北 大安出版社 1999年
 《易漢學》(清)惠棟 北京 中華書局 1985年
 (二)今著(依書名筆劃、次依年代)
 《先秦漢魏易例述評》屈萬里 台北 聯經出版社 1984年
 《宋象數易學研究》劉瀚平 台北 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1995年
 《兩漢易學史》高懷民 台北 高懷民 1983年  
 《易經與命理術數》劉瀚平 台北 基礎道德文化教育基金會 1991年
 《周易知識通覽》朱伯崑主編 山東 齊魯書社 1993年
 《易學基礎教程》朱伯崑主編 廣州 廣州出版社 1993年
 《易道新論》顧文炳 上海 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1996年
 《易學與道教符號揭秘》詹石窗 北京 中國書店 2001年
 《《周易參同契》研究》蕭漢明、郭東升 上海 上海文化出版社 2001年
 《兩漢易學與道家思想》 周立升 上海 上海文化出版社 2001年
 《易學與道教思想關係研究》詹石窗 廈門 廈門大學出版社 2001年
 《易學研究基礎與方法 五》江國樑 台北 學易齋 2004年
 《國際易學研究第七輯》朱伯崑主編 華夏出版社
 《象數易學發展史》林忠軍 濟南 齊魯書社 1994年
 《象數精解》劉大鈞等著 四川 巴蜀書社 2004年
 《臺灣易學史》賴貴三 台北 里仁書局 2005年
 
 三、醫易學(依書名筆劃、次依年代)
 《中國醫易學》鄒學熹、鄒成永 成都 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 1988年
 《中國醫學與《周易》原理─醫易概論》黃自元 北京 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 1989年
 《中華醫易全書》張益民、張韜 山西 山西古籍出版社 1994年
 《易經與中醫學》臥龍真人 台北 福利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994年
 《易醫文化與應用》張其成 北京 華夏出版社 1995年
 《易學與中醫》張其成 北京 中國書店 2001年
 《易學與中醫研究》張廷榮 台北 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002年
 《周易與中醫學》楊力 北京 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2年
 《易學與中國傳統醫學》蕭漢明 中國書店 2003年
 
 四、其他
 (一)古籍(依作者時代先後順序)
 《十三經注疏‧尚書》 台北 藝文印書館
 《十三經注疏‧周禮》 台北 藝文印書館
 《十三經注疏‧禮記》 台北 藝文印書館
 《十三經注疏‧左傳》 台北 藝文印書館
 《漢文大系二十一‧管子纂詁》 台北 新文豐出版社 1986年
 《荀子》(東周)荀況 北京 中華書局 1991年
 《管子簡釋》鍾肇朋 濟南 齊魯書社 1997年
 《春秋繁露》(西漢)董仲舒撰、凌曙注 北京 中華書局 1991年
 《史記》(西漢)司馬遷 台北 藝文印書館
 《新校本漢書集注並附編二種》 台北 鼎文書局 1991年9月 第七版
 《說文解字注》(東漢)許愼撰(清)段玉裁注 台北 洪葉文化 1998年
 《國語》(三國)韋昭 台北 藝文印書館 1974年
 《老子註》(晉)王弼 台北 藝文印書館 1996年
 《雲笈七籤》(宋)張君房纂輯 北京 華夏出版社 1996年
 《金史》上海 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2004年
 《元史》上海 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2004年
 《名義考》(明)周祈 台北 學生書局 1971年
 《四庫全書總目》 台北 藝文印書館 1997年9月初版七刷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清)永瑢、紀昀等撰 台北 商務印書館
 《四庫全書存目叢書》 台南 莊嚴文化出版社 1997年
 《清代孤本方志選‧湖北─蘄州志》(清)王宗堯修、盧綋纂 麗宏圖書 2005年
 《新校本明史並附編六種》 (清)張廷玉纂
 (二)今著(依書名筆劃、次依年代)
 《中國之科學與文明(一)》李約瑟著、黃文山譯 台北 商務印書館 1974年
 
 貳、期刊論文
 (一)期刊(依書名筆劃、次依年代)
 〈水與先秦諸子思想〉 楊儒賓撰 《語文、情性、義理-中國文學的多層面探討國際學術會論
 文集》 台北 台大中文系 1996年
 〈五味與五臟歸經關係探討〉李盛青等人撰 《中醫研究》第13卷第5期 2000年10月
 〈淺談腎與命門一體說〉時學英撰 《中醫研究》第15卷第3期 2002年6月
 〈試論《內經》論氣的哲學基礎〉陳倩亮 《中醫研究》第13卷第2期 2000年4月
 〈《管子》〈形勢〉、〈宙合〉、〈樞言〉、〈水地〉諸篇的黃老思想〉 陳鼓應撰 《漢學
 研究》第20卷第1期
 〈論中醫學天人相應論的科學基礎〉郭蕾、喬之龍撰 《中醫研究》第17卷第4期 2004年8月
 (二)論文(依書名筆劃、次依年代)
 《由《周易》與《黃帝內經》探討理象數術之養生及其應用》趙憶祺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
 文學系在職班碩士論文 2005年
 《朱熹醫易會通研究》 楊雅妃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 2003年
 《身體與自然:以《黃帝內經素問》為中心論古代思想傳統中的身體觀》 蔡璧名 國立台
 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5年
 《兩漢氣化宇宙論之研究》陳德興 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2004年
 《唐宗海醫易通說研究》呂文智 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4年
 《《黃帝內經》氣論身體觀之研究》林哲民 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8年
 《《黃帝內經》氣論思想之研究─兼論精、氣、神概念的關係》陳德興 輔仁大學哲學研究
 所碩士論文 1999年
 《《黃帝內經》五運六氣學研究》黃國財 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黃帝內經》系統思維與辨證醫道》 陳韻雯 東海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1年
 《張景岳〈醫易義〉研究》李玉芳 台北市師範學院應用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2年6月
 《《黃帝內經》養生思想研究》董家榮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2年 
 《黃帝內經運氣學研究》 李韶堯 玄奘人文社會學院宗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3年
 《黃帝內經》養生思想初探》 羅金發 南華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3年
 《道教丹道易學研究-----以《周易參同契》與《悟真篇》為核心的開展》 段致成 國立台灣
 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 2004年
 《論黃帝內經中陰陽五行之應用》葉美玲 國立中興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6年
↑回到頂端↑
#336841 - 2007-07-03 04:26:42 Re: 八字論命的實徵研究
讀書 離線
見龍在田
註冊: 2007-07-14
文章數: 123
論文名稱: 由《周易》與《黃帝內經》探討理象數術之養生及其應用

研究生: 趙憶祺
指導教授: 賴貴三
學位類別: 碩士(Master)
學校名稱: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
學號: 591201013
畢業學年度: 94
語文別: 中文
關鍵字: 養生
周易
黃帝內經
理象數術
河洛理數
五運六氣
經絡
全文說明: (本論文20120419對校內公開)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論文頁數: 432
摘要: 提 要

