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stinyNet 命理網



AI算命大師



Page 4 of 12 < 1 2 3 4 5 6 ... 11 12 >
議題選項
議題評分
#2229876 - 2024-02-14 12:36:32 大智度論卷第四十五 [Re: yichinyichin]
yichinyichin 離線
飛龍在天
註冊: 2023-12-15
文章數: 485
大智度論釋摩訶薩品第十三(卷四十五)

龍樹菩薩造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經】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何以故名為摩訶薩?」

佛告須菩提:「是菩薩於[24]畢定眾中為上首,是故名為摩訶薩。」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何等為[*]畢定眾,是菩薩摩訶薩而為上首?」

佛告須菩提:「[*]畢定眾者,性地人、八[25]人、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辟支佛,初發心菩薩,乃至阿鞞跋致地菩薩。須菩提!是為[*]畢定眾,菩薩為上首。菩薩摩訶薩於是中[26]生大心不可壞如金剛,當為[*]畢定眾作上首。」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何等是菩薩摩訶薩生大心不可壞如金剛?」

佛告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應生如是心:我當於無量生死中大[27]誓莊嚴;我應當捨一切所有;我應當等心於一切眾生;我應當以三乘度脫一切眾生,令入無餘涅槃;我度一切眾生已,無有乃至一人入涅槃者;我應當解一切諸法不生相;我應當純以薩婆若心行六波羅蜜;我應當[28]學智慧,了達一切法;我應當了達諸法一相智門;我應當了達乃至無量相智門。須菩提!是名菩薩摩訶薩生大心不可壞如金剛。是菩薩摩訶薩住是心中,於諸[*]畢定眾中而為上首,是法用無所得故。須菩提![29]菩薩摩訶薩應生如是心:我當代十方一切眾生,若地獄眾生、若畜生眾生、若餓鬼眾生,受[30]諸苦痛;為一[31]一眾生無量百千億劫代受地獄中苦,乃至是眾生入無餘涅槃。以是法故,為是眾生受諸勤苦;是眾生入無餘涅槃已,然後自種善根,無量百千[32]萬億阿僧祇劫,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是為菩薩摩訶薩[33]大心不可壞如金剛。住是心中,為[*]畢定眾作上首。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生大快心,住是大快心中,為[*]畢定眾作上首。」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何等是菩薩摩訶薩大快心?」

佛言:「菩薩摩訶薩從初發意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生染心、瞋恚心、愚癡心,不生[34]惱心,不生聲聞、辟支佛心,是名菩薩摩訶薩大快心。住是心中,為[*]畢定眾作上首,亦不念有是心。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應生不動心!」

須菩提白佛言:「云何名不動心?」

佛言:「常念一切種智心,亦不念有[35]是心,是名菩薩摩訶薩不動心。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於一切眾生中,應生利益安樂心。云何名利益安樂心?救濟一切眾生,不捨一切眾生,是事亦不念有是心,是名菩薩摩訶薩於一切眾生中生利益安樂心。如是,須菩提!是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於[*]畢定眾中最為上首!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應當行欲法、喜法、樂法心。何等是法?所謂不破諸法實相,是名為法。[1]何等[2]名欲法、喜法?[3]信法、忍法、受法,是[4]名欲法、喜[5]法。何等名樂法?常修行是法,是名樂法。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於[*]畢定眾中能為上首,是法用無所得故。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住內空乃至無法有法空,能為畢定眾[6]作上首,是法用無所得故。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住四念處中乃至住十八不共法中,能為[*]畢定眾作上首,是法[7]用無所得故。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住如金剛三昧乃至離著虛空不染三昧中住,於畢定眾作上首,是法用無所得故。

「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住是諸法中,能為[*]畢定眾作上首。以是因緣故,名為摩訶薩。」

[8]【論】

釋曰:

須菩提已從佛聞「菩薩」義,今問「摩訶薩」義。

「摩訶」者,秦言大;「薩埵」,秦言心,或言眾生。是眾生於世間諸眾生中第一最上,故名為大。又以大心知一切法,欲度一切眾生,是名為大。

復次,菩薩故名摩訶薩,摩訶薩故名菩薩,以發心為無上道故。

復次,如〈讚菩薩摩訶薩義品〉[9]中,此中應廣說。

復次,佛此中自說摩訶薩義,眾生有三分:一者、正定,必入涅槃;二者、邪定,必入惡道;三者、不定。於正定眾生中當最大,故名摩訶薩。

大眾者,除佛,餘一切賢聖。

所謂「性地人」,是聖人性中生,故名為性。如小兒在貴家生,雖小未有所能,後必[10]望成大事。是地從煖法乃至世間第一法。

「八人」,名見諦道,十五心中行。

問曰:

是十五心中,何以名為「八人」?

答曰:

思惟道中用智多,見諦道中多用見忍,智隨於忍。所以者何?忍功大故。

復次,忍、智二事:能斷、能證;八忍中住,故名為「八人」。

「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辟支佛」義,如先說。

「初發意菩薩」者,有人言:初發意者,得無生法忍,隨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相發心,是名初發意,名真發心。了了知諸法實相及知心相,破諸煩惱故;隨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11]不破故、不顛倒故,此心名為初發心。

有人言:諸凡夫人雖住諸結使,聞佛功德,發大悲心,憐愍眾生,我當作佛。此心雖在煩惱中,心尊貴故,天人所敬。如轉輪聖王太子初受胎時,勝於諸子,諸天鬼神皆共尊貴;菩薩心亦如是,雖在結使中,勝諸天、神通聖人。

復次,菩薩初發心乃至未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有[12]授記、入法位、得無生法忍者,名「阿鞞跋致」。阿鞞跋致相,後當廣說。

如是等大眾,當作上首,故名「摩訶薩」。

是菩薩欲為一切聖人[13]主故,發大心,受一切苦,心堅如金剛不動故。

「金剛心」者,一切結使煩惱所不能動,譬如金剛山,不為風所傾搖。諸惡眾生、魔人來,不隨意行,不信受其語;瞋罵謗毀,打[14]擊閉繫,斫刺割截,心不變異。有來乞索頭、目、髓、腦、手、足、皮、[15]肉,盡能與之;求者意猶無厭[16]足,更瞋恚罵詈,爾時心忍不動。譬如牢固金剛山,人來斸鑿毀壞,諸蟲來齧,無所虧損,是名「金剛心」。

復次,佛自說「金剛心相」,所謂菩薩應作是念:

我不應一月、一歲、一世、二世、乃至千萬劫世大誓莊嚴,我應無量無數無邊世生死中,利益度脫一切眾生。

二者、我應捨一切內、外所有貴重之物。

三者、一切眾生中等心無憎愛。

四者、我當以三乘如應度脫一切眾生。

五者、度如是眾生已,[17]實無[18]所度而無其功,此中心亦不悔、不沒。

六者、我應知一切法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垢不淨等諸相。

七者、我應當以清淨無[19]雜心行六波羅蜜,迴向薩婆若。

八者、我應當善知一切世間所作之事及出世間所應知事,皆悉通達了知。

九者、我應當解了諸法一相智門,所謂一切諸法畢竟空,觀一切諸法如無餘涅槃相,離諸憶想分別。

十者、[20]我應[21]當知諸法二相、三相乃至無量相門,通達明了。

二相者,一切法有二種:若有、若無,若生、若滅,若作、若不作,若色、若無色等。

三門者:若一、若二、若多——從三[22]以上,皆名為多。若有、若無、若非有[23]非無,若上、若中、若下,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三界、三法,善、不善、無記等三門。

四門、五門,如是等無量法門,皆通達無礙。

是中心不悔、不[24]怯、不疑,信受通達無礙。常行不息,滅諸煩惱及其果報,及諸障礙之事皆令敗壞,如金剛寶能摧破諸山。

住是金剛心中,當於大眾而作上首,以不可得空故。

「不可得[1]空」者,若菩薩生如是大心如金剛而生憍慢者,罪過凡夫。以是故說「用無所得」,諸法無定相,如幻如化。

復次,「心如金剛」者,[2]墮三惡道所有眾生,我當代受勤苦;為一一眾生故,代受地獄苦,乃至是眾生從三惡道出,集諸善本,至無餘涅槃已,復救一[3]切眾生。如是展轉一切眾生盡度已,後當自為集諸功德,無量阿僧祇劫,乃當作佛,是中心不悔、不縮。

能如是代眾生受勤苦,自作諸功德,久住生死,心不悔、不沒,如金剛地能持三千大千[4]世界令不動搖,是心[5]堅牢[6]故,名為「如金剛」。

「大快心」者,雖有牢固心,未是大快;如馬雖有大力,而未大快。

於眾生中得二種等心故,不生欲染心;若有[7]偏愛,則為是賊,破我等心,為[8]佛道之本;常行慈悲心故,無有[9]瞋心;常觀諸法因緣和合生,無有自性故,則無癡心;愛念眾生過於赤子故,無有惱心;不捨眾生,貴佛道故,不生聲聞、辟支佛心。

問曰:

若心牢固如金剛,即是不動,今何以更說「不動心」?

答曰:

或時雖復牢固,心猶有增減;如樹雖牢固,猶可動搖。動有二種:一者、外因緣動,如先說;二者、內因緣動,諸邪見、疑等。若常憶念一切智慧佛道,我當得是果報,故心不動。

復次,菩薩應種種因緣利益眾生,飲食乃至佛樂以利眾生;常不捨眾生,欲令離苦,是名安樂心;亦不念有是心。

復次,菩薩樂法,名為上首。「法」者,不破壞諸法相。不破壞諸法相者,無法可著、無法可[10]受故,所謂不可得。是不可得空,即是涅槃,常信、受、忍,是名為「欲法」、「[11]喜法」。常行三解脫門,名為「樂法」。

復次,菩薩住是十八空中,不隨十八意行故,不起罪業。

住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滅諸煩惱、集諸善法故,能為上首。

復次,菩薩入金剛三昧等心,受快樂,厭於世樂,增長善根智慧方便故,於大聖眾而為上首。

若能為大者作上首,何況小者!是故名為「摩訶薩」。

[12]大智度論釋斷見品第十四

【經】

爾時,慧命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我亦欲說所以為摩訶薩!」

佛告舍利弗:「便說!」

舍利弗言:「我見、眾生見、[13]壽見、命見、生見、養育見、眾數見、人見、作見、使作見、起見、[14]使起見、受見、使受見、知者見、見者見,斷見、常見,有見、無見,陰見、入見、界見,諦見、因緣見,四念處見乃至十八不共法見,佛道見,成就眾生見、淨佛[15]世界見,佛見,轉法輪見。為斷如是諸見故而為說法,是名摩訶薩。」

須菩提語舍利弗言:「何因緣故色[16]見是[17]妄見?何因緣故受、想、行、識乃至轉法輪見是名[18]妄見?」

舍利弗語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無方便故,[19]於色生見,用有所得故;[20]於受、想、行、識乃至轉法輪生見,用[21]有所得故。是中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以方便力斷諸見[22]故而為說法,用無所得故。」

[*]【論】

問曰:

佛將五百大[23]阿羅漢至阿那婆達多龍[24]王池,受遠離樂,欲說自身及弟子本業因緣,而舍利弗不在,佛令目連命之。

時,目連以神通力到祇洹;時,舍利弗縫衣,語目連言:「小住!待縫衣訖當去。」目連催促疾去;時,目連以手摩衣,衣即成竟。

舍利弗見目連貴其神通,即以[25]腰帶擲地,語言:「汝舉此帶去。」目連以兩手舉[26]此帶,不能離地;即入諸深定舉之,地為大動,帶猶著地。

時,憍陳[27]如問佛:「以何因緣故地大震動?」佛言:「目連入甚深禪定,作大神力,[28]欲舉舍利弗帶而不能舉。」

佛[29]告諸比丘:「舍利弗所入出禪定,目連乃至不識其名;佛所入禪定,舍利弗乃至不識其名。」

如舍利弗智慧與佛懸殊,何以言「我亦樂說」?

答曰:

舍利弗非欲於大眾中顯其智慧、高心故說;舍利弗逐佛轉法輪人,廣益眾生。是摩訶薩義所益甚廣,是故佛說已,舍利弗次說。

復次,多人信樂舍利弗語。所以者何?以宿世因緣故,多發菩薩心。

佛以大慈悲心故,[30]吾我心及習根本已拔,又法愛已斷故,如是種種因緣,故聽。

舍利弗言:「我見及知者、見者、佛見、菩薩見——諸眾生見等,及有無、斷常等邪見,五眾乃至諸佛法轉法輪等諸法見;是菩薩能斷是三種見故,當於大眾中說法。」是三種見,無始世界來,習著入於骨髓。

須菩提作是念:「佛說五眾等乃至諸佛法是菩薩行,何以為斷諸見故說法?」作是念已,問舍利弗。

舍利弗答:「無方便菩薩欲行般若波羅蜜,觀色求定相,取色一[31]切[32]相,生色見。與此相違,名為有方便;是菩薩雖觀色,不生妄見,而能斷諸[33]見。」

[*]【經】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我亦欲說所以為摩訶薩!」

佛言:「便說!」

須菩提言:「世尊!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無等等心、不共聲聞辟支佛心。何以故?是一切智心無漏不繫故。是一切智心無漏不繫中亦不著,以是因緣故,名摩訶薩。」

舍利弗語須菩提:「何等為菩薩摩訶薩無等等心、不共聲聞辟支佛心?」

須菩提言:「菩薩摩訶薩從初發意已來,不見法有生有滅、有增有減、有垢有淨。舍利弗!若法無生無滅乃至無垢無淨,是中無聲聞心、無辟支佛心、無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無佛心。舍利弗!是名菩薩摩訶薩無[1]等等心、不共聲聞辟[2]支佛心。」

舍利弗語須菩提:「如須菩提說:『一切智心無漏心不繫心中不著。』須菩提!色亦不著,受、想、行、識亦不著,四念處亦不著,乃至十八不共法亦不著,何以[3]故但說是心不著?」

須菩提言:「如是!如是!舍利弗!色亦不著,乃至十八不共法亦不著。」

舍利弗語須菩提:「凡夫人心亦無漏不繫,性空故;諸聲聞、辟支佛心、諸佛心亦無漏不繫,性空故。」

須菩提言:「如是!舍利弗!」

舍利弗言:「須菩提!若色亦無漏不繫,性空故;受、想、行、識無漏不繫,性空故;乃至意[4]觸因緣生受無漏不繫,性空故。」

須菩提言:「爾!」

舍利弗言:「四念處亦無漏不繫,性空故;乃至十八不共法亦無漏不繫,性空故。」

須菩提言:「爾!如舍利弗所言:『凡夫人心亦無漏不繫,性空故;乃至十八不共法亦無漏不繫,性空故。』」

舍利弗語須菩提:「如須菩提所說:『[5]空,[6]無心故,不著是心。』須菩提!色[7]無故,不著色;受、想、行、識,乃至意[8]觸因緣生[9]受無故,不著受;四念處無故,不著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無故,不著十八不共法。」

須菩提言:「如是!舍利弗!色無故,色中不著;乃至十八不共[10]法無故,十八不共法中不著。如是,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以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無等等心、不共聲聞辟支佛心;不念有是心,亦不著是心,[11]以一切法無所[12]得故,以是故名摩訶薩。」

[*]【論】

釋曰:

須菩提說摩訶薩無等等心,於是心亦不著。

「不著」者,是菩薩從[13]初發心已來,不見有法定相,若生若滅、若增若減、若垢若淨。是心畢竟空,是中無有心相非心相,諸相畢竟清淨故。以是故,無聲聞心、辟支佛心、菩薩心、佛心。須菩提稱貴菩薩,如是心亦美,菩薩不著是[14]心亦為尊[15]貴。

舍利弗欲難須菩提,作是言:「非但一[16]切智心無漏不繫,菩薩不應自高。所以者何?凡夫人心亦無漏不繫,性常空故;如聲聞、辟支佛、佛心無漏不繫,是凡夫人心實相性空。實相性空,清淨不著;如先說:[17]陰雲翳日月,不能污日月。又諸煩惱實相,與常性空心相無異。但住凡夫地中,是垢是淨。住聖人地中,修無相智慧故,無所分別;但憐愍眾生故,雖復有說,心無所著。非獨凡夫[18]人心無漏不繫,五[19]眾乃至十八不共法亦如是。」

須菩提然可。

又舍利弗言:「是心無心,[20]心相空故不著;色中色相無故亦不著,乃至諸佛法亦如是。」須菩提言:「如是!」以是故,菩薩能觀諸法性常空,不可得空,畢竟清淨。

以是故說:「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無等等心、不共聲聞辟支佛心,不念有是心,亦不著是心,能疾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21](釋第十[22]四品[23]竟)。

[24]大智度論釋[25]大莊嚴品第十五

[*]【經】

爾時,富樓那彌多羅尼子白佛言:「世尊!我亦樂說所以為摩訶薩!」

佛言:「便說!」

富樓那彌多羅尼子言:「是菩薩[26]大莊嚴,是菩薩發趣大乘,是菩薩乘於大乘;以是故,是菩薩名摩訶薩。」

舍利弗語富樓那言:「云何名菩薩摩訶薩[*]大莊嚴?」

富樓那語舍利弗:「菩薩摩訶薩不分別為爾所人故住檀波羅蜜,行檀波羅蜜;為一切眾生故住檀波羅蜜,行檀波羅蜜。不為爾所人故,住尸羅波羅蜜,行尸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為一切眾生故,住般若波羅蜜,行般若波羅蜜。菩薩摩訶薩[*]大莊嚴,不齊限眾生,我當度若干人,不度餘人;不言:『我令若干人[27]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餘人不至。』是菩薩摩訶薩普為一切眾生故[*]大莊嚴。復作是念:『我當自具足檀波羅蜜,亦令一切眾生行檀波羅蜜;自具足尸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自具足般若波羅蜜,亦令一切眾生行般若波羅蜜。』

「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檀波羅蜜時,所有布施應薩[28]婆若心,共一切眾生,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舍利弗!是名菩薩摩訶薩行檀波羅蜜時檀波羅蜜[*]大莊嚴。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檀波羅蜜時,應薩婆若心布施,不向聲聞、辟支佛地。舍利弗!是名菩薩摩訶薩行檀波羅蜜時尸羅波羅蜜[*]大莊嚴。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檀波羅蜜時,應薩婆若心布施,是諸施法信忍欲,是名行檀波羅蜜時羼提波羅蜜[*]大莊嚴。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檀波羅蜜時,應薩婆若心布施,[1]勤修不息,是名行檀波羅蜜時毘梨耶波羅蜜[*]大莊嚴。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檀波羅蜜時,應薩婆若心布施,攝心不起聲聞、辟支佛意,是名行檀波羅蜜時禪波羅蜜[*]大莊嚴。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檀波羅蜜時,應薩婆若心布施,觀諸法如幻,不得施者,不得[2]所施物,不得受者,是名行檀波羅蜜[3]時般若波羅蜜[*]大莊嚴。[4]如是,舍利弗![5]若菩薩摩訶薩應薩婆若心,不取不得諸波羅蜜相,當知是菩薩摩訶薩[*]大莊嚴。

「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尸羅波羅蜜時,應薩婆若心布施,共一切眾生,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名菩薩摩訶薩行尸羅波羅蜜時檀波羅蜜。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尸羅波羅蜜[6]時,諸法信忍欲,是名菩薩摩訶薩行尸羅波羅蜜時羼提波羅蜜。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尸羅波羅蜜時,勤修不息,是名菩薩摩訶薩行尸羅波羅蜜時毘梨耶波羅蜜。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尸羅波羅蜜時,不受聲聞、辟支佛心,是名菩薩摩訶薩行尸羅波羅蜜時禪波羅蜜。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尸羅波羅蜜時,觀一切法如幻,亦不念有是戒,用無所得故,是名菩薩摩訶薩行尸羅波羅蜜時般若波羅蜜。如是,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尸羅波羅蜜時,攝諸波羅蜜,以是故名[*]大莊嚴。

「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羼提波羅蜜時,應薩婆若心布施,共一切眾生,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為菩薩摩訶薩行羼提波羅蜜時檀波羅蜜。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羼提波羅蜜時,不受聲聞、辟支佛心,但受薩婆若心,是名菩薩摩訶薩行羼提波羅蜜時尸羅波羅蜜。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羼提波羅蜜時,應薩婆若心,身心精進,不[7]休不息,是名菩薩摩訶薩行羼提波羅蜜[8]時毘梨耶波羅蜜。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羼提波羅蜜時,攝心一處,雖有苦事,心不散亂,是名菩薩摩訶薩行羼提波羅蜜時禪波羅蜜。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羼提波羅蜜時,應薩婆若心,觀諸法空,無作者,無受者;若有呵罵割截者,心如幻[9]夢,是名菩薩摩訶薩行羼提波羅蜜時般若波羅蜜。

「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毘梨耶波羅蜜時,應薩婆若心布施時,不令身心懈怠,是名菩薩摩訶薩行毘梨耶波羅蜜時檀波羅蜜。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毘梨耶波羅蜜時,應薩婆若心,始終具足清淨持戒,是名菩薩摩訶薩行毘梨耶波羅蜜時尸羅波羅蜜。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毘梨耶波羅蜜時,應薩婆若心,修行忍辱,是名菩薩摩訶薩行毘梨耶波羅蜜時羼提波羅蜜。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毘梨耶波羅蜜時,應薩婆若心,攝心離欲,入諸禪定,是名菩薩摩訶薩行毘梨耶波羅蜜時禪波羅蜜。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毘梨耶波羅蜜時,應薩婆若心,不取一切諸法相,於不取相亦不著,是名菩薩摩訶薩行毘梨耶波羅蜜時般若波羅蜜。如是,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毘梨耶波羅蜜時,攝諸波羅蜜。

「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禪波羅蜜時,應薩婆若心,定心布施,不令心亂,是名菩薩摩訶薩行禪[10]那波羅蜜時檀波羅蜜。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禪波羅蜜時,應薩婆若心持戒,禪定力故,破戒諸法不令得入,是名菩薩摩訶薩行禪波羅蜜時尸羅波羅蜜。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禪波羅蜜時,應薩婆若心,慈悲定故,忍諸[11]惱害,是名菩薩摩訶薩行禪波羅蜜時羼提波羅蜜。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禪波羅蜜時,應薩婆若心,於禪不味不著,常求增進,從一禪至一禪,是名菩薩摩訶薩行禪波羅蜜時毘梨耶波羅蜜。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禪波羅蜜時,應薩婆若心,於一切法無所依止,亦不隨禪生,是名菩薩摩訶薩行禪波羅蜜時般若波羅蜜。如是,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禪波羅蜜時,攝諸波羅蜜。

「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應薩婆若心,布施內外所有,無所愛惜,不見與者、受者及以財物,是名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檀波羅蜜。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應薩婆若心,持戒、破戒二事不見故,是名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尸羅波羅蜜。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應薩婆若心,不見訶者、罵者,打者、殺者,亦不見用是空能忍辱,是名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羼提波羅蜜。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應薩婆若心,觀諸法畢竟空,以大悲心故,行諸善法,是名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毘梨耶波羅蜜。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應薩婆若心,[1]入禪定,觀諸禪離相、空相、無相相、無作相,是名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禪波羅蜜。如是,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攝諸波羅蜜。舍利弗!如是名為菩薩摩訶薩[2]大莊嚴。

「是[*]大莊嚴菩薩,十方諸佛歡喜,於大眾中稱名讚歎:『某[3]世界某菩薩摩訶薩[*]大莊嚴,成就眾生,淨佛[*]世界!』」

[*]【論】

釋曰:

富樓那聞上二大弟子說摩訶薩義,而佛可言:「善哉!」又富樓那,佛大眾中讚歎法師之上,復欲說摩訶薩義,白佛言:「我亦樂說。」佛即聽許。

問曰:

須菩提說般若波羅蜜主,舍利弗應問須菩提,今何[4]以故乃問富樓那?

答曰:

此二人同是婆羅門,俱以母字[5]為名;此二人佛法中俱大——舍利弗智慧中大;富樓那說法種種莊嚴,牽引眾[6]情,說法中大。是[7]故二人等,[8]等故於佛前共論。

又富樓那先已共舍利[9]弗論[10]議,善能相答,如《七車譬喻經》中說,已共為親[11]厚,好共論理;須菩提無是因緣。

又富樓那說摩訶薩義,是故應問,云何乃問須菩提?

所說「摩訶薩」義者,所謂是人[12]大莊嚴。如人遠行,重有資糧;又如破賊,備諸器[13]仗。是菩薩亦如是,欲破魔[14]入煩惱賊故,行六波羅蜜以自莊嚴。是人無量劫[15]來久住生死,集諸福德、智慧以為資糧,三種乘中為[16]趣大乘故,發心行六波羅蜜,乘是大乘。

舍利弗問富樓那:「聲聞、辟支佛亦趣道,何以不名[17]大莊嚴,而但說菩薩[*]大莊嚴?」

富樓那答[18]言:「聲聞、辟支佛雖行布施等六事,有量有限,自為度身,及餘眾生可度者度,是故不名大莊嚴。菩薩所度,不分別、不齊限為若干眾生故布施乃至智慧,不作是念:『我度若干人令得三乘,不能度若干人;令若干人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干人不能度。』菩薩作是莊嚴,令一切眾生盡入大乘作佛。菩薩行[*]大莊嚴,自行檀波羅蜜,亦令一切眾生行檀波羅蜜,乃至般若波羅蜜亦如是。」

問曰:

云何名「[*]大莊嚴」?

答曰:

為度眾生故、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19]行諸善福功德者,略說是六波羅蜜。如富樓那次第說:若菩薩為一切智慧故,行檀波羅蜜,是福德共一切眾生。「共」者,此布施福德,我及眾生共等,我以此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迴向」者,於此福德,不求人王、天王、世間[20]禪定樂;為眾生,乃至涅槃樂亦不求,持此果報,盡為度眾生故求佛法。如是等相,是名「檀波羅蜜[*]大莊嚴」。

是菩薩行布施時,若見諸辟支佛、阿羅漢現大神通,得[21]漏盡,入涅槃,於中不貪不著,一心修佛道,是名「檀波羅蜜生尸[22]羅波羅蜜」。

布施時,有人惡口罵詈,刀[23]杖毀害,所不應乞者而強乞,不瞋不悔,入諸法相中,所謂畢竟空,是名「檀波羅蜜生羼提波羅蜜」。

行布施時,和合財物、守護施彼,[24]身心不[25]懈不息,是名「檀波羅蜜生毘梨耶波羅蜜」。

布施時,一心念[26]佛,念諸佛法,不令聲聞、辟支佛心入;因是布施,即入禪定,是名「檀波羅蜜生禪波羅蜜」。

布施時,菩薩作是[27]念:「施者、受者、財物,因緣和合生故無自性,無自性故空,如幻、如夢。」眾生空故,無受者、無施者;法空故,無財物,是名「檀波羅蜜生般若波羅蜜」。

若菩薩為一切智故,不取諸波羅蜜相,而能行諸波羅蜜,是名「菩薩[*]大莊嚴」。此中一波羅蜜[28]備生諸波羅蜜,此經中自分別其義。古今語異,義不了故,助分別說,開論[29]議門。

餘五波羅蜜,亦應如是隨義說。

問曰:

何以但檀波羅蜜中說生六波羅蜜,餘波羅蜜中但說生五?

答曰:

若後五波羅蜜中各各生六,亦無[30]咎。六波羅蜜非一時、非一念法,無量劫中集六種功德和合名為六波羅蜜。先生小,後生中、大,有何咎?一切諸[31]法皆初小後大,以是故,諸餘波羅蜜各各應生六。

復次,一切諸佛說法時,檀波羅蜜為初門。如經中說:「佛常初為眾生說布施、說持戒、說生天,說五欲味,先說世間苦惱、道德利益,後為說四諦。」以是故,初說檀。

問曰:

佛何以[32]故說檀為初門?

答曰:

攝眾生法,無過於檀;大小貴賤,乃至畜生,檀皆攝之;乃至怨家得施則為中人,中人得施則成親善。諸佛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諸功德具足、所願如意,皆從布施得。[33]如寶[34]掌菩薩等七寶從手中出,給施眾生;[35]亦能令眾生歡喜柔軟,可[1]任得涅槃。如是等義,故檀波羅蜜為初。

問曰:

富樓那何以故說「一波羅蜜中生[2]諸波羅蜜為大莊嚴」?

答曰:

是波羅蜜各各別,行[3]力勢少。譬如兵人未集,則無戰力;若大軍都集莊嚴,執持器[4]仗,則能破敵。菩薩亦如是,六波羅蜜一時莊嚴,能破諸煩惱魔人賊,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是故說「一波羅蜜中具諸波羅蜜」。

「十方諸佛稱名讚歎」、「成就眾生」、「[5]淨佛世界」,如先說。

[*]【經】

慧命舍利弗問富樓那彌多羅尼子:「云何菩薩摩訶薩發趣大乘?」

富樓那語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六波羅蜜時,離諸欲,離諸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入初禪乃至入第四禪中,以慈廣大,無二、無量,無怨、無恨、無惱心行,遍滿一方、二三四方、四維、上下,遍一切世間。悲、喜、捨心,亦如是。是菩薩入禪時、起時,諸禪、無量心及[6]支,共一切眾生,迴向薩[7]婆若,是名菩薩摩訶薩禪波羅蜜發趣大乘。是菩薩摩訶薩住禪、無量心,作是念:『我當得一切種智,為斷一切眾生煩惱故,當說法。』是名菩薩摩訶薩行禪波羅蜜時檀波羅蜜。若菩薩摩訶薩應薩婆若心,修初禪,住初禪,二、三、四禪亦如是,不受餘心——所謂聲聞、辟支佛心。是名菩薩摩訶薩行禪波羅蜜時尸羅波羅蜜。若菩薩摩訶薩應薩婆若心入諸禪,作是念:『我為斷一切眾生煩惱故當說法,是諸心欲樂忍。』是名菩薩摩訶薩行禪波羅蜜時羼提波羅蜜。若菩薩摩訶薩應薩婆若心,入諸禪,諸[8]善根[9]皆迴向薩婆若,勤修不息,是名菩薩摩訶薩行禪波羅蜜時毘梨耶波羅蜜。若菩薩摩訶薩應薩婆若心,[10]入四禪及[*]支,觀無常相、苦相、無我相、空相、無相相、無作相,共一切眾生,迴向薩婆若,是名菩薩摩訶薩行禪波羅蜜時般若波羅蜜。舍利弗!是名菩薩摩訶薩發[11]趣大乘。

「復次,菩薩摩訶薩行慈心,作是念:『我當安樂一切眾生;入悲心,我當[12]救濟一切眾生;入喜心,我當度一切眾生;入捨心,我當令一切眾生得諸漏盡。』是名菩薩摩訶薩行無量心時檀波羅蜜。復次,菩薩摩訶薩,是諸禪無量心,不向聲聞辟支佛地,但迴向薩婆若,是名菩薩摩訶薩行無量心時尸羅波羅蜜。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四無量心,不貪聲聞、辟支佛地,但忍[13]樂[14]欲薩婆若,是名菩薩摩訶薩[15]行無量心時羼提波羅蜜。若菩薩摩訶薩應薩婆若[16]心,行四無量心,但行清淨行,是名菩薩摩訶薩行[17]無量心時毘梨耶波羅蜜。復次,菩薩摩訶薩入禪、入無量心時,亦不隨禪、無量心生,是名菩薩摩訶薩行無量心時方便般若波羅蜜。舍利弗!是名菩薩摩訶薩發趣大乘。

「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發趣大乘,一切種修四念處,乃至一切種修八聖[18]道分;一切種修三解脫門,乃至十八不共法,是名菩薩摩訶薩發趣大乘。

「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內空中智慧,用無所得故;乃至無法有法空中智慧,用無所得故,是名菩薩摩訶薩發趣大乘。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一切法中不亂不定智慧,是名菩薩摩訶薩發趣大乘。

「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發趣大乘,非常、非無常智慧,非樂、非苦,非實、非[19]虛,非我、非無我智慧,是名菩薩摩訶薩發趣大乘,用無所得故。

「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智,不[20]行過去[21]世、不行未來世、不行現在世,亦非不知三世,是名菩薩摩訶薩發趣大乘,用無所得故。

「復次,菩薩摩訶薩發趣大乘智,不行欲界、不行色界、不行無色界,亦非不知欲界、色界、無色界,用無所得故,是名菩薩摩訶薩發趣大乘。

「復次,菩薩摩訶薩發趣大乘智,不行世間法、不行出世間法,不行有為法、不行無為法,不行有漏法、不行無漏法,亦非不知世間法出世間法、有為無為、有漏無漏法,用無所得故。舍利弗!是名菩薩摩訶薩發趣大乘。」

[22]【論】

問曰:

六波羅蜜中,若逆說,則應說般若波羅蜜,次說禪;若順,應先說檀波羅蜜;[23]今何以乃說禪波羅蜜為首?

答曰:

發大莊嚴,無有眾生[24]能破壞者。若菩薩無禪定,心未離欲,雖行餘波羅蜜則易壞;行禪波羅蜜,能入[25]慈無量,是時無能壞。如說:行慈三昧者,刀不能傷,水火不害。

亦有神通力種種變化,能發大莊嚴。如佛說:鳥無[26]兩翼,不能飛翔;菩薩無神通力,不能發大莊嚴。

入禪波羅蜜中,能生慈無量、五神通故,物無能傷。以是故,今此說禪波羅蜜為首。

問曰:

四禪中有種種功德,皆可行六波羅蜜,今何以但說四無量心中行六波羅蜜?

答曰:

四無量心,取眾生相,緣眾生,菩薩常為眾生故行道。是四無量等中有慈悲心,[27]能[28]利益眾生;餘八背捨、九次第等無如是[*][1]利益。

問曰:

菩薩住五神通,能廣利益眾生,何以故不說?

答曰:

大悲是菩薩根本。又五神通先已說,後[2]當說四無量心,[3]未說故今[4]說。

若菩薩但行四無量心,不名發趣大乘;六波羅蜜和合故,名為「發趣大乘」。四無量心生六波羅蜜,富樓那此中自說因緣。

問曰:

云何一切種修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

答曰:

有二種:信行性,法行性。信行性觀無常、苦,或但觀無常,或但觀苦;法行性人觀空、無我,或但觀空,或但觀無我。菩薩度眾生故,一切門皆修皆學。

復次,發大乘者,以十八空[5]破十八種法,亦捨是十八種空智慧。

復次,若菩薩觀諸法常定,亦不取定相,是名「不定不亂智慧」。

復次,畏[6]墮常、樂顛倒故,不觀諸法常、樂等;畏[*]墮斷滅故,不觀無常等。

復次,若菩薩三世、三界中智慧,不觀、不行、不取相,知皆虛妄而不[*]墮無明。

復次,世間、出世間中,亦非智、非不智。非智者,空故,無[7]空相故,畢竟清淨故。非不智者,觀無常、苦、空等入般若波羅蜜[8]中故。非不行[9]智,不行者,遮見、斷法愛,離依止故。無非智者,是中無愚癡,異於凡夫[10]故。

又行者持戒、修禪定、習諸觀,云何言「非智」?如《佛利眾生經》中說:

「行者捨諸法, 亦不依止慧,
亦無所分別, 是為決定智!」(釋第十五品竟)
大智度論卷第四十五
↑回到頂端↑
#2229878 - 2024-02-14 12:50:46 大智度論卷第四十六 [Re: yichinyichin]
yichinyichin 離線
飛龍在天
註冊: 2023-12-15
文章數: 485
大智度論釋乘乘品第十六(卷第四十六)

龍樹菩薩造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經】

爾時,慧命舍利弗問富樓那:「云何名菩薩摩訶薩乘於大乘?」

富樓那答舍利弗言:「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乘檀波羅蜜,亦不得檀波羅蜜,亦不得菩薩,亦不[18]得受者,用無所得故,是名菩薩摩訶薩乘檀波羅蜜。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乘尸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乘般若波羅蜜,亦不得般若波羅蜜,亦不得菩薩,用無所得故,是為菩薩摩訶薩乘於般若波羅蜜。如是,舍利弗![19]是為菩薩摩訶薩乘於大乘。

「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摩訶衍,一心應薩婆若,修四念處,法壞故;乃至一心應薩婆若,修十八不共法,[20]法壞故,是亦不可得。如是,舍利弗!是名菩薩摩訶薩乘於大乘。

「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作是念:『菩薩但有名字,眾生不可得故。』是名菩薩摩訶薩乘於大乘。

「復次,舍利弗![21]若菩薩摩訶薩作是念:『色但有名字,色不可得故;受、想、行、識但有名字,識不可得故。眼但有名字,眼不可得故;乃至意亦如是。四念處但有名字,四念處不可得故;乃至八聖道分但有名字,八聖道分不可得故。內空但有名字,內空不可得故;乃至無法有法空但有名字,無法有法空不可得故;乃至十八不共法但有名字,十八不共法不可得故。諸法如但有名字,如不可得故;法相、法性、[22]法住、實際但有名字,實際不可得故。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及佛但有名字,佛不可得故。』[23]如是,舍利弗!是名菩薩摩訶薩乘於大乘。

「復次,舍利弗!若菩薩摩訶薩從初發意已來,具足菩薩神通,成就眾生,從一佛國至一佛國,恭敬、供養、尊重、讚歎諸佛,從諸佛聽受法教,所謂菩薩大乘。是菩薩乘此大乘,從一佛國至一佛國,淨佛[24]世界,成就眾生,初無佛國想,亦無眾生想。此人住不二法中,為眾生受身,隨其所應,自變其形而教化之;乃至一切智,終不離菩薩乘。是菩薩得一切種智已,轉法輪,聲聞、辟支佛及天龍、鬼神、阿修羅、世間人民所不能轉。爾時,十方如恒河沙等諸佛皆歡喜稱名讚歎,作是言:『某方某國某菩薩摩訶薩乘於大乘,得一切種智,轉法輪!』舍利弗!是名菩薩摩訶薩乘於大乘。」

【論】

釋曰:

富樓那以三事明摩訶薩,上已說二事,今問第三事「乘於大乘」,富樓那答。

有人言:菩薩直布施內外物,不能破吾我相,是名「大莊嚴」;若能破吾我相,入眾生空,未入法空,是名「發大莊嚴」。因眾生空入法空中,行檀波羅蜜,不見三事:施者、受者、財物,能如是者,是名「乘於大乘」。餘波羅蜜亦如是。

是菩薩以不雜心,[28]離諸煩惱及二乘意,為薩婆若[1]故,修行四念處,修[2]相亦不可得,畢竟清淨故。是名乘於大乘。乃至十八不共法亦如是。

復次,若菩薩知一切法假名字,於名字和合中復有名字;一切世間、若出世間,皆是假名。是名乘於大乘。

復次,菩薩發大莊嚴,具足菩薩神通;具足菩薩神通故,成就眾生,從一佛國至一佛國;所[3]經諸國,雨七寶蓮華,供養諸佛,拔三惡道眾生。變身無數,各各至諸佛前,聽受大乘法化;從諸佛前,趣大乘相。乘此大乘,從一佛國至一佛國,成就眾生,淨佛世界;不生眾生相,不取佛國相。住不二入地中,隨諸眾生所應度者而化度之,為眾生故受身。常乘大乘,初無休息。是菩薩乘於大乘,得成佛,轉法輪,諸聲聞、辟支佛所不能轉,何況餘小凡夫!十方如恒河沙等世界諸佛讚歎是菩薩:「某方某國某甲菩薩乘於大乘,成佛,轉法輪。」如是相,名為乘於大乘。

復次,大乘名畢竟清淨六波羅蜜。菩薩摩訶薩乘[4]大乘時,以五神通而自莊嚴;菩薩住是乘中,一時變身無數,至十方世界供養諸佛,度脫眾生。是菩薩常不離諸佛,乃至得佛道,常乘此[5]大乘。

大智度論釋無縛無脫品第十七

【經】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菩薩摩訶薩大[8]莊嚴,何等是大[*]莊嚴?何等菩薩能大[*]莊嚴?」

佛語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摩訶衍大[*]莊嚴,所謂檀波羅蜜乃至般若波羅蜜莊嚴;四念處莊嚴,乃至八聖道分;內空莊嚴,乃至無法有法空;十力乃至十八不共法,及一切種智莊嚴。變身如佛莊嚴,光明遍照三千大千世界,亦照東方如恒河沙等世界;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三千大千世界六種[9]振動,亦動東方如恒河沙等諸世界;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是菩薩摩訶薩住檀波羅蜜摩訶衍大[*]莊嚴,是三千大千世界,變為琉璃;化作轉輪聖王,[10]隨眾生所欲,須食與食,須飲與飲,衣服、臥具、花香、[11]纓珞、[12]搗香、澤香、房舍、燈燭、醫藥種種所須盡給與之;與已,而為說法,所謂應六波羅蜜[13]法。眾生聞是法者,終不離[14]六波羅蜜,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是,須菩提!是名菩薩摩訶薩摩訶衍大[*]莊嚴。須菩提!譬如工幻師、若幻師弟子,於四衢道中,化作大眾於前,須食與食,須飲與飲,乃至種種所須盡給與之。於須菩提意云何?是幻師實有眾生有[15]給與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

「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亦如是,化作轉輪聖王,種種具足,須食與食,須飲與飲,乃至種種所須盡給與之;雖有所[16]施,實無所與。何以故?須菩提!諸法相如幻故。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住尸羅波羅蜜,現生轉輪聖王家,以十善道教化眾生,又以四禪、四無量心、四無色定、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教化眾生;聞是法者,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終不離是法。譬如幻師、若幻師弟子,於四衢道中,化作大眾,以十善道教化令行,又以四禪、四無量心、四無色定、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教化令行。須菩提!於汝意云何?是幻師,實有眾生,教[17]化令行十善道乃至十八不共法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

「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亦如是,以十善道教化眾生令行,乃至十八不共法;實無眾生行十善道乃至十八不共法。何以故?諸法相如幻故。須菩提!是名菩薩摩訶薩大[*]莊嚴。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住羼提波羅蜜,教化眾生忍辱。須菩提!云何菩薩摩訶薩住羼提波羅蜜,教化眾生著忍辱波羅蜜中?須菩提!菩薩摩訶薩從初發[18]意已來,如是大[*]莊嚴:若一切眾生[19]來罵詈、刀[20]杖傷害,菩薩摩訶薩於此中不起一念,亦教一切眾生行此忍辱。譬如幻師、若幻師弟子,於四衢道中,化作大眾,令行忍辱;餘如上說。須菩提!是名菩薩摩訶薩大[*]莊嚴。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住毘梨耶波羅蜜,教[21]化一切眾生令行毘[*]梨耶波羅蜜。須菩提!云何菩薩摩訶薩住毘梨耶波羅蜜,教一切眾生令行毘梨耶波羅蜜?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應薩婆若心,身心精進,教化眾生。譬如幻師、若幻[22]師弟子,於四衢道中,化作大眾,教令行身心精進;餘如上說。是名菩薩摩訶薩大[*]莊嚴。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住禪波羅蜜,教一切眾生令行禪波羅蜜。須菩提!云何菩薩摩訶薩住禪波羅蜜,教一切眾生令行禪波羅蜜?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住諸法等中,不見法若亂若定。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住禪波羅蜜,教一切眾生令行禪波羅蜜,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終不離禪波羅蜜。譬如工幻師、若幻[23]師弟子,於四衢道中,化作大眾,教令行禪波羅蜜;餘如上說。須菩提!是名菩薩摩訶薩大[*]莊嚴。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住般若波羅蜜,教一切眾生令行般若波羅蜜。須菩提!云何菩薩摩訶薩住般若波羅蜜,教一切眾生令行般若波羅蜜?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無有法得此[1]岸、彼岸。如是菩薩摩訶薩住般若波羅蜜中,教一切眾生令行般若波羅蜜。譬如[2]幻師、若幻[*]師弟子,於四衢道中,化作大眾,教令行般若波羅蜜。須菩提!是名菩薩摩訶薩大[*]莊嚴。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大[*]莊嚴,十方如恒河沙等世界[3]中,隨其所應,自變其身,住檀波羅蜜乃至般若波羅蜜,亦教眾生令行檀波羅蜜乃至般若波羅蜜。是眾生行是法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終不離是法。須菩提!譬如[*]幻師、若幻師弟子,於四衢道中,化作眾生,教令行六波羅蜜;餘如上說。如是,須菩提!是名菩薩摩訶薩大[*]莊嚴。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大[*]莊嚴,應薩婆若心,不生是念:『我教若干人住檀波羅蜜,不教若干人住檀波羅蜜。乃至般若波羅蜜亦如是。』不生是念:『我教若干人住四念處,不教若干人住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亦如是。』亦不生是念:『我教若干人令得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辟支佛道、一切種智;亦不教若干人令得須陀[4]洹果乃至一切種智。』我當令無量無邊阿僧祇眾生住檀波羅蜜乃至般若波羅蜜,立眾生於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令無量無邊阿僧祇眾生得須陀洹果乃至一切種智。譬如工幻師、若幻師弟子,於四衢道中,化作大眾,教令[5]住六波羅蜜乃至得一切種智。餘如上說。須菩提!是名菩薩摩訶薩大[*]莊嚴。」

【論】

釋曰:

上富樓那說大莊嚴及發大誓[*]莊嚴相,今須菩提作是念:「富樓那未得一切智,雖說大莊嚴,或當有錯。」是故問佛取定。佛為須菩提說「檀波羅蜜大莊嚴,乃至一切智」。

是諸善法果報故,得菩薩大神通力。

為出家好道眾生故,化作佛身,放大光明,照十方世界,震動大地,令眾生發心行善法,隨其所應而為說法,令得三乘。

為在家好樂眾生,作轉輪聖王,變三千世界悉為琉璃,為不障礙故;乘七寶車,身放光明,雨諸寶物,隨眾生所須,皆令充足,然後為說菩薩法。

菩薩住大乘中,以二施利益眾生,所謂財施、法施。眾生聞已,行六波羅蜜乃至十八不共法,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終不離是法。菩薩雖住是變化中,亦不於諸法中生著相,亦不自高。

須菩提作是念:「菩薩能作如是大事,又諸漏未盡故,云何於諸法得不著,亦不生高心?」

是中佛自說譬喻:「若幻師於四衢道中,化作種種物,隨人所須,悉能與之。於須菩提意云何?[6]是幻師實有所與不?有受者、有用者不?」

須菩提言:「是但虛誑,實無所有。」

佛言:「菩薩亦如是,雖作佛身、轉輪聖王,以財、法施眾生,亦如幻師實無所與。何以故?諸法相畢竟空如幻。」

餘五波羅蜜亦如是,隨義分別。

復次,檀波羅蜜、尸羅波羅蜜因緣故,人中富貴,作轉輪聖王;餘波羅蜜,或作梵王,或作[7]法身菩薩。

問曰:

[8]六波羅蜜外,更有[9]何法可莊嚴?

答曰:

諸功德皆六波羅蜜中攝。

有人言:「別有智波羅蜜及方便等。」

於十方如恒河沙等世界中,隨所應度,作種種因緣說法,令眾生住六波羅蜜。

復次,決定誓願名為[10]大莊嚴,所謂菩薩不作是念:「我度若干人令住檀波羅蜜,不能度餘人;乃至十八不共法亦如是。」亦不作是念:「我令若干人得須陀洹果,不能令若干人得須陀洹果;乃至佛道亦如是。」我當悉令無量阿僧祇眾生住諸功德中,檀波羅蜜乃至一切種智。

「自立如幻師」,如先說。

是名發大莊嚴。

【經】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從佛所聞義,菩薩摩訶薩無大[*]莊嚴為大[*]莊嚴,諸法自相空故,所謂色,色相空;受、想、行、識,識相空。眼,眼相空;乃至意,意相空。色,色相空;乃至法,法相空。眼識,眼識相空;乃至意識,意識相空。眼觸,眼觸相空;乃至意觸,意觸相空。眼觸因緣生受,受相空;乃至意觸因緣生受,受相空。世尊!檀波羅蜜,檀波羅蜜相空;乃至般若波羅蜜,般若波羅蜜相空。內空,內空[11]空相空;乃至無法有法空,無法有法空相空。四念處,四念處相空;乃至十八不共法,十八不共法相空。菩薩,菩薩相空。世尊!以是因緣故,當[12]知菩薩摩訶薩無大[*]莊嚴為大[*]莊嚴。」

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如汝所[13]說。須菩提!薩婆若非作法,眾生亦非作法,菩薩為是眾生大[*]莊嚴。」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何因緣故,薩婆若非作法,是眾生亦非作法,菩薩為是眾生大[*]莊嚴?」

佛語須菩提:「作者不可得[1]故,薩婆若非作非起法,是諸眾生亦非作非起法。何以故?須菩提!色非作非不作,受、想、行、識非作非不作;眼非作非不作,乃至意非作非不作;色乃至法,眼識乃至意識,眼觸乃至意觸,眼觸因緣生受乃至意觸因緣生受,非作非不作。須菩提!我非作非不作,乃至知者、見者非作非不作。何以故?是諸法畢竟不可得故。須菩提!夢非作非不作,何以故?畢竟不可得故;幻、[2]嚮、影、焰、化非作非不作,何以故?畢竟不可得故。須菩提!內空非作非不作,畢竟不可得故;乃至無法有法空非作非不作,畢竟不可得故。須菩提!四念處非作非不作,畢竟不可得故;乃至十八不共法非作非不作,何以故?是法皆畢竟不可得故。須菩提!諸法如、法相、法性、法住、法位、實際,非作非不作,畢竟不可得故。須菩提![3]菩提非作非不作,畢竟不可得故;薩婆若及一切種智,非作非不作,畢竟不可得故。以是因緣故,須菩提!薩婆若非作非起法,是眾生亦非作非起法,菩薩為是眾生大[*]莊嚴。」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如我觀佛所說義,世尊!色無縛無脫,受、想、行、識無縛無脫。」

爾時,富樓那彌多羅尼子語須菩提:「色是無縛無脫?受、想、行、識是無縛無脫?」

須菩提言:「如是!如是!色是無縛無脫,受、想、行、識是無縛無脫。」

富樓那彌多羅尼子問須菩提:「何等色無縛無脫?何等受、想、行、識無縛無脫?」

須菩提言:「如夢色無縛無脫,如夢受、想、行、識無縛無脫。如[*]嚮、如影、如幻、如焰、如化色受想行識無縛無脫。

「富樓那彌多羅尼子!過去色無縛無脫,過去受、想、行、識無縛無脫;未來色無縛無脫,未來受、想、行、識無縛無脫;現在色無縛無脫,現在受、想、行、識無縛無脫。何以故無縛無脫?是色無所有故,無縛無脫;受、想、行、識無所有故,無縛無脫。離故,寂滅故,不生故,無縛無脫。

「富樓那!善色、受、想、行、識無縛無脫;不善色、受、想、行、識無縛無脫;無記色無縛無脫,無記受、想、行、識無縛無脫。世間、出世間、有漏、無漏色無縛無脫,受、想、行、識亦無縛無脫。何以故?無所有故,離故,寂滅故,不生故,無縛無脫。富樓那!一切法亦無縛無脫,無所有故,離故,寂滅故,不生故。

「富樓那!檀波羅蜜無縛無脫,尸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無縛無脫;無所有故,離故,寂滅故,不生故,無縛無脫。

「富樓那!內空亦無縛無脫,乃至無法有法空亦無縛無脫。四念處無縛無脫,乃至十八不共法無縛無脫;無所有故,離故,寂滅故,不生故,無縛無脫。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縛無脫,一切智、一切種智無縛無脫。菩薩無縛無脫,佛亦無縛無脫;[4]無所有故,離故,寂滅故,不生故,無縛無脫。

「富樓那!諸法如、法相、法性、法住、法位、實際、無為法無縛無脫,無所有故,離故,寂滅故,不生故,無縛無脫。

「富樓那!是名菩薩摩訶薩無縛無脫檀波羅蜜乃至般若波羅蜜,四念處乃至一切種智無縛無脫。是菩薩摩訶薩住無縛無脫檀波羅蜜中,乃至住無縛無脫般若波羅蜜;住無縛無脫四念處,乃至住無縛無脫一切種智;無縛無脫成就眾生,無縛無脫淨佛[*]世界;無縛無脫諸佛當供養,無縛無脫當聽法;無縛無脫諸佛終不離,無縛無脫諸神通終不離,無縛無脫五眼終不離;無縛無脫陀羅尼門終不離,無縛無脫諸三昧終不離;無縛無脫當生道種智,無縛無脫當得一切種智;無縛無脫法輪轉,無縛無脫眾生安立三乘。如是,富樓那!菩薩摩訶薩行無縛無脫六波羅蜜,當知一切法無縛無脫,無所有故,離故,寂滅故,不生故。富樓那!是名菩薩摩訶薩無縛無脫大[*]莊嚴。」

【論】

釋曰:

須菩提言:「如我聞佛義,無大莊嚴為大莊嚴,何以故?自相空故。」

問曰:

須菩提何以故如是說?

答曰:

佛說發大莊嚴義,甚深、難得、難解。會中眾生聞是事,心或退沒:如是莊嚴畢竟空,亦以神通力故,一時能遍至十方[6]如恒河沙世界可適眾生,言:「此是聖[7]王事,我等云何能知!」以是故,須菩提說:「發大莊嚴非深非難!非但發大莊嚴自相空,易行易得;色、色中定相不可得,乃至十八不共法亦爾。若菩薩能如是知諸法空寂滅相,而不捨本願、精進,是故名發大莊嚴非是難得。」

佛證須菩提所說,故言「如是」。作法皆是虛誑,故言:「薩婆若無作法;眾生畢竟空故,亦無作法。」

佛說:「作者不可得故,一切智非作相;眾生不可得故,作者不可得;作者不可得故,薩婆若非作非起相。復次,色亦無所能作,法空故,乃至諸佛法[1]亦如[2]是。」

須菩提等謂「諸法中無有定作相,如幻雖無實事,而有來去相」;以是故,佛說:「如幻、如焰等[3]無作相,畢竟不可得故。」

是時聽者作是念——「十八空能破一切法,則是有用,是則為實」,謂言「有作」。是以佛言:「內空無所作,乃至無法有法空,[4]至十八不共法亦無所作。」

若謂今十八空,有為,虛誑無實,故可無作;如、法性、實際是真實法,應當有作!何以故?一切有為法各各共因,無為法亦與有為[5]法作因故。佛言:「如、法性、實際、法住、法位亦無作。」

又謂:「菩薩、佛、一切種智是實法,能有所作。」以是故,佛言:「是法亦畢竟空故,亦無所作。」作相因緣生故。

行者念言:「佛法甚難!甚為希有!諸法都無作、無縛無解者,我等云何當從苦得脫?」是故須菩提白佛言:「如我知佛所說義,五眾無縛無解;若畢竟空無有作者,誰縛誰解?」

凡夫[6]人法虛誑不可得,故非縛;聖人法畢竟空不可得,故非解。

如夢等五眾,及三世五眾、善不善等五眾,一切法亦如是,乃至實際等亦復如是;無所有故,離故,不生故,無縛無解。是名菩薩摩訶薩不縛不解菩薩道。

住是道中,諸煩惱不牽[7]墮凡夫中,故言「不縛」;不以諸無漏法破煩惱,故言「不解」。

教化眾生,淨佛世界,乃至五神通、五眼、諸陀羅尼、三昧門,終不離佛,及安立眾生於三乘,亦無縛無解。所以者何?諸法無所有故,離故,寂滅故,不生故,畢竟空故。

如是等因緣,是名菩薩摩訶薩發大莊嚴相,所謂不縛不[8]解。

[9]大智度論釋摩訶衍品第十八

[*]【經】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何等是菩薩摩訶薩摩訶衍?云何當知菩薩摩訶薩發趣大乘?是乘發何處?是乘至何處?[10]當住何處?[11]誰當乘是乘出者?」

佛告須菩提:「汝問:『何等是菩薩摩訶薩摩訶衍?』須菩提!六波羅蜜是菩薩摩訶薩摩訶衍。何等六?檀波羅蜜,尸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

「云何名檀波羅蜜?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以應薩婆若心,內、外所有布施,共一切眾生,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用無所得故。須菩提!是名菩薩摩訶薩檀波羅蜜。

「云何[12]名尸羅波羅蜜?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以應薩婆若心,自行十善道,亦教他行十善道,用無所得故,是名菩薩摩訶薩不著尸羅波羅蜜。

「云何[13]名羼提波羅蜜?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以應薩婆若心,自具足忍辱,亦教他行忍辱,用無所得故,是名菩薩摩訶薩羼提波羅蜜。

「云何[*]名毘梨耶波羅蜜?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以應薩婆若心,行五波羅蜜,懃修不息,亦安立一切眾生於五波羅蜜,用無所得故,是名菩薩摩訶薩毘[*]梨耶波羅蜜。

「云何[*]名禪波羅蜜?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以應薩婆若心,自以方便入諸[14]禪,不隨禪生,亦教他令入諸禪,用無所得故,是名菩薩摩訶薩禪波羅蜜。

「云何[*]名般若波羅蜜?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以應薩婆若心,不著一切法,亦觀一切法性,用無所得故;亦教他不著一切法,[15]亦觀一切法性,用無所得故,是名菩薩摩訶薩般若波羅蜜。

「須菩提!是為菩薩摩訶薩摩訶衍。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16]復有摩訶衍,所謂內空、外空、內外空、空空、大空、第一義空、有為空、無為空、畢竟空、無始空、散空、性空、自相空、諸法空、不可得空、無法空、有法空、無法有法空。」

須菩提白佛言:「何等為內空?」

佛言:「內法名眼、耳、鼻、舌、身、意。眼、眼空,非常非滅故。何以故?性自爾。耳、耳空,鼻、鼻空,舌、舌空,身、身空,意、意空,非常非滅故。何以故?性自爾。是名內空。」

「何等為外空?」

「外[17]法名色、聲、香、味、觸、法。色,色空,非常非滅故。何以故?性自爾。聲,聲空;香,香空;味,味空;觸,觸空;法,法空,非常非滅故。何以故?性自爾。是名外空。」

「何等為內外空?」

「內、外法名內六入、外六入。內法,內法空,非常非滅故。何以故?性自爾。外法,外法空,非常非滅故。何以故?性自爾。是名內外空。」

「何等為空空?」

「一切法空,是空亦空,非常非滅故。何以故?性自爾。是名空空。」

「何等為大空?」

「東方,東[18]方空,非常非滅故。何以故?性自爾。南西北方、四維、上下,南西北方、四維、上下空,非常非滅故。何以故?性自爾。是名大空。」

「何等為第一義空?」

「第一[19]義名[20]涅槃。涅槃,涅槃空,非常非滅故。何以故?性自爾。是名第一義空。」

「何等為有為空?」

「有為法名欲界、色界、無色界。欲界,欲界空;色界,色界空;無色界,無色界空,非常非滅故。何以故?性自爾。是名有為空。」

「何等為無為空?」

「無為法名[21]為無生相、無住相、無滅相。無為法,無為法空,非常非滅故。何以故?性自爾。是名無為空。」

「何等為畢竟空?」

「畢竟名諸法至竟不可得,非常非滅故。何以故?性自爾。是名畢竟空。」

「何等為無始空?」

「若法初來處不可得,非常非滅故。何以故?性自爾。是[1]名無始空。」

「何等為散空?」

「散名諸法無滅,非常非滅故。何以故?性自爾。是[*]名散空。」

「何等為性空?」

「一切法性,若有為法性,若無為法性,是性非聲聞、辟支佛[2]所作,非佛所作,亦非餘人所作。是性,性空,非常非滅故。何以故?性自爾。是名性空。」

「何等為自相空?」

「自相[3]名色——壞相,受——受相,想——取相,行——作相,識——識相;如是等有為[4]法,無為法各[5]各自相空,非常非滅故。何以故?性自爾。是名自相空。」

「何[6]等為諸法空?」

「諸法名色、受、想、行、識,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眼界、色界、眼識界,乃至意界、法界、意識界。是諸法、[7]諸法空,非常非滅故。何以故?性自爾。是為諸法空。」

「何等為不可得空?」

「[8]求諸法不可得。是不可得空,非常非滅故。何以故?性自爾。是名不可得空。」

「何等為無法空?」

「若法無,是亦空,非常非滅故。何以故?性自爾。是名無法空。」

「何等為有法空?」

「有法名諸法和合中有自性相。是有法空,非常非滅故。何以故?性自爾。是名有法空。」

「何等為無法有法空?」

「諸法中無法,諸法和合中有自性相。是無法有法空,非常非滅故。何以故?性自爾。是名無法有法空。」

「復次,須菩提!法法相空,無法無法相空,自法自法相空,他[9]法他[*]法相空。」

「何等名法法相空?」

「法名五眾,五眾空,是名[10]法法相空。」

「何等[11]名無法無法相空?」

「無法名無為法,是名無法無法[12]相空。」

「何等名自法自[13]法空?」

「諸法自法空,是空非智作,非見作,是名自法自[*]法空。」

「何等名他法他[*]法空?」

「若佛出、若佛未出,法住、法相、法[14]位、法性、如、實際;過此諸法空,是名他法他法空。」

「是名菩薩摩訶薩摩訶衍。」

[*]【論】

問曰:

是經名為般若波羅蜜,又佛命須菩提為菩薩說般若波羅蜜,須菩提應問般若波羅蜜,佛亦應答般若波羅蜜;今須菩提何以乃問摩訶衍,佛亦答摩訶衍?

答曰:

般若波羅蜜、摩訶衍一義,但名字異;若說般若波羅蜜、說摩訶衍,無咎。摩訶衍名佛道,行是法得至佛,所謂六波羅蜜;六波羅蜜中第一大者,般若波羅蜜;如「後品」佛種種說大因緣。

若說般若波羅蜜,則攝六波羅蜜;若說六波羅蜜,則具說菩薩道,所謂從初發意,乃至得佛。譬如王來,必有營從,雖不說從者,當知必有。摩訶衍亦如是,菩薩初發意所行,為求佛道故,所修[15]集善法,隨可度眾生所說種種法,所謂《本起經》、《斷一切眾生疑經》、《華手經》、《法華經》、《雲經》、《大雲經》、《法雲經》、《彌勒問經》、《六波羅蜜經》、《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如是等無量無邊阿僧祇經,或佛說,或化佛說,或大菩薩說,或聲聞說,或諸得道天說。是事和合,皆名摩訶衍。

此諸經中,般若波羅[16]蜜最大[17]故,說摩訶衍即[18]知已說般若波羅蜜。諸餘助道法,無般若波羅蜜和合,則不能至佛;以是故,一切助道法皆是般若波羅蜜,如後品[19]中佛語須菩提:「汝說摩訶衍,不異般若波羅蜜。」

問曰:

若爾者,初何以不先說「摩訶衍」?

答曰:

我上說般若波羅蜜最大,故應先說。

又佛意欲說「摩訶般若波羅蜜」,放大光明。十方諸菩薩各自問佛:「今何以有是光明?」諸佛[20]各答言:「娑婆世界有佛,名釋迦[21]牟尼,欲說般若波羅蜜。」彼諸菩薩及諸天人,和合而來。

舍利弗問佛:「世尊!云何菩薩摩訶薩欲知一切法,習行般若波羅蜜?」

又佛初品中種種讚般若波羅蜜功德:「若欲得是者,當學般若波羅蜜。」

有如是等因緣故,應初說「般若波羅蜜」。

佛命須菩提:「汝為諸菩薩說般若波羅蜜!」須菩提謙言:「菩薩空但有名。」後言:「能如是解,了知菩薩相,即是行般若波羅蜜。」既知是已,問菩薩句義,次有摩訶薩義;摩訶薩義中,有大莊嚴、摩訶衍。如勇夫雖有種種器[22]杖莊嚴,不乘[23]駛馬,則無能為。

是「大乘」,天竺語名「摩訶衍」。

諸佛斷法愛故,又明般若波羅蜜義無異故,佛不訶。以是故,須菩提更作異名,問摩訶衍。

問曰:

如摩訶衍序中說:「從初發心乃至佛道,為佛道故集一切善法,皆名摩訶衍。」今何以但說「六波羅蜜為摩訶衍」?

答曰:

如先[24]說:「般若波羅蜜,則說六波羅蜜;說六波羅蜜,則攝一切善法。」以是故,不應作是問:「諸善法多,何以但說六波羅蜜?」

復次,摩訶衍,初發心作願乃至後方便,等六波羅蜜;是諸法雖不名為波羅蜜,然義皆在六波羅蜜中。如初發心作願、大悲等,心力大故,名毘梨耶波羅蜜;捨小利、取大乘,名般若波羅蜜;方便即是智慧,智慧淳淨故,變名「方便」。教化眾生、淨佛[*]世界等,皆在六波羅蜜中,隨義相攝。

問曰:

若爾者,後何以更說「十八空、百八三昧等,名摩訶衍」?

答曰:

六波羅蜜是摩訶衍體,但後廣分別其義。如十八空、四十二字等,是般若波羅蜜義;百八三昧等,是禪波羅蜜義。以是故初說六波羅蜜。

問曰:

何以故正[1]說六波羅蜜,不多不少?

答曰:

佛為法王,隨眾生可度,或時略說一、二、三、四;或時廣說,如《賢劫經》八萬四千波羅蜜。

復次,六道眾生皆受身心苦惱,如地獄眾生[2]拷掠苦,畜生中相殘害苦,餓鬼中飢餓苦,人中求欲苦,天上離所[3]愛欲時苦,阿修羅道鬪諍苦;菩薩生大悲心,欲滅六道眾生苦故,生六波羅蜜。

以是故說六波羅蜜,不多不少。

問曰:

檀波羅蜜有種種相,此中佛何以但說五相,所謂「用薩婆若相應心,捨內、外物,是福共一切眾生,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用無所得故」?何以不說「大慈[4]悲心,供養諸佛,及神通、布施」等?

答曰:

是五種相中,攝一切布施。「相應薩婆若心布施」者,此緣佛道,依佛道。「捨內外」者,則捨一切諸煩惱。「共眾生」者,則是大悲心。「迴向」者,以此布施,但求佛道,不求餘報。「用無所得故」者,得諸法實相般若波羅蜜氣分故,檀波羅蜜非誑非倒,亦無窮盡。

問曰:

若爾者,則不須五種相,但說「薩婆若相應心」則足!

答曰:

此事可爾!但以眾生不知云何應薩婆若心布施義故,是故以四事分別其義。

「應薩婆若心」者,以菩薩心求佛薩婆若,作緣、作念、繫心。持是布施,欲得薩婆若果,不求[5]今世因緣、名聞、恩分等,亦不求後世轉輪聖王、天王富貴處;為度眾生故,不求涅槃,但欲具一切智等諸佛法,為盡一切眾生苦故,是名「應薩婆若心」。

「內、外物」者,內名頭、腦、骨、髓、血、肉等,難捨故在初說;外物者,國土、妻子、七寶、飲食等。

「共一切眾生」者,是布施福德果報,與一切眾生共用;譬[6]如大家種穀,與人共食。菩薩福德果報,一切眾生皆來依附;譬如好菓樹,眾鳥歸集。

「迴向」者,是福德邊,不求餘報,但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問曰:

先言「應薩婆若心」,後言「迴向」,有何等異?

答曰:

「應薩婆若心」,為起[7]諸福德因緣;「迴向」者,不求餘報,但求佛道。

復次,「薩婆若相應心」,為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施;如先義說:「薩婆若為主,一切功德皆為薩婆若。」讚佛智慧有二種:一者、無上正智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二者、一切種智名「薩婆若」。

「用無所得」者,以般若波羅蜜心布施,順諸法實相而不虛誑。如是等說檀波羅蜜義。

問曰:

尸羅波羅蜜則總一切戒法,譬如大海總攝眾流;所謂不飲酒、不過中食、不杖加眾生等,是事十善中不攝,何以但說十善?

答曰:

佛總相說六波羅蜜,十善為總相戒,別相有無量戒。不飲酒、不過中食,入不貪中;杖不加眾生等,入不瞋中;餘[8]道隨義相從。戒名身業、口業,七善道所攝。十善道及初後,如發心欲殺,是時作方便——惡口,鞭打、繫縛、斫刺,乃至垂死,皆屬於初;死後剝皮、食噉、割截、歡喜,皆名後;奪命是本體;此三事和合,總名殺不善[*]道。以是故知說十善道則攝一切戒。

復次,是菩薩生慈悲心,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布施利益眾生,隨其所須,皆給與之;持戒不惱眾生,不加諸苦,常施無畏。十善業道為根本,餘者是不惱眾生遠因緣。戒律為今世取涅槃故,婬欲雖不惱眾生,心繫縛故為大罪;以是故,戒律中婬欲為初。白衣,不殺戒在前,為求福德故。菩薩不求今世涅槃,於無量世中往[9]返生死,修諸功德。十善[10]道為舊戒,餘律[11]儀為客。

復次,若佛出好世,則無此戒律;如釋迦文佛,雖在惡世,十二年中亦無此戒,以是故知是客。

復次,有二種戒:有佛時,或有、或無;十善,有佛、無佛常有。

復次,戒律中戒,雖復[12]細微,懺則清淨;犯十善戒,雖復懺悔,三惡道罪不除。如比丘殺畜生,雖復得悔,罪報猶不除。

如是等種種因緣故,但說十善業道。

亦自行,亦教他人,名為尸羅波羅蜜。十善道:七事是戒,三為守[13]護故,通名為尸羅波羅蜜。

餘波羅蜜亦如是,隨義分別;如初品中「六波羅蜜」論[14]議廣說。

是經名《般若波羅蜜》,般若波羅蜜名捨離相;以是故,一切法中皆用無所得故。

問曰:

若用有所得集諸善法猶尚為難,何況用無所得!

答曰:

若得是無所得智慧,是時能妨善行,或生邪疑;若不得是無所得智慧,是時無所妨,亦不生邪疑!佛亦不稱著心取相行諸善道。何以故?虛誑住世間,終歸於盡。若著心修善,破者則易;若著空生悔,還失是道!譬如火起草中,得水則滅;若水中生火,則無物能滅。初習行著心取相菩薩,修福德,如草生火,易可得滅;若體得實相菩薩,以大悲心行眾行,難可得破,如水中[1]生火,無能滅者。以是故,雖用無所得心行眾行,心亦不弱,不生疑悔。

是名略說六波羅蜜義。廣說如「初品」中,一一波羅蜜皆具足。

十八空者,六波羅蜜中說般若波羅蜜義,不著諸法。所以者何?以十八空故。「十八空」論議,如初品中,佛告舍利弗:「菩薩摩訶薩欲住十八空,當學般若波羅蜜。」彼義,應此中廣說。

問曰:

十八空,內空等後皆言「非常非滅故」,此義云何?

答曰:

若人不習此空,必[*]墮二邊,若常、若滅。所以者何?若諸法實有,則無滅義,[*]墮常中。如人出一舍入一舍,眼雖不見,不名為無;諸法亦爾,從未來世入現在世,現在世入過去世,如是則不滅。

行者以有為患,用空破有;心復貴空,著於空者,則墮斷滅。以是故,行是空以破有,亦不著空;離是二邊,以中道行是十八空,以大悲心為度眾生,是故十八空後皆言非常非滅,是名摩訶衍。若異此者,則是戲論狂人,於佛法中空無所得;如人於珍寶聚中取水精珠,眼見雖好,價無所直。

問曰:

若十八空已攝諸空,何以[2]更說四空?

答曰:

十八空中,現空盡攝。諸佛有二種說法:或初[3]略後廣,或初廣後略。初略後廣,為解義故。初廣後略,為[4]易持故。或為後會眾生略說其要,或以偈頌。今佛前廣說十八空,後略說四空相。

「法法相空」者,一切法中,法相不可得;如色中,色相不可得。復次,法中不生法故,名為「法法空」。

「無法無法空」者,無為法名「無法」。何以故?相不可得故。

問曰:

佛以三相說無為法,云何言「無相」?

答曰:

不然!破生故言「無生」,破住故言「無住」,破滅故言「無滅」,皆從生、住、滅邊有此名,更無別無生、無滅法。是名「無法無法空」。是義,如「無為空」中說。

「自法自法空」者,「自法」名諸法自性。自性有二種:一者、如世間法,地堅性等;二者、聖人知如、法性、實際。此法空。所以者何?不由[5]智見知故有二性空,如先說。

問曰:

如、法性、實際,無為法中已攝,何以[6]復更說?

答曰:

觀時分別,說五眾實相:法性、如、實際;又非空智慧觀故[7]令空,性自爾。

問曰:

如色,是自法;識,為他法。此中何以說「如、法性、實際,有佛、無佛常住,過是名為他法空」?

答曰:

有人未善斷見結故,處處生著。是人聞是如、法性、實際,謂「過是已,更有餘法」;以是故說「過如、法性、實際亦空」。

大智度論卷第四十六
↑回到頂端↑
#2229879 - 2024-02-14 12:52:22 大智度論卷第四十七 [Re: yichinyichin]
yichinyichin 離線
飛龍在天
註冊: 2023-12-15
文章數: 485
大智度論釋摩訶衍品第十八之餘(卷四十七)

龍樹菩薩造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經】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摩訶衍,所謂名首楞嚴三昧,寶印三昧,師子遊戲三昧,妙月三昧,月幢相三昧,出諸法[13]三昧,觀頂三昧,畢法性三昧,畢幢相三昧,金剛三昧,入[14]法印三昧,三昧王安立三昧,放光三昧,力進三昧,高出三昧,必入[15]辯才三昧,釋名字三昧,觀方三昧,陀羅尼印三昧,無誑三昧,攝諸法海三昧,遍覆虛空三昧,金剛輪三昧,[16]斷寶三昧,能照三昧,不求三昧,無住三昧,無心三昧,淨燈三昧,無邊明三昧,能作明三[17]昧,普照明三昧,堅淨諸三昧三昧,無垢明三昧,歡喜三昧,電光三昧,無盡三昧,威德三昧,離盡三昧,不動三昧,不退三昧,日燈三昧,月淨三昧,淨明三昧,能作明三昧,作行三昧,知相三昧,如金剛三昧,心住三昧,普明三昧,安立三昧,寶[18]聚三昧,妙法印三昧,法等三昧,斷喜三昧,到法頂三昧,能散三昧,分別諸法句三昧,字等相三昧,離字三昧,斷緣三昧,不壞三昧,無種相三昧,無處行三昧,離曚昧三昧,無去三昧,不變異三昧,度緣三昧,集諸功德三昧,住無心三昧,[19]妙淨華三昧,覺意三昧,無量[20]辯三昧,無等等三昧,度諸法三昧,分別諸法三昧,散疑三昧,無住處三昧,一莊嚴三昧,生行三昧,一行三昧,不一行三昧,[21]妙行三昧,達一切有底散三昧,入名語三昧,離音聲字語三昧,然炬三昧,淨相三昧,破相三昧,一切種妙足三昧,不喜苦樂三昧,無盡相三昧,[22]陀羅尼三昧,攝諸邪正相三昧,滅憎愛三昧,逆順三昧,淨光三昧,堅固三昧,滿月淨光三昧,大莊嚴三昧,能照一切[23]世三昧,三昧等三昧,攝一切有諍無諍三昧,不樂一切住處三昧,如住定三昧,壞身衰三昧,壞語如虛空三昧,離著虛空不染三昧。

「云何名首楞嚴三昧?知諸三昧行處,是名首楞嚴三昧。云何名寶印三昧?住是三昧能印諸三昧,是名寶印三昧。云何名師子遊戲三昧?住是三昧能遊戲諸三昧中如師子,是名師子遊戲三昧。云何名妙月三昧?住是三昧能照諸三昧如淨月,是名妙月三昧。云何名月幢相三昧?住是三昧能持諸三昧相,是名月幢相三昧。云何名出諸法三昧?住是三昧能出生諸三昧,是名出諸法三昧。云何名觀頂三昧?住是三昧能觀諸三昧頂,是名觀頂三昧。云何名畢法性三昧?住是三昧決定知法性,是名畢法性三昧。云何名畢幢相三昧?住是三昧能持諸三昧幢,是名畢幢相三昧。云何名金剛三昧?住是三昧能破諸三昧,是名金剛三昧。云何名入法印三昧?住是三昧入諸法印,是名入法印三昧。云何名三昧王安立三昧?住是三昧,一切諸三昧中安立住如王,是名三昧王安立三昧。云何名放光三昧?住是三昧,能放光照諸三昧,是名放光三昧。云何名力進三昧?住是三昧於諸三昧能作力勢,是名力進三昧。云何名高出三昧?[1]住是三昧能增長諸三昧,是名高出三昧。云何名必入[*]辯才三昧?住是三昧能[*]辯說諸三昧,是名必入[*]辯才三昧。云何名釋名字三昧?住是三昧能釋諸三昧名字,是名釋名字三昧。云何名觀方三昧?住是三昧能觀諸三昧方,是名觀方三昧。云何名陀羅尼印三昧?住是三昧持諸三昧印,是名陀羅尼印三昧。云何名無誑三昧?住是三昧於諸三昧[2]不欺誑,是名[3]無誑三昧。云何名攝諸法[4]海三昧?住是三昧能攝諸三昧如大海水,是名攝諸法[*]海三昧。云何名遍覆虛空三昧?住是三昧遍覆諸三昧如虛空,是名遍覆虛空三昧。云何名金剛輪三昧?住是三昧能持諸三昧分,是名金剛輪三昧。云何名斷寶三昧?住是三昧斷諸三昧煩惱垢,是名斷寶三昧。云何名能照三昧?住是三昧能以光明顯照諸三昧,是名能照三昧。云何名不求三昧?住是三昧無法可求,是名不求三昧。云何名無住三昧?住是三昧一切三昧中不見法住,是名無住三昧。云何名無心三昧?住是三昧心心數法不行,是名無心三昧。云何名淨燈三昧?住是三昧於諸三昧中作明如燈,是名淨燈三昧。云何名無邊明三昧?住是三昧與諸三昧作無邊明,是名無邊明三昧。云何名能作明三昧?住是三昧即時能為諸三昧作明,是名能作明三昧。云何名普[5]照明三昧?住是三昧即能照諸三昧門,是名普照明三昧。云何名堅淨諸三昧三昧?住是三昧能堅淨諸三昧相,是名堅淨諸三昧三昧。云何名無垢明三昧?住是三昧能除諸三昧垢,亦能照一切三昧,是名無垢明三昧。云何名歡喜三昧?住是三昧能受諸三昧喜,是名歡喜三昧。云何名電光三昧?住是三昧照諸三昧如電光,是名電光三昧。云何名無盡三昧?住是三昧於諸三昧不見盡,是名無盡三昧。云何名威德三昧?住是三昧於諸三昧威德照[6]然,是名威德三昧。云何名離盡三昧?住是三昧不見諸三昧盡,是名離盡三昧。云何名不動三昧?住是三昧令諸三昧不動不戲,是名不動三昧。云何名不退三昧?住是三昧能不見諸三昧退,是名不退三昧。云何名日燈三昧?住是三昧放光照諸三昧門,是名日燈三昧。云何名月淨三昧?住是三昧能除諸三昧闇,是名月淨三昧。云何名淨明三昧?住是三昧於諸三昧得四無礙智,是名淨明三昧。云何名能作明三昧?住是三昧,於諸三昧門[7]能作明,是名能作明三昧。云何名作行三昧?住是三昧能令諸三昧各有所作,是名作行三昧。云何名知相三昧?住是三昧見諸三昧知相,是名知相三昧。云何名如金剛三昧?住是三昧能貫達諸法,亦不見達,是名如金剛三昧。云何名心住三昧?住是三昧,心不動不轉不惱,亦不念有是心,是名心住三昧。云何名普明三昧?住是三昧普見諸三昧明,是名普明三昧。云何名安立三昧?住是三昧,於諸三昧安立不動,是名安立三昧。云何名寶聚三昧?住是三昧普見諸三昧如見寶聚,是名寶聚三昧。云何名妙法印三昧?住是三昧能印諸三昧,以無印印故,是名妙法印三昧。云何名法等三昧?住是三昧觀諸法等、無法不等,是名法等三昧。云何名斷喜三昧?住是三昧斷一切法中喜,是名斷喜三昧。云[8]何名到法頂三昧?住是三昧滅諸法闇,亦在諸三昧上,[9]是名到法頂三昧。云何名能散三昧?住是三昧中能破散諸法,是名能散三昧。云何名分別諸法句三昧?住是三昧[10]能分別諸三昧諸法句,是名分別諸法句三昧。云何名字等相三昧?住是三昧得諸三昧字等,是名字等相三昧。云何名離字三昧?住是三昧,諸三昧中乃至不見一字,是名離字三昧。云何名斷緣三昧?住是三昧斷諸三昧緣,是名斷緣三昧。云何名不壞三昧?住是三昧不得諸法變異,是名不壞三昧。云何名無種相三昧?住是三昧不見諸法種種,是名無種相三昧。云何名無處行三昧?住是三昧不見諸三昧處,是名無處行三昧。云何名離曚昧三昧?住是三昧離諸三昧微闇,是名離[1]曚昧三昧。云何名無去三昧?住是三昧不見一切三昧去相,是名無去三昧。云何名不變異三昧?住是三昧不見諸三昧變異相,是名不變異三昧。云何名度緣三昧?住是三昧度一切三昧緣境界,是名度緣三昧。云何名集諸功德三昧?住是三昧集諸三昧功德,是名集諸功德三昧。云何名住[2]無心三昧?住是三昧於諸三昧心不入,是名住無心三昧。云何名淨[3]妙華三昧?住是三昧令諸三昧得淨妙如華,是名淨妙華三昧。云何名覺意三昧?住是三昧,諸三昧中得七覺分,是名覺意三昧。云何名無量[*]辯三昧?住是三昧,於諸法中得無量[*]辯,是名無量[*]辯三昧。云何名無等等三昧?住是三昧,諸三昧中得無等[4]等相,是名無等等三昧。云何名度諸法三昧?住是三昧,度一切[5]三昧,是名度諸法三昧。云何名分別諸法三昧?住是三昧,諸三昧及諸法分別見,是名分別諸法三昧。云何名散疑三昧?住是三昧得散諸[6]法疑,是名散疑三昧。云何名無住處三昧?住是三昧不見諸法住處,是名無住處三昧。云何名一莊嚴三昧?住是三昧終不見諸法二相,是名一莊嚴三昧。云何名生行三昧?住是三昧不見諸行生,是名生行三昧。云何名一行三昧?住是三昧不見諸三昧此[7]岸、彼[*]岸,是名一行三昧。云何名不一行三昧?住是三昧不見諸三昧一相,是名不一行三昧。云何名妙行三昧?住是三昧不見諸三昧[8]二相,是名妙行三昧。云何名達一切有底散三昧?住是三昧入一切有一切三昧,智慧通達亦無所達,是名達一切有底散三昧。云何名入名語三昧?住是三昧入一切三昧名語,是名入名語三昧。云何名離音聲字語三昧?住是三昧不見諸三昧[9]音聲字語,是名離音聲字語三昧。云何名然炬三昧?住是三昧威德照明如炬,是名然炬三昧。云何名淨相三昧?住是三昧淨諸三昧相,是名淨相三昧。云何名破相三昧?住是三昧不見諸三昧相,是名破相三昧。云何名一切種妙足三昧?住是三昧一切諸三昧種皆具足,是名一切種妙足三昧。云何名不喜苦樂三昧?住是三昧不見諸三昧苦樂,是名不喜苦樂三昧。云何名無盡相三昧?住是三昧不見諸三昧盡,是名無盡相三昧。云何名[10]陀羅尼三昧?住是三昧能持諸三昧,是名[*]陀羅尼三昧。云何名攝諸邪正相三昧?住是三昧於諸三昧不見邪正相,是名攝諸邪正相三昧。云何名滅憎愛三昧?住是三昧不見諸三昧憎愛,是名滅憎愛三昧。云何名逆順三昧?住是三昧,不見諸法、諸三昧逆順,是名逆順三昧。云何名淨光三昧?住是三昧不得諸三昧明垢,是名淨光三昧。云何名堅固三昧?住是三昧不得諸三昧不堅固,是名堅固三昧。云何名滿月淨光三昧?住是三昧諸三昧滿足如月十五日,是名滿月淨光三昧。云何名大莊嚴三昧?[11]住是三昧大莊嚴成就諸三昧,是名大莊嚴三昧。云何名能照一切世三昧?住是三昧,諸三昧及一切法能照,是名能照一切世三昧。云何名三昧等三昧?住是三昧於諸三昧不[12]得定亂相,是名三昧等三昧。云何名攝一切有諍無諍三昧?住是三昧能使諸三昧不分別有諍無諍,是名攝一切有諍無諍三昧。云何名不樂一切住處三昧?住是三昧不見諸三昧依處,是名不樂一切住處三昧。云何名如住定三昧?住是三昧不過諸三昧如相,是名如住定三昧。云何名壞身衰三昧?住是三昧不得身相,是名壞身衰三昧。云何名壞語如虛空三昧?住是三昧不見諸三昧語業如虛空,是名壞語如虛空三昧。云何名離著虛空不染三昧?住是三昧見諸法如虛空無礙亦不染,[13]是名離著虛空不染三昧。

「須菩提!是名菩薩摩訶薩摩訶衍。」

【論】

釋曰:

上以十八空釋般若波羅蜜,今以百八三昧釋禪波羅蜜。

百八三昧,佛自說其義,是時人利根故,皆得信解;今則不然,論者[15]重釋其義,令得易解。

首楞嚴三昧者,秦言健相,分別知諸三昧行相多少深淺,如大將知諸兵力多少。

復次,菩薩得是三昧,諸煩惱魔及魔人無能壞者;譬如轉輪聖王主兵寶將,所[1]往至處無不降伏。

寶印三昧者,能印諸三昧。於諸寶中[2]法寶是[3]實寶,今世、後世乃至涅槃,能為利益。如經中說:「佛語比丘:『為汝說法,[4]所[5]說法者,所謂法印。』」法印,即是寶印,寶印即是三解脫門。

復次,有人言:三法印名為寶印三昧,一切法無我,一切作法無常,寂滅涅槃——是三法印,一切人天無能如法壞者。入是三昧,[7]能三種觀諸法,[8]是名寶印。

復次,般若波羅蜜是寶,是相應三昧名印,是名寶印。

師子遊戲三昧者,菩薩得是三昧,於一切三昧中,出入、遲速皆得自在。譬如眾獸戲時,若見師子,率皆怖懾;師子戲時,自在無所畏難。

復次,師子戲時,於諸群獸,強者則殺,伏者則放;菩薩亦如[9]是,得是三昧,於諸外道,強者破之,信者度之。

復次,師子遊戲者,如初品中說。菩薩入是三昧中,地為六反震動;[10]令一切十方[11]世界地獄湯[12]冷,盲者得視,聾者得聽等。

妙月三昧者,如月滿清淨,無諸翳障,能除夜闇;此三昧亦如是,菩薩入是三昧,能除諸法邪見、無明闇蔽等。

月幢相[13]三昧者,如大軍將[14]幢以寶作月像,見此幢相,人皆隨從;菩薩入是三昧中,諸法通達無礙,皆悉隨從。

出諸法三昧者,菩薩得是三昧,令諸三昧增長;譬如時雨,林木茂盛。

觀頂三昧者,入是三昧中,能遍見諸三昧;如住山頂,悉見眾物。

畢法性三昧者,法性無量無二,難可執持;入是三昧,必能得定相。譬如虛空,無能住者;得神足力,則能處[15]之。

畢幢相三昧者,入是三昧,則於諸三昧最為尊長;譬如軍將得幢,表其[16]大相。

金剛三昧者,譬如金剛,無物不陷。此三昧亦如是,於諸法無不通達,令諸三昧各得其用;如[17]車?、瑪瑙、琉璃,唯金剛能穿。

入法印三昧者,如人入安隱國,有印得入,無印不得入;菩薩得是三昧,能入諸法實相中,所謂諸法畢竟空。

三昧王安立三昧者,譬如大王安住正殿,召諸群臣,皆悉從命。菩薩[18]入三昧[19]王,放大光明,請召十方,無不悉集;又遣化佛,遍至十方。安立者,譬如國王安處正殿,身心坦然,無所畏懼。

放光三昧者,常修[20]火一切入故,生神通力,隨意放種種色光,隨眾生所樂,若熱、若冷、若不熱不冷。照諸三昧者,光明有二種:一者、色光,二者、智慧光。住是三昧中,照諸三昧,無有邪見、無明等。

力進三昧者,先於諸法中得信等五種力,然後於諸三昧中得自在力。又雖住三昧,而常能神通變化,度諸眾生。

高出三昧者,菩薩入是三昧,所有福德智慧皆悉增長;諸三昧性,從心而出。

必入辯才三昧者,四無礙中,辭、辯相應三昧;菩薩得是三昧,悉知眾生語言次第,及經書名字等,悉能分別無礙。

釋名字三昧者,諸法雖空,以名字辯諸法義,令人得解。

觀方三昧者,於十方眾生,以慈悲憐愍,平等心觀。復次,方者,[21]循道理名為得方;是三昧力故,於諸三昧得其道理,出入自在無礙。

陀羅尼印三昧者,得是三昧者,能得分別諸三昧皆有陀羅尼。

無誑三昧者,有三昧生愛、恚、無明、邪見等,是三昧於諸三昧都無[22]迷悶之事。

攝諸法[23]海三昧者,[24]如一切眾流皆歸於海,三乘法皆入是三昧中亦如是。

又諸餘三昧皆入是三昧中,如四禪、四無色中攝諸解脫、九次第等,皆入其中。

遍覆虛空三昧者,是虛空無量無邊;是三昧力,悉能遍覆虛空;或結[25]加趺坐、或放光明、或以音聲充滿其中。

金剛輪三昧者,如真金剛輪,所往無礙;得是三昧者,於諸法中所至無礙。

復次,能分別諸三昧分界,故名輪;[26]輪,分界也。

斷寶三昧者,如有寶能淨治諸寶;是三昧亦如是,能除諸三昧煩惱垢。五欲垢易遣,諸三昧垢難[27]却。

能照三昧者,得是三昧,能以十種智慧照了諸[28]法;譬如日出照閻浮提,事皆顯了。

不求三昧者,觀諸法如幻化,三界愛斷故,都無所求。

無住三昧者,是三昧名無[29]住三昧;住是三昧中,觀諸法念念無常,無有住時。

無心三昧者,即是滅盡定,或無[30]想定。何以故?佛自說因緣:「入是三昧中,諸心心數法不行。」

淨燈三昧者,燈名智慧燈,諸煩惱名垢;離是垢,慧則清淨。

無邊明三昧者,無邊名無量無數。明有二種:一者、度眾生故,身放光明;二者、分別諸法總相、別相故,智慧光明。得是三昧,能照十方無邊[*]世界及無邊諸法。

能作明三昧者,於諸法能為作明,如闇中然炬。

普照明三昧者,如轉輪聖王寶珠,於軍眾外,四邊[31]各照一由旬;菩薩得是三昧,普照諸法種種門。

堅淨諸三昧三昧者,菩薩得是三昧力故,令諸三昧清淨堅牢。

無垢明三昧者,三解脫門相應三昧;得是三昧,離一切三昧垢,離一切無明、愛等,亦能照一切諸三昧。

歡喜三昧者,得是三昧,於[1]諸法生歡喜樂。何者是?

