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stinyNet 命理網



✨AI算命大師



Page 2 of 5 < 1 2 3 4 5 >
議題選項
議題評分
#1832132 - 2016-01-05 12:59:06 Re: 有求皆苦 [Re: 天光微亮]
天光微亮 離線
亢龍有悔
註冊: 2012-01-02
文章數: 629
  如果停止追求、存有,一個人要如何生活下去呢?對不瞭解的人而言,這樣的疑問是很自然的。追求、存有都來自染著、渴求的心,這樣的心總以為必有東西值得追求、存有,因此會努力去追求、佔有,而這必引來沮喪、焦慮、煩惱、煩躁,至少也會帶來很大的精神負擔。瞭解這個道理,我們必須時常保持警覺,時時觀察不要去追求、區分「我」的狀態,而使心成為外物的奴隸而不自知。聰明的人知道去遠離這種不良的影響。

  如果自身能力尚不足以抗拒這些影響,仍應保持注意,確保在追求、區分「我」的狀態時,不要有纏結與情緒起伏。

  萬物是無常的,沒什麼價值、不屬於任何人。緊抓與黏著任何東西的人,無論是欲望生起之初、追求執取過程中,或是最後取得之時,均會受到傷害。無論那個階段,祇要有黏著與執取,都會有被鏈子綁住般的束縛,會領受到痛苦。即使黏著於善事,也會有相同結果;如果一個人做善事時,存有黏著,那麼他的煩惱可不會少於做惡事。所以我們在行善時,必須隨時保持正念以避免黏著。

  有人會問︰「如果沒有任何東西值得追求或存有,是否意味我們就不該工作,或不該累積財富、地位和財產?」理解本文主旨的人都能瞭解,一個具備正確知識與理解力的人,遠比一個受制於貪欲而無法開啟智慧的人,更適合在俗世工作,因此,我們當然可以工作,但要正念現前,不要因貪欲而工作,如此,無論工作的結果是成功或失敗,都能順其自然,心無掛礙。佛陀與他的許多弟子,正是完全沒有貪欲,仍然做出有意義的事情,我們可在記載佛陀生平的文字中發現,佛陀一天祇睡四小時,而其餘時間則在工作;我們今天有很多人,一天可能花上四個小時以上的時間在娛樂上呢!

書名:
當代南傳佛教大師

作者:
傑克.康菲爾德
↑回到頂端↑
廣告
#1832133 - 2016-01-05 13:00:24 Re: 有求皆苦 [Re: 天光微亮]
天光微亮 離線
亢龍有悔
註冊: 2012-01-02
文章數: 629
如果背後推動追求與佔有的染著心完全消除了,那麼剩下來的又是什麼力量推動佛陀及其弟子們活動呢?是兼具慈悲的明辨力及智慧。即使是支持生理需要的活動,諸如接受食物或吃東西,也是念念分明地做。他們毫無染著,生活中一切活動完全沒有貪欲,但是具備一種能力,知道什麼是該做的,什麼是沒有必要做的,就是這種明辨力驅使他們做包括乞食在內的所有活動。如果找到了食物,很好;如果沒有,也不會掛心。生病的時候,他們就所知盡力處理,萬一得了重病,他們知道死是自然的事,身體終究不受人控制。生或死對他們來說並不重要,兩者是平等的。他們沒有任何欲望。

一個人想要自煩惱解脫,這是最好的態度。也就是要有肉體是沒有一個「我」在控制的概念,祇有明辨的智慧使身體自然活動,這種明辨力能讓身心自動自然開展、毫無執取、貪求。佛陀的例子顯示,慈悲與明辨力足以讓沒有貪求的人生機盎然,使人的言行比受制於貪欲的人更好。辨別力被貪欲遮蓋的人,因為自私而祇做利於自己的事,相反地,有智慧的人,可以完全無私地做事。

一般人對於「沒有任何一件事值得追求或擁有」這句話,無法接受,也不相信,而瞭解這句話真義的人,卻深受鼓舞,因為理解這句話的人,他的心會是事物的主人而不受其控制,處理任何事情,都能深信自己不會成為外物的奴隸。一個人不能把事情處理好,常常是由於太在意得失,出發心是貪;貪的結果是不能好好掌握自己,不能保持恆心、誠實與平常心。每一個失敗、毀滅的例子,根本原因都是不能控制貪欲所造成的。

書名:
當代南傳佛教大師

作者:
傑克.康菲爾德
↑回到頂端↑
#1833005 - 2016-01-10 04:57:16 Re: 有求皆苦 [Re: 天光微亮]
天光微亮 離線
亢龍有悔
註冊: 2012-01-02
文章數: 629
最近對於讓自身超越生死的議題特別感興趣。

或許是家裡長輩過世前的苦苦掙扎和不甘心,深深地撼動了自己。執著於自身生命的存在和貪求享樂害怕受苦的心,在一切,甚至身體都是無常變異的世界,讓人時時刻刻都活得不得安寧,平時,即因為貪求和恐懼而不斷造作,但那份掙扎,在因緣具合發展出不得違逆之勢時,又是怎麼地苦苦綑綁著人。

前兩年看了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最近看了片子愛慕,愛慕中的女主角,他死前的掙扎,面對身體失能所產生的抗拒恐懼,連每晚夜不成眠地害怕嘶叫,不正是自己家人的翻版嗎?

如實地面對一切遭遇,用超越的心態看待自己,用盡責的心態看待世界,恐怕才是生命最該學習的課題吧。學通了,自己和身邊的人都好受,看不破,自己和身邊的人都不好過。

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
↑回到頂端↑
#1834202 - 2016-01-16 03:25:39 Re: 有求皆苦 [Re: 天光微亮]
天光微亮 離線
亢龍有悔
註冊: 2012-01-02
文章數: 629
下圖,詩人周夢蝶提及,求不得苦的解脫之道,有四。

喜歡其中兩個句子。

愚人空境不空心,智者空心不空境。
我有神珠一顆,久被塵勞封鎖;今朝塵盡光生,照破河山萬朵。


是阿,歲月無驚,江山共老。


附加檔案
周夢蝶.JPG

周2.JPG


↑回到頂端↑
#1836093 - 2016-01-24 05:29:46 Re: 一個有智慧的人 [Re: 天光微亮]
天光微亮 離線
亢龍有悔
註冊: 2012-01-02
文章數: 629
有了智慧的人,便不會以煩惱心來處理自己的事,又能用平常心來面對當前的環境,心平氣和,愉快自在。既會將人間視為修行菩薩道的環境,又能把善惡、得失、是非、利害,看成因緣所生幻起幻滅的現象,不需要欣喜欲狂,也不必痛不欲生。

有智慧的人,知道世間一切現象的發生,都有其原因,若能以事前的努力及事後的補救來加以改善,當然極好,萬一已經成了定局,那就放開胸懷來承擔接受。怨天尤人於事無補,於人無益,何必愚癡,煩惱不已。