所謂 「養生」 指的是:「養護生命」。養,即供養之意,也就是提供維持生命的基本需求,此外,積極方面亦有調養之意,即藉著飲食、休閒、休息、運動、藥補等使身體得以恢復及調節機能;護,乃保護之意,也就是避免使身心受到傷害,順應人事與天時,甚至積極掌握人事與天時,俾能盡其天年。醫者,醫身與心也,包括身體、道德修養與人事、天時。本論文成因乃肇因在享西方文明之利時,亦深受許多文明病之害,如各種生活緊張引起之精神疾病、免疫失調引起之癌症、營養過剩引起之糖尿病、中風,唯利是圖、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漠視病人權利引起之醫療糾紛及醫病關係之疏離等,因此期以居中國文化之首之《周易》與中國最早之醫書《黃帝內經》之「醫易會通」處著手。「天人合一」之《周易》,不只包括道德哲學、為人處世之道,尚包括自然生命中身心的調適,《黃帝內經》便是根據《周易》自然生命調適身心的中國最早醫學書籍,內容包含了《素問》與《靈樞》二部分,在陰陽五行等符號系統上,建構了中國人體生命科學,奠定醫易互通的可能。由整個易學史發展來看,《周易》經文成書之後,大致循著「象數」與「義理」這二條脈絡來豐富卦爻的,自然生命調適的養生之道,即以此二條脈絡發展,後因先後天八卦、河洛理數、陰陽五行之說又發展了「術」的學問。象數學以理、氣、象、數為主要內容,通過事物的象與數,推究其生成、存在、以及變化原理。按象數學的說法,理與氣需透過象數,藉由可知可感的形象與度量,把握抽象之理。易學中本有象數之說,而中國醫學理論亦得象數學的滋潤,豐厚其理論體系。在人體科學中,對於人之各種信息的預測,無論是用四柱預測法,抑是八卦預測等方法,皆是以陰陽變化為原理,五行生剋制化為法則。「術」指的是方法、技術;「數」指的是宇宙及人事的生滅發展規則,也可以說是氣數或命運。因此,術數即是以各種方法或技術推測個人或國家的氣數或命運。「五運六氣」可說是《黃帝內經‧素問》的主要理論之一。此是一種氣象醫學﹙meteorology of medicine﹚之理論,認為氣象的變化與人體的健康和疾病有著密切關係,從而藉著對氣象的分析和預測,研判病理,進而加以治療或預防。「五運六氣」說是建基於天文,曆法、氣象及陰陽五行的醫學理論,並且是以陰陽五行思想作為整個理論的基礎。《素問‧上古天真論第一》篇:「昔在黃帝,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兒徇齊,長而敦敦,成而登天。乃問於天師曰:余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者,時世異耶?人將失之耶?歧伯對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
夫上古聖人之教下也,皆謂之: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是以志閒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所欲,皆得所願。故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賢、不肖,不懼於物,故合於道。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素問.氣交變大論》:「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長久。」 天時地位與人事德業並重,參贊天地化育,順性命之理,遂欲達情,活在當下,而達生生不息的天命。
《繫辭傳上》云:「聖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辭,以動者尚其變,以制器
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本文透過﹙一﹚為:易理養生—天人合一,陰陽調和,中庸之道,生生不息,乘時以變,「神」之妙用;﹙二﹚為:為象之六十四卦來論學校師生身心的養生之道。《周易》由太極而兩儀、四象、八卦,重疊為六十四卦,分為三百八十四爻,代表著萬物時空中演進的秩序和系統,卦爻辭和《十翼》即依據此種秩序與系統而有所闡釋,啟示人們如何順應時空,掌握時空,窮理盡性以致於命;﹙三﹚:為數術之趨吉避凶養生,包括經絡、穴道之養生、飲食養生、運動養生、及情緒養生及附錄之命理養生、風水養生等。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易理為形而上,數術則為形而下之應用。形體之養生是形而下之器,其養生哲學則來自形而上的宇宙論、本體論之生命哲學。「易理」及「象」是形而上之養生,「數術」則為形而下,透過經絡、食物、運動、情緒及附錄中命理風水之養生,夫小道末技,致遠恐泥,君子不為,然必有可觀者。
透過此三部分之理象數術來達至養生目的。
結論指出唯有中西會通,方能共享文明之利,避文明之害,因此提出諍言,不應一味崇洋,亦應珍惜固有資產。全文除了養生理論、源由發展外,尚包括理象數術之內容及附圖及附錄之部份數術實務操作及圖表,因此也可視為理象數術養生之綜合初步整理及工具書,尤其數術養生方面,並期待進階研究,以有益世人。
論文第一章為緒論:第一節為研究動機,第二節為研究範圍、目的與限制,第三節為研究方法,第四節為研究脈絡、架構及使用版本,第五節為結語。
第二章為養生健康與中西醫學概論:第一節為《周易》概說,第二節為《黃帝內經》概說,第三節為中國歷代養生理論,第四節為中西醫學利弊,第五節為小結。
第三章為易理養生:第一節為醫易會通,分為六部份,一為天人合一,二為陰陽調和,三為中庸之道,四為生生不息,五為乘時以變,六為「神」之妙用,第二節為小結。
第四章為象—《周易》六十四卦養生健康之理論與應用:第一節為釋八卦,第二節為《易經》之六十四卦,第三節為六十四卦「象」之養生,第四節為小節。
第五章為數、術養生之理論與應用:第一節為經絡、穴道之養生,第二節為運動養生,第三節為飲食養生,第四節為情緒養生,第五節為小結,附錄壹為前導,附錄貳為命理養生,附錄參為風水養生,附錄肆為其他。
第六章為結論。

