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stinyNet 命理網



AI算命大師



Page 6 of 12 < 1 2 ... 4 5 6 7 8 ... 11 12 >
議題選項
議題評分
#2231015 - 2024-02-29 04:17:52 大智度論卷第八十五 [Re: yichinyichin]
yichinyichin 離線
飛龍在天
註冊: 2023-12-15
文章數: 485
大智度論釋道樹品第七十一(卷八十五)

聖者龍樹菩薩造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經】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是般若波羅蜜甚深!世尊!諸菩薩摩訶薩不得眾生,而為眾生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為甚難!世尊!譬如人欲於虛空中種樹,是為甚難!世尊!菩薩摩訶薩亦如是,為眾生故,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眾生亦不可得。」

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諸菩薩摩訶薩所為甚難,為眾生故,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度著吾我顛倒眾生。須菩提!譬如人種樹,不識樹根、莖、枝、葉、華、果,而愛護溉灌,漸漸長大,華、葉、果實成就,皆得用之。如是,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為眾生故,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漸漸行六波羅蜜,得一切種智,成佛樹,以葉、華、果實益眾生。須菩提!何等為葉益眾生?因菩薩摩訶薩得離三惡道,是為葉益眾生。何等為[18]華益眾生?因菩薩得生剎利大[19]姓、婆羅門大[*]姓、居士大家、四天王天處乃至非有想非無想[20]天處,是為華益眾生。何等為果益眾生?是菩薩得一切種智,令眾生得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辟支佛道、佛道,是眾生漸漸以三乘法於無餘涅槃而般涅槃,是為果益眾生。是菩薩摩訶薩不得眾生實法,而度眾生令離我顛倒著,作是念:『一切諸法中無眾生,我所為眾生求一切種智,是眾生實不可得。』」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當知是菩薩為如佛。何以故?是菩薩因緣故,斷一切地獄種、一切畜生種、一切餓鬼種,斷一切諸難,斷一切貧窮下賤道,斷一切欲界、色界、無色界。」

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當知是菩薩摩訶薩如佛。須菩提!若菩薩摩訶薩不發心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世間則無過去、未來、現在諸佛,世間亦無辟支佛、阿羅漢、阿那含、斯陀含、須陀洹;三惡趣及三界亦無斷時。須菩提!汝所說:『是菩薩摩訶薩當知[2]如佛。』如是!如是!須菩提!當知是菩薩實如佛。何以故?以如故說如來,以如故說辟支佛、阿羅漢、一切賢聖;以如故說為色乃至識,以如故說一切法乃至有為性、無為性。是[3]諸如,如實無異,以是故說名為如。諸菩薩摩訶薩學是如得一切種智,得名如來。以是因緣故說菩薩摩訶薩當知如佛,以如相故。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應學如般若波羅蜜!

「菩薩學如般若波羅蜜,則能學一切法如;學一切法如,則得具足一切法如;具足一切法如已,[4]住一切法如得自在;[*]住一切法如得自在已,善[5]知一切眾生根;善知一切眾生根已,[6]知一切眾生根具足;[7]知一切眾生根具足已,亦知一切眾生業因緣;知一切眾生業因緣已,得願智具足;[8]得願智具足已,淨三世慧;淨三世慧已,饒益一切眾生;饒益一切眾生已,淨佛國土;淨佛國土已,得一切種智;得一切種智已,轉法輪;轉法輪已,安立眾生於三乘,令入無餘涅槃。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欲得一切功德,自利利人,[9]應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是諸菩薩摩訶薩能如說行深般若波羅蜜,一切世間天及人、阿修羅[10]應當[11]作禮。」

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12]是菩薩摩訶薩能如說行[13]深般若波羅蜜,一切世間天及人、阿修羅應當為作禮。」

「世尊!是初發意菩薩摩訶薩為眾生故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幾所福德?」

佛告須菩提:「若[14]千國土中眾生皆發聲聞、辟支佛意,於汝意云何?其福多不?」

須菩提言:「甚多無量!」

佛告須菩提:「其福不[15]如初發意菩薩摩訶薩,百倍、千倍、巨億萬倍,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何以故?發聲聞、辟支佛意者皆因菩薩出故,菩薩終不因聲聞、辟支佛出。二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中亦如是。置是三千大千世界中住聲聞、辟支佛地者。若三千大千世界中眾生皆住乾慧地,其福多不?」

須菩提言:「甚多無量!」

佛言:「不如初發意菩薩,百倍、千倍、巨億萬倍,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置是住乾慧地眾生。若三千大千世界[16]中眾生,皆住性地、八人地、見地、薄地、離欲地、已辦地、辟支佛地,是一切福德,欲比初發意菩薩,百倍、千倍、巨億萬倍,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須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初發意菩薩,不如入法位菩薩,百千萬倍、巨億萬倍,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若三千大千世界中入法位菩薩,不如向佛道菩薩,百千萬倍、巨億萬倍,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若三千大千世界中向佛道菩薩,不如佛功德,百千萬倍、巨億萬倍,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初發心菩薩摩訶薩當念何等法?」

佛言:「應念一切種智。」

須菩提言:「何等是一切種智?一切種智何等緣?何等增上?何等行?何等相?」

佛告須菩提:「一切種智無所有、[17]無想、無念、無生、無示。如須菩提所問:『一切種智何等緣?何等增上?何等行?何等相?』須菩提!一切種智無法緣,念為增上,寂滅為行,無相為相。須菩提!是名一切種智緣、增上、行、相。」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18]但一切種智無法,色、受、想、行、識亦無法?內外法亦無法?四禪、四無量心、四無色定,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聖道分,空三昧、無相三昧、無作三昧,八背捨、九次第定,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大喜、大捨,初神通、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神通,有為相、無為相亦無法?」

佛告須菩提:「色亦無法,乃至有為相、無為相亦無法。」

須菩提言:「世尊!何因緣故一切種智無法,色無法乃至有為[19]相、無為相亦無法?」

佛言:「一切種智自性無故,若法自性無是名無法。色乃至有[20]為、無為相亦如是。」

「世尊!何因緣故諸法自性無?」

佛言:「諸法和合因緣[21]故生法中無自性,若無自性是名無法。以是故,須菩提!菩薩摩訶薩當知一切法無性。何以故?一切法[22]自性空故,以是故當知一切法無性。」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若一切法無性,初發意菩薩以何等方便力能行檀波羅蜜,淨佛[1]世界、成就眾生?能行尸[2]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行初禪乃至第四禪,行慈心乃至捨心,行空處乃至非有想非無想處,內空乃至無法有法空,四念處乃至八聖道分,空三昧、無相三昧、無作三昧,八背捨、九次第[3]定,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能行一切種智,淨佛世界、成就眾生?」

佛告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能學諸法無性,亦能淨佛世界、成就眾生,知世界、眾生亦無性,即是方便力。須菩提![4]是菩薩摩訶薩行檀波羅蜜修學佛道,行尸羅波羅蜜修學佛道,[5]行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修學佛道,乃至行一切種智修學佛道,亦知佛道無性。是菩薩摩訶[6]薩行六波羅蜜修學佛道,乃至未成就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一切種智,是為修學佛道,能具[7]足佛道因緣;[8]具足佛道因緣已,用一念相應慧得一切種智;爾時,一切煩惱習永盡,以不生故。是時,以佛眼觀三千大千世界,無法尚不可得,何況有法!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應行無性般若波羅蜜。須菩提!是名菩薩摩訶薩方便力。無法尚不可得,何況有法!須菩提![9]是菩薩摩訶薩若布施時,布施無法尚不[10]可得,何況有法!受者及菩薩心,無法尚不知,何況有法!乃至一切種智,得者、得法、得處,無法尚不知,何[11]況有法!何以故?一切法本性爾。非佛作,非聲聞、辟支[12]佛作,亦非餘人作,一切法無作者故。」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諸法、諸法性離耶?」

佛言:「如是!如是!諸法、諸法性離。」

「世尊!若諸法、諸法性離,云何離法能知離法若有、若無?何以故?無法不能知無法,有法不能知有法;無法不能知有法,有法不能知無法。世尊!如是一切法無所有相,云何菩薩摩訶薩作是分別是法若有、若無?」

佛言:「菩薩摩訶薩以世諦故示眾生若有、若無,非以第一義。」

「世尊!世諦、第一義諦有異耶?」

「須菩提!世諦、第一義諦無異也。何以故?世諦如即是第一義諦如。[13]以眾生不知、不見是如故,菩薩摩訶薩以世諦示若有、若無。復次,須菩提!眾生於五受眾中有著相故,不知無所有;為是眾生故,示若有、若無,令知清淨無所有。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應當作是行般若波羅蜜。」

[14]【論】

釋曰:

須菩提從佛聞無所得即是得,歎未曾有,白佛言:「世尊!是般若甚深!」如經中廣說。

以樹為譬喻,葉、華、果實,從薄轉厚。如樹葉蔭,熱時涼樂;眾生因菩薩道樹蔭,得離三惡道熱苦。何以[15]故?遮惡故。如華,色好[16]香淨柔軟;眾生因菩薩以布施、持戒教化故,受人天中福樂。如樹果,色香味力;眾生因菩薩故得須陀洹等諸聖道果。

須菩提聞是歡喜言:「是菩薩如佛無異。」此中自說因緣:「因菩薩故斷地獄等惡道。」

佛可其意,更說因緣:「須菩提![17]若菩薩不發心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三界無斷時。」

復次,得諸法如故,說名如來,乃至名須陀洹;以如故,說色乃至無為性;是諸法如皆一無異。菩薩學是如,必當得薩婆若,是故言如佛無異。不以我心貪貴菩薩故說言如佛,以得如故言如佛。是如在佛,亦在菩薩,以一相故,是名菩薩為如佛。離如,更無有法不入如者。

問曰:

若以同如故名菩薩如佛,乃至畜生中亦有是如,何以不名如佛?

答曰:

畜生雖亦有如,因緣未發故,不能利益眾生、不能行如至薩婆若故。

如是,須菩提!菩薩應學是如般若波羅蜜,菩薩學是如般若[18]波羅蜜故,則能具足一切法如。具足名得諸法實相,能以種種門令眾生得解。以得具足故,於一切法如得自在;得是諸法如自在已,能善知眾生根;[19]能善知眾生根故,能知眾生諸根具足。諸根者,信等五善根,三乘人各各有。能分別是人有、是人無,是人得力、是人不得力。具足者,信等善根具足,如是人能出世間。信根得力,則決定能受持不疑;精進力故,雖未見法,一心求道,不惜身命,不休不息;念力故,常憶師教,善法來聽入,惡法來不聽入,如守門人;定力故,攝心一處不動,以助智慧;智慧力故,能如實觀諸法相。

得根有二種:一者、在大心人身中,則成菩薩根;二者、在小心人身中,則成小乘根。得是具足根,則可度。

或有菩薩見人雖得信等五根而不可度,由先世惡業罪重故,是故言「知一切眾生業因緣」。

欲知無數劫業因[20]緣,要得宿命通;既知已,為眾生說過去罪業因緣。眾生以是過去罪故不畏,是故求願智,欲知三世事;既知已,為眾生說未來世罪業因緣,當墮地獄。眾生聞已,則懷恐怖;恐怖已,心伏易度。眾生若欲知未來世福報因緣,為說已,則歡喜可度。是故說知業因緣已,願智具足。

願智具足故,得三世慧淨,通達無礙:知過去善惡業,又知未來善惡果報,知現在眾生諸根利[1]鈍,然後說法教化,多所利益不虛。大利益眾生故,能淨佛國土;淨佛國土已,得一切種智;得一切種智故,轉法輪;轉法輪已,以三乘安立眾生,入無餘涅槃。

如是利益,皆從學如中來,是故佛說:「菩薩欲得一切功德,自利利人,當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須菩提聞是菩薩功德甚多,白佛言:「世尊!菩薩能如說行般若波羅蜜,一切世間應當作禮。」如經中廣說,分別初發意菩薩功德。

爾時,須菩提知是甚深般若無憶想,非初學所得,是故問佛:「初發[2]心菩薩,[3]應念何等法?」

佛答:「應念一切種智。」一切種智者,即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薩婆若、佛法、佛道,皆是一切種智異名。

問曰:

佛何以答言「念一切種智」?

答曰:

初發意菩薩未得深智慧,既捨世間五欲樂[4]故,佛教繫心念薩婆若;應作是念:「雖捨小雜樂,當得清淨大樂;捨顛倒虛誑樂,得實樂;捨繫縛樂,得解脫樂;捨獨善樂,得共一切眾生善樂。」得如是等利益故,佛教初發意者常念薩婆若。

須菩提問:「世尊!是一切種智,為是有法?為是無法?何等緣?何等增上?何等行?何等相?」

佛答:「須菩提!一切種智無所有。無所有名非法,無生無滅。諸法如實緣亦無所有,念為增上,寂滅為行,無相為相。」

問曰:

皆是畢竟空,念何以獨言增上?

答曰:

諸法各各有力,佛[5]智慧是畢竟空;如、法性、實際,無相,所謂寂滅相。佛得一切種智,不復思惟,無復難易遠近,所念皆得,故言念為增上。

須菩提問:「世尊!但一切種智無法,色等法亦無法?」

佛答:「色等一切法亦是無法。」自說因緣:「若法從因[6]緣和合生,即無自性;若法無自性,即是空無法。以是因緣故,當知一切法無所有性。」

須菩提問:「初發心菩薩以何方便行檀波羅蜜乃至一切種智,淨佛世界、教化眾生?」

佛答:無所有法性中學,入觀亦能集諸功德、教化眾生、淨佛世界,即是方便力。所謂有、無二法,能一時行故,所謂畢竟空,集諸福德。是人行六波羅蜜時,亦修治佛道——如佛心,以畢竟空、無所有法行六波羅蜜乃至一切種智。是菩薩行是道,能具足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行菩薩道時,具足是法。坐道場,用一念相應慧,得一切種智;如人夜失[7]貫珠,電光暫現,即時還得故。煩惱及習永盡,更不復生。

得佛已,以佛眼觀一切十方世界中,一切物尚不見無[8]法,何況有法!畢竟空法能破顛倒,令菩薩成佛,是事尚不可得,何況凡夫顛倒有法!

是故,須菩提!當知一切法無所有相,是名「菩薩方便」。空尚不[9]可得,何況有!須菩提!菩薩應行無所有般若波羅蜜。

是菩薩行是無所有般若波羅蜜,若布施時,即知布施物空、無所有,受者[10]及菩薩心亦無所有;乃至一切種智,得者、得法、得處,無法尚不知,何況有法!得者,菩薩;得法,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用得法是菩薩道。皆知是法無所有。何以故?一切法本性爾,不以智慧故異。非凡夫作,亦非諸聖人作,一切法無作,無作者故。

須菩提意:「若諸法都是無所有相,誰知是無所有?」是故問佛:「世尊!諸法、諸法性離,云何離法能知離法若有、若無?何以故?無法不能知無法,有法不能知有法;無法不[11]能知有法,有法不[*]能知無法!世尊!如是一切法無所有相,云何菩薩作是分別是法若有、若無?」

佛答:「菩薩世俗故為眾生說若有、若無,非第一義。」若有是實[12]有,無亦應有實。若有不實,無云何應實?

須菩提問:「世俗、第一義有異耶?」若異,破壞法性故,是故[13]佛言:「不異。世俗如即是第一義如。」

眾生不知是如故,以世俗為說若有、若無。

復次,眾生[14]於五受[15]陰中有所著,為是眾生離所有、得無所有故,菩薩說「無所有」;世[A1]俗法故分別諸法,欲令眾生知是無所有。

如是,須菩提!菩薩應學無所有般若波羅[16]蜜。

[17]大智度論釋菩薩行品第七十二

[18]【經】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世尊說菩薩行,何等是菩薩行?」

佛言:「菩薩行者,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行,是名菩薩行。」

「世尊!云何菩薩摩訶薩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19]行?」

佛言:「若菩薩摩訶薩,行色空,行受、想、行、識空;行眼空乃至意,行色空乃至法;行眼界空乃至意識界;行檀波羅蜜、尸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行內空、行外空、行內外空、行空空、行[1]大空、行第一義空、有為空、無為空、畢竟空、無始空、散[2]空、諸法空、[3]性空、自相空、無法空、有法空、無法有法空;行初禪、第[4]二、第[5]三、第四禪,行慈、悲、喜、捨,行無量虛空處、無量識處、無所有處、非有想非無想處;行四念處、行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聖道分;行空三昧、行無[6]相、無作三昧;行八背捨、九次第定;行佛十力、行四無所畏、行四無礙智、行十八不共法、行大慈大悲;行淨佛國土、行成就眾生;行諸辯才、[7]行文字入無文字、行諸陀羅尼門;行有為性、行無為性,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作二。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名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8]行。」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9]世尊說言佛,何義故名佛?」

佛告須菩提:「知諸法實義故名為佛。復次,得諸法實相故名為佛。復次,通達實義故名為佛。復次,如實知一切法故名為佛。」

須菩提言:「何義故名菩提?」

「須菩提!空義是菩提義,[10]如義、法性義、實際義是菩提義。復次,須菩提!名相言說是菩提[11]義。須菩提!菩提實義不可壞、不可分別是菩提義。復次,須菩提!諸法實相不誑不異是菩提義。以是故名菩提。復次,須菩提!是菩[12]提,諸佛所有故名菩提。復次,須菩提!諸佛正遍知故名[13]為菩提。」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若菩薩摩訶薩為[14]是菩提行六波羅蜜乃至行一切種智,於諸法何得何失、何增何減、何生何滅、何垢何淨?」

佛告須菩提:「若菩薩摩訶[15]薩行六波羅蜜乃至行一切種智,於諸法無得無失、無增無減、無生無滅、無垢無淨。何以故?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不為得失、增減、生滅、[16]淨垢故出。」

須菩提[17]白佛言:「世尊!若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不為得失乃至不為淨垢故出,菩薩摩訶薩云何行般若波羅蜜,能取檀波羅蜜、尸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云何行內[18]空乃至無法有法空?云何行禪、無量心、無色定?云何行四念處乃至八聖道分?云何行空、無相、無作解脫門?云何行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云何行菩薩十地?云何過聲聞、辟支佛地,入菩薩位中?」

佛告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不以二法[19]故行檀波羅蜜、尸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不以二法乃至行一切種智。」

須菩提言:「世尊!若菩薩摩訶薩不以二法故行檀波羅蜜乃至般若波羅蜜,不以二法故乃至行一切種智,菩薩從初發意乃至[20]後意云何善根增益?」

佛告須菩提:「若行二法者,善根不得增益。何以故?一切凡[21]夫皆依二法,不得增益善根。菩薩摩訶薩行不二法,從初發意乃至後意,於其中間增益善根。以是故,菩薩摩訶薩,一切世間天及人、阿修羅無能伏,無能壞其善根、[22]令墮聲聞、辟支佛地;及諸眾惡不善法不能制菩薩令不能行檀波羅蜜增益善根,乃至般若波羅蜜亦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應如是行般若波羅蜜。」

「世尊!菩薩摩訶薩為善根故行般若波羅蜜不?」

佛言:「不也!須菩提!菩薩[23]摩訶薩亦不為善根故行般若波羅蜜,亦[24]不為非善根故行般若波羅蜜。何以故?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法,未供養諸佛、未具足善根、未得真知識,不能得一切種智。」

須菩提言:「世尊!云何菩薩摩訶薩供養諸佛、具足善根、得真知識能得一切種智?」

佛告須菩提:「菩薩摩訶薩從初發意供養諸佛。諸佛所說十二部經——修妬路乃至憂波提舍,是菩薩聞、持、誦利、心觀、了達;了達故,得陀羅尼;得陀羅尼故,能起無礙智;起無礙智故,所生處,乃至薩婆若,終不忘失[25]是法。亦於諸佛所種善根,為是善根所護,終不墮惡道諸難。以是善根因緣故,得深[26]心清[27]淨;得深[*]心清[*]淨故,能淨佛國土、成就眾生。以善根所護故,常不離真知識,所謂諸佛、諸菩薩摩訶薩及諸聲聞能讚歎佛法眾者。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應供養諸佛、種善根、親近善知識。」

[28]【論】

釋曰:

上品中須菩提問佛:「經常說般若波羅蜜,何以故名般若波羅蜜?」佛種種因緣答。因此事故,此品中復問世尊:「經常說菩薩行,何等是菩薩行?」是故須菩提問菩薩行。

問曰:

若般若波羅蜜中攝一切法,又般若即是菩薩行,何以故更問?

答曰:

一切菩薩道名菩薩行,悉遍知諸法實相智慧名般若波羅蜜,是為異。若般若經、菩薩行等共相攝,無異。

復次,有人言:菩薩行者,菩薩身、口、意業諸有所作,皆名菩薩行。以是事故,須菩提但欲分別「菩薩正行」故問。

是故佛答:「菩薩行者,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諸善行,是名菩薩正行。」菩薩不善、無記及著心行善法,非菩薩行;但以悲心故及空智慧,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行,是名菩薩行。

何等是清淨行?所謂色空行,受、想、行、識空行,乃至有為性、無為性空行。於是諸法不分別是空、是實,乃至是有為、是無為,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滅戲論不二相,是名菩薩行。無能壞者,亦無過失。

須菩提聞是菩薩行已,歡喜問:「菩薩行果報得作佛;經常言佛,何等是佛義?」

佛答:「知諸法實義故名為佛。」

問曰:

若爾者,阿羅漢、辟支佛及大菩薩,是人亦知諸法實義,何故不名為佛?

答曰:

上已說「然[1]燈喻」。於凡夫為實,於佛不為實。以煩惱習所覆故,不名為實。不能得一切種智、斷一切法中疑悔故,不名正智實義。如上分別。

問曰:

知諸法實義、得諸法實相、通達實義、一切法如實知,是四有何異?

答曰:

有人[2]言:義無異,[3]名字異。

有人言:[4]有差別。義名諸法實相,不生不滅,法相常住,如涅槃。知是義故,名為佛。是義中常覺悟,無錯謬;於是義,以種種名相法令眾生解第一實義。是故四無礙中,別說義無礙、法無礙。

有人雖得諸法實義,不能通達,有二因緣故:一者、煩惱未盡,二者、未得一切智故。如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未斷煩惱故,不能通達;阿羅漢、辟支佛、大菩薩煩惱雖盡,未得一切種智故,不能通達。是故說「通達實義故名為佛」。

如[5]實知一切法者,總上三事亦義、亦法,一切法若有、若無,種種了[6]了知故,如一切種智義中說:亦知寂滅相,亦知有[7]為相。

復次,菩提名智,佛名智者。得是智故,名為智者。

須菩提問:「世尊!何等是菩提?」

佛答:「空、如、法性、實際,名為菩提。」空三昧相應實相智慧緣如、法性、實際,菩提名實智慧。三學道未斷煩惱,雖有智慧,不名為菩提。三無學人,無明永盡無餘故,智慧[8]名菩提。二無學人不得一切智正遍知諸法[9]故,不得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唯佛一人智慧,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復次,名相語言文字故名菩提。

菩提實義,不可分別破壞。

復次,菩提是如、不異,常不虛誑。何以故?一切眾生智慧轉轉有勝,至佛更無勝者;諸法亦轉[10]轉有勝,先者虛妄,後者真實,至菩提更無實者。是故菩提名為實。

復次,如得菩提故名為佛,今以佛得故名菩提。

復次,有人言:盡智知生永盡,是名菩提。

有人言:盡智、無生智,名菩提。

有人言:無礙解脫名菩提。何以故?得是解脫,於一切法皆通達。

有人言:四無礙智是菩提。何以故?佛知諸法實相,是「義無礙」;知諸法名相分別,是名「法無礙」;分別種種語言,使眾生得解,是名「辭無礙」;有所說法教化無窮無盡,是名「樂說無礙」。以四無礙具足利益眾生故名菩提。

有人言: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一切種智,如是無量佛法,盡名菩提。何以故?以智慧大故,諸法皆名菩提。

有人言:真菩提名佛無漏十智,是十智相應受、想、行、識,身、口業及心不相應諸行,皆名菩提。共緣、共生、共相佐助故,皆名菩提。

復有人言:菩提義無量無邊,唯佛能遍知,餘人知其少分;譬如轉輪聖王寶藏中諸寶,無能分別知其價者,聖王出寶賜人,正可知其所得者。

此中,須菩提問佛菩提相已,更問世尊:「若菩提畢竟空不壞相,菩薩行六波羅蜜諸法,增益何等善根?」

佛答:「若菩薩行是菩提實相,於一切法無所增益,何況善根!何以故?般若波羅蜜不為得失乃至垢淨故出,畢竟清淨故。」

佛可其意。

復更問:「若無增減,云何菩薩行般若取檀波羅蜜等諸菩薩行?」

佛答:「菩薩雖行是法,不以二法故行。」畢竟空和合共行,是故不應難。

復問:「世尊![11]若菩薩不行二法,云何從初發意乃至後心增長善根?」

佛答:「若人行二法,即是顛倒,不能增長善根。」如人夢中雖大得財,竟無所得;覺已所得多少,真名為得。

佛語須菩提:「一切凡[12]人皆著二法故,不能增益善根。菩薩行諸法實相,所謂不二法,從初發心來乃至後心,增益善根,無有錯謬。是故菩薩,一切天、人、阿修羅無能壞其善根、令墮二乘,及餘眾惡亦不能壞。」餘惡者,慳貪等煩惱,破檀波羅蜜諸善法等。

復問:「世尊!菩薩為善根故行般若耶?」

佛答:「不為善、不為不善故行般若。」

問曰:

「不為不善根故行般若」,可爾,云何「不為善根故行」?

答曰:

此中佛[13]意:貴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雖行諸善根,為辦事故行,不以為貴。如《栰喻經》說:「善法尚應捨,何況不善法!」善根是助佛道法。若人不為栰故[1]渡,為到彼岸故[*]渡。

此中[2]佛說因緣:「菩薩未供養諸佛、未得真知識,不能得一切種智。」是故雖種善根,不以為貴,但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3]故。

須菩提言:「云何菩薩雖不為善根,而能供養諸佛乃至得一切種智?」

佛答:「菩薩從初發心已來,供養諸佛。」如經中說。供養佛大故,但說佛,當知已供養辟支佛乃至住乾慧地。凡人為聞法故,從其聞說十二部經,以不能常得師故,皆當受持;以喜忘故,誦讀令利。心觀者,常繫心經卷,次第憶念。先以語言宣義,後得了達,即得陀羅尼。陀羅尼有二種:一者、聞持陀羅尼,二者、得諸法實相陀羅尼。讀、誦、修習、常念故,得聞持陀羅尼;通達義故,得實相陀羅尼。

住是二陀羅尼門中,能生無礙智;為眾生說法故,具足四無礙智。

問曰:

若菩薩有無礙智,與佛何異?

答曰:

無礙有二種:[4]一、真無礙,[5]二、名字無礙。此中除佛無礙,餘者隨菩薩所得無礙。

是菩薩讀經等因緣故,所生之處,乃至得一切種智,終不忘失。何以故?深入[6]讀誦諸法故,煩惱折薄。

為善根所護故,終不墮惡道諸難;如盲人為有目者所將護[7]故,終不墜落溝壑。

集善根福德故,得深心清淨。深心清淨者,慈愛一切眾生,雖怨賊中人亦不加惡,所謂奪命等。

復次,智慧、福德大集故,煩惱微少,不能遍覆菩薩善心。

復次,深心者,於眾生中得慈悲心、不捨心、救度心,於諸法中得無常、苦、空、無我、畢竟空心,乃至佛不生佛想、涅槃想,是名深心清淨。深心清淨故,能教化眾生。何以故?是煩惱薄故不起高心、我心、瞋心,故眾生愛樂、信受其語,[8]教化眾生。教化眾生故,得淨佛[9]世界;如《毘摩羅[10]詰.佛國品》中說:「眾生淨故,世界清淨。」

為善根所護故,終不離善知識。善知識者,諸佛、大菩薩、阿羅漢。略說善知識相,能讚歎三寶者。

如是菩薩應供養諸佛、種善根、親近善知識。何以故?如病人應求良醫藥草;佛為良醫,諸善根為藥草,瞻病人為善知識。病者具此三事故,病得[11]除差;菩薩亦如是,具此[12]二事,滅諸煩惱故,能利益眾生。[13]◎

◎[14]大智度論釋[15]種善根品第七十三

[16]【經】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菩薩摩訶薩若不供養諸佛、不具足善根、不得真知識,當得薩婆若不?」

佛告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供養諸佛、種善根、得真知識,一切種智尚難得,何況不供養諸佛、不種善根、不得真知識!」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菩薩摩訶薩供養諸佛、種善根、得真知識,何以故難得一切種智?」

佛告須菩提:「[17]是菩薩摩訶薩遠離方便力,不從諸佛聞方便力,所種善根不具足,不常隨善知識教。」

「世尊!何等是方便力,菩薩摩訶薩行是方便力,得一切種智?」

佛言:「菩薩摩訶薩從初發意行檀波羅蜜,應薩婆若念,布施佛、若辟支佛、若聲聞、若人、若非人,是時不生布施想、受者想。何以故?觀一切法自相空,無生,無定相,無所轉,入諸法實相,所謂一切法無作無起相。菩薩以是方便力故,增益善根;增益善根故,行檀波羅蜜,淨佛國土,成就眾生。布施不受世間果報,但欲救度一切眾生故,行檀波羅蜜。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從初發意行尸羅波羅蜜,應薩婆若念,持戒時不墮婬[18]怒癡中,亦不墮諸煩惱、纏[19]縛及諸不善破道法,若慳貪、破戒、瞋恚,懈怠、亂意、愚癡,慢、大慢、慢慢、我慢、增上慢、不如慢、邪慢,若聲聞心、若辟支佛心。何以故?是菩薩摩訶薩,觀一切法自相空,無生,[20]無定相,無所轉,入諸法實相,所謂一切法無[21]作無起[22]相。菩薩成就是方便力故,增益善根;增益善根故,行尸羅波羅蜜,淨佛國土,成就眾生。持戒不受世間果報,但欲救度一切眾生故,行尸羅波羅蜜。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從初發意行羼提波羅蜜,應薩婆若念,方便力成就故,行見諦道、思惟道,亦不取[23]須陀洹果、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果。何以故?是菩薩摩訶薩知諸法自相空,無生,無定相,無所轉,雖行是助道法,[24]而過聲聞、辟支佛地。須菩提!是名菩薩無生法忍。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從初發意行毘梨耶波羅蜜,入初禪乃至[25]入第四禪,入四無量心、四無色定,雖出入諸禪,而不受果報。何以故?是菩薩成就是方便力故,知諸禪定自相空,無生,無定相,無所轉,淨佛國土,成就眾生。精進不受世間果報,但欲救度一切眾生故,行毘梨耶波羅蜜。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從初發意行禪波羅蜜,應薩婆若念,[1]入八背捨、九次第定,亦不證須陀洹果,乃至不證阿羅漢果。何以故?是菩薩摩訶薩知諸法自相空,無生,無定相,無所轉。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從初發意行般若波羅蜜,學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乃至未得一切種智,未淨佛國土,未成就眾生,於其中間應如是[2]行。何以故?是菩薩摩訶薩知諸法自相空,無生,無定相,無所轉。須菩提![*]是菩薩摩訶薩應如是行般若波羅蜜,不受果報。」

[3]【論】

問曰:

須菩提何以故作是麁問——「不供養諸佛,不具足善根,不得真知識,當得薩婆若不」?

答曰:

有人言:「若一切諸法無所有性畢竟空,畢竟空中,種善根、不種善根等無異。若爾者,可不供養諸佛,不種善根,不得真知識,得薩婆若耶?」

復有人疑言:「得薩婆若更有種種門,可不須種善根等。」是故問佛。

佛答:「[4]若供養諸佛、種善根、得真知識,尚難得,何況[5]不!」

須菩提問:「以畢竟空中無有福[6]以非福,何[7]以但以福德故得?」

佛答:「以世諦中有福故得。」

須菩提為眾生著無所有故問,佛以不著有法答,所謂:「精進修福尚不可得,何況不修福!」如受乞食道人,至一聚落,從一家至一家,乞食不得。見一餓狗飢臥,以杖打之言:「汝畜生無智,我種種因緣,家家求食尚不[8]能得,何況汝臥而望得!」

須菩提問:「世尊!有是供養諸佛等因緣,何故不得其果報?」

佛答:「離方便故。」方便者,所謂般若波羅蜜。雖見諸佛色身,不以智慧眼見法身;雖少種善根,而不具足;雖得善知識,不親近諮受。

又佛自說因緣,所謂:「菩薩從初發意,以有、無心行檀波羅蜜。」有心者,所謂應薩婆若心布施,念諸佛種種無量功德,憐愍眾生故布施。無心者,若施佛乃至凡[9]人,不生三想,所謂施者、受者、財物。何以故?施物等一切法自相空,從本已來常不生;無定相——若一、若異,若常、若無常等,是法自相空故;不可轉,安住如中故。如是觀,即入諸法實相,所謂無作無起相。一切法無所能作,不生高心,無所悕望。

如是方便力故,能增益善根、離不善根,教化眾生、淨佛世界。

布施若多、若少,不受世間果報,但欲救度一切眾生故。菩薩布施眾生有[10]量有限,作是念:「我先世不行深福德,今不能廣施眾生。我今當深實多行檀波羅蜜,得是果報已,能具足利益,廣施無量眾生,若今世利,若後世利,若道德利。」

無如是方便,菩薩雖供養諸佛、種善根、得真知識,尚不得,何況不供養!

餘五波羅蜜,亦如是。

大智度論卷第八十五
↑回到頂端↑
#2231016 - 2024-02-29 04:21:05 大智度論卷第八十六 [Re: yichinyichin]
yichinyichin 離線
飛龍在天
註冊: 2023-12-15
文章數: 485
大智度論釋遍學品第七十四(卷八十六)

聖者龍樹菩薩造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經】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是菩薩摩訶薩大智慧成就,行是深法,亦不受果報。」

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菩薩摩訶薩大智慧成就,行是深般若波羅蜜,亦不受果報。何以故?是菩薩摩訶薩,諸法性中不動故。」

「世尊!何等諸法性中不動?」

佛言:「於無所有性中不動。復次,菩薩摩訶薩,色性中不動,受、想、行、識性中不動;檀波羅蜜性中不動,尸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性中不動;四禪性中不動,四無量性中不動,四無色定性中不動;四念處性中不動,乃至八聖道分性中不動;空三昧、無相、無作三昧乃至大慈大悲性中不動。何以故?須菩提!是諸法性即是無所有。須菩提!以無所有[23]法不能得所有法。」

須菩提言:「世尊!所有法能得所有法不?」

佛言:「不也!」

「世尊!所有法能得無所有法不?」

佛言:「不也!」

「世尊!無所有法能得無所有法不?」

佛言:「不也!」

「世尊!若無所有不能得所有、所有不能得所有、所有不能得無所有、無所有不能得無所有,將無世尊不得道耶?」

佛言:「有得,不以此四句。」

「世尊!云何有得?」

佛言:「非所有、非無所有,無諸戲論,是名得道。」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何等是菩薩摩訶薩戲論?」

佛告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觀色若常、若無常,是為戲論,觀受、想、行、識若常、若無常,是為戲論;觀色若苦、若樂,受、想、行、識若苦、若樂,是為戲論;觀色若我、若非我,受、想、行、識若我、若非我;色若寂滅、若不寂滅,受、想、行、識若寂滅、若不寂滅,是為戲論。苦聖諦應見、集聖諦應斷、滅聖諦應證、道聖諦應修,是為戲論。應修四禪、四無量心、四無色定,是為戲論。應修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聖道分,是為戲論;應修空解脫門、無相解脫門、無作解脫門,是為戲論;應修八背捨、九次第定,是為戲論。我當過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辟支佛道,是為戲論。我當具足菩薩十地,是為戲論。我當入菩薩位,是為戲論。我當淨佛國土,是為戲論;我當成就眾生,是為戲論。我當生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十八不共法,是為戲論;我當得一切種智,是為戲論;我當斷一切煩惱習,是為戲論。須菩提!是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色若常、若無常不可戲論故不應戲論,受想行識若常、若無常不可戲論故不應戲論,乃至一切種智不可戲論故不應戲論。何以故?性不戲論性,無性不戲論無性;離性、無性,更無法可得,所謂戲論者、戲論法、戲論處。以是故,須菩提!色無戲論,受想行識乃至一切種智無戲論。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應行無戲論般若波羅蜜。」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色不可戲論,乃至一切種智不可戲論?」

佛告須菩提:「色性無,乃至一切種智性無。須菩提!若法性無,即是無戲論。以是故,色[1]不可戲論,乃至一切種智不可戲論。須菩提!若菩薩摩訶薩能如是行無戲論般若波羅蜜,是時得入菩薩位。」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若諸法無有性,菩薩行何等道入菩薩位?為用聲聞道?為用辟支佛道?為用佛道?」

佛告須菩提:「[2]不以聲聞道、[*]不以辟支佛道、[*]不以佛道得入菩薩位,菩薩摩訶薩遍學諸道,得入菩薩位。須菩提!譬如八人先學諸道然後入正[3]位,未得果而先生果道。菩薩亦如是,先遍學諸道然後入菩薩位,亦未得一切種智而先生金剛三昧,爾時以一念相應慧得一切種智。」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若菩薩摩訶薩遍學諸道入菩薩位者,八人向須陀洹、得須陀洹,向斯陀含、得斯陀含,向阿那含、得阿那含,向阿羅漢、得阿羅漢,辟支佛道、佛道,是諸道各各異。世尊!若菩薩摩訶薩遍學諸道然後入菩薩位者,是菩薩若生八道,應作八人!生見道,應作須陀洹!生思惟道,應作斯陀含、作阿那含、作阿羅漢!若生辟支佛道,作辟支佛!世尊!若菩薩摩訶薩作八人,然後入菩薩位,無有是處!不入菩薩位,得一切種智,亦無是處!作須陀洹乃至作辟支佛,然後入菩薩位,亦無是處!不入菩薩位,得一切種智,亦無是處!世尊!我云何當知菩薩摩訶薩遍學諸道得入菩薩位?」

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若菩薩摩訶薩作八人、得須陀洹果乃至得阿羅漢果、得辟支佛道,然後入菩薩位,無有是處!不入菩薩位,當得一切種智,無有是處!須菩提!若菩薩摩訶薩從初發意行六波羅蜜時,以智觀過八地。何等八地?乾慧地、性地、八人地、見地、薄地、離欲地、已辦地、辟支佛地。以道種智入菩薩位;入菩薩位已,以一切種智斷一切煩惱習。須菩提![4]是八人若智若斷,是菩薩無生法忍;須陀洹若智若斷、斯陀含若智若斷、阿那含若智若斷、阿羅漢若智若斷、辟支佛若智若斷,皆是菩薩忍。菩薩學如是聲聞、辟支佛道,以道種智入菩薩位;入菩薩位已,以一切種智斷一切煩惱習,得佛道。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遍學諸道具足,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以果饒益眾生。」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5]世尊所說道:聲聞道、辟支佛道、佛道,何等是菩薩道種智?」

佛告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應生一切道種淨智。須菩提!何等是道種淨智?若諸法相貌所可顯示法,菩薩應正知;正知已,為[8]他演說、開示,令諸眾生得解。是菩薩摩訶薩應解一切音聲語言,以是音聲說法,遍滿三千大千世界,如響相。以是故,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應先具足學一切道,道智具足已,應分別[9]知眾生深心,所謂地獄眾生,地獄道,地獄因,地獄果,應知、應障;畜生、餓鬼道,畜生、餓鬼因,畜生、餓鬼果,應知、應障;諸龍、鬼神、[10]犍闥婆、緊那羅、摩睺羅伽、阿修羅道、因、果,應知、應障。人道、因、果應知,諸天道、因、果應知:四天王天、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陀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梵天、光音天、遍淨天、廣果天、無想天、阿婆羅呵天、無熱天、易見天、喜見天、阿迦尼吒天道、因、果應知;無邊虛空處、無邊識處、無所有處、非有想非無想處道、因、果應知;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聖道分,因、果應知;空解脫門、無相解脫門、無作解脫門,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因、果應知。菩薩以是道,令眾生入須陀洹道乃至阿羅漢、辟支佛道,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道。須菩提!是名菩薩摩訶薩淨道種智。菩薩學是道種智已,入眾生深心相;入已,隨眾生心,如應說法,所言不虛。何以故?是菩薩摩訶薩善知眾生根相,知一切眾生心、心數法生死所趣。須菩提!菩薩摩訶薩如是應行[1]道般若波羅蜜。何以故?一切諸善助道法皆入般若波羅蜜中,諸菩薩摩訶薩、聲聞、辟支佛所應行。」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若四念處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一切法皆不合不散、無色、無形、無對,一相,所謂無相。世尊!云何是助道法能取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世尊!是不合不散、無色、無形、無對,一相,所謂無相法,無所取、無所捨,譬如虛空無取、無捨。」

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諸法自[3]相空,無所取、無所捨。須菩提![4]有眾生不知諸法自相空,為[5]是眾生故,顯示助道法能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復次,須菩提!所[6]有色、受、想、行、識,所有檀波羅蜜、尸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所有內空、外空乃至無法有法空,初禪乃至非有想非無想處,四[A1]念處乃至八聖道分,三解脫門,八背捨、九次第定,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一切種智等諸法,於是聖法中,皆不合不散、無色、無形、無對,一相,所謂無相。[7]以世俗法故,為眾生說令解,非以第一義。須菩提!於是一切法中,菩薩摩訶薩以智、見如法應學;學已,分別諸法應用、不應用。」

須菩提言:「世尊!何等法菩薩分別已,應用、不應用?」

佛言:「聲聞、辟支佛法,分別知,不應用;一切種智,分別知,應用。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於是聖法中,應學般若波羅蜜。」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何以故說名聖法?何等是聖法?」

佛告須菩提:「諸聲聞、辟支佛法,[8]諸菩薩摩訶薩及諸佛,於欲、瞋、癡不合不散,身見、戒取、疑不合不散,欲染、瞋恚不合不散;色染、無色染、[9]掉、慢、無明不合不散;初禪乃至第四禪不合不散,慈、悲、喜、捨、虛空處乃至非有想非無想處不合不散;四念處乃至八聖道分不合不散;內空乃至大悲、有為性、無為性不合不散。何以故?是一切法皆無色、無形、無對,一相,所謂無相。無色法與無色法不合不散,無形法與無形法不合不散,無對法與無對法不合不散,一相法與一相法不合不散,無相法與無相法不合不散。須菩提!是無色、無形、無對,一相,所謂無相般若波羅蜜,諸菩薩摩訶薩應學;[10]學已,不得諸法相。」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菩薩摩訶薩不學色相耶?不學受、想、行、識相耶?不學眼相乃至意相,不學色相乃至法相,不學地種相乃至識種相,不學檀波羅蜜相、尸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相,不學內空乃至無法有法空[11]相,不學初禪相乃至第四禪相,不學慈相乃至捨相,不學無邊空相乃至非有想非無想[12]相,不學四念處相乃至八聖道分相,不學空三昧相、無[13]相、無作三昧相,不學八背捨、九次第定相,不學佛十力相、四無所[14]畏、四無礙智相、十八不共法相、大慈大悲相,不學苦聖諦相、集滅、道聖諦相,不學逆順十二因緣相,不學有為性相、無為性相耶?世尊!若不學諸法相,菩薩摩訶薩云何學諸法相若有為、若無為,學已,過聲聞、辟支佛地?若不過聲聞、辟支佛地,云何入菩薩位?若不入菩薩位,云何當得一切種智?若不得一切種智,云何當轉法輪?若不轉法輪,云何以三乘度眾生生死?」

佛告須菩提:「若諸法實有相,菩薩應學是相。須菩提!以一切法實無[15]有相,無色、無形、無對,一相,所謂無相。以是故,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不學相、不學無相。何以故?有佛、無佛,諸法一相,性常住。」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若一切法非有相、非無相,菩薩摩訶薩云何修般若波羅蜜?若不修般若波羅蜜,不能過聲聞、辟支佛地;若不過聲聞、辟支佛地,不能入菩薩位;若不入菩薩位,不得無生法忍;若不得無生法忍,不能得諸菩薩神通;若不得菩薩神通,不能淨佛國土、成就眾生;若不淨佛國土、成就眾生,不能得一切種智;若不得一切種智,不能轉法輪;若不轉法輪,不能令眾生得須陀洹果、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果、辟支佛道,不能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不能令眾生得布施福,亦不能令得持戒、修定福。」

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諸法無相,非一相、非異相;若修無相,是修般若波羅蜜。」

須菩提言:「世尊!云何修無相是修般若波羅蜜?」

佛言:「修諸法壞,是修般若波羅蜜。」

「世尊!云何修諸法壞是修般若波羅蜜?」

佛言:「修[1]色壞,是修般若波羅蜜;修受、想、行、識壞,是修般若波羅蜜。修眼壞、耳、鼻、舌、身、意法壞,是修般若波羅蜜;修色法壞,聲、香、味、觸、法壞,是修般若波羅蜜。修不淨觀壞,是修般若波羅蜜;修初禪壞,第二、第三、第四禪壞,是修般若波羅蜜;修慈、悲、喜、捨壞,是修般若波羅蜜;修無邊[2]空處、無邊識處、無所有處、非有想非無想處壞,是修般若波羅蜜。修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捨、念天、念滅、念[3]安般壞,是修般若波羅蜜。修無常相、苦相、無我相、空相、集相、因相、生相、緣相、閉相、滅相、妙相、出相、道相、正相、跡相、離相壞,是修般若波羅蜜。修十二因緣壞,[4]修我相、眾生[5]相、壽命相[6]壞乃至[*]修知者、見者相壞,是修般若波羅蜜;修常相、樂相、淨相、我相壞,是修般若波羅蜜。修四念處乃至八聖道分壞,是修般若波羅蜜。修空三昧、無相三昧、無作三昧壞,是修般若波羅蜜。修八背捨、九次第定壞,是修般若波羅蜜。修有覺有觀[7]三昧、無覺有觀三昧、無覺無觀三昧壞,是修般若波羅蜜。修苦聖諦、集聖諦、滅[8]聖諦、道聖諦壞,是修般若波羅蜜;修苦智、集智、滅智、道智壞,是修般若波羅蜜;修盡智、無生智壞,是修般若波羅蜜;修法智、比智、世智、他心智壞,是修般若波羅蜜。修檀波羅蜜壞,是修般若波羅蜜;修尸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壞,是修般若波羅蜜。修內空、外空、內外空、空空、大空、第一義空、有為空、無為空、畢竟空、無始空、散空、性空、諸法空、自相空、不可得空、無法空、有法空、無法有法空壞,是修般若波羅蜜;修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十八不共法壞,是修般若波羅蜜。修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辟支佛道壞,是修般若波羅蜜。修一切智壞,是修般若波羅蜜。修斷一切煩惱習壞,是修般若波羅蜜。」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名修色壞乃至修斷一切煩惱習壞,是修般若波羅蜜?」

佛告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不念有色法,是修般若波羅蜜;不念[9]有受、想、行、識,乃至不念[*]有[10]壞一切煩惱[11]習法,是為修般若波羅蜜。何以故?有法念者,不修般若波羅蜜。須菩提!有法念者,不修檀波羅蜜、尸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何以故?須菩提!是人著法,不行檀波羅蜜乃至般若波羅蜜。如是著者,無有解脫、無有道、無有涅槃。有法念者,不修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聖道分、不修空三昧乃至不修一切種智。何以故?是人著法故。」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何等是有法?何等是無法?」

佛告須菩提:「二[12]者是有法,不二者是無法。」

「世尊!何等是二?」

佛言:「色相是二,受、想、行、識相是二,眼相乃至意相是二,色相乃至法相是二,檀波羅蜜乃至佛相、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相,有為無為性相是二。須菩提!一切相皆是二,一切二皆是有法;適有法便有生死,適有生死不得離生、老、病、死、憂悲苦惱。以是因緣故,須菩提!當知二相者,無有檀波羅蜜乃至般若波羅蜜,無有道、無有果,乃至無有順忍,何況見色相乃至見一切種智相!若無修道,云何得須陀洹果乃至阿羅漢果、辟支佛道、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13]及斷一切煩惱習?」

[14]【論】

釋曰:

佛說:「菩薩行六波羅蜜,不受世間果報。」

須菩提歎未曾有,白佛言:「世尊!是菩薩大智慧成就,行是深法,能作因而不受果。」是菩薩為大利故,不受小報。

佛可其意已,更自說因緣,所謂:「菩薩於諸法性中不動。」諸法性者,無所有、畢竟空,[15]如、法性、實際。菩薩定心安住是中不動。

須菩提問:「世尊!何等性中不動?」

佛答:「色性中不動,乃至大慈[16]悲等性中不動。何以故?是諸法性,眾因緣生故不自在、無定相,無定相故無所有。」諸法者,所謂色等法。

因是色[17]等法故說無為,是故無為法亦無所有。何以故?不可以無所有法得所有法。

須菩提言:「若無所有不能得所有者,豈可以所有法得所有法耶?」

佛答:「不。」

何以故?無所有法,一切聖人所稱讚、所住處,尚不能有所得,何況所有法!

「所有法得無所有不?」

佛言:「不。」

何以故?所有、無所有,二俱有過,故言「不」。

「可以無所有得無所有不?」

佛言:「不。」

何以故?所有法有生相、住相,以虛誑故,尚無所得,何況無所有從本已來畢竟空而有所得!

此中,須菩提更問:「世尊!若以四句皆不得,將無道、無得果耶?」

佛答:「實有得道法,但不以是四句。」

何以故?四句有如上失故。若離是四句戲論,即是道。

復問:「世尊!何等是菩薩戲論相?」

佛答:「色等若常、若無常,是菩薩戲論。」

何以故?若常則不生不滅,無罪福、好醜;無常亦不然。何以故?因常說無常,常既不可得,何況無常!復次,若無常定是色等實相,亦不應有業因緣果報。何以故?色等諸法念念滅失故;若業因緣果報滅,則不名無常相。如是等種種因緣故,無常非是色等實相,如先「破無常」中說。

乃至作是念「我當斷一切煩惱習」,是為戲論。

色等諸法不可戲論,而凡夫人戲論諸法,菩薩於不可戲論隨法不戲論。何以故?自性不能戲論自性。所以者何?性從因緣生故,但有假名,云何能戲論?若性不能戲論,何況無性!離性、無性,更無第三法可戲論,所謂戲論者,戲論法,戲論處——是法皆不可得。

「須菩提!色等法是不可戲論相,如是菩薩應行無戲論般若波羅蜜。」

復次,佛自說不可戲論因緣:「色等法無性,若法無性,即是不可戲論。」

「若菩薩能行是不可戲論般若,便得入菩薩位。」

須菩提意:「無戲論是三乘道,菩薩以何道入無戲論菩薩位?」

佛答,皆言:「不。」何以故?菩薩大乘人故,不應用二乘道;六波羅蜜未[3]具足故,不能用佛道。此中佛自說因緣:「菩薩應遍學諸道,入菩薩位。」

此中說譬喻:「如見諦道中八人,先時遍學諸道,入正位,而未得須陀洹果。菩薩亦如是,先遍學諸道,入菩薩位,而未得一切種智果;若菩薩住金剛三昧,以一念相應慧,得一切種智果。」

須菩提問:「世尊!若菩薩遍學諸道,然後入菩薩位,是諸道各各異。若菩薩遍學[4]是諸道,若生八道即是八人,乃至生辟支佛道即是辟支佛。世尊!若菩薩作八人乃至作辟支佛,然後入菩薩位,無有是處!若不入菩薩位,得一切種智,亦無有是處!我當云何知菩薩[5]遍學諸道入菩薩位?」

佛可其意已,更自說因緣:「菩薩初發意行六波羅蜜時,以智見觀入八地直過;如人親親繫獄故,入而看之,亦不與同著[6]杻械。菩薩欲具足道種智故,入菩薩位——遍觀諸道,入菩薩位;入菩薩位已,得一切種智,斷煩惱習。」

佛示須菩提:「二乘人於諸佛菩薩智慧得少氣分,是故八人若智[7]若斷乃至辟支佛若智若斷,皆是菩薩無生法忍。」

智名學人八智,無學或九、或十。斷名斷十種結使,所謂上、下分[8]十結。須陀洹、斯陀含,略說斷三結,[9]廣說斷八十八結。阿那含,略說斷五下分結,廣說斷九十二。阿羅漢,略說三漏盡,廣說斷一切煩惱。是名智、斷。智、斷皆是菩薩忍。

聲聞人以四諦得道,菩薩以一諦入道。佛說是四諦皆是一諦,分別故有四;是四諦、二乘智斷,皆在一諦中。

菩薩先住柔順忍中,學無生無滅、亦非無生非無滅,離有見、無見、有無見、非有非無見等,滅諸戲論,得無生忍。無生忍者,佛後品中自說:「乃至作佛,常不生惡心,是故名無生忍。」

論者言:得是忍,觀一切法畢竟空,斷緣,心心[10]數不生,是名無生忍。

又復言:能過聲聞、辟支佛智慧,名無生忍。

聲聞、辟支佛智慧,觀色等五眾生滅,心厭,離欲,得解脫。

菩薩以大福德、智慧觀生滅時,心不怖畏如小乘人。菩薩以慧眼求生滅實定相不可得,如先〈破生品〉中說。但以肉眼麁心見有無常生滅。凡夫人於諸法中著常見,是所著法還歸無常,眾生得憂悲苦惱,是故佛說:「欲離憂苦,莫觀常相!」是無常破常顛倒故,不為著無常故說,是故菩薩捨生滅觀,入不生不滅中。

問曰:

若入不生不滅,不生不滅即復是常,云何得離常顛倒?

答曰:

如無常有二種:一者、破常顛[11]倒,不著無常;二者、著無常,生戲論。無生忍亦如是:一者、雖破生滅,[12]不著無生無滅故,不墮常顛倒;二者、著不生滅故,墮常顛倒。真無生者,滅諸觀、語言道斷,觀一切法如涅槃相;從本已來常自無生,非以智慧觀故令無生。得是無生無滅、畢竟清淨,無常觀尚不取,何況生滅!

如是等相,名無生法忍。

得是無[13]生忍故,即入菩薩位;入菩薩位已,以一切種智斷煩惱及習;種種因緣度一切眾生,如好果樹,多所饒益。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何等是菩薩道種智?」

佛答:「菩薩住無[*]生忍[14]法,得諸法實相;從實相起,取諸法名相語言,既自善解,[A2]為眾生說,令得開悟。菩薩福德因緣故,解一切眾生音聲語言,以是音聲遍三千大千世界,亦不著是聲,知如響相。」是音聲,即是梵音相。以是故,菩薩應知一切道,[1]遍觀眾生心,知其本末,以善法利益,遮不善法,如經中廣說。

菩薩先知諸[2]法實相故,於二乘道入出自在,觀已直過,入菩薩位;為度眾生故,起道慧。欲為眾生說法,解一切眾生語言音聲,以梵音聲說法,所謂遮惡道,開善道。惡道者,三惡[3]道;善道者,三善道:人、天、阿修羅。

種種因緣,呵惡道、讚善[4]道。遮惡道者,所謂地獄道、地獄因、地獄果。地獄,如先說。地獄道者,上不善道。地獄因者,三毒:貪欲增長起貪嫉不善道,瞋恚增長起恚惱不善道,愚癡增長起邪見不善道。三毒,三不善道因;三不善道是七不善道因。地獄果者,以是因故受地獄身,[5]身心受種種苦惱,是名果。

菩薩應示眾生地獄果,然後為說法,令斷地獄道及因、果。十不善道,有上、中、下:上者,地獄;中者,畜生;下者,餓鬼。十善道亦有上、中、下:上者,天;中者,人;下者,鬼神。住十善道,能離欲、生色界,離色、生無色界。

三惡道中常受苦,故言「應知、應遮」。天、人中有得道因緣,為涅槃故,或時應遮,以不定故不說。

餘助道法故,不應說遮;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菩薩能如是分別已,知眾生應以小乘法度者,以小乘法而度之;應以大乘法度者,以大乘法而度之。

是菩薩知眾生深心數事及宿命業因緣,又知未來世果報因緣,又知眾生可化時節及知處所;諸餘可度因緣,盡皆知之,是故所說不虛。

如是道種慧及諸助道法皆攝在般若中,是故菩薩當行道慧般若。

須菩提白佛[6]言:「若助道法、菩提,是法皆不合不散、無色、無形、無對,一相所謂[7]無相。是助道法皆空,云何能取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空、無所有[8]法,應無取、無捨;譬如虛空,無法故無取、無捨。」

須菩提所說真實,無著心故,佛可言:「如是!如是!」更說因緣:「有眾生不知如是諸法自相空故,為分別是助道法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非但三十七品空不合不散,所有色等乃至一切種智,於聖法中亦自相空,不合不散。」不合不散者,是畢竟空義;如此中說:「一相,所謂無相。」

是法雖空,以世諦故,為眾生說,欲令得入聖法,非第一義。

是中菩薩皆應以知、見學是法。

初知名[9]知,後深入名見;知名未了,見名已了。

問曰:

知、見有何差別?

答曰:

有人言:有知非見,有見非知,有亦知亦見,有非知非見。有知非見者,盡智、無生智,除世間正見及五見,餘慧皆名[10]知,是慧非見。見非知者,五見、世間正見、見諦道中八忍,是見非知。餘無漏[11]慧,亦名知、亦名見。離是見、知,餘法非見非知。

復次,有人言:定心名為見,定、未定通名為知。如《轉法輪經》中說:「苦諦知已應見,知已分別知:是法應見,是苦諦;是法應斷,是集諦;是法應[12]證,是滅諦;是法應修,是道諦。」

或知煩惱[13]斷名為見,[14]如九[15]斷知。

須菩提聞般若異名字,所謂聖法,故問:「何等是聖法?」

佛答:「聖法中諸賢聖——若佛、若辟支佛、聲聞等,以欲等諸法不合不散。」

不合者,一切煩惱名顛倒,顛倒即無所有;若無所有,云何可合?若不合,云何有散?不合故不輕凡人,不散故不自高;於一切眾生不憎不愛。

又復此中佛自說不合不散因緣,所謂:「是法皆無色、無形、無對,一相,所謂無相。」無色與無色法不合不散,乃至無相法與無相法不合不散。何以故?是法皆一性故,自性不與自性合。是名一相無相般若波羅蜜,菩薩應學;學已,無法可得相。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菩薩不學色相耶?乃至不學有為、無為相耶?世尊!若不學是諸法相,云何經中說『菩薩先學諸法相,後過聲聞、辟支佛地』?若不過聲聞、辟支佛地,云何入菩薩位?」如此中廣說。

佛告須菩提:「若諸法實有相,應當學是相。須菩提!一切法實無相,是故菩薩不應學相。無相亦不應學,以取相故。」

破相事,如〈問相品〉中說。有佛、無佛,諸法常住,一相,所謂無相。

須菩提從佛聞一切法無相,今還問佛:「世尊!若一切法非有相、非無相,云何菩薩修般若?」若有無相,因無相可修般若,今相以無相皆無,因何事得修般若?若不修般若,不能得過聲聞、辟支佛地,乃至不能安立於三福田。

佛可其言:「如是!如是!」而更說修般若因緣,所謂:「菩薩不以修相故,是修般若;修無相故,是修般若。」

復問:「世尊!云何修無相是修般若?若無相云何可修?」

佛答:「修諸法壞是修般若。」以諸法壞故,無相相亦壞。譬如車分壞故,車相亦滅;又如輪分壞故,輪相亦滅,如是乃至微塵。

「世尊!何等是諸法可破壞者?」

佛答:「修色法壞,即是修般若波羅蜜;乃至修斷一切煩惱習壞,即是修般若波羅蜜。」

須菩提白佛:「云何修色壞乃至修斷一切煩惱習壞是修般若?」

佛答:「菩薩一心念薩婆若,憐愍眾生,欲得正行般若波羅蜜,不念色是有法;如是修,是修般若。」以色是定實,有相過故。所以者何?佛此中自說因緣:「有相者不修般若,般若中無法尚無,何況有法!是人不修般若波羅蜜,亦不修五波羅蜜;是人著有法戲論,不修布施等。」

如是著者,無有解脫,無道、無涅槃:無三解脫門故言無解脫,無聖人空法故言無道,無道故[1]言無涅槃。

問曰:

何以故無道?

答曰:

是人戲論[2]諸法,不厭老、病、死,著法故生邪見;邪見故,不能如實觀身不淨等;不能觀身故,不修身念處;不修身念處故,不能[3]修受、心、法念處;不修四念處故,不能修乃至一切種智。何以故?著有法故。

須菩提問佛:「世尊!何等是有法?何等是無法?」凡人或於有法中生無想,無法中生有想,欲分別是事故問。

佛答:「二相是有,不二相是無。」

復問:「何等是二相?」

佛答:「取色相即是二。」如先品中說:「離色無眼,離眼無色。」乃至有為、無為性。何以故?離有為不得說無為,離無為不得說有為實相。是故,是二法不得相離;凡[4]人謂此為二,是故顛倒。佛略說二相:「一切法中取相皆是二,一切二皆是有。」

適有便有生死。何以故?有中生著心,著心因緣生諸煩惱,煩惱因緣往來生死,生死因緣憂悲苦惱。是故說:「適有法便有生死,有生死不得免老病憂苦。」

「須菩提!以是當知二相人無有檀波羅蜜乃至無有順忍,何況見色實相!乃至見一切種智實相!是人[5]若不見色等諸法實相,則無修道,云何有須陀洹果乃至斷一切煩惱習?」

六波羅蜜有二種:世間、出世間。此人無有出世間六波羅蜜故,是故說:「是有相人無有六波羅蜜。」若有者,但有世間波羅蜜,此中不說世間波羅蜜。聲聞道果尚無,何況有佛道!

問曰:

順忍是何等順忍?

答曰:

是小乘順忍。小乘順忍尚無,何況大乘!

問曰:

頂法已[6]能不退,何以說「乃至忍法」?

答曰:

聲聞法中亦說頂墮,摩訶衍亦說頂墮,汝何以故言「頂法不墮」?

有人言:雖頂法不墮,不牢固、不能一定故不說。忍是久住,已入正定,雖未得無漏而與無漏同。以隨順苦法忍故名為忍;未曾見是法故,見便能忍,是故名忍。是人於諸佛聖人為小,於凡夫為大。見色有二種:一者、見色實相了了,二者、斷繫諸色煩惱故名為見。如色,乃至一切種智、一切煩惱習事,亦如是。

若人見色、修道尚無,何況能得修須陀洹果乃至斷煩惱[7]習![8]◎

[9]大智度論[10]釋次第學品第七十[11]五

◎[12]【經】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若有法相者,尚不得順忍,何況得道!世尊!若[13]無法相者,當得順忍不?若乾慧地、若性地、若八人地、若見地、若薄地、若離欲地、若已辦地、若辟支佛地、若菩薩地、若佛地,若修道,因是修道當斷煩惱不?以是煩惱故,不得過聲聞、辟支佛地入菩薩位;若不入菩薩位,則不得一切種智;不得一切種智,則不能得斷一切煩惱習。世尊!若無有[14]法,是諸法則不生;若不生是諸法,則不能得一切種智。」

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若無有法者,則有順忍乃至斷一切煩惱習。」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有法相不?所謂色相乃至識相,眼相乃至意相,色相乃至法相,眼界相乃至意識界相,四念處相乃至一切種智相;若色相、若色斷相,乃至識相、識斷相,十二入、十八界亦如是;若無明相、若無明斷相,乃至憂悲愁惱相、憂悲愁惱斷相;若欲相、若欲斷相,若瞋相、若瞋斷相,若癡相、若癡斷相,若苦相、若苦斷相,若集相、若集斷相,若[15]滅相、若[*]滅斷相,若道相、若道斷相,乃至一切種智相,斷一切煩惱習相。」

佛言:「不也!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無有法相、非法相,即是菩薩順忍。若無有法相、無有非法相,即是修道,亦是道果。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有法是菩薩道,無法是菩薩果。以是因緣故,當知一切法無所有性。」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若一切法無所有性,佛云何知一切法無所有性故得成佛,於一切法得自在力?」

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一切法無所有性。我本行菩薩道修六波羅蜜,離諸欲、離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入初禪,乃至入第四禪;於是諸禪及[1]支取相,不念有是[2]禪,不受禪味,不得是禪,無染、清淨行四禪,我於是諸禪不受果報。依四禪住,起五神通:身通、天耳、知他人心、宿命通、天眼證;於諸神通[3]不取相,不念有是神通,不受神通味,不得是神通,我於是五神通不分別行。須菩提!我爾時用一念相應慧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謂是苦聖諦,是集、是[*]滅、是道聖諦,成就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得作佛,分別三聚眾生:正定、邪定、不定。」

須菩提白佛言:「云何世尊於諸法無所有性中起四禪、六神通,亦無眾生而分別作三聚?」

佛[4]言須菩提:「若諸欲、惡不善法當有性——若自性、若他性,我本為菩薩行時,不能觀諸欲、惡不善法無所有性入初禪;以諸欲、惡不善法無[5]所有性——若自性、若他性皆是無所有性故,我本行菩薩道時,離諸欲、惡不善法入初禪,乃至入第四禪。須菩提!若諸神通有性,若自性、若他性,我不能知是神通無所有性,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以神通無[6]有性——若自性、若他性皆無所有性,以是故,諸佛於神通,知無所有性,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7]【論】

問曰:

諸法空一義,何以故須菩提種種因緣重問?此中問:「有法相者不得順忍,乃至若不生是諸法,不能得薩婆若!」

答曰:

是諸法畢竟空義,甚深難解!說者尚難,何況受者、行者!是故須菩提以般若[8]垂訖,恐人多疑多惑故,種種因緣重問。

復次,所問義雖一,所因處異。或問:「世尊!若一切法空,云何分別有五道?」或問:「若一切無所有相,云何分別有三乘?」或問:「世尊!有相者乃至不得順忍,云何當觀八地、入菩薩位?」如是等種種問,異[9]門故義得差別,般若無一定相故。

佛可須菩提意:「如是!如是!」

須菩提先問順忍者,是小乘順忍;今須菩提問菩薩順忍法。

「若菩薩行般若時,有法相不?」

佛答:「菩薩行般若時,無法生[10]相若有、[11]若無。何以故?見有、無二俱有過故,則是菩薩順忍。於一切法中不生有相,即是修道。」

「須菩提!有法是菩薩道,無法是果。」

有法名[12]有為法,無[13]法是無為法;行有為八聖道,斷諸煩惱,得無為果。

復次,有人言:五波羅蜜名有法,是菩薩道;般若波羅蜜畢竟空故無有法,是菩薩果。

有人言:般若波羅蜜智慧相,有為法故,是為道;如、法性、實際,不從因緣生、常有故,名為果。

如是等,有、無[14]法差別。以是因緣故,須菩提!當知一切法皆是無所有性,名為無法。

復問:「世尊!若一切法無所有性,佛云何於無所有性中正[15]知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諸法中得自在?」

佛可其言。菩薩以無所有智合行一切法,能斷一切著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此中佛自引為證:「我本為菩薩時,行六波羅蜜;離欲、離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入初禪。」

離欲者,離五欲;離惡、不善法者,離五蓋。將人入惡道,名為惡;障善法故,名不善。有覺有觀,初禪所攝善覺觀。離生喜樂者,捨離五欲生喜樂。喜樂者,色界中有二種樂:一者、有喜樂,二者、無喜樂。喜樂,初禪、二禪中;無喜樂,三禪中。初禪、二禪俱有喜樂,有何差別?初禪中喜樂,從離欲故生;二禪喜樂,從定生。

問曰:

亦離初禪煩惱得二禪,何以不說離生?

答曰:

欲界中散亂故,無定稱;行者能離欲故,名為離生。初禪中有定,二禪因初禪定生故,名為定生。

復次,欲界煩惱不善相故障初禪;行者欲離大障故,[16]是故說離生。色界煩惱名無記,為患微弱,以覺、觀因緣故失禪;是故佛說:「滅諸覺、觀,內心清淨故得二禪。」

三禪、四禪,如先說。

「我於是諸禪支取相得已,不念有是禪。」初習禪時,取相,乃至得;得已,恐著味故觀無常;不念有是禪,不得是禪定相,亦不受味,無染心行四禪,[17]異於外道。於是諸禪,修不受果報禪。

依四禪住,起五神通,亦如禪法,不受其味。

宿命通故,知一切眾生本業因緣,來生是間。天眼通力故,見眾生未來世所生之處。隨其業行,知一切眾生本、末已,心生大悲:「云何斷眾生生死相續苦?」

爾時,心迴向入漏盡通,即時以一念相應慧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謂是苦相,苦因是愛,愛斷苦盡,為到苦盡是道;通達四諦故,得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十八不共法。分別眾生作三聚;住三神通,度是眾生,所謂天耳、知他心、身通;為眾生說法,令度生死。

須菩提復問:「若諸法無所有,云何佛為菩薩時起四禪、六神通?若無眾生,云何分別眾生作三聚?」

佛答:「諸欲、諸惡若當有性——若自性、若他性,我本為菩薩時,不能觀諸欲、惡不善法無所有性入初禪。」

佛意:若諸欲、不善法有定性實法若多、若少自相者,若自身中若有淨、常等性。性有二種:若自性、若他性。自性名自身不淨性,他性名衣服等莊嚴身具。此皆無常、虛誑、苦惱因緣。內外五欲中,無有常、樂、我、淨實;若有者,我本行菩薩道時,不能觀五欲空無所有性入初禪。今欲、惡不善法無有實性——若自性、若他性,是故我為菩薩時,離五欲、惡不善法,入初禪,乃至入第四禪。若諸神通有性——若自性、若他性,我本行菩薩時,不能知神通無所有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問:「若諸法定無所有性空,佛云何於諸法中得自在力?」

佛答:「我以四禪故,於諸煩惱得解脫;六神通故,於諸法得自在度眾生。」

須菩提意:以四禪、六神通是有,云何於空得自在力?

佛示:我觀五欲等空、虛誑、無定相故,不著此禪,而起諸神通。諸禪有相、有量故可捨,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初離欲時,以無所有性為因,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亦無所有。若禪定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空,可有是難;今皆空故,不應有難!

