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stinyNet 命理網



✨AI算命大師



Page 3 of 5 < 1 2 3 4 5 >
議題選項
議題評分
#1872751 - 2016-08-15 02:00:37 Re: 追求的盲目性與禍患 [Re: 天光微亮]
天光微亮 離線
亢龍有悔
註冊: 2012-01-02
文章數: 629
人的確可以依照美、優雅和自重的態度而生活,但這種精緻的生活極不易達成。人生的目的不是要獲得成就、財富、安全保障或慰藉。這些事或許是必要和重要的,但畢竟是人生比較粗鈍的面向。當意識出現不平衡或不和諧狀態時,我們的價值觀就會朝著人性的粗鈍面發展。意識的精緻化需要的是平衡所有的人格面向。一個人的意識和生活愈是和諧平衡,其人生愈可能變得優美、莊嚴、有效率。

我們並不是在說一般人的生活不好,也不是說我們要追尋更美好的生活,因為重點是在和諧與平衡。缺少了和諧與平衡,我們往往會發展出某種預期心態和假設,然後意志力就會把某些元素理想化或排除掉其它面向,繼而變得堅實不化,導致更多的不和諧與不平衡。這就是意識不平衡的人不懂得平衡自己的原因,因為他總是從不平衡的觀點來看事情。其結果是,此人的意識會被既定的觀點操控,而深信自己的確需要什麼或渴望什麼。因此,人的意識首先必須平衡化及和諧化,然後才能認清自己的需要是什麼。

不平衡的意識有一種特點,那就是總夢想著神奇的事會發生,而且會以理想化及過度浪漫的觀點來看眼前的經驗或人,誤以為這些人事物可以讓事情變得更美好。這種幻想出來的情境當然很美,但畢竟是從不平衡的意識中產生出來的看法。現實大多不是這樣運作的,事情通常不會按照我們的期待去發生,因此我們經常感到失望。渴望事情和人能夠奇蹟般地出現,往往會在日常生活中示現成對成就、名望和人的過度理想化,譬如,夢想有一個迷人的王子,能夠帶我們從此過著快樂幸福的生活。

一般未經充分發展的粗鈍生活裡面,仍然帶有存在、做以及自我瞭解的成分,但本質是造作虛妄的。一般人對事物的理解或是所謂的世智俗慧,只是一些慣常的預設、成見及信念,或是對人格的一般認知。

正常人的經驗裡盡是些情緒、心智和生理活動,因此處在人格層次的行動只是一般的生活方式罷了。當我談到本體的行動和作用時,指的並不是一般的行動,事實上,大部分的人都是行動導向的。人們會有各式各樣的行動,但不是我們要探討的那種。我們所謂的行動是涵蓋本體在內的,是真正的行動,而這真正的行動就是已發展和未發展之人的區別。


換句話說,人的發展有三個要素和三個階段:一是理解、認知以及發展出洞見和直覺,然後是安住於存在本身,也就是對本體有所了悟;接下來就是去做的階段,也就是將存在以及對生命的認知結合起來,活出自己的人生。

你們有許多人來到這個團體或接受了諮商,而產生了很深的洞見以及自我了悟,或是體認到了愛和無限性等,可是仍然按照舊有的人格模式在活,就好像什麼悟境也沒發生過似的。

對本體的了悟必須影響你們的生活,滲透在每件事裡面,直到它的每個面向都整合進來為止。一個成熟的人必須依照體悟和洞見來生活。沒有任何體悟或洞見的人,不可能以成熟的方式生活,因此三個發展面向都是必要的。如果只是朝著行動的方向發展,一心一意地追求成功,就可能無法體驗真正的存在,也無法真的瞭解自己。如此一來你的行動就失去了重點,人生也不可能和諧,而只會一味地想滿足欲望,達成人格對神奇經驗的夢想。


以上摘自書籍"鑽石途徑:無可摧毀的純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回到頂端↑
廣告
#1882444 - 2016-10-04 04:01:47 Re: 追求來自不安全感 [Re: 天光微亮]
天光微亮 離線
亢龍有悔
註冊: 2012-01-02
文章數: 629
最近買了本楊定一的新書《全部的你》,發現這本書打破了我們自以為是,然後架設出來的自我界線,直接契入了真理,蠻好的。正好楊定一在一周前辦了新書的體驗和發表會,興致勃勃地跑去參加,現場有非常多的體驗和實作,感到深深地觸動和感動。

原來有這麼多人不約而同在對真理發聲,希望大家走出自我感所設下的局限和輪迴阿,正因為這些慈悲的存在,自己才能普受甘露阿。


王永慶女婿--楊定一
學歷:1958年生,13歲以全國第一名考上巴西醫學院,21歲取得紐約洛克斐勒大學生化博士及康乃爾醫學院醫學雙博士

經歷:洛克斐勒大學分子免疫及細胞生物學系主任,真原新科學及醫學研究中心創辦人
現任:長庚生技中心董事長

----------------------------------------------


【魅麗2016年7月號】楊定一專訪

牆上的貓
把人生虛實顛倒活


人若沒有活在一個框架之內就會沒有安全感,沒有符合某一種標準就不安,不知道自我價值在哪裡,楊定一形容:「我們都像牆上的貓一樣,急著想要抓住牆壁,留下深深長長的爪痕,沒有規畫就好像會從山上被推下去,充滿不確定。到一個年齡就會想要結婚生子,好像一定要有一個規律,要有學術學位,要晉升,我們對人生都有一個規畫。」這個比喻很妙,因為有養過貓的人就知道,貓很柔軟,平衡感很好,還會空中轉體,如果任身軀自由掉落,明明可以安穩著地,但貓咪總是很緊張地想抓住牆,原來我們對生命所做的努力,跟貓一樣傻氣。

追求怎麼來的,是先從二元對立開始。楊定一解釋:「追求,代表我現在沒有。我必須追求什麼,我追求的東西變成一個課題。怎麼來的這個念頭,就是因為我把世界跟我隔離。我認為我需要追求什麼,我認為我在這個瞬間不是完整的,不complete,所以我要學習,要找個對象要生孩子,要追求這些我才會越來越完整,才可以完整自己,我跟你說,開什麼玩笑,你現在就是完整的,你不可能比現在更完整了,但你不會相信我,連修行都是這樣,你怎麼去完整修行,你要練習好多東西。」當我們追求某一種境界時,就離修行越來越遠,因為把「我」先隔離於世界之外了。

一切價值與框架,一切的追求,都是我們用頭腦創造出來的外在世界,卻不是人生真正的目的,也不是真相。楊定一說:「我們把人生顛倒了,因為看不到內心,所以把外在當作一切。只有外面,就是你痛苦的來源,因為你從外面不可能完整自己、完成自己。你找對象生子,他壽命有限會離開你,可能不理你不聽你的話順你的意;工作早晚有一天會結束、肉體也會結束。外在一切都有時限,會結束,真正永遠的只有內在,你的內心從來沒有動過,永遠都在等待你,所以先把這個內在找回來。」

找我就找不到我
忘記我便人人都是我


找回來,該怎麼找?楊定一認為,把一切放掉,就甚麼都懂了,甚麼都知道了,不然我們只是不斷累積知識,將前人的、他人的東西,不斷吞進自己的肚子裡,卻沒有得到智慧,建構出離「我」愈來愈遠的世界。

不是不用學習或累積知識,而是要懂得放,或許就像倚天屠龍記中張三丰教張無忌太極拳時,張無忌最後向張三丰說:「徒兒已經全忘了。」張三丰說:「那你可以下場了。」我們忘了要忘記,忘記是最大的恩典,而這個恩典只有自己能恩典自己。