論文目次: 由《周易》與《黃帝內經》探討理象數術之養生及其應用
目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研究動機………………………………………………1
一、發皇中華文化,以濟西方文明之弊……………………………1
二、醫易會通…………………………………………………………1
三、理象數術之養生研究……………………………………………3
第二節 研究範圍、目的與限制及展望………………………4
第三節 研究方法………………………………………………5
一、文獻研究法………………………………………………………5
二、哲學研究法………………………………………………………5
三、行動研究法………………………………………………………5
第四節 研究架構、脈絡及本論文採用版本……………………5
第五結 結語………………………………………………8
第二章 養生健康與中西醫學概論……………………9
第一節 《周易》概說…………………………………………9
一、《周易》之定義與演變……………………………………………9.
二、作者與著作年代…………………………………………………12
三、內容簡介…………………………………………………………14
四、派別與流變………………………………………………………15
﹙一﹚象數派
﹙二﹚義理派
第二節《黃帝內經》概說………………………………………16
一、書名意義…………………………………………………………17
二、《黃帝內經》沿革、作者與成書年代…………………………18
三、內容………………………………………………………………20
第三節 中國歷代養生概論…………………………………… 23
一、「養生」的定義…………………………………………………23
二、中國古代養生思想淵源……………………………………………24
三、中國歷代養生概論…………………………………………………25
﹙一﹚儒家的養生觀…………………………………………………25
﹙二﹚道家的養生觀…………………………………………………28
﹙三﹚道教的養生觀…………………………………………………31
﹙四﹚佛教的養生觀…………………………………………………36
﹙五﹚其他……………………………………………………………38
第四節 中西方醫學利弊分析…………………………………40
一、中西方醫學之利…………………………………………………40
二、中西方醫學之弊與中西醫學互補之弊…………………………49
三、中西醫之教育與醫療政策、環境之現況與展望………………50
第五節 小結……………………………………………………54
第三章 易理養生………………………………………55
第一節 醫易會通一………………………………………………55
一、天人合一………………………………………………56
二、陰陽調和………………………………………………56
三、中庸之道………………………………………………60
四、生生不息………………………………………………61
五、乘時以變………………………………………………62
六、「神」之妙用……………………………………………63
第二節 小結 ……………………………………………………64
第四章象—《周易》六十四卦養生健康之理論與應用………………67
第一節 釋八卦…………………………………………………67
一、八卦的定名…………………………………………………………68
二、八卦屬性……………………………………………………………70
三、八卦的生命現象……………………………………………………70
第二節 《易經》之六十四卦……………………………………73
一、六十四卦排序………………………………………………………69
二、六十四卦的本質……………………………………………………70
第三節 六十四卦「象」之養生……………………………………75
一、《周易‧上經》……………………………………………………76
﹙一﹚乾、坤、屯、蒙、需、訟、師、比、小畜、…………………76
﹙二﹚泰、否、同人、大有、謙、豫、隨、蠱、臨、………………97
﹙三﹚噬嗑、賁、剝、復、妄、大畜、頤、大過、坎、………118
二、《周易‧下經》…………………………………………………138
﹙一﹚咸、恒、遯、大壯、晉、明夷、家人、睽、蹇、…………138
﹙二﹚損、益、夬、姤、萃、升、困、井、革、…………………158
﹙三﹚震、艮、漸、歸妹、豐、旅、巽、兌、渙、節、中孚、小過、既濟、未濟……………………………………………………………179
第四節 小結……………………………………………………208
第五章 數術養生之理論與應用……… 209
第一節 經絡、穴道之養生………………………………………210
一、經絡………………………………………………………………211
﹙一﹚十二經脈………………………………………………………211
﹙二﹚奇經八脈………………………………………………………218
二、特定穴……………………………………………………………219
第二節 飲食養生 ……………………………………………220
一、飲食的原則………………………………………………………221
二、個人體質之飲食養生……………………………………………223
三、五臟飲食與藥物之養生…………………………………………229
四、十二經脈飲食養生………………………………………………234
五、四季飲食之養生…………………………………………………243
第三節 運動養生………………………………………………247
一、氣功………………………………………………………………247
﹙一﹚精氣神與天人合一之理論……………………………………247
﹙二﹚內氣之養生與治療……………………………………………250
﹙三﹚氣功與陰陽五行學說…………………………………………252﹙四﹚「內氣」的作用機制與治療作用……………………………254
二、太極拳……………………………………………………………256
第四節 情緒養生…………………………………260
一、情緒與五臟及氣、血之關係……………………………………260
二、情緒養生之方法…………………………………………………261
第五節 小結…………………………………………………262
附錄:壹、前導……………………………………………………262
一、數術與方技………………………………………………………263
一、河洛理數…………………………………………………………264
﹙一﹚河圖 、洛書………………………………………………264
﹙二﹚六十甲子、六十甲子納音表及其他…………………………269
﹙三﹚《內經‧素問》之「五運六氣」……………………………272
﹙四﹚年上起月法……………………………………………………281
﹙五﹚日上起時法……………………………………………………282
﹙六﹚十天干生旺死絕表……………………………………………282
﹙七﹚神殺……………………………………………………………283
附錄:貳、命理養生……………………………………………285
一、子平養生…………………………………………………………285
﹙一﹚四柱八字之應用………………………………………………286
﹙二﹚ 四柱八字之養生﹙趨吉避凶﹚…………………………… 287
二、河洛紫微斗數養生 ……………………………………………288
﹙一﹚落宮如何?…………………………………………………… 290
﹙二﹚排盤順序………………………………………………………290
﹙三﹚命宮坐的星曜組合與星宮相應的詮釋………………………291﹙四﹚論命關鍵之三方四正…………………………………………298
﹙五﹚星曜組合的變化及宮神運用…………………………………298
﹙六﹚十二宮位推斷…………………………………………………298
﹙七﹚個性與職業選擇的觀察角度………………………………301
﹙八﹚從紫微斗數看疾病……………………………………………302﹙九﹚從紫微斗數看婚姻與桃花運…………………………………305附件一:十二宮神性情及職業論……………………………………305
附錄:參、風水養生……………………………………………309
、游年八宅法與天醫方及灶口、大門……………………………311
二、紫白飛星…………………………………………………………317
﹙一﹚五行生剋原理及應用…………………………………………317
﹙二﹚奇門遁甲原理與應用…………………………………………319
﹙三﹚三元氣運………………………………………………………319
﹙四﹚年月日紫白飛星與內外事吉凶………………………………320
﹙五﹚外六事與風水厭勝制化法……………………………………321
﹙六﹚空間方位的區分………………………………………………322﹙七﹚紫白飛星法在堪輿實務上的操作步驟………………………324
三、三元玄空…………………………………………………………324
四、三元龍門八局……………………………………………………325
五、九星派尋龍點地納穴法…………………………………………337
六、九星水法…………………………………………………………338
七、楊公撥砂生剋法訣應用…………………………………………339八、風水養生之綜合歸納……………………………………………340
附錄:陸、其他
一、姓名學 ……………………………………………………………341二、卜筮………………………………………………………………343
三、擇日及奇門遁甲…………………………………………………344

第六章 結論…………………………………………347
附表目錄………………………………………355

﹙按章節順序之標號依次排列﹚
附表4-2 通行本六十四卦次序表…………………………………355
附表5-6-1 六十甲子納音表…………………………………………356
附表5-6-2 五行及其從屬……………………………………………356
附表5-6-3 地支,三陰三陽及六氣之關係………………………357
附表5-6-4 六步的時節及其概況…………………………………357
附表5-6-5 五音太少相生…………………………………………358
附表5-6-6 歲次天符表……………………………………………358
附表5-6-7 同天符歲次表…………………………………………359
附表5-6-8 歲會年份表…………………………………………359
附表5-6-9 同歲會之年份資料來源………………………………360
附表5-6-10 年上起月………………………………………………361
附表5-7-1 日光節約時間一覽表…………………………………361
附表5-7-2 安時系星………………………………………………362
附表5-7-3 安月系星………………………………………………363
附表5-7-4 安年干系………………………………………………364
附表5-8-1 男女命宮便覽…………………………………………365
附表5-8-2 東西四宅遊年訣吉凶方位表…………………………366
附表5-8-3 紫白九星意涵表………………………………………367
附表5-8-4 紫白飛星方位納氣速查表……………………………368
附表5-8-5 三元九運及干支紀年統屬表…………………………369
附表5-8-6 三元九運近期分元分運明細…………………………370
附表5-8-7 三元九運各局吉凶……………………………………371
附表5-8-8 二十四山三元龍之陰陽及角度………………………372
附表5-8-9 年紫白入中表…………………………………………373
附表5-8-10 月紫白入中表 …………………………………………373
附表5-8-11 內六事方位歸納表…………………………………374
附表5-8-12 三元九運﹙天運﹚衰旺一覽表………………………375
附表5-8-13 二十四山卦度分金—下卦、替卦整理速查表………376