大智度論卷第八十六
↑回到頂端↑
#2231017 - 2024-02-29 04:24:05 大智度論卷第八十七 [Re: yichinyichin]
yichinyichin 離線
飛龍在天
註冊: 2023-12-15
文章數: 485
大智度論釋次第學品第七十五之餘(卷八十七)

聖者龍樹菩薩造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經】

須菩提言:「世尊!若菩薩摩訶薩知諸法無所有性,因四禪、五神通,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世尊!新學菩薩摩訶薩云何於諸法無所有性中次第行、次第學、次第道,以是次第行、次第學、次第道,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告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若初從諸佛聞,若從多供養諸佛菩薩聞,若諸阿羅漢、若諸阿那含、若諸斯陀含、若諸須陀洹所聞:『得無所有故是佛,得無所有故是阿羅漢、阿那含、斯陀含、須陀洹,一切賢聖皆以得無所有故有名。一切有為作法無所有性,乃至無有如毫末許所有。』是菩薩摩訶薩聞是已,作是念:『若一切法無[14]所有性,得無所[15]有故是佛,乃至得無所有故是須陀洹;我若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不得,一切法常無有性,我何以不發心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一切眾生行於有相,當令住無所有中。』須菩提!菩薩摩訶薩如是思惟[16]已,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為度一切眾生故,菩薩摩訶薩所行次第行、次第學、次第道者,如過去諸菩薩摩訶薩所行道,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是新發意菩薩應學六波羅蜜,所謂檀波羅蜜、尸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

「是菩薩摩訶薩若行檀波羅蜜時,自行布施,亦教人[17]行布施,讚歎[*]行布施功德,歡喜讚歎行布施者;以是布施因緣故,得大財富。是菩薩遠離慳心,布施眾生[18]飲食、衣服、香、華、瓔珞、房舍、臥具、燈燭,種種資生所須,盡給與之。菩薩摩訶薩行是布施及持戒,生天、人中,得大尊貴。以是持戒、布施故,得禪定眾;以是布施、持戒、禪定故,得智慧眾、解脫眾、解脫知見眾。是菩薩因是布施、持戒、禪定眾、智慧眾、解脫眾、解脫知見眾故,過聲聞、辟支佛地,入菩薩位。入菩薩位已,得淨佛國土、成就眾生,得一切種智;得一切種智已,轉法輪;轉法輪已,以三乘法度脫眾生生死。如是,須菩提!菩薩以是布施,次第行、次第學、次第道,是皆不可得。何以故?自性無所有故。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從初發意,自行持戒,教人持戒,讚歎持戒功德,歡喜讚歎行持戒者。持戒因緣故,生天、人中,得大尊貴。見貧窮者施以財物,不持戒者教令持戒,亂意者教令禪定,愚癡者教令智慧,無解脫者教令解脫,無解脫知見者教令解脫知見。以是持戒、禪定、智慧、解脫、解脫知見故,過聲聞、辟支佛地,入菩薩位;入菩薩位已,得淨佛國土;淨佛國土已,成就眾生;成就眾生已,得一切種智;得一切種智已,轉法輪;轉法輪已,以三乘法度[19]脫眾生。如是,須菩提!菩薩以是持戒,次第行、次第學、次第道,是事皆不可得。何以故?一切法自性無所有故。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從初[20]以來,自行羼提波羅蜜,教人行羼提,讚歎羼提功德,歡喜讚歎行羼提者。行羼提波羅蜜時,布施眾生[1]各令滿足,教令持戒,教令禪定乃至解脫知見。以是布施、持戒、禪定、智慧因緣故,過阿羅漢、辟支佛地,入菩薩位中;入菩薩位中已,得淨佛世界;淨佛世界已,成就眾生;成就眾生已,得一切種智;得一切種智已,轉法輪;轉法輪已,以三乘法度脫眾生。如是,須菩提!菩薩以羼提波羅蜜,次第行、次第學、次第道,是事皆不可得。何以故?一切法自性無所有故。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從初以來,自行毘梨耶[2]波羅蜜,教人行毘梨耶,讚歎行毘梨耶功德,歡喜讚歎行毘梨耶者;乃至是事不可得,自性無所有故。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從初以來,自入禪、入無量心、入無色定,亦教人入禪、入無量心、入無色定,讚歎入禪、入無量心、入無色定功德,歡喜讚歎行禪、無量心、無色定者。是菩薩住諸禪、定、無量心,布施眾生,各令滿足;教令持戒,教令禪定、智慧。以是布施、禪定、智慧、解脫、解脫知見因緣故,過阿羅漢、辟支佛地,入菩薩位;入菩薩位已,淨佛世界;淨佛世界已,成就眾生;成就眾生已,得一切種智;得一切種智已,轉法輪;轉法輪已,以三乘法度脫一切眾生。乃至是事不可得,自性無所有故。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從初以來,行般若波羅蜜,布施眾生各令滿足,教令持戒、禪定、智慧、解脫、解脫知見。是菩薩行般若波羅蜜時,自行六波羅蜜,亦教他人令行六波羅蜜,讚歎六波羅蜜功德,歡喜讚歎行六波羅蜜者。是菩薩以是檀波羅蜜、尸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因緣及方便力,過聲聞、辟支佛地,入菩薩位;乃至是事不可得,自性無所有故。須菩提!是名初發意菩薩摩訶薩次第行、次第學、次第道。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次第行、次第學、次第道,菩薩摩訶薩從初[3]以來,以一切種智相應心,信[4]解諸法無所有性,修六念,所謂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捨、念天。

「須菩提!云何菩薩摩訶薩修念佛?菩薩摩訶薩念佛,不以色念,不以受、想、行、識念。何以故?是色自性無,受、想、行、識自性無。若法自性無,是為無所有。何以故?無憶故,是為念佛。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念佛,不以三十二相念,亦不念金色身、不念[5]丈光、不念八十隨形好。何以故?是佛身自性無故。若法無性,是為無所有。何以故?無憶故,是為念佛。

「復次,須菩提!不應以戒眾念佛,不應以定眾、智慧眾、解脫眾、解脫知見眾念佛。何以故?是眾無有自性。若法無自性,是為非法。無所[6]有念,是為念佛。

「復次,須菩提!不應以十力念佛,不應以四無所畏、四無[7]礙智、十八不共法念佛,不應以大慈大悲念佛。何以故?是諸法自性無。若法自性無,是為非法。無所念,是為念佛。

「復次,須菩提!不應以十二因緣法念佛。何以故?是因緣法自性無。若法自性無,是為非法。無所念,是為念佛。

「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應念佛,是為菩薩初發意次第行、次第學、次第道。是菩薩摩訶薩次第行、次第學、次第道中住,能具足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聖道分,修行空三昧、無相、無作三昧,乃至一切種智,諸法性無所有故。是菩薩知諸法性無所有,是中無有性、無無性。

「須菩提!云何菩薩摩訶薩應修念法?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不念善法、不念不善法,不念記法、無記法,不念世間法、不念出世間法,不念淨法、不念不淨法,不念聖法、不念凡夫法,不念有漏法、不念無漏法,不念欲界繫法、色界繫法、無色界繫法,不念有為法、無為法。何以故?是諸法自性無。若法自性無,是為非法。無所念,是為念法。念法中學無所有性故,乃至當得一切種智。是菩薩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得諸法無所有性;是無所有性中,非有相、非無相。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應修念法,於是法中,乃至無少許念,何況念法!

「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云何應修念僧?須菩提!菩薩摩訶薩念僧,無為法故分別有佛弟子眾,是中乃至無有少許念,何況念僧!如是,菩薩摩訶薩應[8]修念僧。

「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云何應修念戒?須菩提!菩薩摩訶薩從初發意已來,應念聖戒——無缺戒、無隙戒、無瑕戒、無濁戒、無著戒、自在戒、智者所讚戒、具足戒、隨定戒。應念是戒無所有性,乃至無少許念,何況念戒!

「須菩提!菩薩摩訶薩從初發意已來應念捨——若自念捨、若念他捨,若捨財、若捨法、若捨煩惱;觀是捨不可得[9]故,乃至無少許念,何況念捨!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應念捨。

「須菩提!云何菩薩摩訶薩應念天?須菩提!菩薩作是念:『四天王諸天所有信、戒、施、聞、慧,此間命終,生彼天處;我亦有是信、戒、施、聞、慧。乃至他化自在天所有信、戒、施、聞、慧,此間命終,生彼天處;我亦有是信、戒、施、聞、慧。』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應念是天無所有性中尚無少許念,何況念天!

「須菩提!菩薩摩訶薩[1]行是六念,是名次第行、次第學、次第道。」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若一切法無所有性,所謂念色乃至識、眼乃至意、色乃至法,是無[2]所有性;眼界乃至意識界,是無所有性;檀波羅蜜乃至般若波羅蜜、內空乃至無法有法空、四念處乃至八聖道分、佛十力乃至一切種智,是無所有性。世尊!若一切法無所有性者,是則無道、無智、無果。」

佛告須菩提:「汝見是色性實有不?乃至一切種智實有不?」

須菩提言:「不見也!世尊!」

佛告須菩提:「汝若不見諸法實有,云何作是問?」

須菩提言:「世尊!我[3]於是法不敢有疑,但為當來世諸比丘求聲聞、辟支佛道、菩薩道者。是人當如是言:『若一切法無所有性,誰垢誰淨?誰縛誰解?』是不知不解故而破於戒、破正見、破威儀、破淨命;是人破此事故,當墮三惡道。世尊!我畏當來世有如是事,以是故問佛。世尊!我於是法中信,不疑不悔。」

[4]【論】

釋曰:

須菩提[5]伏受佛語,一切諸法雖空,而能起四禪、神通,是大菩薩近成佛者能行;今未知新發意者[6]云何行,是故疑,問佛:「世尊!新[7]發意菩薩摩訶薩云何於諸法無所有性中次第行、次第學、次第道,用是次第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以次第行、次第學、次第道故,當知是新發意菩薩;雖無量劫發意,未得諸法實相,皆名新學。

問曰:

若如是人是新學,但應教行布施、持戒等,佛何以教令於[8]諸法無所有畢竟空性中行?

答曰:

今明始入無所有、畢竟空法故,令行無所有。而是菩薩以無所有畢竟空和合布施、持戒等行;譬如小兒服藥,須[9]蜜乃下。是故雖新發意,亦觀深空,無[10]咎。

佛答須菩提:「菩薩若初從諸佛聞,若從多供養諸佛者聞。」諸佛者,若過去、若現在。多供養諸佛者,遍[11]吉、觀世音、得大勢菩薩、文殊師利、彌勒菩薩等。四種聲聞聖人義,如先說。辟支佛不樂說法故,不說。

諸佛等聖人皆因無所有故有是分別。

聖人雖有禪定等諸功德,皆為涅槃故。涅槃即是寂滅相、無所有法,是故說:「諸聖人,皆因涅槃有是差別。」

一切有為作法從因緣和合[12]生起故[13]有,無有實定性乃至如毫末許所有。有為有二種:一者、色,二者、無色。色法破壞,分別乃至微塵,無有定實;無色法中,乃至無有一念定實。破義,如上說。

是菩薩從諸佛聖人聞是法,餘人多以著心說,諸聖人以無著心說,是故但從聖人聞。

爾時,次第學菩薩聞是法,以比智籌量決定,知諸法究竟必空,皆入佛所得實相中,所謂寂滅、無戲論相。我若得作佛、若不作佛,一等無異。何以故?諸法實相不增不減,更無新法可得故,法亦不失。若度眾生,眾生畢竟空,本末不可得;我所[14]願、所作功德及成佛時神通力皆如夢、如幻故,無一定實相,畢竟空。得、不得雖同,我何以不發心作佛?

問曰:

若知諸法畢竟空、無所有者,云何復言「我何以不發心作佛」?

答曰:

畢竟空,無所有,無所障礙,何妨發心[15]作佛?

復次,若說畢竟空,滅諸戲論,云何障發心?若障,即是有性,云何言無所有性?

問曰:

若不障發心,亦應不障不發心,菩薩何不安住而發心受諸勤苦?

答曰:

有人言:是菩薩有種種因緣應發心:或以多諸親屬知識皆不聞、不知、不得是諸法實相,是故今世、後世受諸苦惱;我幸有力,能使是人得離眾苦。譬如人得[16]好良藥,親里知識受諸病苦,云何不與?是故菩薩雖知諸法性無所有,因親里故而發心,利益眾生。

菩薩復作是念:「我雖聞諸法實相,心未深入,未有禪定,智慧未熟,受諸苦惱。」是故發心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集諸功德,以無所有法作證,自為,亦為他人。

是菩薩復聞大乘深義,住眾生等、法等中,無別異心,可得佛。雖復中人及怨,都無異心。所以者何?是菩薩以畢竟空心,煩惱微薄、怨親平等,作是念:「怨親無定,以因緣故,親或為怨,怨或為親。」以此大因緣,具足忍波羅蜜故,得作佛。由何而得?由忍怨故。是以菩薩[17]視怨如親。譬如欲過嶮道,應當敬重頂戴導師;又如良醫雖賤,為貴者所重。如是思惟、籌量、分別:「中人、怨家,雖於我無用,而是佛道因緣。」是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是名一種次第行、次第學、次第道。是故以過去菩薩所行為證。

問曰:

次第行、次第學、次第道有何差別?

答曰:

有人言:無差別;若行、若學、若道,義一而語異。

有人言:初名行,中名學,後名道。

行名布施,學名持戒,道名智慧。

復次,行名持戒,學名禪定,道名智慧。

復次,行名正語、正業、正命,學名正精進、正念、正定,道名正見、正思惟。此八事雖名為道,然分別有三分:正見是道體;發起是道,名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助益正見,故名為行。正精進、正念、正定,能成就正見,使令牢固,是名學。

復次,有人言:檀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名為行,初入道故。尸羅波羅蜜名為學,人心常隨五欲難禁難制,無須臾停息,漸以尸羅波羅蜜、禪波羅蜜制伏其心,是故名學。羼提波羅蜜、般若波羅蜜名為道。何以故?忍為善,般若為智慧,善、智具足故名道。譬如人有眼有足,隨意所至。

如是等,名為三事差別。

問曰:

何以名次第?

答曰:

以須菩提意:若一切法無所有,初發心菩薩於是空法中云何能漸次第學?以是故說次第。諸法雖空難解,次第行[1]得力故,能得成就;譬如緣梯,從一初桄漸上,上處雖高雖難,亦能得至。

次第行者,四種行六波羅蜜,如經中說。

「自行檀,教人行檀,讚檀功德,歡喜讚行檀」者,善拔慳貪根,深愛檀波羅蜜,慈悲於眾生,通達諸法實相;以此因緣故,能四種行檀波羅蜜。

或有人自行布施,不能教人布施:或畏他瞋,或畏為己教布施以之為[2]恩。如是等因緣故,不能教人。或有人教人布施,[3]自不能施;或有人種種讚歎布施之德,勸人令施而不能自行。有人自行布施,亦教人布施、稱讚布施之德,而見人布施不能歡喜。所以者何?或有破戒惡人行施而不喜見。有人喜見施主而不讚歎,以其邪見不識施果故。如是,各各不能具足。

菩薩大悲心、深愛善法故,能行四事,如上說。菩薩若但自布施、不教他人,但能[4]今世少許利益。是眾生隨業因緣墮貧窮處,是故菩薩教眾生言:「我不惜財物,我雖多施汝,汝亦不得[5]持至後世;汝今當自作,後當自得。」以布施實功德,種種因緣教眾生行施。見行施者雖是破戒惡人,但念其好心布施之德,不念其惡,是故歡喜讚歎。

復次,見三寶無盡福田中施故,[6]施福不盡,必至佛道;觀其未來無盡功德故,歡喜行是四種布施,世世財富。

是菩薩雖不為財富布施,未具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六波羅蜜等法,中間而財富自至;譬如人為穀故種禾,而稾草自至。

菩薩得財物報時,離慳貪心,隨眾生意布施,須食與食等。

問曰:

是菩薩布施時,先施何等人?

答曰:

是菩薩雖因眾生起大悲心,而菩薩布施,必先供養諸佛、大菩薩、辟支佛、阿羅漢及諸聖人。若無聖人,次第施持戒、精進、禪定、智慧離欲人。若無此人,施一切出家佛弟子。若無是人,次施持五戒、行十善道,及持一日戒、三歸。若無此人,次施中人非正非邪者。若無此人,次施五逆惡人,及諸畜生。不可不與,菩薩以施攝一切眾生故。

有人言:應先布施五逆罪人、斷善根者,貧窮、老病、下賤、乞匃者,乃至畜生;譬如慈母,多有眾子,先念羸病,給其所須。又如菩薩為餓虎欲食子故,以身施之。

問曰:

如是種種,應先施何者?

答曰:

一切眾生皆是菩薩福田,能生大悲故。菩薩常欲以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施眾生,何況衣食等而有分別!

又菩薩得無生忍法,平等無差。未得無生忍者,或慈悲心多、或分別心多,此二心不得俱行。

悲心多者,先施貧窮惡人,作是念:「種[7]福田中,果報雖大,憐愍眾生故,先利貧者。」如是田雖不良,以慈悲心,得大果報。

分別心[8]多者,作是念:「諸佛有無量功德故,應先供養。」以分別諸法、[9]取著佛身故心小;其心雖小,福田良故,功德亦大。

若得諸法實相,入般若波羅蜜方便力中,心得自在,二事俱行——慈愍眾生,又視皆如佛。如是等,菩薩隨因緣行布施。

問曰:

經何以不言「與衣食等」,而言「須食與食」?

答曰:

有人須食與飲、須飲與衣,以不稱受者意故,福德[10]少,是故言須[11]食與食。

問曰:

有人若羞、若怖,雖有所須,不能發言,云何知其所須?

答曰:

菩薩觀其相貌,隨時所須、土地所宜;或有知他心者,資生之具,隨意而與。

是人因是布施,得成戒眾;復作是念:「我憐愍眾生,以衣食布施,所益甚少;不如持戒,常以無惱、無畏施於眾生。」菩薩住是持戒中,為守護戒故,生禪定。心不散、清淨故,得成慧眾;無戲論、捨[1]諸著是慧相。以是慧破諸煩惱縛,得解脫眾。了了知見證解脫故,名解脫知見眾。

是人先行布施及五眾因緣故,過聲聞、辟支佛地,入菩薩位。

問曰:

菩薩應行六波羅蜜,入菩薩位,此中何以說五眾?

答曰:

法雖一,以種種異名說,是故說五眾無咎。是人從一波羅蜜中欲起諸波羅蜜,布施為主,已先說。持戒眾名尸波羅蜜;定眾、解脫眾名禪波羅蜜;慧眾、解脫知見眾是般若波羅蜜;行諸波羅蜜時,能忍諸惡事,是名羼提波羅蜜;能起諸波羅蜜,不休不息,是名毘梨耶波羅蜜。

問曰:

若爾者,何以不但說諸波羅蜜名而說五眾?

答曰:

是人欲入菩薩位,此中不但以持戒、禪定得,和合眾戒、清淨戒、無盡戒。以要言之,攝一切戒名為戒眾;能破煩惱,過二乘,入菩薩位。譬如一人、二人,不名為軍;和合多人,乃成為軍,能破怨敵。餘眾亦如是。

菩薩自[2]得禪定等眾,亦令眾生得,是名菩薩教化眾生;教化眾生已,持自功德及眾生功德,盡迴向淨佛[3]國。具此二法,即得一切種智,轉法輪,以三乘度眾生。

是名菩薩次第行、次第學、次第道。先麁後細,先易後難,漸漸習學,名為次第。

餘五波羅蜜,亦應隨義分別。諸法性雖無所有,而隨世諦行,為破顛倒故。

復次,念佛等六念是初次第行,以易行易得故。

問曰:

六念中亦言不以色念佛,云何言易?

答曰:

有法共行,故名為易;譬如服苦藥,以蜜下之則易。

六念義,如初品中廣說。

六波羅蜜、六念等,柔軟易行,不生邪見,是菩薩次第學法。餘三解脫門等,思惟籌量,或生邪見故不說。

此中須菩提難:「世尊!若實無所有,云何有次第行等?」

佛反問須菩提:「汝以聲聞智慧見色等法是一定實法不?」

答言:「不見!」色等一切法但從因緣和合,假有其名,無有定實,云何言有?

佛語須菩提:「汝若不見實定有,云何以次第等難空?」而次第法不離於空。

爾時,須菩提受解了了,是故說:「我無所疑,為當來世求三乘人,聞佛說空無所有性,以罪重智鈍故,取空相,便言:『誰垢誰淨?凡夫、惡人,何以名垢?出家、得道人,何以名淨?』是人不解佛語深義以何事而說,著是空故,言:『何用持戒等為?』以是因緣,即生邪見,破正見;破正見故,以少因緣而破戒及威儀,無所畏忌;出家人資仰白衣,便妄語求利衣食等,破於正命等。種此罪故,墮三惡道,或重於白衣。見有是失,故問佛。我已得道,於諸法無所受,又常聞佛說空法,云何戲論生疑?又我常修無諍三昧,憐愍眾生,是故問佛。」[4]◎

◎[5]大智度論釋一[6]心具萬行品第七十[7]六

[*]【經】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若一切法性無所有,菩薩見何等利益故,為眾生[8]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告須菩提:「[9]以一切法性無所有故,菩薩為眾生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須菩提!諸有得、有著者,難可解脫。須菩提!諸得相者,無有道、無有果、[10]無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無得相者,有道、有果、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

「須菩提!無所得即是道、即是果、即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性不壞故。若無所得法欲得道、欲得果、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欲壞法性。」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若無所得法即是道、即是果、即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云何有菩薩初地乃至十地?云何有無生忍法?云何有報得神通?云何有報得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住是果報法中能成就眾生、能淨佛國土及供養諸佛衣服、飲食、香、華、瓔珞、房舍、臥具、燈燭、種種資生所須之具,乃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斷是福德?乃至般涅槃後舍利及弟子得供養,爾乃滅盡?」

佛告須菩提:「以諸法無所得相故,得菩薩初地乃至十地,有報得五神通、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成就眾生、淨佛國土,亦以善根因緣故,能利益眾生,乃至般涅槃後舍利及弟子得供養。」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若諸法無所得相,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諸神通,有何差別?」

佛告須菩提:「無所得法,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神通無有差別。以眾生著布施乃至神通故分別說。

「世尊!云何無所得法布施乃至神通[11]無差別?」

「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不得布施,施者、受者皆不可得而行布施,不得戒[12]而持戒,不得忍而行忍,不得精進而行精進,不得禪而行禪,不得智慧而行智慧;不得神通而行神通;不得四念處而行四念處,乃至不得八聖道分而行八聖道分;不得空三昧、無[1]相、無作三昧而行空、無相、無作三昧;不得眾生而成就眾生,不[2]得佛國土而淨佛國土;不得諸佛法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應如是行無所得般若波羅蜜!菩薩摩訶薩行是無所得般若波羅蜜時,魔、若魔天不能破壞。」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一念中具足行六波羅蜜、四禪、四無量心、四無色定、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聖道分、三解脫門、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

佛告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所有布施,不遠離般若波羅蜜;所修持戒、忍辱、精進、禪定,不遠離般若波羅蜜;四禪、四無量心、四無色定、修四念處乃至八十隨形好,不遠離般若波羅蜜。」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摩訶薩不遠離般若波羅蜜故,一念中具足行六波羅蜜乃至八十隨形好?」

佛言:「菩薩行般若波羅蜜時,所有布施不遠離般若波羅蜜不二相,持戒時亦不二相,修忍辱、勤精進、入禪定亦不二相,乃至八十隨形好亦不二相。」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摩訶薩布施時不二相,乃至修八十隨形好不二相?」

「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欲具足檀波羅蜜,檀波羅蜜中攝諸波羅蜜及四念處乃至八十隨形好。」

「世尊!云何菩[3]薩布施時攝諸無漏法?」

佛告須菩提:「若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4]時,住無漏心布施,於無漏心中不見相——所謂誰施?誰受?所施何物?以是無相心、無漏心,斷愛、斷慳貪心而行布施,是時不見布施,乃至不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是菩薩[5]以無相心、無漏心持戒,不見是戒,乃至不見一切佛法。[6]以無相心、無漏心忍辱,不見是忍,乃至不見一切佛法。[*]以無相心、無漏心精進,不見是精進,乃至不見一切佛法。以無相心、無漏心入禪定,不見是禪定,乃至不見一切佛法。以無相心、無漏心[7]修智慧,不見是智慧,乃至不見一切佛法。以無相心、無漏心修四念處,不見是四念處。乃至八十隨形好。」

「世尊!若諸法無相、無作,云何具足檀波羅蜜、[8]尸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云何具足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聖道分?云何具足空三昧、無相、無作三昧、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云何具足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

佛告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以無相心、無漏心布施,須食與食,乃至種種所須,盡給與之;若內、若外:若支解其身、若國城妻子,布施眾生。若有人來語菩薩言:『何用是布施為?是無所益!』行般若波羅蜜菩薩作是念:『是人雖來訶我布施,我終不悔!我當勤行布施,不應不與。』施已,與一切眾生共之,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不見是相:誰施?誰受?所施何物?迴向者誰?何等是迴向法?何等是迴向處——所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相皆不可見。何以故?一切法[9]皆以內空故空,外空故空,內外空故空,空[10]空、有為空、無為空、畢竟空、無始空、散空、性空、一切法空、自相空故空。如是觀,作是念:『迴向者誰?迴向何處?用何法迴向?』是名正迴向。爾時,菩薩能成就眾生、淨佛國土,能具足檀波羅蜜、尸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乃至三十七助道法,空、無相、無作三昧,乃至十八不共法。是菩薩[11]能如是具足檀波羅蜜而不受世間果報。譬如他化自在諸天,隨意所須,即皆得之;菩薩亦如是,心生所願,隨意即得。是菩薩摩訶薩[12]以是布施果報故,能供養諸佛,亦能滿足一切眾生、天及人、阿修羅。是菩薩以檀波羅蜜攝取眾生,用方便力,以三乘法度脫眾生。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於無相、無得、無作諸法中具足檀波羅蜜。」

「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云何於無相、無得、無作法中具足尸羅波羅蜜?

「須菩提!是菩薩摩訶薩行尸[13]羅波羅蜜時,持種種戒,所謂聖無漏入八聖道[14]分戒、自然戒、報得戒、受得戒、心生戒,如是等不缺、不破、不雜、不濁、不著,自在戒,智所讚戒。用是戒,無所[15]取:若色,若受、想、行、識;若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若剎利大姓、若婆羅門大姓、居士大家;[16]若四天王天、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陀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梵眾天、光音天、遍淨天、廣果天、[17]無想天、無[18]煩天、無熱天、妙見天、喜見天、阿迦[19]膩吒天、空處天、識處天、無所有處天、非有想非無想處天;若須陀洹果、若斯陀含果、若阿那含果、若阿羅漢果、若辟支佛道;若轉輪聖王、若天王。但為一切眾生共之,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無相、無得、無二迴向,為世俗法故,非第一實義。是菩薩具足尸羅波羅蜜,以方便力起四禪,不味著故,得五神通。因四禪得天眼;是菩薩住二種天眼:修得、報[1]得。得天眼已,見東方現在諸佛,乃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所見事不失;南西北方、四維、上下現在諸佛,乃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所見不失。是菩薩用天耳淨,過於人耳,聞十方諸佛說法;如所聞不失,能自饒益,亦[2]益他人。是菩薩以知他心智,知十方諸佛心及知一切眾生心,亦能饒益一切眾生。是菩薩用宿命智,知過去諸業[3]因緣;是[4]諸業因緣不失故,是眾生在在處處所生悉知。是菩薩用是漏盡智,令眾生得須陀洹果乃至阿羅漢果、辟支佛道,在在處處能令眾生入善法中。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於諸法無相、無得、無作,具足尸羅波羅蜜。」

「世尊!云何諸法無相、無作、無得,菩薩摩訶薩能具足羼提波羅蜜?」

「須菩提!菩薩摩訶薩從初發意[5]以來乃至坐道場,於其中間,若一切眾生[6]來,以瓦石、刀杖加是菩薩,菩薩是時不起瞋心,乃至不生一念。爾時,菩薩應修二種忍:一者、一切眾生惡口罵詈、若加刀杖瓦石,瞋心不起;二者、一切法無生無生法忍。菩薩,若人來惡口罵詈或以瓦石刀杖加之,爾時,菩薩應如是思惟:『罵我者[7]誰?譏訶者[*]誰?打擲者[8]誰?誰有受者?』[9]即時菩薩應思惟諸法實性,所謂畢竟空,無法、無眾生;諸法尚不可得,何況有眾生!如是觀諸法相時,不見罵者、不見割截者。是菩薩如是觀諸法相時,即得無生法忍。云何名無生法忍?知諸法相常不生,諸煩惱從本已來亦常不生。是菩薩摩訶薩住是二忍,能具足四禪、四無量心、四無色定,四念處乃至八聖道分,三解脫門,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是菩薩住是聖無漏出世間法,不共一切聲聞、辟支佛,具足聖神通。住聖神通已,以天眼見東方諸佛,是人得念佛三昧,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終不斷絕;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如是。[10]是菩薩用天耳聞十方諸佛所說法,如所聞為眾生說。是菩薩亦知十方諸佛心,及知一切眾生念,知已,隨其心而[11]為說法。是菩薩以宿命智知一切眾生宿世善根,為眾生說法,令其歡喜。是菩薩以漏盡神通,教化眾生,令得三乘。是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以方便力成就眾生,具足一切種智,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轉法輪。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無相、無得、無作法中,具足羼提波羅蜜。」

須菩提言:「世尊!菩薩摩訶薩云何於諸法無相、無作、無得,能具足毘梨耶波羅蜜?」

佛告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成就身精進、心精進,入初禪乃至入第四禪,受種種神通力,能分一身為多身,乃至手捫摸日月。成就身精進故,飛到東方過無量百千萬諸佛世界,供養諸佛飲食、衣服、醫藥、臥具、[12]華、香、瓔珞種種所須,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福德果報終不[13]可盡。是菩薩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一切世間天及人勤設供養衣服、飲食,乃至入無餘涅槃後,舍利及弟子得供養。亦以是神通力故,至諸佛所,聽受法教,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終不違失。是菩薩修一切種智時,淨佛[14]世界、成就眾生。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成就身精進,能具足毘梨耶波羅蜜。

「須菩提!云何菩薩成就心精進,能具足毘梨耶波羅蜜?須菩提!菩薩摩訶薩心精進,以是心精進聖無漏,入八聖道分精進,不令身、口不善業得入;亦不取諸法相若常、若無常,若苦、若樂,若我、若無我,若有為、若無為,若欲界、若色界、若無色界,若有漏性、若無漏性,若初禪乃至第四禪,若慈、悲、喜、捨,若無邊虛空處乃至非有想非無想處,若四念處、[15]若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聖道分,若空、無相、無作,若佛十力乃至十八不共法。不取相若常、若無常,若苦、若樂,若我、若無我,若須陀洹[16]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17]若阿羅漢果、[18]若辟支佛道,若菩薩道、若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是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若是辟支佛,是菩薩,是佛。不取相是眾生斷三結故得須陀洹,是眾生三毒薄故得斯陀含,是眾生斷下分結故得阿那含,是眾生斷上分結故得阿羅漢,是眾生以辟支佛道故作辟支佛,是眾生行道種智故名菩薩,亦不取是諸[19]法相。何以故?[20]不可以性取相,是性無故。是菩薩以是心精進故,廣利益眾生,亦不得[21]是眾生,是為菩薩具足毘梨耶波羅蜜。具足諸佛法、淨佛國土、成就眾生,不可得故。

「是菩薩身精進、心精進成就故,攝取一切諸善法;是法亦不[1]著故。從一佛國至一佛國,為利益眾生,所作神通,隨意無礙:若雨諸華、若諸名香、若作伎樂、若動大地、若放光明、若示七寶莊嚴國土、若現種種身、若放大智光明,令知聖道,令遠離殺生乃至邪見;或以布施利益眾生,或以持戒,[2]或支解身體、或以妻子、或以國[3]土、或以己身給施,隨所方便,利益眾生。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無相、無作、無得諸法中,用身心精進,能具足毘梨耶波羅蜜。」

「世尊!云何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住無相、無作、無得法中,能具足禪波羅蜜?」

「須菩提!菩薩摩訶薩,除[4]佛諸禪定,餘一切諸禪、三昧,皆能具足。是菩薩離諸欲、諸惡不善法,離生喜樂,有覺有觀,入初禪;乃至入第四禪。以是慈、悲、喜、捨心,遍滿一方,乃至十方一切世間遍滿。是菩薩過一切色相,滅有對相,不念別異相故,入無邊[5]虛空處;乃至入非有想非無想處。是菩薩於禪波羅蜜中住,逆順入八背捨、九次第定,入空三昧,無[6]相、無作三[7]昧,或時入如電光三昧,或時入聖正三昧,或時入如金剛三昧。

「是菩薩住禪波羅蜜中,修三十七助道法,[8]用道種智入一切禪定,過乾慧地、性地、八人地、見地、薄地、離欲地、已辦地、辟支佛地,入菩薩位;入菩薩位已,具足佛地。是諸地中行,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中道取道果。是菩薩住是禪波羅蜜中,從一佛國至一佛國,供養諸佛,從諸佛所[9]植諸善根,淨佛國土。從一[10]佛國,至一[*]佛國,利益眾生。以布施攝取眾生,或以持戒、或以三昧、或以智慧、或以解脫、或以解脫知見攝取眾生;教眾生令得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辟支佛道。諸有善法能令眾生得道,皆教令得。是菩薩住此禪波羅蜜中,能生一切陀羅尼門,得四無礙智、報得[11]神通。是菩薩終不入母人胞胎,終不受五欲,[12]無生不生;雖生,不為生法所污。何以故?是菩薩見一切作法如幻,而利益眾生,亦不得眾生及一切法,教眾生令得無所得處;是世俗法故,非第一實義。住是禪波羅蜜,一切行禪、定、解脫、三昧,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終不離禪波羅蜜。是菩薩行如是道種智時,得一切種智,斷一切煩惱習;斷已,自益其身,亦益他人;自益益他已,為一切世間天及人、阿修羅作福田。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13]能具足無相禪波羅蜜。」

「世尊!云何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住無相、無作、無得法中,修具足般若波羅蜜?」

「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於諸法不見定實相。是菩薩見色[14]不定、非實相,乃至見[15]識不定、非實相。不見色生,乃至不見識生;若不見色生乃至不見識生,一切法若有漏、若無漏,不見來處、不見去處、亦不見集處。如是觀時,不得色性乃至識性,亦不得有漏、無漏法性。是菩薩行般若波羅蜜時,信解一切諸法無所有相。如是信解已,行內空乃至無法有法空,於諸法無所著若色,[16]若受想行識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菩薩行無所有般若波羅蜜,能具足菩薩道,所謂六波羅蜜,乃至三十七助道法,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十八不共法、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

「是菩薩住空淨佛道中,所謂六波羅蜜、三十七助道法、報得神通,以是法饒益眾生:宜以布施攝,教令布施;宜以戒攝,教令持戒;宜以禪定、智慧、解脫、解脫知見[17]攝,教[18]令修[19]禪定、智慧、解脫、解脫知見;宜以諸道法教者,教令得須陀洹果、得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辟支佛道;宜以佛道化者,[20]教令得菩薩道,具足佛道——如是等,隨其所應道地而教化之,各令得所。是菩薩現種種神通力時,過無量恒河沙國土,度脫眾生,隨其所須,皆化給之,各令滿足。從一國土至一國土,見淨妙國土,以自莊嚴己佛國土。譬如他化自在天中,資生所須,隨意自至;亦如諸淨佛國,離於求欲。是人以是報得檀波羅蜜、尸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報得五神通,行菩薩[21]道種智,成就一切功德,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是菩薩爾時不受色[22]法乃至識,不[23]受一切法若善若不善、若世間若出世間、若有漏若無漏、若有為若無為,如是一切法皆不[*]受。是菩薩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國土一切所有資生之物皆無有主。何以故?[24]是菩薩行一切法不[*]受,以不可得故。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無相法中,能具足般若波羅蜜。」

[*]【論】

問曰:

問者、答者俱言「無所有」,云何分別[1]知是問、[2]是答?

答曰:

所言法雖一而心異——問者以著心問,答者以無著心答。

須菩提意謂:無所有中不應發心。

須菩提為聽者著心故作是問。諸法空中,不見菩薩發心者,不見眾生可利益者,不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於無所有法中作難[3]者:「若一切法無所有性,菩薩見何利故發心?」須菩提於菩薩、眾生、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中不疑,但問無所有法。

佛答:「正以無所有、空故[4]能發心。」

若無所有、空,菩薩、眾生、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5]亦皆空、無所有,云何起難?若眾生、菩薩及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離無所有、空者,可有是難。如先說:「畢竟空於諸法無所障礙,何[6]妨發心?」佛還以無所有、空破須菩提所問。

亦復自說因緣:「須菩提!著心者難得解脫。」是人從無始生死中來以一切煩惱故[7]深著諸法,聞有亦著,聞空亦著,得失亦著;如是眾生難可[8]勉出。是故菩薩發無上道心,自以相好嚴身,得梵音聲,有大[9]威德,知眾生三世心根本,以種種神通力、因緣、譬喻,為說無所有法、空解脫門,引導其心。眾生見如是希有事,即時其心柔軟,信佛受法。是故經說:「著有者難得解脫;有所得者,無道、無果、無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問:「世尊!若有[10]所得者,無道、無果、無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所得者有道、有果不?」

佛答:「無所有即是道、即是果、即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若人不分別是有所得、是無所得,入諸法實相畢竟空中,是亦無所得,即是道、即是果、即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破壞諸法實相故。法性即是諸法實相。

須菩提意謂:法性,正行、邪行常不可破壞,何以佛言「不壞法性是道、是果」?

佛答:「法性雖不可破壞,眾生邪行故名為破壞。」如虛空,雲霧土塵雖不能染,亦名不淨。如人實欲染污虛空,是人為欲染污法性,無是事故。

佛說譬喻:「若人欲壞法性,是人[11]為欲於無所有法中得道、得果、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白[12]佛:「若無所有即是道,云何有十地等諸菩薩法?」如經廣說。

問曰:

此事[13]佛已先答,所謂:「若法空,菩薩見何事故發心?」今言:「若法空,云何有初地等?」佛皆以空答,今須菩提何以更問?

答曰:

以眾生著心難解故更問。是眾中,有新發意菩薩,聞是諸法實相空,即生著心,佛破其著,亦著所破法。須菩提為是人故更問。

佛答須菩提:「以無所得故有初地,乃至般涅槃後舍利得供養。」有所著中,不可說初地及諸功德。

亦以無所得因緣故,從布施乃至諸神通無有差別,無有差別故不應難!

須菩提復問:「云何無所得布施乃至諸神通無有差別?」

佛答:「菩薩從初發心已來,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寂滅相,布施畢竟空,所謂不得施者、受者、財物而行布施,如是布施中無有分別;乃至不得菩提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如是。是名菩薩行無所得般若波羅蜜。行是無所得般若波羅蜜,魔、若魔天不能破壞。」

一念中行六波羅蜜者。

問曰:

須菩提何以故問「一念中行六波羅蜜等諸功德」?

答曰:

須菩提從佛聞般若波羅蜜甚深無所有相,於諸法中無礙相;若爾者,則無所不能、無事不作,云何菩薩一念中能攝六波羅蜜乃至八十隨形好?初發心時,以著有無心重故,漸漸次第行;[17]今有無悉捨故,無所不能,是故問。

佛答:「菩薩不離般若波羅蜜行布施等諸功德,無障礙故,能一念中行。」若遠離般若波羅蜜,則漸漸次第行。

須菩提問:「云何名不[18]遠離?」

佛答:「菩薩不以二相行布施等。」

復問:「云何不以二相?」

佛答:「菩薩行般若波羅蜜時,欲具足檀波羅蜜,於布施一念中攝一切善法。」如先說。

何等是一念?所謂菩薩得無生法忍,斷一切煩惱,除諸憶想分別,安住無漏心中,布施一切。無漏心是無相相。菩薩住是心中,不見誰施、誰受、誰物,離一切相心布施;不見有一法,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尚不見,何況餘法!是名不二相。乃至八十隨形好,亦如是。

須菩提更以異事問此義:「世尊!諸法無相、無作、無起,云何能具足檀波羅蜜等,乃至八十隨形好?」

佛答:「菩薩無相、無作法中不取相故,無障礙心布施,須食與食等。」經中已委悉。又先品中亦廣說,是故更不解。

無漏、無相六波羅蜜有二種:一者、得無生法忍菩薩所行,二者、未得無生法忍菩薩所行。得無生法忍菩薩所行,如此中所說。何以故?住無相、無漏心中,行布施等諸法故。

問曰:

生身菩薩貪惜未除故,割截甚痛,是則為難;得無生法忍菩薩,如化人所作,割截無痛,有何恩分?

答曰:

得無生法忍菩薩,行是六波羅蜜為難!所以者何?得無生法忍寂滅心,應受涅槃樂,而捨此寂滅樂,入眾生中受種種身,或為賤人、或為畜生等,是則為難!生身菩薩,貪愛未除,著佛身故,以身布施;是為悕望,非清淨施,是故不如。

復次,行無漏、無相六波羅蜜,是時能具足;有漏、有相則不能具足。是故能具足者有大恩分。
大智度論卷第八十七
↑回到頂端↑
#2231020 - 2024-02-29 04:27:02 大智度論卷第八十八 [Re: yichinyichin]
yichinyichin 離線
飛龍在天
註冊: 2023-12-15
文章數: 485
大智度論釋六喻品第七十七(卷八十八)

聖者龍樹造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經】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無相、不可分別、自相空諸法中具足修六波羅蜜,所謂檀波羅蜜、尸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世尊!云何無異法中而分別說異相?云何般若波羅蜜攝檀、尸、羼、精進、禪?云何行異相法,以一相道得果?」

佛告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住五陰如夢、如響、如影、如焰、如幻、如化,住是中行布施、持戒、修忍辱、勤精進、入禪定、修智慧。知是五陰實如夢、如響、如影、如焰、如幻、如化;五陰如夢無相,乃至如化無相。何以故?夢無自性,響、影、焰、幻、化皆無自性。若法無自性,是法無相;若法無相,是法一相,所謂無相。以是因緣故,須菩提!當知菩薩布施無相、施者無相、受者無相。能如是知布施,是能具足檀波羅蜜乃至能具足般若波羅蜜,能具足四念處乃至八聖道分,能具足內空乃至無法有法空,能具足空三昧、無相、無作三昧,能具足八背捨、九次第定、五神通、五百陀羅尼門,能具足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十八不共法。是菩薩住是報得無漏法中,飛到東方無量國土,供養諸佛衣服、飲食,乃至隨其所須而供養之。亦利益眾生,應以布施攝者,而布施攝之;應以持戒攝者,教令持戒;應以忍辱、精進、禪定、智慧攝者,教令忍辱、精進、禪定、智慧而攝取之;乃至應以種種善法攝者,以種種善法而攝取之。是菩薩成就是一切善法,受世間身,不為世間生死所污;為眾生故,於天、人中受尊貴富樂,以是尊貴富樂攝取眾生。是菩薩知一切法無相故,知須陀洹果亦不於中住,知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亦不於中住,知辟支佛道亦不於中住。何以故?是菩薩用一切種智知一切法已,應當得一切種智,不與聲聞、辟支佛共。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14]知一切法無相已,知六波羅蜜無相,乃至知一切佛法無相。」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住五陰如夢、如響、如影、如焰、如幻、如化,能具足無相尸羅波羅蜜。是戒不缺、不破、不雜、不著,聖人所讚無漏戒,入八聖道分;住是戒中持一切戒,所謂名字戒、自然戒、律儀戒、作戒、無作戒、威儀戒、非威儀戒。是菩薩成就諸戒,不作是願:『我以此戒因緣故,生剎利大姓、婆羅門大姓、居士大家、若小王家、若轉輪聖王家,若四天王天處生,若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陀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不作是願:『我持戒因緣故,當得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辟支佛道。』何以故?一切法無相,所謂一相。無相法不能得無相法,有相法不能得有相法;無相法不能得有相法,有相法不能得無相法。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能具足無相尸羅波羅蜜而入菩薩位;入菩薩位已,得無生法忍;行道種智,得報得五神通;住五百陀羅尼門,得四無礙智。從一佛國至一佛國,供養諸佛,成就眾生、淨佛國土。雖入五道中,生死業報不能[15]染污。須菩提!譬如化轉輪聖王,雖坐臥行住,不見來處,不見去處,不見住處、坐處、臥處,而能利益眾生,亦不得眾生;菩薩亦如是。須菩提!譬如須扇多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三乘轉法輪,無有得菩薩記者;化作[16]化佛已,捨[17]身壽命,入無餘涅槃。須菩提!菩薩亦如是,行般若波羅蜜時,能具足尸羅波羅蜜;具足尸羅波羅蜜已,攝[18]取一切善法。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住五陰如夢、如響、如影、如焰、如幻、如化,具足無相羼提波羅蜜。」

「世尊!云何菩薩摩訶薩具足無相羼提波羅蜜?」

「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住二忍中,能具足羼提波羅蜜。何等二忍?生忍、法忍。從初發意乃至坐道場,於其中間,若一切眾生來罵詈麁惡語,或以瓦石、刀[1]杖加是菩薩,是菩薩欲具足羼提波羅蜜故,乃至不生一念惡。是菩薩如是思惟:『罵我者誰?[2]害我者誰?以惡言加我、以瓦石刀[*]杖害我者誰?』何以故?是菩薩於一切法得無相忍故,云何作是念:『是人罵我、害我』?若菩薩摩訶薩如是行,能具足羼提波羅蜜。以是羼提波羅蜜具足故,得無生法忍。」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為無生法忍?是忍何所斷?何所知?」

佛告須菩提:「得法忍,乃至不生少許不善法,是故名無生[3]法忍。一切菩薩所斷煩惱盡,是名斷;用智慧知一切法不生,是名知。」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諸聲聞辟支佛無生法忍、菩薩無生法忍,有何等異?」

佛告須菩提:「諸須陀洹若智、若斷,是名菩薩忍;斯陀含若智、若斷,是名菩薩忍;阿那含若智、若斷,是名菩薩忍;阿羅漢若智、若斷,是名菩薩忍;辟支佛若智、若斷,是名菩薩忍。是為異。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成就是忍,勝一切聲聞、辟支佛。住[4]如是報得無生忍中,行菩薩道,能具足道種智;具足道種智故,常不離三十七助道法[5]及空、無相、無作三昧,常不離五神通;不離五神通故,能成就眾生、淨佛國土;成就眾生、淨佛國土已,當得一切種智。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具足無相羼提波羅蜜。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住無相五陰如夢、如響、如影、如焰、如幻、如化,行身精進、心精進。以身精進故起神通;起神通故,到十方國土,供養諸佛、饒益眾生;以身精進力[6]教化眾生,令住三乘。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能具足無相精進波羅蜜。是菩薩以心精進、聖無漏精進,入八聖道分中,能具足毘梨耶波羅蜜。是毘梨耶波羅蜜皆攝一切善法,所謂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聖道分,四禪、四無量心、四無色定、八[7]解脫、九次第定,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十八不共法。[8]是菩薩行是法,應具足一切種智;具足一切種智已,斷一切煩惱習,具足滿三十二相,身放無等無量光明;放光明已,三轉十二行法輪;法輪轉故,三千大千[9]世界六種震動,光明遍照三千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中眾生聞說法聲,皆以三乘法而得度脫。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住精進波羅蜜中,能大饒益及能具足一切種智。

「復次,須菩提!菩薩住無相五陰如夢、如響、如影、如焰、如幻、如化,能具足禪波羅蜜。」

「世尊!云何菩薩住五陰如夢、如響、如影、如焰、如幻、如化,能具足禪波羅蜜?」

「須菩提!菩薩摩訶薩入初禪乃至[10]入第四禪,入慈、悲、喜、捨無量心,入無邊虛空處乃至[*]入非有想非無想處,入空三昧、無[11]相、無作三昧,入如電光三昧,入如金剛三昧,入聖正三昧;除諸佛三昧,諸餘三昧,若共聲聞、辟支佛三昧,皆證皆入;亦不受三昧味,亦不受三昧果。何以故?是菩薩知是三昧無相、無所有性,當云何於無相法受無相法味、無所有法受無所有法味?若不受味,則不隨禪定力生若色界、若無色界。何以故?是菩薩不見是二界,亦不見是禪,亦不見入禪者,亦不見用法入禪者。若不得是法,即能具足無相禪波羅蜜。菩薩用是禪波羅[12]蜜,能過聲聞、辟支佛地。」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具足無相禪波羅蜜故能過聲聞、辟支佛地?」

佛告須菩[13]提:「菩[14]薩善學內空,善學外空,乃至善學無法有法空;於是諸空,無法可住處——若須陀洹果,若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乃至一切種智;是諸空亦空。菩薩摩訶薩行如是諸空,能入菩薩位中。」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摩訶薩位?云何非位?」

「須菩提!一切有所得是非菩薩位,一切無所得是菩薩位。」

「世尊!何等是有所得?何等是無所得?」

「須菩提!色是有所得,受、想、行、識是有所得,眼、耳、鼻、舌、身、意,乃至一切種智有所得,是非菩薩位。須菩提!菩薩位者,是諸法不可示、[15]不可說。何等法不可示、不可說?若色乃至一切種智。何以故?須菩提!色性是不可示、不可說,乃至一切種智性是不可示、不可說。須菩提!如是名菩薩位。是菩薩入位中,一切禪定、三昧具足,尚不隨禪定、三昧力生,何況住婬、怒、癡,於中起罪業生!菩薩但住如幻法中饒益眾生,亦不得眾生[16]及如幻法。若無所得,是時,能成就眾生、淨佛國土。如是,須菩提!是名菩薩具足無相禪波羅蜜,乃至能轉法輪,所謂不可得[17]法輪。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知一切法如夢、如響、如焰、如影、如幻、如化。」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菩薩摩訶薩云何知一切法如夢、如響、如影、如焰、如幻、如化?」

「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不見夢、不見見夢者,不見響、不見聞響者,不見影、不見見影者,不見焰、不見見焰者,不見幻、不見見幻者,不見化、不見見化者。何以故?是夢、響、影、焰、幻、化皆是凡夫愚人顛倒法故。阿羅漢不見夢、不見見夢者,乃至不見化、不見見化者;辟支佛、菩薩摩訶薩、諸佛亦不見[1]夢、不見見夢者,乃至不見化、亦不見見化者。何以故?一切法無所有性、不生、不定。若法無所有性、不生、不定,菩薩摩訶薩當云何行般若波羅蜜,是中取生相、定相?是處不然!何以故?若諸[2]法少多有性、有生、有定,不名[3]修般若波羅蜜。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不著色乃至不著識,不著欲、色、無色界,不著諸禪、解脫、三昧,不著四念處乃至八聖道分,不著空三昧、無[4]相、無作三昧,不著檀波羅蜜、尸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不著故,能具足菩薩初地,於初地中亦不生著。何以故?是菩薩不得是地,云何生貪著?乃至十地亦如是。是菩薩行般若波羅蜜,亦不得般若波羅蜜;若行般若波羅蜜時不得般若波羅蜜,是時[5]見一切法皆入般若波羅蜜中,亦不得是法。何以故?是諸法與般若波羅蜜無二無別。何以故?諸法入如、法性、實際故無分別。」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若諸法[6]無相、無分別,云何說是善是不善、是有漏是無漏、是世間是出世間、是有為是無為?」

「須菩提![7]於汝意云何?諸法實相中,有法可說是善、[8]是不善,乃至是有為、是無為,是須陀洹果乃至[*]是阿羅漢、是辟支佛、是菩薩、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

「世尊!不可說也!」

「須菩提!以是因緣故,當知一切法無相、無分別、無生、無[9]定、不可示。須菩提!我本行菩薩道時,亦無有法可得性,若色、若受想行識乃至若有為、若無為,須陀洹果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從初發意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應善學諸法性;善學諸法性[10]故,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道。行是道,能具足六波羅蜜,成就眾生、淨佛國土;住是法中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三乘法度脫眾生,亦不著三乘。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以無相法應學般若波羅蜜。」

[11]【論】

問曰:

須菩提問佛:「若諸法無相無分別,云何差別說六波羅蜜?」佛還答:「菩薩住是如夢五眾中,能具足六波羅蜜。」須菩提以空問,佛還以空答,此問答云何得別異?

答曰:

須菩提問:「若諸法空,[12]今眼見菩薩行六波羅蜜作佛!」

佛答:凡[13]夫遠實智慧,取相,見菩薩行六波羅蜜作佛,著是空法故難。菩薩雖[14]住五眾,住五眾如幻、如夢空法中,亦以空心行布施,是故雖行諸法,具足[15]六波羅蜜,不妨於空。譬如[16]雲霧,遠視則見,近之則無所見。凡[*]夫亦如是,遠實相故,見諸佛。菩薩近實相故,見皆空,是故不妨;不妨故,能於檀波羅蜜一念中具足行諸善法。

是人常修無漏清淨波羅蜜故,轉身還報得無漏波羅蜜。報得名更不修行,自然而得;譬如報得眼根,自然能見色。得是報得無漏波羅蜜已,能變[17]一身作無量阿僧祇身,於十方佛所具足聞諸佛甚深法,度脫十方眾生,漸漸淨佛世界,隨願作佛。

問曰:

若諸法空無相,云何分別?云何得知行檀波羅蜜等,各各具足餘波羅蜜?

答曰:

行者雖不自分別,而諸佛、菩薩說其行檀、行尸,具足諸行。

如聲聞人入見諦,無漏、無相、無分別法中,餘聖人亦數其所入法:知諸法實相,所謂無相相,是名正見;正見得力已,名為正行;是時不惱眾生,不作諸惡,是名正語、正業、正命。是時雖無所說、亦無所造,而名為正語、正業。所以者何?是名深妙正語、正業,所謂畢竟不惱眾生故。是中發心有所造作,是名精進;繫念緣中,是名正念;攝心一處,是名正定。

見身、受、心、法實相,是名「四念處」。乃至七覺意,亦如是。於四念處中,亦如八直聖道中,諸聖人為數。

菩薩亦如是,行是無相檀波羅蜜,能具足尸波羅蜜等諸善法。如檀波羅蜜,[18]尸波羅蜜等攝諸善法亦如是。

問曰:

上品中以一波羅蜜具諸波羅蜜,此無相攝一切法,有何差別?

答曰:

上以一念中能具諸波羅蜜,此以諸法雖空無相而能具諸波羅蜜為[19]異。[20]◎

◎[21]大智度論釋四攝品第七十八

[*]【經】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若諸法如夢、如響、如影、如焰、如幻、如化,無有實事、無所有性、自相空者,云何分別是善法、是不善法,是世間法、是出世間法,是有漏法、是無漏法,是有為法、是無為法,是法能得須陀洹果,能得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能得辟支佛道,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告須菩提:「凡夫愚人得夢、得見夢者,乃至得化、得見化者,起身口意善業、不善業、無記業,起福業、若起罪業、作不動業。是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住二空中——畢竟空、無始空,為眾生說法,作是言:『諸眾生!是色空無所有,受、想、行、識空無所有;十二入、十八界空無所有。色是夢,受、想、行、識是夢;十二入、十八界是夢。色是響、是影、是焰、是幻、是化,受、想、行、識亦如是。十二入、十八界是夢、是響、是影、是焰、是幻、是化。是中無陰、入、界,無夢亦無見夢者,無響亦無聞響者,無影亦無見影者,無焰亦無見焰者,無幻亦無見幻者,無化亦無見化者。一切法[1]無根本實性無所有,汝等於無陰中見[2]有陰、無入見有入、無界見有界。是一切法皆從因緣和合生,以顛倒心起,屬業果報,汝等何以故於諸法空無根本中而取根本相?』

「是時,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以方便力故,於慳法[3]中拔出眾生,教行檀波羅蜜;持是布施功德,得大福報。從大福報拔出,教[4]令持戒;持戒功德,生天上尊貴處。復拔出,令住初禪;初禪功德生梵天處。二禪、三禪、四禪、無邊空處、[5]無邊識處、無所有處、非有想非無想處亦如是。眾生行是布施及布施果報,持戒及持戒果報,禪定及禪定果報,[6]種種因緣拔出,安置無餘涅槃及涅槃道中,所謂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聖道分,空解脫門、無相、無作解脫門,八背捨、九次第定,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十八不共法,安隱眾生,令住聖無漏法——無色、無形、無對法中。有可得須陀洹果者,安隱教化,令住須陀洹果;可得斯陀[7]含果、阿那含[8]果、阿羅漢果、辟支佛道者,令住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辟支佛道;可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9]亦安隱教化,令住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中。」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諸菩薩摩訶薩甚希有難及,能行是深般若波羅蜜,諸法無所有性,畢竟空、無始空,而分別諸法是善、是不善,是有漏、是無漏,乃至是有為、是無為。」

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諸菩薩摩訶薩甚希有難及,能行是深般若波羅蜜,諸法無所有性,畢竟空、無始空,而分別諸法。須菩提!汝等若知是菩薩摩訶薩希有難及法,則知一切聲聞、辟支佛不能報,何況餘人!」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何等是菩薩摩訶薩希有難及法,諸聲聞、辟支佛所無有?」

佛告須菩提:「一心諦聽!有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住報得六波羅蜜中及住報得五神通、三十七助道法,住諸陀羅尼、諸無礙智,到十方世界,可以布施度者,以布施攝之;可以持戒度者,以持戒攝之;可以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度者,隨其所應而攝取之。可以初禪度者,以初禪攝[10]取之;可以二禪、三禪、四[11]禪、無邊空處、無邊識處、無所有處、非有想非無想處度者,隨其所應而攝取之。[12]可以慈、悲、喜、捨心度者,以慈、悲、喜、捨心攝[*]取之。可以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聖道分,空三昧、無[*]相、無作三昧度者,隨[13]所攝之。」

「世尊!菩薩摩訶薩云何以布施饒益眾生?」

「須菩提!菩薩行般若波羅蜜時布施,隨其所須飲食、衣服、車馬、香華、瓔珞、種種所須,盡給與之。若供養佛、辟支佛、阿羅漢、阿那含、斯陀含、須陀洹等無[14]有異;若施入正道中人及凡人,下至禽獸,皆無分別,等一布施。何以故?一切法不異、不分別故。是菩薩無異、[15]無別布施已,當得無分別[16]法報,所謂一切種智。須菩提!若菩薩摩訶薩見乞[A1]匃者,若生是心:『佛是福田,我應供養;禽獸非福田,不應供養。』是非菩薩法。何以故?菩薩摩訶薩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作是念:『是眾生應以布施饒益,是不應[17]布施。』是眾生布施因緣故,[18]應生剎利大姓、婆羅門大姓、居士大家,乃至以是布施因緣,以三乘法度之,令入無餘涅槃。若眾生來從菩薩乞,亦不生異心分別:『應與是,不應與是。』何以故?是菩薩為是眾生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若分別簡[19]擇,便墮諸佛、菩薩、辟支佛、學無學人、一切世間天及人[20]訶責處:『誰請汝救一切眾生?汝為一切眾生舍、一切眾生護、一切眾生依,而分別簡擇應與、不應與?』

「復次,若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21]時,若人、若非人來,欲求乞菩薩身體[22]支節,是時不應生二心:『若與?若不與?』何以故?是菩薩摩訶薩為眾生故受身,眾生來取,何可不與?『我以饒益眾生故受是身,眾生不乞,自應與之,何況乞而不與!』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應如是學。

「復次,須菩[1]提!菩薩摩訶薩見有乞者,應生是念:『是中誰與、誰受?所施何物?是一切法自性皆不可得,以畢竟空故;空相法,無與、無奪。』何以故?畢竟空故,內空故,外空、內外空、大空、第一義空、自相空故。住是諸空布施,是時具足檀波羅蜜。具足檀波羅蜜故,若斷內外法時,作是念:『截我者誰?割我者誰?』

「復次,須菩提!我以佛眼見東方[2]如恒河沙等諸菩薩摩訶薩入大地獄,令火滅湯冷,以三事教化:一者、神通,二者、知他心,三者、說法。是菩薩以神通力,令大地獄火滅湯冷;知他心;以慈、悲、喜、捨,隨意說法。是眾生於菩薩生清淨心,從地獄得脫,漸以三乘法得盡苦際。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如是。復次,須菩提!我以佛眼觀十方世界,見如恒河沙等國土中諸菩薩,為諸佛給使,供[3]養諸佛,隨意愛樂恭敬;若諸佛所說,盡能受持,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終不忘失。

「復次,須菩提!我以佛眼觀十方如恒河沙等國土中諸菩薩摩訶薩,為畜生故,捨其壽命,割截身體,分散諸方。諸有眾生食是諸菩薩摩訶薩肉[4]者,[5]皆愛敬菩薩;以愛敬故,即得離畜生道,值遇諸佛,聞佛說法,如說修行,漸以三乘——聲聞、辟支佛、佛法於無餘涅槃而般涅槃。如是,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所益甚多——教化眾生令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如說修行,乃至於無餘涅槃而般涅槃。

「復次,須菩提!我以佛眼見十方如恒河沙等國土中諸菩薩摩訶薩除諸餓鬼飢渴苦,是諸餓鬼皆愛敬菩薩;以愛敬故,得離餓鬼道,值遇諸佛,聞諸佛說法,如說[6]修行,漸以三乘——聲聞、辟支佛、佛法而般涅槃,乃至無餘涅槃。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為度眾生故,行大悲心。

「復次,須菩提!我以佛眼見諸菩薩摩訶薩在四天王天上說法,在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陀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上說法;諸天聞菩薩說法,漸以三乘而得滅度。須菩提!是諸天眾中有貪著五欲者,是菩薩示現火起,燒其宮殿,而為說法,作是言:『諸天!一切有為法悉皆無常,誰得安者?』

「復次,須菩提!我以佛眼觀十方世界,見如恒河沙等國土中諸梵天著於邪見,諸菩薩摩訶薩教令遠離邪見,作是言:『汝等云何於空相虛妄諸法中而生邪見?』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住大慈心,為眾生說法。須菩提!是為諸菩薩希有難及法。

「復次,須菩提!我以佛眼觀十方世界如恒河沙等國土中,諸菩薩摩訶薩以四事攝取眾生。何等[7]為四?布施、愛語、利益、同事。

「云何菩薩以布施攝[8]取眾生?須菩提!菩薩以二種施攝取眾生:財施、法施。

「何等財施攝取眾生?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以金、銀、琉璃、頗梨、真珠、[9]珂貝、珊瑚等諸寶物,或以飲食、衣服、臥具、房舍、燈燭、華、香、瓔珞,若男、若女,[10]若牛、羊、象、馬、車乘,若以己身,給施眾生;語眾生言:『汝等若有所須,各來取之,如取己物,莫得疑難!』是菩薩施已,教三歸依: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或教受五戒,或教一日戒;或教初禪乃至教非有想非無想定,或教慈、悲、喜、捨,或教念佛、念法、念僧、[11]念戒、念捨、念天,或教不淨觀,或教安那般那觀,或相、或觸;或教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聖道分,空三昧,無[12]相、無作三昧,八背捨、九次第定,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或教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或教辟支佛道,或教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13]蜜,以方便力教眾生,財施已,[14]後教令得無上安隱涅槃。須菩提!是名菩薩摩訶薩希有難及法。

「須菩提!菩薩云何以法施攝取眾生?須菩提!法施有二種:一者、世間,二者、出世間。何等為世間法施?敷演、顯示世間法,所謂不淨觀、安那般那念、四禪、四無量心、四無色定。如是等世間法,[15]及諸餘共凡[16]夫所行法,是名世間法施。是菩薩如是世間法施已,[17]以種種因緣教化,令遠離世間法;遠離世間法已,以方便力,令得聖無漏法及聖無漏法果。何等是聖無漏法?何等是聖無漏法果?聖無漏法者,三十七助道法、三解脫門。聖無漏法果者,須陀洹果乃至阿羅漢果,辟支佛道,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聖無漏法:須陀洹果中智慧乃至阿羅漢果中智慧、辟支佛道中智慧、三十七助道法中智慧、六波羅蜜中智慧乃至大慈大悲中智慧——如是等一切法,若世間若出世間智慧、若有漏若無漏、若有為若無為,是法中一切種智,是名菩薩摩訶薩聖[18]無漏法。何等為聖無漏法果?斷一切煩惱習,是名聖無漏法果。」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菩薩摩訶薩得一切種智不?」

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得一切種智。」

須菩提言:「菩薩與佛有何等異?」

佛言:「有異。菩薩摩訶薩得一切種智,是名為佛。所以者何?菩薩心與佛心無有異。菩薩住是一切種智中,於一切法無不照明,是名菩薩摩訶薩世間法施。須菩提!菩薩摩訶薩因世間法施,得出世間法施。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教眾生令得世間法已,以方便力教令得出世間法。

「須菩提!何等是菩薩出世間法不共凡夫法同?所謂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聖道分,三解脫門、八背捨、九次第定,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十八不共法、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五百陀羅尼門,是名出世間法。

「須菩提!云何為四念處?菩薩摩訶薩觀內身[3]循身[4]觀、觀外身[*]循身觀、[*]觀內外身[*]循身觀,勤精進,以一心智慧觀身、[5]觀身集因緣、觀身滅、觀身集生滅;行是道,無所依,於世間無[6]所愛。受、心、法念處,亦如是。

「須菩提!云何為四正勤?未生惡不善法,為不生故,勤、生欲、精進;已生惡不善法,為斷故,勤、生欲、精進;未生善法,為生故,勤、生欲、精進;已生諸善法,為增長修具足故,勤、生欲、精進;是名四正勤。

「須菩提!云何為四如意足?欲三昧斷行成就初如意足,精進三昧、心三昧、思惟三昧斷行成就如意足。

「云何為五根?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

「云何為五力?信力、精進力、念力、定力、慧力。

「云何為七覺分?念覺分、擇法覺分、精進覺分、喜覺分、除[7]息覺分、定覺分、捨覺分。

「云何為八聖道分?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云何為三三昧?空三昧門,無[8]相、無作三昧門。云何為空三昧?以空行、無我行攝心,是名空三昧。云何為無相三昧?以寂滅行、離行攝心,是為無相三昧。云何為無作三昧?無常行、苦行攝心,是為無作三昧。

「云何為八背捨?[9]內色相外觀色,是初[10]背捨;內無色相外觀色,是二[*]背捨;淨[*]背捨,是三[*]背捨;過一切色相,滅[11]一切對相,不念一切異相故,觀無邊虛空,入無邊空處;乃至過一切非有想非無想處,入滅受想[*]背捨。是名八背捨。

「云何九次第定?行者離欲、惡不善[12]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入初禪;第二、第三、第四[13]禪;乃至過非有想非無想處,入滅受想定。是名九次第定。

「云何為佛十力?是處、不是處,如實知;[14]知眾生過去、未來、現在諸業諸受[15]法,知造業處,知因緣,知報;諸禪定、解脫、三昧、定垢淨分別相,如實知;[*]知他眾生諸根上下相;知他眾生種種欲解;知[16]一切世間種種無數性;知一切到道相;知種種宿命,一世乃至無量劫,如實知;天眼見眾生,乃至生善惡道;漏盡故,無漏心解脫,如實知。是為佛十力。

「云何為[17]佛四無所畏?佛作誠言:『我是一切正智人。』若有沙門、婆羅門,若天、若魔、若梵、若復餘眾如實言:『是法不知。』乃至不見是微畏相。『以是故,我得安隱、得無所畏,安住聖主處,在大眾中師子吼,能轉梵輪;諸沙門、婆羅門,若天、若魔、若梵、若復餘眾實不能轉。』一無畏也。佛作誠言:『我一切漏盡。』若[18]有沙門、婆羅門,若天、若魔、若梵、若復餘眾如實言:『是漏不盡。』乃至不見是微畏相。『以是故,我得安隱、得無所畏,安住聖主處,在大眾中作師子吼,能轉梵輪;諸沙門、婆羅門,若天、若魔、若梵、若復餘眾實不能轉。』二無畏也。佛作誠言:『我說障法。』若有沙門、婆羅門,若天、若魔、若梵、若復餘眾如實言:『受是法不障道。』乃至不見是微畏相。『以是故,我得安隱、得無所畏,安住聖主處,在大眾中師子吼,能轉梵輪;諸沙門、婆羅門,若天、若魔、若梵、若復餘眾實不能轉。』三無畏也。佛作誠言:『我所說聖道,能出世間;隨是行,能盡苦。』若有沙門、婆羅門,若天、若魔、若梵、若復餘眾如實言:『行是道不能出世間、不能盡苦。』乃至不見是微畏相。『以是故,我得安隱、得無所畏,安住聖主處,在大眾中師子吼,能轉梵輪;諸沙門、婆羅門,若天、若魔、若梵、若復餘眾實不能轉。』四無畏也。

「云何為四無礙智?一者、義無礙智,二者、法無礙智,三者、辭無礙智,四者、樂說無礙智。云何[19]為義無礙智?緣義智慧,是為義無礙智。云何[20]為法無礙智?緣法智慧,是為法無礙智。云何為辭無礙智?緣辭智慧,是為辭無礙智。云何為樂說無礙智?緣樂說智慧,是為樂說無礙智。

「云何為十八不共法?一者、諸佛身無失,二[21]者、口無失,三、念無失,四、無異[22]想,五、無不定心,六、無不知[23]已捨心,七、欲無[24]減,八、精進無減,九、念無減,十、慧無減,十一、解脫無減,十二、解脫知見無減,十三、一切身業隨智慧行,十四、一切口業隨智慧行,十五、一切意業隨智慧行,十六、智慧知過去世無礙,十七、智慧知未來世無礙,十八、智慧知現在世無礙。

「云何三十二相?一者、足下安平立平如[1]奩底;二者、足下千輻輞輪,輪相具足;三者、手足指長勝於餘人;四者、手足柔軟勝餘身分;五者、足跟廣具足滿好;六者、手足指合縵網勝於餘人;七者、足趺高平好,與跟相稱;八者、伊泥延鹿[2]?,?纖好,如伊泥延鹿王;九者、平住兩手摩膝;十者、陰藏相,如馬王、象王;十一者、身縱廣等,如尼俱盧樹;十二者、一一孔一毛生,色青、柔軟、右旋;十三者、毛上向,青色柔[3]軟右旋;十四者、金色相,其色微妙勝閻浮檀金;十五者、身光面一丈;十六者、皮薄細滑不受塵垢,不[4]停蚊[5]蜹;十七者、七處滿:兩足下、兩手中、兩肩上、項中皆滿字相分明;十八者、兩腋下滿;十九者、上身如師子;二十者、身廣端直;二十一者、肩圓好;二十二者、四十齒;二十三者、齒白齊密而根深;二十四者、四牙最白而大;二十五者、方頰車如師子;二十六者、味中得上味,咽中二處津液流出;二十七者、舌大、軟、薄,能覆面至耳髮際;二十八者、梵音深遠,如迦蘭頻伽聲;二十九者、眼色如金精;三十者、眼[6]睫如牛王;三十一者、眉間白毫相,軟白如兜羅綿;三十二者、頂髻[7]肉成。是三十二相,佛身成就。

「光明遍照三千大千[8]世界,若欲廣照,[9]則遍滿十方無量阿僧祇世界,為眾生故受丈光;若放無量光[10]明,則無日月、時節、歲數。佛音聲遍滿三千大千世界,若欲大聲,則遍滿十方無量阿僧祇世界;隨[11]眾多少,音聲遍至。」

[*]【論】

問曰:

[12]上來已,處處說:「諸法性空,云何分別有善、不善?」須菩提何以從後已來,品[13]品中義無異而作種種名問?