楊定一形容多數人還是不斷在念頭跟情緒中轉不出來:「它是個能量,到下一生還是把這個情緒帶回來,永遠斷不了。因為情緒跟念頭是個能量場,你斷不了它,能量要消失,一定要平衡,一定要有一個出口。」

有人說不信輪迴,楊定一搖頭:「我們其實根本不用談輪迴,就連一個念頭,都不斷地透過每個瞬間再生,都在輪迴。我們談任何輪迴的問題前,首先要把念頭踩個剎車。把念頭的輪迴打斷,比較重要。不然我們永遠沒辦法做主人,永遠被念頭帶走。」

念頭就跟輪迴一樣,一念未消一念又起,一圈又一圈轉不出去。「我」到底是什麼?不把念頭先斷掉,就連「我」的衣角都碰不到。

邏輯頭腦可以解開
但最後一步得靠自己跳


楊定一常被詢問:「你為什麼要說這些?一點都不科學!」他的回答是:「我的基礎邏輯很科學,我談的意識層面,很合科學邏輯,是用邏輯把它解開的,所以還是在這個架構之內。我的書也是一套邏輯的架構,因為會看我的書的人,多數都是左腦族群。」說到他的讀者群分布,楊定一笑了起來,左腦群正好是理性愛吸收知識的人。

他繼續說:「分析我,這個ego,想想膽子還真大,誰敢去分析這個東西,心理層面的心理科學,這很細是講不完的。每個人心裡都有一個我,還是一種生命科學,我說的全部東西都建構在科學上,但還有很多人不了解,比如說『I am,我是,我就是』,這句話是左腦跨不過去的,因為他只提了一個主詞『我』,卻沒有說『我』是什麼。然而,這句話其實是要表達—我們本來是一體的,不可能被分割。所以『I am,我是,我就是』對左腦而言好像少了一部分,少了甚麼。從二元對立的邏輯,不可能理解。我用這些話,也只是當作一個路標,把大家帶到邏輯的邊緣。希望大家跳出來,但我最多只能把你帶到門口,下一步你要靠自己跳出來。」

縱身一躍的這一步,得靠自己跨出去,是要像貓伸長爪子,緊緊摳著牆面,掙扎著爬回心智建構的世界,還是要放鬆身軀,讓自己安全落地,也只是一念之間。對此楊定一並不著急:「這時候有兩種族群,一種是馬上就投入,一看就發現自己都知道,幫他解答了很多迷霧,另外一群是資訊為主,看了他完全進不去,他還沒準備好,得等碰到打擊時,他就會到了。我先下一個種籽,每個人的路不同,最多我也只能做到這樣,只能隨緣,看每個人準備好的程度。」



編輯者: 天光微亮 (2016-10-04 04:11:4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回到頂端↑
#1893624 - 2016-11-16 08:02:40 Re: 超越頭腦的自在 [Re: 天光微亮]
天光微亮 離線
亢龍有悔
註冊: 2012-01-02
文章數: 629
樓上一篇,楊定一文中提到,生命的真相超越頭腦契及之處。

超越頭腦的地方,存在的是啥?阿迪亞香提登場說話了,他在「生命的盛放處」一書中提及。

寧靜是覺醒萌生的土壤

任何的真實啟示都有一個最常見的共通點,就是它會撼動你的心,因為在那一刻,我們理解了某種不光是在思想裡的東西。啟示與洞見來自另一個地方、來自另一個空間。它們來自一個我們文化似乎一點都不尊重的地方,一個叫做「寧靜」的地方。生活中,有什麼比寧靜更容易被忽略?有什麼比寧靜更讓我們想要逃離?有許多人寧願緊緊抓住我們的概念、信念,以及我們的意見,也就是那遠遠將我們與真相和實相隔離的東西,也不願意體驗寧靜。我們耗費了那麼多的精力來逃離寧靜,但是寧靜確實是覺醒萌生的土壤。它是讓我們得以轉換小我意識狀態、跳脫這個分離信念的土壤。畢竟,分離終究只是個信念,它是我們頭腦所編造的故事。

我的意思並不是我們必須試圖變成安靜的,或我們必須要去練習靜定。如果你真的想要變成安靜的、靜定地,只要單純地允許自己去看見:腦袋裡的所有思想都只是故事。它們不是好的或壞的故事,也不是對的或錯的。我們的頭腦是個說書人,它讓我們遠離了永遠存在的寧靜與安定。頭腦經常是個很好的說書人,有時候也是個很糟糕的說書人,但終究,頭腦就只是在說故事。故事不是真的,它實際上並不真實。

寧靜是一種讓我們卸除武裝的東西,那也經常是我們想逃離它的原因。我們所生活的社會,讓我們愈來愈容易被噪音所佔據。上個星期,我在路上開車,看見一群高中孩子放學,正在走路回家。他們人手一支手機,總共有七、八個人,每個人不是在講手機,就是在用手機傳訊息。沒有人在與身旁的人或環境互動。「這簡直瘋狂!這群人明明一起走路回家,彼此卻沒有實際的聯繫。」

我們已經走到了一個地步,面前的寧靜與當下這一刻已變得如此嚇人,讓我們連彼此在一起時,都要盡量讓自己變得很忙才行。我們的身體在一起,實際上卻沒有真正在一起!我們會一起走路回家,卻會跟別人講話。我們的心思被雙重佔用了,只為了要確保不會有真正的寧靜、不會有真正的溝通。這不是件壞事,我甚至不曾說過它不該發生,我只是在說,如果我們環顧周遭世界,就會看見我們受到了制約,而無法深深地傾聽。如同一位有智慧的基督教神秘家所說:「莫要再告訴神你想要什麼,而是要傾聽神要對你說什麼。」這句話真的十分有智慧,這源自一個基本的洞見,指出我們的頭腦一直不停地在維護自己、表現自己,而這終究只是另一種形式的掙扎罷了。

所以,我們透過各式各樣的方法來與自己和自己的經驗對抗,努力控制生活與我們周遭的人。我們掙扎的方式將我們緊緊鎖住、牢牢囚禁在小我的囚籠裡。然而,若我們能開始看見頭腦只是一個說書人,然後開始傾聽------不是傾聽更多想法或更複雜難解的內容,而是傾聽寧靜,唯有以這種方式傾聽,你才能看見,只有你的頭腦有能力讓你受苦,只有你的頭腦有能力說服你去掙扎。只有你的頭腦可以,別的不行。這全是屬於內在的事,它全部發生在你的內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回到頂端↑
#1893626 - 2016-11-16 08:04:40 Re: 超越頭腦的自在 [Re: 天光微亮]
天光微亮 離線
亢龍有悔
註冊: 2012-01-02
文章數: 629
(續)

未知就是我們的入口

為了識破我們生命中那不斷製造困惑與痛苦的頭腦,以及那根深柢固的分離感,我們必須冒一個險,我們必須離開自己的所知,進入未知的神祕實相。未知是個非常私秘之處,當你對著未知的內在空間敞開時,可能會覺得坦露在外,但是其實,未知正是我們唯一的入口處。允許自己不知道,我們才能變得真正地敏感、敞開、開放。承認我們不知道,臣服於我們無法透過頭腦了知實相的本質這一事實,這著實是世上最能激發一個人謙卑之情的事了。這樣的領悟將為我們打開一條路:通往最偉大的了知之路,就是透過不知。

如同偉大的神秘家聖十字若望所說:「為了來到你所沒有的知識面前,你必須走一條你不知道的路。」它完全是似非而是的矛盾。這就是我稍早前說過的,我的老師所謂的「向後退」,不是透過知而獲得了知,而是透過不知。