附圖目錄﹙附錄壹為5-6,附錄貳為5-7,附錄參為5-8﹚

圖4-1
先天八卦 …………………………………………………………… 378
圖4-2
後天八卦………………………………………………………………378
圖4-3
後天八卦時令圖………………………………………………………379
圖4-4
六卦應六氣圖…………………………………………………………379
圖4-5
人身督、任脈、手足經脈應洛書先天八卦圖………………………380
圖4-6
六十四卦表圖………………………………………………………381
圖5-1-1
足少陽膽經…………………………………………………………382
圖5-1-2
足厥陰肝經…………………………………………………………383
圖5-1-3
手太陰肺經…………………………………………………………384
圖5-1-4
手陽明大腸經………………………………………………………385
圖5-1-5
足陽明胃經…………………………………………………………386
圖5-1-6
足太陰脾經…………………………………………………………387
圖5-1-7
手少陰心經之圖……………………………………………………388
圖圖5-1-8
手太陽小腸經之圖…………………………………………………389
圖5-1-9
足太陽膀胱經之圖…………………………………………………390
圖5-1-10
足少陰腎經之圖……………………………………………………391
圖5-1-11
手厥陰心包經………………………………………………………392
圖5-1-12
手少陽三焦經………………………………………………………393
圖5-6-1
司天,在泉及左右圖……………………………………………………394
圖5-6-2
庚午年司天在泉及左右間氣…………………………………………395
圖5-6-3
辛未年司天在泉及左右間氣圖………………………………………396
圖 5-7-1
紫白飛星圖……………………………………………………………397
圖5-7-2
紫白飛泊………………………………………………………………397圖5-7-3
紫白奇門圖……………………………………………………………398
圖5-8-4
陽宅論四神相應………………………………………………………398
圖5-8-5
三元三合實戰羅盤……………………………………………………399
圖5-8-6
羅盤構造………………………………………………………………400
圖5-8-7
二十四山方向位置圖…………………………………………………401
圖5-8-8
九星順逆飛圖…………………………………………………………402圖5-8-9 八運宅乙山辛向圖 ……………………………………………………403
圖5-8-10
雙星在向圖……………………………………………………………403
圖5-8-11
雙星在坐………………………………………………………………404
圖5-8-12
上山下水………………………………………………………………404圖5-8-13
收山出煞………………………………………………………………405
圖5-8-14
北斗七星真打劫………………………………………………………406
圖5-8-15
北斗七星假打劫………………………………………………………407
圖5-8-16
三元玄空之城門………………………………………………………407
圖5-8-17
三元玄空之城門訣……………………………………………………408
圖5-8-18
令星入囚………………………………………………………………409圖5-8-19 伏吟……………………………………………………………………409
圖5-8-20
父母三般卦……………………………………………………………410
圖5-8-21
連珠三般卦…………………………………………………………410
圖5-8-22
合十……………………………………………………………………411
圖5-8-23
零正神……………………………………………………………411
圖5-8-24 各元運之正神,零神,催財位,催官位,吉照水……412
圖5-8-25
龍門八局………………………………………………………………413
圖5-8-26 輔星水法方位速見表及尋龍點地納穴法訣定坐山表速見表………414
圖5-8-27 亥山巳向及乾山巽向消砂圖…………………………………………414
圖5-8-28 八運子午下卦圖………………………………………………………415
圖5-8-29 八運丑山未向下卦圖…………………………………………………416
圖 5-8-30 八運巳山亥向下卦圖………………………………………………416
參考書目……………………………………………………417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一、《周易》及《黃帝內經》版本﹙包括今人註譯等,依朝代先後列序,今人註譯等則依出版先後列序﹚

﹙一﹚《周易》

1、魏晉.王弼 韓康伯注 孔穎達等正義 阮元審定 周易正義
臺北 藝文印書館 1993年
2、宋.朱熹著 周易本義 臺北 大安出版社 1999年
3、黃師慶萱   周易讀本 臺北 三民書局  1970年
4、徐芹庭 虞氏易述解 臺北 五洲出版社 1974 年
5、孫振聲 白話易經 臺北 星光出版社 1981年
6、徐志銳   周易大傳新著上、下冊 臺北 里仁書局  1995年
7、高亨 周易大傳今注 濟南 齊魯書社 1998年
8、李學勤主編 周易正義 上下經 臺北 臺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 2001年
9、黃忠天  周易程傳注評 高雄 復文圖書出版社  2004年

﹙二﹚《黃帝內經》

1、隋‧楊上善 黃帝內經太素 民‧王雲五編校
上海  商務印書館 1938-1940年
2、唐.王冰注 宋.林億、高寶衡等校正 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四庫善本叢書子部 臺北 藝文印書館影印
3、宋‧史崧校正並音釋 《靈樞經》王雲五四部重刊初編子部 上海 商務印書館 1936年
4、明‧張介賓 類經 北京 人民衛生出版社 上、下冊

5、明‧吳昆注 《內經素問吳注》
濟南 山東科技出版社 1984年

6、陳太羲  莊宏達  《黃帝內經素問新解》﹙上冊﹚﹙下冊﹚  臺北 國立中國醫藥研究所出版1995年
7、吳鴻洲、傅維康注 黃帝內經》
成都 巴蜀書社1996年

二、經、史、子、集 (依朝代列序,今人則以出版先後分別列序)

﹙一﹚經部

1、漢‧孔安國傳 唐孔穎達等正義 尚書正義
臺北 藝文印書館 1993年
2、漢‧鄭玄注 唐‧賈公彥疏 周禮注疏
臺北 藝文印書館1993年
3、漢‧許慎 說文解字注
臺北 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75年
4、宋‧朱熹 四書集註
臺北 世界書局 1969年
﹙二﹚史部