答曰:

是事上已答。

復次,眾生從無始生死已來著心深難解故,須菩提復作是重問。

復次,是般若波羅蜜欲說是空,義要故,數問。

復次,佛在世時,眾生利根易悟;佛滅度五百年後,像法中眾生愛著佛法,墮著法中,言:「若諸法皆空、如夢、如幻,何以故有善、不善?」以是故,須菩提憐愍未來眾生鈍根不解故重問。

「世尊!若諸法皆空,云何分別有善、不善等?」

此中佛自說因緣:「凡夫顛倒心故,於法皆作顛倒異見,乃至不見一法是實。凡夫於夢[14]中,著夢、得夢、見夢者,亦著夢中所見事。」

是人若不信罪福,起三種不善業;若信罪福,起三種善業。善、不善、不動:善名欲界中善法,喜樂果報;不善名憂[15]悲苦惱果報;不動名生色、無色界因緣業。

菩薩知是三種業皆是虛誑不實,住二空中,為眾生說法——畢竟空破諸法;無始空破眾生相。住中道,為眾生說法,所謂:「五眾、十二入、十八界皆是空,如夢、如幻乃至如化,是法中無夢、亦無見夢者。」

菩薩語眾生:「汝等於空法顛倒心故生諸著!」如經中廣說。

是菩薩方便力故,於顛倒中拔出眾生,著破顛倒法中。譬如:慳貪是顛倒,以布施破慳[16]貪法。而眾生著是布施故,為說布施果報無常、實空;從布施拔出眾生,令持戒。持戒及持戒果報中拔出眾生,語眾生言:「天福盡時,無常苦惱!」拔出眾生,令離欲、行禪定;而為說禪定及果報虛誑不實,能令人墮顛倒中。種種因緣,為說布施、持戒、禪定無常過失,令住涅槃、得涅槃方便,所謂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令眾生住是法中。

若布施、持戒、禪定是定實法,則不應令遠離。如布施、持戒等破凡夫法,此則因顛倒而生,雖少時益眾生,久則變異,能生苦惱故,亦教令捨離。

菩薩方便力故,先教眾生捨罪,稱讚持戒、布施福德;[17]次復為說持戒、布施亦未免無常苦惱,然後為說諸法空,但稱讚實法,所謂無餘涅槃。

是時,須菩提歡喜:「甚希有!菩薩能如是知是諸法實相,所謂畢竟空,而為眾生說法,令至無餘涅槃。」

佛言:「是一種希有。[18]問欲更知菩薩希有法,一切聲聞、辟支佛不能報是菩薩,何況餘人!」

須菩提問:「何等是更有希有法?」

佛答,如經中說。

問曰:

經中教令布施、持戒、禪定,今復更說,有何等異?

答曰:

先說生身菩薩,今說變化身。先說一國土,今說無量世界。如是等差別。

問曰:

若菩薩知佛是福田、眾生非福田,是非菩薩法,菩薩以何力故能令佛與畜生等?

答曰:

菩薩以般若波羅蜜力故,一切法中修畢竟空心,是故於一切法無分別。如畜生,五眾、十二入、十八界和合生,名為畜生;佛亦如是,從諸善法和合,假名為佛。若人憐愍眾生,得無量福德;於佛著心,起諸惡因緣,得無量罪。是故知一切法畢竟空故,不輕畜生,不著心貴佛。

復次,諸法實相,是一切法無相,是無相中不分別是佛、是畜生;若分別即是取相,是故等觀。

復次,菩薩有二法門:一者、畢竟空法門,二者、分別好惡法門。入空法[1]門,則得等觀;入分別法門,諸阿羅漢、辟支佛尚不及佛,何況畜生!為其輕眾生不憐愍布施故,教不分別。

問曰:

菩薩身非木石,云何眾生來割截而不生異心?

答曰:

有人言:菩薩久修羼提波羅蜜故,能不愁惱;如羼提仙人被截手足,血皆為乳。

有人言:菩薩無量世來深修大慈悲心故,雖有割截,亦不愁憂;譬如草木無有瞋心。

有人言:菩薩深修般若波羅蜜,轉身得般若波羅蜜果報空心故,了了知空,割截身時心亦不動;如外物不動,內亦如是。得般若果報故,於諸法中無所分別。

有人言:是菩薩非生死身,是出三界法性生身,住無漏聖心果報中故,身如木石,而能慈念割截者;是菩薩能生如是心故,割截劫奪內外法時,其心不動。

是為菩薩希有法。

復次,希有法者,如經中說:「我以佛眼見十方如恒河沙等世界中菩薩,入地獄中,令火滅湯冷,以[2]三事教化眾生。」如經中說。

問曰:

若爾者,不應有三惡道!

答曰:

三惡道眾生無邊無量;菩薩雖無邊無量,眾生[3]倍多無量。菩薩隨眾生可度因緣,若於三惡道中有餘功德者,菩薩則度;重罪者則不見菩薩。菩薩一相[4]見無分別心故,不一一求覓眾生;譬如大赦,及者得脫,不及者則不蒙。

問曰:

若眾生割截菩薩、或食其肉,應當有罪,云何得度?

答曰:

此菩薩本願:「若有眾生噉我肉者,當令得度。」如經中說:「眾生食菩薩肉者,則生慈心。」譬如有色、聲、香、觸,人聞見則喜,復有聞見則瞋;味亦如是,有瞋者、有起慈心者。如《毘摩羅鞊經》[5]說:「服食香飯,七日得道者,有不得者。」非以噉肉故得度,以起發[6]慈心故,得免畜生,生善處,值佛得度。

有菩薩於無量阿僧祇劫深行慈心,外物給施眾生,意猶不滿,并自以身布施,爾乃足滿。如《法華經》中,藥王菩薩外物珍寶供養佛,意猶不滿;以身為燈供養於佛,爾乃足滿。

復次,人得外物,雖多,不以為[7]恩。所以者何?非所愛重故。得其身時,乃能驚感,是故以身布施。

菩薩又為天上諸天說法,如經中廣說。

人以四事攝之:布施、愛語、利益、同事。布施有二事,如經中廣說。

問曰:

何以略說餘四道,而廣說人道中法?

答曰:

三惡道中苦多故,眾生少疑,若見菩薩大神通希有事,則直信愛著得度。諸天有天眼故,自見罪福因[8]緣;菩薩少現神足則解。人以肉眼不見罪福因緣果報,又多著外道邪師及邪見經書。

諸煩惱有二分:一者、屬見,二者、屬愛。若但有一事,則不能成大罪。三毒人得邪見力,能盡作重惡;邪見人得貪欲、瞋恚,能大作罪事。如須陀洹雖有三毒,無邪見故,不作墮三惡道重罪。是故人中多有三毒、邪見。

又眼不見罪福因緣故難度,難度故多說。

問曰:

若爾者,於四事中何以多說布施,餘三略說?

答曰:

布施中攝三事故,以財施、法施教化眾生,則無所不攝。

復次,四事中初廣開布施,則知餘三亦如是。

問曰:

若爾者,何以略說財施而廣說法施?

答曰:

財施少,法施廣故。所以者何?財施,有量果報;法施,無量果報。財施,欲界繫[9]果報;法施,亦三界繫果報,亦是出三界果報。財施,能與三界富樂;法施,能與涅槃常樂。又財施從法施生,聞法則[10]能施故。

復次,財施果報,但富樂,無種種;法施亦有富樂,亦有餘事,乃至佛道涅槃果報。

以是等因緣故,廣說法施。二施義,如經中佛自廣說。

問曰:

經中,須菩提何以故言「菩薩得一切種智不」?

答曰:

須菩提意:若菩薩時[11]得一切種智,則不名菩薩,云何未得佛而能得一切種智?得一切種智故名為佛;若先作佛,何用一切種智為?

佛答:今得一切種智,名為菩薩;已得一切種智,名為佛。菩薩時具足佛因緣,生心欲得一切種智;得已,名為佛。真實之言:菩薩不得,佛亦不得。所以者何?菩薩未得;佛得已竟,更不復得。世俗法故,說「菩薩今得,佛得已竟」;第一義中,則無一切法,何況佛及菩薩!又經中言:「佛心不異菩薩,菩薩不異佛心。」次第相續不斷故,[12]有二心如,無異、無分別故。

問曰:

九次第定、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此是世間共有法,何以故名為「出世間不共法?」

答曰:

四禪、四無色定、滅受想,名九次第。滅受定,但聖人能得。四禪、四無色定——從初禪起更不雜餘心而入二禪;從二禪乃至滅受定,念念中受,不雜餘心,名為次第。

凡夫是罪人鈍根,云何能得三十二相?

如轉輪聖王、提婆達、難陀所得相,名字雖同,而威德、具足、淨潔、得處則不同於佛。如先分別轉輪聖王、佛相不同中說。又是相,聖無漏法果報,[1]故自在隨意,無量無邊;轉輪聖王等相,是福德業因緣,不能自在,有量有限。

復次,提婆達、難陀有三十相,無三十二[2]相;轉輪聖王,雖有三十二[*]相,無威德、不具足、不得處,與愛等煩惱俱。

八十隨形好具足,唯佛菩薩有之;餘人正可有少許,或指纖長,或失腹,有如是等無威德之好,不足言。

是故說言「出世間不共凡夫法」,無咎。

問曰:

從初來處處說諸法五眾乃至一切種智,不說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今經欲竟,何以品品中說?

答曰:

佛有二種身:法身、生身。於二身中,法身[3]為大;[4]法身[5]大,所益多故,上來廣說。今經欲訖故,生身義應當說,是故今說。

復次,是生身相好莊嚴是聖無漏法果報,今次第說;上雜諸波羅蜜說。

四念處等諸法義,如先說。十力等是佛法甚深義,今當更略說。

問曰:

佛十力者,若總相說則一力,所謂一切種智力;若別相說[6]則千萬億種力,隨法為名,今何以但說十力?

答曰:

佛實有無量智力,但以眾生不能得、不能行故不說。

是十力,可度眾生事辦。所以者何?

佛用是處[7]非處力,定知一切法中因果,所謂行惡業,墮惡道,有是處;行惡業,生天上,無是處。善亦如是。不離五蓋、不修七覺得道者,無有是處;離五蓋、修七覺得道[8]者,有是處。餘九[9]力盡入此力中。佛以此力籌量十方六道中眾生可度者、不可度者——可度者,以種種因緣、神通變化而度脫之;不可度者,於此人中修捨心。譬如良醫,觀其病相,審定知其可活則治之,不可活者則捨之。度眾生方便者,所謂二力:業力、定力。求其業因緣、生處。人以業因緣故受身、縛著世間,禪定因緣故得解脫。行者必應求苦從何[10]而生、由何而滅。是故用二力。業力有二分:一者、淨業,能斷惡業;二者、垢業。淨業名禪定、解脫、諸三昧;不淨業者,能於三界中受身。

人有二種:鈍根,為受身故作業;利根,為滅身故作業。

問曰:

若爾者,何以不皆令作淨業?

答曰:

以眾生根有利鈍故。

問曰:

眾生何因緣故有利鈍?

答曰:

以有種種欲力故。惡欲眾生常入惡故鈍。欲名嗜好,嗜好罪事、生惡業故鈍。善欲者樂道、修助道法故利。

問曰:

眾生何以不皆[11]作善[12]欲?

答曰:

是故佛說世間種種性,惡性、善性。惡性者惡欲,惡欲故根鈍。如火熱性、水濕性,不應[13]責其所以。

問曰:

惡欲即是惡性,有何差別而作二力?

答曰:

性先有,欲得因緣而生。譬如先有[14]瘡,得觸因緣則血出。性在內,欲在外。性重,欲輕。性難除,欲易捨。性深,欲淺。用性作業必當受報,用欲作業不必受報。有如是等差別。

復有人言:欲常習增長,遂成為性;性亦能生欲。是人若今世、若後世常習是欲,則成為性;住是性中,作惡、作善;若住善性則可度,若住惡性則不可度。

佛既知眾生二種性已,知其果報善道、惡道種種差別。惡性者墮三惡道,善性者有四種道:人、天、阿修羅、涅槃道。

問曰:

一切到處道力與天眼力有何差別?

答曰:

天眼但見生死時;此中未死時知,見因知果。天眼,見現前罪福果[15]報。是名一切到處道力。

問曰:

聲聞、辟支佛亦得涅槃、亦能化眾生,何以無是力?

答曰:

是故說後三力。三世中眾生事盡能通達遍知:以宿命力,一切眾生過去事本末悉知。以天眼生死智力故,一切眾生未來世中無量事盡能遍知。作是知已,知現世中眾生可度者為說漏盡法。以是故,但佛有此力,二乘所無。如有一人即日應得阿羅漢,舍利弗日中時[16]語言:「汝無得道因緣。」捨而不度。晡時,佛以宿命神通見過[17]去八萬劫前得道因緣,今應成就,晡時說法,即得阿羅漢道。

復次,佛以初力知眾生可度、不可度相;以第二力知眾生為三障所覆、無覆者;以第三力知眾生禪定、解脫淨不淨者;以第四力知眾生根有利、有鈍,能通法性、不通者;以第五力知眾生[18]利鈍根因緣——善、惡欲;以第六力知二欲因緣——種種性;以第七力知眾生利鈍根善惡果報處七種道;以第八力知眾生宿世善惡業障、不障;以第九力知眾生今世未可度、未來世生處可度;以第十力知是人以空解脫門入涅槃,無相、無作門入涅槃;知是人於見諦道、思惟道中念念中斷若干結使。

以是十力籌量眾生所應度緣而為說法。是故說法,初無空言。

問曰:

佛智慧無量,身相亦應無量!又佛身勝諸天王,何以正與轉輪聖王同有三十二相?

答曰:

三十二相不多不少,義如先說。

復次,有人言:佛、菩薩相不定,如此中說;隨眾生所好,可以引[1]導其心者為[2]現。

[3]又眾生不貴金而貴餘色——琉璃、頗梨、金剛等,如是世界人,佛則不現金色,觀其所好則為現色。

又眾生不貴纖長指及網縵,以長指利[4]爪為羅剎相,以網縵為水鳥相,造事不便,如著手衣,何用是為?如罽賓國彌帝隸力利菩薩手網縵,其父惡以為怪,以刀割之,言:「我子何緣如鳥?」

有人不好肩圓大,以為似[5]腫;有以腹不現,無腹如餓相;亦有人以青眼為不好,但好白黑分明。

是故佛隨[6]眾生所好而為現相[7]好。如是等,無有[8]常定。

有人言:此三十二相實定,以神通力變化身,隨眾生所好而為現相。

有人言:佛有時神通變化,有時隨世界處生,當生處不得言神通變化。

又於三千大千世界中隨可度眾生處生,則為現相。如《密迹經》中說:「或現金色、或現銀色、或日月星宿色,或長、或短,隨可引[*]導眾生則為現相。」

隨此間閻浮提中天竺國人所好,則為現三十二相。天竺國人于今故治肩髆令厚大、頭上皆以有髻為好。如人相中說五處長為好。眼、鼻、舌、臂、指、髀、手足相,若輪、若蓮華、若貝、若日月,是故佛手足有千輻輪、纖長指、鼻高好、舌廣長而薄。如是等皆勝於先所貴者故,起恭敬心。

有國土佛為現千萬相,或無量阿僧祇相,或五、六、三、四相。隨天竺所好故,現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

大智度論卷第八十八
↑回到頂端↑
#2231021 - 2024-02-29 04:29:40 大智度論卷第八十九 [Re: yichinyichin]
yichinyichin 離線
飛龍在天
註冊: 2023-12-15
文章數: 485
大智度論釋四攝品第七十八之餘(卷八十九)

聖者龍樹菩薩造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經】

「云何[24]為八十隨形好?一者、無見頂;二者、鼻直高好,孔不現;三者、眉如初生月,紺琉璃色;四者、耳輪[25]埵成;五者、身堅實,如那羅延;六者、骨際如[26]鉤鎖;七者、身一時迴如象王;八者、行時足去地四寸,而印文現;九者、爪如赤銅色,薄而潤澤;十者、膝骨堅著圓好;十一者、身淨潔;十二者、身柔軟;十三者、身不曲;十四者、指長纖圓;十五者、指文莊嚴;十六者、脈深;十七者、踝不現;十八者、身潤澤;十九者、身自[27]持,不[28]逶迤;二十者、身滿足;二十一者、識滿足;二十二者、容儀備足;二十三者、住處安,無能動者;二十四者、威震一切;二十五者、一切樂觀;二十六者、面不大長;二十七者、正容貌,不撓色;二十八者、面具足滿;二十九者、脣赤如頻婆果色;三十者、[29]音響深;三十一者、[30]臍深圓好;三十二者、毛右旋;三十三者、手足滿;三十四者、手足如意;三十五者、手文明直;三十六者、手文長;三十七者、手文不斷;三十八者、一切惡心眾生見者和悅;三十九者、面廣[31]姝;四十者、面[32]淨滿如月;四十一者、隨眾生意,和悅[33]與語;四十二者、毛孔出香氣;四十三者、口出無上香;四十四者、儀容如師子;四十五者、進止如象王;四十六者、行法如鵝王;四十七者、頭如摩陀[34]羅果;四十八者、一切聲分具足;四十九者、牙利;五十者、舌色赤;五十一者、舌薄;五十二者、毛紅色;五十三者、毛潔淨;五十四者、廣長眼;五十五者、孔門相具[35]足;五十六者、手足赤白如蓮華色;五十七者、[36]臍不出;五十八者、腹不現;五十九者、細腹;六十者、身不傾動;六十一者、身持重;六十二者、其身分大;六十三者、身長;六十四者、手足[37]淨潔軟澤;六十五者、邊光各一丈;六十六者、光照身而行;六十七者、等視眾生;六十八者、不輕眾生;六十九者、隨眾生音聲不過不減;七十者、說法不[38]差;七十一者、隨眾[39]生語言而為說法;七十二者、一[40]發音報眾聲;七十三者、次第有因緣說法;七十四者、一切眾生不能盡觀[41]相;七十五者、觀者無厭足;七十六者、髮長好;七十七者、髮不亂;七十八者、髮旋好;七十九者、髮色[42]好如青珠;八十者、手足有德相。須菩提![43]是八十隨形好,佛身成就。

「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以二施攝取眾生,所謂財施、法施,是為菩薩希有難及事。云何為菩薩摩訶薩愛語攝取眾生?菩薩摩訶薩以六波羅蜜為眾生說法,作是言:『汝行六波羅蜜,攝一切善法。』云何為菩薩摩訶薩利行攝取眾生?菩薩摩訶薩長夜教眾生,令行六波羅蜜。云何為菩薩摩訶薩同事攝取眾生?菩薩摩訶薩以五神通力故種種變化,入五道中,與眾生同事。以此四事而攝取之。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教化眾生:『善男子!當善學分別諸字,亦當善知一字乃至四十二字。一切語言,皆入初字門;一切語言,亦入第二字門;乃至第四十二字門,一切語言皆入其中。一字皆入四十二字,四十二字亦入一字。』是眾生應如是善學四十二字。善學四十二字已,能善說字法;[1]善說字法已,善說無字法。須菩提!如佛善知[2]字法、善知字、善知無字,為無字法故說字法。何以故?須菩提!過一切名字[3]故,名為佛法。」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若眾生畢竟不可得,法亦不可得,法性亦不可得,畢竟空[4]故、無始空故。世尊!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行禪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羼提波羅蜜、尸羅波羅蜜、檀波羅蜜時,行四禪、四無量心、四無色定,三十七助道法,十八空,行空、無相、無作三昧,八背捨、九次第定,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十八不共法、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云何住報得五神通為眾生說法?眾生實不可得;[5]眾生不可得故,色不可得,乃至識亦不可得;五眾不可得故,六波羅蜜乃至八十隨形好皆不可得。是不可得中,無眾生、無色乃至[6]無八十隨形好。世尊!云何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為眾生說法?世尊!菩薩行般若波羅蜜時,菩薩尚不可得,何況當有菩薩法!」

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如汝所言。眾生不可得故,當知是內空、外空、內外空、空空、大空、第一義空、有為空、無為空、畢竟空、無始空、散空、諸法空、自相空、性空、不可得空、無法空、有法空、無法有法[7]空。當知五陰空、十二入[8]空、十八界空,十二因緣空、四諦空,我空,壽者、命者、生者、養者、育者、眾數者、人者、作者、使作者、起者、使起者、受者、使受者、知者、見者皆空。眾生不可得故,當知四禪空、四無量心空、四無色定空,當知四念處空乃至八聖道分空,空空、無相空、無作空,八背捨空、九次第定空。眾生不可得故,當知佛十力[9]空、四無所畏空,四無礙智[*]空、十八不共法空,當知須陀洹果空、斯陀含果空、阿那含果空、阿羅漢果空、辟支佛道空,當知菩薩地空,[10]當知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空。

「須菩提!菩薩摩訶薩如是見一切法空,為眾生說法,不失諸空相。是菩薩如是觀時,知一切法無礙;知一切法無礙已,不壞諸法相,不二不分別,但為眾生如實說法。譬如佛所化人,化人復化作無量千萬億人,有教令布施者,有教持戒、有教忍辱、有教精進、有教禪定、有教智慧、有教四禪、四無量心、四無色定者。於汝意云[11]何?佛所化人有分別破壞諸法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是化人無心、無心數法,云何分別破壞諸法?」

「以是故,須菩提!當知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為眾生如應說法,拔出眾生於顛倒地,令眾生各得如所應住地,以不縛不脫法故。何以故?須菩提![12]是色不縛不脫,受、想、行、識不縛不脫;色無縛無脫不是色,受想行識無縛無脫不是識。何以故?色畢竟清淨故,受、想、行、識乃至一切法若有為、若無為,亦畢竟清淨故。

「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為眾生說法,亦不得眾生及一切法。一切法不可得故,菩薩以不住法故,住諸法相中,所謂色空,乃至有為、無為法空。何以故?色乃至有為、無為法自性不可得故,無有住處。無所有法不住無所有法,[13]所有法不住所有法,自性法不住自性法,他性法不住他性法。何以故?是一切法皆不可得故。不可得法當住何處?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以是諸空,能如是說法,如是行般若波羅蜜,於諸佛及聲聞、辟支佛無有過。何以故?諸[14]佛、菩薩、辟支佛、阿羅漢得是法已,為眾生說法,亦不轉諸法相。何以故?如、法性、實際不可轉故。所以者何?諸法性無故。」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若法性、如、實際不轉,色與法性異不?色與如、實際異不?受、想、行、識,乃至有為、無為法,世間、出世間,有漏、無漏異不?」

佛言:「不也!色不異法性、不異如、不異實[15]際;受、想、行、識,乃至有漏、無漏亦不異。」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若色不異法性、不[16]異如、不異實[*]際,受、想、行、識,乃至有漏、無漏不異者,云何分別黑法有黑報,所謂地獄、餓鬼、畜生;白法有白報,所謂[1]天及人;黑白法有黑白報;不黑不白法有不黑不白報,所謂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辟支佛道、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告須菩提:「世諦故,分別說有果報,非第一義;第一義中不可說因緣果報。何以故?是第一義,實無有相,無有分別,亦無言說,所謂色乃至有漏、無漏法,不生不滅相、不垢不淨,畢竟空、無始空故。」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若以世諦故,分別說有果報,非第一義者,一切凡夫人應有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辟支佛道、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告須菩提:「於汝意云何?凡夫人為知是世諦[2]法、是第一義[3]諦不?若知,是凡夫人應是須陀洹果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以凡夫人實不知世諦、不知第一義諦、不知道、不知分別道果,云何當有諸果?須菩提!聖人知世諦、知第一義諦,有道、有修道,以是故聖人差別有諸果。」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修道得果不?」

佛言:「不也!須菩提!修道不得果,不修道亦不得果,亦不離道得果,亦不住道中得果。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為眾生故分別果,亦不分別是有為性、無為性。」

「世尊!若不分別有為性、無為性得諸果者,云何世尊自說:『三結盡,名須陀洹[4]果;婬、怒、癡薄故,名斯陀含果;五此間結盡,名阿那含[5]果;五彼間結盡,名阿羅漢[*]果;所有集法皆滅散相,名辟支佛道;一切煩惱習斷故,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世尊!我當云何知不分別有為性、無為性得諸果?」

佛告須菩提:「汝以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辟支佛道、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諸果是有為、是無為?」

須菩提言:「世尊!皆是無為!」

「須菩提!無為法中有分別不?」

「不也!世尊!」

「[6]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通達一切法若有為、若無為一相,所謂無相,是時有分別若有為、若無為不?」

「不也!世尊!」

「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為眾生說法,不分別諸法,所謂內空故,乃至無法有法空故。是菩薩自得無所著法,亦教人令得無所著法,若檀波羅蜜、尸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初禪乃至第四禪,慈、悲、喜、捨,無[7]邊虛空處乃至非有想非無想處,若四念處乃至一切種智。是菩薩自不著故,亦教[8]他令得無所著,無所著故無所礙。譬如佛所化人布施,亦不受布施報,但為度眾生故;乃至行一切種智,不受一切種智報。菩薩摩訶薩亦如是,行六波羅蜜,乃至一切法有漏、無漏、有為、無為,不住亦不受報,但為度眾生故。何以故?是菩薩摩訶薩善達一切諸法相故。」

【論】

問曰:

八十隨形好是莊嚴身法,「識滿足」何以在隨形好中?

答曰:

此識是果報生識,世間好醜自然而知。凡人識不具足故,學人法乃知;佛一歲具足滿[10]乃生故,身、識皆具足。餘人若八月、若九月處胎,總言十月;菩薩處胎十月,總得一歲,身根具足故,果報得識亦具足。

問曰:

足安立住處與安住處何異?

答曰:

住處安者,如白衣勇士,牢持器仗,安據住處,則不可動。又出家時,魔民、惡鬼無能動轉令退敗者。

四十二字義,如摩訶衍中說。一字盡入諸字者,譬如兩一合故為二,三一故為三,四一為四,如是乃至千萬。又如阿字為定,阿變為[12]羅,亦變為波;如是盡入四十二字。四十二字入一字者,四十二字盡有阿分,阿分還入阿中。

善知字故,善知[13]諸法名;善知諸法名故,善知諸法義。無字即是諸法實相義。所以者何?諸法義中,諸法無名字。

須菩提問:「若諸法畢竟空無名字,云何菩薩住果報六神通,為眾生說諸法?若畢竟無眾生,則無有法!」

佛可須菩提言:「如是!以十八空故,一切法不可得,我、眾生乃至知者、見者,乃至當知佛、菩薩皆空。如是知已,而為眾生說是空法。」若眾生是有而為說空,是則不可;以眾生空,但從顛倒有,是故菩薩不失於空而為說法。不失者,不作諸法皆空,所說不空;若以所說不空,則為失空相;若口說空而心是有,是亦為失。此中佛自說:「不二,不壞法相故。」欲[14]明了是事,說譬喻:「如佛所化作化人,而為說法,持戒、布施諸功德。」

若以如是方便說法,是則無咎,則能拔出眾生於顛倒,無縛無解故。第一義中無縛無解,世諦故有縛[15]有解。此中佛自說因緣:「色不縛不解。何以故?是不縛不解中,無色相故。乃至識亦如是。」

菩薩如是用不住法故,住空法中為眾生說法;眾生不可得,眾生及一切法不可得故。

此中佛自說因緣,所謂無所有法不住無所有,譬如虛空不住虛空。自性法不住自性法,譬如火不住火中。他性法不住他性法,譬如水性中無火性,又他性不定故。

若能如是清淨說法,是菩薩於諸佛賢聖則無有過。何以故?諸佛、賢聖不著一切法,[1]說法者亦不著一切法。諸佛、賢聖以畢竟空、皆寂滅相為心所行,說法者亦如是。諸佛、賢聖入三解脫門,得一切法實性,所謂無餘涅槃;說法者隨是法故,無咎。此中佛自說因緣:「諸佛、賢聖得是法已,為眾生說法,不轉法性,法性空無相故。」

須菩提問:「若不轉法性,色等諸法與法性[2]異不?」

佛答:「不也!何以故?色等諸法實相即是法性故。」

佛意:以菩薩說法時,亦不[3]壞法[4]性。

須菩提問:「色等諸法亦與法性不異,何以故但貴法性?」

以佛答「色不異法性」故,[5]故須菩提難:「若不異者,云何分別有善惡、白黑、須陀洹等諸果?」

佛答:「色等法雖不離法性,以世諦故有分別,於第一義中無分別。」何以故?得第一義聖人無所分別,聞有所得不喜,聞無所有不憂;得空無相證故,乃至微細法尚不取相,何況分別有善惡!未得實相者,欲得第一義故,有所分別。佛此中自說因緣:「是法無言說,亦無生滅垢淨法者,所謂畢竟空、無始空。」

問曰:

此中何以但說二空名為法?

答曰:

一切[6]所有:若法、若眾生。若言畢竟空,則破諸法;若言無始空,則破眾生。破此二法已,則一切法盡破。此中菩薩為眾生說法,是故以二空破二事;雖有餘空,不如畢竟空甚深畢盡。餘空如火燒木,猶有灰燼;畢竟空無灰無燼。

有人言:若說十八空無咎,略說故說二空。

須菩提言:「若以世諦故分別有善惡、白黑及諸聖果者,第一義中凡夫人應有須陀洹等聖果!」何以故?若以世諦虛妄中分別有諸賢聖者,第一義中凡夫應作賢聖。須菩提分別實相、凡夫為異。佛言:「第一義一相。」是故須菩提言:「凡夫應是聖人!」

爾時,佛答:「若凡[7]夫知分別是第一義、是世諦者,凡夫人應有須陀洹等諸聖果;以凡夫實不知道,不知分別道,不知行道、修道,何況得道果!」佛言:「聖人能作是分別故,說是聖果。」

爾時,須菩提自知有失,故言:「無量、無相、無動性中,我云何取相欲量無量法?云何強以凡夫法為聖果?」爾時受佛語,知行道者得果,不行道者不得果,是故白佛:「修道得果不?」

佛言:「不。」

問曰:

佛上說分別修道、得道果,今云何言「不」?

答曰:

佛先說,非著心;今須菩提以著心問,欲從道中出果,如麻中出油。若爾者,道之與果,同為虛誑,是故言不。

聽者生念:若修不得,不修應當得!是故佛言:「修尚不得,何況不修!」譬如二人欲有所到:一者、住,不行;二[A1]者、失道。二俱不到。若不修道,尚無少許攝心樂,何況道果!

若心取相修道,雖有攝心禪定樂,無有道果;若不取相著心修道,則有道果。是故佛說:「菩薩行般若波羅蜜,不分別有為、無為性故,有道果差別。」

爾時,須菩提問:「若爾者,佛何以[8]故說斷三結得須陀洹,有如是等分別?」

佛以反問答:「於汝意云何:汝以須陀洹果等是有為、是無為?」

須菩提言:「是無為。」

佛言:「若爾者,無為中有差別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

「若無分別,汝云何作難?」

又復問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通達一切[9]法一相,所謂無相,住三解脫門中,證涅槃時,是時有法分別若有為、若無為不?」

答言:「不[10]也!」

佛意:唯是心為真實,餘時皆虛誑,汝云何作難?

菩薩行般若波羅蜜,不分別一切法,住內空等諸空中,是大清淨;自不著,亦教眾生令無所著,所謂檀波羅蜜乃至一切種智,菩薩道中皆教令不著。譬如佛所化人行布施等,亦不分別布施等,亦不受布施等法果報,但為利益度眾生故。菩薩心亦如是。何以故?善通達諸法性故。善通達者,不取法性相,亦不住法性中;於法性[11]中不疑、不[12]悶而說法,無[13]罣、[14]無礙、[15]無遮,是則通達法[16]性。[17]◎

大智度論釋善達品第七十九

【經】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善達諸法相?」

佛告須菩提:「譬如化人不行婬、怒、癡,不行色乃至識,不行內、外法,不行諸煩惱結使,不行有漏法、無漏法,世間法、出世間法,有為法、無為法,亦無聖果;菩薩亦如是,無有是事,亦不分別是法,是名[20]善達諸法相。」

須菩提言:「世尊!化人云何有修道?」

佛言:「化人修道,不垢不淨,亦不在五道[21]生死。須菩提!於汝意云何?[22]佛所化人,有根本實事、有垢有淨不?」

須菩提言:「不也!佛所化人,無有根本實事,亦無[23]垢無淨,亦不在五道生死。」

「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善達諸法相,亦如是。」

須菩提言:「世尊!一切色如化不?[1]一切受、想、行、識如化不?」

佛言:「一切色如化,一切受、想、行、識如化。」

「世尊!若一切色如化、一切受想行識如化、一切法如化,化人無色、無受想行識、無垢無淨、無五道生死亦無解脫處,菩薩有何等功用?」

佛告須菩提:「於汝意云何?菩薩摩訶薩本行菩薩道時,頗見有眾生從地獄、餓鬼、畜生、[2]人、天中得解脫不?」

須菩提[3]言:「不也!世尊!」

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不見眾生從三界得解脫。何以故?菩薩摩訶薩見知一切法如幻、如化。」

「世尊!若菩薩摩訶薩見知一切法如幻、如化,為何事故行六波羅蜜、四禪、四無量心、四無色定、三十七助道法,乃至行大慈大悲、淨佛國土、成就眾生?」

佛告須菩提:「若眾生自知諸法如幻、如化,菩薩摩訶薩終不於阿僧祇劫為眾生行菩薩道。須菩提!以眾生自不知諸法如幻、如化,以是故,菩薩摩訶薩於無量阿僧祇劫行六波羅蜜,成就眾生、淨佛國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若一切法如夢、如[4]響、如影、如焰、如幻、如化,眾生在何處住,菩薩行六波羅蜜而拔出之?」

「須菩提!眾生但住名相虛妄憶想分別中,是故菩薩行般若波羅蜜,於名相虛妄中拔出眾生。」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何等是名?何等是相?」

佛[5]言:「此名強作假施設,所謂此色、此受想行識,此男、此女,此大、此小,此地獄、此畜生、此餓鬼,此人、此天,此有為、此無為,此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辟支佛道,此佛道。須菩提!一切和合法皆是假名,以名取諸法,是故為名。一切[6]有為法但有名相,凡夫愚人於中生著。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以方便力故,於名字中教令遠離,作是言:『諸眾生!是名但有[7]空名,虛妄憶[8]想分別中生,汝等莫著虛妄憶想!此事本末皆無,自性空故,智者[9]所不著。』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以方便力故,為眾生說法。須菩提!是為名。

「何等為相?須菩提!有二種相,凡夫人所著處。何等為二?一者、色相,二者、無色相。須菩提!何等名色相?[10]諸所有色,若麁若細、若好若醜,皆是空;是空法中憶想分別著心,是名為色相。何等是無色相?諸無色法,憶想分別,著心取相故生煩惱,是名無色相。是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以方便力故,教眾生遠離是相,著無相法中,令不墮二法,所謂是相、是無相。如是,須菩[11]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教[12]化眾生遠離相,令住無相性中。」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若一切法但有名相,云何菩薩行般若波羅蜜能自饒益,亦教他人令得善利?云何菩薩具足諸地,從一地至一地,教化眾生令得三乘?」

佛告須菩提:「若諸法根本[13]定有、非但名相者,菩薩行般若波羅蜜時,不能自益,亦不能利益他人。須菩提!諸法無有根本實事、但有名相,是故菩薩行般若波羅蜜時,能具足禪波羅蜜,無相故;毘梨耶波羅蜜、羼提波羅蜜、尸羅波羅蜜、檀波羅蜜,無相故;具足四禪波羅蜜、四無量心波羅蜜、四無色定波羅蜜、無相故;具足四念處波羅蜜,無相故;乃至具足八聖道分波羅蜜,無相故;具足內空波羅蜜,無相故;乃至具足無法有法空波羅蜜,無相故;[14]足具[15]八背捨波羅蜜,無相故;具足九次第定波羅蜜,無相故;具足佛十力波羅蜜,[16]無相故;乃至具足十八不共法波羅蜜,無相故。是菩薩,無相故,自具足是[17]善法,亦教他人令具足善法,無相故。須菩提!若諸法相當實有如[18]毫釐許者,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不能知諸法無相、無憶念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教眾生令得無漏法。何以故?一切無漏法無相、無憶念故。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以無漏法利益眾生。」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若一切法無相、無憶念,云何數是聲聞法、是辟支佛法、是菩薩法、是佛法?」

佛告須菩提:「於汝意云何?無相法與聲聞法異不?」

「不也!世[19]尊!」

「無相法與辟支佛法、菩薩法、佛法異不?」

「不也!世尊!」

佛告須菩提:「無相法即是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辟支佛法、菩薩法、佛法?」

須菩提言:「如是!世尊!」

「須菩提!以是因緣故,當知一切法皆是無相。須菩提!菩薩摩訶薩學是一切法無相,得增益善法,所謂六波羅蜜,四禪、四無量心、四無色定,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何以故?菩薩不以餘法為要,如三解脫門,所謂空、無相、無作。所以者何?一切善法皆入三解脫門。何以故?一切法自相空,是名空解脫門;一切法無相,是名無相解脫門;一切法無作無起相,是名無作解脫門。若菩薩摩訶薩學三解脫門,是時能學五陰相,能學十二入相,能學十八界相,能學四聖諦、十二分因緣法,能學內空、外空乃至無法有法空,能學六波羅蜜、四念處乃至八聖道分,能學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十八不共法。」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能學五受陰相?」

佛告須菩提:「菩薩行般若波羅蜜,知色相,知色生滅,知色如。云何知色相?知色畢竟空,內[1]分異、虛無實;譬如水沫無堅固,是為知色相。云何知色生滅?色生時無所從來、去無所至,若不來不去,是為知色生滅相。云何知色如?是色如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增不[2]減、不垢不淨,是[3]為知色如。須菩提!如名如實不虛,如前,後、中亦爾,常不異,是為知色如。

「云何知受相?云何知受生滅?云何知受如?菩薩知諸受[4]相如水中泡,一起一滅,是為知受相。知受生滅者,是受無所從來、去無所至,是為知受生滅。知受如者,是如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增不減、不垢不淨,是為[5]知受如。

「云何知想相?云何知想生滅?云何知想如?知想相者,是想如焰,[6]水不可得,而妄生水[7]想,是為知想相。知想生滅者,是想無所從來、去無所至,是為知想生滅。知想如者,諸想如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增不減、不垢不淨,不轉於實相,是為知想如。

「云何知行相?云何知行生滅?云何知行如?知行相者,行如芭蕉,葉葉除却,不得堅實,是為知行相。知行生滅者,諸行生無所從來、去無所至,是為知行生滅。知行如者,諸行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增不減、不垢不淨,是為知行如。

「云何知識相?云何知識生滅?云何知識如?知識相者,如幻師幻作四種兵,無有實,識亦如[8]是。知識生滅者,是識生時無所從來,滅時無所去,是為知識生滅。知識如者,知識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為知識如。

「云何知[9]諸入?眼,眼性空;乃至意,意性空。色,色性空;乃至法,法[10]性空。

「云何知[11]界?眼,眼界空;色,色界空;眼識,眼識界空;乃至意識界亦如是。

「云何知四聖諦?知苦聖諦時,遠離二法,[12]知苦[13]諦不二不別,是名苦聖諦;集、[14]滅、道亦如是。云何知苦[15]如?苦聖諦即是如,[16]如即是苦聖諦。集、[*]滅、道亦如是。

「云何知十二因緣?知十二因緣不生相,是名知十二因緣。」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若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各各分別知諸法,將無以色性壞法性,乃至一切種智性壞法性耶?」

佛告須菩提:「若法性外更有法者,應壞法性。法性外法不可得,是故不壞。何以故?須菩提!佛及佛弟子知法性外法不可得故,[17]不說法性外有法。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應學法性。」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菩薩摩訶薩若學法性,[18]為無所學?」

佛告須菩提:「菩薩摩訶薩[19]若學法性,則學一切法。何以故?一切法即是法性。」

須菩提白佛言:「[20]世尊![21]何因緣故一切法即是法性?」

佛言:「一切法皆入無相無為性中,以是因緣故,學法性則學一切法。」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若一切法即是法性,菩薩摩訶薩何以學般若波羅蜜、禪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羼提波羅蜜、尸羅波羅蜜、檀波羅蜜?菩薩摩訶薩何以學初禪,第二、第三、第四禪?菩薩摩訶薩何以學慈、悲、喜、捨?何以學無邊虛空處、無邊識處、無所有處、非有想非無想處?何以學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聖道分?何以學空、無相、無作解脫門?何以學八背捨、九次第定,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十八不共法?何以學六神通?何以學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何以學生剎利大姓、婆羅門大姓、居士[22]大家?何以學生四天王天處、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陀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何以學生梵天王住處、光音天、遍淨天、廣果天、無想定、淨居天?何以學生無邊空處、生無邊識處、生無所有處、生非有想非無想處?何以學初發意地,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八、第九、第十[23]地?何[24]以學聲聞地、辟支佛地、菩薩法位?何以學成就眾生、淨佛國土?何以學諸陀羅尼?何以學樂說法?何以學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學已得一切種智、知一切法?世尊!諸法法性中無是分別!世尊!將無菩薩墮非道中?何以故?世尊!法性中無如是分別。法性中無色,無受、想、行、識,諸法性亦不遠離色、受、想、行、識;色即是法性,法性即是色;受、想、行、識亦爾,一切法亦如是。」

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如汝所言:『色即是法性,受、想、行、識即是法性。』須菩提![25]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若法性外見有法者,為不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知一切法性即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是故,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知一切法即是法性已,以無名相之法以名[1]相說,所謂是色,是受、想、行、識,乃至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譬如工幻師若幻[2]師弟子,多人處立,幻作種種形色:男、女,象、馬,端嚴園林,及諸[A2]廬館、流泉、浴池、衣服、臥具、香華、瓔珞、餚饍、飲食,作眾伎樂,以樂眾人。又復幻作人,令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修智慧。是幻師復幻作剎利大姓、婆羅門大姓、居士大家,四天王天處、須彌山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陀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以示眾人,復幻作梵眾天乃至非有想非無想天,[3]復幻作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辟支佛。菩薩摩訶薩從初發意行檀波羅蜜、尸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行初地乃至行十地,入菩薩位,遊戲神通,成就眾生,淨佛國土,遊戲諸禪、解脫、三昧,行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具足佛身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以示眾人。是中無智之人歎:『未曾有!是人多能,巧為眾事,[4]娛樂眾人,種種形色,乃至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莊嚴佛身。』其中有智之士思惟言:『未曾有也!是中無有實事,而以無所有法娛樂眾人,令有形相,無事事相,無有有相。』

「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不見離法性有法,行般若波羅蜜,以方便力故,雖不得眾生,而自布施,亦教人[5]布施,讚歎[6]布施法,歡喜讚歎行布施者;自持戒,亦教人持戒;自忍辱,亦教人忍辱;自精進,亦教人精進;自行禪,亦教人行禪;自修智慧,亦教人修智慧,讚歎修智慧法,[7]歡喜讚歎修智慧者。自行十善,亦教[8]人行十善,讚歎行十善法,歡喜讚歎行十善者。自受行五戒,亦教他人受行五[9]戒,讚歎五戒法,歡喜讚歎受行五戒者。自受八戒齋,亦教他人受八戒齋,讚歎八戒齋法,歡喜讚歎行八戒齋者。自行初禪,乃至自行第四禪。自行慈、悲、喜、捨。自行無邊空處乃至非有想非無想處,亦教他人行。自行四念處乃至八聖道分。自行三解脫門,佛十力,乃至自行十八不共法,亦教他人行十八不共法,讚歎十八不共法,歡喜讚歎行十八不共法者。須菩提!若法性前、後、中有異者,是菩薩摩訶薩不能以方便力示法性、成就眾生。須菩提!以法性前、後、中無異,是故[10]是菩[11]薩行般若波羅蜜,為利益眾生[12]故,行菩薩道。」

[*]【論】

問曰:

佛品品中說「通達諸法相」,今須菩提何以更問?

答曰:

是般若波羅蜜無一定相,無言說故,雖數[13]聞猶未足,[A3]是故更問。譬如犢子雖大,善母[14]美乳,飲猶不止;佛大慈悲,猶[15]如善母,般若波羅蜜如美乳,須菩提如犢子,雖數聞諸法相,猶未厭足。

復次,唯佛一切智能通達諸法實相,餘人雖達,不能究盡,是故問。餘菩薩未作佛,云[16]何能通達?

佛以譬喻答:如[17]幻化人,無三毒、諸煩惱結使,無心、心數法,內外、有漏無漏法中所不攝,不墮凡夫法,亦不墮聖果中,不得言是須陀洹等;亦能發他心善惡,所為變化事,必能[18]令成就。此變化,其實不垢不淨,六道所不攝。菩薩身亦如是,無三毒等煩惱,知是心、心數法皆是先世虛誑顛倒法因緣生故,不信、不隨逐。能如是行,是為善通達諸法相。

是時,須菩提雖善知空,以貴敬尊重佛法、不能限量佛法,故問佛:「世尊!一切色等法皆空如化耶?」

佛答:「一切色等法皆如化。」汝貴重佛[19]法故,不敢言空;我以一切智故,能說諸法空。如餘人貴師子力,師子自不貴其力。

爾時,須菩提言:「若一切法畢竟空、皆如化,佛何以種種讚菩薩功德——因菩薩故斷三惡道,能拔出眾生令得涅槃?」

佛反問須菩提:「於汝意云何?菩薩本行菩薩道時,見[20]定有眾生從五道中拔出不?」

須菩提言:「無也!」

佛可其意:「如是!如是!何以故?菩薩得無生法忍時,知見一[21]切法如幻、如化。」

須菩提言:「若爾者,菩薩以何事故行六波羅蜜等?」

佛答:「若眾生自知諸法[22]空、如幻,菩薩則無功[23]夫。」

復次,若諸法決[24]定空相,則菩薩無功[*]夫。令諸法非實非空,過諸語言道,畢竟[25]空寂滅相。眾生不知是事故,生吾我心,起惡罪業,受無量苦;是故菩薩知諸法實相,生大悲心。如長者有子,盲而飲[26]毒,長者知其必死,起種種方便,遮令不飲。菩薩亦如是,見[27]是眾生顛倒無明盲故飲三毒,則生大悲心,於無量阿僧祇劫,修六波羅蜜,淨佛國土、教化眾生。

須菩提聞[*]是已,更白佛言:「世尊!若一切法空無根本、如夢、如幻等,眾生在何處住而菩薩拔出?」須菩提意謂:如人沒深泥而得拔出。

佛答:「眾生但住名相虛誑憶想分別中。」

佛意:一切法中無決定實者,但凡夫虛誑故著。如人闇中見似人物,謂是實人,而生畏怖;又如惡[1]狗臨井,自[2]吠其影,水中無[*]狗,但有其相,而生惡心,投井而死。眾生亦如是,四大和合故名為身,因緣生識,和合故動作、言語;凡夫人於中起[3]人相,生愛、生恚,起罪業,墮三惡道。

菩薩行般若波羅蜜時,憐愍眾生,種種因緣教化,令知空法而拔出之;作是言:「是法皆畢竟空、無所有,眾生顛倒虛妄故,見似如有,如化、如幻、如乾闥婆城,無有實事,但誑[4]惑人眼。」

復次,一切法但從名字和合,更有餘名。如頭、足、腹、脊和合故,假名為身;如髮、眼、耳、鼻、口、皮、骨和合故,假名為頭;諸毛和合故,名為髮;分分和合故,假名為毛;諸微塵和合故,名為毛分;亦和合諸分故,名[5]為微塵。

問曰:

微塵第一微細故不得作分,[6]無分故無和合,此則定法,是故不得言「一切空,無有定法」!

答曰:

若微塵是色,則應有分。何以故?一切色皆在虛空中,皆有十[7]方。若微塵是色,則有[8]十分;若有[9]十分,云何是極微?若如汝說微塵無分者,則非色。何以故?出色相故。

又復色名五情可得,若微塵非五情所得者,云何得知是色?是故微塵但有虛名。眼見麁色,尚可破令空,何況不可見、不可觸!

問曰:

微[10]塵細故,五[11]情所不能得,聖人得天眼則見。

答曰:

天眼見雖細,是色相故,應當有分;若無分[12]則非色,非色則天眼不見。以是故,天眼亦虛誑妄見;是故聖人以慧眼觀世間,則得道。

微塵,如先說,但有名無實。微塵無故,一切法名字和合故更有假名,無有實定,而眾生妄生貪著;貪欲、瞋恚因緣故,起惡業,無量阿僧祇劫在三惡道受苦。若諸法實定,尚不應作貪欲、瞋恚罪因緣,何況虛誑無實!若能捨虛誑名相、不著空法者,則受涅槃常樂。

問曰:

名、相有何差別?

答曰:

名者,是眾物字,如熱物字為火。相者,如見烟知是火相,熱是火體。

復次,如五眾和合中男、女,是[13]為名;身[14]貌可別男、女,是為相。見是相故,作名字,名為男、女。

問曰:

若爾者,名、相無異!所以者何?見相故得名,知名故得相。

答曰:

汝不解我所說耶?先見男女[*]貌,然後名為男、女。相為本,名為末。

又復如人眼見色,偏取所好相而生[15]著,於餘人則不然;以其能生染著心,是名為相。

復次,此中佛自說名、相分別:「名者假名,以名取諸法。」如經中廣說。

須菩提問:「若一切法但有名相,菩薩云何自利、利人?」

佛答:「若諸法根本定有,菩薩行般若[16]波羅蜜時,不能自利利人。」

何以故?若諸法性定實有,即是無生。何以故?以性先定有故。若是法從因緣和合生,即是無[17]定性。若性定有,則不須因緣和合;若爾者,則無生,無生故無滅,無滅故無罪福。以知無常故,則捨罪修福;若常,則無縛[18]解、無世間、無涅槃等。是故佛告須菩提:「若法定有、非但名相者,菩薩不行般若[19]波羅蜜自利、利人,不行禪波羅蜜等自利、利人。無相故,是菩薩自具足是善法,亦以善法利益眾生,以無相故。」

佛告須菩提:「若諸法當實有如毫釐許,菩薩坐道場時,不能[20]觀一切法空、無相、無所有,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不能以此法利益眾生。」何以故?是菩薩坐道場時,觀一切法第一真實;若小錯,不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不能為眾生說是空無相法。所以者何?法若定有,佛云何誑眾生「一切法無漏、無相、無憶念」?

問曰:

四諦中,三諦皆有相——苦諦則有苦相,集諦則有集相,道諦則有道相;唯滅諦無相,亦有憶念,是無相涅槃,汝何以言「一切無漏法無相、無憶念」?

答曰:

摩訶衍法與聲聞法異。摩訶衍法中說:「一切無漏法,無相、無憶念。」

復次,有相、有憶念,皆是虛誑不實;若虛誑不實,即是諸煩惱漏,云何是無漏?

復次,是三諦皆隨滅諦——見苦即捨,見集即斷,不言實定;見道為[21]趣滅故,亦不住是道中;滅盡是[22]主。是滅盡法,無相、無緣,云何有憶念?憶念皆是緣相著法。

是故無漏法皆無相、無憶念。

須菩提意:若無漏法是第一實,[23]無相、無憶念,一切法性亦應無相、無憶念;但凡夫顛倒故,有相、有憶念。是故問佛:「若一切法無相、無憶念,云何數是聲聞法、是辟支佛法、是菩薩法、是佛法?」

佛反問須菩提:「三乘法與無相法異不?」

須菩提答[24]曰:諸煩惱滅即是斷,斷即是無為法,亦知滅[25]道諦即是無漏無相,是故言:「三乘不異無相法。」

佛復問:「須陀洹乃至佛[26]不即是無相法耶?」

答言:「[1]是。以是因緣故,當知一切法皆是無相。若無相,汝云何難言有諸道?正以無相故,[2]有三乘諸道。」

佛言:「若菩薩能如是學無相法,則能增益諸善法,所謂六波羅蜜乃至十八不共法。」此中佛自說因緣:「菩薩唯住三解脫門,不以餘法為要。」所以者何?三解脫門是實法,餘四念處等法雖實,皆方便說。

三解脫門近涅槃,亦能攝一切實善法,是故說菩薩應學。

問曰:

若菩薩學是三解脫門即學五眾、十二入、十八界等,是三解脫門皆空、無相、無分別,是五眾諸法皆是有相、有分別法,云何學三解脫門故學是餘法?

答曰:

菩薩學是三解脫門,則出三界、盡三漏故,[3]於諸法中得實智慧,無所不通。先來五眾中,皆虛妄邪行;今得此三解脫門故,得正通達。

此中佛自說因緣:「菩薩行是三解脫門無相法時,知色生、知色滅、知色如,乃至識亦爾。」如經中廣說。

須菩提復問:「如佛所言,菩薩知色等相,知色等生,知色等滅,知色等如。若如是分別,將無色性壞法性耶?」

佛答:「若有法出法性者,色性應壞法性。」

一切法實相名為法性,是故一切法皆入法性中;色性實相即是法性,同一性,云何色性能壞法性?佛[4]更說因緣:「諸[5]佛賢聖不見出法性更有法者,不得故不說。」諸佛賢聖[6]最可信者,菩薩應如是學法性。

須菩提白[7]佛:「若菩薩學法性,是為無所學。」所以者何?法性無性故。

佛答:法性無性者,若菩薩學法性,為學一切法。若法性當別有性、若無性是性,應但學法性、不學一切法;今法性實無別性,亦無無性故,[8]遍學一切法。但諸法實相是法性,是故得實相則正遍學一切法。

爾時,須菩提白[9]佛:「世尊!若一切法即是法性,菩薩摩訶薩以何等故學六波羅蜜,乃至陀羅尼門?何以故?諸法實相即是法性,若一切法即是法性,菩薩更何所求?復次,法性中無分別是六波羅蜜乃至陀羅尼;今菩薩分別行是法,將無墮顛倒中耶?」

佛可須菩提意而答:「若菩薩出法性見有法者,不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出法性有法者,是常顛倒、無明,不可轉令實,云何斷一切法中無明得作佛?菩薩知一切法即是畢竟空、常寂滅相,無戲論、無名字;憐愍眾生,以方便力故[10]以名相說,所謂是色,是受、想、行、識,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如經中所說幻喻:幻師即是菩薩,幻法即是六波羅蜜等諸法。雖行是諸法,無著心;如幻師雖幻作種種物,知其無實而不著。智者是佛及大菩薩;無智者,凡夫人及新發意,而大歡喜,歎未曾有。

菩薩行菩薩道,雖出法性更不見有法,亦不見有一定眾生,而大利益自身及眾生。如經中說:「是菩薩自行布施等,亦教他人,讚歎布施法,歡喜讚歎行布施者。乃至十八不共法亦如是。」

此中佛自說因緣:「若法性先無後有,菩薩不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不能以方便力說。」所以者何?若法性先無後有、從因緣生者,則與凡夫共法無異!若法性先有後無,眾生及諸法則墮斷滅。以諸法性先空,中、後亦爾,非智慧力故令空。眾生及諸法非以入無餘涅槃時乃空,從本已來常空。

菩薩教眾生:「何以不觀其實性而著顛倒?若觀諸法畢竟空性者,則知從本已來常空,今無所失。」如是行般若波羅蜜菩薩,則能祐利眾生。

大智度論卷第八十九
↑回到頂端↑
#2231022 - 2024-02-29 04:31:39 大智度論卷第九十 [Re: yichinyichin]
yichinyichin 離線
飛龍在天
註冊: 2023-12-15
文章數: 485
大智度論釋實際品第八十(卷九十)

聖者龍樹菩薩造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經】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若眾生畢竟不可得,菩薩為誰故行般若波羅蜜?」

佛告須菩提:「菩薩為實際故行般若波羅蜜。須菩提!實際、眾生際異者,菩薩不行般若波羅蜜。須菩提!實際、眾生際不異,以是故,菩薩摩訶薩為利益眾生故行般若波羅蜜。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以不壞實際法,立眾生於實際中。」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若實際即是眾生際,菩薩則為建立實際於實際。世尊!若建立實際於實際,則為建立自性於自性。世尊!不得建立自性於自性。世尊!云何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建立眾生於實際?」

佛告須菩提:「實際不可建立於實際,自性不可建立於自性。須菩提!今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以方便力故,建立眾生於實際;實際亦不異眾生際,實際、眾生際無二無別。」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何等是諸菩薩摩訶薩方便力?用是方便力,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建立眾生於實際,亦不壞實際相?」

佛告須菩提:「若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以方便力故,建立眾生於布施。建立已,說布施先後際[2]相,作是言:『如是布施,前際空、後際空、中際亦空,施者亦空、施報亦空、受者亦空。諸善男子!是一切法實際中不可得,汝等莫念布施異、施者異、施報異、受者異。若汝等不念布施異、施者異、施報異、受者異,是時,布施能[3]取甘露味、得甘露味果。汝善男子!以是布施故,莫著色,莫著受、想、行、識。何以故?是布施、布施相空,施者、施者空,施報、施報空,受者、受者空,空中布施不可得、施者不可得、施報不可得、受者不可得。何以故?是諸法畢竟自性空故。』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以方便力故,教眾生持戒;語眾生言:『汝善男子!除捨殺生法,乃至除捨邪[4]見。何以故?善男子!如汝所分別法,[5]是諸法無如是性。汝善男子當諦思惟:何等是眾生而欲奪命?用何等物奪命?乃至邪見亦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如是方便力成就眾生。是菩薩摩訶薩即為眾生說布施、持戒果報,是布施、持戒果報自性空;知布施、持戒果報自性空已,是中不著;不著故心不散,能生智慧;以是智慧斷一[6]切結使煩[7]惱,入無餘涅槃。是世俗法,非第一實義。何以故?空中無有滅、亦無使滅者。諸法畢竟空,即是涅槃。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見眾生瞋恚惱心,教言:『汝善男子!來修行忍辱,作忍辱人,當樂忍辱。汝所瞋者自性空[8]故。汝來!善男子!如是思惟:「我於何所法中瞋?誰為瞋者?所瞋者誰?」是法皆空,是性空法無不空時。是空非諸佛作,非辟支[9]佛、聲聞[10]作,非菩薩摩訶薩作,非諸天、鬼神、龍王、阿修羅、緊那羅、摩睺羅伽,非四天王天乃至非他化自在天、非梵眾天乃至非淨居天、非無邊空處乃至非有想非無想處諸天所作。汝當如是思惟:「[11]所瞋誰?誰是瞋者?何等是瞋事?」是一切法性空,性空法[12]中無有所瞋。』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以是因緣,建立眾生於性空,次第漸漸示、教、利、喜,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世俗法,非第一實義。何以故?是性空中無有得者、無有得法、無有得處。須菩提!是名實際性空法。菩薩摩訶薩為眾生故行是法,眾生亦不可得。何以故?一切法離眾生[13]相。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方便力故,見眾生懈怠,教令身精進、心精進;作是言:『諸善男子!諸法性空中無懈怠法、無懈怠者、無懈怠事;是一切法性皆空,無過性空者。汝等生身精進、心精進,為生善法故,莫懈怠!善[14]男子!若布施、若持戒、若忍辱、若精進、若禪定、若智慧,若諸禪定、解脫、三昧,若四念處乃至八聖道分,若空解脫門,無相、無作解脫門,乃至十八不共法[15]中,莫懈怠!諸善男子!是一切法性空中,當知無礙相,無礙法中無懈怠者、無懈怠法。』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教眾生令住性空,不墮二法。何以故?是性空無二無別故,是無二法則無可[16]瞋處。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性空般若波羅蜜時,教眾生令精進,作是言:『諸善男子!勤精進,若布施、若持戒、若忍辱、若精進、若禪定、若智慧,若禪定、解脫、三昧,若四念處乃至八聖道分,若空解脫門,無相、無作解脫門,若佛十力、若四無所畏、若四無礙智、若十八不共法、若大慈大悲。是[17]諸法,汝等莫念二相、莫念不二相!何以故?是法性皆空,是性空[18]法不應用二相念、不應用不二相念。』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以方便力故,成就眾生。成就眾生已,次第教令得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辟支佛[19]道、菩薩位,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見眾生亂心,以方便力,為利益眾生故,作是言:『諸善男子!當修禪定!汝莫生亂想,當生一心。何以故?是法性皆空,性空中無有法可得若亂、若一心。汝等住是三昧,所有作業,若身、若口、若意,若布施、若持戒、若行忍辱、若勤精進、若行禪定、若修智慧,若行四念處乃至若行八聖道分,若諸解[20]脫、次第定,若行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若聲聞道、若辟支佛道、若菩薩道、若佛道,若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辟支佛道、若一切種智,若成就眾生、若淨佛國土,汝等皆當應隨所願得;[21]行性空故。』如是,須菩提!若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方便力,為利益眾生故,從初發意,終不懈廢,常求善法,利益眾生;從一佛國至一佛國,供養諸佛,從諸佛聞法,捨身、受身,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終不忘失。是菩薩常得諸陀羅尼,諸根具足,所謂身根、[1]語[2]根、意根。何以故?是菩薩摩訶薩常修一切種智;修一切種智故,一切諸道皆修:若聲聞道、若辟支佛道、若菩薩神通道;行神通道菩薩,常利益眾生,終不忘失。是菩薩住報得神通,利益眾生,入生死五道,終不耗減。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住性空,以禪定利益眾生。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住性空,以方便力故,利益眾生,作是言:『汝等諸善男子!觀一切法性空!善男子!汝等當作諸業,若身業、若口業、若意業,取甘露味,得甘露果。性[3]空中無有法退。何以故?性空不退,亦無退者;以性空非法亦非非法,於無所有法中,云何當有退?』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如是教眾生常[4]不懈廢。是菩薩自行十善,亦教他人行十善;五戒、八戒亦如是。自行初禪,亦教他人令行[5]初禪;乃至第四禪亦如是。常自行慈心,亦教他人令行慈心;乃至捨心亦如是。自行無邊空處,亦教他人令行無邊空處;乃至非有想非無想處亦如是。自行四念處,亦教他人令行四念處;乃至八聖道分,佛十力乃至八十隨形好亦如是。自[6]於須陀洹果中生智慧,亦不住是中,亦教他人令得須陀洹果;乃至阿羅漢[7]果亦如是。自[8]於辟支佛道中生智慧,亦不住是中,亦教他人令得辟支佛道。自生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道,亦教他人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道。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9]般若波羅蜜方便力故,終不懈[10]怠。」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若諸法性常空,常空中眾生不可得,法、非法亦不可得,菩薩摩訶薩云何求一切種智?」

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如汝所言:『諸法[11]性皆空,空中眾生不可得,法、非法亦不可得。』須菩提!若一切法性不空,菩薩摩訶薩不依性空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眾生說性空法。須菩提!色性空,受、想、行、識性空;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說五陰性空法,說十二入、十八界性空法;說四禪、四無量心、四無色定、四念處乃至八聖道分性空法;說三解脫門、八背捨、九次第定、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性空法;說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辟支佛道,一切種智斷煩惱習性空法。須菩提!若內空性不空、外空乃至無法有法空性不空者,則壞[12]空性。是性空不常不斷。何以故?是性空無住處,亦無所從來、亦無所從去。須菩提!是名法住相。是中無法,無聚無散、無增無減、無生無滅、無垢無淨,是為諸法相。菩薩摩訶薩[13]住是中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見法有所發,無發無住,是名法住相。是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見一切法性空,不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是菩薩不見有法能障礙,當何處生疑?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性空不得眾生、不得我、不得人、不得壽、不得命,乃至不得知者、見者;性空中色不可得,受、想、行、識不可得,乃至八十隨形好不可得。須菩提!譬如佛化作四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常為是諸[14]眾說法,千萬億劫不斷。」

佛告須菩提:「[15]是諸化眾,當得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是諸化眾無有根本[16]實故。一切諸法性空,亦無根本實事,何等是眾生得須陀洹果乃至阿羅漢果、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亦如是,為眾生說性空法,是眾生實不可得,以眾生墮顛倒故,拔眾生令住不顛倒。顛倒即是無顛倒;顛倒、不顛倒雖一相,而多顛倒、少不顛倒。無顛倒處中,則無我、無眾生,乃至無知者、見者;無顛倒處中,亦無色,無受、想、行、識,無十二入,乃至無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17]為諸法性空。菩薩摩訶薩住是中,行般若波羅蜜時,於眾生相顛倒中拔出眾生,所謂無眾生有眾生相中拔出,乃至知者、見者相中拔出。於無色色相中、無受想行識受想行識相中拔出眾生。十二入、十八界乃至一切有漏法亦如是。

「須菩提!亦有諸無漏法,所謂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聖道分。如是等法,雖無漏,亦不如第一義相。第一義相者,無作、無為、無生、無相、無說,是名第一義,亦名性空,亦名諸佛道。是中不得眾生,乃至不得知者、見者;不得色、受、想、行、識,乃至不得八十隨形好。何以故?菩薩摩訶薩非為道[1]法故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2]心,為諸法實相性空故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性空,前際亦是性空,後際亦是性空,中際亦是性空;常性空,無[3]不性空時。菩薩摩訶薩行是性空般若波羅蜜,為眾生著眾生相欲拔出故,求道種智。求道種智時,遍[4]行一切道——若聲聞道、若辟支佛道、若菩薩道。是菩薩具足一切道,拔出眾生於邪[5]想著,淨佛國土已,隨其壽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過去十方諸佛道性空,未來、現在十方諸佛道亦性空;離性空,世間無道、無道果。要從親近諸佛,聞是諸法性空,行是法,不失薩婆若。」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6]甚希有!諸菩薩摩訶薩[7]行是性空法,亦不壞性空相,所謂色與性空異,受、想、行、識與性空異,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與性空異。[8]世尊!但色即是性空,性空即是色,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即是性空,性空即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告須菩提:「[9]如是!如是!若色與性空異,若受、想、行、識與性空異,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與性空異,菩薩摩訶薩不能得一切種智。須菩提!今色不異性空,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異性空;以是故,菩薩摩訶薩知一切法性空,發意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是中無有法若實、若常,但凡夫著色、受、想、行、識。凡夫取色相,取受、想、行、識相;有我心著內外物故,受後身色、受、想、行、識,是故不得脫生老病死愁憂苦惱,往來五道。以是事故,菩薩摩訶薩行性空波羅蜜,不壞色等諸法相若空、若不空。何以故?[10]是色性空相不壞色,所謂是色、是空。譬如虛空不壞虛空,內虛[11]空不壞外虛空,外虛空不壞內虛空。如是,須菩提!色不壞色空相,色空相不壞色。何以故?是二法無有性能有所壞,所謂是空、是非空,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如是。」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若一切法空無分別,云何菩薩摩訶薩從初發意已來作是願『我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世尊!若一切法無分別,云何菩薩發心言『我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世尊!若分別諸法,不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若菩薩摩訶薩行二相者,無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12]若分別作二分者,無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不二、不分別諸法,則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13]菩提是不二相、不壞相。須菩提!是菩提不色中行,不受、想、行、識中行,乃至菩提亦不菩提中行。何以故?色即是菩提、菩提即是色,不二、不分別;乃至十八不共法亦如是。是菩提非取故行、非捨故行。」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若菩薩摩訶薩菩提非取故行、非捨故行,菩薩摩訶薩菩提何處行?」

佛告須菩提:「於汝意云何?[14]如佛所化人在何處行——若取中行?若捨中行?」

須菩提言:「世尊!非取中行,非捨中行。」

佛言:「菩薩摩訶薩菩提亦如是,非取中行、非捨中行。須菩提!於汝意云何?阿羅漢夢中菩提何處行——若取中行?若捨中行?」

「不也!世尊!非取中行、非捨中行。世尊!阿羅漢畢竟不眠,云何夢中菩提若取中行、若捨中行?」

「須菩提!菩薩摩訶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如是,非取中行、非捨中行,所謂色中行乃至一切種智中行。」

「世尊!將無菩薩摩訶薩不行十地,不行六波羅蜜,不行三十七助道法,不行十四空,不行諸禪定、解脫、三昧,不行佛十力乃至八十隨形好、住五神通、淨佛國土、成就眾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如汝所言。今菩薩[15]雖菩提無處行,若不具足十地,六波羅蜜,四禪、四無量心、四無色定,四念處乃至八聖道分,空、無相、無作[16]解脫,佛十力乃至八十隨形好、常捨[17]法、不錯謬法——不具足是諸法,終不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菩薩摩訶薩住色相中,住受、想、行、識相中,乃至住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相中,能具足十地,乃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相常寂滅,無有法能增能減、能生能滅、能垢能淨、能得道、能得果。世諦法故,菩薩摩訶薩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非第一實義。何以故?第一[18]實義中,無有色乃至無[19]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行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20]是一切法,皆以世諦故說,[21]非第一義。須菩提!菩薩摩訶薩從初發意已來,行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菩提亦不增、眾生亦不[22]減,菩薩亦[23]無增減。須菩提![24]於意云何:若人初得道時,住無間三昧,得無漏根,[25]若成就須陀洹果、[26]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汝爾時有所得若夢、若心、若道、若道果不?」

須菩提言:「世尊!不得也!」

佛告須菩提:「云何當知得阿羅漢道者?」

「[1]世尊!世諦法故分別名阿羅漢道。」

佛語須菩[2]提:「世[3]諦故說名菩薩,說名色、受、想、行、識乃至一切種智。是菩提中無法可得若增、若減,以諸法性空故。諸法性空尚不可得,何況得初地心乃至十地心、六波羅蜜、三十七助道法、空三昧、無[4]相、無作三昧乃至一切佛法當有所得,無有是處!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利益眾生。」

[5]【論】

釋曰:

上品中須菩提種種因緣難:「若諸法空,云何有五道生死、善不善法?」今難眾生,作是言:「世尊!若眾生畢竟不可得,菩薩為誰故行般若?」先難法為眾生,今難眾生為法故。

佛答:「為實際故,菩薩行般若波羅蜜。」

須菩提意謂:菩薩為度眾生故行般若波羅蜜。

佛意:眾生假名虛誑、畢竟不可得;菩薩為一切實法故,行般若波羅蜜。實法即是實際。

問曰:

一切菩薩見眾生苦惱,為度眾生故發大悲心,今何以言為實際?

答曰:

初發意菩薩但為滅眾生苦故發大悲心。苦者,所謂老、病、死等,及身心衰惱。

云何滅是苦?尋苦因緣,由生故,如佛十二因緣中說:「何因緣故有老、病、死?以有生故。」

問曰:

一切眾生皆知生因緣是苦,菩薩有何奇特?

答曰:

眾生不知由生有苦,若遭苦時,但怨恨人,自不將適,初不怨生;以是故增長結使、重增生法,不知真實苦因。有人無鞭杖、刀兵、諸愁惱苦,而有[6]死苦;此死從何所來?從生而有。

復次,鞭杖、刀兵、愁惱,皆由生故有。餘法或有苦、或無苦,是生法必[7]定有苦。正使大智及諸天,有生必有死,有死必有苦,是故知「生定是苦本」。如草木有生故,必可焚燒;若當不生,雖有猛火、大風,無所燒害。

菩薩既得苦因緣,復推生因緣。生因緣者,有。「有」有三種:欲有、色有、無色有。著是三有,起善惡業,是生因。有[8]因者,四種取。取因緣者,愛[9]等諸煩惱。小者未能起業,故名為愛;增長能起業,故[10]名為取:欲取、見取、戒取、我語取,取著是四事故,能起種種業。愛因緣,三種受。受因緣者,眼等六種觸。觸名受等諸心數法。情、塵、識三事和合故,心中生受等心數法;根本雖三事,和合故生觸,為六情依止住處故,但說六入。

六入因緣,名色。六入雖即是名[11]色分,成就名六入,未成就名名色;色成就名五入,名成就名一入。是胎中時因緣次[12]第。

名色因緣,是識。若識不入胎,[13]胎初則爛壞。識名中陰中五眾。是五眾細故,但名為識。若識不入而胎成者,如一切和合時,皆應成胎!