所以,有智慧的人,雖然生活於此娑婆世界的五濁惡世,卻能享受到佛國淨土的無礙自在。

文/聖嚴法師



附加檔案
a.jpg


↑回到頂端↑
#1836579 - 2016-01-27 15:55:29 Re: 一個河追逐雲的故事 [Re: 天光微亮]
天光微亮 離線
亢龍有悔
註冊: 2012-01-02
文章數: 629
我很喜歡說一個有關河追逐雲的故事。有條小溪,它的源頭是山間的泉水。它又小,又年輕,而且急著想進入大海。它不懂得安住於當下。它的性子很急,因為它實在太年輕了。它無法體悟「我已經到家了,我早已成就了。」所以它從山間奔流而下,進入平原,變成了一條河。

變成河之後,它就必須緩緩地流動。它感到心急如焚,因為它生怕自己永遠無法進入到大海裡。但是它被迫放慢速度,所以河流變得很靜。河開始像明鏡一般照映出天空的雲彩—有粉紅色的、銀色的以及白色的。雲彩有各式各樣的形狀。河整天追逐著雲,它對雲的美產生了執著。然而雲是無常的,於是河開始感到痛苦。雲不斷地隨風而動,河總是被拋在它們身後。河真是痛苦極了!它一遍又一遍地想抓住那些雲,但是雲不跟它在一起,也不肯靜止下來,令他十分哀傷。

有一天,來了一場暴風雨,把那些雲吹散了。悠悠穹蒼轉眼變成了蔚藍晴空。河真是沮喪極了,它在也沒有雲可以追逐了。天空變成了萬里無雲的晴空,那一片浩瀚無際的藍,讓河的心感到絕望。「失去了雲,生命還有什麼意思呢?」河很想死,但是河又如何能自殺呢?它哭了一整夜。

那一夜,河有了一個諦聽自己哭聲的機會。它的哭聲就是自己的浪拍打著岸邊的聲音。河一旦反照內心、諦聽自己的哭聲,便升起奇妙的洞識。它突然了悟自己的本性即是雲的本性。它就是雲,雲深埋在它的生命裡。如同河一樣,雲的基礎也是水,雲本來就是水和合而成的。於是水開始思考:我為什麼要追雲呢?只有在我不是雲的情況下,才有必要追著它跑。



河流體悟到自己就是雲

那一夜的孤獨與絕望喚醒了河,讓它體悟到自己就是雲。清晨的蔚藍晴空曾經令河感到孤單無依,此刻卻變成了一個清澈而明亮、新穎而奇妙的東西。這一片蔚藍,反映了河不久之前才發覺的自由與天真。它體認到悠悠蒼天便是雲的家,而雲是無法存在於天際之外的。河體悟到雲的本性無來無去,因此它為什麼要哭泣?它何須像雲被搶走了一般地悲泣呢?

那個清晨,河有了另一份洞識。它認清天空的本質是不生不滅的。這份洞識令河感到非常的安詳與平靜。它開始接納蒼天,映照蒼天。在此之前,它從未反映過天空,它只會反映雲彩。現在蒼天日夜都伴隨著這條河。在此之前,河從未認清過事物真實的本性,它只會追逐生滅無常。一旦映照到悠悠蒼天,它就變得安詳而平靜了。它從未如此祥和過。

午後的雲又出現在天際,但河已經不再執著於任河一縷雲彩。它不再覺得其中的某一朵雲屬於自己,它對著每一朵飄過的雲微笑,接納並深愛所有的雲。

河終於感受到平等心所帶來的喜悅。它不再分別或執著於任何一朵雲,它愛所有的雲。它欣賞並映照著每一縷飄過天際的雲。每飄過一朵雲,河就說:「再見,希望很快能看到你。」它的心一直很柔軟,它隻道那朵雲將會以雪或雨的面目重現。

河自由了,它甚至不覺的自己還有流進大海的必要。那天夜裡,盈滿的月冉冉升起,映照在河底。月亮、河以及水一同冥想。河享受當下的自由,它已經解脫了所有的哀傷。

若是追逐某個目標,企圖抓住它,我們就會受苦;若是沒有任何一個目標可以追逐,我們也會痛苦。

如果你曾經是一條河,你追逐過雲,你痛苦過,哭泣過,也孤獨過,那麼請握住某個友人的手,一起深思。你會發現,你一直在尋找的那個東西從未消失過;其實那個東西就是你,你自己。

你就是你想變成的那個東西,還追尋什麼呢?你自己就是一種奇妙的示現,整個宇宙共同促成了你的生命。沒有一件事不是你,淨土、涅槃、快樂和解脫,這些都是你。

書名:你可以不怕死
作者:一行禪師
↑回到頂端↑
#1838115 - 2016-02-05 05:02:05 Re: 一場改變生命態度的病 [Re: 天光微亮]
天光微亮 離線
亢龍有悔
註冊: 2012-01-02
文章數: 629
一場癌症,讓她瞭解「生病」的意義,
也改變了她對生命的態度;
生病並不是只有表相的痛苦、折磨,
生病是人生的功課,有著太多需要學習的地方,
如果認識生命實相,就能領悟生病只是佛法的示現之一。

■ 張恬君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金剛經

趨吉避凶是人類的本能,或說天性,大家都喜歡事事如意,但是當有些情形,例如冤家路窄或親人之生離死別,甚至自身的病痛與意外,讓人想躲也無法躲,逃也無處可逃時該怎麼辦?這時相信因果是很重要的,才會讓自己釋然。

十二年前,當我第一次乳癌開刀前,中心懷著深深的害怕與不安,想到女兒只有兩歲,萬一失去母親,她的人生勢必有個缺憾無法填滿,因為成長的過程母親缺席了,別人將如何看待她?

那天,我的先生帶我到了榮總十三樓的佛堂,一見了佛堂正牆上的《心經》經句,便跪了下來,淚流滿面,當時的我雖未皈依,卻很自然地向阿彌陀佛懺悔說:「弟子自忖今生無大惡,過往諸世所造之惡,我願懺悔認錯。」接著就回病房,安心接受治療。

從生病中學習而來的勇氣

雖然病情不輕,並且癌細胞也已擴散至淋巴,而長達九個月的療程也很辛苦,但自己的內心總是感到很平安。我很感謝當時在醫院有善心人士以〈白衣神咒〉與我結緣,使我相信觀世音菩薩會帶領我離苦、離難,一切的災厄也會化為塵埃。出院後,有一位好友相贈道證法師著的《畫佛因緣》,這也給了我很大的信心。

十幾年來,我一直是個好病人,接受一切所謂「對抗療法」。雖然我相信自己必須為過去造的因付出代價,但是,內心仍存有「把癌症當成一個來處罰我的敵人」的心態,一直要到第二次乳癌復發後才做了修正。

在第二次癌症復發接受開刀前,依然參加菁英禪七,聖嚴法師的「四它」: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的開示,給了我很大的啟示。我意識到不應該把「生病」當實體來「對抗」,應該「接受它」為生命的一部分,甚至把癌當成「另類」菩薩,因為它讓我多長養了一點慈悲心,也多了一點「面對」病苦的智慧,誠如《莫瑞的最後一課》的主角莫瑞(Morrie)所說:「要心懷希望但不昧於實情。」忍受肉體的疼痛或意外需要勇氣,然而面對生命的實際狀況接受它,則需要另一種勇氣。