一旦你來到了頭腦的邊界,來到它所能抵達的最遠之處,你會來到一個無法再繼續往前進的地方,在那裡,下一個思想只能帶你回到頭腦,再也不能帶你超越頭腦。當多數人來到這一境地時,他們要不轉回頭腦裡,要不就是開始沿著這個想像的邊界前進,想像著超出它之外的樣子。這就是通往超越受苦之所在的入口處。

當你發現自己處於頭腦的邊界,當你走到了那個了解到自己已經無法在頭腦內走得更深的地方,那麼你會開始停下來,你會開始放下,你開始擁抱這份未知。擁抱未知讓我們變得謙卑,這是件美妙而且美麗的事,它不是喪失尊嚴,而是真正的謙卑。真正的謙卑是一種非常敞開的狀態,那是一種完全對外開放的狀態,正是從這種完全對外開放與敞開的狀態、從這份願意了解自己其實知道得有多麼少的意願,我們的意識才得以開始轉換。它會開始從頭腦與小我轉換到它的自然狀態。我所謂的「自然」,是指非構思而來的東西、非經由籌畫或修改過的東西、某種無須努力維護的東西。為了終結受苦,我們必須找到一種完全自然的,不會與我們內在或外在環境對抗的意識狀態。那就是我所謂的「覺知的靈性」或「覺醒的靈性」,它是覺醒的空性。

這聽來或許抽象,但是簡而言之,它是對一種鮮活的不知道感受完全敞開來。當你不定義自己時,你是什麼?當你不進入頭腦思考過去、現在、未來的時候,它們又會變成什麼?要淺嚐這種滋味、體會這種敞開與放鬆的感受並不是那麼難。但是,別滿足於此一存在狀態那些稍縱即逝的片刻。這就是入口處。請深深潛入這份敞開之中,讓自己好好體會在這份不知道的感覺裡所發現的親密無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回到頂端↑
#1898281 - 2016-11-30 01:45:07 Re: 人生意義何在 [Re: 天光微亮]
天光微亮 離線
亢龍有悔
註冊: 2012-01-02
文章數: 629
意義不是思想可以解決的一個問題,它不是靠頭腦就能找得出答案的。它不是任何東西的結果,也不是可以去滿足的理想或形象;你只能自然墜入你真實的本質裡。然而自然墜入真實的本質裡並非易事,這可以說是最困難的一件事了。

我們每個人都有一種核心需求:找到人生的意義。這股驅力也許不很明顯,甚至無法察覺得到,但若是檢查一下這個情況你就會發現,你生活中大部分的活動和考量都受到這股驅力的影響。20世紀的哲學,譬如存在主義和現象學,就是在探討生命的空虛和無意義。我認為這個哲學上的議題,同樣出現在文學和藝術的領域裡,它反映出人們越來越覺知到「意義」的問題。

只有少數人有能力質疑存在的意義問題,大部分的人都以為他們所進行的活動和努力將會帶來生命的意義。我們很少去質疑這個議題,是因為我們以為自己已經知道答案了。

人們會製造出各式各樣的目標,希望借由這些目標帶來生命的意義。這些目標通常涉及到對未來的計劃,譬如變得成功、富有、勝利、有創意、到處去旅行等等。



還記得那首歌:「What is itallabout,Alfie?Is It just for the moment we live?」(這一切究竟是為了什麼,阿爾菲?是否只是為了活著的歲月?)哲學就是在企圖回答這個問題。最終看來,哲學可以被視為一種攸關意義的科學,然而找出人生的意義並不僅僅是思維上的鍛煉。



當一個人真的質疑他的生命時,那並不是一種頭腦裡的活動,而是一種毫無價值、毫不值得、毫無理由的感覺。即使我們覺察不到這個議題,還是不斷地會有這種感覺。也許我們另有其他的考量,不過這個議題是最核心的,而且經常埋在那些明顯的考量之下。



此外還有一個看待這些問題的方式:活著是為了什麼?我每天所做的事到底是為了什麼?我為什麼要起床、上廁所、刷牙、梳洗、吃早餐、上班、與人交談、下班回家、吃晚餐、好好享受一番、然後倒頭睡覺?為什麼每天都要做這些事?如果我只是想經驗這些事情,只要一天就夠了,只要吃一餐飯我就知道吃飯是什麼滋味了。因此為什麼要一再重複?這些事對我有什麼意義?



對人生失望,才會開始問人生有什麼意義



我提出這些根本的問題只是要你去深入地思考,這樣每當這類問題從你心中生起時,你就不會立刻作出膚淺的解答。若是要一個人去探索存在的意義問題,他必須對人生已經失望了。他可能已經達到了自己的目標,或是對自己的夢想開始感到失望:「我媽媽要我嫁給醫生,我爸爸希望我有所成就,而我都做到了。現在我已經有兩個小孩,想要的東西也都有了,但是我心中的問題並沒有得到解決,我的感覺還是跟往常一樣,仍然在等待,不斷地在追求。我想做的事都做了,可是仍然不覺得滿足。」



到了這種時刻,人就會開始質疑了。或許你在大學時就想過這些問題,那時你的老師或父母已經完成了許多事,可是卻覺得一切都幻滅了,因此你的老師提出了這個問題,而你也覺得十分有趣。也許你還年輕,仍然渴望知道每件事,你還想完成學業、成家立業、追求理想等等。有些人從未達成他們的理想或實現他們的計劃,因此仍然希望勝利在握。或者他們正在延後成功的時間,這樣就不必面對未來可能會產生的不滿足感,也不必質疑人生的意義了。

少數的幸運兒可能有機會完成自己的夢想,因此意義問題很自然地會從他們的心中生起。如果夠敏感的話,他們會一直專注地思考這個問題。



你很難說服那些仍然在追求夢想、計劃和理想的人,讓他們接受所有的成就都跟存在的意義無關。這便是昔日的內在工作學派只接受那些步入成熟階段的人做門徒的理由。年輕人不太可能不追求夢想,除非他們很早就失望了。



你可能已經觀察到,大部分的人仍然在期待這個或那個計劃能帶來滿足。成家、立業、工作、完成理想,這些事都沒什麼錯,但是它們並不能解決意義問題。它們能完成的是不同的目的:它們能帶來娛樂、填滿你的胃、溫暖你的床、陪伴你讓你有事情可以做,但是它們無法提供你生命的意義。



為了讓自己產生重要感,我們緊抓著理想不放



你必須具備許多條件才能面對這個根本問題,譬如你的智力、你擁有的人生經驗、早期的成長背景等等。此外人們也時常利用分心的活動來逃避這個根本問題。



人們有時會投注二十到四十年的努力,全心全力地想要達成目標。這些目標其實並非為了生存或滿足實際的需求,那麼成就究竟能為人們帶來什麼呢?也許是賺更多的錢,但這就是背後的驅力嗎?難道成功就是為了賺更多的錢嗎?「成功會使我感覺更好,更有價值感。」因此成功為這些人帶來了意義和重要感,這才是背後的驅力。我們把某些事理想化之後,就以為這些事會帶來生命的意義和重要感。為了讓自己產生重要感,我們才會緊抓著理想或完美的未來不放,而且會一直朝著這些理想不斷地努力。



假設你加入的是一個內在工作團體,你的理想就變成了自我了悟,但是你仍然是通過內在工作為自己帶來意義。其實事業、關係或愛人也能產生這種作用。藝術創作活動也能帶來意義。發展思考能力、體能或創造力,都能滿足我們的意義感。