問曰:

識何因緣故入胎?

答曰:

行因緣。行即是過去三種業,業將識入胎。如風吹絕焰,空中而去,焰則依止於風;先世作人身時然六識故,命終時,業將識入胎。

問曰:

上業何以名有?今業何以名行?

答曰:

上是「今世業,為未來有,故名為有」;今「業過去世已滅盡,但有名,名為行」[14](天竺語「[15]刪迦羅」,秦言「行」)。

是行因緣名無明。一切煩惱雖是過去業因緣,無明是根本故,但名無明。今世現在著愛、取多故,愛、取[16]愛名;過去世中是疑、[17]邪見處故,但名無明。今得一切苦惱根本,是無明。

問曰:

無始生死展轉甚多,何以[18]止齊無明?

答曰:

是事先已答。

菩薩思惟,為人從苦得脫故,求苦因緣。眾生過去、現在老死等苦,不可得除;為除未來世老死苦,斷相續,不令復生。如良醫,過去病不可治,[19]現在病亦不可治;服藥但能治應起病,破其冷熱,不復令起。又如失火燒舍,不為[A1]已過[20]去火故勤滅,亦不為現在火故勤滅,但為未來火不令更燒故勤滅。良醫、滅火人勤方便亦不虛。菩薩滅眾生苦惱亦如是:過去苦已滅,無所復能;現在苦惱,先世因緣成就故不可却;但破未來世老死等苦因緣故。破是生法,老死等苦自然永滅。

是故菩薩欲滅未來世老死等苦因緣生,得現在「有」等八因緣:一名有漏業。二名現在世諸煩惱,所謂四取、一愛。是二種煩惱,從二心數法生,所謂受[21]及觸。觸能生一切心數法,受前生[22]故,得[23]名觸是受因緣。受雖能生三毒,一切眾生,愛是舊煩惱。觸因緣是內六入,如先說。雖有外六入,內六入無故觸等心數法不生,是故內六入得名。名色是六入因緣,如此中說。初入胎識,是名色[24]因緣。

識、名色在胎中,此中雖有六入,未成就、未可用故,未得名字。既生[25]嬰孩,未能有所作,但有六入。轉大有六觸。如小兒[26]蹈火履[27]氷,但有觸,未知苦樂。轉大受苦樂,未深愛著。如小兒雖瞋,未能起殺等惡業;雖喜,未能起施等善業。年及成人,得苦生恚、得樂生愛。求樂具故,取欲等四取。[1]取時,[2]能起善惡業。

若知先一世無明、業因緣,則億萬世可知;譬如現在火熱,過去、未來火亦如是。若無明因緣更求其本,則無窮,即墮邊見,失涅槃道,是故不應求;若更求,則[3]墮戲論,非是佛法。

菩薩欲斷無明故,求無明體相;求時,即入畢竟空。何以故?佛經說:「無明相:內法不知,外法不知,內外法不知。」菩薩以內空觀內法,內法即空;以外空觀外法,外法即空;以內外空觀[4]內外法,[*]內外法即空。如是等一切是無明相,如先品《德女經》中「破無明」廣說。

復次,菩薩求無明體,即時是明,所謂諸法實相,名為實際。觀諸法如幻如化,眾生顛倒因緣故,起諸煩惱,作惡罪業,[5]輪轉五道,受生死苦。譬如蠶出絲自[6]裹縛,入沸湯火炙。凡夫眾生亦如是,初生時未有諸煩惱,後自生貪欲、瞋恚等諸煩惱;是煩惱因緣故,覆真智慧,轉身受地獄火燒湯[7]煮。菩薩知是法本末皆空,但眾生顛倒錯故受如是[8]苦。菩薩於此眾生起大悲心,欲破是顛倒故,求於實法,行般若波羅蜜,通達實際;種種因緣教化眾生,令住實際。是故住實際無咎。

復次,經中說:「若眾生與實際異,菩薩不應行般若波羅蜜。」

異者,實際是畢竟空,眾生際是決定有;若爾者,應難:「若[9]諸法實[10]際相空,菩薩云何為眾生故修[11]是實際?」若眾生畢竟空、實際定有,無眾生則無所利益,為誰故行實際?

今眾生際實不異實際,故行般若[12]波羅蜜。欲覺悟狂[13]惑顛倒凡夫故,行般若波羅蜜;令眾生住實際中,而不壞實際。

是時,須菩提更問:「若眾生際、實[14]際不異,云何以實際著實際?」自性不應自性中住,如指端不能自觸指端。

佛可其意,菩薩以方便故,建立眾生於實際,[15]如眾生、實際[16]不異,一亦不可得。若是一,則壞實際相。所以者何?得是一性故。菩薩知是二法不一不二,亦不不一、亦不不二,畢竟寂滅無戲論相。菩薩生大悲心,但欲拔出眾生離於顛倒故,教化眾生。

又問:「云何名方便?」

佛[17]言:「菩薩行般若[18]波羅蜜時,以方便力故,建立眾生於檀中,說是檀先際、後際空,中際亦爾。」如經中廣說。菩薩知實際者到眾生邊。如先〈檀品〉中說。眾生聞已發心,折薄煩惱,深著布施。菩薩憐愍眾生:「我從慳中拔出,今復著布施。眾生若受布施,福盡受諸苦惱;又[19]受富貴因緣,得作大罪,則墮地獄。」是故愍此眾生得少許時樂而受苦長久,是故菩薩為說布施實相,所謂畢竟空,作是言:「是布施過去已滅,不可見、不可得、不可用,但可憶念,如夢所見無異;未來未生故,亦無所有、畢竟空。是布施先、後際無故,中際亦無。」[20]如破六塵中破色法中說:「現在布施雖眼見,分[21]分破析,乃至微塵不可得。」布施三世空,施者、受者、果報亦如是。

菩薩語施者言:「布施等法是初入佛法門;實際中,實際相亦無,何況布施!汝莫念、莫著布施等法!若不念、不著如布施體相,如是布施者,則得甘露味、甘露果。」甘露味者,是八聖道分;甘露果者,是涅槃。菩薩雖住實際中,以方便力,布施門度眾生。

餘波羅蜜亦如是,如經中廣說。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若一切法性空,性空中無法及非法、亦無眾生,菩薩云何住是空中求一切種智?」

佛答:「菩薩安立性空中故,能行是布施等諸法。」

又問:「性空破一切法悉盡無餘,云何菩薩住性空中能行布施等諸善法?」

佛可須菩提意而說因緣:「菩薩知諸法實相,住是中,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諸法實相者,即是性空。若一切法性不空,菩薩不應住是諸法性空中,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為眾生說性空法,所謂色性空,受、想、行、識性空,乃至為眾生說一切種智、斷煩惱習性空法。」

復次,「須菩提!十八空,若性不空,是為壞空體。」何以故?十八空能令一切法空,若自不空,則為虛誑;又若不空者,則墮常邊著處,能生煩惱。性空無實住處,無所從來、去無所至,是名常住法相。常住法相是性空之異名,亦名諸法實相。是相中無生無滅、無增無減、無垢無淨。

「菩薩住是中,見一切法性空,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退、不疑、不悔。何以故?不見諸法能障礙者,以方便力故度眾生。」方便力者,畢竟無法、亦無眾生,而度眾生。

問曰:

若眾生及法從本[22]已來無,為誰作方便?為度脫誰?

答曰:

性空名空性亦無,汝何以取是空性相作難?若有性空相,應當作難!

復次,得諸法實相者,知是性空,是人則知諸法性空——無法、無眾生。凡[1]夫未得實相故,種種憶想分別;[2]如狂人妄有所見,以為實有。為度凡夫狂人故言:「為眾生說狂法中有是諸法分別,[3]實法中則無。」菩薩欲滿本願故、又不著性空故,有度眾生。此中則不應難。

復次,此經中佛自說因緣:「性空中眾生不可得,知者、見者亦不可得,乃至八十隨形好亦如是。」而菩薩立是法為眾生說,是世諦故,非是實。

此中佛說譬喻:「如佛作化人,又化作四部眾而為說法,可有得道者不?」

須菩提言:「不也。所以者何?無定根本實事,何有得須陀洹乃至得佛者?」

菩薩說法度眾生亦如是:眾生無有定實,但欲於顛倒中拔出眾生,著無顛倒中。無顛倒法亦無處所,是中無眾生,乃至無知者、見者。雖空性一相,而顛倒多、不顛倒少;是故貴是性空不顛倒法。菩薩住此中,但破眾生妄想,不破眾生。

又無漏法,乃至八聖道分,雖是無漏,以生滅故,不如第一義。

「須菩提![4]是性空,一切諸佛唯有是道,更無異道。」何以故?諸佛皆求實智不壞不異法,雖有十力、四無所畏諸[5]異法,不名為一道。所以者何?此皆是有為法,轉變無常故。是性空中,無眾生,亦無色等諸法。菩薩不為菩薩道故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但為性空故。

問曰:

何等是性空?何等是菩薩道?

答曰:

第一義中無分別,世諦中有分別。諸法實相名性空,餘布施等乃至八十隨形好是菩薩道。雖行是法,不為此法,為求性空故,是故說:「不為菩薩道故行。」

是性空,先亦性空,[6]中、[7]後亦[8]性空;從本已來常空,無有作者;非是福德力故使空,亦非智慧力故使[9a]空,但性自爾故。[9b]諸佛賢聖以大福德、智慧[10]方便力故,破眾生心中顛倒,令知性空。譬如虛空,性常清淨,不著垢闇;或時風雲闇翳,世人便言:「虛空不淨。」更有猛風吹除風雲,便言:「虛空清淨。」而虛空實無垢無淨。諸佛亦如是,以說法猛風,吹却顛倒雲翳,令得清淨,而諸法性常自無垢無淨。

是菩薩知一切法性空故,能行一切種種道度眾生;具足一切道,淨佛國土、教化眾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隨意壽命。隨意壽命者,菩薩得無生[11]忍法,入如幻菩薩道,能一時變化作千億萬身,周遍十方,具足行一切菩薩道;處[12]處國土中,隨眾生壽命長短而受其形。如釋迦[13]牟尼佛,於此國土壽命百年,於莊嚴佛[14]國壽七百阿僧祇劫。佛法於五不可思議中是第一不可思議。

佛告須菩提:一切法性空,是諸佛真[15]法!若得是法,則名為佛;若說此法,名為度眾生。三世佛皆亦如是。[16]離是性空,則無道無果。道者,八聖道分;果者,七種果。所以者何?若[*]離性空別有定法,則取相生著,[17]著故亦[18]無離欲,無離欲故則無道果。若[*]離性空,雖行布施、持戒,行慈、悲等,善法力故,雖不墮惡道,生天[19]果盡,還墮惡道,如本不異。行性空法,亦不著性空,即是涅槃。行餘法,生著心,有退失;若行此法,則無退失。

須菩提歡喜白佛言:「甚希有!菩薩行是性空法,亦不壞性空相。」

佛答:「若色等法與性空異,菩薩則不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有[20]空法則不可得離。須菩提!今色等諸法[21]實性空;菩薩知是[22]法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者何?此中無有一法定是常,但凡夫生我心故,著內外法,不得脫生、老、病、死,是故菩薩行是性空,和合六波羅蜜,不壞色等諸法相——所謂若空、若不空、若空不空、若非空非不空;不作如是示諸法相,是名不壞。所以者何?色實相即是性空,性空云何自壞性空?乃至菩提亦如是。」此中佛說譬喻:「如內虛空不壞[23]外虛空,以同體故。」

須菩提問:「世尊!若諸法性空無別異,菩薩於何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可其意言:「如是!若分別有二相,則不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名實智慧,於色法中[24]不行,所謂不著、不染。所以者何?是智慧不為取色故行,是故不行色中。

須菩[A2]提復問:「若菩提不取中行、不捨中行,當於何處行?」

取名實法,捨名空法。取名著行,捨名不著行。取名二行,捨名不二行。如是等分別。

佛反問須菩提:「於汝意云何?佛所化人為何處行?」

須菩提言:「是化人無處行,化人無心、無心數法故。菩提亦如是。」

復問:「於汝意云何?阿羅漢夢中菩提為在何處行?」

須菩提言:「阿羅漢尚不眠,何況夢中菩提有行處!」

問曰:

菩提有三種:阿羅漢菩提、辟支佛菩提、佛菩提。阿羅漢菩提不在有漏心中、無記心中行,但在無漏心中行;佛何以故問「阿羅漢夢中菩提何處行」?

答曰:

阿羅漢是一切漏盡聖人則無夢,佛以必無處故問,欲明必無行法。

問曰:

乃至佛猶尚有眠,何以知之?佛[1]甞命阿難:「汝四[2]襞優多羅僧敷,我欲小眠,汝為諸比丘說法。」又薩遮尼乾問佛:「佛自念晝日有眠不?」佛言:「春末夏初,以時熱故小眠[3]息,除食患故。」薩遮尼乾白佛:「餘人有言:『晝日眠是癡相。』」佛言:「汝置!汝不別癡相。諸漏能生後身相續不斷者,是名癡相,雖常不眠亦是癡;若是諸漏永滅無餘,雖眠不名癡。」如是等,經中處處說。須菩提何以言「阿羅漢尚不眠」?

答曰:

眠有二種:一者、眠而夢,二者、眠而不夢。阿羅漢非為安隱著樂故眠,但受四大身法,應有食、息、眠、覺,是故少許時息名為「眠」;不為夢眠。故須菩提言:「阿羅漢尚不眠。」

有人言:「離欲者,得禪定,色界繫四大入身中,身心歡樂則無有眠;慧解脫阿羅漢,色界四大不入身中,故有眠。」是故須菩提言:「阿羅漢尚不眠。」是故阿羅漢有眠、有不眠。

佛以方便力,為度眾生,受人法故現眠。

須菩提復問:「若不行者,云何菩薩從一地至十地,乃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可其意:「菩提雖無處行,未具足六波羅蜜諸法,終不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菩薩住色相,乃至菩提相中住,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捨色等法,亦不著菩提相,知色等法即是菩提,常寂滅,無法若增、若減,若垢、若淨,若得道、若得果。」但世諦故說菩薩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第一義中無有色乃至菩提。

佛欲明是事故,反問須菩提:「於汝意云何?汝斷煩惱得道時,有所得不?所謂如夢等五眾、若道、若道果,決定一法不?」

須菩提言:「不得也!」所以者何?須菩提意:住無相門中入道,云何取相?

佛言:「汝若乃至不得微細少法,云何說汝為阿羅漢?」

須菩提言:「世諦法故,說言阿羅漢;凡夫顛倒法中有得、有失,有眾生、有法。」

佛言:「菩提亦如是,世諦法故,說有菩薩、說有色等乃至菩提;菩提中,無有定法,亦無眾生,亦無菩提。菩薩觀是菩提法,無有增、無有減。所以者何?諸法性如是。菩薩亦不得是諸法性,何況有初發心乃至十地,及六波羅蜜、三十七品乃至十八不共法當有所得!無有是處!所以者何?諸法性是一切法根本尚不可得,何況六波羅蜜等是作法當有定實!如是!菩薩行是諸法性,得佛時,能大利益眾生。」

大智度論卷第九十
↑回到頂端↑
#2231023 - 2024-02-29 04:33:01 大智度論卷第九十一 [Re: yichinyichin]
yichinyichin 離線
飛龍在天
註冊: 2023-12-15
文章數: 485
大智度論釋照明品第八十一(卷第九十一)

龍樹菩薩造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經】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若菩薩摩訶薩行六波羅蜜、十八空、三十七助道法、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十八不共法,不具足菩薩道,不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世尊!菩薩摩訶薩當云何具足菩薩道,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告須菩提:「若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以方便力故,行檀波羅蜜,不得施、不得施者、不得受者,亦不遠離是法行檀波羅蜜,是則照明菩薩道。如是,須菩提!菩薩以方便力故具足菩薩道;具足已,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乃至十八不共法亦如是。」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摩訶薩習般若波羅蜜?」

佛告舍利弗:「若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以方便力故,不壞色、不隨色。何以故?是色性無故不壞、不隨,乃至識亦如是。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以方便力故,檀波羅蜜不壞、不隨。何以故?檀波羅蜜性無故。乃至十八不共法亦如是。」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若諸法無自性可壞、可隨者,云何菩薩摩訶薩[17]能習般若波羅蜜諸菩薩摩訶薩所學處?何以故?菩薩摩訶薩不學般若波羅蜜,不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告舍利弗:「如汝所言:『菩薩不學般若波羅蜜,不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離方便力故可得。舍利弗!若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若有一法可得,應當取;若不可得,何所取?所謂此是般若波羅蜜、是禪波羅蜜、是毘梨耶波羅蜜、是羼提波羅蜜、[1]是尸羅波羅蜜、[*]是檀波羅蜜,是色、受、想、行、識,乃至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舍利弗!是般若波羅蜜不可取相,乃至一切諸佛法不可取相。舍利弗!是名不取般若波羅蜜乃至佛法,是菩薩摩訶薩所應學。菩薩摩訶薩於是中學時,學相亦不可得,何況般若波羅蜜、佛法、菩薩法、辟支佛法、聲聞法、凡夫人法!何以故?舍利弗!諸法無一法有性。如是無性諸法,何等是凡夫人、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辟支佛、菩薩、佛?若無是諸賢聖,云何有法?[2]以是法故,分別說是凡夫人、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辟支佛、菩薩、佛?」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若諸法無性、無實、無根、[3]無本,云何知是凡夫人乃至是佛?」

[4]佛告舍利弗:「凡夫人所著處色,有性、有實不?」

「不也!世尊!但以顛倒心故。受、想、行、識,乃至十八不共法亦如是。」

「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以方便力故,見諸法無性、無根本故,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舍利弗白佛言:「云何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以方便力故,見諸法無性、無根本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佛告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不見諸法根本[5]住中退沒、生懈怠心。舍利[6]弗!諸法根本實無我、無所有、性常空,但顛倒愚癡故,眾生著陰、入、界。是菩薩摩訶薩見諸法無所有、性常空、自[7]性空時,行般若波羅蜜,自立如幻師,為眾生說法:慳者為說布施法,破戒者為說持戒法,瞋者為說忍[8]辱法,懈怠者為說精進法,亂[9]想者為說禪定法,愚癡者為說智慧法。令眾生住布施乃至智慧,然後為說聖法能出苦;用是法故,得須陀洹果乃至得阿羅漢果、辟支佛道,乃至[10]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菩薩摩訶薩得是眾生無所有,教令布施、持戒乃至智慧,然後為說聖法能出苦;以是法故,得須陀洹果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告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無[11]有所得過罪。何以故?舍利弗!是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不得眾生,但空法相續故名為眾生。舍利弗!菩薩摩訶薩住二諦中為眾生說法:世諦、第一義諦。舍利弗!二諦中眾生雖不可得,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以方便力故,為眾生說法。眾生聞是法,今世吾我尚不可得,何況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12]提及所用法!如是,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以方便力故,為眾生說法。」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是菩薩摩訶薩心曠大!無有法可得若一相、若異相、若別相,而能如是大[13]誓莊嚴。用是莊嚴故,不生欲界、不生色界、不生無色界,不見有為[14]性、不見無為[*]性,而於三界中度脫眾生,亦不得眾生。何以故?眾生不縛不解;眾生不縛不解故,無垢無淨;無垢無淨故,無分別[15]五道;無分別[*]五道故,無業無煩惱;無業無煩惱故,亦不應有果報、以是果報故生三界中。」

佛告舍利弗:「如是!如是!如汝所言。若眾生先有後無,諸佛、菩薩[16]則有過罪。諸法[*]五道生死亦如是,若先有後無,諸佛、菩薩則有過罪。舍利弗!今有佛、無[17]佛,諸法相常住不異,是法相中尚無我、無眾生、無壽命,乃至無知者、無見者,何況當有色、受、想、行、識!若無是法,云何當有[*]五道往來,拔出眾生處?舍利弗!是[18]諸法性常空,以是故,諸菩薩摩訶薩從過去佛聞是法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意。是中無有法我當得,亦無有眾生定著處法不可出,但以眾生顛倒故著。以是故,菩薩摩訶薩發大[19]誓莊嚴,常不退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菩薩不疑:『我當不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用實法利益眾生,令出顛倒。舍利弗!譬如幻師幻作百千萬億人,與種種飲食令飽滿,歡喜唱言:『我得大福!我得大福!』於汝意云何?是中有人食飲飽滿不?」

「不也!世尊!」

佛言:「如是!舍利弗!菩薩摩訶薩從初發意[20]已來,行六波羅蜜、四禪、四無量心、四無色定、四念處乃至八聖道分、十四空、三解脫門、八[21]背捨、九次第定、佛十力乃至十八不共法,具足菩薩道,成就眾生、淨佛國土,無眾生法可度。」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何等是菩薩摩訶薩道?菩薩行是道,能成就眾生、淨佛國土?」

佛告須菩提:「菩薩摩訶薩從初發意已來,行檀波羅蜜,行尸羅、羼提、毘梨耶、禪、般若波羅蜜,乃至行十八不共法,成就眾生、淨佛國土。」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摩訶薩行檀波羅蜜成就眾生?」

佛告須菩提:「有菩薩摩訶薩行檀波羅蜜時,自布施,亦教眾生布施,作是言:『諸善男子!汝等莫著布施!汝著布施故當更受身,[1]受身故多受眾苦。諸善男子!諸法相中無所施、無施者、無受者,是三法性皆空;是性空法不可取,不可取相是性空。』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檀波羅蜜時,布施眾生,是中不得布施、不得施者、不得受者。何以故?無所得[2]檀波羅蜜是名為檀波羅蜜。是菩薩不得是三法故,能教眾生,令得須陀洹果,乃至令得阿羅漢果、辟支佛道、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檀波羅蜜時,成就眾生。是菩薩自行布施,亦教他人行布施,讚歎布施法,歡喜讚歎行布施者。是菩薩如是布施已,生剎利大姓、婆羅門大姓、居士大家,若作小王、若轉輪聖王,是時,以四事攝取眾生。何等四?布施、愛語、利行、同事。是四事攝眾生已,眾生漸漸住於戒、四禪、四無量心、四無色定,四念處[3]乃至八聖道分,空、無相、無作三昧,得入正位中,得須陀洹果乃至得阿羅漢果,若得辟支佛道,若教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作是言:『諸善男子!汝等當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4]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易得耳!何以故?無有定法眾生所著處,但顛倒故眾生著。是故汝[5]當自離生死,亦當教他離生死;汝等當發心,能自利益,亦當得利益他人。』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應如是行檀波羅蜜!

「是行檀波羅蜜因緣故,從初發意已來,終不墮惡道,常作轉輪聖王。何以故?隨其所種,得大果報。是菩薩作轉輪聖王時,見有乞者,[6]作是念:『我[7]不為餘事故受轉輪聖王果,但為利益一切眾生故。』是時,作是言:『此是汝物,汝自取之,莫有所難,我無所惜!我為眾生故受生死,憐愍汝等故具足大悲。』行是大悲,饒益眾生,亦不得實定眾生[8]相,但有假名故可說是眾生;是名字亦空,如[9]嚮聲,實不可說相。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應如是行檀波羅蜜,於眾生中無所惜,乃至不惜[10]自身[11]肌肉,何況外[12]物!以是法故,能出眾生生死。何等是法?所謂檀波羅蜜、尸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乃至十八不共法,令眾生從生死中得脫。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住檀波羅蜜中布施已,作是言:『諸善男子!汝等來持戒,我當供給汝等,令無乏短,衣、食、臥具乃至資生所須,盡當給汝;汝等乏少故破戒,我當給汝所須,令無所乏,若飲食乃至七寶。汝等住是戒律儀中,漸漸當得盡苦,[13]成於三乘而得度脫:若聲聞乘、辟支佛乘、佛乘。』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住檀波羅蜜中,若見眾生瞋惱,作是言:『諸善男子!汝等以何因緣故瞋惱?我當與汝所須;汝等所欲,從我取之,悉當給汝,令無所乏,若飲食、衣服,乃至資生所須。』是菩薩住檀波羅蜜中,教眾生忍辱,作是言:『一切法中無有堅實,汝等所瞋,是因緣空無堅實,皆從虛妄憶想生,[14]汝無有根本。[15]汝瞋恚壞心,惡口罵詈,刀杖相加,以至害命!汝等莫以是虛妄法起瞋故,墮地獄、畜生、餓鬼中及餘惡道,受無量苦。汝等莫以是虛妄無實諸法故而作罪業;以是罪業故,[16]尚不得人身,何況得生佛世!諸人!佛世難值、人身難得,汝等莫失好時!若失好時,則不可救。』是菩薩摩訶薩如是教化眾生,自行忍辱,亦教他人令行忍辱,讚歎忍辱法,歡喜讚歎行忍辱者。是菩薩令眾生住忍辱中,漸以三乘得盡眾苦。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住檀波羅蜜,令眾生住忍辱。

「須菩提!云何菩薩摩訶薩住檀波羅蜜,令眾生精進?須菩提!菩薩見眾生懈怠,作[17]如是言:『汝等何以懈怠?』眾生言:『因緣少故。』是菩薩行檀波羅蜜時,語諸人言:『我當令汝因緣具足,若布施、若持戒、若忍辱。如是等因緣,令汝具足。』是眾生得菩薩利益因緣故,身精進、口精進、心精進;身精進、口精進、心精進故,一切善法具足,修聖無漏法;修聖無漏法故,當得須陀洹果乃至阿羅漢果、辟支佛道,若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檀波羅蜜時,住精進波羅蜜,攝取眾生。

「須菩提!云何菩薩摩訶薩行檀波羅蜜時,教化眾生令修禪波羅蜜?」

佛告須菩提:「菩薩見眾生亂心,作是言:『汝等可修禪定!』眾生言:『我等因緣不具足故。』菩薩言:『我當與汝等作因緣,以是因緣故,令汝心不隨覺觀,[18]亦不馳散。』眾生以是因緣故斷覺觀,入初禪、二禪、三禪、四禪,行慈、悲、喜、捨心。眾生以是禪、無量心因緣故,能修四念處乃至八聖道分;修三十七助道法時,漸入三乘而[1]得涅槃,終不失道。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檀波羅蜜時,以禪波羅蜜攝取眾生,令行禪波羅蜜。

「須菩提!云何菩薩摩訶薩行檀波羅蜜,以般若波羅蜜攝取眾生?須菩提!菩薩見眾生愚癡,無有智慧,作是言:『汝等何以故不修智慧?』眾生言:『因緣未[2]具故。』菩薩住檀波羅蜜中,作是言:『汝等所須得智慧[*]具,從我取之,所謂布施、持戒、忍辱、精進、入禪定。是因緣具足已,汝等如是思惟:「思惟般若波羅蜜時,有法可得不?若我、若眾生、若壽命、乃至知者、見者可得不?若色、受、想、行、識,若欲界、色界、無色界,若六波羅蜜,若三十七助道法,若須陀洹果,若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果、辟支佛道,若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可得不?」』是眾生如是思惟時,於般若波羅蜜中,無有法可得可著處;若不著諸法,是時不見法有生有滅、有垢有淨;不分別是地獄、是畜生、是餓鬼、是阿修羅眾、是天、是人,是持戒、是破戒,是須陀洹、是斯陀含、是阿那含、是阿羅漢、是辟支佛、是佛。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檀波羅蜜時,以般若波羅蜜攝取眾生。

「須菩提!云何菩薩摩訶薩住檀波羅蜜中,以尸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乃至[3]以三十七助道法,攝取眾生?須菩提!菩薩摩訶薩[4]住檀波羅蜜中,以供養具利益眾生。以是利益因緣故,眾生能修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聖道分;眾生行是三十七助道法,於生死中得解脫。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以無漏聖法攝取眾生。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教化眾生時,如是言:『諸善男子!汝等從我取所須物,若飲食、衣服、臥具、香華乃至七寶等種種資生所須,汝當以是攝取眾生,汝等長夜利益安樂。莫作是念:「是物非我所有。」我長夜為眾生故,集此諸物;汝等當取是物,[5]如己[6]物無異。』教化眾生令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乃至令得三十七助道法、佛十力乃至十八不共法,亦令得無漏[7]法果,所謂須陀洹乃至阿羅漢果、辟支佛道、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檀波羅蜜時,應如是教化眾生,令得離三惡道[8]及一切生死往來苦。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住尸羅波羅蜜教化眾生,作是言:『眾生!汝等[9]少何因緣故破戒?[10]我當與汝作具足因緣,若布施乃至智慧及種種資生所須。』是菩薩住尸羅波羅蜜,利益眾生,令行十[11]善,遠離十不善道。是諸眾生持諸戒,不破戒、不缺戒、不濁戒、不雜戒、不取戒,漸以三乘而得盡苦。[12]尸羅波羅蜜為首,如檀波羅蜜說,餘四波羅蜜亦如是。」

[13]【論】

問曰:

先說「菩薩行六波羅蜜等諸助道法,不具足菩薩道,則不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今須菩提應自知「行六波羅蜜等,具足菩薩道,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更問?

答曰:

須菩提不疑「云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今但問「云何具足菩薩道,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答:「若菩薩[14]用六波羅蜜等諸法,以方便力和合故能行;是時,具足菩薩道。方便力者,不決定得是布施等三事,亦不離是三事,行檀波羅蜜;是時,照明菩薩道。」

照明、具足是一義。若菩薩決定得布施等三事,直墮常顛倒、取相著法等過罪;若不得是三事,則墮斷滅邊,著空,還起邪見等諸煩惱,便離菩薩道。若菩薩離是二邊——因空捨是施等假名字虛誑法,因諸法實相離是著空無施者、無受者;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相,觀是布施亦爾無異。如是布施名為具足。乃至十八不共法亦如是。

舍利弗在會中,聞佛與須菩提說:「般若甚深果報,大有利益。」雖有利益,無決定性,云何可習?

佛答:「菩薩行般若波羅蜜時,不壞色、不隨色,如是名習般若波羅蜜。」菩薩初發心,為知實法故,常行般若波羅蜜;次第隨其所宜,行布施等諸法。是[15]故常說:「菩薩行般若波羅蜜時,行布施等諸法。」

色不壞者,不言是色無常,不言是色空無所有,是名不壞色。

不隨色者,不如眼見色取相生[16]著。

復次,不說「是色若常、若無常、若苦、若樂等」,是名不隨色。[17]常、無常等皆非色實相。

復次,不說「是色根本從世性中來、若從微塵中來、從大自在天中來」,亦不說「從時來」,亦不說「自然生」,亦不說「無因[18]無緣而強生」。

如是等名為不隨、不壞。

此中佛自說因緣:「是色性無故,不隨、不壞。」性無者,是色從一切四大和合,假[19]名為色;是中無定一法名為色。如先「破色」中說。是色從因緣和合生故,即是無性;若無性,即是性空。若得是色相性空,即是習般若波羅蜜。乃至十八不共法亦如是。

復問:「世尊!若諸法無自性可壞可隨者,云何菩薩習般若波羅蜜?不學般若波羅蜜,不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可舍利弗意,自說因緣:「若菩薩用方便力行六波羅蜜,是人雖知諸法空,而能起般若波羅蜜。舍利弗!若菩薩求一切法,若得少許定性,則可取可著;今菩薩實求覓一切法,不得定實,所謂是般若波羅蜜、是禪波羅蜜,乃至是十八不共法,是諸法皆不可得;不可得故,何所取?舍利弗!是名菩薩無取般若波羅蜜。菩薩應學無取般若[1]波羅蜜。」無取尚不可得,何況般若等諸法!一切法無性故。

舍利弗復問:「若一切法無性,云何知是凡人乃至佛?」

佛答:「一切法雖無根本定相,但凡人顛倒故著。菩薩行般若波羅蜜時,以方便力故,見一切法無根本,而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是菩薩深行諸法性空故,不見一切法有根本,[2]不見故不懈不退;了了知一切法無我、無所有性、性常空。但眾生愚癡顛倒故,著是陰、界、入。是時,菩薩思惟籌量諸法甚深寂滅相,而眾生深著虛誑顛倒。菩薩自立如幻師,種種神通變化,說法度人,如幻所作,無憎無愛,等心說法,所謂慳者教施等六法;復為說轉勝法,令出生死,得須陀洹果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問曰:

六波羅蜜外更有何法為勝?何以言更為說[3]勝法?

答曰:

此中不說波羅蜜,但為慳者說施,乃至癡者為說智慧。諸[4]佛、菩薩法,有初、有後。初法,所謂布施、持戒;受戒施果報,得天上福樂。為說五欲味利少失多,受世間身,但有衰苦;讚歎遠離世間、斷愛法,然後為說四諦,令得須陀洹果。此中菩薩但說欲令眾生得佛道故,先教令行六法。此中善智慧不名為三解脫門所攝;是善智慧能生布施等善法,能滅慳貪、瞋恚等惡法,能令眾生得生天上。何以知之?更有勝法[5]故。

勝法者,所謂四諦聖法、出法。一切聖人所行法,名為聖法;出[6]三界生死,名為出法。以是四諦說法故,隨眾生根因緣,令得須陀洹果乃至得一切種智。此中雖不說初六法,說布施等,當知已攝。

復次,菩薩為佛道故說是六法;但眾生意劣故,自取小乘,是故不說「布施、持戒生天受報等初六法」。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先說菩薩是畢竟不可得法;今為無所有眾生說法,令得無所有法,所謂須陀洹果乃至一切種智。世尊!菩薩[7]今得無所有法故,能令眾生得無所有法——無所得是有所得?」

佛答:「菩薩行般若波羅蜜時,無有有所得過!何以故?菩薩行般若波羅蜜時不見眾生及法,但諸因緣和合,假名眾生。」

菩薩住二諦中,為眾生說法,不但說空、不但說有;為愛著眾生故說空,為取相著空眾生故說有;有、無中二處不染。如是方便力為眾生說法:「眾生!現在我身及我尚不可得,何況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舍利弗歡喜白佛言:「世尊!曠大心是菩薩!」

曠大心者,此中自說因緣,所謂:「無有法可得若一相、若異相。」如人市買,必須交易;大心人則不然。無所依止而能發大莊嚴,大莊嚴故不生三界,亦拔眾生令出三界,而眾生不可得,不縛不解故,一切法空。從久遠[8]以來,煩惱顛倒皆是虛誑不實,是故名無縛;[9]縛無故亦無解。縛即是垢,解即是淨。無淨無垢故,無六道分別;不分別六道故,無罪福業;罪福業無故,無煩惱能起罪福業者;不起罪福業,亦不應有果報。如是諸法[10]畢竟空中而作大莊嚴,是為希有!譬如人虛空中種樹,樹葉花果,多所利益。

佛可舍利弗意。

舍利弗難是空故,佛亦答、亦可——以其說空故可,以其難空故答,所謂:「舍利弗!若眾生及諸法先有今無,諸佛賢聖有過罪。」過罪者,所謂令眾生入無餘涅槃,永滅色等一切法;入空中皆無所有,以斷滅眾生及一切法,故有[11]過罪。

舍利弗!眾生及一切法先來無,若有佛、無佛,常住不異,是諸法實相;是故無六道生死,亦無眾生可拔出。舍利弗!一切法先空,是故菩薩於諸佛所聞諸法如是相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作是念:「菩提中亦無有法可得,亦無實定法令眾生著而不可度,但眾生癡狂顛倒故,著是虛誑法。」

是故菩薩發大莊嚴,不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作是念:「我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非不得;得已,用實法利益眾生;利益眾生故,眾生從顛倒得出。」

欲明了是事故,經中說幻師譬喻:幻師即是菩薩,幻師所作園林、[A1]廬觀即是六波羅蜜等度眾生法,幻師所作象馬、男女即是菩薩所度眾生。如幻師一身,以幻力故,幻作眾生、園林、[A2]廬觀等娛樂眾[1]生;若幻師以所幻作事為實,於所幻人求其恩[2]惠,即是[3]狂人!菩薩亦如是,從諸佛聞一切法性空如幻,而以布施等利益眾生;欲求恩[*]惠福報,即是顛倒。

問曰:

幻法呪術實有,幻所作物可虛。如眾生空,菩薩亦空,菩薩不化作眾生,何得為喻?

答曰:

諸法實相中,法尚無,何況眾生!眾生異名,名為幻師,幻師實無,何以言「幻師有而所幻者無」?如汝以幻師實有、所幻者無,聖人觀幻師及所幻物不異。以明了事故說譬喻,取其少許相似處為喻,[4]何以盡取為難?如師子喻王,師子於獸中無畏,王於群下自在無難,故以為喻;復何可責四腳負毛為異[5]也?佛說性空法,諸法皆空,猶有眾生,是故說幻為喻。我今說喻以破眾生,汝云何復以眾生為難?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何等是成就眾生、淨[6]佛國土道?」

須菩提雖知菩薩道,以中說甚深性空故,聽者生疑,是故發問。

佛答:「菩薩從初發心,行六波羅蜜乃至十八不共法,是菩薩道;行是道,成就眾生、淨佛國土。」

須菩提復問:「云何行是法成就眾生?」

須菩提意:若是法性空,眾生亦性空,云何可得成就?

佛答:「菩薩以方便力故,以布施法教化眾生,不教令著布施以為真實。」方便者,菩薩語眾生:「汝曹,善男子!來布施,莫著是布施。」如經中說。眾生以布施生貴樂處,貴樂因緣故生我憍慢,[7]我憍慢增長故破善法,破善法故墮三惡道;是故菩薩先教言:「莫[8]著布施!」但因是布施、修持戒等善法,皆迴是法向涅槃。所以者何?是性空諸法實相,不可取相。如是菩薩方便力[9]故教化眾生,令得須陀洹果乃至佛道。

是菩薩自行布施,亦教眾生布施。若不自施,或有人言:「若施是好法,何不自行?」是故菩薩先自布施。復次,菩薩深愛[10]善法,布施是初門,是故行是布施。又菩薩深慈悲眾生,以慈悲心雖大,而不能充滿眾生,是故先行布施,令其心[11]濡,可以引導。布施因緣生於四姓及作轉輪王;以四攝法攝取眾生,漸漸以三乘法令得涅槃。教他布施,讚歎布施法,歡喜讚歎行布施者,是深愛布施,見同行故,歡喜讚歎。復次,憐愍心於眾生,若見修福,則為之歡喜;如慈父見子行善,心則歡喜。是人四種行布施,生剎利等貴[12]姓中。

以布施攝已,漸漸教令持戒、禪定等,乃至令得辟支佛道。或見眾生有大心者,有少許慈悲心,是人怖畏生死長遠故,其心懈退;菩薩方便力故,語是眾生:「咄!眾生!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易得,汝等何以為難?眾生所著處,此中無有定實法能遮者、難解者。汝等當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既自得度,復[13]當度脫眾生!」度脫眾生者,菩薩自乘大乘得度,以三乘隨眾生所應度而度之;既自利益,復利益他人。利益[14]他者,既自[15]作佛,而以三乘度脫眾生。若菩薩能如是行般若波羅蜜者,從初發心,終不墮三惡道,常作轉輪聖王者,菩薩多生欲界。何以故?以無色界中無形故,不可教化;色界中多味著禪定樂,無厭惡心故難化;亦不生欲天。所以者何?著妙五欲多故難化。在人中,世世以四事攝眾生故,作轉輪聖王。

此中佛自說因緣:「隨其所[16]種,得大果報等。」如經中說布施相。

復有菩薩行檀波羅蜜時,見眾生破戒,作是言:「汝曹以因緣不具足故破戒,我當給汝所須,令無乏少。」破戒人有二種:一者、持戒因緣不具足故,如貧窮人,飢寒急故作賊;二者、持戒因緣雖具足,以習惡心故,好行惡事。貧窮破戒者,菩薩語之言:「汝但持戒,我當給汝所須!汝等住持戒中,漸漸以三乘而得度脫。」是名「[17]因布施生戒」。

眾生以不如意事故瞋:若以求物不如意故瞋,人不稱意故瞋。菩薩住檀中,隨其意而給足之。

問曰:

若貧乏者給施令不瞋,可爾;人不得稱意,惱之令瞋,復云何?

答曰:

以如意珠施之,則使人皆稱意。珠之威德故,人無瞋者;如行者入慈三昧故,人無瞋者。是故說:「少何因緣故瞋?我當令汝所少具足。」

復次,一切法性皆空無所有,汝所瞋因緣亦皆虛誑無定,汝云何以虛誑事故,瞋罵、加害乃至奪命?起此重罪業故,墮三惡道,受無量苦。汝莫以虛誑無實事故,而受大罪!

如山中有一佛圖,彼中有一別房,[1]房中有鬼來恐惱道人故,諸道人[2]皆捨房而去。有一客僧來,維那處分,令住此[3]空房,而語之言:「此房中有鬼神喜惱人,能住中者住。」客僧自以持戒力、多聞故,言:「小鬼何所能?我[4]能伏之!」即入房住。暮更有一僧來求住處,維那亦令在此房住,亦語:「有鬼惱人。」其人亦言:「小鬼何所能?我當伏之!」先入者,閉戶,端坐待鬼;後來者,夜闇,打[5]戶求入。先入者謂為是鬼,不為開戶;後來者極力打[*]戶。在內道人以力拒之,外者得勝,排戶得入;內者打之,外者亦極力熟打。至明旦相見,乃是故舊同學,各相愧謝。眾人雲集,笑而怪之。

眾生亦如是,五眾無我、無人,空取相致鬪諍;若支解在地,但有骨肉,無人、無我。是故菩薩語眾生言:「汝莫於根本空中鬪諍作罪,[6]鬪諍故,人身尚不可得,何況值佛!當知人身難得,佛世難值,好時易過;一墮諸難,永不可治!」若墮地獄,燒炙屠割,何可教化?若墮畜生,共相殘害,亦不可化。若墮餓鬼,飢渴熱惱,亦不可化。若生長壽天,千萬佛過,著禪定味故,皆不覺知。如安息國諸邊地生者,皆是人身,[7]愚不可教化。雖生中國,或六情不具、或四[8]支不完、或[9]盲聾瘖[10]啞、或不識義理。或時六情具足、諸根通利,而深著邪見、言無罪福,不可教化。是故為說:「好時易過,墮諸難中不可得度。」

餘波羅蜜,如經中廣說故,不復解之。

問曰:

住檀波羅蜜行五波羅蜜訖,何以復更說六波羅蜜?

答曰:

上一度中次第具足五,今則一時總說。

復次,先但說六波羅蜜,今通說三十七品及諸道果。

問曰:

三十七品自從心出,云何是因緣可與?

答曰:

菩薩供給坐禪者衣服、飲食、醫藥、法杖、禪毱、禪鎮,令得好師教照,令得好弟子受化;與骨人令觀,與禪經,令人為說禪法——如是等三十七助道法因緣。

又令人為說摩訶衍法:「汝等所須衣服、飲食,盡來取之,便是汝物,莫自疑難!汝等得是物已,自行六波羅蜜,亦教化他人令行六波羅蜜。是布施性皆空,汝等莫著是施及以果報。」

眾生得是性空,漸漸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入無餘涅槃。

如布施為首生五波羅蜜,餘波羅蜜亦如是。

大智度論卷第九十一
↑回到頂端↑
#2231024 - 2024-02-29 04:37:40 大智度論卷第九十二 [Re: yichinyichin]
yichinyichin 離線
飛龍在天
註冊: 2023-12-15
文章數: 485
大智度論釋淨佛國土品第八十二(卷第九十二)

龍樹菩薩造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經】

爾時,須菩提作是念:「何等是菩薩摩訶薩道?菩薩住是道,能作如是大莊嚴?」

佛知須菩提心所念,告須菩提:「六波羅蜜是菩薩摩訶薩道,三十七助道法是菩薩摩訶薩道,十八空是菩薩摩訶薩道,八背捨、九次第定是菩薩摩訶薩道,佛十力乃至十八不共法是菩薩摩訶薩道,一切法亦是菩薩摩訶薩道。須菩提!於汝意云何?頗有法菩薩所不學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須菩提!無有法菩薩所不應學者。何以故?菩薩不學一切法,不能得一切種智。」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若一切法空,云何言菩薩學一切法?將無世尊無戲論中作戲論耶?所謂是此、是彼,是世間法、是出世間法,是有漏法、是無漏法,是有為法、是無為法,是凡夫人法、是阿羅漢法、是辟支佛法、是佛法!」

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一切法實空。須菩提!若一切法不空者,菩薩摩訶薩不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今一切法實空故,菩薩摩訶薩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如汝所言,若一切法空,將無佛於無戲論中作戲論,分別此彼,是世間法、是出世間法,乃至是佛法?須菩提!若世間眾生知一切法空,菩薩摩訶薩不學一切法、得一切種智。須菩提!今眾生實不知一切法空,以是故,菩薩摩訶薩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分別諸法為眾生說。

「須菩提!於是菩薩道,從初已來,應如是思惟:『一切諸法中定性不可得,但從和合因緣起法故有名字諸法。我當思惟諸法實性無所著——若六波羅蜜性、若三十七助道法、若須陀洹果乃至阿羅漢果、若辟支佛道、若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一切[23]法、一切法性空,空不著空,空亦不可得,何況空中有著!』須菩提!菩薩摩訶薩如是思惟,不著一切法而學一切法。住是學中,觀眾生心行——是眾生心在何處行?知眾生虛妄不實中行。是時,菩薩作是念:『是眾生著不實虛妄法,易度耳!』是時,菩薩摩訶薩住般若波羅蜜[1]時,以方便力故,如是教化言:『汝諸眾生!當行布施,可得饒財,亦莫恃布施果[2]報而自高。何以故?是中無堅實法。持戒、禪定、智慧,亦如是。諸眾生!行是法,可得須陀洹果乃至阿羅漢果、辟支佛道、佛道——莫念有是法!』如是教化,行菩薩道而無所著,是中無有堅實故。若如是教化,[3]是名行菩薩道,於諸法無所著故。何以故?一切法無[4]所著相,以性無故、性空故。

「須菩提!是菩薩摩訶薩如是行菩薩道時,無所住。是菩薩用不住法故,行檀波羅蜜亦不住是中,行尸羅波羅蜜亦不住是中,行羼提波羅蜜亦不住是中,行毘梨耶波羅蜜亦不住是中,行禪波羅蜜亦不住是中,行般若波羅蜜亦不住是中。行初禪亦不住是中。何以故?是初禪初禪相空,行禪者亦空,所用法亦空;第二、第三、第四禪亦如是。慈悲喜捨、四無色定、八背捨、九次第定亦如是。得須陀洹果亦不住是中,得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亦不住是中,得辟支佛道亦不住是中。」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何因緣故不住是中?」

佛言:「二因緣故,不住是中。何等二?一者、諸道果性空,無住處,亦無所用法,亦無住者;二者、不以少事為足,作是念:『我不應不得須陀洹果,我必應當得須陀洹果,我但不應是中住;乃至辟支佛道,我不應不得,我必應當得,我但不應是中住。乃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應住。何以故?我從初發意已來,更無餘心,一心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菩薩一心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中,遠離餘心,所作身、口、意業皆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是菩薩摩訶薩住是一心,能生菩提道。」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若一切諸法不生,云何菩薩摩訶薩能生菩提道?」

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一切法無生。云何無生?無所作、無所起者,一切法不生故。」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有佛、無佛,諸法法相不常住耶?」

佛言:「如是!如是!有佛、無佛,是諸法法相常住。以眾生不知是法住法相,為是故,菩薩摩訶薩為眾生故生菩提道,用是道拔出眾生生死。」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用生道得菩提?」

佛言:「不也!」

「世尊!用不生道得菩提?」

佛言:「不也!」

「世尊!用不生非不生道得菩提?」

佛言:「不也!」

須菩提言:「世尊!云何當得菩提?」

佛言:「非用道得菩提,亦不用非道得菩提。須菩提!菩提即是道,道即是菩提。」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若菩提即是道、道即是菩提者,今菩薩未作[5]佛,應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云何說諸佛、多陀阿伽度、阿羅呵、三藐三佛陀有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

佛告須菩提:「於汝意云何?佛得菩提不?」

「不也!世尊!佛不得菩提。何以故?佛即是菩提,菩提即是佛。」

「如須菩提所問:『菩薩時亦應得菩提!』須菩提!是菩薩摩訶薩具足六波羅蜜、三十七助道法,具足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十八不共法,具足住如金剛三昧,用一念相應慧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6]是時名為佛,一切法[7]中得自在。」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摩訶薩淨佛國土?」

佛言:「有菩薩從初發意已來,自除身麁業、除口麁業、除意麁業,亦淨他人身、口、意麁業。」

「世尊!何等是菩薩摩訶薩身麁業、口麁業、意麁業?」

佛告須菩提:「不善業,若殺生乃至邪見,是名菩薩摩訶薩身、口、意麁業。

「復次,須菩提!慳貪心、破戒心、瞋心、懈怠心、亂心、愚癡心,是名菩薩意麁業。

「復次,戒不淨,是名菩薩身、口麁業。

「復次,須菩提!若菩[8]薩遠離四念處行,是名菩薩麁業;遠離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聖道分,空三昧、無相、無作三昧,亦名菩薩麁業。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貪須陀洹[9]果,乃至貪阿羅漢果證、辟支佛道,是名菩薩摩訶薩麁業。」

[10]【論】

釋曰:

上來須菩提常種種問空法,以時會疑其[A1]已體寂滅無戲論法猶復多問,是以不問而心念。

復次,有菩薩及諸天深入禪定,不好語言而欲得法利,是故須菩提不發言而心念。

問曰:

須菩提雖無言,而世尊以言答?

答曰:

佛身色,視無厭足;如色無厭,聲亦如是,雖語而不妨細禪定行,是故佛以言答。

復次,佛安立寂滅相,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中住,不分別一切法若善、若不善等;眾生有疑而問,佛隨所問、所念而答,是故不與須菩提同。

須菩提聞是六波羅蜜等諸法甚深義,不能得其邊,是故問:「何等是菩薩道?行是道,如清淨[11]無所著六波羅蜜等諸善法莊嚴?」

佛知其意,於須菩提所益雖少,為增益諸菩薩故,答:「六波羅蜜等是菩薩道。」

六波羅蜜是菩薩初發心道;次行四禪、八背捨、九次第定及三十七[1]道品,但求涅槃;十八空、佛十力等微細,但為求佛道。

六波羅蜜道,多為眾生故;三十七品等,但求涅槃;十八空等,於涅槃中出過聲聞、辟支佛地,入菩薩位道。是三種,皆是生身菩薩所行。所以者何?分別諸法故。

今又一切法皆是菩薩道,[2]是法性生身菩薩所行,不見諸法有好惡,安立諸法平等相故。此中佛自說因緣:「菩薩應學一切法,若一法不學,則不能得一切種智。」學一切法者,用一切種門,思惟、籌量、修觀、通達。

須菩提白[3]佛:「若一切法一相,所謂空,云何菩薩學一切法?將無於無戲論相法中作戲論耶?所謂此彼諸法。」

略說是戲論相:此東、彼西,是上、是下,是常、是無常,是實、是[4]虛,是世間、是出世間,乃至是二乘法、是佛法。

佛可[5]具說:「一切法空相。若法實定有不空者,即是無生無滅,無生無滅故無四諦,無四諦故無佛、[6]法、僧寶,如是三寶等諸法皆壞。今諸法實空,乃至空相亦空;眾生愚癡顛倒故著。是故於眾生中起悲心,欲拔出故,求佛身力;欲令眾生信受其語,捨顛倒,入諸法實相。是故菩薩雖知諸法空,而為利益眾生分別說;若眾生自知諸法空,菩薩但自住空相中,不須學分別一切法。」

菩薩行菩薩道時,從初發意[7]已來,如是思惟:「一切法無定實性,但從因緣和合起;是眾因緣亦各各從和合起,乃至到畢竟空。畢竟空唯是一法實;餘者無性,故皆虛誑。我從無始世來,著是虛誑法,於六道中厭受苦惱。我今是[8]三世十方佛子,般若是我母,今不應復隨逐虛誑[9]法。」是故菩薩乃至畢竟空中亦不著,何況餘法,所謂檀波羅蜜等!

爾時,菩薩照明菩薩道,其心安隱,自念:「我但斷著心,道自然至。」

知是事已,念眾生[10]深著世間,而畢竟空亦空、無性、無有住處,眾生難可信受。為令眾生信受是法故,學一切法,修行生起是度眾生方便法。

觀眾生心行所[11]趣,知好何法、念何事、[12]何所志願。觀時悉知眾生所著處皆是虛誑顛倒,憶想分別故著,無有根本實事。爾時,菩薩大歡喜,作是念:「眾生易度耳!所以者何?眾生所著皆是虛誑無實。」

譬如人有一子,喜在不淨中戲,聚土為[13]穀,以草木為鳥獸,而生愛著;人有奪者,瞋恚啼哭。其父知已,此子今雖愛著,此事易離耳,[14]小大自休。何以故?此物非真故。菩薩亦如是,觀眾生愛著不淨臭身及五欲是無常,種種苦因,知是眾生得信等五善根成就時,即能捨離。

若小兒所著實是真物,雖復年至百歲,著之轉深,不可得捨;若眾生所著[15]之物定實有者,雖得信等五根,著之轉深,亦不能離。以諸法皆空、虛誑不實故,得無漏清淨智慧眼時,即能遠離所著,大自慚愧;譬如狂病,所作非法,醒悟之後,羞慚無顏。

菩薩知眾生易度已,安住般若中,以方便力教化眾生:「汝等當行布施,可得饒財,莫恃是布施果報而自憍高!此中無有堅實,皆當破壞,與未布施時無異。」持戒等乃至十八不共法,亦如是。是諸法雖清淨、大有所益,皆是有為法,從因緣生,無有自性;汝等若著是法,能生苦惱。譬如熱金丸,雖是寶物,捉則燒手。

如是菩薩教化眾生行菩薩道,自無所著,亦為眾生說無所著。以無著心行檀波羅蜜故,於檀中不住。不住者,所謂布施時不取三種相,亦不著果報而自高生罪業,布施果報滅壞時亦不生惱。尸[16]羅波羅蜜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如是。此中佛自說不住因緣有[17]二種:一者、菩薩深入空,不見諸法性,故不住;二者、不以小事為足,故不住。

是菩薩無有異心,但一向能生菩提道。

須菩提白佛:「若一切法無生,云何菩薩能生菩提道?」

佛可須菩提意:「一切法無生,我實處處說諸法無生,非為凡夫說,但為得無作解脫、不起三種業者說。」

復問:「世尊!佛自說:『有佛、無佛,諸法法相常住。』如聖人法相空,凡[18]夫亦如是!」

佛可其所說,諸法實相常住,以眾生不知不解故,起菩提道。但為除凡夫顛倒法,故名為道;若決定有道可著者,即復是顛倒。道、非道平等即是道,是故不應難!

須菩提復問:「云何可得菩提?用生道故得耶?」

佛言:「不也!」何以故?生道者,菩薩觀是有為法生滅相謂是實,是故[19]言不。如先說熱金丸喻。不生法即是無為,無作法故,亦不可以得菩提。

「生不生」,二俱有過故。

「非生非不生得菩提耶?」

答言:「不也!」

問曰:

若「生不生」二俱有過,「非生非不生」[1]復不應有過,何以言不得?

答曰:

若分別「非生非不生」是好、是醜,取相生著故,故言有過;若能不著,則是菩提道。

須菩提問:「若不以四句得者,云何得道?」

佛答:「不以道、不以非道,則得菩提。」何以故?「菩提即是道,道即是菩提。」

菩提名諸法實相,是諸佛所得究竟實相,無有變異。一切法入菩提中,皆寂滅相;如一切水入大海,同為一味。是故佛說:「菩提性即是道性。」若菩提性、道性異者,不名菩提為無戲論寂滅相,是故說:「菩提即是道,道即是菩提。」

復次,是二法異者,行道不應到菩提——諸法因果,不一不異故。

須菩提復問:「若爾者,菩薩行道應便是佛!」所以者何?道即是菩提故。又佛應是菩薩!何以故?菩提即是道故。今何以說有差別——佛有十力等、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

須菩提為新學菩薩故,分別難佛:「菩薩應即是佛!」

佛以反問答:「佛得菩提不?」

答言:「不也!何以故?菩提不離佛、佛不離菩提;二法和合故,是佛、是菩提。」是故不應難言「菩薩即是佛」。此總相答。

問曰:

佛是眾生,菩提是法,云何言「佛即是菩提」?

答曰:

先有三十二相莊嚴身、六波羅蜜等功德莊嚴心,而不名為佛;得菩提故,名之為佛。是故言:「佛與菩提不異。」微妙清淨五眾和合假名為佛,法即是五眾,五眾不離假名,菩提即是五眾實相,一切法皆入菩提故。是故「佛即是菩提、菩提即是佛」,但凡夫心中分別有異。

問曰:

[2]汝先論議中說言「菩提與道不一不異」,經中何以說「道即是菩提,菩提即是道」,「佛即是菩提,菩提即是佛」?

答曰:

一、異雖俱不實而多用一,故此中說「菩提即是道,道即是菩提」,無咎!如常、無常是二邊,常多生煩惱故不用,無常能破顛倒故多用;事既成辦,亦捨無常。此中亦如是,若以觀種種別異法故多生著心;若觀諸法一相——若無常、苦、空等,是時煩惱不生;著心少故,是故多用是「一」。於實義中,一亦不用;若著一,即復是患。

復次,別異無故,一亦不可得,相待法故;但以不著心,不取一相,故說無咎。一不實故,菩薩不得即是佛。

復次,今佛更答須菩提,自說因緣:「菩提雖寂滅相,而菩薩能具足六波羅蜜等諸功德,住金剛三昧,以一念相應慧,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爾時,於一切法中自在,得名為佛。」菩薩雖知道及菩提不異,未具足諸功德故,不名為佛。又佛諸事畢竟,願、行滿足故,不名為菩薩。得者是佛,法是菩提,求菩提者是菩薩。

須菩提從佛聞菩提相、道相,成就眾生已,今問淨佛國土事。諸阿羅漢、辟支佛無有力知淨佛國事,是故問。

問曰:

何等是淨佛土?

答[3]曰:

佛土者,百億日月、百億須彌山、百億四天王等諸天,是名三千大千世界。如是等無量無邊三千大千世界,名為一佛土。

佛於此中施作佛事,佛常晝三時、夜三時以佛眼遍觀眾生:「誰可種善根?誰善根[4]成就應增長?誰善根成就應得度?」見是已,以神通力隨所見教化。眾生心隨逐外緣,得隨意事,則不生瞋惱;得不淨、無常等因緣,則不生貪欲等煩惱;若得無所有、空因緣,則不生癡等諸煩惱。是故諸菩薩莊嚴佛土,為令眾生易度故。國土中無所乏少,無我心故,則不生慳貪、瞋恚等煩惱。

有佛國土,一切樹木常出諸法實相音聲,所謂無生無滅、無起無作等;眾生但聞是妙音,不聞異聲,眾生利根故,便得諸法實相。如是等[5]佛土莊嚴,名為淨佛土。如《阿彌陀》等諸經中說。

佛答:「菩薩從初發意來,自淨麁身、口、意業,亦教他人淨麁身、口、意業。」

問曰:

若菩薩淨佛土,是菩薩得無生法忍、住神通波羅蜜,然後能淨佛土;今何以言「從初發意來,淨麁身、口、意業」?

答曰:

三業清淨,非但為淨佛土,一切菩薩道皆淨。此三業初淨身、口、意業,後為淨佛土。自身淨,亦淨他人。何以故?非但一人,生國土中者皆共作因緣。內法與外法作因緣,若善、若不善:多惡口業故,地生荊棘;諂誑曲心故,地則高下不平;慳貪多故,則水旱不調、地生沙礫。不作上諸惡故,地則平正,多出珍寶;如彌勒佛出時,人皆行十善[6]故,地多珍寶。

問曰:

若布施等諸善法[7]得淨佛土果報,何以但說淨三業?

答曰:

雖知善惡諸法是苦樂因緣,如一切心、心數法中,得道時智慧為大;攝心中定為大;作業時思為大;得是思業已,起身、口、[8]意業。布施、禪定等,以思為首;譬如縫衣,以針為導。受後世果報時,業力為大。是故說三業,則攝一切[1]善法:意業中盡攝一切心、[2]心數法,身、口則攝一切色法。

[3]人身行三種,福德具足,則國土清淨。內法淨故,外法亦淨;譬如面淨故,鏡中像亦淨。如《毘摩羅[4]詰經》中說。不殺生故人皆長壽,如是等。

問曰:

身、口、意麁業,是事易知,須菩提何以故問?

答曰:

麁、細不定故。如求道人中布施是麁善,於白衣為細。如小乘中不善業為麁,善業為細;摩訶衍中取善法相,乃至涅槃皆名為麁。以麁、細不定故問。

佛次第為說麁業相,所謂奪命,乃至邪見。是三種身業、四種口業、三種意業,皆名為麁。

復次,破菩薩六波羅蜜法——慳貪等,皆名為麁。

問曰:

先說十不善道,已攝慳貪等,何以復別說?

答曰:

是六法不入十不善道,十不善道皆是惱眾生法;是六法不但為惱眾生。如慳心,但自惜財,不惱眾生。貪心有二種:一[5]者、但貪他財,未惱眾生;二者、貪心轉盛,求而不得,[6]則欲毀害,是名業道,以能起業故。瞋[7]心亦如是,小者不名業道,以其能[8]趣惡處故為道。是故別說六法無咎。

問曰:

六波羅蜜中已說[9]戒,今何以復說戒不淨?

答曰:

破戒法是殺生等麁罪。戒不淨是微細罪,不惱眾生;如飲酒等,不入十不善道。

復次,破五眾戒,名為破戒。不破所受戒,常為三毒覆心,不憶念戒,迴向天福,邪見持戒——如是等,名為戒不淨。

復次,若菩薩心遠離四念處等三十七品、三解脫門,是名麁業。所以者何?此中心皆觀實法,隨涅槃、不隨世間;若出四念處等法,心則散亂。譬如蛇行本性好曲,若入竹筒則直,出筒還曲。

復次,若菩薩貪須陀洹果證,是為麁。如人聞佛說「須陀洹果,不墮三惡道,盡無量苦,如五十由旬池水;餘在者,如一渧、二渧」,則生貪心。以其心不牢固,本求作佛、為眾生,今為自身而欲取證,是為欺佛,亦負眾生,是故名麁。譬如人請客,欲設飲食而竟不與,是則妄語負客。菩薩亦如是,初發心時作願「我當作佛,度一切眾生」,而貪須陀洹,是則負一切眾生。如貪須陀洹果,乃至貪辟支佛道亦如是。

大智度論卷第九十二
↑回到頂端↑
#2231219 - 2024-03-01 06:43:19 大智度論卷第九十三 [Re: yichinyichin]
yichinyichin 離線
飛龍在天
註冊: 2023-12-15
文章數: 485
大智度論釋淨佛國土品第八十二之餘(卷第九十三)

龍樹菩薩造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經】

「復次,須菩提!菩薩[23]取色相、受想行識相,眼相、耳鼻舌身意相,色聲香味觸法相,男相、女相,欲界相、色界相、無色界相,善法相、不善法相,有為法相、無為法相,是名菩薩麁業。菩薩摩訶薩皆遠離如是麁業相。自布施,亦教他人布施,須食與食、須衣與衣,乃至種種資生所須,盡給與之,亦教他人種種布施。持是福德與一切眾生共之,迴向淨佛國土故。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亦如是。

「是菩薩摩訶薩或以三千大千[24]國土滿中珍寶,施與三尊,作是願言:『我以善根因緣故,令我國土皆以七寶成。』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以天[25]妓樂樂佛及塔,作是願言:『以是善根因緣,[26]願我國土中常聞天樂。』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以三千大千[*]國土滿中天香供養諸佛[27]及塔,作是[28]願言:『以是善根因緣,令我[*]國土中常有天香。』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以百味食施佛及僧,作是願言:『以是善根因緣故,令我[*]國土中眾生皆得百味食!』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以天香細滑施佛及僧,作是願言:『以是善根因緣故,令我[*]國土中一切眾生受天香細滑!』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以隨意五欲施佛及僧并一切眾生,作是願言:『以是善根因緣故,令我[*]國土中弟子及一切眾生皆得隨意五欲!』是菩薩以隨意五欲共一切眾生迴向淨佛國土,作是願言:『我得佛時,是[*]國土中如天五欲,應心而至!』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作是願言:『我當自入初禪,亦教一切眾生入初禪,第二、第三、第四禪,慈、悲、喜、捨心,乃至三十七助道法亦如是;我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令[29]一切眾生不遠離四禪,乃至不遠離三十七[30]品助道法。』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能淨佛國土。是菩薩隨爾所時行菩薩道,滿足是諸願;是菩薩自成就一切善法,亦成就一切眾生善法;是菩薩受身端[31]正,所化眾生亦得端[*]正。所以者何?福德因緣厚故。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應如是淨佛國土。

「是[*]國土中,乃至無三惡道之名,亦無邪見、三毒、二乘——聲聞、辟支佛之名;耳不聞有無常、苦、空之聲,亦無我所有乃至無諸結使煩惱之名,亦無分別諸果之名。風吹七寶之樹,隨所應度而出音聲,所謂空、無相、無作,如諸法實相之[1]音——『有佛無佛,一切法、一切法相空,空中無有相,無相[2]中則無作』——出如是法音,若晝、若夜,若坐、若臥、若立、若行,常聞此法。是菩薩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十方國土中諸佛讚歎;眾生聞是佛名,必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菩薩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說法,眾生聞者,無有不信而生疑,言:『是法?是非法?』何以故?諸法實相中,皆是法,無有非法。諸有薄福之人,於諸佛及弟[3]子不種善根、不隨善知識,沒在我見中,乃至沒在一切種種見中,墮在邊見——若斷、若常。如是人以邪見故,非佛言佛、佛言非佛,非法言法、法言非法;如是人破法故,身壞命終,墮惡道地獄中。諸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見此眾生往來五道,令離邪聚,立正定聚中,更不墮惡道。

「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淨佛國土中眾生,無雜穢心:若世間法、若出世間法,若有漏、若無漏,若有為、若無為;乃至是[4]國土中眾生,[5]畢竟[6]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是為菩薩摩訶薩淨佛國土。」

[7]【論】

釋曰:

復有麁業,於諸法畢竟空中取相生著心,所謂取色相,受、想、行、識相,眼相乃至意相,色相乃至法相,男相、女相,三界,善、不善,有為、無為相等。

問曰:

男女相可是虛妄不實,餘色等、善不善法,若不取相,云何能厭色等、成就善法?

答曰:

佛法中有二種空:一者、眾生空,二者、法空。以眾生空破眾生相,所謂男女等相;以法空破色等法中虛妄相,如「破一切法空」中說。能觀色等、善法如幻、如化,不取定實相,得厭心,則捨戲論常、無常等,是不[8]名為取相。又色等及善法皆和合性空行故,不生諸煩惱。

問曰:

一切有為法假名和合故不應取;無為法是真實法,所謂如、法[9]性、實際,何以不取?

答曰:

以不取相是無為法,無相名[10]為無為法門;若取相,便是有為。如是等,一切虛誑取相不實。

遠離麁身、口、意[11]業。

菩薩欲行淨[12]佛土,遠離如是等麁身、口、意業,自行六波羅蜜,亦教他人令行;共清淨因緣故,則佛[13]土清淨。

上總相說,下別相說。

是菩薩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施佛及僧,作是願:「我以是布施因緣,令我國土皆七寶莊嚴。」

問曰:

若滿三千大千世界珍寶,從何處得?又諸佛賢聖少欲知足,誰受[14]是者?若凡[15]夫無厭足,何能受三千[16]世界物?

答曰:

是菩薩是法性生身,住具足神通波羅蜜中,為供養十方佛故,以如三千世界珍寶供養。又此寶物,神通力所作,[17]輕細無妨。如第三禪遍淨天,六十人坐一針頭而聽法,不相妨礙,何況大菩薩深入神通所作寶物!

或有菩薩變身如須彌山,遍十方佛前,以為燈炷,供養於佛、若佛塔廟,而作願言:「令我國土常有光明,不須日月燈燭。」

或有菩薩雨諸華香、幡蓋、瓔珞以為供養,復作是願:「令我國土眾生端[*]正如華,身相嚴淨,無有醜陋。」

如是等種種好色因緣。

復有菩薩以天伎樂娛樂於佛、若佛塔廟。是菩薩或時以神通力故作天[*]伎樂,或作天王、轉輪聖王伎樂,或作阿修羅神、龍王等天[*]伎樂供養——願我國中常聞好音。

問曰:

諸佛賢聖是離欲人,則不須音樂歌舞,何以[*]伎樂供養?

答曰:

諸佛雖於一切法中心無所著、於世間法盡無所須,諸佛憐愍眾生故出世,應隨供養者,令隨願得福故受。如以華香供養,亦非佛所須,佛身常有妙香,諸天所不及,為利益眾生故受。是菩薩欲淨佛土故求好音聲——欲使國土中眾生聞好音聲,其心柔軟;心柔軟故,易可受化。是故以音聲因緣而供養佛。

或有菩薩滿三千大千世界香供養諸佛、若塔,根香、莖香、葉香、末香,若天香、若變化香、若菩薩果報生香,作是願:「令我國土中常有好香,無有作者。」

或有菩薩以百味供養諸佛及僧。有人言:能以百[18]種供養,是名百味。有人言:[19]餅種數五百,其味有百,是名百味。有人言:百[20]種藥草、藥果作歡喜丸,是名百味。有人言:[21]飲食羹餅,總有百味。有人言:飲食種種備[22]足故,稱為百味。人飲食故百味,天[23]飲食則百千種味;菩薩福德生果報食及神通力變化食,則有無量味,能轉人心,令離欲清淨。是四種食,菩薩隨因緣供養佛及僧,是故國土中自然有百味飲食。

或有菩薩以天塗香。天竺國熱,又以身臭,故以香塗身,供養諸佛及僧。以此因緣故,[24]令我國土眾生,受[1]天細滑。

問曰:

沙彌戒乃至受一日戒,尚不以香塗身,云何以香供養佛及僧?

答曰:

是菩薩以身所貴物,隨所須時,用以供養,或以塗地、塗壁及行坐處。

又以隨意五欲供養諸佛及僧及餘眾生。是菩薩以好車、馬、妻妾、伎[2]直、幡蓋、金銀、衣服、珍寶,出家人所不受,則施諸眾生,作願言:「令我國土眾生常得隨意五欲。」

問曰:

此五欲,佛說如火、如[3]坑、如[4]瘡、如獄、如怨、如賊,能奪人善根,菩薩何以願使眾生得五欲?又佛說弟子應[5]納衣、乞食、坐林樹下,菩薩何以為眾生求得五欲?