開刀後的化療,我原本很排斥,因為是使用新藥,至於療效如何並不清楚,我的治療結果只是為醫療團隊多一組數據。但是此際先生卻對我說:「你不是要做菩薩嗎?為什麼這點犧牲都不肯?」診療的醫師也對我表示,對很多病友來講,我的出現就像黑暗隧道口的亮光,因為我的病本來只被預測活五年,卻奇蹟地再多活了八年,雖然復發了,可是過程中我享受著正常的生活,「正常」對癌症病患來說往往是一種奢求,生活總是要特別的小心,因此顯得很不一樣。終於,我還是去做了化療。

這次的化療,我學到了「轉念可轉境」的功課,以前做化療掉頭髮,一把一把像秋天的落葉,看到母親掉淚,自己也很心酸,所以假髮從不離身。可是,這回不同了,自然呈現自己原有的面貌,也曾誤認為法師好幾回,真是難得沒有了煩惱絲,心情是特別愉快。就連可怕的化學藥劑也可以想像成八功德水,將化療所帶來的不適,降到了最低程度。

有一回化療後回診,醫生驚訝於我的白血球數降到任何一個病菌都可以將我擊倒的地步,要求我立即住院,我打電話給我先生與他商量,他很有意思地說:「不知道數值以前,你可以開車上台北,現在唯一的不同是你知道了數值,而你仍舊是你,先休息一下吧!」於是我去佛堂打坐,想像僅存的白血球是強健的,是以一抵百的。然後,我一路念觀世音菩薩的聖號開車回家,此刻我終於明白心念的力量有多大。又猶如日本江本勝博士(Dr. Masaru Emoto)的水結晶波動(Hado)實驗所示,念力可以改變水的結晶,當然也可以改變我們的身體狀況。

因為生病,看到生命的美好

以前,當我聽到罹患重病的人說他很感恩「生病」,我總是覺得很納悶。當人失去健康,甚至失去行動能力,就像主演「超人」電影的克力斯多夫李維,在他癱瘓後,竟還能含笑地說:「我沒失去什麼,我得到更多。」現在的我終於能體會,生命低谷的來臨,反過來看,也是一個尖峰,那是一個真誠面對自己的契機。

因為病了,所以行動緩慢;因為慢,反而看到生命中的美好。

當我失去一個乳房,我慶幸我還有四肢;當我的腳不良於行了,我慶幸我可以在慢動作中,確實觀照自己的起心動念。我的確是心懷感恩的,因為瞭解到修行是人生第一要務,這些病痛都是我的功課,我開始學習面對問題、接受問題、處理問題、並試著徹底放下。

一位師姊送給我一本好書《莫瑞的最後一課》(Letting Go: Morrie's Reflections on Living While Dying),英文書名非常動人:「放手,放掉一些固有的想法與執著,好好面對生死。」莊子曾說:「方生方死、方死方生。」人要先學會如何活著,才知道如何面對死亡。反之亦然,要先學會如何坦然赴死,才知道如何好好活著。這就是禪的生活態度,莫瑞在得病漸漸失去氣力之後,仍然保有利他精神,將他對生命的體悟,利用媒體傳達給他人,我想這是他生病的意義,示現給世人看見世間的無常,以及放下執著後的開闊。就像空心的竹子,身上的孔洞,可以成就美妙的樂音。

後來的幾次開刀都不讓父母知道,可是他們還是知道了,老父哀傷地對我說:「醫生割的是我們的肉啊!」一時,我有一種不孝的罪惡感,同時也瞭解到罪性本空,懺心最重要。於是我寫了一封長信安慰兩老,我讓他們知道我有多愛他們,然後請他們別為我擔心,因為我已走在我該走的路上,並且清楚知道去向。我很相信生命並非線段,而是恆久的存在,死亡也是生命的一部分,不是結束,是另一個開始。如果可能,我更想超越生死。

《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Tuesdays with Morrie)書中提到生命是懷著愛意,向這個世界和其他人敞開自己的歷程,最終的目的是將自己推向浩瀚的大我。人活著的意義不只是自我實現而已,更要發揮利他精神好好幫助別人,不管自己的生命是如何陷落,仍然有機會可以幫別人,例如李維於病後致力於幹細胞研發的推展,莫瑞於死前教導人們如何面對死亡。生命中的每一個功課都為我們開啟一個意義之門,讓我們能更柔軟更慈悲,更貼近眾生的心,也讓我們更自在。
↑回到頂端↑
#1841394 - 2016-02-27 07:04:50 Re: 有求皆苦 [Re: 天光微亮]
天光微亮 離線
亢龍有悔
註冊: 2012-01-02
文章數: 629
佛法中認為,折磨一切有情眾生的苦有三種,苦苦,壞苦和行苦,所有人皆面臨此種痛苦。

苦苦:身體、疾病或一切逆境的狀態,讓我們產生的痛苦。

壞苦:所有來自生心理慾望和物質的快樂,終將散滅,順意情況的消失,將讓我們面臨壞苦。

行苦:念頭和情緒在生命中無時無刻遷徙,所帶來的波動和不安寧感。

在生命中遇到一些事情後,我開始感受到行苦的威力,在接觸佛法後,才知道原來那種不安定感,來自於行苦。

也同時發現佛法對此提供良好的解方,若能不紙上談兵,真正下場實修,收穫可以非常豐碩的。對任何人都是如此。

有興趣的朋友不妨從四念處著手。記得要找正派道場,不要貪多急進,腳踏實地努力最是正途。 看過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回到頂端↑
#1841995 - 2016-03-02 06:00:10 Re: 有求皆苦 [Re: 天光微亮]
天光微亮 離線
亢龍有悔
註冊: 2012-01-02
文章數: 629
上文提到,行苦和心裡念頭不斷地遷徙和出沒有關。

看看艾克哈特托勒怎麼說?

思緒之流擁有極大的動能,可以輕易地拖著你與它同行。每個思緒都假裝自己是如此地重要,這樣才可以獲得你全部的注意。

提供你一個新的靈修練習:對你的思緒別太認真。

眨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回到頂端↑
#1843008 - 2016-03-08 05:25:12 Re: 有求皆苦 [Re: 天光微亮]
天光微亮 離線
亢龍有悔
註冊: 2012-01-02
文章數: 629
昨天上鄭石岩老師的課,他說到自己的老師最近感染流感,兩周就走了。

一個同學,也說自己的好友,本來一個健健康康的人,也是過年前突然感染流感,沒幾天就過世了。

人生真的很無常呢!

上課時,老師提到弘一大師李叔同和虛雲老和尚,死前的遺言都是悲欣交集。

以前也看過這四字,當時納悶,這些得道高僧,赴死應是也無風雨也無晴的泰然?對他們來說死有何悲呢?