我所談到的這一切都不是什麼不平常的事。如果你問某個人:「你的事業能為你帶來什麼?」他很可能回答說:「它能激勵我,讓我的人生有目標。」這是我們的社會完全接受的想法,也是大部分人的信念。

當然,還有許多種方式可以逃避那份無意義感。許多人會藉著感官刺激或各種活動來逃避無意義感,譬如從事危險運動、犯罪活動或嗑藥。這些強烈的感官刺激活動往往能帶來下面這些感覺:「你看我是活著的,我的人生正在發生一些事,它不是空空洞洞、毫無意義的。」另外有些人則會借由鈍化自己,讓自己變得遲緩或不清醒來逃避無意義感。人們可能經年累月地活在最膚淺的層次裡。



那些不斷追求目標來達成意義的人,其實也是在鈍化自己。這些能帶來意義的活動是很難被捨棄的,因為這份不斷想要思考、造作的需求,已經變得越來越強烈了。有的人從未停止過擔憂,因為他們不知道自己的活動一旦停止,該如何去面對那份空虛的感覺。只要我們還有一個目標,即使是治療身體的病痛,都能為自己的人生帶來一點意義。企圖治好疼痛的膝蓋,也能帶來一點意義。許多父母無法找到自己人生的意義,於是就借由孩子來達成他們的心願。



你認為以某種方式生活,人生就不再空虛了



你看這個議題滲透得多麼廣,即使是追求享樂,也是在期待這些活動能帶來意義和重要感。你總認為若是以某種方式生活,人生就不再空虛了。或者你覺得直接面對生命的無意義和空虛,你會承受不了。我們確實無法活在沒有意義、沒有價值、沒有重要性的生活裡,因此我們總是在追尋一些替代品。這些人生的活動並沒有錯,也不是不好,問題是我們在它們身上投射了過多不實的期待,譬如孩子可能承受母親過多的期待和要求。而藝術活動一旦用來滿足重要感,樂趣就不見了。它會變成一種逃避、壓抑和分心的方式。



最終看來,對意義和重要感的欲求,就是一種對身份認同的追尋。我們的這些活動都是為了帶給自己一種身份感。深入地探究我們會發現,這些活動都跟「我是誰」有關,譬如我是教會裡的牧師、醫生或某某人的妻子。雖然我們會把角色看成是社會成規而非最重要的東西,但這些身份在我們心中仍然有重要性,我們會抓住這些東西為自己帶來一些安全感。



其實所有的人際關係都帶給我們一種身份感,因為他們就像是一面面的鏡子,而我們的成就也會反映出自己的價值。我們都想變成某某人,符合某種形象,譬如醫生、老師、律師、領袖、治療者、完美的母親或父親等等,都是一些助人的形象。還有的人想變成大企業家或傑出練達的知識分子。另外有些人則希望自己變成謙和的聖人或真理的追尋者。



如果不把自己的價值放在任何事物上,我還剩下什麼?



因此我們會發現,所有的努力之中都有對意義和重要性的需求,而我們總覺得人生若是沒有意義就活不下去了。這就是為什麼某些非常有成就的名人或有錢人,會在金錢、美貌或名望喪失之後結束自己的生命。這些東西都不見了,活著還有什麼意義呢?另外有些人會在伴侶過世之後選擇自殺,他們似乎把人生的意義都投注在伴侶身上了。



當生命最核心的動力消失時—也許是關係,也許是回憶,也許是一份理想—他們的人生只剩下了一片空虛。許多人會驚訝地發現,他們竟然在某個人或某種成就之上投注了那麼多意義。一旦失去這些東西,真相會變得非常明朗。即使從一個沒什麼意義的工作退休下來,也會使人悵然若失,其實他們失去的只是一種身份感罷了。能夠填補空虛的東西已經不見了,因此必須面對過去所逃避的那份毫無意義的空虛感。



其實這份空虛感一直都在那裡,但其中有一塊浮標,這浮標就是我們的事業、關係、理想、人生哲學或是性愛之類的刺激品。整個社會不但容許這種用來替代根本意義的外在元素,甚至會將它們理想化。即使是我們的愛、才智或身體,都會帶給我們一種身份感。



有了這些洞見,我們可能會質疑:「如果這些事都不做了,如果不把自己的價值放在任何事物上,那我還剩下什麼?」答案是:從強烈的感官刺激和身份認同所得來的意義,仍然陷在因果律之中,因此並不是最根本的意義。但假如我們說:「等一等,我並不想把生命的意義建築在我所做的事、人們對我的看法、我對自己的看法,或者我所擁有的技藝之上。」那麼剩下的又是什麼?人生的意義又能從何處產生呢?



即使是提出這些問題,裡面都有驚人的自欺成分。因為追求這些問題的解答,也會被你利用成一種對意義的追尋。一個人可能終生都在追尋意義,但他的追尋並不比對其他角色的追求更真實更根本,因為那也只是另一種身份感罷了。這個世界充斥著真理的追尋者,他們都深深陷在追求智慧、真理或開悟的身份感中。這其實跟追求財富、名望、愛或認可是沒有差別的,因為這所有的認同活動都只是為了填滿空虛罷了。若是能以最真誠的心來看這整個情況,毫無支撐地認清整個真相,就能給自己一點機會去發現最根本的意義是什麼。



拋開虛假人格,只是如實存在著



清晰而真誠地觀察自己並非易事,大部分的人甚至不知道困難在哪裡;我們的心會以各種方式逃避自己的真相。我和男友分手了,不久之後我開始大吃大喝,再不然就是重拾十年未碰的繪畫活動。也許我剛離婚或退休下來,於是我計劃花一年的時間去旅遊,看看人生還有什麼值得追求的東西。這些點子都不錯,但背後的動機到底是什麼?



我們的心非常善於閃躲那些最深的感覺,因為我們很怕失去那些能夠帶來意義的鏡子。只是如實存在著,會帶來一種巨大的恐懼感。我們會害怕自己根本沒有一個本體或者不具備任何身份。我們會以為存在的只有一片空虛,而這份恐懼又可能被童年經驗所強化,譬如害怕自己與眾不同,怕自己跟父母有所不同,然後這份恐懼又會製造出一種自我意識。



孩童在玩耍時是徹底投入的,他們並不想變成什麼或達成什麼。不論是快樂地活在當下或是為某件事而哭鬧,基本上他們都是徹底投入的。逐漸地,孩子會開始想得到某人的回應或關注,想變得乖巧或得到讚許,於是就變得虛假起來。一段時日之後,純真的本質就不見了。



如果你有一個小孩,你會很容易看到這一點。當孩子還小的時候,他們的慾望和真相很容易被察覺,一旦長大之後,他們就變得越來越隱微,越來越懂得掩飾自己的真實感覺和慾望,最後就把自己的所作所為全都當真了,因為對人格的認同已經戰勝了一切。一開始孩子似乎都擁有一份重要感,而這並不是一種由頭腦設想出來的重要性。



孩子的身份感不是奠基於外在事物,孩子是真實的,跟自己是統一的,他們的內心沒有什麼不和諧。他們通常表裡如一,反應和行為都是完整的。他們的本體和人格之間並沒有區隔,但是長大之後,這份統一性就不見了。我們已經忘了自己就是這樣長大的。我們早已學會掩飾自己,讓人不易察覺我們的真相。



是什麼造成了這種改變?某個曾經存在過的東西消失了,而另一個虛假的東西取代了它的地位,這便是我們所謂的「虛假人格」。深入地探索內心的活動,你會發現你所認為的自己並不是真實的。你會覺得自己沒有任何重要性,只是一個空洞的軀殼。人格的核心可能被感受成乾枯而空洞的外殼。一旦穿透人格的外殼而察覺裡面的空寂,就會有毫無意義、毫無價值、毫無重要性的感覺。



我們通常無法直接感受到這份空虛,但深入去面對這種情況時,就會產生一種空洞感。當人們覺知到這份空洞感時,可能會質疑:「我為什麼要活著?」一切東西都變得毫無意義,了無生趣,即使外面下雪了你也無法欣賞。一個一無所有的軀殼,如何能欣賞雪景呢?