答曰:

天[6]上、人中五欲是福德果報。若今世、若後世,貧窮薄福者不能自活,則行劫盜;或為物主所害,或為財殺他;或被詰問,妄言不作。如是,次第作十不善,皆由貧窮故作。若人五欲具足,則所欲隨意,則不行十不善。

菩薩國土眾生豐樂自恣、無所乏少,則無眾惡,但有愛、慢等軟結使。若聞佛所說、或聞弟子所說,以心柔軟故,聞法,易可得道;雖著心多,利根故,聞無常、苦、空等,即便得道。譬如垢膩之衣,則以灰泥淹之,經宿以水浣之,一時都去。菩薩不欲令眾生著故以五欲施,但欲令一時捨故與之。

如汝[7]先說:「佛教弟子[*]納衣、乞食。」宿罪因緣生在惡世,染著心多,若得好衣、美食著心則深;又為求好衣食故,妨廢行道。是菩薩淨佛國土眾生,無量福德成就,五欲一等故,不復[8]貴著,亦不更求,故無所妨。

又復,若行者離五欲修苦行,則增長瞋恚;又復,憶念五欲,則生煩惱,爾時則無所向。是故佛言:「捨苦樂,用智慧,處中道。」是故淨佛國土,五欲施無妨。

問曰:

若爾者,毘尼中何以一比丘言:「我知佛法義,受五欲不妨道!」是比丘應呵,乃至三不止,[9]擯[10]出。

答曰:

佛法有二種:小乘、大乘。小乘中,薄福之人三毒偏多。

如《[11]婆[12]差經》中,佛說:「我白衣弟子,非一非二,乃至出五百人,受赤栴檀塗身及受好香花,妻子共臥,使令奴婢,而斷三結得須陀[13]洹;盡三[14]結,薄三毒,得斯陀含。」是阿梨吒比丘聞是事,即言:「雖受五欲而不妨道!」不知是事佛為誰說。佛為白衣故說,此比丘持著出家法中說。是須陀洹、斯陀含等不作是言:「我盡形壽不犯欲!」以有餘三毒故,時時忘道而發婬心。出家人於僧中口自誓言:「我盡形壽不犯婬欲!」佛言:「若出家人犯欲,則棄。」是比丘自誓而犯,是一罪;知佛所制而故違犯,是二罪。是比丘見白衣得道故,而以自身同彼,是故墮罪。

淨佛國土有二種眾生:若出家,若在[15]家。在家者雖受五欲無罪,亦無所妨;如兜率陀諸天及欝單[16]曰人,雖受五欲,不起重罪。出家眾生,[17]隨佛[18]所聽[19]出家[20]五欲,亦無過咎。

小乘法中,為阿梨吒比丘說;薄福重罪之人,心多悔故。淨[21]佛土者,世世習行六波羅蜜、三解脫門,雖得五欲,亦不染著。

如經中說,所謂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作是念:「我當自入初禪,亦當教化眾生入初禪;四禪、四無量心乃至三十七品亦如是。」[22]是菩薩作是願:「我作佛時,盡行四禪乃至三十七品。」如是福德故,眾生雖受五欲,不能為妨。

是菩薩作無量阿僧祇願,隨爾所時行道,盡具足是願;是菩薩一切善法皆成就,及所成就眾生。一切善法成就故,得身端[*]正,見者無厭;亦成就眾生,令得端[*]正。

須菩提!菩薩應如是淨[*]佛土。

復次,淨佛土者,乃至無三惡之名,何況有三惡道!

問曰:

諸佛以大慈悲心,為苦惱眾生故出世;若無三惡道,何所憐愍?

答曰:

佛出為度眾生故,而三惡道眾生不可度,但可令種善根而已,是故佛名「天人師」。若無天、人,但有三惡道,可應有難、應作是問。

問曰:

佛憐愍眾生,淨佛國土中何以無三惡道眾生?

答曰:

憐愍一切眾生,平等無異;此中說清淨業因緣,是國土中無三惡道。又佛非但一國土,乃有十方恒河沙國土。佛有清淨國土、有雜國土。雜國土中則具有五道;淨佛國土,或有人、天別異,或無有人、天別異。如過去天王佛國土中,唯佛世尊以為法王,是故名為天王佛。

復有國土無三毒、邪見。

問曰:

諸佛但為除眾生煩惱故出世,邪見、三毒即是煩惱,若無煩惱,出何所為?

答曰:

有人言:是中大福德因緣故,邪見、三毒不發[23]故言無。

復次,有人言:是中諸菩薩皆得無生法忍,常修六波羅蜜等諸功德,常遊十方度脫眾生,於諸佛所修習諸佛三昧;勝教化無數聲聞、辟支佛,亦勝教化阿鞞跋致菩薩。成就眾生菩薩、淨佛土菩薩,為近佛道故,利益轉大。

「是國土無二乘之名」者。

問曰:

餘佛有三乘教化,豈獨劣耶?

答曰:

佛出五濁惡世,於一道分為三乘。

問曰:

若爾,阿彌陀[1]佛、阿閦佛等不於五濁世生,何以復有三乘?

答曰:

諸佛初發心時,見諸佛以三乘度眾生,自發願言:「我亦當以三乘度眾生。」

亦無無常、苦、空、無我之名者,以眾生深著常、樂等顛倒故,為說無常[2]等苦法。是中無常、樂[3]等倒故,不須無常、苦;若無病,則不須藥。亦無我所有,乃至無諸煩惱結使亦如是。

無二乘故,亦無須陀洹等諸果,但一向著諸法實相。先得無生法忍者,得諸三昧、陀羅尼門,轉復增益諸地[4]等功德。風吹七寶之樹,隨所應度而出聲者,是菩薩欲使眾生易聞法故,七寶之樹出法音聲。寶樹遍滿國土故,眾生生便聞法,餘心不生,但生法心。

問曰:

諸佛有無量不可思議神通力,何以不變化作無量[5]身說法度眾生?何須樹木音聲?

答曰:

眾生甚多,若佛處處現身眾生不信,謂為幻化,心不敬重。有眾生從人聞法,心不開悟;若從畜生聞法,則便信受。如《本生經》說:菩薩受畜生身,為人說法;人以希有故,無不信受。又謂畜生心直不誑故。

有人謂畜生是有情之物,皆有欺誑;以樹木無心而有音聲,則皆信受。所謂空、無相、無作,有佛、無佛,一切法常空,空故無相,無相故無作、無起。如是等法,晝夜常出。

餘國土以神通力、口力種種變化,此中常自然音聲。

淨佛國土,佛常為諸佛所讚,大作功德故,能得如是淨國;若聞淨國佛名,則畢定作佛。

問曰:

餘佛種種勤苦說法,眾生尚不得道,何以但聞佛名便得道?

答曰:

餘處佛種種說法,眾生[6]或得道、或得善根,終不空說;若聞是佛名,畢至阿鞞跋致,不言[7]今得。

問曰:

一切佛,若人好心聞名,皆當至佛,如《法華經》中說,福德若大、若小,皆當作佛。何以獨說淨國佛?

答曰:

人聞餘佛名字,謂:「受生與人無異,但有一切智得道為異。」心不敬重故,雖種善根亦不能[8]深。

是中是法性身,佛身無量無邊,光明、說法音聲遍滿十方國土,國中眾生皆是近佛道者,無量阿僧祇由旬眾[9]中說法;勝無量億阿僧祇日月光明,常從身出,佛令眾生見則得見,若不聽則不見。是佛一一毛孔邊常出無量無邊阿僧祇佛,一一諸佛等無異,於化佛邊展轉復出。隨應度眾生見佛優劣,根本真佛無有分別大小之異。如是等若見、若聞名、若聞如是功德,深信敬重故,所種善根,云何不畢定作佛?

復次,是佛說法時,無有疑者,乃至無一人言:「是法為非[10]佛口所說!」悉皆是法。

問曰:

人從釋迦文尼佛聞法生疑者多?

答曰:

[11]佛此中自說因緣:「有人薄福不種善根、不得善知識故生疑。」

著我見、邊見、邪見等諸煩惱覆故,非佛言是佛、是佛言非佛。不深種善根、不順善師,三毒、邪見一時發起,無所依隨,任意自恣——若見邪見,順其意故,言是一切智見;諸佛說畢竟空,不順其意,便言非佛;非法言法,法言非法。如是[12]人於[13]諸佛所多生疑,多生疑故心悔。是淨佛國中無如是罪人,[14]故不生疑。

佛言:「如是罪人,破諸法實相故,死墮地獄惡道中!諸菩薩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見諸罪人往來生死中,以佛神通力,拔出眾生令住正定聚中,不墮三惡趣,是名淨佛土。」

是佛土中無如是諸過。無不具足,於世間、出世間,有漏、無漏,有為、無為等中無有障礙——所謂國土七寶,眾生身端[*]正,相好莊嚴,無量光明,常聞法音,常不遠離六波羅蜜乃至十八不共法。是中眾生皆畢[15]竟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問曰:

上「聞佛名畢定至佛」,此「於諸法無[16]礙必得作佛」,有何差別?

答曰:

此中眾生常見佛、常聞法、深種善根、多集佛法故,疾得作佛;聞名者,雖俱畢[17]竟定而小不如。

如是等,名為[18]淨國土相,如「十地中莊嚴菩提樹」[19]說。[20]◎

◎[21]大智度論釋[22]畢定品第八十[23]三

[24]【經】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是菩薩摩訶薩為畢定?為不[*]畢定?」

佛告須菩提:「菩薩摩訶薩[*]畢定,非不[*]畢定。」

「世尊!何處[*]畢定?為聲聞道中?為辟支佛道中?為佛道中?」

佛言:「菩薩摩訶薩非聲聞、辟支佛道中[*]畢定,是佛道中[*]畢定。」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為初發意菩薩[*]畢[25]定?為最後身菩薩[*]畢[*]定?」

佛言:「初發意菩薩亦[*]畢定,阿鞞跋致菩薩亦[*]畢定,[26]最後身菩薩亦畢定。」

「世尊!畢定菩薩墮惡道中生不?」

「不也!須菩提!於汝意云何?若八人,若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辟支佛,生惡道中不?」

「不也!世尊!」

「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從初發意已來,布施、持戒、忍辱、精進、行禪定、修智慧,斷一切不善業;若墮惡道、若生長壽天、若不得修善法處、若生邊國、若生惡邪見家、無作見家,是中無佛名、無法名、無[1]僧名,無有是處!須菩提!初發意菩薩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深心行十不善道,無有是處!」

「世尊!若菩薩摩訶薩有如是善根功德成就,如佛自說本生受不善果報,是時善根為何所在?」

佛告須菩提:「菩薩摩訶薩為利益眾生故,隨而受身,以是身利益眾生。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作畜生時,有[2]是方便力,若怨賊欲來殺害,以無上忍辱、無上慈悲心捨身,不惱怨賊;汝諸聲聞、辟支佛,無有[3]是力。以是故,須菩提!當知菩薩摩訶薩欲具足大慈[4]悲心、為憐愍利益眾生,故受畜生身。」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菩薩摩訶薩住何等善根中受如是諸身?」佛告須[5]菩提:「菩薩摩訶薩從初發意乃至道場,於其中間,無有善根不具足者;具足已,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是故,菩薩摩訶薩從初[6]發意,應當學具足一切善根;學善根已,當得一切種智,當斷一切煩惱習。」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摩訶薩成就如是白淨無漏法,而生惡道畜生中?」

佛告須菩提:「於汝意云何?佛成就白[7]淨無漏法不?」

須菩提言:「佛一切白淨無漏法成就。」

「須菩提!若佛自化作畜生身,作佛事,度眾生,實是畜生不?」

須菩提言:「不也!」

佛言:「菩薩摩訶薩亦如是,成就白淨無漏法,為度眾生故受畜生身,用是身教化眾生。」

佛告須菩提:「如阿羅漢作變化身,能使眾生歡喜不?」

須菩提言:「能!」

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用是白淨無漏法,隨[8]所度眾生而受身,以是身利益眾生,亦不受[9]苦。須菩提!於汝意云何?幻師幻作種種形,若象、馬、牛、羊、男、女等,以示眾人。須菩提!是象、馬、牛、羊、男、女等有實不?」

須菩提言:「不實也!世尊!」

佛言:「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白淨無漏法成就,現作種種身以示眾生故,以是身饒益一切,亦不受[10]眾苦。」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菩薩摩訶薩大方便力,得聖無漏智慧,而隨所應度眾生身,而作種種形以度眾生!」

[*]【論】

問曰:

上〈阿鞞跋致品〉中說:「如是相是阿鞞跋致,如是相非阿鞞跋致。」阿鞞跋致即是畢定,須菩提今何以更問?

答曰:

是般若波羅蜜有種種門、有種種道。阿鞞跋致是一門中說;今問畢定,更問異門。

復次,佛心中一切眾生、一切法皆畢定;人以智不及故,名為不畢定。佛[11]知雖無量阿僧祇劫積大功德,必退作小乘者;亦知微細[12]蜫虫雖未有善心,過爾所劫發心,後當作佛。定知一切法皆如是,從是因得是果,是故名佛;一切法中無礙,以畢定知故。

復次,須菩提聞《法華經》中說:「於佛所作少功德,乃至戲笑一稱南無[13]佛,漸漸必當作佛。」又聞〈阿鞞跋致品〉中有退、不退,又復聞聲聞人皆當作佛——若爾者,不應有退。如《法華經》中說畢定,餘經說有退、有不退,是故今問為畢定、為不畢定。

如是等種種因緣故,問定、不定。

佛答:「菩薩是畢定。」

須菩提心以入涅槃為畢定,是故問:「為何道中畢定?」

佛答:「[14]非畢定二乘,但於大乘中畢定。」

求佛道者,有上、中、下,是故問:「為初發意?為阿鞞跋致?為最後身畢定?」須菩提意謂為「阿鞞跋致已上,畢定[15]住佛道中」故。

佛答:「三種菩薩皆畢定。」畢定者,必當作佛。

問曰:

如上品中說「[16]佛以佛眼見十方菩薩,求佛如恒河沙,得阿鞞跋致者若一、若二」;今何以言「三種菩薩盡皆畢定」?

答曰:

我先已說:般若甚深有無量門,有說「諸菩薩退而不畢定」,有處說「菩薩畢定不退」。如〈[17]阿鞞跋致品〉中,須菩提問[18]佛:「菩薩退者,於何處退?為從色,為從受、想、行、識,乃至十八不共法?畢竟空故,諸法皆不退。」此中佛[19]何以更說不退?

問曰:

是二義何者是實?

答曰:

二事皆實。佛口所說無不實者。如佛或說「諸法空無所有」,或說「布施、持戒等是有」。為初發心者說「諸法有」,為久學人著善法者說「諸法空無所有」。

懈怠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牢固者,如是人應從聲聞道得度而不求聲聞,久於生死中受苦,是故說「發心如恒河沙,得阿鞞跋致者若一、若二」。眾生聞是已,能堪受眾苦者,畢定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不能者,取聲聞、辟支佛道。

有人堪任得佛而大悲[20]心薄、自愛身重;此人聞佛難得,多有退者,作是念:「我[21]或不能得佛,不如早取涅槃,何用世世受勤苦為!」為是人故,說一切菩薩乃至初發心皆[*]畢定,如《法華經》中說。

問曰:

若菩薩皆畢定,佛何以故種種呵二[1]乘,不聽菩薩取二乘證?

答曰:

求佛道者應遍知法性,是人畏老、病、死[2]故,於法性少分取證,便自止息,捨佛道、不度眾生,諸佛菩薩之所呵[3]責:「汝欲捨去,會不得離,得阿羅漢證時,不求諸菩薩深三昧,又不廣[4]化眾生,是則迂迴,於佛道稽留。」

問曰:

阿羅漢先世因緣所受身必應當滅,住在何處而具足佛道?

答曰:

得阿羅漢時,三界諸漏因緣盡,更不復生三界。有淨佛[5]土,出於三界,乃[6]至無煩惱之名,於是國土佛所,聞《法華經》,具足佛道。如《法華經》說:「有[7]羅漢,若不聞《法華經》,自謂得滅度;我於餘國為說是事,汝皆當作佛。」

問曰:

若阿羅漢[8]往淨佛國土受法性身,如是應[9]得疾作佛,何以言迂迴、稽留?

答曰:

是人著小乘因緣,捨眾生、捨佛道,又復虛言得道;以是因緣故,雖不受生死苦惱,於菩薩根鈍,不能疾成佛道,不如直往菩薩。

復次,佛法於五不可思議中最第一,今言「漏盡阿羅漢還作佛」,唯佛能知。論議者正可論,其事不能測知,是故不應戲論。[10]若求得佛時,乃能了知;餘人可信而[11]不可知。畢定菩薩[12]墮三惡道中不者,須菩提聞佛說無量本生因緣,或象、鹿、龜、鴿、孔雀、鸚鵡等受種種苦,是故問佛:「世尊!若菩薩受如是等畜生身,云何言一切菩薩畢定?」畢定者,即是阿鞞跋致;阿鞞跋致者,不墮三惡趣。

佛反問答:「於汝意云何?八[13]人等聖人為墮三惡道不?」

須菩提思惟:「是諸聖人入聖道故,無墮三惡道因緣。」思惟已,答言:「不也!」

佛言:「菩薩亦如是,墮三惡道因緣盡故,云何墮三惡道?」

墮三惡道因緣者,所謂諸不善法。是菩薩從初發心已來,修習布施、持戒等諸善法,斷諸殺生等十不善道;若是人墮三惡道,無有是處!何以故?滅諸惡法、增益善法故。不善道有上、中、下:上者墮地獄,中者墮畜生,下者墮餓鬼。是菩薩三種已盡,深心悲念眾生,是故不墮。

問曰:

若爾者,三惡道可不於中生;是菩薩福德多,何以不於長壽天中生?

答曰:

是菩薩憐愍眾生,行六波羅蜜;雖能入禪波羅蜜,和合慈悲行,不著禪味,命欲終盡,念欲界法故退禪道。以彼中無苦惱、深著禪味,難可得度,故不生長壽天。

以邊國[14]障礙,不得修善法,故不生。所以者何?是菩薩拔出悋法根本;悋法因緣故,生邊國不知法處。復次,是菩薩常好中道、捨離二邊故,不生邊國。邊國[15]者,無三寶之名,不識七眾,但貴今世現事不貴福德道法,故名邊地,不但生邊國故名為邊地。若識三寶,知罪福相續因緣,解諸法實相,是人雖生閻浮提外,不名為邊,何況生閻浮提中!

是菩薩常樂為他說法,亦深愛善法故,得隨意善眾生共生,所謂為中國。[16]人於中[17]國不生邪見家。何以故?是菩薩世世常自行正見,亦教他正見,讚正見法,歡喜讚[18]歎行正[19]見者,是故不生惡邪見家。

問曰:

是菩薩大福德、智慧力,應生邊地、邪見家而教化之,何以畏而不生?

答曰:

菩薩有二種:一者、成就大力菩薩,二者、屬因緣新發心菩薩。大菩薩為眾生隨所應度受身,不避邊地、邪見;新發意菩薩若生是處,[20]既不能度人,又自敗壞,是故不生。譬如真金在泥,終不[21]敗壞;銅鐵則壞。邪見者,所謂無作見。雖六十二種皆是邪見,無作最重。所以者何?無作言不應作功德、求涅槃。若言天作、若言世界始來,雖是邪見,而不遮作福德。以無作大惡,故不生。

又初發心菩薩[22]深惡心行十不善道,無有是處!何以故?是菩薩一心迴向,貴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貴世間法。是人未離欲因緣故,雖起諸煩惱,終不[*]深心作惡;雖加杖楚,終不奪命,不取他財令其失命。是菩薩斷一切不善法、修集一切善法故,不生八難處,常得八好處。

須菩提問:「若菩薩有如是善根成就,云何本生因緣作鹿、馬等?」

佛答:「菩薩實有福德善根成就,為利[23]益眾生,故受畜生形,亦無畜生罪。」此中佛自說因緣,所謂:「菩薩在畜生中慈愍怨賊,阿羅漢、辟支佛所無有。」

[24]阿羅漢、辟支佛,怨賊來害,雖不加報,不能愛念供養供給。

如菩薩本身作六牙白象,獵師以毒箭射胸!爾時,菩薩象以鼻擁抱獵者,不令餘象得害,語雌象言:「汝為菩薩婦,何緣生惡心?獵[25]師是煩惱罪,非人過也!我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當滅除其煩惱罪;譬如鬼著人,[1]呪師來但治鬼而不瞋人。是故莫求其罪!」徐問獵者:「汝何以射我?」答[2]言:「我須汝牙。」象即就石[3]罅,拔牙與之,血肉俱出,不以為痛;供給糧食,[4]示語道徑。如是等慈悲,阿羅漢、辟支佛所無有。如是好心,云何受畜生身?當知是變化,度於眾生。

問曰:

何以不作人身而為說法,而作此獸身?

答曰:

有時眾生見人身則不信受,見畜生身說法則生信樂,受其教化。

又菩薩欲具足大慈悲心,欲行其實事;眾生見之驚喜,皆得入道。

大智度論卷第九十三
↑回到頂端↑
#2231220 - 2024-03-01 06:45:10 大智度論卷第九十四 [Re: yichinyichin]
yichinyichin 離線
飛龍在天
註冊: 2023-12-15
文章數: 485
]大智度論釋畢定品第八十三之餘(卷第九十四)

龍樹菩薩造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經】

「世尊!菩薩摩訶薩住何等白淨法,能作如是方便力而不受染污?」

佛言:「菩薩用般若波羅蜜作如是方便力,於十方如恒河沙等國土中饒益眾生,亦不貪著是身。何以故?著者、著法、著處,是三法皆不可得,自性空故。空不著空,空中無著者,亦無著處。何以故?空中空相不可得。須菩提!是名不可得空。菩薩住是空中,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世尊!菩薩但住般若波羅蜜中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住餘法中耶?」

「須菩提!頗有法不入般若波羅蜜者不?」

「世尊!若般若波羅蜜自性空,云何一切法皆入般若波羅蜜中?世尊!空中無有法若入、若不入。」

「須菩提!一切法、一切法相空不?」

「世尊!空。」

「須菩提!若一切法、一切法相空,云何言一切法不入空中?」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住一切法空中,能起神通波羅蜜;住是神通波羅蜜中,到十方如恒河沙等[*]國土,供養現在諸佛,聞諸佛說法,於諸佛所種善根?」

佛告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觀是十方如恒河沙等[*]國土皆空,是[*]國土中諸佛亦性空,但假名字故,諸佛現身所假名字亦空。若十方[*]國土及諸佛性不空者,空為有偏;以空不偏故,一切法、一切法相空。以是故,一切法、一切法相空。是故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用方便力,生神通波羅蜜;住是神通波羅蜜中,起天眼、天耳、如意足、知他心[16]智、宿命[17]智,知眾生生死。[18]若菩薩遠離神通波羅蜜,不能得饒益眾生,亦不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菩薩摩訶薩神通波羅蜜,是阿耨多羅三藐三[19]菩提道。何以故?用是天眼自見諸善法,亦教他人令得諸善法,於善法亦不著,諸善法自性空故。空無所著,若著則受味,是空中無有味。是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能生如是天眼,用是[20]眼觀一切法空;見是法空,不取相、不作業;亦[21]為人說是法,亦不得眾生相、不得眾生名。[22]如是菩薩摩訶薩[23]用無所得法故起神通波羅蜜,用是神通波羅蜜,神通所應作者能作。

「是菩薩用天眼[24]通過於人眼,見十方[*]國土;見已,飛到十方,饒益眾生——或以布施、或以持戒、或以忍辱、或以精進、或以禪定、或以智慧,饒益眾生;或以三十七助道法,或以諸禪、解脫、三昧,或以聲聞法、或以辟支佛法、或以菩薩法、或以佛法,饒益眾生。

「為慳者[25]如是說法:『諸眾生!當行布施,貧窮是苦惱法,貧窮之人自不能益,何能益他?以是故,汝等當[26]勤布施,自身得樂,亦能令他得樂;莫以貧窮故共相食噉,不得離三惡道。』為破戒者說法:『諸眾生!破戒法大苦惱!破戒之人自不能益,何能益他?破戒法受苦果報:若在地獄,若在餓鬼,若在畜生。汝等墮三惡道中,自不能救,何[27]能救人?以是故,汝[28]等不應隨破戒心,死時有悔。』若有共相瞋諍者,說如是法:『諸眾生!莫共相瞋!瞋亂心人,不順善法。汝等今共相瞋亂心,或墮地獄,若餓鬼、畜生中。以是故,汝等不應生一念瞋恚心,何況多!』為懈怠眾生說法,令得精進;散亂眾生,令得禪定;愚癡眾生,令得智慧亦如是。

「行婬欲[29]者,令觀不淨;瞋恚[30]者,令觀慈心;愚癡眾生,令觀十二因緣。行非道眾生,令入正道,所謂聲聞道、辟支佛道、佛道。為是眾生如是說法:『汝等所著是法性空,性空法中不可得著,不著相是空相。』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住神通波羅蜜中,為眾生作利益。須菩提!菩薩若遠離神通,不能隨眾生意[31]善說法。以是故,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應起神通。須菩提!譬如鳥無翅不能高翔;菩薩無神通,不能隨意教化眾生。以是故,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應起諸神通;起諸神通已,若欲饒益眾生,隨意能益。

「是菩薩用天眼見如恒河沙等諸[*]國土及見是[*]國土中眾生;見已,用神通力往到其所,知眾生心,隨其所應而為說法,或說布施、或[1]說持戒、或[*]說禪定乃至[2]或說涅槃法。是菩薩用天耳,聞二種音聲:若人、若非人。[3]用天耳聞十方諸佛所說法,皆能受持;如所聞法為眾生說,或說布施乃至[4]或說涅槃。是菩薩淨他心智,用他心智知眾生心,隨其所應而為說法,或說布施乃至或說涅槃。是菩薩宿命智憶念種種本生處,亦自憶、亦憶他人;用是宿命智,念過去在在處處諸佛名字及弟子眾;有眾生[5]信樂宿命者,為現宿命事而為說法,或說布施乃至或說涅槃。用如意神通力到種種無量諸佛[*]國土,供養諸佛,從諸佛種善根,還來本國。是菩薩漏盡神通智證,用是漏盡神通智證故,為眾生隨應說法,或[*]說布施[6]乃至或說涅槃。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應如是起[7]諸神通。菩薩用修是神通故,隨意受身,苦樂不染;譬如佛所化人,作一切事,苦樂不染。

「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8]時,應如是遊戲神通,能淨佛國土、成就眾生。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不淨佛國土、不成就眾生,不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因緣不具足故,不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何等是菩薩摩訶薩因緣具足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告須菩提:「一切善法是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因緣。」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何等是善法,以是善法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告須菩提:「菩薩從初發意已來,檀波羅蜜是善法因緣,是中無分別[9]是施者、是受者,性空故。用是檀波羅蜜,能自利益,亦能利益眾生,[10]從生死拔出,令得涅[11]盤。是諸善法皆是菩薩摩訶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因緣。行是道,過去、未來、現在諸菩薩摩訶薩得度生死——已度、今度、當度。尸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四禪、四無量心、四無色定,四念處乃至八聖道分,十八空,八背捨、九次第定,陀羅尼門,佛十力、四無[12]所畏、四無礙智、十八不共法——如是等功德,皆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道。須菩提!是名善法。菩薩摩訶薩具足是善法已,當得一切種智;得一切種智已,當轉法輪;轉法輪已,當度眾生。」

[13]【論】

釋曰:

爾時,須菩提問:「[14]住何等善根故能受此身?」

佛答:「菩薩摩訶薩一切善法具足。」

乃至須菩提大歡喜白佛言:「菩薩摩訶薩大方便成就力,住何等聖無漏法,能受此身而不為畜[15]身所染?譬如幻師,亦如變化。住何等白淨法,能作如是方便?」

[16]佛答:「菩薩以般若波羅蜜力故,能成就如是方便,作種種身,能利益十方國土中眾生,亦不貪是身。」

佛此中說因緣:「是菩薩三法不可得:一者、是菩薩身,二者、[17]所作鹿、馬,三者、所用法。」何以故?是法皆性空。空亦不著空,空中亦無貪[18]著。法無故眾生無,眾生無故法亦無。

此中佛說因緣:「空中空不可得。」不可得故,菩薩云何貪是智慧?是名無所得空般若波羅蜜,菩薩住是中,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無障礙故易得。

須菩提問:「菩薩住六波羅蜜乃至十八不共法,今何以但說住無所得般若波羅蜜中得?」

佛答:「須菩提!何法不入般若中?」一切法皆入般若波羅蜜中;若住般若波羅蜜,則住一切法。

復問:「若般若波羅蜜性空,云何一切法皆入中?」

此中須菩提自說因緣:「一切法性空中,無有法出、無有法入。」

佛告須菩提:「一切法、一切法相空耶?」

「世尊!空。」

「須菩提!若一切法、一切法相空,一切法應入空中,汝云何言空中無有法出入?」

爾時,須菩提心伏受解;聞是菩薩化身度眾生,今問:「世尊!菩薩云何住一切法空中,能起神通波羅蜜,到十方如恒河沙國土供養佛、聽法、種甚深善根?」善根者,諸陀羅尼、三昧門、無礙解脫之根本。

須菩提意:般若波羅蜜性空,云何菩薩安住性空波羅蜜中能行是神通有法?

佛言:「空故能行。所以者何?須菩提!菩薩行般若時,觀十方如恒[19]河沙國土皆空,是國土諸佛亦空。」

問曰:

若國土空,佛亦應空,何以別說?

答曰:

佛以無量阿僧[20]祇實功德得是身,能以一足指動十方如恒河沙國土;又菩薩世世來深愛重佛,不能疾觀使空。是故不共國土合說。

此中佛自說因緣:「若十方國土及諸佛不空者,空為有偏。有偏名有空、不空處。今實不偏,故一切法、一切法相空。」

菩薩行般若波羅蜜,一切法無礙;以肉眼觀色不通:見上、不見下,見前、不見後,[1]通見、[2]障不[3]見,晝見、夜不見;知肉眼力少故,以方便更求天眼。方便力者,令他界四大來在身中。

用天眼義,如先說。生天耳、如意足、他心[4]智、宿命智,[5]知眾生生死所趣等。

菩薩若無神通,不能得饒益眾生。何以故?若無神通,云何能令多眾生發心?菩薩有神通,猶尚不能盡令眾生發心,何況無!是故神通波羅蜜是菩薩所行[6]道。

菩薩自見善法,亦令他人得見善法,亦不著是善法。何以故?是法性皆空故。

問曰:

天眼可見色,云何見善法?又言見一切法性空?

答曰:

因中說果。以天眼見,自見己身及見十方眾生,然後用他心智、宿命智求其今世、後世善根;是善根及果報,[7]久皆磨滅,磨滅故[8]見[9]空。

是善根皆是有為法、無自性,無自性故空,空故不可著,亦不可受味,不可受味故不著。譬如蠅無處不著,唯不著火焰。眾生愛著亦如是,善、不善法中皆著,乃至非有想非無想[10]著故,不能入涅槃;唯不能著般若波羅蜜性空火。所以者何?般若波羅蜜、般若波羅蜜相空;若般若波羅蜜不空,即是味,是可著處。

菩薩住是智慧中,不起有漏業,為眾生說法,亦知眾生假名不可得。安住是無所得般若波羅蜜中,而能具足神通事;若菩薩不得是無障礙般若,則不能得無礙神通。

菩薩得是無障礙空神通,飛到十方國土,利益眾生,如經中廣說,或以布施、或以持戒等。慳者為說布施等六波羅蜜義,如此中佛自廣說。

如此中說譬喻:如鳥無翅不能飛翔;菩薩亦如是,無神通波羅蜜,[11]不能教化眾生。

菩薩以天眼見十方國土、諸佛及一切眾生。以天耳力,從諸佛聞法。以如意神通力,放大光明,或現水火作種種變化,現奇特事,令眾生發希有尊重心。以他心智力故,知他心心數法所著、所厭,可度、不可度,是利、是鈍,是善根成就、是未成就——如是等知他眾生心,攝取善根成就者。有可度者,以宿命智、生死智觀其本末:「何所從來?種何善根?所好何行?從此終當生何所?何時當得解脫?」如是籌量思惟,知可度者過去業因緣、未來世果報。復以神通力,是人應以恐怖度者,以地獄示之:「汝當生此中。」應以歡喜度者,示以天堂;眼見是事,心懷驚怖、歡喜,厭患世間。爾時,以漏盡神通說漏盡法,眾生聞是法,破其著心,以三乘而得涅槃。

譬如白[12]鷺欲取魚時,籌量進止,不失[13]期會,知其可得,即便取之,終不空也。菩薩亦如是,以神通力故,觀眾生本末,應度因緣、國土、時節,知其信等諸根[14]增利、諸因緣具足而為說法,則不空也。是故說:「菩薩離神通,不能饒益眾生;如鳥無翅。」

餘[15]神力,如佛自說:「以天眼見十方眾生生死,亦知眾生心,隨意說法。乃至善修神通力,而為眾生受身,不為苦樂所[16]污。」是菩薩於眾生中,或為父、或為[17]子,或為師、或為弟子,或為主、或為奴,或為象馬、或為乘象馬者,或時富貴力勢、或時貧賤——於此諸事,亦不為染污;譬如佛所化人,作一切事,不染苦樂。一切事者,如先作種種阿僧祇身度眾生。苦樂不染者,樂中不生[18]愛,苦中不生[19]瞋;不如生死眾生隨處起煩惱。菩薩應如是遊戲神通,成就眾生、淨佛國土。

問曰:

菩薩神通力有所作,何以名遊戲?

答曰:

戲名如幻師種種現變;菩薩神通種種現化,名之為戲。

復次,佛法中三三昧,空名為上行。何以故?似如涅槃無所著、無所得故。諸餘行法,皆名[20]為下下,如小兒。是故說神通力名為遊戲,於成就眾生、淨佛土中,最為要用。成就眾生,如是中說:「淨佛土,共修善根。」

問曰:

何必要用成就眾生、淨佛[21]國[22]土?

答曰:

佛自說因緣:「不成就眾生、淨佛國土,不能得無上道。何以故?因緣不具足,則不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因緣者,所謂一切善法。

從初發意行檀波羅蜜乃至十八不共法,於是行法中,無憶想分別:是施者、是財物、是受者;乃至十八不共法亦如是。若菩薩不著心、無所分別行六波羅蜜乃至十八不共法,是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因緣。以是道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能自度,又能度眾生。

問曰:

菩薩若著心布施,有何等過而不名具足?著心布施,受者恩重。

答曰:

雖有小利而有大過;如美食雜毒,雖有美利而自喪命。

問曰:

何者是過?

答曰:

若著心布施,有不稱意事,則生恚[1]怒;若受者不感其恩,即成怨嫌。若著心供養善人,有少凶衰,則嫌布施[2]無應,悔惜所施;若布施心悔,所受果報則不清淨。

復次,著心布施者,[3]深心貪著財物,若有侵奪,[4]則便加害;自念:「我為福德好事集財,汝[5]何故侵奪?」先貪財物,為今世事而[6]作布施,為後世事,愛惜轉深;以[7]染著故,若有侵奪,能為重罪;重罪因緣故,受三惡道苦。

復次,貪著因緣故生瞋恚,瞋恚因緣故加刀杖;刀杖殺害,受諸苦惱。

復次,人起愚癡業,大不安隱,行此虛誑不實事故,[8]後必致大患。十方諸佛皆說無相解脫門,諸法無相相是為實。若人取是財物虛誑不實相,然後心著;心著故,期大果報而能施與。譬如人欲求多收故,大用穀子。如是著心布施,果報少而不淨,終歸於盡,受諸[9]憂惱,不可稱說,皆由取相故,有如是過。若以如實[10]相行布施,無有如是過;無量阿僧祇生死中,受諸福樂而亦不盡,乃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復次,若人以著心行善法,是人若聞諸法畢竟空,即時捨所行法,著是空法取相,以此為實,先者為虛[11]誑;是人則失二種法:失先善法,而墮邪見。著心者,有如是過;譬如重病之人,雖有眾藥,療之無損,藥復作病。

著心行諸功德,有如是等過罪。

菩薩捨於著心,不取空相;如如、法性、實際,於布施等法亦如是見。為一切眾生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復次,菩薩布施時,作是念:「如十方三世諸佛畢竟清淨智慧,知諸法實相,亦知是布施相;我亦以是性迴向。」

復次,是菩薩一切五情、心心數法中不用不行,不能知諸法相故。是法皆是因緣邊生,虛誑,無有自性故;我今欲知諸法實相迴向,是諸虛誑入實相中,皆無[12]有異。我今未能得[13]諸法清淨實智慧故,有所分別是虛、是實。以清淨智慧知之,則皆作第一義諦;入第一義諦中,皆為清淨,無有別異。

如是布施等,迴向,直至佛道。是故說:「無所分別心,能行布施等,是名真菩薩[14]道。」[15]◎

◎[16]大智度論釋[17]四諦品第[18]八十四

[19]【經】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若是諸法是菩薩法,何等是佛法?」

佛告須菩提:「如汝所問『是諸法是菩薩法,何等是佛法』者,須菩提!菩薩法亦是佛法。若知一切[20]種,是得一切種智,斷一切煩惱習,菩薩當得是法;佛以一念相應慧知一切法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是為菩薩、佛之差別。譬如向道、得果異,是二人俱為[21]聖人。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無礙道中行,是名菩薩摩訶薩;解脫道中無一切闇蔽,是為佛。」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若一切法自相空,自相空法中,云何有差別之異——是地獄、是餓鬼、是畜生、是天、是人,是性地人、是八[22]地人、是須陀洹人、是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人、是辟支佛、是菩薩、是多陀阿伽度、阿羅呵、三藐三[23]佛陀?世尊!如諸人不可得,業因緣亦不可得,果報亦不可得!」

佛言:「如是!如是!如汝所言,自相空法中,無眾生、無業因緣、無果報。須菩提!眾生不知是諸法自相空,是眾生作業因緣——若善、若惡、若無動:罪業因緣故,墮三惡道中;福業因緣故,在人、天中生;無動業因緣故,色、無色界中生。是菩薩摩訶薩行檀波羅蜜乃至十八不共法時,盡受行是助道法;如金剛三昧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已,饒益眾生。是利常不失故,不墮[24]五道生死中。」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得[*]五道生死不?」

佛言:「不得也!須菩提!」

「世尊!得業若黑、[25]若白、若不黑不白不?」

佛言:「不也!」

「世尊!若不得,云何說[26]是地獄、餓鬼、畜生、人、天、須陀洹乃至阿羅漢、辟支佛、菩薩、諸佛?」

「須菩提!若眾生知諸法自相空,菩薩摩訶薩不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不拔眾生於三惡趣,乃至[27]五道往來生死中。須菩提!以眾生實不知諸法自性空故,不得脫[28]五道生死;是菩薩從諸佛所聞諸法自[29]性空,發意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諸法不爾如凡[30]夫人所著;是眾生於無所有法中,顛倒妄想分別得法——無眾生有眾生[31]相,無色[32]色[*]相,無受想行識[33]受想行識[34]相;乃至一切有為法無所有,用顛倒妄想心,作身、口、意業因緣,往來[*]五道生死中不得脫。是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一切善法內般若波羅蜜中,行菩薩道,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為眾生說四聖諦——[1]苦、苦集、苦滅、苦滅道,開示分別。一切助道善法皆入四聖諦中,用是助道善法[2]故,分別有三寶。何等三?佛寶、法寶、僧寶。不信拒逆是三寶故,不得離[*]五道生死。」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用苦聖諦得度?用苦智得度?用集聖諦得度?用集智得度?用滅聖諦得度?用滅智得度?用道聖諦得度?用道智得度?」

佛告須菩提:「非苦聖諦得度,亦非苦智[3]得度;乃至非道聖諦[4]得度,亦非道智得度。須菩提!是四聖諦平等故,我說即是涅槃;不以苦聖諦,不以集、滅、道聖諦,亦不以苦智,不以集、[5]滅、[6]道智得涅槃。」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何等是四聖諦平等?」

「[7]須菩提!若無苦、無苦智,無集、無集智,無滅、無滅智,無道、無道智,是名四聖諦平等。復次,須菩提!是四聖諦如、不異、法相、法性、法住、法位、實際,有佛、無佛,法相常住,為不誑不失故。是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為通達實諦故,行般若波羅蜜。」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摩訶薩為通達實諦故,行般若波羅蜜時,如通達實諦[8]故,不墮聲聞、辟支佛地,直入菩薩位中?」

佛告須菩提:「若菩薩摩訶薩如實見諸法;見已,得無所有法;得無所有法已,見一切法空——四聖諦所攝、四聖諦所不攝法皆空。若如是觀,是時,便入菩薩位中;是為菩薩住性地中,不從頂墮。用是頂墮故,墮聲聞、辟支佛地。是菩薩住性地中,能生四禪、四無量心、四無色定。是菩薩住是初定地中,分別一切諸法,通達四聖諦:知苦,不生緣苦心;乃至知道,不生緣道心。但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觀諸法如實相。」

「世尊!云何觀諸法如實相?」

佛言:「觀諸法空。」

「世尊!何等空?」

[9]佛言:「自[10]性空。是菩薩用如是智慧觀一切法空,無法性可見住是性中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無性相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非諸佛所作,非辟支佛所作,亦非阿羅漢所作,亦非向道人所作,亦非得果人所作,亦非菩薩所作。但眾生不知不見諸法如實相,以是事故,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以方便力故,為是眾生說法。」

[*]【論】

問曰:

佛法、菩薩法大有差別:佛是一切智,菩薩未是一切智。須菩提何故生疑而問佛:「何等是諸菩薩法?何等是佛法?」

答曰:

此中佛教菩薩如佛所行,應如[11]是行六波羅蜜等乃至一切種智。是故須菩提問:「若如佛行,與佛何異?」

佛可其意,應如是問。

色等諸法行處是同,但智慧利鈍有異。此中佛自說因緣:「菩薩雖如實行六波羅蜜而未能周遍,未[12]能入一切[13]門,是故不名為佛。若菩薩[14]已入一切種智門,入諸法實相中,以一念相應智慧,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斷一切煩惱習,得諸法中自在力,爾時名為佛。」

如月十四日、十五日,雖同為月,十四日不能令大海水潮;菩薩亦如是,雖有實智慧清淨,未能具足諸佛法故,不能動一切十方眾生。月十五日光明盛滿時,能令大海水潮;菩薩成佛亦如是,放大光明,能動十方國土眾生。

此中佛自說譬喻:「如向道、得果,[15]雖同為聖人而有差別。」菩薩亦如是,行者名為菩薩,從初發心乃至金剛三昧;佛已得果,[16]斷一切法中疑,無所不了,故名為佛。

須菩提復問:「自相空法中差別不可得——所謂是地獄乃至天,是性人、八人,是須陀洹乃至佛!世尊!如地獄等眾生不可得,業因緣亦應不可得。何以故?作業者不可得;業不可得故,果報亦不可得。佛云何說佛與菩薩有差別?」

佛可須菩提意,還以所問答須菩提:「眾生不知自性空法故,能起善惡業。」如經中廣說。眾生者,凡夫,未入正位人;是人我心顛倒,煩惱因緣故起諸業。[17]業者,有三種:身、口、意。是三種業有二種:若善、若惡,若有漏、若無漏。惡業故墮三惡趣,善業故生天、人中。善業復有二種:一者、欲界繫,二者、色、無色界繫。色、無色界繫[18]生業名不動,不動業故生色、無色界。

若眾生自知諸法性空,即時不生著心,著心不生故不起業,乃至不生色、無色界。以實不知故生。以是事故,菩薩摩訶薩盡受行布施等法乃至十八不共法,無所失、無所少;乃至用如金剛三昧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大饒益眾生。眾生得是利益故,不復往來五道生死。

須菩提復問:「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實得[19]是[*]五道不?」

佛言:「不得!」

問曰:

佛先說「大利益故,不墮[*]五道」,今云何言「不得」?

答曰:

決定取相邪見、[20]墮邪見。[*]五道生死不得,但凡夫人以顛倒因緣起業,假名有生死[*]五道,其實如幻、如夢。

復問:「得黑、白等四種業不?」

佛言:「[1]不。」

「黑業」者,是不善業,果報:地獄等受苦惱處。是中眾生,以大苦惱悶極,故名為黑。

受善業果報處,所謂諸天。以其受樂隨意自在明了,故名為「白業」。是業是三界天。

善、不善業受果報[2]處,所謂人、阿修羅等八部。此處亦受樂、亦受苦,故名[3]為「白黑業」。

「無漏業」能破不善有漏業,[4]能拔眾生令離善惡果報中。

問曰:

無漏業應是白,何以言非白非黑?

答曰:

無漏法雖清淨無垢,以空、無相、無作故無所分別,不得言白。黑、白[5]是相待法,此中無相待故不得言白。

復次,無漏業能滅一切,諸[6]觀中分別故有黑、白,此中無觀故[7]無白。

須菩提復問:「若不得是四種業,云何分別是地獄乃至阿羅漢?」

若無黑業,云何說是地獄、畜生、餓鬼?若無白業,云何說是天、人?若無黑白業,云何說是阿[8]修羅道?若無不白不黑業,云何說是須陀洹乃至阿羅漢?

佛答:若一切眾生自知諸法自性空者,菩薩不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意,亦不於六道中拔出眾生。何以故?眾生自知諸法性空,則無所度;譬如無病則不須藥,無闇則不須燈明。須菩提!今眾生實不知自相空法故,隨心取相生著,以著故染,染故隨於五欲,隨五欲故為貪所覆,貪因緣故,慳、虛誑、嫉妬、瞋恚、鬪諍,以瞋恚故,起諸罪業,無所識知。是故壽終隨業因緣生於彼處,續作生死業,常往來六道中,無復窮已。是故菩薩於諸佛及弟子所聞說諸法空,而慈愍眾生:「眾生以狂愚顛倒故生著,我當作佛,破眾生顛倒,令解諸法空相。」

所以者何?諸法不爾如凡人所著。眾生、法無有定實,但自於無所有中憶想分別,[9]望有所得;無眾生中起眾生想,無色中起色想,無受、想、行、識中起識想。以狂顛倒故,是[10]人能起身、口、意業,於六道生死[11]中不能得脫。

若但生[12]眾生法想,結縛猶輕,易可得度。生貪欲、瞋恚,於是中起諸重業,是為重縛,受此業果報,則難可得度;譬如積微塵成山,難可[13]得移動。菩薩為是眾生故,欲破其生死因緣果報故,於般若中攝一切善法,行菩薩道,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眾生說四聖諦,所謂[14]苦、苦集、苦滅、[15]滅苦[16]道,種種因緣開示、敷演。

問曰:

佛無量阿僧祇劫來習微妙法,所謂十八不共法,乃至無礙解脫,諸甚深業,何以但說苦、集、滅、道?

答曰:

眾生所畏急者,無過於苦;為除苦已,然後示以佛道。如人重病,先以除病為急;然後以寶物、衣服莊嚴其身。

苦者,受五受眾身是一切苦本,性即是苦;是苦略而言之,是生、老、病等,如經中處處廣說。苦集者,愛等諸煩惱;愛是心中舊法,以是故,佛說「愛能生後身,故是苦因」,苦因即是集。若人欲捨苦,先當斷愛,愛斷苦則滅,斷愛即是苦滅。

苦滅即是道,觀是五眾種種因緣,苦及苦集過罪,所謂無常、苦、空、無我,如病、如瘡、如怨、如賊等,於八聖道分中為正見,餘七事助成發起,能斷一切法中愛;如以酒發藥。此人於一切世間無所復貪,得離苦火,然後示以妙法。

復次,此中佛自說因緣,所謂:「於四聖諦中攝一切善法。」

有人言:「佛何以但說苦等四法?」以是故,佛說:「一切助道善法皆攝在四諦中。」

助道善[17]法因緣故,分別有三寶。眾生不信三寶故,不得離六道生死。

問曰:

須菩提何以作是麁問,言:「為以苦滅、以苦智滅?以集滅、集智滅?」

答曰:

此非麁問!今問:「見苦等四諦體故滅?為用智故滅?」

愛等諸煩惱滅故,名有餘涅槃。若以苦諦得道,一切眾生牛羊等亦應得道!若用苦智得道,離苦則無智;離苦智不名為「苦諦」,但名為「苦」。苦諦、苦智和合故生,不得言「但以苦滅」、「但以智滅」。乃至道諦亦如是。

佛答:「不以苦諦滅,亦不以苦智滅,乃至道諦、道智亦如是。我說:『是四諦平等即是滅。不用苦諦滅,[18]不用乃至道諦滅。』」

何以故?是苦等四法皆從[19]緣生,虛[20]妄不實,無有自性故不名為實,不實故[21]云何能滅?

問曰:

二諦有漏,凡夫所行法故,可是虛誑不實;道諦是無漏法,無所著,雖從因緣和合生而不[22]虛誑;[23]又滅諦[24]是無為法,不從因緣有。云何言「四法皆是虛誑」?

答曰:

初得道,知二諦是虛誑。將入無餘涅槃,亦知道諦虛誑,以空空三昧等捨離道諦,如說栰喻。滅諦亦無[25]定法。如經中說:「離有為,無無為,因有為故說無為。」苦滅如燈滅,不應戲論求其處所。

是故佛說:「不以用苦乃至用道得滅。」

須菩提問佛:「何者是四諦平等?」

佛答:若無八法處——所謂四諦、四諦智,是則平等。

復次,須菩提!四諦如實、不誑、不異,如、法性、法相、法[1]住、實際,若有佛、無佛,法相常住,不用心、心數法及諸觀,但為不誑眾生故。住一切餘法皆顛倒,妄著顛倒果報生故,雖能與人[2]天喜樂,久久皆虛[*]妄變異;但有一法,所謂諸法實相,以不誑故,常住不滅。如是菩薩行般若波羅蜜,通達諸法實諦。

須菩提復問:「云何菩薩通達得實諦,過聲聞、辟支佛[3]地,入菩薩位?」

佛答:若菩薩思惟籌量求諸法,無有一法可得定相,見一切法皆空——若在四諦、若不在四諦。非四諦者,虛空、非數緣盡;餘在四諦。若觀如是法空,爾時,入菩薩位。

問曰:

何以不說「空亦空觀,入菩薩位」?

答曰:

不須是說。何以故?若說諸法空,即是空,空亦空;若是空不空,不名為一切空。是故行是空,得入菩薩位。菩薩住是性地中,不墮頂。性地者,所謂菩薩法位。如聲聞法中,燸法、頂法、忍法、世間第一法,名為性地。是法隨順無漏道,故名為性,是中住必望得道;菩薩亦如是,安住是性地中,必望作佛。能生四禪、四無量心、四無色定。是菩薩住在禪[4]地中攝心,分別思惟籌量諸法,通達四諦——所謂知見苦,亦非緣[5]苦生心。知苦是凡夫受身著苦因緣故,受諸憂惱;是人身皆如賊、如怨,無常、空等。得是已,即時捨,不取苦相,亦不緣苦諦,菩薩法位力故。乃至道諦亦如是。但一心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知是四諦藥病相對,亦不著是四諦,但觀諸法如實相,不作四種分別觀。

須菩提問:「云何如實觀諸法?」

佛言:「觀空。須菩提!若菩薩能觀一切法若大若小皆空,是名如實觀。」

復問:「用何等空?」

佛答:「用自相空。」

問曰:

十八空中佛何以但說自相空?

答曰:

是中道空。內、外空等是小空,畢竟空、無所得空等是甚深空,自相空是中空。自相有理破故而心不沒,而能入甚深空中。是菩薩得如是法,觀一切法皆空,乃至不見[6]一法有性可住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觀諸法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自性空;非佛所作,非大菩薩所作,非阿羅漢、辟支佛所作,常寂滅相,無戲論語言。

眾生不能知見如實相,是故菩薩行般若[7]波羅蜜,以方便力,為眾生說法。方便力者,菩薩得無生[8]忍法,入菩薩位,通達菩薩第一義諦。觀[9]是道相甚深微妙,無得無捨;用妙智慧不可得,何況可得口說!大悲心深念:「眾生以空事故,墮三惡道,受大劇苦;若我直說是法,則不信不受,則破壞法,墮於地獄!我今當成就一切善法、莊嚴身三十二相,引導眾生,起無量無邊諸佛神通力,得成佛道,一切眾中主,於諸法得自在。若讚惡法,眾生猶尚當受,何況實法!」是菩薩如所願思惟行,為眾生說,使皆度脫。

大智度論卷第九十四
↑回到頂端↑
#2231221 - 2024-03-01 06:46:52 大智度論卷第九十五 [Re: yichinyichin]
yichinyichin 離線
飛龍在天
註冊: 2023-12-15
文章數: 485
大智度論釋七喻品第八十五(卷第九十五)

龍樹菩薩造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經】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若諸法性無所有,非佛所作,非辟支佛所作,非阿羅漢所作,非阿那含、斯陀含、須陀洹所作,非向道人、非得果人、非[20]諸菩薩所作,云何分別有諸法異——是地獄、是畜生、是餓鬼,是人、是天,乃至是非有想非無想天?用是業因緣故,知有生地獄者;是業因緣故,知有生畜生、餓鬼者;是業因緣故,知有生人中,生四天王天乃至生非有想非無想天者;是業因緣故,知有得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辟支佛者;是業因緣故,知是諸菩薩摩訶薩;是業因緣故,知是多陀阿伽度、阿羅訶、三藐三佛[22]陀?世尊!無性法中,無有業用。作業因緣故,若墮地獄、餓鬼、畜生,若生人、天乃至生非有想非無想天;以是業因緣故,得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辟支佛;菩薩摩訶薩行菩薩道,當得一切種智,得一切種智故,能拔[23]出眾生於生死中?」

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無性法無業無果報。須菩提!凡夫人不入聖法,不知諸法無性相,顛倒愚癡故,起種種業因緣。是諸眾生隨業得身:若地獄身,若畜生身,若餓鬼身,若人身,若天身——]若四天王天身,乃至非有想非無想天身。是無性法無業無果報,無性常是無性。如須菩提所言:『若一切法無性,云何是須陀洹乃至諸佛得一切種智?』須菩提!於汝意云何?道是無性不?須陀洹果乃至諸佛一切種智是無性不?」

須菩提言:「世尊!道無性,須陀洹果亦無性,乃至諸佛一切種智亦[1]無性。」

「須菩提!無性法能得無性法不?」

「不也!世尊!」

佛告須菩提:「有性法能得有性法不?」

「不也!世尊!」

「須菩提!無性法及道,是一切法皆不合不散,無色、無形、無對,一相,所謂無相。須菩提!是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以方便力,見眾生以顛倒故著五眾:無常中常[2]相、苦[3]中樂相、不淨中淨[*]相、無我中我相,著無所有處。是菩薩以方便力故,於無所有中拔出眾生。」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凡夫人所著,頗有實不異不?著故起業;業因緣故,五道生死中不得脫?」

佛告須菩提:「凡夫人所著起業處,無如毛髮許實事,但顛倒故。須菩提!今為汝說譬喻,智者以譬喻得解。須菩提!於汝意云何?如夢中所見人受五欲樂,有實住處不?」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夢尚虛妄不可得,何況住夢中受五欲樂!」

「於汝意云何?諸法若有漏[4]若無漏、若有為[*]若無為,頗有不如夢者不?」

「世尊!諸法若有漏若無漏、若有為若無為,無不如夢者。」

佛告須菩提:「於汝意云何?夢中有五道生死往來不?」

「世尊!無也!」

「於汝意云何?夢中有修道,用是修道,若著垢、若得淨不?」

「不也!世尊!何以故?是夢法無有實事,不可說垢、淨。」

「於汝意云何?鏡中像有實事能起業因緣,用是業因緣墮地獄、餓鬼、畜[5]生,若人、若天——四天王天處乃至非有想非無想天處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是像無有實事,但誑小兒,是事云何當有業因緣,用是業因緣當墮地獄乃至非有想非無想處?」

「於汝意云何?是鏡中像有修道,用是修道若著[6]垢、若得[7]淨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是像空無實事,不可說垢、淨。」

「於汝意云何?如深澗中有[8]嚮,是[*]嚮有業因緣,用是業因緣若墮地獄乃至若生非有想非無想處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是事空無有實音聲,云何當有業因緣,用是業因緣墮地獄乃至生非有想非無想處?」

「於汝意云何?是[*]嚮頗有修道,用是修道,若著垢、若得淨不?」

「不也!世尊!是事無實,不可說是垢、是淨。」

「於[A1]汝意云何?如焰非水水[*]相,非河河[*]相,是炎頗有業因緣,用是業因緣墮地獄乃至生非有想非無想處不?」

「不也!世尊!焰中水畢竟不可得,但誑無智人眼,云何當有業因緣,用是業墮地獄乃至生非有想非無想處?」

「於汝意云何?是[*]焰有修道,用是修道,若著垢、若得淨不?」

「不也!世尊!是焰無有實事,不可說垢、淨」

「於汝意云何?[9]揵闥婆城,如日出時見[*]揵闥婆城,無智人無城有城想、無廬觀有廬觀想、[10]無[11]園有[*]園想;是[*]揵闥婆城頗有業因緣,用是業因緣墮地獄乃至[12]生非有想非無想處不?」

「不也!世尊!是[*]揵闥婆城畢竟不可得,但誑愚夫眼,云何當有業因緣,用是業因緣墮地獄乃至生非有想非無想處?」

「於汝意云何?是[*]揵闥婆城有修道,用是修道,若著垢、若得淨不?」

「不也!世尊!是[*]揵闥婆城無有實事,不可說垢、淨。」

「須菩提!於汝意云何?幻師幻作種種物,若象、若馬、若牛、若羊、若男、若女,於汝意云何?是幻有業因緣,用是業因緣墮地獄乃至生非有想非無想處不?」

「不也!世尊!是幻法空無實事,云何當有業因緣,用是業因緣墮地獄乃至生非有想非無想處?」

「於汝意云何?用是幻有修道,用是修道,若著垢、若得淨不?」

「不也!世尊!是法無有實事,不可說垢、淨。」

「須菩提!於汝意云何?如佛所化人,是化人有業因緣,用是業因緣墮地獄乃至生非有想非無想處不?」

「不也!世尊!是化人無有實事,云何當有業因緣,用是業因緣墮地獄乃至生非有想非無想處?」

「於汝意云何?是化人有修道,用是修道,若著垢、若得淨不?」

「不也!世尊!是事無有實,不可說垢、淨。」

佛告須菩提:「[13]於意云何?於是空相中,有垢者、有淨者不?」

「不也!世尊!是中無所有,無[14]有著垢者、無[15]有淨者。」

「須菩提!如無有著垢者、無[16]有淨者,以是因緣故亦無垢、淨。何以故?住我、我所眾生有垢、有淨,實見者不垢、不淨。如實見者不垢、不淨,如是亦無[17]有垢、[18]淨。」

[19]【論】

問曰:

佛已處處答是事,今須菩提何以復問?

答曰:

義雖一,所因事異,所謂一切法,若有佛、若無佛,諸法性常住,空無所有,非賢聖所作。般若波羅蜜甚深微妙,難解難量,不可以有量能知;諸佛賢聖憐愍眾生故,以種種語言名字、譬喻為說。利根者解聖人意,鈍根者處處生著,著於語言名字,若聞說「空」,則著空;聞說「空亦空」,亦復生著;若聞「一切法寂滅相,語言道斷」,而亦復著。自心不清淨故,聞聖人法為不清淨;如人目[1]瞖,視清淨珠,見其[2]目影,便謂珠不淨。佛種種因緣說。見有過罪而生於疑,作是言:「若一切法空,空亦空,云[3]何分別有六道?」常生如是等疑難故,須菩提以經將訖,為眾生處處問是事,是故重問。

佛可須菩提意。

問曰:

須菩提以「有」難「空」,佛云何可其意?

答曰:

佛可[4]其說「[5]諸法空常住,有佛、無佛不異」,不可其難「云何分別有六道等」。何以故?以其難欲破空故。

是中佛解其所難,所謂凡夫人不入聖法,未得聖道,不知無所有性,不善修習空三昧故。顛倒者,四顛倒;愚癡者,三界繫無明。雖不說餘煩惱,而此二法虛誑不實。顛倒即是妄語虛誑;若從顛倒所生業及果報,以根本不實故,眾生雖[6]深著,亦無定實。[7]以是故五道皆空,但有假名。

又汝難諸賢聖;是諸賢聖以斷顛倒差別故有異名,以顛倒不實故無所斷。又復滅失、無所有故名為「斷」。若實有法,可斷;尚無斷法,何[8]況顛倒!是故一切賢聖果皆是無所有。斷顛倒即是聖人果,果即是斷。為果所修道亦同無所有,是故修道時,必當用空、無相、無作。道、果分別故,賢聖有差別;今實無所有法不能得,無所有云何有差別?是故不應難。

須菩提意:若但顛倒故有世間,若有顛倒亦應有實,虛實相待故。是故問:「世尊!凡夫所著,頗有實[9]生[10]著起業;業因緣故,六道生死,不得解脫?」

佛答[11]言:「不!」

何以故?此中佛自說因緣:「但顛倒故生著,若無顛倒,云何有相[12]待實法?乃至無毫釐許實事,[13]畢竟無故。」

問[14]曰:

諸佛所行實義,所謂畢竟空,此非實耶?

答曰:

是第一義空亦因分別凡夫顛倒故說;若無顛倒,亦無第一義。若凡夫顛倒少[15]多有實,第一義亦應有實。

問曰:

若二俱不實,云何得解脫?如人手垢還以垢洗,云何得淨?

答曰:

諸法實相畢竟空,第一[16]義實清淨。以有凡夫顛倒不清淨法,故有此清淨法——不可破壞,不變異故。以人於諸法實相起著,欲生煩惱,是故說:「是法性空無所有,無所有故無實。」

雖二法皆不實,而不實中有差別。如十善、十不善二事,皆有為法故,虛誑不實;而善、不善有差別——殺生法故,墮惡道;不殺故,生天上。如布施、偷盜二事,雖取相著心,是虛誑不實,而亦有差別。如眾生乃至知者、見者無所有,而惱眾生有大罪,慈[17]念眾生有大福。如慈能破瞋、施能破慳,[18]雖二事俱是不實,而能相破。是故佛說:「諸法無有根本定實如毫釐許所有。」

欲證明是事[19]故,說夢中受五欲譬喻。

須菩提意:若一切法畢竟空無所有性,今何以故現有眼見、耳聞法?以是故,佛說夢譬喻。如人夢力故,雖無實事而有種種聞見,瞋處、喜處;覺人在傍,則無所見。如是,凡夫人無明顛倒力故,妄有所見;聖人覺悟,則無所見。一切法若有漏若無漏、若有為若無為,皆[20]不實,虛妄故有見聞。

又如夢中見六道生死往來、見須陀洹乃至阿羅漢,夢中無是法而夢見,夢中實無淨、無垢。業果報六道亦如是,顛倒因緣故起業,[21]業果報亦應空。除却顛倒故名為道;顛倒無實故,道亦不應[22]實。

鏡中像、[*]嚮、焰乃至如化亦如是。

佛反問須菩提:「於是法中有垢者、有淨者不?」

須菩提意:一切法中無我,云何當說有垢、有淨者?是故言無。

佛言:「若無受垢、受淨者,垢、淨亦無。」

問曰:

若分別諸法,阿毘曇等經中有垢、有淨,但受垢淨者無。三毒等諸煩惱是垢,三解脫門諸助道法等是淨。

答曰:

雖有是說,是事不然![23]若眾生法無所屬,亦[24]無作者;若無作者,亦無作法,[25]無縛無解。如人為火所燒,畏而捨離,非火離火;眾生亦如是,畏五眾苦故捨離,非苦離苦。若無垢淨者,無有解脫。

復次,佛此中自說因緣,所謂:「我、我所法中住,眾生受垢、受淨。我畢竟無故,垢淨無住處;住處無故,無垢、無淨。」

問曰:

我雖無,[26]我見實有,凡[27]夫人住此中起諸煩惱。

答曰:

若無我,我見無所緣,無所緣云何得生?

問曰:

雖無我,於五眾中邪行謂有我,生我見;五眾是我、[28]我所。

答曰:

若以五眾中定生我見因緣,於他五眾中何以故不生?若於他五眾生者,則為大錯亂!是故我見無有定[29]緣,但顛倒故生。

問曰:

若顛倒生,何以故但自於己身生見?

答曰:

是顛倒狂錯,不應求其實事。又復於無始生死中來,自於相續五眾中生著;是故佛說:「住我心眾生受垢、[1]受淨。」

又實見者無垢無淨;若我定有,實見者應有垢淨!如實見者不垢不淨,以[2]是因緣[3]故無垢無淨。無垢無淨者,見諸法實相。[4]又於諸法實相亦不著,是故無垢;諸法實相無相可取,是故無淨。復次,八聖道中不著,是名無淨;除諸煩惱,不著顛倒,是名無[5]垢。[6]◎

◎[7]大智度論釋[8]平等品第[9]八十六

[10]【經】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見實者不垢不淨,見不實者亦不垢不淨。何以故?一切法性無所有故。世尊!無所有中無垢無淨,所有中亦無垢無淨。世尊!無所有中有所有中亦無垢無淨。世尊!云何如實語者不垢不淨,不實語者亦不垢不淨?」

佛告須菩提:「是諸法平等相,我說是淨。須菩提!何等[11]是[12]淨是諸法平等?所謂如、不異、不誑,法相、法性、法住、法位、實際,有佛、無佛法性常住,是名淨。世諦故說,非最第一義;最第一義,過一切語言論議音聲。」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若一切法空、不可說,如夢、如[*]嚮、如焰、如影、如幻、如化,云何菩薩摩訶薩用是如夢、如[*]嚮、如焰、如影、如幻、如化法,無有根本定實,云何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作是願——『我當具足檀波羅蜜,乃至具足般若波羅蜜;我當具足神通波羅蜜,具足智波羅蜜,具足四禪、四無量心、四無色定、四念處,乃至具足八聖道分;我當具足三解脫門、八背捨、九次第定;我當具足佛十力,乃至具足十八不共法;我當具足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具足諸陀隣尼門、諸三昧門;我當放大光明遍照十方,知諸眾生心,如應說法』?」

佛[13]言須菩提:「於汝意云何?汝所說諸法如夢、如[*]嚮、如焰、如影、如幻、如化不?」

須菩提言:「爾!世尊!世尊!若一切法如夢乃至如化,菩薩摩訶薩云何行般若波羅蜜?世尊!是夢乃至[14]如化,虛妄不實。世尊!不應用不實虛妄法能具足檀波羅蜜乃至十八不共法。」

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不實虛妄法不能具足檀波羅蜜乃至十八不共法;行是不實虛妄法,不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是一切法皆是憶想思惟作法,用是思惟憶想作法,不能得一切種智。

「須菩提!是一切法能助道法,不能益[15]其果,所謂是諸法無生、無出、無相。菩薩從初發[16]意已來,所作善業,若檀波羅蜜乃至一切種智。何以故?知諸法皆如夢乃至如化。如是等法不具足檀波羅蜜乃至一切種智,不能得成就眾生、淨佛國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菩薩摩訶薩所作善業,檀波羅蜜乃至一切種智,知如夢乃至如化;亦知一切眾生如夢中行,乃至知如化中行。是菩薩摩訶薩不取般若波羅蜜是有法,用是不取故,得一切種智,知是諸法如夢無所取,乃至諸法如化無所取。何以故?般若波羅蜜是不可取相,禪波羅蜜乃至十八不共法,是不可取相。

「是菩薩摩訶薩知一切法是不可取相已,發心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一切法不[17]可取相,無根本定實,如夢乃至如化;用不可取相法不能得不可取相法。但以眾生不知不見如是諸法相,是菩薩摩訶薩為是眾生故,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菩薩從初發意已來所有布施,為一切眾生故;乃至有所[18]修智慧,皆為一切眾生,不為己身。菩薩摩訶薩不為餘事故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但為一切眾生故。

「是菩薩行般若波羅蜜時,見眾生無眾生,但眾生相中住;乃至無知者、無見者,知見相中住,令眾生遠離顛倒;遠離已,置甘露性中;[19]住是中[20]者,無有妄[*]相,所謂眾生相乃至知者、見者相。是時,菩薩動心、念心、戲論心皆捨,常行不動心、不念心、不戲論心。須菩提!以是方便力故,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自無所著,亦教一切眾生令得無所著。世諦故,非第一義。」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世尊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得諸佛法,以世諦故得?以第一義中得?」

佛言:「以世諦故說佛得是法,是法中無有法可得、是人得是法。何以故?是人得是法,是為大有所得;用二法,無道無果。」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若行二法無道無果,行不二法有道有果不?」

佛言:「行二法無道無果,行不二法亦無道無果;若無二法、無[21]不二法,即是道、即是果。何以故?用如是法得道、得[22]果,用是法不得道、不得果——是為戲論。諸平等法中,無有戲論;無戲論相,是諸法平等。」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諸法無所有性,是中何等是平等?」

佛言:「若無有法、無有無法,亦不說諸法平等相;除平等,更無餘法離一切法平等相。平等者,若凡夫、若聖人,不能行、不能到。」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乃至佛亦不能行、亦不能到?」

佛言:「是諸法平等,一切聖人皆不能[1]行、不能到,所謂諸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辟支佛、諸菩薩摩訶薩及諸佛。」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佛者一切諸法中行力自在,云何說佛亦不[2]能行、不能到?」

佛告須菩提:「若諸法平等與佛有異,應當如是問。須菩提![3]今[4]諸凡夫人平等,諸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辟支佛、諸菩薩摩訶薩、諸佛及聖法皆平等,[5]是一[6]平等無二,所謂是凡夫人、是須陀洹乃至佛,是一切法平等中皆不可得。」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若諸法平等中皆不可得——是凡夫人乃至是佛。世尊!凡夫人、須陀洹乃至佛為無有分別?」

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諸法平等中,[7]無有分別是凡夫人、是須陀洹乃至是佛。」

「世尊!若無分別諸凡夫人、須陀洹乃至佛,云何分別有三寶現於世[8]間——佛寶、法寶、僧寶?」

佛言:「於意云何?佛寶、法寶、僧寶與諸法等異不?」

須菩提白佛言:「如我從佛所聞義,佛寶、法寶、僧寶與諸法等[9]無異。世尊!是佛寶、法寶、僧寶即是平等;是法皆不合、不散,無色、無形、無對,一相,所謂無相。佛有是力,能分別無相諸法處所:是凡夫人、是須陀洹、是斯陀含、是阿那含、是阿羅漢、是辟支佛、是菩薩摩訶薩、是諸佛。」

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諸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分別諸法,[10]當知是地獄、是餓鬼、是畜生、是人、是天——是四天王天乃至是他化自在天,是梵天乃至是非有想非無想[11]處天;是四念處乃至八聖道分;是內空乃至是無法有法空;是佛十力乃至是十八不共法不?」

須菩提言:「不知也!世尊!」

「以是故,須菩提!當知佛有大恩力,於諸[12]法等中不動,而分別諸法。」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佛於諸[*]法等中不動,凡夫人亦於諸法平等[13]中不動,須陀洹乃至辟支佛亦於諸法平等中不動。世尊!若諸法等相即是凡夫人相、即是須陀洹相,乃至諸佛即是平等相,世尊!今諸法各各相,所謂色相異,受、想、行、識相異;眼相異,耳、鼻、舌、身、意相異;地相異,水、火、風、空、識相異;欲相異,瞋、癡相異,邪見相異;禪相異,無量心相異,無色定相異;四念處相異,乃至八聖道分相異;檀波羅蜜相異,乃至般若波羅蜜相異;三解脫門相異;十八空相異;佛十力相異,四無所畏相異,四無礙智相異,十八不共法相異;有為法性異,無為法性異;是凡夫人相異,乃至佛相異——諸法各各相[14]異,云何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諸法異相中不作分別?若不作分別,不能行般若波羅蜜;若不行般若波羅蜜,不能從一地至一地;若不從一地至一地,不能入菩薩位;不能入菩薩位故,不能過聲聞、辟支佛地;不能過聲聞、辟支佛地故,不能具足神通波羅蜜;不具足神通波羅蜜[15]故,不[16]能具足檀波羅蜜,乃至不能具足般若波羅蜜,從一佛國至一佛國供養諸佛,於諸佛所種善根,用是善根能成就眾生、淨佛國土。」

佛告須菩提:「如汝所問:『是諸法相亦是凡夫人,亦是須陀洹乃至佛。世尊!是諸法各各相,所謂色相異,乃至有為、無為法相異,云何菩薩摩訶薩觀一相不作分別?』須菩提!於汝意云何?是色相空不?乃至諸佛相空不?」

「世尊!實空。」

「須菩提!空中各各相法可得不?所謂色相乃至諸佛相。」

須菩提言:「不可得!」

佛言:「以是因緣故,當知諸法平等中,非凡夫人、亦不離凡夫人,乃至非佛、亦不離佛。」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是平等,為是有為法?為是無為法?」

佛言:「非有為法,非無為法。何以故?離有為法,無為法不可得;離無為法,有為法不可得。須菩提!是有為[17]法、無為[*]法,是二法不合、不散,無色、無形、無對,一相,所謂無相。佛亦以世諦故說,非以第一義。何以故?第一義中無身行、無口行、無意行,亦不離身、口、意行得第一義。是諸有為法、無為法平等相,即是第一義。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第一義中不動,而[18]行菩薩事,饒益眾生。」

[*]【論】

釋曰:

須菩提思惟:「佛答實見者、妄見者無異,垢淨見無故。」思惟已,問佛:「見實者無垢無淨,見不實者亦不垢不淨,一切法性無所有故;無所有中無垢無淨,所有中亦無垢無淨。」

無所有,斷滅見故,不應有垢淨!所有[19]無常見故,不應有垢淨!所有若決定是有,則不從因緣生,不從因緣生故常,常故無垢無淨。

須菩提白佛:「實見者、不實見者,是義云何?」

佛答:「垢、淨雖無別相可說,諸法平等故是名為淨。若分別說垢淨相,是事不然!一切法平等故,我說名淨。」

佛告須菩提:「諸法[20]實相,如、法性、法住、法位、實際是平等;菩薩入是[21]平等中,心無憎愛。是法,有佛、無佛常住。」

作法皆是虛誑,是故說:「無作法,有佛、無佛常住。」

聽者心即取相,著是諸[1]法平等;如人以指指月,不[2]知者但[3]觀其指而不視月。是故佛說:「諸法平等相亦如是,皆是世諦;世諦非實,但為成辦事故說。」譬如以金貿草,不[4]知者言:「何以以貴易賤?」答曰:「我事須用故。」

是平等義不可說,一切名字語言音聲悉斷。何以故?諸法平等是無戲論寂滅相;但覺觀散心中有語言故有所說。

須菩提從佛聞諸法平等相,解其旨趣,為諸新發意菩薩故問:「世尊!若一切法空、不可說、如夢乃至如化,云何菩薩於無根本法中而生心[5]作是願『我當具足檀波羅蜜,乃至為眾生如應說法』?」

佛以反問答須菩提:「布施等乃至陀羅尼門[6]說[7]法等,此諸法非如幻、如夢等耶?」

須菩提言:「實爾!」是諸法雖有利益,不出於如夢法。

須菩提復問:「世尊!夢等法皆虛妄不實,菩薩為求實法故,行般若波羅蜜得佛道,云何行不實法?不實法不能行檀波羅蜜等!」

佛可須菩提言:「如是!如是!布施等法皆是思惟、憶想分別、作起生法,不得住如是法中成一切種智。」

即[8]時眾中聽者心生懈怠,是故佛說:「是一切法皆是助道因緣。」

若於是法中邪行謬錯,是名不實;若直行不謬,即是助道法。是法為助道故,不為果。是布施等是有為法,道亦有為,同相故相益。道果者,所謂諸法實無[9]出生,一相無相,寂滅涅槃;是故於涅槃不能有益。如時雨能益草木,不益虛空。是故菩薩知是助道法及道果,從初發心來所作善法布施等,知皆是畢竟空,如夢乃至如化。

問曰:

若菩薩知諸法實相,何用行布施等為?