有人言:初禪是。如佛說有四修定:一者、修是三昧,得現在歡喜樂;二者、修定得知見,見眾生生死;三者、修定得智慧分別;四者、修定得漏盡。

復次,得是三昧,生無量無邊法歡喜樂。

電光三昧者,如電暫現,行者得路;得是三昧者,無始世界來失道還得。

無盡三昧者,得是三昧,滅諸法無常等相,即入不生不滅。

威德三昧者,菩薩得是三昧,威德莊嚴。

離盡三昧者,菩薩得[2]是三昧,無量阿僧祇劫善本功德[3]必得,果報不失故。

不動三昧者,有人言:第四禪是不動。欲界中五欲故動,初禪中覺觀故動,二禪中喜多故動,三禪中樂[4]多故動,四禪離出入息無諸動相故不動。

有人言:四無色定是不動,離諸色故。

有人言:滅盡定是不動,離心心數法故。

有人言:知諸法實相,畢竟空智慧相應三昧故不動。得是三昧已,於一切三昧、一切法,都不戲論。

不退三昧者,住是三昧,不見諸三昧退。

[5]論者言:菩薩住是三昧常不退轉,即是阿鞞跋致智慧相應三昧。不退者,不墮頂,如「不墮頂」義中說。

日燈三昧者,得是三昧,能照一切諸法種種門及諸三昧;譬如日出能照一切閻浮提。

月淨三昧者,如月從十六日漸減,至三十日[6]都盡;凡夫人亦如是,諸善功德漸漸[7]減盡,墮三惡道。如月從一日漸漸增長,至十五日光明清淨;菩薩亦如是,得是三昧,從發心來,世世漸增善根,乃至得無生法忍,[8]授記,智慧清淨,利益眾生。[9]又能破諸三昧中無明。

淨明三昧者,明名慧,垢為礙。得是三昧者,於諸法無障礙;以是故,佛於此說:「住是三昧中,得四無礙智。」

問曰:

佛何以獨於此中說四無礙智?

答曰:

於三昧中無覺觀心,所可樂說與定相違,是事為難!此三昧力故,得四無礙智。「四無礙智」義,如先說。

能作明三昧者,明即是智慧,諸智慧中,般若智慧最第一;[10]是般若相應三昧能作明。

作行三昧者,得是三昧力,能發起先所得諸三昧。

[11]知相三昧者,得是三昧,見一切諸三昧中有實智慧相。

如金剛三昧者,得是三昧,[12]以智慧能通達一切諸法,亦不見通達,用無所得故。

問曰:

三種三昧,何以皆言「金剛」?

答曰:

初言「金剛」,中言「金剛輪」,後言「如金剛」。

「如金剛三昧」,佛說能貫穿一切諸法,亦不見[13]是金剛三昧能通達諸三昧。「金剛輪三昧」者,得是三昧,[14]即能持諸三昧輪。是皆佛自說義。

論者言:「如金剛三昧」者,能破一切諸煩惱結使無有遺餘;譬如釋提桓因,手執金剛破阿修羅軍。即是學人末後心,從是心次第[15]得三種菩提;聲聞菩提、辟支佛菩提、佛無上菩提。「金剛三昧」者,能破一切諸[16]法,入無餘涅槃,更不受有;譬如真金剛,能破諸山,令滅盡無餘。「金剛輪」者,此三昧能破一切諸法,無遮無礙;譬如金剛輪轉時,無所不破,無所障礙。

復次,初、金剛,二、金剛輪,三、如金剛,名[17]字分別,佛說其義亦異;論者釋其因緣亦異,不應致難。

心住三昧者,心相輕疾,遠逝無形,難制難持,常是動相;如獼[18]猴子,又如[19]掣電,亦如蛇舌。得是三昧故,能攝令住;乃至天欲,心不動轉,何況人欲!

普明三昧者,得是三昧,於一切法見光明相,無[20]黑闇[21]相。如晝所見,夜亦如是;如見前,[22]見後亦爾;如見上,見下亦爾,心中無礙。修是三昧故,得天眼通,普見光明,了了無礙。善修是神通故,得成慧眼,普照諸法,所見無礙。

安立三昧者,得是三昧[23]者,一切諸功德善法中安立牢固;如須彌山在大海,安立不動。

寶聚三昧者,得是三昧,所有國土悉成七寶。

問曰:

此是肉眼所見?禪定所見?

答曰:

天眼、肉眼皆能見。何以故?外六塵不定故;行者常修習禪定,是故能轉本相。

妙法印三昧者,妙法名諸佛菩薩[24]深功德智慧;得是三昧,得諸深妙功德智慧。

法等三昧者,等有二種:眾生等、法等。法等相應三昧,名為法等。

斷喜三昧者,得是三昧,觀諸法無常、苦、空、無我、不淨等,心生厭離;[25]十想中,一切世間不可樂想相應三昧[26]是。

到法頂三昧者,法名菩薩法,所謂六波羅蜜;到般若波羅蜜中,得方便力,到法山頂。得是三昧,能住是法山頂,諸無明煩惱不能動搖。

能散三昧者,得是三昧,能破散諸法;散空相應三昧是。

分別諸法句三昧者,得是三昧,能分別一切諸法語言字句,為眾生說辭無滯礙,樂說相應三昧是。

字等相三昧者,得是三昧,觀諸字諸語皆悉平等;呵[1]詈、讚歎,無有憎愛。

離字三昧者,得是三昧,不見字在義中,亦不見[2]義在字中。

斷緣三昧者,得是三昧,若內若外,樂中不生喜,苦中不生瞋,不苦不樂中不[3]生捨心。於此三[4]受遠離不著,心則歸滅;心若滅,緣亦斷。

不壞三昧者,緣法性畢竟空相應三昧,戲論不能破,無常不能轉,先已壞故。

無[5]種三昧者,得是三昧,不見諸法種種相,但見一相,所謂無相。

無處行三昧者,得是三昧,知三毒火然三界故,心不依止;涅槃畢竟空故,亦不依止。

離曚昧三昧者,得是三昧,於諸三昧中,微翳無明等悉皆除盡。

無去三昧者,得是三昧,不見一切法來去相。

不變異三昧者,得是三昧,觀一切諸法,因不變為果,如乳不變作酪;諸法皆住自相,不動故。

度緣三昧者,得是三昧,於六塵中諸煩惱盡滅,度六塵大海,亦能過一切三昧緣生智慧。

集諸功德三昧者,得是三昧,集諸功德,從信至智慧,初夜、後夜修習不息;如日月運轉,初不休息。

住無心三昧者,入是三昧中,不隨心,但隨智慧,至諸法實相中住。

淨妙華三昧者,如樹華敷開,令樹嚴飾;得是三昧,諸三昧中,開諸功德華以自莊嚴。

覺意三昧者,得是三昧,令諸三昧變成無漏,與七覺相應;譬如石汁一斤,能變千斤銅為金。

無量[*]辯三昧者,即是樂說辯。得是三昧力故,乃至樂說一句,無量劫而不窮盡。

無等等三昧者,得是三昧,觀一切眾生皆如佛,觀一切法皆同佛法;無等等般若波羅蜜相應是。

度諸法三昧者,得是三昧,入三解脫門,過出三界,度三乘眾生。

分別諸法三昧者,即是分別慧相應三昧。得是三昧,分別諸法善、不善,有漏、無漏,有為、無為等相。

散疑三昧者,有人言:即是見諦道中無相三昧;疑結,見諦智相應三昧斷故。

有人言:菩薩無生法忍相應三昧[6]是。時,一切法中疑[7]網悉斷,見十方諸佛,得一切諸法實相。

有人言:無礙解脫相應三昧是。諸佛得是三昧已,於諸法中無[8]疑,無近、無遠,皆如觀掌[9]中。

無住處三昧者,即是無受智慧相應三昧。得是三昧,不見一切諸法定有住處。

一莊嚴三昧者,得是三昧,觀諸法皆一;或一切法有相故一,或一切法無故一,或一切法空故一,如是等無量皆一。以一相智慧莊嚴是三昧,故言一莊嚴。

生行三昧者,行名觀,得是三昧,能觀種種行相、入相、住相、出相;又是行皆空,亦不可見。

一行三昧者,是三昧[10]常一行畢竟空相應三昧中,[11]更無餘行次第;如無常行中次有苦行,苦行中次有無我行。

又菩薩於是三昧,不見此岸,不見彼岸。諸三昧入相為此岸,出相為彼岸;初得相為此岸,滅相為彼岸。

不一行三昧者,與上一行相違者是,所謂諸餘觀行。

妙行三昧者,即是畢竟空相應三昧,乃至不見不[12]二相,一切戲論不能破。

達一切有底散三昧者,「有」名三有;「底」者,非有想非無想,以難到故名底。「達」者,以無漏智慧,乃至離非有[13]想非無[*]想,入無餘涅槃,三界五眾散滅。

復次,菩薩得是不生不滅智慧,一切諸有通達散壞,皆無所有。

入名語三昧者,得是三昧,識一切眾生、一切物、一切法名字,亦能以此名字語化人;一切語言,無不解了,皆有次第。

離音聲字語三昧者,得是三昧,觀一切諸法皆無音聲語言,常寂滅相。

然炬三[14]昧者,如捉炬夜行,不[15]墮險處;菩薩得是三昧,以智慧炬,於諸法中無錯、無著。

淨[16]相三昧者,得是三昧,能清淨具足莊嚴三十二相,又能如法觀諸法總相、別相,亦能觀諸法無相清淨,所謂空、無相、無作,如〈相品〉[17]是中廣說。

破相三昧者,得是三昧,不見一切法相,何況諸三昧相!得是無相三昧。

一切種妙足三昧者,得是三昧,以諸功德具足莊嚴,所謂好姓、好家、好身、好眷屬,禪定、智慧,皆悉具足清淨。

不喜苦樂三昧者,得是三昧,觀世間樂多過多患、虛妄顛倒、非可愛樂;觀世間苦如病、如箭入身,心不喜樂。以一切法虛誑故,不求其樂。何以故?異時變為苦;樂尚不喜,何況於苦!

無盡相三昧者,得是三昧,觀一切法無壞無盡。

問曰:

若爾者,云何不[*]墮常邊?

答曰:

如菩薩雖觀無常,不[*]墮滅中;若觀不盡,不[*]墮常中;此二相於諸法中皆不可得。有因緣故修行,所謂為罪福不失故言常,離著故言無常。

陀羅尼三昧者,得是三昧力故,聞持[18]等諸陀羅尼,皆自然得。

攝諸邪正相三昧者,得是三昧,不見三聚眾生,所謂正定、邪定、不定,都無所棄,一心攝取。又於諸法不見定正相、定邪相,諸法無定相故。

滅憎愛三昧者,得是三昧,可喜法中不生愛,可[1]憎法中不生瞋。

逆順三昧者,得是三昧,於諸法中逆順自在;能破諸邪逆眾生,能順可化眾生。又離著故,破一切法;善根增長故,成一切法;亦不見諸法逆順,是事亦[2]不見,以無所有故。

淨光三昧者,得是三昧,一切法中諸煩惱垢不可得;不可得故,諸三昧皆清淨。

堅固三昧者,有人言:金剛三昧是,堅固不壞故。

有人言:金剛非。所以者何?金剛亦[3]易破故。是諸法實相智相應三昧不可破如虛空,以是故言牢固。

滿月淨光三昧者,得是三昧,所言清淨,無諸錯謬。如秋時,虛空清淨,月滿、光明、涼[4]樂、可樂,無諸可惡。菩薩亦如是,修諸功德故,如月滿;破無明[5]闇故,淨智光明具足;滅愛恚等火故,清[6]涼功德具足;大利益眾生故,可樂。

大莊嚴三昧者,見十方如恒河沙等世界,以七寶華香莊嚴,佛處其中,如是等清淨莊嚴。得是三昧故,一時莊嚴諸功德;又觀此莊嚴空無所有,心無所著。

能照一切世[7]間三昧者,得是三昧故,能照三種世間:眾生世間、住處世間、五眾世間。

三昧等三昧者,得是三昧,觀諸三昧皆一等,所謂攝心相。是三昧皆[8]得因緣生,有為作法,無深淺;得是三昧,[9]皆悉平等,是名為等。與餘法亦等無異,以是故義中說,一切法中定亂相不可得。

攝一切有諍無諍三昧者,得是三昧,不見是法如是相、是法不如是相;不分別諸法有諍無諍,於一切法中通達無礙。於眾生中亦無好醜諍論,但隨眾生心行而度脫[10]之。得是三昧故,於諸三昧皆隨順不逆。

不樂一切住處三昧者,得是三昧,不樂住世間,不樂住非世間。以世間無常過故不樂;非世間中無一切法,是大可畏處,不應生樂。

如住定三昧者,得是三昧故,知一切法如實相,不見有法過是如者。「如」義,如先說。

壞身衰三昧者,血、肉、筋、骨等和合故名為身;是身多患,常[11]與[12]飢、寒、冷、熱等諍,是名身衰。得是三昧故,以智慧力,分分破壞身衰相,乃至不見不可得相。

壞語如虛空三昧者,語名內有風發,觸七處故有聲,依聲故有語。觀如是語言因緣故,能壞語言,不生我相及以愛憎。

有人言:二禪無覺觀,是壞語三昧,[13]賢聖默然故。

有人言:無色定三昧,彼中無身,離一切色故。

有人言:但是諸菩薩三昧,能破先世結業因緣不淨身而受法身,隨可度眾生種種現形。

離著虛空不染三昧者,菩薩行般若波羅蜜,觀諸法畢竟空,不生不滅,如虛空,無物可喻。鈍根菩薩著此虛空;得此三昧故,離著虛空等諸法,亦不染著是三昧。如人沒在泥中,有人挽出,[14]鎖腳為奴;[15]如有三昧能離著虛空,而復著此三昧亦如是。今是三昧能離著[16]虛空,亦自離著。

問曰:

佛多說「諸三昧」,汝何以但說「諸法」?

答曰:

佛多說果報,[17]論者合因緣果報說。譬如人觀身不淨,得不淨三昧;身是因緣,三昧是果。又如人觀五眾無常、苦、空等,得七覺意三昧,能生八聖道、四沙門果。

復次,佛應適眾生故,但說一法;論者廣說,分別諸事。譬如一切有漏皆是苦因,而佛但說愛;一切煩惱滅,名滅諦,佛但說愛盡。

是菩薩於諸觀行中必不疑,於諸三昧未了故,佛但說三昧;論者說諸法,一切三昧皆已在中。

是諸三昧末後,皆應言用無所得,以同般若故。

如是等無量無邊三昧和合,名為摩訶衍。

大智度論卷第四十七
↑回到頂端↑
#2229880 - 2024-02-14 12:54:46 大智度論卷第四十八 [Re: yichinyichin]
yichinyichin 離線
飛龍在天
註冊: 2023-12-15
文章數: 485
大智度論釋四念處品第十九(卷四十八)

龍樹菩薩造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經】

佛告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摩訶衍,所謂四念處。何等四?

「須菩提!菩薩摩訶薩,內身中循身觀,亦無身覺,以不可得故;外身中、內外身中循身觀,亦無身覺,以不可得故。勤精進一心,除世間貪憂。內受、內心、內法,外受、外心、外法,內外受、內外心、內外法,循法觀,亦無法覺,以不可得故。勤精進一心,除世間貪憂。

「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云何內身中循身觀?須菩提!若菩薩摩訶薩行時知行,住時知住,坐時知坐,臥時知臥,如身所行,如是知。須菩提!菩薩摩訶薩如是內身中循身觀,勤精進一心,除世間貪憂,以不可得故。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若來若去,視[1]瞻一心,屈申俯仰,服僧伽梨,執持衣鉢,飲食、臥息、坐立、睡覺、語默,入禪、出禪,亦常一心。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內身中循身觀,以不可得故。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內身中循身觀時,一心念:『入息時知入息,出息時知出息;入息長時知入息長,出息長時知出息長;入息[2]短時知入息短,出息短時知出息短。譬如[3]旋師,若[*]旋師弟子,繩長知長,繩短知短。』菩薩摩訶薩,亦如是一心念:『入息時知入息,出息時知出息;入息長時知入息長,出息長時知出息長;入息短時知入息短,出息短時知出息短。』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內身中循身觀,勤精進一心,除世間貪憂,以不可得故。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觀身四大,作是念:『身中有地大、水大、火大、風大。』譬如屠牛師、若屠牛弟子,以刀殺牛,分作四分,作四分已,若立若坐,觀此四分。菩薩摩訶薩亦如是,行般若波羅蜜時,[4]種種觀身四大:地大、水大、火大、風大。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內身中循身觀,以不可得故。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觀內身,從足至頂,周匝薄[5]皮,種種不淨充滿身中;作是念:『身中有髮、毛、[6]爪、齒、薄皮、厚皮、筋、肉、骨、髓、脾、腎、心、肝、肺、小腸、大腸、胃、[7]胞、?、尿、垢、汗、[8]目、淚、涕、唾、膿、血、黃、白[9]痰、陰、肪、?、[10]腦、膜。』譬如田夫倉中,隔盛雜穀,種種充滿,稻、麻、黍、粟、豆、麥;明眼之人,開[11]倉即知是麻、是黍、是稻、是粟、是麥、是豆,分別悉知。菩薩摩訶薩亦如是觀是身,從足至頂,周匝薄皮,種種不淨充滿身中,髮毛、[*]爪齒,乃至[*]腦膜。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觀內身,勤精進一心,除世間貪憂,以不可得故。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若見棄死人身,一日、二日,至于五日,膖脹、青瘀,膿汁流出;自念:『我身亦如[12]是相、如是法,未脫此法。』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內身中循身觀,勤精進一心,除世間貪憂,以不可得故。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若見棄死人身,若六日、若七日,烏、鵄、雕、鷲、犲、狼、狐、狗如是等種種[13]禽獸[14]爴裂食之;自念:『我身如是相、如是法,未脫此法。』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內身中循身觀,勤精進一心,除世間貪憂,以不可得故。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若見棄死人身,[*]禽獸食已,不淨爛臭;自念:『我身如是相、如是法,未脫此法。』乃至除世間貪憂。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若[15]見棄死人身,骨[16]鎖血肉塗染,筋骨相連;自念:『我身如是相、如是法,未脫此法。』乃至除世間貪憂。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若見棄死人身,骨[17]瑣血肉已離,筋骨相連;自念:『我身如是相、如是法,未脫此法。』乃至除世間貪憂。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若[*]見棄死人身,骨[*]瑣已散在地;自念:『我身如是相、如是法,未脫此法。』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觀內身,乃至除世間貪憂。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若[*]見棄死人身,骨散在地,腳骨異處,[18]膞骨、髀骨,腰骨、[19]肋骨,脊[20]骨、手骨,項骨、髑髏,各各異處;自念:『我身如是相、如是法,未脫此法。』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觀內身,乃至除世間貪憂。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見是棄死人骨在地,歲久風吹日曝,色白如貝;自念:『我身如是相、如是法,未脫此法。』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觀內身,乃至除世間貪憂,以不可得故。」

[21]【論】

問曰:

四念處中有種種觀,何[22]以但說十二種觀——所謂若內、若外、若內外?

復次,何等是內?何等是外?內外觀已,何以復別說內外?

復次,四念處中,一念處是內,內法中攝,所[23]謂心;二念處是外,[24]外法中攝,所謂受與法;一念處[25]是內外,內外法中攝,所謂身。

何[*]以說四法都是內、都是外、都是內外?

何以不但言「觀身」,而言「循身觀」?

云何觀身而不生身覺?

何以言「勤精進一心」?三十七品皆應言「一心」,何以但此中言「一心」?

此中若修行四念處時,一切五蓋[26]應除,何以獨言「除貪」?世間喜亦能妨道,何以但言「除憂」?

觀身法種種門:無常、苦、空、無我等,今何以但言「不淨」?

若但觀不淨,何以復念身四威儀等?[27]此事易知,何足問!

答曰:

是十二種觀,行者從此得定心。先來三種邪行,若內、若外、若內外;破三種邪行,是故有三種正行。有人著內情多,著外情少;如人為身故,能捨妻子、親屬、寶物。有人著外情多,著內情少;如人貪財喪身,為欲沒命。有人著內外情多——是故說三種正行。

復次,自身名內身,他身名外身;九受入名為內身,九不受入名為外身;眼等五情名為內身,色等五塵名為外身;如是等分別內、外。

行者先以不淨、無[28]常、苦、空、無我等智慧觀內身,不得是身好相:若淨相,若常相,若樂,若我,若實。內既不得,復觀外身,求淨、常、我、樂、實亦不可得。若不得便生疑:「我觀內時,於外或錯;觀外時,於內或錯。」今內外一時俱觀,亦不可得。是時心得正定,知是身不淨、無常、苦、空、無我,如病、如癰、如[1]瘡,九孔流穢,是為行廁;不久破壞、離散、盡滅、死相;常有[2]飢渴、寒熱、鞭杖、[3]繫閉,罵詈、毀[4]呰、老病等諸苦常圍遶,不得自在。內空無[5]主,亦無知者、見者,作者、受者,但空諸法因緣和合而有,自生自滅,無所繫屬,猶如草木,是故內外俱觀。

餘內、外義,如十八空中說。

「循身觀」者,尋隨觀察,知其不淨,衰老病死,爛壞臭處,骨節腐敗,[6]摩滅歸土。如我此身,覆以薄皮,令人狂[7]惑,憂畏萬端。以是故,[8]如身相內外隨逐,本末觀察。又如佛說循身觀法。

「不生身覺」者,不取身一異相而生戲論。眾生於是身中起種種覺:有生淨覺,有生不[9]淨覺;有生瞋覺,念[10]他過罪;有人觀此身:「身為何法?諸身分邊為一?為異?」不生如是種種覺。所以者何?無所利益,妨涅槃道故。

復次,餘凡夫、聲聞人取身相能觀身,菩薩不取身相而能觀身。

「勤精進一心」者,餘世事巧便,從無始世界來,常習常作,如離別常人易,離別知識難;離別知識易,離別父子難;離別父子易,自離其身難;自離其身易,離其心者難。自不一心勤精進,此不可得!譬如[11]攢燧求火,一心勤著,不休不息,乃可得火,是故說「一心勤精進」。

「除世間貪憂」者,貪除則五蓋盡去;[12]猶如破竹,初節既破,餘節皆去。復次,行者遠離五欲,出家學道,既捨世樂,未得定樂,或時心生憂念,如魚樂[13]水。心相如是,常求樂事,還念本所欲。行者多生是二心,是故佛說「當除貪、憂」。說「貪」,即[14]是說世間喜,以相應故。

初觀不淨者,人身不淨,薄皮覆故,先生淨相,後生餘倒;以是故,初說不淨觀。

復次,眾生多著貪欲,取淨[15]相;瞋恚、邪見不爾故,是以先治貪欲,觀不淨。

念身四威儀等者,先欲破身賊;得一心人,所為之事皆能成辦。以是故先尋[16]繹其身所為、所行、來去、臥覺、坐[17]禪觀身[18]所作,常一心安詳,不錯不亂。作如是觀察,以不淨,三昧易得。

身雖安詳,內有種種惡覺觀,破亂其心;以是故,說安那[19]波那十六分以防覺觀。安那般[20]那義,如先說。[21]身既安詳,心無錯亂,然後行不淨觀,安隱牢固。若先行不淨觀,狂心錯亂故,不淨反作淨相。佛法中,此二法名甘露初門。

不淨觀者,所謂菩薩摩訶薩觀身如草木瓦石無異。

是[22]身外四大變為飲食,充實內身:堅者是地,濕者是水,熱者是火,動者是風;是四事入內即是身。是四分中,各各無我、無我所,隨逐自相,不隨人意。苦、空等亦如是[23]說。

「若坐、若立」者,臥則懈怠,身不動故,心亦不動;行則心亂,身不靜故,心亦不靜。

[24]欲以眼見事況所不見,故說譬喻:「牛」即是行者身,「屠兒」即是行者,「刀」是利智慧,「奪牛命」即是破身一[25]相,「四分」即是四大。屠者觀牛四分,更無別牛,亦非是牛;行者觀身四大亦如是。是四大不名為身。所以者何?此四,身一故;又四大是總相,身是別相;若外四大不名為身,入身中假名為身。我不在四大中,四大不在我中;我[26]去四大遠,但以顛倒妄計為身。用是散空智慧分別四大及造色,然後入三念處,得入道。

又此身從足至髮、從髮至足,周匝薄皮;反覆思惟,無一淨處。髮毛等乃至[*]腦膜,略說則三十六,廣說則眾多。穀倉是身,農夫是行者,[27]田種穀是行者身業因緣。結實入倉,是行者因緣[28]熟得身。稻、麻、黍、粟等,是身中種種不淨。農夫開倉,即知麻、黍、麥、豆種種別異,是行者不淨觀,以慧眼開見[29]是身倉,知此身中不淨充滿,必當[30]敗壞,若他來害,若當自死。此身中但有屎尿不淨、種種惡露等。

已觀內身不淨,今觀外身敗壞;是故說二種不淨:一者、已壞,二者、未壞。先觀己身未壞有識,若結使薄、利根人即生患厭;鈍根結厚者,觀死人已壞,可畏可惡。

若死一日至五日,親里猶尚守護;是時禽獸未食,青[31]瘀、膖脹、膿血流出、腹脹破裂、五藏爛壞,屎[32]尿臭處,甚可惡[33]厭。行者心念:「此色先好,行來、言語,妖[34]蠱姿則,[*]惑亂人情,淫者愛著;今者觀之,好色安在?如佛所說,真是幻法,但誑無智之眼!」今此實事露現,行者即念:「我身與彼,等無有異;未脫此法,云何自著、[35]著彼?又亦何[36]為自重輕他?」如是觀已,心則調伏,可以求道,能除世間貪憂。

又復思惟:此屍初死之時,鳥獸見之,謂非死人,不敢來近;以是故說「過六七日,親戚既去,[37]烏鷲、野干之屬競來食之。」皮肉既盡,日日變異,以是故說「但有骨人」。見其如此,更生厭心,念言:「是心肝皮肉,實無有我,但因是身合集罪福因緣,受苦無量!」即復自念:「我身不久,會當如是,未離此法。」或時行者見骨人在地,[1]雨水澆[2]浸,日曝風吹,但有白骨;或見久骨筋斷節解,分散異處,其色如鴿;或腐朽爛壞,與土同色。

初觀三十六物,死屍膖脹,一日至五日,是不淨觀。鳥獸來食,乃至與土同色,是無常觀。是中求我、我所不可得,如先說「因緣生,不自在故」,是非我觀。觀身相如此,無一可樂;若有著者,則生憂苦,是名苦觀。

以四聖行觀外身,自知己身亦復如是,然後內外俱觀。

若心散亂,當念老病死、三惡道苦,身命無常,佛法欲滅;如是等,鞭心令伏,還繫不淨觀中,是名「勤精進」。一心勤精進故,能除貪、憂。

貪、憂二賊,劫我法寶,行者作是念:「是身無常,不淨可惡;如此眾生,何故貪著此身,起種種罪因緣?」如是思惟已,知是身中有五情、外有五欲,和合故生世間顛倒樂!人心求樂,初無住時。當觀此樂為實為虛?身為堅固,猶尚散滅,何況此樂!

[3]此樂亦無住處,未來未有,過去已滅,現在不住,念念皆滅;以遮[4]苦故名樂,無有實樂!譬如飲食,除飢渴苦故,暫以為樂,過度則復生苦,如先破樂中說。則知世間樂皆從苦因緣生,亦能生苦果;誑人須臾,後苦無量。譬如美食雜毒,[5]食雖香美,毒則害人;世間樂亦如是。

婬欲煩惱等毒故[6]奪智慧命,心則狂[*]惑,捨利取衰,誰受此樂?唯有心識。諦觀此心念念生滅,相續有故,可得取相;譬如水波、燈焰。受苦心非樂心,受樂心非苦心,受不苦不樂心非苦樂心,時相各異,以是故心無常。

無常故不自在,不自在故無我。想、思、憶念等亦如是。

餘三念處內外相如先說。

行是四聖行,破四顛倒;破四顛倒故,開實相門;開實相門已,愧本所習;譬人夜食不淨,[7]他了知非,[8]羞愧其事。

觀是四法不淨、無常等,是名苦諦;是苦因愛等諸煩惱,是集諦;愛等[9]諸煩惱斷,是滅諦;斷愛等諸煩惱方便,是道諦。

如是觀四諦,信涅槃道,心[10]住快樂,似如無漏,是名「煖法」。如人[*]攢火,[11]並有煖氣,必望得火。

[12]信此法已,心愛樂佛,[13]是法如佛所說,如服好藥[14]差病,知師為妙;諸服藥病[*]差者,人中第一,是則信僧——如是信三寶。煖法[15]增進,罪福[16]停等故,名為「頂法」。如人上山至頂,[17]兩邊道里俱等。從頂至忍,乃至阿羅漢,是一邊道;從煖[18]至頂是一邊道。

聲聞法中觀四念處,所得果報如是。

菩薩法者,於是觀中不忘本願,不捨大悲,先用不可得空調伏心地,住是地中,雖有煩惱,心常不[19]墮;如人雖未殺賊,繫閉一處。

菩薩頂法,如先法位中說。

忍法、世間第一法,則是菩薩柔順法忍。

須陀洹道,乃至阿羅漢、辟支佛道,[20]即是菩薩無生法忍。如佛後[21]品自說:「須陀洹若智、若果,皆是菩薩無生法忍。」

四正勤、四如意足,雖各各別位,皆在四念處中。慧多故,名「四念處」;精進多故,名「四正勤」;定多故,名「四如意[22]足」。

問曰:

若爾者,何以不說「智處」而說「念處」?

答曰:

初習行時,未及有智;念為初門,常念其事,是智慧隨念故,以「念」為名。四念處實體是智慧。所以者何?觀內外身,即是智慧;念持智慧在緣中,不令散亂,故名「念處」。

[23]與九十六種邪行求道相違,故名「正勤」。諸外道等捨五欲自苦身,不能捨惡不善,不能集諸善法。佛有兩種斷惡不善法:已來者除却,未來者防使不生;善法亦有二種:未生善法令生,已生善法令增長,是名「正勤」。

智慧火得正勤風,無所不燒。正勤若過,心則散亂,智火微弱;如火得風,過者或滅、或微,不能燒照。是故須定以制過精進風,則可得定。定有四種:欲定、精進定、心定、思惟定。制四念處中過智慧,是時定慧道得精進故,所欲如意;後得如意事辦故名「如意足」。足者,名如意因緣,亦[24]名分。

[25]是十二法,鈍根人中名為「根」,如樹有根未有力;若利根人中名為「力」,是事了了,能疾有所辦,如利刀截物故名有力。事未辦故名為「道」;事辦,思惟修行故名為「[26]覺」。

三十七品論議,如先說。

問曰:

若菩薩修[27]此三十七品,云何不取涅槃?

答曰:

本願牢故,大悲心深入故,了了知諸法實相故,十方諸佛護念故。如[28]經說:「菩薩到七住地,外觀諸法空,內觀無我;如人夢中縛栰渡河,中流而覺。作是念:『我[29]空自疲苦,無河無栰,我何所渡?』菩薩爾時亦如是,心則悔厭:『我何所度?何所滅?』且欲自滅倒心。是時,十方佛伸手摩頭:『善哉!佛子!莫生悔心!念汝本願!汝雖知此,眾生未悟,汝當以此空法教化眾生。汝所得者,始是一門;諸佛無量身、無量音聲、無量法門、一切智慧等,汝皆未得。汝觀諸法空故,[1]著是涅槃;諸法空中無有滅處,無有著處;若實有滅,汝先來已滅。汝未具足六波羅蜜乃至十八[2]不共法;汝當具足此法,坐於道場,如諸佛法。』」

復次,三三昧、十一智、三無漏根、覺觀三昧、十念、四禪、四無量心、四無色定、八背捨、九次第定,如先說。

復次,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十八不共法,如初品中說。

是諸法後皆用無所得故。以般若波羅蜜畢竟空和合故名「除世間貪憂,以不可得故」。

【經】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見是棄死[3]人骨在地,[4]歲久,其色如鴿,腐朽爛壞,與土[5]共合,自念:『我身如是[6]法、如是相,未脫此法。』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7]內身中循[8]身觀,勤精進一心,除世間貪憂,以不可得故。

「外身、內外身亦如是。

「受念處、心念處、法念處亦應如是廣說。須菩提!是名菩薩摩訶薩摩訶衍。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摩訶衍,所謂四正勤。何等四?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未生諸惡不善法為不生故,欲生勤精進攝心行道;已生諸惡不善[9]法為斷故,[10]欲生勤精進攝心行道;[11]未生諸善法為生故,欲生勤精進攝心行道;已生諸善法為住不失修滿增廣故,欲生勤精進攝心行道;以不可得故。須菩提!是名菩薩摩訶薩摩訶衍。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摩訶衍,所謂四如意分。何等四?欲定斷行成就修如意分,心定斷行成就修如意分,精進定斷行成就修如意分,思惟定斷行成就修如意分。以不可得故。須菩提!是名菩薩摩訶薩摩訶衍。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摩訶衍,所謂五根。何等五?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是名菩薩摩訶薩摩訶衍,以不可得故。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摩訶衍,所謂五力。何等五?信力、精進力、念力、定力、慧力,是名菩薩摩訶薩摩訶衍,以不可得故。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摩訶衍,所謂七覺分。何等七?菩薩摩訶薩修念覺分,依離、依無染、向涅槃;擇法覺分、精進覺分、喜覺分、除覺分、定覺分、捨覺分,依離、依無染、向涅槃。以不可得故,是名菩薩摩訶薩摩訶衍。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摩訶衍,所謂八聖道分。何等八?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是名菩薩摩訶薩摩訶衍,以不可得故。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摩訶衍,所謂三三昧。何等三?空、無相、無作三昧。『空三昧』名諸法自相空,是[12]為空解脫門。『無相』名壞諸法相,不憶不念,是為無相解脫門。『無作』名諸法中不作[13]願,是為無作解脫門。是名菩薩摩訶薩摩訶衍,以不可得故。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摩訶衍,所謂苦智、集智、滅智、道智、盡智、無生智、法智、比智、世智、他心智、如實智。云何名苦智?知苦不生,是名苦智。云何名集智?知集應斷,是名集智。云何名滅智?知苦滅,是名滅智。云何名道智?知八聖道分,[14]是名道智。云何名盡智?知諸婬[15]怒癡盡,是名盡智。云何名無生智?知諸有中無生,是名無生智。云何名法智?知五眾本事[16]分別知[17]無,是名法智。云何名比智?知眼無常乃至意觸因緣生受無常,是名比智。云何名世智?知因緣、名字,是名世智。云何名他心智?知他眾生心,是名他心智。云何[18]名如實智?[19]知諸佛一切種智,是名如實智。須菩提!是名菩薩摩訶薩摩訶衍,以不可得故。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摩訶衍,所謂三根:未知欲知根、知根、知者根。云何名未知欲知根?諸學人未得果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是名未知欲知根。云何名知根?諸學人得果信根乃至慧根,是名知根。云何名[20]知者根?諸無學人,若阿羅漢、[21]若辟支佛、諸佛信根乃至慧根,是名知者根。須菩提!是名菩薩摩訶薩摩訶衍,以不可得故。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摩訶衍,所謂三三昧。何等三?有覺有觀三昧,無覺有觀三昧,無[22]覺無觀三昧。云何[23]名有覺有觀三昧?離諸欲,離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入初禪,是名有覺有觀三昧。云何名無覺有觀三昧?初禪二禪中[24]間,是名無覺有觀三昧。云何名無覺無觀三昧?從二禪乃至非有想非無想定,是名無覺無觀三昧。[25]是名菩薩摩訶薩摩訶衍,以不可得故。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摩訶衍,所謂十念。何等十?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捨、念天、念[26]滅、念出入息、念身、[27]念死。須菩提!是名菩薩摩訶薩摩訶衍,[28]以不可得故。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摩訶衍,所謂四禪、四無量心、四無色定、八背捨、九次第定。須菩提!是名菩薩摩訶薩摩訶衍,以不可得故。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摩訶衍,所謂佛十力。何等十?佛如實知一切法[1]是處不是處相,一力也。如實知他眾生過去、未來、現在諸業諸受法,知造業處,知因緣、知報,二力也。如實知諸禪、解脫、三昧、定垢淨分別相,三力[2]也。如實知他眾生諸根上下[3]相,四力也。如實知他眾生種種欲解,五力也。如實知世間種種無數性,六力也。如實知一切至處道,七力也。知種種宿命,有相、[4]有因[5]緣,一世、二世乃至百千世,劫[6]初劫盡,我在彼眾生中生:如是姓,如是名,如是飲食、苦樂、壽命長短;彼中死、是間生,是間死、還生是間,此間生[7]姓名、飲食、苦樂、壽命長短亦如是,八力也。佛天眼淨,過諸[8]天眼,見眾生死時生時、端[9]正醜陋、若大若小、若墮惡道[10]若墮善道;如是業因緣受報:是諸眾生惡身業成就、惡口業成就、惡意業成就、謗毀聖人,受邪見[11]業因緣故,身壞死時入惡道,生地獄中;是諸眾生善身業成就,善口業成就,善意業成就,不謗[12]毀聖人,受正見[13]業因緣故,身[14]就壞時入善道,生天上,九力也。佛如實知諸漏盡故,無漏心解脫,無漏慧解脫;現在法中自證知入是法,所謂我生已盡,梵行已作,從今世不復見後世,十力也。須菩提!是[15]名菩薩摩訶薩摩訶衍,以不可得故。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摩訶衍,所謂四無所畏。何等四?

「佛作誠言:『我是一切正智人。』若有沙門、婆羅門,若天、若魔、若梵、若復餘眾,如實難言:『是法不知。』乃至不見是微畏[16]相。以是故,我得安隱,得無所畏,安住聖主處,在大眾中師子吼,能[17]轉梵輪;諸沙門、婆羅門,若天、若魔、若梵、若復餘眾,實不能轉,一無畏也。

「佛作誠言:『我一切漏盡。』若有沙門、婆羅門,若天、若魔、若梵、若復餘眾,如實難言:『是漏不盡。』乃至不見是微畏相。以是故,我得安隱,得無所畏,安住聖主處,在大眾中師子吼,能轉梵[18]輪;諸沙門、婆羅門,若天、若魔、若梵、若復餘眾,實不能轉,二無畏也。

「佛作誠言:『我說障法。』若有沙門、婆羅門,若天、若魔、若梵、若復餘眾,如實難言:『受是法不障道。』乃至不見是微畏相。以是故,我得安隱,得無所畏,安住聖主處,在大眾中師子吼,能轉梵輪;諸沙門、婆羅門,若天、若魔、若梵、若復餘眾,實不能轉,三無畏也。

「佛作誠言:『我所說聖道,能出世間,隨是行能盡苦。』若有沙門、婆羅門,若天、若魔、若梵、若復餘眾,如實難言:『行是道不能出世間,不能盡苦。』乃至不見是微畏相。以是故,我得安隱,得無所畏,[19]安住聖主處,在大眾中師子吼,能轉梵輪;諸沙門、婆羅門,若天、若魔、若梵、若復餘眾,實不能轉,四無畏也。須菩提!是名菩薩摩訶薩摩訶衍,以不可得故。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摩訶衍,所謂四無礙智。何等四?義無礙、法無礙、辭無礙、樂說無礙。[20]義無礙者,知諸法實相義。法無礙者,知諸法名。辭無礙者,[21]言辭中無礙。樂說無礙者,審諦言無盡。須菩提!是名菩薩摩訶薩摩訶衍,以不可得故。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摩訶衍,所謂十八不共法。何等十八?一、諸佛身無失,二、口無失,三、念無失;四、無異想;五、無不定心;六、無不知[22]已捨心;七、欲無減,八、精進無減,九、念無減,十、慧無減,十一、解脫無減,十二、解脫知見無減;十三、一切身業隨智慧行,十四、一切口業隨智慧行,十五、一切意業隨智慧行;十六、智慧知見過去世無礙無障,十七、智慧知見未來世無礙無障,十八、智慧知見現在世無礙無障。須菩提!是名菩薩摩訶薩摩訶衍,以不可得故。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摩訶衍,所謂字等、語等諸字入門。何等為字等、語等諸字入門?

「阿字門,一切法初不生故。

「羅字門,一切法離垢故。

「波字門,一切法第一義故。

「遮字門,一切法終不可得故,諸法不終不生故。

「那字[23]門,諸法離名,性相不得不失故。

「[24]邏字門,諸法度世間故,亦愛[25]枝因[26]緣滅故。

「陀字門,諸法善心生故,亦施相故。

「婆字門,諸法婆字離故。

「荼字門,諸法荼字淨故。

「沙字門,諸法六自在王性清淨故。

「和字門,[27]入諸法語言道斷故。

「多字門,入諸法如相不動故。

「夜字門,入諸法如實不生故。

「吒字門,入諸法制伏不可得故。

「迦字門,入諸法作者不可得故。

「[28]婆字門,入諸法時不可得故,諸法時[29]來轉故。

「[30]磨字門,入諸法我所不可得故。

「伽字門,入諸法去者不可得故。

「[31]他字門,入諸法處不可得故。

「闍字門,入諸法生不可得故。

「[32]簸字門,入諸法簸字不可得故。

「䭾字門,入諸法性不可得故。

「賒字門,入諸法定不可得故。

「呿字門,入諸法虛空不可得故。

「[33]叉字門,入諸法盡不可得故。

「哆字門,入諸法有不可得故。

「若字門,入諸法智不可得故。

「[1]拖字門,入諸法[*]拖字不可得故。

「婆字門,入諸法破壞不可得故。

「車字門,入諸法欲不可得故,如影五眾亦不可得故。

「魔字門,入諸法魔字不可得故。

「火字門,入諸法喚不可得故。

「[2]蹉字門,入諸法[*]蹉字不可得故。

「伽字門,入諸法[3]厚不可得故。

「[4]咃字門,入諸法處不可得故。

「拏字門,入諸法不來不去,不立不坐不臥故。

「頗字門,入諸法[5]邊不可得故。

「歌字門,入諸法聚不可得故。

「醝字門,入諸法醝字不可得故。

「遮字門,入諸法行不可得故。

「[6]咤字門,入諸法[7]軀不可得故。

「荼字門,入諸法邊[8]竟處[9]不可得故,不終不生[10]故。過荼無字可[11]得。何以故?更無字故。

「諸字無礙無名,亦[12]不滅,[13]亦不可說,不可示,不可見,不可[14]書。須菩提!當知一切諸法如虛空!須菩提!是名陀羅尼門,所謂阿字義。

「若菩薩摩訶薩,[15]是諸字門印阿字印,若[16]聞、若受、若誦、若讀、若持、若為他說,如是知當得二十功德。何等二十?得強識念,得慚愧,得堅固心,得經旨趣,得智慧,得樂說無礙,易得[17]諸陀羅尼門,得無疑悔心,得聞善不憙、聞惡不怒,得不高不下住心[18]得無增減,得善巧知眾生語,得巧分別五眾、十二入、十八界、十二因緣、四緣、四諦,得巧分別眾生諸根利鈍,得巧知他心,得巧分別日月歲節,得巧分別天耳通,得巧分別宿命通,得巧分別生死通,得能巧說是處[19]非處,得巧知往來坐起等身威儀。須菩提!是陀[20]羅尼[21]門、阿字門等,是名菩薩摩訶薩[22]摩訶衍。」

[*]【論】

釋曰:

「字等、語等」者,是陀羅尼,於諸字平等,無有愛憎。又此諸字,因緣未會時亦無,終歸亦無,現在亦無所有,但住吾我心中,憶[23]想分別覺觀心說;是散亂心[24]說,不見實事,如風動水則無所見。「等」者,與畢竟空、涅槃同等。菩薩以此陀羅尼於一切諸法通達無礙,是名「字等、語等」。

問曰:

若略說則五百陀羅尼門,若廣說則無量陀羅尼門,今何以說是字等陀羅尼名為諸陀羅尼門?

答曰:

先說一大者,則知餘者皆說;此是諸陀羅尼初門,說初,餘亦說。

復次,諸陀羅尼法皆從分別字語生,四十二字是一切字根本。因字有語,因語有名,因名有義;菩薩若聞字,因字乃至能了其義。

是字,初阿、後荼,中有四十。得是字陀羅尼菩薩,若一切[25]語中聞阿字,即時隨義,所謂一切法從初[26]來不生相。阿提,秦言初;阿耨波陀,秦言不生。

若聞羅字,即隨義知一切法離垢相。羅闍,秦言垢。

若聞波字,即時知一切法入第一義中。波羅[27]木陀,秦言第一義。

若聞遮字,即時知一切諸行皆非行。遮梨夜,秦言行。

若聞那字,即知一切法不得不失,不來不去。那,秦言不。

若聞[28]邏字,即知一切法離輕重相。[29]邏求,秦言輕。

若聞陀字,即知一切法善[*]相。陀摩,秦言善。

若聞婆字,即知一切法無縛無解。婆陀,秦言縛。

若聞荼字,即知諸法[30]不熱相。南天竺荼闍[31]他,秦言不熱。

若聞沙字,即知人身六種相。沙,秦言六。

若聞和字,即知一切諸法離語言相。和(于波[32]反)波他,秦言語言。

若聞多字,即知諸法在如中不動。多他,秦言如。

若聞夜字,即知諸法入實相中,不生不滅。夜他跋,秦言實。

若聞[33]吒字,即知一切法無障礙相。吒婆,秦言障礙。

若聞迦字,即知諸法中無有作者。迦[34]羅迦,秦言作者。

若聞婆字,即知一切法一切種不可得。[35]薩婆,秦言一切。

若聞[36]摩字,即知一切法離我所。[37]魔迦羅,秦言我所。

若聞伽字,即知一切法底不可得。伽陀,秦言底。

若聞[38]陀字,即知四句如去不可得。多[39]陀阿伽陀,秦言如去。

若聞闍(社[40]音)字,即知諸法生老不可得。闍提闍羅,秦言生[41]老。

若聞濕波字,即知一切法不可得,如濕波字不可得。濕[42]簸字無義,故不釋。

若聞䭾字,即知一切法中法性不可得。䭾[43]摩,秦言法。

若聞賒字,即知諸法寂滅相。賒多(都餓[*]反),秦言寂滅。

若聞呿字,即知一切法虛空不可得。呿[44]伽,秦言虛空。

若聞叉字,即知一切法盡不可得。叉耶,秦言盡。

若聞哆字,即知[45]諸法邊[46]不可得。[47]阿利迦哆度求那,秦言是事邊得何利。

若聞若字,即知一切法中無智相。若那,秦言智。

若聞他字,即知一切法義不可得。[48]阿他,秦言義。

若聞[49]婆字,即知一切法不[50]可破相。婆伽,秦言破。

若聞車字,即知一切法無所去。伽車提,秦言去。

若聞濕[51]尛字,即知諸法牢堅如金剛石。阿濕尛,秦言石。

若聞火字,即知一切法無音聲相。[1]火夜,秦言喚來。

若聞[2]蹉字,即知一切法無慳無施相。末[3]蹉羅,秦言慳。

若聞伽字,即知諸法不厚不薄。伽那,秦言厚。

若聞[*]他([4]土荼[*]反)字,即知諸法無住處。南天竺[*]他那,秦言處。

若聞拏字,即知一切法及眾生不來不去,不坐不臥,不立不起,眾生空、法空故。南天竺拏,秦言不。

若聞頗字,即知一切法因果空故。頗羅,秦言果。

若聞歌字,即知一切[5]法五眾不可得。歌大,秦言眾。

若聞醝字,即知醝字空,諸法亦爾。

若聞遮字,即知一切法不動相。遮羅地,秦言動。

若聞[6]吒字,即知一切法[7]此彼岸不可得。[8]吒羅,秦言岸。

若聞[9]茶字,即知一切法必不可得。波茶,秦言必。

茶外更無字;若[10]更有者,是四十二字枝[11]派。

是字常在世間,相似[12]相續故、入一切語故「無礙」。如國國不同,無一定名,故言「無名」。聞已便盡,故言「滅」。諸法入法性,皆不可得,[13]而況字可說!諸法無憶想分別故「不可示」。先意業分別故有口業;口業因緣故,身業作[14]字;字是色法,或眼見、或耳聞,眾生強作名字。無因緣,以是故「不可見」、「不可書」。諸法常空,如虛空相,何況字說已便滅!是文字陀羅尼,是諸陀羅尼門。

問曰:

知是陀羅尼門因緣者,應得無量無邊功德,何以但說二十?

答曰:

佛亦能說諸餘無量無邊功德,但以廢說般若波羅蜜故,但略說二十。

「得強識念」者,菩薩得是陀羅尼,常觀諸字相,修習憶念故,得強識念。

「得慚愧」者,集諸善法,厭諸惡法故,生大慚愧。

「心得堅固」者,集諸福德、智慧[15]故,心得堅固如金剛;乃至阿鼻地獄事,尚不退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況餘苦!

「得經旨趣」者,知佛五種方便說法故,名為得經旨趣:一者、知作種種門說法,二者、知為何事故說;三者、知以方便故說,四者、知示理趣故說,五者、知以大悲心故說。

「得智慧」者,菩薩因是陀羅尼,分別破散諸字,言語亦空,言語空故名亦空,名空故義亦空;得畢竟空,即是般若波羅蜜。

「智慧樂說」者,既得如是畢竟清淨無礙智慧,以本願、大悲心度眾生故樂說易。

「得陀羅尼」者,譬如[16]破竹,初節既破,餘者皆易;菩薩亦如是,得是文字陀羅尼,諸陀羅尼自然而得。

「無疑悔心」者,入諸法實相中,雖未得一切智慧,於一切深法中無疑無悔。

「聞善不[17]喜、聞惡不瞋」者,各各分別[18]諸字,無讚歎、無毀[*]呰故,聞善不喜,聞惡不[19]瞋。

「不高不下」者,憎愛斷故。

「善巧知[20]眾生[21]語」者,得解一切眾生言語三昧故。

「巧分別五眾、十二入、十八界,十二因緣、四緣、四諦」者,五眾等義如先說。

「巧分別眾生諸根利鈍、知他心、天耳、宿命、巧說是處非處」者,如十力中說。

「巧知往來坐起等」者,如〈阿[22]鞞跋致[23]品〉中所說。

「日月歲節」者,日名從旦至旦,初分、中分、後分;夜亦三分。一日一夜有三十時:春、秋分時,十五時屬晝,十五時屬夜;餘時增減——五月至,晝十八時,夜十二時;十一月至,夜十八時,晝十二時。

一月,或三十日、或三十日半、或二十九日、或二十[24]七日半。

有四種月:一者、日月,二者、世間月,三者、月月,四者、星宿月。

日月者,三十日半;世間月者,三十日;月月者,二十九日加六十二分之三十;星宿月者,二十七日加六十七分之二十一。

閏月者,從日月、世間月二事中出,是名十三月。

或十二月、或十三月,名一歲。是歲三百六十六日,周而復始。菩薩知日中分時,前分已過,後分未生,中分中無住處,無相可取,日分空無所有。到三十日時,二十九日已滅,云何和合成月?月無故,云何和合而為歲?以是故,佛言:「世間法如幻、如夢,但是誑心法。」菩薩能知世間日、月、歲和合,能知破散無所有,是名「巧分別」。

如是等種種分別,是名「菩薩摩訶薩摩訶衍」。

大智度論卷第四十八(釋第十九品)
↑回到頂端↑
#2229881 - 2024-02-14 12:56:29 大智度論卷第四十九 [Re: yichinyichin]
yichinyichin 離線
飛龍在天
註冊: 2023-12-15
文章數: 485
大智度論釋發趣品第二十(卷四十九)

龍樹菩薩造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經】

佛告須菩提:「汝問:『云何菩薩摩訶薩大乘發趣?』若菩薩摩訶薩行六波羅蜜時,從一地至一地,是名菩薩摩訶薩大乘發趣。」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摩訶薩從一地至一地?」

佛言:「菩薩摩訶薩知一切法無來去相,亦無有法若來若去,若至若不至,諸法相不滅故。菩薩摩訶薩於諸地不念、不思惟而修治地業,亦不見地。何等菩薩摩訶薩治地業?菩薩摩訶薩住初[1]地時,行十事:一者、深心堅固,[2]是不可得故;二者、於一切眾生中等心,眾生[3]不可得故;三者、[4]布施,與人、受人不可得故;四者、[5]親近善知識,亦不自高;五者、求法,一切法不可得故;六者、常出家,家不可得故;七者、愛樂佛身,相好不可得故;八者、演出法教,諸法分別不可得故;九者、[6]破憍慢法,生慧不可得故;十者、實語,諸語不可得故。菩薩摩訶薩如是初地中住,修治十事治地業。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住[7]二地中,常念八法。何等八?一者、戒清淨,二者、知恩報恩,三者、住[8]忍辱,四者、受歡喜,五者、不捨一切眾生,六者、入大悲心,七者、信師恭敬諮受,八者、勤求諸波羅蜜。須菩提!是名菩薩摩訶薩住[*]二地中,應滿足八法。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住三地中行五法。何等五?一者、多學問無厭足,二者、淨法施亦不自高,三者、[9]莊嚴佛國土亦不自高,四者、[10]受世間無量勤苦不以為厭,五者、住慚愧處。須菩提!是名菩薩摩訶薩住[11]三地中應滿足五法。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住四地中應受行不捨十法。何等十?一者、不捨阿練若住處,二者、少欲,[12]三者、知足,[13]四者、不捨頭陀功德,[14]五者、不捨[15]戒,[16]六者、穢[17]惡諸欲,[18]七者、厭世間心,[19]八者、捨一切所有,[20]九者、心不[21]沒,十者、不惜一切物。須菩提![22]是名菩薩摩訶薩住第四地中不捨十法。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住五地中遠離十二法。何等十二?一者、遠離親白衣,二者、遠離比丘尼,三者、遠離慳惜他家,四者、遠離無益談[23]處,五者、遠離瞋恚,六者、遠離自大,七者、遠離蔑人,八者、遠離十不善道,九者、遠離大慢,十者、遠離自用,十一者、遠離顛倒,十二者、遠離婬、怒、癡。須菩提!是[24]為菩薩摩訶薩住[25]五地中遠離十二事。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住六地中當具足六法。何等六?所謂六波羅蜜。復有六法所不應為。何等六?一者、不作聲聞、辟支佛意,二者、布施不應生憂心,三者、見有所索心不沒,四者、所有物布施,五者、布施之後心不悔,六者、不疑深法。須菩提!是名菩薩摩訶薩住[26]六地中應滿具六法,遠離六法。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住七地中二十法所不應著。何等二十?一者、不著我,二者、不著眾生,三者、不著壽命,四者、不著眾數乃至知者見者,五者、不著斷見,六者、不著常見,七者、不應作相,八者、不應作因見,九者、不著名色,十者、不著五眾,十一者、不著十八界,十二者、不著十二入,十三者、不著三界,十四者、不作著處,十五者、不作所期處,十六者、不作依處,十七者、不著依佛見,十八者、不著依法見,十九者、不著依僧見,二十者、不著依戒見。是二十法所不應著。

「復有二十法應具足滿。何等二十?一者、具足空,二者、無相證,三者、知無作;四者、三分清淨;五者、一切眾生中[27]具足慈悲智;六者、不念一切眾生;七者、一切法等觀,[28]是中[29]亦不著;八者、知諸法實相,是事亦不念;九者、無生[30]法忍,十者、無生智;十一者、說諸法一相;十二者、破分別相;十三者、轉憶想;十四者、轉見;十五者、轉煩惱;十六者、等定慧地;十七者、調意;十八者、心寂滅;十九者、無礙智;二十者、不染愛。須菩提!是名菩薩摩訶薩住[31]七地中應具足二十法。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住八地中應具足五法。何等五?順入眾生心;遊戲諸神通;[32]觀諸佛國;如所見佛國,自莊嚴其國;如實觀佛身,自莊嚴佛身;是[33]名五法具足滿。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住八地中復具足五法。何等五?知上下諸根,淨佛[34]世界,入如幻三昧,常入三昧,隨眾生所應善根受身。須菩提!是為菩薩摩訶薩住[35]八地中具足五法。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住九地中應具足十二法。何等十二?受無邊世界所度之分,菩薩得如[36]是願,知諸天、龍、夜叉、[37]犍闥婆語而為說法,處胎成就,[38]家成就,[39]所生成就,姓成就,眷屬成就,出生成就,出家成就,莊嚴佛樹成就,一切諸善功德成滿具足。須菩提!是名菩薩摩訶薩住[40]九地中應具足十二法。

「須菩提!十地菩薩當知如佛。」

爾時,慧命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摩訶薩深心治地業?」

佛言:「菩薩摩訶薩應薩婆若心,集[41]諸善根,是名菩薩摩訶薩深心治地業。」

「云何菩薩於一切眾生中等心?」

佛言:「若菩薩摩訶薩應薩婆若心,生四無量心,所謂慈、悲、喜、捨。是名於一切眾生中等心。」

「云何菩薩修布施?」

佛言:「菩薩施與一切眾生無所分別,是名修布施。」

「云何菩薩親近善知識?」

佛言:「能教入薩婆若中住,如是善知識,親近、諮受、恭敬、供養,是名親近善知識。」

「云何菩薩求法?」

佛言:「若菩薩應薩婆若心求法,不墮聲聞、辟支佛地,是名求法。」

「云何菩薩常出家治地業?」

佛言:「菩薩世世不雜心,佛法中[1]出家,無能障礙者,是名常出家治地業。」

「云何菩薩愛樂佛身治地業?」

佛言:「若菩薩見佛身相,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終不離念佛,是名愛樂佛身治地業。」

「云何菩薩演出法教治地業?」

佛言:「菩薩,若[2]佛現在、若佛滅度後,為眾生說法,初、中、後善,妙義好語,淨潔[3]純具,所謂修[4]妬路乃至[5]優婆提舍,是名演出法教治地業。」

「云何菩薩破於憍慢治地業?」

佛言:「菩薩破是憍慢故,終不生下賤[6]家,是[7]名破於憍慢治地業。」

「云何菩薩實語治地業?」

佛言:「菩薩如所說,[8]隨說行,是名實語治地業。

「是為菩薩摩訶薩[9]住初地中,[10]修行十事治地業。」

[11]
【論】

釋曰:

須菩提上問「摩訶衍」,佛種種答「摩訶衍相」;[12]上又問「發趣大乘」者,今答「發趣大乘相」。菩薩摩訶薩乘是乘,知一切法從本已來不來不去、無動無發,法性常住故;又以大悲心故、精進波羅蜜故、方便力故,還修諸善法;更求勝地而不取地相,亦不見此地。

問曰:

應答「發趣大乘」,何以說「發趣地」?

答曰:

大乘即是地。地有十分,從初地至二地,是名「發趣」;譬如乘馬趣象,捨馬乘象,乘象趣龍,捨象乘龍。

問曰:

此中是何等十地?

答曰:

地有二種:一者、但菩薩地,二者、共地。共地者,所謂乾慧地乃至佛地。但菩薩地者,歡喜地、離垢地、有光地、增[13]曜地、難勝地、現在地、深入地、不動地、善[14]根地、法雲地。此地相,如《十地[15]經》中廣說。

入初地菩薩應行十法:深心乃至實語。

須菩提雖知,為斷眾生疑故,問世尊:「云何是深心?」佛答:「應薩婆若心,集諸善根。」

「薩婆若心」者,菩薩摩訶薩初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意,作是願:「我於未來[16]世當作佛!」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意,即是應薩婆若心。「應」者,繫心願我當作佛。若菩薩利根,大集福德,諸煩惱薄,過去罪業少,發意即得深心。「深心」者,深[17]樂佛道,[18]世世於世間心薄。是名「應薩婆若心」。所作一切功德,若布施、若持戒、若修定等,不求今世後世福樂、壽命、安隱,但為薩婆若。譬如慳貪人無[19]因緣,乃至一錢不施,貪惜積聚,但望增長;菩薩亦如是,福德若多若少,不向餘事,但愛惜積[20]集,向薩婆若。

問曰:

是菩薩未知薩婆若,不得其味,云何能得深心?

答曰:

我先已說:此人若利根,諸煩惱薄,[21]福德[22]純厚,不樂世間,雖未聞讚歎大乘,猶不樂世間,何況已聞!如摩訶[23]迦葉,[24]娶金色女為妻,心不[25]愛樂,棄捨出家。又如耶舍長者子,中夜見眾[26]婇女皆如死[27]狀,捨直十萬兩金寶[28]屐於水岸邊,直[29]渡趣佛。如是等諸貴人、國王,厭捨五欲者無數,何況菩薩聞說佛道種種功德因緣,而不即時發心深入!如後〈薩陀波[30]崙品〉中,長者女聞讚歎佛功德,即時捨家,詣曇無竭所。

復次,信等五根成就[*]純熟故,能得是深心。譬如小兒,眼等五情根未成就故,不別五塵,不識好醜;信等五根[31]未成就,亦復如是,不識善惡,不知縛解,[32]愛樂五欲,[33]沒於邪見。信等五根成就者,乃能識別善惡。十善道、聲聞法猶尚愛樂,況無上道而不深念!初發無上道心,已於世間最上,何況成就!

復次,菩薩始得般若波羅蜜氣味故,能生深心。如人閉在幽闇,微隙見光,心則踊躍,作[34]是念言:「眾人獨得見如是光明!」欣悅愛樂,即生深心,念是光明,方便求出!菩薩亦如是,宿業因緣故,閉在十[35]二入無明黑闇獄中,所有知見,皆是虛妄;聞般若波羅蜜,少得氣味,深念薩[36]婆若:「我當云何於此六情獄得出,如諸佛聖人?」

復次,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37]心,隨願所行,以是故生深心。

「深心」者,一切諸法中愛,無如愛薩婆若;一切眾生中愛,無如愛佛。又深入悲心,利益眾生。如是等名深心相,初地菩薩應常行是心。

「於一切眾生等心」者,菩薩得是深心已,等心於一切眾生。眾生常情,愛其所親,惡其所憎;菩薩得深心故,怨親平等,視之無二。

此中佛自說:「等心者,四無量心是。」菩薩見眾生[38]受樂,則生慈、喜心,作是願:「我當令一切眾生皆得佛樂!」若見眾生受苦,則生悲心愍之,作是願:「我當拔一切眾生苦!」若見不苦不樂眾生,則生捨心,作是願:「我當令眾生捨愛憎心!」四無量心餘義,如先說。

「捨心」者,捨有二種:一者、捨[39]財行施,二者、捨結得道。此以除慳為捨,與第二捨結[40]作因緣;至七地中乃能捨結。

問曰:

捨相有種種:內外、輕重,財施、法施,世間、出世間等,佛何以故但說無分別憶想出世間施?

答曰:

布施雖有種種相,但說大者不取相。

復次,佛於一切法不著,亦以此教菩薩布施,令如佛法不著。此中應廣說無分別布施;餘布施相,處處已種種說。

「近善知識」義,如先說。

「求法」者,「法」有三種:一者、諸法中無上,所謂涅槃;二者、得涅槃方便——八聖道;三者、一切善語、實語助八聖道者,所謂八萬四千法眾,十二部經,四藏——所謂阿含、阿毘曇、毘[1]尼、雜藏,《摩訶般若波羅蜜》等諸摩訶衍經,皆名為「法」。

此中「求法」者,書寫、[2]誦讀、正憶念,如是等,治眾生心病故,集諸法藥,不惜身命。

如釋迦[3]文佛,本為菩薩時,名曰樂法。時世無佛,不聞善語,四方求法,精勤不懈,了不能得。爾時,魔變作婆羅門而語之言:「我有佛所說一偈,汝能以皮為紙,以骨為筆,以血為[4]墨,書寫此偈,當以與汝!」樂法即時自念:「我世世喪身無數,不得是利。」即自剝皮曝之令乾,欲書其偈,魔便滅身。是時,佛知其至心,即從下方[5]踊出,為說深法,即得無生法忍。

又如薩陀波崙苦行求法。如釋迦[*]文菩薩,五百釘釘身,為求法故。又如金堅王割身五百處為燈炷;投巖、入火。如是等種種苦行難行,為眾生求法。

復次,佛自說求法相:「為薩婆若,不[6]墮聲聞、辟支佛地。」

「常出家」者,菩薩知在家有種種罪因緣:「我若在家,自不能得行清淨行,何能令人得諸淨行?若隨在家法,則有鞭杖等苦惱眾生;若隨善法行,則破居家法。」籌量二事:「我今不出家者,死時俱亦當捨;今自遠離,福德為大!」

復次,菩薩作是念:「一切國王及諸貴人力勢如天,求樂未已,死強奪之。我今為眾生故捨家,[7]持清淨戒,求佛道,具足尸羅波羅蜜因緣。」

此中佛自說:「菩薩世世不雜心出家。」「不雜心」者,不於九十六種道中出家,但於佛道中出家。所以者何?佛道中有二種正見:世間正見、出世間正見故。

「愛樂佛身」者,聞種種讚佛功德:十力、四無所畏、大慈大[8]悲、一切智慧;又見佛身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放大光明,天人供養,無有厭足。自知:「我當來世,亦當如是。」假令無得佛因緣,猶尚愛樂,何況當得而不愛樂!得是深心愛樂佛故,世世常得值佛。

「演出法教」者,菩薩如上求法已,為眾生演說。

菩薩在家者,多以財施;出家者,愛佛情重,常以法施。若佛在世、若不在[9]世,善住持戒,不求名利,等心一切眾生而為說法。

讚歎檀義故,名為「初善」;分別讚歎持戒,名為「中善」;是二法果報,若生諸佛國、若作大天,名為「後善」。

復次,見三界、五[10]受眾身多苦惱,則生厭離心,名為「初善」;棄捨居家,為身離故,名為「中善」;為心離煩惱故,名為「後善」。

解[11]說聲聞乘,名為「初善」;說辟支佛乘,名為「中善」;宣暢大乘,名為「後善」。

「妙義好語」者,三種語:雖復辭妙而義味淺薄,雖義理深妙而辭不具足,以是故說「妙義好語」。

離三毒垢故,但說正法,不雜非法,是名「清淨」。

八聖道分、六波羅蜜備故,名為「具足」。

修多羅十二部經,如先說。

「破憍慢」者,是菩薩出家、持戒、說法、能斷[12]眾[13]疑,或時自恃而生憍慢;是時應作是念:「我剃頭著染衣,持鉢乞食,此是破憍慢法,我云何於中生憍慢?」又此憍慢在人心中則覆沒功德,人所不愛,惡聲流布;後身常生弊惡畜生中,若生人中卑鄙下賤——知是憍慢有如是無量過罪。破是憍慢,為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如人求財,猶尚謙遜下意,何況求無上道!以破憍慢故,常生尊貴,終不在下賤家生。

「實語」者,是諸善之本,生天因緣,人所信受。行是實語者,不假布施、持戒、[14]學問,但修實語,得無量福。實語者,如[15]說隨行。

問曰:

口業[16]有四種,何以但說實語?

答曰:

佛法中貴實故,說實餘皆攝;四諦實[17]故,得涅槃。

復次,菩薩與眾生共事,惡口、綺語、兩舌,或時[18]有;妄語罪重故,初地應捨。是菩薩行初地,未能具足行此四業故,但說實語;第二地中則能具足。

問曰:

初地中何以但說十事?

答曰:

佛為法王,諸法中得自在,知是十法,能成初地;譬如良醫,善知藥草種數,若五、若十,足能破病,是中不應難其多少。(初地竟)

[*]【經】

「云何菩薩戒清淨?」

「若菩薩摩訶薩不念聲聞、辟支佛心,及諸破戒障佛道法,是名戒清淨。」

「云何菩薩知恩報恩?」

「若菩薩摩訶薩行菩薩道,乃至小恩[19]尚不忘,何況多!是名知恩報恩。」

「云何菩薩住忍辱力?」

「若菩薩於一切眾生無瞋無惱,是名住忍辱力。」

「云何菩薩受歡喜?」

「所謂成就眾生,以此為喜,是名受歡喜。」

「云何菩薩不捨一切眾生?」

「若菩薩念欲救一切眾生故,是名不捨一切眾生。」

「云何菩薩入大悲心?」

「若菩薩如是念:『我為一一眾生故,如恒河沙等劫地獄中受勤苦,乃至是人得佛道、入涅槃。』如是名為[1]為一切十方眾生忍苦,是名入大悲心。」

「云何菩薩信師恭敬諮受?」

「若菩薩於諸師如世尊想,是名信師恭敬諮受。」

「云何菩薩勤求諸波羅蜜?」

「若菩薩一心求諸波羅蜜無異事,是名勤求諸波羅蜜。

「是為菩薩摩訶薩住二地中滿足八法。」

「云[2]何菩薩摩訶薩多學問無厭足?」

「諸佛所說[3]法,若是[4]此間世界,若十方世界諸佛所說,盡欲聞持,是[5]名多學問無厭足。」

「云何菩薩淨法施?」

「[6]有所法施,乃至不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況餘事!是名不求名利法施。」

「云何菩薩淨佛[*]世界?」

「以諸善根迴向淨佛[*]世界,是[7]名淨佛[*]世界。」

「云何菩薩受世間無量勤苦不以為厭?」

「諸善根備具故,能成就眾生亦莊嚴佛[8]界,乃至具足薩婆若,終不疲厭,是名受無量勤苦不以為厭。」

「云何菩薩住慚愧處?」

「恥諸聲聞、辟支佛意,是名住慚愧處。

「是為菩薩摩訶薩住三地中滿足五法。」

「云何菩薩不捨[9]阿蘭若住處?」

「能過聲聞、辟支佛地,是名不捨阿蘭若住處。」

「云何菩薩少欲?」

「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尚不欲,何況餘欲!是名少欲。」

「云何菩薩知足?」

「得一切種智,是名知足。」

「云何菩薩不捨頭陀功德?」

「觀諸深法忍,是名不捨頭陀功德。」

「云何菩薩不捨戒?」

「不取戒相,是名不捨戒。」

「云何菩薩穢惡諸欲?」

「欲心不生故,是名穢[10]惡諸欲。」

「云何菩薩厭世間心?」

「知一切法不作故,是名厭世間心。」

「云何菩薩捨一切所有?」

「不惜內外諸法故,是名捨一切所有。」

「云何菩薩心不沒?」

「二種識處心不生故,是名心不沒。」

「云何菩薩不惜一切物?」

「於一切物不著不念,是名不惜一切物。

「是[11]為菩薩於四地中不捨十法。」

「云何菩薩遠離親白衣?」

「菩薩出家所生,從一佛[12]界至一佛[*]界,常出家、剃頭、著染衣,是名遠離親白衣。」

「云何菩薩遠離比丘尼?」

「不共比丘尼住,乃至彈指頃亦不生念,是名遠離比丘尼。」

「云何菩薩遠離慳惜他家?」

「菩薩如是思惟:我應安樂眾生,他今助我安樂,云何生慳?是名遠離慳惜他家。」

「云何菩薩遠離無益[13]談處?」

「若有談處,或生聲聞、辟支佛心,我當遠離,是名遠離無益談處。」

「云何菩薩遠離瞋恚?」

「不令瞋心、惱心、鬪心得入,是名遠離瞋恚。」

「云何菩薩遠離自大?」

「所謂不見內法故,是名遠離自大。」

「云何菩薩遠離蔑人?」

「所謂不見外法故,是名遠離蔑人。」

「云何菩薩遠離十不善道?」

「是十不善道能障八聖道,何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名遠離十不善道。」

「云何菩薩遠離大慢?」

「是菩薩不見法可作大慢者,是名遠離大慢。」

「云何菩薩遠離自用?」

「是菩薩不見[14]是法可自用者,是名遠離自用。」

「云何菩薩遠離顛倒?」

「顛倒處不可得故,是名遠離顛倒。」

「云何菩薩遠離婬、怒、癡?」

「婬、怒、癡處不可見故,是名遠離婬、怒、癡[15]處。

「是為菩薩住五地中遠離十二法。」

「云何菩薩住六地中具足六法?」

「所謂六波羅蜜。諸佛及聲聞、辟支佛,住六波羅蜜中,能度彼岸,是名具足六法。」

「云何菩薩不作聲聞、辟支佛意?」

「作是念:聲聞、辟支佛意,[16]非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道。」

「云何菩薩布施不生憂心?」

「作是念:此非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道。」

「云何菩薩見有所索心不沒?」

「作是念:此非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道。」

「云何菩薩所有物布施?」

「菩薩初發心時布施,不[17]言是可與是不可與。」

「云何菩薩布施之後心不悔?」

「慈悲力故。」

「云何菩薩不疑深法?」

「[18]信功德力故。

「是為菩薩住六地中遠離[19]六法。」

[*]【論】

[20]者言:

「戒清淨」者,初地中多行布施,次知持戒勝於布施。所以者何?持戒則攝一切眾生,布施則不能普周一切。持戒遍滿無量——如不殺生戒,則施一切眾生命;如眾生無量無邊,福德亦無量無邊。略說諸能破佛道事,此中皆名破戒;離是破戒垢,皆名清淨。乃至聲聞,辟支佛心,尚是戒垢,何況餘惡!

「知恩報恩」者,[21]有人言:「[22]我宿世福德因緣應得。」或言:「我自然尊貴,汝有何恩?」[*]墮是邪見,是故佛說:「菩薩當知恩!」眾生雖有宿世樂因,今世事不和合,則無由得樂。譬如穀種在地,無雨則不生;不可以地能生穀故,言雨無恩。雖所受之物是宿世所種;供奉之人,敬愛好心,豈非恩分?

復次,知恩者,是大悲之本,開善業初門,人所[23]愛敬,名譽遠聞,死則生天,終成佛道。不知恩人,甚於畜生!

如佛說《本生經》:有人入山伐木,迷[24]惑失道,時值暴雨,日暮[25]飢寒,惡虫毒獸,欲來侵害。是人入一石窟,[26]窟中有一大[27]熊,見之恐怖而出。熊語之言:「汝勿恐怖!此舍溫煖,可於中宿。」時連雨七日,常以甘果美水,供給此人。七日雨止,熊將此人示其道逕。熊語人言:「我是罪身,[1]多有怨家,若有問者,莫言見我!」人答言:「爾!」此人前行,見諸獵者。獵者問言:「汝從何來?見有眾獸不?」答言:「我見一大熊,此熊於我有恩,不得示汝!」獵者言:「汝是人,當以人類相親,何以惜熊?[2]今一失道,何時復來?汝示我者,與汝多分!」此人心變,即將獵者示熊處所。獵者殺熊,即以多分與之。此人展手取肉,二[3]肘俱墮。獵者言:「汝有何罪?」答言:「是熊[4]看我,如父視子,我今背恩,將是此罪!」獵者恐怖,不敢食肉,持施眾僧。爾時,上座六通阿羅漢語諸下座:「此是菩薩,未來世當[5]得作佛,莫食此肉!」即時起塔供養。王聞此事,勅下國內,不知恩人,無令住此!又[6]以種種因緣讚知恩者,知[A1]恩[7]之義,遍閻浮提,人皆信行。

復次,菩薩作是念:「若人有惡事於我,我猶尚應度,何況於我有恩!」

「住忍辱力」者,如忍波羅蜜中廣說。

問曰:

種種因緣是忍辱相,此中何以但說「不瞋不惱」?

答曰:

此是忍辱體,先起瞋心,然後身口[8]惱他。是菩薩初行故,但說眾生忍,不說法忍。

「受歡喜」者,菩薩見[9]是持戒故,身口清淨;知恩忍辱故,心清淨;三業清淨故,則自然生歡喜。譬如人香湯沐浴,著好新衣,瓔珞莊嚴,鏡中自觀,心生歡喜;菩薩亦如是,得是善法自莊嚴:「戒是禪定、智慧根本,我今得是[10]淨戒,無量無邊福德皆應易得。」以是自喜。菩薩住是戒忍中,教化眾生,令得生他方佛前及生天上人中受樂;或令得聲聞、辟支佛乘、佛乘者。觀眾生樂著,如長者觀小兒共戲,亦與之同戲,更以少異物與之,令捨前所好;菩薩亦如是,教化眾生,令得人天福樂;漸漸誘進,令得三乘。以是故言「受歡喜樂」。

「不捨一切眾生」者,善修[11]集大悲心,誓度眾生故,發心牢固故,不為諸佛賢聖所輕笑故,恐負一切眾生故不捨;譬如先許人物,後若不與,則是虛妄罪人!以是因緣故,不捨眾生。

「入大悲心」者,如先說。此中佛自說:「本願大心為眾生故,所謂為一一人故,於無量劫代受地獄苦,乃至令是人集行功德作佛,入無餘涅槃。」

問曰:

無有代受罪者,何以[12]作是願?

答曰:

是菩薩弘大之心,深愛眾生,若有代理,必[13]代不疑。

復次,菩薩見人間有天祠用人肉血五藏祀羅剎鬼,有人代者則聽。菩薩作是念:「地獄中若當有如是代理,我必當代!」眾人聞菩薩大心如是,則貴敬尊重之。所以者何?是菩薩深念眾生踰於慈母故。

「信師恭敬[14]諮受」者,菩薩因師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云何不信[15]恭敬供養師?雖智德高明,若不恭敬供養,則不能得大利;譬如深井美水,若無[16]綆者,無由得水。若破憍慢高心,宗重敬伏,則功德大利歸之;又如雨[*]墮,不住山頂,必歸下處。若人憍心自高,則法[17]水不入;若恭敬善師,則功德歸之。

復次,佛說依止善師,持戒、禪定、智慧、解脫,皆得增長;譬如眾樹依於雪山,根、莖、枝、葉、華、果,皆得[18]茂盛。以是故,佛說:「於諸師宗,敬之如佛。」

問曰:

惡師云何得供養信受?善師不能視之如佛,何[19]況惡師!佛何以故此中說「於[20]諸師尊如世尊想」?

答曰:

菩薩不應順世間法。[21]順世間法者,善者心著,惡者遠離;菩薩則不然,若有能開釋深義、解散疑結,於我有益,則盡心敬之,不念餘惡。如[22]弊囊盛寶,不得以囊惡故,不取其寶;又如夜行嶮道,[*]弊人執炬,不得以人惡故,不取其照。菩薩亦如是,於師得智慧光明,不計其惡。

復次,弟子應作是念:「師行般若波羅蜜,無量方便力,不知以何因緣故有此惡事?」如薩陀波崙聞空中十方佛教:「汝於法師,莫念其短,常生敬畏!」

復次,菩薩作是念:「法師好惡,非是我事;我所求者,唯欲聞法以自利益。如泥像、木像無實功德,因發佛想故,得無量福德,何況是人智慧方便能為人說!以是故,法師有過,於我無咎。」

「如世尊想」者,我先說:「菩薩異於世人。」世人分別好醜:好者愛著,猶不如佛;惡者輕慢,了不比數。菩薩則不然,觀諸法畢竟[23]空,從本已來皆如無餘涅槃相;觀一切眾生,視之如佛,何況法師有智慧利益!以能作佛事故,視之如佛。

「勤求諸波羅蜜」者,菩薩作是念:「是六波羅蜜,是無上正真道因緣,我當一心行是因緣。」譬如商人、農夫,隨所適國土所須之物、地之所宜種子,勤修求辦,事無不成;又如今世行布施後得大富,持戒後得尊貴,修禪定、智慧得道。菩薩亦如是,行六波羅蜜則得成佛。勤求[1]道者,常一心勤求六波羅蜜。所以者何?若[2]軟心漸進,則為煩惱所覆、魔人所壞。以是故佛說:「於二地中勤求莫懈!」(二地竟)

「多學問無厭足」者,菩薩知多學問是智慧因緣,得智慧則能分別行道;如人有眼,所至無礙。是故菩薩作是願:「十方諸佛有所說法,我盡受持!」聞持陀羅尼力故,[3]得清淨天耳力故,得不忘陀羅尼力[4]故。譬如大海,能受持一切[5]十方諸水;菩薩亦如是,能受持十方諸佛所說之法。

「淨法施」者,如苗中生草,除穢則[*]茂;菩薩亦如是,法施時不求名利、後世果報,乃至為眾生故,不求小乘涅槃,但以大悲於眾生隨佛轉法輪。

法施相,莊嚴佛國相,受世間無量勤苦,住慚愧處,不捨阿蘭若住處,少欲、知足,如先說。

問曰:

種種因緣,[6]在生死中不厭;何以故但二因緣說不厭?