孩子一旦開始迎合大人,就背離了自己



觀察孩子,你會發現他們的活力、存在的喜悅和充實感並不是因達成某件事而得來的結果。他們的存在本身就有一種價值,這跟做什麼或不做什麼無關。一開始每個人都有這份價值感,但逐漸就被虛假的人格取代了。



不過這份價值感不會這麼輕易就喪失,孩子會奮力地奪回它,但是到了某個階段他們就會放棄奮鬥,他們會覺得自己的那份價值感和環境的衝突實在太大了。孩子經常覺得自己不受關注、遭到拒絕、不被重視或是與大人毫無聯結。



在這種被視為正常卻錯誤的成長環境裡,要保持真實是很孤單的事。孩子會逐漸承受不起這種孤單感,週遭的環境不支持他們做自己。父母也許重視孩子的所作所為,但是他們的心並不在孩子身上,也許他們正忙著功成名就。小孩是無法理解這種心情的,他可能會想:「奇怪,大人怎麼會去做這些事。你看我就是我,我只要坐在這裡玩玩具就夠了,可是這些大人,他們到底在做什麼?我覺得很孤單,又不能跟周圍的人說這些事。我想要媽媽抱,所以最好還是遵照她的要求去做事情。」



「大背逆」就是從這裡開始的。從這一刻起,我們已經背離了自己。就這樣我們也開始穿上「國王的新衣」。這份虛假感便是我們所感受到的那個外殼,因為內在所有真實的東西已經被排除掉,所以只能感受到那個外殼了。這是很令人哀傷的困境,卻已經是普遍的現象了。



每一個認同自我的人都會陷入這個困境裡。若是不能活出本體,你就會發展出自我,也就是那個空虛的外殼。一旦面對這個外殼,就會碰觸到最深的核心,我們會因此而陷入很深的焦慮,因為那個外殼無法帶來人生的意義。這時我們可能會說:「我要徹底安住在眼前這一刻,因為什麼事都沒有意義了。即使是本體經驗也沒什麼意義,所以我必須安住於當下。」但其實我們並不想接受眼前的挑戰,因為我們不想去感覺童年時曾遭受過的冷落和疏離對待。



你的父母看不到你的本質並不意味他們不愛你。即使他們愛你,對你很好,提供你一切,並且認為你很棒,仍然跟看到你的本質有所不同。最核心的你還是沒有被發現,不但沒有被發現,而且經常遭到排拒。如果父母無法發現自己的核心本質,就無法看到你的核心本質。



即使他們在你身上瞥見了這個本質,仍然會對抗這份洞見,因為這會反映出他們內心的匱乏。因此我們可以說,這個認同虛假外殼的現象,是一種代代相傳的社會疾病。可是一旦認識了自己,發現了自己真正的身份,生命的意義就不再是一種頭腦裡的答案了。你會直接體驗到你的存在、圓滿性和尊貴的本質,而這些都跟其他東西無關。你的本質是徹底獨立的,只有體驗到它,你才會覺得滿足。自我了悟便是最終的解答,因為它能終止所有的驅力。當它出現時,一切的追尋就停止了。



經驗過內在的裂縫,才能嘗到統合的滋味



若想探索我們最真實的身份,就不能利用各種的角色、活動、理想和形象去填滿那份空虛感,如此我們才會知道這些東西是否能滿足我們最深的需求。你可能會發現,你其實是不斷地在失望的。你會看到你對事業、伴侶關係或是你自己的智力都感到失望,因為它們並沒有帶來你所期待的滿足。你一直在錯誤的領域裡追求滿足,你不斷地失望,直到你允許自己掉進那個「大虛壑」(the greatchasm)為止。你必須讓自己停留在那個「大虛壑」裡,你必須經驗這種自我不存在的狀態。沒有任何其他的方法了。



若想嘗到統合(unified)的滋味,就必須經驗內在的那道深淵,也就是上面提到的那個「大虛壑」。我們不能跳過它或逃過它。我們必須允許自己去徹底覺知那股毫無意義的感覺而不去對抗它。



一旦發現那份虛假感而不去改變它,也不對抗它,你就會感受到徹底失去支撐、徹底的空無、徹底的失望、徹底的無價值感。這個大洞一直在我們的內心深處,我們總是不斷地逃避它。但若是能允許自己去體驗它,就會發現這虛空也沒什麼大不了。這個「大虛壑」只是無盡的祥和罷了,它並不如我們所想像的那麼可怕。我們之所以會這麼怕它,是因為它感覺起來如同死亡一般。死亡未發生之前你會感到萬分驚恐,一旦真的經驗到它,你會發覺它也只是一種過渡、一個可以歇腳的地方罷了。



只有當我們感到非常急迫時,才會去面對它,沒有人會在閒暇無事的時候去面對這個議題。憑著一點小小的好奇是不可能發現它的。只有當我們明白人生毫無意義時,才會萬分急迫地想要探究它。只有在這種時刻,你才會放下自己去經驗它,然後才會知道死亡的意義是什麼。一旦明白了死亡的意義,便通曉了生命的意義。死亡其實就是不再補洞,也不再幻想有什麼東西可以幫你補洞。若是允許自己放下,再生就會出現。你會開始發現你的真相、你的重要性以及你活著的理由。存在本身即是生命的意義所在,你珍貴的本質便是意義所在。



你只能自然墜入自己真實的本質裡



但這並不意味一旦穿越那虛空,你就會感覺:「喔,我終於擁有真我了。」因為擁有的感覺還是屬於自我和人格的。所以並不是說你將會擁有愛、慈悲和美,而是你真正的身份就是本體、實相所有的面向、與過去或未來無干的當下這一刻。這便是你核心的本質,通過它你會看到你就是恩寵本身。不但生命是有意義的,而且它本身就是一種恩寵。那種感覺猶如天開了,恩寵從天而降澆了你滿身。



你會發現你真正的本質就是這份恩寵,但是你不能尋找它而只能存在。看和存在是沒有差別的,它們是同一種活動。做自己意味著你就是本體,你就是存在,你就是意義。



你會發現我們一直在尋找那份早已失去的珍貴感,並且總以為我們可以從外面得到它。其實它就埋藏在我們的內心深處。它是這麼私密,這麼奧妙,沒有什麼東西比它更深了。一旦進入到這麼深的層次,絕對的神聖感自然會生起。



真的做自己就是去消除這道裂縫,統合兩邊,使它們合為一體。但這並不是說你有一副身體,做了這個或那個之後,又有了一個本體。這所有的東西都是你,它們是一體的。



意義不是思想可以解決的一個問題,它不是靠頭腦就能找得出答案的。它不是任何東西的結果,也不是可以去滿足的理想或形象,你只能自然墜入你真實的本質裡。



然而自然墜入真實的本質裡並非易事,這可以說是最困難的一件事了。你必須有耐力、誠心和慈悲心才能做得到。


摘自:鑽石途徑

作者:阿瑪斯A.H.Almaas

譯者:胡因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回到頂端↑
#1898787 - 2016-12-02 03:45:48 Re: 沒了記憶我是誰 [Re: 天光微亮]
天光微亮 離線
亢龍有悔
註冊: 2012-01-02
文章數: 629
如果我們問:「沒有了『我』這一個概念,我是誰?沒有了我,我是誰?」那無言的便可能立刻開啟,那無概念的也可能立刻開啟。請允許那樣的經驗發生,因為那是針對「我是什麼?我是誰?」這一問題活生生的答案。