喜歡昨天老師上課的解釋,悲是對於芸芸眾生的悲憫和未得解脫,欣的則是自己已證得道果,心下是篤定的。

老師解釋得很棒,毛塞頓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回到頂端↑
#1847802 - 2016-04-06 08:47:24 Re: 人生最後的編織 [Re: 天光微亮]
天光微亮 離線
亢龍有悔
註冊: 2012-01-02
文章數: 629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回到頂端↑
#1848217 - 2016-04-09 04:00:28 Re: 戀世和入世有何不同 [Re: 天光微亮]
天光微亮 離線
亢龍有悔
註冊: 2012-01-02
文章數: 629
◆【不眷戀,也不逃避】

佛法雖然談到人生有種種苦,但這並不代表修行佛法的人一定要遠離世間,或消極地逃避現實,才能夠離苦得樂。

「苦」這個字,聽起來好像只是一種舌頭所嚐到的味覺。其實佛法所說的「苦」,並不一定是感官上的苦,主要是指觀念上的苦。真正的苦是「心苦」,一個人的人生觀念如果不清楚、不正確,老是以自我為中心,就會作繭自縛、自找麻煩。所謂「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我們就是因為常常庸人自擾,才被稱為凡夫俗子。

佛法所說的「苦」,實際上是人的憂、悲、苦、惱等情緒反應,而情緒反應是從自我的觀念所產生。所以,苦並不是與生俱來的,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只要觀念一改變,痛苦也就不存在,即使表面上看起來好像遭遇了苦難,但只要心中不以為苦,也就不覺得痛苦了。例如我們心甘情願為兒女、配偶、親人而犧牲,或是心甘情願為理想、信仰、心願而奉獻,就不會覺得痛苦,反而會覺得很有意義、很有價值,心裡覺得非常踏實。雖然同樣是辛苦的付出努力,但只要心中沒有任何不喜歡、不願意、不甘心接受的想法,痛苦便不存在。

由此可知,正確的觀念很重要。例如把《心經》所說的「照見五蘊皆空」運用在日常生活中,就能明白我們的生命是因緣和合而成,所有的事物並不是永遠不變的,只是暫時的存在。如果體認到這一點,我們就不會老是痛苦的自我掙扎,想要逃避痛苦,而能夠採取面對、接受問題的態度,並努力加以改善,而不會感覺到憂慮。

因此,一個真正懂得佛法的人就會明瞭,事實上,痛苦是由一己的觀念所造成的。現實世界其實沒有什麼可怕之處,沒有任何事情需要加以逃避,也就不會消極悲觀、逃避現實。從經典以及歷史記載中,我們可以明確地知道,釋迦牟尼佛成佛以後,即使已得到究竟的解脫,遠離世間的痛苦,他仍沒有拋棄這個人間,反而更深入世間,為救苦救難而努力。所以,如果認為現實世界很可怕,而有消極悲觀、逃避現實的觀念,就不能算是真正的修行。

然而,佛法所說的「入世」,並不一定等於一般人所認為的「入世」。佛法中有「入世」、「出世」和「戀世」三種名稱,一般人所謂的「入世」通常比較接近「戀世」,無非是貪戀世間的虛名、浮利、男女情愛,以及種種虛幻不實的享受。真正修行佛法的菩薩,雖身在紅塵之中,但並不被世間種種物質誘惑所困擾、淹沒,這才是真正的「入世」,也才是真正的「出世」。

因此,「出世」的觀念並不是要我們逃避現實、遠離人間,而是身在世間,而不受世間種種現象所困擾,這才是「出世」真正的意義。我們唯有做到入世而不戀世,既不眷戀世間,也不逃避現實,才能真正的離苦得樂。

◎摘自:聖嚴法師《真正的快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回到頂端↑
#1851487 - 2016-04-25 05:39:54 Re: 癱瘓的超人更超人了 [Re: 天光微亮]
天光微亮 離線
亢龍有悔
註冊: 2012-01-02
文章數: 629
所謂的自在
就是在順境時
不為貪嗔癡所轉
在逆境時
亦不為貪嗔癡所轉

每當遇到挫折困難時
該提醒自己的是
在每個當下
如何像影片說的
想想該如何做才­能將自己的「價值」發揮到極限吧

這也就是上文聖嚴法師所說的
入世而不戀世了

影片:
想想看創世主這麼安排也許有其中原因的
冷靜想想該如何做才­能將自己的「價值」發揮到極限
也許這就是創世主要您做的





飾演「超人」的美國明星克里斯多夫李維,在馬術比賽中從賽馬上摔下來,造成第二頸 椎骨折脫位,傷及脊髓神經,導致頸部以下四肢癱瘓。從急救期恢復過來後,他清楚說出的­第一句話是:「讓我早日解脫吧!」

他太太回答:
「無論你做任何決定,我都會支持你;因為這是你的人生,你得替你自己做決定。」
「但是我要你知道,不論發生什麼事,我永遠都會陪在你身邊。最重要的是,你依然是你,­而我愛你。」

太太的一席話,挽回了他的求生意志。

有次兒子來探病,天真的問:
「媽咪!爹地的手臂以後都不能動了嗎?」

「是的!」
「爹地也不能跑了?」

「是不能跑了!」

他皺起眉頭想一想後,快樂的說:
「但是爹地還能微笑!」

在場的所有大人都停下手邊工作,相互望著。

李維先生省悟到,整天自怨自艾想著從此再也不能騎馬、衝浪、陪兒子打球,不但於事 無補,只是徒增傷悲。還不如和復健醫療團隊努力配合,看看自己還能做什麼。

於是他經過辛苦的訓練後,可以坐在輪椅上了,利用吹吸搖桿控制輪椅,具備某種程度的行­動能力。坐在電動輪椅上,仍然導演了一部電影。他學會以口控電腦上網查資料,對脊髓損­傷有了深刻的認識。

有感於大部分的資訊只探討醫療問題,很少談及病患的心理及生活調適,他寫了生平第一本­著作「依然是我」。李維後來並當上美國癱瘓協會理事長,到處演講,為殘障者的現在與未­來福利而發聲。

當您將要被挫折打敗時,想想看創世主這麼安排也許有其中原因的,冷靜想想該如何做才­能將自己的「價值」發揮到極限,也許這就是創世主要您做的。

2004年10月9日時,克里斯多夫李維因為心肌梗塞陷入昏迷,並於隔日逝世,得年52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回到頂端↑
#1852036 - 2016-04-27 05:55:36 Re: 癱瘓的超人更超人了 [Re: 天光微亮]
天光微亮 離線
亢龍有悔
註冊: 2012-01-02
文章數: 629
這一兩年頻繁進出醫院的復健科病房

也看到一些病況不佳且復原遙遙無期的朋友

一個簡單的握拳、抬腳動作
日復一日月復一月地做
才能得到一點點進步的朋友

在那些坐輪椅或要靠助行器的朋友身上
我常常可以感覺到所謂的低氣壓

多聊一聊
就會發現每個人都是說故事的能手
有著長且曲折的故事


我想到了杏林子劉俠
自小不良於行
奉獻大愛一生卻遭印傭毆打致死
死前無怨

想到了美國自由詩之父惠特曼
50幾歲即因中風癱瘓 直到72歲過世

想到了泰國著名禪師阿姜查
因癱瘓而臥病在床十多年歲月
直至生命告終

他們身而為人
不能免除生命必要遭受的衝擊
卻總能在有限的生命中
展現出生命的光輝

想到因為疼痛而老對家人哇哇叫的自已
真的對他們好佩服


就像上文超人影片中說的
創世主這麼安排也許有其中原因的
冷靜想想該如何做才­能將自己的「價值」發揮到極限
也許這就是創世主要您做的

一定要介紹一下劉俠
她的書可是開啟我閱讀的啟蒙老師

劉俠的一生,註定是病痛,是折磨。但她面對上帝的作弄,沒有低頭,也毫無怨尤。她只說:「除了愛,我一無所有」。於是她貢獻出她的所有,遺忘了軀體的缺陷,在短暫的生命中,展開聖潔靈魂所賦予的翅膀,勇敢的飛翔。