答曰:

是善根備具[7]故,在生死中苦惱薄少;譬人有[8]瘡,良[9]藥塗之,其痛差少。菩薩得善根清淨故,今世憂愁、嫉妬、惡心等悉皆止息;若更受身,得善根果報,自受福樂,亦種種因緣利益眾生,隨其所願;自淨[*]世界,世界嚴淨,[10]勝於天[11]宮,視之無厭,能慰釋大菩薩心,何況凡夫!以是故,雖有多因緣,但說二事無厭。

慚愧雖有種種,此中大者,聲聞、辟支佛心。菩薩發心,欲廣度一切眾生;得少苦惱,便欲獨取涅槃,是可慚愧!譬如有人大設餚[12]饍,請[13]呼眾人;慳悋心起,便自獨食,甚可慚愧!(三地竟)

「不捨阿蘭若住處」者,離眾獨住,若過聲聞、辟支佛心,是名離眾。

[14]一切法以無所得空故,不取不著相;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不取,用無有著心故。

菩薩常集諸功德無厭足,得無上道則足,更無勝法故。[15]飲食、衣服、臥具知足者,[16]是善法因緣,不以為要,故不說。

「不捨頭陀功德」者,如後〈覺魔品〉中說。無生法忍,此中以無生法忍為頭陀。菩薩住於順忍,觀無生[17]法忍。是十二頭陀為持戒清淨故,持戒清淨為禪定故,禪定為智慧故;無生[18]忍法即是真智慧。無生法忍是頭陀果報,果中說因故。

「不捨戒,不取戒相」者,是菩薩知諸法實相故,尚不見持戒,何況破戒!雖種種因緣不破戒,此最為[19]大,入空解脫門故。

「[20]污穢諸欲」者,如先說。此中佛說:「知是心相虛誑不實故,乃至不生欲心,何況受欲!」

「厭世間心」者,如世間不可樂[21]相中說。此中佛說厭心果報,所謂「無作解脫門」。

「捨一切所有」者,如先說。

「[22]不沒心」者,先已種種因緣說,菩薩聞是不沒不畏相。「不生二識處」者,二識處,所謂[23]眼、色中不生眼識,乃至意、法中不生意識。菩薩住是不二門中,觀六識所知皆是虛誑無實;作大誓願:「令一切眾生住不二法中,離是六識。」

「不惜一切物」者,不惜一切物中,雖有種種因緣,此因緣最大,所謂菩薩知一切法畢竟空,不憶念,滅一切取相。是故於受者不求恩惠,施中無高心,如是具清淨檀波羅蜜。(四地竟)

「遠離親白衣」者,行者以妨道故出家,若復習近白衣,則與本無異。以是故,行者先求自度,然後度人;若未能自度而欲度人者,如不知浮人,欲救[24]於溺,相與俱沒!是菩薩遠離親白衣,則能集諸清淨功德;深念佛故,變身[25]至諸佛國,出家、剃頭、著染衣。所以者何?常樂出家法,不樂習近白衣故。

「遠離比丘尼」者,如初品中說。

問曰:

菩薩等心視一切眾生,云何不得共住?

答曰:

是菩薩未得阿鞞跋致、未斷諸漏,集諸功德,人所樂[26]著,以是故不得共住。又為離人誹謗,若誹謗者[*]墮地獄故。

「遠離慳惜他家」者,菩薩作是念:「我自捨家,尚不貪不惜,云何貪惜他家?菩薩法欲令一切眾生得樂,彼人助我[27]與眾生樂,云何慳惜?眾生先世福德因緣,今世少有功夫,故得供養,我何以慳嫉?」

「遠離無益談說」者,此即是綺語,為自心、他心解愁事,說王法事、賊事,大海、山林,藥草、寶物,諸方國土,如是等事,[28]無益於福、無益於道。菩薩愍念一切眾生沒在無常苦火,我當救濟,云何安坐空說無益之事?如人失火,四邊俱起,云何安處其內語說餘事?此中佛說「若說聲聞、辟支佛事,猶[29]為無益之言」,何況餘事!

「遠離瞋恚」者,心中初生名瞋心,以未定故;瞋心增長事定,打[30]斫殺害,是名惱心;惡口讒謗,是名訟心;若殺害打縛等,是名鬪[31]心。菩薩大慈悲眾生故,則不生是心;常防此惡心,不令得入。

「遠離自大、蔑人」者,不見內外法,所謂受五眾、不受五眾。

「遠離十不善道」者,菩薩觀十不善道中過罪種種因緣,如先說。此中佛說:「十不善道破小乘,何況大乘!」

「遠離大慢」者,菩薩行十八空,不見諸法定有大小相。

「遠離自用」者,拔七種憍慢根本故,又深樂善法故。

「遠離顛倒」者,一切法中,常、樂、[1]淨、我不可得故。

「遠離三毒」者,三毒義如先說。又此三毒所緣,無有定相。(五地竟)

「六波羅蜜」者,如先說。此中佛說:「三乘之人皆以此六波羅蜜得到彼岸。」

問曰:

此是菩薩地,何以故說聲聞、辟支佛得到彼岸?

答曰:

佛今說六波羅蜜多有所能,大乘法中則能含受小乘,小乘則不能。

是菩薩住六地中,具足六波羅蜜;觀一切諸法空,未得方便力,畏墮聲聞、辟支佛地,佛將護故說:「不應生聲聞、辟支佛心。」

菩薩深念眾生故,大悲心故,知一切諸法畢竟空故,施時無所惜;見有求者,不瞋不憂;布施之後,心亦不悔。

福德大故,信力亦大,深清淨信敬諸佛;具足六波羅蜜,雖未得方便、無生法忍、般舟三昧,於深法中亦無所疑,作是念:「一切論議皆有過罪!唯佛智慧,滅諸戲論,無有闕失故,而能以方便修諸善法。」是故不疑。(六地竟)

大智度論卷第四十九
↑回到頂端↑
#2230054 - 2024-02-17 00:22:19 大智度論卷第五十 [Re: yichinyichin]
yichinyichin 離線
飛龍在天
註冊: 2023-12-15
文章數: 485

大智度論釋發趣品第二十之餘(卷五十)

龍樹菩薩造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經】

「云何菩薩不著我?」

「畢竟無我故。」

「云何菩薩不著眾生、不著壽命、不著眾數,乃至知者、見者?」

「是諸法畢竟不可得故。」

「云何菩薩不著斷見?」

「無有法斷,諸法畢竟不生故。」

「云何菩薩不著常見?」

「若法不生,是不作常。」

「云何菩薩不應取相?」

「無諸煩惱故。」

「云何菩薩不應作因見?」

「諸見不可得故。」

「云何菩薩不著名色?」

「名色處相無故。」

「云何菩薩不著五眾、[9]不著十八界、[10]不著十二入?」

「是諸法性無故。」

「云何菩薩不著三界?」

「三界性無故。」

「云何菩薩不應作著心?云何菩薩不應作願?云何菩薩不應作依止?」

「是諸法性無故。」

「云何菩薩不著依佛見?」

「作依見,不見佛故。」

「云何菩薩不著依法見?」

「法不可見故。」

「云何菩薩不著依僧見?」

「僧相無為,不可依故。」

「云何菩薩不著依戒見?」

「罪、無罪不著故。

「是為菩薩住七地中,二十法所不應著。」

「云何菩薩應具足空?」

「具足諸法自相空故。」

「云何菩薩無相證?」

「不念諸相故。」

「云何菩薩知無作?」

「於三界中不作故。」

「云何菩薩三分清淨?」

「十善道具足故。」

「云何菩薩一切眾生中慈悲智具足?」

「得大悲故。」

「云何菩薩不念一切眾生?」

「淨[11]佛[12]世界具足故。」

「云何菩薩一切法等觀?」

「於諸法不損益故。」

「云何菩薩知諸法實相?」

「諸法實相無知故。」

「云何菩薩無生忍?」

「為諸法不生不滅、不[13]作故。」

「云何菩薩無生智?」

「知名色不生故。」

「云何菩薩說諸法一相?」

「[14]心不[15]行二相故。」

「云何菩薩破分別相?」

「一切法不分別故。」

「云何菩薩轉憶[16]想?」

「小、大、無量[17]想轉故。」

「云何菩薩轉見?」

「於聲聞、辟支佛地見轉故。」

「云何菩薩轉煩惱?」

「斷諸煩惱故。」

「云何菩薩等定慧地?」

「所謂得一切種智[18]故。」

「云何菩薩[19]調意?」

「於三界不動故。」

「云何菩薩心寂滅?」

「制六根故。」

「云何菩薩無礙智?」

「得佛眼故。」

「云何菩薩不染愛?」

「捨六塵故。

「是為菩薩住七地中,具足二十法。」

「云何菩薩順入眾生心?」

「菩薩以[20]一心知一切眾生心及心數法。」

「云何菩薩遊戲諸神通?」

「以是神通從一佛[21]國至一佛國,亦不作佛國想。」

「云何菩薩觀諸佛國?」

「自住其國,見無量諸佛國,亦無佛國想。」

「[22]云何菩薩如所見佛國,自莊嚴其國?」

「住轉輪聖王地,遍至三千大千世界以自莊嚴。」

「云何菩薩如實觀佛身?」

「如實觀法身故。

「是為菩薩住八地中具足[23]四法。」

「云何菩薩知上下諸根?」

「菩薩住佛十力,知一切眾生上下諸根。」

「云何菩薩淨佛世界?」

「淨眾生故。」

「云何菩薩如幻三昧?」

「住是三昧,能成辦一切事,亦不生心相。」

「云何菩薩常入三昧?」

「菩薩得報生三昧故。」

「云何菩薩隨眾生所應善根受身?」

「菩薩知眾生所應生善根[24]而為受身,成就眾生故。

「是為菩薩住八地中,具足五法。」

「云何菩薩受[25]無邊[*]世界所度之分?」

「十方無[A1]量世界中眾生,如諸佛法所應度者而度脫之。」

「云何菩薩得如所願?」

「六波羅蜜具足故。」

「云何菩薩知諸天、龍、夜叉、[1]犍闥婆[2]語?」

「辭[3]辯力故。」

「云何菩薩胎生成就?」

「菩薩世世常化生故。」

「云何菩薩家成就?」

「常在大家生故。」

「云何菩薩所生成就?」

「若剎利家生,若婆羅門家生故。」

「云何菩薩[4]性成就?」

「如過去菩薩所生姓,從此中生故。」

「云何菩薩眷屬成就?」

「純諸菩薩摩訶薩為眷屬故。」

「云何菩薩出生成就?」

「生時光明遍照無量無邊世界,亦不取相故。」

「云何菩薩出家成就?」

「出家時,無量百千億諸天侍從出家,是一切眾生[5]必至三乘。」

「云何菩薩莊嚴佛樹成就?」

「是菩提樹以黃金為根,七寶為莖、節、枝、葉,莖、節、枝、葉光明,遍照十方阿僧祇三千大千世界。」

「云何菩薩一切諸[6]善功德成滿具足?」

「菩薩得眾生清淨,佛國亦[7]淨。

「是為菩薩住九地中具足十二法。」

「云何菩薩住十地中當知如佛?」

「若菩薩摩訶薩具足六波羅蜜、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一切種智具足[8]滿,斷一切煩惱及習;是[9]為菩薩摩訶薩住十地中當知如佛。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住是十地中,以方便力故,行六波羅蜜,行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過乾慧地、性地、八[10]忍地、見地、薄地、離欲地、已作地、辟支佛地、菩薩地,過是九地,住於佛地。是為菩薩十地。如是,須菩提![11]是名菩薩摩訶薩大乘發趣。」

【論】

[12]者言:

我等二十法不可得故不著。不可得因緣,如先種種說。我見乃至知者、見者,佛見、僧見,是入眾生空故,是見不應著。餘斷、常乃至戒見,是法空故,不應著。

問曰:

餘者可知,「因見」云何?

答曰:

一切有為法展轉為因果,是法中著心取相生見,是名「因見」,所謂非因說因,或因果[13]一異等。

「具足空」者,若菩薩能盡行十八空,是名具足空。

復次,能行二種空:眾生空、法空,是名具足空。

復次,若菩薩能行畢竟空,於中不著,是名具足空。

問曰:

若爾者,佛此中何以但說「自相空」?

答曰:

此三種空皆是自相空。以住六地菩薩福德故利根,[14]利根故分別諸法取相;以是故,七地中以[15]相空為具足空。

佛或時說有為空、無為空名具足空,或時說不可得空名具足空。

「無相證」者,無相即是涅槃,可證,不可修;不可修故,不得言「知」;無量無邊不可分別故,不得言「具足」。

「知無作」者,三事雖通是知,二事更義立其名,無作但有「知」名。

「三分清淨」者,所謂十善道:身三、口四、意三,是名三分。[16]上以說三解脫門故,此中不復說。「三分清淨」者,或有人身業清淨,口業不清淨;口業清淨,身業不清淨;或身口業清淨,意業不清淨;或有世間三業清淨,而未能離著;是菩薩三業清淨及離著故,是名三分清淨。

「一切眾生中具足慈悲智」者,悲有三種:[17]眾生緣、法緣、無緣。此中說無緣大悲名具足。所謂法[18]性空,乃至實相亦空,是名無緣大悲。菩薩深入實相,然後悲念眾生;譬如人有一子,得好寶物,[19]則深心愛念欲以與之。

「不念一切眾生」者,所謂淨世界具足故。

問曰:

若不念眾生者,云何能淨佛世界?

答曰:

菩薩令眾生住十善道,為莊嚴佛[20]國;雖莊嚴,未得無礙莊嚴。[21]今菩薩教化眾生,不取眾生相,諸善根福德清淨;諸善根福德清淨故,是無礙莊嚴。

「一切法等觀」者,如法等忍中說。此中佛自說:「於諸法不增損。」

「知諸法實相」者,[22]如先種種因緣廣說。

「無生[23]法忍」者,於無生滅諸法實相中,信受、通達、無礙、不退,是名無生忍。

「無生智」者,初[24]名忍,後名智;麁者忍,細者智。佛自說:「知名色不生故。」

「[25]說諸法一相」者,菩薩知內外十二入皆是魔網,虛誑不實,於此中生六種識亦是魔網虛誑。何者是實?唯不二法——無眼、無色,乃至無意、無法等,是名實。令眾生離十二入故,常以種種因緣說是不二法。

「破分別相」者,菩薩住是不二法中,破所緣男女、長短、大小等分別諸法。

「轉憶想」者,破內心憶想分別諸法等。

「轉見」者,是菩薩先轉我見、邊見等邪見,然後入道;今轉法見、涅槃見,以諸法無定相。轉涅槃者,轉聲聞、辟支佛見,直趣佛道。

「轉煩惱」者,菩薩以福德持戒力故,折伏麁煩惱,安隱行道,唯有愛、見、慢等微細者在,今亦離細煩惱。復次,菩薩用實智慧,觀[26]是煩惱[27]即是實相;譬如神通人,能轉不淨為淨。

「等定慧地」者,菩薩於初三地慧多定少,未能攝心故;後三地定多慧少,以是故,不得入菩薩位。今眾生空、法空,定慧等故,能安隱行菩薩道;從[28]阿鞞跋致地,漸漸得一切種智慧地。

「調意」者,是菩薩先憶念老、病、死、三惡道,慈愍眾生故,調伏心意;[*]今知諸法實相故不著三界,不著三界故調伏。

「心寂滅」者,菩薩為涅槃故,[29]先於五欲中折伏五情,意情難折[1]伏故;今住七地,意情寂滅。

「無礙智」者,菩薩得般若波羅蜜,於一切實、不實法中無礙;得是道慧,將一切眾生令入實法,得無礙解脫、得佛眼,於一切法中無礙。

問曰:

是七地中,何以說得佛眼?

答曰:

是中應學佛眼,於諸法無礙,似如佛眼。

「不染愛」者,是菩薩雖於七地得智慧力,猶有先世因緣,有此肉身,入禪定不著,出禪定時有著氣;隨此肉眼所見,見好人親愛,或愛是七地智慧實法。是故佛說:「於六塵中行捨心,不取好惡相。」(七地竟)

「順入眾生心」者,菩薩住是八地中,順觀一切眾生心之所趣,動發思惟,深念順觀,[2]以智慧分別[3]知:是眾生永無得度因緣;是眾生過無量阿僧祇劫然後可度,是眾生或一劫、[4]二劫乃至十劫可度,是眾生或一世、二世乃至今世可度,是眾生或即時可度者,是熟、是未熟;是人可以聲聞乘度,是人可以辟支佛乘度。譬如良醫診病,知[5]差久近、可治不可治者。

「遊戲諸神通」者,先得諸神通,今得自在遊戲,能至無量無邊世界。菩薩住七地中時,欲取涅槃;爾時,有種種因緣及十方諸佛擁護,[6]還生心欲度眾生。好莊嚴神通,隨意自在,乃至無量無邊世界中無所罣礙,見諸佛國,亦不取佛國相。

「觀諸佛國」者,有菩薩以神通力飛到十方,觀諸清淨世界,取相欲自莊嚴其國。有菩薩佛將至十方,示清淨世界,取淨國相,自作願行;如世自在王佛,將法積比丘至十方,示清淨世界。或有菩薩自住本國,用天眼見十方清淨世界,初取淨相,後得不著心故還捨。

「如所見佛國,自莊嚴其國」者,如先說。是八地名轉輪地。如轉輪[7]王寶輪至處,無礙無障,無諸怨敵;菩薩住是地中,能[8]雨法寶,滿眾生願,無能障礙,亦能取所見淨國相而自莊嚴其國。

「如實觀佛身」者,觀諸佛身如幻如化,非五眾、十二入、十八界所攝,若長若短,若干種色,隨眾生先世業因緣所見。此中佛自說:「見法身者,是為見佛。」法身者,不可得[9]法空;不可得法空者,諸因緣邊生法,無有自性。

「知上下諸根」者,如十力中說。菩薩先知一切眾生心所行,誰鈍、誰利,誰布施多、誰智慧多,因其多者而度脫之。

「淨佛世界」者,有二種淨:一者、菩薩自淨其身;二者、淨眾生心,令行清淨道。以[10]彼我因緣清淨故,隨所願得清淨世界。

「入如幻三昧」者,如幻人一處住,所[11]作幻事,遍滿世界,所謂四種兵眾,宮殿城郭,飲食歌舞,殺活、憂苦等;菩薩亦如是,住是三昧中,能於十方世界變化,遍滿其中:先行布施等充滿眾生,次說法教化破壞三惡道,然後安立眾生於三乘;一切所可利益之事,無不成就。是菩薩心不動,亦不取心相。

「常入三昧」者,菩薩得如幻等三昧,所役心能有所作;[12]今轉身得報生三昧,如人見色,不用心力。住是三昧中,度眾生安隱,勝於如幻三昧,自然成事,無所役用;如人求財,有役力得者,有自然得者。

「隨眾生所應善根受身」者,菩薩得二種三昧,二種神通,行得、報得;知以何身、以何語、以何因緣、以何事、以何道、以何方便而為受身,乃至受畜生身而化度之。(八地竟)

「受無邊世界所度之分」者,無量阿僧祇十方世界六道中眾生,是菩薩教化[13]所應度者而度之。是世界有三種:有淨、不淨、有雜。是三種世界中眾生所可應度有利益者,皆攝取之。譬如然燈,為有目之人,不為盲者;菩薩亦如是,或先有因緣者,[14]或始作因緣者。

復次,三千大千世界名一世界,一時起、一時滅;如是等十方如恒河沙等世界,是一佛世界如是一佛世界數,如恒河沙等世界,是一佛世界海如是佛世界海,數如十方恒河沙世界,是佛世界種。如是世界種,十方無量,是名一佛世界。於一切世界中取如是分,是名一佛所度之分。

「得如所願」者,是菩薩福德、智慧具足故,無願不得。聽者聞無量無邊世界所度之分,疑不可得;以是故,次說所願如意。此中佛自說六波羅蜜具足:五度則福德具足,般若則智慧具足。

「知諸天、龍、夜叉、犍闥婆語」者,我上說福德、智慧具足,所願如意;知他人種種語,即是所願事。復次,菩薩得宿命[15]智清淨故,知處處生一切語。復次,得願智[16]故,知立名者心,強作種種名字語言。復次,菩薩得解眾生語言三昧故,通一切語無礙。復次,自得四無礙智,又復學佛四無礙智;以是故,知眾生語言音聲。

「處胎成就」者,有人言:菩薩乘白象,與無量兜率諸天圍遶、恭敬、供養、侍從,入母胎。

有人言:菩薩母得如幻三昧力故,令腹廣大無量,一切三千大千世界菩薩及天龍鬼神皆得入出;胎中有宮殿、臺觀,先莊嚴床座,懸繒幡蓋,散花,燒香,皆是菩薩福德業因緣所感,然後菩薩來下處之。亦以三昧力故,[1]下入母胎,於兜率天上如故。

「生成就」者,菩薩欲生時,諸天龍鬼神莊嚴三千大千世界;是時,有七寶蓮花座,自然而有;從母胎中,有無量菩薩先出,坐蓮華上,叉手讚歎,[2]俟待菩薩;及諸天龍、鬼神、仙聖、諸玉女等皆合手一心,欲見菩薩生。然後菩薩從母右脇出,如滿月從雲中出,放大光明,照無量世界。是時,有大名聲,遍滿十方世界,唱言:「[3]某國菩薩末後身生。」或有菩薩化生蓮華;於四生中,菩薩胎[4]生、化生。於四種人中,菩薩生剎利、婆羅門二姓中——生此二種姓,人所貴故。

「家成就」者,婆羅門家有智慧,剎利家有力勢;婆羅門利益後世,剎利[5]利益今世。是二種於世有益,是故菩薩在此中生。復次,諸功德法家,所謂不退轉生,是名家[6]生。

「姓成就」者,菩薩兜率天上觀世間何姓為貴、能攝眾生,即於是姓中生。如七佛中,初三佛,[7]憍陳如姓中生;次三佛,迦葉姓中生;釋迦文[8]尼佛,憍曇姓中生。復次,菩薩初深心牢固,是名諸佛姓。有人言:得無生法忍,是諸佛姓;是時,[9]得佛一切種智氣分故,如聲聞法中[10]姓地人。

「眷屬成就」者,皆是智人、善人,世世集功德。此中佛自說:「純以菩薩為眷屬。」如《不可思議經》中說:「瞿毘耶是大菩薩,一切眷屬皆是住阿[11]毘跋致地菩薩;以方便三昧變化力,為男、為女,[12]共為眷屬。如轉輪聖王居士寶是夜叉、鬼神現作人身,與人共事。」

「出家成就」者,如釋迦文菩薩,夜於宮殿,見諸[13]婇女皆如死[14]狀;十方諸天鬼神齎持幡華供養之具,奉迎將出。是時車匿雖先受淨飯王勅,而隨菩薩意,自牽馬至;四天[15]王使者接[16]捧馬足,踰城而出。為破諸煩惱及魔人,示一切眾人在家之穢。如此大功德貴重之人,猶尚出家,況諸凡細!如是等因緣,名出家成就。

「莊嚴佛樹成就」者,莊嚴菩提樹,如先說。佛此中自說:「是菩提樹,以黃金為根,七寶為莖、節、枝、[17]葉,莖、節、枝、葉光明遍照十方無數阿僧祇諸佛世界。」或有佛以菩薩七寶莊嚴佛樹,或有不如是者。所以者何?諸佛神力不可思議,為眾生故現種種莊嚴。

「一切諸善功德成滿具足」者,菩薩住七地中,破諸煩惱,自利具足;住八地、九地,利益他人,所謂教化眾生,淨佛世界。自利、利他深大故,一切功德具足。如阿羅漢、辟支佛,自利雖重,利他輕故,不名具足;諸天及小菩薩,雖能利益[18]他,而自未除煩惱故,亦不具足。是名功德具足。(九地竟)

「當知如佛」者,菩薩坐如是樹下,入第十地,名為法雲地。譬如大雲澍雨,連下無間;心自然生無量無邊清淨諸佛法,念念無量。爾時,菩薩作是念:「欲界魔王心未降伏。」放眉間光,令百億魔宮闇蔽不現。魔即瞋惱,集其兵眾來逼菩薩。菩薩降魔已,十方諸佛慶其功勳,皆放眉間光,從菩薩頂入。是時,十地所得功德,變為佛法,斷一切煩惱習,得無礙解脫,具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等無量無邊諸佛法。是時,地為六種震動,天雨華香,諸菩薩、天人皆合手讚歎。是時,放大光明,遍照十方無量世界;十方諸佛、[19]菩薩、天人,大聲唱言:「某方某國某甲菩薩,坐於道場,成具佛事,是[20]其光明。」是名十地當知如佛。

復次,佛此中更說第十地相,所謂菩薩行六波羅蜜,以方便力故,過乾慧地,乃至菩薩地,住於佛地。佛地,即是第十地。

菩薩能如是行十地,是名發趣大乘。

[21]大智度論釋出到品第二十[22]一

[*]【經】

佛告須菩提:「汝所問『是[23]乘何處出,至何處住』者。」佛言:「是乘從三界中出,至薩婆若中住,以不二法故。何以故?摩訶衍、薩婆若,是二法共,不合、不散,無色、無形、無對,一相所謂無相。

「若人欲使實際出,是人為欲使無相法出;若人欲使如、法性、不可思議性出,是人為欲使無相法出。

「若人欲使色空出,是[24]人為欲使[25]無相法出;若人欲使受、想、行、識空出,是人為欲使無相法出。何以故?須菩提!色空相不出三界,亦不住薩婆若;受、想、行、識空相不出三界,亦不住薩婆若。所以者何?色,色相空;受、想、行、識,識相空故。

「若人欲使眼空出,是人為欲使無相法出;若人欲使耳、鼻、舌、身、意空出,是人為欲使無相法出;若人欲使乃至意觸因緣生受空出,是人為欲使無相法出。何以故?須菩提!眼空不出三界,亦不住薩婆若;乃至意觸因緣生受空不出三界,亦不住薩婆若。所以者何?眼,眼相空;乃至意觸因緣生受,意觸因緣生受相空故。

「若人欲使夢出,是人為欲使無相法出;若人欲使幻、焰、響、影、化出,是人為欲使無相法出。何以故?須菩提!夢相不出三界,亦不住薩婆若;幻、焰、響、影、化相亦不出三界,亦不住薩婆若。

「須菩提!若人欲使檀波羅蜜出,是人為欲使無相法出;若人欲使尸羅波羅蜜、羼提[1]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出,是人為欲使無相法出。何以故?檀波羅蜜相不出三界,亦不住薩婆若;尸羅波羅蜜乃至般若[2]波羅蜜不出三界,亦不住薩婆若。所以者何?檀波羅蜜,檀波羅蜜相空;尸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般若波羅蜜相空故。

「若人欲使內空出乃至無法有法空出,是人為欲使無相法出。何以故?須菩提!內空相乃至無法有法空相,不出三界,亦不住薩婆若。所以者何?內空、內空性空,乃至無法有法空、無法有法空性空故。

「若人欲使四念處出,是人為欲使無相法[3]出。何以故?四念處性不出三界,亦不住薩婆若。所以者何?[4]四念處,四念處性空故。若人欲使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聖道分出,是人為欲使無相法出。何以故?八聖道分性不出三界,亦不住薩婆若。所以者何?八聖道[5]分,八聖道分性空故。乃至十八不共法亦如是。

「須菩提!若人欲使阿羅漢出生處,是人為欲使無相法出;若人欲使辟支佛出生處,是人為欲使無相法出;若人欲使多陀阿伽度、阿羅訶、三藐三佛陀出生處,是人為欲使無相法出。何以故?須菩提!阿羅漢性、辟支佛性、佛性不出三界,亦不住薩婆若。所以者何?[6]阿羅漢,阿羅漢性空;辟支[7]佛,辟支佛性空;[*]佛,佛性空故。若人欲使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辟支佛[8]道、佛道、一切種智出,是人為欲使無相法出,如上說。

「若人欲使名字、假名、施設、相、但有語言出,是人為欲使無相法出。何以故?名字空,不出三界,亦不住薩婆若。所以者何?名字相,名字相空故。乃至施設亦如是。

「若人欲使不生不滅法、不垢不淨、無作法出,是人為欲使無相法出。何以故?不生乃至無作法性不出三界,亦不住薩婆若。所以者何?不生性乃至無作[9]性,性空故。

「須菩提!以是因緣故,摩訶衍從三界中出,[10]至薩婆若中住,不動[11]法故。」

[12]【論】

問曰:

佛已知須菩提所問,今何以更稱而答?

答曰:

是《摩訶般若波羅蜜》有十萬偈,三百二十萬言,與《四阿含》等,此非一坐說盡。又上須菩提所問,已答二事,[13]異時異日故稱第三問而答。

復次,有人言:聲聞法中無有不可思議事,不得一日一坐中說盡。佛有無礙解脫,菩薩有不可思議三昧,能令多時作少時、少時作多時,亦能以大色入小、小色作大。又如六十小劫說《法華經》,人謂從[A2]旦至食。

問曰:

色有形可見,時無形但有名,云何得以近為遠、以遠為近?

答曰:

以是故說「以不可思議神通力」。如人夢中,夢有所見,自以為覺;夢中復夢,如是展轉,故是一夜。

以是故,更稱其問而答。

「是乘何處出,至何處住」者,佛答:「是乘從三界中出,至薩婆若中住。」

問曰:

是乘為是佛法?為是菩薩法?若是佛法,云何從三界出?若是菩薩法,云何薩婆若中住?

答曰:

是乘是菩薩法,乃至金剛三昧;是諸功德清淨,變為佛法。是乘有大力,能有所去,直以至佛,更無勝處可去,故言「住」。譬如劫盡火燒三千世界,勢力甚大,更無所燒,故便自滅;摩訶衍亦如是,斷一切煩惱,集諸功德,盡其邊際,更無所[14]斷,更無所知,更無所集故,便自歸滅。

「不二法」者,斷諸菩薩著故說。此中佛自說:「大乘、薩婆若,是二法不一故不合,不異故不散;六情所知盡虛妄故,無色、無形、無對、一相。」

問曰:

先言「不一故不合」,今何以言「一相」?

答曰:

此中言「一相,所謂無相」,無相則無有出至佛道;為引導凡夫人故,說言「一相」。

「實際」者,是諸法末後實相,無出無入;若有狂人欲使實際出至佛道者,此人則欲使無相法出。

如、法性、[15]法相,如先說。

「不可思議性」者,有人言:即是如、法性、實際,無量無邊,心心數法滅,故言不可思議。復有人言:過實際、涅槃,更求諸法實,若有若無,是名不可思議。復次,一切諸佛法,無有能思惟籌量者,故名不可思議。復有人言:一切諸法,分別思惟,皆同涅槃相,是不可思議。

若人欲使空中出,此人則欲使無相法中出。此中佛自說:「[16]五眾空相,不能出三界,不能至薩婆若,五眾中五眾相空故,十二入乃至意觸因緣生受空亦如是。」

夢等空譬喻,亦如是;自相空故,無出無至。

若人欲使六波羅蜜出,此人則為欲使無相法出。何以故?六波羅蜜因緣和合故無自性,自性無故空。菩薩著六波羅蜜,墮邪道,故為說空。十八空乃至一切種智,亦如是。

問曰:

六波羅蜜有道俗,[1]俗可著故可說空;出世間六波羅蜜、三十七品乃至十八不共法,無所著故,何以說空?

答曰:

諸菩薩漏未盡,以福德、智慧力故行是法,或取相愛著故。凡夫法虛妄顛倒,此法從凡夫法邊生,云何是實?以是故,佛說是亦空,以喻無相法。

是大乘即是無相,無相云何有出、有至?

諸法皆空,但有名字、相、假名、語言;今名字等亦空,以喻無相,第一義中不可得;世俗法中有相。名字等假名相義,如先說。

用如是法,從三界[2]出,至薩婆若中住;非是實法,亦無所動。

[*]【經】

「須菩提!汝所問『是乘何處住』者,須菩提!是大乘無住處。何以故?一切法無住相故。是乘若住,不住法住。須菩提!譬如法性,不生不滅、不垢不淨、無[3]起無作,非住非不住。須菩提!是乘亦如是,非住非不住。何以故?法[4]性相[5]乃至無作相,非住非不住。所以者何?法性[6]相性空故,乃至無[7]作性、無[*]作性性空故。諸餘法亦如是。須菩提!以是因緣故,是乘無[8]住處,以不住[9]法、不動法故。」

[*]【論】

問曰:

上言「是乘到薩婆若,更無勝法可去」,今何以復說「是乘無住處」?

答曰:

先說「以空、不二法故言住」,如幻、如夢,雖有坐臥行住,非實是住;菩薩亦如是,雖言「到薩婆若住」,亦無定住。

佛[10]此中自說:「一切法從本已來無住相,云何獨大乘[11]有住?若有所住,以畢竟空法住。」

譬如:如、法性、法相、實際,非住、非不住,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起不作。

「不住」者,自相中不住;「非不住」者,異相中不住。

「不住」者,說空破有;「非不住」者,說世諦方便有住。

「不住」者,說無常破常相;「非不住」者,破滅相。

此中佛自說:「法性、[12]法性相空。何以故?自相空故。乃至無起無作諸餘法亦如是。」

[*]【經】

「須菩提!汝所問『誰當乘是乘出者』,無有人乘是乘出者。何以故?是乘[13]及出者、所用法及出時,是一切法皆無所有;若一切法無所有,用何等法當出?何以故?我不可得,乃至[14]知者、見者不可得,畢竟淨故。不可思議性不可得,畢竟淨故。[15]眾、入、界不可得,畢竟淨故。檀波羅蜜不可得,畢竟淨故;乃至般若波羅蜜不可得,畢竟淨故。內空不可得,畢竟淨故;乃至無法有法空不可得,畢竟淨故。四念處不可得,乃至十八不共法不可得,畢竟淨故。須陀洹不可得,乃至阿羅漢、辟支佛、菩薩、佛不可得,畢竟淨故。須陀洹果,乃至阿羅漢果、辟支佛道、佛道、一切種智不可得,畢竟淨故。不生不滅,不垢不淨,無起無作不可得,畢竟淨故。過去世、未來世、現在世,生、住、滅不可得,畢竟淨故。增、減不可得,畢竟淨故。何法不可得故不可得?法性不可得故不可得,如、實際、不可思議性、法性、法相、法位;檀波羅蜜不可得故不可得,乃至般若波羅蜜不可得故不可得。內空不可得故不可得,乃至無法有法空不可得故不可得。四念處不可得故不可得,乃至十八不共法不可得故不可[16]得。須陀洹不可得故不可得,乃至佛不可得故不可得。須陀洹果不可得故不可得,乃至佛道不可得故不可得。不生不滅,乃至不起不作不可得故不可得。

「復次,須菩提!初地不可得故不可得,乃至第十地不可得故不可得,畢竟淨故。云何為初地乃至十地?所謂乾慧地、性地、八人地、見地、薄地、離[17]欲地、已作地、辟支佛地、菩薩地、佛地。內空中初地不可得,乃至無法有法空中初地不可得;內空乃至無法有法空中,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八、第九、第十地不可得。何以故?須菩提!初地非得非不得,乃至十地非得非不得,畢竟淨故。內空乃至無法有法空中,成就眾生不可得,畢竟淨故。內空乃至無法有法空中,淨佛世界不可得,畢竟淨故。內空乃至無法有法空中,五眼不可得,畢竟淨故。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以一切諸法不可得故,乘是摩訶衍出薩婆若。」

【論】

者言:

「出」者,行是乘到佛道邊出,又復以成就故名「出」,以是乘成就薩婆若,是名為「出」。

此中佛自說空因緣:「乘者,是六波羅蜜。所用法者,是慈悲、方便等諸法,六波羅蜜所不攝。出者,是菩薩。是三法皆空。」

此中佛復說因緣:「我不可得,乃至知者、見者不可得,畢竟空故。」

五眾、十二入、十八界,檀波羅蜜乃至十八不共法,須陀洹乃至薩婆若,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乃至三世、三相、增減等,是名法空。

我乃至知者、見者,須陀洹乃至佛,是名眾生空。

問曰:

有二種不可得:一者、有法,智慧少故不能得;二者、有大智慧,推求不能得。此云何不可得?

答曰:

是法無故不可得。

問曰:

一切法本末不可得,於人有何利[1]益?

答曰:

此中佛自說:「畢竟清淨故。」

「畢竟」者,若行者依「無」而破「有」,於「有」得清淨,於「無」未清淨,以依止故。

此中佛自說不可得因緣:一切眾生不可得,一切法不可得;譬如如、法性、實際等,乃至不作、不起不可得。

復次,十八空故,法性不可得,乃至不起、不作。

十八空中,無初地乃至十地,無成就眾生,無淨佛世界,無五眼;以十八空故空,畢竟清淨故不可得。

菩薩用不可得法,乘是乘出薩婆若。

大智度論卷第五十(釋第十九品訖第二十品)
↑回到頂端↑
#2230055 - 2024-02-17 00:24:27 大智度論卷第五十一 [Re: yichinyichin]
yichinyichin 離線
飛龍在天
註冊: 2023-12-15
文章數: 485
大智度論釋勝出品第二十二(卷五十一)

聖者龍樹造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經】

慧命須菩提白佛言:「世尊!摩訶衍、摩訶衍者,[11]勝出一切世間及諸天、人、阿修羅。世尊!是摩訶衍[12]與虛空等。如虛空受無量無邊阿僧祇眾生,摩訶衍亦如是受無量無邊阿僧祇眾生。世尊!是摩訶衍不見來處,不見去處,不見住處。是摩訶衍前際不可得,後際不可得,中際不可得,三世等是摩訶衍。世尊!以是故,是乘名摩訶衍。」

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菩薩摩訶薩摩訶衍,所謂六波羅蜜:檀波羅蜜、尸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是名菩薩摩訶薩摩訶衍。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摩訶衍,所謂一切陀羅尼門、一切三昧門,所謂首楞嚴三昧乃至離著虛空不染三昧,是名菩薩摩訶薩摩訶衍。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摩訶衍,所謂內空乃至無法有法空,是名菩薩摩訶薩摩訶衍。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摩訶衍,所謂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是名菩薩摩訶薩摩訶衍。

「如須菩提所言:『是摩訶衍勝出一切世間及諸天、人、阿修羅。』須菩提!若欲界當有實、不虛妄、不異、諦、不顛倒、有常、不壞相、非無法者,是摩訶衍不能勝出一切世間及諸天、人、阿修羅。須菩提!以欲界虛妄憶想分別,和合名字等有,一切無常相、無法,以是故,摩訶衍勝出一切世間及諸天、人、阿修羅。須菩提!色界、無色界若當實有、不虛妄、不異、諦、不顛倒、有常、不壞相、非無法者,是摩訶衍不能勝出一切世間及諸天、人、阿修羅。須菩提!以色界、無色界虛妄憶想分別,和合名字等有,一切無常、破壞相、無法,以是故,摩訶衍勝出一切世間及諸天、人、阿修羅。

「須菩提!若色當實有、不虛妄、不異、諦、不顛倒、有常、不壞相、非無法者,是摩訶衍不能勝出一切世間及諸天、人、阿修羅。須菩提!以色虛妄憶想分別,和合名字等有,一切無常、破壞相、無法,以是故,是摩訶衍勝出一切世間及諸天、人、阿修羅。受、想、行、識亦如是。須菩提!若眼乃至意、色乃至法、眼識乃至意識、眼觸乃至意觸、眼觸因緣生受乃至意觸因緣生受,若當實有、不虛妄、不異、諦、不顛倒、有常、不壞相、非無法者,是摩訶衍不能勝出一切世間及諸天、人、阿修羅。須菩提!以[15]眼乃至意觸因緣生受,虛妄憶想分別,和合名字等有,一切無常、破壞相、無法,以是故,摩訶衍勝出一切世間及諸天、人、阿修羅。

「須菩提!若法性是有法、非無法者,是摩訶衍不能[16]勝出一切世間及諸天、人、阿修羅;須菩提!以法性無法、非法,以是故,摩訶衍勝出一切世間及諸天、人、阿修羅。須菩提!若如、實際、不可思議性是有法、非無法者,是摩訶衍不能勝出一切世間及諸天、人、阿修羅;須菩提![17]以如、實際、不可思議性無法、非法;以是故,摩訶衍勝出一切世間及諸天、人、阿修羅。

「須菩提!若檀波羅蜜是有法、非無法者,是摩訶衍不能勝出一切世間及諸天、人、阿修羅;以檀波羅蜜[18]無法、非法,以是故,摩訶衍勝出一切世間及諸天、人、阿修羅。若尸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是有法、非無法者,是摩訶衍不能勝出一切世間及諸天、人、阿修羅;以尸羅波羅蜜乃至般若波羅蜜[*]無法、非法,以是故,摩訶衍勝出一切世間及諸天、人、阿修羅。

「須菩提!若內空乃至無法有法空,是有法、非無法者,是摩訶衍不能勝出一切世間及諸天人、阿修羅;以內空乃至無法有法空無法、非法,以是故,摩訶衍勝出一切世間及諸天人、阿修羅。

「須菩提!若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是有法、非無法者,是摩訶衍不能勝出一切世間及諸天、人、阿修羅;以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無法、非法,以是故,摩訶衍勝出一切世間及諸天、人、阿修羅。

「須菩提!若性人法是有法、非無法者,是摩訶衍不能勝出一切世間及諸天、人、阿修羅;以性人法無法、非法,以是故,摩訶衍勝出一切世間及諸天、人、阿修羅。須菩提!若八人法、[1]須陀洹法、斯陀含法、阿那含法、阿羅漢法、辟支佛法、佛法是有法、非無法者,是摩訶衍不能勝出一切世間及諸天、人、阿修羅;以八人法乃至佛法,無法、非法,以是故,摩訶衍勝出一切世間及諸天、人、阿修羅。

「須菩提!若性人是有法、非無法者,是摩訶衍不能勝出一切世間及諸天、人、阿修羅。以性人無法、非法;以是故,摩訶衍勝出一切世間及諸天、人、阿修羅。須菩提!若八人、須陀洹乃至佛是有法、非無法者,是摩訶衍不能勝出一切世間及諸天、人、阿修羅;以八人乃至佛無法、非法,以是故,摩訶衍勝出一切世間及諸天、人、阿修羅。

「須菩提!若一切世間及諸天、人、阿修羅是有法、非無法者,[2]是摩訶衍不能勝出一切世間及諸天、人、阿修羅;以一切世間及諸天、人、阿修羅無法、非法,以是故,摩訶衍勝出一切世間及諸天、人、阿修羅。

「須菩提!若菩薩摩訶薩從初發心乃至道場,於其中間諸心,若當[3]是有法、非無法者,是摩訶衍不能勝出一切世間及諸天、人、阿修羅;以菩薩從初發心乃至[4]道場諸心無法、非法;以是故,摩訶衍勝出一切世間及諸天、人、阿修羅。

「須菩提!若菩薩摩訶薩如金剛慧若是有法、非無法者,是菩薩摩訶薩不能知一切結使及習無法、非法,得一切種智;須菩提!以菩薩摩訶薩如金剛慧無法、非法,是故菩薩知一切結使及習無法、非法,得一切種[5]智,以是故,摩訶衍勝出一切世間及諸天、人、阿修羅。

「須菩提!若諸佛三十二相是有法、非無法者,諸佛威德不能照然、勝出一切世間及諸天、人、阿修羅;須菩提!以諸佛三十二相無法、非法,以是故,諸佛威德照然,勝出一切世間及諸天、人、阿修羅。

「須菩提!若諸佛光明是有法、非無法者,諸佛光明不能普照恒河沙等世界;須菩提!以諸佛光明無法、非法,以是故,諸佛能以光明普[6]照恒河沙等世界。

「須菩提!若諸佛六十種莊嚴音聲是有法、非無法者,諸佛不能以六十種莊嚴音聲遍至十方無量阿僧祇世界;須菩提!以諸佛六十種莊嚴音聲無法、非法,以是故,諸佛能以六十種莊嚴音聲遍至十方無量阿僧祇世[7]界。

「須菩提!諸佛法輪若是有法、非無法者,諸佛不能轉法輪,諸沙門、婆羅門、若天、若魔、若梵及世間餘眾所不能如法[8]轉者;須菩提!以諸佛法輪無法、非法,以是故,諸佛轉法輪,諸沙門、婆羅門、若天、若魔、若梵及世間餘眾[9]所不能如法[*]轉者。須菩提!諸佛為眾生轉法輪,是眾生若實有法、[10]非無法者,不能令是眾生於無餘涅槃而般涅槃;須菩提!以諸佛為眾生轉法輪,是眾生無法、非法,以是故,[11]眾生於無餘涅槃中已滅、今滅、當滅。」

【論】

[12]者言:須菩提上以五事問摩訶衍,佛已答竟。須菩提歡喜讚歎,作是言:「世尊!是摩訶衍有大力勢,破壞人、天世間已,能於中勝出。」

譬如三人度惡道:一者、於夜逃遁,獨脫其身;二者、以錢求[13]免;三者、如大王將大軍眾,摧破寇賊,舉軍[14]全濟,無所畏難。

三乘亦如是,如阿羅漢不能知一切[15]總相、別相,亦不能破魔王,又不能降伏外道;厭老、病、死,直趣涅槃。如辟支佛入諸法實相,深於聲聞,少有悲心,以神通力化度眾生;能破煩惱,不能破魔人及外道。如菩薩從初發心,於一切眾生起大慈悲,雖未得佛,於其中間利益無量眾生;決定知諸法實相、具足六波羅蜜故,破諸魔王及壞外道;斷煩惱習,具足一切種智,[*]總相、別相,悉知悉了,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三人雖俱[*]免生死,然方便道各異。是故須菩提讚歎摩訶衍:「摧破一切世間,勝出人、天、阿修羅上。」

譬如虛空含受一切國土,而虛空故不盡;摩訶衍亦如是,含受三世諸佛及諸弟子,摩訶衍亦不滿。

又如虛空常相故,無入相、無出相、無住相;是乘亦如是,無未來世入處、無過去世出處、無現在世住處;破三時故,三世等名摩訶衍。

問曰:

佛應讚須菩提所歎言「善哉」,何以更說摩訶衍?

答曰:

佛[16]將欲順須菩提所歎而讚說,以上說摩訶衍遠故,今[17]略說摩訶衍相,然後廣述。

須菩提所讚摩訶衍者,所謂六波羅蜜、諸陀羅尼門、三昧門、十八空、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等。

如須菩提所說「摩訶衍,破壞一切世間,勝出人、天、阿修羅上」者,是事實爾。何以故?是三界虛誑,如幻如夢,無明虛妄,因緣故有,因果無有定實,一切無常、破壞、[1]磨滅,皆是空相。以摩訶衍與三界相違,故能摧破勝出。若三界定實、常、不虛妄,是摩訶衍不能摧破勝出。何以故?力等故。

五眾、十二入、十八界、六觸生諸受亦如是。若法性是有法、非無法者,摩訶衍不能破世間得勝出;須菩提!以法性非有故,摩訶衍能得勝出世間。

問曰:

有為法,因緣和合虛誑故言無;如、法性、實際、[2]不思議性,是無為實法,名為實際,云何言無?

答曰:

無為空故言無。

復次,佛說:「離有為,無為法不可得;有為法實相即是無為法。」

復次,觀是有為法虛誑。如「如、法性、實際」是實;以人於法性取相起諍故,言「無法性」。或說「有」、或說「無」,各有因緣故無咎。如、實際、不可思議性亦如是。

世間檀波羅蜜著故有,出世間檀波羅蜜無故空;為破慳貪故言「有檀波羅蜜」,破邪見故言「檀波羅蜜無」;為度初學者說言「有」,若聖人心中說言「無」。

如檀波羅蜜,乃至若眾生實有、非是無法,不應令強滅、入無餘涅槃。

問曰:

從三十二相已後,何以不說言「摩訶衍勝出」?

答曰:

應當說,直文煩故不說。

復次,三十二相乃至為眾生轉法輪亦是摩訶衍,但名字異耳。

復次,上[*]總[3]相說摩訶衍勝出,不知云何勝出;今別相說,所謂佛三十二相莊嚴身故,勝一切眾生;佛光明勝日月、諸天一切光明;佛音聲勝一切音樂、世界妙聲、諸天梵音;佛法輪勝轉輪聖王[4]寶輪及諸外道一切法輪,無障無礙。餘法輪所利益微淺,或一世、二世,極至千萬世;佛法輪能令永入無餘涅槃,不復還入生死。

復次,若眾生實有者,佛不應令眾生入涅槃,永拔其根,此過於殺一身,有如是大咎。以眾生顛倒心見我故,佛[5]欲破其顛倒,說言涅槃,無眾生可滅,故無咎。

有如是功德故,摩訶衍能勝出一切世間。

問曰:

「一切世間」者,十方六道眾生,何以獨說勝出諸天、人、阿修羅?

答曰:

六道中,三是善道,三是惡道。摩訶衍尚能破三[6]善道勝出,何況惡道!

問曰:

《龍王經》中說龍得菩薩道,何以說是惡道?

答曰:

眾生無量無邊,龍得道者少。

復次,有人言:「大菩薩變化身教化故,作龍王身。」[7]◎

◎[8]大智度論釋[9]含受品第[10]二十三

[*]【經】

佛告須菩提:「汝所言:『衍與空等。』如是!如是!須菩提![11]摩訶衍與空等。

「須菩提!如虛空無東方,無南方西方北方、四維、上下;須菩提!摩訶衍亦如是,無東方,無南方西方北方、四維、上下。

「須菩提!如虛空非長非短、非方非圓;須菩提!摩訶衍亦如是,非長、非短,非方非圓。

「須菩提!如虛空非青、非黃、非赤、非白、非黑;摩訶衍亦如是,非青、非黃、非赤、非白、非黑。以是故說摩訶衍與空等。

「須菩提![12]如虛空非過去、非未來、非現在;摩訶衍亦如是,非過去、非未來、非現在。以是故說摩訶衍與空等。

「須菩提![13]如虛空不增不減;摩訶衍亦如是,不增不減。

「須菩提!如虛空無垢無淨;摩訶衍亦如是,無垢無淨。

「須菩提!如虛空無生、無滅、無住、無異;摩訶衍亦如是,無生、無滅、無住、無異。

「須菩提!如虛空非善、非不善、非記、非無記;摩訶衍亦如是,非善、非不善、非記、非無記。以是故說摩訶衍與空等。

「如虛空無見、無聞、無[14]知、無識;摩訶衍亦如是,無見、無聞、無[15]知、無識。

「如虛空不可知、不可識、不可見、不可斷、不可證、不可修;摩訶衍亦如是,不可知、不可[16]識、不可見、不可斷、不可證、不可修。以是故說摩訶衍與空等。

「如虛空非染相、非離相;摩訶衍亦如是,非染相、非離相。

「如虛空不繫欲界、不繫色界、不繫無色界;摩訶衍亦如是,不繫欲界、不繫色界、不繫無色界。

「如虛空無初發心,亦無二、三、四、五、六、七、八、九、第十心;摩訶衍亦如是,無初發心乃至[17]無第十心。

「如虛空無乾慧地、[18]姓[19]地、八人地、見地、薄地、離欲地、已[20]辦地;摩訶衍亦如是,無乾慧地乃[21]至已作地。

「如虛空無須陀洹果、無斯陀含果、無阿那含果、無阿羅漢果;摩訶衍亦如是,無須陀洹果乃至[22]無阿羅漢果。

「如虛空無聲聞地、無辟支佛地、無佛地;摩訶衍亦如是,無聲聞地乃至無佛地。以是故說摩訶衍與空等。

「如虛空非色、非無色,非可見、非不可見,非有對、非無對,非合、非散;摩訶衍亦如是,非色、非無色,非可見、非不可見,非有對、非無對,非合、非散。以是故說摩訶衍與空等。

「須菩提!如虛空非常、非無常,非樂、非苦,非我、非無我;摩訶衍亦如是,非常、非無常,非[23]樂、非[1]苦,非我、非無我。以是故說摩訶衍與空等。

「須菩提!如虛空非空、非不空,非相、非無相,非作、非無作;摩訶衍亦如是,非空、非不空,非相、非無相,非作、非無作。以是故說摩訶衍與空等。

「須菩提!如虛空非寂滅、非不寂滅,非離、非不離;摩訶衍亦如是,非寂滅、非不寂滅,非離、非不離。以是故說摩訶衍與空等。

「須菩提!如虛空非闇、非明;摩訶衍亦如是,非闇、非明。以是故說摩訶衍與空等。

「須菩提!如虛空非可得、非不可得;摩訶衍亦如是,非可得、非不可得。以是故說摩訶衍與空等。

「須菩提!如虛空非可說、非不可說;摩訶衍亦如是,非可說、非不可說。以是故,說摩訶衍與空等。

「須菩提!以是諸因緣故說摩訶衍與空等。」

[2]【論】

[3]者言:

須菩提讚衍如虛空,佛即廣述成其事。如虛空無十方,是摩訶衍亦無十方;無長短、方圓、青黃赤白等,是摩訶衍亦如是。

問曰:

虛空應爾,是無為法,無色、無方;摩訶衍是有為法,是色法,所謂布施、持戒等,云何言「與虛空等」?

答曰:

六波羅蜜有二種:世間、出世間。世間者,是有為法、色法,不同虛空;出世間者,與如、法性、實際、智慧和合故,似如虛空。從得無生忍已後,無所分別如虛空。

復次,如佛以無礙智觀實相如虛空;餘人則不然,智慧未畢竟清淨故。

復次,佛前後說「諸法畢竟空,如無餘涅槃相,如虛空」,不應致疑。餘法亦如是。乃至如虛空非說、非不說亦如是。

問曰:

如虛空,言「無所有」便足,何以說無種種相?

答曰:

初發心菩薩於內外種種因緣法中著心,以是故,佛說如虛空無是種種相,摩訶衍亦如是。

[*]【經】

「須菩提!如汝所言:『如虛空受無量無邊阿僧祇眾生,摩訶衍亦受無量無邊阿僧祇眾生。』如是!如是!須菩提!眾生無[4]所有故,當知虛空無[*]所有;虛空無[*]所有故,當知摩訶衍亦無[*]所有。以是因緣故,摩訶衍受無量無邊阿僧祇眾生。何以故?是眾生、虛空、摩訶衍,是法皆不可得故。

「復次,須菩提!摩訶衍無所有故,當知阿僧祇無所有;阿僧祇無所有故,當知無量無所有;無量無所有故,當知無邊無所有;無邊無所有故,當知一切諸法無所有。以是因緣故,須菩提!是摩訶衍受無量無邊阿僧祇眾生。何以故?是眾生、虛空、摩訶衍、阿僧祇、無量、無邊,是一切法不可得故。

「復次,須菩提!我無所有乃至知者、見者無所有故,當知如、法性、實際無所有;如、法性、實際無所有故,當知乃至無量、無邊、阿僧祇無所有;無量、無邊、阿僧祇無所有故,當知一切法無所有。以是因緣故,須菩提!摩訶衍受無量無邊阿僧祇眾生。何以故?是眾生乃至知者、見者,實際乃至無量、無邊、阿僧祇,是一切法不可得故。

「復次,須菩提!我無所有乃至知者、見者無所有故,當知不可思議性無所有;不可思議性無所有故,當知色、受、想、行、識無所有;色、受、想、行、識無所有故,當知虛空無所有;虛空無所有故,當知摩訶衍無所有;摩訶衍無所有故,當知阿僧祇無所有;阿僧祇無所有故,當知無量無所有;無量無所有故,當知無邊無所有;無邊無所有故,當知一切諸法無所有。以是因緣故,須菩提!當知摩訶衍受無量無邊阿僧祇眾生。何以故?須菩提!我乃至知者、見者等一切法皆不可得故。

「復次,須菩提!我無所有乃至知者、見者無所有故,當知眼無所有,耳、鼻、舌、身、意無所有;眼乃至意無所有故,當知虛空無所有;虛空無所有故,當知摩訶衍無所有;摩訶衍無所有故,當知阿僧祇無所有;阿僧祇無所有故,當知無量無所有;無量無所有故,當知無邊無所有;無邊無所有故,當知一切諸法無所有。以是因緣故,須菩提!摩訶衍受無量無邊阿僧祇眾生。何以故?須菩提!我乃至一切諸法皆不可得故。

「復次,須菩提!我無所有乃至知者、見者無所有故,當知檀波羅蜜無所有,尸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無所有;般若波羅蜜無所有故,當知虛空無所有;虛空無所有故,當知摩訶衍無所有;摩訶衍無所有故,當知無量無邊阿僧祇無所有;無量無邊阿僧祇無所有故,當知一切諸法無所有。以是因緣故,須菩提!摩訶衍受無量無邊阿僧祇眾生。何以故?我、眾生乃至一切諸法皆不可得故。

「復次,須菩提!我無所有乃至知者、見者無所有故,當知內空無所有,乃至無法有法空無所有;無法有法空無所有故,當知虛空無所有;虛空無所有故,當知摩訶衍無所有;摩訶衍無所有故,當知阿僧祇、無量、無邊無所有;阿僧祇、無量、無邊無所有故,當知一切諸法無所有。以是因緣故,須菩提![1]摩訶衍受無量無邊阿僧祇眾生。何以故?我、眾生乃至一切諸法皆不可得故。

「復次,須菩提!我、眾生乃至知者、見者無所有故,當知四念處無所有;四念處無所有故,乃至十八不共法無所有;十八不共法無所有故,當知虛空無所有;虛空無所有故,當知摩訶衍無所有;摩訶衍無所有故,當知阿僧祇、無量、無邊無所有;阿僧祇、無量、無邊無所有故,當知一切諸法無所有。以是因緣故,須菩提!是摩訶衍受無量無邊阿僧祇眾生。何以故?我、眾生乃至一切諸法皆不可得故。

「復次,須菩提!我、眾生無所有乃至知者、見者無所有故,當知[2]性地無所有,乃至已作地無所有;已作地無所有故,當知虛空無所有;虛空無所有故,當知摩訶衍無所有;摩訶衍無所有故,當知阿僧祇、無量、無邊無所有;阿僧祇、無量、無邊無所有故,當知一切諸法無所有。以是因緣故,是摩訶衍受無量無邊阿僧祇眾生。何以故?我、眾生乃至一切諸法皆不可得故。

「復次,須菩提!我、眾生乃至知者、見者無所有故,當知須陀洹無所有;須陀洹無所有故,當知斯陀含無所有;斯陀含無所有故,當知阿那含無所有;阿那含無所有故,當知阿羅漢無所有;阿羅漢無所有故,當知乃至一切諸法無所有。以是因緣故,須菩提![*]摩訶衍受無量無邊阿僧祇眾生。何以故?須菩提!我乃至一切諸法皆不可得故。

「復次,須菩提!我乃至知者、見者無所有故,當知聲聞乘無所有;聲聞乘無所有故,當知辟支佛乘無所有;辟支佛乘無所有故,當知佛乘無所有;佛乘無所有故,當知聲聞人無所有;聲聞人無所有故,當知須陀洹無所有;須陀洹無所有故,乃至佛無所有;佛無所有故,當知一切種智無所有;一切種智無所有故,當知虛空無所有;虛空無所有故,當知摩訶衍無所有;摩訶衍無所有故,當知乃至一切諸法無所有。以是因緣故,摩訶衍受無量無邊阿僧祇眾生。何以故?我乃至一切諸法皆不可得故。

「譬如,須菩提!涅槃性中受無量無邊阿僧祇眾生,是摩訶衍亦受無量無邊阿僧祇眾生。以是因緣故,須菩提!如虛空受無量無邊阿僧祇眾生,是摩訶衍亦如是受無量無邊阿僧祇眾生。」

[3]【論】

問曰:

何以不說「虛空廣大無邊故受一切物」,而言「虛空無所有故能受一切物眾生,摩訶衍亦無所有」?

答曰:

現見虛空無所有,一切萬物皆在其中,以無所有故能受。

問曰:

心心數法亦無形質,何以不[4]受一切物?

答曰:

心心數法覺知相,非是受相,又無住處:若內、若外,若近、若遠,但以分別相故知有心。形色法有住處,因色處故,知有虛空。以色不受物[5]故,則知虛空受物;色與虛空相違,色若不受,則知虛空是受;如以無明故知有明,以苦故知有樂。因色無故說有虛空,更無別相。

復次,心心數法更有不受義,如邪見心不受正見,正見心不受邪見。虛空則不然,一切皆受[6a]故。[6b]又心心數法生滅相,是可斷法,虛空則不然。

心心數法、虛空,但無色、無形同,不得言都不異。以是故,諸法中說虛空能受一切。

問曰:

我先問意不然!何以不言「虛空無量無邊能受一切物」,而言「無所有受一切物」?

答曰:

我說虛空無自相,待色相說虛空;若無自相,則無虛空,云何言無量無邊?

問曰:

汝言「受相則是虛空」,云何言「無」?

答曰:

受相即是無色相,色不到處,名為虛空;以是故無虛空。

若實[7]有虛空,未有色時應有虛空!若未有色有虛空,虛空則無相。何以故?以未有色故。因色故知有虛空,有色故便有無色。若先有色後有虛空,虛空則是作法,作法不名為常。

若有無相法,是不可得,以是故無虛空。

問曰:

[8]若常有虛空,因色故虛空相現,然後相在虛空。

答曰:

[9]若虛空先無相,後相亦無所住。

若虛空先有相,相無所相;若先無相,相亦無所住。

若離相、無相[10]已,相無住處;若相無住處,所相處亦無;所相處無故,相亦無;離相及相處,更無有法。

以是故,虛空不名為相、不名為所相,不名為法、不名為非法,不名為有、不名為無,斷諸語言,寂滅如無餘涅槃。餘一切法亦如是。

問曰:

若一切法如是者,即是虛空,何以復以虛空為喻?

答曰:

諸法因果皆是虛誑,因無明故有,誑眾生心;眾生於是法中生著,而不於虛空生著;六塵法[11]誑眾生心,虛空雖復誑,則不爾!以是故,以虛空為喻,以麁現事破微細事。

如[12]虛空因色故,但有假名,無有定法;眾生亦如是,因五眾和合故,但有假名,亦無定法。摩訶衍[13]亦如是,以眾生空,無佛無菩薩;以有眾生故,有佛有菩薩;若無佛無菩薩,則無摩訶衍。以是故,摩訶衍能受無量無邊阿僧祇眾生;若是有法,不能受無量諸佛及弟子。

問曰:

若實無虛空,云何能受無量無邊阿僧祇眾生?

答曰:

以是故,佛說:「摩訶衍無故,阿僧祇無;[1]阿僧祇無故,無量亦無;[2]無量無故,無邊亦無;無邊無故,一切法亦無,以是故能受。」

「阿僧祇」者,「僧[3]祇」,[4]秦言數;「阿」,秦言無。眾生、諸法各各不可得邊故名「無數」,數虛空[5]十方遠近不可得邊故名「無數」。分別數六波羅蜜,種種布施、種種持戒等無有數;數幾眾生已上乘、當上乘、今上乘不可數,是名「無數」。

復次,有人言:初數為一,但有一;一一故言二,如是等皆一,更無餘數法。若皆是一,則無數。

有人言:一切法和合故有名字,如輪、輞、輻、轂和合故名為車,無有定實法。一法無故,多亦無,先一後多故。

復次,以[6]繫[7]數事,數事無故,數亦無。

「無量」者,如以斗稱量物,以智慧量諸法亦如是。諸法空故無數,無數故無量[8]無邊,無有實智,云何能得諸法定相?無量故無邊,「[9]量」名總相,「邊」名別相;「量」為初始,「邊」名終[10]竟。

復次,我乃至知者、見者無故,實際亦無;實際無故,無數亦無;無數無故,無量亦無;無量無故,無邊亦無;無邊無故,一切法亦無。以是故,一切法[11]無,畢竟清淨。

是摩訶衍能含受一切眾生及法;二事相因:若無眾生則無法,若無法則無眾生。

先總相[12]說一切法空,後一一別說諸法空。實際是末後妙法,此若無者,何況餘法!

從不可思議性乃至如涅槃性亦如是。

[*]【經】

「須菩提!汝所言:『是摩訶衍不見來處,不見去處,不見住處。』如是!如是!須菩提!是摩訶衍不見來處,不見去處,不見住處。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法不動相故,是法無來處,無去處,無住處。何以故?須菩提!色,無所從來,亦無所去,亦無所住;受、想、行、識,無所從來,亦無所去,亦無所住。須菩提!色法,無所從來,亦無所去,亦無所住;受、想、行、識法,無所從來,亦無所去,亦無所住。須菩提![13a]色如,無所從來,亦無所去,亦無所住;受、想、行、識如,無所從來,亦無所去,亦無所住。

[13b]須菩提!色性,無所從來,亦無所去,亦無所住;受、想、行、識性,無所從來,亦無所去,亦無所住。須菩提!色相,無所從來,亦無所去,亦無所住;受、想、行、識相,無所從來,亦無所去,亦無所住。

「須菩提!眼、眼法、眼如、眼性、眼相,無所從來,亦無所去,亦無所住;耳、鼻、舌、身;意、意法、意如、意性、意相,無所從來,亦無所去,亦無所住。色、聲、香、味、觸、法亦如是。

「須菩提!地種、地種法、地種如、地種性、地種相,無所從來,亦無所去,亦無所住;水、火、風、空;識種、識種法、識種如、識種性、識種相,亦如是。

「須菩提!如、如[14]法、如[15]如、[16]如性、如相,無所從來,亦無所去,亦無所住。須菩提!實際、實際法、實際如、實際性、實際相,無所從來,亦無所去,亦無所住。須菩提!不可思議、不可思議法、不可思議如、不可思議性、不可思議相,無所從來,亦無所去,亦無所住。

「須菩提!檀波羅蜜、檀波羅蜜法、檀波羅蜜如、檀波羅蜜性、檀波羅蜜相,無所從來,亦無所去,亦無所住;尸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般若波羅蜜法、般若波羅蜜如、般若波羅蜜性、般若波羅蜜相,無所從來,亦無所去,亦無所住。

「須菩提!四念處、四念處法、四念處如、四念處性、四念處相,無所從來,亦無所去,亦無所住;乃至十八不共法亦如是。

「須菩提!菩薩、菩薩法、菩薩如、菩薩性、菩薩相,無所從來,亦無所去,亦無所住。

「佛、佛法、佛如、佛性、佛相,無所從來,亦無所去,亦無所住。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17]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如性相,無所從來,亦無所去,亦無所住。

「須菩提!有為法、有為法法、有為法如、有為法性、有為法相,無所從來,亦無所去,亦無所住。須菩提!無為[18]法、無為法[*]法、無為法如、無為法性、無為法相,無所從來,亦無所去,亦無所住。

「以是因緣故,須菩提![19]是摩訶衍不見來處、不見去處、不見住處。」

[20]【論】

[21]者言:

佛謂:「須菩提!汝何以但讚摩訶衍無來、無去、無住?一切法亦如是無來、無去、無住,一切法實相不動故。」

問曰:

諸法現有來去可見,云何言「不動相」、「無來無去」?

答曰:

來去相先已破,今當更說。一切佛法中,無我、無眾生,乃至無知者、見者故,來者去者無;來者去者無故,來去相亦應無。

復次,三世中求去相不可得。所以者何?已去中無去,未去中亦無去;離已去[22]未去,去時亦無去。

問曰:

有身動處是名為去,已去、未去中[23]無身動;以是故去時身動,即應有去!

答曰:

不然!離去相,去時不可得;離去時,去相不可得,云何言去時去?

復次,若去時有去相,應離去相有去時。何以故?汝說去時有去故。

復次,若去時去,應有二去:一者、知去時,二者、知去時去。

問曰:

若爾,有何咎?

答曰:

若爾,有二去者。何以故?離去者無去相。若離去者無去相,離去相無去者。是故去者不去,不去者亦不去;離去、不去,亦無有去。

來者、住者亦如是。

以是故佛說:「凡夫人法虛誑無實,雖復肉眼所見,與畜生無異,是不可信。」是故說:「諸法無來、無去、無住處,亦無動。」

何者是?所謂色、色法、色如、色性、色相。

「色」名眼見事,未分別好醜、實不實、自相他相。

「色法」名無常生滅、不淨等。

「色如」名色和合有,如水沫不牢固,離散則無,虛偽無實,但誑人眼。色現在如是,過去、未來亦爾。如現在火熱,比知過去、未來亦如是。

復次,如諸佛觀色相畢竟清淨空,菩薩亦應如是觀。色[1]眼法、色如,何因緣不如凡夫人所見?性自爾故!

此性深妙,云何可知?以色相力故可知。[2]如火以烟為相,見烟則知有火;[3]今見眼色無常、破壞、苦惱、麁澁相,知其性爾。

此[4]五法不去、不來、不住,如先說。

乃至無為、無為法、如、性、相,不來、不去、不住,亦如是。

[*]【經】

「須菩提!汝所言:『是摩訶衍,前際不可得,後際不可得,中際不可得,是衍名三世等;[5]以是故,說名摩訶衍。』如是!如是!須菩提!是摩訶衍,前際不可得,後際不可得,中際不可得,是衍名三世等。以是故說名摩訶衍。何以故?須菩提!過去世、過去世空,未來世、未來世空,現在世、現在世空,三世等、三世等空;摩訶衍、摩訶衍空,菩薩、菩薩空。何以故?須菩提![6]是空非一、非二、非三、非四、非五、非異。以是故說名三世等是菩薩摩訶薩摩訶衍。

「[7]是衍中,等、不等相不可得故,染、不染不可得,瞋、不瞋不可得,癡、不癡不可得,慢、不慢不可得,乃至一切善法、不善法不可得。是衍中,常不可得,無常不可得;樂不可得,苦不可得;實不可得,空不可得;我不可得,無我不可得;欲界不可得,色界不可得,無色界不可得;度欲界不可得,度色界不可得,度無色界不可得。何以故?是摩訶衍自法不可得故。

「須菩提!過去色、[8]過去色空,未來現在色、未來現在色空;過去受想行識、過去受想行識空;未來現在受想行[9]識、未來現在受想行識空。空中過去色不可得。何以故?空中空亦不可得,何況空中過去色[10]可得!空中未來、現在色不可得。何以故?空中空亦不可得,[11]何況空中未來、現在色可得!空中過去受想行識不可得。何以故?空中[12]空亦不可得,何況空中過去受想行識可得!空中未來現在受想行識不可得。何以故?空中空亦不可得,何況空中未來、現在受想行識可得!

「須菩提!過去檀波羅蜜不可得、未來檀波羅蜜不可得、現在檀波羅蜜不可得,三世等中檀波羅蜜亦不可得。何以故?等中過去世不可得、未來世不可得、現在世不可得。等中等亦不可得,何況等中過去世、未來世、現在世可得!尸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亦如是。

「復次,須菩提!過去世中四念處不可得,乃至過去世中十八不共法不可得;未來世、現在世亦如是。

「復次,須菩提!三世等中四念處不可得,三世等中乃至十八不共法亦不可得。何以故?等中過去世四念處不可得,等中未來世四念處不可得,等中現在世四念處不可得。等中等亦不可得,何況等中過去世四念處、未來現在世四念處可得!等中等亦不可得,何況等中過去乃至十八不共法可得!未來、現在世亦如是。

「復次,須菩提!過去世[13]中凡夫人不可得,未來世現在世中凡夫人不可得,三世等中凡夫人亦不可得。何以故?眾生不可得,乃至知者、見者不可得故。過去世中聲聞、辟支佛、菩薩、佛不可得,未來現在世[14]中聲聞、辟支佛、菩薩、佛不可得,三世等中聲聞、辟支佛、菩薩、佛不可得。何以故?眾生不可得,乃至知者、見者不可得故。

「[15]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住般若波羅蜜中,學三世等相,當具足一切種智,是名菩薩摩訶薩摩訶衍,所謂三世等相。菩薩摩訶薩住是[16]衍中,勝[17]出一切世間及諸天、人、阿修羅,成就薩婆若。」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善哉!善哉!是菩薩摩訶薩摩訶衍!何以故?過去諸菩薩是衍中學得一切種智,未來[18]世諸菩薩摩訶薩亦是衍中學當得一切種智。

「世尊!今十方無量阿僧祇世界中諸菩薩摩訶薩亦是衍中學得一切種智。以是故,世尊!是衍實是菩薩摩訶薩摩訶衍。」

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過去、未來、現在諸佛,是摩訶衍中學,已得一切種智,當得、今得。」

[1]【論】

[*]者言:

須菩提略讚說:「是摩訶衍,前際、後際、中際俱不可得,三世等故,名摩訶衍。」[2]今佛廣演須菩提所讚。

是三世云何不可得?所謂過去世、過去世空,未來世、未來世空,現在世、現在世空故不可得。三世等,等者空;摩訶衍、摩訶衍自空;菩薩、菩薩自空。是三世[3]中三世相[4]空。空義,如先說。

此中佛自說空因緣,所謂:「空、空相,非一、非二、非三、非四、非五等,不異、不合、不散,無有分別。」是故三世等空相無所有故,是等亦空。

菩薩能如是解諸法三世等,不以無始世來為疲厭,不以未來世無邊故為難,是為菩薩三世等名摩訶衍。

是摩訶衍中等相不可得,不等相亦不可得。得是三世等三昧,破是不等相。不等[5]相[6]待故有等,不等畢竟無故等亦無。

欲、不欲,乃至三界、度三界,是相待法亦如是。

此中佛自說:「是諸法皆從因緣和合故無自性,自性無故空。」

復次,過去色、過去色相[7]空,未來、現在亦如是;如色,餘四眾亦如是。所以者何?空中空相不可得,何況空中有三世五眾相!

菩薩觀五眾空,斷貪欲,入道行,所謂檀波羅蜜等,亦如[8]是五眾三世中不可得。三世等故,等即是空,是等中檀波羅蜜不可得。

問曰:

何以故三世及三世等中檀波羅蜜不可得?

答曰:

諸法等中無三世,等[9]等中等相亦不可得,何況三世![10]六波羅蜜乃至十八不共法亦如是。

復次,三世中,凡夫[11]相不可得,聲聞乃至佛亦不可得,以眾生空故。

菩薩住般若波羅蜜,能如是學三世等空,集諸善功德,便具足一切種智。佛說:「菩薩能如是三世等中住,則能勝出一切世間及諸天、人、阿修羅。」

是時,須菩提讚言:「世尊!善哉!善哉!是摩訶衍利益諸菩薩。所以者何?過去諸菩薩學是摩訶衍,得一切種智;未得、今得亦如是。」

有人言:得清淨無因緣,染垢穢亦無因緣,大小、好醜、縛解皆無主所與。

有人言:好醜、縛解,至時節自得。

有人言:福德成就故得佛道。

有人言:但得清淨實智慧得佛道。

如是等說,皆是非因緣、少因緣,須菩提[12]所不讚歎。

今佛捨非因緣,亦捨不具足因緣,[13]說[14]是具足因緣,所謂六波羅蜜,三世菩薩學是乘具足,得成佛道。

佛亦可須菩提所歎,言:「如是!如是!」

大智度論卷第五十一
↑回到頂端↑
#2230056 - 2024-02-17 00:26:18 大智度論卷第五十二 [Re: yichinyichin]
yichinyichin 離線
飛龍在天
註冊: 2023-12-15
文章數: 485
大智度論釋會宗品第二十四(卷五十二)

聖者龍樹造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經】

爾時,慧命富樓那彌多羅尼子白佛言:「世尊!佛使須菩提為諸菩薩摩訶薩說般若波羅蜜,今乃說摩訶衍為?」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我說摩訶衍,將無離般若波羅蜜?」

佛言:「不也!須菩提!汝說摩訶衍,隨般若波羅蜜,不離[19]般若波羅蜜。何以故?一切所有善法、助道法,若聲聞法、若辟支佛法、若菩薩法、若佛法,是一切法,皆攝入般若波羅蜜中。」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何等諸善法、助道法,聲聞法、辟支佛法、菩薩法、佛法,皆攝入般若波羅蜜中?」

佛告須菩提:「所謂檀波羅蜜、尸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20]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聖道分,空、無相、無作解脫門,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大慈大悲、十八不共法、無錯謬相、常捨行。須菩提!是諸餘善法、助道法,若聲聞法、若辟支佛法、若菩薩法、若佛法,皆攝入般若波羅蜜中。

「須菩提!若摩訶衍,若般若波羅蜜、禪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羼提波羅蜜、尸羅波羅蜜、檀波羅蜜;若色、受、想、行、識,眼、色、眼識、眼觸、眼觸因緣生諸受,乃至意、法、意識、意觸、意觸因緣生諸受;地種乃至識種;四念處乃至八聖道分;空、無相、無作解脫門;及諸善法,若有漏、若無漏,若有為、若無為,若苦諦、集諦、滅諦、道諦,若欲界、若色界、若無色界,若內空乃至無法有法空;諸三昧門、諸陀羅尼門;佛十力乃至十八不共法;若佛、[21]佛法、法性、如、實際、不可思議性、涅槃——是一切諸法皆不合不散、無色、無形、無對,一相,所謂無相。須菩提!以是因緣故,汝所說摩訶衍,隨順般若波羅蜜。何以故?須菩提!摩訶衍不異般若波羅蜜,般若波羅蜜不異摩訶衍,般若波羅蜜、摩訶衍無二無別;檀波羅蜜不異摩訶衍,摩訶衍不異檀波羅蜜,檀波羅蜜、摩訶衍無二無別;乃至禪波羅蜜亦如是。須菩提!四念處不異摩訶衍,摩訶衍不異四念處,[1]四念處、摩訶衍無二無別;乃至十八不共法不異摩訶衍,摩訶衍不異十八不共法,[2]十八不共法、摩訶衍無二無別。以是因緣故,須菩提!汝說摩訶衍即是說般若波羅蜜。」

【論】

者言:

富樓那雖自無疑,為新學鈍根者不解義一而名字異,故發問。須菩提即以其事白佛:「佛法甚深,我所說者將無有失?」

佛答:「汝說摩訶衍,隨順般若,無有違錯。」

此義初已論之,今佛為說隨順因緣,所謂三乘所攝一切善法皆合聚在般若波羅蜜中。所以者何?一切三乘善法皆為涅槃故。

涅槃門有三種:一切法皆入空門、無相、無作門。如持戒能生禪定,禪定能生實智慧,不著世間故。

何等三乘助道法攝在般若中?所謂六波羅蜜,三十七品、三[5]脫門,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大慈大悲、十八不共法、無錯謬相、常捨行。

此中三十七品、三[*]脫門是三乘共法,六波羅蜜是菩薩法,十力乃至常捨行是佛法。

有人言:「六波羅蜜有具足、有不具足。不具足者共二乘法,具足[6]者獨菩薩法。」

復次,摩訶衍空,般若波羅蜜亦空,空義一故,須菩提隨順無錯。如般若波羅蜜空,五波羅蜜乃至如、法性、實際、不可思議性、涅槃亦如是。

復次,從般若波羅蜜乃至涅槃,皆是不合、不散、無色、無形、無對,一相,所謂無相。是同相故,說「摩訶衍則是般若波羅蜜,摩訶衍、般若[7]波羅蜜無二無別[8]故」。

[9]大智度論釋十無品第二十[10]五

[*]【經】

慧命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菩薩摩訶薩前際不可得,後際不可得,中際不可得。色無邊故,當知菩薩摩訶薩亦無邊;受、想、行、識無邊故,當知菩薩摩訶薩亦無邊。色是菩薩摩訶薩,是亦不可得;受、想、行、識是菩薩摩訶薩,是亦不可得。如是,世尊!於一切種、一切處求菩薩不可得。世尊!我當教何等菩薩摩訶薩般若波羅蜜?世尊!菩薩摩訶薩但有名字。如說我名字,我畢竟不生。如我,諸法亦如是無自性。何等色畢竟不生?何等受、想、行、識畢竟不生?世尊!是畢竟不生,不名為色;是畢竟不生,不名為受、想、行、識。世尊!若畢竟不生法,當教[11]誰是般若波羅蜜耶?離畢竟不生,亦無菩薩行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菩薩聞作是說,心不沒、不悔、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菩薩摩訶薩能行般若波羅蜜。」

舍利弗問:

「須菩提!何因緣故言『菩薩摩訶薩前際不可得,後際不可得,中際不可得』?

「須菩提!何因緣故言『色無邊故,當知菩薩亦無邊;受、想、行、識無邊故,當知菩薩亦無邊』?

「須菩提!何因緣故言『色是菩薩,是亦不可得;受、想、行、識是菩薩,是亦不可得』?

「須菩提!何因緣故言『於一切種、一切處,菩薩不可得,當教何等菩薩般若波羅蜜』?

「須菩提!何因緣故言『菩薩摩訶薩但有名字』?

「須菩提!何因緣故言『如說我名字,我畢竟不生;如我,諸法亦如是無自性。何等色畢竟不生,何等受、想、行、識畢竟不生』?

「須菩提!何因緣故言『畢竟不生,不名為色?畢竟不生,不名為受、想、行、識』?須菩提!何因緣故言『若畢竟不生法,[12]當教[13]誰是般若波羅蜜耶』?

「須菩提!何因緣故言『離畢竟不生,亦無菩薩行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何因緣故言『若菩薩聞作是說,心不沒、不悔、不驚、不怖、不畏,若能如是行,是名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

爾時,須菩提報舍利弗言:「眾生無所有故,菩薩前際不可得;眾生空故,菩薩前際不可得;眾生離故,菩薩前際不可得。舍利弗!色無有故,菩薩前際不可得;受、想、行、識無有故,菩薩前際不可得。色空[14]故,菩薩前際不可得;受、想、行、識空故,菩薩前際不可得。色離故,菩薩前際不可得;受、想、行、識離故,菩薩前際不可得。舍利弗!色性無故,菩薩前際不可得;受、想、行、識性無故,菩薩前際不可得。

「舍利弗!檀波羅蜜無有故,菩薩前際不可得;尸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無有故,菩薩前際不可得。何以故?舍利弗!空中前際不可得、後際不可得、中際不可得;空不異菩薩,菩薩不異前際。舍利弗!空、菩薩、前際,是諸法無二無別。以是因緣故,舍利弗!菩薩前際不可得。

「舍利弗!檀波羅蜜空故,檀波羅蜜離故,檀波羅蜜性無故,菩薩前際不可得;尸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空故,般若波羅蜜離故,般若波羅蜜性無故,菩薩前際不可得。何以故?舍利弗!空中前際不可得、後際不可得、中際不可得;空不異菩薩,[1]菩薩亦不異前際。舍利弗!空、菩薩、前際,[2]是諸法無二無別。以是因緣故,舍利弗!菩薩前際不可得。

「復次,舍利弗!內空無所有故,菩薩前際不可得;乃至無法有法空無所有故,菩薩前際不可得。內空空故、內空離故、內空性無故,乃至無法有法空空故、離故、性無故,菩薩前際不可得。餘如上說。

「復次,舍利弗!四念處無所有故,菩薩前際不可得;四念處空故、離故、性無故,菩薩前際不可得。乃至十八不共法無所有故,菩薩前際不可得;十八不共法空故、離故、性無故,菩薩前際不可得。餘如上說。以是因緣故,舍利弗!菩薩前際不可得。

「復次,舍利弗!一切三昧門、一切陀羅尼門無有故,菩薩前際不可得;三昧門、陀羅尼門空故、離故、性無故,菩薩前際不可得。餘如上說。

「復次,舍利弗!法性無有故,菩薩前際不可得;法性空故、離故、[3]性無故,菩薩前際不可得。餘如上說。復次,舍利弗!如無有故、空故、離故、性無故,實際無有故、空故、離故、性無故,不可思議性無有故、空故、離故、性無故,菩薩前際不可得。餘如上說。

「復次,舍利弗!聲聞無有故,菩薩前際不可得;聲聞空故、離故、性無故,菩薩前際不可得。辟支佛無有故、空故、離故、性無故,菩薩前際不可得。佛無有故、空故、離故、性無故,菩薩前際不可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有故乃至性無故,菩薩前際不可得。

「復次,一切種智無有故乃至性無故,菩薩前際不可得。何以故?舍利弗!空,前際不可得、後際不可得、中際不可得,菩薩不可得。舍利弗!空,不異菩薩,亦不異前際;空、菩薩、前際,是諸法無二無別。以是因緣故,舍利弗!菩薩前際不可得,後際、中際亦如是。」

【論】

問曰:

上已說「菩薩、菩薩字不可得,為誰說般若波羅蜜」,今何以更說?

答曰:

不應作是問!須菩提空行第一,常樂說空;若有所說,常以空門利益眾生。

復次,上略說,是中十種廣分別菩薩不可得。

行者若觀諸法空,隨順無相、無作;以無作心故,不欲有所作,尚不能自作利益,何況利益人!若人住我心中,能分別諸法善不善相,集諸善法、捨不善法;今佛說:「般若波羅蜜中,不應計我心,不應分別諸法,但行眾善。」是事為難。

行者作是念:「若無我者,為誰修善?」先有我,今以般若波羅蜜故無,心生憂戚。是故須菩提更重說:「我,從本已來無,非先有今無。」行者如是[5]如是本來自無,今無所失,故無所憂。譬如深根大樹,不可以一斫能辦,多用斧力乃[6]能斷;菩薩空亦如是,不可一說便得,以是故廣分別。

須菩提問佛時,作是念:「若定有菩薩法,應三世通有。今前世中無有菩薩。何以[7]故?前世無初故。未來世亦如是,[8]未有因緣故。前後相待故有中間,若無前後則無中間。」

若謂「五眾是菩薩」;五眾無邊,如先種種因緣說五眾畢竟空故無量無邊,無量無邊故[9]同無為法。

若菩薩無邊者,是事不然!以此因緣故,菩薩不可得,當為誰說?

