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篇文章提到另外的看法,所以就貼上來!
以下為轉貼,文章連結:
https://astrologs.net/a/zRXxP54ef1/=======================================================
借“三伏”言注《易經》之“先庚三日,後庚三日”、“先甲三日,後甲三日”。
天干有十: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任何一干以十天、十月、十年為循環週期。
“三伏天”,為夏至節氣後第三個“庚日”為頭伏,“庚”為變化、變更、更替之意,故言“貴庚”“年庚”多指歲數多大或變化了多少時間,今年7月11日為第三個庚日,故昨天入伏。頭伏為10日天時間,因“庚”以10為週期,中伏時間段以“立秋”為節點,假設入伏後第二個“庚日”來臨還沒立秋,則再加十天到第三個“庚日”,則中伏時間段為20天,大多年及今年即是如此。入伏後第二個庚日,已經立秋了,則中伏為10天。末伏則在中伏後第四個或第三個庚日開始,也是10天時間。所以“三伏天”有30日或40日時間長,一般40日。
“先庚三日,後庚三日”出自《易經》六爻卦:“巽卦”,易這個字就是“連續更替變化”的意思,是動態的表述。有師者,把先庚三日理解為庚的前面第三個天干“丁”和後庚三日為庚的後面第三個天干“癸”,這也能説得通,但不完全正確。理解這句話,必須結合六十四卦方圓圖,即先天八卦或六十四卦的卦序,有人專門研究卦序問題,這是自悟但沒必要,真正的卦序就是先天六十四卦方圓圖,理解這個圖得瞭解歷史背景,多看看《全球通史》,看看遠古的生活。
乾卦,就是夏至。坎卦,就是秋分。坤卦,就是冬至。離卦,就是春分。二分二至就是乾坤坎離,一卦只變一日。餘下六十卦,一爻為一天,故60*6=360天,再加二分二至共4天,約為364日的年週期。先天八卦的順序:乾兑離震(上半年),巽坎艮坤(下半年)。在夏至(乾)到秋分(坎)之間是“巽卦”的狀態,間隔約90日,但巽卦的整體狀態約90到100日,有10天是中伏的10日或20日調整。
故“先庚三日,後庚三日”出自巽卦的內涵是在三伏天(30天或40天)前和後分別有三個庚日,代表了巽卦的運動過程。以今年為例:夏至庚子日6月21日,7月1日庚戌日,7月11日庚申日入伏,到8月20日庚子結束伏天,從8月20日庚子日、8月30日庚戌日、9月9日庚申,到庚午(9月19日)是伏天後三個庚日,而9月23日為秋分日,巽卦基本完成但並未結束,到10月7日則完全入艮卦狀態,而坎卦只是一日而已。故又有“先甲三日,後甲三日”的蠱卦,其實原理一樣,但蠱卦還在“巽卦”的運行狀態內。
巽卦狀態:從卦象看夏至後變天風姤卦,下卦為一爻變陰,説明地球(人體)內部轉向陰,井水變涼,地表發熱,人體一樣,散熱內涼(從姤到坎巽後即是井卦)感覺特別悶熱,入伏後成為巽卦,巽卦外象為風,風為冷熱相遇之象,內互卦為火澤睽卦,説明巽卦是火澤之本質,熱濕悶之象,去看睽卦的彖辭:火動而上,澤動而下。就説明了伏天後的天象、地氣本質,易“上蒸(火)下煮(澤)”,以及人體的感覺和體質變化。其實夏至後人體陽氣顯在外,陰氣含在內,外感熱內部有濕陰之象,這時貪冷飲便有加重濕寒之疑,種下晚年得病的“因”。
這便是瞭解它的意義。
理解這些必須配合六十四卦方圓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