劉俠十二歲時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全身關節損壞,不良於行,小學畢業後即未再升學,僅僅靠著收聽廣播及翻閱字典來吸收知識。她雖病痛纏身,卻時時抱著樂觀及感恩的心,感謝上帝讓她體驗病苦,也讓她更關心社會。

她創立了伊甸基金會服務弱勢及殘障團體,更出任內政部傷殘服務中心顧問及國策顧問禮讚生命,謳歌人生。然而,於二○○三年二月七日凌晨,她卻在家中遭到印尼女傭毆打,甚至被推下床,造成輕微腦震盪,並於次日凌晨因為舊疾及新傷猝然辭世,享年六十一歲。

臨終前,她只吩咐家人將她的遺體損贈給醫院,並希望大家能夠原諒這名女傭 。而後便平靜的離去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回到頂端↑
#1854722 - 2016-05-10 04:15:45 Re: 貪得無厭 [Re: 天光微亮]
天光微亮 離線
亢龍有悔
註冊: 2012-01-02
文章數: 629
這回上課
鄭石岩老師講了一個偈子和一個故事

我們會怎麼對待一個貪得無厭的婦人呢
我們又是多麼容易以自身成見對人下判斷呢
故事講到平等心的重要

故事意味著
人人都是我們的菩薩
讓我們照見自己的貪嗔癡

偈子是這麼說的

苦瓜連根苦 甜瓜徹蒂甜
三界無著處 致使阿師嫌

眾生學平等 心隨萬境波
百骸俱捨棄 其知愛憎何

持心如大地 亦如水火風
無二無分別 究竟如虛空

在北魏年間,五台山的大孚靈鷲寺(中國佛教史上第二最早之佛寺)逢春三月會舉行大型的「無遮齋會」。所謂「無遮」,即任何人等皆可參與盛會之意。

有一次,一個貧婦帶同一個小孩,手抱嬰孩,尾隨一狗來到赴齋。在排隊經過登記布施供養的接待處時,貧婦由於無財可施,便切下一截頭髮作供品。知客並未把這份骯臟的頭髮放在眼內,隨手就把它丟在一旁了。

貧婦向知客僧說:「我趕赴另一地方,請先把齋食予我。」,這時雖未到派齋時分,知客僧也行個方便,給了一個飯盒予婦人。

婦人卻說:「我還有一個小孩要餵呢!」,僧人便又多發了一個飯盒。婦人又要求:「還有我抱著的娃娃!」,僧人又再送多了一個飯盒。婦人卻仍表現得不滿足,要求僧人為她的狗也準備一份,僧人沉住氣也就照辦了,哪知婦人仍說:「我肚裡還有一個孩子呀!」,僧人這時就忍不住了,發脾氣罵貧婦浪費僧食、貪得無厭。

此時,婦人吟了二段偈文:「苦瓜連根苦,甜瓜徹蒂甜,三界無著處,致使阿師嫌!眾生學平等,心隨萬境波,百骸俱舍盡,其如憎愛何!」,然後化成文殊大士,狗兒變成綠毛白身雪獅子,嬰兒與小童化為天上的童子,全部騰空而消失了,在場的人紛紛下跪禮拜。

剛才發脾氣的知客僧此時知道自己因著分別心而有眼不識泰山,即時因羞慚而痛欲自挖雙眼懺罪,卻被眾人阻止了。最後他在塔院寺(當時塔院寺與靈鷲寺為主院與分院關系)立塔,把婦人供施的頭髮供放塔內,並在石板上雕刻了貧婦與眷變化升空之景像立碑,以警後人。

此碑現仍保存下來,在圓照寺可以看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回到頂端↑
#1868899 - 2016-07-28 02:41:29 Re: 追求的盲目性與禍患 [Re: 天光微亮]
天光微亮 離線
亢龍有悔
註冊: 2012-01-02
文章數: 629
以下摘自阿瑪斯"鑽石途徑:無可摧毀的純真"。

很多人是否在事業、財富、感情或靈性的追求中,頻頻感到痛苦和疲累呢!

阿瑪斯把追求背後的心理機制和打破心理機制以獲得真正平安的途徑都講出來了。


想要從追求這個小白老鼠在倉鼠籠裡跑滾筒的輪迴中解脫嗎?

好康逗相報。 看過來

幾乎每個人都在追求某樣東西,然而只要他們停止追求,真正想要的東西就會出現。人總是認為必須先得到自己想追求的東西,然後才能停止追尋,但真相是追尋的活動必須停止,才會發現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我們大部分的活動和最關切的事物裡面,都有這種荒謬性——追求的活動本身往往會讓我們脫離自己想要追求的東西。這份觀察反映出大部分人無法洞悉的一個真相。即使有人從自身的經驗認清了這件事,仍然不足以說服自己真的去改變追求的行為模式——他們仍然不相信快樂、平安、愛以及安全都在當下這一刻。

這所有的品質都埋藏於存在本身,它們不是在遙遠的他方,你真正的本質就是快樂、平安與愛。不論你認為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麼,人生的每一刻都只能靠著自己去圓滿。如果你追求快樂,遲早會製造出痛苦。

這意味著我們生命裡的其他事物——事業、成就、財富、名望——從我們真正的本質來看,都是沒有意義的。當然這一切也都是必須面對的現實——人必須工作、賺錢等,不過這些事情僅僅是為了生存,而且它們並不能帶來圓滿感或內心的平安,甚至不會帶來真正的快樂。有趣的是,只要觀察一下眼前的世界,我們就能洞察個中的真相。許多人都擁有足夠的錢財、食物和工作,同時也擁有別人的肯定和讚賞等,但99%的人仍然不快樂。縱使如此,我們仍然認為我就是那1%的人。如果我能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就會快樂了。

事實上,那1%發現圓滿境界的人,都是不太在乎世俗成就的——這就是他們會感覺圓滿的理由。他們的快樂並不是源自于財富、地位、伴侶等。不要相信電視上那些描述自己如何成功的人,他們所說的並非真相。他們只是在頭腦裡設想出快樂的概念:“我得到了我想要的東西,所以我必定是快樂的,因為我一向深信快樂就是這樣獲得的。”某些人可能會被這類說辭欺騙,但任何一個體認到圓滿本質的人都知道這不是真相。每當我們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時,或許會感到興奮,而且會持續一段時間,但同時又會期望別的好事能接踵而至。我不是在說成就、財富、地位是壞事,我說的是它們本身並沒有任何真實性。其實人生所有的活動——成就、情境和關係——全都是空洞的,如果你不存在於其中,它們都是空洞的東西。這就是人生的基本法則。

由於我們不相信這個法則,所以才會一直追尋。即使你們都體認到全然安住於當下所帶來的和平與圓滿,仍然會認為追尋和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才能夠帶來快樂。當你在痛苦時如果能觀察自己的假設,就會發現一旦認同了追尋的活動,便誤以為平安是無法在當下出現的。幾乎每個人在內心深處都絕對相信這個觀點。