常一切處、一切種、一切時求菩薩不可得,當為誰說?

如我畢竟不生、空無所有,五眾亦如是畢竟不生、無所有。既無眾生及五眾法,云何有菩薩?

問曰:

眾生及五眾法畢竟不生,解是法者,即是菩薩?

答曰:

「畢竟不生」不名為色,不名為受想行識。何以故?五眾是生相,畢竟不生中無是分別。

五眾畢竟不生,不可以教化;離畢竟不生,亦無菩薩行道,當教誰?

菩薩聞是不怖、不畏,是為能行菩薩道。

問曰:

我與菩薩[10]是一物,云何以我喻菩薩?

答曰:

是般若波羅蜜中一切法空,初學不得便為說空!先當分別罪福,捨罪修福[11]德;[12]福德果報無常,無常故生苦,是故捨福厭世間,求道入涅槃。爾時,應作是念:「因我故生諸煩惱,是我於六識中求不可得,但以顛倒故著我。」是故解無我易,易[13]可受化。

若言「色空」,則難解;雖耳聞說空,眼常見實。是故先破惡罪[14]中我,後破一切諸法。

一切佛弟子,得道者自知自證無我,未得道者信餘法空,不能如信無我,是故以無我為喻。

此中須菩提說一切法空,推無菩薩,用無我為喻;以小喻大,如石[15]蜜喻甘露。

問曰:

舍利弗知空無我義,何以故事事致問?

答曰:

須菩提聲聞人,德不如菩薩,而於佛前說深般若,新學菩薩心或生疑。上[16]佛雖言「汝說摩訶衍隨順般若」,猶謂佛將順須菩提。舍利弗欲斷此疑,故發問。

復次,佛欲共須菩提說般若,乃至終竟;是故舍利弗事事質問,令須菩提善分別深義,使眾人敬信。

以是故問:「過去世中菩薩不可得,乃至不恐不怖。」

須菩提答義:我、眾生、人即是一物。未得道時,[A1]名凡夫人;[1]初入道乃至阿羅漢,名聲[2]聞人;觀因緣法悟空小深,小愍眾生,名辟支佛人;深入空法,行六波羅蜜,大慈大悲,是名菩薩人——功德別異故,名字亦異。如我、眾生、人一事,以眼見事故名見者,[3]意得故名知者,受苦樂故名受者。是我、眾生、人等,先已說種種因緣無故,菩薩亦應無。是故須菩提語舍利弗:「眾生無故,三世中無菩薩。」

問曰:

五眾和合有菩薩,菩薩應無,五眾應有!

答曰:

為破是事故言「無眾生、無我」,無我故則五眾無所屬,無所屬故空,空故無菩薩。

問曰:

若五眾空者,空即是菩薩?

答曰:

五眾空亦非菩薩,空、無所有、無分別故。

五眾離、五眾無性,亦無菩薩。若說無菩薩,則三世皆無。

觀是五眾等世間法、六波羅蜜等道法,是名菩薩;是法空故,菩薩亦空。此中佛自說因緣:「諸法空不異菩薩,菩薩不異空,菩薩空、三世空,無二無別。」

從六波羅蜜乃至一切種智,行是諸法故,名為菩薩;是諸法空故,菩薩亦空。此中法空,聲聞、辟支佛得是空故,名聲聞、辟支佛[4]人;聲聞、辟支佛人空故,菩薩亦如是。

[*]【經】

「如舍利弗[5]言:『色無邊故,當知菩薩亦無邊;受、想、行、識無邊故,當知菩薩亦無邊。』舍利弗!色如虛空,受、想、行、識如虛空。何以故?舍利弗!如虛空邊不可得、中不可得,無邊無中故,但說名虛空。如是,舍利弗!色邊不可得、中不可得,是色空故,空中亦無邊亦無中;受、想、行;識邊不可得、中不可得,識空故,空中亦無邊、亦無中。以是因緣故,舍利弗!色無邊故,當知菩薩亦無邊;受、想、行、識無邊故,當知菩薩亦無邊。乃至十八不共法亦如是。

「如舍利弗言:『色是菩薩,是亦不可得;受、想、行、識是菩薩,是亦不可得。』舍利弗!色,色[6]相空;受、想、行、識,識相空。檀波羅蜜,檀波羅蜜相空;乃至般若波羅蜜亦如是。內空,內空相空;乃至無法有法空,無法有法空相空。四念處,四念處相空;乃至十八不共法,十八不共法相空。如、法性、實際、不可思議性,不可思議性相空。三昧門,三昧門相空;陀羅尼門,陀羅尼門相空。一切智,一切智相空;道[7]種智,道[*]種智相空;一切種智,一切種智相空。聲聞乘,聲聞乘相空;辟支佛乘,辟支佛乘相空;佛乘,佛乘相空。聲聞人,聲聞人相空;辟支[8]佛,辟支[*]佛相空;佛,佛相空。空中色不可得,受、想、行、識不可得。以是因緣故,舍利弗!色是菩薩,是亦不可得;受、想、行、識是菩薩,是亦不可得。

「如舍利弗言:『何因緣故,[9]於一切種、一切處,菩薩不可得,當教何等菩薩般若波羅蜜?』舍利弗!色,色中不可得;色,受中不可得。受,受中不可得;受,色中不可得;受,想中不可得。想,想中不可得;想,色、受中不可得;想,行中不可得。行,行中不可得;行,色、受、想中不可得;行,識中不可得。識,識中不可得;識,色、受、想、行中不可得。舍利弗!眼,眼中不可得;眼,耳中不可得。耳,耳中不可得;耳,眼中不可得;耳,鼻中不可得。鼻,鼻中不可得;鼻,眼、耳中不可得;鼻,舌中不可得。舌,舌中不可得;舌,眼、耳、鼻中不可得;舌,身中不可得。身,身中不可得;身,眼、耳、鼻、舌中不可得;身,意中不可得。意,意中不可得;意,眼、耳、鼻、舌、身中不可得。六入、六識、六觸、六觸因緣生受亦如是。檀波羅蜜乃至般若波羅蜜,內空乃至無法有法空,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一切三昧門、一切陀羅尼門,性法乃至辟支佛法,初地乃至十地,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亦如是;須陀洹乃至阿羅漢、辟支佛、菩薩、佛亦如是。菩薩,菩薩中不可得;菩薩,般若波羅蜜中不可得。般若波羅蜜,般若波羅蜜中不可得;般若波羅蜜,菩薩中不可得。般若波羅蜜中教化無所有不可得,教化中教化無所有不可得,教化中菩薩及般若波羅蜜無所有不可得。舍利弗!如是一切法無所有不可得。以是因緣故,[10]一切種、一切處,菩薩不可得,當教何等菩薩般若波羅蜜?」

「如舍利弗[*]言:『何因緣故說菩薩摩訶薩但有假名?』舍利弗!色是假名,受、想、行、識是假名;色名非色,受、想、行識名非識。何以故?名,名相空,若空則非菩薩。以是因緣故,舍利弗!菩薩但有假名。復次,舍利弗!檀波羅蜜但有名字;名字中非有檀波羅蜜,檀波羅蜜中非有名字。以是因緣故,菩薩但有假名。尸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但有名字;名字中無有般若波羅蜜,般若波羅蜜中無有名字。以是因緣故,菩薩但有假名。舍利弗!內空但有名字,乃至無法有法空但有名字,名字中無內空,內空中無名字。何以故?名字、內空俱不可得。乃至無法有法空亦如是。以是因緣故,舍利弗!菩薩但有假名。舍利弗!四念處但有名字,乃至十八不共法但有名字;一切三昧門、一切陀羅尼門,乃至一切種智亦如是。以是因緣故,舍利弗!我說菩薩但有假名。」

「如舍利弗[*]言:『何因緣故,說[1]我名字畢竟不生?』舍利弗!我畢竟不可得,云何當有生?乃至知者、見者畢竟不可得,云何當有生?舍利弗!色畢竟不可得,云何當有生?受、想、行、識畢竟不可得,云何當有生?眼畢竟不可得,乃至意觸因緣生受畢竟不可得,云何當有生?檀波羅蜜畢竟不可得,乃至般若波羅蜜畢竟不可得,云何當有生?內空畢竟不可得,乃至無法有法空畢竟不可得,云何當有生?四念處畢竟不可得,乃至十八不共法畢竟不可得,云何當有生?諸三昧門、諸陀羅尼門畢竟不可得,云何當有生?聲聞乃至佛畢竟不可得,云何當有生?以是因緣故,舍利弗!我說:『如我名字,我亦畢竟不生。』」

[2]【論】

問曰:

心、心數法無[3]形、[4]不可見[5]故可無邊;色是有形、可見,云何無邊?

答曰:

無處不有色,不可得籌量遠近輕重。如佛說:四大無處不有,故名為大;不可以五情得其限,不可以[6]斗稱量其多少輕重,是故言「色無邊」。

復次,是色過去時,初始不可得;未來時中,無有恒河沙劫數限色當有盡,是故無後邊;初邊、後邊無故,中亦無。

復次,「邊」名色相;是色分別破散,邊不可得,無有本相。

復次,無為法不生不滅故,無數無量無邊;以法空觀[7]觀色皆空,與虛空及無為同相。

無量無數無邊法中,乃至微塵不可得,何況菩薩!是故說「五眾無邊,菩薩亦無邊」。如色無邊,乃至十八不共法亦如是,隨相分別如先說。

是五眾無量[8]無數無邊故,不得言色是菩薩;四眾亦如是。

復次,色若離心心數法,如草木瓦石,云何名菩薩?若心心數法離色,則無依止處,亦無所能為,云何名菩薩?

復次,六波羅蜜、十八空、三十七品,十力乃至十八不共法,如、法性、實際、不可思議性,三解脫門,陀羅尼門、諸三昧門,薩婆若、道智、一切種智,三乘、三乘人,是法若修、若觀,是名菩薩。是法皆以自相空故空,所謂檀波羅蜜、檀波羅蜜相空,乃至佛、佛相空。

「一切處」者,五眾、十二入、十八界,乃至一切種智。

「一切種[9]智」者,十八空、三解脫門。般若波羅蜜觀若常若無常等,入一門、二門乃至無量門等,是名一切種[10]智。求索菩薩不可得。

又以自法中無自法,亦無他法。如此中說:「色,色中不可得;色,受中不可得。受,受中不可得;受,色中不可得;乃至般若波羅蜜,般若波羅蜜中不可得;乃至教化中,教化不可得。」

「但有名字」者,是五眾破壞散滅,如虛空無異。是菩薩但有名字,如幻化人,假名字中更為立名。

須菩提語舍利弗:「不但菩薩假名字,五眾皆亦假名字;假名字中,假名字相不可得,皆入第一義中。若如是空者,則非菩薩。」

復次,六波羅蜜乃至一切種智,行是法故,名為菩薩;是法亦假名字,菩薩亦假名字,空無所有。是諸法等強為作名,因緣和合故有,亦無其實。

「我名字畢竟不生」者,如此品初已說。此中須菩提亦[11]如眾生空、法空破我,所謂:「我畢竟不可得,乃至知者、見者不可得,云何當有生?五眾畢竟不可得,云何有五眾[12]生?乃至意[13]觸因緣生受畢竟不可得,云何當有生?六波羅蜜畢竟不可得,乃至諸陀羅尼門、三昧門、聲聞、辟支佛、佛畢竟不可得,云何當有生?」

若法先有,然後可問生;法體先無,云何有生?

[*]【經】

「如舍利弗所言:『如我,諸法亦如是無自性。』舍利弗!諸法和合生故無自性。舍利弗!何等和合生無自性?舍利弗!色和合生無自性,受、想、行、識和合生無自性。眼和合生無自性,乃至意和合生無自性。色乃至法、眼界乃至法界、地種乃至識種、眼觸乃至意觸、眼觸因緣生受乃至意觸因緣生受和合[14]生無自性。檀波羅蜜乃至般若波羅蜜和合生無自性。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和合生無自性。

「復次,舍利弗!一切法無常亦不失。」

舍利弗問須菩提:「何[15]等法無常亦不失?」

須菩提言:「色無常亦不失,受、想、行、識無常亦不失。何以故?[16]若法無常,即是動相、即是空相。以是因緣故,舍利弗!一切有為法無常亦不失。若有漏法、若無漏法,若有記法、若無記法,[17]無常亦不失。何以故?若法無常,即是動相、即是空相。以是因緣故,舍利弗!一切[18]作法無常亦不失。

「復次,舍利弗!一切法非常非滅。」

舍利弗言:「何等法非常非滅?」

須菩提言:「色非常非滅。何以故?性自爾。受、想、行、識非常非滅。何以故?性自爾。乃至意[1]識因緣生受非常非滅。何以故?[2]性自爾。以是因緣故,舍利弗!諸法和合生無自性。

「如舍利弗所言:『何因緣故,色畢竟不生,受、想、行、識畢竟不生?』」

須菩提言:「色非作法,受、想、行、識非作法。何以故?作者不可得故。舍利弗!眼非作法。何以故?作者不可得故;乃至意亦如是。眼界乃至意觸因緣生受,亦如是。復次,舍利弗!一切諸法皆非起非作。何以故?作者不可得故。以是因緣故,舍利弗!色畢竟不生,受、想、行、識畢竟不生。

「如舍利弗所言:『何因緣故,畢竟不生,是不名為色?畢竟不生,是不名為受、想、行、識?』」

須菩提言:「色性空,是空無生、無滅、無住[3]異;受想行識性空,是空無生、無滅、無住[4]異。眼乃至一切有為法性空,是空無生、無滅、無住[*]異。以是因緣故,舍利弗!畢竟[5]不生,[6]是不名色;畢竟不生,[*]是不名受、想、行、識。」

「如舍利弗所言:『何因緣故,畢竟不生法,當教是般若波羅蜜耶?』」

須菩提言:「畢竟不生即是般若波羅蜜,般若波羅蜜即是畢竟不生,般若波羅蜜、畢竟不生,無二無別。以是因緣故,舍利弗!我說畢竟不生,當教是般若波羅蜜耶?」

「如舍利弗所言:『何因緣故,離畢竟不生,無菩薩行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言:「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不見畢竟不生異般若波羅蜜,亦不見畢竟不生異菩薩,畢竟不生及菩薩無二無別。不見畢竟不生異色。何以故?是畢竟不生及色無二無別;不見畢竟不生異受想行識。何以故?畢竟不生、受想行識無二無別。乃至一切種智亦如是。以是因緣故,舍利弗!離畢竟不生,無菩薩行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如舍利弗所言:『何因緣故,菩薩聞作是說,心不沒、不悔,不驚、不怖、不畏,是名菩薩行般若波羅蜜?』」

須菩提言:「菩薩摩訶薩不見諸法有覺知[7]相,見一切諸法如夢、如幻、如炎、如影、如化。舍利弗!以是因緣故,菩薩聞作是說,心不沒、不悔、不驚、不怖、不畏。」

[8]【論】

[9]者言:

「諸法無有自性」者,以性空破諸法各各性。

此中須菩提自說:「諸[10]法和合生,無有自性。」如和合五眾等法及六波羅蜜等善法,從是出菩薩名字;是菩薩從作法、眾[11]緣和合生故,非一法所成,以是故言假名。是眾法亦從和合邊生,譬如有眼、有色、有明、有空、有欲見心等諸因緣和合生眼[12]識,是中不得言眼是見者、若識是見者、若色是見者、若明是見者。若是眼、色、識等,各各不得有所見,和合中亦不應有見。以是故,見法畢竟空,如幻、如夢。一切諸法亦如是。

復次,「一切法無常亦不失」,無常破「常倒」,不失[13]破「斷滅倒」;是無常不失法,即是入實相門,是故須菩提語舍利弗:「無常即是動相、即是空相。」一切法亦如是。

復次,「一切法非常非失」者,如十八空後義說。

「色畢竟不生」者,五眾作者、生者、起者不可得故。

復次,生相不可得者,如先破生中說。

一切法亦如是。

「何以故說若色不生為非色,非受、想、行、識」者,此中須菩提自說:「色從因緣生,無有自性,常空相。若法常空相,是法無生相、無滅相、無住異相。受、想、行、識亦如是。」[14]故不生相法即是無為,非有為相。餘法亦如是。

「畢竟不生,當教誰般若」者,畢竟不生即是諸法實相,諸法實相即是般若波羅蜜,云何以般若波羅蜜教般若波羅蜜?

若離是畢竟不生有菩薩者,應當教般若波羅蜜;是菩薩、般若波羅蜜、畢竟不生,無二無別,云何當教離畢竟不生行道者?上說中已合解。

「菩薩聞是不沒、不悔」者,菩薩於一切法中不見我、眾生乃至[15]知者、見者,亦無說者、亦無聽者,無邪說、無正說,亦無[16]無[17]說者;知一切法因緣和合[18]故生,諸緣離故滅,無有起者、無有滅者,故不畏、不怖、不沒、不悔。菩薩知一切法虛誑、無實無定;若死急時,若墮阿鼻泥犁,心猶不動,況聞虛聲而有[19]恐怖!如人夢中見怖畏事,覺已則無恐心,知夢法能誑心,無有實事;菩薩亦如是,入世間心夢中見有恐畏,得諸法實相覺時則無所畏;知諸法但是虛誑,無有真實。

復次,譬如幻事,[20]智者雖見,心無所[21]惑,知是誑法;菩薩亦如是,知一切法如幻,[22]能誑人心,是中無實,以是故不怖畏。如炎、如影、如化亦如是。

[*]【經】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如是觀諸法,是時菩薩摩訶薩不受色,不[23]示色,不住色,不著色,不言是色;受、想、行、識亦不受、不[*]示、不住、不著,亦不言是受、想、行、識。眼不受、不[*]示、不住、不著,亦不言是眼;耳、鼻、舌、身;意亦不受、不[*]示、不住、不著,亦不言是意。檀波羅蜜不受、不[*]示、不住、不著,亦不言是檀波羅蜜;尸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不受、不示、不住、不著,亦不言是般若波羅蜜。內空不受、不示、不住、不著,亦不言是內空;乃至無法有法空亦如是。復次,世尊!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四念處不受、不示、不住、不著,亦不言是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不受、不示、不住、不著,亦不言是十八不共法。一切三昧門、一切陀羅尼門;乃至一切種智,不受、不示、不住、不著,亦不言是一切種智。

「復次,世尊!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不見色乃至不見一切種智。何以故?色不生,是非色;受、想、行、識不生,是非識。眼不生,是非眼;耳、鼻、舌、身、意不生,是非意。檀波羅蜜不生,是非檀波羅蜜;乃至般若波羅蜜不生,是非般若波羅蜜。[1]何以故?色、不生,不二不別;乃至般若波羅蜜、不生,不二不別。內空不生,是非內空;乃至無法有法空不生,是非無法有法空,何以故?內空乃至無法有法空、不生,不二不別。世尊!四念處不生,非四念處,何以故?四念處、不生,不二不別。何以故?世尊!是不生法非一、非二、非三、非異。以是[2a]故,四念處、不生,不二不別。[2b]乃至十八不共法不生,非十八不共法。何以故?十八不共法、不生,不二不別。何以故?世尊!是不生法非一、非二、非三、非異。以是故,十八不共法不生,非十八不共法。世尊!如不生,是非如;乃至不可思議性不生,是非不可思議性。世尊!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生,一切智;一切種智不生,是非一切種智。何以故?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一切種智、不生,不二不別。何以故?世尊!是不生[3]法非一、非二、非[4]三、非異。以是故,乃至一切種智不生,非一切種智。

「世尊!色不滅相,是非色。何以故?色及不滅相,不二不別。何以故?世尊!是不滅法非一、非二、非三、非異。以是故,色不滅相是非色;受、想、行、識不滅相是非識。何以故?識[5]及不滅不二不別。何以故?世尊!是不滅法非一、非二、非三、非異,以是故,識不滅[6]相是非識。檀波羅蜜乃至般若波羅蜜,內空乃至無法有法空,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亦如是。

「世尊!以是故,色入無二法數,受、想、行、識入無二法數,乃至一切種智入無二法數。」

[*]【論】

[*]者言:

須菩提白佛:菩薩能如是觀諸法,於五眾中有五種正觀行:所謂「不受」,以五眾中有無常火能燒心故。

「不[*]視」者,不取相,非但觀無常等過,觀是五眾空,不取相故。

「不住」者,不依止五眾,畏諸煩惱賊來故,不敢久住;譬如空聚落,賊所止處,智者不應久住。

「不著」者,五眾若有一罪,猶不應著,何況身有飢渴、寒熱、老病死等,心有憂愁、恐怖、妬嫉、瞋恚等,後世墮三惡道!一切無常、苦、空、無我,不得自在;如是等無量無邊過罪,云何可著?

「不言是色」者,不以邪見說色若常、若無常等,不言五眾如是定相。乃至一切種智亦如是。

何以故?色中行五種正行,是五眾皆無生[7]相,皆一相,[8]一相則無相;若無相則非有五眾。乃至一切種智亦如是。

若一切法無生相、般若波羅蜜不二不別;得是無生心,即是般若波羅蜜;得般若波羅蜜,即知諸法不生不滅。以是故,般若波羅蜜即是不生,不二不別。

復次,須菩提自說因緣,所謂是無生法不一相、不二[9]相、不三、不異。何以故?諸法、無生一相故。乃至一切種智亦如是。

如無生,無滅亦如是。

問曰:

末後何以故說「色乃至一切種智入無二法數」?

答曰:

菩薩若未破色,則生愛等結使,著是色等;破色已,則生邪見,著是色空等。今色等用空智慧故,皆空不二相。

是諸法虛誑不實,內外入所攝故名為二;色等乃至一切種智,離是二,名不二。今須菩提憐愍眾生、利益諸菩薩故,說:「是諸法不二,入無[11]二[12]法數中。」

大智度論卷第五十二
↑回到頂端↑
#2230057 - 2024-02-17 00:28:13 大智度論卷第五十三 [Re: yichinyichin]
yichinyichin 離線
飛龍在天
註冊: 2023-12-15
文章數: 485
大智度論釋無生品第二十六(卷五十三)

聖者龍樹造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經】

爾時,慧命舍利弗語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觀諸法,何等是菩薩?何等是般若波羅蜜?何等是觀?」

須菩提語舍利弗:「如汝所問:『何等是菩薩?』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人發大心,以是故名為菩薩。亦知一切法、一切種相,是中亦不著;知色相不著,乃至知十八不共法亦不著。」

舍利弗問須菩提:「何等為一切法相?」

須菩提言:「若以名字因緣和合等,知諸法是色,是聲、香、味、觸、法,是內、是外,是有為法、是無為法,以是名字相語言知諸法,是名知諸法相。

「如舍利弗所問:『何等是般若波羅蜜?』遠離故名般若波羅蜜。何等法遠離?遠離眾、界、入,遠離檀波羅蜜乃至禪波羅蜜,遠離內空乃至無法有法空;以是故,遠離名般若波羅蜜。復次,遠離四念處,乃至遠離十八不共法,遠離一切智。以是因緣故,遠離名般若波羅蜜。

「如舍利弗所問:『何等是觀?』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觀色非常非無常、非樂非苦、非我非無我、非空非不空、非相非無相、非作非無作、[2]非寂滅非不寂滅、非離非不離;受、想、行、識亦如是。檀波羅蜜乃至般若波羅蜜,內空乃至無法有法空,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一切三昧門、一切陀羅尼門,乃至一切種智,觀非常非無常、非樂非苦、非我非無我、非空非不空、非相非無相、非作非無作、非寂滅非不寂滅、非離非不離。舍利弗!是名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觀諸法。」

[3]【論】

問曰:

所謂「菩薩義,般若波羅蜜義,諸觀義」,上已問,今何以更問?

答曰:

先已答大樹喻,非一[4]斫可斷;是事難,故更問。

復次,是般若波羅蜜有無量義,如〈曇無竭品〉中說:「般若波羅蜜,如大海水無量,如須彌山種種嚴飾。」是故問。

又此問雖同,答義種種異。

復次,諸佛斷法愛,不立經書,亦不莊嚴言語,但為拯濟眾生,隨應度者說。如大清涼美池,無量眾生前後來飲,各飽而去;聽者亦如是,佛先說菩薩、般若及觀,前來者[5]有得解悟而去,後來者未聞,是故重問。

「[6]菩薩」者。

「菩提」有三種:有阿羅漢菩提,有辟支佛菩提,有佛菩提。無學智慧清淨無垢故,名為菩提。菩薩雖有大智慧,諸煩惱習未盡故,不名菩提。此中但說一種,所謂佛菩提也。「薩埵」,[7]秦言眾生。是眾生為無上道故,發心修行。

復次,「薩埵」名大心。是人發大心求無上菩提而未得,以是故名為「菩提薩埵」。佛已得是菩提,不名為菩提薩埵,大心滿足故。

「菩薩」餘義,如先廣說。

復次,佛此中自說因緣:「是人為佛道故修行,知一切諸法相亦不著。」「諸法相」者,可以知諸法門是色、是聲等。略說菩薩[8]義:先[9]知諸法各各相,如地堅相,然後知畢竟空相;於是二種智慧中亦不著,但欲度眾生故。

菩薩得如是智慧,一切別相法中皆得遠離。如色[10]中離色,離色即是自相空;「遠離」者,是「空」之別名。菩薩得般若波羅蜜,於一切法心皆遠離。所以者何?見一切諸法罪過故。

「阿羅[11]蜜」,[*]秦言遠離。「波羅蜜」,秦言度彼岸。此二音相近,義相會,故以「[12]阿羅[*]蜜」釋「[13]波羅蜜」。

遠離[14]何等法?所謂眾、界、入,乃至一切智。以遠離是諸法故,名般若波羅蜜;如禪波羅蜜能調伏人心,般若波羅蜜能令人遠離諸法。

「觀」者,不觀諸法[15]常、無常等,如先說。

[*]【經】

舍利弗問須菩提:「何因緣故,色不生是非色?受、想、行、識不生是非識,乃至一切種[16]智不生是非一切種智?」

須菩提言:「色,色相空,色空中無色、[17]無生,以是因緣故,色不生是非色;受、想、行、識,識相空,識空中無識、無生,以是因緣故,受、想、行、識不生是非受、想、行、識。舍利弗!檀波羅蜜,檀波羅蜜相空,檀波羅蜜空中無檀波羅蜜、[18]無生;尸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般若波羅蜜相空,般若波羅蜜空中無般若波羅蜜、無生,以是因緣故,舍利弗!般若波羅蜜不生是非般若波羅蜜。內空乃至無法有法空、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一切種智亦如是,以是因緣故,內空不生是非內空,乃至一切種智不生是非一切種智。」

舍利弗問須菩提:「汝何因緣故言『色不二是非色,受、想、行、識不二是非識,乃至一切種智不二是非一切種智』?」

須菩提答言:「所有色,所有不二;所有受、想、行、識,所有不二。是一切法皆不合、不散,無色、無形、無對,一相,所謂無相。眼乃至一切種智亦如是。以是因緣故,舍利弗!色不二是非色,受、想、行、識不二是非識,乃至一切種智不二是非一切種智。」

舍利弗問須菩提:「何因緣故言『是色入無二法數,受、想、行、識入無二法數,乃至一切種智入無二法數』?」

須菩提答言:「色不異無生,無生不異色,色即是無生,無生即是色;受、想、行、識不異無生,無生不異識,識即是無生,無生即是識。以是因緣故,舍利弗!色入無二法數,受、想、行、識入無二法數,乃至一切種智亦如是。」

[*]【論】

問曰:

上品竟,便應問「不生」,何以此中方問?

答曰:

三種大法易解,利益多眾生故先問。

「何因緣故,色不生為非色,乃至一切種智不生為非一切種智?」

須菩提答:「色是空,色中無色相。」

行者以是無生智慧令色無生;若能得是無生,心作是念「今即得色實相」,是故[1]言:「色無生為非色。」色性常自無生,非今智慧力故使無生。如有人破色令空,猶存本色[2]想;譬如除廁作舍,今雖無廁,猶有不淨[3]想。若能知廁本無,幻化所作,則無[4]廁[5]想;行者如是,若能知色從本已來初自無生者,則不復存色想。是故言:「色無生為非色。」乃至一切種智亦如是。

問曰:

汝先自說「[6]無生即是無二」,[7]今何以更問?

答曰:

義雖一,所入觀門異。

上言破因中先有果若無果,是生法一異等,是生若初生、若後生——破如是等生名「無生」。今破眼色、有無等諸二故,是名「不二」。

行者或先入無生觀門,後入不二;或先入不二,後入無生觀。義雖一,行者分別。

破色二故言「不二」,破色生故言「無生」。

上說無生因緣,謂「自相空」;今說不二因緣,所謂「不合、不散,一相,所謂無相」等。義雖同一空,上自相空,此是散空。

「色入無二法數」者,行者觀色不生不滅相,是時分別色,今變為無生,是故說色無生即是不二。何以故?色破散即是無生。如先分別諸法時,離色不得更有生;今色破散即是無生,不得更有無生。以是故,色即是入無二法數。

是二阿羅漢於佛前共論竟,須菩提白佛而更說是義,欲使佛證知故。

[*]【經】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若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如是觀諸法,是時見色[8]無生,畢竟淨故;見受、想、行、識無生,畢竟淨故。見我無生,乃至知者、見者無生,畢竟淨故。見檀波羅蜜無生乃至般若波羅蜜無生,畢竟淨故。見內空無生乃至無法有法空無生,畢竟淨故。見四念處無生乃至十八不共法無生,畢竟淨故。見一切[9]三昧、一切陀羅[10]尼無生,畢竟淨故;乃至見一切種智無生,畢竟淨故。見[11a][11b]凡夫、[*]凡夫法無生,畢竟淨故。見須陀洹、須陀洹法,斯陀含、斯陀含法,阿那含、阿那含法,阿羅漢、阿羅漢法,辟支佛、辟支佛法,菩薩、菩薩法,佛、佛法無生,畢竟淨故。」

舍利弗語須菩提:「如我聞須菩提所說義,色是不生,受、想、行、識是不生,乃至佛、佛法是不生。若爾者,[12]不應得須陀洹、須陀洹果、斯陀含、斯陀含果、阿那含、阿那含果、阿羅漢、阿羅漢果、辟支佛、辟支佛道;不應得菩薩摩訶薩、一切種智;亦無六道別異;亦不得菩薩摩訶薩五種菩提。須菩提!若一切法不生相,何以故須陀洹為斷三結[13]故修道,斯陀含為薄婬恚癡故修道,阿那含為斷五下分結故修道,阿羅漢為斷五上分結故修道?辟支佛為辟支佛法故修道?何以故菩薩摩訶薩作難行,為眾生受種種苦?何以故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佛轉法輪?」

須菩提語舍利弗:「我不欲令無生法有所得。我亦不欲令無生法中得須陀洹、須陀洹果,乃至不欲令無生法中得阿羅漢、阿羅漢果,辟支佛、辟支佛道。我亦不欲令[14]無生法中菩薩作難行、為眾生受種種苦。菩薩亦不以難行心行道。何以故?舍利弗![15]生難心、苦心,不能利益無量阿僧祇眾生。舍利弗!今菩薩憐愍眾生,於眾生如父母兄弟[16]想、如兒子及己身[*]想,如是能利益無量阿僧祇眾生,[17]是用無[18]所得故。所以者何?菩薩摩訶薩應生如是心:『如我一切處、一切種不可得,內外法亦如是。』若生如是想,則無難心、苦心。何以故?是菩薩於一切種、一切處、一切法不[19]受故。舍利弗!我亦不欲令無生[20]法中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不欲令無生[21]法中轉法輪,亦不欲令以無生法得道。」

[22]【論】

[23]者言:無生觀有二種:一者、柔順忍觀,二者、無生忍觀。前說無生是柔順忍觀,不畢竟[24]淨;漸習柔順觀,得無生忍,則畢竟淨。

問曰:

菩薩未盡結,未得佛道,智慧未淳淨,云何言「畢竟[25]清淨」?

答曰:

是菩薩得無生忍時,滅諸煩惱,得菩薩道,入菩薩位,雖有煩惱氣,坐道場時乃盡,無所妨故畢竟淨。

復次,「畢竟清淨」者,於柔順道畢竟清淨,非為佛道。

以眾生空、法空故,從見色無生畢竟淨,乃至佛及佛法無生畢竟清淨。

須菩提種種因緣說諸法相決定無生;因此事,舍利弗作是難:賢聖中最小者須陀洹、須陀洹法,最大者佛、佛法。若爾者,聖人無大無小,聖法亦無優劣,亦無六道別異,此略難;後問斷三結修道者,為廣難。

問曰:

云何是五種菩提?

答曰:

一者、柔順忍,二者、無生忍,及三種菩提。於三菩提中,過二而住第三菩提。

復有五[1]種菩提:一者、名「發心菩提」,於無量生死中發心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名為菩提——此因中說果。二者、名「伏心菩提」,[2]折諸煩惱,降伏其心,行諸波羅蜜。三者、名「[3]明菩提」,觀三世諸法本末總相、別[4]相,分別籌量,得諸法實相,畢竟清淨,所謂般若波羅蜜相。四者、名「出到菩提」,於般若波羅蜜中得方便力故,亦不著般若波羅蜜,滅一切煩惱,見一切十方諸佛,得無生法忍,出三界,到薩婆若。五者、名「無上菩提」,坐道場,斷煩惱習,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如是等五菩提義。

餘諸賢聖斷結義,如先說。

問曰:

聲聞道廣說斷結義,何以不說辟支佛行、菩薩有種種行?

答曰:

辟支佛於聲聞無復異道,但福德、利根、小深入諸法實相為異。菩薩道雖有種種眾行,但難行、苦行為希有事,眾生見[5]已,歡喜言:「菩薩為我等作此行!」餘行雖深妙,人所不知,不能[6]感物,故不說。

復次,如舍利弗難意:[7]若諸法都是無生空[8]寂者,一切眾生皆著樂,菩薩何以故[9]獨受苦行?

復次,諸佛常樂遠離寂滅,斷法愛,決定知諸法不轉不還,何[10]以故與眾生轉法輪?

須菩提於佛前說無生法,佛不[11]呵折,得快心樂說無難力故,答舍利弗:我亦都不欲令無生法中有六種聖人——除菩薩故言「六」——及六道別異。何以故?以得無生法證故。謂為聖法、聖人有差別,於無生法中都無所有。

復次,於無生法中有二種失:「麁失」者,殺盜等[12]罪故,有三惡道;「細失」者,用著心布施、持戒等福故,有三善道。

若菩薩生難心、苦心,則不能度一切眾生。如世間小事,心難以為苦,猶尚不成,何況成佛道!

成因緣者,所謂大慈大悲心,於眾生如父母、兒子、己身想。何以故?父母、[13]兒子、己身,自然生愛,非推而[14]愛也。菩薩善修大悲心故,於一切眾生乃至怨讎,同意愛念。是大[15]悲果報利益之具,都無所惜,[16]於內外所有,盡與眾生。此中說不惜因緣,所謂「一切處、一切種、一切法不可得故」。若行者初入佛法,用眾生空,知諸法無我;今用法空,知諸法亦空。以此大悲心及諸法空二因緣故,能不惜內外所有,利益眾生,不起難行[17]想、苦行[*]想,一心精進歡喜。如人[18]為自[19]身及為父母、妻子,勤身修業,不以為苦;若為他作,則無歡心。

苦行、難行,如後品「本生因緣變化現受畜生形」中說。

一切諸法畢竟空、不可思議相故,一切法還而不轉故,不名為轉;但為破虛妄顛倒故,名為「轉法輪」。

[*]【經】

舍利弗語須菩提:「今欲[20]令以生法得道?以無生法得道?」

須菩提語舍利弗:「我不欲令以生法得道。」

舍利弗言:「今須菩提欲[21]令以無生法得道?」

須菩提言:「我亦不欲令以無生法得道。」

舍利弗言:「如須菩提所說,無知無得。」

須菩提言:「有知有得,不以二法。今以世間名字故有知有得,世間名字故有須陀洹乃至阿羅漢、辟支佛、諸佛;第一實義中,無知無得,無須陀洹乃至無諸佛。」

「須菩提!若世間名字故有知有得,六道別異亦世間名字故有,非以第一實義耶?」

須菩提言:「如是!如是!舍利弗![22]如世間名字故有知有得,六道別異亦世間名字故有,非以第一實義。何以故?舍利弗!第一實義中無業無[23]報、無生無滅、無淨無垢。」

舍利弗語須菩提:「不生法生?生法生?」

須菩提言:「我不欲令不生法生,亦不欲令生法生。」

舍利弗言:「何等不生法不欲令生?」

須菩提言:「色是不生法,自性空,不欲令生;受、想、行、識不生法,自性空,不欲令生;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生法,自性空,不欲令生。」

舍利弗語須菩提:「生生?不生生?」

須菩提言:「非生生,亦非不生生。何以故?舍利弗!生、不[24]生,是二法不合、不散,無色、無形、無對,一相,所謂無相。舍利弗!以是因緣故,非生生,亦非不生生。」

爾時,舍利弗語須菩提:「須菩提樂說無生法及無生相?」

須菩提語舍利弗:「我樂說無生法,亦樂說無生相。何以故?諸無生法[25]及無生相,樂說及語言,是一切法皆不合、不散,無色、無形、無對,一相,所謂無相。」

舍利弗語須菩提:「汝樂說[26]不生法,亦樂說[*]不生相;是樂說、語言亦不生?」

須菩提言:「如是!如是!舍利弗!何以故?舍利弗!色不生,受、想、行、識不生;眼不生乃至意不生;地種不生,乃至識種不生;身行不生,口行不生,意行不生;檀波羅蜜不生,乃至一切種智不生。以是因緣故,舍利弗!我樂說[27]不生法,亦樂說[28]不生相,是樂說、語言亦不生。」

[29]【論】

[30]者言:爾時,舍利弗知須菩提樂說無難而問言:「若一切法無生相,此無生相云何證?用是生法得證?為用不生法得證?若用生法得證,生法虛誑,汝已種種因緣破;又不可以生法得脫生法。若[1]以無生[2]法得證,無生未有法相,不可以證,云何得證?」

須菩提二法皆不受,[3]俱有過故,如先說。

舍利弗作是念:「佛經說二法攝一切法:若有為、若無為。生者有為,無生者無為。今須菩提離此二法,云何當說得道事?」作是念已,問須菩提:「無有得道事耶?」

須菩提是大阿羅漢,行無諍三昧第一,但為菩薩故說是無[4]生,「[5]汝云何當作邪見,說無得道者?」是故言「有知有得」。「知」、「得」[6]者即是得道果[7]之別名。

須菩提恐[8]違前語,故言:不以二法故。但為世俗故說有須陀洹乃至佛。何以故?一切諸法實無我相,今用我分別須陀洹乃至佛,是世俗法。

復次,未得法空故言「是善、是不善,是有為、是無為」等;第一義中,無眾生故,無須陀洹乃至佛;法空故,無須陀洹果乃至佛道。聖人、聖法猶尚虛誑無定實,何況凡人六道業及果報!

問曰:

須菩提已種種因緣定說不生法,今舍利弗何[9]以更問「不生法生,生法生」?

答曰:

須菩提上說得道因緣故,舍利弗得須菩提意,雖說不生法破一切法,為因緣故說,而心不著無生法,是故更問。又以此法甚深,欲令聽者了了得解,故更問。上問[10]得道行法,今總問一切法云何生。用慧眼,知一切法皆不生;今現見諸法生,是故問「云何生」。

須菩提答:二事皆非。若「生」生,[11]生法已生,不應更生!若「不生」生,[*]生法未有故,不應生。若謂生時「半生半不生」,是亦不生。若生分,則已生竟;若未生分,則無生。[12]是故須菩提不用是肉眼見,[13]以不通達故;二法皆不受,但說:是生如幻、如夢,從虛誑法生,應離、應不取相。

舍利弗問:「何等法二俱[14]不受?」

須菩提以世諦故說色乃至一切種智畢竟不生,自然空相,不欲令實中有生;若世諦虛誑可有生,生如幻化。

此中說不生因緣,所謂「不合、不散」。

有人言:生與法異,謂「生是常,所可生法無常」。是故更問。答者以生、法不異,若說生法,已說生相。

生、不生,如上說。

舍利弗聞須菩提所說,知須菩提心愛樂無生法故,語須菩提:「汝實愛樂說無生法!」

須菩提即受其問,心亦無愧。何以故?是論議不可破,無有過罪。何以[15]知之?須菩提自說:「無法可合,無法可散,無色、[16]無形、[17]空,一相,所謂無相。」空相尚不受,何況餘相?

舍利弗重讚:汝樂說無生法及語言皆無生,是實清淨!若當樂說及語言非無生,但說外物無生者,則非清淨。

須菩提即[18]復受其讚,答舍利弗:「非但樂說、語[19]言是無生,色乃至一切種[20]智亦無所生。」

[*]【經】

[21]爾時,舍利弗語須菩提:「須菩提於[22]說法人中,應最在上!何以故?須菩提隨所問皆能答。」

須菩提言:「諸法無所依故。」

舍利弗語須菩提:「云何諸法無所依?」

須菩提言:「色性常空,不依內、不依外、不依兩中間;受、想、行、識性常空,不依內、不依外、不依兩中間。眼、耳、鼻、舌、身、意性常空,不依內、不依外、不依兩中間。色性常空,乃至法性常空,不依內、不依外、不依兩中間。檀波羅蜜性常空,乃至般若波羅蜜性常空,不依內、不依外、不依兩中間。內空性常空,乃至無法有法空性常空,不依內、不依外、不依兩中間。

「舍利弗!四念處性常空,乃至一切種智[23]性常空,不依內、不依外、不依兩中間。

「以是因緣故,舍利弗!一切諸法無所依,性常空故。如是,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六波羅蜜時,應淨色、受、想、行、識,乃至應淨一切種智。」

舍利弗問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云何行六波羅蜜時淨菩薩道?」

須菩提言:「有世間檀波羅蜜,有出世間檀波羅蜜;尸[24]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有世間、有出世間。」

舍利弗問須菩提:「云何世間檀波羅蜜?云何出世間檀波羅蜜?」

須菩提言:「若菩薩摩訶薩作施主,能施沙門、婆羅門、貧窮、乞人,須食與食,須飲與飲,須衣與衣,臥具、床榻、房舍、香華、[25]瓔珞、醫藥,種種所須資生之物;若妻子、國土、頭目、手足、[26]支節,內外之物,盡以給施。施時作是念:『我與、彼取,我不慳貪,我為施主,我能捨一切,我隨佛教施,我行檀波羅蜜。』作是施已,用得法與一切眾生共之,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念言:『是布施因緣,令眾生得今世樂,後當令得入涅槃。』是人布施有三礙。何等三?我相、他[27]相、施相。著是三相布施,是名世間檀波羅蜜。何因緣故名世間?於世間中不動不出,是名世間檀波羅蜜。

「云何名出世間檀波羅蜜?所謂三分清淨。何等三?菩薩摩訶薩布施時,我不可得,不見受者,施物不可得亦不望報,是名菩薩摩訶薩三分清淨檀波羅蜜。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布施時,[1]施與一切眾生,眾生亦不可得;以此布施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不見微細法相。舍利弗!是名出世間檀波羅蜜。何以故名為出世間?於世間中能動、能出,是故名出世間檀波羅蜜。

「尸羅波羅蜜有所依,是為世間尸羅波羅蜜;無所依,是為出世間尸羅波羅蜜。餘如檀波羅蜜說。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有所依是名世間,無所依是名出世間;餘亦如檀中說。如是,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六波羅蜜時,淨菩薩道。」

舍利弗問須菩提:「云何菩薩摩訶薩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道?」

須菩提言:「四念處是菩薩摩訶薩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道,乃至八聖道分,空解脫門、無相解脫門、無作解脫門,內空乃至無法有法空,一切三昧門、一切陀羅尼門,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舍利弗!是名菩薩摩訶薩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道。」

[2]【論】

問曰:

五百阿羅漢,佛各[3]說其第一,如舍利弗智慧第一,目揵連神足第一,摩訶迦葉行頭陀中第一,須菩提得無[4]諍三昧第一,摩訶迦旃延分別修多羅第一,富樓那說法人中第一。今舍利弗何以故讚須菩提於說法人中應最第一?

答曰:

佛以佛眼觀一切眾生利根、鈍根,籌量一切法總相、別相,隨其所得法,各記第一,無錯!

富樓那於四眾中,用十二部經、種種法門、種種因緣譬喻說[5]法,能利益眾生第一。須菩提常行無諍三昧,與菩薩同事,巧便樂說一種空相法門,勝富樓那。譬如[6]巧師多有所能,所能多故,普不精悉;如有人[7]偏能一事,則必盡其美。富樓那雖多能,不如須菩提常樂行空故能巧說空。是故舍利弗聞須菩提巧說空義,便讚言:「汝於說法人中應作第一!」舍利弗見須菩提隨所問皆能答,如風行空中,無所[8]罣礙。

爾時,須菩提不謙不受。何以故?安立平實,好人相故。好人相者,不自讚、不自毀,於他亦不讚、不毀。若自讚身,非大人相,不為人所讚而便自美;若自毀,是[9]姣輸人。若毀他,是讒賊人;若讚他,是諂媚人。須菩提說無生法故,舍利弗雖讚而[10]非諂。

須菩提以舍利弗實讚故不謙,又以斷法愛故心不高,亦不愛著,但答無礙無障因緣:所謂一切法無所依止,無所依止故無障無礙。

無所依止義,如先說。此中須菩提自說:「內法空故,色不依止內;外法空故,色不依止外;中間無所有故,色不依止中間。」如色,乃至一切種智亦如是。

若菩薩知一切三界無常空故,不中依止;爾時煩惱[11]折,能淨菩薩道。是[12]故須菩提說:「菩薩行六波羅蜜,應淨色乃至一切種智。」

問曰:

淨色乃至淨一切種智,即是淨菩薩道,何以故更問?

答曰:

菩薩能令色畢竟空,是名清淨;是事深妙,不可頓得。是故舍利弗問:「新學菩薩云何修是初方便道?」

須菩提答:「若菩薩能行二種波羅蜜。」[13]六波羅蜜是初開菩薩道;能用無所得空,行三十七品,是開佛道。「淨」者名為開;如去道中荊[14]棘,[15]名為開道。

何等是二種波羅蜜?一者、世間,二者、出世間。

世間者,須菩提自說義,所謂須食與食等。是義,如初品中說。若施時有所依止,譬如老病人依恃他力,能行、能立;施者離實智慧、心力薄少故依止。依止者,己身、財物、受者,是法中取相心著,生憍慢等諸煩惱,是名世間,不動、不出。動者,柔順忍;出者,無生法忍。聲聞法中,動者,學人;出者,無[16]學。

餘者五波羅蜜亦如是。

[17]是名初開菩薩道。

問曰:

菩薩道即[18]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道,何以[19]故更問?

答曰:

菩薩時,有道;佛已到,不須道。[20]是道為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名[21]為菩提道;菩薩行是道故,名菩薩道。

此中佛說:遠道,所謂六波羅蜜菩薩道也;近道,所謂三十七品菩提道也。六波羅蜜中布施、持戒等[22]雜,故遠;三十七品但有禪定、智慧,故近。六波羅蜜有世間、出世間[*]雜,故遠;三十七品、三解脫門等乃至大慈大悲,畢竟清淨,故近。

復[23]次,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道者,從初發意乃至金剛[24]三昧,其中為菩提[25]菩薩行,皆是菩提道。

[*]【經】

[26]爾時,舍利弗讚須菩提言:「善哉!善哉!何等波羅蜜力?」

須菩提言:「是般若波羅蜜力。所以者何?般若波羅蜜能生一切諸善法:若聲聞法、辟支佛法、菩薩法、佛法。舍利弗!般若波羅蜜能受一切諸善法:聲聞法、辟支佛法、菩薩法、佛法。舍利弗!過去諸佛行般若波羅蜜,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未來諸佛亦行般若波羅蜜,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舍利弗!今現在十方[1]諸國界中諸佛亦行是般若波羅蜜,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舍利弗!若菩薩摩訶薩聞說般若波羅蜜時不疑不難,當知是菩薩摩訶薩行[2]菩提道。[3]菩薩[4]道者,救一切眾生故,心不捨一切眾生,以無所得故。[5]是菩薩常應不離是念,所謂大悲念。」

舍利弗復[6]問:「欲使菩薩摩訶薩常不離是念,所謂大悲念;若菩薩摩訶薩[7]常不離大悲念,[8]令一切眾生皆當作菩薩。何以故?須菩提!一切眾生亦不離諸念故。」

須菩提言:「善哉!善哉!舍利弗!汝欲難我而成我義。何以故?眾生無故念亦無,眾生性無故念亦性無,眾生法無故念亦法無,眾生離故念亦離,眾生空故念亦空,眾生不可知故[9]念亦不可知。舍利弗!色無故念亦無,色性無故念亦性[10]無,色法無故念亦法無,色離故念亦離,色空故念亦空,色不可知故念亦不可知;受、想、行、識亦如是;眼乃至意,色乃至法,地種乃至識種,檀波羅[11]蜜乃至般若波羅蜜,內空乃至無法有法空,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一切三昧門、一切陀羅尼門,一切智、一切種智,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故,念亦無;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可知故,念亦不可知。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是道,我欲使不離是念,所謂大悲念。」

爾時,佛讚須菩提言:「善哉!善哉!是菩薩摩訶薩般若波羅蜜,其有說者,亦當如是說。[12]如汝所說般若波羅蜜,皆是[13]承佛意故。菩薩摩訶薩學般若波羅蜜,應[14]當如汝所說學!」

須菩提說是般若波羅蜜品時,三千大千世界六種[15]振動:東[16]湧西沒、西[*]湧東沒,南[*]湧北沒、[A1]北[*]湧南沒,中[*]湧邊沒、邊[*]湧中沒。

爾時,佛微[17]笑。須菩提白佛言:「何因何緣故微[*]笑?」

佛告須菩提:「如我於此世界說般若波羅蜜,東方無量阿僧祇[18]世界諸佛,亦為諸菩薩摩訶薩說般若波羅蜜;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說是般若波羅蜜。說是般若波羅蜜品時,十二[19]那由他諸天人得無生法忍。十方諸佛說是般若波羅蜜時,無量阿僧祇眾生亦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20]【論】

[21]者言:舍利弗作是念:「須菩提所說,分別六波羅蜜世間、出世間及菩提道,大利益眾生。」故歡喜[22]讚言:「善哉!善哉!」再言之者,[23]善之至也。

問:「是何波羅蜜力?」

須菩提作是思惟:「一切心數法中,除智慧,無能如是分別斷疑開[24]道;諸波羅蜜中,[25]離般若波羅蜜,自體不能成就,何況能分別開[26]道!」如是思惟已,答舍利弗:「是般若波羅蜜力。」

如先說:諸法中無我、無知者、[27]無見者;今以此證知是般若波羅蜜力,非佛力,非須菩提力。何以故?須菩提說因緣,所謂般若波羅蜜,[28]離斷常、有無二邊等故,能生一切善法,所謂三乘法定相,堅牢不壞相。又般若波羅蜜無量無邊故,能受一切善法;如大海能受眾[29]川萬流。

「三乘善法」者,所謂六波羅蜜乃至十八不共法。

十方三世諸佛行般若波羅蜜故,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雖行餘波羅蜜,般若波羅蜜最尊大,有分別通達力。譬如和合下[30]藥,[31]巴豆最有力;般若波羅蜜亦如是,雖與餘波羅蜜合,而破諸煩惱、[32]拔邪見、[33]捨[34]戲論,般若[35]波羅蜜力最勝。以是故說「皆是般若波羅蜜力」。

問曰:

種種讚此般若波羅蜜微妙甚深,誰能隨順應般若波羅蜜行?

答曰:

有菩薩無量世集諸福德,[36]利根,諸煩惱折薄;雖未到阿鞞跋致地,聞般若波羅蜜,即時信受深入。通達如是相者,則能行般若波羅蜜道,所謂救度一切眾生,令離世間憂惱;大悲心故,不[37]離一切眾生。菩薩常不應離大悲及畢竟空念——畢竟空破世間諸煩惱,示涅槃;而大悲[38]引之令還入善法中,以利益眾生。

爾時,舍利弗難須菩提:「若菩薩不離是大悲念及畢竟空念者,一切眾生皆當作菩薩!何以故?是畢竟空無相無所分別,不應菩薩有而眾生無!若有,一切眾生應共有;若無,菩薩亦應無。」

須菩提答:「汝欲難我而助成我義。何以故?諸法相畢竟空故,眾生亦空;眾生空故,畢竟空念亦空。若諸法畢竟空,何有眾生實[39]空,而難我言『眾生不離是念,皆當為菩薩』?」是故說:「眾生無所有故,畢竟空念亦無所有;眾生無性,眾生離,眾生空,眾生不可知,畢竟空念亦[40]畢竟空。」色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如是。

問曰:

此中念是不離大悲念,何以說「不離畢竟空念」?

答曰:

菩薩不離是念,心不捨眾生,用無所得故。無所得空、畢竟空,名異而[1]義一。不可得空在初,畢竟空在後;以畢竟空大故,生悲亦大。大悲,如《阿差末經》中說有三種悲:眾生緣、法緣、無緣。無緣悲從畢竟空生,以是解舍利弗所難。

佛證其說故,讚言:「[2]善哉!若欲解說般若波羅蜜者,當如汝所說。」

爾時,眾中天、人、菩薩作是念:「般若波羅蜜甚深,三世諸佛皆從中生;須菩提小乘人,云何佛讚『欲說般若波羅蜜當如[3]汝[4]所說』?」是故次言:「須菩提所說,皆承佛意。」正使彌勒等諸菩薩、梵天王等不承佛意,尚不能得問,何況須菩提在佛前自[5]恣樂說!

「諸菩薩欲學般若波羅蜜,亦當如汝所說學!」

「說是品時,三千大千世界地六種[6]振動」者,是時會中多有菩薩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皆當作佛。佛是天地大主,地神歡喜:「我主今生!」故使地大動。

復次,人心信深[7]般若波羅蜜者,難得希有故,是人以福德因緣,感大風以動水,水動故地動。

復次,地下大龍王欲來聽般若波羅蜜,從水出故水動,水動故地動。

復次,佛神力故令地動,般若波羅蜜難見難知,欲引導眾人令益信樂故。

餘地動因緣,如先說。

此中佛自說因緣,所謂我說般若波羅蜜,十方諸佛亦說是般若波羅蜜。十二[8]那由[9]陀天人得阿鞞跋致地,入法位,是故地動;又十方世界眾生等亦發無上道意,是故地動。

爾時,諸天亦有散種種蓮華及種種雜香、天衣、天蓋,千萬種天[10]妓樂,諸龍王等從四大海水中[11]涌出,及諸夜叉、羅剎等,皆生慈心,合手讚佛。又佛[12]笑時,無量光明遍覆十方如恒河沙等世界,有爾所等希有事。

取要言之,地動皆由說諸法實相,所謂般若波羅蜜。

大智度論卷第五十三
↑回到頂端↑
#2230058 - 2024-02-17 00:30:16 大智度論卷第五十四 [Re: yichinyichin]
yichinyichin 離線
飛龍在天
註冊: 2023-12-15
文章數: 485
大智度論釋天主品第二十七(卷五十四)

聖者龍樹造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經】

爾時,三千大千世界諸四天王天等,各與無數百千億諸天,俱來在會中。三千大千世界諸釋提桓因等諸忉利天、須夜[23]魔天王等諸夜[*]魔天、刪兜率陀天王等諸兜率陀天、須[24]涅蜜[25]陀天王等諸[26]妙化天,[27]婆舍[28]跋提天王等諸自在行天,各與無數百千億諸天,俱來在會中。三千大千世界諸梵[29]天王,乃至首陀[30]婆諸天[31]等,各與無數百千億諸天,俱來在會中。是諸四天王天乃至首陀婆諸天業報生身光明,於佛常光,百分、千分、[32]萬億分不能及一,乃至[33]不可以算數譬喻[34]為比。世尊光明最勝、最妙、最上第一,諸天業報光明在佛[35]常光邊不照不現,譬如焦[36]炷比閻浮[37]檀金。

爾時,釋提桓因白大德須菩提:「是三千大千世界諸四天王天乃至首陀婆諸天,一切和合欲聽須菩提說般若波羅蜜義。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云何應住般若波羅蜜中?何等是菩薩摩訶薩般若波羅蜜?云何菩薩摩訶薩應行般若波羅蜜?」

須菩提語釋提桓因言:「憍尸迦!我今當承順佛意、承佛神力,為諸菩薩摩訶薩說般若波羅蜜,如菩薩摩訶薩所應住般若波羅蜜中。諸天子!今未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38]應當發。諸天子!若入聲聞正位,是[39]人不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何以故?與生死作障隔故。是人若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40]者,我亦隨喜。所以者何?上人應更求上法,我終不斷其功德。憍尸迦!何等是般若波羅蜜?菩薩摩訶薩應薩[41]婆若心,念色無常,念色苦,念色空,念色無我,念色如病、如[42]疽[43]癰、[44]瘡,如箭入身,[45]痛、惱、衰、壞,[46]憂、畏、不安,以無所得故;受、想、行、識亦如是。眼、耳、鼻、舌、身、意,地種、水火風空識種,觀無常乃至[*]憂、畏、不安,是亦無所得故。觀色寂滅、離、不生不滅、不垢不淨,受、想、行、識亦如是。觀地種乃至識種寂滅、離、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亦無所得故。

「復次,憍尸迦!菩薩摩訶薩應薩婆若心,觀無明緣諸行乃至老死因緣大苦聚集,亦無所得故;觀無明滅故諸行滅乃至生滅故老死滅,老死滅故憂悲愁惱大苦聚滅,以無所得故。

「復次,憍尸迦![1]菩薩摩訶薩應薩婆若心,修四念處,以無所得故;乃至修佛十力、十八不共法,以無所得故。

「復次,憍尸迦!菩薩摩訶薩應薩婆若心,行檀波羅蜜,以無所得故;行尸[2]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以無所得故。

「復次,憍尸迦!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作是觀:『但諸法諸法共相因緣,潤益增長,分別校計,是中無我、無我所。』菩薩迴向心不在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中,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在迴向心中;迴向心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中不可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於迴向心中[3]亦不可得。[4]菩薩雖觀一切法,亦無法可得,是名菩薩摩訶薩般若波羅蜜。」

釋提桓因問大德須菩提:「云何菩薩迴向心不在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中?云何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在迴向心中?云何迴向心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中不可得?云何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於迴向心中不可得?」

須菩提語釋提桓因言:「憍尸迦!迴向心、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非心;是非心相,非心相中不可迴向。是非心相常非心相,不可思議相常不可思議相,是名菩薩摩訶薩般若波羅蜜。」

爾時,佛讚須菩提言:「善哉!善哉!須菩提!汝為諸菩薩摩訶薩說般若波羅蜜,安慰諸菩薩摩訶薩心。」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我應報恩,不應不報恩。過去諸佛及諸弟子為諸菩薩說六波羅蜜,示、教、利、喜;世尊爾時亦在中學,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今亦當為諸菩薩說六波羅蜜,示、教、利、喜,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5]【論】

問曰:

初品中,佛放殊勝光明,諸天大集,此間何以更說?

答曰:

有人言:「此是後會。」

有人言:「即是前會。」

天以須菩提善能說深般若波羅蜜,諸天歡喜;以是故佛微笑,常光益更發明,諸天光明不復現。如日出時,星、月、燈、燭無復光明;譬如焦[6]炷在閻浮檀金邊。

「四天王天」者,東方名提多羅[7]吒[8](秦言治國),主[9]乾闥婆及毘舍[10]闍;南方名毘流離[11](秦言增長),主[12]拘槃[13]茶及薜[14]荔多;西方名毘流[15]波叉[16](秦言雜語),主諸龍王及[17]富多那;北方名鞞沙門[18](秦言多聞),主夜叉及羅剎。「釋提桓因」:「釋迦」,[19]秦言能;「提婆」,秦言天;「因提」,秦言[20]主——合而言之「釋提婆那[21]民」。「須夜[22]磨」,夜摩天王名也,秦言妙善。「刪兜率陀」,兜率陀天王名也,秦言妙足。「須[23]涅蜜陀」,秦言化樂。「婆舍跋提」,秦言他化自在天。

此間一梵天王名尸棄,秦言[24]火。從梵天乃至「首陀[25]婆[26]天」——秦言淨居天。

「業報生身光」者,欲界天以燈燭、明珠等施,及布施、持戒、禪定等清淨故,身常光明,不須日月。色界天行禪離欲,修習[*]火三昧故,身常出妙光,勝於日月及欲界報光明。離欲天,取要言之,是諸[27]天光明皆由心清淨故得。

「佛常光明」者,面各一丈。諸天光[28]明大者,雖無量由旬,於[29]佛光邊[30]蔽而不現。

釋提桓因見佛神力光明,作是念:「佛光明能[*]蔽諸天光,智慧之明亦[31]當能破我[32]等愚闇。」又以佛命須菩提說般若,是故言:「一切諸天皆大集會,欲聽須菩提說般若義。」

今大福德諸天皆集,欲聞般若義。

「云何是般若波羅蜜」者,是問般若[33]波羅蜜體。

「云何行」者,是問初入方便行。

「云何住」者,問深入究竟住。

須菩提受其[34]語,作是答:若人飢渴,給足飲食,感恩則深;菩薩亦如是,發心求佛道,為是人說般若,則大得利益,感恩亦深,是故說[35]般若。

[36]未發心者當發;已入聖道[37]者則不堪[38]任,以漏盡、無有後生故,如是等因緣,故言「不[*]任」。

問曰:

若是人不[*]任者,何以故言「是人若發心者,我亦隨喜,不障其功[39]德,上人應更求上法」?

答曰:

須菩提雖是小乘,常習行空故,不著聲聞道;以是故假設言:「若發心,有何咎!」此中須菩提自說二因緣:一者、不障其福德心,二者、上人應更求上法。以是故,上人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咎;若上人求小法,是可恥。

以中間傍及餘事故更稱問。

「何等是般若[40]波羅蜜」者,所謂應薩婆若心,觀色無常、苦、空、無我,如先說。觀五眾能生諸惱,故言「如病」。有人聞五眾如病,謂為輕微,故言「如癰疽」。有人以癰疽[41]雖難愈,猶或可差,故言「如箭鏑入體,不可得出」。有人以箭鏑在體,雖沈深難拔,良方妙術,猶可令出,故言常「痛」、「惱」。如人著「衰」,常有不[1]吉;五眾亦如是,若人隨逐,則無安隱。以有「衰」故常懷「憂怖」。是五眾如與師子虎狼共住,常懷「憂畏」。是五眾無常虛誑等過故,常「不安隱」。

問曰:

五眾但有此十五種惡,更有餘事?

答曰:

略說則十五,廣說則無量無邊;如《雜阿含》中呵五眾有百種罪過。

問曰:

何以常說無常、苦、空、無我,或時說八事——如病、如癰[2]疽等,餘七事少有說處?

答曰:

人有上、中、下。為利根故說四,即入苦諦。中根者,說四,則不能生厭心;說如病、如癰等八事,則生厭心。鈍根人聞是八事,猶不生厭,更為說痛、惱等七事,然後乃厭。利根易度故,常多說四事;鈍根人時有可度者,故希說餘事。

上八事名為「聖行」,餘七事凡[3]夫、聖人[4]共行。初四入十六聖行故,般若中常說;又說般若,為菩薩利根故,多說聖行。

今問「云何是初行法」故,此中都說。

十二入乃至六種等亦應如是呵。十八界等亦應具說,誦者忘失。所以者何?此十八界等諸法皆是五眾別名故,不應不說。

若行者觀五眾等寂滅、遠離、不生不滅、不垢[5]不淨等,此但為般若波羅蜜故,不合上十五說;十五事,三乘共故。

聲聞人智力薄[6]故,初始不能觀五眾若遠離、若寂滅等,但能觀無常等;入第三諦,乃能觀寂滅。菩薩利根故,初觀五眾,便得寂滅相。

「用無所得」者,常用無所得空慧觀諸法相。

復次,釋提桓因問般若波羅蜜相,不問五眾患厭事,但說般若相。「般若相」者,不離五眾有涅槃,不離涅槃有五眾;五眾實相即是涅槃。是故初發心鈍根者,先用無常等觀,然後觀五眾寂滅等。

十二因緣亦如是。

復次,修四念處乃至八聖道分,是共法;應薩婆若心,以無所得者,是名般若波羅蜜相。六波羅蜜乃至十八不共法,獨是大乘法。

問曰:

應說般若波羅蜜相行,何以故中間說:「諸法諸法更相因緣潤益增長」?

答曰:

須菩提上[7]先說「諸法無常等過」,後說「諸法遠離、寂滅、無所得、空」,然[8]後說「諸法雖空,[9]從因緣和合故有」,次說「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行佛道」。

[10]聽者作是念:「上說遠離、寂滅、空故,知非常;說十二因緣故,知不滅。而無知者、見者,誰修行是諸法得佛?」

是故說菩薩作是念:「諸法空,無我、無眾生;而從因緣故,有四大、六識,是十法各各有力,[11]能生、能起、能有[12]所作——如地能持,水能爛,火能消,風能迴轉,識能分別。是十法各有所作,眾生顛倒故,謂是人作、我作;如皮骨和合故有語聲,[13]或者[14]謂人語。如火燒乾竹林,出大音聲,此中無有作者;又如木人、幻人、化人,雖能動作,無有作者,此十法亦如是。前生法,後生法,因[15]緣——或共生因緣,或相應因緣,或報因緣等,常修常集因緣,令果報增長。如春[16]殖果樹,隨時溉灌,華果繁茂。以智慧分別,知一切諸法無有作者。」

菩薩初發意迴向與佛心作因緣,而初發意迴向時未有佛心,佛心中[17]無初迴向心;雖無,而能作因緣。

問曰:

若初發心迴向時無菩提心者,何所迴向?

答曰:

般若波羅蜜實相中,諸法非常相、非無常相,非有相、非無相,故不應難言:「迴向心已滅無所有,云何與菩提作因?」

若諸法不生不滅、非不生非不滅,云何以不生不滅作難「無菩提心,何所迴向」?

復次,佛自說菩提相非過去、非未來、非現在,云何難言「未來無菩提故,何所迴向」?

復次,如〈如品〉中說:「過去世不離未來世,未來世不離過去世,過去世如、未來世如,一如無二。」云何說「菩提心不在迴向心中,迴向心不在菩提心中」?

但菩薩聞[18]是讚歎佛法,發心愛樂:「我所有功德,皆迴向佛道。」從發心已來,乃至佛道,修是功德,不休不息;用如幻、如夢無所得故,是名「菩薩般若波羅蜜」;能知諸法因緣生果報而無有定相。

釋提桓因難:「何以故迴向心不在菩提心中可得?菩提心不在迴向心中可得?」

須菩提[19]不以世諦如幻、如夢說,但以第一義諦說:「是二心皆空,非心相。」何以故?諸法畢竟空[20]中,無是心非心。如是法,云何可有迴向?若有二法,可有迴向;譬如乘車西行,南有止宿處,故[21]迴車趣向。車與迴向處異故,可有迴向;不得但有車而言迴向,無異故。

「非心相常非心相」者,須菩提意謂:「是心相如常住,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以非心相故非心,亦無是非心,是故說不可思議;不可思議亦常不可思議,不可籌量思惟取相。

以是因緣故,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因心似果,不似則不能生。若初心不淨,後不能發淨心;如鍊鐵不能成金。

佛以須菩提深入因緣般若波羅蜜[1]中,此是般若波羅蜜名也;以能深得諸法因緣故,即以為名。無有違錯故,於大眾中讚言:「善哉!善哉!汝是小乘人,[2]而能善說深般若波羅蜜!」

「安慰諸菩薩心」者,以般若波羅蜜[3]教諸菩薩,汝莫自以煩惱未盡,未成佛道故而自懈廢!諸[4]法無[5]礙,初心、後心無有異相,但勤精進,則成佛道。

「我應報恩」者,須菩提作是念:「我行此諸法實相,得脫老病死苦,我云何不念是法大恩?」以是故常樂說[6]法。

復次,佛有大悲心,樂說法度眾生;我以佛恩故得道,我亦[7]助佛說法度眾生,是為報恩。

[8]又知今世尊因過去諸佛得[9]成佛道,是故我亦愛敬過去佛;如子愛敬父故,亦愛重於祖。[10]又亦愛敬過去諸菩薩及弟子,能說法[11]教示故,今世尊亦因此得成。須菩提深心信三寶故說:「我知今世尊及法,過去諸佛及弟子恩。」法即是法寶,今佛、過佛即是佛寶,諸菩薩及弟子[12]即是僧寶。

六波羅蜜,如先說。

「示」者,示人好醜、善不善、應行不應行;生死為醜,涅槃安隱為好。分別三乘,分別六波羅蜜,如是等名示。

「教」者,教言汝捨惡行善,是[13]名教。

「利」者,未得善法味故,心則退沒;為說法引導令出:「汝莫於因時求果!汝今雖勤苦,果報出時,大得[14]利益!」令其心利,故名利。

「喜」者,隨其所行而讚歎之,令其心喜;[15]若樂布施者,讚布施則喜,故名喜。

以此四事,莊嚴說法。

[*]【經】

爾時,須菩提語釋提桓因言:「憍尸迦!汝今當聽菩薩摩訶薩般若波羅蜜中如所應住、所不應住。憍尸迦!色,色空;受、想、行、識,識空;菩薩,菩薩空。是色空,菩薩空,不二不別;受、想、行、識空,菩薩空,不二不別。憍尸迦!菩薩摩訶薩般若波羅蜜中應如是住。

「復次,[16]眼,眼空;乃至意,意空;菩薩、菩薩空。[17]眼[18]空,乃至菩薩空,不二不別。六塵亦如是。地種,地種空;乃至識種,識種空;菩薩,菩薩[19]空。憍尸迦!地種空乃至識種空,菩薩空,不二不別。憍尸迦!菩薩摩訶薩般若波羅蜜中應如是住。無明,無明空;乃至老死,老死空;無明滅,無明滅空;乃至老死滅,老死滅空;菩薩,菩薩空。憍尸迦!無明空乃至老死空,無明滅空乃至老死滅空,菩薩空,不二不別。憍尸迦!菩薩摩訶薩般若波羅蜜中應如是住。檀波羅蜜乃至般若波羅蜜,內空乃至無法有法空,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一切三昧門、一切陀羅尼門,聲聞乘、辟支佛乘、佛乘,聲聞、辟支佛、菩薩、佛,亦如是。一切種智,一切種智空;菩薩,菩薩空;一切種智空,菩薩空,不二不別。憍尸迦!菩薩摩訶薩般若波羅蜜中應如是住。」

爾時,釋提桓因問須菩提:「云何[20]菩薩般若波羅蜜[21]中所不應住?」

須菩提言:「憍尸迦!菩薩摩訶薩不應色中住,以有所得故;不應受、想、行、識中住,以有所得故。不應眼中住乃至不應意中住,不應色中住乃至不應法中住,眼識乃至意識、眼觸乃至意觸、眼觸因緣生受乃至意觸因緣生受中不應住,以有所得故。地種乃至識種中不應住,以有所得故。檀波羅蜜乃至般若波羅蜜、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中不應住,以有所得故。須陀洹果中不應住,以有所得故;乃至阿羅漢果、辟支佛道、菩薩道、佛道、一切種智不應住,以有所得故。

「復次,憍尸迦!菩薩摩訶薩,色是常不應住,色是無常不應住;受、想、行、識亦如是。色若樂若苦、若淨若不淨、若我若無我、若空若不空、若寂滅若不寂滅、若離若不離不應住,以有所得故;受、想、行、識亦如是。

「復次,憍尸迦!菩薩摩訶薩,須陀洹果無為相、斯陀含果無為相、阿那含果無為相、阿羅漢果無為相不應住,辟支佛道無為相、佛道無為相不應住。須陀洹福田不應住,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辟支佛、佛福田不應住。

「復次,憍尸迦!菩薩摩訶薩初地中不應住,以有所得故;乃至第十地中不應住,以有所得故。

「復次,菩薩摩訶薩住初發心中,我當具足檀波羅蜜不應住,乃至我當具足般若波羅蜜不應住;具足六波羅蜜當入菩薩位,不應住;入菩薩位已,當住阿[22]鞞跋致地,不應住;菩薩當具足五神通,不應住,以有所得故。菩薩住五神通已,我當遊無量阿僧祇佛[23]界,禮敬、供養諸佛,聽法;聽法已,為他人說;菩薩摩訶薩如是不應住,以有所得故。如諸佛世界嚴淨,我亦當莊嚴世界,不應住,以有所得故。成就眾生令入佛道,不應住;到無量阿僧祇世界諸佛所,尊重、愛敬、供養,以[24]香華、[25]瓔珞、[26]澤香、[27]搗香、幢幡、華蓋、百千億種寶衣供養諸佛,不應住,以有所得故。我當令無量阿僧祇眾生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如是菩薩不應住;我當生五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不應住;我當生一切三昧門,不應住;隨所欲遊戲[1]諸三昧,不應住;我當生一切陀羅尼門,不應住;我當得佛十力,不應住;我當得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十八不共法,不[2]應住;我當具足大慈大悲,不應住;我當具足三十二相,不應住;我當具足八十隨形好,不應住,以有所得故。

「是八人——是信行人、是法行人,如是不應住;須陀洹極七世生不應住,家家不應住;須陀洹命終垢盡不應住;須陀洹中間入涅槃不應住;是人向斯陀含果證不應住;是人斯陀含,一[3]往來入涅槃不應住;是人向阿那含果證不應住;斯陀含一種不應住;是人[4]阿那含,彼間入涅槃,不應住;是人向阿羅漢果證不應住;是人阿羅漢今世入無餘涅槃不應住;是辟支佛不應住;過聲聞、辟支佛地,我當住菩薩地,不應住;道種智中不應住,以有所得故。一切種、一切法知已,斷諸煩惱及習,不應住;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當轉法輪,不應住;作佛事,度無量阿僧祇眾生入涅槃,不應住。

「四如意足中不應住;入是三昧,住如恒河沙等劫壽,不應住;我當得壽命無[5]殃數劫,不應住;三十二相,一一相百福莊嚴,不應住;我一世界如十方恒河沙等世界,不應住;我三千大千世界純是金[6]剛,不應住;[7]使我菩提樹當出如是香,眾生聞[8]者,無有婬欲、瞋恚、愚癡,亦無聲聞、辟支佛心,是一切人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眾生聞是香者,身病、意病皆悉除盡,不應住。

「當使我世界中無有色、受、想、行、識名字,不應住;當使我世界中無有檀波羅蜜名字乃至無有般若波羅蜜名字,當使我世界中無有四念處名字乃至無有十八不共法名字,亦無須陀洹名字乃[9]至無有佛名字,不應住,以有所得故。何以故?諸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一切諸法無所得故。如是,憍尸迦!菩薩於般若波羅蜜中不應住,以無所得故。」

爾時,舍利弗心念:「菩薩今云何應住般若波羅蜜中?」

須菩提知舍利弗心所念,語舍利弗言:「於汝意云何?諸佛何所住?」

舍利弗語須菩提:「諸佛無有住處。諸佛不色中住,不受、想、行、識中住;不有為性中住,不無為性中住;不四念處中住,乃至不十八不共法中住,不一切種智中住。」

「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般若波羅蜜中應如是住,如諸佛住[10]於諸法中,非住非不住。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般若波羅蜜中應如是學:我當住不住法故。」

【論】

[11]者言:般若波羅蜜中住者,所謂五眾、五眾相空。

五眾相空者,以十八空觀故。

復次,《般若波羅蜜經》[12]中說空義,五眾相空;但凡夫顛倒故,取五眾相,五眾和合[*]中取菩薩相。般若波羅蜜中,以眾生空除眾生,即是無菩薩相;以法空[13]除五眾,則無五眾相。二空無有別異,故言:「五眾空、菩薩空,無二無別。」如栴檀火滅、[14]糞草木火滅,滅法無異。取未滅時相於滅時說,故有別異;於滅中則無異。

乃至一切種智亦如是。

「不應住」者,所謂五眾中不應住。

問曰:

應說如住義,何以故說「不住」?

答曰:

[15]若能於五眾中心離不住,則是住義。是故說:「以有所得故不應住。」

乃至一切種智亦如是。

先說「五眾中不應住」,不知以何門不應住;今說「常、無常等門中不應住,乃至遠離不應住」。

問曰:

須陀洹果等無為相不應住,有何次[16]第?

答曰:

菩薩先觀諸法空無所有,心退沒欲取涅槃,涅槃即是無為相,是故今說「須陀洹果等無為相不應住」。

若是須陀洹果無為相,則無法可著,何所愛?何所取?若是有為相,有為相則虛誑無實,亦不應住。是故說「須陀洹果無為相不應住,乃至佛無為相不應住亦如是。」

如菩薩欲行佛道,初行檀波羅蜜,應求福田。所以者何?福田因緣功德故,所願得滿。如種良田,[17]則所收益多;如佛說餘田果報有量,賢聖田無量,果報亦無量。菩薩聞是須陀洹等福田果報無量故,便欲作須陀洹,以是故說:「須陀洹福田不應住,乃至辟支佛亦如是。」

問曰:

二乘小故,應過不住,佛福田何[18]故不住?

答曰:

菩薩法,於諸法應平等;若以佛為大、眾生[19]為小,則破等法相。

復次,空故,一切處不應住。

復次,菩薩[20]應等心布施;若分別福田,則破大悲,亦破三分清淨布施。

「初地中不應住」者,若不捨初地,則不得二地;求大益故,應捨小利。復次,以著心取相故不應住。乃至第十[21]地亦如是。

問曰:

若菩薩摩訶薩法,從初發心應行六波羅蜜,行六波羅蜜故入法位,入法位故應住阿鞞跋致地,住阿鞞跋致地已,應起五神通、供養十方諸佛,如後廣說;今何以故皆言「不應住」?

答曰:

不破清淨住,但破計我邪見取相心住;譬如治田,[1]去其穢草。

復次,為斷法愛故,不應住;不欲違諸佛說畢竟空智慧故,不應住。若以方便不著心,憐愍眾生故,雖住無咎。

乃至八十種隨形好亦如是。

「八人」者,所謂見諦道中信行、法行。

須陀洹,極久七世生;有須陀洹今世煩惱盡,得阿羅漢。

有家家須陀洹,三世生;三世生已,入涅槃。有中間須陀洹,除第三,餘中間入涅槃。住六無礙、五解脫中者,皆是須陀洹、向斯陀含。

斷欲界六種結,生天上,從天上來生人間入涅槃,名斯陀含。

斷欲界第七分結,名向阿那含。斷第八分結,亦名向阿那含,[2]又名一種子斯陀含,此間死,彼間生,入涅槃。

能斷欲界一切結使,名阿那含,此間死,生色無色界,入涅槃,更不復來生。

有今世滅阿那含,有中陰滅阿那含,有即生時入涅槃阿那含,有生已修起諸行入涅槃阿那含,有不勤求諸行入涅槃阿那含,有上行乃至阿迦[A1]膩吒阿那含,有生無色界入涅槃阿那含,有得身證入涅槃阿那含,是名阿那含,亦名向阿羅漢。

阿羅漢有九種,漏盡捨身時,名入無餘涅槃。

過聲聞、辟支佛地,住菩薩地;道種智,一切種智,知一切法;斷一切煩惱及習;成佛轉法輪;三十二相;[3]莊嚴[4]世界,度無量眾生;無量壽命——皆如先論議中說。

聲聞人善修四如意足,得是三昧力,能住壽若一劫、若減一劫。菩薩善修四如意三昧,若欲如恒河沙劫壽,亦得如意。

「三千大千世界純是金剛」者,餘世界雖底有金[5]剛及佛所行所坐處有金[*]剛,而餘處皆無;是菩薩所願:世界皆是金[*]剛。

「菩提樹[6]香度眾生」者,如先[7]義中說。

問曰:

此[8]中事雖希有,皆可信;無有色、受、想、行、識名字,無檀波羅蜜名字乃至佛名字,是難可信!

答曰:

有世界,大福德智慧人生處,樹木、虛空、土地、山水等常出諸法實相之音,[9]所有法皆是不生不滅、不淨不垢、空無相無作等;眾生生便聞是音,自然得無生法忍。如是世界中,不須分別說諸法名字,所謂是五眾、十二入等,檀波羅蜜乃至十八不共法,須陀洹乃至諸佛。是世界[10]中眾生皆有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莊嚴身,無量光明,一種[11]道,一種[12]果。

「是中不[13]應住」者,菩薩自念:「我能生如是世界,則生高心,以是故不應取相住。」

此中須菩提自說不住因緣:「諸佛得佛道時,於諸法中不得定實相故,當何所住!」

今舍利弗作是念:「若都無所住,當住何處得成佛道?」

須菩提知舍利弗心[14]之所念,語舍利弗:「諸菩薩皆是佛子,子法應如父所行。」

諸佛心於一切法中無所住,所謂色乃至一切種智;菩薩亦應如是學,用無所住心行般若波羅蜜。如諸佛無所住心中亦不住,非不住心中亦不住,畢竟清淨故。諸菩薩亦應隨佛住,畢竟清淨故,諸菩薩亦應隨佛學。

[*]【經】

爾時,會中有[15]諸天子作是念:「諸夜叉[16]言[17]語字句所說,尚可了知;須菩提所說[18]言語、論義解釋般若波羅蜜,了不可知!」

須菩提知諸天子心所念,語諸天子:「不解不知耶?」

諸天子言:「大德!不解不知。」

須菩提語諸天子:「汝等法應不知!我無所論說,乃至不說一字,亦無聽者。何以故?諸字非般若波羅蜜,般若波羅蜜[*]中無聽者,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字無說。諸天子!如佛化作化人,是化人復化作四部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化人於四部眾中說法。於汝意云何?是中有說者、有聽者、有知者不?」

諸天子言:「不也!大德!」

須菩提[19]言:「一切法皆如化,此中[20]無說者、無聽者、無知者。諸天子!譬如人夢中見佛說[21]法。於汝意云何?是中有說者、有聽者、有知者不?」

諸天子言:「不也!大德!」

須菩提[22]語諸天子:「一切[23]法皆如夢,無說、無聽、無知者。諸天子!譬如二人在大[24]深澗,各住一面,讚佛法眾,有二[25]嚮出。於[26]諸天子意云何?是二[27]人[*]嚮展轉相解不?」

諸天子言:「不也!大德!」

[28]須菩提[29]語諸天子:「一切法亦如是,無說、無聽、無知者。諸天子!譬如[30]工幻師,於四衢道中,化作佛及四部眾,於中說法。於諸天子意云何?是中有說者、有聽者、有知者不?」

諸天子言:「不也!大德!」

[31]須菩提[*]語諸天子:「一切諸法如幻,無說者、無聽者、無知者。」

爾時,諸天子心念:「須菩提所說,欲令易解,轉深轉妙!」

須菩提知諸天子心所念,語諸天子言:「色非深非妙,受想行識非深非妙;色性非深非妙,受想行識性非深非妙。眼性乃至意性,色性乃至法性,眼界性乃至意[32]界性,眼識乃至意識,眼觸乃至意觸,眼觸因緣生受乃至意觸因緣生受,檀波羅蜜乃至般若波羅蜜,內空乃至無法有法空,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一切諸三昧門、[1]一切陀羅尼門,乃至一切種智、一切種智性,非深非妙。」

諸天子復作是念:「是所說法中,不說色,不說受想行識;不說眼乃至意觸因緣生受;不說檀波羅蜜乃至般若波羅蜜;不說內空乃至無法有法空;不說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不說陀羅尼門、三昧門乃至一切種智;不說須陀洹果乃至阿羅漢果,不說辟支佛道,不說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道——是法中不說名字語言。」

須菩提知諸天子心所念,語諸天子言:「如是!如是!諸天子!是法中,諸佛[2]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可說[3]相,是中[4]亦無說者、[5]無聽者、[*]無知者。以是故,諸天子!善男子、善女人欲住須陀洹果、欲證須陀洹果者,是人不離是忍;斯陀[6]含、阿那[*]含、阿羅漢果、辟支佛[7]道、佛道,欲住、欲證,不離是忍。如是,諸天子!菩薩摩訶薩從初發心,般若波羅蜜中應如是住,以無說、無聽故。」

[8]【論】

問曰:

諸夜叉語雖隱覆不正,而事則鄙近;說深般若波羅蜜,雖用常[9]辭,而幽[10]旨玄遠,事異趣乖,何以相況?