答曰:

佛此中說:「布施等不具足,不能成就眾生。」

菩薩莊嚴身及音聲[10]語言,得佛神通力,以種種方便力能引導眾生。是故菩薩為成就眾生故,行檀波羅蜜,亦不取檀波羅蜜若有、若無相,亦不戲論如夢等諸法,直行乃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般若波羅蜜不可取[11]相,乃至十八不共法亦不[12]可取相。

知一切不可取相已,發心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作是念:「一切無根本,不可取相,如夢乃至如化;以不可取法不能得不可取相法。但以眾生不知是法故,我為是眾生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菩薩從初發心[13]來所有布施,為一切眾生,所謂布施等諸善法為一切眾生故修,不自為身。

此中佛自說因緣:「不為餘事故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但為一切眾生故。」所以者何?是菩薩遠離[14]怜愍眾生心,但行般若波羅蜜,求諸法實相,或墮邪見中。是人未得一切智,[15]所[16]求一切智事,心未調柔,故墮諸邊,諸法實相難得故。是故佛說:「菩薩從初發心,[*]怜愍眾生故,著心漸[17]薄,不戲論畢竟空——若空有此過,若不空有彼過等。」

問曰:

如餘處「菩薩自利益,亦利益眾生」,此中何以但說利益眾生,不說自利?自利、利人有何咎?

答曰:

菩薩行善道為一切眾生,此是實義;餘處說「自利,亦利益眾生」,是為凡夫人作是說,然後能行菩薩道。入道人有下、中、上:下者,但為自度故行善法;中者,自為亦為他;上者,但為他人故行善法。

問曰:

是事不然!下者,但自為身;中者,但為眾生;上者,自利亦利他人。若但利他,不能自利,云何言上?

答曰:

不然!世間法爾,自供養者不得其福,自害其身而不得罪。以是故,為自身行道,名為下人。一切世人但自利身,不能為他。若自為身行道,[18]是則[19]斷滅,自為愛著故。若[20]自能捨[21]己樂,但為一切眾生故行善法,是名上人,與一切眾生異故。若但為眾生故行善法,眾生未成就,自利則為具足。若自利益,又為眾生,是為雜行。求佛道者有三種:一者、[22]但愛念佛故,自為己身成佛;二者、為己身亦為眾生;三者、但為眾生——是人清淨行道,破我顛倒故。

是菩薩行般若波羅蜜時,無眾生乃至無知者、見者,安住是中,拔出眾生[23]着甘露性中。甘露性者,所謂一切助道法。何以故?行是法得至涅槃,涅槃名甘露。住是甘露性中,我等[24]妄想不復生。[25]是菩薩自得無所著,亦令眾生得無所著,是名第一利益眾生。

問曰:

上說「但利益眾生故行道」,今何以故「自得無所著,令眾生得無所著」?

答曰:

不得已故!若自無智慧,何能利人?以是故,先自得無所著,然後教人。若是功德可得與他如財物者,諸佛、大菩薩所有功德皆應與他,乃至調達、[26]怨賊皆可與之,然後更自修集功德;但是事不然,不可我作而他得。

是亦世俗說,非第一義。何以故?第一義中無眾生、無一無異等分別諸法相,此中說[1]亦無所著處。

復次,如先說「不可說相是第一義」,此中可說故是世俗。

爾時,須菩提問:「佛於道場所得法,為用世諦故得?為用第一義諦?」

須菩提意:若以世諦故得,[2]即是虛妄不實;若以第一義故得,第一義中無得、無得者,不可說、不可受。

佛答:以世俗語言故[3]說「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中無得者、無有得法。何以故?若是人得是法,即是二法;二法中,無道、無果。二法者,是菩薩、是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是二法,皆[4]是世諦故有。若二者,佛法何得不虛妄!若有人不得第一義,但以二法分別諸法,是則虛妄;諸佛、大菩薩得第一義故,為度眾生令得第一義,雖分別諸法,非是虛妄。

須菩提復問:「世尊!若用二法無道、無果,今以不二法故有道、有果耶?」

佛答:「二法無道、無果,不二法亦無道、無果。」

問曰:

餘處說「二法是凡夫法,不二法是賢聖法」,如《毘摩羅[5]詰經》不二入法門中說。

答曰:

不二[6]入是真實聖法。或有新發意菩薩未得諸法實相,聞是不二法,取相生著。是故或稱讚不二法,或時毀呰。

又佛遮二邊、說中道,所謂非二、非不二。二法[7]名各各別相;不二名一空相。以是一空相破各各別異相;破已,事訖,還捨不二相——是即是道、是果。何以故?諸賢聖雖讚歎無二法,為不著故。

用是法得道、得果,用是法無道、無果——即是戲論;無戲論是平等法。

須菩提白佛言:「若諸法無所有性,何等是平等?」

佛答:「若離有性、無性,假名為平等。若菩薩不說一切法有——不說一切[8]法性、不說一切法相等顯示,亦不說無法——無法性、無法相等顯示,亦不說離是二邊更有平等相,一切處不取平等相,亦[9]不言無是平等,不妨行諸善法,是名諸法平等。」

復次,諸法平等者,所謂出過一切法。

問曰:

先處處[10]說「諸法即是平等相,平等即是諸法實,名異而義同。色如,非色、非離色」,今何以說「平等出過一切法」?

答曰:

一切法有二種:一者、色等諸法體;二者、色等法中行——凡夫邪行,賢聖正行。此中說平等,於凡夫行中出,不言色等中出。

復次,平等無能行、無能到。於是須菩提驚問:「佛亦不能行、[11]不能到?」

須菩提謂:是法雖甚深微妙難行,是事佛應當得!

佛答:「從須陀洹乃至佛皆無能行、無能到。」

佛意:三世十方佛不能行、不能到,何況一佛!平等性自爾故。

須菩提復問:「佛於一切法中行力自在,佛無礙智慧,無處不到,云何言不能行、不能到?」

佛答:「若佛與平等異,應有是難:『何以不能行、不能到?』今凡夫平等、須陀洹平等、佛平等,皆一平等,無二無分別。」是凡夫乃至佛,自性不能自性中行、不能自性中到;自性應他性中行。是故佛說:「若佛與平等異,佛應行平等。但佛即是平等故,不行、不到,非以智慧少故。」

須菩提白佛[12]言:「若平等,凡夫乃至佛不可得異,今凡夫、聖人不應有差別!」

佛可須菩提問:「平等中無差別,世諦故凡夫法中有差別。」

復問:「若凡夫乃至佛無有差別,云何三寶[13]大現於世間,大利益眾生?」

佛答:平等即是法寶,法寶即是佛寶、僧寶。何以故?未得法時,不名為佛;得平等法故名為佛;得是平等法故,分別有須陀洹等差別。

須菩提受佛教:「是法皆無合、無散,無色、無形、無對,一相,所謂無相。[14]唯佛有是力,於空、無相中,分別是凡夫、是聖人。」

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若諸佛不分別是法,云何當知有地獄乃至十八不共法?」

問曰:

諸佛如日出,不能令高者下、下者高,但能照明萬物,令有眼者別識;諸佛亦如是,亦不轉諸法相,但以一切智照,為人演說令知。汝何以故言:「若[15]佛不分別諸法,云何知有地獄乃至十八不共法?」如今畜生等現目所見,人皆識知,何須佛說!

答曰:

佛雖不作好醜諸[16]事,而演說示人。知有二種:一者、凡夫虛妄知,二者、如實知。[17]知畜生等相,是凡[18]人虛妄知;佛為知實相,故言:「佛不分別諸法,云何知有地獄等。」

復次,諸佛法寂滅相、無戲論;此中若分別有地獄等相,不名為「寂滅」、「[19]不二」、「無戲論法」。佛雖知寂滅、不二相,亦能於寂滅相中分別諸法,而不墮戲論。

離諸法實相者,雖眼見畜生等,亦不能如實知其相。如牛,角、足、尾等諸分邊和合,更有牛法生,是為一。諸分多、牛法一,一不作多、多不作一。

有人言:此說非也!除此諸分,應更有牛法力用可見。

牛法眾分和合生,而牛法不異眾分。何以故?見此眾分合故名為見牛,更不見餘物為牛。異者破一,一者破異,不一不異破一異;若無一異,云何有不一不異?若入[1]是諸法平等中,爾時,始如實得牛相。

是故言:「若佛不分別諸法相、不說二諦,云何善說畜生等?所謂於平等不動而分別諸法。」不動者,分別諸法時,不著一異相。

須菩提白佛:「如佛於諸法等中不動,辟支佛乃至凡夫於諸法等中亦不動。何以故?諸佛平等相,乃至凡夫亦平等相。世尊!若爾者,佛云何分別諸法是色異,色性異、受性異,乃至有為、無為性異?若不分別諸法,菩薩行般若波羅蜜時,不得從一地至一地,乃至淨佛國土。」

佛答:「於汝意云何?推尋色等相,為是[2]空不?」

「世尊![3]實[4]空!」

「空中有異[5]相法不?」

答言:「不!」何以故?是畢竟空,以無相智慧可解,是中云何有異相?

佛語須菩提:若空中無異相,空便是實,是故汝云何於空中分別諸法作是難?

畢竟空中,空亦不可得,各各相亦不可得,汝云何以空、各各相為難?

以是因緣故,當知諸法平等中,無分別故無凡夫人;但凡夫人,非實相、不離實相,凡夫實相即是聖人相。是故言:「不但凡夫、不離凡夫,乃至佛亦如是。」

須菩提以平等相大利益,欲知平等定相,是故問:「為是有為?為是無為?」

佛答:「非有為、非無為。」何以故?若有為,皆是虛誑作法;若無為,無為法無生住滅故無法,無法故不得名無為。因有為故有無為,如經中說:「離有為,無為不可得。」如離長無短,是相待義。

問曰:

[6]有為法是無常,無為法是常,云何言「離有為,無為不可得」?

答曰:

無為法無分別故無相;若說常相,不得言無相。破有為法故名無為,更無異法。如人閉在牢獄,穿牆得出;破壁是空,更無異空,空亦不從因緣生。無為法亦如是,有為法中先有無為性,破有為即是無為。是故說「離有為,無為不可得」。是有為、無為性皆不合不散,一相,所謂「無相」。

佛以世諦故說是事,非第一義。何以故?佛自說因緣:「第一義中無身、口、意行;有為、無為法平等,即是第一義。」

觀是有為、無為法平等,亦不著一相。菩薩於第一義中不動而利益眾生;方便力故,種種因緣為眾生說法也。

大智度論卷第九十五
↑回到頂端↑
#2231222 - 2024-03-01 06:48:21 大智度論卷第九十六 [Re: yichinyichin]
yichinyichin 離線
飛龍在天
註冊: 2023-12-15
文章數: 485
大智度論釋涅槃如化品第八十七(卷第九十六)

龍樹菩薩造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經】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若諸法平等、無所為作,云何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於平等中不動而行菩薩事,以布施、愛語、利益、同事?」

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如汝所說:『是諸法平等、無所作。』若是眾生自知諸法平等,佛不用神力,於諸法平等中不動而拔出眾生吾我想,以空度五道生死乃至知者、見者相;度色相乃至識相,眼相乃至意相,地種相乃至識種相;遠離有為性相,令得無為性相,無為性相即是空。」

須菩提言:「世尊!用何等空故一切法空?」

佛言:「菩薩遠離一切法相,用是空故一切法空。須菩提!於汝意云何?若有化人作化人,是[17]化頗有實事不空者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是化人無有實事而不空。」

「是空及化人二事不合不散,以空空故空,不應分別是空、是化。何以故?是二事等,空中不可得,所謂是空、是化。[18]所以者何?須菩提!色即是化,受、想、行、識即是化,乃至一切種智即是化。」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若世間法是化,出世間[19]法,所謂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聖道分,三解脫門,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十八不共法,并諸法果;及賢聖人,所謂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辟支佛,菩薩摩訶薩、諸佛。世尊!是法亦是化不?」

佛告須菩提:「一切法皆是化。於是法中,有聲聞法變化,有辟支佛法變化,有菩薩摩訶薩法變化,有諸佛法變化,有煩惱法變化,有業因緣法變化。以是因緣故,須菩提!一切法皆是化。」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是諸煩惱斷,所謂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辟支佛;佛道,斷諸煩惱習——皆是變化不?」

佛告[22]須菩提:「若有法生滅相者,皆是變化。」

須菩提言:「世尊!何等法非變化?」

佛言:「若法無生無滅,是非變化。」

須菩提言:「何等是不生不滅非變化?」

佛言:「無誑相涅槃,是法非變化。」

「世尊!如佛自說:『諸法平等,非聲聞作、非辟支佛作、非諸菩薩摩訶薩作、非諸佛作,有佛、無佛諸法性常空。』性空即是涅槃,云何言涅槃一法非如化?」

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諸法平等,非聲聞所作,乃至性空即是涅槃。若新發意菩薩聞是一切法皆畢竟性空乃至涅槃亦皆如化,心則驚怖;為是新發意菩薩故,分別生滅者如化、不生滅者不如化。」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教新發意菩薩,令知是性空?」

佛告須菩提:「諸法本有今無耶?」

[1]【論】

問曰:

是事佛先已答,須菩提今何以更問?所謂:「世尊!若諸法平等,無所作為,云何菩薩於諸法平等中不動而大利益眾生?」

答曰:

以是事難解故,雖先說而更問。

又經將訖,佛說「深空,凡夫、聖人所不能行、所不能到」;是故須菩提知一切法平等相定空,云何菩薩住是法中而能利益眾生?平等法無作相,利益是有作相。

佛可須菩提意,[2]還以須菩提問而答。可其平等,答其利益眾生,所謂若眾生自知諸法平等畢竟空,佛無恩力。若病人自知將適,則藥師無功。

須菩提復問:「若諸法實相畢竟空、無所能作,菩薩何以住是中而利益眾生?」若菩薩用是平等利益眾生,則壞實相!

佛答:「菩薩不以諸法實相利益眾生,但眾生不知畢竟空故,菩薩教詔令知。」菩薩教化眾生,是為對治悉檀;須菩提以第一義悉[3]檀無利益為難。

佛答:眾生顛倒不知,佛但破其顛倒,不言是實。是故菩薩住是平等相中,遠離我相乃至知者、見者相,是名「眾生空」;以是一切無吾我法,教化眾生。

眾生有二種:一者、愛多,二者、見多。愛多者,得是無我法,則生厭心、離欲;作是念:「若無我,何用餘物!」見多者,雖知無我法,於色等法中戲論若常、若無常等;是故次說色相、五眾、十二入、十八界,乃至遠離有為性相,令得無為性相——無為性相即是空。是[4]名法空。

問曰:

須菩提[5]何以作是問:「用何等空故一切法空?」

答曰:

空有種種:如火中無水、水中無火,亦是空;五眾中無我亦如是,或有眾生空,或有法空。法空中,或有人言:「諸法雖空,亦不盡空,如色空中有微塵根本在。」是故須菩提問:「以何等空故,一切法空?」

佛答:「以無所得畢竟空故,遠離一切相。」是故此中說眾生空、法空,是二空故,一切法無不空。

問曰:

若爾者,此中何以說「離一切法相」?

答曰:

一切法不可盡壞,但離其邪憶想,一切法自離。如神通人壞色相故,則石壁無礙。如佛說:「汝等當於五眾中修正憶念,斷貪欲,得正解脫。」[6]是故說離相。

須菩提聞是已,心驚:「云何一切法若大若小都無本實?凡夫人虛妄,可無實事;聖人應有少許實!」須菩提雖是阿羅漢,深[7]貴佛法,亦為新發意菩薩故問。

佛知須菩提意,欲明了是事,故說譬喻,反問須菩提:「於汝意云何?如化人復作[8]化,是化有本實不空不?」

答言:「不也!是化無有實事而不空者。空及化人二事,不合不散,皆空故,用空空故空。」

問曰:

何以名為「空空故空」?

答曰:

為破十八事實故有十八空,破眾生心中變化空法故用空空。

世間人皆知幻化法不久住、無所能作,故名空;是故言:「空空故空,不應分別是空、是化。」凡夫人知變化是空、不實,謂餘法為實,是故以化為喻,當知餘法與化無異。如聖人所解,不得以化為喻,以無所分別故。一切法名為五眾;佛言:「色、受、想、行、識無不是化,以空故。」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凡夫法虛妄應如化,出世間法亦如變化耶?所謂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若四念處法等從因緣邊生故如化,是法果——所謂涅槃,亦復如化耶?若能起是行者——所謂須陀洹乃至佛,亦復如化耶?」

佛答:「若有為、若無為及諸賢聖皆[9]是化,畢竟空故。」是義從初品已來,處處廣說,是故言:「一切法空,皆如化。」

問曰:

若一切法皆空、如化,何以故有種種諸法別異?

答曰:

如佛所化及餘人所化,雖不實而有種種形像別異。夢中所見種種亦如是,人見夢中好、惡事,有生喜者、有生怖者。如鏡中像,雖無實事,而隨本[10]形,像有好醜。諸法亦如是,雖空而各各有因緣。

如佛此中[11]說:「是化法中,有聲聞變化、有辟支佛變化、有菩薩變化、有佛變化、有煩惱變化、有業變化。是故一切法皆是變化。」

聲聞變化者,三十七品、四聖諦,乃至三解脫門。何以故?聲聞人住持戒中,禪定攝心求涅槃,觀內外身不淨,是名身念處。如是等法,為涅槃故勤精進生起。是法本無而今有、已有還無,是為聲聞變化。

辟支佛變化者,所謂觀十二因緣等諸法。所以者何?辟支佛智慧深於聲聞人故。菩薩變化者,所謂六波羅蜜,及二種神通:報得及修得。佛法變化者,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十力、一切種智等無量佛法。煩惱變化者,煩惱起種種業:善、不善、無記業,畢定業、不畢定業,善、不善、無動業等無量諸業。

問曰:

諸煩惱是惡法,云何能生善業、無動業?

答曰:

有二種因:一者、近因,二者、遠因。人有我心,為後身[1]當常樂故修布施,是近因;為離欲界衰惱不淨身故修禪定,是為遠因。

復有人言:一切凡夫皆以我心和合故起業。

有人言:無有離我心起第六識,住我心故起第六識,我心即是諸煩惱根本。

問曰:

煩惱是垢心,善心是淨心,垢、淨不得和合,何以言「住我心中能起善業」?

答曰:

不爾!一切心皆與慧俱生,無明心中亦應有慧;慧與無明相違法而一心中起。

淨、垢亦如是。凡夫未得聖道,云何能得離我心而行善?瞋等煩惱中,則不得行善;我心無記柔軟故,是故煩惱心中生善業、無動業,無[2]咎。

業變化者,生一切果報法,所謂六道:惡業果報是三惡道,善業果報是三善道。惡業有上、中、下:上者地獄,中者畜生,下者餓鬼。善業亦有上、中、下:上者天,中者人,下者阿修羅等。上善業有種種輕重等分別,上惡業亦有輕重差別。次第輕重,如地獄中說;餘道亦如〈分別業品〉中說。

問曰:

若從業有,何以言變化?

答曰:

凡夫人見諸法不如化;聖人知畢竟空相故,以天眼觀眾生皆無有[3]終、始、中間。如化[4]主遠處[5]作變化;業亦如是,在過去世中作今身變化。

如變化事能種種令人生憂、喜、怖畏;智者觀之,皆無有實,而人橫生憂喜,是人可笑!業亦如是,是故說業變化。

問曰:

是諸變化皆業所作,何以不但說業變化?

答曰:

業有二種:淨業,垢業。淨業者,聲聞變化乃至佛變化;垢業是煩惱變化。

復次,有二種業:凡夫業,聖人業。凡[6]夫業是煩惱變化;聖人業,須陀洹乃至佛。

是故雖皆是業變化而廣分別,無咎。「是故,須菩提!當知一切法空皆如化。」

須菩提復問:「世尊!是諸聖人煩惱斷,所謂須陀洹果乃至阿羅漢果、辟支佛道,斷一切煩惱習——是諸斷皆如化不?」

須菩提意:有為法虛誑故如變化,無為法真實無作故不應是化,是故問。

佛答:「一切法若生若滅皆如化。」何以故?本無今有、今有後無,誑[7]惑人心故。佛意:一切從因緣生法皆無自性,無自性故畢竟空,畢竟空故皆如化。

須菩提求諸法實相,意猶未息,故問佛:「何等法不如化?」須菩提意謂:有一決定實法不如化,可依是法而精進[8]求。

佛答:「有。若法無生無滅,即是非化。」何者是?所謂無誑相涅槃。是法無生故無滅,無滅故不能令人生憂。佛分別一切有為法畢竟空皆如化,唯有涅槃一法非如化。

爾時,須菩提白佛:「如佛說:『平等法,非佛所作,非聲聞、辟支佛所作,有佛、無佛諸法常住性空相。』性空相即是涅槃。」

須菩提意謂:深入般若波羅蜜中,涅槃亦空,上品中處處說;今佛何以說:「唯一涅槃不如化?」是故引佛語為難:「諸法實相,性空法常住,諸佛但為人演說。性空者,即是涅槃。今何以於生滅法中別說無誑相涅槃不如化?」

佛答:「諸法平等常住,非賢聖所作。若新學菩薩聞則恐怖,是故分別說:生滅者如化,不生滅者不如化。」

問曰:

唯佛一人是無誑人,一切人皆於佛所欲求實事,今佛何以說一切法都空、或說不都空?

答曰:

佛此中自說因緣:「[9]為新發意菩薩故,說涅槃不如化。」

問曰:

可為人故轉諸法相耶?

答曰:

此中佛說「諸法相者性空」,性空云何可轉?佛初得是諸法實相時,心但趣向涅槃寂滅。是時,十方諸佛、諸天請佛莫入涅槃:「一切眾生苦惱,當度脫之!」佛即受請,佛但為度眾生故住。以是故,知有可利益眾生,隨事為說。

觀諸有為法虛誑故,涅槃為實、不變不異。有新發意菩薩著是涅槃,因是著起諸煩惱;為斷是著故,說涅槃如化。若無著心,是時則說涅槃非如化。

復次,有二道:小乘道、大乘道。小乘論議,以涅槃為實;大乘論議,以利智慧深入故,觀色等諸法皆如涅槃。

是故二說無咎。

須菩提復問:「云何教化新發意菩薩,令知平等性空?」

須菩提意謂:性[10]空是凡夫人大怖畏處,聞性空無所有,如臨深[11]坑。何以故?一切未得道者,我心深著故,怖畏空法,作是念:「佛教人勤修善行,終歸入無所有中!」以是故,須菩提問:「以何方便教誨是新發意者?」

佛答:「諸法先有今無耶?」

佛意:以新發意者怖畏後當無故,說:「諸法先有今無耶?」

須菩提自了了知諸法先自無、今亦無,但以新[1]發意者我見心覆故生驚怖;為除顛倒,令得實見,竟無所失;知諸煩惱顛倒實相,所謂性空,是時則無恐怖。如是等法,應教[2]新發意者:若[3]諸法先有,以行道故無,應當恐怖;初自無故,不應恐怖,但為除顛倒[4]耳。[5]◎

◎[6]大智度論釋薩陀波崙品第八十[7]八

[*]【經】

佛告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求般若波羅蜜,當如薩陀波崙菩薩摩訶薩。是菩薩今在大雷音佛所行菩薩道。」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薩陀波崙菩薩[8]摩訶薩云何求般若波羅蜜?」

佛言:「薩陀波崙菩薩摩訶薩[9]本求般若波羅[10]蜜時,不惜身命,不求名利。於空閑林中,聞空中聲言:『汝善男子!從是東行,莫念疲極,莫念睡眠,莫念飲食,莫念晝夜,莫念寒熱,莫念內外。善男子!行時莫觀左右。汝行時莫壞身相,莫壞色相,莫壞受、想、行、識相。何以故?若壞是諸相,則於佛法有礙;若於佛法有礙,便往來五道生死中,亦不能得般若波羅蜜。』

「爾時,薩陀波崙菩薩報空中聲言:『我當從教!何以故?我欲為一切眾生作大明,欲集一切諸佛法,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

「薩陀波崙菩薩復聞空中聲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於空、無相、無作之法,[11]應生信心,以離相心求般若波羅蜜,離我相乃至離知者、見者相。當遠離惡知識,當親近供養善知識。何等是善知識?能說空、無相、無作、無生、無滅法及一切種智,令人心入歡喜信樂,是為善知識。善男子!汝若如是行,不久當聞般若波羅蜜——若從經卷中聞,若[12]從菩薩所說聞。善男子!汝所從聞是般若波羅蜜處,應生心如佛想。善男子!汝當知恩,應作是念:「所從聞是般若波羅蜜者,即是我善知識。我用聞是法故,疾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親近諸佛,常生有佛國中,遠離眾難,得具足無難處。」善男子!當思惟籌量是功德,於所從聞法處,[13]應生心如佛想。

「『汝善男子!莫以世利心故隨逐法師,但為愛法、恭敬法故,隨逐說法菩薩。爾時,當覺知魔事。若惡魔與說法菩薩作五欲因緣,假為法故令受;若說法菩薩入實法門,以德力故受而無所染。又以三事故受是五欲:以方便力故,欲令眾生種善根故,欲與眾生同其事故。汝於是中莫生[14]污心,當起淨想!自念:「我未知漚和拘舍羅,大師以方便法,為度眾生,令得福德故,受是諸欲,於智慧無著無礙,不為欲染。」善男子!即當觀諸法實相!諸法實相者,所謂一切法不垢不淨。何以故?一切法自性空,無眾生、無人、無我,一切法如幻、如夢、如響、如影、如炎、如化。善男子!觀是諸法實相已,當隨法師,汝不久當成就般若波羅蜜。復次,善男子!汝當復覺知魔事:若說法菩薩見欲受般若波羅蜜人,意不存念,汝不應起[15]心怨恨;汝但當以法故恭敬,莫起厭懈意,常應隨逐法師。』」

[16]【論】

釋曰:

上品中說:「新發意菩薩云何教性空法?」性空法畢竟無所有空,難解難得故。

佛答:「法先有今無耶?」

佛意:性空法非難得難知。何以故?本來常無,更無新異,汝何以心驚謂為難得?是性空法雖甚深,菩薩但能一心勤精進,不惜身命,作如是一心求,便可得。此中說薩陀波崙本生為證。

佛法有十二部經,或因修妬路、偈經、本生經得度;今佛以本生經為證。若有聞者,作是念:「彼人能得,我亦應得。」是故說薩陀波崙菩薩本生因緣。

佛告須菩提:「菩薩求般若波羅蜜,[17a]應如薩陀波崙。」

[17b]
問曰:

[17c]若般若波羅蜜無相、畢竟空,行禪定猶尚難得,何況憂[18]愁啼哭散心求覓而當可得!

答曰:

為新發意菩薩說薩陀波崙。

問曰:

若薩陀波崙是新發意,十方諸佛云何現在其前,得諸三昧?不惜身,[19]又見曇無竭,復得無量阿僧祇三昧,云何名新發意?

答曰:

新學菩薩有二種:一者、深心著世間樂,[20]軟心發意;二者、深心發意,不著世間[21]樂。軟心發意者,佛不以為發心;深心發意者,乃名為發心。如聲聞法中,佛語二比丘:「於我法中,乃至無如毛釐煖法。」佛觀是煖法最為微小,凡人觀之以為大;譬如國王,見一張[22]㲲,不以為多,貧者見之以為多。以一心不惜身故,說薩陀波崙為證。

問曰:

若薩陀波崙菩薩能作如是苦行、從曇無竭得諸三昧,應當作佛,今何以故在大雷音佛所修菩薩行?

答曰:

佛法無量無邊,[23]若千萬阿僧祇劫修勤苦行尚不可得,[24]何況薩陀波崙一世苦行!

復有菩薩具足菩薩道、十力、四無所畏等,為眾生故住世間,未取實際,如文殊師利等;薩陀波崙或能如此,故未作佛。

菩薩三昧如十方國土中塵數,薩陀波崙所得六萬三昧何足為多!

大雷音佛者,應如大龍王將欲降雨,震大雷音,烏雀、小虫悉皆怖畏;是佛初轉法輪時,十方眾生皆發心,外道邪見皆恐怖懾伏,是故天人眾生稱佛為大雷音。是佛今現在。

須菩提問:「薩陀波崙菩薩摩訶薩云何求般若波羅蜜?」

問[1]曰:

薩陀波崙未得阿鞞跋致,何以故名菩薩摩訶薩?

答曰:

以有大菩薩故,小者亦名大。[2]又以其雖未得實智慧[3]而能深念般若波羅蜜故,不惜身命、有大功德故,亦[4]名菩薩摩訶薩。

問曰:

何以名「薩陀波崙[5](薩陀秦言常波[6]崙名啼)」?[7]為是父母與作名字?是因緣[8]得名字?

答曰:

有人言:以其小時喜啼,故名常[9]啼。

有人言:此菩薩行大悲[10]心柔軟故,見眾[11]生在惡世,貧窮、老病、憂苦,為之悲泣,是故眾人號為「薩陀波崙」。

有人言:是菩薩求佛道故,遠離人眾,在空閑處,求心遠離,一心思惟籌量,勤求佛道,時世無佛。是菩薩世世行慈悲心,以小因緣故,生無佛世。是人悲心於眾生,欲精進不失,是故在空閑林中。是人以先世福德因緣,及今世一心、大欲、大精進——以是二因緣故,聞空中教聲,不久便滅。即復心念:「我云何不問?」以是因緣故,憂愁啼哭,七日七夜。因是故,天、龍、鬼神號曰常啼。

佛答須菩提:「過去世有薩陀波崙菩薩,不惜身命,不貪財利。」

「求般若波羅蜜時,在空閑林中,聞空中聲,到空林中」,如上說。

問曰:

空中聲為是何聲?

答曰:

若諸佛、菩薩、諸天、龍王憐愍眾生故,見是人不著世間法、一心求佛道,以時無佛法,欲示其得般若因緣故,空中發聲。

有人言:是薩陀波崙先世[12]善因緣[13]人,在[14]此林中作鬼神,見其愁苦。以其是先世因緣故,又是神亦求佛道——以是二因緣故發聲。

如蜜膊婆羅門為須達多至王舍城,詣大長者家求兒婦時,蜜膊於王舍城大婆羅門眾中,飲食過度,腹脹而死,作鬼神,於王舍城[15]城門上住。須達多聞是婆羅門已死,自往長者家宿。長者於後夜起,辦具飲食。須達多問言:「汝有何事?為欲[16]娶婦嫁女?為欲請大國王?為是[17]邑會?何其怱[18]怱營事乃爾?」長者答言:「我欲請佛及僧。」須達多聞佛名,驚喜毛竪。長者先得道[19]跡,為其廣說佛德。須達多聞已,愛樂情至,甚欲見佛。乘念佛心而小睡,以念佛情至故,須臾便覺,夜[20]見月光,謂為日出,即起趣門,見[*]城門已開——王舍城門初夜未閉,為客來故;後夜早開,為客去故。既見[21]門開,即直向佛。佛時在寒林中住。於[22]其中路,月沒還闇,須達[23]多心悔躊躇,欲還入城。時蜜膊神放身光明,照[24]諸林野,告言:「居[25]士!居[*]士!莫怖莫畏,[26]直去莫還,去得大利!」如彼經[27]偈中廣說。須達多見佛,得須陀洹道,請佛及僧於舍衛[28]城,盡形供養。佛令舍利弗為須達師,於舍衛作精舍。如須達知識神示導,薩陀波崙知識示[29]導亦如是,是故見其愁苦而示導之。作是言:「善男子!汝從[30]是東行,行時莫念疲極等。」

問曰:

疲極、飢渴,[31]交來切身,云何不念?

答[32]曰:

[33]大欲精進力故,一心愛樂佛道,不惜身命。休息、飲食等皆是助身法。是事雖來,不為亂心,[34]知皆虛誑無常、無實,[35]如怨、如賊,但為身樂故,何足存念!莫為飢渴、疲極等故而捨佛道!

莫念晝夜者,莫念:「[36]晝是行法,夜應止息。」實無晝夜,所以者何?日依須彌,影翳故名夜。

莫念內外者,眾生多著內法。內法名身,外法名五欲。內外法不定,性空故,不應著。莫觀左右者,人散心行道故,左右顧看;行者無緣觀後,當前則不[37]得不視,故但言莫左右顧看。復次,[38]惡魔常惑亂行者,或作種種形、或作好色、或作[39]畏獸,在道左右,故言莫觀。是皆止其麁念。莫壞身相、色等相者,五眾和合故假名為身。若說別更決定有身法,是則壞身相;若著無身法,是亦壞身相。離是一異、有無等邊,行於中道,則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說莫壞身相等。此中佛自說因緣:「若壞是諸相,則[40]於佛法有礙;佛法有礙者,則往來五道生死中,不能得般若波羅蜜。」

薩陀波崙報空中聲言,而自說因緣,所謂:「薩陀波崙[41]見一切眾生墮在無明黑闇中,我欲為然智慧光明;一切眾生有一切煩惱,我欲設一切佛法[42]藥;一切眾生皆墮邪道,我為[43]是眾生故求無上道。」

是三種願,得般若波羅蜜則能具足,是故言受教。

問曰:

薩陀波崙不見其形,但聞其聲,何以便言受教?

答曰:

人所求事急故,聞聲則應;薩陀波崙亦如是。復次,聞其所說理好,則知其人亦好故,不須眼見;如黑闇中有種種眾生,眼雖不見,聞其聲則知其種類。

爾時,空中聲復讚言:「善哉!」

以其雖不見形而能信受善語故。又復[1]以其欲度一切眾生故,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懈[2]息。如是等因緣故,讚言「善哉」。

於三解脫門中應生信心者,是門,諸法實相所入門;離是三門,皆是虛誑、無有實者。汝雖未得,應生大信根力;信根力故,漸具諸根。以離相心求般若波羅蜜者,所謂觀諸法畢竟空,離眾生相、離法相。

問曰:

三解脫門攝在般若中不?若攝,何以別說?若不攝,云何經中說:「一切助道法,皆攝在般若中?」

答曰:

一切法皆入般若中。人皆畏苦,故求解脫,是故於般若[3]分中,前說三解脫門。以何因緣得此解脫?離諸二邊——所謂眾生相、法相,行般若波羅蜜。

問曰:

初教「精進」,後教「三解脫門、般若」;今復欲為何事故,教親近善知識?

答曰:

雖有好法,若無教者,行時多錯;譬如雖有好藥,亦須良醫。又薩陀波崙是新發意菩薩,般若波羅蜜甚深,云何但聞空中略教而能自具足?[4]是故教語親近善知識。

善知識義,如先說。今略說二相是善知識:一者、教一心向薩婆若,二者、教空、無相、無作、無生、無滅等般若波羅蜜法。

若能如是[5]行,不久得般若波羅蜜;如藥師為病者說服藥法,汝能如法服,病則得[6]差。

若從經卷聞,從菩薩說聞者,遣薩陀波崙至曇無竭菩薩所,彼中二處有般若:一、寶臺上金牒書,二、曇無竭所說。若人福德多者,從曇無竭所說聞;福德少者,從經卷聞。於師生佛想,以能教佛道因緣故。世間小人,因緣事訖,則忘其恩義,作是念:「如人乘船度水,既到彼岸,何用船為?」是故說:「汝當知恩!應作是念:『所從聞般若者,即是我善知識。』」

一切諸利中,般若利最勝;行是般若,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退轉。又復行般若因緣故,親近諸佛,常生有佛國中,離於八難,值佛在世。菩薩應作是念:「我得如是等諸功德,皆從般若得;般若波羅蜜從師而得,是故視師如佛想。」

有人能說般若波羅蜜者,有大福德,多知識,多得供養;弟子初為般若故隨逐,後漸漸為供養利。是故說:「莫以世利故[7]隨逐法師。」

問曰:

[8]何以不但說親近善知識,而說是種種因緣?

答曰:

有人既得善知識,不得其意,反成讎[9]隙而墮地獄,更相謗毀故。唯佛一人無有過失,餘人誰能無者?[10]若弟子見師之過若實、若虛,其心自壞,不復能得法利。是故空中聲教:「若見師過,莫起[11]嫌恨!汝應作是念:『我先世福德不具足故,不得值佛,今值是[12]雜行師;我不應念其過失,而自妨失般若!師之過失,不著於我,我但從師受般若波羅蜜法。』」

[13]如狗皮囊盛好寶物,不應以囊故而棄其寶;如罪人執燭照道,不可以人罪故,不受其明,自墜溝[14]壑;又如行,[15]遣小人導道,不可以人小故不隨其語。如是等因緣,不應遠離於師。師若實有罪,尚不應離,何況此中魔作因緣,令說法者有深妙五欲!令弟子不[16]染著法,說法者以方便故現受。方便者,所謂欲令眾生種福德因緣,亦為同事攝眾生故。

復有諸菩薩通達諸法實相故,無所障礙、無有過罪;雖[17]作過罪,亦無所妨。如人[18]年壯力盛,腹中[19]大熱,雖食不適飲食,不能生病;又如有好藥,雖被惡毒,不能為害。如是等因緣故,「汝於師所,莫起[*]嫌恨而自失般若!」如經中說。

復有說法者持戒清淨、離於五欲、多知多識、有好名聞、威德尊重,弟子受法而不顧錄,「汝於是中莫生怨恨!當作是念:『我宿世罪故,今為小人,師不輕我,我自無福,不能得[20]道。又我於師所,應破憍慢以求法利。』」

有如是等種種諸師,菩薩為求般若波羅蜜故,但一心恭敬,不應念其長短。若能如是忍辱、於師一心不起增減者,汝於師所盡得妙法;如完牢之器,所受不漏。

「薩陀波崙聞空中聲已,從是東行」,如經中廣說。

大智度論卷第九十六
↑回到頂端↑
#2231223 - 2024-03-01 06:49:36 大智度論卷第九十七 [Re: yichinyichin]
yichinyichin 離線
飛龍在天
註冊: 2023-12-15
文章數: 485
大智度論釋薩陀波崙品第八十八之餘(卷第九十七)

龍樹菩薩造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經】

「爾時,薩陀波崙菩薩受是空中教已,從是東行。不久,復作是念:『我云何不問空中聲:「我當何處去?去當遠近?當從誰聞般若波羅蜜?」』是時即住,啼哭憂愁,作是念:『我住是中,過一日一夜,若二、三、四、五、六、七日七夜,不念疲極,乃至不念飢渴、寒熱,不聞聽受般若波羅蜜因緣,終不起也!』

「須菩提!譬如人有一子卒死,憂愁苦毒,唯懷懊惱,不生餘念。如是,須菩提!薩陀波崙菩薩爾時無有異心,但念:『我何時當得聞般若波羅蜜?我云何不問空中聲:「我應何處去?去當遠近?當從誰聞般若波羅蜜?」』

「須菩提!薩陀波崙菩薩如是愁念時,空中有佛,語薩陀波崙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過去諸佛行菩薩道時,求般若波羅蜜,亦如汝今日。善男子!汝以是勤精進愛樂法故,從是東行,去此五百由旬,有城名眾香。其城七重,七寶莊嚴;臺觀、[4]欄楯,皆以七寶校飾;七寶之塹,七寶行樹,周匝七重。其城縱廣十二由旬,豐樂安靜,人民熾盛;五百市里,街巷相當,端嚴如[5]畫,橋津如地,寬博清淨。七重城上,皆有七寶樓櫓,寶樹行列,以黃金、白銀、[6]車?、[7]馬瑙、珊瑚、琉璃、[8]頗梨、紅色真珠以為枝葉。寶繩連綿,金為鈴網,以覆城上。風吹鈴聲,其音和雅,娛樂眾生;譬如巧作五樂,甚可[9]悅[10]喜。其城四邊,流池清淨,冷暖調適;中有諸船,七寶嚴飾;是諸眾生宿業所致,乘此寶船娛樂遊戲。諸池水中種種蓮華:青、黃、赤、白,眾雜好華遍覆水上,是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眾華皆在其中。其城四邊有五百[11]園觀,七寶莊嚴,甚可愛樂。一一[*]園中,各有五百池,[12]池各縱廣十里,皆以七寶校成,雜色莊嚴。諸池水中亦有青、黃、赤、白蓮華彌覆水上;其諸蓮華大如車輪,青色青光、黃色黃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諸池水中鳧鴈、鴛鴦,異類眾鳥,音聲相和。是諸[*]園觀適無所屬,是諸眾生宿業所致,長夜信樂深法,行般若波羅蜜因緣故,受是果報。善男子!是眾香城中有[13]大高臺,曇無竭菩薩摩訶薩宮舍在[14]上。其宮縱廣一由旬,皆以七寶校成,雜色莊嚴,甚可喜樂。垣牆七重,皆亦七寶;七[15]重[16]欄楯,七寶樓閣;寶塹七重,皆亦七寶;周[17]圍深塹,七寶[18]累成;七重行樹,七寶枝葉,七重圍繞。其宮舍中,有四種娛樂[*]園:一名常喜,二名離憂,三名華飾,四名香飾。一一[*]園中各有八池:一名賢,二名賢上,三名歡喜,四名喜上,五名安隱,六名多安隱,七名遠離,八名阿鞞跋致。諸池四邊,面各一寶,黃金、白銀、琉璃、[*]頗梨;玟[19]㻁為池[20]底,其上布金沙。一一池側有八梯[21]陛,種種妙寶以為嚴飾;諸梯[*]陛間,有閻浮檀金芭蕉行樹。一切池中種種蓮華——青、黃、赤、白,彌覆水上;諸池四邊,生好華樹;風吹諸華,墮池水中。其池成就八種功德,香若[22]栴檀,色、味具[23]足。

「『曇無竭菩薩與六萬八千婇女,五欲具足,共相娛樂;及城中男女俱入常喜等[*]園、賢等池中,五欲具足,共相娛樂。善男子!曇無竭菩薩與諸婇女遊戲娛樂已,日三時說般若波羅蜜。眾香城[24]內男女大小,於其城中多聚人處[25]敷大法座。其座四足,或以黃金、或以白銀、或以琉璃、或以[*]頗梨,敷以綩[26]綖,雜色茵[27]褥,垂諸[28]幃帶;以妙白[29]㲲而覆其上,散以種種雜妙花香;座高五里,張白珠帳。其[30]池四邊,散五色花,燒眾名香,澤香塗[31]地,供養、恭敬般若波羅蜜故。曇無竭菩薩於此座上說般若波羅蜜;彼諸人眾如是恭敬供養曇無竭,為聞般若波羅蜜故。於是大會百千萬眾,諸天、世人一處和集,中有聽者,中有受者,中有持者,中有誦者,中有書者,中有正觀者,中有如說行者。[32]當是時中,眾生以是因緣故,皆不墮惡道,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汝善男子!往趣曇無竭菩薩,當聞般若波羅蜜。善男子!曇無竭菩薩世世是汝善知識,能教汝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示、教、利、喜。是曇無竭菩薩本求般若波羅蜜時,亦如汝今。汝去莫計晝夜,莫[33]生障礙心,汝不久當得聞般若波羅蜜!』

「爾時,薩陀波崙菩薩摩訶薩歡喜心悅,作是念:『我當何時得見是善男子,得聞般若波羅蜜?』須菩提!譬如有人為毒箭所中,更無餘念,唯[34]念:『何時當得良醫,拔出毒箭,除我此苦?』如是,須菩提!薩陀波崙菩薩摩訶薩更無餘念,但作是願:『我何時當得見曇無竭菩薩,令我得聞般若波羅蜜?我聞是般若波羅蜜,斷諸有心。』

「是時,薩陀波崙菩薩於是處住念曇無竭菩薩,一切法中得無礙知見[1]已,即得無量三昧門現在前,所謂諸法性觀三昧,諸法性不可得三昧,破諸法無明三昧,諸法不異三昧,諸法不壞自在三昧,諸法能照明三昧,諸法離闇三昧,諸法無異相續三昧,諸法不可得三昧,散華三昧,諸法無我三昧,如幻威勢三昧,得如[2]鏡像三昧,得一切眾生語言三昧,一切眾生歡喜三昧,入分別音聲三昧,得種種語言字句莊嚴三昧,無畏三昧,性常默然三昧,得無礙解脫三昧,離塵垢三昧,名字語句莊嚴三昧,見諸法三昧,諸法無礙頂三昧,如虛空三昧,如金剛三昧,不畏著色三昧,得勝三昧,轉眼三昧,畢法性三昧,能與安隱三昧,師子吼三昧,勝一切眾生三昧,華莊嚴三昧,斷疑三昧,隨一切堅固三昧,出諸法得神通力無畏三昧,能達諸法三昧,諸法財印三昧,諸法無分別見三昧,離諸見三昧,離一切闇三昧,離一切相三昧,解脫一切著三昧,除一切懈怠三昧,得深法明三昧,不可奪三昧,破魔三昧,不著三界三昧,起光明三昧,見諸佛三昧。[3]薩陀波崙菩薩住是諸三昧中,即見十方無量阿僧祇諸佛為諸菩薩摩訶薩說般若波羅蜜。」

[4]【論】

問曰:

薩陀波崙何以忘,不問空中聲?

答曰:

薩陀波崙大歡喜覆心故忘;如人大憂愁、大歡喜,以此二事故忘。

問曰:

空中聲已滅,何以住此七日,不更求問處?

答曰:

如本於空閑處一心求般若故,空中有聲;今亦欲一心如本,冀更聞聲,斷其所疑。

復次,薩陀波崙於世樂已捨,深入佛道,愛樂情至;空中聲告,少為開示,竟未斷疑,其聲便滅。如小兒得少美味,著[5]是味故,[6]更復啼泣,而欲得之;薩陀波崙亦如是,得般若波羅蜜因緣味,不能通達,不知那去,是故住而啼泣。

問曰:

何以乃至七日,佛身乃現?

答曰:

譬如人大渴故,乃知水美。若二日、三日,精進欲未深;若過七日,恐其憂愁妨心,不[7]任求道。是故七日憂愁。

如譬喻,經中說。

問曰:

薩陀波崙何以愁憂乃爾,如喪愛子?

答曰:

般若波羅蜜於諸法中第一實,是十方諸佛真實法寶;薩陀波崙得少氣味,未具足故[8]憂愁。如喪愛子,念其長大,多所成辦,冀得其力;菩薩亦如是,念增益般若波羅蜜力,得阿鞞跋致已,成[9]就佛事。

如子於父,孝行終身,無有異心;般若波羅蜜於菩薩亦如是,若能得入,乃至成佛,終不遠離。如父見子,心即歡悅;菩薩雖得種種諸法,不如見般若波羅蜜之歡喜。如子假為其名;般若波羅蜜亦如是,空無定實,但有假名。如是等,是總相因緣。

父雖愛子,不能以頭目與之;菩薩為般若波羅蜜故,無量世中,以頭目髓腦施與眾生。子之於父,或不能報恩,若能報恩,正可現世小利,衣食歡樂等;菩薩於般若波羅蜜中,無所不得,乃至一切智慧,何況菩薩力勢、世間富樂!子之報父,恩極一世;般若之益,至無量世,乃至成佛。子之於父,或好、或惡;般若波羅蜜無諸不可。子但是假名,虛誑不實之法;般若波羅蜜真實聖法,無有虛誑。子[10]之報恩,雖得現世小樂,而有憂愁苦惱無量之苦;般若波羅蜜但得歡喜實樂,乃至佛樂。子但能以供養利益於父,不能[11]免其生、老、病、死;般若波羅蜜令菩薩畢竟清淨,無復老、病、死、患。子但能令父得世樂自在;般若波羅蜜能令菩薩於一切世間為天[12]人主。如是等,種種因緣譬喻差別相。

世人[13]皆知喪子憂愁故,以此為喻。

問曰:

空[14]中佛現,是何等佛?先何以但有音聲而今現身?佛既現身,何以不即度,方遣至曇無竭所?

答曰:

有人言:非真佛,但是像現耳——或諸佛遣化,或大菩薩現作。

以先善根福德未成就故,但聞聲;今七日七夜一心念佛,功德成就故,得見佛身。

佛所以不即度者,以其與曇無竭世世因緣,應當從彼度故。有人應從舍利弗度,假使諸佛現身,不能令悟。佛讚言善哉者,以薩陀波崙至意求知去處、聞般若因緣故,佛現身而讚善哉。

過去諸佛行菩薩道[15]時,求[16]此般若,亦如是種種勤苦;以初發心,先罪厚重,福德未集故。[17]佛安慰其心:「汝求般若波羅蜜,雖勤苦,莫懈怠,莫生退沒心!一切眾生行[18]異,因時皆苦,受果時樂。當思惟諸佛無量功德果報,以自勸勉。」

如是安慰已,作是言:「汝從是東行,去此五百由旬,有城名眾香,乃至不久當聞般若波羅蜜。」

問曰:

眾香城在何處?

答曰:

過去佛滅度後,但有遺法,是法不周遍閻浮提,眾生有聞法因緣處則到。爾時,眾香國土豐樂,多出七寶故,以七寶作城。時薩陀波崙雖同在閻浮提,而在無佛法、無七寶處生,但傳聞佛名、般若波羅蜜是佛道。是人先世廣[1]集福德,煩惱輕微故,聞即信樂,厭惡世樂,捨其親屬,到空林中住,欲至有佛法國土。音聲示語者,恐其異去,不得到曇無竭菩薩所,是故語之;次後佛為現身,示其去處。

問曰:

薩陀波崙因緣已具聞於上,今曇無竭因緣為云何?

答曰:

「欝伽陀」,秦言「盛」;「達磨」,秦言「法」。此菩薩在眾香城中,為眾生隨意說法,令眾生廣種善根,故號「法盛」。其國無王,此中人民皆無吾我,如欝單[2]越人,唯以曇無竭菩薩為王。其國難到,薩陀波崙不惜身命,又得諸佛菩薩接助能到。大菩薩為度眾生故,生如是國中;眾生無所乏短,其心調柔,易可得度故。

問曰:

曇無竭菩薩為是生身?為是[3]法身,為度眾生故,以神通力化作此身?若化身者,何用六萬婇女、[*]園觀、浴池種種莊嚴而自娛樂?若是生身,云何能令薩陀波崙供養具皆在空中化成大臺,入諸三昧乃[4]至七歲?

答曰:

有人言:是生身菩薩,得諸法實相及禪定神通力故,欲度是城中眾生。如餘菩薩利根故,能入禪定,亦能入欲界法;為攝眾生故,受五欲而不失禪定。如人避熱故,在泥中[5]臥,還洗則如故。凡[6]夫鈍根故,不能如是。是故[7]以神通力化作華臺,七歲入定;又以方便力故,能受五欲,如先義說。菩薩不但行一道,為眾生故,行種種道引導之。如龍起雲,能降大雨、雷電、[8]礔礰;菩薩亦如是,雖是生身,未離煩惱而能修行善法,為眾生故不盡結使。

有人言:是菩薩是法性生身,為度眾香城人故,變化而度。若是生身,云何能令十方佛稱讚,而遣薩陀波崙令從受法,得六萬三昧?是故知是大菩薩變化身。譬如大海中龍死相出時,如[9]果熟應墮,金翅鳥則來食之;眾生亦如是,行業因緣熟故,大菩薩來度之。

爾時,薩陀波崙聞空中佛教,大歡喜,大欲心生[10]故,「我何時當得見曇無竭菩薩——說般若波羅蜜者,能令[11]我心中愛、見等諸煩惱箭出?」

欲明是事故,此中佛說毒箭譬喻:如人毒箭在身,更無餘念:一者、苦痛急,二者、毒不疾出,則遍滿身中而失命。薩陀波崙亦如是,諸[12]邪、疑等箭入心,貪欲等毒塗箭。聞曇無竭菩薩能拔出此箭。[13]是人以[*]邪見箭毒傷心,[14]人畏貪欲等毒遍入身中,奪智慧命,與凡人同死;是故急欲見曇無竭菩薩,無復餘念。此中說斷諸所有心。所有心者,取相著,乃至善法中亦有是病。

薩陀波崙[15]目覩佛身,先所未見,從佛聞教,得法喜故,離五欲喜,即得一切法中無礙知見。無礙知見者,如薩陀波崙力所得無礙,非佛無礙。

是時,得入[16]諸三昧門——

「諸法性觀三昧」者,能觀一切諸法實性。實性者,如先種種因緣說。

「諸法性不可得三昧」者,初得三昧,所謂空、無生、無滅;今得是三昧,[17]則不著是性,[18]不得其決定相。

「破諸法無明三昧」者,諸法於凡夫人心中,以無明因緣故,[*]邪曲不正,所謂常、樂、我、淨;得是三昧故,常等顛倒相應無明破,但觀一切法無常、空、無我。

問曰:

若是菩薩破一切法中無明,此人尚不[19]須見佛,何用至曇無竭菩薩所?

答曰:

破無明不唯一種——有遮[20]令[21]不起亦名為破,有得諸法實相故破無明。又無明[22]種數甚多:有菩薩所破分,有佛所破分,有小菩薩所破分、大菩薩所破分;如先說燈譬喻。又須陀洹亦名破無明,乃至阿羅漢方[23]是實破;大乘法中亦如是,新發[24]意菩薩得諸法實相故亦名破無明,乃至佛無明盡破無餘。是故薩陀波崙於佛法中[*]邪見、無明及我見皆盡故,得名破無明三昧,無咎。

「諸法不異三昧」者,得是三昧,觀一切法一相,所謂無[25]相。

「諸法不壞自在三昧」者,得是三昧,觀一切法如、法性、實際、無為相故名不壞。得是法已,得自在,了了知諸法;為佛道故,不證是[26]法。

「諸法能照明三昧」者,[27]以總相、別相知一切法。

「諸法離闇三昧」者,無明有二種:一者、厚,二者、薄。薄者名無明,厚者名黑闇。破厚無明故名離闇,先破薄無明故[28]名破諸法無明。

「諸法無異相續三昧」者,五眾念念滅,相似相續生,死時,相續生而不相似。得是三昧,知諸法念念相續法不異。

「諸法不可得三昧」者,即是一切法空相應三昧。

「散華三昧」者,得是三昧者,於十方佛前,能以七寶華散佛。

「諸法無我三昧」者,觀一切法無我。

「如幻威勢三昧」者,得是三昧者,能種種變化身。如大幻師,能引導眾生發希有心;如大幻師,以[1]幻力故,能轉一國人心。

「得如鏡像三昧」者,得是三昧者,觀三界所有,如鏡中像,虛誑[2]無實。

「得一切眾生[3]語言三昧」者,得[4]是三昧故,能解一切眾生語言。

「一切眾生歡喜三昧」者,入是三昧,能轉眾生瞋心[5]令歡喜。

「入分別音聲三昧」者,入是三昧中,皆能分別一切天、人音聲大小、麁細等。

「得種種語言字句莊嚴三昧」者,得是三昧者,義理雖淺,能莊嚴字句語言,令人歡喜,何況深義!

「無畏三昧」者,得是三昧者,不畏一切魔民、外道、論師及諸煩惱。

「性常默然三昧」者,入是三昧者,常默然攝心;為度眾生故,隨所應聞而出音聲,如天[6]妓樂,應[7]意而出。

「得無礙解脫三昧」者,得是三昧[8]者,於一切法中得無礙智慧。

「離塵垢三昧」者,得是三昧者,諸煩惱、結使塵垢[9]皆滅,即是無生法忍三昧。

「名字語句莊嚴三昧」者,得是三昧者,能種種莊嚴偈句語言說法。

「見諸法三昧」者,入是三昧者,以見世諦及第一義[10]諦[11]知諸法。

「諸法無礙頂三昧」者,如人在山頂遍觀四方;菩薩住是三昧中,普見一切諸法無礙。

「如虛空三昧」者,入是三昧者,身及外法皆如虛空,皆得自在。

「如金剛三昧」者,如金剛能破諸山;是三昧亦如是,能破障礙六波羅蜜法,直至佛道。

「不畏著色三昧」者,得是三昧[12]者,乃至天色尚不著,何況餘色!