1、漢‧司馬遷 史記
臺北 開放書城 1976年
2、楊家駱編纂 漢‧班固 漢書‧藝文志‧六藝略
臺北 鼎文書局1981年
﹙三﹚子部

1、周.荀況 荀子 線裝書
2、秦.呂不韋著 後漢.高誘註 呂氏春秋
臺北 藝文出版社 1959年
3、隋‧蕭吉 五行大義
臺北 新文豐出版公司 1987年
4、晉.葛洪著 抱朴子
臺北 世界書局 1955年
5、晉.王弼註 老子註
臺北 藝文出版社 1975年
6、晉‧郭璞 青囊海角經
臺北 大方出版社 1978年
7、晉.郭象註 莊子
臺北 藝文出版社 1983年
8、元‧忽思慧 飲膳正要
上海 商務印書館 1934年
9、宋.程穎.程頤 二程集
北京 中華書局 2004年
10、清.劉文典集解 漢.劉安撰 淮南鴻烈集解
臺北 商務印書館 1968年
11、清‧郭慶藩輯 莊子集釋
臺北 河洛圖書出版社 1974年
12、清‧江 永 河洛精蘊
臺北 武陵出版公司 1995
13、清‧張楠 標準命理正宗
臺北 武陵出版社 2001年
14、王德薰 山水發微
臺北 文武有限公司 1976
15、李蜀渝編校 清‧沈竹礽原作 增廣沈氏玄空學
臺北 集文書局 1976年
16、王忠林註譯 新譯荀子讀本
臺北 三民書局 1977年
17、丘風俠注譯 晉‧葛洪著 抱朴子
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6年
18、徐樂吾訂正增註 任鐵樵註 劉伯溫原著 滴天髓徵義
臺北 文源書局 1996年
19、張雙棣 張萬彬等註譯 呂氏春秋譯注
臺北 建宏出版社 1996年
20、徐樂吾評註 子平真詮評註
臺北 武陵出版社 1999 年
21、陳天助 葬經青烏經白話註解
臺北 育林出版社 1999年
22、林安梧譯著 老子.道德經
宜蘭 讀冊文化事業有限司 2002年


三、專著﹙依出版年代先後﹚

﹙一﹚易學類

1、高懷民 兩漢易學史         
m 臺北 東吳大學 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1970年
2、高懷民   先秦易學史
臺北 東吳大學 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 1975年
3、嚴靈  馬王堆帛書易經斠理 
  臺北  文史哲出版社 1984年
6、韓以亮 周易與命理
桃園 開發出版社 1988年
7、戴璉璋  易傳之形成及其思想
臺北 文津出版社 1989年
8、韓永賢 周易探源
北京 中國華僑出版社 1990年
9、朱伯崑 易學哲學史
臺北  藍燈文化出版公司 1991年
10、游 喚 縱情命運的智慧
臺北 漢藝色研出版 1993年
11、林忠軍  象數易學發展史﹙第一卷﹚  
濟南  齊魯出版社 1994年
12、陳鼓應 易傳與道家思想
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94年
13、邵偉華 周易與預測學  
臺北 立德出版社 1994 年
14、賴師貴三 焦循雕菰樓易學研究
臺北 里仁書局 1994年
15、劉瀚平  宋象數易學研究 
臺北 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1994年
16、劉瀚平 生活易經  
臺北 希代出版社1995年
17、孔維勤  活用易經的人生  
臺北  探索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995年 
18、黃師慶萱 周易縱橫談    
臺北 東大圖書公司  1995年
19、廖名春  帛書《易傳》初探  
臺北  文史哲出版社  1996年
20、曾春海   易經哲學的宇宙與人生 
臺北 文津出版社 1997年
21、張善文  象數與易理 
臺北  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997年
22、鄭方耕 趙建功 周易與現代文化
北京 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1998年
23、鄭熹寰 易經卜筮學
臺南 瑞成書局 1999年
24、趙建偉  出土簡帛《周易》疏證  
臺北  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 2000年
25、賴師貴三 焦循手批十三經註疏研究
臺北  里仁書局 2000年
26、曾春海 易經的哲學原理  
臺北 文津出版社  2003年
27、賴師貴三 臺灣易學史
臺北 里仁書局 2004年

﹙二﹚醫學類﹙依出版年代先後﹚

1、蔡一藩著 康平譯 經穴按摩健身法
臺北 巨人出版社 1974年
2、周治華 針灸與科學
臺北 皇極出版社 1977年
2、葉頌壽 葉頌熙醫生合譯 西方醫學史
臺北 當代醫學雜誌社 1978年 
3、嚴星喬重校 增註本草重新
臺南 西北出版社 1978年
4、陳邦賢 中國醫學史
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77年五版
5、陳勝崑 中國傳統醫學史
臺北 時報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79年
6、唐湘清編撰 難經今釋
臺北 政中書局1984年
7、戴新民發行 中醫學基礎
臺北 啟業出版社 1984年三版 薛銘文編 8、臨床常見胃腸病—中西醫學治療保健法
臺北 虹光出版社 1985年
9、現代健康系列編選小組 食療一百
臺北 自立文化晚報出版社 1990年
10、趙 錡  二二八重演   
臺北  自費出版  1991年
11、廖育群 岐黃醫道
遼寧 遼寧教育出版社 1991年
12、黃維三編著 難經發揮
臺北 政中書局 1994年
13、魏子孝‧聶莉芳 中醫中藥史
臺北 文津出版社 1994年
14、姚偉鈞  中華養生術  
臺北  文津出版社 1995年
15、白 清 辯證論治
臺北 書泉出版社 1996年
16、白 清 醫藥人生
臺北 書泉出版社 1996年
17、余碧珍編審 自然養生手冊
臺北 絲路出版社 1996年五月二刷
18、張永賢 經穴按摩保健康
臺北 元氣齋出版社 1997年
19、鄭金生   中國古代養生  
臺北  台灣商務印書館 1998年
20、薛公忱主編   醫中儒道佛  
北京 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 1999年
21、麗健民  中國醫學起源新論   
北京  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 1999年
22、張德湖 黃帝內經養生全書
臺北 薪傳出版社 2001年
23、中華民國中醫師公會聯合會 四季與時辰 中醫養生保健手冊
臺北 中華民國中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 2001年
24、江潤祥主編 現代中醫藥之教育、研究與發展
香港 中文大學 2002年
25、李政育   十二經脈飲食法 
臺北  元氣齋出版社 2002年
26、杜祖貽 關志雄等主編 中醫學文獻精華
臺北 商務印書館 2004年

﹙三﹚ 醫易會通類﹙依出版先後﹚

1、何少初古代名醫解周易 
北京 河北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 1991年 
2、楊國安   八卦與健康 
黑龍江 黑龍江科學技術出版社 1995年
3、鄒學熹   醫易匯通  
成都 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 1996年
4、楊力 周易與中醫學
北京 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 1997年6月
5、朱伯崑主編 國際易學研究
北京 華夏出版社 1997年8月
6、宋榮章   易學入門—醫學篇 
臺北 臺灣實業漢湘文化公司2001年
7、劉長林 滕守堯合著  易學與養生  
臺北  大展出版社 2001年
8、張廷榮   易學與中醫研究  
臺北 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002年