答曰:

諸天適以人所[11]不解況已未悟,不必事趣皆同以為喻也。

有人言:天帝九百九十九門,門皆以[12]十六[13]青衣夜叉守之。此諸夜叉語言浮[14]偽,情趣[15]妖諂,諸天賤之,不以在意,是故不解其言;而其意況,可不須言[16]辯而[17]識,故言尚可了知。今聞深般若,言似可及,而玄旨幽邃,尋之雖深而失[18]之[19]逾遠,故以夜叉言況其[20]叵知。

[21]又以夜叉語雖難解,眼見相,傳[22]以其言,度其心,則皆可知;譬如深淵[23]駛水,得船可[24]渡。

須菩提所說般若波羅蜜,畢竟空義,無有定相,不可取,不可傳[25]譯得悟;不得言「有」,不得言「無」,不得言「有無」,不得言「非有非無」,「[26]非非有非非無」亦無,一切心行處滅、言語道斷故。是故諸天子[27]驚疑迷悶。

須菩提答諸天子:「汝所不解者,[28]汝自應爾!是法無所[29]一說,乃至不說一字可[30]著可取;無[31]字無語,是[32]諸佛道。」何以故?[33]是名字皆空,虛誑無實;如破色、名字中說。用名字則有語言;[34]若無名字,則無語言。

諸天子作是念:「若無說、若無聽,今日和合[35]聚會,[36]為何所作?」

須菩提欲解此義故,以譬喻明之。

諸天子[37]復作是念:「欲以譬喻解悟我等,而此譬喻轉更深妙!」

譬喻以麁喻細、以定事明不定,今此譬喻亦微妙無定相。

須菩提知諸天子心,於深般若中迷沒不能自出,是故說:「般若波羅蜜不異五眾,五眾實相即是般若波羅蜜。今是五眾非深非妙,乃至一切種智非深非妙。」

諸天子爾時深知須菩提口雖說色、心無所說,乃[38]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如是。

須菩提知諸天子心,答言:「如是!如是!非我獨爾!佛得菩提時亦無說,寂滅相實無說者、聽者。是故須陀洹果乃至佛道皆因無為法而有;離是法、[39]離是忍,則無須陀洹,乃至佛道亦如是。菩薩初發心乃至得佛,於其中間,一切法無說、無聞。」

諸觀滅故、語言斷故不可說,不可說故不可聽,不可聽故不可知,不可知故於一切法無受無著,則入涅槃。

大智度論卷第五十四


編輯者: yichinyichin (2024-02-17 00:30:54)
↑回到頂端↑
#2230060 - 2024-02-17 00:33:10 大智度論卷第五十五 [Re: yichinyichin]
yichinyichin 離線
飛龍在天
註冊: 2023-12-15
文章數: 485
大智度論釋幻人聽法品第二十八(卷五十五)

聖者龍樹造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經】

爾時,諸天子心念:「應用何等人聽須菩提所說?」

須菩提知諸天子心所念,語諸天子言:「如幻化人聽法,我應用如是人。何以故?如是人無聞、無聽、無知、無證故。」

諸天子語須菩提:「是眾生如幻、如化,聽法者亦如幻、如化耶?」

「如是!如是!諸天子!眾生如幻,聽法者亦如幻;眾生如化,聽法者亦如化。諸天子!我如幻、如夢,眾生乃至知者、見者亦如幻、如夢。諸天子!色如幻、如夢,受、想、行、識如幻、如夢。

「眼乃至意觸因緣生受如幻、如夢,內空乃至無法有法空、檀波羅蜜乃至般若波羅蜜如幻、如夢。諸天子!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如幻、如夢,須陀洹果如幻、如夢,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1]果、辟支佛道如幻、如夢。諸天子!佛道如幻、如夢。」

爾時,諸天子問須菩提:「汝說佛道如幻、如夢,汝說涅槃亦復如幻、如夢耶?」

須菩提語諸[2]天[3]子:「我說佛道如幻、如夢,我說涅槃亦如幻、如夢;若當有法勝於涅槃者,我說亦復如幻、如夢。何以故?諸天子!是幻、夢、涅槃,不二不別。」

[4]【論】

問曰:

上已說「如幻、如夢,無說者、無聽者」,今何以[5]故復問「應用何等人隨須菩提意聽法者」?

答曰:

諸天子先言「須菩提所說不可解」,此中須菩提說幻化人喻。

今諸天子更作是念:「何等人聽,與須菩提所說相應,能信、受、行、得道果?」

須菩提答:「如幻[6]化人聽者,則與我說法相應。」

問曰:

是化人無心心數法,不能聽受,何用說法?

答曰:

非即使幻化人聽,但欲令行者於諸法用心[7]無所著,如幻化人,是[8]幻化人無聞亦無證。眾生如幻、如夢,聽法亦如幻、如夢——「眾生」者說法人,「聽法」者是受法人。

須菩提言:「不但說法者、聽法者如幻、如夢,我乃至知者、見者皆如幻、如夢,色亦如幻、如夢,乃至涅槃如幻、如夢,即是所說法如幻、如夢。」

一切眾生中,佛為第一;一切諸法中,涅槃第一。聞是二事如幻、如夢,心則驚疑:「佛及涅槃最上最[9]妙,云何如幻、如夢?」以是故,更重問其事:「佛及涅槃[10]審如幻、如夢耶?」「須菩提將無誤說?我等將無謬聽?」是以更定問。

須菩提語諸天子:「我說佛及涅槃,正自如幻、如夢。」

是二法雖妙,皆從虛妄法出故空。所以者何?從虛妄法故有涅槃,從福德智慧故有佛,是二法屬因緣,無有實定;如念佛、念法義中說。

須菩提作是念:「般若波羅蜜力,假令有法勝涅槃者,能令如幻,何況涅槃!」

何以故?涅槃,一切憂愁苦惱畢竟滅,以是故,無有法勝涅槃者。

問曰:

若無法勝涅槃者,何以故說「若有法勝涅槃,亦復如幻」?

答曰:

譬喻法,或以實事、或[12]時假設,隨因緣故說。如佛言:「若令樹木解我所說者,我亦記言得須陀洹。」但樹木無因緣可解,佛為解悟人意故,引此喻[13]耳。

涅槃是一切法中究竟無上法,如眾川萬流大海為上,諸山之中須彌為上,一切法中虛空為上。涅槃亦如是,無有老病死苦,無有邪見、[14]貪、恚等諸衰,無有愛別離苦,無怨憎會苦,無[15]所求不得苦,無常、虛誑、敗壞、變異等一切皆無。以要言之,涅槃是一切苦盡,畢竟常樂,十方諸佛、菩薩、弟子眾所歸處,安隱常樂,無過是者,終不為魔王、魔人所破。如阿毘曇中說:「有上法者,一切有為法及虛空、非[16]智緣盡;無上法者,智緣盡,所謂涅槃。」是故知無法勝涅槃者。

須菩提美般若波羅蜜力大故言:「若有法勝涅槃者,是亦如幻。」

譬如[17]大熱鐵丸,以著[18]擘起毳上,直燒下過,[19]熱勢無損,但更無可燒者;般若波羅蜜智慧破一切有法,乃至涅槃,直過無礙,智力不[20]減,直更無法可破。是故言「設有法勝涅槃,智慧力亦能破。」

[*]【經】

爾時,慧命舍利弗、摩訶目[21]揵連、摩訶拘絺羅、摩訶迦旃延、富樓那彌多羅尼子、摩訶迦葉及無數千菩薩問須菩提:「般若波羅蜜如是甚深、難見、難解、難知、寂滅、微妙,誰當受者?」

爾時,阿難語諸大弟子[22]及諸菩薩:「阿鞞跋致諸菩薩摩訶薩,能受是甚深、難見、難解、難知、寂滅、微妙般若波羅蜜;正見成就[23]人、漏盡阿羅漢所願已滿,亦能受之;復次,善男子、善女人多見佛、於諸佛所多供養、種善根、親近善知識、有利根——是人能受,不言是法非法。」

須菩提言:「不以空分別色,不以色分別空;受、想、行、識亦如是。不以無相、無作分別色,不以色分別無相、無作;受、想、行、識亦如是。不以無生、無滅、寂滅、離分別色,不以色分別無生、無滅、寂滅、離;受、想、行、識亦如是。眼乃至意觸因緣生受亦如是。檀波羅蜜乃至般若波羅蜜,內空乃至無法有法空,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一切三昧門、一切[24]陀羅尼門,須陀洹乃至阿羅漢、辟支佛、佛;一切[25]智,不以空分別一切智、不以一切智分別空,不以空分別一切種智、不以一切種智分別空;無相、無作、無生、無滅、寂滅、離亦如是。」

須菩提語諸天子言:「是般若波羅蜜甚深,誰能受者?是般若波羅蜜中無[26]法可示,無法可說;若無法可示、無法可說,受人亦不可得。」

爾時,舍利弗語須菩提言:「般若波羅蜜中廣說三乘之教及[27]攝取菩薩之法,從初發意地乃至十地,檀波羅蜜乃至般若波羅蜜,四念處乃至八聖道分,佛十力乃至十八不共法,護持菩薩之教。菩薩摩訶薩如是行般若波羅蜜,常化生,不失神通,遊諸佛[1]國,具足善根,隨其所欲供養諸佛,即得如願,從諸佛所聽受法教,至薩婆若初不斷絕,未曾離三昧時,當得捷疾[2]辯、利辯、不盡辯、不可斷辯、隨應辯、義辯、一切世間最上辯。」

須菩提言:「如是!如是!如舍利弗言,般若波羅蜜廣說三乘之教及護持菩薩之教,乃至菩薩摩訶薩得一切世間最上辯,不可得故。我乃至知者、見者不可得,色、受、想、行、識,檀波羅蜜乃至般若波羅蜜不可得,內空乃至無法有法空不可得,四念處乃至八聖道分,佛十力乃至一切種智,亦不可得故。」

舍利弗語須菩提:「何因緣故,般若波羅蜜中廣說三乘而不可得?何因緣故,般若波羅蜜中護持菩薩?何因緣[3]故,菩薩摩訶薩得捷疾辯乃至一切世間最上辯不可得故?」

須菩提語舍利弗言:「以內空故,般若波羅蜜廣說三乘不可得[4]故;外空乃至無法有法空故,廣說三乘不可得[5]故。內空故,護持菩薩乃至一切世間最上辯不可得故;外空乃至無法有法空故,護持菩薩乃至一切世間最上辯不可得故。」

【論】

[6]者言:

是時諸大弟子舍利弗等語須菩提:「是般若波羅蜜法甚深、難解。」以諸法無定相故為「甚深」;諸思惟觀行滅故「難見」;亦不著般若波羅蜜故名「難解、難知」;滅三毒及諸戲論故名「寂滅」;[7]得是智慧妙味故,常得滿足,更無所求,餘一切智慧皆麁[8]澁叵樂,故言「微妙」。

諸大弟子作是言:「般[9]若波羅蜜智[10]慧甚深,世間人智慧淺薄,但貪著福德果報,而不樂修福德。著有則情勇,破有則心怯;本所聞習邪見經書,堅著不捨,如是人常樂世樂。」以是故言:「誰能信受是深般若波羅蜜?若無信受,何用說為?」

阿難助答:有四種人能信受,是故大德須菩提所說必有信受,不空說也。

一者、阿鞞跋致菩薩摩訶薩,知一切法不生不滅,不取相、無所著故,是則能受。

二者、漏盡阿羅漢,[11]漏盡故無所著,得無為最上法,所願已滿,更無所求[12]故,常住空、無相、無作三昧,隨順般若波羅蜜故,則能信受。

三者、三種學人,正見成就,[13]漏雖未都盡,四信力故,亦能信受。

四者、有菩薩雖未得阿鞞跋致,福德利根,智慧清淨,常隨善知識,是人亦能信受。

信受相,不言「是法非佛菩薩大弟子所說」;雖聞般若波羅蜜諸法皆畢竟空,不以[14]愛先法故而言「非法」。

問曰:

自上已來,阿難都無言論,今何以[15]代須菩提答?

答曰:

阿難是第三轉法輪將,能為大眾師,[16]是世尊近侍。雖得初道,以漏未盡故,雖有多聞智慧,自以於空智慧中未能善巧,若說空法,自未入故,皆是他事,是故無言。或時說諸有事,則能問能答。如後品中問佛言:「世尊何以[17]故但讚歎般若波羅蜜,不[18]讚五波羅蜜?」此中問人誰能信是深般若波羅蜜者,非是空事故,阿難便答。須菩提常樂說空事,不喜說有。

又以阿難是時樂說心生,[19]是故聽答。阿難煩惱未盡故智慧力鈍,然信力猛利故,於甚深般若[20]波羅蜜中能如法問答。

問曰:

般若波羅蜜無所有,無有一定法,云何「四種人信受,不言非法」?

答曰:

今須菩提此中自說因緣:「不以空分別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以是故,般若波羅蜜無所失、無所破;若無所破,則無過罪,是故不言非法。空即是般若波羅蜜,不以空智慧破色令空,亦不以破色因緣故有空,空即是色、色即是空故。

以般若波羅蜜中破諸戲論,有如是功德,故無不信受。

無相、無作,無生、無滅,寂滅、遠離,亦如是。乃至一切種智,皆應廣說。

問曰:

諸大弟子問是義,須菩提何以乃答諸天子?

答曰:

諸大弟子已得阿羅漢,但自為疑故問,[21]益利事少;諸天子發心為菩薩,利益深故為說。

復次,雖為諸天[22]子說,即是答諸大弟子。

上說「諸法空」,今說「深般若波羅蜜中眾生畢竟空」。以是故,般若波羅蜜中無有說者,何況有聽受者!若能如是解諸法空,心無所著則能信受。

爾時,須菩提說[23]深般若波羅蜜,舍利弗讚歎助成其事:「般若波羅蜜非但以空故可受,亦廣說有三乘。」

三乘義,如先說。

「攝取菩薩」者,以般若波羅蜜利益諸菩薩,令得增長。

復次,「攝取」者,是般若[24]波羅蜜中有十地,令菩薩從一地至一地,乃至第十地。

十地義、從六波羅蜜乃至一切種智義,如先說。

「化生」者,說般若[*]波羅蜜行報。

行般若波羅蜜,於一切法無礙故,得「捷疾[25]辯」。有人雖能捷疾,鈍根故不能深入,以能深入故利,是「利辯」。說諸法實相,無邊無盡故,名「樂說無盡[26]辯」。般若中無諸戲論故,無能問[1a]難斷絕者,名「不可斷辯」。[1b]斷法愛故,隨眾生所應而為說[2]法,名「隨應辯」。說趣涅槃利益之事故,名「義辯」。說一切世間第一之事,所謂大乘,是名「世間最上辯」。

須菩提然其[3]問,言:「如是!如是!」

舍利弗作是念:「須菩提常樂說空,何以故受我所說般若波羅蜜廣說三乘之教?應當更有因緣。」

須菩提答:「般若波羅蜜雖廣說三乘法,非有定相,皆以十八空和合故說。攝取菩薩、七種辯亦如是,以空智慧[4]故。」

[5]大智度[6]論釋散華品第二十[7]九

[*]【經】

爾時,釋提桓因及三千大千世界中四天王天乃至阿迦尼吒諸天作是念:「慧命須菩提為雨法雨,我等[8]寧[9]可化作華,散佛、菩薩摩訶薩、比丘僧、須菩提及般若波羅蜜上!」釋提桓因及三千大千世界中諸天化作華,散佛、菩薩摩訶薩、比丘僧及須菩提上,亦供養般若波羅蜜。是時,三千大千世界,華悉周遍於虛空中,化成華臺,端嚴[10]殊妙。

須菩提心念:「是[11]諸天子所散華,天上未曾見如是華比。是華是化華,非樹生華,是諸天子所散華,從心樹生,非樹生華。」

釋提桓因知須菩提心所念,[12]語須菩提言:「大德!是華非生華,亦非意樹生。」

須菩提語釋提桓因言:「憍尸迦!汝言『是華非生華,亦非意樹生』。憍尸迦![13]是若非生法,不名為華。」

釋提桓因語須菩提言:「大德!但是華不生?色亦不生?受、想、行、識亦不生?」

須菩提言:「憍尸迦!非但是華不生,色亦不生,若不生,是不名為色。受、[A1]想、行、識亦不生,若不生,是不名為識。六入、六識、六觸、六觸因緣生諸受亦如是。檀波羅蜜不生,若不生,是不名檀波羅蜜;乃至般若波羅蜜不生,若不生,是不名般若波羅蜜。內空不生,若不生,是不名內空;乃至無法有法空不生,若不生,是不名無法有法空。四念處不生,若不生,是不名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不生,若不生,是不名十八不共法。乃至一切種智不生,若不生,是不名一切種智。」

[14]【論】

釋曰:

釋提桓因及諸天聞須菩提所說般若義:一切法盡是實相,無所分別;雖說空,於諸法無所破,亦不失諸行業果報。

聲聞人於佛前能說是甚深法故,釋提桓因等皆歡喜,作是念:「須菩提所說法,無礙無障,譬如時雨。」如有國土,溉灌種[15]蒔及種種用水,常苦不足;若時雨普降,無不[16]霑洽,無不如願。小乘法亦如是,初種種讚歎布施、持戒、禪定、無常等諸觀,有量有限,末後說涅槃。此中須菩提所明,從初發心乃至佛道,[17]唯說諸法實相,無所分別。譬如大雨遍滿閻浮提,無所不潤。又如地先雖有穀子,無雨則不生。行者亦如是,雖有因緣,不得法雨,發心者退,未發者住;若得法雨,發心者增長,未發者發。以是故說「如雨法雨」。

復次,譬如惡風、塵土、諸熱、毒氣等,得雨則消滅;法雨亦如是,惡覺觀塵土、三不善毒、邪見惡風、邪師惡蟲及諸[18]惡知識等,得般若波羅蜜法雨,則皆除滅。

人[19]蒙時雨,故供養天;諸天聞法雨,大利益,欲供養故,作是念:「我等寧可作華,散佛、諸大菩薩、比丘僧及須菩提,亦供養般若波羅蜜。」

以須菩提善說般若,敬之重故,甄名供養。

是般若波羅蜜多說諸法空,又上欲得如化人聽法,隨其相故,以[20]化華供養。

復次,諸天當歡喜時,便稱心供養,不容多還取,[21]故即作化華,散佛、須菩提、諸菩薩、比丘僧及般若波羅蜜——華散佛上,是供養佛寶;散諸菩薩、須菩提及般若波羅蜜,是供養法寶;散諸比丘僧,是供養僧寶。作是念已,隨意變化,供養三寶。大福德成就故,心生所願,皆得如意,不從他求。

問曰:

華臺端嚴,為是誰[A2]力?

答曰:

是諸天力。諸天福德自在故,小能為大。

有人言:「[22]是佛神力。佛以此般若波羅蜜有大功德,因時[23]少而果報甚大,成就佛道,是故[24]現此奇特。」

須菩提即時分別,知非實華。

釋提桓因知須菩提覺是化華,語須菩提言:「大德!是華非生華。」「非生華」者,言:「是華無生、空、無所出。」

須菩提[25]說是般若波羅蜜,諸法無生、空寂,故以無生華供養。

「意樹」者,諸天隨意所念則得。以要言之,天樹隨意所欲,應念則至,故言「意樹」。

釋提桓因難須菩提故言「是華無生」,何以言「是華不從樹生」?

須菩提[26]反質言:「若不生,何以名華?」不生法中無所分別——所謂是華、是非華。

是時釋提桓因心伏而問:「但是華無生,諸法亦無生?」

須菩提答:「非但是華不生,色亦不生。」

何以故?若一法空,則一切法皆空;若行者於一法中了了決定知空,則一切法中皆亦明了。若五眾不生,則非五眾相。乃至一切種智亦[1]如是。

[2]
五眾從因緣和合生,無有定性,但有假名。

「假名實相」者,所謂五眾如、法性、實際。

須菩提所說,不違此理;何以故?聖人知名字是俗諦、實相是第一義諦;有所說者隨凡夫人,第一義諦中無彼此、亦無[3]諍。乃至一切種智亦如是。

眾生空乃至知者、見者空故,須陀洹但有假名,乃至佛亦如[4]是。

[*]【經】

爾時,釋提桓因作是念:「[5]是慧命須菩提,其智甚深,不壞假名而說諸法[6]實相。」

佛[7]知釋提桓因心所念,語釋提桓因言:「如是!如是!憍尸迦!須菩提其智甚深,不壞假名而說諸法[8]實相。」

釋提桓因白佛言:「大德須菩提,云何不壞假名而說諸法實相?」

佛告釋提桓因:「色但假名,須菩提不壞假名而說諸法[*]實相;受、想、行、識但假名,須菩提亦不壞假名而說諸法[*]實相。所以者何?是諸法[*]實相,無壞不壞故,須菩提所說亦無壞不壞。眼乃至意觸因緣生諸受亦如是;檀波羅蜜乃至般若波羅蜜,內空乃至無法有法空,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亦如是。須陀洹果乃至阿羅漢果、辟支佛道、菩薩道、佛道,一切智、一切種智亦如是。須陀洹乃至阿羅漢、辟支佛、佛,是但假名,須菩提不壞假名而說諸法[*]實相。何以故?是諸法[*]實相,無壞不壞故;須菩提所說亦無壞不壞。如是,憍尸迦!須菩提不壞假名而說諸法[*]實相。」

須菩提語釋提桓因:「如是!如是!憍尸迦!如佛所說諸法但假名,菩薩摩訶薩當作是知:諸法[9]但假名,應如是學般若波羅蜜。憍尸迦!菩薩摩訶薩作[10]如是學,為不學色,不學受、想、行、識。何以故?不見色當可學者,不見受、想、行、識當可學者。菩薩摩訶薩如是學,為不學檀波羅蜜。何以故?不見檀波羅蜜當可學者。乃至不學般若波羅蜜。何以故?不見般若波羅蜜當可學者。如是學,為不學內空乃至無法有法空。何以故?不見內空乃至無法有法空當可學者。如是學,為不學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11]何以故?不見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當可學者。如是學,為不學須陀洹果乃至一切種智。何以故?不見須陀洹果乃至一切種智當可學者。」

爾時,釋提桓因語須菩提言:「菩薩摩訶薩何因緣故不見色乃至不見一切種智?」

須菩提言:「色,色空;乃至一切種智,一切種智空。憍尸迦!色空不學色空,乃至一切種智空不學一切種智空。

「憍尸迦!若如是不學空,是名學空,以不二故。是菩薩摩訶薩學色空,以不二故;乃至學一切種智空,[12]以不二故。若學色空不二故,乃至學一切種智空不二故,是菩薩摩訶薩能學檀波羅蜜不二故,乃至能學般若波羅蜜不二故;能學四念處不二故,乃至能學十八不共法不二故;能學須陀洹果不二故,乃至能學一切種智不二故。是菩薩能學無量無邊阿僧祇佛法。

「若能學無量無邊阿僧祇佛法,是菩薩不為色增學,不為色[13]減學,乃至不為一切種智增學,不為一切種智[*]減學。若不為色增、[*]減學,乃至不為一切種智增、[*]減學,是菩薩不為[14]色受學,不為[15]色滅學;亦不為受、想、行、識受學,亦不為滅學。乃至一切[16]種智亦不為受學,亦不為滅學。」

舍利弗語須菩提:「菩薩摩訶薩如是學,不為受色學,不為滅色學,乃至一切種智亦不為受學,亦不為滅學?」

須菩提言:「[17]菩薩摩訶薩若如是學,不為受色學,不為滅色學,乃至一切種智亦不為受學,亦不為滅學。」

「須菩提!何因緣故,菩薩摩訶薩不為受色學,不為滅色學,乃至一切種智亦不為受學,亦不為滅學?」

須菩提言:「是色不可受,亦無受色者,乃至一切種智不可受,亦無受者,內外空故。如是,舍利弗!菩薩摩訶薩一切法不受故,能到一切種智。」

是時,舍利弗語須菩提:「菩薩摩訶薩如是學般若波羅蜜,[18]能到一切種智耶?」

須菩提言:「菩薩摩訶薩如是學般若波羅蜜,能到一切種智,一切法不受故。」

舍利弗語須菩提:「若菩薩摩訶薩於一切法不受、不滅學者,菩薩摩訶薩云何能到一切種智?」

須菩提言:「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不見色生、不見色滅,不見色受、不見色不受,不見色垢、不見色淨,不見色增、不見色減。何以故?舍利弗!色,色性空故。受、想、行、識,亦不見生、亦不見滅,亦不見受、亦不見不受,亦不見垢、亦不見淨,亦不見增、亦不見[19]減。何以故?識,識性空故。乃至一切種智亦不見生亦不見滅,亦不見受、亦不見不受,亦不見垢、亦不見淨,亦不見增、亦不見減。何以故?一切種智,一切種智性空故。如是,舍利弗!菩薩摩訶薩為一切法不生不滅、不受不捨、不垢不淨、不合不散,不增不[20]減故,學般若波羅蜜,能到一切種智,無所學、無所到故。」

[*]【論】

釋曰:

釋提桓因歡喜言:「須菩提其智甚深,不壞假名而說諸法[*]實相。」

爾時,佛讚須菩提言:「如是!如是!如釋所言。」

問曰:

佛何故讚須菩提?

答曰:

示師不自高,弟子承順師法故。有人師所說,弟子不受;弟子所說,師不聽。如凡夫人處眾說法時,破一切語不受。以佛無[1]吾我心故,讚須菩提言:「如是!如是!」

復次,佛以大悲心,欲令眾生信受須菩提所說故,讚言:「其智甚[2]深。」

[3]菩薩知一切法假名,則應般若波羅蜜學。所以者何?一切法但有假名,皆隨順般若波羅蜜畢竟空相故。

「如是學,不學色」者,假名法中無有定色,若無色者,云何「學色」?何以故?菩薩以五眼求色,而不見是色若我、若無我等相;乃至一切種智亦如是。「何以故不見色」者,答[4]言:色中色相空,不可得故不可見,即是自相空。乃至一切種智亦如是。

復次,「不學色」者,是色空即自不能學色空,以諸法行於他相、不行自相故;譬如人乘馬,非馬乘馬。

問曰:

若如是不學一切法,云何「學一切智」?

答曰:

是中說:「若能於諸法[5]空中無所著,是為真學色空。」若著空者,是破諸法而不破空。若人破色而不著空,是則色與空不二不別,是為能學色空,[6]以不[7]可得[8]空故不見[9]空。乃至一切種智亦如[10]是。

「無量無邊阿僧祇佛法」者,是讚一切種智。上一切種智,是菩薩心中有量有限,在佛心中則無量無限。以是故,上雖說學佛法,今更別說。

若能如是學,正行菩薩道,不增[11]減色學。

「[12]不增」者,若但見四大及造色和合成身者,則不生著。以於是身中起男女、好醜、長短相,謂為定實,生[13]染著心,是為「增」。若破色[14]使空,心著是空,[15]是為「減」。乃至一切種智亦如是。

「不受、不滅」者,空故「不受」;業果因緣相續故「不滅」。是中須菩提自說因緣:「色受者,不可得故不受。」又以色內外空故「不受」,以色中內外空空故「不滅」。

問曰:

應以十八空空諸法,此中何以但說「內、外空」?

答曰:

受色者無故說「內空」,色不可受故名「外空」。是內、外空,則攝一切法空。乃至一切種智亦如是。

若菩薩能如是學,則出生一切種智。一切種智是無障礙相,若菩薩觀一切法如虛空無障礙,則是學一切種智,因果相似故。

舍利弗作是念:「菩薩法應當滅一切煩惱,應當受一切諸善法;今不受、不滅學,云何出至薩婆若?」作是念已,問須菩提。

[16]須菩提答言:「破一切法生相故不生,[17]破一切法無常相故不滅;觀一切法種種過罪故不受,觀一切法種種利益故不捨;一切法性常清淨故不垢,一切法能生著心故不淨。一切法雖是有作無作、起滅、入出、來往等,而不多不少不增不減。譬如大海,眾流歸[18]之不增,火珠煎之不減;諸法亦如是,法性常住故,一切法自性不可得故。能如是學,則出[19]到薩婆若,不見學相、不見出相,不見菩薩相、不見般若波羅蜜相。」

此中略說故,但說「無學、無出」。

[*]【經】

爾時,釋提桓因語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般若波羅蜜,當於何處求?」

舍利弗言:「菩薩摩訶薩般若波羅蜜,當於須菩提品中求。」

釋提桓因語須菩提:「是汝神力使舍利弗[20]言『菩薩摩訶薩般若波羅蜜,當於須菩提品中求』?」

須菩提語釋提桓因:「非我神力。」

釋提桓因語須菩提:「是誰神力?」

須菩提言:「是佛神力。」

釋提桓因言:「一切法皆無受處,何以[21]故言是佛神力?離無受處相,如來不可得;離如,如來亦不可得。」

須菩提語釋提桓因言:「如是!如是!憍尸迦!離無受處相,如來不可得;離如,如來亦不可得。無受處相中如來不可得,如中如來不可得。

「色如中如來如不可得,如來如中色如不可得。色法相中如來法相不可得,如來法相中色法相不可得;受、想、行、識法相中,乃至一切種智亦如是。

「憍尸迦!如來色如中不合不散,受、想、行、識如中不合不散;如來離色如不合不散,離受、想、行、識如不合不散。乃至一切種智亦如是。如來色法相中不合不散,受、想、行、識法相中不合不散;如來離色法相中不合不散,離受、想、行、識法相中不合不散。乃至一切種智亦如是。憍尸迦!如是等一切法中不合不散,是佛神力,用無所受法故。

「如憍尸迦言:『菩薩摩訶薩般若波羅蜜,當於何處求?』憍尸迦!不應色中求般若波羅蜜,亦不應離色求般若波羅蜜;不應受、想、行、識中求,亦不[22]應離受、想、行、識求。何以故?是般若波羅蜜,色、受、想、行、識,是一切法皆不合、不散,無色、無形、無對,一相,所謂無相。乃至一切種智中不應求般若波羅蜜,亦不應離一切種智求般若波羅蜜。何以故?是般若波羅蜜、一切種智,是一切法皆不合、不散,無色、無形、無對,一相,所謂無相。何以故?般若波羅蜜非色、亦[1]非離色,非受想行識、亦[*]非離受想行識;乃至非一切種智、亦[*]非離一切種智。般若波羅蜜非色如、亦非離色如,非受想行識如、亦非離受想行識如。般若波羅蜜非色法、亦非離色法,非受想行識法、亦非離受想行識法。乃至[2]非一切種智如、亦非離一切種智如;般若波羅蜜非一切種智法、亦非離一切種智法。何以故?憍尸迦!是一切法皆無所有、不可得,以無所有、不可得故,般若波羅蜜非色、亦非離色,非色如、亦非離色如,非色法、亦非離色法;乃至非一切種智、亦非離一切種智,非一切種智如、亦非離一切種智如,非一切種智法、亦非離一切種智法。」

[*]【論】

問曰:

佛、舍利弗、須菩提從上來種種因緣明般若波羅蜜相,今釋提桓因何以故問「當何處求般若[3]波羅蜜」?

答曰:

此不問般若體,但問般若言說名字可讀誦事,是故舍利弗言:「當於須菩提所說品中求。」須菩提樂說空,常善修習空故;舍利弗雖智慧第一,以無吾我嫉妬心,又斷法愛故,而言「當於須菩提所說品中求」。

問曰:

佛處處說般若波羅蜜,欲比須菩提所說,百千萬倍不可算數譬喻為比,何以不言「於佛所說品中求」?

答曰:

釋提桓因意:「除佛一人,誰能善說者?」是以推須菩提。

復次,佛常一日一夜六時以佛眼觀眾生,無令不聞法故[4]墮[5]落,是故隨眾生所應[6]解、所應得、所應習行等說。或說般若波羅蜜無常、苦、空、無我,如病、如癰等,名為「般若波羅蜜」;或分別諸法總相、別相,或說諸法因緣和合生,無[7]有作者、[8]受者,無知者、見者,名為「般若波羅蜜」;或時說法空、或說畢竟空,[9]名為「般若波羅蜜」。以是故,不[10]言「佛所說品中求」。

[11]又釋提桓因心念:「不知何者定是般若定相?」是以舍利弗言:「須菩提常深入空,所說皆趣空,所說空亦空;是故言『當於須菩提所說品中求』。」

釋提桓因歡喜,[12]讚須菩提言:「大德神力甚大!」

須菩提謙言:「非是我力,是佛所受神力。」

釋提桓因言:「若一切法皆無所受,[13]云何言是佛所受神力?若離無受相,如來不可得;離如中,如來不可得。」

釋提桓因作是念言:「一切法無受相,一切法空,無依止處,云何當[14]言定有如來?若無如來,云何有[15]所受神力?又復離[16]無受相,如來亦不可得;[17]今離是如,如來不可得。」

問曰:

無受相與如有何等異?

答曰:

諸法實相,亦名無受,亦名如。諸法[18]中不可著,故名無受;諸戲論不能破壞,故名為如。

今如來,空中不可得,離空亦不可得。須菩提[19]然其言:「如是!如是!」今須菩提廣說其事。

「無受相、如相中,如來不可得」者,或以佛名[20]名為如來,或以眾生名字名為如來。

如先世來,後世亦如是去,是亦名如來,亦名如去。如十四置難中說:「死後如去者,為有?為無?亦有亦無?亦非有非無?」

佛名如來者,如定光佛等行六波羅蜜,得成佛道;釋迦文佛亦如是[21]來,故名如來。如[22]錠光佛等智[23]知諸法如,從如中來,故名如來;釋迦文佛亦如是來,故名如來。

此二種如來中,此間說是佛[24]如來。

因解佛如來無所有,一切眾生、一切法皆如[25]是亦無所有。

無受及如來義,如先說。今當更略說:無受相、如來相皆空無所有。無受相、如相,無定性故無如來。

有人言:諸法實相有二種說:一者、諸法相畢竟空,是實;二者、有人言:畢竟空可示可說故非實,如涅槃相不可示不可說,是名為實。於此二事,畢竟空中如來不可得,破畢竟空實相中如來亦不可得。畢竟空即是無受相,破畢竟空實相即是[26]如。

從此已下,廣說二義。

於五眾乃至一切種智,如來不可得;如來不可得故,云何當有如來神力?

如來不可得,如上說。

是五眾非如來,離五眾非如來,五眾不在如來中,如來不在五眾中,如來亦不有五眾。

五眾[27]生滅無常、苦、空、無我相故,非是如來;若是如來者,如來亦應是生滅。

復次,五眾是五法,如來是一,云何五法作一?若五即是一,一亦應即是五;若爾者,世間法、出世間法,一切亂壞!

如是種種因緣故,五眾非如來。

若離五眾有如來者,如來應無見、無[28]聞、無知、無識,亦不覺苦樂。所以者何?知[29]覺等是五眾法故。

問曰:

如來用眼、耳、智慧等能知見者,有何咎?

答曰:

能見是眼,非是如來。若如來非見相用眼能見者,未取[1]色時,云何知用是眼?亦可用耳見!

問曰:

如來用智慧分別能知,眼是能[2]見,餘不能見,[3]以是故用眼,不取餘[4]根!

答曰:

知亦如眼過,知是五眾,非是如來。若用知知眼,復用何事能知此知?

問曰:

如來用知知眼,以眼知色;若欲知如來,以何得知?若以如來知如來,是則無窮!

答曰:

知相知中住。如來若[5]知,即是知相;若是知相,則是無常;若無常者,則無後世!

復次,離五眾有如來者,如來應是常,如虛空相不應變異受苦受樂,亦應無縛無解,有如是等過罪。

破異故,五眾[6]不在如來,如來不在五眾,亦非如來有五眾。

問曰:

應以五眾因緣故有如來;若無五眾,則無如來。

答曰:

若以五眾因緣有如來者,則如來無自性;若無自性,何得從他性生?

於五眾中,五種求如來不可得,是故無如來。

但以戲論故,說有如來;以斷戲論故,無如來。如來是不生不滅法,云何當以戲論求於如來?若以戲論求如來者,則不見如來。若當都無如來,則[7]墮邪見!是故,若以[8]有、無戲論求如來,是則不然!

如來相即是一切法相,一切法相即是如來[9]相;如來相即是畢竟空相,畢竟空相即是一切法相。

問曰:

此中何以但說二事,言「五眾如中無如來如,如來如中無五眾如」?

答曰:

此是略說;說二,則五事都攝。

復次,二十種我見,雖一切凡夫人有,不能一時起。今是會中,[10]或此二事,以是故,但說二事。

如五眾,乃至一切種智亦如是。

五眾法相乃至一切種智法相亦[11]如是。五眾如,即是法相。

問曰:

若如即是法相,何以重說?

答曰:

行者既到五眾如,心驚,法[12]相何以畢竟空無所有!是故說五眾法[13]法相自爾。如人觸火燒手,則無[14]慍心,以其火相自爾故;若人執[15]火燒之,則忿然而怒,以其執火燒故。

「如來五眾如中、五眾法相中,不合不散」者,除五眾如無如來,[16]即是一相,所謂無相。所以者何?一法無合無散故,二法故有合有散。離五眾法相,亦無合[17]無散。所以者何?離五眾法相,如來不可得故。如來如、法相,五眾如、法相無二無別,故言:「離五眾如、五眾法相,亦不合不散。」乃至一切種智亦如是。

能如是知諸法如、法相不合不散故,有是神力。

「當於何處求」者,上來因佛神力說般若相,今直說云何求般若。

論者[18]言:五眾虛誑無常,本無今有,已有還無,如幻如夢;般若波羅蜜是諸佛實智慧,云何[19]當於五眾中求?譬如求重寶,必於大海寶山中求,不應在溝[20]瀆臭穢處求。離五眾則無生無滅、[21]無作無起、無有法相,是中云何可求?

復次,五眾、般若波羅蜜,不一不異、不合不散,無色、無形、無對,一相,所謂「無相」。

問曰:

般若波羅蜜,是智慧心數法故,可應無色、無形、無對;五眾中色眾,云何當說無形、無對?

答曰:

聖人以慧眼觀諸法平等皆空,一[22]相,所謂無相;以是故,色眾無形、無對。

復次,凡夫人所見色非實,種種如先破。

復次,有因緣,般若波羅蜜不即是如凡夫人所見五眾;破凡夫人所見五眾故,即是般若波羅蜜,故言不離。

乃至一切種智亦如是。

如相、法相相,如先說。

[*]【經】

釋提桓因語須菩提:「是摩訶波羅蜜,是菩薩摩訶薩般若波羅蜜!無量波羅蜜、無邊波羅蜜,[23]是菩薩摩訶薩般若波羅蜜!諸須陀洹、須陀洹[24]果,從是般若波羅蜜中學成;乃至諸阿羅漢、阿羅漢果,諸辟支佛、辟支佛道,諸菩薩摩訶薩,皆從是般若波羅蜜中學成;成就眾生、淨佛[25]世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皆從是學成。」

須菩提語釋提桓因言:「如是!如是!憍尸迦!是摩訶波羅蜜,是菩薩摩訶薩般若波羅蜜!無量波羅蜜、無邊波羅蜜,是菩薩摩訶薩般若波羅蜜。從是中學成須陀洹果乃至阿羅漢果、辟支佛道、諸菩薩摩訶薩;從是般若波羅蜜中學成成就眾生、淨佛[*]世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得、今得、當得。

「憍尸迦!色大故,般若波羅蜜亦大。何以故?是色前際不可得,後際不可得,中際不可得。受、想、行、識大故,般若波羅蜜亦大。何以故?受、想、行、識[26]前際不可得,後際不可得,中際不可得。乃至一切種智亦如是。以是因緣故,憍尸迦!是摩訶波羅蜜,是菩薩摩訶薩般若波羅蜜。

「憍尸迦!色無量故,般若波羅蜜無量。何以故?色量不可得故。憍尸迦!譬如虛空量不可得,色亦如是量不可得。虛空無量故,色無量;色無量故,般若波羅蜜無量。受、想、行、識,乃至一切種智無量故,般若波羅蜜無量。何以故?一切種智量不可得。譬如虛空量不可得,一切種智亦如是量不可得。虛空無量故,一切種智無量;一切種智無量故,般若波羅蜜無量。以是因緣故,是菩薩摩訶薩般若波羅蜜無量。

「憍尸迦!色無邊故,諸菩薩摩訶薩般若波羅蜜無邊。何以故?憍尸[1]迦!色前際不可得,後際不可得,中際不可得。受、想、行、識無邊故,般若波羅蜜無邊。何以故?受想行識前際、後際、中際皆不可得故。乃至一切種智無邊故,般若波羅蜜無邊。何以故?一切種智[2]前、後、中[3]際不可得故。以是因緣故,憍尸迦!是般若波羅蜜無邊。色無[4]邊,乃至一切種智無邊。復次,憍尸迦!緣無邊故,般若波羅蜜無邊。」

「須菩提!云何緣無邊故般若波羅蜜無邊?」

須菩提言:「緣一切無邊法故,般若波羅蜜無邊。」

「云何緣一切無邊法故般若波羅蜜無邊?」

[5]須菩提言:「緣無邊法性故,般若波羅蜜無邊。

「復次,憍尸迦!緣無邊如故,般若波羅蜜無邊。」

釋提桓因言:「云何緣無邊如故般若波羅蜜無邊?」

須菩提言:「如無邊故,緣亦無邊;緣無邊故,如亦無邊。以是因緣故,諸菩薩摩訶薩般若波羅蜜無邊。

「復次,憍尸迦!眾生無邊故,般若波羅蜜無邊。」

釋提桓因問須菩提:「云何眾生無邊故般若波羅蜜無邊?」

須菩提言:「於汝意云何?何等法名眾生?」

釋提桓因言:「無有法名眾生,假名[6]故為眾[7]生;是名字本無有法,亦無所趣,強為作名。」

「憍尸迦!於汝意云何?是般若波羅蜜中說眾生有實不?」

釋提桓因言:「無也!」

「憍尸迦!若般若波羅蜜[8]中[9]實不說,眾生無邊亦不可得。憍尸迦!於汝意云何?[10]佛恒河沙劫[11]壽說眾生、[12]眾生名字,頗有眾生法有生有滅不?」

釋提桓因言:「不也!何以故?眾生從本已來常清淨故。」

「以是因緣故,憍尸迦!眾生無邊故,當知般若波羅蜜亦無邊。」

[*]【論】

問曰:

釋提桓因是須陀洹人,云何能問深般若波羅蜜?

答曰:

如須菩提是具足阿羅漢,以利益菩薩、憐愍眾生故,問菩薩所行事。釋提桓因雖[13]是聲聞人,是諸天主,有利智慧、憐愍眾生故,問般若波羅蜜,亦如是。

復次,有人言:「三千大千世界中,有百億釋提桓因。《中阿含》中說釋提桓因得須陀洹者,異今釋提桓因。今釋提桓因是大菩薩,憐愍眾生故,三種讚般若波羅蜜,所謂摩訶波羅蜜、無量波羅蜜、無邊波羅蜜,是般若波羅蜜;[14]是般若波羅蜜中學成諸聖道故。」

須菩提然釋提桓因讚,而廣解其讚言。以五眾大故,般若波羅蜜大。「五眾大」者,所謂三際不可得故。亦以無量、無邊故言「大」。破是無量無邊五眾,將一切眾生入無餘涅槃中,故言「般若波羅蜜大」。乃至一切種智亦如是。

「無量」者亦爾,但以虛空譬喻為異。有法雖大,不必無量,是故不得以空為喻。如須彌山,於諸山中雖大而有量,所謂八萬四千由旬。

「無邊」者,以五眾廣大無量,故言「無邊」;亦以五眾有邊則有始,有始則有終,即是無因無緣,[15]墮斷滅等種種過故。復次,五眾,三世中不可得,故言「無邊」。

「緣無邊」者,所謂一切法四緣:因緣,生一切有為法;次第緣,過去、現在心心數法;緣緣、增上緣,一切法。是四種緣,一切處、一切時皆有,故說「緣無邊」;緣無邊故,般若波羅蜜無邊。

復次,「緣無邊」[16]者,四緣法虛誑無實、畢竟空故無邊。

復次,緣如、法性、實際無邊故,般若波羅蜜無邊。「如、法性、實際」,是自然無為相故無量無邊;五[17]眾無邊,是觀力故,強作無邊。

復次,「眾生無邊」者,以眾生多故;無量阿僧祇三世十方眾生,無人能知數,故言「無邊」。

復次,是中說眾生空,故言「無邊」,但強為作名。

「亦無所趣」者,以眾生無有定法可趣向故;如火定有所趣,而眾生名,無實眾生可趣。

「於汝意云何,般若波羅蜜中頗說實有眾生不?」「不也!大德!」

「若眾生實無,云何有邊?」

譬如諸佛是一切實[18]語人中第一,於無量恒河沙劫[19]壽說眾生名字,是眾生法不以說故有生、有滅,何況餘人顛倒虛誑少時說!生[20]我心故,當有眾生。

是眾生不以入般若波羅蜜中故言「無」,從本已來常清淨、無所有,有無等戲論滅故。是以說:「眾生無邊故,般若波羅蜜無邊。」

問曰:

「無邊」中何以故廣說?而「大」及「無量」何以略說?

答曰:

以眾生因緣故,一切凡夫起諸煩惱,於五眾中作諸邪行,難破故,是以廣說。若破眾生相,餘一切易破。

大智度論卷第五十五
↑回到頂端↑
#2230061 - 2024-02-17 00:35:12 大智度論卷第五十六 [Re: yichinyichin]
yichinyichin 離線
飛龍在天
註冊: 2023-12-15
文章數: 485
大智度論釋顧視品第三十(卷五十六)

聖者龍樹造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經】

爾時,諸天王及諸天、諸梵王及諸梵天、伊賒那天及神仙并諸天女,同時三反稱歎:「快哉!快哉!慧命須菩提所說法,皆是佛出世間因緣恩力,演[4]布是教。若有菩薩摩訶薩行是般若波羅蜜不遠離者,我輩視是人如佛。何以故?是般若波羅蜜中,雖無法可得,所謂色、受、想、行、識乃至一切種智,而有三乘之教——[5]聲[6]聞、辟支[7]佛、佛乘。」

爾時,佛告諸天子:「如是!如是!諸天子!如汝所言,是般若波羅蜜中,雖無法可得,而有三乘之教,所謂聲[*]聞、辟支[*]佛、佛乘。諸天子!若[8]有菩薩摩訶薩行是般若波羅蜜不遠離者,視是人當如佛,以無所得故。何以故?是般若波羅蜜中,廣說三乘之教,所謂聲[9]聞、辟支[10]佛、佛乘。檀波羅蜜中佛不可得,離檀波羅蜜佛亦不可得;乃至般若波羅蜜中佛不可得,離般若波羅蜜佛亦不可得。內空乃至無法有法空、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一切種智亦如是。」

佛語諸天子:「菩薩摩訶薩若能[11]學是一切[12]法,所[13]謂檀波羅蜜乃至一切種智,以是事故,當視是菩薩摩訶薩如佛。諸天子!我昔於然燈佛時,華嚴城內,四衢道[14]頭,見佛聞法,即得不離檀波羅蜜行,不離尸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行;不離內空乃至無法有法空,四念處乃至八聖道分;不離四禪、四無量心、四無色定、一切[15]三昧門、一切[16]陀[17]憐尼門;不離四無所畏、佛十力、四無礙智、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及餘無量諸佛法行,亦無所得[18]故。是時,然燈佛記我當來世過一阿僧祇劫當作佛,號釋迦牟尼多陀阿伽度、阿羅訶、三藐三佛陀、鞞侈遮羅那、脩伽度、路迦憊、無上[19]士、調御[20]丈夫、天人師、[21]佛、世尊。」

爾時諸天子白佛言:「世尊!希有!是般若波羅蜜,能令諸菩薩摩訶薩得薩婆若,於色不取不捨故,於受、想、行、識不取不捨故,乃至一切種智不取不捨故。」

【論】

釋曰:

人以歡喜之至,則三反稱歎;是故諸天聞大德須菩提說般若波羅蜜,歡喜言:「快哉!快哉!」

「天王」者,四天處[23]四天王,三十三天王釋提桓因,乃至諸梵天王;梵天[24]已上更無有王。「諸天」,是欲界天。「諸梵」,是色界天。「伊賒那」,是大自在天王并其眷屬。「神仙」者,有二種:或天、或人。「天女」者,是天帝釋夫人舍脂等諸天女。

所以歎須菩提說深般若波羅蜜者,知其[25]承佛神力故。若能行是般若波羅蜜,我等當視是人如佛。所以者何?尊重法故。

法者,所謂深般若波羅蜜。深法者,一切法雖畢竟空,而有三乘分別。所以者何?諸法若畢竟空,更不應修集三乘功德,則墮斷滅中;若修三乘功德,則是分別差降,不應是畢竟空。是般若波羅蜜,雖畢竟空而不墮斷滅,雖分別有三乘亦不生著心,於[26]二事中不取定相。是事甚深微妙,故諸天大歡喜,歎言:「快哉!」

佛然其讚,更說甚深因緣:「從六波羅蜜乃至一切種智中佛不可得;離此,佛亦不可得;諸法和合因緣故有佛,無有自性。若菩薩能如是行者,當知是菩薩即是佛。」

「即是佛」者,是世界中語;如太子雖未正位,必當為王。

此中佛自引本事以為證;此菩薩[*]已得無生忍,入菩薩位,見十方諸佛。

諸天聞佛廣明已所歎義,解心轉深,重復讚歎。以見一切法過罪故不取,有利益故不捨;又以一切法畢竟空、不生不滅故不取、不捨。

經】

爾時,佛觀四眾和合——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及諸菩薩摩訶薩,并四天王[28]天乃至阿迦尼吒諸天,皆會坐。

普觀已,佛告釋提桓因:「憍尸迦![29]若菩薩摩訶薩、若比丘、[30]若比丘尼、若優婆塞、若優婆夷、若諸天子、若諸天女,[31]是般若波羅蜜,若聽、受持、親近、讀、誦、為他說、正憶念,不離薩婆若心,諸天子!是人,魔、若魔天不能得其便。何以故?是善男子、善女人諦了知色空,空不能得空便,無相不能得無相便,無作不能得無作便;諦了知受、想、行、識空,空不能得空便,乃至無作不能得無作便;乃至諦了知一切種智空,空不能得空便,乃至無作不能得無作便。何以故?是諸[32]法自性不可得,無事可得便,誰受惱者?

「復次,憍尸迦!是善男子、善女人,[33]若人、非人不能得其便。何以故?是善男子、善女人,一切眾生中善修慈心、悲喜捨心,以無所得故。憍尸迦!是善男子、善女人終不橫死。何以故?是善男子、善女人行檀波羅蜜,於一切眾生等心供給故。

「復次,憍尸迦!三千大千世界,四天王天、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陀天、化[1]樂天、他化自在天,梵天、光音天、遍淨天、廣果天,是諸天中有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未聞是[2]般若波羅蜜,未受持、親近,是諸天子今應聞、受持、親近、讀、誦、正憶念,不離薩婆若心。

「復次,憍尸迦!諸善男子、善女人聞是般若波羅蜜,受持、親近、讀、誦、正憶念,不離薩婆若心,是諸善男子、善女人,若在空舍、若在[3]曠野、若人住處,終不怖畏。何以故?是[4]諸善男子、善女人明於內空,以無所得故;明於外空乃至無法有[*]法空,以無所得故。」

[*]【論】

問曰:

此中佛觀四部眾[5]已,何以告釋提桓因?

答曰:

餘品中多說般若波羅蜜體,今欲讚般若功德,故命釋提桓因;譬如先以好寶示人,然後讚寶所能。

復次,普觀者,[6]欲令會中眾生各知佛顧念,則不自輕;不自輕故,堪任聽法,是以普觀。譬如王顧[7]眄群下,群下則[8]欣然自慶。說功德故,應以白衣證;白衣中釋提桓因為大。說般若者,以出家人為證;出家人[9]中,是舍利弗、須菩提等為大。

問曰:

先言「釋」[10]是字,「提[11]婆因」是天主,今佛何以不言「釋」,乃命言「憍尸迦」?

答曰:

昔摩伽陀國中,有婆羅門名摩伽,姓憍尸迦,有福德大智慧,知友三十三人共修福德,命終皆生須彌山頂第二天上,摩伽婆羅門為天主,三十二人為輔臣,以此三十三人故,名為三十三天。喚其本姓,故言憍尸迦;或言天主,或言千眼等。大人喚之,故稱其姓。

此中所說「般若波羅蜜」者,是十方諸佛所說語言名字、書寫經卷,宣傳顯示實相智慧。何以故?[*]般若波羅蜜無諸觀語言相,而因語言、經卷能得此般若波羅蜜,是故以名字、經卷名為般若波羅蜜。此中略說佛意:若能聞、受持般若等,當得種種功德,[12]後當廣說。

欲度眾生、為得佛道故,供養受學般若波羅蜜;是人,魔若魔天不能得便。

問曰:

何者是魔?何故惱菩薩?云何得便?

答曰:

「魔」名自在天主。雖以福德因緣生彼,而懷諸邪見,以欲界眾生是己人民,雖復死生展轉,不離我界;若復上生色、無色界,還來屬我;若有得外道五通,亦未出我界,皆不以為憂。若佛及菩薩出世者,化度我民,拔生死根,入無餘涅槃,永不復還,空我境界,是故起恨讎[13]嫉。又見欲界人皆往趣佛,不來[14]歸己;失供養故,心生[15]嫉妬,是以以佛、菩薩[16]名為怨家。

是菩薩入法位,得法性生身,魔雖起惡不能壞敗;若未得阿鞞跋致者,魔則種種破壞。

若菩薩一心不惜身命,有方便求佛道者,十方諸佛及諸大菩薩皆共護持,以是因緣故,能成佛道。

若為菩薩而有懈怠,貪著世樂,不能專心勤求佛道,是則自欺,亦欺十方諸佛及諸菩薩。所以者何?自言「我為一切眾生故求佛道」,而行雜行,壞菩薩法;以是罪故,諸佛菩薩所不守護,魔得其便。

所以者何?一切聖人已入正位,一心行道,深樂涅槃;魔入邪位,[17]愛著邪道;邪正相違,是故憎嫉正行,狂愚自高,喚佛沙門瞿曇,佛稱其實名為弊魔。以相違[18]故,名為怨家。

如經說魔有四種:一者、煩惱魔,二者、五眾魔,三者、死魔,四者、自在天子魔。此中以般若力故,四魔不能得便:得諸法實相,煩惱斷,則壞煩惱魔,天魔亦不能得其便;入無餘涅槃故,則[19]壞五眾魔及死魔。

云何為得便?魔及魔[20]民來恐怖菩薩,如經中說:魔作龍身,種種異形可畏之[21]象,夜來恐怖行者;或現上妙五欲,壞亂菩薩;或轉世間人心令作大供養,行者貪著供養故,則失道德;或轉人心令輕惱菩薩,或罵、或打、或傷、或害,行者遭苦,或生瞋恚憂愁。如是等,魔隨[22]前人意所趣向,因而壞之,是名得便。如〈魔品〉中廣說。

問曰:

魔力甚大,肉身菩薩道力尚[23]少,云何不得便?

答曰:

如上說,為諸佛菩薩所護故。此中佛自說因緣:「是人善修諸法空,亦不著空;不著空者,云何當得便!」譬如無[24]瘡則不受毒。無相、無作亦如是。

復次,一切法實觀,皆是空、無相、無作相;皆是空、無相、無作相故,則無得便,亦無受便者;是故空不應得空便,無相不應得無相便,無作不應得無作便,以一相故。如火不能滅火,得水則滅,以異相故。

問曰:

菩薩住三解脫門,則是受便處,與一切法相違故:空與有相違,無相與有相相違,無作與有作相違!

答曰:

此經中佛自說:「三解脫門無有自性。」又先論議中說:於空、無相、無作中亦不著。是故雖住三解脫門,魔及魔民不得其便。

問曰:

餘處皆言「菩薩摩訶薩」,今何以言「善男子、善女人」?

答曰:

先說實相智慧難受,以能受故,則是菩薩摩訶薩;今說供養、受持、讀、誦等,[1]雜說故,[2]得稱「善男子、善女人」。

復次,經中說女人有五礙:不得作釋提桓因、梵王、魔王、轉輪聖王、佛。聞是五礙不得作佛,女人心退,不能發意。或有說法者,不為女人說佛道。是故佛此間說「善男子、善女人」。女人可得作佛,非不轉女身也。五礙者,說一身事。善男子、善女人義,先已廣說。

「人不得便」者,人名若賊、若官、若怨等,欲惱亂菩薩,求索其便。

問曰:

先[3]說不得便因緣,何以[4]但說空?今說人不得便,但說四無量心?

答曰:

有人言:先說魔若魔民,怨大故法亦大,故說空;怨小故法亦小,故說四無量心。

有人言:四無量心是菩薩常行,為集諸功德故;後以般若波羅蜜空相,令除邪見,不著眾生,亦不著法。是二法前後無在。

復次,上魔作恐怖事甚多,[5]多不現本形,或現雷震、或作風雨、或作病痛等,是故說[6]諸法空;[7]令人來惡口罵詈、刀[8]杖[9]打[10]斫,故用四無[11]量心。

「不橫死」者,所謂無罪而死:或壽命未盡,錯投藥故,或不[12]順藥法,或無看病人;或[13]飢渴、寒熱等夭命,是名橫死。

菩薩從初發意來,於一切眾生中,常行檀波羅蜜:應病與藥,隨病所須,拯濟孤窮,隨其所[14]乞皆[15]給與之,於一切眾生中,悉皆平等,好心供養;亦行是般若波羅蜜。以是功德故不橫死。

是中略說三功德已,三千大千世界中,諸天發心,未聞般若波羅蜜者,先說善男子、善女人應聞、受持乃至正憶念,今說因緣。諸天有大功德,猶尚供養,何況於人?雖一切人天應聽般若,能發無上道心者,最應深心聽。所以者何?般若是佛道之本故。

問曰:

此天發心,何以不聞般若?

答曰:

有人言:此天前世人中發意,今生天上,五欲覆心故不聞。

復次,諸天雖發無上道心,五情利,五欲妙,染著深故,視東忘西,不能求般若。色界諸天,雖先聞法發心,以味著禪定深故,不能求般若。是故說不聞者應聞、受持。

復次,先說「魔及魔[16]民不能得其便」,是內因緣,所謂空三昧及四無量心;今更說「不得便」,是外因緣,所謂佛告諸天:「汝等供養受持般若,是善男子、善女人亦受持供養是般若;同事故,若魔來破,汝應守護!」

復次,受持般若者,若在空舍住、若在曠野、若在人間住。處空舍中,多諸鬼魅及以賊寇,眾惡易來,故初說。除人住處及以空舍,餘殘山澤樹林等,皆是曠野;少人行故,多諸虎、狼、師子、惡賊、鬼魅。人所住處不淨故,魔及鬼神尠來;諸難少故,是以後說。

行者於三處住,無所畏懼,以二因緣故:一者、善修十八空,二者、般若波羅蜜[17]威德故。

[*]【經】

爾時,三千大千世界中諸四天王天、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陀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乃至首陀婆諸天白佛言:「世尊!是善男子、善女人能受持般若波羅蜜,親近、讀、誦、正憶念,[18]亦不離薩婆若心者,我等常當守護!何以故?世尊!以菩薩摩訶薩因緣故,斷三惡道,斷[19]天人貧,斷諸災患、疾病、飢餓。以菩薩因緣故,便有十善道出世間,四禪、四無量心、四無色定,檀波羅蜜、尸[20]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內空乃至無法有法空,四念處乃至一切種智。以菩薩因緣故,世間便有生剎利大姓、婆羅門大姓、居士大家,諸王及轉輪聖王,四天王天乃至阿迦尼吒天。以菩薩因緣故,有須陀洹、須陀洹果,乃至阿羅漢、阿羅漢果,辟支佛、辟支佛道。以菩薩因緣故,有成就眾生、淨佛[21]世界,便有諸佛出現於世,便有轉法輪,[22]知[23]有佛寶、法寶、比丘僧寶。世尊!以是因緣故,一切世間諸天及人、阿脩羅應守護是菩薩摩訶薩。」

佛語釋提桓[24]因:「如是!如是!憍尸迦!以菩薩摩訶薩因緣故,斷三惡道乃至三寶出現於世。以是故,諸天及人、阿修羅常應守護、供養、恭敬、尊重、讚歎是菩薩摩訶薩。憍尸迦!供養、恭敬、尊重、讚歎是菩薩摩訶薩,即是供養我。以是故,是諸菩薩摩訶薩,諸天及人、阿修羅常應守護、供養、恭敬、尊重、讚歎。憍尸迦!若三千大千世界滿中聲聞、辟支佛,譬如竹[25]?、稻、麻、叢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供養、恭敬、尊重、讚歎,不如供養、恭敬、尊重、讚歎初發心菩薩摩訶薩不離六波羅蜜[26]所得福德。何以故?不以聲聞、辟支佛因緣故有菩薩摩訶薩及諸佛出現於世,以有菩薩摩訶薩因緣故有聲聞、辟支佛、諸佛出現於世。以是故,憍尸迦!是諸菩薩摩訶薩,一切世間諸天及人、阿修羅常應守護、供養、恭敬、尊重、讚歎。」

[*]【論】

釋曰:

爾時諸天白佛:「我等當守護是菩薩,與我等同事故;亦[1]以求佛道者,能自捨身樂欲,使一切眾生得樂故。」

「因菩薩斷三惡道」者,菩薩雖未離欲,能[2]遮眾生十不善故,斷三惡道及天人[3]貧、諸災患等。

行十善故,開三善道門。或有菩薩見五欲[4]過罪,能離欲得四禪;以本願故,起四無量心;[5]欲[6]離種種因緣身苦故,起四無色定。為佛道故,修六波羅蜜乃至一切種智。是法,亦自行,亦教人;以是福德道法,於眾生中展轉相教,常在世間。

今當說是諸善法果報:生剎利大姓乃至三寶出現於世;如先義中說。

今是菩薩結業生身,在因緣中,無有力勢,而能說是善法,令眾生修行,我等[7]云何當不守護?譬如太子雖小,群臣百官無不奉[8]承。

佛可諸天,述而成之。

「若供養菩薩,即是供養佛」者,般若是三世佛母;若為般若[9]故供養菩薩,則為供養佛。

「不如供養恭敬初發意菩薩」者。

問曰:

二乘[*]已證實際,是一切眾生福田,何以故不[10]如初發意菩薩?

答曰:

以三事故不[*]如:一者、用薩婆若心行[11]般若,二者、常不離六波羅蜜等諸功德,三者、由是菩薩斷三惡道、出生三乘。依二乘人,不能斷三惡道、出生三乘。

[12]大智度[13]論釋滅諍[14]亂品第三十[15]一

[*]【經】

爾時釋提桓因白佛言:「世尊!甚奇希有!諸菩薩摩訶薩,[16]是般若波羅蜜,若聞、受持、親近、讀、誦、為他[17]人說、正憶念時,得如是今世功德;亦成就眾生、淨佛[*]世界;從一佛[18]界至一佛[*]界,供養諸佛,所欲供養之具,隨意即得;從諸佛聞法,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終不中忘;亦得家成就、母成就、生成就、眷屬成就、相成就、光明成就、[19]眼成就、耳成就、三昧成就、陀羅尼成就。是菩薩以方便力變身如佛,從一[20]界至一界,到無佛處,讚檀波羅蜜乃至[*]般若波羅蜜,讚四禪、四無量心、四無色定,讚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以方便力說法,以三乘法度脫眾生,所謂聲聞、辟支佛、佛乘。世尊!快哉!希有!受是般若波羅蜜,為[21]已總攝五波羅蜜乃至十八不共法,亦攝須陀洹果乃至阿羅漢果、辟支佛道、佛道、一切智、一切種智。」

佛告釋提桓因:「如是!如是!憍尸迦!受是般若波羅蜜,為已總攝五波羅蜜乃至一切種智。復次,憍尸迦!是般若波羅蜜,受持、親近、讀、誦、為[22]他說、正憶念,是善男子、善女人所得今世功德,汝一心諦聽!」

釋提桓因言:「唯!世尊!受教!」

佛告釋提桓因:「憍尸迦!若有外道諸梵志、若魔、若魔民、若[23]增上慢人欲[24]乖錯破壞菩薩般若波羅蜜心,是諸人適生此心,即時滅去,終不從願。何以故?憍尸迦!菩薩摩訶薩長夜行檀波羅蜜,行尸[25]羅、羼[26]提、毘梨[27]耶、[28]禪、般若波羅蜜。以眾生長夜貪諍故,菩薩悉捨內外[29]物,安立眾生於檀波羅蜜中;以眾生長夜破戒故,菩薩悉捨內外法,安立眾生於戒;以眾生長夜鬪諍故,菩薩悉捨內外法,安立眾生於忍辱;以眾生長夜懈怠故,菩薩悉捨內外法,安立眾生於精進;以眾生長夜亂心故,菩薩悉捨內外法,安立眾生於禪;以眾生長夜愚癡故,菩薩悉捨內外法,安立眾生於般若波羅蜜。以眾生長夜為愛結故流轉生死,是菩薩摩訶薩以方便力[30]故,斷眾生愛結,安[31]立於四禪、四無量心、四無色定、四念處乃至八聖道分、空無相無作三昧,安立眾生於須陀洹果乃至阿羅漢果、辟支佛道、佛道。憍尸迦!是為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得現世功德。後世功德——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菩薩轉法輪,所願滿足,入無餘涅槃。憍尸迦!是為菩薩摩訶薩後世功德。

「復次,憍尸迦!善男子、善女人,是般若波羅蜜,若聞、受持、親近、讀、誦、為他說、正憶念,其所住處,魔、若魔民、若外道梵志、增上慢人欲輕毀、難問、破壞般若波羅蜜,終不能成;其人惡心轉滅、功德轉增,聞是般若波羅蜜故,漸以三乘道,得盡眾苦。譬如,憍尸迦!有藥名摩祇,有蛇飢行索食,見虫欲噉;虫趣藥所,藥氣力故,蛇不能前,即便還去。何以故?是藥力能勝毒故。憍尸迦!摩祇藥有如是力。[32]是善男子、善女人,是般若波羅蜜,若受持、親近、讀、誦、為[33]他說、正憶念;若有種種鬪諍起,欲來破壞者,以般若波羅蜜威力故,隨所起處,即[34]疾消滅;其人即生善心,增益功德。何以故?是般若波羅蜜能滅諸法諍亂。何等諸法?所謂婬、怒、癡;無明乃至大苦聚;諸蓋、結、使、纏;我見、人見、眾生見,斷見、常見,垢見、淨見,有見、無見——如是一切諸見;慳貪、犯戒、瞋恚、懈怠、亂意、無智;常想、樂想、淨想、我想,如是等愛行。著色,著受、想、行、識;著檀波羅蜜、尸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著內空、外空、內外空,乃至無法有法空;著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著一切智、一切種智;著涅槃。是一切法諍亂,盡[1]能滅,不令增長。」

[*]【論】

釋曰:

「聞」者,若從佛、若菩薩、若餘說法人邊聞般若波羅蜜,是十方三世諸佛法寶藏。聞已,用信力故「受」;念力故「持」。得氣味故,常來承奉、諮受故「親近」。親近已,或看文,或口受,故言「[2]讀」;[3]為常得不忘故「誦」。宣傳[4]未聞,故言「為他說」。聖人經書,直說難了,故解義;觀諸[5]佛法不可思議,有大悲於眾生故說法;不以邪見戲論求佛法,如佛意旨,不著故,說法亦不著。除四顛倒等諸邪憶念故,住四念處正憶念中,但[6]為得道故、不為戲論,名為「正憶念」。正憶念是一切善法之根本,修習行者初入,名為「正憶念」;常行得禪定故名為「修」。

「今世功德」者,如先說義。今釋提桓因[7]更說今世功德,所謂教化眾生,乃至令眾生得三乘。先說般若波羅蜜攝三乘,[8]令解其義,是故言:「般若波羅蜜中攝五波羅蜜乃至一切種智。」佛可其所說者,欲令人信故。

「所得今世功德,汝一心諦聽」者,上略說今世功德,佛[9]今欲廣[10]說,其事難[11]信,故言「一心諦聽」。復次,因小果大,難信,故言「一心諦聽」。帝釋雖信受,人[12]不知,故言:「唯!世尊!」

是般若波羅蜜,雖不可破壞,而宣示實相語言可破;語言破故,信心未定者亦可破,是故說:「若外道梵志等[13]來,欲破壞般若波羅蜜。」

「梵志」者,是一切出家外道,若有承用[14]其法者,亦名梵志。梵志愛著其法,聞實相空法,不信故欲[15]破[16]壞。「魔、[17]若魔民」,如先說。「增上慢人」者,是佛弟子,得禪定,未得聖道,自謂已得。是人聞無須陀洹乃至無阿羅漢,無道、無涅槃,便發增上慢,生忿[18]惱心,欲破是實相空法。

是般若波羅蜜神力故,令彼惡心即時滅去,終不成願;如人以手障鉾,但自傷其手,鉾無所損。何以故?菩薩於內外法不著。眾生從無始世界來,常著內外法故起鬪諍。菩薩捨內外著處,自安立六波羅蜜;教化眾生,令[19]捨內外鬪法,安立眾生於六波羅蜜。是無量世修集福德力,鬪諍根盡故,雖有鬪亂事來,不能得便。

譬如毒蛇欲食蝦蟇,常隨逐之;蝦蟇到摩祇藥所,蛇聞藥氣,毒即消歇。是壞法惡人,亦復如是,欲壞行般若波羅蜜人,常隨逐之;以般若力勢故,瞋恚、邪見之毒,即時消滅。有降伏得道者,[20]有作弟子者,有復道還去者。

是般若波羅蜜能破無明等諸結使,滅諸斷、常、邪見等,能滅[21]著[22]五眾乃至涅槃,何況瞋恚、嫉妬、鬪亂之事而不能滅!

[*]【經】

「復次,憍尸迦!三千大千世界中,諸四天王[23]天、諸釋提桓因、諸梵天王乃至阿迦尼吒天常守護是善男子、善女人能受持、供養、讀、誦、為[24]他說、正憶念般若波羅蜜者,十方現在諸佛亦[25]共擁護是善男子、善女人,能聞、受持、供養、讀、誦、為[*]他說、正憶念般若波羅蜜者。

「是善男子、善女人,不善法滅,善法轉增,所謂檀波羅蜜轉增,以無所得故;乃至般若波羅蜜轉增,以無所得故;內空轉增乃至無法有法空轉增,以無所得故;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轉增,以無所得故;諸三昧門、諸陀羅尼門、一切智、一切[26]種智轉增,以無所得故。是善男子、善女人所說,人皆信受。親友堅固,不說無益之語;不為瞋恚所覆,不為憍慢、[27]慳貪、嫉妬所[28]覆。是人自不殺生,教人不殺[29]生,讚不殺生法,亦歡喜讚歎不殺生者;自遠離不與取,亦教人遠離不與取,讚遠離不與取法,亦歡喜讚歎遠離不與取者;自不邪婬,教人不邪婬,[30]讚不邪婬法,亦歡喜讚歎不邪婬者;自不妄語,教人不妄語,[*]讚不妄語[31]法,亦歡喜讚歎不妄[32]語者;兩舌、惡口、無利益語亦如是。自不貪,教人不貪,讚不貪法,亦歡喜讚歎不貪者;不瞋惱、不邪見亦如是。

「自行檀波羅蜜,教人行檀波羅蜜,讚行檀波羅蜜法,亦歡喜讚歎行檀波羅蜜者;自行尸羅波羅蜜,教人行尸羅波羅蜜,讚尸羅波羅蜜,亦歡喜讚歎行尸羅波羅蜜者;自行羼提波羅蜜,教人行羼提波羅蜜,[33]讚羼提波羅[34]蜜,亦歡喜讚歎行羼提波羅蜜者;自行毘梨耶波羅蜜,教人行毘梨耶波羅蜜,[*]讚毘梨耶波羅[*]蜜,亦歡喜讚歎行毘梨耶波羅蜜者;自行禪波羅蜜,教人行禪波羅蜜,[*]讚禪波羅[*]蜜,亦歡喜讚歎行禪波羅蜜者;自行般若波羅蜜,教人行般若波羅蜜,[*]讚般若波羅[*]蜜,亦歡喜讚歎行般若波羅蜜者。

「自修內空,教人修內空,[35]讚內[1]空,亦歡喜讚歎修內空者;乃至自修無法有法空,教人修無法有法空,[*]讚無法有法[*]空,亦歡喜讚歎修無法有法空者。

「自入一切三昧中,教人入一切三昧中,[2]讚一切三[3]昧,亦歡喜讚歎[4]入一切三昧者。自得陀羅尼,教人得陀羅尼,[5]讚陀羅[6]尼,亦歡喜讚歎得陀羅尼者。自入初禪,教人入初禪,讚初[7]禪,亦歡喜讚歎入初禪者。二禪、三禪、四禪亦如是。自入慈心中,教人入慈心[8]中,讚[9]慈心,亦歡喜讚歎入慈心者。悲、喜、捨心亦如是。自入無邊空處,教人入無邊空處,[10]讚無邊空[11]處,亦歡喜讚歎入無邊空處者。無邊識處、無所有處、非有想非無想處亦如是。

「自修四念處,教人修四念處,讚[12]四念處,亦歡喜讚歎修四念處者。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13]覺分、八聖道分亦如是。自修空、無相、無作三昧,教人修空、無[14]相、無[15]作三昧,[16]讚空、無相、無作三[17]昧,亦歡喜讚歎修空、無相、無作三昧者;自入八[18]解脫中,教人入八[*]解脫,[*]讚八[*]解脫,[19]亦歡喜讚歎入八[*]解脫者;自入九次第定中,教人入九次第定,[20]讚九次第定,[21]亦歡喜讚歎入九次第定者。

「自修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大慈大悲、十八不共法亦如是;自行不謬錯法、[22]自行常捨法,教人行不謬錯法、常捨法,[23]讚不謬錯法、常捨法,亦歡喜讚歎行不謬錯法、常捨法者。自得一切種智,教人得一切種智,[24]讚一切種智,[*]亦歡喜讚歎得一切種智者。

「是菩薩摩訶薩行六波羅蜜時,所有布施與眾生共已,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無所得故。所有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與眾生共已,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25]是亦無所得故。

「是善男子、善女人如是行六波羅蜜時,作是念:『我若不布施,當生貧窮家,不能成就眾生、淨佛[*]世界,亦不能得一切種智。我若不持戒,當生三惡道中,尚不得人身,何況能成就眾生、淨佛[*]世界、得一切種智!我若不修忍辱,則當諸根毀壞,色不具足,不能得菩薩具足色身,眾生見者必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不能得以具足色身成就眾生、淨佛[*]世界、得一切種智。我若懈怠,不能得菩薩道,亦不能得成就眾生、淨佛[*]世界、得一切種智。我若亂心,不能得生諸禪定,不能以此禪定成就眾生、淨佛[*]世界、得一切種智。我若無智,不能得方便智、以方便智過聲聞辟支佛地、成就眾生、淨[26]佛[*]世界、得一切種智。』

「是菩薩復作是思惟:『我不應隨慳貪故不具足檀波羅蜜,不應隨犯戒故不具足尸羅波羅蜜,不應隨瞋恚故不具足羼提波羅蜜,[27]不應[28]隨懈怠故不具足毘梨耶波羅蜜,不應[29]隨亂意故不具足禪波羅蜜,不應[*]隨癡心故不具足般若波羅蜜。若不具足檀波羅蜜、尸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我終不能出到一切種智。』如是善男子、善女人,是般若波羅蜜受持、親近、讀、誦、為[*]他說、正憶念,亦不離薩婆若心,得是今世、後世功德。」

釋提桓因白佛言:「世尊!希有!是菩薩摩訶薩般若波羅蜜,為迴向[30]薩[31]婆若[32]心故,亦為不高心故。」

佛告釋提桓因:「憍尸迦!云何『[33]菩[*]薩摩訶薩般若波羅蜜,為迴向薩婆若心故,亦為不高心故』?」

釋提桓因白佛言:「世尊!菩薩摩訶薩若行世間檀波羅蜜,布施諸[34]佛、辟支佛、聲聞及諸[35]貧窮、乞[36]匂、行路人,是菩薩無方便故生高心。若行世間尸羅波羅蜜,[37]言:『我行尸羅波羅蜜,我能具足尸羅波羅蜜。』無方便故生高心。言:『我行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我行般若波羅蜜,我修般若波羅蜜。』以是世間般若波羅蜜,無方便故生高心。世尊!菩薩修世間四念處時,自念言:『我修四念處,我具足四念處。』無方便力故生高心。『我修四正懃、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聖道分。』自念言:『我修空、無相、無作三昧;我修一切三昧門,當得一切陀羅尼門。我修佛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我當成就[38]眾生,我當淨佛[*]世界,我當得一切種智。』著吾我無方便力故生高心。世尊!如是菩薩摩訶薩行世間善[39]法,著吾我故生高心。

「世尊!若菩薩摩訶薩行[40]出世間檀波羅蜜,不得施者,不得受者,不得施物;如是菩薩摩訶薩行出世間檀波羅蜜,為迴向薩婆若故,亦不生高心;行尸羅波羅蜜,尸[41]羅不可得;行羼提波羅蜜,羼[42]提不可得;行毘梨耶波羅蜜,毘梨[43]耶不可得;行禪波羅蜜,[44]禪不可得;行般若波羅蜜,般[45]若不可得;修四念處,四念處不可得;乃至修十八不共法,十八不共法不可得;修大慈大悲,大慈大悲不可得;乃至修一切種智,一切種智不可得。世尊!如是菩薩摩訶薩般若波羅蜜,為迴向薩婆若故,亦為不生高心故。」

[*]【論】

問曰:

先已說魔、若魔民等三種人欲破[1]壞般若,今何以故重說?

答曰:

[2]佛先說三種人來,求便、恐怖,欲令愁惱。中來者,不為惱人,但欲破毀般若波羅蜜,不隨其願,不能得破。後來三種人,雖欲生心破壞,即時滅去。

「所[3]語人皆信受」者,是菩薩常令不善法斷滅、善法轉增,所謂檀波羅蜜乃至一切種智。是人修集福德、智慧故,成大威德;設使妄語,人皆信受,何況實語!

「親友堅固」者,是人於一切眾生中,深有慈悲心,何況親友於我[4]有益!

是菩薩愛敬佛道,知身口無常故,不說無益之言。

以善法增長故,瞋恚等煩惱不能覆心。行者作是念:結使雖起,智慧思惟,不令覆心;結使若起,今世不善,後世不善,妨於佛道!設使心起結使,不起口業;設口業起,不成身業;設身業起,不[5]至大惡如凡夫人[6]也。是菩薩[7]雖卑陋鄙賤,以行勝法故,[8]得在勝人數中。是今世功德。

是人深樂善法故,能於善法四種正行求;二乘人不能具足四行,以不深樂善法故。所謂自不殺生,慈悲一切;深自利故,[9]亦教他;慈是一切賢聖法故,常讚歎;是菩薩常欲令人得樂故,見有不殺者,歡喜愛樂。乃至一切種智亦如是。

上四種行廣說,今略說[10]一切功德總攝入六波羅蜜中,所得果報與眾生共之。

是菩薩未入正位,諸煩惱未盡故,[11]或時起慳等諸煩惱,爾時應作是思惟,諫喻其心:若不布施,我[12]自失四事功德,所謂後身[13]生貧窮,貧窮故,自不能利益,何能利他!若不利他,則不能成就眾生;[14]若不能成就眾生,亦不能淨佛世界。何以故?以眾生淨故,世界清淨。若不具足是等眾事,云何當得一切種智?

以[15]要言之,無方便者雖行六波羅蜜,內不能離我心,外取諸法相,所謂我是施者,彼是受者,是布施物;是因緣故,不能到佛道!與此相違,是有方便。

問曰:

若世間波羅蜜等非是正道,是般若波羅蜜中,佛何以說?

答曰:

此是行者初門,與正道相似故;先行相似法,後得真道。

大智度論卷第五十六
↑回到頂端↑
#2230353 - 2024-02-21 14:11:29 大智度論卷第五十七 [Re: yichinyichin]
yichinyichin 離線
飛龍在天
註冊: 2023-12-15
文章數: 485
大智度論釋寶塔校量品第三十二(卷五十七)

聖者龍樹造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經】

爾時佛告釋提桓因:「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深般若波羅蜜,受持、親近、讀、誦、正憶念,不離薩婆若心,[27]兩陣戰時,是善男子、善女人誦般若波羅蜜故,入軍[28]陣中終不失命,刀箭不傷。何以故?是善男子、善女人長夜[29]修行六波羅蜜,自除婬欲刀箭,亦除他人婬欲刀箭;自除瞋恚刀箭,亦除他人瞋恚刀箭;自除愚癡刀箭,亦除他人愚癡刀箭;自除邪見刀箭,亦除他人邪見刀箭;自除纏垢刀箭,亦除他人纏垢刀箭;自除諸結使刀箭,亦除他人結使刀箭。憍尸迦!以是因緣,是善男子、善女人,不為刀箭所傷。

「復次,憍尸迦!是善男子、善女人聞是深般若波羅蜜,受持、親近、讀、誦、正憶念,不[30]離薩婆若心,若以毒藥薰、若以蠱道、若以火坑、若以深水、若欲刀殺、若[31]與毒,如是眾惡皆不能傷。何以故?是般若波羅蜜是大明呪、是無[32]上呪。若善男子、善女人於[33]是明呪中學,自不惱身、亦不惱[34]他、亦不兩惱。何以故?是善男子、善女人不得我、不得眾生、不得壽命,乃至知者、見者皆不可得;不[35]得色、受、想、行、識,乃至一切種智亦不可得。以不可得故,不自惱身、亦不惱他、亦不兩惱。學是大明呪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觀一切眾生心,隨意說法。何以故?過去諸佛學是大明呪,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當來諸佛學是大明呪,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今現在諸佛學是大明呪,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復次,憍尸迦!般若波羅蜜,若有但書寫經卷,於舍供養,不受、不[36]讀,不誦、不說、不正憶念,是處若人、若非人不能得其便。何以故?是般若波羅蜜,為三千大千世界中四天王諸天乃至阿迦尼吒諸天子,及十方無量阿僧祇世界中諸四天王天,乃至阿迦尼吒諸[37]天所守護故。是般若波羅蜜所止處,諸天皆來供養、恭敬、尊重、讚歎,禮拜已去。是善男子、善女人,[1]是般若波羅蜜,但書寫[2]經卷,於舍供養,不受、不讀、不誦、不說、不正憶念,今世得如是功德。譬如若人、若畜生來入菩提樹下,諸邊內外;設人、非人來,不能得其便。何以故?是處,過去諸佛於中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未來諸佛、現在諸佛亦[3]於中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佛已,施一切眾生無恐無畏,令無量阿僧祇眾生受天上、人中福樂,亦令無量阿僧祇眾生得須陀洹果,乃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4]以般若波羅蜜力故,是處得恭敬、禮拜,華香、[5]瓔珞、[6]擣香、澤香、幢蓋、伎樂供養。」

【論】

問曰:

現有受持、讀、誦,入於軍[*]陣,為刀兵所傷,或至失命。又佛說:「業因緣,非空非海中,無有得[9]免者。」是中佛何以故言「讀誦般若者,入軍[*]陣中兵[10]刃不傷,亦不失命」?

答曰:

有二種業因緣:一者、必應受報,二者、不必受報。為必應受報故,《法句》中如是說;此中為不必受報故,說「讀誦般若,兵[*]刃不傷」。

譬如大逆[11]重罪應死之人,雖有強力、財寶,不可得[*]免;有人罪[12]輕,雖入死[13]科,理在可救,用[14]力勢、財物,便得濟命,不救則[15]死。善男子亦如是,若無必受報罪,雖有死事來,至[16]讀誦般若波羅蜜,則得濟度;若不讀誦,則不[*]免死,是故不得言般若波羅蜜無有力勢。

復次,善男子、善女人若遠離惡法,調伏其心,煩惱折[17]減,一心[18]直信善法,無有疑悔;從久遠已來,修集福德、智慧,於一切眾生有慈悲心,教化眾生,除去惡心。如是善男子,刀兵不傷,命不中斷。如佛自說因緣:「長夜行六波羅蜜,除己身及他[19]身三毒刀箭。」五波羅蜜是福德,般若波羅蜜是智慧,[20]以廣集此二事故,不中失命。

毒藥、水、火[21]等,亦如是。

復次,如外道神仙呪術力故,入水不[22]溺,入火不[23]熱,毒蟲不螫,何況般若波羅蜜是十[24]方諸佛所因成就[25]呪術!

問曰:

如上所說,是事可信;今此中不能受持、讀、誦、念般若等,但書寫、供養,云何得是功德?

答曰:

是人所得功德,亦同於上。何以故?有人先[26]已聞師說般若義,深入愛樂,然不識文字,[27]違離師[28]故,不能讀誦;而不惜財寶,[29]雇人書寫,盡心種種供養,意與讀誦者同,故亦得功德。人不能得便者,諸天守護。是事難信,故佛以菩提樹為喻。佛以般若力故,於菩提樹下成無上道,無上道[30]氣勢故,其處猶有威德,眾生入中,眾惡不得其便;何況般若波羅蜜是諸佛之母,善男子盡心供養而無功德?