這不是死的概念性答案,而是活生生的答案。它是活的!在覺醒之光閃耀的此刻,有份奧秘將自行展開,一刻接著一刻,再接著下一刻。這個存在的活生生狀態,你愛怎麼稱呼它都行,它就是你一直以來所是的、永遠將是的、現在舊式的,唯一東西。你並不是人,你是以人的樣貌出現的存在

真實的探尋就像孩童般的疑問:「這是真正的我嗎?」不是思考這個問題,而是允許自己透過這個問題一再地卸除武裝。你越是誠心去體驗進入未知的感受,越是能夠卸除武裝。你是否注意到頭腦不知如何是好?邀請那份不知道的感覺,別去在意被卸除了武裝這件事。要留意,就在那中間,有一個生動鮮明、耀眼奪目的覺性。神秘的是,藉著允許自己認出其中的覺性,你可以覺醒而且做為它。

當你允許內在的覺性發生,你會發現它在用你的生命玩遊戲。它不會根據你那小我的既定計畫來行事,小我在你覺醒時,對這件事或那件事的發生總是有一大堆概念,而覺性對你的既定計畫完全不關心。它一直流動著,根本不會聽從你想要什麼,而你會感激它的不聽從。你發現它有自己的流動方式,我認為那就是臣服的真正意義- - - 隨順那樣的流動。這就是「願你的旨意得成」的真正含意。(出自聖經馬太福音第六章第十節:願你的國降臨。願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

頭腦可能會擔心自己卸除了武裝、放棄了它的種種概念和劇本,它可能會說:「我可能得不到我想要的。」而我說,如果你得不到你想要的,那麼你是幸運得要命!我沒有從覺醒得到任何我想要的,我以為它會解決很多問題,我對於它會賜與我的東西有各式各樣的想法。

算了吧!重點不是你得不到你想要的,而是你不在乎是否得到你想要的。我想不出任何一個我所得到的東西,是我認為自己會得到的。唯一發生的一件事是,我不再在乎了。那是多麼可怕的一個夢- - -以為我需要那些東西才會快樂。

對你一己存在的奧秘表示歡迎就是薩桑。這有違通常所謂的靈性- - -將自己的存在推開、或者去定義那份奧秘、或者將它裝飾以珠寶鮮花等。讓它看起來像是一個力量強大的奧秘。

薩桑是一種迎接,真正的迎接,直到身分認同猛然脫落,然後那份奧秘會領悟到:「哦!這就是真正的我!我以為我是那個隨著既定計畫行事的人,我以為我是扮演某個角色的演員。我以為我就是那些角色。」這些全不是真的。當那個稱為「我是一個人」的角色結束了,我們稱那為死亡。如果你在身體死亡之前讓那個角色死亡,讓它安息,事情會容易許多。透過薩桑,你可以對你永恆的真正存在覺醒過來,擁有一個真實的生命。

薩桑:指親近真理或覺悟者。

作者:阿迪亞香提
書名:空性之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回到頂端↑
#1898865 - 2016-12-02 09:01:27 Re: 沒了記憶我是誰 [Re: 天光微亮]
黃半仙 離線
一路發發發
註冊: 2002-01-16
文章數: 18670
來自: 台北市/東湖(手機: 09351...

扇子

看過來

Sri Bhagavan

如是觀
如是說

~參考~~參考~ 如有詳問..請見簽名檔 私文聯絡

angel
[紫林居士] 善知識 紫微斗數
陽宅風水+室內設計 巒頭圖詩 姓名 測字 易卜 佛禪修行


附加檔案
萬法唯心-Sri Bhagavan.jpg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觀自在 緣無攀 見如來*
有緣相遇 詩詞隱寓 請細尋思 有份當瞭

教學 與 進一步詳論者,潤金收費,請聯絡Mail 下址
Hspace03949@gmail.com

請詳我的論壇:

http://eternity.why3s.net/index.php

紫林居士 斗數命例輯..索引 .陸續增補
紫林居士 陽宅準確案例輯-2(A...;extra=page%3D1

紫林居士的一些風水圖文寓意詩.. -索引
紫林居士-12生肖分類 姓名案
↑回到頂端↑
#1899237 - 2016-12-03 21:26:22 Re: 沒了記憶我是誰 [Re: 天光微亮]
jtryjrhtr 離線
或躍在淵
註冊: 2015-09-27
文章數: 270
聽說當今哲學對宇宙乾坤的最終定義為0

學得越多越難解脫

最簡單方法 放下 同時也是最難方法
↑回到頂端↑
#1900310 - 2016-12-07 07:45:38 Re: 沒了記憶我是誰 [Re: 黃半仙]
天光微亮 離線
亢龍有悔
註冊: 2012-01-02
文章數: 629
謝謝半仙大大惠賜的圖片
這張圖片太棒了

我重複一下圖片裡的訊息
但刪掉一個我覺得非常重要的字

就是我覺得
並非思考者發生
而是思考發生

思考者只存在於頭腦憑著記憶和經驗所塑造的自我感裡

頭腦和思考有個誤區
在於會將五感所攝受的人事物視為獨立的存在
其實每樣我們腦海中出現的人事物都是當下因緣聚合下的顯現
並且在不斷變化
並沒有真正絕對的個體性和獨立性

所以哪有什麼獨立的思考者呢

而當我們沒有在思考時
我們仍舊存在
所以我們的本質又怎會是那個思考者呢

但是多數人卻以為有個完全獨立的自己在思考
甚且視自己的思想和評斷為絕對真實

並且也這樣看待他人

這樣誤解導致的執著
令痛苦恐懼頻仍


巴觀語錄:

思考發生時
它自動創造一個思考者的幻覺

現在你活在頭腦之中
你在監獄中
這監獄稱為頭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回到頂端↑
#1900314 - 2016-12-07 08:00:13 Re: 沒了記憶我是誰 [Re: jtryjrhtr]
天光微亮 離線
亢龍有悔
註冊: 2012-01-02
文章數: 629
張貼者: jtryjrhtr
聽說當今哲學對宇宙乾坤的最終定義為0

學得越多越難解脫

最簡單方法 放下 同時也是最難方法



是阿
放下頭腦和知識,難矣。
那終究是要我們放下自以為是的自己耶。(也就是小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回到頂端↑
#1900745 - 2016-12-08 22:40:16 Re: 沒了記憶我是誰 [Re: 天光微亮]
jtryjrhtr 離線
或躍在淵
註冊: 2015-09-27
文章數: 270
張貼者: 天光微亮
張貼者: jtryjrhtr
聽說當今哲學對宇宙乾坤的最終定義為0

學得越多越難解脫

最簡單方法 放下 同時也是最難方法



是阿
放下頭腦和知識,難矣。
那終究是要我們放下自以為是的自己耶。(也就是小我)