﹙四﹚ 數術類﹙按綜合、紫微斗數、四柱、堪輿、姓名、奇門遁甲、擇日、卜筮 及出版先後排序﹚

1、羅桂成   唐宋陰陽五行論集 
臺北   文源出版社  1992年
2、鄺芷人   陰陽五行及其體系  
臺北  文津出版社  1998年
3、魏啟鵬  簡帛《五行》箋釋  
臺北  萬卷圖書有限公司 2000年
4、黃文和 命理哲學寶鑑
臺北 世一書局 1986年
5、黃春霖 湯鎮源 實證八字命理學
臺北 武陵出版社 1996 年
6、吳俊民 命理新論 上中下三冊
臺北 自印 1997年16版
7、藍傳勝 八字實務研究
臺北 武陵出版社 1997年
8、楚南余春堂原編 宜蘭李鐵筆評註 窮通寶鑑評註
臺北 益群書店 1998年
9、謝武藤 八字流年綜合批斷
臺北 武陵出版社 1998年
10、潘子漁 紫微斗數實例分析
臺北 宇宙人生顧問公司 1984年
11、慧心齋主 紫微斗數新詮
臺北 時報文化公司 1984年
12、潘子漁 紫微斗數心得
臺北 大林出版社 1993年
13、吳豐隆 紫微新探
臺北 林鬱文化公司 1998年
14、法雲居士 如何算出你的偏財運
臺北 金星出版社 1996年
15、法雲居士 如何掌握旺運過一生
臺北 金星出版社 1997年
16、法雲居士 你一輩子有多少財
臺北 金星出版社 1997年
17、法雲居士 如何掌握你的桃花運
  臺北 金星出版社 1997年
18、法雲居士 紫微幫你找工作
臺北 金星出版社 1998年
19、法雲居士 紫微成功交友術
臺北 金星出版社 1999年
20、法雲居士 紫微改運術
臺北 金星出版社 1999年
21、法雲居士 你的財要怎麼賺
臺北 金星出版社 2000年  
22、古婺葉九升 地理山法全書
臺中 瑞成書局 1987年
23、孔昭蘇 陽宅秘旨‧選擇秘要 天元烏兔經直解
臺北 集文書局 1994年
24、王玉德 中華堪輿術
臺北 文津出版社 1995年
25、余師勝唐 堪輿探實
臺北 武陵出版社 1997年
26、洑溪 圓銘居士 陽宅風水指南
高雄 復文圖書出版公司 1997年
27、孔昭蘇 孔子玄空寶鑑
臺北 集文書局 1998年二版
28、余師勝唐 堪輿實務探微
臺北 武陵出版社 1998年
29、徐芹庭 風水詳談 上、下冊
臺北 學英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998年
30、一丁‧雨露‧洪涌
臺北 藝術家出版社 1999年
31、亢亮 亢羽 風水與城市
天津 百花文藝出版社 1999年
32、亢亮 亢羽 風水與建築
天津 百花文藝出版社 1999年
33、白鶴鳴 旺宅化煞22法
香港 聚寶館文化有限公司2000年十一版
34、盧清和 最新姓名學
臺北 武陵出版社 1992年
35、吳豐隆  十二生肖姓名學
臺北 林鬱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998年五版
36、夏維剛 增定姓名學大公開
臺北 三友圖書公司 2000年十一版
37、悟無齋主 三個銅板讓你神機妙算
臺北 知館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年
38、李鐵筆 擇日學精華
臺北 益群書店 1998年
39、余師勝唐 奇門遁甲開運實務
臺北 武陵出版有限公司 1995年

﹙五﹚運動類﹙依出版先後﹚

1、范丹成原著 挹翠樓主主編 氣功四季鍛鍊法
臺北 五洲出版社 1984年
2、張榮明 中國古代氣功與先秦哲學
臺北 桂冠出版社 1994年
3、康戈武 中國武術大全
臺北 五洲出版社 1991年
4、劉雲樵 養還原
臺北 武壇國術推廣中心 1991年
5、沈福道 張德福 氣功健身指南
臺南 西北出版社 1994年
6、譚雲 國術名詞探索
臺北 逸文出版有限公司1997年
7、張孔昭 拳經拳法備要
臺北 逸文出版有限公司2000年
8、曾家麒 八極鬆身導引
桃園 武壇大溪研究室 2003年

﹙六﹚其他

1、段家鋒 孫正豐 張世主編論文寫作研究
臺北 三民書局 1983年
2、劉貴傑 僧肇思想研究
臺北 文史出版社 1986年
3、唐君毅 中國哲學原論原教篇 宋明儒學思想之發展
臺北 臺灣學生書局 1984年
4、唐君毅 人文精神之重建
臺北 臺灣學生書局 1988年
5、杜維明 儒家自我意識的反思
臺北 聯經出版社 1990年
6、陳麗桂 戰國時期的黃老思想
臺北 聯經出版社 1991年
7、劉述先等 年當代新儒學論文集 外王篇
臺北 文津出版社 1996年
8、陳麗桂 秦漢時期的黃老思想
臺北 文經出版社 1997年
9、韋政通 中國思想史上、下冊
臺北 水牛出版社 1998年
10、元 標準萬年曆
臺南 大孚書局 1998年
11、蕭登福 讖緯與道教
臺北 文經出版社 2000年
12、龔鵬程 儒學反思錄
臺北 臺灣學生書局 2001年
13、賴師貴三等編集 春風煦學集
臺北 里仁書局 2001年
14、林安梧 人文學方法論—詮釋的存有探源
臺北 讀冊文化事業公司 2004年


四、學位論文﹙依出版年代先後﹚

﹙一﹚ 易學類

1、龔鵬程 孔穎達《周易正義》研究
臺北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 1979年碩士論文 黃錦鋐教授指導
2、陳正榮  張載易學研究  
臺北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 1979年碩士論文 朱守亮教授指導
3、江弘毅  朱子易學研究  
臺北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 1985年碩士論文 胡自逢教授指導
4、南基守  易經卦象初探  
臺北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 1986年碩士論文 黃師慶萱教授指導
5、江超平  伊川易學研究  
臺北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 1986年碩士論文 戴璉璋教授指導
6、楊陽光  易經憂患意識研究 
臺北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 1986年碩士論文 黃師慶萱教授指導
7、江婉玲  易緯釋易考 
臺北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 1991年碩士論文 黃師慶萱教授指導  
8、賴師貴三  項安世《周易玩辭》研究 
臺北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 1990年碩士論文 黃師慶萱教授指導 
9、王汝華  熊十力易學思想之研究  
臺北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 1991年碩士論文 黃師慶萱教授指導
10、周芳敏 王弼及程頤易學思想之比較研究
臺北 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1993年碩士論文 林麗真教授指導   
11、戴妙全《周易美學觀探微》 
臺北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 1999年碩士論文黃師慶萱教授指導  
12、周甘逢 周易教育思想研究
臺北 高雄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系研究所1995年博士論文 胡自逢 陳迺臣教授指導
13、劉馨潔 《易傳》陰陽思想研究
臺北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 2000年碩士論文 賴師貴三教授指導
14、廖伯娥  馬王堆帛書〈易之義〉校釋與思想研究  
臺北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 2000年碩士論文 黃慶萱教授指導  
15、唐玉珍  《左傳》、《國語》引《易》考釋  
臺北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 2000年碩士論文 賴師貴三教授指導
16、范麗梅 郭店儒家佚籍研究—以心性問題為開展之主軸
臺北 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2002年碩士論文 黃沛榮教授指導
17、陳明彪  王龍溪心學易研究  
臺北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 2002年碩士論文 王財貴教授指導
陳弈瑄 郭店楚簡〈五行〉研究
彰化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2002年碩士論文 黃忠教授指導 
18、顏婉玲 周易心理思想研究
臺北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 2002年碩士論文 賴師貴三教授指導
19、劉昌佳 《彖傳》與儒道思想之比較研究
臺北 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2003年碩士論文 林文彬教授指導
20、陳玉琪 卲雍「先天圖」研究
臺中 私立東海大學中文研究所 2003年碩士論文 江弘毅教授指導
21、陳淑娟 論《程氏易傳》對《十翼》天人思想的繼承與發展
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系2004年碩士論文 傅佩榮教授指導
22、劉佳雯 焦循之「權」論研究
彰化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2004年碩士論文 張麗珠教授指導