[*]【經】

釋提桓因白佛言:「世尊![31]若善男子、善女人書寫般若波羅蜜,華香、瓔珞乃至伎樂供養;若有人,佛般涅槃後,若供養舍利,若起塔供養、恭敬、尊重、讚歎,華香、瓔珞乃至伎樂供養——是二何者得福多?」

佛告釋提桓[*]因:「我還問汝,隨汝意答我。於汝意云何?如佛得一切種智及得是身,從何道學,得是一切種智、得是身?」

釋提桓因白佛言:「佛從般若波羅蜜中學,得一切種智及相好身。」

佛告釋提桓因:「如是!如是!憍尸迦![32]佛從般若波羅蜜中學,得一切種智。憍尸迦!不以是身名為佛,得一切種智故名為佛。憍尸迦!是佛一切種智,從般若波羅蜜中生。以是故,憍尸迦!是佛身,一切種智所依處,[33]佛因是身得一切種智。善男[34]子當作是思惟:『是[35]身,一切種智所依處。』是故我[36]涅槃後舍利,當得供養。

「復次,憍尸迦!善男子、善女人若聞是般若波羅蜜,書寫、受持、親近、讀、誦、正憶念,華香、瓔珞、[*]擣香、澤香、幢蓋、[*]伎樂,恭敬、供養、尊重、讚歎,是善男子、善女人則為供養一切種智。以是故,憍尸迦!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書是般若波羅蜜,若受持、親近、讀、誦、說、正憶念、供養、恭敬、尊重、讚歎,華香、瓔珞乃至伎樂;若復有善男子、善女人,佛[37]般涅槃後,供養舍利,起塔,恭敬、尊重、讚歎,華香乃至伎樂。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是般若波羅蜜,書、持,供養、恭敬、尊重、讚歎,華香、瓔珞乃至伎樂,是人得福多!何以故?是般若波羅蜜[38]中生五波羅蜜,生內空乃至無法有法空;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一切三昧、一切禪定、一切陀羅尼,皆從般若波羅蜜中生;[39]成就眾生、淨佛[40]世界,皆從般若波羅蜜中生;菩薩家成就、色成就、資生之物成就、眷屬成就、大慈大悲成就,皆從般若波羅蜜中生;剎利大姓、婆羅門大姓、居士大家,皆從是般若波羅蜜中生;四天王天乃至阿迦尼吒天、須陀洹乃至阿羅漢、辟支佛、諸菩薩摩訶薩、[41]諸佛,諸佛一切種智,皆從是般若波羅蜜[*]中生。」

爾時,釋提桓因白佛言:「世尊!閻浮提人不供養般若波羅蜜,不恭敬、不尊重、不讚歎,為不知供養多所利益耶?」

佛告釋提桓因:「憍尸迦!於汝意云何?閻浮提中幾所人信佛不壞?信[1]法、信僧不壞?幾所人於佛無疑?於法、於僧無疑?幾所人於佛決了?於法、於僧決了?」

釋提桓因白佛言:「世尊!閻浮提人於佛、法、僧不壞信少,於佛、法、僧無疑、決了亦少。」

「憍尸迦!於汝意云何?閻浮提幾所人得三十七品、三解脫門、八[2]解脫、九次第定、四無礙智、六神通?閻浮提幾所人斷三結故,得須陀洹道?幾所人斷三結,亦婬瞋癡薄故,得斯陀含道?幾所人斷五下分結,[3]得阿那含道?幾所人斷五上分結,得阿羅漢?閻浮提幾所人求辟支佛?幾所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釋提桓因白佛言:「世尊!閻浮提中少所人得三十七品,乃至少所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佛告釋提桓因:「如是!如是!憍尸迦!少所人信佛不壞、信法不壞、信僧不壞,少所人於佛無疑、於法無疑、於僧無疑,少所人於佛決了、於法決了、於僧決了;憍尸迦!亦少所人得三十七品、三解脫門、八[*]解脫、九次第定、四無礙智、六神通。憍尸迦!亦少所人斷三結得須陀[4]洹、斷三結亦婬瞋癡薄得斯陀含、斷五下分結得阿那含、斷五上分結得阿羅漢,少所人求辟支佛;於是中亦少所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於發心中亦少所[5]人行菩薩道。何以故?是眾生前世不見佛、不聞法、不供養比丘僧,不布施、不持戒、不忍辱、不精進、不禪定、無智慧,不聞內空、外空乃至無法有法空,亦不聞不修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亦不聞不修諸三昧門、[6]諸陀羅尼門,亦不聞不修一切智、一切種智。憍尸迦!以是因緣故,當知少所眾生信佛不壞、信法不壞、信僧不壞;乃至少所眾生求辟支佛道;於是中少所眾生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7]心,於發心中少所眾生行菩薩道,於是中亦少所眾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憍尸迦!我以佛眼見東方無量阿僧祇眾生發心,行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行菩薩道;是眾生遠離般若波羅蜜方便力故,若一、若二住阿鞞跋致地,多[8]墮聲聞、辟支佛地。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如是。以是故,憍尸迦!善男子、善女人發心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應聞般若波羅蜜,應受持、親近、讀、誦、[9]說、正憶念;受持、親近、讀、誦、說、正憶念已,應書經卷,恭敬、供養、尊重、讚歎,香華、瓔珞乃至伎樂。

「諸餘善法入般若波羅蜜中者,亦應[10]聞、受[11]持乃至正憶念。何等是諸餘善法?所謂檀波羅蜜、尸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內空、外空乃至無法有法空,諸三昧門、諸陀羅尼門,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如是等無量諸善法,皆入般若波羅蜜中,是亦應聞、受持乃至正憶念。何以故?是善男子、善女人當如是念:『佛本為菩薩時,如是行、如是學,所謂般若波羅蜜、禪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羼提波羅蜜、尸羅波羅蜜、檀波羅蜜,內空、乃至無法有法空,諸三昧門、諸陀羅尼門,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如是等無量佛法,我等亦應隨學。何以故?般若波羅蜜是我等所尊,禪波羅蜜乃至無量諸餘善法亦是我等所尊。此是諸佛法印,諸辟支佛、阿羅漢、阿那含、斯陀含、須陀洹法印。諸佛學是般若波羅蜜乃至一切種智得度彼岸,諸辟支佛、阿羅漢、阿那含、斯陀含、須陀洹亦學是般若波羅蜜乃至一切[12]智得度彼岸。』以是故,憍尸迦![13]若善男子、善女人,若佛在世、若般涅槃後,應依止般若波羅蜜、禪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羼提波羅蜜、尸羅波羅蜜、檀波羅蜜,乃至一切種智亦應依止。何以故?是般若波羅蜜乃至一切種智是諸聲聞、辟支佛、菩薩摩訶薩及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所可依止。」

[*]【論】

問曰:

佛[14]已種種讚般若功德,今釋提桓因何故以舍利校般若功德多少?

答曰:

信根多者,憙供養舍利;慧根多者,好讀誦經法。是故問:「有人書經供養,有人供養舍利,何所為多?」

「華香、瓔珞」等義,如先說。

「於汝意云何」者,四事[15]答中,此是反問[16]答。[17]是故佛[18]即反問釋提桓因。或有人供養舍利得福德多,或有人供養般若波羅蜜得福德亦多,隨人心故,佛不得一定答,是故反問。

「從般若波羅蜜中生五波羅蜜」者,後品中佛自說:「無方便智慧布施迴向,不名檀波羅蜜。」

十八空即是智慧,智慧因緣故,生四念處乃至一切種智。雖非盡是智慧,以性同故,以智慧為主,是故言「從般若生」。

行般若波羅蜜,得諸法實相,於布施、持戒等通達;若不得般若實相,不能通達布施、持戒。何以故?若一切法空,則無罪無福,何用布施、持戒?若諸法實有[1]相,不應從因緣生,先[2]已有故。若眾生是常,則譬如虛空,亦無死者;若無常,神則隨身滅,亦無後世罪福。若無眾生,何有殺罪?如是亦無不殺生戒等。

若得是般若波羅蜜實相法,則不墮有無二邊,用中道通達布施、持戒等。以此布施、持戒等果報故,有剎利大姓乃至諸佛。

問曰:

閻浮提人多貪利福德,何以不供養般若波羅蜜?

答曰:

智人[3]少故,不知供養般若,無咎;譬如金寶,盲者不識。以閻浮提人但信三[4]尊者少,何況知而能行!佛欲令釋提桓因自說,故反問:「有幾許人於三尊得不壞信」等。

問曰:

不壞信、無疑、決了,有何差別?

答曰:

有人言:無有差別;佛莊嚴種種說,開悟人心故。

有人言:於三寶中得不壞信。何以知之?以無疑故。何以知無疑?以決了故。

問曰:

無疑、決了有何異?

答曰:

初信三寶故是無疑,智慧究竟故[5]是決了;譬如[6]渡水,初入是無疑,出彼岸是決了。

三分聖戒力故信不壞,[7]四分力故是無疑,正見分力故是決了。

復次,見諦道中是不壞信,思惟道中是無疑,[8]無學道中是決了。

如是等種種分別。

是三事得何果報?從三十七品至六神通,是[9]有為果;三結盡乃至煩惱及習盡,是無為果——得如是等果報。

釋提桓因有報[10]生知他心,亦曾以天耳聞諸道差別,又以是大菩薩利根,入觀眾生心三昧故,得知諸道差別,是故答佛:「深信者少。」

從須陀洹乃至初發心求佛道轉少,轉少故不知供養般若。何以故少?前世生死中,不聞三寶名,乃至不聞一切種智名。佛欲證上事故說:「我今以佛眼觀十方無量阿僧祇眾生發無上道,離般若方便力故,若一、若二住阿[11]毘跋致地。」

「諸餘善法入般若波羅蜜」者,是諸餘經,所謂《法華經》、《密迹經》等。十二部經中義同般若者,雖不名為般若波羅蜜經,然義理即同般若波羅蜜。

問曰:

云何須陀洹亦學般若波羅蜜乃至一切種智,得到彼岸?

答曰:

此中六波羅蜜、三解脫門、三十七品等乃至一切種智,此非獨菩薩[12]法,三乘共有,各隨分學。

[*]【經】

「憍尸迦!若[13]有善男子、善女人,佛般涅槃後,為供養佛故,作七寶塔,高一由旬,天香、天華、天瓔珞、天[*]擣香、天澤香、天衣、天幢[14]蓋、天伎樂供養、恭敬、尊重、讚歎。憍尸迦!於汝意云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從是因緣得福多不?」

釋提桓因言:「世尊!甚多!甚多!」

佛言:「不如是善男子、善女人聞是般若波羅蜜,書[15]寫、受持、親近、正憶念,[16]不離薩婆若心,亦[17]供養、恭敬、尊重、讚歎,若花香、瓔珞、[*]擣香、澤香、幢蓋、伎樂供養。是善男子、善女人,福德多。」

佛告[18]釋提桓因憍尸迦:「置一七寶塔。若善男子、善女人供養佛故,佛般涅槃後,起七寶塔,滿閻浮提,皆高一由旬,恭敬、尊重、讚歎,華香、瓔珞、幢蓋、伎樂供養。憍尸迦!於汝意云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得福多不?」

釋提桓因[19]言:「世尊!其福甚多!」

佛言:「不如是善男子、善女人如前供養般若波羅蜜,[20]其福[21]甚多。憍尸迦!復置一閻浮提滿中七寶塔。有善男子、善女人供養佛故,佛般涅槃後,起七寶塔,滿四天下,皆高一由旬,供養如前。憍尸迦!於汝意云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其福多不?」

釋提桓因言:「甚多!甚多!」

佛言:「不如是善男子、善女人書持般若波羅蜜,恭敬、尊重、讚歎,華香乃至伎樂供養,其福甚多。憍尸迦!復置四天下滿中七寶塔。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供養佛故,佛般涅槃後,起七寶塔,滿小千世界,皆高一由旬,供養如前。憍尸迦!於汝意云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其福多不?」

釋提桓因言:「甚多![22]甚多!」

佛言:「不如是善男子、善女人書是般若波羅蜜,受持、恭敬、尊重、讚歎,華香乃至伎樂供養,其福甚多。憍尸迦!復置小千世界滿中[23]七寶塔。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供養佛故,佛般涅槃後,起七寶塔,滿二千[24]中世界,皆高一由旬,供養如前;[25]不如供養般若波羅蜜其福[*]甚多。復置二千中世界七寶塔。若[26]有善男子、善女人供養佛故,佛般涅槃後,起七寶塔,滿三千大千世[27]界,皆高一由旬,盡形壽供養,天華、天香、天瓔珞乃至天伎樂。於汝意云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得福多不?」

釋提桓因言:「世尊!甚多!甚多!」

佛言:「不如是善男子、善女人書、持是般若波羅蜜,恭敬、尊重、讚歎,華香乃至伎樂供養,其福甚多。復[28]置三千[29]大千世界中[30]七寶塔。若三千大千世界中眾生,一一眾生供養佛故,佛般涅槃後,各起七寶塔,恭敬、尊重、讚歎,花香乃至伎樂供養。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書持般若波羅蜜,乃至正憶念,不離薩婆若心,亦恭敬、尊重、讚歎,華香、瓔珞乃至伎樂供養,是人得福甚多。」

釋提桓因白佛言:「如是!如是!世尊!是人供養、恭敬、尊重、讚歎是般若波羅蜜,則為供養過去、未來、現在佛!

「世尊!若十方如恒河沙等世[1]界眾生,一一眾生供養佛故,佛般涅槃後,各起七寶塔,高一由旬,是人若一劫、若[2]減一劫,恭敬、尊重、讚歎,華香乃至伎樂供養。世尊!是善男子、善女人得福多不?」

佛言:「甚多!」

釋提桓因言:「[3]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書持是般若波羅蜜,乃至正憶念,亦恭敬、尊重、讚歎,華香乃至伎樂供養,其福[4]大多!何以故?世尊!一切善法皆入般若波羅蜜中,所謂十善道,四禪、四無量心、四無色定,三十七品,三解脫門:空、無相、無作,四諦:苦諦、集諦、滅諦、道諦,六神通、八[*]解脫、九次第定,檀波羅蜜、尸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內空乃至無法有法空,諸三昧門、[5]諸陀羅尼門,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大慈大悲、十八不共法,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世尊!是名一切諸佛法印。是法中,一切聲聞及辟支佛、過去未來現在諸佛,學是法[6]印得度彼岸。」

[*]【論】

釋曰:

般若波羅蜜,若聞、受持、[7]誦、讀等,有無量功德。更欲說故,以現事譬喻證之。人見土塔高大,即時生心,謂是塔主福德極大,何況七寶起塔,高一由旬!是故佛以塔為喻。

問曰:

是塔為[8]實、為假?

答曰:

佛欲使人解知分別福德多[9]小故,作是譬喻,不應問其虛實!

有人言:有實、有假。如迦葉佛般涅槃後,有國王名吉梨[10]姞。爾時,人壽二萬歲;是王為供養舍利故,起七寶塔,高五十里。又過去世有轉輪王,名德主,一日起五百塔,高五[11]百由旬。此言「滿三千大千世界」,是事假喻。

有人言:皆是實有。如小國王隨力起七寶塔;大王能起一由旬七寶塔,或過一由旬;小轉輪王能起七寶塔滿四天下;大轉輪王能起七寶塔過四天下;梵天王主三千大千世界,是佛弟子,能心生變化,起塔高至梵天,滿三千大千世界;或有菩薩得陀羅尼門、諸三昧門,深行六波羅蜜故,佛滅度後,能起七寶塔滿三千大千世界。

「滿」者,舉其多故,不言間不容間。後言「一一眾生」者,施主多故福德多。

佛是中自說得福因緣:「十善道乃至一切種智皆攝在般若波羅蜜中。」和合是法,名為般若波羅蜜。

是般若中但出生佛,尚[12]應當供養,何況出生三乘及人天中樂,皆因般若波羅蜜有而不供養!

舍利是無記法,是諸善法所依止處故,後乃能與人果報;行般若波羅蜜,即時得果,後亦得[13]報。

[14]大智度[15]論釋述[16]誠品第三十[17]三

[*]【經】

爾時,佛告釋提桓因:「如是!如是!憍尸迦!是諸善男子、善女人書是般若波羅蜜,持經[18]卷受學,親近、讀、誦、說、正憶念,加復供養華香、瓔珞、[*]擣香、澤香、幢蓋、伎樂,當得無量無數、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福德!何以故?諸佛一切智、一切種智,皆從般若波羅蜜中生。諸菩薩摩訶薩禪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羼提波羅蜜、尸羅波羅蜜、檀波羅蜜,皆從般若波羅蜜中生。內空乃至無法有法空,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皆從般若波羅蜜中生。諸佛五眼,皆從般若波羅蜜中生。成就眾生、淨佛[*]世界、道種智、一切種智、諸佛法,皆從般若波羅蜜中生。聲聞乘、辟支佛乘、佛乘,皆從般若波羅蜜中生。以是故,憍尸迦!善男子、善女人書是般若波羅蜜,[19]受持經卷,親近、讀、誦、說、正憶念,加復供養華香乃至伎樂,過出前供養七寶塔,百分、千分、千億萬分,[20]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何以故?憍尸迦!若般若波羅蜜在於世者,佛寶、法寶、比丘僧寶[21]終不滅。若般若波羅蜜在於世者,十善道、四禪、四無量心、四無色定、檀波羅蜜乃至般若波羅蜜、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一切智、一切種智,皆現於世。若般若波羅蜜在於世者,世間便有剎利大姓、婆羅門大姓、居士大家,四天王天乃至阿迦尼吒諸天,須陀洹果乃至阿羅漢果、辟支佛道、菩薩摩訶薩、無上佛道、轉法輪、成就眾生、淨佛[*]世界。」

[*]【論】

釋曰:

[22]上[23]帝釋答佛,言:「供養般若,福德甚多。」更有大天,以帝釋非一切智人故,所說或錯,是以佛[24]印可所說,言:「如是!如是!」

問曰:

若般若波羅蜜相,一切諸觀滅,語言道斷,不生不滅,如虛空相;今何以說「般若在世者,三寶不滅」?

答曰:

般若波羅蜜體性,有佛、無佛,常住不滅。

此言「在世」者,所謂般若經卷,可修習讀誦者,是因中說果。譬如井深,綆[25]短不及,便言失井,井實不失;般若波羅蜜[26]實相如深井,經卷名為綆,行者不能書寫、修習故言滅。

問曰:

若說三寶,盡[1]攝一切善人、善法,何以復言「般若在世者,世間有十善道乃至一切種智」?

答曰:

此諸法及諸道,皆廣解三寶中義。佛寶者,佛法所攝無學五眾。法寶者,第三諦,所謂涅槃,除四沙門所攝學、無學功德,[2]餘殘辟支佛功德、菩薩功德。僧寶者,四向、四[3]果學、無學五眾。

餘十善道、四禪、四無量等皆是道方便門,是故別[4]說。

大智度論卷第五十七
↑回到頂端↑
#2230355 - 2024-02-21 14:13:14 大智度論卷第五十八 [Re: yichinyichin]
yichinyichin 離線
飛龍在天
註冊: 2023-12-15
文章數: 485
大智度論釋勸受持品第三十四(卷五十八)

聖者龍樹造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經】

爾時,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四天王天乃至阿迦尼吒天語釋提桓因,諸天言:「應受是般若波羅蜜,應持,應親近,應讀、誦、說、正憶念!何以故?[12]若受持般若波羅蜜乃至正憶念故,一切所修集善法當具足滿,增益諸天眾、[13]減損阿修羅。諸[14]天子!受持般若波羅蜜乃至正憶念故,佛種不斷,法[15]種、僧種不斷;佛種、法種、僧種不斷故,[16]世間便有檀波羅蜜、尸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皆現於世;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菩薩道皆現於世;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辟支佛道、佛道,須陀洹乃至佛皆現於世。」

爾時,佛告釋提桓因:「憍尸迦!汝當受是般若波羅蜜,持、讀、誦、說、正憶念!何以故?若諸阿修羅生[17]心欲與三十三天共鬪,憍尸迦!汝爾時當誦念般若波羅蜜,諸阿修羅惡心即滅,更不復生。憍尸迦!若諸天子、天女五死相現時,當[18]墮不如意處,汝當於其前,[19]誦讀般若波羅蜜,是諸天子、天女聞般若波羅蜜功德[20]力故,還生本處。何以故?聞般若波羅蜜有大利益故。」

「復次,憍尸迦!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若諸天子、天女聞是般若波羅蜜[21]經[22]耳,[23]以是功德故,漸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憍尸迦!過去諸佛及弟子皆學是般若波羅蜜,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入無餘涅槃。憍尸迦!未來世諸佛、今現在十方諸佛及弟子皆學是般若波羅蜜,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入無餘涅槃。何以故?憍尸迦!是般若波羅蜜攝一切善法,若聲聞法、若辟支佛法、若菩薩法、若佛法。」

釋提桓因白佛言:「世尊!般若波羅蜜是大明呪、無上明呪、無等等明呪。何以故?世尊!是般若波羅蜜能除一切不善[24]法,能與一切善法。」

佛語釋提桓因:「如是!如是!憍尸迦!般若波羅蜜是大明呪、無上明呪、無等等明呪。何以故?憍尸迦!過去諸佛因是明呪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未來世諸佛、今現在十方諸佛亦因是明呪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因是明呪故,世間便有十善道,便有四禪、四無量心、四無色定,便有檀波羅蜜乃至般若波羅蜜、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便有法性、如、法相、法住、法位、實際,便有五眼、須陀洹果乃至阿羅漢果、辟支佛道、[25]佛道、一切智、一切種智。憍尸迦!菩薩摩訶薩因緣故,十善出於世間,四禪、四無量心乃至一切種智,須陀洹乃至諸佛出於世間。譬如滿月照明,星宿亦能照明。如是,憍尸迦!一切世間善法、正法,十善乃至一切種智,若諸佛不出時,皆從菩薩生,是菩薩摩訶薩方便力皆從般若波羅蜜生。菩薩摩訶薩以是方便力,行檀波羅蜜乃至禪波羅蜜,內空乃至無法有法空,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不證聲聞、辟支佛地,成就眾生、淨佛[26]世界,壽命成就、[*]世界成就、菩薩眷屬成就,得一切種智,[27]皆從般若波羅蜜生。

「復次,憍尸迦!若善男子、善女人聞般若波羅蜜,受持、親近乃至正憶念,是人當得今世、後世功德。」

釋提桓因白佛言:「世尊!何等是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般若波羅蜜,乃至正憶念,得[28]今世、[29]後世功德?」

佛告釋提桓因:「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般若波羅蜜,乃至正憶念,終不中毒[31]死,兵[32]刃不傷,[33]水火不害,乃至四百四病所不[34]能中,除[35]其宿命業報。

「復次,憍尸迦!若有[36]官事起,是善男子、善女人讀誦般若波羅蜜故,往[37]到官所,官不[38]譴責。何以故?是般若波羅蜜威力故!若善男子、善女人讀誦是般若波羅蜜,到王所,若太子、大臣所,王及太子、大臣皆歡喜問訊,和意與語。何以故?是諸善男子、善女人常有慈、悲、喜、捨心向眾生故。憍尸迦!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般若波羅蜜乃至正憶念,得如是等種種今世功德。

「憍尸迦!何等是善男子、善女人後世功德?是善男子、善女人終不離十善道、四禪、四無量心、四無色定、六波羅蜜、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是人終不[*]墮三惡道,受身[1]完具,終不生貧窮下賤、工師、除廁人、擔死人家。常得三十二相,常得化生諸現在佛[2]界,終不離菩薩神通。若欲從一佛[*]界至一佛[*]界供養諸佛、聽諸佛法,即得隨意;所遊佛[*]界,成就眾生、淨佛[*]世界,漸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憍尸迦!是名後世功德。

「以是故,憍尸迦!善男子、善女人應當受持般若波羅蜜,親近、讀、誦、說、正憶念,華香乃至[3]伎樂供養,常不離薩婆若心。是善男子、善女人,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今世、後世功德成就。」

[4]【論】

釋曰:

佛是法王,讚歎受持般若波羅蜜者已,次天王釋讚;釋讚已,今次諸天讚。以多眾讚故,令人信心轉深。作是言:「應受持是般若波羅蜜。」

此中說受持因緣:「修諸功德,增益諸天,[*]減損阿修羅,三寶不斷,六波羅蜜等諸功德[5]出現於世。」

爾時,佛可諸天讚,告[6]釋言:「汝受持是般若波羅蜜。」

此中說因緣:若阿修羅生惡心,欲共三十三天鬪,汝爾時讀誦般若者,惡心即滅。若二[7]陣相對時讀誦般若者,阿修羅即退去。

問曰:

若爾者,何以不常誦般若令阿修羅惡心不生?何故乃[8]使兩[*]陣相對?

答曰:

諸天多著福樂,染欲心利,雖知般若有大功德,不能[9]常誦故。又以忉利天不淨業因緣故,致有怨敵,不得不鬪。

諸天命欲終時,五死相現:一者、華[10]鬘萎,二者、[11]掖下汗出,三者、蠅來著身,四者、見更有天坐己坐處,五者、自不樂本坐。諸天見是死相,念惜天樂,見當生惡處,心懷憂毒。爾時,若聞般若波羅蜜實相,諸法虛誑,無常空寂,信是佛法,心清淨故,還生本處。是天人不但還生本處,以聞般[12]若故,世世受[13]福樂,漸成無上道。

此中因緣,如經說「般若波羅蜜為大明呪」者是。

問曰:

釋提桓因何以故名「般若」為「大明呪」?

答曰:

諸外道、聖人有種種呪術,利益[14]人民;誦是呪故,能隨[15]意所欲使諸鬼神。諸仙人有是呪故,大得名聲,人民歸伏。貴呪術故,是以[16]帝釋白佛言:「諸呪術中,般若波羅蜜是大呪術。」何以故?能常與眾生道德樂故。餘呪術,樂因緣,能起煩惱,又不善業故,墮三惡道。

復次,餘呪術能隨貪欲、瞋恚自在作惡;是般若波羅蜜呪能滅禪定、佛道、涅槃諸著,何況貪、恚麁病!是故名為「大明呪、無上呪、無等等呪」。

復次,是呪能令人離老、病、死,能立眾生於大乘,能令行者於一切眾生中最大,是故言「大呪」。能如是利益故,名為「無上」。先有仙人所作呪術,所謂能知他人心呪,名抑[17]叉尼;能飛行變化呪,名揵[18]陀梨;能住壽過千[19]萬歲呪,於諸呪中無與等。

於此無等呪術中,般若波羅蜜過[20]出無量故名「無等等」。

復次,諸佛法名無等,般若波羅蜜得佛因緣故言「無等等」。

復次,諸佛於一切眾生中名無等,是般若呪術,佛所[21]作故名「無等等呪」。

復次,此經中自說三呪因緣,所謂「是呪能捨一切不善法,能與一切善法」。

佛[22]順其所歎故言:「如是!如是!」亦更廣其所讚,所謂「因般若故,出生十善道乃至諸佛。」

是般若波羅蜜屬菩薩故,佛說譬喻:諸佛能大破無明闇故,如滿月;菩薩破闇不如故,如星宿。如夜中有所見,皆是星、月力;世間生死夜中有所知見,皆是佛菩薩力。若世無佛,爾時,菩薩說法度眾生,著人天樂中,[A1]漸漸令得涅槃樂。菩薩所有智慧,皆是般若波羅蜜力。

復次,是菩薩雖行三十七品、十八空,知諸法畢竟不可取,亦不證聲聞、辟支佛道,而能還起善法,教化眾生、淨佛世界、壽命具足等,皆是方便般若波羅蜜力。

若是人能受持般若,乃至正憶念,得今世、後世功德。

「[23]今世功德」者,所謂終不中毒死等。

問曰:

先[24]已說不橫死,今何以更說?

答曰:

先已[25]說般若波羅蜜,不一會中說,此為後來者更為說。

復次,[26]刀、毒、水、火有二種:有他作,有自作。先說他加兵、毒、水、火等,今為不自傷。何以知之?次說四百四病故知。上雖說「人不能得其便」,不說「其人還恭敬供養」。

「四百四病」者,四大為身,常相[27]侵害。一一大中,百一病起:冷病有二百二,水、風起故;熱病有二百二,地、火起故。火熱相,地堅相,堅相[28]故難消,難消故能起熱病。血肉、筋、[29]骨、骸、髓[30]等,地分。

「除其業報」者,一切法和合因緣生,無有作者,[31]無有作者故,必受業報,佛所不能救,何況般若!

必受業報、不必受業報,先已說。

官事起者,誦般若波羅蜜力故,隨起皆滅。

問曰:

先說「人不能得便」,今何以復更說?

答曰:

先雖說人不能得便,不說國王、大臣等既不能得便,還復恭敬供養。何以故?是菩薩常有慈、悲、喜、捨心向眾生故。

「後世功德」者,世世所生常不離十善道等,是故常不墮惡道;是人折伏惡心故,受身完具,不生下賤等[1]家。學佛所學道故,得變化身[2]似佛,有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

「常得化生現在佛國」者,隨心所到十方世界,供養諸佛,聽受諸法,教化眾生,漸漸得成佛道。

是故行者[3]應聞、受持乃至正憶念,不離薩婆若心。如是得今世、後世功德。[4]◎

◎[5]大智度論釋[6]梵志品第三十[7]五

[*]【經】

爾時,諸外道梵志來向佛所,欲求佛短。是時釋提桓因心念:「是諸外道梵志來向佛所,欲求佛短;我今當誦念從佛所受般若波羅蜜,是諸外道梵志等終不能中道作礙、斷[8]說般若波羅蜜。」釋提桓因作是念已,即誦般若波羅蜜。是時諸外道梵志遙[9]遶佛,復道還去。

時舍利弗心念:「是中何因緣,諸外道梵志遙[*]遶佛,復道還去?」

佛知舍利弗心念,告舍利弗:「是釋提桓因誦念般若波羅蜜,以是因緣故,諸外道梵志遙繞佛,復道還去。舍利弗!我不見是諸外道梵志一念善心;是諸外道梵志[10]但持惡心來,欲[11]求索[12]佛短。舍利弗!我不見說般若波羅蜜時,一切世間若天、若魔、若梵、若沙門眾、婆羅門眾中有持惡意來能得短者!何以故?舍利弗!是三千大千世界中,諸四天王天乃至阿迦尼吒天、諸聲聞、辟支佛、諸菩薩摩訶薩[13]等守護是般若波羅蜜。所以者何?是諸天、人皆從般若波羅蜜中生故。

「復次,舍利弗!十方如恒河沙等[*]世界中,諸佛及聲聞、辟支佛、菩薩[14]摩訶薩、諸天、龍、鬼神等皆守護是般若波羅蜜。所以者何?是諸佛等皆從般若波羅蜜中生故。」

爾時,惡魔心念:「今佛四眾現前集會,亦有欲界、色界諸天子,是中必有菩薩摩訶薩[15]受記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16]寧可至佛所,破壞其意。」

是時,惡魔化作四種兵,來至佛所。爾時,釋提桓因心念:「是四種兵,或是惡魔化作,欲來向佛。何以故?是四種兵嚴飾,頻婆娑羅王四[17]種兵所不類,波斯匿王四種兵亦不類,諸釋子四種[18]兵、諸梨[19]唱四種兵皆亦不類。是惡魔長夜索佛便,欲惱眾生,我[*]寧可誦念般若波羅蜜。」釋提桓因即時誦念般若波羅蜜,惡魔[20]如所誦[21]聞,漸[22]漸復道還去。

爾時,會中四天王諸天子乃至阿迦尼吒諸天子化作天華,於虛空中而散佛上,作是言:「世尊!願令般若波羅蜜久住閻浮提!所以者何?閻浮提人受持般若波羅蜜,隨所住時,佛寶[23]住不滅,法寶、僧寶亦住不滅。」

爾時,十方如恒河沙等[*]世界中諸天亦[24]皆散華,作是言:「世尊!願令般若波羅蜜久住閻浮提!若般若波羅蜜久住,佛、法、僧亦當久住,亦分別知菩薩摩訶薩道。復次,所在住處,有善男子、善女人書持般若波羅蜜經卷,是處則為照明,已離眾[25]冥。」

佛告釋提桓因等諸天子:「如是!如是!憍尸迦及諸天子!閻浮提人受持般若波羅蜜,隨所住時,佛寶如是住,法寶、僧寶亦如是住;乃至[26]所[27]住在處,善男子、善女人有書持般若波羅蜜經卷,是處則為照明,已離[28]眾冥。」

爾時,諸天子化作天華散佛上,作是言:「世尊!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般若波羅蜜,乃至正憶念,魔、若魔天不能得其便。世尊!我等亦當擁護是善男子、善女人!何以故?[29]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般若波羅蜜乃至正憶念,我等視是人即是佛、若次佛。」

是時,釋提桓因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般若波羅蜜乃至正憶念者,當知是人先世[30]於佛所作功德,多親近供養諸佛,為善知識所護。世尊!諸佛一切智應當從般若波羅蜜中求,般若波羅蜜亦當從一切智中求!所以者何?般若波羅蜜不異一切智,一切智不異般若波羅蜜;般若波羅蜜、一切智,不[31]二不別。是故我等視是人即是佛、若次佛。」

佛告釋提桓因:「如是!如是!憍尸迦!諸佛一切智即是般若波羅蜜,般若波羅蜜即是一切智。何以故?憍尸迦!諸佛一切智,從般若波羅蜜中生。般若波羅蜜不異一切智,一切智不異般若波羅蜜;般若波羅蜜、一切智,不二不別。」

[*]【論】

釋曰:

上品中說,聞、受般若者,魔、若魔民、外道梵志不得其便;今欲現證驗故,以威神[32]感致眾魔及諸外道。

是以外道梵志作是念:「佛在耆闍崛山中說般若波羅蜜,所謂諸法畢竟空、無所有,以引致十方眾生。我等共往難問,破此空論;其論若破,佛則自退,我等還得[1]如本。」是諸外道但有邪見、惡心、憍慢故來,欲出是畢竟清淨般若波羅蜜過罪。譬如狂人欲中傷[2]虛空,徒自疲苦!

爾時,帝釋如佛教,受持般若,外道不能得便。今欲驗實,令人信知[3]故。帝釋無量福德成就,以天利根,深信般若,即時誦念,得般若力故,外道遙繞佛,復道而去。

問曰:

[A2]何以不直還,[4]方遶佛而去?

答曰:

以般若神力故,於遠處降伏,作是念:「佛眾[5]威德甚大,我等今往,徒自[6]困辱,無所成辦;我等今若遙見直去,人當謂我[7]等怯弱,來而空去。」以是故,詐現供養繞佛,復道而去。

舍利弗本是梵志,見諸外道遠處而去,心[8]少憐愍,不能以小事故入三昧[9]求知,作是念:「此諸外道何因緣來,竟不蒙度而空還去?」

佛言:「是般若波羅蜜力。」

舍利弗意念:「佛以般若波羅蜜無事不[10]濟,云何令此外道空來而去?」

佛知舍利弗所念,語舍利弗:「是諸梵志乃至無一念善心,但持惡意,邪見著心,欲求諸法定相,是故不中度。」譬如必死之病,雖有良醫、神藥,不能救[*]濟。

「舍利弗!說般若波羅蜜時,非但此梵志,一切世間人,持惡心來,不能得便。何以故?一切諸佛及諸菩薩、諸天常守護般若故。所以者何?諸佛、菩薩、天人作是念:『我等皆[11]從般若生故。』」

魔來欲難問破壞,亦如是。

是時,會中諸天子先聞般若功德,今[12]見證驗,心大歡喜,化華供養,作是願:「令般若波羅蜜久住閻浮提!」是事如下廣說。佛即印可。

諸天於佛前自誓言:「行者若聞、[13]受般若波羅蜜,乃至正憶念,我等常當守護!所以者何?我[14]等視是人如佛、若次佛。」

「如佛」者,法性身,住阿鞞跋致,得無生法忍,乃至十地。「次佛」者,肉身菩薩能說般若波羅蜜及其正義。

爾時,帝釋以先世因緣所集功德智慧,讚是菩薩;此中更說讚歎因緣。

「諸佛一切種智應從般若中求」者,菩薩行般若波羅蜜具足故,得佛時,般若變成一切種智,故言「一切種智當從般若中求」。

佛能說般若波羅蜜,故言「般若波羅蜜當從一切智中求」。

譬如乳變為酪,離乳無酪,亦不得言乳即是酪;般若波羅蜜變為一切種智,離般若亦無一切種智,亦不得言般若即是一切種智。般若與一切種智作生因,一切種智與般若作說因,因果不相離故言「不二不[15]別」。

[16]大智度論釋[17]阿難稱譽品第三十[18]六

[*]【經】

爾時,慧命阿難白佛言:「世尊!何以[19]故不稱[20]譽檀波羅蜜、尸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乃至十八不共法,但稱[*]譽般若波羅蜜?」

佛告阿難:「般若波羅蜜於[21]五波羅蜜乃至十八不共法為尊導!阿難!於汝意云何?不迴向薩婆若,布施得稱檀波羅蜜不?」

「不也!世尊!」

「不迴向薩婆若,尸羅、羼提、毘梨耶、禪,智慧是般若波羅蜜不?」

「不也!世尊!」

「以是故知般若波羅蜜於五波羅蜜乃至十八不共法為尊導,是故稱[*]譽。」

阿難白佛言:「世尊!云何布施迴向薩婆若作檀波羅蜜,乃至作般若波羅蜜?」

佛告阿難:「以無二法布施迴向薩婆若,是名檀波羅蜜;以不生、不可[22]得迴向薩婆若布施,是名檀波羅蜜。乃至以無二法智慧迴向薩婆若,是名般若波羅蜜;以不生、不可得迴向薩婆若智慧,是名般若波羅蜜。」

阿難白佛言:「世尊!云何以不二法迴向薩婆若布施是名檀波羅蜜,乃至以不二法迴向薩婆若智慧是名般若波羅蜜?」

佛告阿難:「以色不二法故,受、想、行、識不二法故,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二法故。」

「世尊!云何色不二法,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二法?」

佛言:「色,色相空。何以故?檀波羅蜜、色,不二不[23]別;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檀波羅蜜,不二不別。五波羅蜜亦如是。以是故,阿難!但稱譽般若波羅蜜,於五波羅蜜乃至一切種智為尊導!阿難![24]譬如地,以種散中,得因緣和合[25]故便生,是諸種子依地而生。如是,阿難!五波羅蜜依般若波羅蜜得生,四念處乃至一切種智亦依般若波羅蜜得生。以是故,阿難!般若波羅蜜為五波羅蜜乃至十八不共法尊導!」

爾時,釋提桓因白佛言:「世尊!佛說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般若波羅蜜乃至正憶念[26]者,功德未盡。何以故?受持般若波羅蜜乃至正憶念,則受三世諸佛無上道。所以者何?欲得薩婆若,當從般若波羅蜜中求;欲得般若波羅蜜,當從薩婆若中求。世尊!受持般若波羅蜜乃至正憶念故,十善道現於世間,四禪、四無量心、四無色定乃至十八不共法現於世間。受持般若波羅蜜乃至正憶念故,世間便有剎利大姓、婆羅門大姓、居士大家、四天王天乃至阿迦尼吒諸天。受持般若波羅蜜乃至正憶念故,便有須陀洹乃至阿羅漢、辟支佛、菩薩摩訶薩。受持般若波羅蜜乃至[1]正憶念故,諸佛出於世間。」

爾時,佛告釋提桓因:「憍尸迦!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般若波羅蜜乃至[2]正憶念,我不說但有爾所功德。何以故?憍尸迦!是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般若波羅蜜乃至正憶念,不離薩婆若心,無量戒眾成就,定眾、慧眾、解脫眾、解脫知見眾成就。復次,憍尸迦!是善男子、善女人能受持般若波羅蜜乃至正憶念,不離薩婆若心,當知是人為如佛。復次,憍尸迦!一切聲聞、辟支佛所有戒眾、定眾、慧眾、解脫眾、解脫知見眾不及是善男子、善女人戒眾乃至解脫知見眾,百分、千分、千億萬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何以故?[3]是善男子、善女人於聲聞、辟支佛地中心得解脫,更不求大乘法故。復次,憍尸迦!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書持般若波羅蜜經卷,供養、恭敬、尊重,華香、瓔珞乃至[4]伎[5]樂,亦得今世、後世功德。」

爾時,釋提桓因白佛言:「世尊!是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般若波羅蜜乃至正憶念,不離薩婆若心,供養般若波羅蜜,恭敬、尊重,華香乃至伎樂,我常當守護是人!」

[*]【論】

釋曰:

阿難雖多聞,力能分別空,而未離欲故,不能深入;雖常[6]侍佛,不[7]數問難空事。今佛讚歎般若波羅蜜,亦讚歎行者,是故阿難白佛言:「世尊!何以不稱歎餘波羅蜜[8]及諸法,而獨稱歎般若波羅蜜?」

問曰:

佛從初以來常說六波羅蜜名,今阿難何以言「不稱說」?

答曰:

雖說名[9]字,不為稱美,皆為入般若中故[10]說。

佛[11]語阿難:「一切有為法中,智慧第一;一切智慧中,度彼岸般若波羅蜜第一。」[*]譬如行路,雖有眾伴,導師第一;般若亦如是,雖一切善法各[12]各有力,般若波羅蜜能示導出三界、到三乘。若無般若波羅蜜,雖行布施等善法,隨受業行,果報有盡;以有盡故,尚不能得小乘涅槃,何況無上道!

若布施等善法,能觀如佛道相不二、不生不滅、不得不失、畢竟空寂,是名「迴向薩婆若」。是布施福,世世常受果報而不盡,後當得一切種智。如布施,一切[13]法亦如是相。

問曰:

佛何以[14]不答不二因緣,還以「不二」解?

答曰:

阿難不問不二因緣,但問「何法不二」,是故佛答:「色等諸法不二故。」

般若波羅蜜能令五事等作波羅蜜故,但稱[*]譽般若波羅蜜。

佛欲令是義了了易解故作是喻譬:「如大地能生萬物,般若波羅蜜[15]亦如是。」

「能持一切善法種子」者,從發心來,除般若波羅蜜,餘一切善法。是「因緣和合」者,是佛道中,一心、信、忍、精進不休不息、欲、受、通達、不壞,有如是等法。事得成辦者,是增長者從發心起學諸波羅蜜,從一地至一地,乃至佛地是。

問曰:

帝釋何以故言「佛說行者受持般若功德[16]未盡」?

答曰:

般若波羅蜜無量無邊,功德亦無量無邊。說未究竟,中間外道梵志及魔來故,傍及異事,今還欲續[17]聞。帝釋深[18]愛福德果報,樂聞般若功德,聽無厭足。

今更欲聞說,故自說因緣:「世尊!若人受持般若波羅蜜乃至正憶念,則受三世諸佛無上道功德智慧。所以者何?般若中應求一切種智,一切種智中應求般若。」如上品[19]末說。

[20]行者若受持般若[21]波羅蜜,發心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度眾生故,集般若波羅蜜等諸功德,所謂[22]十善道乃至十八不共法,現於世間。是善法因緣故,有剎利大姓,乃至諸佛。

佛告[23]天帝:「是人不[24]但得如上功德,亦得無量戒眾等功德。」

戒眾者,是菩薩行般若波羅蜜,於一切眾生中修畢竟無畏施。眾生十方中數無量無邊,三世[25]中數亦無量無邊,六道、四生種類各各相亦無量無邊;於此無量無邊眾生中,施第一所愛樂物,所謂壽命,是故得無量戒眾果報。如是不殺等戒,但說名字,則二百五十。毘尼中,略說則八萬四千,廣說則無量無邊。是戒,凡夫人或一日受,或一世,[26]或百千萬世;菩薩世世於一切眾生中施無畏,乃至入無餘涅槃,是名無量戒眾。乃至解脫[27]知見眾,亦如是隨義分別。

是五[28]眾功德,勝於二乘,不可計量。

若人書寫、供養般若波羅蜜,得今世、後世功德。

問曰:

今世、後世功德深重,書、持、供養輕微,云[A3]何得二世功德?

[29]答曰:

供養有二種:一者、[30]効他供養,二者、深心供養。[31]知般若[32]功德,深心供養故,得二世功德。是般若有種種門入,若聞持乃至正憶念者,智慧、精進門入;書寫、供養者,信及精進門入。若一心深信,則供養經[33]卷勝;若不一心,雖受持而不如。

復次,有[34]如如意寶珠,是無記色法,無心、[1]無識,以眾生福德因緣故生,有人供養者,能令人隨意所得;何況般若波羅蜜是無上智慧、諸佛之母,諸法寶中是第一寶,若人如所聞一心信受供養,云何不得二世功德?但人不一心供養,又先世重罪故,雖供養般若而不得如上功德,般若無咎。

[*]【經】

佛告釋提桓因:「憍尸迦!是善男子、善女人欲讀、誦、說般若波羅蜜時,無量百千諸天皆來聽法。是善男子、善女人[2]說般若波羅蜜法,諸天子[3]益其[4]膽力。是諸法師若[5]疲極,不欲說法,諸[6]天益其膽力故,便[7]更能說。善男子、善女人受[8]持是般若波羅蜜乃至正憶念,供養華香乃至伎樂故,亦得是今世功德。

「復次,憍尸迦!是善男子、善女人於四部眾中說般若波羅蜜時,心無怯弱;若有論難,亦無畏想。何以故?是善男子、善女人為般若波羅蜜所護持故。般若波羅蜜中亦分別一切法:若世間、若出世間,若有漏、若無漏,若善、若不善,若有為、若無為,若聲聞法、若辟支佛法、若菩薩法、若佛法。善男子、善女人住內空乃至住無法有法空故,不見[9]有能難般若波羅蜜者,亦不見受難者,亦不見般若波羅蜜。如是,善男子、善女人為般若波羅蜜所護持故,無有能難壞者。

「復次,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般若波羅蜜乃至正憶念時,不沒、不畏、不怖。何以故?是善男子、善女人不見是法沒者、恐怖者。憍尸迦!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般若波羅蜜乃至正憶念,華香供養乃至幡蓋,亦得是[10]今世功德。

「復次,憍尸迦!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般若波羅蜜,乃至正憶念,書持經卷,華香供養乃至幡蓋,是人為父母所愛,[11]宗親知識所念,諸沙門、婆羅門所敬,十方諸佛及菩薩摩訶薩、辟支佛、阿羅漢乃至須陀洹所愛敬,一切世間若天、若魔、若梵及阿修羅等皆亦愛敬。是人行檀波羅蜜,檀波羅蜜無有斷絕時;尸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亦無有斷絕時;修內空不斷,乃至修無法有法空不斷;修四念處不斷,乃至修十八不共法不斷;修諸三昧門不斷,修諸陀羅尼門不斷;諸菩薩神通不斷,成就眾生、淨佛[*]世界不斷,乃至修一切種智不斷。是人亦能降伏難論毀謗。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般若波羅蜜乃至正憶念,不離薩婆若心,書持經卷,華香供養乃至幡蓋,亦得是今世、後世功德。

「復次,憍尸迦!善男子、善女人書持經卷,在所[12]住處,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諸四天王天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皆來到是處,見般若波羅蜜,[13]受、讀、誦、說、供養、禮拜還去。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陀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梵眾天、梵輔天、梵會天、大梵天,光天、少光天、無量光天、光音天,淨天、少淨天、無量淨天、[14]遍淨天,無[15]蔭行天、福德天、廣果天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皆來到是處,見般若波羅蜜,受、讀、誦、說、供養、禮拜還去。淨居諸天,所謂無誑天、無[16]熱天、妙見天、憙見天、色究竟天,皆來到是處,見[17]是般若波羅蜜,受、讀、誦、說、供養、禮拜還去。復次,憍尸迦!十方世界中諸四天王天乃至廣果天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及淨居天,并餘諸天、龍、鬼神、揵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亦來見般若波羅蜜,受、讀、誦、說、供養、禮拜還去。是善男子、善女人應作是念:『十方[*]世界中諸四天王天乃至廣果天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及淨居天并餘諸天、龍、鬼神、揵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來見般若波羅蜜,受、讀、誦、說、供養、禮拜,我則法施已。』憍尸迦!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諸四天王天乃至阿迦尼吒天,[18]乃至十方[*]世界中諸四天王天乃至阿迦尼吒天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19]護持是善男子、善女人,諸惡不能得便,除其宿命重罪。憍尸迦!是善男子、善女人亦得是今世功德,所謂[20]諸天子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皆[21]來到是處。何以故?憍尸迦!諸天子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欲救護一切眾生、不捨一切眾生、安樂一切眾生故。」

爾時,釋提桓因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云何當知諸四天王天乃至阿迦尼吒天來,及十方[*]世界中諸四天王天乃至阿迦尼吒天來見般若波羅蜜,受、讀、誦、說、供養、禮拜時?」

佛告釋提桓因:「憍尸迦!若善男子、善女人見大淨光明,必知有大德諸天來,見般若波羅蜜,受、讀、誦、說、供養、禮拜時。

「復次,憍尸迦![22]若善男子、善女人若聞異妙香,必知有大德諸天來,見般若波羅蜜,受、讀、誦、說、供養、禮拜時。

「復次,憍尸迦!善男子、善女人,行淨[23]潔故,諸天來到其處,見般若波羅蜜,受、讀、誦、說、供養、歡喜、禮拜。是中有小鬼輩即時出去,不能堪任[1]是大德諸天威德[2]故。以是大德諸天來故,是善男子、善女人生大心。以是故,般若波羅蜜所住處,四面不應有諸不淨,應然燈、燒香,散眾名華,眾香塗地,眾蓋[3]幢幡種種嚴飾。

「復次,憍尸迦!善男子、善女人說法時,終[4]無疲極,自覺身輕、心樂,隨法[5]偃息,臥覺安隱,無諸惡夢。[6]夢中見諸佛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比丘僧恭敬圍遶[7]而為說法,在諸佛邊聽受[8]法教,所謂六波羅蜜,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分別六波羅蜜義,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亦分別其義。亦見菩提樹莊嚴[9]殊妙;見諸[10]菩薩趣菩提樹,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見諸佛成已轉法輪;見百千萬菩薩共集法論[11]義,應如是求薩婆若,應如是成就眾生,應如是淨佛[*]世界;亦見十方無[12]數百千萬億諸佛,亦聞其名號,[13]某方[*]某[*]界[*]某佛,若[14]干百千[15]萬菩薩、若[*]干百千[*]萬聲聞恭敬圍繞說法;復[16]見十方無數百千萬億諸佛般涅槃;復見無數百千萬億諸佛七寶塔;見供養諸[17]佛塔,恭敬、尊重、讚歎,[18]華香乃至[19]幢蓋。

「憍尸迦!是善男子、善女人見如是善夢,臥安覺安;諸天益其氣力,自覺[20]身體輕便,不大貪著飲食、衣服、臥[21]具、湯藥,於此四供養,其心輕微;譬如比丘坐禪,[22]從禪定起,心與定合,不貪著[23]飲食,其心輕微。何以故?憍尸迦!諸天法應以諸味之精,益其氣力故。十方諸佛及天、龍、鬼、神、阿修羅、揵闥婆、迦樓羅、緊[24]那羅、摩睺羅伽亦益其氣力。

「如是,憍尸迦!善男子、善女人欲得今世如是功德,應當受持般若波羅蜜,親近、讀、誦、說、正憶念,亦不離薩婆若心。憍尸迦!善男子、善女人雖不能受持乃至[25]正憶念,應當書持經卷,恭敬、供養、尊重、讚歎,[*]華香、[26]瓔珞乃至幡蓋。憍尸迦!若善男子、善女人聞是般若波羅蜜,受持、讀、誦、說、正憶念、[27]書經卷,恭敬、供養、尊重、讚歎,華香乃至幢蓋。是善男子、善女人功德甚多,勝於供養十方諸佛及弟[28]子,恭敬、尊重、讚歎,衣服、飲食、臥具、湯藥;諸佛及弟子般涅槃後,起七寶塔,恭敬、供養、尊重、讚歎,華[29]香乃至幢蓋。」

[*]【論】

問曰:

天上自有般若,何以來至說法人所益其膽力?

答曰:

天上雖有般若,諸天憐愍眾生故[30]來;[31]天來惡鬼[32]遠去,益法師膽力,令其樂說。又[*]使眾生益加信敬,以是故來。

有人言:天甘露味,微細沾[33]洽,能入[34]孔孔,使善男子四大諸情柔[35]軟輕利,樂有所說。

問曰:

一切說般若者皆得諸天甘露味,令其樂說不?

答曰:

不也!若有行者一心求佛道,折伏結使,衣服淨[*]潔,所說法處清淨,華、香、幡、蓋,香水灑地,無諸不淨;是故諸天歡喜,亦利益諸聽[36]法者。

說法者雖不多讀內外經書,深入般若波羅蜜義故,心不怯弱,不沒、[37]不畏、不恐。

何以故?般若波羅蜜中無有定法可[38]執、可難、可破故。

復次,[39]是般若波羅蜜中,亦分別說[40]諸法:世間出世間、常無常、善不善等,無法不有。以備有諸法故,不怯、不畏;若但有一法,則多所[41]闕故,有恐畏。

是菩薩行般若波羅蜜,煩惱[42]折薄,[43]諸福德增益[44]薰身故,威德可敬。身是功德住處故,雖形體醜陋,無所能作,猶為人所愛重,何況自然端[45]正,能利益人!

問曰:

若諸佛、沙門、婆羅門所愛[46]敬,可爾;父母愛念,何足稱?

答曰:

人雖父母所生,不順父母教,則不愛念;菩薩於[47]恭[48]順之中,倍復殊勝。

供養、恭敬、尊重道德故,沙門、婆羅門愛敬。

平實至誠,口不妄[49]言;深愛後世功德,不著今世樂;接養下人,不自高大;若見他有過,尚不說其實,何況讒毀!若必不得已,終不盡說。[50]給恤孤窮,[51]不私附己。如是等[52]事,皆是般若波羅蜜力。是人功德遠聞故,諸天、世人皆所愛敬。

是供養般若波羅蜜故,世世常得六波羅蜜等,無有斷絕時。是人福德智慧名聞故,若有問難毀謗,悉能降伏。

復次,諸天為供養般若波羅蜜故,來至般若所住處。

復次,山河、樹木、土地、城廓一切鬼神,皆屬四天王;四天王來故,[53]皆隨從共來。

是諸鬼神中有不得般若經卷者,是故來至般若波羅蜜處供養、讀誦、禮拜,亦為利益善男子故。此亦是今世功德,以諸天善神來故。

天帝破肉眼人疑,故問:「云何知大德天來?」

[54]答:時見大光明,若聞殊異之香,亦以如先說住處清淨故。

問曰:

人身不淨內[55]充,外淨何益?

答曰:

淨其住處及以衣服,則外無不淨;外無不淨故,諸天歡喜。譬如國王大人來處,[1]群細庶[2]民避去;諸大德天來,小鬼去亦如是。大天威德重故,舊住小鬼避去。是諸大天來近故,是人心則清淨廣大。

行者若欲令大德天[3]來,當如經所說。

惡鬼遠去故,身心輕便。所以者何?近諸惡鬼,令人身心漸惡;譬如近瞋人,喜令人瞋;近美色,則令人好色情發。

是人內外惡因緣遠離故,臥安覺安,無諸惡夢;若夢,但見諸佛,如經所說。

問曰:

般若波羅蜜在佛身中,若供養一佛,則供養般若波羅蜜,何以言「供養十方佛,不如供養般若波羅蜜」?

答曰:

供養者心,若供養佛,取人相;人畢竟不可得,以取相故,福田雖大而功德薄少。供養般若波羅蜜者,則[6]如所聞般若中,不取人相、不取法相,用是心供養故,福德大。

復次,般若波羅蜜,是一切十方諸佛母,亦是諸佛師。諸佛得是身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及無量光明、神通變化,皆是般若波羅蜜力。以是故,供養般若波羅蜜勝。

以是等因緣故,勝供養十方諸佛,非不敬佛。

大智度論卷第五十八
↑回到頂端↑
#2230356 - 2024-02-21 14:14:36 大智度論卷第五十九 [Re: yichinyichin]
yichinyichin 離線
飛龍在天
註冊: 2023-12-15
文章數: 485
大智度論釋校量舍利品第三十七(卷五十九)

聖者龍樹造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經】

佛告釋提桓因言:「憍尸迦!若滿閻浮提佛舍利作一分,復有人書般若波羅蜜經卷作一分,二分之中,汝取何所?」

釋提桓因白佛言:「世尊!若滿閻浮提佛舍利作一分,般若波羅蜜經卷作一分,二分之中,我寧取般若波羅蜜經卷。何以故?世尊!我於佛舍利非不恭敬,非不尊[17]重;以舍利從般若波羅蜜中生、般若波羅蜜[18]薰修故,是舍利得供養、恭敬、尊重、讚歎。」

爾時,舍利弗問釋提桓因:「憍尸迦!是般若波羅蜜,不可取,無色、無形、無對,一相,所謂無相,汝云何欲取?何以故?是般若波羅蜜,不為取故出,不為捨故出,不為增[19]減、聚散、損益、垢淨故出。是般若波羅蜜,不與諸佛法,不捨凡人法;不與辟支佛法、阿羅漢法、學法,不捨凡人法;不與無為性,不捨有為性;不與內空乃至無法有法[20]空,不與四念處乃至一切種智,不捨凡人法。」

釋提桓因語舍利弗:「如是!如是!舍利弗!若有人知是般若波羅蜜不與諸佛法、不捨凡[21]人法,乃至不與一切種智、不捨凡人法;是菩薩摩訶薩[22]能行般若波羅蜜,能修般若波羅蜜。何以故?般若波羅蜜不行二[23]法故,不二法相是般若波羅蜜,不二法相是禪波羅蜜乃至檀波羅蜜。」

爾時,佛讚釋提桓因言:「善哉!善哉!憍尸迦!如汝所說,般若波羅蜜不行二[*]法故,[24]不二法相是般若波羅蜜,不二法相是禪波羅蜜乃至檀波羅蜜。憍尸迦!若人欲得法性二相者,是人為欲[25]得般若波羅蜜二相。何以故?憍尸迦!法性、般若波羅蜜,無二無別。乃至檀波羅蜜亦如是。若人欲得實際、不可思議性二相者,是人為欲得般若波羅蜜二相。何以故?般若波羅蜜、不可思議性,無二無別。」

釋提桓因白佛言:「世尊!一切世間[26]人及諸天、阿修羅,應禮拜、供養般若波羅蜜!何以故?諸菩薩摩訶薩,般若波羅蜜中學,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世尊!我常在善法堂上坐,我若不在坐時,諸天子來供養我故,為我坐處作禮,遶竟還去。諸天子作是念:『釋提桓因在是處坐,為諸三十[27]三天說法故。』如是,世尊!在所處書[28]是般若波羅蜜經卷,受持、[29]讀、誦、為他演說;是處,十方世界中,諸天、龍、夜叉、揵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皆來禮拜般若波羅蜜,供養已去。何以故?是般若波羅蜜中生諸佛及[30]一切眾生樂具故,諸佛舍利亦是一切種智住處因緣。以是故,世尊!二分中,我取般若波羅蜜。

「復次,世尊!我若受持、讀、誦般若波羅蜜,[31]心深入法中,我是時不見怖畏相。何以故?世尊!是般若波羅蜜無相無貌、無言無說。世尊!無相無貌、無言無說,是般若波羅蜜,乃至是一切種智。世尊!般若波羅蜜若當有相、非無相者,諸佛不應知一[32]切法無相[33]無貌、無言無說,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弟子說諸法無相無貌、無言無說。世尊![1]用般若波羅蜜實是無相無貌、無言無說故,諸佛知一切諸法無相無貌、無言無說,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弟子[2]說諸法亦無相無貌、無言無說。[3]以是故,世尊!是般若波羅蜜,一切世間諸天、人、阿修羅應[4]供養、恭敬、尊重、讚歎,華香、[5]瓔珞乃至幡蓋。

「復次,世尊!若有人受持般若波羅蜜,親近、讀、誦、說、正憶念及書[6]寫、供養華香乃至幡蓋,是人不墮地獄、畜生、餓鬼道中,不墮聲聞、辟支佛地;乃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常見諸佛;從一佛[7]界至一佛[*]界,供養諸佛,恭敬、尊重、讚歎,華香乃至幡蓋。

「復次,世尊!滿三千大千世界佛舍利作一分,書般若波羅蜜經卷作一分,是二[8]分中,我[9]故取般若波羅蜜。何以故?世尊!是般若波羅蜜中生諸佛舍利;以是故,舍利得供養、恭敬、尊重、讚歎。是善男子、善女人供養、恭敬舍利故,受天上、人中福樂,常不墮三惡道;如所願,漸以三乘法入涅槃。是故,世尊!若有見現在佛、若見般若波羅蜜經卷,等無異。何以故?世尊!是般若波羅蜜與佛無二無別故。」

[10]【論】

問曰:

上以起七寶塔[11]校供養般若波羅蜜,義[12]已具足,今佛何以以舍利、經卷對校?

答曰:

先明七寶塔是舍利住處,今但明舍利以對經卷。舍利雖不及般若,而滿閻浮提;般若妙故,但明經卷。

復次,出家人多貪智慧,智慧是解脫因緣故;在家人多貪福德,[13]福德是樂因緣故。出家人多貪意識所知物,在家人多貪五識所知物。釋提桓因已證福樂果報最大,於在家人中最為尊勝;以是故,佛問釋提桓因。

釋提桓因言:「我於二分中,取般若波羅蜜經卷。」

此中自說因緣:「世尊!我不敢輕慢、不恭敬舍利,我知供養芥子許舍利,功德無量無邊,乃至得佛功德不盡,何況滿閻浮提!世尊!菩薩受身便有舍利,人所不貴;得成佛時,舍利以般若熏修故,人所恭敬、尊重、供養。是故二分中,我取勝者。」

問曰:

舍利弗知釋提桓因以世諦故言取般若波羅蜜,何以故難?

答曰:

釋提桓因在家中,為煩惱所縛、五欲所覆,而能說般若波羅蜜,是事希有!以是故,舍利弗質問,欲令釋提桓因更問佛深義,故難。

釋提桓因順舍利弗意,答[14]言:「如是!」

釋提桓因意:於一切法中無二相,不以舍利為小、不以般若波羅蜜為大。般若波羅蜜,無二、無分別相;為利益新發意菩薩故,[15]致以世諦如是[16]說:「般若波羅蜜,能令眾生心無二無分別;以是利益故,我取般若。」

是時,佛讚釋提桓因:「善哉!善哉!」以能分別諸法,亦能善說般若相故,所謂無二相,是故讚歎。

佛此中自說譬喻:「若人欲分別法性、實際等作二分,是人為欲分別般若波羅蜜作二分。」

帝釋自說般若,[17]又聞佛重說,其心清淨,深信歡喜,言一切世間所應禮敬。

帝釋此中自說因緣:「一切菩薩學是般若,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又此中以己身為喻,己身喻佛,般若經卷喻坐處。

有人言:己身喻般若,[18]坐處喻舍利。

「是故二分中,我取[19]般若。」

「復次,世尊!我若受持般若,讀、誦,是時乃至不見怖畏相,何況實怖畏!所以者何?一切諸法無相、無言無說故。般若波羅蜜,能令人得是無相法,故無[20]所畏。」

受持供養[*]般若者,不墮三惡趣及二乘道,世世不離諸佛,常供養十方諸佛。是故般若波羅蜜,一切世間所應供養。

復次,佛開[21]其初,以舍利滿閻浮提。帝釋既悟二事勝負,為一切眾生故,廣增至三千大千世界;此中自說因緣:「見般若波羅蜜,與見[22]佛無異。」[23]◎

◎[24]【經】

「復次,世尊!如佛住三事示現,說十二部經:修多羅、祇夜乃至優[25]婆提舍;復有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誦、說是般若波羅蜜,等無異。何以故?世尊!是[26]般若波羅蜜中,生三事示現及十二部經:修多羅乃至優波提舍[27]故。

「復次,世尊!十方諸佛住三事示現,說十二部經:脩多羅乃至優波提舍;復有人[28]受般若波羅蜜,為他人說,等無異。何以故?般若波羅蜜中生諸佛,亦生十二部經:修多羅乃至[29]優波提舍。

「復次,世尊!若有供養十方如恒河沙等世界中諸佛,恭敬、尊重、讚歎,華香乃至幡[30]蓋;復有人書般若波羅蜜經卷,恭敬、尊重、讚歎,華香乃至幡蓋,其福正等。何以故?十方諸佛皆從般若波羅蜜中生。

「復次,世尊!善男子、善女人聞是般若波羅蜜,受持、讀、誦、正憶念,亦為他人說,是人不墮地獄道、畜生、餓鬼道,亦不墮聲聞、辟支佛[31]地。何以故?當知是善男子、善女人正住阿鞞跋致地中故。是般若波羅蜜遠離一切苦惱、[32]衰病。

「復次,世尊!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書是般若波羅蜜經卷,受持、親近、供養、恭敬、尊重、讚歎,是人離諸恐怖。世尊!譬如[1]負債人親近國王,供給[2]左右,[3]債主反更供養、恭敬[4]是人,是人不復[5]畏怖。何以故?世尊!此人依近[6]國王,憑恃有力故。如是,世尊!諸佛舍利,[7]是般若波羅蜜[8]薰修故,得供養、恭敬。世尊!當知般若波羅蜜如王,舍利如[*]負債人;負債人依王故得供養,舍利亦依般若波羅蜜修薰故得供養。世尊!當知諸佛一切種智亦[9]從般若波羅蜜修薰故得成就。以是故,世尊!二[10]分中,我取般若波羅蜜。何以故?世尊!般若波羅蜜中生諸佛舍利、三十二相;般若波羅蜜中,亦生佛十力、四無[11]所畏、四無礙智、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世尊!般若波羅蜜中生五波羅蜜,[12]使得波羅蜜名字;般若波羅蜜中生[13]諸佛一切種智。

「復次,世尊!所在三千大千世界中,若有受持、供養、恭敬、尊重、讚歎般若波羅蜜,是處,若人、若非人不能得其便,是人漸漸得入涅槃。世尊!般若波羅蜜為大利益如是,於三千大千世界中能作佛事!世尊![14]所在處,有般若波羅蜜,則為有佛。世尊!譬如無價摩尼寶,在所住處,非人不得其便。若男子、[15]若女人有[16]熱病,以是[17]珠著身上,熱病即時除[18]差;若有風病、若有冷病、若有雜熱風冷病,以珠著身上,皆悉除愈。若闇中,是寶能令明。熱時能令涼,寒時能令溫;珠所住處,其地不寒、不熱,時節和適。其處亦無諸餘毒[19]螫;若[20]男子、[21]女人,為毒蛇所螫,以珠示之,毒即除滅。

「復次,世尊!若男子、女人眼痛、膚[22]曀、盲瞽,以珠示之,即時除愈。若有癩[23]瘡惡腫,以珠著其身上,病即除愈。

「復次,世尊!是摩尼寶所在水中,水隨作一色:若以青物[24]裹著水中,水色[25]即為青;若黃、赤、白、紅、縹物[*]裹著水中,水隨作黃、赤、白、紅、縹色。如是等種種色物[*]裹著[26]水中,水隨作種種色。世尊!若水濁,以珠[27]著中,水即為[28]清,是珠其德如是!」

爾時,阿難問釋提桓因言:「憍尸迦!是摩尼寶,為是天上寶?為是閻浮提寶?」

釋提桓因語阿[29]難:「是天上寶。閻浮提人亦有是寶,但功德相少不具足;天上寶清淨輕妙,不可以譬喻為比。

「復次,世尊!是摩尼寶,若著篋中,舉珠出,其功德[30]薰篋故,人皆愛敬。如是,世尊!在所[31]住處,有書般若波羅蜜經卷,是處則無眾惱之患,亦如[32]摩尼寶所著處,則無眾難。世尊!佛般[33]泥洹後,舍利得供養,皆般若波羅蜜力;禪波羅蜜乃至檀波羅蜜,內空乃至無法有法空,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一切智,法相、法住、法位、法性、實際、不可思議性,一切種智,是諸功德力。善男子、善女人作是念:『是佛舍利,一切智、一切種智、大慈大悲、斷一切結使及習、常捨行、不錯謬法等諸佛功德住處。』以是故,舍利得供養。世尊!舍利是諸功德寶波羅蜜[34]住處、不垢不[35]淨波羅蜜住處,不生不滅波羅蜜、不入不出波羅蜜、不增不損波羅蜜、不來不去不住波羅蜜,是佛舍利是諸法相波羅蜜住處;以是諸法相波羅蜜薰修故,舍利得供養。

「復次,世尊!置三千大千世界滿中舍利。如恒河沙等諸世界滿其中舍利作一分,有人書般若波羅蜜經卷作一分,二分之中,我取般若波羅[36]蜜。何以故?是般若波羅蜜中,生諸佛舍利;是般若波羅蜜[37]修薰故,舍利得供養。世尊!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供養舍利,恭敬、尊重、讚歎,其功德報不可得邊,受人中、天上福樂,所謂剎利大[38]姓、婆羅門大姓、居士大家、四天王天處乃至他化自在天中受福樂;亦以是福德因緣故,當得盡苦。[39]若[40]受是般若波羅蜜,讀、誦、說、正憶念,是人能具足禪波羅蜜乃至能具足檀波羅蜜,能具足四念處乃[41]至能具足十八不共法;過聲聞、辟支佛地,住菩薩[42]位;住菩薩位已,得菩薩神通,從一佛[*]界至一佛[*]界;是菩薩為眾生故受身,隨其所應,成就眾生:若作轉輪聖王、若作剎利大姓、若作婆羅門大姓,成就眾生。以是故,世尊!我不為輕慢、不恭敬故不取舍利,以善男子、善女人供養般若波羅蜜則為供養舍利故。

「復次,世尊!有人欲見十方無量阿僧祇諸世界中現在[43]諸佛法身、色身,是人應聞受持般若波羅蜜,讀、誦、正憶念、為他人廣說。如是善男子、善女人當見十方無量阿僧祇世界中諸佛法身、色身。是善男子、善女人行般若波羅蜜,亦應以法相修念佛三昧。復次,善男子、善女人欲見現在諸佛,應當[*]受是般若波羅蜜,乃至正憶念。」

[*]【論】

復次,「佛住三事示現,說十二部經」者。

問曰:

一切[44]說法人中,無與佛等者;佛說十二部經,則無不備具,云何善男子但受持讀誦般若,與佛等無異?

答曰:

此中佛欲稱歎般若為大故。於十二部經中,般若為最勝。所以者何?說是般若波羅蜜,多有發菩薩心;說十二部經,雜發三乘意故。不以菩薩功德比佛無量身,此說法身。菩薩但說般若,勸導大乘;佛雜說,勸導三乘,故等無異。

復次,三事示現及十二部經根本者,所謂「般若波羅蜜」是。

供養十方如恒河沙等諸佛,若復有供養般若經卷,亦等無異。

此中[1]佛說般若所以福[2]德勝因緣,所謂般若能破一切苦惱、衰病、怖畏等。如[*]負[3]債人依王,王喻般若,[*]負[*]債人喻舍利。舍利[4]是先世業因緣所成,因緣中應償諸對;以般若波羅蜜[5]薰修故,宿命因緣諸對及飢渴寒熱所不能得,而得諸天世人所見供養。如[*]負債人依王,反為[*]債主所敬。

先說無諸衰病及怖畏,以明內;今說摩尼寶,人、非人不得其便,以明外。是人供養般若波羅蜜故,若今世、[*]若後世,若身衰心病,盡皆能除;諸善願事,隨意能與。

得是般若波羅蜜大寶故,無諸怖畏、無所乏短;譬如無[6]價寶珠,所願皆得。

問曰:

摩尼寶珠,於頗梨、金、銀,車?、馬瑙、琉璃、珊瑚、琥[7]珀、金剛等中,是何等寶?

答曰:

有人言:此寶珠從龍王腦中出,人得此珠,毒不能害、入火不能燒,有如是等功德。

有人言:是帝釋所執金[8]剛,用與阿修羅[9]鬪時,碎落閻浮提。

有人言:諸過去久遠佛舍利,法既滅盡,舍利變成此珠,以益眾生。

有人言:眾生福德因緣故,自然有此珠。譬如罪因緣故,地獄中自然有治罪之器。

此寶[10]珠名如意,無有定色,清[11]徹輕妙,四天下物,皆悉照現。如意珠義,如先說。是寶常能出一切寶物,衣服、飲食,隨意所欲,盡能與之;亦能除諸衰惱病苦等。

是寶珠有二種:有天上如意寶,有人間如意寶。諸天福德厚故,珠德具足;[12]人福德薄故,珠德不具足。

是珠所著房舍、函篋之中,其處亦有威德。

「般若波羅蜜亦如是」者。

如如意寶珠能與在家人今世富樂,隨意所欲;般若波羅蜜能與出家求道人三乘解脫樂,隨意所願。

如意寶珠在所著處,非人不得其便;般若波羅蜜亦如是,行者心與相應,惡邪羅剎不能入其心中[13]沮壞道意、奪智慧命。復次,般若[14]波羅蜜所[15]在處,魔、若魔民、地神、夜叉、諸惡鬼等不能得便。

如[16]寶珠能除四百[17]四病,根本四[18]病:風、熱、[19]冷、雜;般若波羅蜜亦能除八萬四千病,根本四病:貪、瞋、癡、等分。婬欲病分二萬一千,瞋恚病分二萬一千,愚癡病分二萬一千,等分病分二萬一千。以不淨觀除貪欲,以慈悲[20]心除瞋恚,以觀因緣除愚癡,[21]總上三藥或不淨、或慈悲、或觀因緣除等分病。

如寶珠能除黑闇;般若亦如是,能除三界黑闇。

如寶珠能除熱;般若亦如是,能除婬欲、瞋恚熱。

如寶珠能除冷;般若亦如是,能除無明、不信、不恭敬、懈怠等[*]冷心。

日月皆諸寶所成,日能作熱,月能作[*]冷,雖俱利益眾生,以不能兼故,不名為如意。

寶珠所在處,毒蛇等諸惡蟲所不能害;般若亦如是,貪欲等毒所不能病。

若有人毒蛇所螫,持寶珠示之,即時除愈;有人為貪欲等毒蛇所螫,得般若波羅蜜,[22]貪[23]恚毒即[24]除,如難陀、[25]鴦群梨摩羅等。

有人眼痛盲瞽,以寶珠示之,即時除愈;般若波羅蜜亦如是,有人以無明、疑悔、顛倒邪見等破慧[26]眼,得般若即時明了。

如人癩[*]瘡癰腫,以[27]寶珠示之,即時除愈;般若亦如是,五[28]逆癩罪等,得般若即時消滅。

如以種種色裹寶珠,著水中隨作一色;般若亦如是,行者得般若力故,心則柔[29]軟,無所著,隨信[30]手五根等,亦隨順四禪、四無量心、背捨、勝[31]處及一切入。復次,[32]於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辟支佛地,隨順遍學,無所[33]違逆。第六縹色者,是虛空色。行者得般若觀諸法空,心亦隨順不著。如是等種種者,入一切諸法,皆隨順無礙。

如水渾濁,雜色不淨,以珠著中,皆清淨一色;般若亦如是,人有種種煩惱、邪見、戲論,[34]擾心渾濁,得般若則清淨一色。

如如意珠有無量功德,般若功德亦如是。

今當別相說般若功德:是如意珠,但能除惡鬼,不能壞魔天;般若則能除二事。珠能治身病;般若能治身、心病。珠能治人、[35]神所治病;般若能治一切天、龍、鬼神所不能治病。珠能治世世曾所治病;般若能治無始世界來未曾所治病。如是等[36]種種[37]差別。

珠能照所住處夜闇;般若能照一切煩惱相應無明黑闇,及不共無[38]明一切法中不了癡黑闇。

珠但能破所住處熱,不能破餘處熱;般若力,乃至無量世界劫盡大火,一吹能滅,何況一處熱!

珠但能除形[39]質火、日之熱;般若能除三毒心熱。

珠能除風雨、寒雪;般若能除十方無量世界眾生不信、不恭敬、懈怠心等寒。

珠能却外毒螫,不能除四大毒蛇;般若能畢竟除此[1]二種毒。

珠不能治邪見毒;般若能除。

珠能治肉眼;般若能治慧眼。

珠能治近見眼;般若能治遠見眼。

珠能治肉眼,肉眼不作珠;般若能治慧眼,慧眼即作般若。

珠能治肉眼,後病復發;般若[2]治慧眼,畢竟清淨。

珠能治癩[*]瘡惡腫;般若能治身癩、心[3]癩。

問曰:

四種病中,攝一切病,何以[4]故別說「眼痛」、「癩病」等?

答曰:

眼是身中第一,所用最貴,是故別說。諸病中癩病最重,宿命罪因緣故難治,是故更說。

珠能令水隨所裹色;般若能隨順心數善法。

珠不能轉人心;般若能轉一切眾生心性所樂所欲。

珠能令所著處濁水清,非一切水;般若力能令六覺[5]濁心即時清淨;又於諸龍王、鬼神王、人王等貪恚濁心,能令清淨。

[A1]珠能使所著凾篋、房舍有威德;般若力能度十方無量世界阿僧祇眾生,令有威德。

珠功德[6]力入函篋,[7]凾篋不能與人隨意功德;舍利得般若[*]薰修故,有人供養,必還得般若而得成佛。

是[8]凾篋,凡夫[9]之人所貴;舍利,凡夫、聖人所貴。

[*]凾篋,世間[10]受樂人所貴;舍利,出世間、世間[*]受樂人所貴。

般若是如意寶珠,凾篋是舍利;舍利中雖無[11]般若,般[12]若所[*]薰故得供養。

復次,[13]諸聖法中,般若第一,無可譬喻;以世間人貴是寶珠故,以[14]珠為喻。

人見如意寶[*]珠,所願皆得;若見[*]珠所住處,亦得少願。行者亦如是,得是般若波羅蜜義,即入佛道;若見般若所住舍利供養故,得今世、後世無量福[15]樂,[16]久必得道。

如是總相、別相,應當知。

問曰:

般若[17]若有如是功德者,何以故說「舍利是五波羅蜜乃至一切種智所住處故得供養」?

答曰:

先已說:一切諸法,般若波羅蜜為首、[18]為明[19]導;譬如王來必有將從,但舉其[20]主名,[21]餘者已盡得。

讚般若波羅蜜,是義先已說。

[*]【經】

「復次,世尊!有二種法相:有為諸法相,無為諸法相。云何[22]名有為諸法相?所謂內空中智慧,乃至無法有法空中智慧,四念處中智慧,乃至八聖道分中智慧,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十八不共法中智慧,善法中不善法中、有漏法中無漏法中、世間法中出世間法中智慧,是名有為諸法法相。云何名無為諸法法相?若法無生[23]無滅、無住無異、無垢無淨、無增無減諸法自性。云何名諸法自性?諸法無所有性,是諸法自性,是名無為諸法相。」

爾時,佛告釋提桓因:「如是!如是!憍尸迦!過去諸佛因是般若波羅蜜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過去諸佛弟子,亦因般若波羅蜜得須陀洹道乃至阿羅漢、辟支佛道;未來、現在世十方無量阿僧祇諸佛[24]因是般若波羅蜜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未來、現在諸佛弟子亦[25]因般若波羅蜜得須陀[26]洹道乃至辟支佛道。何以故?般若波羅蜜中廣說三乘義,以無相法故,無生無滅法故,無垢無淨法故,無作無起、不入不出、不增不損、不取不捨法故。以[27]俗法故,非以第一義。何以故?是般若波羅蜜,非此非彼、非高非下、非等非不等、非相非[28]無相、非世間非出世間、非有漏非無漏、非有為非無為、非善非不善、非過去非未來非[29]現在。何以故?憍尸迦!般若波羅蜜,不取聲聞、辟支佛法,亦不捨凡[30]夫法。」

釋提桓因白佛言:「世尊!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知一切眾生心,[31]亦不得眾生,乃至知者、見者亦不得。是菩薩不得色,不得受、想、行、識,不得眼乃至意,不得色乃至法,不得眼觸因緣生受乃至意觸因緣生受,不得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不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得諸佛法,不得佛。何以故?般若波羅蜜,不為得法故出。何以故?般若波羅蜜,性無[32]所有、不可得,所用法不可得,處亦不可得!」

佛告釋提桓因:「如是!如是!憍尸迦!如[33]汝所說!菩薩摩訶薩長夜行般若波羅蜜,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可得,何況菩薩及菩薩法!」

爾時,釋提桓因白佛言:「世尊!菩薩摩訶薩但行般若波羅蜜,不行餘波羅蜜耶?」

佛告釋提桓因言:「憍尸迦!菩薩盡行六波羅蜜法,以無所得故。行檀波羅蜜,不得施者,不得受者,不得財物;行尸羅波羅蜜,不得戒,不得持戒人,不得破戒人;乃至行般若波羅蜜,不得智慧,不得智慧人,不得無智慧人。

「憍尸迦!菩薩摩訶薩行布施時,般若波羅蜜為作明導,能具足檀波羅蜜;菩薩摩訶薩行持戒時,般若波羅蜜為作明導,能具足尸羅波羅蜜;菩薩摩訶薩行忍辱時,般若波羅蜜為作明導,能具足羼提波羅蜜;菩薩摩訶薩行精進時,般若波羅蜜為作明導,能具足毘梨耶波羅蜜;菩薩摩訶薩行[1]禪時,般若波羅蜜為作明導,能具足禪波羅蜜;菩薩摩訶薩觀諸法時,般若波羅蜜為作明導,能具足般若波羅蜜。一切法以無所得故,所謂色乃至一切種智。憍尸迦!譬如閻浮提諸樹,種種葉、種種華、種種果、種種色,其蔭無差別;諸波羅蜜入般若波羅蜜中,至薩婆[2]若,無差別亦如是,以無所得故。」

釋提桓因白佛言:「世尊!般若波羅蜜,大功德成就!世尊!般若波羅蜜,一切功德成就!世尊![3]般若波羅蜜,無量功德成就!無邊[4]功德成就!無等功德成就!世尊!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書是般若波羅蜜經卷,恭敬、供養、尊重、讚歎,華香乃至幡蓋,如般若波羅蜜所說正憶念;復有善男子、善女人書般若波羅蜜經卷與他人,其福何所為多?」

佛告釋提桓因:「憍尸迦!我[5]還問汝,隨汝意報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供養諸佛舍利,恭敬、尊重、讚歎,華香乃至幡蓋;若復有人分舍利如芥子許與他人,令供養、恭敬、尊重、讚歎,華香乃至幡蓋,其福何所為多?」

釋提桓因白佛言:「世尊!如我從佛聞法中義,[6]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自供養舍利,乃至[7]幡蓋;若復有人分舍利如芥子許與他人令供養,其福[8]甚多!世尊!佛見是福,利眾生故,[9]入金[A2]剛三昧中,[10]碎金[A3]剛身作末舍利。何以故?有人佛滅度後,供養佛舍利,乃至如芥子許,其福報無邊,乃至苦盡[11]故。」

佛告釋提桓因:「如是!如是!憍尸迦![12]若善男子、善女人書般若波羅蜜經卷,供養、恭敬,華香乃至幡蓋;若復有人書般若波羅蜜經卷,與他人令學,是善男子、善女人其福甚多!

「復次,憍尸迦!善男子、善女人如般若波羅蜜中義為他人[13]說,開示、分別,令易解,是善男子、善女人勝於前善男子、善女人功德。所從聞般若波羅[14]蜜,當視其人如佛,亦如高勝梵行人。何以故?當知般若波羅蜜即是佛;般若波羅[*]蜜不異佛,佛不異般若波羅[*]蜜。過去、未來、現在諸佛皆從般若波羅蜜中學,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及高勝梵行人,高勝梵行人者,所謂阿鞞跋致菩薩摩訶薩,亦學[15]是般若波羅蜜,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聲聞人[16]亦學是般若波羅蜜,得阿羅漢道;求辟支佛道人[*]亦學是般若波羅蜜,得辟支佛道;菩薩[17]亦學是般若波羅蜜,得入菩薩位。以是故,憍尸迦!善男子、善女人欲供養現在[18]諸佛,恭敬、尊重、讚歎,華香乃至幡蓋,當供養般若波羅蜜!

「我見是利益,[19]初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作如是念:『誰有可供養、恭敬、尊重、讚歎、依止住者?』憍尸迦!我,一切世間中,若天、若魔、若梵、若沙門、婆羅門中,不見與我等[20]者,何況有勝者![21]我自[22]思念:『我所得法,自致[23]作佛;我供養是法,恭敬、尊重、讚歎,當依止住,[24]依是法。何等是法?所謂般若波羅蜜。』憍尸迦!我自供養是般若波羅[25]蜜,恭敬、尊重、讚歎已,依止住;何況善男子、善女人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不供養般若波羅蜜,恭敬、尊重、讚歎,[26]華香、瓔珞乃至幡蓋?何以故?般若波羅蜜中生諸菩薩摩訶薩,[27]諸菩薩摩訶薩中生諸佛。以是故,憍尸迦!善男子、善女人若求佛道、若求辟支佛道、若求聲聞道,皆應供養般若波羅蜜,恭敬、尊重、讚歎,華香乃至幡蓋。」

[*]【論】

問曰:

何因緣[28]故說是有為法、無為法相?

答曰:

帝釋讚歎般若波羅蜜攝一切法,此中欲說因緣。

有為法相,所謂十八空,三十七品乃至十八不共法;略說善、不善等,乃至世間、出世間,是[29]名有為法相。何以故?是作相,先[30]無今有、已有還無故。

與上相違,即是無為法相。

是二[31]法,皆般若[32]波羅蜜中攝。

有為善法是行處,無為法是依[33]止處;餘無記、不善法,[34]以捨離故不說。此是[35]新發[36]意菩薩所學。

[*]若得般若波羅蜜方便力,應無生忍,則不[37]愛行法、不憎捨法,不離有為法而有無為法,是故不依止涅槃。

是以經中說:「般若波羅蜜中,廣說三乘,用無相法故,無生無滅等。以世諦故作是說,非第一義諦。」

菩薩行是諸法實相,雖能觀一切眾生心,亦不得眾生;雖能行一切法,亦不得一切法。何以故?以得[38]無所得般若波羅蜜故。

佛可其所歎:「菩薩常習是行,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可得,何況餘法!」

帝釋意念:「若般若是究竟法者,行人但行般若波羅蜜,何用餘法?」

佛答:「菩薩行六波羅蜜,以般若波羅蜜用無所得法和合故,此即是行般若波羅蜜。」若但行般若,不行五法,則功德不具足,不美不妙。

譬如愚人不識飲食種具,聞[39]鹽是眾味主,便純[40]食[*]鹽,失味致患。行者亦如是,欲除著心故,但行般若,反墮邪見,不能[1]增進善法;若與五波羅蜜和合,則功德具足,義味調適。雖眾行和合,般若為主。

若布施等諸法離般若波羅蜜,則有種種差別;至般若波羅蜜中,皆一[2]相無有差別。譬如閻浮提阿那婆達多池,四大河流,一大河有五百小川歸之,俱入大海,則失其本名,[3]合為一味,無有別異。又如樹木,枝葉華果,眾色別異,蔭則無別。

問曰:

蔭亦有差別,樹大則蔭大,枝葉華果大小種種異形,云何無[4]差別?