「得勝三昧」者,欲有所作,皆[13]能得勝不負。

「轉眼三昧」者,得是三昧者,魔及魔民欲見菩薩短者,轉之令作好見。

「畢法性三昧」者,得是三昧者,見一切法畢入法性中。

「能與安隱三昧」者,得是三昧,雖往來六道迴轉,自知必當作佛,安樂無憂。

「師子吼三昧」者,入是三昧者,皆能降伏一切魔民、外道,無敢當者。

「勝一切眾生三昧」者,得是三昧,於一切眾生最勝。一切有二種:一者、名字一切,二者、實一切。於三界著心凡夫及聲聞、辟支佛及初[14]發意未得是三昧者中勝,故言一切。

「花莊嚴三昧」者,得是三昧者,見十方佛,[15]坐七寶蓮花上,於虛空中,雨寶蓮花於諸佛上。

「斷疑三昧」者,[16]得是三昧者,雖未得佛,能斷一切眾生所疑。

「隨一切堅固三昧」者,諸法實相名堅固;得是三昧者,隨諸法實相,不隨餘法。

「出諸法得神通力無畏三昧」者,得是三昧者,過出一切凡夫法,得菩薩六神通、十力、四無所畏。

「能達諸法三昧」者,得是三昧[17]者,乃至諸法如、法性、實際中通達不住,乃至諸法平等。

「諸法財印三昧」者,財名善法,印[18]者名相。如人得印綬,無敢[19]陵易;菩薩得[20]善法財印,亦[21]無能為作留難者。

「諸法無分別見三昧」者,若分別諸法,即生憎、愛心;得是三昧[22]者,見一切法,不作分別。

「離諸見三昧」者,「見」者,六十二[*]邪見,及色等法中取相,乃至佛見、法見、僧見、涅槃見,皆名為見。所以者何?取相能生著心故。

「離一切相三昧」者,即是無相解脫門相應三昧。

「離一切著三昧」者,離一切相故,於一切法亦不著。

「除一切懈怠三昧」者,得是三昧者,如此中說乃至七歲不坐不臥。菩薩得是三昧,常無懈怠心,乃至得佛,初不止息。

「得深法明三昧」者,深法名諸佛法一切智慧等;菩薩得是三昧故,能遙見佛法,思惟籌量,知深妙無比。

「不可奪三昧」者,得是三昧者,行菩薩法,無能奪其志者。

「破魔三昧」者,得是三昧力,魔雖是欲界主,菩薩以人身能破魔事。

「不著三界三昧」者,得是三昧,身雖在三界中,心常在涅槃故不著。

「起光明三昧」者,得是三昧者,能放無量光明,照於十方。

「見諸佛三昧」者,得是三昧,雖未得天眼、天耳,而能見十方諸佛,聞十方諸佛所說法,諮問所疑。

薩陀波崙住如是等三昧中,即見十方無量阿僧祇諸佛在大眾中為諸菩薩說般若波羅蜜。

大智度論卷第九十七
↑回到頂端↑
#2231224 - 2024-03-01 06:51:06 大智度論卷第九十八 [Re: yichinyichin]
yichinyichin 離線
飛龍在天
註冊: 2023-12-15
文章數: 485
大智度論釋薩陀波崙品第八十八之餘(卷第九十八)

龍樹菩薩造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經】

「是時,十方諸佛安慰薩陀波崙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我等本行菩薩道時,求般若波羅蜜,得是諸三昧,亦如汝今所得。我等得是諸三昧,善入般若波羅蜜,成就方便力,住阿鞞跋致地。我等觀是諸三昧性,不見有法出三昧、入三昧者,亦不見行佛道者,亦不見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善男子!是名般若波羅蜜,所謂不念有是諸法。善男子!我等於無所念法中住,得是金色身、丈六光明、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不可思議智慧、無上戒、無上三昧、無上智慧,一切功德皆悉具足。一切功德具足故,佛尚不能取相說盡,何況聲聞、辟支佛及諸餘人!以是故,善男子!於是佛法中,倍應恭敬愛念,生清淨心;於善知識中,應生如佛想。何以故?為善知識守護故,菩薩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是時,薩陀波崙菩薩白十方諸佛言:『何等是我善知識所應親近供養者?』

「十方諸佛告薩陀波崙菩薩言:『汝善男子!曇無竭菩薩世世教化成就汝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曇無竭菩薩守護汝,教汝般若波羅蜜、方便力,是汝善知識。汝供養曇無竭菩薩,若一劫、若二[4]劫、若三[5]劫,乃至過百[6]千劫,頂戴恭敬;以一切樂具,三千世界中所有妙色、聲、香、味、觸,盡以供養,未能報須臾之恩。何以故?曇無竭菩薩摩訶薩因緣故,[7]令汝得如是等諸三昧,得般若波羅蜜、方便力。』諸佛如是教化安慰薩陀波崙菩薩,令歡喜已,忽然不現。」[8]◎

◎[9]「是時,薩陀波崙菩薩從三昧起[10]已,不復見佛,作是念:『是諸佛從何所來?去至何所?』不見諸佛故,復惆悵不樂:『誰斷我疑?』復作是念:『曇無竭菩薩久遠已來,常行般若波羅蜜,得方便力及[11]諸陀羅尼,於菩薩法中得自在,多供養過去諸佛,世世為我師,常利益我,我當問曇無竭菩薩,諸佛從何所來?去至何[12]所?』

「爾時,薩陀波崙菩薩於曇無竭菩薩生恭敬、愛樂、尊重心,作是念:『我當以何供養曇無竭菩薩?今我貧窮,[13]無華香、瓔珞、燒香、[14]澤香、衣服、幡蓋、金、銀、真珠、琉璃、[15]頗梨、珊瑚、[16]虎[17]珀——無有如是等物可以供養般若波羅蜜及說法師曇無竭菩薩。我法不應空往曇無竭菩薩所,我若空往,喜悅心不生。我當賣身得財,為般若波羅蜜故,供養法師曇無竭菩薩。何以故?我世世喪身無數,無始生死中或死、或賣,或為欲因緣故,世世在地獄中受無量苦惱,未曾為清淨法故、為供養說法師故喪身。』

「是時,薩陀波崙菩薩中道入一大城,至市肆上,高聲唱言:『誰欲須人?誰欲須人?誰欲買人?』

「爾時,惡魔作是念:『是薩陀波崙愛法故,[18]自欲賣身,為般若波羅蜜故,供養曇無竭菩薩,當得正問般若波羅蜜及方便力:「云何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當得多聞具足,如大海水,是時不可[19]沮壞,得具足一切功德,饒益諸菩薩摩訶薩;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過我境界,亦教餘人出我境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今當壞其事!』爾時,惡魔[20]隱蔽諸婆羅門、居士,令不聞其自賣聲;除一長者女,魔不能[21]蔽。

「爾時,薩陀波崙賣身不售,憂愁啼哭,在一面立,涕泣而言:『我為大罪,賣身不售。我自賣身,為般若波羅蜜故,供養曇無竭菩薩。』

「爾時,釋提桓因作是念:『是薩陀波崙菩薩愛法自賣其身,為般若波羅蜜故,欲供養曇無竭菩薩。我當試之,知是善男子實以深心愛法故,捨是身不?』是時,釋提桓因化作婆羅門身,在薩陀波崙菩薩邊行,問言:『汝善男子!何以憂愁啼哭,顏色焦悴,在一面立?』

「答言:『婆羅門!我愛敬法,[24]欲自賣身為般若波羅蜜故,欲供養曇無竭菩薩。今我賣身,無有買者,自念薄福,無財寶物,欲自賣身,供養般若波羅蜜及曇無竭菩薩,而無買者。』

「爾時,婆羅門語薩陀波崙菩薩言:『善男子!我不須人,我[25]今欲祠天,當須人心、人血、人髓,汝能賣與我不?』

「爾時,薩陀波崙菩薩作是念:『我得大利,得第一利!我今便為具足般若波羅蜜方便力,得是買心、血、髓者!』是時,心大歡喜,悅樂無憂;以柔和心,語婆羅門言:『汝所須者,我盡與汝!』

「婆羅門言:『善男子!汝須何價?』

「答言:『隨汝意與我!』即時,薩陀波崙右手執利刀,刺左臂出血,割右[26]髀肉,[27]復欲破骨出髓。

「時有一長者女,在閣上遙見薩陀波崙菩薩自割身體、不惜壽命,作是念:『是善男子何因緣故,困苦其身?我當往問。』長者女即下閣,到薩陀波崙所,問言:『善男子!何因緣困苦其身?用是心、血、髓,作何等?』

「薩陀波崙答言:『賣與婆羅門,為般若波羅蜜故,供養曇無竭菩薩。』

「長者女言:『善男子!作是賣身,欲自出心、血、髓,欲供養曇無竭菩薩,得何等功德利[28]益?』

「薩陀波崙答言:『善女人!是人善學般若波羅蜜及方便力,是人當為我說菩薩所應作、菩薩所[29]應行道。我學是法、學是道,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為眾生作依止;當得金色身、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30]大光、無量明,大慈、大悲、大喜、大捨,四無所畏,佛十力、四無礙智、十八不共法,六神通,不可思議清淨戒、禪定、智慧,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諸法中得無礙一切[1]知見;[2]以無上法寶分布與一切眾生。如是等諸功德利,我當從彼得之。』

「是時,長者女聞是上妙佛法,[3]即大歡喜,心驚毛竪,[4]語薩陀波崙菩薩言:『善男子!甚希有!汝所說者,微妙難值!為是一[5]一[6]功德法故,應捨如恒河沙等身。何以故?汝所說者,甚大微妙!汝善男子!汝今所須,盡當相與——金、銀、真珠、琉[7]璃、[*]頗梨、[*]虎[*]珀、珊瑚等諸珍寶物,及華香、瓔珞、塗香、燒香、幡蓋、衣服、伎樂等供養之具,供養般若波羅蜜及曇無竭菩薩。汝善男子!莫自困苦其身!我亦欲往曇無竭菩薩所,共汝植諸善根,為得如是微妙法,如汝所說故。』

「爾時,釋提桓因即復本身,讚薩陀波崙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堅受是事,其心不動。諸過去佛行菩薩道時,亦如是求般若波羅蜜及方便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善男子!我實不用人心、血、髓,但來相試;汝願何等,我當相與。』

「薩陀波崙言:『與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釋提桓因言:『此非我力所辦,是諸佛境界。必相供養,更索餘願。』

「薩陀波崙言:『汝若於此無力,汝必見供養,令我是身平復如故。』

「是時,薩陀波崙身即平復,無有[8]瘡瘢,如本不異。釋提桓因與其願已,忽然不現。

「爾時,長者女語薩陀波崙菩薩言:『善男子!來到我舍,有所須者,從我父母索之,盡當相與。我亦當辭我父母,與諸侍[9]女,共[10]往供養曇無竭菩薩,為求法故。』

「即時,薩陀波崙菩薩與長者女俱到其舍,在門外住。長者女入白父母:『與我眾妙花香及諸瓔珞、塗香、燒香、幡蓋、衣服、金、銀、琉[*]璃、[*]頗梨、真珠、珊瑚、[*]虎[*]珀及諸伎樂供養之具;亦聽我身及五百侍女先所給使,共薩陀波崙菩薩到曇無竭菩薩所,為供養般若波羅蜜故。曇無竭菩薩當為我等說法,我當如說行,當得諸佛法。』

「女父母語女言:『薩陀波崙菩薩是何等人?』

「女言:『是人今在門外。是善男子以深心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欲度一切眾生無量生死苦。是善男子為法故,自賣其身,供養般若波羅蜜——般若波羅蜜名菩薩所學道。為供養般若波羅蜜及供養曇無竭菩薩故,在市肆上高聲唱言:「誰須人?誰須人?誰欲買人?」賣身不售,在一面立,憂愁啼哭。是時,釋提桓因化作婆羅門來、欲試之,問言:「善男子!何[11]以憂愁啼哭,一面立?」答言:「婆羅門!我欲賣身,為供養般若波羅蜜及曇無竭菩薩摩訶薩故,而我薄福,賣身不售。」婆羅門語是善男[12]子:「我不須人,我欲祠天,當用人心、人血、人髓,汝能賣不?」是時,是善男子不復憂愁,其心和悅,語是婆羅門[13]言:「汝之所須,我[14]盡相與。」婆羅門言:「汝須何[15]價?」答言:「隨汝意與我。」即時,是善男子右手執利刀,刺左臂出血,割右[16]髀肉,復欲破骨出髓。我在閣上,遙見是事;我爾時作是念:「是人何故困苦其身?我當往問。」我即下閣往問:「善男子!汝何因緣故自困苦其身?」是善男子答我言:「姊!我為法故,[17]欲供養般若波羅蜜及曇無竭菩薩說法者。我貧窮無所有,無金、銀、琉璃、[18]車[19]磲、[20]馬碯、珊瑚、[*]虎[*]珀、[21]玻[22]梨、真珠、花香、伎樂。姊!我為供養法[23]故,自賣其身。今得買者,須人心、人血、人髓。我用是[*]價,供養般若波羅蜜及曇無竭菩薩說法者。」我問是[24]善男子:「汝今自出身心、血、髓,欲供養曇無竭菩薩,得何功德?」是善男子言:「曇無竭菩薩當為我說般若波羅蜜及方便力,此是菩薩所應學、菩薩所應作、菩薩[25]所應住、菩薩所行道。我當學是道,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一切眾生作依止。我當得金色身、三十二相、八十[A1]隨形好、[26]大光、無量明,大慈、大悲、大喜、大捨,四無所畏、四無礙智,佛十力、十八不共法,六神通,不可思議清淨戒、禪定、智慧;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諸法中得無礙一切[*]知見;以無上法寶分布與一切眾生。如是等微妙大法,我當從彼得之。」我聞是微妙不可思議諸佛功德,聞其大願,我心歡喜,作是念:「是清淨、微妙、[27]甚大、希有!乃[28]至如是[29]為一一法故,應捨如恒河沙等身。[30]今善男子為法能受苦行難事,所謂不惜身命;我多有妙寶,云何不生願,勤求如是法,供養般若波羅蜜及曇無竭菩薩?」我如是思惟已,語薩陀波崙菩薩:「汝善男子!莫困苦其身,我當白我父母,多與汝金、銀、琉璃、[*]車[*]磲、[*]馬瑙、珊瑚、[*]虎[*]珀、[31]頗[*]梨、真珠、花香、瓔珞、塗香、[32]末香、衣服、旛蓋及諸[33]伎樂,供養般若波羅蜜及曇無竭菩薩說法者。我亦求父母,與諸侍女,共汝俱去供養曇無竭菩薩說法者,共汝[34]植[35]諸善根,為得如是等微妙清淨法,如汝所說。」

「『父母今聽我并五百侍女先所給者,亦聽我持眾妙花香、瓔珞、塗香、[*]末香、衣服、幡蓋、[*]伎樂、金、銀、琉璃供養之具,與薩陀波崙菩薩共去,供養般若波羅蜜[1]及曇無竭菩薩說法者,為得如是等清淨微妙諸佛法故。』

「爾時,父母報女言:『汝所讚者,希有難及!說是善男子為法精進,大樂法相,及是諸佛法不可思議,一切世間最為第一,一切眾生歡[2]喜因緣。是善男子為是法故大莊嚴,我等聽汝往見曇無竭菩薩,親近供養。汝發大心,為[3]得諸佛法故如是精進,我等云何當不隨喜?』

「是女為供養曇無竭菩薩故,得蒙聽許,報父母言:『我等亦隨是心歡喜,我終不斷人善法因緣。』

「是時,長者女莊嚴七寶車五百乘、身及侍女、種種寶物供養之具,持種種水陸生華,及金、銀、寶華、眾色寶衣、好香、[4]擣香、澤香、瓔珞,及眾味飲食,共薩陀波崙菩薩、五百侍女各載一車,恭敬圍繞,漸漸東[5]去。見眾香城七寶莊嚴,七重圍繞;七寶之塹、七寶行樹,皆亦七重。其城縱廣十二由旬,豐樂安靜,甚可喜樂,人民熾盛。[6]百千市里,街巷相當,端嚴如[7]畫,橋津如地,寬[8]博清淨。遙見眾香城,既入城中,見曇無竭菩薩坐高臺法座上,無量百千萬億[9]眾恭敬圍繞說法。薩陀波崙菩薩見曇無竭菩薩時,心即歡喜,譬如比丘入第三禪,攝心安隱;見已,作是念:『我等[10]儀不應載車趣曇無竭菩薩。』作是念已,下車步進。長者女并五百侍女皆亦下車。薩陀波崙菩薩與長者女及五百侍女,眾寶莊嚴,圍繞恭敬,俱到曇無竭菩薩所。

「爾時,曇無竭菩薩摩訶薩有七寶臺,赤牛頭栴檀以為莊嚴,真珠羅網以覆臺上,四角皆懸[11]摩尼[12]寶珠[13]以為燈明,及四寶香[14]鑪常燒[15]名香,為供養般若波羅蜜故。其臺中有七寶大床、四寶小床,重敷其上;以黃金牒書《般若波羅蜜》,置小床上,種種幡蓋莊嚴垂覆其上。

「薩陀波崙菩薩及諸女人見是妙臺眾寶嚴飾,及見釋提桓因與無量百千[16]萬諸天以天曼陀羅花、碎末栴檀、磨眾寶屑以散臺上,鼓天[17]伎樂於虛空中娛樂此臺。爾時,薩陀波崙菩薩問釋提桓因:『憍尸迦!何因緣故,與無量百千萬諸天以天曼陀羅花、碎末栴檀、磨眾寶屑以散臺上,鼓天[18]伎樂於虛空中娛樂此臺?』

「釋提桓因答言:『汝善男子不知耶?此是《摩訶般若波羅蜜》,是諸菩薩摩訶薩母,能生諸佛、攝持菩薩。菩薩學是般若波羅蜜,成就一切[19]功德,得諸佛法、一切種智。』

「是時,薩陀波崙[20]菩薩即歡喜悅樂,問釋提桓因:『憍尸迦!般若波羅蜜,諸菩薩摩訶薩母,能生諸佛、攝持菩薩。菩薩學是般若波羅蜜,成就一切功德,得諸佛法、一切種智,今在何處?』

「釋提桓因言:『善男子!是臺中有七寶大床,四寶小床重敷其上;以黃金牒書《般若波羅蜜》,置小床上。曇無竭菩薩以七寶印印之,我等不能得開以示汝。』

「是時,薩陀波崙與長者女及五百侍女取供養具——華香、瓔珞、幡蓋分作二分:一分供養《般若波羅蜜》,一分供養法座上曇無竭菩薩。

「爾時,薩陀波崙菩薩與五百女人持華香、瓔珞、幡蓋、[21]伎樂及諸珍寶,供養般若波羅蜜已,然後到曇無竭菩薩所。到已,見曇無竭菩薩在法座上坐,以諸華香、瓔珞、[*]擣香、澤香、金、銀、寶華、幡蓋、寶[22]衣散其[23]曇無竭菩薩上,為法故供養。是時,[24]諸華香、寶衣於曇無竭菩薩上虛空中化成華臺;碎末栴檀、寶屑、金、銀、寶華化成寶帳;寶帳之上,所散種種寶衣化為寶蓋,寶蓋四邊垂諸寶幡。薩陀波崙及諸女人見曇無竭菩薩所作變化,[25]皆大歡喜,作是念:『未曾有也!曇無竭大師神德乃爾!行菩薩道時,神通力尚能如是,何況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是時,長者女及五百女人清淨信心敬重曇無竭菩薩,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作是願言:『如曇無竭菩薩得菩薩諸深法,如曇無竭菩薩供養般若波羅蜜,如曇無竭菩薩於大眾中演說顯示般若波羅蜜義,如曇無竭菩薩得般若波羅蜜、方便力、成就神通、於菩薩事中得自在,我等亦當如是。』

「是時,薩陀波崙菩薩及五百女人,華香、寶物供養般若波羅蜜及曇無竭菩薩已,頭面禮曇無竭菩薩,合[26]掌恭敬,一面立。一面立已,白曇無竭菩薩言:

「『我本求般若波羅蜜時,於空閑林中,聞空中聲言:「善男子!汝從是東行,當得聞般若波[27]羅蜜。」我受是語東行,東行不久,作是念:「我何不問空中聲:『我當何處去?去是遠近?當從誰聞?』」我是時大憂愁啼哭,於是處住七日七夜,憂愁故,乃至不念飲食,但念:「我何時當得聞般若波羅蜜?」我如是憂愁,一心念般若波羅蜜[28]多,見佛身在虛空中,語我言:「善男子!汝大欲、大精進心莫放捨!以是大欲、大精進心,從是東行,去是五百由旬,有城名眾香,是中有菩薩摩訶薩名曇無竭,從是人所,當得聞般若波羅蜜。是菩薩世世是汝善知識,常守護汝。」我從佛受教誨已,便東行,更無餘[1]心,但念:「我何時當見曇無竭菩薩,為我說般若波羅蜜?」我爾時中道住,於一切法中得無礙知見、得觀諸法性等諸三昧現在前;住是三昧已,見十方無量阿僧祇諸佛說是般若波羅蜜。諸佛讚我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我本求般若波羅蜜時,得諸三昧,亦如汝今日。得是諸三昧已,遍得諸佛法。」諸佛為我廣說法[2]要,安慰我已,忽然不現。我從三昧起,作是念:「諸佛從何處來?去至何所?」我不見諸佛故大[3]愁憂,復作是念:「曇無竭菩薩供養先佛、[4]植[5]諸善根、久行般若波羅蜜、善知方便力,於菩薩道中得自在,是我善知識,守護我。我當問曇無竭菩薩是事:『諸佛從何所來?去至何所?』」

「『我今問大師:「是諸佛何處來、去[6]至何處?」大師![7]當為我說諸佛所從來、所至處,令我得知;知已,亦常不離見諸佛!』」

[8]【論】

釋曰:

薩陀波崙渴仰欲聞般若故,見十方諸佛為大眾說法,其心歡喜、其意得滿。

諸佛以其信力堅固、精進難動故,安慰其心,讚言:「善哉!我本初行菩薩道求般若時,亦如汝[9]今。汝莫憂愁自謂福薄!」

爾時,薩陀波崙大得諸三昧力,其心深著;是故諸佛為說求諸三昧性,不見實體,亦不見入三昧、出三昧者,眾生空、法空故。

諸佛為略說般若波羅蜜相:「不念有是法,所謂一切法無相故不可念著。我等住是無所念法中,能具足六波羅蜜;具足六波羅蜜故,得[10]佛金色身。」如經中說。諸佛教化利喜,安慰其心。

問曰:

上化佛已為說「曇無竭是汝世世善知識」,今何以復問「何等是我善知識」?

答曰:

以佛勅於善知識中倍應恭敬愛念故。又以欲於十方佛所聞曇無竭功德,欲自令信心堅固不疑故問。

十方佛答,如經中說。薩陀波崙是曇無竭所度因緣人故,諸佛佐助示導。或有諸菩薩佐助佛所應度者,令至佛所。

問曰:

上聞虛空聲不問故,七日啼哭;今不見十方佛,何以不大憂愁、更求見佛,但欲於曇無竭所問諸佛去來事?

答曰:

薩陀波崙先時但有肉眼,未得三昧,以深心信著善法故,大啼哭;今得諸三昧力,又見十方佛,諸煩惱微薄,著心已離故,但一心念:「我當何時見曇無竭?」

問曰:

若薩陀波崙得是三昧力,何[11]以不還入三昧,問十方諸佛從何所來、去至何所,而欲見問曇無竭?

答曰:

十方佛[12]上以種種因緣讚「曇無竭世世是汝師」,是故欲問。

是時,薩陀波崙念曇無竭菩薩,是我先世因緣,是故生恭敬、尊重心。以有大功德故尊重,是先世因緣故恭敬愛樂。

問曰:

先說「薩陀波崙不大著世間事,深愛般若波羅蜜故,愁憂啼哭」;今何以自鄙貧窮,[13]無以供養?但以[14]好心隨師[15]意,則是法供養,何用華香為?

答曰:

法供養雖上,而世間眾生見遠來求法而空無所有,則不發喜心;以世法故,求供養具。

復次,五波羅蜜為助般若波羅蜜法,助法中檀波羅蜜為首。薩陀波崙思惟:「我得尊重福田曇無竭菩薩,當以助道法根本供養。」亦欲為起發眾人:「薩陀波崙是智人、善人,貧窮而能供養,何況我等!」

復次,諸善法行時、思惟時,其味各異;薩陀波崙欲行布施味,是故求供養具。

問曰:

薩陀波崙是大菩薩,能見十方佛,又得諸深三昧,何以貧窮?

答曰:

有人言:此人捨家求佛道,雖生富家,道里懸遠,一身獨去,不齎財物。

有人言:雖是大人,宿世小罪因緣故,生貧窮家。[16]有雖是小人,先世少行布施因緣故,[17]生大富家。如蘇陀夷、尼[18]陀等,是諸天所供養人,而生小家。貧有二種:一者、財貧,二者、功德法貧。功德法貧,最大可恥!財貧,好人亦有;法貧,好人所無。[19]無有華香者,無有上妙寶華,又以少故言無。

我若空[20]往,師雖不須,我心不得大喜,是故欲賣身。

問曰:

若賣身與他,誰[21]買此物往供養師?

答曰:

捨身即是大供養,去住無在。

有人言:是人賣身取財,因人供養,我為供養故,賣身為奴。

[22]又人言:爾時世好,人皆[23]知法,雖自賣身,主必能聽供養而還。

復次,是人發深心,欲行檀波羅蜜,為供養法及法師,而無外物,[24]唯有己身,是故[25]賣是內物。於外、內物中,內[26]施為重,惜之深故。是故欲不破布施願故,賣身供養。

此中自說不悔因緣:「我世世喪身無數,未曾為清淨法故,今為供養說法者故喪是身,大得法利。」

薩陀波崙定心,斷貪惜身意,於道中入一大城——欲得賣[1]買如意故,入此[2]大城。一心欲賣身,除羞愧、破憍慢故,唱言:「誰須人?」

問曰:

魔何以欲破其意?

答曰:

魔常為諸佛、菩薩怨家,故欲來破。

復次,諸[3]小菩薩未得諸法實相,魔及惡人能[4]壞;若得無生法忍、住諸菩薩神通力,無能破者。如小樹栽,小兒能破;大,不可破。

復次,此中自說魔破因緣,所謂「是薩陀波崙愛法故,自賣身供養般若波羅蜜及法盛菩薩,當得正[5]聞般若波羅蜜」,如經中廣說。

問曰:

若魔欲壞薩陀波崙,先[6]來聞空中聲及見十方佛時,何以不壞?今方隱蔽諸婆羅門、居士,令不聞其聲?

答曰:

薩陀波崙先心未定,惜身未盡;見十方佛已,得諸三昧,其心乃定。今定心相現,是故魔驚。若菩薩心未定,未能動魔;若大菩薩其心已定,魔亦不來。薩陀波崙今欲定心出魔境[7]界,是故魔來。譬如負債人,未欲遠去,債主不遮;欲出他界,則不聽去。

問曰:

魔有大力,何以不殺此菩薩,而但破壞?

答曰:

魔本不嫉其壽命,但憎其作佛心,是故欲壞。又復諸天神法,人無重罪,不得妄殺,但得壞亂恐怖。若神無此法,則人無活者,是故不殺。

婆羅門性中生,受戒故,名婆羅門;除此,通名居[8]士。居[*]士,真是居舍之[9]士,非四姓中居[*]士。

除一長者女者,以其為佛道世世集功德故,魔不能蔽。

復有人言:是薩陀波崙不應死故,令一女人聞。

有人言:是曇無竭菩薩神通力故,令長者女得聞。

如是三唱,無人買者,便大愁憂。

問曰:

薩陀波崙既不惜身,雖無人買,亦不應愁!

答曰:

既發大心,不滿其願,是故大愁。

釋提桓因作是念:「薩陀波崙欲賣其身,無有買者。」如經中廣說。

問曰:

釋提桓因[10]報得知他心,應知薩陀波崙心已決定,今何以來試?

答曰:

諸天但知世間人心,作佛、不作佛心,非其所知。除佛,無有能知其為佛道故與[11]授記。

復次,釋提桓因欲多所引[12]導故來試之,[13]令聞見者,皆發心求佛。

又如金銀等諸寶,不以輕賤故燒鍛磨打;菩薩亦如是,若能割肉出血、破骨出髓,其心不動,是正定菩薩。是故天帝來試。

問曰:

帝釋是大天王,何以妄語[14]作是言「我欲祠天,須人心、血、髓」?

答曰:

若以慳貪、瞋恚煩惱欲求自利故妄語,是故為罪。帝釋若作實身、實語,菩薩則不信;是故如其國法,天祠所須,為其信受故。

是時,薩陀波崙信其語而大歡喜:「我得大利!」

大利者,阿鞞跋致地;第一利者,是佛道。

大利者,五波羅蜜;第一利[15]者,般若波羅[16]蜜。

大利者,般若波羅蜜;第一利者,般若波羅蜜方便力。大利者,菩薩初地;第一利者,十地。

大利者,從初地[17]乃至十地;第一利者,第十地。大利者,菩薩地;第一利者,佛地。

如是[18]等分別。

雖未具足,已住具足因緣,故言「便為具足」。

問曰:

若釋提桓因化身來,何以言「汝須何等[*]價」?

答曰:

知其欲供養曇無竭菩薩,滿其願故。又復釋提桓因苦困薩陀波崙,畏其所索者大,是故言「須何等[*]價」。

隨汝意與我者,言:「於汝不大貪惜、不致悔恨者與我。」

薩陀波崙無力勢故,不能得使[19]旃陀羅,故自捉刀;婆羅門亦畏罪故不能破,是以自執刀破身。

問曰:

若長者女聞聲,何以不來問:「汝何以自賣身耶」?

答曰:

但空言賣身事輕,破身出心[A2]髓事重故,長者女發心。

長者女住在閣上,[20]見是人自割刺,作是念:「一切眾生皆求樂畏苦、貪愛其身;薩陀波崙而自割刺,是為希有!」又以先世福德因緣所牽故,即往到其所而問。

薩陀波崙答:「欲供養曇無竭菩薩。」

復問:「得何等利?」

答言:「般若波羅蜜名菩薩所學,當從彼聞;我學是道,當得作佛,與一切眾生作依止。」譬如厚葉樹多所蔭覆;又如熱時曠野險道清[21]涼大池。為說佛功德現事可以發心者,所謂金色身、三十二相,[22]大光、無量光。[*]大光,為閻浮提惡世眾生,諸佛真實光明無有限量。大慈乃至六神通義,如[23]先說。不可思議清淨戒、禪定、智慧,如佛戒等五眾中說。於[24]諸法中得一切無礙[25]知見者,諸佛有無礙解脫,是解脫相應[*]知見,一切法中無所[26a]礙。[26b]知、見分別,如先說。

薩陀波崙言:「我得如是無量佛功德,以無上法寶,分布與一切眾生。」

無上寶者,有人言:三寶中法寶。

有人言:一切八萬四千法眾是為法寶,[27]得是故,除諸煩惱、滅諸戲論,得脫一切苦。

有人言:無上法寶即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更無過上者故。

有人言:涅槃是無上法寶。何以故?一切有為法皆有上。如《阿毘曇》言:「一切有為法及虛空、非數緣盡,名為有上法;數緣盡是無上法。」數緣盡即是涅槃之別名。

有人言:涅槃道雖[1]是有為,以其為涅槃故,於有為法中為無上。

如是等法寶,分布為三乘與眾生。

如是等無量佛法,當從師得,是故我捨是老、病、死所住處不淨臭穢之身,為供養般若波羅蜜故,當得佛身。金色等,如先說。

長者女世世供養諸佛種善根,智慧明利,聞是法其心深入,大得法喜,乃至心驚毛竪;語薩陀波崙言:「甚為希有!汝所讚法大微妙!為是一一法故,應捨如恒河沙等身,何況一身!」

長者女不知何因緣故困苦其身,而[2]怜愍之,心謂不可;今聞是無量[3]無邊無比清淨佛法,以是因緣可得故大[4]歡喜,是故說:「為是法故,應捨如恒河沙身。」

女言:「汝以貧故自苦困其身,於今可止;恣汝所須,當以相與,我亦隨汝而求是道。」

問曰:

是菩薩既自割截身體,云何能與長者女多說佛法?

答曰:

是菩薩心力大,雖有身苦不能覆心。是菩薩始以刀割肉流血,方欲破骨[5]出髓,而長者女來,未大悶故,能得說法。

釋提桓因知其心定,試之而已,故無所言,即復本身,讚言「善哉!汝心堅受是事」者,帝釋意:如汝今生死肉身,未得佛道,能如是不惜身,汝不久當於一切法中得無所著,[6]住無生法忍中,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以過去佛為證,如是等種種因緣,安慰其心。「我是天王,愛樂佛道,故來相試,欲知汝心堅軟云何?欲令汝信故,言須人心髓祠天,實不須也。汝願何等?當以相與。汝是好人,為是佛種,當相擁護。」

薩陀波崙直信心善軟,深著佛道故,不分別眾生,聞帝釋語,便言:「與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7]帝釋言:「此非我力所能辦,是佛境界。」

復次,有人言:「帝釋大苦困薩陀波崙,今以此語謝之。帝釋意謂求金銀寶物,不知乃索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既不能與,愧負而已!」

復更語言:「必相供養,更索餘願。」帝釋語意:我既大相苦困,不得直爾而去,要相供養。

薩陀波崙雖不惜身,欲以此身供養曇無竭,聞般若波羅蜜;是故語言:「若汝無此力,令我身體平復如故。」

帝釋言:「如[8]汝所言。」[9]瘡即平滿,與本無異。

問曰:

先已割肉,云何令得平滿?

答曰:

佛說有五不可思議。龍事所作,尚不可思議,何況天!又虛空中微塵充滿,帝釋福德生心,便能和合平滿。如諸天及地獄中身,非是[10]三生身,罪福因緣故,和合便有。

是時,帝釋知其心堅,與願已,即時滅去。

爾時,薩陀波崙宿世微罪已畢、福德明盛,是故長者女[11]將歸,「有所須者,從我父母索之」,如經[12]中廣說。

問曰:

是女先言「汝所須物,盡從我索之」,今何以言「從我父母索」?

答曰:

今既將歸到舍,以薩陀波崙目見入舍從父母得之,愧不稱前言,是故先自說:「從我父母[A3]索之。」又女雖力能得寶,以子女法故,從父母索[13]之。

女既入舍,如先所[14]許,從父母索與。

其國無有佛法,是故問女:「[15]阿誰是薩陀波崙菩薩?」女如所見、如所聞,盡向父母說薩陀波崙事。

「[16]今父母當聽我與薩陀波崙菩薩俱,及五百侍女,并供養具,供養曇無竭菩薩。」

父母聞其言,即聽如[17]汝意。

問曰:

長者貴而有力,云何先不識薩陀波崙?聞其功德故,便能令女及其眷屬、寶物,與之俱去?

答曰:

長者亦[*]植德本,以少因緣故生無佛國;暫聞佛德,發其宿識,心即開悟,故能發遣。譬如蓮花,生長具足,見日開敷。

父母知女心淳熟,無不淨行,持[18]操不[19]妄,不樂世樂,但求法利;知其心至,不可[20]制止,若違其意,恐[21]其自害。思惟籌量已,既全其意,自[22]得功德,歡喜令去。世間因緣,深著難解,愛之至故,尚不能違,何況為佛道故其心清淨無所染著而不聽之!

女以父母為法見聽,不惜寶物,亦以隨喜心,為之歡喜。

爾時,眾心既定,莊嚴七寶之車,與大眾圍遶,稍稍東行。

是時,五百女親屬及城中眾人,見是希有難及之事,皆亦隨去。人眾既集,歡悅共行,渴仰眾香城,如渴者思飲。漸漸進路,遙見眾香城,乃至與長者女及五百[23]女人,恭敬圍遶,欲往曇無竭所。

問曰:

曇無竭是大菩薩,得聞持等諸陀羅尼;般若波羅蜜義,已自[24]通利、憶持,何用七寶臺,書般若經卷,著中供養?

答曰:

雖有種種因緣,略說有二義:一者、眾生心行不同,或樂見經卷,或樂聞演說。二者、曇無竭身為白衣,現有家屬。鈍[25]根眾生或作是念:「此有居家,必有染著,何能以畢竟清淨無著般若波羅蜜利益眾生?自未無著,何能以[26]無著法教化?」是故書其經文,著七寶牒上,眾寶供養;諸天、龍、鬼神皆亦共來恭敬,供養花香、幡蓋,雨於七寶。眾生見者,增益信根,則以此法示傳佛語,案文演教勸發。

一切寶臺莊嚴之具及薩陀波崙問釋提桓因,如經中說。七[1]寶印印者,是曇無竭真實印,常自手執以印於經。

有人言:七[*]寶印者,有求佛道七大神,是執金剛[2]杵,常給曇無竭菩薩使守護經文,不令魔及魔民改更錯亂,為貴敬般若故。

有人但聞演說[3]而發心者,有人見其莊嚴文字而歡喜發心者;是故莊嚴寶臺,用金牒書,七[*]寶印印。

問曰:

臺上書寫般若,曇無竭菩薩口所演說般若,雖二處俱有,而書寫處不能益人,何以先至臺所?

答曰:

所書般若,入法寶中。佛寶次第有法寶[4]故,應先供養;曇無竭一人故,僧寶所不攝,是故先供養法寶。

又曇無竭菩薩所說者雖是法,而眾生取人相故,多生著心;若見所書般若,不生人相,雖取餘相,著心少於著人生患,是故先供養經。

經法諸佛尚供養,何況曇無竭及薩陀波崙!曇無竭因般若波羅蜜故得供養,所因之本,何得不先供養?是故分所供養具為二分。

問曰:

曇無竭有六萬婇女、五欲、宮殿,云何能以所散花物化為花臺?

答曰:

有人言:諸佛神力,因薩陀波崙所供養物作[5]此變化。

有人言:曇無竭是大菩薩法性生身,為度眾生故受五欲。如曇無竭菩薩名字義中說。

問曰:

菩薩法,先於眾生中起悲心,欲度眾生苦故,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今但見曇無竭神力威德,云何發心?

答曰:

發心有種種:有聞說法而發心者,有於眾生起慈悲而發心者,有見神通力、大威德而發心者,然後漸漸而生悲心,如《智印經》中說。

依愛而斷愛,依慢而斷慢。如人聞道法,愛著是法故,捨五欲出家。又[6]有聞某甲得阿羅漢[7]道,而生[8]高心:「此人無勝我事,彼尚能爾,我何不能?」而生大精進,得阿羅漢道。

佛道中亦如是。長者女等及五百女人常深貪勢力自在樂,聞往古有人神力變化,寶物具足,人中受天樂;後見曇無竭、臺觀、宮殿,在大法座上坐,天人供養;又見所供養物於虛空中化成大臺,心即大喜,發難遭想,知皆從福德因緣可辦是事,是故皆發作佛心。

所聞發心者,行皆次第行。如《毘摩羅鞊經》中說:「愛、慢等諸煩惱,皆是佛道根本。」是故女人見是事已,生愛樂心,知以福德因緣可得是事,故皆發心。因是愛、慢,後得清淨好心,故言佛道根本,譬如蓮花生[9]污泥。

發心已作願:「如曇無竭所為,我等亦當得是!」

時,薩陀波崙等頭面禮曇無竭菩薩。花、香[11]等供養不貴故,先以供養;身貴重,故後禮拜。禮拜已,說本求般若因緣。如經中說:「我本求般若時,聞空中聲,乃至我今問大師:『諸佛從何所來?去至何處?』」

問曰:

薩陀波崙得諸大三昧,所謂破無明、觀諸法性等,云何不知空而取佛相、深生愛著?

答曰:

若新發意菩薩雖能總相知諸法空、無相,於諸佛所深愛著故,不能解佛相畢竟空,雖知空而不能與空合。何以故?諸佛有無量無邊實功德,是菩薩利根故,深入、深著。若佛不為是菩薩說空者,是菩薩為愛佛故,能自滅親族,何況餘人!但以解空故無是事。

薩陀波崙深著諸佛故不能知,而問大師:「今為我說諸佛來去相,我見佛身無厭足故,常不離見諸佛。」

大智度論卷第九十八
↑回到頂端↑
#2231225 - 2024-03-01 06:52:46 大智度論卷第九十九 [Re: yichinyichin]
yichinyichin 離線
飛龍在天
註冊: 2023-12-15
文章數: 485
大智度論釋曇無竭品第八十九(卷第九十九)

龍樹菩薩造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經】

「爾時,曇無竭菩薩摩訶薩語薩陀波崙菩薩言:『善男子!諸佛無所從來,去亦無所至。何以故?諸法如不動相,諸法如即是佛。善男子!無生法無來無去,無生法即是佛;無滅法無來無去,無滅法即是佛;實際法無來無去,實際法即是佛;空無來無去,空即是佛。善男子!無染無來無去,無染即是佛;寂滅無來無去,寂滅即是佛;虛空性無來無去,虛空性即是佛。善男子!離是諸法更無佛;諸佛如、諸法如,一如無分別。善男子!是如常一,無二、無三,出諸數法,無所有故。譬如春末月,日中熱時,有人見焰動,逐之求水望得。於汝意云何?是水從何池、何山、何泉來?今何所去?若入東海、西海、南海、北海耶?』

「薩陀波崙言:『大師!焰中尚無水,云何當有來處、去處?』

「曇無竭菩薩語薩陀波崙菩薩言:『善男子!愚夫無智,為熱渴所逼,見焰動,無水生水想。善男子!若有人分別諸佛有來有去,當知是人皆是愚夫。何以故?善男子!諸佛不可以色身見,諸佛法身無來無去,諸佛來處、去處亦如是。善男子!譬如幻師幻作種種,若象、若馬、若牛、若羊、若男、若女,如是等種種諸物。於汝意云何?是幻事從何處來?去至何所?』

「薩陀波崙菩薩言:『大師!幻事無實,云何當有來去處?』

「『善男子!是人分別佛有來有去亦如是。

「『善男子!譬如夢中見若象、若馬、若牛、若羊、若男、若女。於汝意云何?夢中所見,有來處、有去處不?』

「薩陀波崙言:『大師!是夢中所見虛妄,云何當有來去?』

「『善男子!是人分別佛有來有去亦如是。善男子!佛說諸法如夢。若有眾生不知是[2]諸法義,以名字色身著佛,是人分別諸佛有來有去,不知諸法實際相故,皆是愚夫無智之數。[3]是人數數往來五道,遠離般若波羅蜜,遠離諸佛法。善男子!佛說諸法如幻、如夢。若有眾生如實知,是人不分別諸法若來若去、若生若滅;若不分別諸法若來若去、若生若滅,則能知佛所說諸法實相。是人行般若波羅蜜,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名為真佛弟子,不虛妄食人信施,是人應受供養,為世間福田。

「『善男子!譬如大海水中諸寶,不從東方來,不從南方、西方、北方、四維、上下來,眾生善根因緣故,海生此寶。此寶亦不無因緣而生,是寶[4]皆從因緣和合生,是寶若滅亦不去至十方。諸緣合故有,諸緣離故滅。善男子!諸佛身亦如是,從本業因緣果報生,生不從十方來,滅時亦不去至十方;但諸緣合故有,諸緣離故滅。

「『善男子!譬如箜篌聲,出時無來處,滅時無去處。眾緣和合故生——有槽、有頸、有皮、有[5]絃、有柱、有[6]棍,有人以手鼓之,眾緣和合而有聲;是聲亦不從槽出,不從頸出,不從皮出,不從[*]絃出,[7]不從柱出,不從[*]棍出,亦不從人手出,眾緣和合爾乃有聲。是因緣離時,亦無去處。善男子!諸佛身亦如是,從無量功德因緣生,不從一因一緣一功德生,亦不無因緣有,眾緣和合故有。諸佛身不獨從一事成,來無所[8]從、去無所至。

「『善男子!應當如是知諸佛來相去相。善男子!亦當知一切法無來去相。汝若知諸佛及諸法無來無去、無生無滅相,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能行般若波羅蜜及方便力。』

「爾時,釋提桓因以天曼陀羅花與薩陀波崙菩薩摩訶薩,作是言:『善男子!以是花供養曇無竭菩薩摩訶薩,[9]我當守護供養汝。所以者[10]何?汝因緣力故,今日饒益百千萬億眾生,[11]使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善男子!如是善人,甚為難遇!為饒益一切眾生[12]故,無量阿僧祇劫受[13]諸勤苦。』

「薩陀波崙菩薩摩訶薩受釋提桓因曼陀羅花,散曇無竭菩薩上,白言:『大師!我從今日以身屬師,供給供養。』如是[14]三白已,合[15]手師前立。

「是時,長者女及五百侍女白薩陀波崙菩薩言:『我等從今日亦以身屬師。我等以是善根因緣故,當得如是法,亦如師所得;共師世世供養諸佛,世世常供養師。』

「是時,薩陀波崙菩薩語長者女及五百女人:『若汝等以誠心屬我者,我當受汝。』

「諸女言:『我等以誠心屬師,當隨師教。』

「是時,薩陀波崙菩薩及五百女人,并諸莊嚴寶物上妙供具及五百乘七寶車,奉上曇無竭菩薩,白言:『大師!我持是五百女人奉給大師,是五百乘車隨師所用。』

「爾時,釋提桓因讚薩陀波崙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菩薩摩訶薩捨一切所有,應如是如是布施,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作如是供養說法人,必得聞般若波羅蜜及方便力。過去諸佛本行菩薩道時,亦如是住布施中,得聞般若波羅蜜及方便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爾時,曇無竭菩薩欲令薩陀波崙菩薩善根具足故,受五百乘車、長者女及五百侍女;受已,還與薩陀波崙菩薩。

「是時,曇無竭菩薩說法,日沒,起,入宮中。薩陀波崙菩薩摩訶薩作是念:『我為法故來,不應坐、臥,當以二事:若行、若立,以待法師從宮中出說法。』

「爾時,曇無竭菩薩七歲一心入無量阿僧祇菩薩三昧,及行般若波羅蜜、方便力。薩陀波崙菩薩七歲經行、住立,不坐、不臥,無有睡眠,無欲、恚、惱,心不著味;但念:『曇無竭菩薩摩訶薩何時當從三昧起,出而說法?』薩陀波崙菩薩過七歲已,作是念:『我當為曇無竭菩薩摩訶薩敷[16]說法座,曇無竭菩薩摩訶薩當坐上說法。我當[17]灑[18]地清淨,散種種華,莊嚴是處,為曇無竭菩薩摩訶薩當說般若波羅蜜及方便力故。』是時,薩陀波崙[19]菩薩與長者女及五百侍女為曇無竭菩薩摩訶薩敷七寶床,五百女人各脫上衣以敷座上,作是念:『曇無竭菩薩摩訶薩當坐此座上,說般若波羅蜜及方便力。』

「薩陀波崙菩薩敷座已,求水灑地而不能得。所以者何?惡魔隱[1]蔽,令水不現。魔作是念:『薩陀波崙菩薩求水不得,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2]行乃至生一念劣心、異心,則善根不增、智慧不照,於一切智而有稽留。』

「爾時,薩陀波崙菩薩作是念:『我當自刺其身,以血灑地,令無塵土來坋大師。我何用此身!此身必當破壞。我從無始生死已來數數喪身,未曾為法。』即以利刀自刺,出血灑地。薩陀波崙菩薩及長者女并五百侍女皆無異心,惡魔亦不能得便。

「是時釋提桓因作是念:『未曾有也!薩陀波崙菩薩愛法乃爾,以刀自刺出血灑地!薩陀波崙及眾女人心不動轉,惡魔波旬不能壞其善根。其心堅固,發大莊嚴,不惜身命,以深心欲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當度一切眾生無量生死苦。』釋提桓因讚薩陀波崙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精進力大,堅固難動,不可思議!汝愛法、求法,最為無上!善男子!過去諸佛亦如是,以深心愛法、惜法、重法,集諸功德,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薩陀波崙菩薩作是念:『我為曇無竭菩薩摩訶薩敷法座,掃灑清淨已訖,當於何處得好名華莊嚴此地?若曇無竭菩薩摩訶薩法座上坐說法時,亦當散華供養。』

「釋提桓因知薩陀波崙菩薩心所念,即以三千[3]石天曼陀羅華與薩陀波崙。薩陀波崙受[4]華,以半散地,留半待曇無竭菩薩摩訶薩坐法座上說法時當供養。

「爾時,曇無竭菩薩摩訶薩過七歲已,從諸三昧起,為說般若波羅蜜故,與無量百千萬眾恭敬圍遶,往法座上坐。

「薩陀波崙菩薩摩訶薩見曇無竭菩薩摩訶薩時,心[5]淨悅樂,譬如比丘入第三禪。」

[6]【論】

釋曰:

薩陀波崙菩薩雖知諸法空無來去相,未能深入,亦不能解種種[7]法門;於諸佛身恭敬深重故,不能觀空。如大海水波,其力雖大,到須彌山邊則退而無用;薩陀波崙亦如是,雖有大空智力,到佛所則亦無用。是故曇無竭菩薩今為說:「諸佛無所從來、去亦無所至。」

此中曇無竭自說因緣,所謂:「諸法如不動相,諸法如即是佛。」

問曰:

何等是諸法如?

答曰:

諸法實相,所謂性空、無所得、空等諸法門。

問曰:

摩訶[8]般若波羅蜜於佛法大乘六波羅蜜中第一法,若無佛,則無說般若者。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十力、四無所畏等色、無色法等淨妙五眾和合,是故名為佛。如五指和合名為拳,不得言無拳;名字既異,形亦異,力用亦異,不得言無拳,是故知有佛。

答曰:

不然!佛法中有二諦:世諦、第一義諦。世諦故言「佛說般若波羅蜜」,第一義故說「諸佛空,無來無去」。

如汝說:「清淨五眾和合故名為佛。」[9]若和合故有,是即為無。如經中佛自說因緣:「五眾非佛,離五眾亦無佛,五眾不在佛中,佛不在五眾中,佛非五眾有。」

何以故?五眾是五、佛是一,一不作五、五不作一。又五眾無自性故,虛誑不實;佛自說:「一切無誑法中,我最第一。」是故五眾不即是佛。

復次,若五眾即[10]是佛,諸有五眾者皆應是佛。

問曰:

以是難故,我先說:「第一清淨五眾、三十二相等名為佛。」

答曰:

三十二相等,菩薩時亦有,何以不名為佛?

問曰:

爾時雖有相好莊嚴身,而無一切種智;若一切種智在第一妙色身中,是即名為佛。

答曰:

「一切[A1]種智」,般若中說是寂滅相、無戲論;若得是法,則名無所得,無所得故名為佛,佛即[11]是空。如是等因緣故,五眾不得即是佛。

離是五眾亦無佛。所以者何?離是五眾,更無餘法可說;如離五指更無拳法可說。

問曰:

何以故無拳法?形亦異,力用亦異;若但是指者,不應異。因五指合故拳法[12]生,是拳[13]法雖無常生滅,不得言無。

[14]答曰:

是拳法若定有,除五指應更有拳可見,亦不須因五指。

如是等因緣,離五指更無有拳;佛亦如是,離五眾則無有佛。

佛不在五眾中,五眾不在佛中。何以故?異不可得故。若五眾異佛者,佛應在五眾中,但是事不然。

佛亦不[15]在五眾。所以者何?離五眾無佛,離佛亦無五眾。譬如比丘有三衣鉢故,可得言有;但佛與五眾不得別異,是故不得言佛有五眾。

如是五[16]種求佛不可得故,當知無佛;[17]佛無故無來無去。

問曰:

若無佛,即是[18]邪見,云何菩薩發心求作佛?

答曰:

此中言「無佛」,破著佛想,不言「取無佛[19]想」。若有佛尚不令取,何況取無佛[*]邪見!

又佛常寂滅、無戲論相;若人分別、戲論常寂滅事,是人亦墮[*]邪見。離是有、無二邊,處中道,即是諸法實相。諸法實相即是佛。何以故?得是諸法實相,名為得佛。

復次,色等法如相即是佛,色等法性空是如相,諸佛如亦性空;以是故,不來不去。不生、不滅、法性、實際、空、無染、寂滅、虛空性亦[1]如無來無去。如,乃至虛空性如、佛如,是如一,無二、無三等別異。

此中自說因緣:「何以故?出諸數法,無所有故。」

如等法是實,是中無有憶想分別。取相故[2]有名字,[3]名字中有數。

此中自說因緣:「空、非實,無所有故。」

問曰:

若是法無[4]所有,云何可見、可聞、有苦有樂、有縛有脫等分別諸異?

答曰:

此中曇無竭自種種分別譬喻說,所謂如春末月見焰,乃至是人不分別諸[5]法若來若去。[6]如焰等中雖無實事,亦能誑人[7]自生苦樂事;諸法亦如是,雖空、無所有,亦能令人得苦、樂、憂、喜事。夢等[8]法亦如是。

復次,佛有二種身:一者、法身,二者、色身。法身是真佛,色身為世諦故有。

佛法身相:上種種因緣說諸法實相,是諸法實相亦無來無去,是故說「諸佛無所從來,去亦無所至」。若人得諸佛法身相,是名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未得一[9]切智故名為近,以相似故。般若波羅蜜名諸法實相;若能如是行,是為行般若波羅蜜真佛弟子。真佛弟子者,得諸法實相名為佛;得諸法實相差別故,有須陀洹乃至辟支佛、大菩薩;須陀洹等乃至大菩薩,是名真佛弟子。

不虛妄食人信施者,布施畜生,[10]雖得百倍果報,而此福有盡有量,不能度眾生生死故,名為「虛食」。須陀洹等乃至佛,諸賢聖受人[11]信施;此福果報,乃至涅槃無盡無量,是故說不虛妄食人信施。

是人應受一切眾生供養:若須陀洹應受一切凡夫人供養,斯陀含應受凡夫人[12]乃至須陀洹供養,阿那含應受凡夫人及須陀洹、斯陀含供養,阿羅漢應受凡夫人、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供養,辟支佛應受凡夫人及須陀洹乃至阿羅漢供養,近成佛大菩薩應受凡夫人及聲聞、辟支佛供養。為世間福田者,如[13]植種良田,成收[14]必多;持戒、禪定、智慧福田,眾生植福,獲果無量。

上說「諸佛無來無去」,薩陀波崙及諸聽者意謂「諸佛尚無,諸法亦應皆滅」,則[15]墮斷滅!是故今說因緣法譬喻。

曇無竭示薩陀波崙:「如汝所著,意謂實有者無;為度眾生故,從因緣和合則有像現。」

欲證明此事故說譬喻:「如大海中生寶,不從十方來,滅亦無所去;亦不無因緣而生,以四天下眾生福德因緣故,海生此寶。若劫盡滅時,亦無去處;譬如燈滅,[*]焰無所至。佛身亦爾,從初發[16]心所種善根功德,皆是佛身相好因緣;佛身亦不自在,皆屬本因緣業果報故生;是因緣雖久住,性是有為法故,必歸無常,散壞則無身。」

譬如善射之人,仰射虛空,箭去雖遠,必當墮地;諸佛身亦如是,雖相好光明、福德成就、名稱無量、度人無限,亦歸磨滅。

問曰:

若眾生福德因緣故海生珍寶,何以不近眾生處生,而乃[17]在大海難得之處?

答曰:

海中亦有眾生,龍、阿修羅等用是寶。

復次,若寶生人中濁世,貪者覆藏,不令人得。若好世時,珍寶自生人間,無有惜者;如彌勒佛時,珍寶如瓦礫。以懈怠[18]懶惰人惜身,強作願求樂,是故寶在大海不能得;若大心,不惜身命勤求者乃得。大海水喻十方六道國土,諸珍寶即是諸佛。如珍寶為一切眾生故生,而懈怠[19]懶惰者所不[20]能得;諸佛亦如是,雖為眾生故出世[21],懈怠、小心、貪身著我者不得度。所以者何?諸法皆從眾緣和合生,眾生有二因緣故得度:一者、內有正見,二者、外有善說法者。諸佛雖善說法,眾生內正見不具故,不能盡度。如寶物雖為眾生出,而有貧窮眾生;諸佛亦如是,雖為眾生出,而眾生內正見少故,亦不得度。

復有箜篌譬喻:有槽、有頸、有皮、有[22]絃、有[23]棍,有人以手鼓之,眾緣和合而有聲;如聲亦不在眾緣中,離眾緣亦無聲,以因緣和合故有聲可聞。諸佛身亦如是,六波羅蜜及方便力,眾因緣和合邊生;佛身不在六波羅蜜等法中,亦不離六波羅蜜等法。

如聲不以一因緣,亦非無因緣;佛身亦如是,不從無因緣,亦不從少因緣,諸善法因緣具足故,生諸佛身。如鏡中像,眾因緣和合故有,眾緣離故無;諸佛亦如是,有諸因緣故出現,諸因緣散故滅。

「善男子!應如是觀諸佛來去相,一切諸法相亦應如是[24]知。」

曇無竭語薩陀波崙:「善男子!汝能知諸法相不來不去,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退轉,亦必能行般若波羅蜜及方便力。何以故?一切法無障礙故。」

問曰:

釋提桓因何以化作[1]文陀羅華與薩陀波崙?

答曰:

釋提桓因愛樂佛道故,常[2]供養諸菩薩。

復次,釋提桓因欲攝眾生令入佛道故,現天王身,以華與薩陀波崙。薩陀波崙一心求佛道故,諸天來供養;眾生見者,皆亦發心。釋提桓因為引導眾生故,供養薩陀波崙。

有人言:「釋提桓因深愛敬薩陀波崙,上品來[3]試已,令身體平復,今復以華與之。釋提桓因力能與一切人華,以眾生無福力故,設當與者,華即變壞;薩陀波崙福德成就故,得必不變,是故與;若一切菩薩供養師時不盡與。」

應守護供養者,先已說因緣,所謂割肉出血,試以成親舊故守護。復次,釋提桓因此中自說因緣,所謂:「汝因緣力故,饒益百千等眾生。」

薩陀波崙取華,如其意,供養曇無竭。

薩陀波崙初聞師名,後眼見聞法斷疑故,以身供養。長者女等亦効薩陀波崙,以身施薩陀波崙。

問曰:

薩陀波崙以身供養曇無竭,曇無竭福田大,[4]女何以不以身供養,而與薩陀波崙?

答曰:

女人智短[5]著多故,不用捨本師而供養他。[6]又以[7]女身罪穢,心雖清白,為外有譏謗故。

問曰:

長者女初捨父母,已屬薩陀波崙,今何以復以身施?

答曰:

初捨父母,共薩陀波崙詣曇無竭,為法故供養,亦不自以身施,父母亦不以施薩陀波崙;今見薩陀波崙問甚深義,曇無竭為解說,釋提桓因歡喜供養,是故發歡喜心,以身供養,以自在心故。

又一切女身無所繫屬,則受惡名。女人之[8]禮,幼則從父母,少則從夫,老則從子。是長者女等,雖道路共來,不得久無所屬,是故自以身施,而作是願:「如師所得,我等亦當得之。」

爾時,薩陀波崙欲以此女供養曇無竭,慮其嫌恨故問:「[9]汝等實以誠心供養,我當受汝。」

誠心者,不自用心,隨所處分,如無心物。

諸女[10]人等言:「實以誠心。」

即時,薩陀波崙以長者女并諸侍女及五百乘車,奉上曇無竭。

薩陀波崙欲除世人常疑,謂其欺誑長者,將諸女來,是故盡以布施,明已無著。

復次,薩陀波崙如空中聲,所聞得解歡喜,如世人所貴內外物盡以供養,欲深入檀波羅蜜門故。

釋提桓因知薩陀波崙愛貪等煩惱未盡,而能盡捨內外布施,無復遺餘,故讚言:「善哉!」以過去佛為喻:行難事故,得難得果報,所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問曰:

若曇無竭欲令薩陀波崙善根具足故受——善根者,所謂具足檀波羅蜜——何以故還與薩陀波崙?

答曰:

曇無竭大智方便,令薩陀波崙大得福德而無所失,是謂上受。薩陀波崙至誠心施,斷諸貪著,不望還[11]得,福德具足。曇無竭思惟薩陀波崙遠來而於五欲心不染著,舊人供養為善,是故還與。又聞諸女先以身上薩陀波崙,人非財物,欲遂其本意故。又是諸女世世為薩陀波崙弟子。如是等因緣故,還與薩陀波崙。

問曰:

諸大菩薩說法不應疲極,何以入宮?

答曰:

隨世人法故。又眾香城中眾生,不常求道,或時厭息,受五欲樂;諸天常受五欲故,妨廢求道。有菩薩所住國,常勤精進,不受五欲。是眾香城眾生本願雜受,曇無竭隨其志願,欲引導之,故生其國。是故以眾生聽法疲惓,起入宮中。又未得道者,法雖微妙,常聞故生疲厭心,是眾中有是人故。又曇無竭[12]在是中受富樂,人法故,日沒應息。

是時,薩陀波崙作是念:「我為法來,不應坐臥。」

問曰:

為法故何以不應坐臥?

答曰:

無是[13]定法。此人大欲、大精進、恭敬法故,自作是念:「我若坐臥,則是懶惰。我初求法時,身尚不惜,何況疲惓!」是故不坐臥。大欲、[14]大精進與坐臥相違故。又[15]坐、臥則不勤力,行、立則勤力精進,是故常住二威儀以待師出。

問曰:

薩陀波崙先知師七歲不出不?

答曰:

初來不知故。

[A2]又復曇無竭亦常七歲不出,以因緣故,自誓七歲入定。薩陀波崙自誓:「師未出,終不坐[16]臥。」

又大人,世間法尚不自違,何況為道法!

又以初求法時,尚不惜身,今立七歲,何足為難!

問曰:

人身[17]軟弱,何能七歲不坐不臥?

答曰:

是時人壽命長,雖復七歲,如今七日。

又好世人身福德力大,雖立七歲,不以為難。如[18]勤比丘,年六十始出家,而自結誓:「我[19]脇不著席,要盡得聲[20]聞所應得事,乃至得六神通阿羅漢。」作四阿含優婆提舍,於今大行於世。此人於惡世尚爾,何況薩陀波崙生於好世!

又身力雖弱,以心強故,能辦其事。

復次,一心求佛道者,十方諸佛所念;諸大菩薩及求佛道諸天益其氣力,圍遶守護,是故雖住立七歲而不疲極。

問曰:

曇無竭入三昧,何以乃至七歲?

答曰:

先已答:好世人壽長,雖七歲不以為久。

又曇無竭宮殿、婇女、微妙五欲與天相似;薩陀波崙等新發意者,心未柔軟,疑曇無竭雖說空法、讚歎離欲,謂其心未能捨。是[1]故七歲三昧,欲以除眾疑故,生貴敬心。聞曇無竭七歲三昧,心、口相應能說、能行,則信受其語,易可得度。譬如癰瘡未熟,醫則不破,但以藥塗令熟,[2]熟則易破。

復次,欲受心生實樂故,入無量三昧。復次,說法有二種:一者、口說法,二者、身現法。今欲以身現法故,入無量三昧,令眾生知攝心入慧,得如實智。菩薩三昧者,如菩薩義中說。行般若、方便力[3]者,如〈方便品〉中說。

薩陀波崙於七歲中,三惡覺[4]觀不生,不味於味。是人雖未破煩惱,而集諸善法故,制諸煩惱,不令得[5]生;[6]但[7]一心念:「曇無竭何時當出?我當從聞般若。」

過七歲已,作是念:「我當為曇無竭敷坐處,掃灑莊嚴。」

問曰:

薩陀波崙云何得知過七歲已,曇無竭當出?

[8]答曰:

有人言:先曾七歲展轉聞[9]知。

有人言:曇無竭初入三昧[10]時,自說七歲為限。如釋迦[11]文尼佛告阿難:「我欲一月、二月入禪定。」阿難以告四眾。

薩陀波崙深愛佛法、敬重曇無竭故,供養莊嚴說法處。出家菩薩但莊嚴其心,詣師受法;在家菩薩則莊嚴說法處,華香供養。

復次,薩陀波崙作是莊嚴,欲令曇無竭知其[12]愛法、欲法相,深心信樂,故現是事;是故生心,共五百女等,展力掃灑,自以其金、銀、珍寶敷座。

薩陀波崙等雖自有妙好茵[13]褥,為愛法情至故,以身所著上衣敷[14]座。

求水灑地,魔隱[15]蔽故,求不能得。此中自說因緣:「魔作是念:『若薩陀波崙求水不得,其心則[16]劣,志願不滿故。又令自鄙其身,我薄福德故,為供養法,求水不得,以自輕憂愁覆心故。』」

福德不增、智慧不照不明者,諸憂愁煩惱覆心故,諸福德、智慧不能照明;譬如日障[*]蔽故,其照不明。

魔知其心大,不可[17]沮壞,但小[*]沮壞,令其稽留。

爾時,薩陀波崙自刺其身,出血灑地,欲以淹塵。人血肉雖臭,以其至心求水不得,意不分別香臭好惡,為欲淹塵,不惜身命。又薩陀波崙深心愛著般若波羅蜜故,無所愛惜。

有人言:「多有諸天龍、鬼神等常隨逐薩陀波崙,佐助守護,是故所出之血變為香水。如羼提仙人被割截時,血化為乳。」

又以無量福德成就故,隨願即成。

問曰:

若福德成就,隨願即得,魔不應隱蔽其水?

答曰:

是菩薩新發意能成小願,未能却魔。

此中薩陀波崙自說出血因緣:「我從無始生死已來數數喪身,未曾為法。」

問曰:

若薩陀波崙愛法,刺身出血,若其身死,誰復聽法?

答曰:

是事如破骨出髓中答。又此中諸天、大菩薩守護故,令其不死。又復惡魔知其心不可[*]沮[18]壞,水則還出。薩陀波崙等皆無異心者,如人初習慈心,欲為眾生及為般若波羅蜜故,不惜身命;既得利刀割身,以痛自逼故,心生悔恨,是名異。

是菩薩信力大故,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報故,不計是苦。又以深悲心愛念眾生,雖受種種苦惱,不以為難;譬如慈母愛子,雖為子[19]長受勤苦不淨,不以為惡。又復見諸法實相畢竟空故,知是身但是虛誑和合;破是虛誑故,割截身時,不妨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魔不得其便者,如人有瘡則受毒;菩薩若有貪欲、憂愁瘡者,魔得其便。以出血灑地,心不憂愁故,魔不得便。[20]如薩陀波崙心,五百女人心[21]亦如是,敬重薩陀波崙故;見其刺身,應有憂[22]愁,[23]以其願得滿故,不以為愁。爾時,釋提桓因見是事已,歎未曾有[24]者,是人未得無生忍,諸煩惱未斷,為供[25]養法故,不惜身命,如諸離欲人無異;割截其身,如斷草木。初心既爾,後心轉增。

復次,未曾有者,此中釋提桓因自說因緣:「薩陀波崙愛法乃爾,以刀自刺等。」

釋提桓因作是心歡喜已,讚言:「善哉!」讚其愛法、樂法,勤心精進。以過去佛為喻:「非但汝今辛苦,過去諸佛求般若亦爾。」

薩陀波崙聞釋提桓因安慰其心已,如火得酥,轉更熾盛,作是念:「我既敷座灑地,當於何處得好名華莊嚴法處?」

問曰:

不見水時,何以不作是念:「當於何處得水灑地?」

答曰:

薩陀波崙以先有水處,即時皆無,知魔所作;是故自於四大分中刺水分灑地。身中水種雖[26]多,血是命之所在,[27]是故刺以灑地。

華不自有,曇無竭出時欲至,不容遠求;又所須復多,當以遍覆其地,是故生念欲得。

帝釋知其念,即以天華中妙者,名曼陀羅,三千石與之,足以周事。帝釋所以不以人華與者,欲令發希有心故。

薩陀波崙受華已,分作二分:好者留以說法時散,餘者覆地。其國俗法[1]以華覆地,令行其上,以為供養。

爾時,曇無竭如其先要,滿七歲已,從三昧起,與無量百千[2]眾恭敬圍繞,直趣法座,為說般若故。

問曰:

若諸菩薩入微妙三昧中,誰能令起?

答曰:

行者初入時,自作限齊,然後入定;時至,其心自在從三昧起,悲心故而生覺觀。[3]如一比丘,入滅受定[4]三昧時,自期聞[5]犍[6]搥時當起。既[7]入已,時僧坊失火,諸比丘惶[8]懅,不打[*]犍[*]搥而去。爾時,過十二歲已,檀越更和合眾僧欲起僧坊,方打[*]犍[*]搥;聞[*]犍[*]搥聲起,即身散而死。後諸得道者,說其如此。

復次,有人言:法性生身大菩薩,如諸佛常入三昧,無散亂麁心;以神通力故,能說法、飛行度脫眾生。世俗法故,有出入三昧相。是故雖入微妙三昧而能還出,以大悲心牽故;譬如呪術出龍。大眾圍繞者,是內眷屬;恭敬散華、燒香,隨從而出,為說般若波羅蜜故。說般若波羅蜜者,因世諦名字語言,欲示眾生第一義不動相故。薩陀波崙見曇無竭,即得清淨歡喜,樂遍其身,如比丘入於三禪。所以者何?多欲眾生,雖非淨妙,得猶喜樂,何況得見真功德莊嚴身者!

薩陀波崙從空中佛聞曇無竭,即生大欲,得諸三昧,見十方諸佛,復聞十方諸佛說先世因緣:「唯有曇無竭能度汝耳。」聞是已,增益其心,渴仰欲見,是故中道欲賣身供養。今於眾香城七歲不坐不臥欲見曇無竭。如是渴仰,欲樂來久;如人熱渴所逼,得濁煖潦水,猶尚歡喜,何況得清冷美水!既以渴仰情久,又曇無竭功德大,是故悅樂。

問曰:

樂有四種,何以但說第三禪樂,而不說上地定樂及解脫樂?

答曰:

以欲界眾生,於三受中多貪樂受。聞涅槃樂無所有,則心不樂喜;以上四禪中斷苦樂故,心亦不樂;第三禪中樂,樂之極。

復有人言:薩陀波崙新發意未入細深妙定故,見曇無竭發大歡喜,似如三禪樂。薩陀波崙自覺我大歡喜故,即時捨喜,得清淨法性,遍身安樂,是故以三禪樂為喻。

大智度論卷第九十九
↑回到頂端↑
#2231226 - 2024-03-01 06:55:01 大智度論卷第一百 [Re: yichinyichin]
yichinyichin 離線
飛龍在天
註冊: 2023-12-15
文章數: 485
大智度論釋曇無竭品第八十九(卷第一百)

龍樹菩薩造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經】

「爾時,薩陀波崙菩薩摩訶薩及長者女并五百侍女到曇無竭菩薩摩訶薩所,散天曼陀羅華,頭面禮畢,退坐一面。曇無竭菩薩見其坐已,告薩陀波崙[21]菩薩言:『善男子!諦聽!諦[22]受!今當為汝說般若波羅蜜相。善男子!諸法等故,當知般若波羅蜜亦等。諸法離故,當知般若波羅蜜亦離。諸法不動故,當知般若波羅蜜亦不動。諸法無念故,當知般若波羅蜜亦無念。諸法無畏故,當知般若波羅蜜亦無畏。諸法一味故,當知般若波羅蜜亦一味。諸法無邊故,當知般若波羅蜜亦無邊。諸法無生故,當知般若波羅蜜亦無生。諸法無滅故,當知般若波羅蜜亦無滅。虛空無邊故,當知般若波羅蜜亦無邊。大海水無邊故,當知般若波羅蜜亦無邊。須彌山莊嚴故,當知般若波羅蜜亦莊嚴。虛空無分別故,當知般若波羅蜜亦無分別。色無邊故,當知般若波羅蜜亦無邊;受、想、行、識無邊故,當知般若波羅蜜亦無邊。地種無邊故,當知般若波羅蜜亦無邊;水種、火種、風種無邊故,當知般若波羅蜜亦無邊;空種無邊故,當知般若波羅蜜亦無邊。如金[23]剛等故,當知般若波羅蜜亦等。諸法無分別故,當知般若波羅蜜亦無分別。諸法性不可得故,當知般若波羅蜜性亦不可得。諸法無所有等故,當知般若波羅蜜亦無所有等。諸法無作故,當知般若波羅蜜亦無作。諸法不可思議故,當知般若波羅蜜亦不可思議。』

「是時,薩陀波崙菩薩摩訶薩即於[24]座上得諸三昧,所謂諸法等三昧,諸法離三昧,諸法無畏三昧,諸法一味三昧,諸法無邊三昧,諸法無生三昧,諸法無滅三昧,虛空無邊三昧,大海水無邊三昧,須彌山莊嚴三昧,虛空無分別三昧,色無邊三昧,受、想、行、識無邊三昧;地種無邊三昧,水種、火種、風種、空種無邊三昧;如金[*]剛等三昧,諸法無分別三昧,諸法不可思議三昧——如是等,得六百萬諸三昧門。」

爾時,佛告須菩提:「如我今於三千大千世界中與諸比丘僧圍繞,以是相、以是像[1]貌、以是名字說般若波羅蜜;薩陀波崙得[2]是六百萬三昧門,見東[3]方、南西北方、四維、上下如[4]恒河沙等三千大千世界中諸佛與諸比丘恭敬圍繞,以如是相、以是像[5]貌、以是名字說是摩訶般若波羅蜜亦如是。薩陀波崙菩薩從是已後,多聞、智慧不可思議,如大海水;常不離諸佛,生於有佛[6]土中。乃至夢中未曾不見佛時;一切眾難皆悉已斷,在所佛[*]土隨願往生。須菩提!當知是般若波羅蜜因緣,能成就菩薩摩訶薩一切功德,得一切種智。以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若欲學六波羅蜜、[7]欲深入諸佛智慧、欲得一切種智,應受持[8]是般若波羅蜜,[9]誦、讀、正憶念、廣[10]為人說,亦書寫經卷,供養、尊重、讚歎,香華乃至[11]妓樂。何以故?般若波羅蜜是過去、未來、現在十方諸佛母,十方諸佛所尊重故。」

【論】

釋曰:

曇無竭既出,至法座所,遍觀無勝己者,於是而坐。

爾時,薩陀波崙[13]菩薩知坐已定,到曇無竭所,頭面禮足,一面坐。禮有三種:一者、口禮;二者、屈膝,頭不至地;三者、頭至地,是為上禮。人之一身,頭為最上,足為最下,以頭禮足,恭敬之至。

曇無竭見其坐已,知從遠來,不惜身命,種種勤苦,為欲聞法。初相見時,日垂欲沒,少時聞法;曇無竭以日沒故,起入宮中。今為法故,七歲渴仰,不生異心;垂欲出時,以血灑地,知其為法不惜身命,其心不退,決定無疑,堪受教化。是故告言:「善男子!一心諦聽!」

上疑諸佛來去,已斷;今但欲聞甚深般若波羅蜜,是故為說「般若波羅蜜相」。

「般若波羅蜜相」者,如先諸法平等義中說。

或有人言:般若波羅蜜力故,觀諸法皆平等;非諸法性[14]性自平等。是故,曇無竭言:「諸法平等故,般若波羅蜜平等。」所以者何?因果相似故。[15]初觀諸法平等是因,決定心得般若[16]波羅蜜是為果。

問曰:

觀諸法平等即是般若、般若即是平等,何以分別為因、果?

答曰:

般若及諸法雖一相、無二無別,行者初觀時是因,觀竟名為果。如須陀洹道得、向。又如有漏五眾,因時名集,果時名苦。

色等一切法平等,即是般若波羅蜜平等。

問曰:

應說「般若波羅蜜相」,今何以說平等?因不平故有平[17]等,因平故有不平。於般若中亦不一相、亦不異相,汝何以故欲取一相?

答曰:

般若波羅蜜甚深微妙,不以方便說則無解者;是故若分別不等,則生諸煩惱,三毒增長,所謂憎怨,愛親;愛善,憎不善。

菩薩住是二等中,觀一切法皆平等:住眾生等中,怨親、憎愛皆悉平等,開福德門,閉諸惡趣;住法等中,於一切法中憶想分別、著心取相皆除滅,但見諸法空,空即是平等。

有人得是諸法平等空,直趣菩薩道,於空不戲論;有人雖得平等而生戲論:「若觀都空,有如是失!」如是人於平等即是不等。是故此中為「真平等」故說「般若波羅蜜等」,非是戲論。

離平等、不平等二邊,是般若波羅蜜相。

問曰:

平等者,於般若波羅蜜相已具足,何以故更說「離等是般若波羅蜜相」?

答曰:

經中但說「諸法等故般若等」,行者取是平等相而生著,是故說:「般若波羅蜜平等相自性離,色等諸法自相離故。」

離義,如〈相無相品〉中說。

得此諸法平等,又於平等離,安住空中,[18]空中則不動——戲論不能動,諸煩惱山亦不[19]能動,無常時亦不[*]能動。所以者何?於一切法得實相故。菩薩住是二空,得不動般若波羅蜜,是則究竟。

若有[20]念,即是有相著處;是故說:「諸法無念故,當知般若波羅蜜亦無念。」無動相是般若波羅蜜,般若波羅蜜諸相滅故。

若不念是般若,[21]或迷悶無所趣向,有戲論者,在大眾中則生怖畏;或於涅槃中不了故,亦生怖畏。是故說「無怖畏相是般若波羅蜜」。

是人雖不決定取諸法相,而深入法性故,於大眾[22]中有難論諸相者,[23]心無所畏,於諸法得無相故。又入無生[24]法忍時,知一切法不可得,於是中亦無所畏。所以者何?是菩薩善通達一切法故。

復次,一切法一相,所謂性空;是故般若波羅蜜隨一切法故,亦性空一味。

問曰:

上已說諸法平等,今何以更說一味?

答曰:

空,或時有味,或時無味。若行者為諸見取相分別好醜籌量,爾時得是諸法平等空心,大歡喜故名為味。如人為熱渴所逼,得清冷水,以為[25]真味無比,隨時用故名味。真實畢竟空,則無味、不味。

復次,一味者,菩薩行般若波羅蜜時,所緣、所觀皆為一味;空智力大故,餘法皆隨而為空。譬如[1]煮石[2]蜜欲熟時,雖異物和合,皆為石蜜。又如大海,百川歸之,皆為一味,所謂畢竟空味。色等諸法亦如是,凡夫心中各各別異;入般若波羅蜜中,皆為一味。邊名為相,若有、若無。實觀色等諸法非有非無故無相,無相即是無邊;觀是已,即是無邊般若波羅蜜。

復次,有人言:邊有二種:常邊、斷邊,世間邊、涅槃邊,惡邊、善邊等。此中無如是等諸邊故,名為無邊般若波羅蜜。

復次,有人言:邊名前際、後際。世間無始故無前際,入無餘涅槃故有前際;不復更出故無後際。如是等分別諸邊,著世間故畏涅槃。是故般若波羅蜜中無[3]是一切邊,但[4]聞諸法實相無入無出。

問曰:

諸法平等、諸法離皆是無邊,何以復別說?

答曰:

有人知諸法平等、知諸法離,則不須說;若有人取相,著是一味,故說無邊。

曇無竭非但為薩陀波崙故說,薩陀波崙亦不但自為故問,但為眾生有種種心、種種行故,於般若波羅蜜相中略說。

無生、無滅,如先種種因緣「破生滅」中說。虛空無邊,如摩訶衍虛空譬喻中說。大海水無邊、須彌莊嚴,先未說故,今當略說。

問曰:

虛空,無為、常法故無得其邊者,可言無邊。大海水在四天中,繞須彌山,[5]有由旬數量,有人能[6]渡,何以言無邊?

答曰:

無邊有二種:一者、實無邊,二者、人不能到故無邊。海亦有二種:一者、可[7]渡;二者、繞須彌山在九寶山裏,廣八萬[8]二千由旬,世間人不能得邊,故言無邊。如小[9]海,船[10]力可[11]渡;大海水,船力不可[*]渡,唯有神通者能[12]度。如外道凡夫能生禪定船,度欲界、色界海;無色界如大海,深廣則不能[*]渡,以不能破我心故。諸賢聖人智慧、禪定翅力,破諸法[13]邪相、得實相,故能[14]度,是故說大海譬喻。

問曰:

須彌山一色,何以[15]言莊嚴?