佛陀所說之法 是究竟法,以心經來講,脫離五蘊,讓自己的眼耳口鼻身(心)意放空(我不知道為什麼自己會多背出一個心來),個人認為能做到這種狀態已證阿羅漢果(多看網路佛陀動畫自己覺得是這樣子),身體所有作用讓他不作用(意思有作用但是不用裡他讓他自然作用),我想說的這種狀態是一種坐忘狀態,從這起修練才是真修,不過這種出神狀態會容易受到外來的靈影響(有時是自己的淺意識),沒師父的話應該容易走火入魔...莊園就是。一直修會有神通本領,但是神通不抵業力,所以當時佛陀告誡弟子禁止顯神通,修到最後有人會進入最終狀態意識到無的存在,也就是無盡的意識覆蓋無盡的虛空(好像有人給他定義辟之佛,我覺得目前還不錯暫時給他這個名字吧)這個我網路上看到大概1-2人吧目前(這兩人都修練30年以上了)。這就是心經所講的此岸,還未達彼岸,我認為彼岸超難懂也超難形容,好像只有它想讓你知道你才能知道,由於個人淺意識和意志會束縛你自己,只有絕對的放下才能知道它的存在。

現今佛教團大部分都已走偏個自安山頭,灑灑揚揚8大派..等8萬4千法門,還有啥法輪求仙道..這雖然都是求法,只是佛法中的一小步不再往上修練,以為達到最高了。佛教還是有正法的存在,僅少數而且又沒啥名氣。再說每個人的先練方法都不一樣,所要的目的是相同的,我說得以上2個人都是在學佛道路上,但是他們文章內容又有大異其趣,如果要兩人文章互看,兩個都不一定看得懂對方的表達意思,但是我是越看越能理解是相同的。
↑回到頂端↑
#1901047 - 2016-12-10 07:19:57 Re: 沒了記憶我是誰 [Re: jtryjrhtr]
天光微亮 離線
亢龍有悔
註冊: 2012-01-02
文章數: 629
你對佛法是純粹好奇當研究,還是自己有在實際修行

你這段形容得蠻好的
「我認為彼岸超難懂也超難形容,好像只有它想讓你知道你才能知道,由於個人淺意識和意志會束縛你自己,只有絕對的放下才能知道它的存在。」

我覺得
要讓它想讓我們知道

必須要
我們愛真理和真相
大到超過愛自己才行

也就是你說的
絕對的放下自己

真是不容易
但真心想要仍舊可以體驗到的

恭喜你文末所說愈來愈能理解他人的佛法理念並能異中求同
那是打通任督二脈了嗎
哈哈 恭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回到頂端↑
#1901050 - 2016-12-10 07:37:19 Re: 我是誰 [Re: 天光微亮]
天光微亮 離線
亢龍有悔
註冊: 2012-01-02
文章數: 629
問:為什麼心智創造了這一切的分別?



馬哈拉吉:區分和特定化是心智的本質。區分並沒有害處,但分離違背了事實。事物和人雖然不同,但它們不是分離的。自然是一、實相是一,有對立面的存在,但並不互相對抗。



問:我發現我的本性很好動,而在這裡,人們勸告我要避免活動,但我愈試著要保持不動,想做一些事的衝動就愈強大。這使得我不僅外在很活躍,內心也掙扎著要成為不是我本來的樣子。有沒有辦法可以對治我想要運作的渴望嗎?



馬:運作和就只是活動二者是有區別的。一切自然運作,運作是自然的,自然即是運作。另一方面,活動是立基於欲望和恐懼,渴望擁有和享受、恐懼痛苦和毀滅。運作是整體為著整體,活動是自己為自己而做。



------
問:我似乎很清楚需要做的事情,但我發現自己變得很厭倦、消沉,想要找人陪伴,結果就浪費掉本來應該要獨處和靜心的時間。



馬:就去做你覺得想做的,不要虐待自己,激烈的手段會讓你變得嚴厲和苛刻。不要用抗爭去面對這條道路上你視作障礙的事,只是給予關注,觀察它們,覺察並探詢。讓事情發生——無論好壞,但是,不要讓自己淹沒在發生的事情之中。


--------
問:一直提醒自己是觀者的目的是什麼?



馬:心智必須學習到,超越了變動不居的心智,即是作為背景的不變意識。心智必須要去認識到真我,尊重它、不要再掩蓋它,就像日蝕發生時月亮遮擋了太陽。只要去了解,無論觀察或體驗到什麼,那都不是你,也不能束縛你。不用去在意任何非你。



問:要做到你告訴我的這些,我必須不間斷地維持意識。



馬:有意識就是醒過來,無意識意味著睡著了。無論如何你都是有意識的,你不用試著去做,你需要的是去意識到你有意識,審慎並有覺知地意識,會擴大並深化意識的領域。你一向能覺知到心智,但你沒有意識到自己是覺知的。

書名/我是那:一位悟道者生命及行事的獨特證言(室利.尼薩加達塔.馬哈拉吉對話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回到頂端↑
#1901196 - 2016-12-11 00:44:02 Re: 沒了記憶我是誰 [Re: 天光微亮]
jtryjrhtr 離線
或躍在淵
註冊: 2015-09-27
文章數: 270
張貼者: 天光微亮
你對佛法是純粹好奇當研究,還是自己有在實際修行

你這段形容得蠻好的
「我認為彼岸超難懂也超難形容,好像只有它想讓你知道你才能知道,由於個人淺意識和意志會束縛你自己,只有絕對的放下才能知道它的存在。」

我覺得
要讓它想讓我們知道




我並沒有修行,只是體會過這種體驗,我只能說我體驗的拿佛法來驗證,真相只會辯越明。
本來只了解一點,但是越深入研究佛法,卻跟我所經驗的說法是相同的。

佛法就像老師上課那樣 (只能意會無法言傳)需要自己親自實修驗證才能知道,不是看看資料就可以懂得。最簡單的方法就是老師在上課,你可以完全"放空"進入無我境界。外界干擾很容易秒回,所以要進入這狀態本身就是一個大問題了。


編輯者: jtryjrhtr (2016-12-11 00:46:06)
↑回到頂端↑
#1901243 - 2016-12-11 05:50:36 Re: 我是誰 [Re: jtryjrhtr]
天光微亮 離線
亢龍有悔
註冊: 2012-01-02
文章數: 629
聽起來
你覺得「放空」就是進入無我境界

你所謂的放空
是甚麼意思

如果對於外界的干擾
不去產生回應
就是你說的放空和無我

那要怎麼在這世界上運作生活呢

這樣的放空
就只能在特定的環境或禪坐時起效果

你覺得無我是這樣嗎
還是我誤解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回到頂端↑
#1901407 - 2016-12-11 19:10:47 Re: 我是誰 [Re: 天光微亮]
jtryjrhtr 離線
或躍在淵
註冊: 2015-09-27
文章數: 270
這種狀態功夫夠,應該隨時都能進入的。

正常人不可能,進入這種狀態用我的形容方法是醒著時後睡著(能帶有意識),正常睡覺會沒有意識會散亂不定,睡覺你的眼耳口鼻身心意會有作用嗎?睡覺也算是一種脫離五蘊的方法之一,去樓下看"巴西預言家朱瑟裡諾的預言",這就是他用的方法了。脫離五蘊自然會進入這種狀態,接下來就是層層關卡了,有哪些關卡我也不是很清楚。你看電視常會看到大師要閉關修練通常找安靜沒人打擾的地方。我的是在很吵雜的環境下進入的,我並沒有刻意要修練,只是放空到一種忘我的狀態,常常有時候吃飯、睡覺、洗澡放空會有一個念頭閃過就知道答案了,(原本想著數學題目如何解的,只是腦中突然一現閃過念頭我大概就知道答案了,課本不用開自己推導發現這數學公式就是課本上教的),能意識到想到觀世音 、觀世音自然現前,想到佛陀、自然現前,既然可以知道答案就想要知道宇宙所有的答案,知道後..還沒知道答案心中突然消失,處於一種涅槃狀態。說我知道其實我也不知道,因為心中有任何問題的答案,你心中還有問題的存在嗎?就心自然放下(不是我的意識能控制決定的),我進入這時間大概現實時間3秒鐘左右。