﹙二﹚ 醫學類

1、黃惠棻 內經運氣醫學現代觀的研究
臺中 私立中國醫藥學院 中國醫學 究所1990年碩士論文 陳太羲 何東燦教授指導
2、蔡璧名 在《身體與自然—以《黃帝內經素問》為中心論古代思想傳統中的身體觀
臺北 國立台灣大學臺灣大學 中國文學研究所 1995年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林麗真教授指導
3、裘正 黃帝內經五運六氣的探討
臺北 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研究所1996年碩士論文 曾春海教授指導
4、黃柏源 智顗醫學思想之研究—以《摩訶止觀》觀病患境為中心
臺北 私立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 1997年碩士論文  陳欽銘教授教授 指導
5、施又文 神農本草經研究
臺北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1998年博士論文 潘重規教授指導
6、關巧婷 臺灣西學中醫師養成制度之研究
臺中 私立中國醫藥學院醫務管理研究所1999年碩士論文 蘇奕彰博士 廖榮利教授指導
7、黃國財 《黃帝內經》五運六氣學研究  
臺北  私立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 2000年碩士論文  熊琬教授 指導
8、陳德興 《黃帝內經》氣論思想之研究—兼論精、氣、神概念的關係 
臺北  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 2000年碩士論文 陳福濱教授指導
9、陳韻雯 《黃帝內經》系統思維與辨證醫道
臺中 東海大學哲學研究所2000年碩士論文  
陳榮波教授指導
10、王玉娟 嵇康及其〈養生論〉研究
臺北 私立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2001年碩士論文 熊琬教授指導
11、楊旋 嵇康之養生觀與樂論思想研究
臺中 私立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2002年碩士論文 高柏園教授指導
12、董家榮 《黃帝內經》養生思想研究
臺北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2003年碩士論文  陳麗桂教授指導

﹙三﹚ 數術類

1、鄭全雄 論易經風水思想與傳統建築及景觀環境規劃關聯性之探討
臺北 國立台灣大學農業工程學研究所1990年碩士論文 吳銘德教授指導
2、凌坤楨 算命行為之歷程分析—以一個紫微斗數算命的觀察為例
臺北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1993年碩士論文 陳秉華教授指導
3、沈建康 在天道與治道之間—論宋代天文機構及其陰陽職事
新竹 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一般史組1991年碩士論文 黃一農教授指導
4、蔡璧名  五行系統中的色彩—試論色彩因何存在於系統化五行說中 臺北 臺北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1992年碩士論文 周何教授指導
5、陳美蘭 「科學性理性」或「功能論」?—大眾傳播媒體的算命論述
臺北 私立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1999年碩士論文 林靜伶教授指導
6、王參賢 「中國傳統陽宅風水思想」初探
嘉義 私立南華大學哲學研究所2001碩士論文 尉遲淦教授指導
7、林瓊婉 陽宅天醫方與人體之互動關係
嘉義 私立南華大學環境與藝術研究所所2001碩士論文 魏光莒教授指導
8、吳延川 風水理氣派操作方法運用於建築設計之研究—以紫白飛星法為例 臺中 私立逢甲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2002年碩士論文 郭永傑教授指導
9、張新智 子平學之理論研究
臺北 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2002年博士論文 董金裕教授指導
10、黃文榮 郭璞《葬書》中生與死互動理論之研究
嘉義 私立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2003碩士論文 魏光莒教授指導
11、胡肇台 中國風水在建築選址定向之應用
高雄 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營建工程系2003年碩士論文 羅維教授指導
12、謝其安 八宅法對宅運指向之研究
臺中 私立逢甲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2003年碩士論文 黃漢泉教授指導
13、江達智 先秦兩漢的擇居文化與風水術之形成
臺北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2003年碩士論文 王仲孚教授指導
14、龐靜儀  《淮南子‧墜形》的地理觀  
臺北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2003年碩士論文 陳麗桂教授指導
15、房慧真  陰陽刑德研究—黃學、陰陽與黃老三者之間的交會融通 
臺北 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2003年碩士論文 陳麗桂教授指導

﹙四﹚其他

1、胡順萍 六祖壇經思想之傳承與影響
臺北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1986年碩士論文  黃錦鈜教授指導
2、李中庸 魏晉玄風的流變及其展現
新竹 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1990年碩士論文 何啟民教授指導
3、袁光儀 晚明之儒家道德哲學與世俗道德範例研究—劉蕺山《人譜》與
《了凡四訓》、《菜根譚》之比較
臺北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1997年碩士論文 莊耀郎教授指導 
4、楊榮豐 先秦儒家踐禮之身體觀
臺北 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2000年碩士論文 徐元民教授指導
5、翁麗雪 東漢經術與士風
臺北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2003年碩士論文 黃錦鈜教授指導
6、鄭明育 氣功身體觀對現代運動意義之研究
臺北 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1997年碩士論文 戚國雄教授指導
7、詹明樹 武術太極拳
臺北 國立體育學院教練研究所2000年碩士論文 陳金壽教授指導
8、劉文楨 太極拳運動對骨質密度影響之研究
臺北 國立體育學院教練研究所2002年碩士論文 黃啟煌教授指導
9、沈維華 魏晉言意思想研究臺北
臺北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2003年碩士論文 莊耀郎教授指導