人們必須花相當長的時間,下許多的苦工,不斷地感到失望,才會開始考量:“也許我錯了,也許世上沒有一樣東西能為我帶來快樂。”你必須吃盡苦頭,撞無數回牆,才會質疑自己對現實的根本信念。在幫助人的過程中,我的工作只是要人們認清自己的信念並不屬實。人之所以會受苦,是因為他們總依照某些對現實的信念和觀點來行動。即使他們來到一個團體裡,想要探求真理或追求開悟,動機仍然是要更有效地得到某些東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回到頂端↑
#1868900 - 2016-07-28 02:44:37 Re: 追求的盲目性與禍患 [Re: 天光微亮]
天光微亮 離線
亢龍有悔
註冊: 2012-01-02
文章數: 629
(續)

如果生活的動機是在追求滿足或變得更好,我們就是活在一個空洞的世界裡。若是能安靜下來,忘掉並放下所有想要追尋的東西,世界自然會變得美好而圓滿。當你在追尋的時候,其實已經脫離了意識、靈魂、存在以及你的源頭,如此一來就忽略了存在本身。不論你想要追求或達成的是什麼,內心都是匱乏的,因為你是從一種貧乏無力的觀點在運作。處在這種情況下,你只是不斷地在固化那貧乏的感覺罷了。

追求的本質就是一種脫離圓滿實相、快樂及平安的活動。實相是無法借由追求而達成的,因為我們追求的永遠是另一種東西,所以你始終看不到它。不論你追求的是什麼目標,看上去都似乎愈來愈接近實相或圓滿的自性,但仍然不會帶來任何不同。真正的關鍵就在於追求的活動本身——不論你追求的是什麼,活動的本身始終帶著同樣的本質。或許你追求的是父親的認同、愛人或工作成就,也可能是開悟,但這一切仍然是一種追求。

在所有的追求之中都埋藏著一種假設:“你是有缺憾的。”借由追求,你強化了自己的匱乏感。我的觀察是,不論你聽到多少次這樣的話,甚至已經有了體悟,仍然會不斷地產生蘊含著匱乏感的行為。下面這種信念埋得很深:“我們在根本上是有缺憾的,我們不具備美好或真實的東西。”從這種信念來看事情,就好像美好的東西永遠在他方;似乎只有在未來和過去,才能找到美好的事物。

因此追尋或追求的本質就是痛苦。這時我們可能會產生一種疑惑:如果沒有什麼好追求的,而且追求是不對的事,那麼內在工作又要如何進行呢?修行又是為了什麼呢?你們也許已經知道內在工作本是為瞭解自己,覺知自己真實的本質,但“瞭解自己”到底是什麼意思?如果我不去檢視心中每個隱秘的角落,發現裡面埋藏的東西,並試著去排除底端的那些恐怖的東西,又該如何進行自我探索呢?答案是:若想瞭解什麼是自我探索與修行,就必須停止追尋,試著去觀察純然的存在和心的本質。

一個人進行內在工作一段時間之後,就會發現自我探索的活動也會污染內在工作。譬如,我說我們擁有一個本體,這時你就會去追求那個本體;我說你需要處理心理議題,於是你就開始挖掘自己的心理議題。每個人都會變成獵人,這就是我們痛苦的主因。到目前為止我們已經談了許多有關追求、不滿足或缺憾感的真相,而且已經很瞭解個中的模式了。今天我們要思考的,其實是追求這個活動本身。

你往往會借由自認可以解放痛苦的行動,讓痛苦持續下去。許多人都假定自我探索和自我瞭解就是在心中尋找心理議題,或是去尋找身上的緊張部位,或者去發現生活中的困境,以便解決心理議題、釋放身體的緊張感,排除生活裡的困境。你期待這樣的活動能減輕痛苦。如果你不是在試圖解除痛苦,便可能在追求某種本體境界或是令你快樂的情境,以便抓住本體的某個面向。這其實是件荒謬的事,因為你就是本體。如果你就是本體,又如何能抓住它呢?那個想抓住本體的人究竟是誰呢?

這種試圖抓住或排除某樣東西的活動,恰好會讓你認同追求的活動。這個追求的活動一直存在著,而你認為這就是你,於是不斷地將它投射到外面。進行內在工作的過程裡,你只是在借由追尋靈性上的目標,讓追求的活動延續下去罷了。以往你追求的是適合你的人、適合你的工作、適合你的情境,現在你又在內心深處追求某樣東西。你把追求真實的信心代替了尋求外在的讚賞,你從追求成就轉向尋求開悟。不論是朝內或朝外,全都是同樣的一種活動。

這種追求的活動絕不是對己對人的愛或仁慈。這個活動會讓你背離自己,並且會繼續以奠基於幻覺的方式來行動,因此它本身就是痛苦。從人格的觀點來看,追求自認為能帶來快樂的東西,似乎是件美好的事,然而我們會發現,這種活動只會帶來更大的挫敗和痛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回到頂端↑
#1868901 - 2016-07-28 02:46:34 Re: 追求的盲目性與禍患 [Re: 天光微亮]
天光微亮 離線
亢龍有悔
註冊: 2012-01-02
文章數: 629
(續)

因此,自我探索到底是什麼,如果它不意味追求或排除的話?如果我們不尋求某種境界或排除行為的老舊模式,又該如何瞭解自己呢?答案很簡單,瞭解的本身非常簡單,只要你不再追求,自然會對自己產生瞭解。你不需要尋求瞭解,它不是一個可以被追求的東西。你也不需要付出努力來擁有洞見,因為努力無法換得洞見。當你真的放鬆不再追尋時,自我瞭解和洞見就會出現。觀察一下你的經驗,看看自己何時能體認到一種擴張和開放的狀態,或者何時會有一種深刻的瞭解和洞見?當你忙著想把事情弄清楚的時候,這種狀態會出現嗎?還是當你不再掙扎和努力的那一刻它才會出現?你可能會發現你的深刻瞭解和洞見,只有在心智不忙碌的時候才會出現。那時你只是單純地存在著,當然那時你也可能正在進行某種修持,或正在思索著什麼、質疑著什麼,故而突然出現了洞見,於是就認為洞見是從這類活動產生的。但仔細地檢視一下你會發現,在努力或尋找的活動之中,偶爾也會出現一段空當。你累了,於是暫時放下了努力和心中的掙扎,洞見就是在那一刻生起的。可是你往往看不到那個空當,因為它太短暫了,所以才會認為洞見是從心智活動中產生的。

當我說你必須瞭解自己時,我指的並不是開始思考你的問題,變成一個研究心理議題的獵人。我的意思是,你必須對自己懷著愛和仁慈之心,讓自己只是單純地存在著。如果你能允許自己存在,便自然會產生對當下事物的好奇。只是活著、放鬆著、讓自己存在著,便自然會生起自我探索的能力。單純的存在會使你不再忙著思考、擔憂或只想把事情弄清楚。你的心會變得清明與空寂,如此一來,你需要瞭解的真相自然會呈現出來。事實上它一直都在那裡,你看不見它是因為你的心太忙了。如果你的心能貫注於當下,並且能單純地存在著,就會自然而然地看見真相。