答曰:

蔽光故影現,無光之處即名為蔭,蔭不以大小異形為義。

問曰:

行般若波羅蜜,受誦乃至正憶念,此事為難;書持般若經卷與他人為易,功德尚不應等,云何言勝?

答曰:

[5]獨行[6]讀、誦、正憶念雖難,或以我心,故功德小。以經卷與他者,有大悲心,作佛道因緣,無吾我故,功德為大。如佛問帝釋:「若人自供養舍利,復有人以舍利與他令供養,其福何所為多?」答曰:「與他人令供養得福多。」以無吾我、慈[7]悲心與故。

佛雖不用福德,見有如是大利益眾生故,是以入金[A4]剛三昧,自[8]碎其身。

問曰:

若福德在[9]心,佛何用碎身如芥子,令人供養?

答曰:

信[10]淨心從二因緣生:一者、內正憶念,二者、外有良福田。譬如有好穀子,田又良美,所收必多。是故心雖好,必因舍利,然後得大果報。

佛既可其言,復更自說:「有人書寫經卷與人,復有人於大眾中廣解其義,其福勝前。視是人如佛,若次佛。」

如佛、若次佛義,如先說。

佛以二種因緣,證般若波羅蜜為勝:一者、三世聖人從中學,成聖道;二者、我以此法故得成無上聖,我今還師仰此法。法者,諸法[11]實相,所謂般若波羅蜜。

「憍尸迦!我更無所求,而猶推尊般若供養,何況善男子不以種種供具供養般若波羅蜜!」

此中說因緣:「般若是菩薩根本因緣,菩薩是諸佛根本因緣,諸佛是一切世間大利益安樂因緣。是故聲聞、辟支佛人欲[12]疾安隱入三解脫[13]門者,猶尚供養般若波羅蜜,何況菩薩!」

供養具者,所謂以一心聽受乃至正憶念,及以華香乃至幡蓋。

大智度論卷第五十九
↑回到頂端↑
#2230357 - 2024-02-21 14:16:10 大智度論卷第六十 [Re: yichinyichin]
yichinyichin 離線
飛龍在天
註冊: 2023-12-15
文章數: 485
大智度論釋挍量法施品第三十八(卷六十)

聖者龍樹造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經】

佛告釋提桓因言:「憍尸迦!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教一閻浮提人行十善道。於汝意云何?以是因緣故,得福多不?」

答言:「甚多!世尊!」

佛言:「不如[23]是善男子、善女人書持般若波羅蜜經卷與他[24]人,令讀、誦、說,得福多。何以故?是般若波羅蜜中廣說諸無漏法,善男子、善女人從是中學,已學、今學、當學,入正[25]法位中,已入、今入、當入,得須陀洹果,已得、今得、當得;乃至阿羅漢果,求辟支佛道亦如是。諸菩薩摩訶薩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入正法位中,已入、今入、當入,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得、今得、當得。憍尸迦!何等是無漏法?所謂四念處,乃至八聖道分、四聖諦,內空乃至無法有法空,佛十力乃至十八不共法。善男子、善女人學是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得、今得、當得。

「憍尸迦!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教一人令得須陀洹果;是人得福德,勝教一閻浮提人行十善道。何以故?憍尸迦!教一閻浮提人行十善道,不離地獄、畜生、餓鬼苦。憍尸迦!教一人得須陀洹果,離三惡道故。乃至阿羅漢[26]果、辟支佛道亦如是。憍尸迦!若善男子、善女人教一閻浮提人令得須陀洹果、斯陀含[27]果、阿那含、阿羅漢、辟支佛道,不如善男子、善女人教一人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福多!何以故?憍尸迦!以菩薩因緣故,生須陀洹[28]果乃至阿羅漢、辟支佛;以菩薩因緣故,生諸佛。以是因緣故,憍尸迦!當知善男子、善女人書般若波羅蜜經卷與他人,令書、持、讀、誦、說,得福多!何以故?是般若波羅蜜中廣說諸善法。是善法中[29]學,便出生剎利大姓、婆羅門大姓、居士大家,四天王天乃至非有想非無想天,便有四念處乃至一切種智,便有諸須陀洹乃至阿羅漢、辟支佛,便有諸佛。

「憍尸迦!置一閻浮提人。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教四天下世界中眾生令行十善道,於汝意云何?是人以是因緣[30]故,得福多不?」

答言:「甚多!世尊!」

佛[31]言:「不如[32]是善男子、善女人書般若波羅蜜經卷與他人,令書、持、讀、誦、說,得福多!餘如上說。憍尸迦!置四天下世界中眾生。若教小千世界中眾生令行十善道亦如是。憍尸迦!置小千世界中眾生。若教二千中世界中眾生令行十善道;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書般若波羅蜜經卷與他人,[1]令書、[2]持、讀、誦,是人[3]得福多!餘如上說。憍尸迦!置二千中世界中眾生。若教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眾生令行十善道;復有人書般若波羅蜜經卷與他人,令書、持、讀、誦,是人福德多!憍尸迦!置三千大千世界中眾生。若教如恒河沙等世界中所有眾生令行十善道;若復有人書般若波羅蜜經卷與他人,令書、持、讀、誦,其福[4]德多!餘如上說。

「復次,憍尸迦!有人教一閻浮提眾生,令立四禪、四無量心、四無色定、五神通。於汝意云何?是善男子、善女人福德多不?」

釋提桓因言:「甚多!世尊!」

佛言:「不如是善男子、善女人書般若波羅蜜經卷與他人,令書、持、讀、誦、[5]說,得福多!何以故?是般若波羅蜜中廣說諸善法。餘如上說。憍尸迦!置閻浮[6]提眾生,復置四天下世界中眾生、小千世界中眾生、二千中世界中眾生、三千大千世界中眾生。憍尸迦!若有人教十方如恒河沙等世界中眾生,令立四禪、四無量心、四無色定、五神通,於汝意云何?是人福德多不?」

答言:「甚多!世尊!」

佛言:「不如[*]是善男子、善女人書般若波羅蜜經卷與他人,令書、持、讀、誦、[*]說,得福多!何以故?是般若波羅蜜中廣說諸善法。餘如上說。

「復次,憍尸迦!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受是般若波羅蜜,[7]書、持、讀、誦、說、正憶念,是人福德,勝教閻浮提人行十善道,立四禪、四無量心、四無色定、五神通。正憶念者,受、持、親近般若波羅蜜,乃至正憶念,不以二法、不以不二法;受、持、親近禪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羼提波羅蜜、[8]尸波羅蜜、檀波羅蜜,乃至正憶念,不以二法、不以不二法;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正憶念內空乃至一切種智,不以二法、不以不二法。

「復次,憍尸迦!若[9]有善男子、善女人為他人種種因緣演說般若波羅蜜義,開示、分別,令易解。憍尸迦!何等是般若波羅蜜義?憍尸迦!般若波羅蜜義者,不應以二相觀、不應以不二相觀,非有相、非無相,不入不出,不增不損,不垢不淨,不生不滅,不取不捨,不住非不住,非實非虛,非合非散,非著非不著,非因非不因,非法非不法,非如非不如,非實際非不實際。憍尸迦!若善男子、善女人能以是般若波羅蜜義為他人種種因緣演說、開示、分別,令易解,是善男子、善女人所得福德甚多,勝自受持般若波羅蜜,親近、讀、誦、說、正憶念。

「復次,憍尸迦!善男子、善女人自受持般若波羅蜜,親近、讀、誦、說、正憶[10]念;亦為他人種種因緣演說般若波羅蜜義,開示、分別,令易解,是善男子、善女人所得功德甚多!」

釋提桓因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應如是演說般若波羅蜜義,開示、分別,令易解!」

佛[11]告釋提桓因:「如是!憍尸迦!是善男子、善女人應如是演說般若波羅蜜義,開示、分別,令易解。憍尸迦!善男子、善女人如是演說般若波羅蜜義,開示、分別,令易解,得無量無邊阿僧祇福德。若[12]有善男子、善女人供養十方無量阿僧祇諸佛,盡其壽命,隨其所須,恭敬、尊重、讚歎,華香乃至幡蓋供養;若復有善男子、善女人種種因緣為他人廣說般若波羅蜜義,開示、分別,令易解,是善男子、善女人功德甚多!何以故?諸過去、未來、現在[13]諸佛,皆於是般若波羅蜜中學,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得、今得、當得。

「復次,憍尸迦!若善男子、善女人於無量無邊阿僧祇劫行檀波羅蜜,不如是善男子、善女人以般若波羅蜜為他人演說其義,開示、分別,令易解,其福甚多,以無所得故。云何名有所得?憍尸迦!若菩薩摩訶薩用有所得故布施,布施時作是念:『我與,彼受,所施者物。』是名得檀,不得波羅蜜;『我持戒,此是戒。』是名得戒,不得波羅蜜;『我忍辱,為是人忍辱。』是名得忍辱,不得波羅蜜;『我精進,為是事懃精進。』是名得精進,不得波羅蜜;『我修禪,所修是禪。』是名得禪,不得波羅蜜;『我修慧,所修是慧。』是名得慧,不得波羅蜜。憍尸迦!是善男子、善女人如是行者,不得具足檀波羅蜜、尸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

釋提桓因白佛言:「世尊!菩薩摩訶薩云何修具足檀波羅蜜、尸[14]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

佛告釋提桓因:「菩薩摩訶薩布施時,不得與者、不得受者、不得所施物,是人[15]得具足檀波羅蜜;乃至修般若波羅蜜時,不得智、不得所修[16]智,是人得具足般若波羅蜜。憍尸迦!是為菩薩摩訶薩具足檀波羅蜜乃至般若波羅蜜。善男子、善女人如是行般若波羅蜜,當為他人演說其義,開示、分別,令易解;禪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羼提波羅蜜、尸羅波羅蜜、檀波羅蜜,演說其義,開示、分別,令易解。何以故?憍尸迦!未來世當有善男子、善女人欲說般若波羅蜜,而說相似般若波羅蜜;有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聞是相似般若波羅蜜,失正道。善男子、善女人應為是人具足演說般若波羅蜜義,開示、分別,令易解。」

釋提桓因白佛言:「世尊!何等是相似般若波羅蜜?」

佛言:「有善男子、善女人說有所得般若波羅蜜,是為相似般若波羅蜜。」

釋提桓因白佛言:「世尊!云何善男子、善女人說有所得般若波羅蜜,是為相似般若波羅蜜?」

佛言:「善男子、善女人說有所得般若波羅蜜是相似般若波羅[1]蜜者,說色無常,作是言:『能如是行,是[2]行般若波羅蜜。』行者求色無常,是為行相似般若波羅蜜。說受、想、行、識無常,作是言:『能如是行,是行般若波羅蜜。』行者求受、想、行、識無常,是為行相似般若波羅蜜。[3]說眼無常乃至說意無常;說色無常乃至說法無常;說眼界無常,色界、眼識界無常,乃至說意[4]界、法界、意識界無常。說地種無常乃至說識種無常;說眼識[5]界無常乃至說意識[*]界無常;說眼觸無常乃至說意觸無常;說眼觸因緣生受無常乃至說意觸因緣生受無常;廣說如五眾。說色苦乃至說意觸因緣生受苦;說色無我乃至說意觸因緣生受無我,皆[6]如五眾說。行者行檀波羅蜜時,為說色無常、苦、無我;乃至意觸因緣生受,說無常、苦、無我。尸羅波羅蜜乃至般若波羅蜜亦如是。行四禪、四無量心、四無色定,為說無常、[7]苦、無我;行四念處,[8]為說無常、苦、無我。乃至行薩婆若時,為說無常、苦、無我。作如是教:『能如是行者,是為行般若波羅蜜。』憍尸迦!是名相似般若波羅蜜。

「復次,憍尸迦!若善男子、善女人當來世說相似般若波羅蜜,作是言:『汝善男子!修行般若波羅蜜,汝修行般若波羅蜜時,當得初地乃至當得十地。』禪波羅蜜,乃至檀波羅蜜,亦如是。行者以相似有所得,以總[9]相修是般若波羅蜜。憍尸迦!是名相似般若波羅蜜。

「復次,憍尸迦!善男子、善女人欲說般若波羅蜜,作是言:『汝善男子修行般若波羅蜜已,當過聲聞、辟支佛地。』是名相似般若波羅蜜。

「復次,善男子、善女人為求佛道者如是說:『汝善男子、善女人修行般若波羅蜜已,入菩薩位,得無生法忍;得無生[10]法忍已,[11]便住菩薩神通,從一佛[12]界至一佛[*]界,供養諸佛,恭敬、尊重、讚歎。』如是說者,是名相似般若波羅蜜。

「復次,憍尸迦!善男子、善女人為求佛道者如是說:『汝善男子、善女人[13]學是般若波羅蜜,受、持、讀、誦、說、正[14]憶念,當得無量無邊阿僧祇功德。』如是說者,是名相似般若波羅蜜。

「復次,善男子、善女人為求佛道者說:『如過去、未來、現在諸[15]佛功德善本,從初發心至成得佛,都合集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16]如是說者,[17]是名相似般若波羅[18]蜜。」

釋提桓因白佛言:「世尊!云何善男子、善女人為求佛道者不說相似般若波羅蜜?」

佛言:「若善男子、善女人為求佛道者說般若波羅蜜:『善男子、[19]善女人!汝修行般若波羅蜜,莫觀色無常。何以故?色,[20]色性空。是色性非法,若非法即名為般若波羅蜜。般若波羅蜜中色非常非無常。何以故?是中色尚不可得,何況常、無常!』憍尸迦!善男子、善女人如是說者,是名不說相似般若波羅蜜。受、想、行、識亦如是。

「復次,憍尸迦!善男子、善女人,為求佛道者說:『汝善男子、[*]善女人修行般若波羅蜜,於諸法莫有所過、莫有所住。何以故?般若波羅蜜中無有法可過、可住。所以者何?一切法自性空,自性空是非法,若非法即[21]是為般若波羅蜜。般若波羅蜜中,無有法可入可出、可生可滅。』憍尸迦!是善男子、善女人如是說,是名不說相似般若波羅蜜。廣說如上,與相似相違,是名不說相似般若波羅蜜。

「如是,憍尸迦!善男子、善女人,應如是演說般若波羅蜜義。若如是說般若波羅蜜義,所得功德,勝於前者。」

[*]【論】

[22a]者言:

佛[22b]更欲以異門明般若波羅蜜勝故,問帝釋言:「若有人教一閻浮提人行十善道,其福多不?」如[23]經中廣說。

此中說所以勝因緣,所謂般若波羅蜜,廣說諸無漏法,成三乘道,入涅槃,不復還;十善道但善有漏法,受世間無常福[24]樂,還復[25]墮苦,是故不如。

復次,先是世間法,後是出世間法;先是能生生死法,後是能滅生死法;先是無常樂因緣,後是常樂因緣;先是凡夫、聖人共法,後但是為聖人法。如是等差別。無漏法者,三十七品、十八不共法,乃至無量諸佛法。

欲令是事了了易解故,更說因緣,所謂「教一人令得須陀洹果,得大福德,勝於教閻浮提人行十善道——雖行十善,未[1]免三惡道故。乃至得阿羅漢、辟支佛道亦如是。」

佛更說譬喻:「若有人教一閻浮提人令得聲聞、辟支佛道,不如有人教一人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人得福多。何以故?須陀洹至辟支佛皆從菩薩生故。」

是般若波羅蜜中,種種說佛道因緣,是故書般若[2]波羅蜜經卷與人,勝以十善教四天下乃至如恒河沙[3]等世界。

復次,教閻浮提人乃至恒河沙等世界人令行四禪等乃至五神通亦如是。

但四禪等是離欲人,與十善差別。

復次,若有人教一閻浮提人乃至如恒河沙世界,令行十善道、四禪、四無量心、四無色定、五神通,不如是人受持般若波羅蜜,讀、誦、說、正憶念,得福多。得福多者,上以般若經卷與他人,[4]今自行般若為異。

先十善道,乃至五[5]神通別說,今合說。

問曰:

何以不解「受、持、讀、誦、說」,但解「正憶念」?

答曰:

受、持、讀、誦、說,福德多;以正憶念[6]能具二事,所謂福德、智慧,是故別說。如人採藥草,乃至合和而未服之,於病無損,服乃除病;正憶[7]念如服藥病愈,是故但解正憶念。

正憶念相,所謂非二非不二行般若波羅蜜。二不二義,如先說。

初以書經卷,勝舍利;中以經卷與人,勝教人[*]行十善乃至五[8]通;[*]今受、持、讀、誦、說,於受、持邊,正憶念最勝。[9]今[10]如諸佛憐愍眾生故為解其義令易解,勝自行正憶念。

是時,佛欲廣分別福德故,說言:「若有人盡形壽供養十方佛,不如為他解說般若義。」此中說勝因緣:「三世諸佛皆學是般若成無上道。」

復次,「若菩薩於無量劫行六波羅蜜,以有所得故,不如為人解說般若波羅蜜。」有所得者,所謂以我心於諸法中取相故。

佛更欲說般若正義,故答帝釋:「菩薩以無所得行六波羅蜜,則得具足。」[11]具足即是般若波羅蜜正義。

有人未來世說相似般若者,會中人聞說[12]正憶念,[13]作是思惟:「何者是邪憶念?」是[14]故說相似般若波羅蜜相。如人知是道非道故,能捨非道、行正道。

復次,憐愍未來世眾生不見佛及諸大菩薩,但見經書;邪憶念故,[15]隨著音聲,說相似般若波羅蜜。相似者,名字語言同,而心義異。如以著心、取相說五眾等無常乃至無生無滅,是相似[16]般若。若以不著心、不取相說五眾無常,但為破常顛倒故,不著無常,是真實般若。

[17]如是說法人,教捨相似般若波羅蜜,修習真般若[*]波羅蜜,是名說般若波羅蜜正義,勝前功德。[18]◎

◎[19]【經】

「復次,憍尸迦!閻浮提中所有眾生,皆教令得須陀洹。於汝意云何?是人得福多不?」

答言:「甚多!世尊!」

佛言:「不如是善男子、善女人以般若波羅蜜為他人種種因緣[20]演說其義,開示、分別,令易解;如是言:『善男子!汝來!受是般若波羅蜜,勤[21]讀、誦、說、正憶念,如般若波羅蜜中所說行。』何以故?是般若波羅蜜中,出生諸須陀洹。憍尸迦![22]置閻浮提中眾生,復置四天下眾生,小千世界、二千中世界、三千大千世界[23]中眾生。若有人教十方如恒河沙等世界中眾生,盡教令得須陀洹。於汝意云何?是人得福多不?」

答言:「甚多!世尊!」

佛言:「不如是善男子、善女人以般若波羅蜜為他人種種因緣演說其義,開示、分別,令易解;如是言:『善男子!汝來!受是般若波羅蜜,勤讀、誦、[24]說、正憶念,如般若波羅蜜中所說行。』何以故?般若波羅蜜中出生諸須陀洹。

「復次,憍尸迦!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教閻浮提中人,令得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於汝意云何?是人得福多不?」

答言:「甚多!世尊!」

佛言:「不如是善男子、善女人以般若波羅蜜為他人種種因緣演說其義,開示、分別,令易解;如是言:『汝來!善男子!受是般若波羅蜜,勤[*]讀、誦、說、正憶念,如般若波羅蜜中所說行。』何以故?般若波羅蜜中出生諸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故。乃至[25]教十方如恒河沙等世界中眾生亦如是。

「復次,憍尸迦!若善男子、善女人教[26]一閻浮提中眾生令得辟支佛道。於汝意云何?是人得福多不?」

答言:「甚多![27]世尊!」

佛言:「不如善男子、善女人以般若波羅蜜為[28]他人種種因緣演說其義,開示、分別,令易解;如[A1]是言:『汝來!善男子!受是般若波羅蜜,勤[*]讀、誦、說、正憶念,如般若波羅蜜中所說[*]行。』何以故?般若波羅蜜中出生諸辟支佛道故。四天下乃至十方如恒河沙等世界[29]中眾生亦如是。

「復次,憍尸迦!善男子、善女人教一閻浮提中眾生令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於汝意云何?是人得福多不?」

答言:「甚多!世尊!」

佛言:「不如[*]是善男子、善女人以般若波羅蜜為他人種種因緣演說其義,開示、分別,令易解;如是言:『汝當隨般若波羅蜜中學,當得一切智法;汝若得一切智法,汝便得修行般若波羅蜜,增益、具足;若得修行般若波羅蜜,增益、具足,汝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憍尸迦!般若波羅蜜中生諸初發意菩薩摩訶薩故。乃至十方如恒河沙等世界亦如是。

「復次,憍尸迦!善男子、善女人教一閻浮提中眾生令住阿鞞跋致地。於汝意云何?是人[1]得福多不?」

答言:「甚多!世尊!」

佛言:「不如[2]是善男子、善女人以般若波羅蜜為他人種種因緣演說其義,開示、分別,令易解;如是言:『汝來!善男子!受是般若波羅蜜,乃至如般若波羅蜜中所說行,汝便得一切智法;得一切智法已,乃至便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般若波羅蜜中,生諸菩薩摩訶薩阿鞞跋致[3]地故。乃至十方如恒河沙等世界亦如是。

「復次,憍尸迦!一閻浮提中眾生發意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為是人演說般若波羅蜜,及其義解、開示、分別;如是言:『汝來!善男[4]子!受是般若波羅蜜,乃至如般若波羅蜜中所說行;學已,汝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復有人為一阿鞞跋致菩薩演說般若波羅蜜,及其義解、開示、分別;[5]如是言:『善男子!汝來!受是般若波羅蜜,乃至如般若波羅蜜中所說行;學已,汝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善男子所得功德甚多。乃至十方如恒河沙等世界中亦如是。

「復次,憍尸迦!若有[6]一閻浮提中眾生皆得阿鞞跋致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復有善男子、善女人以般若波羅蜜為是人演說其義。於是中有一菩薩[7]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為是菩薩[8]演說般若波羅蜜,及其義解,是人功德最多。乃至十方如恒河沙等世界亦如是。」

釋提桓因白佛言:「世尊![9]如菩薩摩訶薩轉[10]轉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11]者,如是應轉轉教行檀波羅蜜、尸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應教內空乃至無法有法空,四念處乃至八聖道分,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十八不共法;亦應供養衣服、臥具、飲食、湯藥,隨其所須。是善男子、善女人,法施、財施供養是菩薩,所得功德,勝於前者。何以故?世尊!是菩薩摩訶薩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

爾時,慧命須菩提語釋提桓因言:「善哉!善哉!憍尸迦!汝為聖弟子,安慰諸菩薩摩訶薩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以法施、財施利益,法應[12]爾。何以故?菩薩中生諸佛聖眾。若菩薩不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是[13]諸菩薩不[14]能學六波羅蜜乃至十八不共法;若不學六波羅蜜乃至十八不共法[15]者,不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不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則無聲聞、辟支佛。以是故,憍尸迦!諸菩薩摩訶薩學六波羅蜜乃至十八不共法,[16]學六波羅蜜乃至十八不共法時,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斷地獄、[17]畜生、餓鬼道,世間便有剎利大姓、婆羅門大姓、居士大家、四天王天乃至非有想非無想天,[18]便有檀波羅蜜、尸[19]羅、羼[20]提、毘梨[21]耶、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內空乃至無法有法空、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出現於世,聲聞、辟支佛乘、佛乘皆現於世。」

[*]【論】

者言:

教閻浮提[22]人乃至[23]如恒河沙[24]等世界中人令得聲聞、辟支佛道,不如為他人演說般若波羅蜜義。

此中說因緣:「是諸賢聖皆從般若波羅蜜中出故。」般若波羅蜜是[25]諸法實相,正遍知名為佛,小不如是大菩薩、辟支佛、阿羅漢,轉不如是阿那含、斯陀含、須陀洹;愛念、供養能知諸法實相者,是天王、人王等世間福[26]德人。是故常說:「般若波羅蜜出生諸賢聖、剎利大姓,乃至一切諸天。」

復次,教一閻浮提乃至恒河沙[*]等世界中人發無上道乃至阿鞞跋致,不如為[27]一阿鞞跋致人解說般若波羅蜜正義。

問曰:

上說凡夫法、二乘法不如,可爾;今說教人發無上道、得阿鞞跋致,是佛道事,何故不如?

答曰:

說般若正義有二種:一者、生死肉身菩薩,二者、出三界不生不死法性[28]生身菩薩。

是菩薩但說過阿鞞跋致[29]菩薩事,所謂教化眾生、淨佛世界,分別一切眾生三世無量劫心行業因緣,分別諸世界起滅成敗劫數多少、大慈大悲、一切智等無量諸佛法。為是一人說法勝教閻浮提乃至如恒河沙世[30]界眾生令發心,又復至阿鞞跋致。

從阿鞞跋致已上至佛道,中間更有一人近佛道,疾欲成佛。教是人般若波羅蜜正義者,其福最多!何以故?福田大故,福德亦大。

譬如供養一切十方如恒河沙等世界聖人乃至欲坐道場菩薩,不如供養一佛。

譬如犯於太子,得罪過犯一切人;若供養太子,得恩勝[1]於供養一切凡[2]人。若犯國王,得罪過[*]於犯太子;若供養國王,勝於供養太子。

如是,教化供養疾近作佛菩薩,勝於供養[3]教如恒河沙等阿鞞跋致菩薩功德。所以者何?福田深厚,其法能令眾生[4]增長故。

爾時,帝釋[5]知是法力大故,白佛言:「菩薩轉轉近無上道,如是應教化供養,功德轉多。」

爾時,須菩提讚帝釋言:「善哉!善哉!汝能安慰勸進諸菩薩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以財、法二施。」

財[6]施者,供養具、衣食等;「法施」者,所[7]謂教六波羅蜜[8]等。

帝釋得道故,名為聖弟子。聖弟子法,應安慰勸進諸菩薩。

是中說因緣:「是諸聖眾皆從菩薩中出。何以故?若菩薩不行六波羅蜜,不成無上道,則無須陀洹乃至辟支佛。菩薩因緣故,十善道乃至無量佛法出現於世;是故三惡道斷,有剎利大姓乃至諸佛出現於世。」

是故菩薩說般若波羅蜜正義,教近佛道,福德最大。

大智度論卷第六十
↑回到頂端↑
#2230358 - 2024-02-21 14:18:08 大智度論卷第六十一 [Re: yichinyichin]
yichinyichin 離線
飛龍在天
註冊: 2023-12-15
文章數: 485
大智度論釋隨喜迴向品第三十九(卷六十一)

聖者龍樹造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經】

爾時,彌勒菩薩摩訶薩語慧命須菩提:「有菩薩摩訶薩隨喜福德,與一切眾生共之,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無所得故。若聲聞、辟支佛福德,若一切眾生福德,若布施,若持戒,若修定,若隨喜;是菩薩摩訶薩隨喜福德,與一切眾生共之,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其福最上、第一、最妙、無上、無與等者!何以故?聲聞、辟支佛及一切眾生布施、持戒、修定、隨喜,為自調、為自淨、為自度故,所謂四念處乃至八聖道分,空、無相、無作;菩薩隨喜福德,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持是功德,為調一切眾生、為淨一切眾生、為度一切眾生故起。」

爾時,慧命須菩提白彌勒菩薩[10]言:「諸菩薩摩訶薩念十方無量無邊阿僧祇世界中,無量無邊阿僧祇諸滅度佛,[11]是佛從初發心[12]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13]乃至入無餘涅槃,乃至法盡——於其中間諸善根;應六波羅蜜,及諸聲聞人善根——若布施福德、[14]持戒[15]福德、[16]修定福德,及諸學人無漏善根、無學人無漏善根,諸佛戒眾、定眾、慧眾、解脫眾、解脫知見眾、一切智、大慈大悲[17]及餘無量阿僧祇諸佛法;及諸佛所說法,是法中學,得須陀洹果乃至得阿羅漢果、辟支佛道,入菩薩摩訶薩位;及餘眾生種諸善[18]根。是諸善根,一切和合,隨喜[19]福德,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最上、第一、最妙、無上、無與等[*]者!如是隨喜已,持是隨喜福德,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有善男子行菩薩乘者作是念:『我[20]是心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生心、緣、事,若善男子取相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所念可得不?」

彌勒菩薩語須菩提:「是善男子行菩薩乘,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緣事,若善男子取相,不得如所念!」

須菩提語彌勒菩薩:「若[21]諸緣、諸事無所有,是善男子行菩薩乘者取相,於十方諸佛諸善根,從初發心乃至法盡,及聲聞[22]辟支佛諸善根,學、無學善根,一切和合隨喜功德,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無相故,是菩薩將無顛倒:無常謂常,想顛倒、心顛倒、見顛倒;不淨謂淨、苦謂樂、無我謂我,想顛倒、心顛倒、見顛倒?若如緣、如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如是,迴向心亦如是,檀波羅蜜,尸羅、羼提、毘梨耶、禪、般若波羅蜜,乃至十八不共法亦如是。若爾[23]者,何等是緣?何等是事?何等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等是善根?何等是隨喜心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24]【論】

釋曰:

先七品中,佛命須菩提令說般若,中間帝釋多問、多說功德事。今彌勒順佛本意,還欲令須菩提因隨喜法廣說般若波羅蜜。

復次,帝釋聞上供養般若以華香、妓樂、幡蓋之具,得福甚多,深自慶幸,此供養具,唯我等能辦,非出家人所有。是故彌勒欲抑[25]其自多之情故語須菩提:「菩薩但以心隨喜,則勝聲聞、辟支佛、一切眾生布施等及諸無漏功德,何況華香、供養經卷[26]等!」

菩薩摩訶薩義,如先說。隨喜福德者,不勞身、口業作諸功德,但以心方便見他修福,隨而歡喜作是念:「一切眾生中,能修福行道者最為殊勝!」若離福德,人與畜生同行三事,三事者:婬欲、飲食、戰鬪。能修行福德行道之人,一切眾生所共尊重愛敬。譬如熱時,清涼滿月,無不樂仰;亦如大會[27]告集,伎樂、餚饌無不畢備,遠近諸人咸共[28]欣赴。修福之人,亦復如是。

福德有二種樂因緣:世間,出世間。出世間者,諸無漏法,雖無福報,能生福德,故名福德。是故有漏、無漏,通名福德。

復次,福德是菩薩摩訶薩根本,能滿所願;一切聖人[29]所讚歎,無智人所毀呰;智人所行處,無智人所遠離。是福德因緣故,作人王、轉輪聖王、天王、阿羅漢、辟支佛、諸佛世尊,大慈大悲、十力、四無所畏、一切種智、自在無礙,皆從福德中生。

如是等種種福德,得正見故,隨而歡喜。

復次,菩薩自念:我應與一切眾生[30]樂,而眾生能自行福德,是故心生歡喜。

復次,一切眾生行善,與我相似,是我同伴,是故隨喜。

諸菩薩摩訶薩於十方三世諸佛及菩薩、聲聞、辟支佛及一切修福眾生布施、持戒、修定[31]慧,於此福德中生隨喜福德,是故名隨喜。

持是隨喜福德共一切眾生,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共一切眾生者,是福德不可得與一切眾生,而果報可與。菩薩既得福德果報——衣服、飲食等世間樂具,以利益眾生。菩薩以福德清淨身口,人所信受,為眾生說法,令得十善道、四禪等,與作後世利益。末後成佛,得福德果報,身有三十二相、八十[1]種隨形好、無量光明,觀者無厭;無量清淨,梵音柔和,無礙解脫等諸佛法,於三[2]事示現,度無量阿僧祇眾生。般涅槃後,碎身舍利,與人供養,久後皆令得道。是果報可與一切眾生,以果中說因故,言「福德與眾生共」。若福德可以與人者,諸佛從初發心所集福德盡可與人,然後更作。善法體不可與人,今[3]直以無畏、無[4]惱施與眾生用。

「無所得故」者,[5]義如先說。

是名菩薩摩訶薩隨喜福德,比一切聲聞、辟支佛及眾生三種福德[6]中,最勝、最上、第一、最妙、無上、無與等義如先說。

是中說勝因緣:「是二乘福德,皆為自調、自淨、自度。」持戒者,是自調;修禪者,是自淨;智慧者,是自度。

復次,自調者,正語、正業、正[7]命;自淨者,正念、正定;自度者,正見、正思惟、正方便。

復次,布施因緣故自調,持戒因緣故自淨,修定因緣故自度。

修定者,是無漏法近因緣;無漏者,所謂三十七品、三解脫門等。布施、持戒,遠故不解。

菩薩隨喜福德,雖無勤勞,為度一切眾生故勝。

問曰:

實不度一切眾生,何以言「度一切眾生故勝」?

答曰:

諸佛菩薩功德力能度一切眾生,但以眾生無和合因緣故;譬如大火常有燒力,但以薪不近,故不得燒,近則能燒。

爾時,須菩提以畢竟空智慧難問彌勒菩薩:「念諸佛福德隨喜,迴向無上道,是所念過去事,是事如所念不?」

彌勒以二因緣故答言:「不也!」

一者、過去無量阿僧祇劫諸佛久已滅度,無復遺餘;菩薩或無宿命智,或有而不能及,但以如所聞憶想分別,故不如所念。

二者、諸佛及功德,出三界、出三世,斷戲論語言道,如涅槃相,畢竟空清淨。

隨喜者分別諸佛及諸弟子善根功德,是迴向心及無上道非實,故言:「不也!」

須菩提難言:「若無是事,是菩薩憶念分別,應墮顛倒。若是事畢竟空清淨[8]相,憶念亦如是,諸過去佛功德亦如是,無分別、[9]無異,云何得隨喜?」

是略說義。

廣則如經說,所謂須菩提問彌勒「若菩薩摩訶薩憶念過去十方無量無邊阿僧祇世界中諸滅度佛」者,是菩薩欲起隨喜福德,佛是福德主,是故念佛;聞經書說有過去佛名,故因是名廣念一切過[10]去[11]諸佛。「從初發心」者,初發心作願:「我當度一切眾生。」是心相應三善根:不貪、不瞋、不癡;善根相應諸善法,及善根所起身、[12]心、口業,和合是法,名為福德。從初發心,行六波羅蜜,入菩薩位,得十地,乃至坐道場,是中菩薩自修福德和合得佛道。乃至入無餘涅槃滅度後,舍利及遺法,皆是佛自身[13]功德和合。

因諸佛,大乘人行六波羅蜜相應福德;「相應」者,除六波羅蜜,餘菩薩所行法皆攝入六波羅蜜中,故說「應六波羅蜜和合」。若求聲聞、辟支佛人,種布施、持戒、修定等福德。聲聞、辟支佛人有二種:一者、漏盡,名[14]為「無學」;二者、得道,漏未盡,名為「學」。是二人諸福德中善根勝,故但說「善根」。上言「求二乘人」者,總凡夫、聖人;今「學、無學」者,純是聖人。相好是無記色法,非是善功德,故但[15]說「佛五無學眾」。大慈大悲、佛法義,如初品中說。

「諸佛所說法,學是法得須陀洹果,乃至入菩薩位」者,是佛滅[16]度後,遺法中得道,是故重說。

「及餘眾生種諸善根」者,此是佛在世及遺法中,天、人乃至畜生[17]種福德因緣。

是上四段福德,行者心遍緣、憶念,隨喜,求佛道故迴向,名無上隨喜,最上、無與等。

問曰:

求佛道者,何以不自作功德而心行隨喜?

答曰:

諸菩薩以方便力,他勤勞作功德,能於中[18]起隨喜[19]者,福德勝自作者。

復次,是[20]隨喜福德,即是實福德。所以者何?念過去佛,即是念佛三昧,亦是[21]六念中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捨、念天等。因行清淨戒,入禪定,[22]起畢竟智慧,和合故能起正隨喜。是故不但隨喜而已,亦行是實法。是心迴向者,即是隨喜心。緣者,隨喜心所緣,所謂一切諸佛及一切眾生所作功德。事者,[23]若是所緣之本,福德是緣功德所住處,所謂諸佛及眾生,并土地、山林、精舍住處,皆名「事」。

「如所念可得不?」

彌勒答言:「不也!」

須菩提語彌勒:「若諸事、諸緣無所有者,云何不墮顛倒?」

顛倒者,四顛倒,三種分別。此顛倒是譬喻,無佛而憶想念佛,猶如無常而念常、不淨[24]而念淨。

問曰:

見為諸顛倒本,如得初道人,能起想、心顛倒,無見顛倒,以見諦道斷故。

答曰:

是顛倒,生時異、斷時異。生時,想在前,次是心,後是見;斷時,先斷見,見諦所斷故。顛倒體皆是見相,見諦所斷。

想、心顛倒者,學人未離欲,憶念忘故取淨[1]相、起結使;還得正念即時滅,如經中譬喻:「如渧水墮大熱鐵上,即時消滅。」小錯故假名顛倒,非實顛倒。是故說:凡夫人三種顛倒,學人二種顛倒。

復次,諸緣、諸事如實畢竟空,念亦空,菩提亦空,隨喜心亦空,檀波羅蜜乃至十八不共法[2]亦空。若諸法一相,所謂無相,此中何等是「緣」?何等是「事」?何等是「心迴向無上道」?

[*]【經】

彌勒菩薩語須菩提:「若諸菩薩摩訶薩久行六波羅蜜、多供養諸佛、種善根、與善知識相隨、善學自相空法;是諸菩薩,是緣、是事、諸佛、諸善根、隨喜福德,不取相,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3]以不二法非不二法、非相非不相、非可得法非不可得法、非淨非垢、不生不滅法,是名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諸菩薩不久行六波羅蜜、不多供養諸佛、不種善根、不與善知識相隨、不善學自相空法;是諸菩薩,是諸緣、是諸事、諸佛、諸善根、隨喜福德,諸心取相,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不名迴向。

「須菩提!如是般若波羅蜜義乃至一切種智義——所謂內空乃至無法有法空,不應為新學菩薩說。何以故?是菩薩所有少許信樂恭敬清淨心皆[4]亡失。當在阿鞞跋致菩薩摩訶薩前說,若有為善知識所[5]護,若久供養諸佛、種諸善根,應為是人說如是般若波羅蜜義乃至一切種智[6]義——所謂內空乃至無法有法空。是人聞是法,不沒、不驚、不畏、不怖。

「須菩提!菩薩摩訶薩隨喜福德,應如是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謂菩薩用心隨喜功德,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心盡、滅、變、離,是緣、是事、是諸善根亦盡、滅、變、離。是中何等[7]是隨喜心?何等是諸緣?何等是諸事?何等是諸善根隨喜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二心不俱,是心性亦不可得迴向,菩薩云何隨喜心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如是知:是般若波羅蜜無有法,乃至檀波羅蜜亦[8]無有法;色無有法,受、想、行、識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9]菩提無有法。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隨喜功德,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能如是迴向,是名隨喜功德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論】

釋曰:

彌勒意:以諸法甚深,[10]隨喜心微妙,所謂不壞諸法相,而隨喜心迴向無上道,是事甚難!凡夫人心剛強,不能行是法。[11]是故彌勒答言:若行者久修六波羅蜜,諸功德深厚故不動,所謂能信、能行,多供養諸佛、種善根故,集無量無邊阿僧祇功德,結使折損,其心柔軟,此是先世因緣。今世得好師、好同學,亦自學諸法實相空,巧方便故不著是空。如是等種種無量因緣故,[12]諸法[13]雖無相,而能起隨喜心,迴向無上道。譬如鐵雖堅䩕,入鑪則柔軟,隨作何器;菩薩心亦如是,久行六波羅蜜、善知識所護故,其心調柔;過去諸佛、諸緣、諸事、諸善根中,[14]不取相,[15]能起隨喜心,用無相迴向無上道。無相者,能用不二非[16]不二乃至不生不滅等。

與上相違者,是[17]名不能迴向。

彌勒知須菩提樂說空故語言:「如是般若波羅蜜隨喜義,不應新學菩薩前說。」何以故?若有少福德善根者,聞是畢竟空法,即著空,作是念:「若一切法畢竟空無所有者,我何為作福德?」則忘失[18]善業。以是故,新發意菩薩,先教取相隨喜,漸得方便力,爾乃能行無相隨喜。譬如鳥子,羽翼未成,不可逼令高翔;六翮成就,則能遠飛。

阿鞞跋致菩薩,入法位,得法忍,能信、能行,故可為說。若有[19]久行六波羅蜜、與善知識相隨,內福德、外因緣力助,雖非阿鞞跋致,能信、能行。是二種人聞是,心清淨,歡喜信受。如久飢渴者,得好飲食;如大熱得涼、大寒得溫,其心愛樂歡喜。是二菩薩亦如是,得是無相智慧,作是念:「我因是智慧,能度無量眾生,何[20]況有驚懼、恐怖!恐怖從我心中出,是法中諸[21]法相尚空,何況有我而決定取諸法相,聞一切法無相,則生驚懼!」

是說隨喜義體竟,後當更以種種異門釋上事。

復次,「須菩提!菩薩應如是思惟:『用是心迴向無上道,是心念念盡、滅、變、離,無有住時。』」是諸緣、事,所謂過去諸佛及諸善根。諸佛等諸[22]緣事久已滅,隨喜心今滅;既滅無異,是故經中說:「用是心迴向,是心即盡滅。」如是等入過去世故,入諸法實相故,無有分別是心、是緣、是事、是善根等。若能如是迴向,是為正迴向。

復次,一時二心不和合,隨喜心時無菩提心;一切心相畢竟空,不可以取相迴向。何以故?菩薩知般若波羅蜜空,無有定法。如般若波羅蜜,一切法乃至無上道亦如是。是時斷法愛、捨著心,於空無諍,是名菩薩正迴向。

[*]【經】

爾時,釋提桓因語須菩提:「新發意菩薩聞是事,將無驚懼、怖畏?須菩提!云何新發意菩薩作諸善根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復云何隨喜福德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語釋提桓因:「若新發意菩薩行般若波羅蜜,不受是般若波羅蜜,以無所得故、無相故,乃至檀波羅蜜亦如是。多信解內空乃至多信解無法有法空,多信解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常與善知識相隨,是善知識為說六波羅蜜義,開示、分別,如是教[1]授,令常不離般若波羅蜜,乃至得入菩薩法位,終不離般若波羅蜜乃至不離檀波羅蜜,不離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亦教語魔事,聞種種魔事已,不增不減。何以故?是菩薩摩訶薩不受一切法故。是菩薩亦常不離諸佛,乃至得[2]菩薩位,於中種善根;以是善根故,生菩薩家,[3]乃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終不離是善根。

「復次,新發意菩薩摩訶薩於過去十方無量無邊阿僧祇世界中諸佛斷[4]生死道、斷諸戲論、道盡、棄重擔、滅聚落刺、斷諸有結、正智、得解脫,及弟子所作功德,於中若剎利大姓、婆羅門大姓、居士大家、四天王天乃至淨居天所種善根——是一切和合稱量,[5]以隨[6]喜心,最上、第一、最妙、無上、無與等[7]者,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爾時,彌勒菩薩語須菩提:「若新發意菩薩摩訶薩念諸佛及弟子諸善根隨喜功德最上、第一、最妙、無上、無與等[8]者,隨喜已,應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云何菩薩不墮想顛倒、心顛倒、見顛倒?」

須菩提言:「若菩薩摩訶薩念諸佛及僧,於中不生佛想、不生僧想,無善根想;用是心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心中亦不生心想。菩薩如是迴向,想不顛倒、心不顛倒、見不顛倒。若菩薩摩訶薩念諸佛及僧善根,取相;取相已,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菩薩如是名為想顛倒、心顛倒、見顛倒。若菩薩摩訶薩用是心念諸佛及僧諸善根;是心念時,即知盡滅;若盡滅,是法不可得迴向,所用迴向心亦是盡滅相,所迴向[9]處法亦[10]如是相。若如是迴向,是名正迴向,非[11]邪迴向。菩薩摩訶薩應如是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復次,若菩薩摩訶薩,過去諸佛善根及弟子善根,是中凡夫人聞法種善根,若諸天、龍、夜叉、揵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聞法種善根,若剎利大姓、婆羅門大姓、居士大家、四天王天乃至阿迦尼吒天聞法種善根,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一切福德和合稱量,隨喜[12]功德,最上、第一、最妙、無上、無與等[*]者,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時菩薩若如是[13]知是諸法盡滅,所迴向處[14]法亦自性空,能如是迴向,是名真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復次,若菩薩如是知,無有法能迴向法。何以故?一切法自性空故。若如是迴向,是名正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是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乃至檀波羅蜜,不墮想顛倒、心顛倒、見顛倒。何以故?菩薩不著是迴向,亦不見以諸善根迴向菩提心處,是名菩薩摩訶薩無上迴向。」

[*]【論】

問曰:

「新發意菩薩聞是事,將無怖畏、驚懼者[15]耶?」此義先已問[16]答,今何以復問?

答曰:

上彌勒雖語須菩提:「不應為新學說;可為阿鞞跋致及久行者說,是二種人,聞能信行。」已說正迴向因緣,而猶說空法,是故帝釋疑言:「是眾中有新發意者,云何更說使不恐怖?」

須菩提欲成彌勒所說,欲令新發意者應正迴向,故答帝釋:「若新發意菩薩,雖不久行六波羅蜜、不供養諸佛,而以利根、得善知識是二因緣故,堪任正迴向。」

是故語帝釋:「新發意菩薩行般若波羅蜜,不受是般若,以無所得故、畢竟空故。」般若波羅蜜亦不得、亦不著。乃至檀波羅蜜亦如是。

「多信解內空」者,常修樂入觀內空三昧故信解。乃至十八不共法多信解亦如是。善知識相,如先說。

此中但明:能隨六波羅蜜義說;聞是義已,常不離般若波羅蜜,乃至得入菩薩法位——有久行入菩薩位,有新發意入菩薩位。

復次,是新發意菩薩,善知識為說魔事;聞魔事已,不增不[17]減,以善修習諸法實相故。若魔欲破,為欲破空,空則無破;若有增益,如幻如夢,何[18]所增益?是故說「不增不減」。

是因緣故,常不離諸佛,常生菩薩家,世世不離善根乃至無上道。是新發意菩薩得如是因緣,與久發意無異。

復次,隨喜迴向,所謂新發意菩薩於過去十方無量阿僧祇世界中諸佛斷道者,斷生死道,入無餘涅槃。諸戲論斷故言滅諸戲論。以空空等三昧捨八聖道分[1]故言道盡。五眾能生苦惱故是「重擔」。五眾有二種捨:一者、有餘涅槃中,捨五眾因緣——諸煩惱;二者、入無餘涅槃中,捨五眾果。一切白衣舍名為聚落。出家人依白衣舍活,而白衣舍有五欲刺,為食故來入惡刺果林;以取果故,為刺所刺。如人著木屐踐刺,刺則摧折;[2]如是諸佛以禪定、智慧[3]屐摧五欲刺,名[4]滅斷下[5]五分結。有分結盡名斷上[6]分五結。諸法實相,金剛三昧相應智慧,斷一切煩惱及習,故言「正智、得解脫」。如是等,皆名讚歎。

「過去諸佛及弟子所作功德」者,佛弟子有三種:菩薩、辟支佛、聲聞。「剎利大姓乃至淨居天,是中種善根」者,是四種福田因,是種福德處。

是福德和合稱量隨喜心,最上、無與等,迴向無上道。

是迴向心,[7]作正非[*]邪。所以者何?

今彌勒問須菩提:「若新發意菩薩念諸佛等功德,迴向無上道,云何不墮顛倒?」

須菩提答:「若是菩薩以般若波羅蜜方便力故,於諸佛不生佛[8]想及弟子[9]想,諸善根中不生善根[*]想。」一切法從和合生,無有自性,故無有定法名為佛,是故不生佛等[*]想。是迴向心,亦不生心[*]想。是故菩薩不墮顛倒。

與上相違,即墮顛倒。

復次,菩薩以是心念諸佛等及諸善根,是心盡時即知盡,盡心不得迴向。何以故?變失滅壞故。是心亦入無常門,到法性中;法性中無有分別是心、是非心,是佛、是弟子,是善根、是無上道。迴向心、迴向處,盡相亦如是。初心是憶念過去諸佛等隨喜功德,後心是迴向心。若如是迴向,是名「正迴向」。

問曰:

初心、後心是生滅相,可無常;所迴向處法是無上道,在未來世中,云何言盡滅?

答曰:

汝不聞我先答:「入無常門,到法性中。」此中不說「盡是無常」,但說「諸法實相是盡」。先亦說:「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出三世、過三界,無受相。」能如是迴向者,是為正迴向。

復次,非正非邪迴向,所謂菩薩於過去諸佛善根等,乃至無上、無與等,迴向無上道。若菩薩知是事皆盡滅,知迴向處法亦自性空,能知滅、知空,是「真迴向」。若過去法無常,無常故不可迴向自性空法中;若過去法空,空故不可迴向自性空法中。用如是智慧迴向,是名「正迴向」。

復次,若菩薩知一切法因緣生故無自力常住,自法相不動,[10]況能有所作?無所作故,一切法中無有法能迴向法,[11]是名「正迴向」。如是菩薩雖行般若波羅蜜等諸善法,亦不[12]墮顛倒,一切法不著故。

[*]【經】

「復次,若菩薩摩訶薩知所[13]起福德離五眾、十二入、十八界,[14]亦知般若波羅蜜是[15]離相,乃至檀波羅蜜是離相,內空乃至無法有法空是離相,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是離相。如是菩薩摩訶薩隨喜心起福德,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復次,[16]若菩薩摩訶薩隨喜福德,知隨喜福德自性離;亦知諸佛離佛性;諸善根亦離善根性;菩提心,菩提心性亦離;迴向,迴向性亦離;菩薩,菩薩性亦離;般若波羅蜜,般若波羅蜜性亦離;禪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羼提波羅蜜、尸羅波羅蜜;檀波羅蜜,[17]檀波羅蜜性亦離;乃至十八不共法,十八不共法性亦離。菩薩摩訶薩應如是行離相般若波羅蜜,是名菩薩摩訶薩般若波羅蜜中生隨喜福德。

「復次,菩薩摩訶薩,諸過去滅度佛諸善根,若欲迴向,應如是迴向,作是念:『如諸佛滅度相,諸善根相亦如是,滅度法相亦如是;我用心迴向,是心相亦如是。』若能如是迴向,當知是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墮想顛倒、心顛倒、見顛倒。若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取諸佛、善根相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不名為迴向。何以故?諸過去佛及善根非相緣、非無相緣。若菩薩摩訶薩[18]作如是取相,是不名善根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是菩薩摩訶薩墮想顛倒、心顛倒、見顛倒。若菩薩摩訶薩,諸佛及諸善根及[19]諸心不取相,是名以諸善根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菩薩摩訶薩不墮想顛倒、心顛倒、見顛倒。」

爾時,彌勒菩薩問須菩提:「云何菩薩摩訶薩於諸善根不取相,能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言:「以是事故,當知菩薩摩訶薩所學般若波羅蜜中,應有般若波羅蜜方便力。若是福德離般若波羅蜜,不得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般若波羅蜜中,諸佛不可得,諸善根不可得,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亦不可得。於是中,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應如是思惟:『諸過去佛及弟子身皆滅,諸善根亦滅;我今取相分別諸佛、諸善根及諸心,[1]如是取相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諸佛所不許。何以故?取相、有所得故,所謂於過去諸佛取相分別。』是故菩薩摩訶薩欲以諸善根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應有得、不應取相。如是迴向,若有[2]得、取相迴向,諸佛不說有大利益。何以故?是迴向雜毒故。譬如[3]美食雜毒,雖有好色、好香,為人所貪[4]而雜毒;愚癡之人食之歡喜,貪其好色香[*]美可口;飯欲消時,受若死、若死等苦。

「若善男子、善女人不諦受、不諦取相、不諦[5]誦讀、不解中義,如是教他言:『汝善男子!過去、[6]未來、現在十方諸佛,從初發意[7]已來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入無餘涅槃乃至法盡,於其中間,行般若波羅蜜時作諸善根;行禪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羼提波羅蜜、尸羅波羅蜜、檀波羅蜜時作諸善根;修四禪、四無量心、四無色定、四念處乃至八聖道分、佛十力乃至修十八不共法時作諸善根;淨佛[8]世界、成就眾生作諸善根;及諸佛戒眾、定眾、慧眾、解脫眾、解脫知見眾、一切種智、無錯謬法、常捨行;及諸弟子是中所種善根,及諸佛所記當作辟支佛,是中諸天、龍、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等所種善根——是諸福德稱量和合隨喜,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迴向以取相得法故,如雜毒食。得法者,終無正迴向。何以故?是得法雜毒,有相、有[9]動、有戲論。若如是迴向,則為謗佛,不隨佛教、不隨法說。是善男子、善女人求佛道,應如是學過去、未來、現在諸佛從初發意乃至法盡,及弟子行般若波羅蜜時作善根,乃至修一切種智,如上說。

「云何諸善根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正迴向?有求佛道善男子、善女人行般若波羅蜜,不欲謗諸佛者,[10]諸福德應如是迴向:『如諸佛所知無上智慧,是諸善根相、是諸善根性,我亦如是隨喜;如諸佛所知,我亦如是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求菩薩道善男子、善女人應如是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如是迴向,則為不謗佛,如佛所教、如佛法說。是菩薩摩訶薩迴向,則無雜毒。」

[*]【論】

釋曰:

所起福德離五眾者,先但說過去事,今說自起隨喜福德。若知是福德中無五眾、十二入、十八界,雖行般若波羅蜜等[11]諸法,亦知空離相,如是福德名正迴向。

復次,若菩薩知隨喜福德中隨喜福德性自離;諸佛及善根,并諸起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迴向心、菩薩般若波羅蜜等諸行法,知自性空,是名正迴向。隨喜福德者,總說一切福德相;善根、隨喜起福德,[12]是別相說。菩薩自緣所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菩薩隨喜心功德果,但求無上道,是名迴向心。行者五眾中,假名字為菩薩,般若波羅蜜等諸法,如先義說。先說福德中離五眾;今說福德,福德[13]自相空。

復次,菩薩念過去佛因緣生福德,應如是迴向:「如過去諸佛入無餘涅槃,無相、無戲論,性常寂滅,是福德及迴向心亦如是。」如是迴向,是名正迴向,不墮顛倒。

復次,若菩薩於諸過去佛功德取相、分別迴向,是不名迴向。何以故?有相是一邊,無相是一邊,離是二邊行中道,是諸佛實相。是故說:「諸過去佛[14]不墮相數中,不墮無相數中。」若如是取相數,是不名迴向,則墮顛倒。與上相違,是為不墮顛倒。

是事難故,彌勒重問,所謂一切法不取相而復能迴向。

須菩提是中不得決定答處,是故語彌勒:「[15]以是事故,菩薩學般若波羅蜜,求方便力。」是福德離般若波羅蜜,不得迴向者,一切法中,一法實而不誑,所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隨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行不誑道,爾乃可得。不誑道者,即是般若波羅蜜。是故說:「離般若波羅蜜,是福德不可得迴向。」何以故?是般若波羅蜜畢竟空,無有分別;福德若離般若波羅蜜、若不離般若波羅蜜,不可得迴向。

菩薩應作是念:「諸過去佛及弟子身并諸善根、福德皆滅;我今取相分別,所謂是諸佛、是弟子、是善根、是隨喜福德,取相迴向,我為不是!何以故?與諸法實相異故。受果報已,久久當盡故;不疾至佛道,有所得故。於過去諸佛憶想分別,即是大失!所謂過去佛空無,而我憶想分別!」

「譬如雜毒食」:「食」是隨喜福德,「毒」是取相故愛見等諸煩惱生。「好色」者,福德因緣,作人王、轉輪王、天王,得福樂。「好香」者,得好名譽、富貴、勢力。凡夫無智之人,所共貪愛。「愚癡人」者,是新發意取相著心菩薩。「食之歡喜」者,富樂福德因緣故,[1]於天、人中[2]受此富樂。

「飯欲消時,受若死、若死等苦」者,是富樂若無常、破壞、離時,憂愁遂死,若次死受諸苦惱。

復次,「若死、若死等」者,自失命[3]根名「死」,失所著物名「死等」。

復次,「若死、若死等」者,苦惱多故,失智慧命,[4]名「死」;妨行善道,名「死等」。

此經中須菩提自說:是無智人「不審諦受」,不取其義,但著語言。「不諦取相」者,不如法分別。「不諦讀誦」者,忘失句[5]逗,若自失、若受不具足。「不解義」者,不得經意。如是少智師教化弟子:「汝善男子!過去、未來、現在十方諸佛,從初發[6]意乃至如是迴向。」則為謗佛,不隨佛教,不隨法說。

與此相違,名為「正迴向」。

復次,正迴向,菩薩應作是念:「如十方三世諸佛所知,用無上智慧知諸善根相。」一切智人中,佛第一勝;佛所知諸善根,必是實相;如佛所知,我亦用如是善根相迴向。譬如射地,無不著時;若射[7]餘物,或著、或不著。如諸佛所知隨喜,如射地無不著;若用餘道隨喜,如射餘物,或著、或不著。如是迴向,是為不謗[8]佛。[9]◎

◎[10]【經】

「復次,求佛道善男子、善女人行般若波羅蜜時,諸善根應如是迴向:如色不繫欲界、不繫色界、不繫無色界;不繫法者,不名過去、不名未來、不名現在。如受、想、行、識不繫欲界、不繫色界、不繫無色界;不繫法者,不名過去、未來、現在。十二入、十八界亦如是。如般若波羅蜜不繫欲界、不繫色界、不繫無色界;不繫法者,不名過去、未來、現在。禪波羅蜜乃至檀波羅蜜亦如是,內空乃至無法有法空亦如是。如四念處不繫欲界、不繫色界、不繫無色界;不繫法者,不名過去、未來、現在。乃至八聖道分亦如是,佛十力乃至十八不共法亦如是。如如、法性、法相、法住、法位、實際、不可思議性,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眾、一切種智、[11]無錯謬法、常捨行,不繫欲界、不繫色界、不繫無色界;不繫法者,不名過去、未來、現在。是迴向、所迴向處、行者不繫皆亦如是。[12]如是諸佛亦不繫,諸善根亦不繫,是諸聲聞、辟支佛善根亦不繫;不繫法者,不名過去、未來、現在。

「若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如是知色不繫三界;不繫法者,不名過去、未來、現在。若法[13]不過去、未來、現在者,不可以取相有所得[14]法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是色無生。若法無生則無法,無法中不可迴向。受、想、行、識亦如是。

「檀波羅蜜乃至般若波羅蜜,四念處乃至[15]無[16]錯謬法、常捨行,不繫三界。不繫法者,亦非過去、未來、現在。若非過去、未來、現在法者,不可以取相有所得法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是法無生。若[17]法無生則無法,無法中不可迴向。菩薩摩訶薩如是迴向則[18]無雜毒。

「若求佛道善男子、善女人以取相得法,以諸善根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名[*]邪迴向。若[*]邪迴向,諸佛所不稱譽。用是[*]邪迴向,不能具足檀波羅蜜乃至般若波羅蜜,不能具足四念處乃至八聖道分、內空乃至無法有法空、佛十力乃至[*]無錯謬法、常捨行,不能具足淨佛[*]世界、成就眾生;若不能淨佛[*]世界、成就眾生,則不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是迴向雜毒故。

「復次,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應作是念:『如諸佛所知諸善根迴向,[19]是真迴向;我亦應以[20]是法相迴向。』是名正迴向。」

爾時,佛[21]讚須菩提:「善哉!善哉!如汝所為,為作佛事。為諸菩薩摩訶薩說所應迴向法,以無相、無得、無出、無垢無淨、無法性、自相空、常性空、法性、如、實際故。須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眾生皆當得十善道、四禪、四無量心、四無色[22]定、五神通。於須菩提意云何?是眾生得福多不?」

「甚多!世尊!」

佛言:「不如是善男子、善女人於諸善根心不著,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23]最上、第一、最妙、無上、無與等。

「復次,須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眾生皆當作須陀洹乃至阿羅漢、辟支佛,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盡形壽供養、恭敬、尊重、讚歎,衣服、飲食,臥具、醫藥,供給所須。於須菩提意云何?是善男子、善女人,是因緣故,得福德多不?」

「甚多!世尊!」

佛言:「不如是善男子、善女人於諸善根心不著,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最上、第一、最妙、無上、無與等。

「復次,須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眾生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十方如恒河沙等世界中一一眾生,如恒河沙等劫,恭敬、尊重、讚歎、供養是菩薩,衣服、飲食,臥具、醫藥,供給所須。於須菩提意云何?是善男子、善女人,是因緣故,得福多不?」

「甚多!世尊!無量無邊阿僧祇,不可以譬喻為比。世尊!若是福德有形者,十方如恒河沙等世界所不受!」

佛[1]告須菩提:「善哉!善哉!如汝所言。雖爾,不如善男子、善女人於諸善根心不著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最上、第一、最妙、無上、無與[2]等。是無著迴向功德,比前功德,百倍、千倍、百[3]千億[4]倍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何以故?是善男子、善女人取相得法,行十善道、四禪、四無量心、四無色定、五神通,取相得法供養須陀洹,恭敬、尊重、讚歎,衣服、飲食,臥具、醫藥,供給所須,乃至取相供養菩薩故。」

爾時,四天王天與二萬諸天[5]子合掌禮佛,作是言:「世尊!菩薩摩訶薩最大迴向,以方便力故、以無所得故、以無相法故、以無覺法故,諸善根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是迴向,不墮二法。」

爾時,釋提桓因亦與[6]無數三十三天及餘諸天子持天華、[7]瓔珞、擣[8]香、澤香、天衣、幡蓋、鼓天伎樂以供養佛,[9]作[10]如是言:「世尊!菩薩摩訶薩最大迴向,以方便力故、以無所得故、以無相法故、以無覺法故,諸善根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是迴向,不墮二法。」

須夜摩天王與千天子,[11]刪兜率陀、化樂、他化自在諸天王各與千天子俱,供養佛已,[*]作如是言:「世尊!菩薩摩訶薩最大迴向,以方便力故、以無所得故、以無相法故、以無覺法故,諸善根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是迴向,不墮二法。」

爾時,諸梵天[12]王與無數百千億那由他諸天俱詣佛所,頭面禮佛足,發大音聲,[13]作如是言:「未曾有也!世尊!菩薩摩訶薩為般若波羅蜜所護,以方便力故,勝前善男子、善女人取相有所得者。」

光音天乃至阿迦尼吒天與無數百千億那由他諸天俱詣佛所,頭面禮佛足,發大音聲,[*]作如是言:「未曾有也!世尊!菩薩摩訶薩為般若波羅蜜所護,以方便力故,勝前善男子、善女人取相有所得者。」

爾時,佛告四天王天乃至阿迦尼吒諸天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眾生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一切菩薩念過去、未來、現在諸佛及聲聞、辟支佛諸善根,從初發意乃至法住,於其中間所有善根;并餘一切眾生所有善根——所謂布施、持戒、忍辱、精進、一心、智慧,檀波羅蜜乃至般若波羅蜜,戒眾、定眾、慧眾、解脫眾、解脫知見眾——如是等諸餘無量佛法,一切和合隨喜;隨喜已,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取相有所得故。復有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念過去、未來、現在諸佛及聲聞、辟支佛,從初發意乃至法住,於其中間所有善根;并餘一切眾生所有善根——所謂布施、持戒、忍辱、精進、一心、智慧,檀波羅蜜乃至無量諸佛法,一切和合稱量,以無所得故、無二法故、無相法故、不著法故、無覺法故,是最上隨喜,第一、最妙、無上、無與等隨喜;隨喜已,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善男子、善女人功德勝前善男子、善女人功德,百倍、千倍、百千億倍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世尊[14]說善男子、善女人和合諸善根稱量,隨喜迴向,最上、第一、最妙、無上、無與等。世尊!云何名隨喜最上乃至無與等?」

佛言:「若善男子、善女人[15]念過去、未來、現在諸法,不取不捨、不念非不念、不得非不得,是諸法中,亦無有法生者滅者、若垢若淨,諸法不增不減、不來不去、不合不散、不入不出;如過去、未來、現在諸法相,如如相、法性、法住、法位,我亦如是隨喜;隨喜已,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是迴向,最上、第一、最妙、無上、無與等!須菩提!是隨喜法,比餘隨喜,百倍、千倍、百千億倍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復次,須菩提!求佛道善男子、善女人於過去、未來、現在諸佛及聲聞、辟支佛從初發心乃至法住,於其中間所有善根,若布施乃至智慧,檀波羅蜜乃至無量諸佛法,及餘一切眾生所有善根,若欲隨喜者,應如是隨喜!作是念:『布施與解脫等,戒、忍、精進、禪、智與解脫等;色與解脫等,受、想、行、識亦與解脫等;內空與解脫等,乃至無法有法空亦與解脫等;四念處與解脫等,乃至八聖道分亦與解脫等;佛十力與解脫等,乃至一切種智亦與解脫等;戒眾、定眾、慧眾、解脫眾、解脫知見眾,亦與解脫等;隨喜與解脫等;過去、未來、現在諸法與解脫等;十方諸佛與解脫等;諸佛迴向與解脫等;諸佛與解脫等,諸佛滅度與解脫等;諸佛弟子聲聞、辟支佛與解脫等,諸佛弟子滅度與解脫等;諸佛法相與解脫等,諸聲聞、辟支佛法相與解脫等,一切諸法相亦與解脫等。我以是諸善根相隨喜功德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與解脫等,不生不滅故。』須菩提!是名諸菩薩摩訶薩隨喜功德,最上、第一、最妙、無上、無與等。須菩提!菩薩成就[1]是隨喜功德,當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復次,須菩提!十方如恒河沙等諸佛及弟子現在,若有求佛道善男子、善女人盡形壽供養是諸佛及弟子一切所須,供養、恭敬、尊重、讚歎,衣服、飲食,臥具、醫藥;是諸佛滅度後,晝夜懃修,供養、恭敬、尊重、讚歎,華香乃至旛蓋伎樂,以取相有所得故。持戒、忍辱、精進、禪定、修智慧,以取相有所得故。復有善男子、善女人發意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行檀波羅蜜、尸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2]時,以[3]不取相、無所得[4]法方便力諸善根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福德最上、第一、最妙、無上、無與等,勝前福德,百倍、千倍、百千億倍乃至算數譬喻所不[5]及!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檀波羅蜜時,尸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時,以方便力故,諸善根應[6]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不取相、無所得法故。」

[*]【論】

釋曰:

菩薩應作是念:從色乃至常捨行諸法,不繫三界故,三世不攝。諸佛及弟子并諸功德,隨喜心、迴向處、所用迴向法、迴向者亦如是,是名正迴向。

爾時,菩薩作是念:若色出三界、三世不攝,不可以取相有所得迴向。何以故?是色出三界者,即是色實相,初、後生相不可得,如〈破生品〉中說。若法無生,即是無所有,無所有迴向心云何迴向無所有菩提心?色、受、想、行、識乃至常捨行亦如是。是名「無雜毒迴向」,所謂「無相無得迴向」。「雜毒」者,所謂諸佛不讚歎,不能具足六波羅蜜等,乃至不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復次,菩薩應作是念:「如十方三世諸佛所知,應如是生心、如是念、如是觀、如是迴向,是功德直至無上道,我亦如是隨喜迴向。」是菩薩必得實隨喜,迴向不虛,如先說因緣。

是略說諸迴向品。[7]菩薩禮佛有[8]三品:一者、悔過品,二者、隨喜迴向品,三者、勸請諸佛品。廣說則無量無邊。

「善哉!善哉!汝作佛事」者,佛初發心,誓度一切眾生;須菩提雖是阿羅漢,而能助佛說法,開菩薩道,是故讚言:「善哉!善哉!」

復次,佛自說因緣:「為諸菩薩說所應迴向法,用無相故」者,以無相智慧,和合迴向福德相者,與上相違,名為「無相」。

無相有三種:假名相、法相、無相相。「假名相」者,如車、如屋、如林、如軍、如眾生,諸法和合中,更有是名。無明力故,取是假名相,起諸煩惱、業。「法相」者,五眾、十二入、十八界等諸法。肉眼觀故有,以慧眼觀則無,是故法亦虛誑妄語,應捨離法相。離是二相,餘但有「無相相」。有人取是無相相,隨逐取相,還生結使,是故亦不應取「無相相」。離三種相,故名無相。

若無有相,是中「無所得」;無得故「無出」;若法無得、無出,即是「無垢無淨」;若法無垢無淨,[A1]即是「無法性」;若法無性,即是「自相空」;若法自相空,即是法「常自性空」;若法常自性空,即同「法性、如、實際」。

用如是法和合,隨喜福德迴向,故讚言:「善哉!善哉!」

復有「善哉」因緣,所謂隨喜福德,大利益眾生,有大果報。何者是大利益?所謂佛語須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眾生行十善乃至五通。」

問曰:

欲界中二處天及梵天王何以與多[9]天俱,餘四天何以少?

答曰:

是二天依止地,近佛故;又五欲不如上天。佛生時、苦行時、降魔時、得道時、轉法輪時,常來供養佛,是故多。

餘四處天,宮殿在虛空中,不屬地;五欲妙,染著深故,不能多來。又兜率天雖利根、樂法,而其天上常有補處菩薩說法,是故不來。

梵天雖遠,離欲故樂法情深,佛為法王,是故多來。

復次,梵天王為色界主,請佛初轉法輪,是故應與多眾俱來。餘色界天,盡名梵天。

問曰:

先種種因緣說正迴向,正迴向即是最上,今何以更問?

答曰:

上處處廣說,今略說。

所謂三世十方一切法,決定心知,於是法中無生者滅者等,一切法不可得、不可念;不得不念故,不取不捨,入諸法實相中。作是念:「如諸法實相,我亦如是以隨喜福德迴向,不分別諸法,不壞法性。」是名最上迴向。何以故?果報[10]常無盡故。

問曰:

六波羅蜜等諸法各[11]各相,若色相、若無色相等;解脫有二種:有為解脫,無為解脫,云何皆與解脫等?

答曰:

我先已說:凡夫人以肉眼、六識顛倒觀故見異;若以慧眼,觀諸法皆虛妄,唯涅槃為實。是有為解脫,屬無為、隨無為故名「解脫」。如實得道者名道人,今未得道者,衣服、法則隨得道者故,亦名道人。如無餘涅槃,不生不滅、不入不出、不垢不淨、非有非無、非常非無常,常寂滅相,[1]心識觀滅、語言道斷,非法非非法等相,用無所有相故;慧眼觀一切法亦如是相,是名「六波羅蜜等與解脫等」。是故佛法中說:解脫為貴,上智慧貴解脫。

佛是中分別說:「若人無量阿僧祇劫行六波羅蜜,用有所得法,種種修集善根;一人用無所得法,但以心隨喜,念他功德,迴向無上道;是人百千萬分不及其一。」何以故?先福德有量,今福德無量;先福德有盡,今福德無盡;先福德雜毒,今福德無毒;先福德隨生死,今福德隨涅槃;先福德不定,或作佛、或退,今福德定到,必疾作佛。有如是等差別。是故四種人:若凡夫人求世間樂,若聲聞、辟支佛人求涅槃樂,若諸菩薩摩訶薩求佛樂。

應如是隨喜生福德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此品中說。

大智度論卷第六十一
↑回到頂端↑
#2230359 - 2024-02-21 14:19:54 大智度論卷第六十二 [Re: yichinyichin]
yichinyichin 離線
飛龍在天
註冊: 2023-12-15
文章數: 485
大智度論釋照明品第四十(卷六十二)

聖者龍樹造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經】

爾時,慧命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是般若波羅蜜?」

佛言:「是般若波羅蜜。」

「世尊!般若波羅蜜能照一切法,畢竟淨故。世尊!應禮般若波羅蜜。世尊!般若波羅蜜不著三界。世尊!般若波羅蜜除諸闇冥,一切煩惱諸見除故。世尊!般若波羅蜜一切助道法中最上。世尊!般若波羅蜜安隱,能斷一切怖畏苦惱故。世尊!般若波羅蜜能與光明,五眼莊嚴故。世尊!般若波羅蜜能示[11]導墮邪[12]道眾生,離二邊故。世尊!般若波羅蜜是一切種智,一切煩惱及習斷故。世尊!般若波羅蜜諸菩薩摩訶薩母,能生諸佛法故。世尊!般若波羅蜜不生不滅,自相空故。世尊!般若波羅蜜遠離生死,非常非滅故。世尊!般若波羅蜜無救者作[13]護,施一切珍寶故。世尊!般若波羅蜜具足[14]力,無能破壞故。世尊!般若波羅蜜能轉三轉十二行法輪,一切諸法不[15]轉不還故。世尊!般若波羅蜜能示諸法性,無法有法空故。世尊!應云何供養般若波羅蜜?」

佛言:「當如供養世尊。禮般若波羅蜜,當如禮世尊。何以故?世尊不異般若波羅蜜,般若波羅蜜不異世尊;世尊即是般若波羅蜜,般若波羅蜜即是世尊。是般若波羅蜜中出生諸佛、菩薩、辟支佛、阿羅漢、阿那含、斯陀含、須陀洹;般若波羅蜜中生十善道、四禪、四無量心、四無色定、五神通,內空乃至無法有法空,四念處乃至八聖道分;是般若波羅蜜中[16]生佛十力、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一切種智。」

爾時,釋提桓因心念:「何因緣故舍利弗問是事?」念已,語舍利弗:「何因緣故問是事?」

舍利弗語釋提桓因言:「憍尸迦!諸菩薩摩訶薩為般若波羅蜜守護,以[17]漚和拘舍羅力故,於過去、未來、現在諸佛,從初發心乃至法住,於其中間所作善根,一切和合隨喜,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是因緣故,我問是事。憍尸迦!菩薩摩訶薩般若波羅蜜勝檀波羅蜜、尸羅、羼提、毘梨耶、禪波羅蜜。譬如生盲人,若百、若千、若百千而無前導,不能趣道、入城。憍尸迦!五波羅蜜亦如是,離般若波羅蜜,如盲無導,不能趣道、不能得一切[18]種智。憍尸迦!若五波羅蜜得般若波羅蜜將[*]導,是時五波羅蜜名為有眼;般若波羅蜜將導,得波羅蜜名字。」

釋提桓因語舍利弗:「如[19]汝所言,般若波羅蜜將導五波羅蜜故,得波羅蜜名字。舍利弗!若無檀波羅蜜,五波羅蜜不得波羅蜜名字;若無尸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五波羅蜜不得波羅蜜名字。若爾者,何以故獨讚般若波羅蜜?」

舍利弗言:「如是!如是!憍尸迦!無檀波羅蜜,五波羅蜜不得波羅蜜名字;無尸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五波羅蜜不得波羅蜜名字。但菩薩摩訶薩住般若波羅蜜中,能具足檀波羅蜜、尸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以是故,憍尸迦!般若波羅蜜於五波羅蜜中,最上、第一、最妙、無上、無與等。」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云何應生般若波羅蜜?」

佛告舍利弗:「色不生故,般若波羅蜜生;受、想、行、識不生故,般若波羅蜜生;檀波羅蜜不生故,般若波羅蜜生;乃至禪波羅蜜不生故,般若波羅蜜生;內空乃至無法有法空,四念處乃至八聖道分,佛十力乃至一切[20]智,一切種智不生故,般若波羅蜜生。如是諸法不生故,般若波羅蜜應生。」

舍利弗言:「世尊!云何色不生故般若波羅蜜生?乃至一切諸法不生故般若波羅蜜應生?」

佛言:「色不起、不生、不得、不失故,乃至一切諸法不起、不生、不得、不失故,般若波羅蜜生。」

舍利弗白佛言:「如是生般若波羅蜜,與何等法合?」

佛言:「無所合,[1]以是故得名般若波羅蜜。」

「世尊!不合何等法?」

佛言:「不與不善法合,不與善法合;不與世間法合,不與出世間法合;不與有漏法合,不與無漏法合;不與有罪法合,不與無罪法合;不與有為法合,不與無為法合。何以故?般若波羅蜜不為得[2]諸法故生,以是故於諸法無所合。」

爾時,釋提桓因白佛言:「世尊!是般若波羅蜜亦不合薩婆若?」

佛言:「如是!憍尸迦!般若波羅蜜亦不合薩婆若,亦不得。」

釋提桓因言:「世尊!云何般若波羅蜜亦不合薩婆若,亦不得?」

佛言:「般若波羅蜜不如名字、不如相、不如起作法合。」

釋提桓因言:「[3]今云何合?」

佛言:「若菩薩摩訶薩如不取、不受、不住、不著、不斷,如是合,亦無所合。如是,憍尸迦!般若波羅蜜、一切法合,亦無所合。」

爾時,釋提桓因白佛言:「未曾有也!世尊!是般若波羅蜜為一切法不起、不生、不得、不失故生。」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若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作是念:『般若波羅蜜,若一切法合、若不合。』是菩薩摩訶薩則捨般若波羅蜜、遠離般若波羅蜜。」

佛告須菩提:「復有因緣,菩薩摩訶薩捨般若波羅蜜、遠離般若波羅蜜。若菩薩摩訶薩作是念:『是般若波羅蜜無所有、空虛、不堅固。』是菩薩摩訶薩則捨般若波羅蜜、遠離般若波羅蜜。須菩提!以是因緣故,[4]捨離般若波羅蜜。」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信般若波羅蜜,為[5]信何法?」

佛告須菩提:「信般若波羅蜜,則不信色,不信受、想、行、識;不信眼乃至意;不信色乃至法;不信眼界乃至意識界;不信檀波羅蜜、尸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不信內空乃至無法有法空;不信四念處乃至八聖道分;不信佛十力乃至十八不共法;不信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辟支佛道;不信菩薩道;不信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一切種智。」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信般若波羅蜜時,不信色乃至一切種智?」

佛告須菩提:「色不可得故,信般若波羅蜜,不信色;乃至一切種智不可得故,信般若波羅蜜,不信一切種智。以是故,須菩提!信般若波羅蜜時,不信色乃至不信一切種智。」

[6]【論】

釋曰:

上[7]佛、彌勒、須菩提、釋提桓因共說隨喜義。舍利弗雖默然,聽聞是般若波羅蜜隨喜義甚深,無量無邊,大利益眾生;雖漏盡寂滅,發歡喜心,從坐起,合[8]掌,白佛言:「能作隨喜、斷諸戲論、利益無量眾生令入佛道者,是般若波羅蜜。」佛可其語,故言「是」。

般若波羅蜜中說諸法實相;諸法實相中無戲論垢濁,故名「畢竟清淨」;畢竟清淨,故能遍照一切五種法藏,所謂過去、未來、[9]現在、無為及不可說。是故舍利弗言:「世尊!般若波羅蜜能照一切法,畢竟淨故。」

般若波羅蜜能守護菩薩,救諸苦惱,能滿所願,如梵天王守護三千大千世界,故眾生皆禮。

三界中三毒[10]泥所不污,故言「不著三界」。

破一切愛等百八煩惱、我見等六十二見,故言「破無明黑闇」。

諸法中智慧最上,一切智慧中般若波羅蜜為上;以智慧為本,分別四念處等三十七品,是故言「一切助道法中最上」。

能斷生、老、病、死等諸怖畏苦惱,故言「安隱」。

是般若波羅蜜中攝五眼,故言「能與光明」。

離有邊、無邊等諸二邊,故言「能示正道」。

菩薩住金剛三昧,斷一切煩惱微習,令無遺餘,得無礙解脫,故言「一切種智」。

復次,知一切法總相、別相,一切種智因緣,故名「一切種智」。

能生十方三世無量諸佛法故言「諸菩薩母」。

一切法中各各自相空故言「不生不滅」。

斷、常是諸見本,諸見是諸結使本,諸結使是一切生死中苦本,是故言「遠離生死」。

能令眾生信三寶等諸善法寶;得諸善法寶故,得世間、出世間樂。能令眾生得二種樂故言「無救者作護」。

是般若波羅蜜相,乃至十方諸佛所不能壞。所以者何?畢竟不可得[11]故,何況餘人!故言「具足波羅蜜」。

是般若波羅蜜中無自性故,說諸法不轉生死中,不還入涅槃——不生故不轉,不滅故不還,故言「能轉三轉十二行法[12]輪」。三轉十二行法輪義,如先說。

一切法有[13]二分:若有、若無。是般若中,有亦不應取,無亦不應取;離是有、無,即是諸法性,是故言「能示諸法性」。

如是等無量因緣,讚歎般若,後當廣說。

[14]是般若波羅蜜是無相相。有人心未淳熟,求其定相不能得,便生慢心。是故舍利弗問:「應云何供養?」

佛教言:「當如供養佛。」以人從久遠已來深著眾生相,於貴法情薄,是故言:「如供養世尊。」

智者觀之,佛與般若等[1]無異。所以者何?般若修集,即變為一切智。此中佛自說因緣:「是般若波羅蜜中,出生賢聖等,出生十善道等,世間、出世間法,乃至一切種智。」

「爾時,帝釋作是念」者,帝釋意:「以舍利弗漏盡離欲人,如似著法人讚歎般若。」

今舍利弗自說[2]因緣:「菩薩為般若守護故,以方便力,能隨喜福德迴向,而不破般若波羅蜜相,是事希有,故尊敬般若波羅蜜。是故問佛云何供養。」

復次,憍尸迦!般若波羅蜜自力勢故,勝五波羅蜜。

問曰:

五波羅蜜應以五盲人作喻,何以乃說「百千」?

答曰:

此中說其力勢,不論多少。

復次,若言導五不足為貴,故說「百千」。

復次,波羅蜜亦多,如《賢劫三昧》中有八萬四千種波羅蜜,廣說則無量。

問曰:

檀波羅蜜亦有眼。所以者何?信有罪福,破邪見等無明,故能布施,何以故喻無眼?

答曰:

布施中,智慧是客來,非正體。譬如四大常和合,不得相離;諸波羅蜜和合亦如是。

不能趣道,道者,菩薩十地道;城者,一切種智等諸佛法。

復次,道者,八聖道分;城者,涅槃。

如盲人雖有手足力,不能得隨意有所至;得有眼人示[*]導,則隨意所[3]往,皆能成辦。五波羅蜜雖各各有事能,不得般若示導,尚不得二乘,何況無上道!五波羅蜜得般若波羅蜜將導故,得波羅蜜名字,至[4]成佛道。

帝釋問:「汝自說諸波羅蜜和合,互相佐助,如四大不得相離。如是者,般若波羅蜜亦待五法,何以獨說以般若故五法得波羅蜜名字?」

答曰:雖六事和合、互相佐助,但般若波羅蜜力大故,五法因得波羅蜜名字。譬如合散,雖眾藥各各有力,石勢大故,名為石散。又如大軍摧敵,雖[5]各各有力,主將力大故,主得名字。

舍利弗已問供養般若事,今問:「行者云何生般若波羅蜜?」

佛答:「若行者觀色等諸法不生相,是則生般若波羅蜜。」

舍利弗復問:「云何觀色等不生故,般若波羅蜜生?」

答曰:「色等,因緣和合起,行者知色虛妄,不令起;不起故不生,不生故[6]不得,不得故不失。」

爾時,舍利弗問意:「般若無生[7]緣[8]處,行者亦無生,如是般若與何法合?終歸何處住?得何果報?」

答曰:「般若波羅蜜無生相故無所合。」若般若波羅蜜有法合者,若善、若不善等,是不名般若波羅蜜;今無所合,故入般若波羅蜜數中。

問曰:

若爾者,帝釋已知一切法不合,何以獨問「薩婆若不合」?

答曰:

帝釋貴重深著是般若,於薩婆若愛未斷,故言:「乃至薩婆若亦不合耶?」

佛答:「般若波羅蜜、薩婆若亦不合。」一切法畢竟無生故。

此中佛破斷滅邪見故說「合」;般若波羅蜜不如凡夫人取相、著名、作起有為法合,如佛心合。

問曰:

云何如佛心合?

答曰:

一切相虛誑,故「不取相」;一切法中有無常等過咎,故「不受」;吾我心縛著世間,皆動相,故「不住」;能生種種苦惱,後變異,故「不著」;一切世間顛倒,顛倒果報不實,如幻、如夢,無所滅,故「不斷」。是故佛不著法、不生高心,入畢竟空善相中,深入大悲,以救眾生,[9]菩薩應如佛心合。

帝釋歡喜,讚言:「希有!是般若波羅蜜不破壞諸法,不生、不得、不失故,而能成就菩薩,令得至佛。」

須菩提言:「若菩薩用有所得如是分別一切智等,一切法若合、若不合,是菩薩則失般若波羅蜜。」

佛然可其言,如是更有因緣:「菩薩若取汝所說『一切法無合不合』,取是空相,言『般若空無所有、不牢固』,是亦失般若波羅蜜。」

須菩提知般若波羅蜜不可得相,是故問:「若信般若波羅蜜,信何法?」般若波羅蜜空亦不可得,為決定心[10]信[11]於何法?