五、期刊報紙及論文

1、趙定理  臟腑學說與古天文  
臺北 中華易學 1994 頁49-54
2、陳榮波  《黃帝內經》的易學思想  
臺中 東海大學 2001年第二次「哲學與中西文化:反省與創新」學術研討會
3、賴師貴三 〈孔子的《易教》﹙一﹚〉﹙臺北:孔孟月刊,第四十卷第五期 ﹚,頁8-10
4、賴師貴三 《周易》「命」觀初探
臺北 師大國文學系國文學報第三十期 2001 06 頁1-22
5、張文 黃筱珮 提升中醫藥專業 法規鬆綁成關鍵 2002年從禁用馬兜鈴酸看中藥安全與管理系列三 臺北 中國時報
6、呂宗力 先秦儒家與內學秘經 儒道學術國際研討會–先秦
臺北 師大國文學系 2002 05 25 頁67-73
7、劉錦賢 知命、安命、立命 儒道學術國際研討會–先秦
臺北 師大國文學系 2002 05 25 頁93-112
8、林安梧 中日儒學與現代化的哲學省察
臺北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國文學報第三十一期 2002 06 頁53-80
9、李經緯 中醫藥結合與中藥國際化趨勢
臺北 中醫藥雜誌2004年第三期 頁137-149
10、勞思光 東亞文明與現代文化—前現代性、現代性與後現代性
臺北 國立臺灣大學2004年11月五日東亞文明
11、陳紬藝 再論「中醫的不科學和太科學」—從佛學的因果論與因緣論看細菌病源說與對抗方法之錯誤 臺北 自然療法雜誌第二十七卷第二期 2004 06 頁1-4。
12、江淑卿 南華大學自然醫學研究所帶領國內醫學邁入新世紀 同上頁7
13、袁大明 非典型肺炎與禽流感—故事的背後﹙二﹚
臺北 自然療法雜誌第二十七卷第二期 2004 06 頁19
14、恆台 畢彥祥 命理與醫裡漫談
臺北 自然療法雜誌第二十七卷第二期 2004 06 頁23
15、劉君燦 針灸效能產生機理得大膽猜測
臺北 鵝湖雜誌社 第二十八卷第八期2004年二月 頁64。
16、李盈達 佛教祛病六字真言
臺北 自然保健月刊 第四十期 2004 10 頁249。
17、唐 能 單方一味 氣死名醫
臺北 自然保健月刊 第四十二期 2004 10 頁249。
18 沈素因 孔子的養生論—從《論語.鄉黨篇》的飲食觀談起
臺北 孔孟月刊 第四十二卷第二期

六、網路資訊
1、科學人雜誌網站 http://sa.ylib.com/news/newsshow.asp?FDocNo=16&CL=1
2、無標題http://www.cc.nctu.edu.tw/~biotech/news/news19990403-5.html
3、生物科技http://www.stic.gov.tw/stic/infowww/scinews/html/ce.html
4、宋光宇 莫把中醫當假想敵 2002年佛光人文社會學院生命學研究所網站
↑回到頂端↑
#336842 - 2007-07-16 03:17:04 Re: 八字論命的實徵研究
讀書 離線
見龍在田
註冊: 2007-07-14
文章數: 123
數術論壇不容易拿高分,與繼續攻獨博士!尤其中文系,如果真有這門學問,為何不可學術化呢?以有益世人?
↑回到頂端↑
#336843 - 2007-07-16 03:24:29 Re: 八字論命的實徵研究
讀書 離線
見龍在田
註冊: 2007-07-14
文章數: 123
更改:數術論文!
↑回到頂端↑



板主:  何鼓, 阿理不達 
Google 搜尋
七嘴八舌
Facebook 塗鴉牆
最多貼文者 (30 天內)
CHC 96
bluenwater 94
hui 87
元利 81
kit13 79
Quantacy 74
jcj 65
yichinyichin 50
jwjwo 48
rblin 44
小休 33
紅兒 32
坎離 30
九流術士 30
圓學施少偉 28
最新議題
這男生的事業財運如何?能否成為一個合格的
丈夫

by 身在紅塵心在岸
2024-04-18 10:04:25
參加哪個比賽較好?
by 2xxiilll
2024-04-18 09:31:48
問4/18生活狀態:滿日風雲咫尺迷
by 圓仔寶寶
2024-04-18 08:58:58
我和他的關係到底應該要怎樣, 感情還可否回復
by Rie
2024-04-18 08:40:29
一對兄弟的八字,透露出父母家暴。
by 乃哥
2024-04-18 08:23:12
這個功德不可思議
by rblin
2024-04-18 03:01:31
(求助)如何有一個平安健康的人生。活的很
累!

by 平安健康
2024-04-18 01:31:28
請問我小孩未來從事職業
by 靜雯
2024-04-17 20:09:18
「感情」我又搞砸了,想問轉機與未來運勢
by A Moke
2024-04-17 17:27:01
黃子佼
by 歐達善
2024-04-17 11:18:10
八字要這樣看《男藝人山豬 八字命格 (俊誠命譜1985041801)》(作者
:台灣台南永康 陳俊誠老師)

by 陳俊誠
2024-04-17 10:29:37
楊寶楨,應謝國樑邀請擔任基隆政策推廣大使
——請觸機起卦

by Quantacy
2024-04-17 04:59:26
全台電力拉警報…北基險釀「限電危機」 台電證實了——請觸機起卦
by Quantacy
2024-04-17 04:29:03
說一套做一套
by rblin
2024-04-17 03:02:25
問5月2日準備要去面試之職缺是否適合自己
?

by 流浪ㄟ郎
2024-04-16 18:55:17
我該提出離職嗎?
by 檸檬拉麵
2024-04-16 15:36:41
黃曙光請辭國安會諮委及潛艦小組召集人——
請觸機起卦

by Quantacy
2024-04-16 10:10:37
這裡頭自然有真樂
by rblin
2024-04-16 03:01:31
辰年辰月聖人出
by jwjwo
2024-04-15 20:02:46
15/4 以色列會否軍事方式反擊伊朗??
by golden621
2024-04-15 18:40:49
試占"地震成因與電磁波&quo
t;之意象。

by CHC
2024-04-15 15:19:51
虞朝,夏朝之前的朝代
by kit13
2024-04-15 13:41:14
《堯舜之都》
by Amychen
2024-04-15 10:08:15
試占徐巧芯涉嫌詐騙
by 乃哥
2024-04-15 07:23:02
有些寵物福報也很大
by rblin
2024-04-15 03:01:31
誰在線上
6 線上使用者 (mckay, 少室山野人, 4 隱形), 104 Guests and 33 Spiders online.
Key: Admin, Global Mod, Mod
最新使用者
檸檬拉麵, chin6, kkkkk+, 雪莉羊, 彤彤彤
81727 註冊使用者
討論區統計
81727 使用者
54 討論區
220702 議題
2140399 文章

最高線上使用者: 1162 @ 2018-05-29 02:51:45

本站是個命理討論的園地,如果您要問命,請務必詳閱各板板規,遵守發問規則,不要只留個生日或是命盤, 其他什麼都沒提。貼命盤的方法請特別注意算完命盤後的文字說明,不要貼個沒人看懂歪七扭八的命盤, 貼錯命盤及未遵守板規者,文章很有可能被不預警刪除 另外,如果您提了問題,而有人回覆的話,不論對與錯,請務必多上來回應論命者, 我們不歡迎那種提了問題就等人回答,也不回應的人。我們需要的是,「良好的互動」及「長期的追蹤」。
本站大多數的討論區都得要註冊才能發言,您若是要張貼討論,請務必註冊為使用者, 如果您忘了您的密碼,請在登入」的畫面, 輸入您的帳號,再按一下我忘記我的密碼了」, 此時系統會寄一封信到您當時註冊的 Email 信箱裡面, 裡面則附有一個臨時密碼,請您拿到密碼後用此臨時密碼登入。登入之後可以在 編輯個人檔案」裡面修改成您習慣的密碼。
本站推薦瀏覽器: Firefox Chrome Safari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