因此我們會發現,真正的自我瞭解並不是一種追尋;追求自我瞭解,和追求財富、愛或任何一種外在事物是一樣的。認為自己必須得到某樣東西才能平安圓滿,意味著你沒有在看自己的真相。你沒有發現你並不需要得到什麼東西,因為你真正的本質就是純粹的快樂與平安,是追求的活動讓你脫離了內心的平安。

觀察一下你的內心和你的生活,你會發現自己總是不停地忙著。我們指的不是忙著做某些事,而是你的腦子和情緒一直忙個不停。你的心從不停下來休息,除了深睡之外。你的心一直忙著衡量對錯,衡量自己是否善良,擔憂將要發生的事,為未來作計畫,或者不停地想著過去發生的故事。你不讓自己休息,你不停地娛樂自己或是和自己爭執,然後又質疑自己是否快樂,而這種想法又會促使你產生新的頭腦活動:“也許我該接受心理治療,或者加入某個靈修團體。”然後你就投入一個帶給你新的承諾的活動,如果這個外在活動不生效或沒有達到預期,你就會覺得加入的團體或人有問題。當你遭受挫折時可能會說:“他們不愛我,他們不喜歡我。”於是你又希望別的人或團體能以你所期待的方式來愛你。你一直在追尋更多的活動,而從不停下來毫無批判地面對當下的經驗。其實最簡單的做法就是放鬆下來,只是存在著,心中不帶有任何概念。你只要放下所有的論斷、野心和追尋就對了,但是大部分的人都不去做這件事。

當然,大部分的人對何時可以放鬆下來,都抱持著某種看法。我們覺得自己必須滿足了許多需求之後,才能獲得內心的平安。事實上,當這些條件都達成了,我們仍然不允許自己休息,通常我們又會設定新的條件。這些條件大部分時候都是無法達成的。其實這些條件都是多餘的,既然我們真正的本質就是愛、平安與快樂,又何須再設定條件呢?

如果我們真的投入於內在工作,真的進行自我探索,就會發現追尋的活動便是痛苦的源頭。如果看不到這一點,勢必會繼續認為追尋能帶來快樂。這麼一來我們就會感到更挫敗,即使達成了自認為能帶來快樂的事,仍然不覺得滿足。你仍然沒有圓滿感,因為追求的活動本身就是一種痛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回到頂端↑
#1868904 - 2016-07-28 02:52:25 Re: 追求的盲目性與禍患 [Re: 天光微亮]
天光微亮 離線
亢龍有悔
註冊: 2012-01-02
文章數: 629
(續)

自我瞭解就是一種靈修,它不是追尋,也不是厘清問題,更不是試圖在外面得到一些資訊,它是一種不費力的洞見。瞭解的過程並不涉及任何造作活動,它其實和當下的覺知有關。當你真的存在于當下時,洞見和瞭解自然會產生。

追求自我瞭解,試圖解決心理議題,尋求和企圖抓住某些境界——這所有的活動都源自於無明。我們經常以為自我瞭解是一種心智活動。你的心智或許能得到一些資訊,但並不是我所謂的自我瞭解。如果在瞭解的那一刻沒有產生轉化,就不是真正的自我瞭解。缺少了轉化,自我瞭解只是一種心智活動,一種追求的活動。

自發地生起自我瞭解,意味著你的本體觸動了你的心智,或者和眼前的情境產生了聯結。和存在或自己的某部分心智聯結上,就是一種自我瞭解。洞見或自我瞭解,乃是借由存在或本體消化了內在經驗,這個過程就是一種轉化。存在和某種經驗或人格的一部分聯結上了,你的經驗或人格的某個部分就被存在消化吸收了。這不是一種心智活動而是真正的轉化——一種蛻變。這種蛻變本身就是自我瞭解,它永遠不會導致懦弱、匱乏或缺憾感,反而會帶來更大的力量、更高的成熟度和能力。然而成熟究竟是什麼,難道不是徹底消化吸收自己的經驗嗎?

一個人的能力就是來自於消化和吸收內在和外在的經驗。全然地消化及吸收經驗,就能帶來成長和發展,這份成長能夠讓存在、心智及經驗產生聯結。這也是一種煉金術的反應或綜合力,它會讓人更有能力在世上運作。這種綜合力可以讓我們變成一個成熟的人,而這是不需要追尋的。你只要單純地存在著,自然有能力消化吸收經驗。如果一直想弄清楚事實,一直在擔憂、期待和渴望,就會脫離當下的存在。如果脫離了存在,你的存在與經驗就無法聯結,也不能產生自知之明了。缺少了自知之明,不可能有真正的蛻變,於是成長和發展也無法出現。

你現在明白什麼是內在工作或自我瞭解了吧?從上述的觀點來看,自我探索和自我瞭解的工作,只不過是要消化和吸收心中的食物,沒有其他的東西了。到目前為止你已經擁有過許多經驗,但你還沒有完全消化吸收它們,於是這些東西就變成了你潛意識裡的記憶、認同、思想、感受、行為和各種模式。它們帶給了你許多麻煩,因為你無法消化它們。你的心應該是寂靜的,它不該充斥著過往的歷史、各種的反應和認同活動。但借由充分安住於當下的經驗,你就能徹底消化它們,並且獲得成長。至於過往的歷史,這就必須借助內在工作來瞭解和消化潛意識的活動,以及我們的自我或人格。若是徹底將它們代謝掉了,就不會留下缺憾或虛弱感,而會帶來成長、發展以及本體層面的運作能力。缺少了經驗,缺少了對本體的證悟,你是無法健全地活在世上的。消化吸收經驗會讓你有能力單純地存在於世間,這便是人生的重點。

如果你無法完全代謝掉你的經驗——譬如抗拒它而導致了消化過程的中止——那麼這些未消化完的經驗就會帶來痛苦。由於你的心中還殘留著未消化完的食物,所以直接面對眼前經驗的能力就會嚴重地缺乏,如此一來你就無法正確地進食。你的系統裡存留著多年以來的腐食,因此首先必須把這些食物消化到某種程度,才有能力代謝眼前的經驗。這會為我們的內在工作帶來兩種結果:一是清除過往的記憶;二是愈能做到這一點,面對眼前事件的能力愈強,而眼前的事件又會為你帶來蛻變。如果真的能安住於當下這一刻,任何一種經驗或印象都能帶來蛻變和成長。

通常這樣的蛻變和成長之所以無法產生,是因為未消化完的過往歷史造成了障礙。因為你不想經驗那些未消化完的東西,所以才無法徹底代謝掉。造成一個人在經驗上消化不良的因素,往往是不願意或無法和當下的經驗共處。我所謂的消化吸收指的並不是去做什麼,而是要單純地存在著。本體的特質就是充分消化吸收經驗,每當它遭遇某種經驗時,都能消化掉它。這就是一種覺知、自我瞭解、貫注於當下的能力,也是一種智慧。