佛言:「色等一切法不可信。何以故?色等一切法自性不可得故不可信。」[12]◎

◎[13]【經】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是般若波羅蜜名為摩訶波羅蜜。」

「須菩提!何因緣故,是般若波羅蜜名為摩訶波羅蜜?」

須菩提言:「世尊!是般若波羅蜜,不作色大、不作色小,受、想、行、識不作大、不作小;眼乃至意,色乃至法,眼識界乃至意識界,不作大、不作小;檀波羅蜜乃至禪波羅蜜,不作大、不作小;內空乃至無法有法空,不作大、不作小;四念處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作大、不作小;諸佛法,不作大、不作小;諸佛,不作大、不作小。是般若波羅蜜,不作色合、不作色散,受、想、行、識不作合、不作散;乃至諸佛不作合、不作散。[14]色不作無量、不作非無量;乃至諸佛不作無量、亦不作非無量。[15]色不作廣、不[1]作狹;乃至諸佛不作廣、不作狹。不作色有力、不作色無力;乃至諸佛不作有力、不作無力。世尊!以是因緣故,是般若波羅蜜,名摩訶波羅蜜。

「世尊!若[2]新發意菩薩摩訶薩若不遠離般若波羅蜜、不遠離禪波羅蜜、不遠離毘梨耶波羅蜜、不遠離羼提波羅蜜、不遠離尸羅波羅蜜、不遠離檀波羅蜜,如是念:『是般若波羅蜜,不作色大、不作色小,乃至諸佛不作大、不作小;色不作合、不作散;不作色無量、不作色非無量;不作色有力、不作色無力;乃至諸佛不作有力、不作無力。』世尊!菩薩摩訶薩若如是知,是為[3]不行般若波羅蜜。何以故?是非般若波羅蜜相,所謂作色大小,乃至諸佛作大小;色有力無力,乃至諸佛有力無力。

「世尊!是菩薩摩訶薩用有所得故,有大過失。所謂行般若波羅蜜時,作色大、作色小,乃至諸佛作有力、作無力。何以故?有所得相者,無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所以者何?眾生不生故,般若波羅蜜亦應不生;色不生故,般若波羅蜜不生;乃至佛不生故,般若波羅蜜不生。

「眾生性無故,般若波羅蜜性無;色性無故,般若波羅蜜性無;乃至佛性無故,般若波羅蜜性無。

「眾生非法故,般若波羅蜜非法;色非法故,般若波羅蜜非法;乃至佛非法故,般若波羅蜜非法。

「眾生空故,般若波羅蜜空;色空故,般若波羅蜜空;乃至佛空故,般若波羅蜜空。

「眾生離故,般若波羅蜜離;色離故,般若波羅蜜離;乃至佛離故,般若波羅蜜離。

「眾生無有故,般若波羅蜜無有;色無有故,般若波羅蜜無有;乃至佛無有故,般若波羅蜜無有。

「眾生不可思議故,般若波羅蜜不可思議;色不可思議故,般若波羅蜜不可思議;乃至佛不可思議故,般若波羅蜜不可思議。

「眾生不滅故,般若波羅蜜不滅;色不滅故,般若波羅蜜不滅;乃至佛不滅故,般若波羅蜜不滅。

「眾生不可知故,般若波羅蜜不可知;色不可知故,般若波羅蜜不可知;乃至佛不可知故,般若波羅蜜不可知。

「眾生力不成就故,般若波羅蜜力不成就;色力不成就故,般若波羅蜜力不成就;乃至佛力不成就故,般若波羅蜜力不成就。

「世尊!以是因緣故,諸菩薩摩訶薩[4]般若波羅蜜名為摩訶波羅蜜。」

[*]【論】

[5]釋曰:

須菩提聞佛所說,疑心開解,讚歎般若波羅蜜言:「是般若名為摩訶波羅蜜。」

佛反問須菩提:「於汝[6]意云何?何[7]以名為大波羅蜜?」

須菩提答:「色等諸法不作大、不作小故。」

凡夫人心於諸法中隨意作大、小。如人急時,其心縮小;安隱富[8]樂時,心則寬大。[9]又如八背捨中,隨心故,外色或大、或小。

[*]又如凡夫人於眼見色中,非色事亦言色;如指業、指量、指數、指一異等法合為色,是名色作大。有人眼見色,可見處名色,不可見處不名色。有人言:麁色虛誑[10]非真色,但微塵常故是真色;微塵和合時,假名為色,是名色作小。

如是等因緣,凡夫人於色或作大、或作小,隨憶想分別故,破諸法性;般若波羅蜜,隨色性如實觀,不作大、小。

「不合不散」者,般若波羅蜜,不說[11]微色和合更有色生;但有假名,無有定相色,是故無合、無散。

色無邊故無量,無處不有色、無時不有色,故無有量。

色是作法;般若波羅蜜中,不以微塵合故有[12]麁色;不以麁色散故還歸微塵,是故言[13]不合不散;起法有分別籌量多少,不得言不合不散

無量,如凡人空故說無量,實故說有量;般若波羅蜜遠離空、實故言「非量非無量」。

凡夫人隨心憶念得解故,於色作廣、作狹;般若波羅蜜觀實法相,不隨心故,非廣、非狹。

凡夫人不知和合因緣生諸法,故言「色有力」。如合眾縷以為繩,不知者謂繩有力;又如牆崩殺人,言牆有力。若各各分散,則無有力。般若波羅蜜,知和合相,不說一法有力、不說言無力。

是故名「摩訶[14]般若波羅蜜」。

復有大因緣,若菩薩不遠離六波羅蜜,色等諸法不作大、不作小。但[15]行般若波羅蜜,則心散亂、不調順,多生疑悔、邪見,失般若波羅蜜相。若與五波羅蜜和合行,則調柔[16]不錯,能成辦眾事。譬如八聖道分,正見是道,若無七事佐助,則不能[17]辦事,亦不名正見。是故佛說:一切諸善法皆從因緣和合共生,無有一法獨自生者。是故和合時各各有力,但力有大小。是名行般若波羅蜜。

若菩薩離五波羅蜜,行般若波羅蜜,分別色等諸法若大、若小等,是人即墮[18]用有所得,墮有邊中。若於色等諸法無所分別若大、若小,離五波羅蜜,著是不大不小等空相。先分別諸法大小,有所得為失;今著不大不小等空相,亦是失。

所以者何?此中須菩提說因緣:「有所得相者,乃至無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所以者何?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寂滅相、無所得相、畢竟清淨相。有所得相者,生諸戲論、諍競;一切法無生無滅,無所得相。

如我、眾生,十方求索不可得,但有假名,實不生。眾生不生故,般若波羅蜜亦如眾生相,破吾我顛倒,故不生不滅。如色等諸法,生相不可得故[1]不生。二法攝一切法:若眾生、若法。此二法因緣[2]故和合生,但有假名,無有定性;若法無定性,此法即是無生。是二法無生故,當知色等諸法亦無生。

眾生、法,無性、無所有、空、離、不可思議、不滅、不可知亦如是。

「眾生力不成就故,般若波羅蜜力不成就」者,先說「一切法從因緣和合生,各各無自力」。般若波羅蜜,知諸法各各無自力故無自性,無自性故空。

般若波羅蜜從諸法生故無自力;無自力故,亦同諸法畢竟空。是故說「眾生及法力不成就故,般若波羅蜜力亦不成就」。

問曰:

先說「色等諸法不作有力、不作無力」,今何以更說「眾生及色等諸法力不成就故,般若波羅蜜力亦不成就」?

答曰:

上說「般若觀諸法,不作有力、不作無力」,聽者謂:「般若波羅蜜能作是觀,即[3]有大力。」是故此中說「眾生、色等力不成就故,般若波羅蜜力亦不成就」。

如是等種種因緣故名「摩訶波羅[4]蜜」。

[5]大智度論釋信謗品第四十一

[*]【經】

爾時,慧命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有菩薩摩訶薩,信解是般若波羅蜜者,從何處終,來生是間?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來為幾時?為供養幾佛?行檀波羅蜜、尸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來幾時,能隨順解深般若波羅蜜義?」

佛告舍利弗:「是菩薩摩訶薩供養十方諸佛,來生是間。是菩薩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來無量無邊阿僧祇百千萬億劫。是菩薩摩訶薩從初發心常行檀波羅蜜、尸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供養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諸佛,來生是間。舍利弗!是菩薩摩訶薩若見、若聞般若波羅蜜,作是念:『我見佛,從佛聞[6]法。』舍利弗!是菩薩摩訶薩能隨順解深般若波羅蜜義,以無相、[7]無二、無所得故。」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是般若波羅蜜可聞、可見耶?」

佛告須菩提:「是般若波羅蜜無有聞者、無有見者;般若波羅蜜無聞、無見,諸法鈍故。禪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羼提波羅蜜、尸羅波羅蜜、檀波羅蜜無聞、無見,諸法鈍故。內空無聞、無見,諸法鈍故;乃至無法有法空無聞、無見,諸法鈍故。四念處無聞、無見,諸法鈍故;乃至八聖道分無聞、無見,諸法鈍故。佛十力乃至十八不共法無聞、無見,諸法鈍故。須菩提!佛及佛道無聞、無見,諸法鈍故。」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是菩薩幾時行佛道,能習行如是深般若波羅蜜?」

佛告須菩提:「是中應分別說。須菩提!有菩薩摩訶薩初發意習行深般若波羅蜜、禪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羼提波羅蜜、尸羅波羅蜜、檀波羅蜜,以方便力故,於諸法無所破壞,不見諸法無利益者;亦終不遠離行六波羅蜜,亦不遠離諸佛;從一佛[8]世界至一佛[*]世界,若欲以善根力供養諸佛,隨意即得;終不生母人腹中,終不離諸神通,終不生諸煩惱及聲聞、辟支佛心;從一佛[9]世界至一佛[*]世界,成就眾生、淨佛[10]世界。[11]須菩提!如是等諸菩薩摩訶薩能習行深般若波羅蜜。

「須菩提!有菩薩摩訶薩多見諸佛若無量百千萬億,從諸佛所,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一心、智慧,皆以有所得故。是菩薩聞說深般若波羅蜜時,便從眾中起去,不恭敬深般若波羅蜜及諸佛。是菩薩今在此眾中坐,[12]聞是甚深般若波羅蜜,不樂,便捨去。何以故?是善男子、善女人等先世聞深般若波羅蜜時棄捨去,今世聞深般若波羅蜜亦棄捨去,身心不和。是人種愚癡因緣業,種是愚癡因緣罪故,聞說深般若波羅蜜[13]毀呰;毀訾般若波羅蜜故,毀呰過去、未來、現在諸佛一切智、一切種智。是人毀呰三世諸佛一切[14]智,起破法業;[15]因緣集故,無量百千萬億歲墮大地獄中。是破法人輩,從一大地獄至一大地獄,若火劫起時,[16]至他方大地獄中生;在彼間,從一大地獄至一大地獄,彼間若[17]火劫起時,復至他方大地獄中生;在彼間,從一大地獄至一大地獄,如是遍十方,彼間若火劫起故,從彼死,破法業因緣未盡故,還來是間大地獄中生。此間,亦從一大地獄至一大地獄,受無量苦,此間火劫起故,復至十方他[*]世界生。畜生中,受破法罪業苦,如地獄中說。重罪漸薄,或得人身,[1]生盲人家,生旃陀羅家,生除廁、擔死人種種下賤家;若無眼、若一眼、若眼瞎,[2]若無舌、無耳、無手;所生處無佛、無法、無佛弟子處。何以故?種破法業,積集厚重具足故,受是果報。」

爾時,舍利弗白佛言:「世尊!五逆罪與破[3]法相似耶?」

佛告舍利弗:「不應言相似。所以者何?若有人聽說是甚深般若波羅蜜時,毀呰[4]不信,作是言:『不應學是法,是非法、非善、非佛教,諸佛不說是語。』是人自毀訾般若波羅蜜,亦教他人毀訾般若波羅蜜;自壞其身,亦壞他人身;自飲毒殺身,亦飲他人毒;自失其身,亦失他人身;自不知不信、毀訾深般若波羅蜜,亦教他人令不信不知。舍利弗!如是人,我不聽聞其名字,何況眼見!何以故?當知是人名為污法人,為墮衰濁黑性。如是人,若有聽其言、信用其語,亦受如是苦。舍利弗!若人破般若波羅蜜,當知是名為破法人。」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世尊說破法之人所受重罪,不說是人所受身體大小?」

佛告舍利弗:「不須說是人受身大小。何以故?是破法人若聞所受身大小,便當吐熱血,若死、若近死苦。[5]是破法人聞如是身有如是重罪,是人便[6]大愁[7]憂,[8]如箭入心,漸漸乾枯。作是念:『破法罪故,得如是大醜身,受如是無量苦。』以是故,佛不聽舍利弗問是人所受身體大小。」

舍利弗白佛言:「願佛說之,為未來世作明[9]誡!令知破法業積集故,得如是大醜身,受如是[10]大苦。」

佛告舍利弗:「後世人若聞是破法業積集厚重具足,受大地獄中久久無量苦,聞是久久無量[11]苦時,足為未來世作明[*]誡!」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若白[12]淨善男子、善女人聞是法足作依止,寧失身命,終不破法,自念:『我若破法,當受如是苦!』」

[*]【論】

釋曰:

舍利弗聞般若波羅蜜甚深微妙,聞者尚難,何況能行!是故言:「信解般若者,是為希有!」是故問世尊:「若信解般若者,是人於何處終,來生是[13]間?」

舍利弗作是念:「是人應從好[*]世界終,來生是間。是人不應新發意,不應少供養佛,不應少行六波羅蜜,必是大德人,未聖而能知聖法故。」是故問:「發意幾時?供養幾佛?行六波羅蜜幾時?」

「能隨順解深般若[14]波羅蜜義」者,是菩薩於諸法不取相、不著空,行[15]空行,和合五波羅蜜行般若波羅蜜;[16]用大慈悲心,為一切眾生行般若波羅蜜故。

「十方諸佛清淨[*]世界中終,來生是間」者,為度有緣眾生,又與釋迦[17]文尼佛共因緣故。雖有此間死、此間生者,但以從他方佛所來者貴故。

發心來無量阿僧祇劫,諸福德力集厚故,能信解隨順深義。

有人雖無量阿僧祇劫發心久,不行功德[18]者,是故說:「從發心來,常行六波羅蜜。」

常行六波羅蜜福德故,能得見、能得供養無量無邊阿僧祇佛。

是菩薩成就上四因緣故,得無量無邊福德、智慧;是福德因緣故,諸煩惱薄,心柔軟。菩薩信、慧等諸根利,轉增得力故,深入般若波羅蜜,[19]污厭世間事。若見般若[*]波羅蜜經卷,即時心生「如見佛」;若披卷尋義,即時心生「如從佛聞」。信力[20]成就、慧力[21]成就故,隨順解深般若[22]波羅蜜義,所謂一切無相故;出十二入二法;不二法中,心無所著故,名無所得。略說三相,是[23]隨順[24]解般若波羅蜜義。

須菩提聞[25]說見經卷如[26]見佛、[27]讀經文如從佛聞,如似有著,是故問:「般若可見、可聞耶?」須菩提意:「以般若波羅蜜畢竟空,天眼、天耳猶不能見、聞,何況肉眼、肉耳!出世間慧眼亦不得見,何況世間眼!」

佛順其意答:「般若波羅蜜不可得見、聞。」

此中說因緣:「諸法入般若波羅蜜中,皆一相無相,是中無分別聞者、見者及可聞、可見。」三界凡夫人作分別:是眼、是色,是耳、是聲;六情是利,六塵是鈍;色等諸法是鈍,慧等是利。諸法入般若波羅蜜中,如百川歸海,皆為一味,是故說:「般若波羅蜜不可見、不可聞,以諸法鈍故。」從檀波羅蜜乃至佛道、須陀洹乃至佛,亦如是。

復次,眾生離法,不能聞、不能見;法離眾生,亦不能聞、不能見。

問曰:

上已[28]問「菩薩發意幾時、供養幾佛,能順解深義」,今何以更問?

答曰:

上佛說「般若無聞、無見」,亦說「見般若經卷如見佛,[29]讀般若如從佛聞」。二相說是般若——亦言「可見、可聞」,亦言「不可見、不可聞」。是故還問佛:「菩薩幾時行得是方便,能行有、能行無,行有不墮三界、行無不墮斷滅,能隨般若波羅蜜相行?」

佛答:「有,此事不定,應當分別說。」

或有菩薩[30]初發心,便能習行甚深六波羅蜜。「習行」者,一心信受常行。「方便力故」者,雖行六波羅蜜,起福德因緣,而心不著。「諸法無所破壞」者,是菩薩信力、智慧力大故,聞摩訶衍深法,即時信;聞聲聞法亦信;聞外道在家、出家法,亦不破壞。而於中出二種利:一者、分別是道、非道,捨非道、行是道;二者、一切法入般若波羅蜜中,無是、無非,無破、無受。「不見諸法無利益」者,即是上說於中出利者。是[1]德福具足故,[2]終不遠離六波羅蜜,乃至淨佛[*]世界,略說義。

有菩薩雖新發意,深信受是般若波羅蜜。

有菩薩久發意,供養千萬億諸佛,用有所得行六波羅蜜,不信受是般若波羅蜜。此中佛自說因緣:是人於過去世聞深般若波羅蜜,不信不受,[3]從坐起去;今佛[4]為說,不信不受。破般若波羅蜜罪[5]業果報故,說是人不信不受業因緣故,即起愚癡業[6]因緣;得愚癡業因緣故,疑悔惡邪,著心轉增;著心轉增故,於大眾中,毀訾破壞般若波羅蜜;[7]破壞般若波羅蜜故,破三世十方諸佛一切智;破三世十方諸佛一切智罪故,轉身墮大地獄。

「大地獄」者,阿鼻地獄,無量百千萬億阿僧祇歲,受憂愁、苦惱。憂愁是心苦,[8]惱是身苦。

「從一大地獄至一大地獄」者,如福德因緣故,上有六欲天;罪業因緣亦如是,下有八種大地獄。八種大地獄[9]各有十六小地獄,是中阿鼻最大。餘須彌四天下,亦如是。是三千大千世界中,有百億須彌山,有百億阿鼻地獄,是故說「從一阿鼻大地獄至一阿鼻大地獄」。如人從會至會;又如入正位者,從天上來受人間樂,從人中還至天上受樂。若此間火劫起,其罪未盡故,轉至他處十方世界[10]大地獄中受罪;若彼間[11]火劫起,復展轉至他方;他方[*]火劫起,復還生此間阿鼻地獄中,展轉如前。

是破般若波羅蜜罪小[12]滅,展轉生勤苦畜生中。此間火劫起,復生他方世界畜生中,展轉受苦;彼間火劫起,還來此間,復展轉如前。

罪轉[13]微輕,或得人身,生下賤家,所謂生[14]生盲家,不[15]欲見般若波羅蜜罪故。[16]輕賤說法人故,生旃陀羅及除糞、擔死人等下賤家。[17]毀呰說法者故無舌,不欲聞故無耳,[18]麾手非撥故無手。此人心雖愛佛,以愚癡無智故,毀滅佛母,破壞法藏;破壞法藏故,生無佛、法、眾處。

問曰:

何以不說生餓鬼中?

答曰:

是破壞法者,多[19]以二煩惱,所謂瞋恚、愚癡。[20]慳貪發故墮餓鬼,此中無慳故不說。

問曰:

舍利弗何以言「五逆罪與破法罪相似」?

答曰:

舍利弗[21]是聲聞人,常聞五逆罪最重,墮阿鼻地獄,一[22]劫受苦。聲聞人不悉知供養般若得大果報,又不知謗毀般若得大罪,故舉五逆,對[23]問相似不?

[24]答言不相似者,以相去懸遠故。所以者何?此人毀謗般若者,自失大利,亦令他失;自遠離般若,亦令他遠離;自破壞善根,亦破他善根;自塗邪見毒,亦塗他邪見毒;自失其身,亦失他身;自不知故、著法愛[25]故破,亦令他破般若波羅蜜。

如父母愛子,恩極一世,又以因緣故愛;是行般若波羅蜜菩薩,於無邊世中,深心愛念眾生。父母念子,無能以一眼與者;行般若波羅蜜者,於無邊劫中,以頭、目、髓、[26]腦,積過[27]須彌,以施眾生。

出佛身血、殺阿羅漢,但壞肉身,不壞法身。壞僧是離眷屬,讚五法,不壞般若。是故五逆罪不得似壞般若波羅蜜。般若波羅蜜能令人作佛,毀般若罪則無喻。是故破般若人,[28]我不欲聽聞其名字,何況眼見!是破般若人,或先世福德因緣,廣學多聞、富貴威德、巧於談語、諸魔官屬常隨逐佐助故,未得阿鞞跋致菩薩見其多人供養,多有出家、在家弟子;是故若有[29]說其名者,不聽聞之,何況親附禮拜、受其教訓!所以者何?菩薩欲增長善法,利益眾生;是人欲破法,令眾生墮大衰[30]濁——二事相違故。

「衰濁」者,如人著衰,雖好衣美食,常無色力;雖勤身作務,財產日耗。是人壞一切佛上法[31]寶故,雖身口業善,持戒、布施、[32]讚經,善法終不增長;如濁水泥,不見面像,亦不中飲。是人不中親近,若親近者,則[33]喜染著。是人破法故,邪見疑悔常擾亂心。先所聞法,深染愛著,不解般若波羅蜜相,故言:「般若波羅蜜無所有、空、不堅固,無有罪福。」如是濁亂[34]蔽其心[35]故,不能得見清淨實法相。「黑性」者,[36]佛法中善法名白,不善法名黑。是人常積集不善法,故成不善性。若有信受其語,其罪亦同。

問曰:

舍利弗何以問是人受身大小,而佛不答?

答曰:

舍利弗既聞受罪時節及處所,不聞其身大小,意欲聞佛說其大身。又如帝釋身長十里,受樂遍滿;故欲知受罪身大,受苦亦多。

有二因緣故,佛不為說:一者、上已說「其在二惡道中,久受苦惱」;今復說「其身大醜惡」,人或不信,不信者當受久劇之苦故。二者、若信佛語,則大憂怖,憂怖故風發,吐熱血死;「若死等」者,設令不死,身常乾枯。若不信,後世受重罪,故佛不說。

舍利弗白佛:「今雖以二因緣故不說,願憐愍未來世人故說。」

佛言:「若有善根白性福德人,足作依止。」白性者,與黑性相違。依止者,聞是受苦,更不敢作。若不信,雖說身大亦不信;若信,聞上受苦久遠足可信。


大智度論卷第六十二
↑回到頂端↑
#2230360 - 2024-02-21 14:22:28 大智度論卷第六十三 [Re: yichinyichin]
yichinyichin 離線
飛龍在天
註冊: 2023-12-15
文章數: 485
大智度論釋信謗品第四十一之餘(卷六十三)

聖者龍樹造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經】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若善男子、善女人,應好攝身、口、意業,無受如是諸苦——或不見佛,或不聞法,或不親近僧,或生無佛世界中,或生人中墮貧窮家,或人不信受其言。」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以積集口業故,有是破法重罪耶?」

佛告須菩提:「以積集口業故,有是破法重罪。須菩提!是愚癡人在佛法中出家受戒,破深般若波羅蜜,毀呰、不受。須菩提!若破般若波羅蜜、毀呰般若波羅蜜,則為破十方諸佛一切智;一切智破故,則為破佛寶,破佛寶故破法寶,破法寶故破僧寶;破三寶故,則破世間正見;破世間正見故,則為破四念處乃至破一切種智法;破一切種智法故,則得無量無邊阿僧祇罪;得無量無邊阿僧祇罪已,則受無量無邊阿僧祇憂苦。」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是愚癡人毀呰破壞深般若波羅蜜,有幾因緣?」

佛告須菩提:「有四因緣,是愚癡人毀呰[13]破是深般若波羅蜜。」

須菩提言:「世尊!何等四?」

「是愚癡人為魔所使故,欲毀呰破壞深般若波羅蜜,是名初因緣。是愚癡人不信深法,不信不解,心不得清淨,是第二因緣故,是愚癡人欲毀呰破壞深般若波羅蜜。是愚癡人與惡知識相隨,心沒懈怠,堅著五受眾,是第三因緣故,是愚癡人欲毀呰破壞深般若波羅蜜。是愚癡人多行瞋恚,自高輕人,是第四因緣故,是愚癡人[15]欲毀呰破壞深般若波羅蜜。須菩提!以是[16]四因緣故,[17]是愚癡人欲[18]毀呰破壞深般若波羅蜜。」

[19]【論】

問曰:

口業是破法,何以言「攝身口意業」?

答曰:

意業是口業之本,若欲攝口業,先攝意業。意業攝故,身口業亦善;身口業善,意業亦善。

是中須菩提自說因緣:「莫受是諸苦——或不見佛等。」

世間人以身業為重、口業為輕,是故須菩提問:「但以口業得如是罪耶?」

佛可其意,[20]示言:[21]是愚癡人自無急事,又無使作者,亦無所得,而自以舌故,作如是罪,是為大[22]狂!是狂人未來世在我法中出家——出家者五眾,受戒者有七眾。

是聲聞人著聲聞法,佛法過五百歲後,各各分別有[23]五部。從是[24]已來,以求諸法決定相故,自執其法,不知佛為解脫故說法,而堅著語言故,聞說般若諸法畢竟空,如刀傷心!皆言:「決定之法,今云何言無?」於般若[25]波羅蜜無得無著相中作得、作著相故,毀呰破壞,言非佛教。

佛憐愍眾生故,為說是道、非道;今般若中,是道、非道盡為一相,所謂無相。是故先生[26]疑,後定心於空法生邪見;邪見得力故,於大眾中處處毀壞般若波羅蜜;毀壞般若波羅蜜故,則破十方三世諸佛一切智等諸[27]佛功德;破佛功德故,即[28]破三寶;三寶破故,則破世間樂因緣,所謂世間正見;若破世間正見,則破出世間樂因緣——出世間正見,所謂四念處乃至一切種智。是法名為無量無邊福德因緣,破是法故,得無量無邊罪;得無量無邊罪故,受無量無邊憂愁苦惱。

問曰:

先[29]以說破法因緣,所謂愛著法等,須菩提何以更問?

答曰:

先論中說,今經中說;先不遍說,今遍廣說。

所謂四因緣:是人為魔所使:若魔、若魔人來入其心中,轉其身口,令破般若波羅蜜。如阿難,佛三問:「閻浮提樂,壽命亦樂。」魔入身故,[30]三不答佛。阿難得初道,猶為魔嬈,何況凡人!

復次,魔有四種:五眾魔、煩惱魔、死魔、自在天子魔。四魔中多煩惱魔、自在天子魔故,令不信般若;自貪著法、憎嫉他法、愚癡顛倒故,能破般若波羅蜜。有人言:初因緣,煩惱魔;後第四,[1]自在天子魔。是二種魔所使,故名為魔所使。

堅著邪見、貪愛自法、慧根鈍故,不識佛意,不信不受甚深般若故破。

有人利根[2]堪信,魔又不來,但隨惡師教[3]故,破般若。有人雖屬惡知識,諸結使薄故,勤精進,能信般若波羅蜜。是故二事和合為一,亦屬惡知識,亦深著五眾,結使厚,生懈怠心,是故不信般若。

是人世世多集瞋恚,[4]成其性——瞋相者是不信相;是人剛強自高,輕賤說法人:「我智德如是,尚不能解,況汝愚賤而能知之!」以是瞋恚、憍慢多故,破般若波羅蜜。

[5]【經】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6]是般若波羅蜜,不勤精進、種不善根、惡友相得人,難信難解!」

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是深般若波羅蜜,不勤精進、種不善根、惡友相得人,難信難解!」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是般若波羅蜜云何甚深難信難解?」

「須菩提!色不縛不解。何以故?無所有性是色。受、想、行、識不縛不解。何以故?無所有性是受、想、行、識。檀波羅蜜不縛不解。何以故?無所有性是檀波羅蜜。尸羅波羅蜜不縛不解。何以故?無所有性是尸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不縛不解。何以故?無所有性是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不縛不解。何以故?無所有性是毘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不縛不解。何以故?無所有性是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不縛不解。何以故?無所有性是般若波羅蜜。須菩提!內空不縛不解。何以故?無所有性是內空。乃至無法有法空不縛不解。何以故?無所有性是無法有法空。四念處不縛不解。何以故?無所有性是四念處。乃至一切智、一切種智不縛不解。何以故?無所有性是一切種智。須菩提!色本際不縛不解。何以故?本際無所有性是色。受、想、行、識乃至一切種智本際不縛不解。何以故?本際無所有性是一切種智。須菩提!色後際不縛不解。何以故?後際無所有性是色。受、想、行、識乃至一切種智後際不縛不解。何以故?後際無所有性是一切種智。須菩提!現在色不縛不解。何以故?現在無所有性是色。受、想、行、識乃至現在一切種智不縛不解。何以故?現在無所有性是一切種智。」

[7]須菩提白佛言:「世尊!是般若波羅蜜,不勤精進、不種善根、惡友相得、懈怠、少進、喜忘、無巧便慧,如此之人,實難信難解!」

「如是!如是!須菩提!是般若波羅蜜,不勤精進、不種善根、惡友相得、繫屬於魔、懈怠、少進、喜忘、無巧便慧,如此之人,實難信難解。何以故?色淨果亦淨;受、想、行、識淨果亦淨;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淨果亦淨。

「復次,須菩提!色淨故即般若波羅蜜淨,般若波羅蜜淨即色淨。受、想、行、識淨[8]故即般若波羅蜜淨,般若波羅蜜淨即受、想、行、識淨。乃至一切種智淨即般若波羅蜜淨,般若波羅蜜淨即一切種智淨。色淨、般若波羅蜜淨,無二無別、無斷無壞;乃至一切種智淨、般若波羅蜜淨,無二無別、無斷無壞。

「復次,須菩提!不二淨故色淨,不二淨故乃至一切種智淨。何以故?是不二淨、色淨乃至一切種智淨,無二無別故。我淨、眾生淨乃至知者、見者淨故,色淨、受想行識淨乃至一切種智淨。色淨乃至一切種智淨故,我、眾生乃至知者、見者淨。何以故?我、眾生乃至知者、見者淨,色淨乃至一切種智淨,不二不別、無斷無壞。」

【論】

釋曰: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是般若波羅蜜甚深故,懈怠、隨惡知識、種不善根故難信。」與上相違,名為信般若波羅蜜。

佛可其言。

須菩提更問:「是般若波羅蜜云何甚深故難信?」

佛答:「色等諸法無縛無解。」

三毒是縛,三解脫門是解。是三毒等諸煩惱虛誑不實、從和合因緣生、無自性故無縛,無縛故無解;破是三毒故,三解[9]脫門亦空。

復次,取相著法、顛倒一切煩惱等是縛。[10]縛法若實定有自性者,則不可解;若實定有,誰能破者?若破,即[*]墮斷滅中。若取相、顛倒等諸煩惱虛誑不實,亦無所斷。

復次,一切心心數法,憶想分別、取相,皆縛在緣中。若入諸法實相中,知皆是虛誑,如上品中說:「心清淨相者,即是非心相。」是縛空故,解亦空。如是等種種因緣故,色等諸法不縛不解。

此中佛自說因緣:「色等諸法,有為作法,從因緣和合生故、無有定性故,說『無所有性是色等諸法』。」

復次,色等諸法,三世中不縛不解,如破三世中說。

是時,須菩提知般若波羅蜜非甚深、非不甚深。如後品中說:「若謂般若波羅蜜甚深,則遠[11]離般若波羅蜜。」以是故白佛言:「世尊!惡人以般若波羅蜜甚深難解,非謂善人。」

惡人者,不與般若相應,不一心勤精進;不種解般若波羅蜜善根;隨破壞般若惡師;懈怠者,著世間樂,不願出世間;如此人若有精進,少不足言;諸煩惱亂心,故喜忘;善不善法相不破、憍慢不除、邪見戲論故,求諸法實相,不知分別諸法相好醜,[1]是名無巧[2]便慧。有如是等惡法故,[3]是人難解甚深般若。

佛可其[4]意,言:「如是!如是!」

問曰:

須菩提說中,無有魔事,佛說中何以益魔事?

答曰:

須菩提直說內外因緣不具足,佛今具足說,故言:「是人為魔所使。」

佛更欲[5]說甚深難解相,告須菩提:「色等諸法淨故,果亦淨。」

四念處是色等諸法果。何以故?觀色等諸法不淨、無常等,即得身念處。餘念如上說。是中四念處性無漏、斷煩惱、為涅槃故清淨;見果淨故,知因亦淨。

問曰:

先說「觀色不淨、無常等,得身念處」,云何言「果淨故[6]知因亦淨」?

答曰:

不淨觀是初入門,非實觀,是故不入十六聖行。是十六行中,觀無常、苦、空、無我,不觀不淨。淨顛倒故生婬欲,破淨故言「不淨」,非是實;是故不淨不入十六聖行,但是得解觀。是般若中不觀常、不觀無常,不觀淨、不觀不淨等。常無常、淨不淨、空實等諸觀[7]滅、戲論滅,是色實相。色實相淨,故果亦淨。

復次,佛此中自說因緣:「般若波羅蜜如虛空,畢竟[8]淨,無所染污,是般若波羅蜜。」觀色等諸法實相,不生不滅,行六波羅蜜、修四念處等,如是可得般若波羅蜜。是般若波羅蜜三種因緣:正觀、正行、正修。是故言:「般若波羅蜜淨故,色等諸法淨;色等諸法淨故,般若波羅蜜淨。所以者何?色等諸法、般若波羅蜜,實相中無二無別;不異不別、不離不散故,不斷不壞。」

復次,如我法,[9]乃至十方三世中求不可得,於五眾中但有假名;眾生乃至知者、見者亦如是。如我,空、無所有、清淨故,一切法亦如是。

[10]【經】

「復次,須菩提!婬淨故色淨乃至一切種智淨。何以故?婬淨、色淨乃至一切種智淨,不二不[11]別。瞋、癡淨故色淨乃至一切種智淨。何以故?瞋癡淨、色淨乃至一切種智淨,不二不[12]別。

「復次,須菩提!無明淨故諸行淨,諸行淨故識淨,識淨故名色淨,名色淨故[13]六入淨,[*]六入淨故觸淨,觸淨故受淨,受淨故愛淨,愛淨故取淨,取淨故有淨,有淨故生淨,生淨故老死淨,老死淨故般若波羅蜜淨,般若波羅蜜淨故乃至檀波羅蜜淨,檀波羅蜜淨故內空淨,內空淨故乃至無法有法空淨,無法有法空淨故四念處淨,四念處淨故乃至一切智淨,一切智淨故一切種智淨。何以故?是一切智淨、一切種智淨,不二不別、無斷無壞。

「復次,須菩提!般若波羅蜜淨故色淨,乃至般若波羅蜜淨[14]故一切智淨。是般若波羅蜜[15]淨、一切智淨,不二不別故。須菩提!禪波羅蜜淨故乃至一切智淨,毘梨耶波羅蜜、羼提波羅蜜、尸羅波羅蜜、檀波羅蜜淨故乃至一切智淨。內空淨故乃至一切智淨,四念處淨故乃至一切智淨。

「復次,須菩提!一切智淨故乃至般若波羅蜜淨。如是一一如先說。

「復次,須菩提!有為淨故無為淨。何以故?有為淨、無為淨,不二不別、無斷無壞故。

「復次,須菩提!過去淨故未來現在淨,未來淨故過去現在淨,現在淨故過去未來淨。何以故?現在淨、過去未來淨,不二不別、無斷無壞故。」

【論】

問曰:

佛說「三毒是垢穢不淨」,此中云何言「婬欲等淨故色等亦淨」?

答曰:

佛說:「三毒實性清淨故,色等諸法亦清淨;三毒淨、色等[16]淨故,不二不別。」

欲廣說三毒清淨及三毒清淨果報因緣故,說「無明淨故諸行亦淨」。「無明淨」者,所謂無明畢竟空,如破無明十喻中說。從十二因緣乃至一切種智亦如是。

[17]是故色等、無明等諸法清淨故般若波羅蜜清淨,般若波羅蜜清淨故諸菩薩所行法,所謂禪波羅蜜乃至一切種智皆清淨。禪波羅蜜等諸法亦如是。

復次,用十八空故,色等乃至一切種智空,乃至一切種智空故十八空亦空。一切種智不離十八空,十八空不離一切種智,是故言「不二不別」。空者即是清淨。今色乃至一切種智,一法為首,餘法各各為首,展轉皆清淨。

復次,諸法多無量故,略說有為、無為。有為法實相即是無為法。[18]知淨行者於諸法中求常、樂、我、淨不可得;若不可得,是為實知有為法;實知不可得,即是無為法,是故說:「有為法淨故無為法清淨。」

復次,因有為法故知無為法;聖人得是無為法,說有為法相,是故說:「有為法清淨故無為法清淨,無為法清淨故有為法清淨。」

有為法在三世中,故說:「過去世清淨故未來世亦清淨,未來世清淨故過去世亦清淨。」所以者何?如過去世破壞、散滅、無所有故空,未來世未生未有故空;二世無故,現在亦無。何以故?有先有後,知有現在。復次,有為法念念生滅,故無住時;住時無故,無現在世。三世空故,有為法空;有為法空故,無為法空。空即是畢竟清淨,不破不壞,無戲論,如虛空。

如是般若波羅蜜畢竟清淨,三世諸佛法藏;破是能宣示實相般若言說文字故墮地獄。

問曰:

若不信般若墮地獄,信者得作佛。若有五逆罪、破戒、邪見、懈怠之人信是般若,是人得成佛不?復有持戒、精進者而不信般若,是云何墮地獄?

答曰:

破般若有二種:一者、佛口所[1]說,弟子誦習,書作經卷;愚人謗言:「非是佛說!是魔、若魔民所作,亦是斷滅邪見人手筆,莊嚴口力者說。」或言:「雖是佛說,其中處處餘人增益。」

或[2]有人[3]著心分別取相說般若波羅蜜,口說空法而心著有。

初破者,墮大地獄,不得聖人說般若意故。第二破,著心論議者,是不名為破般若。[4]如調達出佛身血,祇域亦出佛身血;雖同[5]一名[6]出血,心異故,一人得罪,一人得福。如畫作佛像,一人以[7]像不好故[8]破,一人以惡心故破;以心不同故,一人得福,一人得罪。破般若波羅蜜者亦如是。

復次,或有人破般若,雖不瞋、不輕佛,自用心憶想分別:「是甚深法,一切智人所說,應有深妙法,云何言都[9]空?」佛以無著心為度眾生故說法;是人以著心取相故,起口業毀呰,破壞般若;能起身業,手麾非撥,指毀令去。

與二種不信相違,故名二種信:一者、知般若實義信,得如說果報;二者、信經卷言語文字,得功德少。

邪見罪重故,雖持戒等身口業好,皆隨邪見惡心。如佛自說[10]喻譬:「如種苦種,雖復四大所成,皆作苦味。」邪見人亦如是,雖持戒、精進,皆成惡法。與此相違,名為正見。

五逆罪人,惡罪常覆心,疑今世後世業果,何況能信甚深般若?雖復書經卷供養,望免惡罪,去般若大遠。或有遇善知識,先世[11]精進,福德、利智第一,信般若波羅蜜;清淨因緣,能得如所說果報。如阿闍世王殺父之罪,蒙佛、文殊師利善知識故,除其重罪,得如所說般若果報,受無上道記。[12]◎

大智度論釋歎淨品第四十二

【經】

爾時,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是淨甚深!」

佛言:「畢竟淨故。」

舍利弗言:「何法淨故,是淨甚深?」

佛言:「色淨故,是淨甚深。受、想、行、識淨故,四念處淨故乃至八聖道分淨故,佛十力淨故乃至十八不共法淨[15]故,菩薩淨[*]故、佛淨[16]故,一切智、一切種智淨故,是淨甚深。」

「世尊!是淨明!」

佛言:「畢竟淨故。」

舍利弗言:「何法淨故,是淨明?」

佛言:「般若波羅蜜淨故,是淨明;乃至檀波羅蜜淨故,[17]是淨明;四念處乃至一切智淨故,是淨明。」

「世尊![18]是淨不相續!」

佛言:「畢竟淨故。」

舍利弗言:「何法不相續故,是淨不相續?」

佛言:「色不去不相續故,是淨不相續;乃至一切種智不去不相續故,是淨不相續。」

「世尊!是淨無垢!」

佛言:「畢竟淨故。」

舍利弗言:「何法無垢故,是淨無垢?」

佛言:「色性常淨故,是淨無垢;乃至一切種智性常淨故,是淨無垢。」

「世尊!是淨無得無著!」

佛言:「畢竟淨故。」

舍利弗言:「何法無得無著故,是淨無得無著?」

佛言:「色無得無著故,是淨無得無著;乃至一切種智無[19]得無著故,是淨無得無著。」

「世尊!是淨無生!」

佛言:「畢竟淨故。」舍利弗言:「何法無生故,是淨無生?」佛言:「色無生故,是淨無生;乃至一切種智無生故,是淨無生。」

「世尊!是淨不生欲界中!」

佛言:「畢竟淨故。」

舍利弗言:「云何是淨不生欲界中?」

佛言:「欲界性不可得故,是淨不生欲界中。」

「世尊!是淨不生色界中!」

佛言:「畢竟淨故。」

舍利弗言:「云何是淨不生色界中?」

佛言:「色界性不可得故,是淨不生色界中。」

「世尊!是淨不生無[20]色界中!」

佛言:「畢竟淨故。」

舍利弗言:「云何是淨不生無色界中?」

佛言:「無色界性不可得故,是淨不生無色界中。」

「世尊!是淨無知!」

佛言:「畢竟淨故。」

舍利弗言:「云何是淨無知?」

佛言:「諸法鈍故,是淨無知。」

「世尊!色無知,是淨淨!」

佛言:「畢竟淨故。」

舍利弗言:「云何色無知是淨淨?」

佛言:「色自性空故,色無知是淨淨。」

「世尊!受、想、行、識無知是淨淨!」

佛言:「畢竟淨故。」

舍利弗言:「云何受、想、行、識無知是淨淨?」

佛言:「受、想、行、識自性空故,無知是淨淨。」

「世尊!一切法淨故,是淨淨!」

佛言:「畢竟淨故。」

舍利弗言:「云何一切法淨故,是淨淨?」

佛言:「一切法不可得故,一切法淨是淨淨。」

「世尊!是般若波羅蜜於薩婆若無益無損!」

佛言:「畢竟淨故。」

舍利弗言:「云何般若波羅蜜於薩婆若無益無損?」

佛言:「法[1]常住相故,般若波羅蜜於薩婆若無益無損。」

「世尊!是般若波羅蜜淨,於諸法無所受!」

佛言:「畢竟淨故。」

舍利弗言:「云何般若波羅蜜淨,於諸法無所受?」

佛言:「法性不動故,是般若波羅蜜淨,於諸法無所受。」

[*]【論】

釋曰:

「是淨甚深」者,淨有二種:一者、智慧淨,二者、所緣法淨。此二[2]事相待,離智淨無緣淨,離緣淨無智淨。所以者何?一切心心數法從緣生,若無緣則智不生。譬如無薪,火無所然。以有智故知緣為淨,無智則不知緣淨。此中智淨、緣淨相待,世間常法。

是中說:離智、離緣,諸法實相,本自清淨。為心、心數法所緣,則污染不清淨;譬如百種美食,與毒同器,則不可食。諸法實相常淨,非佛所作,非菩薩、[3]辟支佛、聲聞、一切凡夫所作;有佛、無佛,常住不壞相。在顛倒虛誑法及果報中,則污染不淨。

是「清淨」有種種名字,或名「如」、「法性」、「實際」,或名「般若波羅蜜」,或名「道」,或名「無生無滅」、「空」、「無相」、「無作」、「無知無得」,或名「畢竟空」等,如是[4]等無量無邊名字。

舍利弗觀是般若波羅蜜相,雖不可見、不可聞、不可說、不可破壞,而誹謗得無量罪;信受正行,則得無上果報。舍利弗發希有歡喜心,而白佛言:「世尊!是淨甚深!」

佛答:「汝所[5]見者以為希有,[6]實相中復過汝所見。一切法中,畢竟淨、無所著,乃至淨體亦不著,是名畢竟清淨。」

復次,清淨主,所謂十方三世諸佛;諸佛亦不著是清淨,是故言「畢竟清淨[7]故」。[8]是清淨般若波羅蜜能令一切[9]賢聖無邊苦盡,有是大利益,而亦不著是般若波羅蜜。如是有無量因緣「畢竟清淨」,是淨甚深!

舍利弗問:「何法畢竟清淨故,是淨甚深?」

佛答:「色等諸法清淨故,是淨甚深。」所以者何?色等諸法本末因果清淨故,是淨甚深。如上品中說:「菩薩於色等法中觀行斷故,得如是清淨。」以是故名「色等清淨」。

是淨能破一切法中戲論無明,能與畢竟空智慧光明,是故言「淨明」。行檀波羅蜜等諸菩薩妙法故,得是「淨明」。是淨能與有餘涅槃故,言是「淨明」。

[10]今與無餘涅槃故,言「是淨不相續」。先以[11]空等三三昧捨諸善法,後壽命自然盡故,色等五眾不去亦不相續,故「[12]淨不相續」。

以百八諸煩惱不能遮覆污染淨故,言淨無垢。

行如是諸法實相不二道,從苦法忍乃至十五心,是名「得」;第十六心,得沙門果,是名「著」。[13]著者,[14]著不墮落,得之別名也。

復次,行六波羅蜜,乃至生柔順忍,是名「得」;能生無生法忍,入菩薩位,是名「著」。是清淨法中,用無所得心,無此二事,故名「無得無著」。

行如是法,知一切法畢竟空;畢竟空故,不取相;不取相故,不起不作三種業;不[15]作業故,一切世間無生。「世間」,所謂三界。此中二因緣故不生:一者、三種生業不起故,二者、三界自性不可得故。

此中佛總說因緣,所謂三界自性空,是故說「三界色等諸法自性不可得」。

是淨無知,諸法鈍故,如上品中說。

一切諸法性常不生,不生故不可得,不可得故畢竟清淨。

舍利弗得聲聞波羅蜜,佛為一切智人,是二人問答故,諸菩薩貪[16]著是般若波羅蜜;是故舍利弗欲斷其貪著,故說言:「世尊!般若波羅蜜雖有如是功德,畢竟清淨故,於薩婆若亦無益無損。」如夢[17]如幻中,雖有得失,亦無益無損;如虛空畢竟清淨、無所有,亦因是虛空有所成濟,亦不得言空有所作,亦不得言空無所益。檀波羅蜜因般若波羅蜜有所作,是故言「般若波羅蜜無益無損」。

般若波羅蜜觀一切法有失,不淨,無常、苦、空、無我,不生不滅、非不生非不滅等。種種因緣,讚歎滅諸觀戲論、斷語言道,是故說「般若波羅蜜清淨,於諸法無所受」。滅諸觀戲論、斷語言道,即是入法性相,是故此中說「法性不動故」。

[*]【經】

爾時,慧命須菩提白佛言:「世尊!我淨故色淨。」

佛言:「畢竟淨故。」

須菩提言:「以何因緣我淨故色淨畢竟淨?」

佛言:「我無所有故,色無所有畢竟淨。」

「世尊!我淨故受想行識淨。」

佛言:「畢竟淨[18]故。」

須菩提言:「何因緣故,我淨[19]故受想行識淨畢竟淨?」

佛言:「我無所有故,受想行識無所有畢竟淨。」

「世尊!我淨故檀波羅蜜淨,我淨故尸羅波羅蜜淨,我淨故羼提波羅蜜淨,我淨故毘梨耶波羅蜜淨,我淨故禪波羅蜜淨。世尊!我淨故般若波羅蜜淨。世尊!我淨故四念處淨。世尊!我淨故乃至八聖道分淨。世尊!我淨故佛十力淨。世尊!我淨故乃至十八不共法淨。」

佛言:「畢竟淨故。」

須菩提言:「何因緣故,我淨檀波羅蜜淨,我淨乃至十八不共法淨?」

佛言:「我無所有故,檀波羅蜜無所[1]有淨,乃至十八不共法無所有故淨。」

「世尊!我淨故須陀洹果淨,我淨故斯陀含果淨,我淨故阿那含果淨,我淨故阿羅漢果淨,我淨故辟支佛道淨,我淨故佛道淨。」

佛言:「畢竟淨。」

須菩提言:「何因緣故,我淨須陀洹果淨、斯陀含果淨、阿那含果淨、阿羅漢果淨、辟支佛道淨、佛道淨?」

佛言:「自相空故。」

「世尊!我淨故一切智淨。」

佛言:「畢竟淨故。」

須菩提言:「何因緣故,我淨故一切智淨?」

佛言:「無相無念故。」

「世尊!以二淨故無得無著。」

佛言:「畢竟淨。」

須菩提言:「何因緣故,以二淨故無得無著是畢竟淨?」

佛言:「無垢無淨故。」

「世尊!我無邊故色淨,受、想、行、識淨。」

佛言:「畢竟淨。」

須菩提言:「何因緣故,我無邊故色淨,受、想、行、識淨?」

佛言:「畢竟空、無始空故。」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若菩薩摩訶薩能如是知,是名菩薩摩訶薩般若波羅蜜。」

佛言:「畢竟淨故。」

須菩提言:「何因緣故,菩薩摩訶薩能如是知,是名菩薩摩訶薩般若波羅蜜?」

佛言:「知道種故。」

「世尊!若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以方便力故,作是念:『色不知色,受、想、行、識不[2]知識;過去法不知過去法,未來法不知未來法,現在法不知現在法。』」

佛言:「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以方便力故,不作是念:『[3]我施與彼人;我持戒,如是持戒;我修忍,如是修忍;我精進,如是精進;我入禪,如是入禪;我修智慧,如是修智慧;我得福德,如是得福德;我當入菩薩法位中,我當淨佛[4]世界、成就眾生,當得一切種智。』須菩提!是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以方便力故,無諸憶想分別,內空、外空、內外空、空空、大空、第一義空、有為空、無為空、無始空、散空、性空、諸法空、自相空故。須菩提!是名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方便力故無所[5]礙。」

[*]【論】

釋曰:

佛初命須菩提說般[6]若,有所說,不應求其因緣;若餘人所說者,[7]當求因緣。舍利弗已問清淨相,佛作證;今須菩提說清淨相,佛亦為證。「我淨故五眾淨」者,如我畢竟無所有、不可得,五眾亦如是。畢竟[8]空即是我清淨、五眾清淨。[9]解我空易,解五眾空難,是故以易解喻難解。

六波羅蜜乃至十八不共法、須陀洹果乃至佛道亦如是,我淨故,是法亦淨。

問曰:

上言「我無所有故,色乃至十八不共法亦無所有」,今何以說「須陀洹果乃至佛道自相空」?

答曰:

我從和合因緣假名生,於無我中有我顛倒,是故說「我虛妄無所有」,以五眾著處因緣故無所有。檀波羅蜜等諸法雖善,是有為作法、菩薩所著故,言「無所有」。須陀洹果等是無為法,無為法自相空,所謂無生無滅、無[10]住異故,是故不說「無所有」,但言「自相空」。

復次,有為法中邪行多[11]故,說「無所有」;無為法中,無生無滅,無邪行故,說「自相空」。

「我淨,一切種智淨」者,以菩薩深著故無相、無念。無相者,是無相三昧。無念者,於無相三昧亦不念。

今須菩提知般若波羅蜜真清淨,故白佛:「用二淨故無得無著。」清淨有二種:一者、用二法清淨,二者、用不二法清淨。二法清淨,是名字清淨;用不二法清淨者,是真清淨。

佛言:「諸法畢竟空相。」

「云何以二法清淨[12]有得有著?」此中說因緣,所謂一切法無垢無淨。二清淨中,分別是垢、是淨。

「我無邊故五眾清淨」者,如我空,空故無邊;五眾亦如是。

問曰:

常[13]言「畢竟清淨故」,今何以言「畢竟空、無始空」?

答曰:

「畢竟空」即是「畢竟清淨」,以人畏空,故言清淨。此中說「我無邊」,我即眾生,眾生空。何以故?無始空故。

[14]說曰:「能如是知,是名般若」者,能以眾生空、法空,[15]以一切法畢竟空,是名般若波羅蜜;般若波羅蜜即是畢竟清淨。

佛常答「畢竟空」,是故問:「若畢竟空,云何言『菩薩能如是知,是名菩薩般若』?」(難畢竟空也,以畢竟[16]空無知故。)

佛言:「知道種故。」菩薩雖知一切法畢竟空,欲令眾生得此畢竟空,遠離著心。畢竟空,但為破著心故說,非是實[17]空(「畢竟空」,即是答「道種智」)。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行般若者作是念:色不知色等。」

佛意般若無定相,但以道種智故分別說,令菩薩行般若有方便故,法雖畢竟空,亦如是知「色不知色法」等。觀一切法畢竟空,唯有能觀智慧在,不應畢竟空,以引導眾生著心令入畢竟空。

佛答:「若菩薩行般若有方便,能觀外法畢竟空,色不知色等;內自觀內心,亦如是方便力故,若行檀時,不作是念:『我施與彼,彼是受施。』」

「須菩提!色不知色等」者,一切法空故不相知,不相知故無所作,破二事,所謂受者、所施物(此二事,皆是外也);今破與者乃至我修一切種智亦如是。

此中說因緣:「菩薩行般若,方便故無如是分別。」

以內空故乃至自相空,是十三空破諸法盡,後五種空總相說,是名菩薩無所礙。無所礙者,以是諸空於一切法無所礙。

大智度論卷第六十三
↑回到頂端↑
#2230511 - 2024-02-23 02:47:33 大智度論卷第六十四 [Re: yichinyichin]
yichinyichin 離線
飛龍在天
註冊: 2023-12-15
文章數: 485
大智度論釋歎淨品第四十二之餘(卷六十四)

聖者龍樹造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經】

爾時,釋提桓因問須菩提:「云何是求菩薩道善男子礙法?」

須菩提報釋提桓因言:「憍尸迦!有求菩薩道善男子、善女人取心相,所謂取檀波羅蜜相,取尸羅波羅蜜相、羼提波羅蜜相、毘梨耶波羅蜜相、禪波羅蜜相、般若波羅蜜相;取內空相、外空相、內外空[*]相乃至無法有法空相;取四念處相乃至八聖道分相;取佛十力相乃至十八不共法相;取諸佛相,取於諸佛種善根相;是一切福德和合,取相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憍尸迦!是名求菩薩道善男子、善女人礙法。用是法故,不能無礙[6]行般若波羅蜜。何以故?憍尸迦!是色相不可迴向,受、想、行、識相不可迴向,乃至[7]一切智相不可迴向。

「復次,憍尸迦!若菩薩摩訶薩示、教、利、喜他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8]應示、教、利、喜一切諸法實相。若求菩薩道善男子、善女人行檀波羅蜜時,不應作是分別言:『我施與,我持戒,我忍辱,我精進,我入禪,我修智慧;我行內空、外空、內外空,乃至我行無法有法空;我修四念處,乃至我行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善男子、善女人應如是示、教、利、喜他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如是示、教、利、喜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自無錯謬,亦如佛所[9]許法示、教、利、喜,令是善男子、善女人遠離一切礙法。」

爾時,佛讚須菩提:「善哉![11]善哉!如汝為諸菩薩說諸礙法。須菩提!汝今更聽我說微細礙相。[12]汝須菩提!一心好聽!」

佛告須菩提:「有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取相念諸佛。須菩提!所可有相,皆是礙相。又於諸佛從初發意乃至法住,於其中間所有善根取相憶念;取相憶念已,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所可有相,皆是礙相。又於諸佛及弟子所有善根及餘眾生善根,取相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13]須菩提!所可有相,皆是礙相。何以故?不應取相憶念諸佛,亦不應取相念諸佛善根。」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是般若波羅蜜甚深!」

佛言:「一切法常離故。」

須菩提言:「世尊!我當禮般若波羅蜜!」

佛告須菩提:「是般若波羅蜜無起無作故,無有能得者。」

須菩提言:「世尊!一切諸法[14]亦不可得。」

佛言:「一切法一性,非二性。須菩提![15]是[16]一法性,是亦無性;是無性即是性,是性不起不作。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若知諸法一性,所謂無性,無起無作,則遠離一切[17]礙相。」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是般若波羅蜜,難知難解!」

佛言:「如所言。是般若波羅蜜,無見者、無聞者、無知者、無識者、無得者。」

「世尊!是般若波羅蜜,不可思議!」

佛言:「如所言。是般若波羅蜜不從心生,不從色、受、想、行、識生,乃至不從十八不共法生。」

【論】

問曰:

若與無礙相違,是名為礙,帝釋何以更問礙?

答曰:

菩薩礙法微妙,入諸善法和合,利根者所覺,鈍[20]根者不覺。以難解故,於佛前更問。

礙法,何者是?所謂菩薩分別慳心、施心,捨慳心、取施心,是名「取心相」。知布施物貴賤,知修集布施能一切與,是檀波羅蜜乃至隨喜福德取相諸善法,雖為是妙,內著我,外著法,墮礙法中;譬如食雖香美,過噉則病。

此中須菩提自說因緣:「色等諸法相畢竟空故,不可得迴向無上道。」

上說礙相,今說無礙相,所謂菩薩若欲教他無上道,應以實[21]法示、教、利、喜。示、教、利、喜義,如先說。實法者,所謂滅諸憶想分別,是故說「行檀時,不分別我與」等。若能如是教化,得二種利:一者、自無錯謬,二者、亦如佛所[22]得法以化他人。如是等無量礙相相違,是名「無礙相」。

問曰:

佛[23]以讚須菩提說「無礙相」,今何以故,復更自說「微細礙相」?

答曰:

佛就須菩提力中讚歎:「汝是捨眾生人,而能說菩薩礙相。」微細礙相,須菩提力所不及,是故佛自說。

是礙相微細故,汝一心好聽!何者是?所謂菩薩用取相念諸佛等,皆是礙。無相相是般若波羅蜜;佛從般若中出,亦是「無相相」。諸善根著心取相迴向,是世間果報;有盡、雜毒故,不能得無上道。

問曰:

上說麁礙言「取相」,今微細礙中亦言「取相」,有何差別?

答曰:

上說「我是與者、彼是受者」,如是等,今但說「取相」。

復次,今說「諸菩薩念佛三昧」故微細[1]相,[2]微細心人中礙,是故名「微細礙」。

須菩提知佛所說深妙,非己所及,是故讚言「甚深」。

佛答:「一切法常遠離相故。」佛說是般若[3]遠一切法,[4]遠一切法故,[5]微細相不得入般若中。

須菩提歡喜言:「我當為般若作禮!」須菩提意作是念:「我得解是般若波羅蜜甚深相故發心,我應作禮。」

佛言:「是般若波羅蜜無起無作故,十方如恒河沙佛無能得者,汝聲聞人云何言得?」

須菩提言:「世尊!非但般若,一切法皆無知無得。」

佛言:「諸法一性無二。」一性,所謂畢竟空;無二者,無「畢竟、不畢竟」。一法性即是無性。畢竟空不應著、不應取相。所以者何?從因緣和合生故。

須菩提作是念:「若無性即是性,以不起不作故,後世苦不相續。能如是知般若波羅蜜,一切諸礙皆遠離;若遠離諸礙,則自[6]在得無上道。」須菩提聞是說,作是念:「我以為得,佛謂不得;是般若波羅蜜,難解難知。」

佛答:「非獨汝[7]難!一切眾生無見者、無聞者、無知者、無識者、無得者。」[8]耳、鼻、舌、身所不知,意所不識不得;是般若出過六種知,故言「難解」。

須菩提入深般若中,智力窮極,故言「不可思議」。

佛言:「是般若非心生、非五眾生,乃至不從十八不共法生,無生相故。」

問曰:

若說「不從心生」,何以復說「五眾」?五眾中識眾即是心。

答曰:

先說心,是略說;後說五眾等,是廣說。

五眾乃至十八不共法可與般若作因緣,不能生般若;譬如猛風除雲能令日月出現,而不能作日月[9]也。

[10]大智度論釋無作實相品第四十三

[11]【經】

須菩提白佛言:「是般若波羅蜜無所作。」

佛言:「作者不可得故,色不可得,乃至一切法不可得故。」

「世尊!若菩薩摩訶薩欲行般若波羅蜜,應云何行?」

佛告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欲行般若波羅蜜,不行色,是行般若波羅蜜;不行受、想、行、識,是行般若波羅蜜;乃至不行一切種智,是行般若波羅蜜。不行色常、無常,是行般若波羅蜜;乃至一切種智不行常、無常,是行般若波羅蜜。不行色若苦、若樂,是行般若波羅蜜;乃至不行一切種智若苦、若樂,是行般若波羅蜜。不行色是我、非我,是行般若波羅蜜;乃至不行一切種智是我、非我,是行般若波羅蜜。不行色淨、不淨,是行般若波羅蜜;乃至不行一切種智淨、不淨,是行般若波羅蜜。何以故?是色無所有性,云何有常無常、苦樂、我無我、淨不淨?受、想、行、識亦無所有性,云何有常無常乃至淨不淨?乃至一切種智無所有性,云何有常無常乃至淨不淨?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不行色不具足,是行般若波羅蜜;不行受、想、行、識不具足,是行般若波羅蜜;乃至不行一切種智不具足,是行般若波羅蜜。何以故?色不具足者,是不名色;如是亦不行,是行般若波羅蜜。受、想、行、識不具足者,是不名識;如是亦不行,是行般若波羅蜜。乃至不行一切種智不具足者,是不名一切種智;如是亦不行,是行般若波羅蜜。」

須菩提白佛言:「未曾有也!世尊善說求菩薩道善男子、善女人礙不礙相。」

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佛善說求菩薩道善男子、善女人礙不礙相。復次,須菩提!若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不行色不礙,是行般若波羅蜜;不行受、想、行、識不礙,是行般若波羅蜜。不行眼不礙,是行般若波羅蜜;不行耳、鼻、舌、身不礙,是行般若波羅蜜;不行意不礙,是行般若波羅蜜。不行檀波羅蜜不礙,是行般若波羅蜜;不行尸羅波羅蜜不礙,是行般若波羅蜜;不行羼提波羅蜜不礙,是行般若波羅蜜;不行毘梨耶波羅蜜不礙,是行般若波羅蜜;不行禪波羅蜜不礙,是行般若波羅蜜;不行般若波羅蜜不礙,是行般若波羅蜜;乃至不行一切種智不礙,是行般若波羅蜜。須菩提!菩薩摩訶薩如是行般若波羅蜜時,知色是不礙,知受、想、行、識是不礙,乃至知一切種[12]智是[13]不礙;知須陀洹果不礙,知斯陀含果不礙,知阿那含果不礙,知阿羅漢果不[14]礙,知辟支佛道不礙,知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道不礙。」

爾時,慧命須菩提白佛言:「未[15]曾有也!世尊!是甚深法,若說亦不增不減,若不說亦不增不減。」

佛語須菩提:「如是!如是![16]是甚深法若說亦不增不減,若不說亦不增不減。譬如佛盡形壽,若[17]讚、若毀虛空,讚時亦不增不減,毀時亦不增不減。[18]須菩提!如幻人,若讚時不增不減,毀時亦不增不減;讚時不喜,毀時不憂。須菩提!諸[1]法相亦如是,若說亦如本不異,若不說亦如本不異。」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諸菩薩摩訶薩所為甚難!修行是般若波羅蜜時,不憂[2]不喜,而能習[3]行般若波羅蜜,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不轉還。何以故?世尊!修般若波羅蜜,如修虛空。如虛空中無般若波羅蜜,無[4]禪、無毘梨耶、無羼提、無尸羅、無檀波羅蜜;如虛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亦無內空、外空、內外空乃至無法有法空,無四念處乃至無八聖道分,無佛十力乃至無十八不共法,無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無辟支佛道,無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修般若波羅蜜,亦如是。世尊!應禮是諸菩薩摩訶薩,能[5]大莊嚴。

「世尊!是人為眾生[*]大莊嚴、勤精進,如為虛空[*]大莊嚴、勤精進。世尊!是[6]人欲度眾生,如欲度虛空。世尊!是諸菩薩摩訶薩[*]大莊嚴,為虛空等眾生[*]大莊嚴。世尊!是人[*]大莊嚴欲度眾生,為如舉虛空。

「世尊!諸菩薩摩訶薩大精進力,欲度眾生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世尊!諸菩薩摩訶薩[7]大莊嚴,欲度眾生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世尊!諸菩薩摩訶薩大勇猛,為度如虛空等眾生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何以故?世尊!若三千大千世界滿中諸佛,譬如竹葦、甘蔗、稻麻、叢林,諸佛若一劫、若減一劫說法,一一佛度無量無邊阿僧祇眾生令入涅槃。世尊!是眾生性亦不[8]減、亦不[9]增。何以故?眾生無所有故、眾生離故。乃至十方世界中諸佛所度眾生,亦如是。世尊!以是因緣故,我如是說:『是人欲度眾生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為欲度虛空。』」

是時,有一比丘作是言:「我[10]當禮般若波羅蜜!般若波羅蜜中,雖無法生、無法滅,而有戒眾、定眾、慧眾、解脫眾、解脫知[11]見眾,而有諸須陀洹、諸斯陀含、諸阿那含、諸阿羅漢、諸辟支佛,有諸佛,而有佛寶、法寶、比丘僧寶,而有轉法輪。」

[*]【論】

釋曰:

須菩提聞佛說般若波羅蜜無起無作相,是故今在佛前說:「般若波羅蜜無所作。」若無作者,不能斷諸煩惱,不能修集諸善法。此中佛說因緣:「從作者乃至一切法不可得故。」知者尚無,何況作者?

須菩提言:「若無作者,般若波羅蜜無所能作,應云何行、[12]云何得般若波羅蜜?」

佛言:「若菩薩不行一切法、不得一切法——所謂若常、[13]若無常,乃至若淨、若不淨,是名行般若波羅蜜。」一切法者,從色乃至一切種智,是菩薩行法。是法中,無智人行諸法常等,智人行諸法無常等。是般若波羅蜜示諸法畢竟實[14]相故,不說諸法常、無常。無常等雖能破常等顛倒,般若中不受是法,以能生著心故。思惟籌量,求常、無常相不可得定實。

問曰:

色等罪法可觀不淨、苦,餘善法云何觀不淨、苦?

答曰:

是名字不淨、苦。如隨意安穩好法,名清淨、快樂;不隨意非安穩法,名不淨、苦。於善法中愛樂悅可者,以為淨、樂;厭惡不喜者,以為不淨、苦。

須菩提作是念:「若離諸觀法者,將無不具足菩薩道耶?」

是故佛說:「若不[15]行色等不具足,是行般若波羅蜜。」

「色具足」者,有人言:色等法中常、無常等憶想分別,是名「具足」。「不具足」者,是中用無常等觀破常等,是名「不具足」,少常等故。今於色中亦[16]不行無常等,是故言:「不行色不具足,是為行般若波羅蜜。」

復次,有人言:具足者,謂補處菩薩能如色實觀,乃至一切種智,是名具足;餘者[17]是不具足。

若菩薩不行色等不具足者,即是行具足般若波羅蜜。何以故?色不具足則非色,色非[18]無常相故。

佛言:出眾生於常中,著無所有中,隨語言音聲故,是故說:「如是實清淨亦不行,是為行般若波羅蜜。」

[19]善說道、非道[20]故,須菩提言:「希有!」礙者是非道,無礙者是道。

佛觀[21]會眾心多迴向空,知般若波羅蜜無礙相,是故說:「不行色等無礙,是行般若[22]波羅蜜。能如是行者,於色等法無礙。」

須菩提雖不能究盡知畢竟空理,而常樂說;是[23]空法希有,與一切世間法相違。

佛可須菩提所說:若說、不說,無增無減。是諸法實相,若以身業毀壞,亦不能令異,何況口說!常不生相故。

譬如虛空,虛空是般若波羅蜜。幻人是行者。行者雖罪業因緣生、是虛誑法,般若波羅蜜合故無有異;如種種諸色到須彌山邊,同為金色。是諸法實相,不可知、不可說;故若說、不說,如本不異。

爾時,須菩提作是念:「若諸法畢竟空、無所有,如虛空,乃至無有微細相;而菩薩能修集善法,得無上道,是事難信難受!」作是念已,白佛言:「諸菩薩所為甚難!能為難事,故應禮拜,謂能[24]大莊嚴故。」須菩提希有心說:「是菩薩摩訶薩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大莊嚴,一切天人皆應禮拜。」

問曰:

云何知是[*]大莊嚴?

答曰:

須菩提此中自說譬[1]喻:「如有人為虛空故,勤行精進,利益故[*]大莊嚴;菩薩為利益眾生,勤精進亦如是。世尊!若有人欲度虛空,菩薩摩訶薩欲度眾生亦如是。」

問曰:

一事何以再說?

答曰:

利益者,未得涅槃,但令得智慧、禪定等今世、後世樂。欲度者,令得[2]漏盡,成三乘道,入無餘涅槃。

如虛空無生無滅、無苦無樂、無[3]縛無[4]脫,無所有故,眾生亦如是。是故說:「世尊!為度虛空等眾生故[*]大莊嚴。」

如虛空無色無形,若有欲舉虛空,是為難;眾生法亦如是畢竟空,而菩薩欲舉三界眾生著涅槃中,是故名[*]大莊嚴。

須菩提復讚:是菩薩[*]大精進力、不隨邪疑心故,雖未得佛道、未滅諸結,而能大勇猛,能如是行菩薩道為眾生,眾生亦空。譬如以種種[5]彩色,欲畫虛空。

此中佛說眾生空因緣,所謂十方如恒河沙諸佛以神通力為眾生無量劫說法,一一佛度無量阿僧祇眾生入涅槃,假令如是,於眾生無所減少。若實有眾生,實有減少者,諸佛應有減眾生罪。若眾生實空,和合因緣有假名眾生故,無有定相,是故爾所佛度眾生實無減少。若不度亦不增。是故諸佛無減眾生咎!是故說:「菩薩欲度眾生,為欲度虛空。」

爾時一比丘聞畢竟空相,驚喜言:「我當禮般若波羅蜜!般若中無有法定實相,而有[6]戒眾等及諸果報。」

[7]【經】

爾時,釋提桓因語須菩提:「若菩薩摩訶薩習般若波羅蜜,為習何法?」

須菩提語釋提桓因言:「憍尸迦!是菩薩摩訶薩習般若波羅蜜,為習空。」

釋提桓因白佛言:「世尊!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般若波羅蜜,親近、[8]讀、誦、說、正憶念,我當作何等[9]護?」

爾時,須菩提語釋提桓因言:「憍尸迦!汝頗見是法可守護者不?」

釋提桓因言:「不也!須菩提!我不見是法可守護者。」

須菩提言:「憍尸迦!若善男子、善女人如般若波羅蜜中所說行,即是守護,所謂常不遠離如所說般若波羅蜜行。是善男子、善女人,若人、若非人不得其便,當知是善男子、善女人不遠離般若波羅蜜。憍尸迦!若人欲[10]護行般若波羅蜜菩薩,為欲[*]護虛空。憍尸迦!於汝意云何?汝能[*]護夢、焰、影、響、幻、化不?」

釋提桓因言:「不能護。」

「若人欲護行般若波羅蜜諸菩薩摩訶薩亦如是,徒自疲苦。憍尸迦!於汝意云何?能護佛所化不?」

釋提桓因言:「不能護。」

「若人欲護行般若波羅蜜諸菩薩摩訶薩亦如是。憍尸迦!於汝意云何?能護法性、實際、如、不可思議性不?」

釋提桓因言:「不能護。」

「若人欲護行般若波羅蜜諸菩薩摩訶薩亦如是。」

爾時,釋提桓因問須菩提:「云何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知見諸法如夢、如焰、如影、如[11]響、如幻、如化?諸菩薩摩訶薩如所知見故,不念夢、不念是夢、不念用夢、不念我夢?焰、影、響、幻、化,亦如是。」

須菩提言:「憍尸迦!若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不念色、不念是色、不念用色、不念我色,是菩薩摩訶薩亦能不念夢、不念是夢、不念用夢、[12]不念我夢,乃至[13]化亦不念化、不念是化、不念用化、不念我化;受、想、行、識亦如是。乃至一切智,不念一切智、不念是一切智、不念用一切智、不念我一切智;是菩薩摩訶薩亦能不念夢、不念是夢、不念用夢、不念我夢;乃至化亦如是。如是,憍尸迦!菩薩摩訶薩知諸法如夢、如焰、如影、如響、如幻、如化。」

[14]【論】

釋曰:

即時帝釋問:「從佛、須菩提所聞是甚深般若,為習何法?」

須菩提言:諸法久久皆歸涅槃故,當習諸法空,是故說:「欲習般若當習空。」

帝釋是人天王,於世間自在,能與所須,願作守護;聞是般若波羅蜜,歡喜白佛言:「我當作何事守護?隨其所須,盡當與之。」須菩提及一比丘,出家法敬禮而已;諸惡鬼常惱是人,魔、若魔民常惱行者。是故問佛:「我當以何事守護?」若自守護、若遣[15]子弟、若遣官屬侍衛,隨佛教勅。

須菩提知般若有無量力,又知佛意欲令般若波羅蜜貴重,不用受恩,故語帝釋:「憍尸迦!般若波羅蜜中皆空,如幻、如夢,汝頗見定有一法可[16]守護不?」

帝釋言:「不也!」

若可見者,不名為般若波羅蜜畢竟空;若不可見,云何說言「我當作何事守護」?

復次,「憍尸迦!若行者如所說般若中住,即是守護。」若菩薩如般若中所說,一心信受、思惟、正憶念,入禪定,觀諸法實相,得畢竟空智慧,應無生法忍,入菩薩位,如是人不惜身命,何況外物!是人不須守護。守護名遮諸苦惱,[1]令得安樂。是人離一切世間法,故無有憂愁[2]苦惱;得世間事不以為喜,失世間事不以為憂,所謂常不離如所說般若波羅蜜行。若人少時應行、後還失者,宜須守護;若常不離如所說般若波羅蜜,則不須守護。

如伽羅夜叉以拳打舍利弗頭,舍利弗時入滅盡定,不覺打痛。般若波羅蜜氣分即是滅盡定,是故若人、[3]若非人不能得便。

略說二種因緣,不須守護,若人、若非人不得便:一者、從身乃至一切諸法,皆厭離;無我、無我所故,皆無所著;如斬草木,不生憂愁。二者、得上妙法故,為十方諸佛菩薩、諸天守護。

復次,譬如人欲守護虛空。虛空,雨不能壞,風日不能乾,刀[4]杖等不能傷;若有人欲守護虛空者,徒自疲苦,於空無益。若人欲守護行般若波羅蜜菩薩亦如是。欲令此事明了,故問:「汝能守護空及夢中所見人,及影、響、幻化人不?」

答言:「不也!」此法但誑心眼,暫現已滅,云何可守護?行般若菩薩亦如是,觀五眾如夢等虛[5]誑。

如無為法——如、法性、實際、不可思議性,無能守護者,亦無所利益。行般若菩薩,知身如如、法性、實際,不[6]分別;得供養利時不喜,破壞失時不憂。如是人何須守護?

爾時,帝釋貪貴是如夢等智慧,菩薩[7]得是智慧力,不須外守護;故問須菩提:「云何菩薩[8]知是如夢等空法?」

「如所[9]知見不念夢等」者,夢等喻五眾。五眾,[10]人所著,不著夢等;欲令離著事,故以不著事為喻,欲令觀五眾如夢。於夢亦復生著,是故帝釋問「如夢」,[11]亦不著是夢。

凡夫人,以夢喻五眾,即復著夢,作是言「定有夢法眠睡時生」,是名「念夢」。是夢惡,是夢好,如是分別,是名「念[12]是夢」;[13]夢得好事則心高,得惡事則心愁。又用此夢譬喻,得是[14]如夢實智慧,是名「念用夢」。[15]聞是譬[16]喻,我因此夢[17]得知諸法如夢,是名「念我夢」。餘喻亦如是。

爾時,須菩提答帝釋:若行者不念色,是色——人色、非人色,樹色、山色,是四大、[18]若四大所造色等。不念是色若常、若無常等,不以色故心生憍慢。不念色是我所、[19]非我所,入無我門,直至諸法實相中。

是人能不念夢、不念是夢等;用是夢等譬喻,破著五眾;破著故,於夢中亦不錯。若不能破色著,是人於色錯,於夢亦錯。受、想、行、識乃至一切種智亦如是。幻、焰、響、影、化等亦如是。諸菩薩知諸法如夢,於夢亦不念。[20]◎

◎[21]【經】

爾時,佛神力故,三千大千世界中,諸四天王天、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陀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梵身天、梵輔天、梵眾天、大梵天、少光天,乃至淨居天——是一切諸天以天栴檀遙散佛上,來詣佛所,頭面禮佛足,却住一面。

爾時,四天王天、釋提桓因及三十三天、梵天王乃至諸淨居天,佛神力故,見東方千佛說法,亦如是相、如是名字,說是般若波羅蜜品;諸比丘皆字須菩提,問難般若波羅蜜品者皆字釋提桓因;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如是各千佛現。

爾時,佛告須菩提:「彌勒菩薩摩訶薩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亦當於是處說般若波羅蜜。[22]如賢劫中諸菩薩摩訶薩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亦當於是處說般若波羅蜜。」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彌勒菩薩摩訶薩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用何相、何因、何義說是般若波羅蜜義?」

佛告須菩提:「彌勒菩薩摩訶薩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色非常非無常,當如是說法;色非苦非樂、色非我非無我、色非淨非不淨,當如是說法;色非縛非解,當如是說法。受、想、行、識非常非無常乃至非縛非解,[23]當如是說法。色非過去、色非未來、色非現在,當如是說法;受、想、行、識亦如是。色畢竟淨,當如是說法;受、想、行、識畢竟淨,當如是說法;乃至一切智畢竟淨,當如是說法。」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是般若波羅蜜清淨。」

佛言:「色清淨故,般若波羅蜜清淨;受、想、行、識清淨故,般若波羅蜜清淨。」

「世尊!云何色清淨故般若波羅蜜清淨?云何受、想、行、識清淨故般若波羅蜜清淨?」

佛言:「若色不生不滅、不垢不淨,是名色清淨;受想行識不生不滅、不垢不淨,是名受想行識清淨。復次,須菩提!虛空清淨故,般若波羅蜜清淨。」

「世尊!云何虛空清淨故般若波羅蜜清淨?」

佛言:「虛空不生不滅故清淨,般若波羅蜜亦如是。復次,須菩提!色不污故,般若波羅蜜清淨;受、想、行、識不污故,般若波羅蜜清淨。」

「世尊!云何色不污故般若波羅蜜清淨?受、想、行、識不污故般若波羅蜜清淨?」

佛言:「如虛空不可污故,虛空清淨。」

「世尊!云何如虛空不可污故虛空清淨?」

佛言:「虛空不可取故虛空清淨,虛空清淨故般若波羅蜜清淨。復次,須菩提!虛空[1]可說故,般若波羅蜜清淨。」

「世尊!云何虛空[*]可說故般若波羅蜜清淨?」

佛言:「因虛空中二聲出,般若波羅蜜亦如虛空[*]可說故清淨。須菩提!虛空不可說故,般若波羅蜜清淨。」

「世尊!云何虛空不可說故般若波羅蜜清淨?」

佛言:「如虛空[2]不可說故,般若波羅蜜清淨。復次,如虛空不可得故,般若波羅蜜清淨。」

「世尊!云何如虛空不可得故般若波羅蜜清淨?」

佛言:「如虛空無所得相,般若波羅蜜亦如虛空無所得[3]相故清淨。復次,須菩提!一切法不生不滅、不垢不淨故,般若波羅蜜清淨。」

「世尊!云何一切法不生不滅、不垢不淨故般若波羅蜜清淨?」

佛言:「一切法畢竟清淨故,般若波羅蜜清淨。」

[4]【論】

釋曰:

是般若波羅蜜雖皆甚深,是品中了了說諸法實相故。是以三千大千世界中諸天持諸供養具來供養佛,一面立。

問曰:

即是上諸天,今更來?

答曰:

有人言:事久故[5]去,竟更來。

有人言:更有新[6]天來者。欲令信般若[7]故,十方面各千佛現。是人福德因緣,應見千佛故;佛神力故,在會眾人皆[8]見十方佛。人天所見有限,非佛威神,無由得見彼諸佛。

佛前說法者,皆字須菩提;難問者,皆字釋提桓因,取其同字者有千人。是時,須菩提、帝釋皆歡喜言:「非獨我等能說、能問。」

佛欲證其事故,廣引其事,說:「彌勒及賢劫菩薩,於是摩伽陀國王舍城耆闍崛山,說般若波羅蜜。」如經中說:「彌勒菩薩將大眾到耆闍崛山,以足指開山[9]頂,摩訶迦葉骨身著僧伽梨,執杖持鉢而出。彌勒為大眾說言:『有過去釋迦牟尼佛,人壽百歲時,是人是少欲知足,行頭陀弟子中第一,具六神通,得三明;常憐愍利益眾生故,以神通力令此骨身至今。因此小身得如是利,何況汝等大[10]身、生於好世而不能自利?』爾時,彌勒因是事廣說法,[11]令無量眾生得盡苦際。」以此事故,知彌勒在耆闍崛山中說法。是般若波羅蜜,過去、未來、現在佛所說,應當信受。

須菩提問:「彌勒[12]菩薩以何相、何因、以何法門說?」

佛言:「如我說。」色等諸法非常非無常、非縛非解等,如先說。亦不說色過去、未來、現在。如涅槃出三世,色等諸法亦如是,如先說「一切法如涅槃相」。彌勒所說亦如是。

爾時,須菩提歡喜白佛言:「世尊!是般若波羅蜜第一清淨。」

佛言:「色等諸法清淨故。」[13]因果相似故。

色等法清淨者,所謂色等法不失業因緣故,及不得諸法生相定實故不生不滅;諸法相常不污染故不垢不淨。

此中說譬喻,欲令事明了故。如虛空塵水不著,性清淨故;般若波羅蜜亦如是,不生不滅故常清淨。如虛空不可染污;般若波羅蜜亦如是,[14]雖有邪見戲論不能染污,刀杖惡事不能壞,無色無形故不可取,不可取故則不可染污。

復次,諸菩薩住辯才樂說無礙智中為眾生說十二部經、八萬四千法聚,皆是般若波羅蜜一事,而分別為說,是故說:「般若波羅蜜可說故,清淨如虛空。」

因虛空及山谷,有人聲從口中空出,因是[15]出聲故名響。如響空,口聲亦如是,是二聲皆虛誑不實,而人以聲為實、以響為虛。般若亦如是,一切法皆畢竟空,如幻、如夢,凡夫法、聖法皆是虛誑;小菩薩以凡夫法為虛誑、聖法為實。

問曰:

是二皆虛誑,何以故小菩薩以凡夫法為虛、聖法為實?

答曰:

聖法因持戒、禪定、智慧,修集功德所成,故以為實。以凡夫法自然有,如響自然出,非是故作以為虛。眾生無始世來,著此身故,聲從身出以為實;小菩薩深樂善法故以為實。

復次,如虛空中無音聲語言相故無所說;是語言音聲皆是作法,虛空是無作法。般若波羅蜜亦如是,第一深義、畢竟空,無有言說,一切語言道斷故。

復次,如虛空無所得相,不得有、不得無。若有「[20]無相」,如先破虛空相;若[21]無,因是虛空造無量事!般若波羅蜜亦如是,有無相不可得故清淨。

復次,般若波羅蜜因諸法正憶念故生。正憶念者,畢竟空清淨,故一切法不生不滅、不垢不淨。

大智度論卷第六十四
↑回到頂端↑
Page 4 of 12 < 1 2 3 4 5 6 ... 11 12 >



板主:  deepblue 
Google 搜尋
七嘴八舌
Facebook 塗鴉牆
最多貼文者 (30 天內)
愛因斯坦 63
Quantacy 43
rblin 41
元利 38
CHC 33
jcj 30
jwjwo 25
yungshow 23
juya 20
ameliel 20
女真975 20
hongrong51 19
紅兒 18
貓迷毛帽球 18
魯夫 17
最新議題
家門興旺不衰
by rblin
03:00
公司裁員失業數仍未找到新工作。何時能找到
合適工作?煩請各位大大幫忙

by 圖圖
01:49
請問2024年秋冬找工作的運勢?
by Josh Wang
18:05
[size:14pt]續上風水與中醫(二
):傳統醫學理論與風水~六愚 風水與中醫(三):中醫學之診斷與風水堪輿
實務~六愚

by 草山人
16:00
試占以色列與真主黨的對立狀況。以以色列為
世,真主黨為應。

by CHC
15:36
怎樣解決入睡焦慮?
by ameliel
09:37
擇日要這樣看《嫁娶擇日實例2024062
0》(作者:台灣台南永康 陳俊誠老師)

by 陳俊誠
08:38
願解如來真實義
by rblin
03:02
風水與中醫(二):傳統醫學理論與風水~六

by 草山人
00:44
朋友能度過這一關嗎
by LOOz2023
2024-06-19 21:47:04
誰在線上
1 線上使用者 (Nguyễn DuyTuan), 237 Guests and 685 Spiders online.
Key: Admin, Global Mod, Mod
最新使用者
我的快樂時代, hihi0933729, derick, WolfTsai197802XXXX, a8565
81756 註冊使用者
討論區統計
81756 使用者
54 討論區
221042 議題
2143122 文章

最高線上使用者: 1308 @ 2024-06-08 01:42:18

本站是個命理討論的園地,如果您要問命,請務必詳閱各板板規,遵守發問規則,不要只留個生日或是命盤, 其他什麼都沒提。貼命盤的方法請特別注意算完命盤後的文字說明,不要貼個沒人看懂歪七扭八的命盤, 貼錯命盤及未遵守板規者,文章很有可能被不預警刪除 另外,如果您提了問題,而有人回覆的話,不論對與錯,請務必多上來回應論命者, 我們不歡迎那種提了問題就等人回答,也不回應的人。我們需要的是,「良好的互動」及「長期的追蹤」。
本站大多數的討論區都得要註冊才能發言,您若是要張貼討論,請務必註冊為使用者, 如果您忘了您的密碼,請在登入」的畫面, 輸入您的帳號,再按一下我忘記我的密碼了」, 此時系統會寄一封信到您當時註冊的 Email 信箱裡面, 裡面則附有一個臨時密碼,請您拿到密碼後用此臨時密碼登入。登入之後可以在 編輯個人檔案」裡面修改成您習慣的密碼。
本站推薦瀏覽器: Firefox Chrome Safari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