答曰:

外書說須彌山一色,純是黃金。六足阿毘曇中說:須彌山四邊,各以一寶成,金、銀、[16]頗梨、琉璃莊嚴。若[17]諸鳥隨所至方,各同其色。難陀、[18]婆難陀龍王兄弟,以身圍繞七[19]匝。山頂有三十三天宮,其城七重,名[20]為憙見,九百九十九門,一一門邊皆有十六青衣大力鬼神守護。城中高處作殿,名曰最勝,四邊有四大[21]園。四天王在四邊,有山名遊乾陀,各高四萬二千由旬,四天王治其上。四大海水,諸阿修羅宮及諸龍王宮殿;遊乾陀等九寶山,日月、五星、[22]二十八宿及諸餘星圍繞莊嚴。如是等種種[23]雜飾以為莊嚴,視之無厭。

般若波羅蜜亦如是。六波羅蜜果報故,作轉[24]輪王、[25]梵、釋天王、淨居天王、大自在天——如是等果報,行般若波羅蜜未具足時,受此果報莊嚴。般若波羅蜜具足時,則有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辟支佛道、阿毘跋致菩薩、諸[26]佛道果莊嚴。

如須彌山,上、下皆有莊嚴。般若波羅蜜莊嚴亦爾,未具足時,諸天王[27]等莊嚴;具足已,諸道果莊嚴。如須彌山者,劫初立時,四邊大風吹,聚地之精味,積為須彌[28]山;更有風吹,令堅而成寶。般若波羅蜜亦如是,一切[29]善法中第一堅實牢固和合以為般若。如須彌山,四邊大風吹、大海水波所不能動;般若波羅蜜亦如是,[30]邪見、外道、戲論及諸魔民所不能動。如須彌山頂四[*]園,諸天到者,受種種樂;般若亦如是,行者能登般若頂,到四禪等諸定[31]園中,受種種樂。

復次,有人言:須彌山,眾[32]鳥到者皆同一色;般若波羅蜜亦如是,諸法入中皆同一相,所謂無[33]相。

如虛空無分別者,虛空無分別是內是外、是遠是近、是長是短、是淨是不淨等;般若波羅蜜亦如是,諸法入般若中,亦無內外、善不善[34]等分別。

如五眾無邊者,五眾常遍滿世間;般若波羅蜜亦如是,不遠離於五眾,五眾實相即是般若波羅蜜。

復次,如色等法,分析破[35]裂,乃至微塵則無方,無方故無邊;無色法,無形故無此彼,無此彼故無邊。般若波羅蜜亦如是,於一切法,分別色乃至微塵、分別無色法乃至一念中,不見決定有常、樂、我、淨。是故說色無邊故般若無邊。

乃至虛空六種,亦如是。如金[36]剛等者,如天王所執金[*]剛,無憎無愛,隨所用處,無不[37]摧碎;諸佛一切智前心,此心中三昧能斷一切結使煩惱顛倒及習皆滅,故名為如金[*]剛。如金[*]剛三昧相應智慧觀一切法皆平等,般若波羅蜜觀諸法平等亦如是。何以故?般若先觀諸法平等,然後得是三昧。諸法無分別者,世間凡夫煩惱力故,種種分別諸法;得諸法實相,則皆破壞、變異。是故聖人得般若波羅蜜,不隨憶想分別諸法,入空、無相、無作三昧中;若得諸法變異時,則不憂愁,以先來不分別取諸法相故。諸法性不可得者,一切法皆從因緣和合生,無有[1]無因緣、若少因緣而起者;若從因緣生,則無自性。[2]性者,名本有決定實事。若性從因緣和合邊生,當知未和合時則無;若先無今從因緣和合有者,則知無性。若從因緣而生性者,性即是作法。性名不相待、不相因,常應獨有;如是有為法則無。是故言「一切諸法性不可得,般若[3]波羅蜜性亦爾」。

諸法無所有等故者,諸法性不可得故,眾[4]因緣亦不可得;眾[*]因緣亦不可得故,皆是無所有;入無所有中[5]故,則皆平等。所以者何?有,故有分別;無,故無分別。如草香、栴檀香,燒時有分別,滅時無分別。諸法無作者,眾生空、法空故,則皆無作。眾生所作者,所謂十善、十不善等。法作者,所謂火然、水流、風動、識能識,[6]智能知——如是法,各各自有力。無眾生乃至無知者、見者,無色等乃至一切種智,先已破。破眾生故無作者,破法故無所作;但凡夫人顛倒覆故言:「[7]我有所作。」

諸法不可思議者,色等一切法不得決定——若常、若無常,若苦、若樂,若實、若[8]空,若我、若無我,若生滅、若不生滅,若寂滅、若不寂滅,若離、若不離,若有、若無等種種[9]門分別,亦如是不可得思議。所以者何?是法皆從心中憶想分別生,亦不可決定;一切法實性,皆過心、心數法、出名字語言道。如前品說:「一切諸法平等,一切賢聖不能行、不能到。」是故不可思議。般若波羅蜜亦爾,觀是法故生。

是時,薩陀波崙即於坐上得諸三昧。

問曰:

薩陀波崙先已知諸法空相,今種種勤苦,住立七歲,見曇無竭得何等利益?

答曰:

薩陀波崙先見諸佛,得諸三昧,貴重般若波羅蜜生著相;[10]今曇無竭七歲從定起,為說般若破其著心,一切法性自空,非般若波羅蜜令其空。是故說:「諸法等故,般若[11]波羅蜜等;諸法離相,乃[12]至諸法不可思議故,般若不可思議。」不令輕賤餘法、貴重般若。何以故?不令因般若故更生垢著。般若波羅蜜雖畢竟清淨,多所饒益,復不可取相而生著心;如熱金雖好,不可手捉。薩陀波崙得是教化,斷般若中著心,即得諸法等諸三昧。

句句解說,散亂心中,但有智慧,不名三昧;今從師聞已,一心思惟,名為三昧,攝心不散,智慧變成三昧。如風中燈不能照明,在靜室閉門,明乃遍照。

先已欲界心散亂故,智慧力未成就;[13]今入攝心中,所聞諸法皆名三昧,能破諸煩惱等及魔人民。如水,寒風未至,未成為氷,則無堅用;若成凍氷,能有所蹈。

得如是等六百萬三昧門:薩陀波崙得聞曇無竭所說法,得諸法中大智慧明,所謂種種諸法實相門。諸法平等——平等是智慧,入薩陀波崙禪定心中,變為三昧。

今欲說三昧、智慧今世後世果報故,爾時,佛告須菩提:「如我今在大眾中說般[14]若,以是相、以是像[15]貌、以是名字說般[16]若;薩陀波崙從曇無竭得是三昧,於三昧中見十方佛在大眾中說般若亦如是。須菩提!薩陀波崙從是以後深愛樂法故,多集諸經,廣誦多聞。如阿難,佛所說皆能持;薩陀波崙亦如是,多聞、智慧不可思議,如大海水。即於是世常不離佛。」如是等名為今世果報。捨身常生有佛國中,好修行念佛三昧故,乃至夢中初不離見佛。地獄等諸難皆已永絕,隨意往生諸佛國土;以其深入般若波羅蜜、集無量功德故,不隨業生。薩陀波崙從一佛[17]土至一佛[18]土,供養諸佛,度脫眾生,集無量功德;譬如[19]豪貴長者,從一會至一會,乃至今在[20]大雷音佛所,淨修梵行。若有欲求般若波羅蜜[A1]者,當如薩陀波崙[21]菩薩,堅正一心,不可傾動!

是故當知般若波羅蜜因緣故,能成就一切功德者,諸菩薩[22]等得般若者,貪欲瞋恚等在家罪垢、[*]邪疑戲論等出家罪垢,皆悉除滅,得心清淨;心清淨故,得一切功德成就。得一切種智者,所謂得阿耨多羅三[23]藐三菩提。六波羅蜜者,從初地乃至七地得無生[24]忍法;八地、九地、十地,是深入佛智慧,得一切種智,成就作佛。

於一切法得自在者,皆應受持,乃至華香、[25]妓樂。

須菩提雖常樂空行,佛共說般若,又得無諍三昧,故不應囑累。

阿難得聞持陀羅尼,又[26]常親近世尊,故廣囑[27]累。

[28]大智度論釋囑累品[29]第九十

[30]【經】

爾時,佛告阿難:「於汝意云何?佛是汝大師不?汝是佛弟子不?」

[1]阿難言:「世尊!佛是我大師,脩伽[2]陀是我大師,我是佛弟子。」

佛言:「如是!如是!我是汝大師,汝是我弟子。若如弟子所應作者,汝已作竟。阿難!汝用身、口、意慈業供養供給我,亦常如我意,無有違失。阿難!我身現在,汝愛敬供養供給,心[3]常清淨;我滅度後,是一切愛敬、供養、供給事,當愛敬、供養般若波羅蜜!乃至第二、第三,以般若波羅蜜囑累[4]汝。阿難!汝莫忘莫失,莫作最後斷種人!阿難!隨爾所時般若波羅蜜在世,當知爾所時有佛在世說法。阿難!若有書般若波羅蜜,受持、[5]讀、誦、正憶念、為人廣說,恭敬、尊重、讚歎,華香、幡蓋、寶衣、燈燭種種供養,當知是人不離見佛、不離聞法、常親近佛。」

佛說般若波羅蜜已,彌勒等諸菩薩摩訶薩、慧命須菩提、舍利弗、大目[6]犍連、摩訶迦葉、富樓那彌多[7]隷[8]耶尼子、摩訶[9]俱絺羅、[10]摩訶迦旃延、阿難等,并一切大眾,及一切世間諸天、人、[11]犍闥婆、阿修羅等,聞佛所說,皆大歡喜。

[12]【論】

問曰:

佛已斷法愛,乃至一切種智、涅槃,不著不取相,今何以種種因緣囑累是法,似如愛著?

答曰:

諸佛大慈悲心,從初發意已來乃至到涅槃門,常不捨離。於娑羅雙樹間,以金[13]剛三昧為眾生碎身如麻米,何況經法多所饒益而不囑累!

又阿難是未離欲人,未盡知般若波羅蜜力勢果報多所利益,是以慇懃囑累:「汝當好受[14]持無令忘失!」

是故佛雖於一切法無憎愛、常寂滅相,而囑累是般若。

問曰:

阿難是聲聞人,何以以般若波羅蜜囑累,而不囑累彌勒等大菩薩?

答曰:

有人言:阿難常侍佛左右,供[15]給所須,得聞持陀羅尼,一聞常不失。既是佛之從[16]弟,又多知多識,名聞廣普,四眾所依,是能隨佛轉法輪第三師。佛知舍利弗壽短早滅度故不囑累。又阿難是六神通、三明、共解脫五百阿羅漢師,能如是多所利益,是故囑累。

彌勒等諸大菩薩,佛滅度後,各各分散,[17]至隨所應度眾生國土——彌勒還兜率天上,毘摩羅鞊、文殊師利亦至所應度眾生處。[18]佛又[19]以是諸菩薩深知般若波羅蜜力,不須[20]苦囑累。

阿難是聲聞人,隨小乘法,是故佛慇懃囑累。

問曰:

若爾者,《法華經》、諸餘方等經,何以囑累喜王諸菩薩等?

答曰:

有人言:是時,佛說甚深難信之法,聲聞人不在。又如佛說《不可思議解脫經》,五百阿羅漢雖在佛邊而不聞,或時得聞而不能用。是故囑累諸菩薩。

問曰:

更有何法甚深勝般若者,而以《般若》囑累阿難,[21]而餘經囑累菩薩?

答曰:

般若波羅蜜非祕[22]密法。而《法華》等諸經說阿羅漢受決作佛,大菩薩能受持用;譬如大藥師能以毒為藥。

復次,如先說,般若有二種:一者、共聲聞說;二者、但為十方住十地大菩薩說,非九[23]住所聞,何況新發意者!復有九地所聞,乃至初地所聞,各各不同。般若波羅蜜總相是一,而深淺有異,是故囑累阿難無咎。

問曰:

先〈見阿閦佛品〉中囑累,今復囑累,有何等異?

答曰:

菩薩道有二種:一者、般若波羅蜜道,二者、方便道。先囑累者,為說般若波羅蜜體竟;今以說令眾生得是般若方便竟,囑累。以是故,〈見阿閦佛〉後,說〈漚和[24]拘捨羅品〉。

般若波羅蜜中雖有方便,方便[25]中雖有般若[26]波羅蜜,而隨多受名。般若與方便,本體是一,以所用[27]小異故別說;譬如金師以巧方便故,以金作種種異物,雖皆是金,而各異名。

菩薩得是般若波羅蜜實相,所謂一切法性空、無所有、寂滅相,即欲滅度;以方便力故,不取涅槃證。是時,作是念:「一切法性空,涅槃亦空,我今於菩薩功德未具足,不應取證;功德具足,乃可取證。」是時,菩薩以方便力,過二地,入菩薩位;住菩薩位中,知甚深微妙無文字法,引導眾生,是名方便。

復次,有方便——菩薩知一切法畢竟空性、無所有,而能還起善法、行六波羅蜜,不隨空。若能生四種事:若疑、若[28]邪見、若入涅槃、若作佛;以般若有如是分別,若能除[*]邪、疑,不入涅槃,是為方便。

有人言:般若波羅蜜多所饒益,於大珍寶聚中最勝。佛知滅度後,多有怨賊欲毀壞者,品品囑累猶[29]尚無咎,何況二處!

問曰:

若囑累,何以乃爾慇懃鄭重?

答曰:

佛隨世俗法引[30]導眾生,譬如[31]估客主,欲遠出他國,雖以財寶囑累於子,大價妙寶[32]偏獨慇懃,以其子未識妙寶價重故。餘人以估客主是識寶價人而慇懃囑累,必知其貴;若聞其子讚說寶價,則不信之。佛亦如是。

復次,若於餘人異眾中讚歎般若囑累,人則譏佛自稱讚法,疑而不信;自於弟子中囑累,則無嫌。

復有人言:佛上品中說寂滅相無戲論,是一切智,是中無有決定法可取,則人以為無所可貴;今慇懃囑累,則知佛不著空法。一切眾生[1]中,愛念般若無過佛者,佛知般若恩深故,貴重是般若而慇懃囑累。

有人言:佛欲現中道故囑累:先說諸法空,以遮有邊;今慇懃囑累,則破無邊,是則中道。若人謂佛貪心愛著此法,佛[2]以種種因緣說般若波羅蜜空相;若人謂佛墮斷滅中,是故慇懃囑累。如是,則離二邊。

問曰:

佛知阿難是弟子,何以故問阿難:「汝是我弟子不?我是汝師不?」

答曰:

佛有惡弟子須那剎多羅等,有少因緣故[3]作弟子,欲於佛所取射法,佛不為說,於是反戒言:「我非佛弟子。」又如須尸摩為盜法故作弟子。如是等,是名字弟子。

又復外道等謂阿難不得已而在佛邊——阿難曾作外道弟子,著草衣,求神仙;今以佛是其親族,尊重故給侍。

以如是等事故,於大眾中問阿難:「汝是我弟子不?」若言是真弟子,當隨我勅。

是故阿難為欲令人信故重答。

佛告阿難:「弟子所應作法,汝盡具足。」

弟子法者,所謂以善身、口、意業供給師。有弟子心好,身、口業不稱;有弟子身、口業好,而心不稱。若弟子以善心深愛樂師,身、口相稱,不惜身命、不難[4]懃勞,自捨其心,隨師教勅——阿難盡具足此事。

佛告阿難:「汝今現在恭敬於我,我滅度後,恭敬般若,亦當如是。」

問曰:

般若是諸佛師,而阿難何以不恭敬其師,而恭敬佛?

答曰:

阿難雖得初道,漏未盡故,不深知法[5]實,如佛所知。是故佛告阿難:「汝恭敬般若,如恭敬我。」

復次,眾生見佛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6]大光[7]明、金色身,多愛敬;般若波羅蜜微妙甚深,無形、無色,智者能知。佛身相好,愚、智視之,皆無厭足,是故佛以身喻般若。

佛在世時,能自遮魔,是故佛告阿難:「我滅度後,好守護般若。」

問曰:

一囑累則足,何以至三?

答曰:

佛深愛般若波羅蜜故三囑。

問曰:

若深愛者,何限於三?

答曰:

諸佛常法,語不過三。若過三不從,執金[8]剛神[9]則以杵擬之;又執金[*]剛神意:若過三不從,則是逆人,便當[10]殺之。是故佛問不過三。

復次,若一說,猶緩;過三,[11]太急,似如凡夫貪著者。

復次,受者心有三種,鈍根者至三乃生善心;阿難雖復利根,心向聲聞,但一身求度,是故三告。

所以囑累者,為不令法滅故。汝當教化弟子,弟子復教餘人,展轉相教;譬如一燈復然餘燈,其明轉多。莫作最後斷種人者,世人有子,若不紹繼,則名斷種,最為可恥。佛以此喻告阿難:「汝莫於汝身上令般若斷絕!」

問曰:

如先品中明「般若波羅蜜,說亦不增、不說亦不減,畢竟寂滅相」,今何以言「莫令斷滅」?譬如虛空,誰能滅者?

答曰:

般若波羅蜜雖寂滅、無生無滅相、如虛空、不可戲論,而文字語言書般若波羅蜜經卷,為他人說,是此中般若,於此因中而說其果。

凡[12]人[13]聞般若波羅蜜微妙,即生著心,取般[14]若相,分別諸法,所謂是善、是不善,是世間、是涅槃等;以分別故,於是法中生著心,著心故鬪諍,[15]鬪諍故起諸罪業——如是人名為滅般若波羅蜜。

佛告阿難:「汝當如般若波羅蜜相,莫著文字語言,教化眾生。」是名不滅。

「阿難!隨般若在世幾時,則知爾許時佛在世」,如經中廣說。

佛慇懃囑累,在會眾生有疑,是故佛說囑累因緣,所謂「有般若在世,則為佛在」。所以者何?般若波羅蜜是諸佛母,諸佛以法為師。法者,即是般若波羅蜜。若師在、母在,不名為失利。所以者何?利本在故。是故說:「若般若在世,佛亦在[16]世。」

又法寶不離佛寶。菩薩有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不名為佛,得法寶故名為佛。法寶即是般若波羅蜜。如人從佛得利,乃至得解脫涅槃;若人於般若中能信行,亦以三乘法而入涅槃。是故說般若[17]在世,如佛在世,說法無異。

「阿難!若有人聽受般若,及書、持等,當知是人不離見佛、聞法、親近諸佛。」

問曰:

有人重罪,三不善業成就,聽、受、書、持般若,是人云何當得不離諸佛、聞法、親近佛不?

答曰:

是事先品中已答,所謂聽法者有二種人:一者、但聽而不信受行,二者、聽而信受奉行。如弟子不聽、不信受行師語,是名不聽;若以一心聽聞,信受奉行,厭世、愛涅槃,離小乘、樂大乘——作如是聽受,是名真聽。誦、讀亦如是。

正憶念,隨如佛意,離有無二邊,行於中道。如所聞受持,及其義解、為他人解說,恭敬、尊重、供養、讚歎、花香等。初始微薄,乃至正憶念、為他人說,其心轉厚,功德轉多,牢固不動。

若聞師說、若見經卷、花香等供養——若智者知般若功德供養者,福德重;不知者供養,福德微薄。福德純厚者,轉身不離見佛、聞法、親近諸佛;福德微薄者,不言轉身得三福報,償眾罪已,久後亦必當得佛。

此中佛總說福德純厚、微薄,漸漸皆當見十方佛、聞佛所說,漸漸具足六波羅蜜,皆得作佛。

佛以佛眼見般若有如是大利益眾生故,慇懃囑累。

問曰:

是諸大阿羅漢已證實際,無復憂喜,小喜尚無,何況大[1]歡喜!

答曰:

諸大阿羅漢,雖離三界欲,未得一切智慧故,於諸甚深法中猶疑不了;是摩訶般若波羅蜜中了了解說,斷除其疑,是故大歡喜。

復次,此諸大弟子已證實際。實際者,即是空、無相、無量,無所分別。佛以此寂滅法,種種分別名字、語言、譬喻廣說,亦不壞法性,又不與世間相違;諸阿羅漢是法中證故大歡喜。

佛善說是空、無相、無量、寂滅法,諸餘大眾未悉漏盡,信力深故,亦大歡喜,言:「此法能盡我等生死苦,令得佛道。」

如是等無量因緣故,大眾皆歡喜。

問曰:

若佛囑累阿難是般若波羅蜜,佛般涅槃後,阿難共大迦葉結集三藏,此中何以不說?

答曰:

摩訶衍甚深難信、難解難行。佛在世時,有諸比丘聞摩訶衍不信、不解故,從坐而去,何況佛般涅槃後!以是故不說。

復次,三藏正有三十萬偈,并為九百六十萬言。摩訶衍甚多無量無限,如此中〈般若波羅蜜品〉有二萬二千偈,〈大般若品〉有十萬偈,諸龍王、阿修羅王、諸天宮中有千億萬偈等。所以者何?此諸天、龍、神壽命長久、識念力強故。今此世人,壽命短促、識念力薄,〈小般若波羅蜜品〉尚[2]不能讀,何況多者!

諸餘大菩薩所知般若波羅蜜無量無限。何以故?佛非但一身所說,無量世中或變化[3]作無數身,是故所說無量。

又有《不可思議解脫經》十萬偈,《諸佛本起經》、《[4]寶雲經》、《大雲經》、《[5]法雲經》各各十萬偈,《法華經》、《華手經》、《大悲經》、《方便經》、《龍王問經》、《阿修羅王問經》等諸大經,無量無邊,如大海中寶,云何可入三藏中?小物應在大中,大物不得入小。若欲問,應言:「小乘何以不在摩訶衍中?」摩訶衍能兼小乘法故,是故不應如汝所問。

復次,有人言:如摩訶迦葉將諸比丘在耆闍崛山中集三藏,佛滅度後,文殊尸利、彌勒諸大菩薩亦將阿難集是摩訶衍。

又阿難知籌量眾生志業大小,是故不於聲聞人中說摩訶衍,說則錯亂,無所成辦。佛法皆是一種一味,所謂苦盡解脫味。此解脫味有二種:一者、但自為身,二者、兼為一切眾生。雖俱求一解脫門,而有自利、利人之異,是故有大小乘差別。為是二種人故,佛口所說,以文字語言分為二種:三藏是聲聞法,摩訶衍是大乘法。

復次,佛在世時,無有三藏名,但有持修多羅比丘、持毘尼比丘、持摩多羅迦比丘。修多羅者,是四《阿鋡》中經名、摩訶衍中經名。修多羅有二分:一者、四阿含中修多羅,二者、摩訶衍經名為大。修多羅入二分,亦大乘、亦小乘。二百五十戒,如是等,名為修多羅。毘尼名比丘作罪,佛結戒:應行是、不應行是,作是事得是罪。略說有八十部。亦有二分:一者、摩偷羅國毘尼,含阿波陀那、本生,有八十部;二者、罽賓國毘泥,除却本生、阿波陀那,但取要用作十部。有八十部毘婆沙解釋。

是故知《摩訶般若波羅蜜經》等在修多羅經中以經大、事異故別說,是故不在集三藏中。

究摩羅耆婆法師,以秦弘始三年歲在辛丑十二月二十日至長安,四年夏,於逍遙園中西門閣上為姚天王出此釋論,七年十二月二十七日乃訖。其中兼出經本、禪經、戒律、百論、禪法要解,向五十萬言,并此釋論一百五十萬言。論初品三十四卷,解釋一品,是全論具本;二品已下,法師略之,取其足以開釋文意而已,不復備其廣釋。得此百卷,若盡出之,將十倍於此。

大智度論卷第一百
↑回到頂端↑
#2231378 - 2024-03-02 15:20:36 金剛般若論 [Re: yichinyichin]
yichinyichin 離線
飛龍在天
註冊: 2023-12-15
文章數: 485
金剛般若論
↑回到頂端↑
#2231379 - 2024-03-02 15:21:26 金剛般若論卷上 [Re: yichinyichin]
yichinyichin 離線
飛龍在天
註冊: 2023-12-15
文章數: 485
金剛般若論卷上

無著菩薩造

隋南印度三藏達磨笈多譯

出生佛法無與等, 顯了法界最第一,
金剛難壞句義聚, 一切聖人不能入。
此小金剛波羅蜜, 以如是名顯勢力,
智者所說教及義, 聞已轉為我等說。
歸命彼類及此輩, 皆以正心而頂禮,
我應精勤立彼義, 解釋相續為自他。
成立七種義句已,此般若波羅蜜即得成立。七義句者:一、種性不斷,二、發起行相,三、行所住處,四、對治,五、不失,六、地,七、立名。此等七義句,於《般若波羅蜜經》中成立,故名義句。於中,前六義句顯示菩薩所作究竟,第七義句顯示成立此法門故,應如是知。

此般若波羅蜜,為佛種不斷故,流行於世。為顯此當得佛種不斷義故,上座須菩提最初說言「希有,世尊!云何如來以第一善攝,攝受所有菩薩摩訶薩也」如是等。於中,善攝者,謂已熟菩薩,於佛證正覺轉法輪時,以五種義中菩薩法而建立故。付囑者,彼已得攝受菩薩等,於佛般涅槃時,亦以彼五義如是建立故。此善攝、付囑二種,顯示種性不斷。

發起行相者,如經云「何菩薩應住」如是等。彼應住者,謂欲願故。應修行者,謂相應三摩鉢帝故。應降伏心者,謂折伏散亂故。於中,欲者,正求也;願者,為所求故作心思念也。相應三摩鉢帝者,無分別三摩提也。折伏散亂者,若彼三摩鉢帝心散,制令還住也。第一者顯示攝道,第二者顯示成就道,第三者顯示不失道。

行所住處者,謂彼發起行相所住處也。此復有十八種應知,所謂:一、發心,二、波羅蜜相應行,三、欲得色身,四、欲得法身,五、於修道得勝中無慢,六、不離佛出時,七、願淨佛土,八、成熟眾生,九、遠離隨順外論散亂,十、色及眾生身[A1]摶取中觀破相應行,十一、供養給侍如來,十二、遠離利養及疲乏熱惱故不起精進及退失等,十三、忍苦,十四、離寂靜味,十五於、證道時遠離喜動,十六、求教授,十七、證道,十八、上求佛地。是為十八種住處。於中,菩薩應如是住,為滅度一切眾生故,發心已於波羅蜜等中相應修行;為得如來色身及法身故,發生樂欲應遠離證道中障礙心;既離慢等喜動等心已,為證道故,應求教誡,然後得彼證道;自此已上,皆求佛地。此等如是次第相續。

於中,為發心故,經言「此菩薩應生如是心」等。

為波羅蜜相應行故,經言「菩薩不住於物,應行布施」等。

為欲得色身故,經言「須菩提!於意云何?應以相具足見如來不」如是等。

法身復有二種,謂言說法身、證得法身。此證得法身亦有二種,謂智相、福相。言說法身者,謂修多羅等。為欲得此法身故,經言「世尊!頗有眾生,於未來世」如是等。於不顛倒義想是為實想,應知如言執義,彼非實想。為欲得智相法身故,經言「有法如來正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是等。為欲得福相法身故,經言「若此三千大千世界」如是等。

為修道得勝中無慢故,經言「須嚧多阿般那頗作是念」如是等。

為不離佛出時故,經言「有法如來於然燈所」如是等。

為願淨佛土故,經言「須菩提!若有如是言:『我成就莊嚴國土。』」如是等。

為成熟眾生故,經言「須菩提!譬如有丈夫」如是等。

為遠離隨順外論散亂故,經言「須菩提!於意云何?若恒伽河所有沙,復有爾許恒伽河」如是等。

為色及眾生身[A2]摶取中觀破相應行故,經言「須菩提!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地塵」如是等。

為供養給侍如來故,經言「須菩提!於意云何?應以三十二大丈夫相見如來、應、正遍覺不」如是等。

為遠離利養疲乏熱惱於精進若退若不發故,經言「須菩提!若女人,若丈夫,捨恒伽河沙等身」如是等。於中,身有疲乏,心有熱惱,以此二種,於彼精進若退若不發。

為忍苦故,經言「若如來忍波羅蜜」如是等。

為離寂靜味故,經言「須菩提!若女人、若丈夫於此法門受持」如是等。

為證道時遠離喜動故,經言「世尊!云何菩薩應住」如是等。

為求教授故,經言「有法如來於燃燈如來所,正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是等。

為證道故,經言「須菩提!譬如丈夫,妙身大身」如是等。於中,妙身者,謂至得身成就,身得畢竟轉依故。大身者,一切眾生身攝身故。

自此已上皆求佛地。應知彼佛地復有六種具足攝轉依具足,所謂:國土淨具足,無上見智淨具足,隨形好身具足,相身具足,語具足,心具足。彼心具足中,復有念處、有正覺、有施設大利法、有攝取法身、有不住生死涅槃、有行住淨應知。

此行住淨中,復有威儀行住、有名色觀自在行住、有不染行住應知。此不染中,復有說法不染、流轉不染應知。

為國土淨具足故,經言「須菩提!若菩薩如是言:『我國土莊嚴成就。』」如是等。

為無上見智淨具足故,經言「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肉眼不」乃至「若此三千大千世界」如是等。

為隨形好身具足故,經言「須菩提!於意云何?應以色身成就見如來不」如是等。

為相身具足故,經言「須菩提!於意云何?應以相具足見如來不」如是等。

為語具足故,經言「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作是念『我說法』耶」如是等。

於心具足中為念處故,經言「須菩提!非眾生,非不眾生」如是等。為正覺故,經言「須菩提!於意云何?頗有法如來正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如是等。為施設大利法故,經言「復次,須菩提!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須彌山」如是等。

為攝取法身故,經言「須菩提!於意云何?應以相具足見如來不」如是等。「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可以相具足,正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莫作是念」者,此義明相具足體非菩提,亦不以相具足為因也,以相是色自性故。

為不住涅槃故,經言「須菩提!如是念:『發行菩薩乘者,有法說斷滅』耶」如是等。

為不住流轉故,經言「須菩提!菩薩於福聚,不應受,不應取」如是等。受者,說有故。取者,取彼道故。如福聚及果中,皆不應者。

於行住淨中,為威儀行住故,經言「若有如是言:『如來若去』」如是等。

為名色觀破自在行住故,經言「須菩提!若復善家子,善家女,以所有三千大千世界中地塵」如是等。

於不染行住中,為說法不染故,經言「須菩提!若復菩薩,以無量無數世界」如是等。為流轉不染故,說偈言:「如星翳燈幻,露泡夢電雲,於諸有為法,應當如是觀。」此偈顯示四種有為相,所謂:自性相,著所住味相,隨順過失相,隨順出離相。於中,自性相者,共相見識,此相如星,應如是見。何以故?無智闇中有彼光故,有智明中無彼光故。人法我見如翳,應如是見。何以故?以取無義故。識如燈,應如是見。何以故?渴愛潤取緣故熾然。於中,著所住味相者,味著顛倒境界故。彼如幻,應如是見。何以故?以顛倒見故。於中,隨順過失相者,無常等隨順故。彼露譬喻者,顯示相體無有,以隨順無常故。彼泡譬喻者,顯示隨順苦體,以受如泡故。若有受,皆是苦,故隨有應知:彼苦生故是苦苦,破滅故是壞苦,不相離故是行苦。復於第四禪及無色中,立不苦不樂受,以勝故。

於中,隨順出離相者,隨順人法無我,以攀緣故得出離,故說無我以為出離也。隨順者,謂過去等行以夢等譬喻,顯示彼過去行,以所念處故如夢;現在者,不久時住故如電;未來者,彼麁惡種子似虛空引心出故如雲。如是知三世行轉生已,則通達無我,此顯示隨順出離相。

彼住處等,略為八種亦得滿足,所謂:攝住處,波羅蜜淨住處,欲住處,離障礙住處,淨心住處,究竟住處,廣大住處,甚深住處。於中,攝住處者,謂發心。波羅蜜淨住處者,謂波羅蜜相應行。欲住處者,謂欲得色身、法身。離障礙住處者,謂餘十二種。淨心住處者,謂證道。究竟住處者,謂自此已上皆求佛地。廣大及甚深住處者,通一切處。

於初住處中,若說「菩薩應生如是心:『所有眾生』」如是等,此為廣大。若復說言「若菩薩眾生想轉」如是等,此為甚深。於第二住處中,若說「菩薩不住於事,應行布施」如是等,此為甚深。若復說言「彼所有福聚,不可量取」如是等,此為廣大。

如是於餘住處中,廣大、甚深等隨所相應應知。

已說住處。何者對治?彼如是相應行相行諸住處時,有二種對治應知,謂邪行及共見正行。此中,見者,謂分別也。

於初住處中,若說「菩薩應生如是心:『所有眾生』」等,此是邪行對治,生如是心是菩薩邪行。若復說言「若菩薩眾生想轉」等,此為共見正行對治。此分別執,菩薩亦應斷,謂「我應滅度眾生」故。

於第二住處中,若說「應行布施」,此為邪行對治,非無布施是菩薩邪行。若復說言「住於事」等,是共見正行對治。此分別執,菩薩亦應斷,謂「應行布施」故。

何者不失?謂離二邊。云何二邊?謂增益邊、損減邊。若於如言辭法中,分別執有自性,是增益邊。若於法無我事中而執為無,是損減邊。於中,若說言「世尊!若福聚,非聚」者,此遮增益邊,以無彼福聚分別自性故。若復說言「是故如來說福聚」,此遮損減邊,以彼雖不如言辭有自性,而有可說事,以如來說福聚故,此得顯示如是。「須菩提!佛法、佛法者,如來說非佛法」者,此遮增益邊。「是名佛法」者,此遮損減邊。於中,如來說非佛法者,顯示不共義。是名佛法者,顯示相應義。何者是相應?若佛法如說有自性者,則如來不說佛法,以雖不說亦自知故,是故無有自性;為世諦故,如來說名佛法。如是,於一切處顯示不共及相應義應知。

復次,佛法者,攝波羅蜜事及念處等菩提分應知。菩薩離此二邊故,於彼對治不復更失,故名不失。

何者地?此地有三種,謂信行地、淨心地、如來地。於中,十六住處顯示信行地,證道住處是淨心地,究竟住處是如來地。

云何立名?名「金剛能斷」者,此名有二義相應應知,如說入正見行、入邪見行故。金剛者,細、牢故。細者,智因故。牢者,不可壞故。能斷者,般若波羅蜜中聞思修所斷,如金剛斷處而斷故,是名金剛能斷。又如畫金剛形,初、後闊,中則狹。如是,般若波羅蜜中,狹者謂淨心地,初、後闊者謂信行地、如來地。此顯示不共義也。

彼五種義句,上上依止應知,彼等皆依止地故說。

修多羅身相續,此義句今當說。世尊何故以寂靜者威儀而坐也?顯示唯寂靜者,於法能覺、能說故。

何故上座須菩提問也?有六因緣:為斷疑故,為起信解故,為入甚深義故,為不退轉故,為生歡喜故,為正法久住故。即是般若波羅蜜令佛種不斷。云何以此令佛種不斷也?若有疑者,得斷疑故;有樂福德而心未成熟諸菩薩等,聞多福德,於般若波羅蜜起信解故;已成熟心者,入甚深義故;已得不輕賤者,由貪受持修行,有多功德不復退轉故;已得順攝及淨心者,於法自入及見生歡喜故;能令未來世大乘教久住者故。若略說:疑者令見故,樂福德及心已成熟諸菩薩等攝受故,已得不輕賤者令精勤心故,已淨心者令歡喜故。

諸菩薩有七種大故,此大眾生名摩訶薩埵。何者七種大?謂:法大,心大,信解大,淨心大,資糧大,時大,果報大,如《菩薩地持》中說。

經言「善攝第一」,善攝者,於諸菩薩所,何者善攝?何者第一也?利樂相應為善攝第一,有六種應知:一時,二差別,三高大,四牢固,五普遍,六異相。何者時?現見法及未來故,彼菩薩善攝中,樂者是現見法,利者是未來世。何者差別?於世間三摩鉢帝及出世聖者聲聞、獨覺等善攝中差別故。何者高大?此善攝無有上故。何者牢固?謂畢竟故。何者普遍?自然於自他身善攝故。何者異相?於未淨菩薩善攝中勝上故。

經言「第一付囑」者,何者第一付囑?有六種因緣:一入處,二法爾得,三轉教,四不失,五悲,六尊重。何者入處?於善友所,善付囑故。何者法爾得?已得善攝菩薩,於他所法爾善攝故。何者轉教?「汝等於餘菩薩應當善攝」,是名轉教。此等三種,如其次第,即是不失及悲、尊重等應知。

何故唯問發行菩薩乘?為三種菩提差別故。以善問故,於上座須菩提所應稱「善哉!」

所有眾生、眾生所攝者,總相說也。卵生等者差別說也。又,受生、依止、境界所攝,差別應知。乃至化生等者,受生別故;若有色、若無色者,依止別故;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者,境界所攝別故。所有眾生界施設住、施設已者,謂上種種相住眾生界,佛施設說也。

「我皆令入涅槃」者,何故願此不可得義?生所攝故無過,以皆是生故。如所說,卵生等生並入願數者,彼卵生、濕生、無想及非有想非無想等則不能。

云何能令一切眾生入涅槃也?有三因緣故:難處生者待時故,非難處生未成熟者成熟之故,已成熟者解脫之故。

何故說無餘涅槃界,不直說涅槃?若如是,便與世尊所說初禪等方便涅槃不別故。彼自以丈夫力故,無佛亦得,但非究竟。何故不說有餘涅槃界?彼共果故,自以宿業,又值佛說而得果故,又非一向身苦有餘故。如是涅槃及有餘涅槃等,丈夫力果故、共果故、非究竟果故、非一向果故,是故說無餘。

「如是無量眾生入涅槃已」者,顯示卵生等生一一無量故。

「無有眾生得涅槃」者,此何義?如菩薩自得涅槃,無別眾生。何以故?若菩薩眾生想轉,則不名菩薩者。此何義?若菩薩於眾生所他想轉,非自體想,不名菩薩故。何以故?若眾生想、命想、人想轉,不名菩薩者。此何義?若以煩惱心,取眾生、命、人想轉,彼則有我想,及於眾生中有眾生想轉。菩薩於彼不轉已,斷我見故,得自行(行者謂五陰行)平等相故,信解自他平等。彼菩薩非眾生、命、人取見者,此是其義。

復次,經言「菩薩應生如是心」者,顯示菩薩應如是住中欲願也。若菩薩我想轉,不名菩薩者,顯示應如是修行中相應三摩鉢帝時也。若眾生想、命想、人想轉,不名菩薩者,顯示應如是降伏心中攝散時也。如菩薩相應三摩鉢帝散時,眾生想亦不轉,如彼爾焰相住故。是故,無有眾生得涅槃者,此得成就彼欲願者攝諸住處為最勝,彼相應行相行餘住處時,依止欲願決定得故。此欲願義,不復解釋。

自此後,餘住處中,有五種隨所相應而解釋應知:一依義,二說相,三攝持,四安立,五顯現。

住處對治為依義;即彼住處為說相;欲願為攝持;住處第一義為安立;相應三摩提為顯現。

於波羅蜜淨住處中,經言「菩薩不住於物,應行布施」等,此為依義,顯示對治住著故。經言「應行施」者,此為說相,六波羅蜜初攝一切檀那體性故。檀那有三種:一資生施者,謂檀那波羅蜜;二無畏施者,謂尸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三法施者,謂毘梨耶波羅蜜、禪那波羅蜜、鉢羅腎攘波羅蜜等。若無精進,於受法人所為說法時,疲惓故不能說法。若無定,則貪於信敬供養,及不能忍寒熱等逼惱故,染心說法。若無智慧,便顛倒說法,多有過故。不離此三得成法施。

彼諸波羅蜜有二種果,謂未來、現在。未來果者,檀那波羅蜜得大福報;尸羅波羅蜜得自身具足,謂釋、梵等;羼提波羅蜜得大伴助、大眷屬;毘離耶波羅蜜得果報等不斷絕;禪那波羅蜜得生身不可損壞;鉢羅腎攘波羅蜜得諸根猛利及多諸悅樂,於大人眾中得自在等。現在果者,得一切信敬供養及現法涅槃等。

於中,若菩薩求未來果故行施,為住物行施,如所施物還望得彼物果,是故經言「不住於物,應行布施」。若求未來尸羅等果故行施,為有所住行施,是故經言「無所住,應行布施」。尸羅等果有眾多,不可分別故,總名有所[A3]住。若求現在果信敬、供養等故行施,為住色、聲、香、味、觸行施,故經言「不住色」等。若求現法涅槃故行施,為住法行施,故經言「不住於法,應行布施。」

又,經言「應行布施」者,即說攝持施之欲願故。經言「不住行施」者,即此不住,為安立第一義故。於中,以不住故,顯示如所有事第一義,不住物等是所有事。經言「菩薩應如是行施,不住於相想」者,此為顯示,謂相應三昧及攝散心,於此二時不住相想。如是建立不住已,或有菩薩貪福德故,於此不堪,為令堪故,世尊顯示不住行施福聚甚多猶如虛空,有三因緣:一遍一切處,謂於住、不住相中福生故;二寬廣高大殊勝故;三無盡究竟不窮故。

為欲得色身住處故,經言:「須菩提!於意云何?應以相具足見如來不」此為依義,顯示對治如來色身慢故。

經言「相具足」者,此為說相,顯示如來色身故。上座須菩提言「不也」,為成滿此義故。世尊說「須菩提!所有相具足者,彼為虛[A4]妄」,此即顯欲願。於如是義中,應攝持故,及即是安立第一義。於第一義中,相具足為虛妄,非相具足為不虛妄。經言「如是諸相非相,應見如來」者,此為顯現,謂相應三昧及攝散心時,於彼相中非相見故。

為欲得言說法身住處故,經言「頗有眾生,於未來世於如是修多羅句說」等。於中,修多羅句說者,謂所有義應知。何者為句?如上所說七種義句。上座須菩提作是念「於未來世,無有生實想」者,為遮此故。世尊言「有正法欲滅時」者,謂修行漸滅時應知。

次後,世尊為如是顯示修行、如是集因、如是善友攝受、如是攝福德相應、如是實想中當得實想故,經言「有戒,有功德,有智慧者」,此增上戒等三學。顯示修行功德者,少欲等功德為初,乃至三摩提等。經言「已得供養無量百千諸佛,乃至一心淨信」等,此顯示集因。一心淨信尚得如是業,何況生實想也。經言「如來悉知」者,知名身。「如來悉見」者,見色身。謂於一切行、住所作中,知其心、見其依止故。此等顯示善友所攝。經言「生取無量福聚」者,此顯示攝福德。生者,福正起時故。取者,即彼滅時攝持種子故。

經言「是諸菩薩無復我想、眾生想轉」,乃至言「若法想轉,即為有我取」者,此顯示實想,對治五種邪取故。何者五邪取?一外道,二內法、凡夫及聲聞,三增上慢菩薩,四世間共想定,五無想定。第一者,我等想轉。第二者,法想轉。第三者,無法想轉,此猶有法取。有法取者,謂取無法故。第四者,有想轉。第五者,無想轉。是諸菩薩於彼皆不轉也,此中顯了有戒乃至當生無量福聚等。

經言「何以故」者,此言是中邪取,但法及非法想轉,非我等想,以想及依止不轉故。然於我想中隨眠不斷故,則為有我取,是故經言「是諸菩薩,若起法想,則為有我取」等、「若無法想轉,則為有我取」等。此我等想轉中,餘義猶未說。經言「則為有我取」者,於中,取自體相續為我想,我所取為眾生想,謂我乃至壽住取為命想,展轉[A5]取餘趣取為人想應知。

於中,言當生實想者,此為依義,顯示對治不實想故。言於此修多羅句說中者,此為說相,顯示言說法身故,即彼當生實想中言當生者,是欲願攝持者。是諸菩薩無復我想轉等者,是安立第一義。「須菩提!不應取法、非法」者,是顯了,謂相應三摩鉢帝及攝散心時,不應取法、非法者,於法體及法無我並不分別故。

又,言說法身要義者,經言「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栰喻法門,若解此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故法尚應捨者,實想生故;何況非法者,理不應故。略說顯示,菩薩欲得言說法身,不應作不實想。

為欲得智相至得法身住處故,經言「須菩提!於意云何?有法如來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中正覺耶?」此為依義,顯示翻於正覺菩提[A6]取故,說法者正覺所攝故。經言「有法可說取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是為說相,顯示至得法身故。無有定法者,上座須菩提導佛意故——世諦故,有菩提及得,是為欲願攝持,以方便故,二俱為有;若如世尊意說者,二俱無有。為顯此故,言「如我解世尊所說義」等。

經言「何以故?如來所說法,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者,是安立第一義。由說法故、知得菩提故,於說法中安立第一義。於中,不可取者,謂正聞時。不可說者,謂演說時。非法者,分別性故。非非法者,法無我故。

經言「何以故?以無為故得名聖人」者,無為者,無分別義也,是故菩薩有學得名。無起無作中,如來轉依,名為清淨,是故如來無學得名。於中,初無為義者,三摩鉢帝相應,及折伏散亂時顯了故。第二無為,唯第一義者,無上覺故。自此已後一切住處中,皆顯以無為故得名聖人應知。前諸住處中未說無為得名,於此說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中無為已竟。

福相至得法身住處。云何顯示即彼所有言說法身,出生如來福相至得法身?於彼乃至說一四句偈,生福甚多,況復如來所有福相至得法身。以何因緣,於言說法身中如是說一四句偈能生多福?為成就此義故,經言「何以故?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從此出」者,於中,普集十法、行阿含故;諸佛世尊從此生者,世諦故言佛出生。以有菩提故,即此二並故,名為佛法。以菩提及佛故,經言「須菩提!佛法、佛法者,即非佛法」。

復次,經言「其所生福,勝彼無量阿僧祇」者,此為依義,顯示對治福不生故。於中,其福者,此為說相,顯示福相法身故。勝彼者,顯示欲願攝持故。經言「世尊!是福聚,即非福聚,是故如來說福聚」,及言「須菩提!佛法、佛法者,即非佛法,是名佛法」者,以此福聚及佛法,為攝取如來福相法身中安立第一義故、為隨順無為得名故,相應三摩鉢帝及折伏散亂不復顯了。

言「甚多,婆伽婆」、「甚多,修伽陀」二語者,顯示攝心、持心。以攝自心,故言受持。為他說者,解釋句味故。無量者,過譬喻故。阿僧祇者,顯多故。

金剛般若論卷上
↑回到頂端↑
#2231380 - 2024-03-02 15:22:53 金剛般若論卷下 [Re: yichinyichin]
yichinyichin 離線
飛龍在天
註冊: 2023-12-15
文章數: 485
金剛般若論卷下

無著菩薩造

隋南印度三藏達磨笈多譯

已說欲住處竟。今說離障礙住處。有十二種障礙對治應知。何者十二障礙?一慢,二無慢而少聞,三多聞而小攀緣作念修道,四不小攀緣作念修道而捨眾生,五不捨眾生而樂隨外論散動,六雖不散動而破影像相中無巧便,七雖有巧便而福資糧不具,八雖具福資糧而樂[A1]味懈怠及利養等,九雖離懈怠利養而不能忍苦,十雖能忍苦而智資糧不具,十一雖具智資糧而不自攝,十二雖自攝而無教授。

初中,為離慢故,經言「須陀洹頗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等,此為依義,顯示對治我得慢故。又復,「須陀洹頗作是念」者,即為說相,顯示無慢故,亦即是欲願攝持。經言「世尊!無有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者,此為安立第一義。若須陀洹如是念:「我得須陀洹果。」即為有我想。若有我想,則為有慢應知,如是乃至阿羅漢亦爾。上座須菩提自顯無諍行第一及阿羅漢共有功德者,以己所證為令信故,以無有法得阿羅漢及無所行故,說無諍行,無諍行此中即為安立第一義。

為離少聞故,經言「如來於然燈如來應供正遍知所有法可取耶」等,謂:「彼佛出世,承事供養時有法可取。」離此分別故,依義等及對治等隨義相應應知。

為離小攀緣作念修道故,經言「須菩提!若有菩薩如是言:『我當成就嚴淨佛土』」等。若念嚴淨土者,則於色等事分別、生味著,為離此故,經言「是故,須菩提!菩薩應生如是不住心,無所住,不住色、聲、香、味、觸、法」等。

為離捨眾生故,經言「須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如是等。此何所顯示?為成熟欲界眾生故。彼羅睺阿修羅王等一切大身,量如須彌,尚不應見其自體,何況餘者。

經言「如來說為非體」者,顯示法無我故;「彼體非體」者,顯示法體無生、無作故。此即顯示自性與相及差別故。

為離樂外論散亂故,經說四種因緣,顯示此法勝異也:一攝取福德,二天等供養,三難作,四起如來等念。經言「以此因緣,得福多彼」者,是攝取福德。經言「為他若說、若授、若解釋,彼地分即是支提相」者,是天等供養。經言「當得具足最上希有」者,是難作。經言「此地分即為教師住處」,及餘「可尊重」者,是起如來等念。於中,說者,為他直說故;授者,教授他故,顯示此樂外論散亂對治法勝異已。

於如是法中,或起如言執義。為對治彼未來罪故,經言「如來所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故。如般若波羅蜜非波羅蜜,如是亦無有餘法如來說者。為顯此義故,經言:「頗有法如來可說不」,此顯示自相及平等相法門第一義也。

為離於影像相自在中無巧便故,經言「須菩提!所有三千大千世界地塵」如是等。彼不限量,攀緣作意菩薩恒於世界攀緣作意修習,故說三千大千世界。於中,為破色身影像相故,顯示二種方便:一細作方便,如經「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地塵寧為多不」等;二不念方便,如經「所有地塵,如來說非塵,是名地塵」故。為破眾生名身影像相故,經言「所有世界,如來說非世界,是名世界」故。於中,世界者,顯眾生世也,但以名身,名為眾生世。不念名身方便,即是顯示破彼名身影像相,不復說細作方便也。

為離不具福資糧故,經言「須菩提!於意云何?以三十二大丈夫相見如來耶」者,顯示為福資糧故,親近、供養如來時,不應以相成就見如來。云何見?應見第一義法身故。

為離懈怠利養等樂味故,經言「須菩提!若復婦女、丈夫,捨恒河沙等自身」如是等。此何所顯示,如此捨爾許自身,所有福不及此福?云何以一身著懈怠等故而為障礙?何故此中上座須菩提流淚而言「我未曾聞如是等法門」也?以聞此勝福甚多,過於捨無量身,更不說餘勝福故。若聞如是勝福故,發起精進已,若於此法中生如義想,為離此過故,經言「於說此修多羅中生實想者,當成第一希有」等。即於如是實想中,為離實想分別故,經言「彼所有實想,即非實想」如是等。

經言「世尊!我於此法門,若分別,若信解,不為希有。若當來世,其有眾生於此法門,受持、讀攝,為他解釋,則為第一希有」如是等,此何義?為令味著利養、過懈怠諸菩薩生慚愧故。於未來正法滅時,尚有菩薩於此法門受持故,無人等取及法取;云何汝等於正法興時,遠離修行,不生慚愧也?經言「是諸菩薩,無復我等想轉」者,顯示無人取也;「所有我想,即非我想」者,顯示無法取也。經言「何以故?諸佛世尊離一切想」者,顯示諸菩薩順學相。「諸佛世尊離一切想,是故我等亦應如是學。」此等經文,為離退精進故說。於中,言若分別、若信解者,後句釋前句也。受者,受文字也。攝者,攝義也。

為離不發起精進故,經言「須菩提!若聞說此修多羅章句時,不驚」等者,以驚等故不發起精進也。於聲聞乘中,世尊說有法及有空,於聽聞此經時,聞法無有故驚;聞空無有故怖;於思量時,於二不有理中不能相應故畏。更有別釋,為三種無自性故應知。謂相生第一義等無自性故,經言「何以故?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蜜」者。此有何義?復說第二生慚愧處故,言:「此法如是勝上,汝等不應放逸。」於中,以於餘波羅蜜中勝故,名第一波羅蜜。經言「如來說第一波羅蜜者,彼無量諸佛亦說波羅蜜」者,此言顯示一切諸佛同說第一,是故名第一。

為離不能忍苦故,經言「復次,須菩提!如來說羼提波羅蜜」等。於中,如所能忍,以何相生忍處?如忍差別顯示,對治彼因緣故。何者能忍?謂達法無我故。云何得顯示?如經言「如來說羼提波羅蜜」故。云何應知忍相?若他於己起惡等時,由無有我等想故,不生瞋想,亦不於羼提波羅蜜中生有想、於非波羅蜜中生無想。此云何顯示?如經「如我昔為迦利王割截身分,我於爾時,無有我想」等,及「無想亦非無想」等。何者種類忍?謂:極苦忍,相續苦忍。此云何顯示?如經「如我昔為迦利王割截身分」,及言「我憶過去五百生中作忍辱仙人」等。

不忍因緣者,有三種苦,謂:流轉苦,眾生相違苦,乏受用苦。於中,如經「是故,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應離一切想,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等,此為顯示流轉苦忍因緣對治。發菩提心者,以三種苦想故,則不欲發心,故說應離一切想等。此中,一切想者,為顯如是等三苦想也。若著色等,則於流轉苦中疲乏故,菩提心不生故。經言「不應住色生心」等如前說。不住非法者,謂非法無我也,於非法及法無我中皆不住故。為成就彼諸不往故,說遮餘事,如經「應生無所住心」。何以故?若心有住,即為非住等。

經言「如是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應如是布施」,乃至言「諸所有想,即為非想」等,此顯示對治眾生相違苦忍,[A2]即為一切眾生而行於捨。云何於彼「應生瞋」也?由不能無眾生想,以此因緣故,眾生相違時,即生疲乏。故顯示人無我、法無我等。「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等,此何所顯示?欲令信如來故能忍。於中,真語者,為顯世諦相故。實語者,為顯世諦修行有煩惱及清淨相故。於中,實者,此行煩惱、此行清淨故。如語者,為第一義諦相故。不異語者,為第一義諦修行有煩惱及清淨相故。說此真語等,已於此中如言說性起執著,為遣此故,經言:「須菩提!如來正覺法及說,於中無實無妄。」無實者,如言說性非有故。無妄者,不如言說自性有故。「須菩提!譬如丈夫入闇」如是等,顯示乏受用苦忍因緣對治。若為果報布施,便著於事而行捨施。彼於異施欲樂、苦受中不解出離,猶如入闇,不知「我何所趣」。彼憙、欲樂亦爾。若不著於事而行布施,如有眼丈夫,夜過日出,見種種色,隨意所趣,應如是見。彼無明夜過,惠日出已,種種爾焰,如實見之。彼不知解出離欲樂、苦受故憙樂、欲樂。

為離闕少智資糧故,經言「須菩提!若復善家子、善家女,於此法門若受」等。此中,為離三摩提攀緣,顯示與法相應有五種勝功德:一如來憶念親近,二攝福德,三讚歎法及修行,四天等供養,五滅罪。何者如來憶念親近?如經「受持讀誦者,如來以佛智知彼、如來以佛眼見彼」等。於中,受者,習誦故。持者,不忘故。若讀若攝者,此說受持因故,為欲受故讀,為欲持故攝。又復,讀者,習誦故。攝者,總覽義故。何者攝福德?如經「是諸眾生,生如是無量福德聚」等。何者讚歎法及修行?如經「復次,須菩提!此法門不可思、不可稱」等,此為讚歎法。於中,不可思者,唯自覺故。不可稱者,無有等及勝故。經言「又此法門,如來為發最上乘者說,為發最勝乘者說」者,此成就不可稱義。於中,餘乘不及故最上,煩惱障、智障淨故最勝應知。經言「若於此法門受持」乃至「如來悉知見」等者,此為讚歎修行。於中,是諸眾生成就無量者,是總說。不可思、不可稱、不可量者,解釋故。「是等即為荷擔我菩提」者,謂肩負菩提重擔故。經言「須菩提!下信解者,不能聞此法」者,謂聲聞、獨覺乘者故。經言「若有我等見」者,謂有人我見眾生,而自謂菩薩者。

何者天等供養?如經「復次,須菩提!隨所地分解說此修多羅處,常應供養彼地分,即為支提」等。於中,以華、鬘、燒香、熏香、塗香、末香、衣、蓋、幢幡等供養,恭敬禮拜、右遶故,名支提。

何者滅罪?如經「彼若為人輕賤,甚輕賤」乃至「當得菩提」等故。此毀辱事,有無量門,為顯示此,故復言甚輕賤。經言「當得佛菩提」者,顯示罪滅故。

前所說以此因緣出生無量阿僧祇多福者,今當解釋彼無量阿僧祇義應知。威力者,成熟熾然故。多者,具足勝大故。於中,如經「須菩提!我憶阿僧祇、過阿僧祇劫前」如是等,此顯示威力故,即是福聚威力,以彼所有福聚遠絕高勝故。此中,阿僧祇劫者,乃至燃燈佛故應知。過阿僧祇者,更過前故。親近者,供養故。不空過者,常不離供養故。若復經言「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所得福聚,若我說者,若有人聞,心則狂亂」如是等,此顯示多故,或為狂因,或得亂心果應知。

此之彼威力及彼多等,何人能說?是故經言:「復次,須菩提!此法門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此顯示彼福體及果不可測量故。

為遠離自取故,經言「須菩提言:『云何菩薩大乘中發心應住』」等。何故復發起此初時問也?將入證道菩薩,自見得勝處,作是念:「我如是住,如是修行,如是降伏心,我滅度眾生。」為對治此故,須菩提問當於彼時如所應住、如所應修行、如所應降伏其心,世尊答「應生如是心」等。又,經言「須菩提!若菩薩眾生等想轉」者,為顯我執取或隨眠故。若言「我正行菩薩乘」,此為我取。對治彼故,經言「須菩提!無有法發行菩薩乘」者。為離無教授故,經言「須菩提!有法如來於燃燈如來所」等。又,經言「須菩提!若有法如來得正覺者,燃燈如來則不授記:『汝當得』」等,此有何意?「若正覺法可說,如彼燃燈如來所說者,我於彼時便得正覺,燃燈如來則不授記言『汝當得』等;以彼法不可說故,我於彼時不得正覺,是故與我授記。」此是其義應知。又,何故彼法不可說?如經「須菩提!如來者,即是真如」故。如清淨故,名為如來,以如不可說故,作此說。清淨如名為真如,猶如真金。或言:「燃燈如來所,於法不得正覺,世尊後時,自得正覺。」為離此取故,經言「須菩提!若人如是言:『如來正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等。又,經言「須菩提!如來所正覺法,於是中不實不妄」者,顯示真如無二故。云何不實?謂言說故。不妄者,謂彼正覺不無世間言說故。經言「是故如來說一切法即是佛法」者,此何義?顯一切法、法如清淨故。如者,遍一切法故,此是其義。又,彼一切法,法體不成就,為安立第一義故,經言「須菩提!一切法者,悉是非法,是名一切法」故。

為入證道故,經言「須菩提!譬如有人,妙身大身」如是等,顯示入證道時,得智慧故離慢。云何得智?有二種智故,謂攝種性智及平等智。若得智已,得生如來家,得決定紹佛種,此為攝種性智。得此智已,能得妙身。若於此家,長夜願生,既得生已,便得彼身,是名妙身平等智。復有五種平等因緣,謂:麁惡平等,法無我平等,斷相應平等,無悕望心相應平等,一切菩薩證道平等。得此等故,得為大身,攝一切眾生大身故。於彼身中,安立非自、非他故,經言「如來所說有人妙身大身,即非身,是故如來說名妙身大身」等,此於妙身等中安立第一義。如是等,是為得智慧。云何離慢?如經「若菩薩作是言」等。此云何可知?若作是念:「我滅度眾生,我是菩薩。」應知此是慢者,非實義菩薩。為顯示此故,經言「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無眾生」,若菩薩有眾生念,則不得妙身、大身故。彼上求佛地中,為淨國土三摩鉢帝故,經言:「須菩提!若菩薩作是言:『我當成就莊嚴國土。』則非菩薩。」此義為於共見正行中轉故,為斷彼故,安立第一義,經言「即非莊嚴如來,說名莊嚴國土」等。又,經言「須菩提!若菩薩信解無我法、無我法」者,此言為二種無我故,謂人無我、法無我。又,經言「如來說名菩薩、菩薩」者,為於彼二種無我中二種正覺故。此等云何顯示?若言「我成就」,即為人我取;「莊嚴國土」者,是法我取。此非菩薩。

為見智淨具足故,經言「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肉眼不」如是等。如來不唯有慧眼,為令知見淨勝故,顯示有五種眼,若異此則唯求慧眼見淨故。於中,略說有四種眼,謂:色攝,第一義諦攝,世諦攝,一切種一切應知攝。色攝復有二種,謂法果、修果,此為五眼麁境界故。是初色攝第一義智力故,世智不顛倒轉,是故第一義諦攝在先。於中,為人說法,若彼法為彼人施設,此智說名法眼。一切應知中一切種無功用智,說名佛眼。此等名為見淨。如經說恒河等譬喻「所有若干種心住,我悉知」等,此為智淨。於中,心住者,謂三世心。若干種者,應知有二種,謂染及淨,即是共欲心、離欲心等。世者,謂過去等分。於此二中安立第一義故,經言「心住者,即為非住」,乃至「過去心不可得」等。於中,過去心不可得者,已滅故;未來者,未有故;現在者,第一義故。為應知中證故,安立見;為教彼彼眾生寂靜心故,安立智。於此智淨中,說心住即非心住。如是見淨中,何故不說眼即非也?以一住處故,見、智淨後安立第一義故,初亦得成就。

為福自在具足故,經言「此三千大千世界」等。於中,亦安立第一義故,經言「須菩提!若福聚有實」等。於身具足中,為好具足故,經言「須菩提!於意云何?以色身成就見如來不」如是等。於中,亦以安立第一義故,經言「如來說非成就」等。為相身具足故,經言「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相具足見如來不」如是等。為語具足故,經言「須菩提!於意云何?汝謂如來作是念『我說法』也」如是等。於中,安立第一義故,經言「如來說法、說法者」等。

於心具足中,為念處故,經言「世尊!頗有眾生於未來世聞說是法」等,此處於諸眾生中顯示如世尊念處故。彼非眾生者,第一義故。非不眾生者,世諦故。是人即為希有第一者,顯示說第一義是不共及相應故。此文如前說。於彼心具足中,為正覺故,經言「頗有法如來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正覺也」如是等。於中,無有法者,為離有見過已,顯示菩提及菩提道故。彼復顯示菩提有二種因緣,謂:阿耨多羅語故,三藐三佛陀語故。於中,經言「微塵許法不可得、不可有」者,此為阿耨多羅語故,此顯示菩提自相故、菩提解脫相故。彼中,無微塵許法有體,是故亦無可得、亦無所有應知。經言「復次,須菩提!是法平等」者,為三藐三佛陀語故,顯示菩提者人平等相。於中,平等者,以菩提法故,得知是佛。此中,經言「無有高下」者,顯示一切諸佛第一義中壽命等無高下故。經言「無壽者、無眾生得彼平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顯示菩提於生死法平等相故。經言「一切善法,得正覺」者,顯示菩提道故。經言「所言善法、善法者,如來說非善法」等,此安立第一義相故。

於彼心具足中,為施設大利法故,經言「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須彌」如是等。於中,為安立第一義教授故,經言「如來頗作是念『我度眾生』耶」如是等。如來則有我等取者,此有何義?如來如爾焰而知,是故,若有眾生想,如來則為有我取。若實無我,而言有我取,為離此著故,經言「須菩提!我取者,即為非取」[A3]如是等。是故,但小兒凡夫有如是取故,經言「須菩提!凡夫、凡夫者,如來說非凡夫,是名凡夫」故。

於彼心具足中,為攝法身故,經言「須菩提!於意云何?應以相成就見如來不」如是等。於中,初偈顯示如所不應見、不可見故。云何不可見?諸見世諦故。是人行邪靜者,定名為靜,以得禪者說名寂靜者故。又復禪名思惟修故,於中,思者,意所攝;修者,識所攝。言寂靜者,即說意及識,此世諦所攝應知。彼不應見佛者,謂彼世諦行者。第二偈顯示如彼不應見及不應見因緣,謂初分、次分。於中,偈言以法應見佛者,法者謂真如義也。此何因緣?偈言導師法為身故。以如為緣故,出生諸佛淨身,此不可見,但應見法,故彼不應見。復何因緣故不可見?以彼法真如相故,非如言說而知,唯自證知故。不如言說者,非見,實不能知故。為顯示此義故,偈言「法體不可知」,故彼不能知。於此住處中,得顯示以法身應見如來,非以相具足故。「若爾,如來雖不應以相具足見,應以相具足為因,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離此著故,經言「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可以相具足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正覺也」如是等。

於彼心具足中,為不住生死、涅槃故,經言「須菩提!汝作是念:『發行菩薩乘者』」如是等。於中,經言「於法不說斷滅」者,謂如所住法而通達,不斷一切生死影像法,於涅槃自在行利益眾生事。此中,為遮一向寂靜故,顯示不住涅槃。「若不住涅槃,應受生死苦惱。」為離此著故,經言「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乃至「是故菩薩取福德」等。於中,經言「無我」、「無生法忍」者何義?如來於有為法得自在故,無彼生、死,法、我;又非業、煩惱力生故無生,故名無我者、無生者。此中云何得顯示?如說攝取餘福,尚於生死中不受苦惱,何況菩薩於無我、無生法中得忍已,所生福德,勝多於彼。經言「須菩提!菩薩不應受福聚」者,此顯示不住生死故。若住生死,即受福聚。經言「須菩提言:『不應受福聚耶』」者,此有何義?以世尊於餘處說應受福聚故。經言「世尊言:『受福聚,不取福聚,是名受福而不取』」者,此顯示以方便應受,而不應取,如前已說。

於行住心具足中,為威儀行住故,經言「須菩提!若有人言:『如來若去若來』」等。於中,行者,謂去來;住者,謂餘威儀。為破名色身自在行住故,經言「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等。於中,細末方便及無所見方便等,此破如前說應知。經言「彼微塵聚甚多」者,是細末方便。經言「世尊!若微塵聚有者,世尊則不說微塵聚」等,是為無所見方便。此說有何義?若微塵聚第一義中是有者,世尊則不說非聚。「世尊說微塵聚,非聚,是名微塵聚」者,以此聚體不成就故。若異此者,雖不說,亦自知是聚,何義須說?經言「如來說即非世界」者,此是無所見方便,此破名身,亦如前說應知。於中,世界者,為明眾生世故,彼唯名身得名,經言「世尊!若世界是有者,即為有[A4]摶取」者。於中,為並說若世界、若微塵界故,有二種[A5]摶取,謂一[A6]摶取及差別[A7]摶取。眾生類、眾生世界有者,此為一[A8]摶取。微塵有者,此為差別[A9]摶取,以取微塵聚集故。經言「如來說[A10]摶取,即非[A11]摶取」者,此上座須菩提安立第一義故;世尊為成就如是義故。說「[A12]摶取者,即是不可以言說說」等,此何所顯示?世諦言說故,有彼[A13]摶取;第一義故,彼法不可說。彼小兒凡夫如言說取,非第一義。

已說無所見方便,破義未說。無所見中,入相應三昧時不分別,謂:如所不分別,及何人、何法、何方便、云何不分別?此後具說。經言「須菩提!若有人如是言:『如來說我見』」等,此等顯示如所不分別。云何得顯?如外道說我,如來說為我見故,安置人無我;又為說有此我見故,安置法無我。若有彼我見,是見所攝。如是觀察,菩薩入相應三昧時,不復分別,即此觀察為入方便。經言「須菩提!菩薩乘發行」者,此顯示何人無分別。經言「於一切法」者,此顯示於何法不分別。經言「應如是知,應如是見,應如是勝解」者,此顯示增上心、增上智故,於無分別中知、見、勝解。於中,若智依止奢摩他故知,依止毘鉢舍那故見,此二依止三摩提故勝解。以三摩提自在故,解內攀緣影像,彼名勝解。經言「如是知解已,而不住法想」者,此正顯示無分別。經言「法想、法想者,即非法想,是名法想」者,此顯示法想中不共義及相應義,如前已說。

如是一切住處中,相應三摩提方便亦爾應知。欲願及攝散二種,如前所說,更無別義,是故不復說其方便。

於彼心具足中,為說法無染故,經言「須菩提!若有菩薩,以滿無量阿僧祇世界七寶」等。此何所顯示?以有如是大利益故,決定實演說;如是演說,而無所染。經言「云何演說,而不演說,是名演說」者,此有何義?顯示不可言說故。不演說彼法有可說體,應如是演說;若異此者,則為染說,以顛倒義故。又,如是說時,不求信敬等,亦為無染說法。

於彼心具足中,為生死不染故,說星、翳、燈等偈,此義如前說。

若聞如是義, 於大乘無覺,
我念過有石, 究竟無因故。
下人於此深大法, 不能覺知及信向,
世間眾人多如此, 是以此法成荒廢。
《金剛斷割般若波羅蜜論》竟。阿僧伽作。

金剛般若論卷下
↑回到頂端↑
#2231381 - 2024-03-02 15:23:33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論 [Re: yichinyichin]
yichinyichin 離線
飛龍在天
註冊: 2023-12-15
文章數: 485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論
↑回到頂端↑
Page 6 of 12 < 1 2 ... 4 5 6 7 8 ... 11 12 >



板主:  deepblue 
Google 搜尋
七嘴八舌
Facebook 塗鴉牆
最多貼文者 (30 天內)
愛因斯坦 63
Quantacy 43
rblin 40
元利 38
CHC 33
jcj 30
jwjwo 25
yungshow 23
juya 20
ameliel 20
女真975 20
hongrong51 19
貓迷毛帽球 18
紅兒 18
魯夫 17
最新議題
請問2024年秋冬找工作的運勢?
by Josh Wang
2024-06-20 18:05:29
[size:14pt]續上風水與中醫(二
):傳統醫學理論與風水~六愚 風水與中醫(三):中醫學之診斷與風水堪輿
實務~六愚

by 草山人
2024-06-20 16:00:17
試占以色列與真主黨的對立狀況。以以色列為
世,真主黨為應。

by CHC
2024-06-20 15:36:06
怎樣解決入睡焦慮?
by ameliel
2024-06-20 09:37:22
擇日要這樣看《嫁娶擇日實例2024062
0》(作者:台灣台南永康 陳俊誠老師)

by 陳俊誠
2024-06-20 08:38:55
願解如來真實義
by rblin
2024-06-20 03:02:23
風水與中醫(二):傳統醫學理論與風水~六

by 草山人
2024-06-20 00:44:38
朋友能度過這一關嗎
by LOOz2023
2024-06-19 21:47:04
房間漏水的問題要請人來處理嗎?
by LOOz2023
2024-06-19 21:11:15
全家感冒大家都兩星期以上的感冒~會平安無
事會好嗎?不是武漢

by LOOz2023
2024-06-19 21:03:26
誰在線上
5 線上使用者 (冰戀咖啡, 圖圖, BB Monster, 2 隱形), 245 Guests and 719 Spiders online.
Key: Admin, Global Mod, Mod
最新使用者
我的快樂時代, hihi0933729, derick, WolfTsai197802XXXX, a8565
81756 註冊使用者
討論區統計
81756 使用者
54 討論區
221042 議題
2143122 文章

最高線上使用者: 1308 @ 2024-06-08 01:42:18

本站是個命理討論的園地,如果您要問命,請務必詳閱各板板規,遵守發問規則,不要只留個生日或是命盤, 其他什麼都沒提。貼命盤的方法請特別注意算完命盤後的文字說明,不要貼個沒人看懂歪七扭八的命盤, 貼錯命盤及未遵守板規者,文章很有可能被不預警刪除 另外,如果您提了問題,而有人回覆的話,不論對與錯,請務必多上來回應論命者, 我們不歡迎那種提了問題就等人回答,也不回應的人。我們需要的是,「良好的互動」及「長期的追蹤」。
本站大多數的討論區都得要註冊才能發言,您若是要張貼討論,請務必註冊為使用者, 如果您忘了您的密碼,請在登入」的畫面, 輸入您的帳號,再按一下我忘記我的密碼了」, 此時系統會寄一封信到您當時註冊的 Email 信箱裡面, 裡面則附有一個臨時密碼,請您拿到密碼後用此臨時密碼登入。登入之後可以在 編輯個人檔案」裡面修改成您習慣的密碼。
本站推薦瀏覽器: Firefox Chrome Safari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