因此你會發現,我們並不是在尋找某種境界,也不是要排除掉某種東西。內在工作其實就是存在於當下的經驗裡面,不產生任何防衛反應,然後你的本體和內外經驗自然會聯結。當這種聯結產生時,轉化的過程就出現了,我們通常稱之為“消化”或“吸收”。這個轉化過程會讓你變得愈來愈開放,心量愈來愈大,而這便是一種成長。你的身體需要透過進食來生長,你的靈魂也需要攝取一些經驗來獲得成長,從這個角度來看,就沒有所謂的壞經驗了,因為任何一種經驗你都能消化吸收,但前提是你必須安住於當下。某些經驗會帶來痛苦,某些則會帶來快樂,但它們都能促進成長。唯一的例外是,有些經驗超越了你的消化能力,包括快樂或不快樂的經驗在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回到頂端↑
#1868906 - 2016-07-28 02:54:10 Re: 追求的盲目性與禍患 [Re: 天光微亮]
天光微亮 離線
亢龍有悔
註冊: 2012-01-02
文章數: 629
(續)

自我瞭解並不是止念,從此不再思索自己是誰或現實是什麼。真實的自知之明會帶來更高的成熟度,讓我們能夠和諧地活在世上。因此自我瞭解是非常實際的事;透過它,成長就會在每個層面發生。

有時人們在進行內在工作時會認為這種方式無效,原因是他們想追求或試圖排除某個東西,但沒有達成目的。他們什麼都嘗試了,就是沒有瞭解自己或自己的情況。這種追尋和試圖改變事情的活動,不外乎就是想挪動那些消化不良的食物,但挪動並不能幫助消化,也不會帶來轉化。“自我瞭解”意味著深刻地處在當下這一刻,你的整個存在和眼前生起的思想、觀點、感受或外在情況,都是緊密相連的。讓存在與生命經驗合一,就能促進一個人的成長和能力,這便是所謂的個人性本體。自我瞭解就是讓個人性本體能夠發展和成熟的過程。從一開始我們已經認清,自我瞭解並不是一種追尋、期待、渴求或追求,它其實就是安住於當下的經驗,直接而毫不防衛地與自己的經驗聯結。如果你不去抗拒它,自然會有所成長;這是每個人身上都應該發生的事,也是我們的潛能和天命。

如果你允許自己存在,就會對自我有所瞭解。你不需要去尋找經驗,因為它會不斷地出現在眼前。你不可能不去經驗它,關鍵就在於能否消化吸收。吃過東西之後你不需要做什麼,消化的活動自然會發生。同樣地,你不需要做什麼,就能消化你的經驗,只要讓自知之明自然地出現就對了。你不需要設想什麼,弄清楚什麼,也不需要追求“消化吸收”這個目標。

從這個角度來看,內在工作並不是跟生命或事件分開的。自我瞭解不是一種額外要做的事,它沒有什麼特別之處。其實每個人都在做這件事,只是某些人的消化功能比較好罷了。所謂的內在工作,就是把焦點專注在這個消化的過程上面,以便讓自己的功能更強一些。如果我們的消化功能增強了,自然會變得更成熟。每個人在日常的每一刻,都在消化吸收各種經驗和意象,然後從中成長和學習。你根本不需要達成什麼特定的境界或體認。自我瞭解並不要求你刻意探索心理議題,也不要求你排除掉它們,因為所有的經驗都是生命的資糧。如果你真的活在當下,就能更快更徹底地消化食物。我們會另外找些時間來探討這個代謝、吸收和排除的過程,現在我們只需要瞭解它的基本概念就夠了。

從自我瞭解之中產生的成長,從消化經驗之中出現的成熟度,會帶來我們所謂的個人性本體:“能夠在世上運作而又能單純地存在的你”。你身上的個人性本體,足以讓你清楚地意識到你就是存在本身。它會使你覺得:“我在這裡,我是一個真實的存有。”那是一種圓滿的存在感。事實上,每一次當你在追尋的時候,就是在推開存在的圓滿性。一個人愈是不追求,愈是能感受到圓滿。想要追求的心愈強烈,這個人就愈不幸。我現在指的是情緒上的痛苦,而不是屋頂倒塌在自己頭上這類不幸的事。即使是屋頂倒塌在你頭上,心只要不落入追尋的活動,仍然有機會復原,幸福地活著。即使你沒有錢,只要能放得下,仍然可以感到快樂。反之,即使擁有幾千萬的財產,只要你的心還在追求,仍然是不幸的。不過當然,沒錢就沒食物,所以還是會因為挨餓而感到痛苦。但即便是這樣,你仍然可能擁有另一種超越痛苦的滿足感或圓滿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回到頂端↑
Page 2 of 5 < 1 2 3 4 5 >



板主:  留學生 
Google 搜尋
七嘴八舌
Facebook 塗鴉牆
最多貼文者 (30 天內)
mikomiko 329
紅兒 99
謝尚橗 89
圓仔寶寶 59
CHC 56
hui 55
golden621 49
大內高手 42
jcj 36
follow 34
yungshow 30
愛因斯坦 29
無極 28
jwjwo 27
元利 27
最新議題
台灣第一廟,南鯤鯓代天府牌樓全倒。是否中
華民國氣數在7月滅亡?

by golden621
16:55
賀瓏 & Albee
by 歐達善
11:22
歌曲:白度母心咒
by jwjwo
10:59
[日文童謠]阿彌陀佛
by jwjwo
2025-07-05 12:36:17
工作上遭遇上司的刁難,何時才能改善
by tenen
2025-07-05 09:40:15
試占丹娜絲颱風對台灣的影響。
by CHC
2025-07-05 09:16:27
[日文童謠]觀音微微笑
by jwjwo
2025-07-05 08:19:57
還有一小時三十分,日本龍樹諒見到7月5日
大災難會否發生?

by golden621
2025-07-05 01:36:08
還有二小時,日本龍樹諒見到7月5日大災難
會否發生?

by golden621
2025-07-05 01:33:37
還有二小時三十分,日本龍樹諒見到7月5日
大災難會否發生?

by golden621
2025-07-05 00:37:00
誰在線上
5 線上使用者 (golden621, 等你下課, 謝尚橗, 2 隱形), 82 Guests and 39 Spiders online.
Key: Admin, Global Mod, Mod
最新使用者
我的快樂時代, hihi0933729, derick, WolfTsai197802XXXX, a8565
81756 註冊使用者
討論區統計
81756 使用者
54 討論區
222188 議題
2160825 文章

最高線上使用者: 3332 @ 2025-04-24 03:32:48

本站是個命理討論的園地,如果您要問命,請務必詳閱各板板規,遵守發問規則,不要只留個生日或是命盤, 其他什麼都沒提。貼命盤的方法請特別注意算完命盤後的文字說明,不要貼個沒人看懂歪七扭八的命盤, 貼錯命盤及未遵守板規者,文章很有可能被不預警刪除 另外,如果您提了問題,而有人回覆的話,不論對與錯,請務必多上來回應論命者, 我們不歡迎那種提了問題就等人回答,也不回應的人。我們需要的是,「良好的互動」及「長期的追蹤」。
本站大多數的討論區都得要註冊才能發言,您若是要張貼討論,請務必註冊為使用者, 如果您忘了您的密碼,請在登入」的畫面, 輸入您的帳號,再按一下我忘記我的密碼了」, 此時系統會寄一封信到您當時註冊的 Email 信箱裡面, 裡面則附有一個臨時密碼,請您拿到密碼後用此臨時密碼登入。登入之後可以在 編輯個人檔案」裡面修改成您習慣的密碼。
logo
欣洋網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