以禪坐 目前看起來是最快的方式。你可以看慧律或蕭平實 正常人是看不懂的,看得懂就不正常了,我一開始看的是心經 金剛經 道德經,道德經看起來是比較沒甚麼關聯,運用生活上的,金剛經本來只懂一句人身長大非大身,是名大身,多看幾次越了解其他地方所講的(這好像是一問一答),心經則是對舍利佛所講的,全都是佛陀所講沒有一問一答。後來我又看慧律的楞嚴經,看到一半我就沒再看了,所有經典講的東西都是一樣的,有的地方都是互相呼應的,圓覺經也是,看越多越能理解。所以我說一堆團題行宗教之名,卻不得佛法的精隨。
↑回到頂端↑
#1901505 - 2016-12-12 05:03:05 Re: 我是誰 [Re: jtryjrhtr]
天光微亮 離線
亢龍有悔
註冊: 2012-01-02
文章數: 629
相信萬物都有創造的天賦阿
你當然也有
畢竟萬物皆有神姓

但我想這種創造性的天賦
並不專屬於某個個人
它平等地賦予並且流經了萬物

只是有些人我執較重受遮蔽
天賦尚未能完全顯發
潛能卻是早在那的

至於自身天賦發揮了的人
不一定就會揚名立萬什麼的

可能還是很平凡
但卻能活得這麼喜悅
它滿足於它自身
而不再需要外物的認同和肯定

在學佛的歷程中
若愈學優越感和我慢愈強
覺得自己比別人厲害

或開始著相


我反而覺得
這些心態的背後
是不是有些信念值得自己再深入了解的耶


還有
你推薦看蕭平實的書
是何原因阿

我也想推薦一篇繼程法師的文章給你
文章我有貼上本站了

http://bit.ly/2guF45y
以上網址最後一篇
甚麼是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回到頂端↑
#1901705 - 2016-12-12 21:00:18 Re: 我是誰 [Re: 天光微亮]
jtryjrhtr 離線
或躍在淵
註冊: 2015-09-27
文章數: 270
甚麼是禪
【靈性的實相】生命科學 靜坐體驗 禪修 禪定 身心靈 宇宙能量 數息法 止觀還淨 靈魂 自性 氣脈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sfXIy0qqxU&list=PL7V7Oyb4uOCso8eBXaBmSwMa8GMvfyr_g

你推薦看蕭平實的書
是何原因阿
書 我是沒看過,有看過幾篇YOUTOBE的影片,雖然方法不同,至少她講得不會偏離正法。

我會建議可以看元吾氏,我一開始也是看不懂,說不定那天你就突然懂了。
http://baike.baidu.com/view/13874198.htm
↑回到頂端↑
#1901706 - 2016-12-12 21:27:07 Re: 我是誰 [Re: 天光微亮]
jtryjrhtr 離線
或躍在淵
註冊: 2015-09-27
文章數: 270
不要用耳朵刻意聽什麼,讓環境中各式各樣、層出不窮的聲音,自然而然傳送過來,有什麼聲音就是什麼聲音;聲音傳過來便接受它,並不主動地尋找聲音,就只是被動地接受,像吸音板一樣,聲音到了這個板上就不見了,也沒有反彈的作用。

練習這個法門的要點,只是以耳朵傾聽,心中不生起任何情緒,無論是痛苦、憂愁或興奮、激動,甚至連快樂都不要有。聖嚴法師曾說:「不反應,其實即是一種很寧靜的愉悅。」如果能熟練吸音板的工夫,於眾聲喧譁的現實中,我們將是一個善於安頓、自在,而沒有壓力的人。

這跟我說的脫離五蘊是一致的。

什麼是三昧?止、觀、禪那
戒=止 定=觀 慧=禪那

戒為第一先斷掉五蘊(停止五蘊作用),才能進入定(出神入定)就是能觀照一切,最後才能得到智慧。智慧不等於大腦的智力評斷或批判。

一切即一 一即一切,宇宙是你 你是宇宙。這能懂就差不多了
↑回到頂端↑
#1901759 - 2016-12-13 02:35:16 Re: 我是誰 [Re: jtryjrhtr]
天光微亮 離線
亢龍有悔
註冊: 2012-01-02
文章數: 629
我稍微翻過一些蕭平實的書

要吐槽他一下
我覺得他是邪師耶

不過他很多時候
是把佛法講得頭頭是道

這種人
最容易讓學佛者誤入歧途

但看他和其門派的待人處事
就知道佛法對他來說
是用來做什麼的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回到頂端↑
Page 3 of 5 < 1 2 3 4 5 >



板主:  留學生 
Google 搜尋
七嘴八舌
Facebook 塗鴉牆
最多貼文者 (30 天內)
mikomiko 329
紅兒 96
謝尚橗 88
圓仔寶寶 59
CHC 57
hui 55
golden621 48
大內高手 42
jcj 36
follow 34
yungshow 30
愛因斯坦 29
元利 28
無極 28
jwjwo 27
最新議題
賀瓏 & Albee
by 歐達善
11:22
歌曲:白度母心咒
by jwjwo
10:59
[日文童謠]阿彌陀佛
by jwjwo
2025-07-05 12:36:17
工作上遭遇上司的刁難,何時才能改善
by tenen
2025-07-05 09:40:15
試占丹娜絲颱風對台灣的影響。
by CHC
2025-07-05 09:16:27
[日文童謠]觀音微微笑
by jwjwo
2025-07-05 08:19:57
還有一小時三十分,日本龍樹諒見到7月5日
大災難會否發生?

by golden621
2025-07-05 01:36:08
還有二小時,日本龍樹諒見到7月5日大災難
會否發生?

by golden621
2025-07-05 01:33:37
還有二小時三十分,日本龍樹諒見到7月5日
大災難會否發生?

by golden621
2025-07-05 00:37:00
今年的申请还有希望吗?
by singasong
2025-07-05 00:33:14
誰在線上
3 線上使用者 (zoey1233, 2 隱形), 50 Guests and 42 Spiders online.
Key: Admin, Global Mod, Mod
最新使用者
我的快樂時代, hihi0933729, derick, WolfTsai197802XXXX, a8565
81756 註冊使用者
討論區統計
81756 使用者
54 討論區
222187 議題
2160820 文章

最高線上使用者: 3332 @ 2025-04-24 03:32:48

本站是個命理討論的園地,如果您要問命,請務必詳閱各板板規,遵守發問規則,不要只留個生日或是命盤, 其他什麼都沒提。貼命盤的方法請特別注意算完命盤後的文字說明,不要貼個沒人看懂歪七扭八的命盤, 貼錯命盤及未遵守板規者,文章很有可能被不預警刪除 另外,如果您提了問題,而有人回覆的話,不論對與錯,請務必多上來回應論命者, 我們不歡迎那種提了問題就等人回答,也不回應的人。我們需要的是,「良好的互動」及「長期的追蹤」。
本站大多數的討論區都得要註冊才能發言,您若是要張貼討論,請務必註冊為使用者, 如果您忘了您的密碼,請在登入」的畫面, 輸入您的帳號,再按一下我忘記我的密碼了」, 此時系統會寄一封信到您當時註冊的 Email 信箱裡面, 裡面則附有一個臨時密碼,請您拿到密碼後用此臨時密碼登入。登入之後可以在 編輯個人檔案」裡面修改成您習慣的密碼。
logo
欣洋網路有限公司